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具体的培养方向。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识。
2.3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4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玩游戏、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处理、吸收能力。
3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
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4总结
综上所述,为保证中职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完善中职毕业生专业技能培养,必须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不断调整,以满足中职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下对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才能寻找出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出路,更适应社会要求,真正为中职毕业生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篇2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资源
0、引言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中国知网可追溯数据,中国比较典型的有关分层次教学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84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范钦珊等老师在机械系、材料系部分专业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作了分层次教学的尝试。
湖北文理学院自2011年开始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分层次教学改革,至今改革已经进行了5个学期,笔者在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谈谈笔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1、分层次教学情况简介
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通识教育必修课,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24,一般集中安排在8周的时间完成教学。
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实施情况主要包括3个步骤:(1)通过考试把学生划分为免修、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2)把免修以外的学生按专业划定几个组,同时开设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把原先教学任务中承担相关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重新分配承担分层次班级的教学任务,根据分层次班级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3)所有学生参加统一的课程考试,任课教师结合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评定最终成绩,同组所有教师共享各自承担的分层次班级的学生成绩,再从共享的成绩中找出教学任务中自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专业的学生成绩,登入教务管理系统。
以2012-2013年上学期为例,周二下午5~8节课同时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有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地理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文科类专业)、化学。每组的分层次班级有高级班1个、中级班1个和初级班3个,分别由相应教师任课。高级班的学生由来自生物科学的3人、食品科学与工程的19人、物理学的6人、地理科学的7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6人、公共事业管理的12人和化学的2人,共计55人组成;中级班和各初级班的学生也由至少2个专业的数名学生组成。
2、教学管理
2.1 成绩管理
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结业考核成绩3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50%。在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由学生所在分层次班级教师评定,最后结合期末考核成绩核算出最终成绩。教学任务是按专业分配到任课教师的,意味着在教务管理系统中,任课教师需要登录的是教学任务中划定的专业学生成绩。在实际操作中,要在小组所有任课教师共享自己任课的分层次班级成绩后,才能从中筛选出自己教学任务中的学生成绩,然后登录到教务系统中。由于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还同时承担着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每人对工作时间也有自己的安排,这样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核算、共享的时间往往有差异,造成对同组其他教师工作进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的问题来自学生,当学生对成绩存在质疑时,往往会找教务系统中显示的任课教师,而该教师并不是其分层次班级的任课教师,这就需要教学任务中的教师和实际分层次班级中的教师同时在场才能核查。这经常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推脱责任,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师生感情。
2.2 教师评价
在教师教学考核体系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占非常高的比重,而教学考核结果又直接跟收人挂钩。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在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的评价多数是“张冠李戴”,分层次班级的教师多数并不是教务系统中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这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效果都有负面的影响。
2.3 资源分配
在很多高校,公共课部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在湖北文理学院,公共计算机课部的教师平均年教学工作量在400标准学时以上,每学期在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同时还有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重、实验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在8周左右的时间,多名教师在同一时段同时上课,造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在开课期间的紧张,有时由于教师、学生空闲时间和实验室可用时间的冲突,有些班级的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休息时间的安排,在时间上制造很多矛盾。
另外,由于分班前需要对学生进行机考测试,也增加了设备使用压力,同时制造了额外的考试系统安装和教师监考工作量。
3、教学评价
作为教师,有义务对学生的学习做尽可能公平、公正的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基础必修课程,是学生参评奖学金、助学金、评优评模的依据。分层次教学评价中同样的分数却不能代表同样的水平,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的公平性也有诸多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免修学生与上课学生,二是同年级同专业不同上课班级的学生。
3.1 免修学生与上课学生
用于划分免修和参加各分层次班级学习的依据是学前测试,采用无纸化机考,与期末考试采用相同系统,但考试时间有所不同,学前测试为60分钟,期末考试为90分钟,学前测试成绩高于或等于85分时划定为免修,免修学生的最终成绩取学前测试时的成绩。
各分层次班级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40%和期末考核成绩50%共同组成,经过学习,结合平时成绩,通常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最终成绩在85分以上。而在教务系统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最终成绩和免修学生的最终成绩是没有区别的,相同的分数并不代表同样的水平。
3.2 同专业横向比较
由于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是由任课教师评定,实验成绩占40%,实验成绩的评定没有具体分数,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定性评价,这样即使在宏观的实验评价参考下,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各任课教师的评价也存在差异,如某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成绩80%在80分以上,平均分在75分左右,而另一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成绩80%在70分以上,平均分在70分左右。在传统教学中,同一教师在给同一班级的所有学生评定实验成绩时是统一的参考标准,对学生来说是相对公平的。而在分层次教学中,同一专业的学生划分到不同层次的班级学习,最终取得的分数就失去了相同的参考标准,导致相同的分数不能代表所对应的水平。
4、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面对97%以上的大学本科生的计算机教育,是影响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和时间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着眼信息素养培养的一种教育,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的计算机基础课课程目标中都提到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4.1 免修学生
学生参加的学前测试是无纸化计算机考试,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和网络设置占90%的分值,更侧重于对技能掌握的检验。对于免修的学生,在学习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操作技能也许会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在信息素养方面距离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
湖北文理学院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属于普通本科第二批次,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跟名牌大学、重点高校的学生有差距,课程相关学习资源建设也没有形成规模,大一新生没有养成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的习惯,很容易造成免修学生中基础很好的学生由于没有继续学习,导致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跟上过课的学生相比反而处于中下游水平。
4.2 高级班学生
湖北文理学院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学时为18学时,在高级班的教学中,只有10学时用于课程内容的讲授,另外8学时开辟了4个专题讲座,分别是计算机2进制及其转换、数据结构与软件工程简介、Office在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和计算思维、物联网与云计算。10个学时的讲授对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具有很大挑战,对学生达到课程要求具有很大的困难。
4.3 初级班学生
在以学前测试分数为依据划分的免修、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分人初级班的学生多数觉得自身能力差。初级班的学生这种消极的暗示和评价对其课程学习和心理发展都是不利的。将赏识教育和励志教育有机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5、结语
分层次教学的初衷是为了能因材施教,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起点相对较低的学生能听懂,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好地发展。20世纪90年代分层次教学在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学科中的教学研究较多,在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上有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
教学设想:
“口算除法”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经验,这些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口算除法的基础。同时它也为本单元学习估算、笔算,乃至后续学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口算除法在生活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将口算除法与学生生活、解决问题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究算法时,我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激活已存储的口算经验,并将它灵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教学过程:
一、 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师:同学们,我们先进行几轮口算接力赛怎么样?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准。(课件出示口算题。)
6÷3= 8÷4= 48÷6= 21÷7= 6÷2= 35÷5=
9÷3= 2÷2= 16÷8= 24÷6= 27÷9= 45÷9=
师:同学们积极性可真高,相信这节课上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春天到了,我校的红领巾种植园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快来看看,今年我们都准备种哪几种蔬菜呢?(课件出示图片。)
生:西红柿、黄瓜、辣椒、菠菜。
师:学校已经将菜籽买了回来,同学们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西红柿籽60粒,黄瓜籽600粒,辣椒籽240粒,菠菜种子124粒。(板书。)
师:非常好!学校准备把这些西红柿籽平均分给我们三年级的3个班来种,把辣椒和黄瓜平均分给四年级和五年级。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三年级每班分得西红柿籽多少粒?
生2:四年级每班分得辣椒籽多少粒?
生3:五年级每班分得黄瓜籽多少粒?(师板书问题。)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来吗?
生:60÷3= 240÷3= 600÷3= (板书。)
师:观察这3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什么了?
生:除数都是一位数。
生:被除数都是整十、整百数。
师:这种除法以前学过吗?
生:没有。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这3个算式中,你想最先算哪一个?
生:(不假思索地)60÷3。
师:真被老师猜中了!那你打算怎样算呢?先思考一下,想好后就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如果暂时没想出来也不要紧,拿出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这样操作的:我把60粒种子看做60根小棒,10根一捆总共是6捆。把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2捆,也就是20根。(生说师用多媒体配合演示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看清楚了吗?当思考遇到障碍时,借助工具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生2: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表内除法,6÷3=2,6个十除以3就得2个十,2个十就是20。
师: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他说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怎样?(很简单)下面同桌合作把这种方法练习说一遍。(生合作说算法。)
师:谁愿意结合你的理解再来说一说?(指名说。)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把60个位上的0挡住不看,用6÷3=2,再把0添上,就是20。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吗?(可以。)这道题被除数的末位是0,如果是其他数字,先挡住不看,除完再添上行不行?(那就不行了。)
师:其实,刚才同学说的这几种方法有相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他们都是想把60看做6个十去除以一位数。
师:非常好,把整十数看做几个十去除以一位数,这样算起来就简单多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4:想乘法:因为20×3=60,所以60÷3=20。
师:很好!你能够运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思考,方法也不错。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生答略)实际运用时,我们一定要选择最实用、最快捷的一种。
师:60÷3我们会算了,那么剩下的算式中,你还想立刻去算哪一个?
生:600÷3。
师:说说为什么想算它?
生:因为它和60÷3很像,方法应该是一样的。
师:你们又被老师猜中了!那么这回你能很快地说出算法吗?
生1:把600看成6个百,用6个百除以3得2个百,就是200。
生2:想200×3=600,所以600÷3=200。
师:真不错,你们无形之中就用到了刚刚学到的口算方法,这就是知识的迁移。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把这道题的口算过程练习说一说吧!(生自由练说。)
师:会计算60÷3和600÷3了,那么类似的除法题你还想计算哪个?说说方法?
生:我想计算80÷4, 8个十除以4得2个十,也就是20,因此80÷4=20。
生:我想计算900÷3,9个百除以3得3个百,也就是300,所以900÷3=300。
生:我想出一道题考考大家,5000÷5= ?
…………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不错!老师这里也为你们准备了几道,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看谁反应最快。(屏幕出示口算题。)
40÷4 800÷4 6000÷2 500÷5 700÷7 200÷4
(生依次回答。)
师:说说200÷4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如果把200看成2个百除以4不够除,就想到看前两位20,我们可以把200看成20个十,除以4就得5个十,也就是50。
师:你可真了不起!把200看成20个十,用20个十去除以4,想法真是太巧妙了,把掌声送给他。
师: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我们再来看240÷3。你们刚才为什么不选择先算它呢?
生:第一眼看这道题时感觉有点难。
师:现在再来仔细看一看(停顿片刻),它还能不能把你们难倒了?(不能!)
师:那就尝试解决一下吧!先静静地思考,然后将你的口算方法带到小组中去交流!
(生小组交流算法,师巡视。)
汇报:小组1:我们组想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240看成24个十,用24个十除以3得到了8个十,就是80。第二种方法是想:24÷3=8,所以240÷3=80。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觉得这两种方法道理是一样的,就把它们理解为一种。
师:非常好,经过小组合作达成一致,而且对算法进行了整理、归纳,你们的合作非常有效。
小组2:我们组来补充一种,因为3×80=240,所以240÷3=80。
师:不错!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真是合作力量大。
师:那么这道例题与前两道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240÷3,口算时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不够除,须要用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
师:是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用心思考,每道题都会想出解决的办法来。
师:像这样的除法算式,你还想到了哪个?说出来考考大家。
生:120÷6= 我想请小鑫来回答。
生:320÷8= 我想请小阳同学来回答。
…………
师:同学们的口算思路可真清晰。现在抬头看一看黑板,刚才你们提出的3个分菜籽的问题都顺利解决了吗?(解决了。)
师:那么我们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三年级每班分得西红柿籽20粒,四年级每班分得辣椒籽80粒,五年级每班分得黄瓜籽200粒。
师:你觉得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怎样啊?
生1:我能够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生2:我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想出口算的方法。
生3:我口算的速度快而且准确,我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师:是啊,同学们不光善于思考、善于合作,还善于总结,老师真是太欣赏你们了!
四、运用方法,巩固提升
师:其实老师今天带来的信息都是总务处的王主任提供给我的。他还向我透露要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红领巾种植园的小园长。计算速度快、实践能力强的同学将会被优先考虑。老师打算先在班内选拔,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想!)
如果能闯过以下几关,你的梦想就有可能实现了!加油啊!
第一关:我是口算小能手。(口算卡抢答。)
80÷2= 30÷6= 240÷8= 800÷2= 40÷2=
700÷7= 3200÷4= 400÷8= 8000÷2= 6300÷9=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一批口算小能手已经在你们中间产生了!
第二关:塔中秘密我知道。
师:(出示3个塔)这里有3座神奇的宝塔,塔中藏着秘密,想不想最先发现?同学们把书翻到15页,先在书中写出3个塔中算式的结果,边写边思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先说得数,再交流找规律。)
生1:我发现同一个塔上的除数都是同一个数。
生2:塔上被除数的“0”一个比一个多。
生3:得数的“0”也是一个比一个多。
师:其实你们已经找出塔上算式的规律了,只是说得还不够准确。我们应该说:在除数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恭喜你们,这一轮又顺利过关了!
第三关:数学史实齐分享。
师:有一位符号朋友,整节课一直在伴随着我们,它是谁呀?(课件出示:除号)关于除号的知识,你都了解哪些?
生1:书中向我们介绍: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了平均分的意思。
生2:我还知道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古巴比伦人就用过“倒数表”把除数表示成六十进位制的小数,通过乘以除数的倒数来做除法。
生3:关于除法的符号,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1631年,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但没有推广开来。
师:同学们可真有本领,收集到了这么多资料,听了几位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
师:是啊,小小的除号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对数学的思考,相信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一定会看得更高、望得更远。
第四关:实践应用我最棒。
师:生活中处处有除法,同学们请看:“学校运来160盆花,准备摆放在4个花坛里,平均每个花坛里放几盆?”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下吗?
生(口答):160÷4=40(盆) 答:平均每个花坛放40盆。
师:三年三班举行跳绳比赛,小豪同学3分钟跳了270个,你知道他平均每分钟跳多少个吗?
生(口答):270÷3=90(个) 他平均每分钟跳90个。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将它口述出来并列式解答!
出示:( )÷( )=( )
生1:妈妈买了两箱牛奶共花了120元,平均每箱牛奶多少元?
120÷2=60(元)
生2:操场上有140人站队,总共站成7排,每排站多少人?
140÷7=20(人)
…………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不错!这几关你都顺利通过了吗?下课以后赶快到老师这报名吧!
五、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短暂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们过得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生2:我第一个发现了宝塔中的秘密。
生3:我知道了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生4:我感觉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离数学很近很近。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就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吧!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理念:
首先,贯穿始终的生活化情境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本节课我以红领巾种植园的情境引入,通过竞选红领巾种植园小园长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练习,最后以解决生活中的除法问题结束本课,使学生切实感觉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其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探究算法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热情。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式先来计算,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当汇报出现多种方法时,我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我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学生在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教学中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我多次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规律进行学习。其中有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新知之间的迁移,例题与相关练习题的迁移。学生不但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还提高了类推的能力。同时在反复练习说算理、根据例题自主出题、总结算式规律、交流数学资料以及口述生活中的除法问题等相关的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最后,习题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后,多种形式的练习便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保证。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对练习始终保持新鲜感,我设计了多种随机的练习形式。比如,老师出题学生抢答,学生出题全班答,学生出题指名答,还有巩固环节中的“我是口算小能手”、“塔中秘密我知道”等内容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从而达到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篇4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新课改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44-0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感悟“探究”的方法。做为教学工具的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提高教学质量插上了腾飞的丰翼。随着职业教育进入普及化,要求人人都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也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使计算机课程能充分适应时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摆在我们职业学校每个计算机课老师面前的一份重任。我从教学过程方面谈谈我的认识与见解。
一、课前充分反思
在课前进行反思,会使课程变成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课后反思,不做课前的反思。实事求是的讲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教案以及设计的教学思路做下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补漏查缺和内化吸收的过程,更是教师重视教学,重视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 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计算机课程做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注重强调学生上机的操作能力。不过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差异较大。而有的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了解甚少;而有的学生家中有计算机,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这不像其他的文化课,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因此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开始教学前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比如:在《internet及其应用》这一节课程中讲“免费电子邮箱”申请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到网页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事实上有些同学早已经会用电子邮件了,而有些同学可能连什么是电子邮箱都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首先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为此,我们可以让会申请的同学先用申请好e-mail让不会的没怎么接触过网络的同学跟周边会的同学互动学习;同时教会所有学生设置Outlook帐号,这样采用了不同教学方式来授课;同时,要尽量多的留些时间给学生练习操作。计算机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就是让学生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多留出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和练习,正所谓的“百闻不如一练”。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全面的掌握。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课前,要认真地反思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基础特点、对课堂上对可能的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达到良好的教学结果。经过课前的反思,教学内容与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及时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即及时、迅速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使用的方法与手段以及产生的效果,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方法和手段,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因为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践操作为主,所以我们要针对性的对某个教学目的设计多个任务,而且这些任务都可以被学生所接受。因此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年龄、认知能力等特点,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基本教学原则。
三、课后总结反思
客观而有批判的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系统化。课堂教学实践后的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同时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还能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最终实践经验系统化、完整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教学能力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课后总结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课堂过程中的精彩场面。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课堂教学,由教师进入“角色”,从而“灵感”顿生,创造出成功的教学案例。因此教师在课后教学情景降温之前,应及时反思,回顾精彩场面的主客观因素,总结如何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再创精彩场面等。同时作局面记录,以备再教时运用。
2.课堂过程中的失误之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课程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与疏漏。失误后教师尚若不进行反思,不仅阻碍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会贻误学生学习知识,可能导致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此教师在课后一定要及时全面总结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找到产生失误的原因,安排好补救措施。
3.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结果。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课堂上学生正聚精会神听讲,或偶尔面带笑容而积极回答和提问或偶尔点头示意,积极从事上机练习;这说明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得体。反之,课堂上学生面无表情或坐立不安、交头接耳,或表面安静,目光黯然,这说明教师课程空洞说教,没有引力,教学方法、方式呆板,教师课后,应及时全面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式。
经过不断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就像不断地批评与自我批评效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全面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使我逐渐形成了自我反思的意识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习惯性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学习结果。为满足培养新世纪实用型计算机人才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在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都是采用PPT课件加实例演示教学模式。虽然该模式比以前板书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是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2.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3.教学模式陈旧 简单的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然后笔试或上机的考试。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教学中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教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
二、高效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1.组织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各有道理。”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好又快。
2.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与制作,都与学生的专业息息相关,会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简单的演示知识要点,而是要基于学情,本着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出发,从对声音、图像、文字的处理、动态与静态视频的出现,从多角度,多层次上帮助学生接受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强化学习计算机的动机。特别是在背景音乐下,随着鼠标的移动,窗口的变化,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师生的思想情感,都达到了普通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比如在学习演示文稿Powerpoint时,利用从网络上下载的flash动画或各种精美的图片,配上喜欢的音乐,标注说明文字,链接到前面所学的word文稿,这一幕幕引人入胜。在全班同学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作,一个个小小的菜单不再枯燥乏味,一步步操作不再需要死记硬背。
3.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计算机应用的教学项目针对性强,往往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要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就是将来实战的摸拟演练。这样学来的知识技能,走上社会后直接就可以迁移到工作中,因而学习的针对性强,兴趣大为提高。如在EXCEL的教学中,布置任务如下:“如果你是某公司销售主管,上级要你统计出各部门员工的业绩情况,各部门的平均业绩,并业绩的高低排序,你能做到吗?”然后教师把这个大任务(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去求解每一个小任务,探究性地跟着教师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的效果将大为提高。同时学生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享受到一份成功的快乐,体验着强烈的成就感!这种快乐和成就感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性地学习。
篇6
关键词:新工科;云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教育部强调,要聚焦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把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任务新形势,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新工科,主动面向未来,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新工科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与改革热潮[1],各高等学校纷纷做出响应。新工科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改革行动,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面向新兴产业与重大企业需求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强调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按照新工科建设的规律与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一云教育理念的内涵
云教育是一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型教育模式,不仅体现了其与传统教育相比的平台优越性和技术先进性,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引发教育理念的嬗变。云教育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云计算+教育”的组合,而是采用新技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打下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具备的正确选择能力的良好基础。云教育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其内涵。首先,云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之下的一个教育过程中坚守的理念。学校开发的云教育平台只是对传统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换代,是为学生跨入人工智能时代而探索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发挥云教育平台的影响力和优势的目的是,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各种需求的同时推动教育体系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其次,云教育理念使得教学的主体不再仅限于老师,而是形成学生选择确定与教师主导掌握的双主体局面。在云教育平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二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掌握者,学生是学习成果的选择确定者,有效提升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云教育理念坚持利用云教育多元、灵活、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在浩瀚知识大海中的归纳、评价、决策能力。作为“人工智能时代”钥匙的云教育,学生通过数据云获取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学科知识,建立自己的认知、思维和价值取向。彻底摒弃课堂灌输,传授处理“浩瀚”信息的方法论,真正发挥教育对人的能力提升作用。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因此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云教育平台构建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使云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云技术把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各种分散的关系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按照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搭建“云平台”,针对学生现状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而在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开启幸福的航程,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新工科主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调研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目标和方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探讨如何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从而培养面向新工科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09年,云计算与教育逐渐结合,产生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模式,带动了教育的变革与创新。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不停变革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先进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课堂教学为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广阔施展空间。目前,基于云计算的应用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云教育教学平台层出不穷[2]。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将最新的云教育理念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于云教育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计算思维、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强化计算思维的课程体系设置
美国一些高校已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基础课程教学之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提出如何从“计算思维意识”、“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三个层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几乎每一个概念都可以和一种或多种计算思维对应。比如,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各种常用算法以及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常见的计算思维方法。而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都是多种计算思维方法的集合[3]。计算思维培养不是一两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从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某种程度上还要依靠学生的“悟性”。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架构,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中,一是课程内容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与手段;二是思维教育应重视计算机知识的内在的统一性与外在的差异性,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独特的思维运行方式;三是能力培养要突出基本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我校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我们构建了基于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文化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训练学生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的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课程,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沿技术、综合应用创新实验课程等。
(二)基于云教育平台的教学过程改革
将最新的云教育服务平台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教学、管理、互动交流于一体,共享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实现即时互动,可以极大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些教学资源分别以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各种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同时,这些教学资源会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变化而不断变化与更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力地支撑了教师教学。其次,强化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益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云教育平台,随时可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增加新的知识素材,并可以将以前的教学内容转为自学内容放在教学网站上。利用云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对课程中的一些重难点、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详细地展示出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我们通过设计各种实验(包括基础实验、创新实验和拓展实验等),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并且深入理解其技术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们还突出了计算机认知实验,通过直接触摸计算机硬件设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计算机学科的作用与神奇的力量,加深对计算机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三)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变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教学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重视师生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基于云教育平台的教学评价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就评价的主体而言,相较于传统教学评价,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教师具有评价教学的权利,学生也可以进行自评,发挥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另外,借助于云教育平台,家长也可以了解学校教学状况并参与到教学中去,而且家长也可以成为学校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及时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表现做出评价和反馈。就评价的内容而言,“课堂教学过程”、“学习效果”以及“课后总结反思”等都是教学评价的维度。传统教学一直非常重视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忽视了课后反思的评价。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轨迹进行追踪,给学生提供课后反思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反思的学习能力。因此,在云教育环境下,我们要注重平时学习成果的评价与课后反思的积累,所有平时成绩全部对学生公开,让学生自己决定课程的学习成效。这种基于学习过程和课后反思的教学评价深受学生欢迎,既提高了学习成效又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篇7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了高等院校所以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跨学科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有专业都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都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3个学分,72学时(其中36学时理论、36学生实验)的课堂教学。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目的、内容、方法及考试模式已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和扩大“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 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等,并且该课程的特征在于具丰富的知识和灵活的操作性。[1]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上很难覆盖计算机的所有方面。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新速度快,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越来越高。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上应该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以保持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拓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2 课堂教学的拓展方式
在充分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
2.1 图书馆资源的拓展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它是紧紧围绕教学、科研拓展,切实成为了广大师生求知成才的“第二课堂”。 对于学生们来讲,要想超越教师说讲和课本中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去图书馆看书,自己将成功地改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者”转变,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吸取更多更新奇的知识。那么,学生在图书馆一定会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拓展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是当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网络、多媒体资源的拓展
随着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互联网的运用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网络、多媒体资源利用,是将文本、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获取操作、编辑、存储),并能以单独或合成等各种形态呈现交互结果的技术及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教育模式永远无法实现的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2]学生也能通过互联网搜索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包括多媒体、ppt、、flash等,通过使用下载工具来搜索想要的网络教学资源。
2.3 IT市场资源的拓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地更新,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不断地发展,课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地跟不上计算机实际的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更要适应计算机发展需求。随着IT产品和科技信息越来越集中,在这个集中的舞台上都将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学生可以去那里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开发,以获得高新技术产品的最新信息,成为学生拓展课堂教学最理想的地方。
3 利用拓展资源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拓展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渴望和能力的提高。
3.1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并教会他们如何迅速找到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的书籍。我校学生进校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会给学生介绍和展示学校图书馆书目,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等文献资源,同时教会他们搜索文献的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得更多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学生们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除了掌握课本的内容,还需要获得有关教学参考的资源和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利用图书馆资源写出每节课的总结报告。我们从学生的总结报告可以看出,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电脑的基本知识。此外,他们已经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他们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文字里定义概念。更重要的是,在自学教学过程中来实现自我的成就感。
3.2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
如果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只仅限于课本和参考书上的软件和硬件知识,这对于他们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21世纪以后,我国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从国家、省和各自的高校都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之一。这些精品课程的建立,使我们在网上可以免费的获得计算机基础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这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成为了学生通过自学拓展视野的重要资源之一。此外,我们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软件/硬件故障、病毒入侵、死机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很少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来寻找解决问题。在如何处理好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大量各种信息,这给问题的处理一个巨大的帮助。例如,如果我们如何使用word2010分页,我们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word2010 分页”,这时学生可以在网页上提供的许多解决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足的。经过一段时间,很多学生都习惯于只要有问题都喜欢到互联网找答案,也就是在学生中流传的“不懂问百度”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同学们的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充分利用IT市场资源
随着学生上计算机基础课程、写总结报告,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要学习最新的产品信息、功能、参数和维修经验,他们必须走出校园拓宽他们的视野。此外,学生在购买IT产品时还必须知道最合适的价格,基本的维护技巧等。从IT市场资源的调研,我们认识到充分利用IT市场资源是这门课的核心之一,直接决定了这门课是否适应社会的成败。根据市场需求,设计该课程要抛开“学科系统化”的观念,设计出适合出不同专业和企业对计算机需求的课程内容。学生在进入IT市场的时,要从就业市场,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用人对计算机的要求去了解。学生在调查之前,他们对以上三个问题认识是肤浅的,通过调研他们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清晰的图像。有些学生除了走进市场外,还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信息。毕竟IT市场不是学校,由于学生本身计算机知识能力有限和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在走进IT市场时肯定被一些工作人员误导,或者在计算机的某些方面还不会操作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应该学习相应的教材内容,结合实践和相关理论从新走进IT市场。
4 拓展课堂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课堂拓展教学,必须以图书馆、网络、多媒体、IT市场资源的强力支持。为保证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思想把培养能自主生存、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拓展并不是放弃传统教学而是将传统教学进行必要的修改,引进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多种教育机制并存适实课堂教育与教学。
大学教师除了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处理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使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出课本的内容,要不断改进更新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只要不断地创新、总结、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和兴趣,也才能完成由学生的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的飞跃。[4]如果说传统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教学拓展更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统一,是师生挑战自我、展现自我的大舞台。那么,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更要及时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发现存在着那些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要求老师再次研究学生、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系统化、理论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篇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革,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计算思维概念的升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渐起。2012年8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正式启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等22个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获得批准(教高司函[2012]188号文件),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与此同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简称“研究会”)也组织了一批本科与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助推我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年多来,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和研究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引领并深化了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阶段性成果凸显。无论是对计算思维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还是将其融入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无论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本质的认识,还是对其规律的总结;无论是对新一轮改革目标及特征的认识,还是对其改革思路的明晰与实施;无论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设计,还是对其中具体课程与教材的开发,都引发了广泛且深入的思考、交流、研讨和实践。
《计算机教育》杂志密切关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于2013年第20期刊出“特别视点”《关于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解读》后,特策划本期专题。专题收录的5篇文章是中国铁道出版社支持资助的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和研究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成果,内容突出了“面向应用、需求导向、能力核心、分类指导”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律和原则。有计算机基础教育著名专家、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负责人,基于多年教学实践与研究对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看法与反思;有资深教授基于实证研究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的改革方案;有年轻博士、教授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本科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期望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广大一线教师能分享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繁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推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篇9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高质量;思想;导入方法;反思
高质量的课堂一直都是广大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科价值最大化展现的保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好各个方面的转变工作,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计算机课堂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锻炼应用能力,进而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准备工作,同时,也大幅度提高计算机课堂质量。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高质量的计算机课堂进行概述。
一、转变教学思想
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教师以往简单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仅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获得自主上机的时间较短,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差。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搭建自主操作的平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同时,也确保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而且,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和谐课堂环境的构建,更是构建高质量计算机课堂的保障。因此,转变教学思想就成了高质量计算机课堂顺利实现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更是做好其他环节的基础。
二、做好导入工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采取的是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再加上学生缺少良好的预习习惯,导致部分学生在上课的前几分钟都不知所云,严重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教师要充分展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做好导入工作,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有关“音频、视频、动画采集信息的加工”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导入时,我首先向学生播放了一个“采集音频、视频和动画信息的小作品”,形象直观的作品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也有助于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
又如,在教学有关“信息的智能化加工”时,我选择了“五子棋游戏”,首先,让学生在电脑上玩一玩五子棋游戏,然后,让学生思考“你是在和谁下棋”,并顺势将信息的智能化引入课堂之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三、选好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确保学科价值最大化地实现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改变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也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文本信息加工”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自主设计模式”,在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掌握之后,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本内容,并设计背景、插图等等,自己设计出具有个性的文本,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也为高质量信息技术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了保障工作。
又如,在教学“数据的图形化”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为了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我选择了“任务型教学模式”,首先,向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即向学生提供“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表”,然后,引导学生将相关的数据转化为图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计算机课程魅力的最大化实现。
四、做好反思工作
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再思考和再讨论,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保障。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反思工作,要反思课堂效率是否能高效实现,反思导入方式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等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及时做好反思工作,要认真分析每个环节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要真正为高效计算机课堂的实现做好推动工作,要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总之,在构建高质量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各方面的更新工作,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地实现,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效率获得大幅度提高,才能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篇10
关键词: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
目前来说,我国各大高校对计算机课程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方式和教育平台的设置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体现出教育平台的多层次性。在教育平台的建立过程中,校方应与人才市场沟通好,了解现代人才市场对新型人才相关计算能力的需求,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教育平台,对高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因此,在设计计算机教学平台时,应凸显出其中的层次性和专业性。
1我国高校多层次计算机教学平台现状
1.1普及教育教学
虽然我国现代计算机普及水平较高,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有一定范围未普及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化技术,而对于这个区域内的高校学生,就应开展一定的计算机普及教育教学,这也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这种教学层次主要是针对不具有或较少计算机知识的学生。
1.2计算机应用教学
计算机应用教学较普及教学的层次更深,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时的部分常用技术和软件,例如现代多数行业工作中都需要应用的Microsoftoffice以及UG等。这类软件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需要使用。所以这类技术教育是计算机学习的基础,学习这类计算机知识,通过进行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够帮助解决大部分的日常计算机应用问题。虽然应用较为广泛、普及程度高,但这个教育层次依旧属于非专业计算机教学。
1.3计算机专业教育
在这个教育层次中,主要包括了软件开发、代码编写,也是计算机教学中最为深入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的学习人员通常具有坚实的计算机学习基础,能够熟练运用JAVA、A++、C语言等计算机语言,这类人员都是软件开发人员或计算机工程师,属于计算机教育的专业人员。
2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定位
2.1人才培养目标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就研究统计来看,计算机教学面向人群大约有92%以上都不属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其他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普及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接触到计算机技术,从而提升我国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通过计算机的教育,将其融入学生本专业中,能够使计算机知识更好为学生本专业服务,使现代高校学生不仅能够良好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能够熟练应用和操作计算机相关工具,是符合现代综合素质提升以及复合型人才教育目标的教育方式。在应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考虑到学生专业培养的重要性,还应体现出应用型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找到学生本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避免学生学习计算机而荒废本专业,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市场中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2.2准确定位计算机基础教育理念
在此项研究中所提到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上文提到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有一定的区别。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展的计算机教育。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具备应用性,还具备专业性,所以一般培养包括两个部分的计算机人才,一种是计算机应用人才,这类人才是指并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但完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巧,能够通过计算机处理本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另一种被称作计算机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指经过了系统的计算机培训,具有计算机考核证书,能够进行编程、软件开发等高端计算机技术工作的专门型人才。相较而言,两种人才均有一定的优势,在现代人才市场上均能够占据一席之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培养能够进行软件开发或从事计算机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计算机人才,而是在其他行业中能够熟练应用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处理自身的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的应是所有行业的计算机应用,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我国现代高校中,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大多都是应用型计算机人才,这样的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均计算机应用水平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多层次教育时,应从这一角度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设计和规划,以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主要是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重点教育内容,遵循计算机应用教育的理念。就目前来看,我国依旧处于非计算机专业高校生人数更多的状况中,虽然其专业学习内容各不相同,但均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各大高校也应对学生的学习专业进行一定的考察,根据专业的求职方向做好计算机设计工作,认真规划,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虽然将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生均归类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层次,但在实际应用中,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文职人员需要能够熟练操作MicrosoftOffice办公软件,而图像处理人员需要进行PS、AE等软件的学习。所以各大高校在进行教育时,应认真探究专业的相关计算机应用目标,做好出发点和目标的设置,才能保证计算机教育的有效性。
3构建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理念原则
3.1重视计算机理论和概念
计算机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对计算机进行一定的控制。但是想要熟练应用计算机完成相关日常工作,一方面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累积来完成。同时,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所以各大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也应根据计算机理论的发展不断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操作课时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显示出了我国现代高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
3.2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计算机教育中,应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机能够解决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于不同学科所需要学习的计算机软件和难度均不相同,所以,高校在进行计算机教育时,应做好计算机难度分类工作,如果学生学习专业所需要应用的软件操作难度较高,校方应适当增加学生学习课程的时长,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实践时间,保证其教育质量。
3.3做好课程设置,选择有效教育手段
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知识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教育机构就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基础和能力需求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在构建教育平台时,也应遵循能力需求原则,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让学生自主选择“补偿式”或“个性化”的不同教育模式。通过不同的能力教学模式,能够保证学生通过有效途径,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硬性能力,从而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能力取长补短,从而了解对方的见解,丰富自身知识。在这个教育要求中,主要包括学习反思、合作学习、专题沙龙等方式,其划分界限较为模糊,但反思学习和合作学习较为严肃,而专题沙龙自由度较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分配。
4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增多,为了满足现代智能型人才的需求,就需要对现代学生进行相应的信息化教育,这样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汗斌.试论多层次计算机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思路及方案[J].科教文汇,2013(27):61-62.
[2]谷岩,宋文,刘敏华,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52-54.
[3]李红,王博.构建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科教导刊,2010(31):26-27.
[4]张红霞,齐媚彬.基于共同体的多维多层次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以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24-125.
[5]郭德怀,王峰.高职院校“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15):84-88.
[6]朱志国,赵枫.面向财经类院校的多层次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23-224.
[7]朱志国,王谢宁,李会录,等.计算思维培养导向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5(22):57-58.
- 上一篇:当前科技创新形势
- 下一篇:新生儿出生后如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