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危机;发展;创新

1 实体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与服务的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经济活动,它主要包含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其他产业部门,同时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等。是一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微小型企业在资金方面供给严重不足,融资的成本高,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的去借高利贷,融资难,融资贵,使那些企业喘不来气,有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由于外需萎缩,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起来会更加困难,资金更加紧张。但各类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金,中小实体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很不稳定,在实际的资金运行过程中,总有许多中小实体企业资金周转方面上出现很大问题。一些中小企业因不能从银行贷款而转向民间融资,借高利贷度日,资金成本相当高,且风险也非常大。货币供应分配不均是当前经济中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产品市场需求受限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外向度已超过80%,有些地区经济的外向度更是超过了100%,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都在做外贸产品[5]。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作为外贸产品主要销售地的欧美国家市场需求不振,大量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订单减少,有的价格降低,有的资金回收困难,还有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新兴市场虽然有所拓展,但总量不大,而且困难也不少,难以抵消传统市场下滑所带来的影响。国内市场拓展由于经营模式不同和需求类型不同,所以很难弥补国外市场需求不足。相对于虚拟经济,目前实体经济的市场制约更加明显、更加直接。目前,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市场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国内市场信用,特别明显,直接影响市场规模的扩展[9]。各地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产品假冒伪劣屡见不鲜,知识产权侵犯时有发生等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就当前局势,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信誉评价体系和诚信体系,如果不能尽快有效地解决失信问题,将会导致国内市场混乱,开拓的综合成本就无法下降。实体经济企业普遍感到国内市场开拓难于国外市场,因而一些外贸产品生产企业宁愿缩产停产,也不愿拓展国内市场。

(三)创新投入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市场、资源、环境等多重压力之下,通过生产技术和管理创新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显得尤其重要。但不少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很难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一方面,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比如研发经费的投入和新产品试制费用的投入等都需要大量的前提资金往里面投入。而在创新这些活动过程中又具有很大的风险,如研发失败、资金空投的现象经常发生,企业需要对这方面风险具备应对能力,这使得一些企业知难而退;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技术实力,需要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设备,这些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由于大量实体企业缺少资金支撑,创新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企业成本日渐上升。实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成本构成内容众多,远多于虚拟经济。另外,目前劳动用工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不少生产企业感到招工难,用工成本高,人事管理难度大。

3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

(一)着力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水平

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高端、高质、高新化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积极的引导与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力度[2]。促使实业生产活动提高一个新的台阶。加强科学管理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相互配套协作的产业链,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着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在投资政策和要素保障上给予更多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国外技术先进、生产环保、效益良好、带动力大的产业项目,以此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完善现代企业规章制度,改进和提升经营业态,增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

(二)营造脚踏实地、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转变服务理念,积极支持和保护实体经济发展。着力帮助生产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排忧解难,清除障碍。努力提高政府服务,大力改善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智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并出台对实体企业发展有帮助的各方面决策,引导企业以实业为主,努力提升企业的产品总体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以实体经济活动的企业得到更多的保护。为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和要素资源,要在才能、土地、资金等方面确保满意。要逐步增强市场运行的秩序,严查一些假冒伪劣和知识产权侵犯等违法的行为,这样才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透明的市场环境。

(三)处理好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虚拟经济健康的情况下,不仅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金融需求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实体经济分布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1]。要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发展持续性的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必不可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业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有效地进行金融监管,这样才能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并实施公正和公开的市场准则,切实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做到消除任何无形与有形的市场壁垒。完善和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方案,激励民间资本向基础性和资源性行业进入,增强实体经济在上游行业的竞争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产能过剩的下游行业,要对落后的产能进行兼并或淘汰,以此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要增强其对上游行业的谈判能力,从而防止实体经济行业在分配利润上出现差距过大的情况。

篇2

关键词:高校 绩效管理 问题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3-02

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总是给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课题。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在人们对一个更加公正、高效、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鼎力构建与期待中,各地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新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正是一种基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开掘教师的潜能、整合师资进而使高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教师绩效管理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当前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绩效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组织的成员完成某种任务及完成该项任务的效率与效能,是效率与效益的总和。在高校,效率可包括教学效率和科研管理效率等,效益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工作或管理的结果和价值。{1}教师绩效评价是指高校用来衡量和评鉴教师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质量,进而协助教师成长的一个过程,亦即对教师角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活动。这种评价活动应在正确的教师评价理念和原则指导下,根据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但现有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2}

首先,绩效管理的考核标准不够明确。德鲁克在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三个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高校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目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着力于鼓励先进教师,奖励优秀教学人才,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还没有制定一个比较客观的考评标准,比如仅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有的高校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制度的运行机理及其如何体现教师的绩效成绩不清楚,在绩效考核的时间、方法、目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使绩效考核难以实行。

其次,绩效管理的考核手段不够科学。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指标的设定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意义重大,它将牵引着全体教师围绕着指标体系运转。指标设定的是否科学合理公正直接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当前各高校试图量化各岗位的工作,定量化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教学、科研如果仅仅追求数量,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应该警觉的是目前普遍实行的学生评课制度,虽然弥补了绩效考核中非量化性的因素。但学生在给教师打分时不一定公平合理,情绪化及功利性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进而失去了科学的公正性,可能会导致教师去讨好学生而丧失原则的庸俗化现象产生。

再次,缺乏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为鼓励教师努力工作,以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往往实行“奖惩性评价”,即达到目标要求者予以奖励,达不到目标要求者则予以一定的惩罚。{3}而绩效考核结果通常在考核以后就直接交给人事部门保管,教师很少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即使知道考核结果,由于相关主管领导或人事部门并没有就相关考核结果及时与被考核者沟通,导致了诸多体制转轨中隐蔽性问题的发生。教师有时并不能通过考核后的沟通知道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与不足,当然也就不可能进行分析总结。甚至有些教师会对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在工作上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绩效管理的实现路径

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地追求卓越,走向自我完善。“制定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全面评价一个人,而是根据学校和国家的需要,为了在某些方向上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导,引导教师把个人的自觉期望纳入到学校或国家的大目标中来”。{4}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既定的方法,它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力求使高校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用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完善教师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科学的考核体系建设需要深入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类型分门别类地制定考核分支体系。高校教师的工作因岗位、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别,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相对容易出成果,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分类考核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将对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其次,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绩效考核工资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对于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考核教师对高校的价值贡献时,综合考虑,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绩效考核作用。再次,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入的间接组成部分,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更具价值。要按照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来支付。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而校定福利则是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福利。福利内容可包括购房资助、购车资助、节日奖金、旅游资助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和积极的沟通交流系统。首先,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管理者应把绩效评估看作“是一种师资管理过程,既是师资规划、作用、培养、晋升等的补充,又是对这些管理过程的检查”{5}。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绩效反馈。绩效考评结果正确会促进教师的信心和对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视,使教师自觉地朝绩效提高方向发展,反之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高校要在教师提职晋升、薪酬调整、岗位调配、激励、培训、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过程中充分运用绩效考评的结果,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在教师的使用上,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氛围。在做好竞聘上岗和严格岗位绩效考评的基础上,推行薪酬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薪酬体制。要在薪酬分配问题上切实体现绩优者薪酬也优厚。应根据年度绩效考评的不同档次,在不同职称的分配系数基础上,再加上不同的权数,按贡献大小、绩效好坏来确定每个教师的实际经济待遇,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鼓励冒尖和创新,以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建立积极的绩效沟通系统。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使绩效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尤为重要。为提高管理绩效,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使被考核人员、制定战略的高层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他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的沟通。无论是在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前,还是制定实施过程中,包括实施结束后,都要通过绩效沟通网络或者其他方式,让广大教师参与到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是在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的。进而达到互通有无,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心情舒畅,沟通及时的目的。

总之,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阵地,只有充分遵循高校管理的规律,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能真正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新的绩效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应以绩效沟通为绩效管理的核心,以激励机制为手段,实施持续改进的绩效问责,以期使高校绩效管理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达到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从而为全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四有人才。

注释:

{1}陈达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高校绩效改革[J].教育与管理,2006,(2):25-28

{2}庞鹤峰.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初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06):32-37

{3}黄骏.人力资源视野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J].教育探索,2003(10):93-95

{4}李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01):54-58

篇3

关键词:再保险 经纪市场 问题

再保险(Reinsurance)也称分保,是指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保险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或全部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因此,国际上也称再保险为“保险的保险”,其中转嫁风险的一方为分出公司,接受风险的一方为分入公司。2009年新《保险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分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为再保险。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和再保险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再保险经纪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然而目前我国再保险经纪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主体缺失、结构不平衡、供需不匹配、法律政策缺失与监管空白等。

一、再保险公司与再保险经纪公司主体缺失

从数量上来看,无论是再保险公司,还是开展再保险经纪业务的再保险经纪公司,其主体数量都跟不上再保险需求的发展。

根据保监会机构数据披露,目前我国中资再保险集团,仅有中国再保险集团一家,另有注册地为香港的太平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再加上瑞士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德国通用再保险公司、法国再保险公司、汉诺威再保险公司、西班牙再保险公司、科隆再保险公司等分公司或代表处。在法定20%分保取消之后,整个再保险市场形成了一家中资集团与多家外资机构为主体的竞争格局,这使得中国再保险市场中低端竞争不足,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市场需要更多本土再保险公司参与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因为外资再保险公司关注高端市场和在管理、运作上符合国际标准的客户,对于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而言,中低端保险分保需求更为普遍,中资再保险公司主体匮乏,明显跟不上再保险需求的发展。中国地域大、发展不平衡,更需要适合中国特色的再保险公司。因此,我国再保险公司,尤其是本土再保险公司的缺乏,也是制约再保险经纪市场发展的一个土壤问题。

对于再保险经纪市场来说,依旧存在市场主体缺乏的问题。首先,目前我国从事再保险经纪业务的均为保险经纪机构,尚无一家独立的再保险经纪公司。究其原因,根据保监会相关规定,保险经纪业务资格包含了再保险经纪业务资格,而再保险经纪业务资格并不包含保险经纪业务资格,因此导致国内保险经纪公司众多,而没有专门再保险经纪公司。事实上,在目前的再保险行业情况下,设立专门的再保险经纪公司所面临的挑战非常大,所以无论是国外再保险经纪巨头,还是国内再保险经纪业务较好的公司,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再保险经纪公司,而且再保险经纪显然也不能够为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做出很大的贡献。其次,我国虽有众多的保险经纪公司,但能够做再保险经纪业务的公司寥寥无几,几家外资巨头凭借着强大的背景和技术水平以及对世界再保险市场的了解和紧密联系牢牢控制了我国大部分的再保险经纪业务,而中资保险经纪公司开展再保险经纪业务的较少,主要有我国第一家开展再保险经纪业务的再保险公司――华泰再保险公司,凭借其股东中国再保险集团的强大实力来联系再保险经纪业务,还有以再保险经纪业务起家,以再保险经纪业务为主的五洲保险经纪公司,依靠国家电网而占据经纪行业龙头地位的英大长安保险经纪公司以及由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等13家大型国有企业联合投资组建的航联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等。

再保险经纪人的缺乏与再保险公司的缺乏互相影响,而且再保险经纪人主体缺乏、人才稀少、入圈壁垒等对于再保险经纪业务的需求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而需求的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到了再保险经纪业务的扩展,所以必须从此链条中解脱出来。

二、再保险经纪市场需求不足与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矛盾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以及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保险经纪市场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保险经纪市场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再保险经纪市场来说,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于再保险经纪人的需求不足与存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双重情况并列的矛盾。

首先,直保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很多并没有以再保险经纪公司作为桥梁。在我国再保险分保的历史过程中,再保险经纪公司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部本身就与我国再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国唯一的再保险集团联系紧密,从而能够直接联系到或者被人寿再保险公司或财产再保险公司联系到,直接进行业务洽谈。直接进行业务洽谈,分入公司不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因此能够给分出公司更高的手续费返还。对于大型国有保险集团来说,分出业务更倾向于选择中国再保险集团,而双方关系往往较为密切,询价便捷,业务支持程度高,相对来说再保险经纪人用处不大,反而还可能有一定的竞争关系,这是直保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很多没有以经纪公司作为桥梁的重要原因。其次,本土再保险经纪人难以满足分出公司的再保险分出需求。再保险经纪人的作用在再保险市场上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一部分大型公司和高风险业务来说,有时候需要向外资公司或者国际市场分出,抑或需要多个再保险方共同承担,或者需要做转分保合约等,这时候便需要再保险经纪人的参与,然而此时我国本土再保险经纪人由于对国际市场不够了解,且技术水平不及中怡等外资经纪公司,导致在此类业务上力不从心。反观外资保险经纪巨头的中国公司,以中怡为例,中怡再保险经纪业务无论是人才数量、技术水平、对国际市场的熟悉程度以及声誉因素,本土保险经纪公司难以与之相比。

再保险经纪市场需求不足与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矛盾,构成了目前再保险经纪的尴尬局面。

三、再保险经纪人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与监管的空白

再保险经纪市场由再保险经纪人组成。再保险经纪人是指促成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建立再保险关系的中介人。他们为原保险人安排分保,为再保险人介绍分入业务,以此获取手续费或佣金。大多数情况下,再保险经纪人与原保险人签订委托合同,基于原保险人的利益为其安排再保险方案,在原保险人争取较优惠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再保险人并收取由后者支付的佣金,同时提供包括代收保费、代付赔款和互惠交换业务等在内的服务。

再保险经纪市场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引,监管手段不明确,鼓励措施不到位,表现为现行法律规定再保险经纪业务资格只能从事再保险经纪业务而不能从事保险经纪业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再保险经纪机构的出现,此外我国目前尚无单独规范再保险经纪经营的文件,也没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相比于国内的空白,国外发达保险市场往往提供了对于再保险经纪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新加坡,在新加坡再保险市场,再保险经纪人非常多,新加坡政府靠一些优惠政策,不仅仅吸引了本地的再保险经纪人,很多公司在新加坡注册后也成为了再保险经纪人。

早在90年代末,我国上海也想要建设再保险商业中心,由于政策配套迟迟不能跟进,最终化为泡影。目前,深圳前海地区打算创立金融特区思路值得肯定,在保险业务创新方面,前海主要是积极引入香港保险业的先进的理念、技术和人才,在产品开发、渠道开拓和服务方面,加强两地资源的认证和业务合作,重点发展两地保单互保的业务、管理式的保险业务和保险资产证券化。深圳保监局与市政府有关部门正研究落实前海政策中有关“支持前海试点设立各类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创新型金融机构”的落地措施,包括引进境内外再保险公司与再保险经纪公司进驻前海;争取在前海开展自保公司、相互制保险公司等新型保险公司试点,丰富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等等。上述重要政策正在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

只有从国家政策方面解决再保险经纪人发展的桎梏,并且配合合理有效的监管措施,再保险经纪市场才能迸发活力。

参考文献:

[1]China Insurance Report [R], 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2013

[2]邱七星.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74―78

[3]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林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此,林业经济管理不仅关系着林业的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然而,虽然我国对于林业管理开始的时间较长,但是发展速度却比较慢,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存在着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不严、执行不力、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等问题。基于此,要加大林业经济管理力度,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提升我国林业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目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森林资源过度开发

与国外的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林业经济以及产业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发展迅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包括对树木的需求,过渡开发森林资源,使得森林面积迅速减小,从而使森林资源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1.2林业产业化低

林业化产业低也是我国农业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林的经营方式为分散式,缺乏有效的经营机制,机制的缺失阻碍了林业向着市场化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不利于林业产业化的深化,另一方面也给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林业产业化低会导致林业发展失衡,致使林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别。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林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产业链及规模,而有些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管理水平低下,无法与市场接轨,从而为林业的总体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1.3林业执法不到位

林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保护林业资源,随时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使用情况。对此,林业相关部门建立了林业监察体系,并设立了林业基层执法检查站,为方便管理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提供基础条件,监察体系与检测站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为优化林业产业化结构及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在为林业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林业工作没有受到重视,相关人员执法不到位,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较低,而且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林业执法的重要性,林业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执法过程秩序混乱,降低了林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从而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管理制度改革

林业的产权制度与林业管理制度相辅相成,在现代的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具体的林业工作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现代化的、符合林业经济发展规律的林业管理制度。首先要确定林业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林业的产权制度,才能激发相关的林业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林业管理工作中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其次要有效地进行林业工程的分类经营制度,落实林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的不产制度,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落实。再次,要做好林业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方向的划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保障林业生产符合市场的发展方向,能够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利润。最后林业经济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大对林业经济管理的监管,提高监管力度,这样才能够形成协调统一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2.2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之路

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林业的发展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生产能力,既满足了科学发展的观念,又适应了现代化时代的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达到了发展经济的目的,而且又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准则,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为后代的和谐发展和安居乐业提供了资源。森林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之一,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在超过林木生长速度的基础上过度开采森利资源,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我国的林业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其管理力度不足,乱砍乱伐的现象严重,使得其面临着毁灭性的威胁。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之路,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全新的资源开采模式,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使林业经济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为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资源保障。

2.3优化林业产业链结构

目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产业链结构还不完善,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在部分地区有着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其形成时间过早,已经不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无法有效地与市场接轨而逐渐被淘汰。因此,林业部门的相关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改变其行政式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使其在林业市场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增强林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链结构。

2.4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2.4.1加强木材采伐管理

近年来,我国乱砍乱伐、非法经营大加工木材、盗伐林木的违法行为日益严重,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严禁违法现象再次发生,杜绝超限额砍伐森林资源,加强木材采伐管理,为保护我国林木资源做出贡献。

2.4.2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管

根据现代化时代的特点,完善木材采伐指标规范标准,在加强林业管理的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依据规范准则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管力度,严厉杜绝超证运输或者无证运输等违法现象的发生,有效保障木材的正常开采。

2.4.3加强林地管理

加强林地管理也是有效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严禁过度开采行为,对于开垦过度的林地,要退耕还林,依据国家制定的林地保护规定严禁继续毁林开垦的现象,一经发现,必须依法处理。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宣传保护林业的重要性,使保护林地观念深入人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工业化以及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过度开采林木资源的现象愈加严重。因此,要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力度,为保护森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从而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林业管理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要不断改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在林业管理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执法严明、操作性强、监管明确的森利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林业建设的经济基础,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莉 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林业调查规划院

参考文献:

[1]黄山青,沈杰.林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自陈情况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3):274-277.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审计;问题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8-2

1 农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三个普遍偏低”

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有较为丰富的审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农村经济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职业道德,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及管理滞后,承担农村经济会计、审批、审计工作的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村经济审计人员的承担者多为新当选人员,没有受过良好的审计业务培训,审计业务处理极不规范。二是各村财务收支的审批工作多由村委会主任负责,村委会主任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多数不熟悉农村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加之,忙于各项中心工作,从而忽略了对财经管理的学习,工作上侧重于“批”、而忽略于“审”。三是农经站审计工作人员进出较杂,继续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审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发展。

1.2 “两个不规范”

一是单据管理不规范。支出单据不规范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及其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导致村组在经济支出时多数面对没有规范单据的个体户,导致各种单据多为手制收条收据,甚至还出现部分以经济支出主体开列的经手单,管理漏洞较大。收入单据不规范,近年来,收入单据虽由财政部门核发,但在核销时只核对存根联,对入账联监控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收入不进账的情况发生,审计工作对此类违纪现象的核查难度很大。二是做账不规范。各乡镇,甚至各村在做账过程中所开设的会计科目较为单一,并且会计科目设置各有千秋,这影响了农村经济收支的客观具体反映,同时也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对专项资金的审计。

1.3 “四个不适应”

一是组织机构不适应。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由各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即农经站)承担。市级农经站为股级单位,机构规格低,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国家法律、法规和文件没有明确规定独立的农村审计机构。乡镇农经站在全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机构改革更进一步减低,致使工作职能削弱,农村经济审计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工作手段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由于农经站从事审计非专业性,往往在审管结合上难以统一,审计专业职能难以兑现到位,而国家法律没有赋予农村审计经济监督职能,农村审计在开展工作中也难以定位。目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处罚难,执行难,影响审计执法。其次,通过调查全市的农村经济审计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变相成为做账式的审计,即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账进行重新做帐,审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变为会计职能。三是工作条件不适应。由于市镇财政困难,审计经费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加之,办公条件极差,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经费没有保障,培训工作滞后,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农村审计专业技术知识等掌握的不够,难以开展审计工作。四是民主监督不适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各村应设置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组集体资金进行监督。据调查全市大多数村民委员会设置的村民理财小组多为形式主义,形同虚设,理财小组监督职能完全没有起到作用。另外,“民主管理、村务公开”的内容普遍不全,实效性不强,公开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被监督的效力。

1.4 “一个不健全”

即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全市各乡镇均设立专职的农经员,但农村的财务审计制度存在很多漏洞,部分乡镇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集体资金的管理失效,随意开支的空间较大,外调工作的难度加大,民主公开的内容不全,会计处理的规范性不强。

2 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完善

2.1 树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权威性

农村审计作为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的延伸,是政府职责和行政执法职能,应当有职有责,有职有权,以确保把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落到实处。按着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应向行政管理方向过渡。条件成熟的时候农经部门应争取机构升格,改变以往“小马拉大车”的工作局面。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当地党委、政府在机构、人员、经费、办公条件上应予以保障,确保农经工作职能不仅不被削弱,反而要得到实质性加强,切实树立起农经工作的权威性。同时,市镇农经站应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地向纪检、等有关职能部门通报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协作的工作格局。

2.2 加强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经济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素质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一是加强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政治及业务培训,使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尤其是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及业务技能得到提高,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支适合当前农村新形势下新要求的审计队伍。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农村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不以原则做交易,要对审计事项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加强廉政建设教育,建立内管理、外监督的管理机制,明确依法审计,廉洁公正。三是用动态管理的方法对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淘汰业务能力低、责任心不强的经济管理人员,把具有审计、会计专业知识的审计人才调换到经济管理工作岗位上,并建立持证上岗和定期考核制度。

2.3 加大审计监管力度,净化农村经济环境

努力争取乡镇党委政府、主管部门、涉农部门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是有效开展乡镇内部审计的关键,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支持农村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帮助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不说情,不加压,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市、镇农经站应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全面推进农村财务“村账乡管”制度,加大审计工作力度,对农村财务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农民负担方面违法乱纪行为进行重点审计,各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村经济审计单位移交的行政案件也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以打击农村经济犯罪活动,净化农村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把财务审计工作和民主管理、财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济审计深入开展。

2.4 加快农村审计立法,规范审计行为

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和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审计的定性问题,逐步理顺农村审计的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审计的法律地位,助其发展壮大。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听取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农村经济审计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经济审计工作政策问题,使农村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审计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篇6

关键词:市政工程 工程管理 问题 解决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建设投资和建设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市政工程建设投资已从单纯由政府投资发展为政府投资、企业等其他社会投资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因而,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

一、市政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市政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的管理者在注重效益的同时,难免会存在忽视经济规律的情况,客观规律的违背必定会造成工程实际效果的偏差,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常常都是建设单位同时也是行政主管部门,施工企业与建设局之间很难说是一种纯经济合同关系,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市政工程管理的力度,很多环节的管理程序都被省略或者弱化,导致很多问题在未发生之前无法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权责不明的情况长期存在。

市政工程建设在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存在的很大的缺陷,市政工程的建设单位多为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委托)的单位(部门),由于管理单位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存在着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同时工程中涉及到的必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不完善齐全,这极易造成市政工程项目在设计上出现功能不全或其他缺陷以及施工质量隐患,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的降低,运行后出现大量质量和安全问题。

1.2在认清市政工程的特殊性和功能性,管理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清晰

在市政工程管理中,各个责任主体没有严格执行工程安全强制性标准,或者对强制性标准并不熟悉。主管部门的管理意识存在缺陷,导致在具体的市政工程管理中忽视安全隐患,在工程工期与安全生产之间没有合理地权衡和安排,导致很多时候在保证了工期的前提下,工程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很多建设程序并没有按照科学合理的进度进行,导致在市政工程投入使用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相关部门常常需要关于工程的各方面问题与媒体和公众进行交代,市政工程管理理念存在的意识淡薄问题是导致安全隐患的最大原因。

1.3市政工程中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工程管理的正常流程掌握不清,很多单位都是内部自由支配相应的职能安排,施工单位会存在一些违规建设的问题,但是由于权责的划分不明确,加之施工单位的目的性过于明确导致经济效益凌驾于工程的整体效果的实现之上。施工单位参与管理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很多原则性的问题的认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在实际的管理中凸显出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弊端。没有核心的管理制度和理念的贯穿,无法保证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万无一失。

1.4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管效果达不到实际要求

市政工程管理过程中,缺少专门执行监督检查的部门,基本上都是一个部门肩负很多职能,因此,在监察效果方面自然不会有太显著的成果。市政工程是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存在安全隐患,那么无论是经济损失还是社会损失都是巨大的,监察的力度和效果不到位是目前我国在市政工程管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市政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2.1迅速转变固有传统管理模式,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市场规范化管理。

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摸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做到权责分明,加大管理力度,在工程开始前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合理的布置,降低工程中由于管理不当或不全面造成的关键环节的缺失。

2.2加强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市政管理意识以及安全意识。

市政工程管理中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审核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和地位,实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做到工程从开始规划一直到使用都有专人监督,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安全意识的推广有助于保证市政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2.3加强管理部门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有效联系,强化并明确施工单位的职责和权限。

针对目前存在的关于施工单位在市政工程中所处的地位,应该大力加强管理部门与施工部门之间的联系,权责分明的同时,及时了解工程的实施动态,及时给予工程各方面的指导意见,针对施工单位的违规建设、违反规律的行为等等及时纠正并给予安全意识、管理意识等思想的传达和普及,提高施工单位员工的思想觉悟,做到对施工工程负责,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提高市政工程管理的额有效性和实际意义。

2.4建立健全市政工程监督管理机制升,加强监管力度以提高监管效应。

为了确保市政工程管理确实发挥效用,在管理中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监管成效。实时的监察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情况、操作规则等等,保证市政工程各方面都得到适时有效的监控,以便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解决,减小经济损失,降低社会消极影响。

三、结语

总之,市政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质量,因而,在认识和分析市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不断摸索出适合的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保证市政工程管理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华颖.市政工程建设管理要点与体系完善[J].中国西部科技. 2009(08).

[2]梅小林.做好市政工程监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07(20).

篇7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误区

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并直接威胁到人类身心健康,使得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近几十年来,人炸,生产力飞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试图重建已遭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

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这是新时代景观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1城市发展及带来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或由农村变为城镇都仅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则是任何城市都面临的严峻挑战。城市化问题导致人口拥挤,体现在交通、住房、工作等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加剧,城市的一些公共设施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造成交通拥挤、居民住房奇缺、地价涨幅加剧、卫生条件差、城市供水供电紧张和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经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人们猛然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得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来并威胁人的健康。

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城市环境的建设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这是每一个景观设计师都面临的课题。

2常见城市景观设计问题剖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心与重视。因此城市环境设计和建设的理念也必须适应人性化和向持续性生态转变,真正建立起融物资、文化与生态为一体的科学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中国有很多城市都存在着一些设计上的盲点和误区。设计方案普遍存在只满足城市审美的需要,而不从当地气候与自然带分布的实际出发;景观设计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本来已经与自然界背道而驰的环境更加畸形。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者应从满足城市景观规划审美需求的设计误区转变为尊重生态功能、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的设计,这是今后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回避的责任。纵观全国重要城市近年的发展与建设,体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地形

部分城市景观设计破坏了城市土壤,地面硬化现象严重。城市景观设计占地面积过大,景观雕塑周围地表大面积硬化,是中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新建城市,景观雕塑周围几十米的空间地域上都被方砖或水泥地所覆盖,城市内非主干道都修成了宽阔的水泥地面。城市地面硬化现象会对我们的城市生活产生以下

3大方面的不良影响:首先,会增加城市噪音的强度声波的反射,容易造成人的精神疲劳,同时也降低了人的健康指数。其次,是增强城市的热岛效应。第三,到了雨季,硬化的地面使城市天然降水顺着坚硬的地表流进下水道,造成80%~90%的天然水资源白白地流失,由于城市地下水不能得到有效补充,使城市地面下沉,威胁城市人民生命安全。

同时,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能因地制宜,把本来属于大自然的高地植被景观铲平破坏,失去了本来的自然面貌,破坏了整个城市系统的生态环境,给后来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隐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2.2水景

城市的景观设计规划不是简单的追求所谓高档次或标新立异的形象工程,城市的景观设计更多的需要考虑城市环保、整体风格的统一,一味的标榜档次水平,并不能被认定为符合城市的景观标准。大面积的水域,高档次、高造价的水景景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格调。然而,大规模的水景建设现阶段只是简单地复制概念,而没有在实际的设计中体现出概念应该表达的内涵和文化,它与城市建设本质要求相违背。大部分城市地下水资源严重匮乏是1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过度建造所谓的“生态”水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

水域面积过大,使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在景观设计中只有将水域面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起到应有的环境效益,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

2.3绿化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改善整个城市环境状况,使城市生态系统能够良性运转的重要手段。现代景观一词的涵义,已完全不是过去仅仅作为视觉意义上等同于“风景”的美学概念。它已经成为1个多层次、复杂的结构系统,人们更多的从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结构的角度来理解景观,但现在的建设活动,相当一部分仍是为美化而美化,绿化建设成为反映一部分人“审美情趣”的产物。存在大量的纯粹的表面“美化”,而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的方便使用造成破坏性的设计行为。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中,成年树木大量被砍伐,造成绿地中遮荫树减少,新建各类绿地中盛行“装饰”之风,过分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和图案效果,整形修剪的花灌木、草坪及创意平平的雕塑占据大量的空间,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这种大量依靠人工维护、物种单一的城市绿地,虽然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地率,而实际的生态效益却是极为有限。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活动更隐藏着1个巨大的危险,即盲目性―望文生义凭着个人幻想来构筑“花园”城,并以此来引导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活动。有的城市虽然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但并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位,没有将城市作为1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去经营,而是依然停留在城市化妆的层面上。

2.4建筑

表面豪华的景观建筑与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整体不协调。在许多城市中,高大宏伟的景观建筑占据着城市的主体地位。单从审美的角度讲,这些景观建筑有的的确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添色不少。但是设计中出现小区景观和公共景观的混淆,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说它们的实用性会有多大。宏伟高大的建筑已越来越成为其设计者标榜个人风格或某些领导个人政绩的代表。就整体而言,其“档次”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这导致景观设计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具体表现在:

2.4.1没有个性

每1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而现在的许多景观设计恰恰缺少这种场所精神与设计个性。

2.4.2风格迷失

不管景观设计要体现何种风格,都要使风格统一,如在1个仿造的中国古典园林内放1个日式石灯笼等,而类似的设计在现存的城市景观中比比皆是。

2.4.3形式混乱

照搬照抄往往表现在拾取其它景观设计作品的局部或拼凑1个小品、雕塑之类的东西。而在多个局部组合时又往往衔接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色彩、线条、时代感、闹与静、趣味等方面的不统一。

2.4.4缺少内涵

内涵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如1个精美的小品设计,在特定的地域能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故事、民族风情或神话传说,但在别的地方却只能单纯的满足视觉的审美功能。然而,任何1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都可以用景观设计的方式展现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应避免照搬照抄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2.4.5人文要素

景观设计决不仅仅是1个运用形式美法则的问题,而是包涵了更多复杂的人文因素等丰富内涵的综合设计。人文要素可以使景观具有丰富内涵和精湛艺术表现力。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复合体,是作用于视觉进而打动心灵的复杂体验。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抛弃传统一味地追求西化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街头绿地和居住区景观中尤其突出,在中国人眼中西方园林的特色是大场面,大气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仿佛是看现在的好莱坞大片,追求的是感官上的刺激,看完一遍后就不想再看。而中国的古典园林却是融入了诗情画意的深刻意境,不仅从视觉上,还从意境上把整个园林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每一次的游览观赏都会因为当时的心情、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园林,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西方园林也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做法。

篇8

一、竞争情报的运用环境不够成熟

在国内对竞争情报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很多人一提及竞争情报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类似“间谍”这样的负面字眼。另外一点竞争情报在中国的应用绝大多数都是用在军事政治领域,因此对“情报”特别敏感。而在商业方面的应用在近十几二十年才慢慢开始,赛立信的竞争情报服务始于1997年,在国内可以算是竞争情报行业的领头羊。而在国外,尤其是欧美、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情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相当成熟,欧美、日本企业均很重视情报的收集,尤其是日本企业,均设有信息部或是情报部。而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市场信息将和资金、技术、人才并称为企业的四大竞争力。

目前国内的企业对竞争情报或是说市场信息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从设置到资源配置都透露出对竞争情报的不够重视。国内的很多企业对竞争情报的应用都抱有一种非常功利的目的,视竞争情报的应用为一种短期的行为,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而不是把竞争情报视为一种需要长期积累和系统的工程来操作。

笔者也运用各大搜索引擎,甚至上期刊网等专门学术网站去搜索竞争情报方面的文章,真正有价值的文章甚少,绝大多数这方面的文章都是对西方已有理论的借鉴,与实际运用关联性不大,对实际操作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竞争情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际运用上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

在工作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客户,在希望进入另外一个行业或新产品领域时,希望我们能够去获取竞争对手的新产品设计图或是竞争对手的通讯录以便挖墙脚。这种意图首先说明了客户对竞争情报的误解,其次也暴露了客户对竞争情报的功利行为。

二、竞争情报服务特点不够突出

竞争情报服务与目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咨询服务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由于竞争情报行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的需求者,甚至从业人员对竞争情报的认知都是不全面的,因此不可避免对竞争情报服务的定位会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也意识到竞争情报的市场在未来是很大的,因此都纷纷想进入这个市场分的一杯羹。于是竞争情报服务与咨询服务的界限被人为的模糊了。

笔者在赛立信从事竞争情报工作两年多,对于竞争情报服务与咨询服务的差异认识还是比较深的。竞争情报服务较咨询服务在针对性、资料可信度以及深度方面更有优势,竞争情报服务更注重资料的原始性、时效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而咨询服务注重的是其分析、预测以及可行性方案的提供。竞争情报服务是把真实的信息呈现给客户,把客户无法获取的细节通过我们的服务提供给客户,把判断和决策留给客户。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自身的客观、中立,避免我们的主观预判混淆客户的决策。如果客户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就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去决定他们的需求。

其实只要用过竞争情报服务和咨询服务的客户,都能够切身体会到这两种服务的差异,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他们更加清楚自身的需求,去做出明确的选择。在工作期间,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客户,他们公司每年都会与咨询公司合作,但是始终都觉得咨询公司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直到跟赛立信合作后,他跟笔者反馈竞争情报服务与咨询服务相较有独特的优势。

尽管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忽略了去突出和强调这样一种差异性,一方面表明作为竞争情报从业者我们对竞争情报服务还是有点底气不足;其二,我们没有有意识的去积累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其三,在市场营销方面我们过多的去强调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服务,却忽视去做这种差异性的营销。

三、竞争情报服务操作模式没有与时俱进

笔者在竞争情报行业从业两年多,发现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者是新进入者涉足这个行业的时候,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操作模式,这是一个令人非常头痛和困惑的问题。竞争情报行业像其他咨询行业一样,并不需要大量生产设备的投入,只要有客户愿意信任你,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把项目做下来。的确对于竞争情报来说最重要的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人力资源的投入是最大的。这种看似不需要很大成本的行业,操作模式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但是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尽管赛立信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头羊,具有十多年的实战经验,但是由于没有理论研究的指导,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教训,现行的一套操作模式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篇9

关键词 单季稻;轻型栽培;问题;改进措施;安徽泾县

中图分类号 S51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052-02

随着农村劳力的大量转移外出,抛秧和直播等轻型栽培方式在农村深受农民欢迎,不推自广。目前,抛秧和直播稻占泾县单季稻面积的70%,传统的手工移栽面积越来越小,而先进的机插秧面积正在逐年扩大。

抛秧和直播等轻型栽培方式省工省力,产量也有很大的潜力,在泾县单季稻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农业较效益低下,农民的生产管理比较粗放、新技术运用不规范,在实际生产中,导致直播稻和抛秧生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轻型栽培方式产量的提高。笔者根据泾县的生产实际,分析了轻型单季稻栽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为农民的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1 抛秧存在的问题

泾县抛秧推广已近20年,抛秧的推广,大大减轻了移栽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用工量(抛秧每人每天可抛0.33~0.67 hm2,而栽秧每人每天只可栽0.07~0.13 hm2),提高了稻株的分蘖力,最终能提高产量[1]。然而在抛秧实践中,由于抛秧不同于传统的手工移栽的的特点,一些关键的技术不规范,影响了抛秧稻的产量提高。

1.1 抛秧根系分布浅,易倒伏

抛秧是利用自身的重力作用,通过抛撒降落在土面,所以根系相对于手工移栽入土较浅,使抛秧稻的低节位分蘖能较早地长出来,所以抛秧稻的分蘖力特别强,经常出现大棵的抛秧稻,而手栽稻则很少看到这一现象。同时,由于入土较浅,如果后期田间管理不注意,根系下扎浅,易发生倒伏;根系对深层的养分吸收较少,易早衰[2-3]。因此,田间管理上应相应加强田间水分管理、肥料的施用也不同于手工移栽稻。

1.2 科学调控水分,促进根系下扎

“干长根、湿长芽”,根据这一原理,通过调控田间水分,可促进根系的下扎生长。

抛秧田水分管理的原则:花皮水抛秧(水深会漂移,如果是雨天或预计要下雨的话,应打开平水缺)、湿润立苗;浅水分蘖(浅水能提高水温、促进分蘖生长。早稻抛后气温不高,应特别注意)、薄水孕穗、抽穗,干干湿湿灌浆结实[4]。特别要注意超前烤田(田间茎蘖苗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立即烤田,控制无效分蘖生长,消耗养分),并多次轻烤到拔节期,以促进根系下扎。由于部分地区水源条件差,农民惜水不排,长期深灌不烤田,这是引起倒伏的主要原因。

1.3 分蘖早,分蘖力强,易出现群体过大导致减产

适时适量地施肥,构建合理群体。按照重施基肥、不施分蘖肥、适施穗肥、巧施粒肥的原则施肥。全部磷肥、氮肥的70%、钾肥的60%作基肥。烤田结束复水时撒施尿素和氯化钾作为穗肥。齐穗后用尿素7.5 kg/hm2加磷酸二氢钾3 kg/hm2对水75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以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粒。

特别强调的是:抛秧分蘖早、分蘖力强,如果秧苗素质好,应不施分蘖肥。防止基本苗过大,引起减产。另外,强调氯化钾的施用,以强健茎秆,增强稻株的抗倒伏能力。

1.4 秧龄弹性小,抛秧不均匀

适龄适量抛秧,分次均匀抛秧。抛秧秧盘的播种密度比其他播种密度大,秧龄不能长。一般早稻秧龄不超过20 d;单季和双晚稻不超过25 d。

为抛足基本苗,抛前要调查秧盘的空穴率,然后以苗定盘,抛足盘数。早稻和双晚抛33万穴/hm2,单季稻抛27万~30万穴/hm2。

泾县东乡片的抛秧往往是基本苗数不足,造成后期有效穗不足,影响产量。为了确保大田基本苗,一定要调查秧盘的空穴率。空穴率50%的秧盘,两盘秧的数量只相当于25%空穴率秧盘一盘秧的数量。

抛秧要高抛、远抛、逆风抛,有利于秧苗均匀洒落田中。为均匀抛秧,要划块抛、分次抛。面积较大的田块,先用尼龙绳划分成几块,再分块抛。先抛秧苗的70%,再用30%补稀补缺,这样有利于秧苗生长整齐一致。

2 直播稻推广存在的问题

直播稻出苗期、秧苗期均在大田,省去了秧苗移栽前的大田翻耕、移栽等环节,造成各种问题的出现。最近推广的育秧工厂、机插秧项目,其意义之一是缩减了直播稻的面积,一些水稻专家认为直播稻有很多增产技术还是潜在的,没有实现其真正的增产效应。为使直播稻实现既省工、又达到高产的目标,要重视直播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2.1 一播难全苗

由于直接在大田进行播种,若在此过程中出现种子发芽率低、播种量小、出苗期发生倒春寒等情况,常常使大田基本苗不足,且没有有效的补救方法,从而使水稻产量受到影响。

2.2 草害发生重

与移栽稻、抛秧稻相比,直播稻在大田的时间较长,且直播稻省去了秧苗分蘖期前的大田翻耕等环节,造成田间草量较大,草害发生相对严重。

2.3 后期易发生倒伏

直播稻的秧苗根系分布较浅,在生长过程中难以下扎。为保证直播稻丰产丰收,在生产中应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促使根系下扎,以免稻株在风灾时出现倒伏。

3 改进措施

3.1 多方保全苗

常规早稻基本苗150万~180万株/hm2,单季杂交稻45万~60万株/hm2。

3.1.1 田面平整。在播前进行精细整地,使田面平整,以免雨后田间积水,造成种子霉烂。

3.1.2 适时播种。直播早稻在日均温稳定在12 ℃时播种,泾县一般在4月10—15日直播。播种过早,气温偏低,不利于出苗。

3.1.3 催芽播种。种子在播前进行浸种、催芽至破胸露白,早稻、单季稻播种量分别为60、15 kg/hm2,以保证大田基本苗数。

3.1.4 科学管水。出苗前保持田面湿润不积水。晴天平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排干水,以促早扎根、早出苗。齐苗后晴天跑马水,二叶一心期浅水促分蘖[5]。

3.2 草害防治

3.2.1 播前化学防除。播前用10%草甘膦7.5 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在化除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喷药前7~10 d,将田间水排干;二是喷雾时要求全面,不留死角。耕后播前防萌发杂草,可在播前7 d,整好大田后,灌深3.33 cm的水后,用60%丁草胺1.5 L/hm2喷雾或拌土撒施。

3.2.2 播后封闭除草。直播稻田播后15~20 d,出现第1个出草高峰,主要有千金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播后25~40 d,出现第2个出草高峰,主要是水苋菜、鸭舌草、莎草等。因此,播后要抓住这2个关键时期进行除草。播种塌谷当天到第3天,用17.2%幼禾葆可湿性粉剂3 kg/hm2对水喷防,可有效防除杂草。

3.2.3 苗后补救。若出苗后田间杂草生长量较大,在秧苗三叶期,用36%二氯·苄可湿性粉剂600 g/hm2对水喷雾。注意药前排干水,药后保水4 d。分蘖末期若田间稗草、千金子等生长量较大时,用10%千金乳油1 050 mL/hm2防除千金子、2.5%稻杰(五氟磺草胺)悬浮剂1 500 mL/hm2防除稗草、13%二甲四氯750 mL/hm2防除异型莎草等莎草科杂草。施用二甲四氯时需提前排干水,药后4 d后及时复水。

3.3 农艺防倒伏

3.3.1 建立协调的群体结构。控制播种量,建立适宜的植株群体。

3.3.2 科学施肥。在施肥上采取“前足、中控、后补”和“少吃多餐”的原则。全部的磷肥、50%~60%的氮肥、70%~80%的钾肥作基肥,在耙田时一次施入,30%的氮肥在二叶一心期、四叶一心期进行追施,20%~30%的钾肥、10%~20%的氮肥在拔节后作穗粒肥施用。

3.3.3 水浆管理。直播稻水分管理采取“湿润出苗、浅水分蘖、多次轻搁、间隙灌溉”的原则。播种前后,保持田面无水、沟中有水的湿润状态。早稻出芽后若出现寒潮,为防止水稻发生冻害,可以灌水进行保温护苗。晚稻出芽后由于气温过高,为防止稻芽烫伤,不能有水层。2叶1心后为促进秧苗分蘖,灌浅水,当有80%的茎蘖苗时,适当进行烤田,以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植株的抗倒性。孕穗期间歇灌溉,抽穗时畦面保持一层薄水,后期干湿交替。

4 参考文献

[1] 詹文莲.泾县直播水稻生产现状及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1, 17(9):68.

[2] 杨发贵.开化县单季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75-376.

[3] 张玉屏,陈惠哲,陈炎忠,等.浙江省单季稻产量差异原因分析[J].中国稻米,2009(2):48-51.

篇10

【摘要】 目的 观察实习护士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习护士静脉穿刺能力。方法 通过总结146名实习护士在实习1周前进行静脉穿刺时出现的心理紧张、与病人沟通不良、扎止血带过松过紧、进针速度慢、穿刺角度欠佳、患者较疼痛等问题并进行讲解和指正,观察1周后问题改善的程度并与进行实习1周前的比较。结果 146名实习护士在实习1周后,上述存在的问题均较实习前有很大的改善,而且患者静脉穿刺时疼痛程度也明显降低(均P

【关键词】 实习护士;静脉穿刺

静脉输液是诊断、治疗、抢救患者最常见的给药方式,穿刺是静脉输液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如何做到快、准、无痛,不但是我们临床护士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实习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本人将多年临床带教工作中总结出学生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所存在具体问题给予示教与指正,自2008年4月至2009年8月,经在眼科实习的146名学生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自2008年4月至2009年8月分批进入眼科进行实习的护理学生146名,年龄17~21岁,其中男13名,女133名;中专101名,大专45名。

1.2 方法

实习1周前与1周后进行静脉穿刺。选择对象为18~60岁、理解及配合能力较强、静脉和皮肤弹性较好的患者,穿刺的部位为手背2/3区域的浅静脉[1]。记录实习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出现的问题,根据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集中每个小组实习护士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和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彼此之间除了不用真针穿刺之外,其他步骤不断的练习。当对患者进行穿刺时,带教老师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尽量让学生多一点的操作机会。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疼痛评估工具的五指法进行评估[2]:小指为无痛,无名指为微痛,中指、食指、拇指列为剧痛。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

2 结果

146名实习护士在实习1周前进行静脉穿刺时,主要出现心理紧张、与患者沟通不良、扎止血带过松过紧、进针速度慢、穿刺角度欠佳、患者较疼痛等问题。经进行讲解和指正,在实习1周后,上述存在的问题均有很大的改善(P

3 讨论

静脉穿刺时扎止血带的作用是暂时阻断止血带远端的静脉血回流,使局部静脉充盈,以保证穿刺成功。止血带如扎得过紧患者会感到不适、疼痛、造成一定的痛苦,而止血带扎得过松又不利于静脉的充盈。据白丽梅等[3]对止血带张力与浅静脉充盈度进行量化指标观察,结果发现:止血带张力在10.7~16.0kPa使远端浅静脉满意充盈。所以应让学生自练,必须让学生领会扎止血带力度, 提高操作熟练程度,这样既有利于静脉充盈而又不会引起患者的不适。

众所周知,加快进针速度可降低静脉穿刺时疼痛的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程度。据邢秀珍等[4]对静脉穿刺无痛或微痛的最短进针时间的研究对比,结果发现进针时间0.5~1 s可明显降低静脉穿刺时疼痛的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的程度。因此,学生必须多看、多感觉、勤练、勤思考,提高自己对进针熟练程度,感觉出最佳的进针速度。

学生穿刺角度过高大体上是因为静脉穿刺时,患者是握拳头,左手拇指绷拉皮肤时太过于靠近穿刺点。穿刺角度过高会使针头穿透下层血管壁,穿刺角度过低会使针头在皮肤上停留时间过长,使痛感明显,或者是没见回血急于求成,在没有看清血管走向的情况下,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随便改变穿向,造成患者痛苦。所以带教老师应在旁边进行指导,使患者成握杯状手时,此时患者的皮肤较松弛,血管比较充盈,静脉可以充分显露于皮肤的表面,易于观察血管和进针点,也可以方便随时进行调节,使患者血管突出,疼痛较轻,易于穿刺。让学生手持针头在血管壁上方与皮肤呈30°~40°用腕部的力量进针[5],穿过皮肤直刺血管,并注意调整学生绷拉皮肤的手法及距离。

固定是保证穿刺静脉的通畅,保证临床用药及时和准确,保证患者感觉舒服。不适当的固定会牵拉到穿刺点的皮肤,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指导学生穿刺一旦成功应调整好针头方向,询问患者感觉如果不痛再予固定,总之固定要达到美观牢固以及用药的顺利。

心里紧张是多数实习护士在静脉穿刺时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往往是因为他们的不自信或者是承受着患者给予的压力,心里紧张导致手不听使唤,还有不能更好的估计血管深浅、皮肤的脆、韧、厚、薄、血管的走向,所以会带来穿刺的失败。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良好的心态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应该让他们了解如何调整心理状态,也应该帮助他们认识了解血管走向,皮肤的脆、韧、厚、薄、血管方向,提高他们的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才能有效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沟通不良常常是由于缺乏自信或外界环境及新型人际关系的陌生感和护理工作较强的责任心所造成的压力,往往会产生自卑、羞涩、抑郁、不善言词等心理,所以带教老师要加强培养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意识,提供实习护士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即提供学生多说、多听、多看的机会,让学生在帮、带、学中不断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雪华,吴小燕,和强. 逆向静脉穿刺法在肥胖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院报, 2004, 22(2):185~188.

[2] 刘雪琴,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11112.

[3] 白丽梅,腹常清,郭欣欣.止血带张力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10): 58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