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的概述

篇1

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不同表现,这里简单介绍小学生心理变化特征,重点介绍低年级儿童和高年级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情感、性格等心理的不同表现。通过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以及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实际案例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sensery perception)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开端,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然而人的感知觉中又渗透着思维的成分,受思维水平的左右,小学儿童的感知觉中也体现出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

1.小学儿童感觉的发展

小学儿童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感觉有了新的发展,随意性、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比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快的多。如果一年级儿童对颜色的差别感受性假定为100%,那么三年级儿童的颜色差别感受性平均提高45%,而五年级儿童则平均提高60%。小学儿童视力调节能力增强,10岁儿童的这种能力发展最快。小学儿童在音乐学习和训练的影响下,辨别音调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同样,通过学习活动,小学生的语言听觉和语言运动觉发展也很快,已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在书写、绘画制作等教学活动中,小学儿童手部的肌肉、关节、力量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手动作的精细性和灵活性也日益增强。

2.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儿童入学后,学习算术、地理、自然、图画等课以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促进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的发展

①形状知觉(from perception)。入学的儿童疏忽客体“形状”的特性,而注视客体的其他特征。所以在写字时有左右、上下颠倒的错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一个孩子写“都”字总是把左右部首颠倒,类似这样的左右结构有很多。比如,“陈、阵”不仅有左右颠倒还有就是两个字混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不断学习这种情况也就越来越少,以后辨别形状的正确率逐渐增强。

②方位知觉(position perception)。据调查刚上学的儿童有30%会把左、右转弯搞混;这主要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知觉感。当老师组织孩子做早操的时候,需要向左右转的时候,老师就用左右手示意。向左转的时候老师就伸出左手,向右转的时候老师就伸出右手。7--9岁儿童已能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这个年龄主要是在小学生低年级,也就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基本能够分清左右。这在小学生上早操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有老师在前面喊向左右转的时候孩子们基本都能反应过来。说明他们能掌握左右的相对知觉。9―11岁儿童已能在抽象概况的水平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这个年龄阶段主要是小学三、四年级,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左右方位和空间知觉都有很好的发展。在孩子们上数学课的时候,可以证明这些。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有一节课是“位置与方向”,这时候老师组织孩子们分行进行实际感受方位知觉。从教室出来到电教室的路线,孩子们个个都兴致勃勃去体验了一把,回来后把自己走过的路线用图画出来,最后把自己的路线表述给同学们。结果显示正确率达到97%。这说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对左右方位和空间知觉都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③距离知觉(distance perception)。小学儿童可以确定空间环境中对象间较近的距离。对较远的空间距离则往往混淆不清。关于距离知觉,孩子们的上课表现可以说明这一点,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通过学习“位置和方向”这一节课有关的练习题涉及到距离问题,当在校园内表达有关距离的问题,孩子们基本都能说对,即使说的不准确,但是也很接近。描述学校到自己家的时候就不能很准确的表达,具体方位孩子能说明白,究竟有多远孩子不能很准确的表达。这说明孩子距离知觉还是比较模糊,有时候还容易混淆。

(二)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

1.小学儿童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小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intenionaI memory)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则越来越显著。小学生的记忆和他们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观察显示: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大多数孩子们喜欢的课。上音乐课的时候孩子们特别开心,每当音乐课的时候同学们都能跟着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当学习一首新歌曲的时候,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保证能将歌词熟练的背下来,而且在下课的时候学生嘴里还不停的哼着所学过的歌曲。这说明孩子的记忆和他们的兴趣有密切的关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记忆的就快,当然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记忆就相对慢了。小学生的记忆已从学龄期的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但是,小学生很大程度上靠无意记忆来积累知识。

2.小学儿童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

从机械记忆(rote memory)向理解记忆(comperhensivememory)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又一个特点。由于理解意义与逻辑思维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个主导地位转化的关键年龄,往往与理解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致,大致在三四年级。根据沈德力(1983,1985)、陈辉(1988)、丁祖荫(1964)等人的研究,在小学阶段,两种记忆效果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3.小学儿童的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还不丰富,记忆和具体形象的联系容易建立,与形象记忆有直接联系的词(实词)其联系也较容易建立。因此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为形象记忆(imaginalmemory)。在实习期间有这样的记忆实例比较形象有趣,小学三年级上英语课,学习家庭成员的时候有men,women这两个词的记忆。老师要求同学们讲述记忆的过程,问谁有好的办法能够将这两个英语单词一下子记住。一个学生非常有趣的说:“women中的‘w’就好像女人的头发批下来的样子。Women中的‘o’好像女人在尖叫时的口型,因为女人总是爱尖叫。Women中的‘men’可以解释为:女人必须和男人在一起,所以就形成了‘women’这个单词”。这个同学的解释把所有的同学和听课老师都逗乐了,同时老师非常形象的配合着学生的解释做出了夸张的尖叫动作。瞬间同学们在开心快乐的学习中掌握了men和women这两个英语单词。同时激发了同学们对英语单词记忆探索的兴趣,不同的学生各有不同记忆方法。这一个实例充分说明小学生低年级的记忆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的。根据小学生的记忆特点可以提供老师上课教学的方法一定要得当,要符合小学生的记忆特点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随着教学的影响、知识的丰富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抽象记忆(abstract memory)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并逐渐占据优势。当然,具体形象记忆和词的抽象记忆是相辅相成的,两者 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儿童想象的特点

小学生想象从形象片段、模糊向着越来越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方向的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有进一步发展。还是英语课关于men和women这两个词的记忆。不同学生有不同记忆方法,根据前面有趣的记忆,一瞬间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一个学生说:“‘men’可以记做‘门’,‘women’可以记做‘无门’”。这样的谐音简单好记确实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都是学生自己经过想象得出。这也体现了小学生的记忆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想象也是丰富的,他们进行想象有时候是不合逻辑的,但是能够体现出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小学三年级上作文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处景色。其中一个同学他没有写什么景色,但是老师给了很高的分数,因为他能够抓住所描写的对象进行充分的想象。他把自己楼下小区想象成一个天堂般的乐园。早晨,那里是老人的乐园,每当凌晨四点那里有很多老人锻炼身体。中午和下午,是孩子们的乐园,在小区里有很多孩子玩耍。晚上,那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里有隐隐约约的情人漫步。这些话虽然简单,但是能够抓住小区的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人在那里活动。听了之后让所有的孩子有一种想去乐园的冲动。而且,写出了乐园适合不同年龄人玩耍,不愧为孩子眼里是天堂般的乐园。这说明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是发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他们对具体想象的依赖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间接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四)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变化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低年级小学生虽然已经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道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在小学道德发展中,自觉的形成和发展占有很显著的地位,它是小学生道德知识系统及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生表现出外部和内部动机相协调的标志。

有关小学生的情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稳定这一特点,通过调查得出结果。他们对老师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比如说问小学生:“你喜欢那位老师”?一年级的孩子回答是:“我喜欢我的班主任,因为她很漂亮”。三年级的学生回答是:“我喜欢某一位老师,因为她从来不骂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回答是“我喜欢某一位老师,因为她工作很认真,从来不给我们耽误课,老师批改作业的时候很认真”。通过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孩子回答同一个问题,但是得到的结果竟然不同,我们可以得出孩子的情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越来越稳定。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也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在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韩进之1983,1900)研究证明,这种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进入小学期以后,小学生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这也使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进一步发展起来。主要表现: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的初步倾向。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在孩子生长发育、接受教育关键时刻,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人们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实际上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又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感情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长应该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责任。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1998.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

[3][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4]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 新课改;数学课堂;创新

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在观念和行为上尽快转变,从研究教数学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角度研究学数学的方式。

一、教学方式的创新

新课改要求学生要有主动性和探究合作精神,同时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二、教学评价的转变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把数学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数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错误的估计了学生学习数学潜力,更多的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逻辑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

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就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学习充满兴趣。

三、凸显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如今的高中课本增加了程序设计和框图等内容,可以说数学与信息技术更近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篇3

一、教师怎样更新这种观念

1.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要认识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是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走进了课堂,幻灯、投影、计算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掌握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令其作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除了对本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对跨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外,还要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应注意有关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学习,以便使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3.教师心理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狭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来获取知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有了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从心理上调节自己,承认学生的“青出于蓝胜于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恰当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越是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在心理上接受了这点,才能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的改变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新课改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要求。

1.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课始教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教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

2.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算术题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牌子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以致用。

篇4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结合辅助教学,加强学科整合,转变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计算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计算机,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发挥才智的环境,使教学教程本身成为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和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还有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注意多运用能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方法,使其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经验,达到最佳的效果。

3.科学合理地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通过评价的手段,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的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和自信心增强。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求,使优秀生吃饱,让后进生吃好,切忌教师的情感倾向用事。

4.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也是每个学生成材的基础。教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性别、出生等因素而产生亲疏和偏向。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给学生的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学生有表现机会,让他们感到满足,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拓宽学习渠道,提高信息素养,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被时代所淘汰。所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五、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推动力。新课改的实施,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初中教育阶段,数学作为教育的一门学科,它本身具有逻辑性,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基础知识,还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充分利用课堂、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数学。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旦教学中因循守旧,遵从文本,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那么就会使数学教学内容单一化,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从而对数学无法产生兴趣,进而降低了数学学习效率。数学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发挥创造性思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化的学科,且逻辑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的衔接性和联系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大胆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湘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四边形》,在进行该章节内容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如何判定四边形的知识原理等,还应该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四边图形进行说明,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四边形的特征并能够正确判断四边形的种类。学生只有掌握四边形的相关理论,才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数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对于课堂问题能够主动地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察学生的心理、观察学生的生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进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于问题能够更充分地进行探究,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深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湘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四章《频数与频率,数据的分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一个特定调研内容,让学生提前在课外抽样调查,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统计的频数和数据进行总结,并计算出频率,最后由教师对各组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参与调查统计,感知数据,并且掌握与数据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创设质疑和探索的课堂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质疑和探索,学生对问题产生了质疑,才能更好地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质疑和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自主解决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如,湘教版教材中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教师在讲授“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问学生“若有A、B、C、D四个点中的任何三个点都不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可以画多少个圆?若四个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又能画多少个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猜测、质疑,然后寻找答案、总结规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不仅拓展了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思维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解题能力;探究

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艺术,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解题。解题活动是展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明镜”,学生个体的数学学习技能和数学素养都可以通过解题活动进行生动、全面的呈现。数学解题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传授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求独特的解题方法,从而丰富解题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学生只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才能实现解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解题活动效能的有效提高。因此教师应将传授解题方法策略作为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作用,采用以教引探、以导促探的方式,围绕如何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引导和指导活动,让初中生逐步认知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使初中生对掌握的解题策略“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探究问题的技能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将辨析反思渗透到解题活动的“回头看”环节中,指导初中生深入辨析、反思自身在探究问题条件、推导问题思路、归纳问题策略等活动中的优缺点,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良好的解题素养。

二、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的数学思维能力

所谓“方程”思维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初中学生在七年级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到了八年级、九年级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到了高中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想方法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因此我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好,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进而学好其他形式的方程。

三、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两个属性,就可以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往往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上了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就会慢慢养成“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四、注重指导学生题后反思,总结解题规律

有许多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解题过程显得思路混乱,漏解、误解、错解,做作业往往解出了结果后,就没有再进一步的行动了,不会思考和总结。解题后反思便于总结解题规律,优化解题方法,积累经验,从而起到摆脱题海战术、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解题过程就是指对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进行反思,它包括对解题策略选择和运用的成与败两方面的反思。通过认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认识在审题时所遇到的困惑以及在解题过程中所走的弯路,通过自我剖析找出原因;反思解题思路与策略的成功之处,分析它们的特点、适用条件、概括出思维规律;比较借鉴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技能,积累解题经验,培养良好思维习惯,激发思维的深刻性。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15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及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组成的知识体系。数学概念可视为思维的细胞,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一、数学概念的特点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种关系和形式是脱离了事物的具体物质属性的,因此数学概念有与此相对应的特点。

首先,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排除一类对象物理属性以后的抽象,反映了一类对象在数与形方面内在的、固有的属性,因而它在这一类对象的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其次,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并且都由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使数学有比别的学科更加简明、清晰、正确的表述形式。再次,数学概念是具体性与抽象性的辨证统一。一些数学基本概念是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具有明显的直观意义,但通常以形式化的语言来表述;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在抽象之上的抽象,是抽概念所引出的概念;数学中还有许多概念是“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产物”,它们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但另一方面,数学概念又是非常具体的,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背后都有许多具体内容支撑着。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数学概念的系统。数学概念的这种特性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必须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1. 重视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1)重视概念的实际背景,联系现实原型建立概念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和经验,数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形成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切合实际的感觉材料。因此,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概念。

(2)重视让学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

恰当的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内容,体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遇到新概念时,总是先用已有认知结构去同化,如果获得成功,就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同化不成功,则会调节已有认知结构或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概念,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3)重视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

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使他们有机会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完成概念形成的每一个步骤。

①辨别事物的外部特征。结合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事实,或教师提供的有代表性典型事例,通过比较,分析、辨认,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此时教师应注意提供的素材应是不同形式的正面的例子,数量恰当,便于学生分析比较,同时也应关注材料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②分化出各种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深入进行观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培B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③概括出各个事物的共同属性,并提出它们的共同关键属性的假设。要注意对各种属性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性质,从貌似无关的事物中发现相似点或因果关系的能力。

④在特定的情境中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检验过程中,采用变式是一种有效手段。

⑤概括、形成概念。验证了假设以后,把关键属性抽象出来,并区分出有从属关系的关键属性,使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关观念分化,有语言概括成为概念的定义。

⑥把新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这既是在更大范围内检验和修正概念定义的过程,又是一个概念应用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已经被真正理解。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一些概念的等价语言来让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

⑦用符号表示新概念,通过概念形成的上述步骤,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概念的内涵,而且还掌握了许多概念的具体例证,对于概念的各种变式也有了较好的理解。总之,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比较准确、全面的理解,这时,就应该及时地引进数学符号,引进数学符号以后,应当引导学生把符号与它所代表的实质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看到符号时就能够联想起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2. 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1)用比较的方法辩析概念的内涵

如在“分式”教学时,列举出有关代数式后,引导学生把它们与学习过的“整式”进行比较,归纳出“分式”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分式”的理解。

(2)利用分类的思想理解概念的外延

对概念进行分类,讨论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各种特例,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3)通过类比使有关概念融会贯通,组成一个整体

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时,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如果把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不等号换为等号,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反之亦然”。这就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一元一次”的本质。

(4)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把新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

数学概念是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上接第115页)着的,从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中来学习数学概念,可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数学中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但有利于概念本身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适度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有些数学概念,在数学中应注重实质,淡化形式,如分式的概念,只要给出描述性的定义,如“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分式”,这样的概念,属于“了解”的级别,不宜纠缠于辨别一些什么样的式子是不是分式,把精力放在分析,如分式在什么情况下有意义以及分式的运算上。

4. 在运用中深化概念的理解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改革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几何画板无疑将改变数学课的学习方式,利用几何画板让数学动起来,可以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靠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或自己做实验,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初中数学新果标中有些内容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或交流。几何画板可以让学生做“数学实验”,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让数学动起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瑚实意义。

1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有些内容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或交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几何画板能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运用它可以编制各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创造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的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接受多方面的信息,提供了新的机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全面更新。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

2几何画板让数学变得生动起来

比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半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3几何画板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 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几何画板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现在通过动画演示—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

几何画板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幂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量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只要画出—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挛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车学习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氛围; 学习兴趣; 能力; 合作交流

在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知识多是抽象,枯糙的,学生学起来也感觉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欲,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或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

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理解概念后,将全班学生分组,然后每组发给一副扑克,让同学们从中选出牌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扑克。这样每位同学都得到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活动中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

二、开展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知识容量大等特点。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测量、制作活动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户外测量、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对于操场旁的参天大树如何测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办法,但操作不便,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重视应用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短数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获得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呢?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或运用上数学知识,如城市建筑、机械生产、商业运作、建设等等,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庭收支核算,可以说,数学在整个大干世界里,其应用最广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结合新课标,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社会活动,与学生一起带着学习工具,踏入社会,走进社区,让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进行实地操作(编排,记录,计算)观察分析和总结,真切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体会知识与社会经历所带来的趣味性和成就感。这对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对知识更加渴望。

四、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和综合能力

数学知识非常抽象,逻辑推理性强,综合面广,抓住逻辑推理特性,进行合理综合,对一些综合性题材的解决很有必要。比如数学体系与几何证明,它包括对几何概念、几何语言(或术语)、定理定义和公理的综合运用。平面几何中的证明,主要是证明全等、相等、不等,线段比例和几何命题等内容。而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完成一个几何证明,不防着重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正确的思维方法剖析和图解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几何证明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法和分析法,即人们比喻的执固索果和执果索固,前者是从命题的题设出发,由已知看可知,由可知看未知,并逐步推向未知,直到与命题的结论一致为止。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则应进行剖析并分离出基本图形,再根据基本图形的属性,寻求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含有隐蔽条件的题图,应当根据原有条件和需要适当添加辅助线,为证明辅路搭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如几何《圆》一课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flas,当采用方形车轮和圆形车轮在公路上行驶,让同学观察画面,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这时,学生一看动画,激发了学习兴趣,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课本以外的渠道获取有用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

六、加强合作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抓好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着重感知,轻认知;重记忆,轻理解;重枝节,轻本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入概念。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 ×7, × , ×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认识产生飞跃:(1)让学生通过拿铅笔活动,知道11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4)应用计数单位“十”,通过摆小棒抽象出对11~20各数的认识。如1捆带2根小棒表示12后,及时引导学生离开小棒理解12就是1个十和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就组成12。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

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