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管理办法

篇1

近年来,第二测绘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质量管理工作,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贴合工作实际、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始终贯彻“质量第一、注重实效”的方针,以保证质量为中心,满足需求为目标,防检结合为手段,全员参与为基础,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汇报一下我院的质量管理情况。

一、质量管理现状

我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健全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并保障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强化质量奖惩,职工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一)规章制度健全

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国土测绘院制定的《技术质量管理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第二测绘院的实际,制订了《第二测绘院职工技术创新奖励暂行办法》、《第二测绘院生产科室自揽测绘项目登记管理办法》、《第二测绘院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保障生产经营项目的成果质量、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

测绘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2003年在全院范围内率先通过ISO90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管理办法齐备、可操作性强。国土测绘院整合以后,积极参与国土测绘院组织的新一轮质量认证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各部门,运行有效。把质量管理工作同“双基双建”、三个体系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效果良好。

(二)质量管理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按照国家测绘生产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设立质量检查机构和专职的质量检查人员,对测绘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并对测绘项目质量进行最终检查,保证测绘成果的质量。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执业资格条件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质量检验人员和生产作业人员的管理,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承担具体的测绘工作,保证测绘工作质量。

分管副院长(总工)负责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贯彻实施,签发有关的质量文件;组织编制项目技术设计书,并对设计质量负责;处理生产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质量争议;审核技术总结;审定测绘产品的交付验收。生产技术科负责技术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编制年度质量计划,贯彻技术标准及质量文件;对作业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和检查,处理质量问题;组织实施内部质量审核工作;配专职二级检查员5名,负责对产品质量进行最终检查。每个生产科室配备2~3名一级检查员,各级质量检查人员对其所检查的产品质量负责,并有权予以质量否决,有权越级反映质量问题。作业人员执行操作规程,按照技术设计进行作业,并对作业成果质量负责。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履职,保证本岗位的工作质量。

(三)“两级检查一级验收”落实到位

严格落实“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加强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成果质量。从承接测绘任务、组织准备、技术设计、生产作业直至产品交付使用全过程实施的质量管理。生产组织准备:实行合同或计划任务评审,保证所承担的计划或市场任务的实施能力,合同评审结果作为技术设计的一项重要依据;生产项目做到了先设计后生产,技术设计书按有关规定经过审核批准后付诸执行。测绘任务实施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技术设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对涉及仪器、设备、工具进行检验和校正;在生产中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及需用的各种物资,保证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不合格的不准投入使用。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重大测绘项目实施首件产品的质量检验,对技术设计进行验证。制定了完整可行的工序管理流程表,加强工序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有效控制影响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成果经作业人员自查、互检,如实填写质量记录,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转入下工序。下工序有权退回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上工序产品,上工序及时进行修正、处理。对控制测量、空三加密等关键工序、重点工序设置必要的检验点,实施工序产品质量的现场检查。经成果质量过程检查的测绘产品,必须通过最终检查(经用户同意紧急放行的急要成果除外),评定质量等级,编写最终检查报告。成果使用过程:保证所交付的测绘成果是合格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网络,主动征求用户对测绘质量的意见,认真填写顾客满意度调查表,定期做分析。

(四)措施到位

1、建立了质量奖惩制度,以经济杠杆推动质量管理工作。院同生产科室年底结算与项目成果质量、合同履约率、顾客满意率等因素直接挂钩;生产科室作业员个人产值结算与其图幅作业质量挂钩。每年底进行全院作业员质量排名,评选质量标兵等,营造鼓励先进的氛围。

2、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果质量。质量和数量是对立统一的,采用先进技术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根据《第二测绘院职工技术创新奖励暂行办法》,2011年评选了4个技术创新奖,这些成果解决了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数据批处理等技术难题,既保证了成果质量,又保证了工期,院给予表彰和奖励。

3、开展技术能手比武。结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二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能竞赛摄影测量大赛选手选拔,模拟实际比赛通过笔试、实际操作选出5名院技术能手;派前两名推选参加国家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九,个人第三的好成绩。

4、年终奖与质量挂钩。年终结算与质量紧密挂钩,管理人员、质检人员质量问题一票否决;对于技术人员的年终奖计算把质量作为重要因子(优1.3、良1.1、可1.0),参与奖金计算,同样是一幅图优级图奖金是可级图的1.3倍,有效地激励大家努力提高成果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院测绘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信息化测绘体系及测绘服务保障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生产组织、过程质量控制、交付使用等环节还需加强管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质量意识,建立健全信息化测绘质检体系,使质量管理由规范化向标准化、精细化迈进。

(一)技术培训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随着“十二五”基础测绘的开展,新设备、新工艺引进和应用不断深入,需要加强技术培训;数据标准进一步完善、更新模式从单纯的全面更新到及时更新、定期更新和重点更新相结合的更新模式也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外业队伍需要组建,技术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地理省情监测已逐步成为基础测绘的重要内容,技术路线、监测方法等都是全新的也需要加大培训力度。

(二)外业质检相对薄弱

新一轮基础测绘采取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模式,对于以内业为主的第二测绘院来讲,外业检查人员较少,质检力量薄弱,一、二级检查员数量和技术力量等方面还需加强。

(三)质量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还存在个别质量意识不强的问题。一是未能正确对待数量与质量之间关系,存在“年初讲质量、年终抢数量”、“检验部门讲质量、生产部门追数量”的现象;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设计、作业标准滞后的问题;三是院与科室结算与质量、顾客满意率、合同履约率挂钩还不够紧密;四是近几年来未开展质量评优活动,氛围营造不够;五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作质量对产品质量的保证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未能完全行使“质量否决权”,在职工奖励、经济承包、工作考核等方面质量否决权的作用体现不足。

(四)信息化测绘质量管理体系亟待建立

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正在形成,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要求相比,现有的检查手段、技术力量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质量控制要求,亟待建立信息化测绘质量管理体系。

三、下一步打算

(一)强化质量培训,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水平。

按照院职业素养教育的要求,结合我院生产实际,加强各方面的技术质量培训,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外派、岗位培训、专题培训、互帮互学等不同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才和测绘科技人才的测绘队伍,提高整体业务水平。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使每一名职工都要把单位声誉、测绘事业发展同本职岗位联系在一起。

强化责任心,以工作质量确保产品质量。测绘工作具有相关性、传递性、累积性,工作中贯彻“步步有检核”的观念。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做到仔细、认真、互(复)查,抱着我是工作“最后一关”的工作理念,哪怕是小到制作接图表等小环节也要自检、互查。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及时请示、处理,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及质量。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完善结算制度,使结算同作业质量进一步挂钩;适时开展质量评优活动,树立质量标兵。创新管理形式,适当改进生产组织模式。真正推行项目管理,调动各方积极性,弥补生产、质检力量不足。

(二)研究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质量保证体系。

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服务方式的转变对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特点,面对地理省情监测和应急测绘保障的需要,建立新的、能适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建库与应用服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二级检查一级验收”,而要向后延伸,包括数据入库检查、数据库系统的测试与验收、地理省情监测和应急测绘保障质量控制等,构成一个完整的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建库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采用信息化测绘质量管理。

篇2

【关键词】测绘;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测绘项目管理是测绘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测绘项目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以实现项目目标全过程管理的总称。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测绘市场日趋成熟,测绘单位承担的测绘项目越来越多,测绘生产规模也不断壮大。本文对测绘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对测绘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探讨,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测绘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测绘质量控制的过程。

1 测绘项目管理内容

根据测绘标准、规范中的描述,测绘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有7个部分组成。

1.1 项目策划:根据用户的要求,制定测绘项目的产品内容;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

1.2 项目技术设计:按照测绘项目的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

1.3 项目组织安排:按照测绘项目的专业类别、性质、难度,以及有关人员的技术背景和工作安排等,根据项目实施流程,确定参加项目的各个工序技术和质量控制人员。

1.4 项目实施与质量控制:依据测绘项目要求,对各个专业技术设计书的执行进行指导和监督,选择测量方案,确定测量手段,督促检定测绘仪器,明确质量检查方法。

1.5 项目测绘技术总结:根据《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

1.6 项目产品成果整理:根据测绘项目的性质、周期及有关法规,进行地理信息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数据备份、异地存放等防护措施,必要时制定信息安全预案。

1.7 项目检查验收:按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T 1002—95)以及《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对最终测绘成果质量负责,按照合同约定提交完整的测绘成果。

2 测绘质量控制

质量检点放在数学精度、地理精度和图面整饰上,而数学精度则是评定图幅质量的关键。随着数字测图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一工艺方法得到改进,使成图精度提高了一个等级。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数字图的数学精度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相反,对作业设计、地形图的分层检查、多余数据删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质检员的技术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数字测图发展的要求。IS09000标准是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统一标准,从质量计划、管理职责、人力资源、质量记录到过程控制、产品标识、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等都做了规定并形成文件,使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产品的任何工序都得到有效控制。将测绘质量控制与IS09000标准结合起来,形成测图的质量控制,有效地控制测图的质量。

2.1 质量策划

根据测绘范围及时限,制定合理的人力及设备资源配置,详细可行的施测方案和质量计划,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及其控制措施,确定测绘过程中各级人员的质量职责及质量目标。严格控制工作、工序质量,使每一道工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坚持“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原则。

2.2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包括外业过程控制和过程跟踪监督检查。作业人员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保证对地表地物调查到位,测绘到位,做到不错、不漏、不差;采用基于便携计算机和PAD掌上电脑,自动传输观测数据并转换为图形,进行实时编辑,最大限度地减少测绘过程中的差、错、漏,从而保证了外业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质检人员对测绘过程实施跟踪检查,监督检查作业方法是否规范,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对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所有过程的质量都处于受控状态。

2.3 成果检查

由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对经过过程检查修改后的成果进行抽查,进一步降低测绘成果的缺陷,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

2.4 持续改进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质检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针对测绘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不断提高地形图的测绘质量。

3 测绘项目管理过程就是测绘产品质量控制过程

测绘产品质量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过程监控。质量工作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监督机制,对测绘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测绘产品质量。

3.1 发挥质量监督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政

近年来,国家测绘局对质量立法工作非常重视,颁发了《测绘生产质量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及一些相应的检验实施细则,从全国行业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但是由于着重点不同,有些文件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另外制定的检验实施细则尚不齐全,至今只了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控制与地形测量)、地图制图与印刷产品中部分项目的监督检验实施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使制定的法规、规章更加切合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法规的基础上完善质量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适合测绘单位的测量监督细则,使测绘质量监督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3.2 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测绘管理是一种行业管理,测绘队伍分布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部门,虽各有特点和差别,但是共性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各种基础地理信息。为确保质量,测绘行业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实行综合质量管理。对国家指令性基础测绘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视验收结果结算经费。质量保证金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经济手段去监控产品质量比较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完善质量监督抽检程序,改变监督检验资料保送办法,在行业单位街道监督检验项目的通知后,两天内报送资料,扩大产品质量抽检的数量和范围,严格监督抽检结果的后处理,抽检结果一律对社会公布。对一次抽检不合格者要组织复查,对连续两次抽检不合格者,给予通报批评和舆论曝光,对质量特别低劣的单位,责令停业整顿,取消部分业务范围,直至吊销资格证书,对质量违法行为提请有关部门依法惩处。

3.3 建立测绘工程监理制度,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监督

测绘工程监理的科学性、公正性、独立性、服务性的性质,能够很好的为业主提供项目管理服务、规范工程相关方的生产行为、保障工程质量日标的达到。同时,测绘过程监理通过生产过程的监督,提出工作质量记录、质量报告,既是测绘工程成果验收质量评定的客观依据也是测绘工程合同执行状况的客观证据。测绘工程监理工作中要向建筑工程监理方法借鉴,结合自己行业的技术特点从而逐步形成自己完善的工作体系。今后测绘工程监理要以市场为规律,运作监理企业的行为;以政府有效管理,规范监理企业和人员的行为,建立、完善测绘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和注册管理相关制度,保障监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4 结束语

测绘项目管理是测绘单位工作的一条主线,测绘产品质量控制是测绘产品合格的保障工程.它需要有思想保证体系、技术保证体系以及质量监督体系进行支撑。要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建立配套规章制度,加强产品质量控制,规范作业程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测绘项目管理更好地为测绘单位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房地产;测绘质量;管理

对于房地产的测绘是一门比较传统的学科,根据对于房地产测绘得出的房产面积的大小,出售的价格和对于房地产的室内设计都会因此改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房地产测绘技术的进步,对测绘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如何对房地产测绘质量进行一个好的管理,往往是人们容易忽略的地方,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加强房地产测绘质量管理进行简单的研究。

1 房地产测绘质量的管理依据

要研究房地产测绘质量的管理就要 先知道我国都颁布了哪些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对其进行约束,目前我国都颁布了下列条文和规定对房地产的测绘管理进行约束。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1.3 《房产测绘管理办法》

1.4 《测绘市场管理办法》

1.5 《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

1.6 《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1.7 《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 2000]

在对房地产进行实际的测绘质量管理时,还应该参考房地产工程的相关合同或技术设计书。

2 房地产测绘的质量控制点

房地产测绘质量 标准,目前所有的标准和实施的细则都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细节的问题上,对于不同的房地产测绘也有一些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测绘角度的考虑不同,所以对于测绘的计算方式也不同,使得最终对于房地产的建筑面积也不同,要想对房地产测绘质量进行管理,就要先知道影响房地产测绘质量的控制点,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通过分析发现,对于影响房地产测绘质量的关键点主要有测绘人员的专业素质、测绘仪器的管理、实施测绘和测绘数据的处理等。

2.1 测绘人员的专业素质

房地产的测绘人员主要包括室外测绘人员、室内测绘人员、房地产资料统计人员、房地产检验人员,对于这些房地产测绘的人员都应该经过相关的技术培训并拿到相关的资格证书,这样才能确保他们掌握了测绘的相关技术,达到一个房地产测绘人员应该有具有素质。

2.2 房地产测绘仪器设备管理

对于房地产测绘的设备主要分为实施测绘的设备和对 测绘数据进行处理的设备,实施测绘的设备主要有棱镜、全站仪、钢尺、水准仪、玻璃纤维尺、标尺、手持测距仪或皮尺等相关的仪器,而对于测绘数据进行处理的设备主要有绘图仪、笔记本电脑、计算机、房产测绘软件等相关的设备和应用程序。

2.3 实施测绘

对于实施测绘的阶段首先应该做的是测绘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就是根据施工单位给的施工图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包括阳台的大小、建筑外墙的厚度等参数,并将带有计算结果的草图打印出来,提供测绘时使用,然后就开始进行房地产的测绘,在测绘中应该注意实际的测量结果与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图是否有出入,如果有出入应该采取实际测绘的结果为主。

2.4 测绘数据的处理

在对房地产进行测绘数据处理的阶段主要分为对于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误差的处理和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两个阶段,在数据分析和误差处理的阶段主要是比较实际测绘的尺寸与施工图中设计的尺寸是否有变化,如果发现测绘的误差在5厘米以内,可以当作测绘误差,按照施工图中的设计尺寸计算,要是误差超过5厘米就要分析其原因,而在对测绘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的阶段主要是按照分析和误差处理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并在计算机中绘制出相应的图纸,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房地产的各个部分的面积。

3 加强对测绘程序的检查

通过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房地产测绘结果的审核基本都是形式性的审核,尤其是对那些房产测绘开放城市,在对房地产测绘的数据进行审核时,可能存在不会对建筑的面积等进行实质性的计算和考察,虽然这种形式性的审核要求测绘单位必须对提供的测绘成果负完全的质量责任和法律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测绘的单位收取了对房地产测绘的费用之后就不对自己提供的测绘结果进行负责,甚至把测绘结果的问题归结到审核体制的问题。

形式性的审核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测绘单位的重大失误和弄虚作假,并且可以把审核部门的人才和技术的优势集中到一起,使对房地产测绘结果的检查更加严格,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存在一些漏洞使得对测绘结果的审核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加强对测绘程序的检查还应该对一些测绘企业通过审核的测绘结果进行一定的抽查,在抽查时应该参考测绘企业提供的测绘结果对房地产的面积进行实地的考察,并且对测绘企业的测绘参数的计算进行再一次的审核,彻底的对测绘企业提供的测绘结果进行一次审核,这样可以有效的使测绘企业在对房地产进行测绘时,严格的遵守相关的规定并且对测绘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控制。

4 建立自我检查、自我完善、自我改制机制

在对房地产测绘质量进行管理时,房地产测绘的单位也应该做好单位内部的监督与考核,从房地产测绘单位的本身去对房地产测绘的质量进行控制,首先房地产测绘单位的内部应该把房地产测绘质量的监督与对员工的日常考核结合起来,并且通过经济责任制进行奖惩,把质量监督和考核通过岗位质量目标考核的量化指标结合技术质量工作奖惩制度来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其次房地产测绘单位的领导和质量管理人员应该对单位内部和外部的测绘信息等进行定期的校验,如果发现有不合格的测绘记录、顾客的投诉信息等应该认真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进行处理,争取把对房地产测绘质量的问题控制在单位的内部,最后还应该对房地产测绘质量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应该进行一定的预防措施,通过制定一些单位的内部文件,对测绘的人员进行约束,争取把对房地产测绘质量出现问题的责任具体到人,并实现预防措施的落实,从而形成自我检查、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质量控制机制。

5 结语

通过分析了房地产测绘质量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些关键点和一些房地产测绘质量审核制度上的问题,发现要想对房地产测绘质量进行更好的管理,就必须针对这些容易出现测绘质量问题关键点进行控制,并完善现有的审核制度,同时还应该强化测绘单位的管理制度,争取把测绘质量问题控制在测绘单位的内部解决。

参考文献:

[1]吴张峰,杨光. 房地产测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4, (04) .

[2]陈晓宁. 房地产测绘的现状和发展[J]. 中国房地产, 1997, (05)

[3]陈伟清. 建立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的探讨[J].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3)

[4]张连海. 浅谈现代化房地产测绘[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24)

篇4

Abstract: The mapping work is a complex and large workload of engineeri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3S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evolv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 and mapping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dustry must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ontrol of the mapping proje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ystem control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s, and made some improvements.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s; qualit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测绘工作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近年全国测绘工程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重点测绘工程的质量合格率高达93.1%,不可否认,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化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测绘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严重,所以测绘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测绘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2.1 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2.2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2.3 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

2.3.1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2.3.2 测绘工程的数据检查。测绘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2.3.3 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绘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绘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

2.3.4 记录和标识。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一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

3 如何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制度保障。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形式要求,制定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以法律为根本准绳,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其次,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严重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及项目;第三,加强行政测绘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立测绘质监部门,不断增强各级测绘质监部门的地位,做好监管工作。

3.2 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重视,是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测绘产品质量提高的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3 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第一,己知数据的检查;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3.4 通过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测绘单位要做好人员的技术质量培训工作,不间断的组织员工系统地学习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优秀技术总结、设计等技术资料的学习,把测绘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维护测绘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3.5 加大经费与人力的投入力度。基础测绘工作的公益性较强,单靠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势必造成测绘的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出现严重背离。虽然,每年国家都加大了基础性测绘事业的经费投入,但是增加的费用仍然不能与生产成本增加的费用持平。按目前投入水平可安排的基础测绘工作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我国还只有为数不多的测绘生产单位具有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测绘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让测绘生产单位能够更新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测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测绘成果的精准度。测绘单位的经费投入要遵循以下三点进行:一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计划,当列入国家和省一级年度经济计划,在预算中列有专项,安排适当的经费额度,由测绘主管部门按计划实施。二是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改变多年来我国大比例尺基础测绘都由国家测绘局包下来的状况。其三,还应注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比如通过建立测绘成果的有偿使用制度等方法,建立各种经费补偿机制。

3.6 文件化质量体系要实施动态管理。测绘质量体系文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可操作性逐步增强,确保测绘产品实物质量稳步提高,这就要求质量体系文件必须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测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文件规定不明确、规定与实际不符或文件未规定以及采取纠正措施而引起文件更改的情况,要按照文件规定的修改程序及时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严格,达到质量体系运行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目的。文件修改程序要根据测绘单位的实际情况规定合理,进行有效控制,便于文件的控制和修改的渠道畅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景文. 建筑检测试验[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9.

[2]赵向方.浅谈测绘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篇5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构成、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时期我国测绘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测绘工程在质量的管理方面和对系统的控制方面都直接关系着测绘工程建设中的质量与安全问题,而且,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也有着一定的关联,也非常利于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开展,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得测绘工程单位在管理的决策方面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它在测绘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目前我们国家的测绘工程质量在控制中的构成体系

首先,关于测绘工程中的质量保证体系,在质量保证体系中它的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主要遵守科学的工作程序以及管理的程序,对于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获取,并加以判断,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再传送出去,最终,把这些信息做为指令再输送出去,体系得到改善才能使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得到实现,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中程序标准、目标值系统、组织系统、工作标准、信息管理、体系评价等这些都是构成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因素。其次,关于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的系统中的关键要素,质量管理系统中的要素也就是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基本组成单元。在国家的相关标准中对于质量管理系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根据这些模式可以了解到,质量管理系统中包括了以下四个关于过程的要求,也就是资源管理、管理职责、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最后,关于质量系统的控制,质量管理系统是一个理论的概念体系,并且是由多个特定的概念组合而成,具体包含质量环、质量计划、质量方针、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保证、质量体系以及质量成本等。其一,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一般是设在设备、人员以及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指的是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在学历、工龄、职称、培训以及业绩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而设备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年检与使用之前的检校,保证设备能正常工作,使工程的使用得到满足。其二,关于测绘工程在数据方面的检查,它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准确的重要条件,具体包括图形数据、风格检查、属性数据以及拓朴检查等。其三,关于测绘工程在过程中的控制,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系列的操作都是测量,在测绘工程中每一项任务都属于一个过程,因此,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测绘的过程,任何一个过程都有三个阶段,包括输入、操作与输出。所以,质量管理要达到合理,就要无误的输入,进行正确的操作并合格的输出。并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好测绘的记录。其四,关于记录与标识,无论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还是系统控制中相关的一些记录,都应该进行程序文件的编制,并保证记录的标识、保护、贮存与处置。全部的记录表格都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则要交给记录的部门或个人进行保管,尤其是一些书面记录,不能受潮、不能损坏更不能丢失,无论是计算机的硬盘还是光盘的贮存的记录不但要做好备份,还要采取一些保护办法。分类要科学并且要有统一的编号,保存在计算机的软件中,并保证在有需求时及时提供出来。通过记录中不同的规定就可以做出相关文件。

三、当前我国测绘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种种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了使测绘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各个作业单位一贯的做法是作业小组进行自检或互检成果、成图,最终交于甲方进行联合的税务司及验收才算完成任务,合格的成图资料。如今,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不断的完善,一些大型的测绘工程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招标投标对作业单位进行选择,中标的单位要根据合同中对生产的相关进度进行安排时间,并且采用以上的方法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以前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它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也有在整个测量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它的要求,工程建设项目都要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展开,测绘工程也不例外。关于工程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三级检查、二级验收根本无法达到要求。所以,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要满足它的要求,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都是由自己亲自来检查自己的产品,为了把关系搞好,多数人都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其次,对于测绘的资料多数都是事后再检查,这使得无法调控作业的进度,也没有办法及时处理所出现的问题。最后,由于多数的任务比较着急,导致很多检查人员也参与了生产的作业,达不到分队级的检查,大队级以及中难级的质量保证机构无法体现出它们的真实意义。

四、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对质量保证改进方面的建议

第一,把相关的法规法律完善起来,要想使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得到加强,就要对相关部门提出要求,必须把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制定出来,使之在制度上有所保障。再就是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必须依照法律办事,对于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要严加惩处,而对于行政测绘部门还要加强他们的监管工作,要有质监部门的设立,并提高他们的地位,发挥出他们所具有的作用。第二,把领导以及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起来,质量管理水平要想得到提高,最关键的动力来源于领导足够的重视,质量管理坚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用来对员工的质量意识加以提升,这也是把测绘产品质量工作做好的前提工作。怎样才能使领导以及员工的质量意识得到提高呢?首要就是要加强学习,并加强业务培训,这样才能使员工的质量意识得到加强,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经验交流会或是业务培训班等方式,来加强员工的敬业精神,使质量意识真正的走进人们的心里。第三,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加以关注,质量管理点也就是对设备、人员以及采集数据进行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人员的能力水平,以及学历、业绩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达到相关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也才能满足工程当中正常的使用。对于质量管理所建立的固定的管理点,除了要对数据进行检查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控制,并进行综合的布置与以测,这样对于采集的要素才更加准确,而建立的一些临时的管理点也是根据以上这些因素而定的。第四,通过培训使得质量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测绘单位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人员的技术质量提升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技术质量的培训工作,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学习,根据国家测绘局颁发的一些相关的管理办法与规定进行安排,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对优秀的技术总结及技术资料进行不断的学习,其中培训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计量管理等,与此同时,还在对测绘行政的管理部门的职能多加重视与强调,把这个部门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并且使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第五,对于一些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在进行动态式的管理,测绘质量体系文件是建立在原有文件的基础之上的,并且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来增强它的可操作性,并保证测绘产品的实物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一来,对于质量体系文件的管理就必须使用动态式的,这可以加强测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在质量体系实际的动行过程当中,对于一些没有明确规定的文件,以及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或者未按照要求进行更改纠正的文件,都要按相关规定进行修改并完善起来,并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对于文件修改渠道的顺畅是非常有利的,更能达到高效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景文. 建筑检测试验[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9.

[2]赵向方.浅谈测绘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3]王丛香. 对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研究[J]. 民营科技.2010.(1)

[4]文雪中.深度探讨测量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思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0(3)

[5]甘宏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测绘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J].测绘软科学研究,2000(03).

[6]李长战. 浅谈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0).

[7]董建伟. 试析测绘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

[8]杨辉山. 测绘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2011,(4).

篇6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措施;系统控制

1 测绘工作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近年全国测绘工程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重点测绘工程的质量合格率高达93.1%,不可否认,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化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测绘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严重,所以测绘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测绘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2.1 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2.2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2.3 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

2.3.1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2.3.2 测绘工程的数据检查

测绘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2.3.3 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绘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绘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

2.3.4 记录和标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一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

3 如何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制度保障

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形式要求,制定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以法律为根本准绳,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其次,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严重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及项目;第三,加强行政测绘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立测绘质监部门,不断增强各级测绘质监部门的地位,做好监管工作。

3.2 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测绘产品质量提高的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3 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第一,己知数据的检查;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3.4 通过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要做好人员的技术质量培训工作,不间断的组织员工系统地学习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优秀技术总结、设计等技术资料的学习,把测绘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维护测绘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3.5 加大经费与人力的投入力度

基础测绘工作的公益性较强,单靠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势必造成测绘的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出现严重背离。虽然,每年国家都加大了基础性测绘事业的经费投入,但是增加的费用仍然不能与生产成本增加的费用持平。按目前投入水平可安排的基础测绘工作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我国还只有为数不多的测绘生产单位具有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测绘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让测绘生产单位能够更新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测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测绘成果的精准度。测绘单位的经费投入要遵循以下三点进行:一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计划,当列入国家和省一级年度经济计划,在预算中列有专项,安排适当的经费额度,由测绘主管部门按计划实施。二是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改变多年来我国大比例尺基础测绘都由国家测绘局包下来的状况。其三,还应注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比如通过建立测绘成果的有偿使用制度等方法,建立各种经费补偿机制。

3.6 文件化质量体系要实施动态管理

测绘质量体系文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可操作性逐步增强,确保测绘产品实物质量稳步提高,这就要求质量体系文件必须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测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文件规定不明确、规定与实际不符或文件未规定以及采取纠正措施而引起文件更改的情况,要按照文件规定的修改程序及时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严格,达到质量体系运行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目的。文件修改程序要根据测绘单位的实际情况规定合理,进行有效控制,便于文件的控制和修改的渠道畅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土地勘测定界;现状问题;对策建议;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12

土地勘测定界作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工作获取基础资料的重要手段,对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意义重大[1]。包括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相符,选址是否符合合理用地和集约用地原则,是否超出规划建设用地界线,土地权属、地类、面积、位置、范围等是否清楚、准确,突破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边界的理由是否充分、规划变更及耕地占补平衡是否完成等报批的核心内容均主要由土地勘测定界完成。其一般工作程序包括:接受委托;查阅有关文件;搜集图件及勘测资料;现场踏勘、制定技术方案;实地调绘;勘测定界;提交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资料;成果资料的检查验收。近年来,随着吉林省建设不断加快,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任务多而重,尤其是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如何有效推进、强化土地勘测定界规范化管理,提升全省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效率及服务水平,为和谐征迁奠定坚实基础,成为当前国土管理部门、测绘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及测绘单位急需攻克的重难点。

1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现状问题

1.1 项目进展缓慢

调查发现,诸多项目在土地勘测定界中均存在进展缓慢的问题,结合其工作流程发现如下原因:前期资料老旧,主要是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形图与当前现状出入较大,需利用时间对其进行修测和补测;实地调绘中的协调问题,权属、地类认定过程中往往存在争议,需要出具相关证明或通过指界来解决,致使测绘单位无法及时出具土地勘测定界成果;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数据量相当大,地类、权属调整会造成数据多次修改,容易发生数据修改不彻底的情况,同样的地块出现多个面积,造成数据混乱,严重影响工作进程;项目用地不符合用地政策,如规划用途与最新的产业政策不相符,就需要重新规划选址,原有土地勘测定界成果就得进行相应修正完善。

1.2 成果质量问题

土地勘测定界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包括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等内容,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且往往土地勘测定界项目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而测绘单位经常因追求经济利益,节约时间和劳务成本,在对具体项目开展前,缺乏专门部署分工及专业培训,细节把控不足,加之工作人员本身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人员对相关规范规程还不够熟悉、实际操作不熟练,提交错误成果或者返工修改等问题偶有出现,且各测绘单位测量设备、内业成图软件平台、数字化作业流程、面积量算手段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直接影响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质量。通过调查发现,问题主要体现在:收集材料不够充分、实地核实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不全面、直接采用与现状不符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等。

1.3 管理机制问题

目前,全省土地勘测定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土地勘测定界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且大部分相关管理人员均承揽多项土地业务,工作专注度不够,加之管理部门各处室间人员调动,多数管理人员对业务熟悉程度不够,且个别管理人员观念僵化,“闭门测绘”、“放任监管”、“严批宽用”等错误想法仍存在,致使土地勘测定界行政管理责任认定不清,监管乏力,盲目干涉,严重阻碍了土地勘测定界的健康发展;全省法制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主要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 1008-2007)和省国土资源厅相关文件,缺乏地方规程及相关配套法规,行业管理依据不足、市场行为不规范,随着土地勘测定界的发展,许多问题急需出台相应的部门规章来进行有效监管;质量管理制度缺乏,多数测绘单位没有相关质量管理制度对合同评审、项目设计、质量管理、质量奖惩、成果交付、培训上岗等方面进行明确[2];土地勘测定界成果仅由国土管理部门进行数据入库检查,没有专业测绘质量检查部门进行成果质量检核;且尚无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也未作为测绘单位年检考评机制。

1.4 市场管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吉林省测绘资质单位申请量大幅上升,各市(州)从事土地勘测定界单位增长过快,但对行业监管存在缺失,造成市场失灵现象。吉林省土地勘测定界步入市场化时间较短,招投标环节不规范,存在定向配发项目,招投标程序不规范,透明化不足,缺乏监管;存在恶意压价,随着测绘资质单位增加,而市场份额增长率与之不匹配,致使部门市(州)恶意压价的现象较为突出,个别单位为抢占市场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承接合同,扰乱市场秩序;存在无测绘纸质证书测绘、越级测绘,承揽业务范围外的土地勘测定界项目;保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测绘人员、测绘单位对保密意识认识不足,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行为仍然存在。

2 土地勘测定界管理对策建议

2.1 加强部门联动,强化进度管理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涉及领域广,协调部门众多,需要国土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建设单位、测绘单位及其他行业部门等通力合作,为更加有效推荐项目进度,必须理顺各部门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形成部门联动。在项目选址时,建议建设单位先与规划部门、国土管理部T确认项目用地是否符合相关规划及政策等,确保在委托土地勘测定界后,不会再进行调整;建设单位在委托项目后,应及时、完整地提供详尽的规划选址材料,减轻测绘单位对现状地形的修测工作,同时国土管理部门提供前期项目用地审查材料;实地调绘前,测绘单位应详细绘制已确认的权属、地类信息,便于建设单位、国土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有针对地进行部署分工;实地调绘中,相关部门应相互积极主动配合,以便测绘单位及时、精准地调绘各类界线信息;实地调绘后,国土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复核土地权属地类调查成果,减少因权属、地类调整造成的反复修改。

2.2 严控作业程序,确保成果质量

开展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应严格把控作业程序、明确技术要点,对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质量执行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前,及时签订委托合同并明确委托内容及时限、双方权责等细节,测绘单位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完成作业内容。测绘单位接受委托后,应查阅相关资料,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合理部署工作任务,并针对项目特性适时开展必要的培训,在细节上严格把控。土地勘测定界成果严格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即以3人一组为单位,在作业小组内部实行自检、互检及单位终检,严控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质量。质检要求对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控制性进行全面检查,符合条件的,方可正式移交。此外,适时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如航空测绘设备、NPOI技术等,提高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精密程度[3]。

2.3 增强制度管理,完善机制建设

合理配置行政管理人员岗位,明确行政管理职责,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专注化,分门别类地引进专门的管理人才,做到特岗特设,人尽其用[4]。省国土资源厅应广泛征求各地方国土管理主管部门、测绘单位意见,委派专业机构制定土地勘测定界配套管理办法,完善法律体系。建立落实土地勘测定界工作责任制,明确参与土地勘测定界各方责任。测绘单位应充分提高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质量意识,对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质量从接受委托、分配任务、具体实施至成果交付全程全覆盖把控,规范内部质量管理。进一步强化测绘团队建设,切实提高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履行质量责任能力,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并组织对外交流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全面提升测绘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质量。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质量评价体系及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并将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测绘单位年检考评依据之一。

2.4 多措并举,强化市场管理

综合运用有效政府治理工具,加大土地勘测定界市场监管力度。各级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测绘资质管理,从事土地勘测定界必须依法取得测绘资质证书。加快建立吉林省土地勘测定界市场信用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市场监督,综合整治违法招标、发包等,协调相关部门联合执法,严格查处土地勘测定界项目招标、发包中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强对土地勘测定界项目转包、违法分包的监管。规范土地勘测定界合同的管理,加强对土地勘测定界合同价款的监管,严格遵守土地勘测定界市场收费标准签订合同,同时强化对土地勘测定界合同履约行为的监管,明确权利与义务。搭建土地勘测定界工程产品价格的监管机制,治理低于土地勘测定界成本的恶性压价竞争。坚决打破土地勘测定界项目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维护土地勘测定界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此外,测绘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保密规定,并严格要求单位人员做好保密工作,做到“不上网,上网不”。

参考文献

[1]孔庆福,刘张霞.土地勘测定界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6(2):109-110.

[2]黄晨东.强化用地报批勘测定界管理的思考及建议[J].海{科学,2016(8):36-38.

篇8

关键词:地下管线工程档案 集成服务 模式

1 集成服务研究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与服务,通过对1994年以来中国知网收录的集成服务方面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近些年一些理论文章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我国集成服务研究存在着如下的问题:第一,对于集成服务的研究相对分散,虽然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都是分散在各个领域,不很集中,也不够系统。第二,对于集成服务的理论研究欠缺,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具体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称之为系统化的理论。第三,档案集成服务问题的研究不足,尤其是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寥寥无几。

2 集成服务模式的类型①

集成服务模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依据集成服务系统建立的特征,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①独立式,是通过系统内业务环节或业务过程的集成而实现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服务自动化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所进行的只是孤立的系统集成和孤立的系统服务。②整合式,是通过系统间建立集成的机制来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化的一种模式。通过对各种质量规范进行统筹考虑,从多种客户需求、法律要求及质量要求出发来建立文件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文件质量标准及数据交换标准具有跨部门和跨系统兼容性的一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下,文件及其信息的质量标准在文件生命全过程和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得以连贯和一致,档案信息质量最终得以保证。③嵌入式,是通过复杂的系统间的各项功能的集成来实现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服务智能化的一种模式,也就是指依据城建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原理,将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的各种业务管理活动、建设工程审批活动、及各专业单位的相关业务职能活动纳入与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和城市建设工程规划及其管理过程,以保证管理过程经济、高效;依据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全面考虑各类型档案信息的用户群需求,实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集约化、多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集成模式。这种模式中,城建文件档案信息的服务实现了与城建专业系统服务的集成,城建文件档案的价值得以最大实现。

3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涵义及其最佳实践的特征

3.1 城市地下管理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涵义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即采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保证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质量,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科学高效管理,从而达到用户服务高度满意的一种优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3.2 城市地下管理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最佳实践的特征② 第一,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管理流程集成(系统集成),即指以后现代档案管理理念为指导,将地下管线档案的各种管理系统、地下管线工程审批活动、各产权单位以及城建档案行政部门所扮演的角色、地下管线工程以及档案管理法规制度等纳入地下管线工程业务流程,以保证地下管线管理过程经济、高效。第二,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产品集成(信息集成),即指通过对各种质量规范如:文件管理规范、档案管理规范、工程质量管理规范、信息分类规范、文件编目整理规范等都进行统筹考虑,真正从多方面保证信息数据的质量,使得各种载体形式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都能确保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第三,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服务集成(功能集成),即指依据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全面考虑地下管线信息的用户群,实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集约化、多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和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存在的几种模式相比,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模式视角更开阔,涵盖范围更广,适用的对象更广泛,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方式和模式。

4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重要意义

4.1 必要性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是城市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交织的城市地下管线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现代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必须实行集成服务,才能够为社会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服务。首先,城市地下管线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只有进行全程管理和集成的文件质量服务控制,才能够保障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用性。其次,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信息时代的到来,提出了集成信息、集约化服务等需求。最后,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如果不采用集成服务的理念,档案服务系统将处于孤岛状况,服务将滞后于城市建设的需求,服务工作难以实现高效率和高效果,服务水平就不可能提高。

4.2 可行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首先,《档案法》、《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以及城市管线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等法规制度的完善为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提供了保障。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提供了技术平台。第一、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图纸和其他电子数据的形成,大大方便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传输、移交和提供利用。第二、GIS能够将地下管线数据信息在系统中进行集成,为包括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在内的综合性地理信息的管理与服务提供了一个先进的技术平台。第三、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使得地下管线的普查补测工作不再成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收集工作的障碍。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必须与市场接轨,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优势,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选择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模式的意义

4.3.1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受益广泛。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受益是多方面的。城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管线产权单位、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测绘部门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都能够从中受益。城市建设部门能够发现体制上的弊端,理顺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改革管理体制,做好管理工作;建设单位能够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前提下依据可靠的管线信息保证建设工程顺利施工;各管线产权单位能够在科学合理保管和使用本专业管线档案的同时,加强与其他管线产权单位的联系,共建管沟,科学利用地下空间,防止因管线归属不同,报批和施工各自为政,且重复建设,频繁开挖,影响市民生活;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城建档案馆)能够对全市的地下管线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提供利用;城市规划设计与测绘部门可以利用已有的多种管线综合信息为新的管线工程提供科学的数据和预测信息;对政府而言,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是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对公众而言,其知情权得到了保护。

4.3.2 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集成服务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采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和后现代档案管理理念,把档案的管理纳入地下管线工程建设业务活动过程中,对业务流程进行全程控制,易于保证管线档案信息的质量。第二,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综合考虑多种类型的客户和多种形式的客户需求,努力达到集约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易于提高用户服务的满意度。第三,采用集成的管理机制,更有利于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积累、共享与交流,易于管线工程文件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的整合与优化,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该部分内容的撰写参考了:华灿丽,“EDMS 与ERMS集成管理的国际化实践经验及其启示”,《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24-132页.

②本部分内容的撰写参考了:安小米,“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21世纪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最优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节选)”,《城建档案》,2003年第5期,第15-17页。安小米,“城建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及其启示”,《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87-101页.

参考文献:

[1]安小米.“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21世纪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最优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德会议研究报告,2003年8月.

篇9

一、四项主要工作

在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务,完成协议引进项目5个,协议引资总额5.9亿;竣工投产项目1个,引资额5000万元的同时,全力推进城乡规划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规划龙头作用得以增强。

2008年以来,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快速推进,规划引导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一是计划引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职能充分发挥。2007年底,我局即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发展需求,超前启动了《2008年度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编制工作。《计划》将规划愿景细化为具体项目,实现了城乡规划战略意图的贯彻,避免了项目实施的盲目和无序。二是规划引导城乡科学发展职能充分发挥。围绕高质量实现规划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起草并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2008年中心城市规划编制及研究计划》,同时,我局又下发了《2008年县城及村镇规划工作要点》,对全市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目前,中心城市21项规划编制任务中,部分规划编制因总体规划修编暂缓,其余18个项目均已编制完成或正在调整完善;各县规划编制工作也在快速推进。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三是政策引导城市产业发展职能充分发挥。年初即起草并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明确市区高层建筑重点发展区域的通知》,以此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档次和品位。围绕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于10月初起草了《关于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规定》。《政策规定》实施以来,市区商品房销售量迅速提升;大润发超市、国泰广场、一百三家大型商贸设施开业。四是挂钩引导新农村建设职能充分发挥。大力开展乡镇和村庄规划调研,编制并印发了《市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实施分类指导目录》,提出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意见。同时,全力抓好全市15个康居示范试点村规划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了对15个康居示范试点村的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把关审查工作,提升了示范点建设质量和建筑品位。目前,全市已完成252个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在规划的指导下,全市康居示范村和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快速推进。

2、改革创新工作取得突破。

2008年初,提出“致力创新突破”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工作力度,推动城乡规划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此,我们印发了《市规划局2008年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对年度改革创新工作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在《方案》的指导下,各项改革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围绕精心精细服务,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制定下发了《免费规划报建服务实施办法》等四项制度,使规划行政许可工作方面更便民、更利民、更符合发展需求;围绕规范规划编制工作,推动规划设计招投标及规划市场管理创新,出台了《市规划编制项目招投标暂行管理办法》、《市城市规划设计市场暂行管理办法》;围绕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启动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总体框架编制,2.4平方公里的三维虚拟城市演示系统、元数据管理系统等三大基础平台建设,8555平方公里航测影像图、400平方公里航测影像图和市区113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数据采集录入工作正加速推进,地下管线数据普查工作即将开展。围绕提升测绘院发展水平,拟定了改革创新工作方案,从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等方面明确了改革目标,测绘院年内即将实现资质升级。围绕促进规划院科学发展,帮助企业多方开拓市场,强化内部规范性管理系统建设,确保了规划院企业经济效益和自身建设的齐头并进。预计2008年度该院合同总收入将达到1200万元,比改革前的2006年增加3倍。

3、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08年我承担了多项重点工程牵头推进任务,经过精心组织,严格督查,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897及东大街项目:完成项目三套规划方案及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积极联系,多方出击,项目合作开发单位基本确定,项目将择机启动。百栋高层推进工程:制定了市区百栋高层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了年内已建、在建高层建筑80栋的工作目标,并通过政策引导、督促检查、现场观摩等形式,大力推进工程进度。目前,市区已建、在建高层建筑已达到105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安居工程:精心组织各片区和相关主管部门,加速推进市区蓝领公寓、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等安居工程建设。目前,市区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17.3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15万平方米)的115.3%;蓝领公寓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23.02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21.6万平方米)的106.6%;拆迁安置房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39.6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37万平方米)的110.8%。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雪枫公园:积极配合公园管理单位,高标准推进公园维护和后续管理工作,积极服务好公园配套用地开发项目建设,科学严谨地组织好公园决算审计工作,确保公园建设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还积极协助市水务局完成大运河水利博物馆选址,并积极做好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商检、海关大楼、古黄河滨水核心区、明城墙遗址保护等市政府实事项目规划服务工作,促进了项目的快速推进。

4、和谐团队创建效果显著。

在全力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狠抓规划干部队伍建设,和谐团队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强化服务创新,行风建设深入推进。围绕政(行)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工作措施,重点围绕创新服务理念,出台了《市规划局免费规划报建服务实施办法》、《市规划局特别快车绿色通道服务制度》等四项规范规划行政服务工作的新机制、新制度,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上半年全市民主评议政(行)风活动中,我局在15个行政执法单位中排名第五,局市政规划处在热点岗位评议中排名第二。我局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多次获得“流动红旗窗口”和“十佳窗口”表彰。二是强化和谐发展,争先创优扎实开展。围绕打造和谐社会、和谐规划的工作目标,以扶贫、双拥、等工作为着力点,以竞争考核为抓手,全力推进争先创优工作。扶贫工作中,以确立发展规划、培育致富产业、实施实事帮扶和帮扶困难户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实施四大帮扶工程(规划帮扶、科技帮扶、实事帮扶、贫困户帮扶),已完成扶贫工作投入12万余元,较好地实现了扶贫工作目标;双拥工作中,进一步强化与驻宿广大官兵的联系沟通,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工作中,以解决群众的困难为出发点,坚持做到“有登记、有交办、有责任人、有处理、有结果、有监督”等“六个有”,充分发挥规划的协调和引导职能,帮助群众化解矛盾,处理问题,并通过采取回访、下访、约访等有效形式,深层次推进问题处理,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三是强化竞争考核,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全面引入竞争考核机制,以此激发干部职工的创业热情和创优激情。完成了局机关中层干部轮岗工作,促进了业务工作交流,激发了干部职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热情;完成了部分分局局长助理公推公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干部队伍梯队建设,使一部分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得到充分调动;实施了部分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公开招聘,引入了一批专业型年青人才,使得干部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和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理论学习和廉政建设

1、理论学习

坚持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确保做到自身素质和水平的与时俱进。坚持做到“自学与制度化学习紧密结合”、“学习与交流紧密结合”,在认真抓好规划专业理论和管理知识自学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市委中心组学习活动,全面领会和掌握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了市规划局制度化学习机制,组织开展了党组中心组学习、办公会学法、菜单式学习等多种长期性、制度性、刚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还坚持学以致用,加强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考察报告》、《桂林“两江四湖”考察报告》、《增强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问题研究》等多篇论文,并先后两次在市委党校组织的干部培训班上就自身学习成果及工作体会作了讲座。

2、廉政建设

始终坚持“两手抓”,积极履行“一岗双责”,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先后组织制定了《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办法》、《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进行了全面调整完善,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制落实机制和具体措施;在教育学习方面,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解放思想能形成,推动落实好快干”大讨论活动、到洪泽湖农场接受警示教育活动和市规划系统反腐倡廉专项警示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各种案例教育,做到警钟常鸣,确保全局干部队伍不出问题;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方面,以廉政文化进机关、进行业活动为重点,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出台了《关于在全局领导干部中开展“读廉文、思廉政”廉文荐读活动的意见》,编制印发了11期廉文,供干部职工学习;在加强干部廉政建设方面,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开展了公开述职述廉活动,并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党组中心组民主生活会,分析研究干部廉洁自律管理工作;在落实纪检监察机构派驻统一管理方面,自觉接受监督并着力加强干部选拔任用、资金运行、国有资产运营、党务与政务公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等六个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监督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本人也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坚持做到胸襟坦荡,对组织、对领导从不隐瞒个人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