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创新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创新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企业创新培训

篇1

关键词:工会职校;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09-03

2010年初,深圳市人大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等问题。专家们纷纷结合深圳市中小企业的现状建言献策。市人大常委、市科协主席周路明首先指出,要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曲建主任也指出,目前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往往需要自建技术服务平台,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负担过重。因此,他建议,报告应有这方面的解决方案,如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法定化,为中小企业平摊成本,促进其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大,充满活力,助其发展壮大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专家所言,如果社会和政府给中小企业多一点支持和帮助,则容易发展成为大企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大。工会职校在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它们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培训服务,搭建公共教育培训平台,创新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教育实践,稳定职工农民工队伍,造就中小企业急需的知识型、技能型、综合型人才队伍,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一、工会职校参与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从工会职校的职责要求来看,必须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企业有依法成立工会的义务。工会在企业中按照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支持企业行政依法行使管理权力,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和监督,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工会具有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职能。

工会职校是省市各级工会主办的教育单位,工会主要依托工会职校履行工会教育职能。工会职校大都纳入政府编制,属于公办学校的范畴,由工会的性质所决定工会职校是为工会组织、干部、会员和职工群众提供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职工教育。工会职校办学特点是举办的教育活动与工会教育职能、经济发展、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结合紧密

(二)从工会职校的办学特色上有承担中小企业职工教育服务的优势

第一,工会职校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是“面向职工”,“面向企业”的综合性办学力量。一方面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为主,通过这些教育来提高职工群众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劳动者权益方面的教育、提高职工的民主与法制观念,提高职工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新时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将会对职工群众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工会职校顺应新形势,围绕提高职工综合素质这个中心,逐步把办学的重点转向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专门科学技术和高等学历教育上来。

第二,工会职校的教育主题上具有独特性,弥补了传统正规职业学校覆盖不到的教育群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工会职校适应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新形势、农民工成为职工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新特点,充分发挥工会职校的优势,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办好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既教做事也教做人,全面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联合普通高校办学、开拓企业教学点,稳定高等学历教育,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学历层次;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这新特点要求工会职校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城市观念和大局意识,促使农民工早日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三)工会职校参与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工会职校优势可以弥补中小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的缺陷。中小企业大都处于生存、发展时期,在职工教育方面有其本身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工会职校应发挥专业、公益、公共和组织网络的优势,来提升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水平。工会职校参与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当中来,伴随企业一起成长,企业对工会职校有更深地认识和体会,更加信赖和依靠工会职校,不断深化合作办学的层次和内容,为工会职校的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就业机会,促进工会职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

二、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

部分企业认为教育培训是灵丹妙药,希望通过教育培训能够立竿见影,迅速起到效果,但欲速则不达,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进而减少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教育培训投入的减少将进一步降低培训的效果,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还有些企业则认为教育培训可有可无,对教育培训重视不够,职工也认为教育培训只不过是一项福利,参与教育培训也不积极,教育培训很容易变成走过场,教育培训收益根本无从谈起。

(二)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

职工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从需求分析、计划制定到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再到成果转化,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很多企业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据一份权威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培训调查报告显示,92%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仅42%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中小企业的培训往往是随意而为,想起什么课程或者培训机构推销什么课程,就开展什么培训,不管此类培训是不是企业当下需要的,培训后有没有效果评估,不清楚培训到底有没有效果,改善更是无处下手,这种情况下的培训显然是盲目的,很多培训都是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效果自然无法保证。

(三)中小企业的管理体系薄弱

中小企业管理体系的薄弱也将导致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很多企业的教育培训规章制度很不完善,甚至没有专门的职工教育培训相关的规定文件。从职工的角度出发,企业是否建立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机制,是否从胜任力模型和岗位任职体系出发建设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是否明确职工晋升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这些都是职工是否积极参加培训并转化为业绩成果的核心。如果没有这些管理制度和机制,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将成为制约培训效果提升的障碍。

(四)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培训管理者

目前,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人力资源部或培训部承担,大部分配置一至两名专职人员,但还有很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由行政部门兼担,也没有专职的人员承担工作任务。中小企业中更缺乏的是专业的教育培训管理者去执行企业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并实施企业培训的重任,这也造成了企业教育培训管理滞后,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

(五)中小企业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目前企业投入的职工教育经费是按照工资总额1.5%计提,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企业的效益水平、管理者思想意识、资金周转紧张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企业足额提取,大部分企业并未按国家规定足额提取教育经费或提取的教育经费没有用在职工教育培训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的培训预算投入,要想确保企业教育培训的有效实施,是不可能的。

三、工会职校在创新中小企业职工教育体系的探索

工会职校在创新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过程中,制定专业的职工教育培训规章制度是基础,丰富教学内容和层次,集合众多教学资源供中小企业选择是主体,核心是打造职工教育培训公共平台,所有的教育教学服务都通过此平台实现。

(一)制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模板,搭建教育培训体系结构

工会职校利用工会的组织优势,了解主要行业的现状和特点,分行业制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文件的模板。工会职校组织教育专家从专业上指导,最后确定正式版本的规章制度,从而中小企业解决规章制度欠缺和不完善的问题。中小企业在完善职工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后,还要相应地建立约束机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提拔”,切实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持证上岗制度”,调动广大职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职工教育培训纳入领导责任目标,作为政绩进行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不同层次的人才向高级努力,引导更多的人学有所成。

(二)明确职工教育内容和层次,打造职工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做到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建立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与时俱进的培训体系,做到实际、实用、实效,切实提高职工综合素质。逐步构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构一体化网络,形成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才能够达到提高职工素质的真正目的。

职工教育培训要分层进行。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分为五大层次:一是新进员工教育培训。二是基层职工的教育培训。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四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五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同时还要注重企业文化和道德教育,培养团队意识。通过划分层次才能更准确的确定培训内容。

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对象设置不一样的课程,并编定的课程体系。如基层职工的课程体系分成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内容,第二部分是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等内容,第三部分则是心理健康、个人管理、学历提升等内容组成。

(三)丰富教学方式和集合社会教学资源

工会职校在区分教学层次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小企业职工的实际问题,如工学矛盾、理论联系实际等,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努力做到集中授课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知识传授和情感体验相结合,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自费学习与单位资助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技术和手段进行学习

仅仅依靠工会职校是无法服务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工会职校应作为职工教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构建职工教育培训的公共平台,整合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让其认同平台的理念,开发出受中小企业和职工群众欢迎的教学课程和培训项目。

(四)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工会职校在开展教育培训项目的同时,应该很好地利用工会或政府部门组织的竞赛活动。积极向中小企业宣传推荐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类教育、技能、劳动竞争活动,指导企业和职工群众参与,达到“以赛促培、促学”的效果。这类活动有由工会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以“工人先锋号”创建的劳动竞赛活动、“安康杯”劳动安全竞赛活动和“职工技术运动会”等以及劳动部门举办的教育竞赛活动有“农民工技能大比武”等。中小企业参与这些活动对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形成梯次合理、素质优质、新老衔接、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技能人才队伍有很大的帮助。深入开展具有行业特点和性别特点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引导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参与新实践,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贡献聪明才智。

(五)搭建职工教育培训的公共平台

工会职校充分利用工会组织网络、教育培训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教育培训平台,其运作模式是“工会组织,工会职校主导协调,中小企业参与,职工群众受益”。平台建设费用由工会组织或政府部门拨付,日常维护经费由工会职校办学经费支出。中小企业加入公共平台不需任何费用,解决了中小企业经费少的后顾之忧。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经工会职校审核后,也不需任何费用加入公共平台,但向平台内的企业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时,给予他们最优惠的价格。

工会职校主导公共教育培训平台的建设,设定企业教育培训制度、教育层次和内容、教育方式和手段,同时整合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的资源,向中小企业提供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管理咨询、免费的普及性课程和成本价的技能课程。社会培训机构协助建设公共平台,开发适合企业的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满足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成为公共平台的一员,只需承认公共平台协议,整合完善本企业的教育培训制度,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接受工会职校的专业建议和指导,享受免费的普及性课程,成本价的技能课程和其他课程优惠的服务。

工会职校在创新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上的探索,是充分认识到工会职校的专业、公益、公共和组织网络的优势弥补中小企业在教育培训上的不足,助企业发展既是履行工会教育职能,又是职校本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构建公共教育培训平台,创新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成为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有力的支持者。

作者单位: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李大栋(1979― ),男,梅州五华县人,本科,主要从事职工教育、职业指导;王成辽(1964― ),男,湖北人,硕士,主要从事工会干部培训、职工教育。

参考文献:

[1]靖建瑞.对深圳工会办学问题的再思考.深圳: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学刊第一卷第二期.

[2]首都职工素质教育课题组.对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发展方向的思考.北京,2007.03.15.

[3]袁恩桢.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困境绝不可等闲视之.中国经济网(省略),2008年08月12日.

篇2

一、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

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以政府为核心的经济、科技等体制都会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政府以制定法律和条例、理顺税制和信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制定“R&D税惠”等对关键性产业进行宏观干涉,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立法,用法律和规章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日本政府为了保护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分行业对金融、税制、政府机构和事业团体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据统计,日本在战后50年间,先后制定了30多部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备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官民结合的组织机构体系

日本实行的是中央地方二级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体制。在中央通产省及各级地方政府设置中小企业指导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中小企业行政组织网。另外,日本政府还从财政预算中拿出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官助民办或官办民营的中小企业团体,作为协助各级行政机关实施中小企业政策法令和扶持、指导中小企业发展及技术创新的社会力量。

(三)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财政补贴政策。日本中小企业财政支持体系以财政补贴为主。一是“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费补助金制度”。该制度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施,规定对一般项目政府补助二分之一的经费,对环保和节能项目补贴高达四分之三的经费。二是“构思阶段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日本通产省设立了每年大约5亿日元的对构思阶段技术开发进行补助的制度,用以支持风险企业、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并对处于基础应用阶段的构思技术或自有技术的技术开发进行资助。

金融政策。以国家财政巨额出资为主体,组建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一是建立国民生活金融公库。政府全额出资,主要为小规模企业提供金融安全网。二是建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侧重为中型企业提供长期资金。该公库成立50年来,已发展成为集融资、贷款的证券化、信用保险、调查研究、咨询及经营指导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三是建立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相当于“中小企业银行”,由政府、中小企业团体联合出资,资本金5172亿日元。

税收政策。增加试验研究经费的税额抵扣制度,该制度规定,当试验研究开发经费的增加部分超过过去的最高水平时。则对增加部分免征20%的税金。

(四)建立技术援助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援助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以技术指导与咨询、技术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人员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援助网络系统。

(五)建立信用担保支持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日本是最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其实行的是中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52个地方信用保证防会两级担保体系。近年来,日本政府还建立了赊销债权抵押融资保证制度。中小企业以持有的赊销债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信用保证防会进行债务担保。

(六)建立风险投资支持体系,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日本的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为扶持高技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相继成立了风险企业开发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研究与发展型企业育财中心。为从事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和债务担保。

(七)实施TLO法,鼓励“产、学、官联合”模式

日本政府在1998年实施了日本的TLO法――《大学等技术转移促进法》(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简称“TLO”),从政策上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产学合作”。

二、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制度

(一)日本现代企业制度为技术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

日本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及内部组织制度,主要是规范的公司制。各类公司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而且十分规范的管理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建立了法人相互持股的网络化企业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保证股东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克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大量资料表明,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企业的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关,灵活的经营机制正是中小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具有开创精神的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绝大多数是经营者或经营首脑(企业家),这是大企业很难比拟的,大企业的企业家同时又是发明创新家的人物越来越少。

(三)健全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为中小企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

在日本,中小企业十分重视对雇员的培训和教育。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发展企业技能的重要方式,早在中等和高等教育发达之前,日本企业就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补充正规教育的事业内认定培训制度。

(四)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中小企业员工积极的技术创新的热情

日本公司激励机制是非常有效的,对其经理设计的报酬机制,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年功序列制”,有的经理人员拥有一定的股票与股票期权。对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擅长研究的员工给予特殊奖励,给予创新者丰厚的回报,使公司上下对技术创新充满激情。

(五)稳固的终身雇佣制是技术创新的可靠保证

终身雇佣制有利于保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防止新技术因员工流动而被泄露的情况的发生,也有利于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实施技术创新。

(六)特殊的文化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坚实基础

公元5世纪,儒教传入日本,7世纪被定为国教,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这种思想在企业内被诠释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员工对事业的追求和奉献。在日本,很少有企业将“赚取利润”作为直接的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责任,不少企业将“感激”、“报恩”、“团队精神”的思想作为对员工进行培训时的主导思想。

三、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

日本中小企业在政府宏观制度和企业微观制度的大力支持下,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层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等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验可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根据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采取政府主导的模仿型模式,比较符合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走引进――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注重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来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

(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

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陆续颁布了一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对《科技进步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法律规章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尽快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门法律,确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三)采取有效措施为技术创新解决资金问题

建立有效的融资途径: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有针对性地发展城乡中小型商业银行,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二是积极发展和完善民间资本市场,增强民间资本的流动性和有效性,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启动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给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以社会融资的机会。

(四)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在管理上转变观念,抛弃那种经验式、粗放式、家长专断式的随意管理。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效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五)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要尽快出台《风险投资法》,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对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要在法律上给予保护和在经济方面给予支持。政府也应考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有成长预期的中小企业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

(六)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应该规范我国现有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进行合格的资质鉴定和评估。其次,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建立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创业指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三是建立技术培训机构。通过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实施培训,为中小企业培养真正能够从事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

(七)鼓励中小企业建立互助担保体系

政府应考虑建立中央一级的担保机构,同时整合和完善现有担保机构。另外要加大重塑社会信用的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参与注资担保机构,建立风险由担保关系方分摊机制,即由两级担保机构、协作银行、中小企业和政府分摊风险的机制。此外,积极鼓励各中小企业共同建立互助担保基金,为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八)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3

关键词:能力素质模型 中小企业 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56-02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创新的源动力既受外部环境影响,也受内部企业员工素质能力的制约。虽然领导者是中小企业的核心,但实际上员工是整个企业的实际运作者,因此,组织员工自身的能力素质就往往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实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一般组织成员有限,因而,每个成员对企业发展影响力相对较大,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与工作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及其分析

1.能力素质概念的提出。能力素质一词很早就有人提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正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教授(McClelland)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一文,他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个人的工作绩效更多的依赖于其自身的某些潜在的素质,如认知、个人特质、态度等,而不是智力,因此,其胜任特征的理论要点为智力不能代表和预测其在职业中的成功和其他重要成就,应该用一个更加科学的特质来取代智力和能力倾向测试,麦克里兰教授称这些特质为胜任特征,也叫做能力素质。此后,按照这个理论,麦克里兰教授与其他人一起成立了管理咨询公司,并让其理论在商业营销中取得巨大成功,能力素质模型也因此而出名。

2.能力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其通用模型。关于能力素质构成要素的界定,中外学者和专家有许多研究,总的来说可以总结为:胜任力是员工在某工作岗位或者工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能够有效胜任此岗位工作要求的,或者能有效区别一般工作者和优秀工作者的个体潜在的并能持久存在的特质、素质、能力和特征。美国著名的HAY公司经过研究,提出了能力素质的“冰山模型”,将能力要素分为两类。一部分要素犹如冰山在海平面以上的部分可见,包括个体行为和个人知识技能,海平面下不可见的要素主要包括个人社会角色、态度与价值观、自我定位、品质和动机等。从图1所示的“冰山模型”我们可以知道,真正决定个人能力的关键不在“冰山”上部分,而是海平面下的那些特征。

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关于中小企业的定义。按照我国1999年修订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中小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人民币及以下的为小型企业,以及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人民币以上、5亿人民币及以下的为中型企业。所以,中小企业可以说是泛指经营规模较小的,在发展方式和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具有类似特征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2.目前中小企业创新面临困境。总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一带中小企业仍然处于低端的加工和模仿阶段,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也较低,真正依靠自主创新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为数不多。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一般而言有以下几个原因:(1)核心技术一般被一些跨国公司、大型国有企业所垄断,小企业难以获得创新技术上的支撑;(2)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企业走创新路径的成本较高;(3)自身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和人才,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不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员工不多。最后一点是目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最主要因素。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就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而言,普遍存在员工学历不高,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难题。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初中及以下的员工群体占到总数的53%左右,高中学历的占了31%,拥有大学学历的员工比例仅仅占到13%。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分依赖人力资本和低端技术的企业必然要被时代淘汰。2011年上半年,珠三角再次出现一些中小企业倒闭的“浪潮”,不能不说和中小企业严重依赖低端产品加工,自身员工缺乏创新意识和动力有关,因而本文认为,要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应该从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和意识入手。

三、中小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研究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员工多为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招聘的社会劳动力,由于中小企业工作平台和领域限制,加之中小企业资本不够雄厚,无法有效招聘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毕业学生及其他企业工作人员,从中小企业当前在自主创新上面临的瓶颈和困境来看,当前外界的技术革新和竞争压力并不是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最大的难题,员工创新能力弱化,或者说员工缺乏创新的素质与能力,才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如果我们把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和员工的创新主动性联系起来,通过对员工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找出最适合员工创新能力发挥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就能够从对员工的管理上进行规范和调整,建立有利于员工工作创新的主动性发挥的能力素质评估体系,从而从内部保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

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能力素质评价模型实施

(一)建立创新能力素质模型

1.能力素质测评:能力素质模型是将员工在素质和能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首先要建立员工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库。模型库包含对员工的核心能力素质的测评,以及不同职位所需求的基本的能力素质。核心能力素质是基于企业在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素质,也就是创新能力素质,它是每一位职员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就是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基本能力素质则包含组织协调、人际交往以及判断推理方面的能力素质。此后,企业采取分步骤的方式进行员工的创新能力素质测评,以获取相应的能力素质数据。

2.创新能力评估:中小企业依据能力素质系统的测评结果,对企业整体员工的能力素质,尤其是创立能力水平进行评估。组织协调、人际交往以及判断推理方面的一般能力素质是每个员工都需要掌握的,创新能力素质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现有优秀员工的素质和企业对员工创新素质的要求,企业可以目前员工的素质能力水平,从而对团队能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一般而言,员工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产品研发水平,其不仅引导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创造产业价值的关键一环,是能力素质模型真正“冰山”下的素质特征。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实际上和企业的价值创造并不成正比,员工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中。所以,当前中小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比技能的提升更为迫切。

3.测评结果对比: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进行了测评之后,过一段时间再次进行测评,通过分析企业员工两次的能力素质测评报告,使员工能正确的认识到自身能力变化和不足,认识到自身能力素质的改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企业员工一致认可的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通过员工创新带动企业创新。

(二)开展提升创新能力素质的培训

根据企业员工在能力素质系统中各项能力的测评结果,找出员工普遍存在的短板,从而制定有关提升员工能力培训的课程,让员工懂得创新所必备的条件和技能。

如图3所示,利用素质模型界定作为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企业可以发现有创新潜力的人才,从而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的机会,系统建立起企业的创新人才梯队,在实际的工作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能力素质的培训不仅有利于使员工能够认识到自我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企业发展,更让员工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增强了中小企业员工创新的内在动力。

(三)建立创新能力素质激励机制

为了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中小企业还要制定培训的激励机制,调动起企业员工与培训人员积极性。可以把培训的效果与员工的待遇相联系,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而培训学员的成绩和表现则可以与培训者的奖金待遇挂钩,从而从两个方面激发员工和培训者的积极性。同时,企业领导者也能够通过能力素质模型的测评结果,全面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激励,充分激发员工在企业创新中的个人潜在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结语

能力素质模型在企业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只是刚刚起步,模型的建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能力素质模型建立后,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分解和量化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素质模型的建立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其效果的显现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并非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流程就能获得理想效果。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能力素质模型在中小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为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升带来契机,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帮助中小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核心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八一.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2.易子敬.中小企业领导胜任力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王绪君.企业规模结构优化[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2

4.千庆兰,陈颖彪.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特征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5)

篇4

我国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完善相关政策。这是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相关政策,都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实施了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如2008年即将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率为25%,而经认定的高技术企业税率为15%,小型微利企业税率为20%: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比例。

第二,加大资金扶持。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区市政府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发挥了政府资金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制定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了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在深圳交易所开通中小企业板块,在北京中关村开展了证券公司股份转让系统和小企业集合发债的试点,完善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三,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资源是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鼓励太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设旋,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现有12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为约1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各类技术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提高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一些亚欧会议成员的成功实践表明,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研发、工业设计、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的服务。从行业上看。仅纺织行业就在130多个生产集聚区推动了服装设计、面料开发、产品检测、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平台建设;从区域看,仅浙江省建立的工业设计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电镀中心、污水集中处理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就超过100个。

篇5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文件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关系全市经济、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我市中小企业发展较快,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发展到199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但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多数中小企业起点低,融资渠道有限,部分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负担重,经济效益不好。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实现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开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

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为主方向,注重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区域特色鲜明、经济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完整要求,抓好示范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建设。全市重点抓好10个市级重点产业集群、10个重点特色产业镇,实行重点帮扶、动态管理。政策扶持重点包括: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乡镇建设;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助和奖励;中小企业经理人、高层管理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系统建设和各类展览促销活动。

三、进一步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

各县区要积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并根据年度财政收入状况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级税务部门要实施面向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加快小微企业“三五二”税收政策和其他涉及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国家和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优惠和扶持措施,如中小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给予保险补贴、中小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等,要认真研究落实,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四、加强公共服务和指导

(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动和支持。积极培育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把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重点用于对服务体系建设有带动作用、显著提升服务水平的项目,每年重点规划10个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的产品研发、检验检测和技术推广;每年重点培育10个创业辅导基地,改善创业和发展环境,推动小企业起步、技术推广、人才交流、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等重点服务。

(二)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中。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计划,在全市选择1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研发资源和人才支持;培育10家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引导形成一批自主创新企业群体。

(三)推动中小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指导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强化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特别要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强中小企业网建设,并利用各县区分网,联合信息技术企业,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活动。

五、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各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单独设立专门面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机构,并在民营经济活跃、民间资金雄厚、金融需求旺盛的区域增设机构网点。要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综合运用风险补偿、奖励补助或资本注入等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进一步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

(二)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要充分发挥典当行和租赁公司等准金融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要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加快中小企业上市步伐,增加直接融资。

(三)充分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评价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要实行有别于大企业的授信标准和监管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篇6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中小企业;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113-03

【作者简介】卓玲,佛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广东佛山528000)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这其中,广东省中小企业的“主推器”作用不能低估。然而,与长三角的中小企业发展相比,集中在珠三角的广东中小企业在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上明显后劲不足。广东中小企业发展中表现出的与可持续发展不和谐的诸多因素,已成为制约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小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新产品创新的障碍。这使得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降低。究其原因,缺乏合格和优秀的人才日益成为阻碍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2006年2月,在广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批准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提出继续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中,把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总体要求中“六个加快之一”,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创新人才培养对广东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1.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企业的成功与企业管理者的创业精神、敏锐的洞察力及个人魅力有关。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广东省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日益强大和多样化,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内在条件皆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机制灵活、经验管理而获取市场机会的时代不复存在。21世纪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使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成为主要资源。知识的创新、开发、传播和应用都必须由“人”这一第一资源来掌控。只有拥有人才优势,才会拥有市场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和发展,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局限不仅会受到实际工作的挑战,而且会严重制约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要突破这个瓶颈,广东省中小企业就必须对企业内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来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中小企业适应市场竞争之所需,更是保证企业强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

2.创新人才培养是企业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更多地依靠复杂的知识劳动创造财富。高素质、高智能的人才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越来越需要依靠自己的员工应对环境,提高企业绩效,创造企业财富。这惟有通过培训。培训能提高员工的各种能力:包括岗位技能、创新能力、变革能力、适应能力。企业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是企业与员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实现“双赢”的集合点。通过培训,在思维上员工能跟上企业组织的变革和发展;在行为上能帮助员工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潜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升员工绩效,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更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广东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含义认识不充分

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从源头抓起,而企业员工培训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目前,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已进入一个误区。具体表现在:重技能培训,轻知识和态度培养。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让员工用掌握的技术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实现企业现在和将来的经济目标。而企业的重技能培训,恰恰忽视了益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层面及态度层面的培养。技能培训可在短期内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而知识、态度却要靠长期的不间断培养、教育才能实现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极大地制约了员工们的想象力、判断力,从而扼杀了员工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抑制了员工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企业不能只将技能、知识、态度的培训视为单纯意义上的培训,而要通过技能的掌握、知识的运用、态度的端正来激发和培养企业员工的自信心、毅力、勤奋、胆识、责任感、不怕挫折等,这些都与员工们的创新精神紧密相关。因此,培训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点的前移。

2.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

人才培养是一系统工程。目前,广东中小企业对人才培养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培养对象缺乏针对性。具体表现在对培训需求缺乏理性的分析。如“赶潮流”、“广覆盖”、“一揽子”、“订单批量”培训等。这也是培训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管理系统的首要环节,它决定了培训目标的准确与否,进而影响到能否设计和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因此对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进行有效,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就会造成企业培训的目标不准确,而缺乏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失败,资源的大量浪费,更使得企业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3.缺乏对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

创新人才培养是在培训基础上的一种长期投资。中小企业规模小、财力弱、培训资金不足、风险大是企业管理者不愿持续投资的主要借口。对广东省614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采用上岗前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的有324家,占52.7%;采用边干边学试培训的有271家,占44.13%;仅有14家企业回答将员工送学校培训,仅占被调查企业的2.28%;在问及员工培训方面存在主要问题时,在583份有效问卷中,回答缺乏师资的147家,占25.21%;缺乏经费投入的171家,占29.3%;回答生产任务无法安排培训的114家,占19.6%;因员工流动性大而不作安排的最多。达到237家,占40.1%;还有82家企业对员工未作任何安排,占14.06%;由此看出,即使是最常规的短期员工培训投资都得不到重视和保证,而长期的、在短时期内不可预测的、高投入的人才培养投资,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一种奢望。因此,人才到用时“方恨少”。

4.缺乏人才培养转移的环境

人才必须要有发挥创新潜能的环境,才能长期为企业所用。培训者在获得技能、知识、思维等理念上的进步之后,要巩固培训效果,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进行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效且持续地将所学到的技

能,知识运用到生产、管理、研发等各项工作中。因此,培训完成后企业必须要给员工一个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平台既成果转移环境,以激励员工学以致用。但现实环境是企业管理者根本不知道每个员工培训后的情况,造成“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培训对工作帮助不大,培训没有与激励机制、反馈机制挂钩,忽视培训后期的培训效果考核监督和人才选拔,令培训成果缺乏转移环境,结果使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感到失望,纷纷跳槽。现实情况是,如果企业对培训人员不加以充分利用,不给予人才施展才能、智慧的平台以及成果转移的环境,即使花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培训上,即使培养出了企业所需要的各类创新人才,最终也会导致“为他人做嫁衣”的结局。

三、应对策略

1.充分认识,正确理解培训的深层含义

根据培训作用模型(如下图)。大凡企业现在和将来目标的实现,绩效提升,皆来自于企业员工良好的行为。而良好行为又来自于良好的动机。实践和理论都证明企业员工的知识程度、岗位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决定了动机的健康与否。所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能够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要从这个源头上抓起。中小企业多属初创和发展时期,在实施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上,不但要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上的培训,更要从源头上就要对员工进行创新能力的长期培养。其中包括企业文化的传承,诚信教育,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等。只有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才能激发员工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

员工培训是一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在日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我省中小企业,要使投资产生收益,即通过培训投资,获取由员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各种能力所带来的绩效,就需要完善已有的培训体系,使之成为一套科学、有效、发挥作用的系统。而确定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是这一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中小企业要从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员工需求三方面分析人手,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员工在各自不同发展阶段内各自不同的培训需求,尤其要帮助员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如此才能实现企业现在和将来的经营目标。

3.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投资

企业绩效的提高要依靠人才,人才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只有通过投资培训员工的基本技能、知识水平才能获取企业所必要的具有创新意识人才。因此,管理者应把培训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战略投资。人才培养不是短期就能奏效的,但其对中小企业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却至关重要,企业管理者应从战略的高度给予员工培训以充分的支持。大量研究表明,如果,企业管理者在培训项目上提供必要的资金、时间的支持;多在培训内容促进工作中的应用及成果转化方面给予财力支持,不仅企业员工受益,而且使企业在留住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4.提供良好的培训成果转移环境

重视培训转移,提高培训有效性,增加培训投资,扩大人才收益是目前广东省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中小企业衡量培训目的达到与否的指标是看经过科学、系统、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启动后,受训员工是否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在工作中是否被长期保持。良好企业平台的提供――培训转移环境是企业获得培训投资收益的主要途径。为了使企业环境更有利于培训投资成果收益的转化,首先,中小企业应该努力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在学习型组织中,全体员工都有学习、培训、创造与共享的理念,有适应外界环境与内部组织机构变革的能力。学习型组织对培训成果的转换是最高水平的支持;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人才选拔、聘用、考评机制,调动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再次,企业管理者要为受训员工制订执行计划,鼓励受训员工运用所学知识,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按照计划实践培训所学内容。

篇7

    一、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必要性

    “十二五”是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由于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帮助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员工技能培训,促进其内涵建设尤为重要。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要求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重视建设中国特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推进企业技能培训,适应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迅速发展,满足各类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提升素质以及生产与技能水平的需要,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培育优质培训品牌,提高成人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从而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

    邵阳市政府根据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及湖南省政府今年出台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二、构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

    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为目的,提升中小企业的员工技能水平,根据区域企业发展要求,建设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培训为主线,进一步拓展培训基地的培训种类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一步完善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以改善培训基地硬件建设为重点,加快数控技术培训、工具钳工技术培训、电气维修技术培训、广告装潢设计技术培训工作室的建设;以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基地培训课程体系为关键,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的学员培训质量建设。发挥职业培训基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宗旨,以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培训为主线,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机制体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基地的培训功能,全面提升技能培训能力,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利用职业培训基地智力、技术和硬件设施等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新的职业培训功能,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内容

    1.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方式,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采用“董事会制”,成立“董事会”,实行“校、企共建共管,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分摊、按股分利”的程序化管理。建设适应基地良性发展的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培训基地管理制度,使培训基地“运行有机制,管理有力度”。面向社会开放实训资源,开展对中小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回馈社会,服务地方经济。

    2.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培训对象,按“菜单式”设计初级、中级、高级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认证鉴定培训课程体系、“三维培训”“宽平台+活模块”的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课程体系、“岗位—技能—课程”的新员工岗前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制定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标准,根据培训工种、培训技能层次设计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标准。培训师按学生评教、教研教改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设计评价标准,学员按职业素养、基本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等设计评价标准。

    3.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的师资队伍

    优化培训师资团队,建设一支适应中小企业不同工种培训需要、专业技能过硬(高级工以上)、教学能力较强,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职业培训的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以适应培训需要为目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工种齐全的基地师资队伍。建立《基地培训师遴选聘任与管理制度》《基地培训师工作量管理细则》《基地培训师业务提升培训制度》《基地培训师奖惩制度》《基地培训师教学考核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对培训基地培训师动态管理。通过组织企业调研、课程体系开发、企业技术难题研讨等形式提高团队的培训教学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4.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硬件

    依据基地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建设能满足区域中小企业员工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员工认证鉴定培训需要的设施齐备的硬件环境,为中小企业职业培训服务。

    5.建设中小企业职业培训基地信息服务平台

    以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为平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培训学员电子档案库,跟踪调查培训学员培训后的职业发展情况,及时收集培训学员成长发展信息,做好培训学员后期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培训师和学员互动对话平台,开通培训师与学员视频对话、信息交流、职业咨询、职业指导等功能;建立培训师个人空间和学员个人空间,包括教学课程相关资源、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等;建设培训需求信息平台,实现校企信息互通和培训师与学员的沟通;改革培训基地教学环节,提高培训基地教学效果。

篇8

一、日本中小企业的定义及地位

定义中小企业是研究和调控中小企业的前提,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因而也有不尽相同 的规定。日本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是随着其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大体分为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前和战后复兴期,亦即1963年《中小企业基本法》颁布前。首先是 在1940年从就业人员数量对中小企业进行了明确界定,其后是在1950年从资本额和从业 人员两方面界定中小企业,即资本额在1000万日元以下或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企业。 第二阶段是经济增长期,即1963年《中小企业基本法》颁布后至1999年的修正前。1963年 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开始分行业制定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对于制造业,从业人员在300人以 下或资本额在1亿日元以下;对于批发业,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或资本额在3000万日元 以下;对于零售业,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或资本额在1000万日元以下;服务业界定标准与 零售业相同。1973年对《中小企业基本法》进行补充,专门规定了小企业的界定标准。第三阶 段是平成景气变动期,即1999年《中小企业基本法》修正以后。1999年修正的中小企业界定 标准是:制造业中,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或资本额在3亿日元以下;批发业中,从业人员在 100人以下或资本额在1亿日元以下;零售业中,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或资本额在5000万 日元以下;服务业中,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或资本额在5000万日元以下;

上面谈到日本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是随着其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经济 形势主要指经济总量状况和通货膨胀情况,政策目标则主要指对大企业或中小企业的侧重 和同型企业内不同产业的侧重。对于第一种界定,当时日本国家的经济总量并不高,而且面 临很多的经济困难,政府将有限的财力用于扶持大企业,所以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十分简单。 对于第二种界定,当时日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日益重视并开始有重点的扶持中小企 业,所以对中小企业的界定相对详细。对于第三种界定,日本经济经过近十年的低迷,政府 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同时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和中小 企业经济规模的整体提高,对中小企业的界定进行了修正。

总的来讲,正是由于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和扶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 的重要力量。回首20世纪后40年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无论在企业数量、吸纳的从业 人员还是在创造的附加价值方面,其地位都不容忽视,其作用也让大企业无法取代。以1988 年为例,日本共有民营企业6494341家,其中中小企业为6448123家,占99.3%;从吸收的 劳动规模上看,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占80.6%;在制造业中,中小企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 55.5%。而且,许多大企业是依靠灵活多变、工资成本较低和有独特技术的中小企业为基础 而发展的,比如丰田汽车公司约70%的零部件是由1000多家中小企业分包提供的,日本制 造业中的65%中小企业接受大企业的转包。不仅如此,如今中小企业也是技术进步的中坚 力量。就日本的制造业而言,有98.6%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研制的,可以说,没有中小企 业的存在与发展,就没有日本在世界经济中如此显赫的地位。尤其在近年来日元贬值和经 济衰退的条件下,中小企业更被视为日本经济的支柱,被视为日本经济恢复活力和长久增 长的希望。

二、日本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发展的政策

由于日本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都形成了法律,因此下面的探讨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 上的,换句话说,我们所谈到的诸如经济手段和服务手段等已包含了法律手段。同时,需要 明确的是,下面讨论的政策不同于日本政府对所有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它们是专门服务 于中小企业技术发展的政策,中小企业享受前者没有限制,而享受后者则要一定条件。

1、直接补贴

直接补贴是针对中小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研发经费以 及必须的设备费和运转费而给予的资金支持。这些补贴来自多种渠道,因而也有不同的实 施主体。首先是由各地经济产业局实施的补贴,这种补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它对一 般的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经费的补贴率为1/2,补贴金额在100―4500万日元之间;对环 保和节能项目的补贴率高达3/4。其次是由各级政府共同实施的补贴,它从上世纪80年代 开始,针对中小企业有利于地方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费用,补贴率为2/3,其中国家和都道 府县各负担1/3,补助金额在100―3000万日元之间。另外,日本通产省1997年度技术开发 政策重点中,设立了5.15亿日元的对构思阶段技术开发进行补助的制度,用以支持风险企 业创立、现存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并对处于基础应用阶段的构思技术或自有技术的技术开 发进行资助。

2、税收优惠和融资帮助

中小企业技术发展方面的税收优惠主要是指对新技术研发过程中消耗的经费进行税 额减免。具体作法是,对于包括人工费等的研发经费,可以支出的6%抵免税额;用于基础技 术开发、研究的折旧资产,可按当年这项支出的5%抵免税额;企业用于购置具有尖端技术 的资产,可以价值总额的7%抵免税额。但以上各项扣除额不能超过税制适用年度法人税或 所得税的15%。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规定,如果中小企业的研发经费的增加部分超过以往的 最高限额,可按增加部分的20%抵免所得税,但抵扣额以不超过应缴法人税或所得税总额 的10%为限。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方面的融资帮助是指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以及政府影响下 的各种金融机构,给予引进革新性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必要的设备资金和长期运转资金方面 的低息贷款。对于设备资金贷款,在执行基准利率的同时也可执行特别利率,但额度不能超 过27000万日元;对于长期运转资金贷款,则只能执行基准利率。与此同时,由于仅靠政府设 立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是不够的,因此为了鼓励普通银行或金融机构向进行技术革 新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日本政府设立了保险和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保险和担 保。

3、委托研究和委托开发

委托研究和开发是指,对于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技术或者商业化比较 困难的新技术,由国家出资向研究机构和企业委托进行研究和开发。这种活动主要由国立 中介机构执行,具体到中小企业方面则主要由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负责。对于委托研究,考 虑到全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化和经济活性化,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 技术委托给一些研究机构和中小企业进行研究,研究期间一般为2―3年,委托金额为1亿 日元以内;对于委托开发,是将经过筛选的新技术委托给企业进行开发,主要是将其商业 化,开发期间一般为1―2年,委托金额为2500万日元以内。另外,各地经济产业局也可以是 委托研究开发的主体,它们可以对一些有利于地域经济的技术向一些研究机构和中小企业 进行委托研究和开发,研发期间在2年以内,委托金额一般在3000万日元以内。

4、培训技术人员

考虑到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存在规模小、资金不足、自身培训能力有限等问题,日 本政府建立了各种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人员的机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原有中小 企业研修所的基础上,由日本政府出资并组建的中小企业大学,专门为中小企业培养各类 技术及管理人才。在培训技术人员方面,各都道府县和指定的市在工业界、教育界和公共研 究机关的协作下,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培训。长期培训是培养具有现代 化的高水平技术能力的人才,中期培训是以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为对象,短期培训是以 经过长期培训或具有同等水平程度的人员为对象,培养专门技术。培训方法采用案例教学 和现场教学,学习内容既包括经济有效的传统适用技术,又涉及某些最新技术进展,如微电 子技术、生物工程、工业设计和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同时还安排一些专项研修,如环保技术、 节能技术等。这些培训的费用大部分如80%由政府支付,只有少部分由企业或员工支付。

5、提供技术指导和诊断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在实际中的技术问题,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拿出资 金,建立了一批专门的技术试验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经常选派技术专家对其所辖区域内的 中小企业进行扶植、指导,协助企业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推广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当然,中 小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技术实践的需要,委托公立试验研究机构进行技术试验 和技术咨询。而且,日本各都道府县政府为了支持中小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聘请具 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丰富工作经验且技术能力较强的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员,组成巡回技术指 导小组,再根据中小企业生产和技术管理的实际要求,到现场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实地考 察,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与此同时,近年来日本的中小企业诊断制度也收到了很好 的效果。所谓中小企业诊断制度,就是在都道府县等政府机关内或在其影响下建立中小企 业指导机构,它们应中小企业经营者请求,对企业技术等方面现状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指 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

6、公共信息服务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早于1969年就设立了专门为小企 业服务的情报机构,主要向小企业提供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专利、新产品的情报,经营管 理与市场营销情报,以及海外投资的情报。该情报机构经常组织一些各行业的专家和技术 人员召开情报恳谈会,中小企业可以随时或定期向专家提出咨询或交流情报信息。在80年 代初,日本政府又建立了日本中小企业事业团信息中心,负责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等 活动。近年来,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加强中小企业跨区域合作,实现技 术与经营信息共享,还由通产省提供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起内部网络,利用因特网构筑 起广泛的信息和接受系统,将各国和公立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与新技术等各种信息通 过网络提供给中小企业;而且,各都道府县的中小企业科及支援中小企业的民伺社团利用 跨区域信息网络和共享的各种数据,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和信息等各种咨询服务。

三、日本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的政策

根据广义的理解,技术转移应包括国内转移、技术贸易和国际投资三部分,然而因为技 术国内转移已在上面对技术发展的探讨中包含,技术贸易对中小企业又不是很普遍,所以 本文讨论的技术转移是指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在此意义上,日本政府的促进政策如下。

1、情报收集与现场调查

了解东道国各方面的情报是海外投资成功的首要问题,但由于内容繁多等因素,对这 些情报的收集成本往往很高,使大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日本政府通过其出资建立的机构 或指导建立的组织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些机构或组织主要包括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日本 贸易振兴会、(财)交流协会等,它们都负责收集国外投资政策、财政金融状况、基础设施条 件、产业结构、市场需求、资本与利润管理办法、劳动力与人才供应等等方面的情报。这些情 报都是无偿提供给各中小企业。与此同时,为了上述情报的正确性和提供更多更具体的地 方信息,上述机构或组织都还进行对投资地的现场考察。这些考察有时是以中小企业的委 托为具体方向,帮助中小企业找到理想的投资场所,或帮助其找到符合其标准的合作伙伴。

2、融资帮助

在日本,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融资服务的最主要政府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金融公 库和商工组合中央公库,它们以因经济结构变化而向海外发展的中小企业为对象,按照海 外展开资金贷付制度,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可以像所有向海外投资的 企业一样,申请使用国际开发银行提供的长期低息贷款。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向发展中国家 投资时,可向海外贸易开发协会申请使用长期低息的“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协力资金贷款”。 中小企业为加强海外子公司的经营基础时,其所需的资金可通过政府系统的中小企业金融 机构,取得长期低息的“海外经济环境变化对应特e贷款”,以维护其经营的稳定。

3、财政支持和税制优惠

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财政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制度中:一是海外技术者研 修制度。根据此制度,中小企业在需要对其海外员工进行培训时,可委托海外技术者研修协 会进行,政府对此提供一定比例的补助金;二是海外投资调查辅助制度。根据此制度,中小 企业需要组团赴海外进行现场调查时,可以申请政府的资助。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有针对 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优惠,而且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具体来讲也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第一,对于企业的海外投资、资源开发投资、海外工程承包,允许将投资的部分金额计 人“投资损失准备金”内,以免缴企业所得税,如投资受损则可从“投资损失准备金”中得到 补偿;第二,对于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包括合资公司)、分公司以及代表处的盈利,其在外 国缴纳的所得税,在一定额度可以从日本母公司的法人税中扣除。

4、保证与保险

为了弥补政府金融机构的资金不足,提高民间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贷款 的积极性,一些政府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和商工组合中央公库等都向中小企业提 供贷款担保服务。而且,政府在各都道府县都建有信用保证协会,中小企业因对外投资而从 金融机构贷款时,可申请使用“海外投资关系信用保证制度”,由对方提供贷款的债务保证。 另外,在政府的影响下或作为再担保的前提下,一些民间组织和大企业也向中小企业海外 投资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与此同时,为了不使对东道国突发事件使企业受损的担忧阻碍企 业的技术转移活动,日本政府推行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该制度由通产省负责,主要服务 中小企业。其保险范围除了包括一般的外汇、征用和战争风险外,还包括很多非投资人过失 的风险。保险期限可达20年,保险率一般为90%。

5、人才培育与支援

和对中小企业技术发展方面一样,在中小企业技术转移方面也提供员工培训,当然这 种培训不是指针对于中小企业。而且由于海外员工培训的特殊性,日本政府制定了海外技 术人员研修制度。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它可以参加由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举办的中小企业 现地管理者育成事业,该事业主要提供在海外投资当地进行生产管理、经营拓展以及选用 当地管理者的知识;也可以参加由(财)海外技术者研修协会和(财)交流协会举办的中小企 业研修事业,该事业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海外子公司的当地员工提供到日本接受培训的机 会。上述制度和事业的具体作法是,企业委托这些机构对其海外员工进行培训,政府对此提 ,供一定比例的补助金。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财)海外贸易开发协会等组织,举办中小 企业专家派遣事业,直接派遣专家到海外,对中小企业技术和经营等方面进行指导。

四、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也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 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中分别占60%和 40%左右,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处在粗放发展阶 段,虽然一些中小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从总体上讲创新能力和水平还比较 低。’通过日本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发展和转移的政策,我们应有如下启示。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与转移

按照传统的观念,人们总是把中小企业和“没有技术”或“落后的技术”联系在一起,认 为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专利,对外投资更与中小企业无缘。在此认识的影响下,以发展技术 为目标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都给予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更不用说技术 转移――都不予支持。然而事实是,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发达 国家它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 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 位,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在此认识之 下,不但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而且要为其技术发展和技术 转移提供特别的优惠制度和便利条件。

2、制定完备法律,给中小企业技术活动以稳定预期

当前,虽然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与之配套的法律都没有制定和实施。因此,它 仍未起到对中小企业应有的作用,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与转移的作用更不明显。在实际 中,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仍相当混乱,管理机构繁杂而且不完善,导致政出多门且政策多变, 影响了中小企业投资者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活 动的开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当前必须制订完备的法律体系,给中小企业经营者以稳 定的预期,提高他们进行技术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政府加强有关的法制建设,将一批科 技政策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用法律手段规范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 务,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活动者的权益。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规范市场 竞争秩序,完善服务职能,由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干预者,转变为健全的法律法规及良好政 策环境的提供者和建设者,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与技术转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制定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技术活动提供激励

考虑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小企业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的竞 争劣势,我国政府应当制定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活动。首先是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和扩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制度,建立中小企业技术 创新基金,同时可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其次是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税 收优惠政策,完善并落实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税收减免政策,实施研究与开发费用 的免税、返还政策,特别是对新技术产品应给予更多的税收减免。最后是给中小企业提供专 门酌融资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真正减轻中小企业的利息负担,并可对一些重大或 重要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无息贷款。另外,也可鼓励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创新发展 基金,允许研究开发型中小企业实行高折旧率的特别折旧办法。

4、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技术活动提供便利

资金问题始终都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而从事技术活动又特别需要融 通资金,所以,政府必须努力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技术活动提供便利。首 先,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一些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对于一般中小企业的创立 和经营提供低息贷款,而对于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立和经营提供特别低息贷款,还可以对 特定技术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贷款。其次,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向一般商业银行贷款提供有 效担保,这就要求改变目前管理混乱的局面,成立为中小企业技术活动提供担保服务的专 门机构,通过规范操作和科学管理以控制和分散风险。最后,政府应允许经营状况较好的中 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面向社会发行融资债券,对于那些潜在市场前景良好、产 品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证券管理部门应适当降低其准人标准。

篇9

中小企业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促进我县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渝府发〔〕105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促进中小企业的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县经信委、县发改委、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县效能办、县工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经信委。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共同研究、协调处理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并根据国家和市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及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具体贯彻实施意见。

二、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由县效能办、县减负办牵头,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各种经营服务性收费、社会中介机构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通过明查暗访,对中小企业的投诉、领导交办的投诉案件进行查处。电视台、《报》要对县政府有关部门在涉及限制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

三、增加发展资金投入

县政府每年按中小企业当年新增税金的一定比例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与工业与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打捆使用。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激励机制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业培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

(一)激励机制建设

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就地培养培训;管理提升,使企业通过提高管理,生产经营目标较好完成,能耗指标下降5%。

(二)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模式,逐步培育起以公益性为主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基础性综合公共服务,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二是为中小企业共建技术合作平台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与院校、所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共同申报获批的重点科研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三)技术创新

一是经认定的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补贴。二是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补贴。经市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优先。

(四)信息化建设

用于公共信息化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经市级以上认定的公共信息化平台每年可给予适量的工作经费,经市级以上认定的信息化示范企业每年给予企业信息化建设费用补贴。

(五)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用于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担保的费用补贴及中小企业经担保机构担保的贷款利息补贴。

(六)创业培训

一是创业培训机构补贴,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岗前培训的机构,按培训人数和培训时间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对在新增安置就业岗位招用符合规定人员的中小企业,每人每年按市上确定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三是对符合就业重点企业贴息办法规定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年适量的贷款贴息(不重复享受)。四是符合渝办发〔〕9号文件规定的创业扶持。

(七)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及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经市级以上认定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每年给予适量的工作经费。二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经市级以上认定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每年给予适量的工作经费。

享受上述政策的具体办法,由县经信委会同县财政局另行制定,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四、加大政府采购倾斜力度

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要求,报价相当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我县中小企业。在采购普通货物、工程和服务时,严禁采购单位人为提高采购准入条件,限制我县中小企业参与竞争。

(一)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

凡是在县境内注册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原则上只需贷款银行同意放贷,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都应按有关规定为其提供担保。

(二)对中小企业实施优先采购制度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的采购,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向我县中小企业购买产品或服务。

篇10

一、六项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设立于1999年,主要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支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截至*7年末,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76.5亿元,支持项目(企业)约1.1万个。

此项资金重点支持了一大批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项目,以及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对已经完成验收的项目以及目前尚在执行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不仅充分发挥了中央财政的引导作用,而且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设立于*0年,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各类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境外市场考察;境外投(议)标;企业培训等。截至*7年末,中央财政共安排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58.8亿元。

近年来,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从境外展览、认证、境外市场宣传、新兴市场开拓、培训与研讨会、境外投(议)标等6大类、19个小类对中小企业提供了支持,不仅抓住了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环节,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获得了企业的积极评价。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设立于*1年,支持范围覆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果生态节水、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与信息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多个领域。截至*7年末,中央财政共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亿元。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安排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支持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具备产业化前景、成长性好的农业科技项目;提高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和社会各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4)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设立于*3年,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开展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业务。*3—*7年,中央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截至*7年末已累计下达资金2.5亿元。

资金设立以来,中央财政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培训服务,包括创业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和政府部门直接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培训;二是信用服务,包括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以及诚信活动;三是创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创办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指导、综合服务等活动;四是管理咨询服务,即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开展的管理咨询、企业诊断、信息服务等活动。

主要成效:一是提升了中小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促进了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三是初步形成了以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为核心、与专业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创业服务工作网络,以创业促就业,四是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和完善了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的服务功能,支持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5)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于*4年,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进步以及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方面。截至*7年末,中央财政共安排此专项资金9.5亿元。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据对所支持企业(项目)进行跟踪,专项资金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调整结构、产业升级、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中小企业平台式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设立于*4年,用于支持各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购买行业先进、共性、适用技术成果的支出;信息采集支出;必要的设备购置支出;软件开发或购置支出;为拓展服务范围对现有场地进行必要改造的支出。*4—*6年,中央财政预算每年安排5000万元。*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6000万元。截至*7年末已累计下达2.1亿元。

主要成效:一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二是提升了中小企业主的经营管理素质,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对中小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维权服务,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探索了资本市场融资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五是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能够更好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今年以来,根据国务院总体部署,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央财政积极采取和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税收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减负

近年来,为减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税收负担,中央财政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1)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从*2年起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一是将销售货物的增值税起征点幅度由月销售额600-*0元提高到*0-5000元;将销售应税劳务的增值税起征点幅度由月销售额*-800元提高到1500-3000元;将按次纳税的增值税起征点幅度由每次(日)销售额50-80元提高到每次(日)150-*元。二是将按期纳税的营业税起征点幅度由月销售额*-800元提高到1000-5000元;将按次纳税的营业税起征点由每次(日)营业额50元提高到每次(日)营业额100元。

(3)为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中小高新企业,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4)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捐赠,企业在年度企业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12%以内的部分,个人在申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缴纳所得税税前扣除。

(5)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以此标准上下浮动20%确定具体定额标准。

此外,中央财政出台实施的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投资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目录的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设备,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生产急需且国内紧缺的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大幅降低进口关税税率、提高部分纺织品及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

三、支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自*6年起,中央财政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支出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开展,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一是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按贷款担保总额不超过1%的比例给予奖励,鼓励其围绕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努力扩大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规模;二是对担保费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30%的业务,按相关担保业务额不高于0.5%的比例给予保费补贴,努力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6-*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38亿元,支持了266家担保机构。*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2亿元。此外,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财税政策对担保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增强了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地激励了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的积极性,促进了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6年开展的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总额约700亿元,占全国担保机构担保业务总额的22%。*7年中央财政安排1.88亿元支持的188家担保机构,约占全国担保机构总户数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