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得到了改观,令人欣慰。但是其中对课堂的有效性研究还不够成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效率的提升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等。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性教学研究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意义深远。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但是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一直困扰着教师,如何有效发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育价值,需要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教师的层面进行分析。现在的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教学内容全盘灌输。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整个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得不到提升。二是在课堂上一直向学生进行提问。这种教学模式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产生的,它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教学的目的也会偏离,学生一直纠结于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没有发挥自己想象的翅膀,对知识的掌握过于片面。三是仅按教案授课,授课前准备工作不足,按部就班。这种模式的教学,教师与学生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程序依次推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看似和谐默契,实则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学习到新的知识,也许学生的一个预设之外的问题,就会让教师惊慌失措。这种授课方式往往会对学生带来约束。
从学生学习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观察现在学生学习的状态,看似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实则过于表面,没有深入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为配合教师的教学程序顺利进行,就会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正确答案的记忆背诵,学生并没有做出深入的思考,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在一些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内容,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话题讨论,这时学生很可能在交流中偏离主题,进入其他话题的讨论中,看似非常热闹的课堂,其实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合作式的探讨往往是被动的或者形式上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目的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效率的关键。在教学目标制订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的身体上、心理上的特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特别之处,以及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制订。小学生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就要有特定的教课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匆匆》这篇阅读课文时,教师应该制订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本课所涵盖的生字词,比如伶俐、徘徊等,在掌握发音的同时,还需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目标的制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能力。学生自觉去完成课堂目标,在提升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2.延伸教学内容
丰富有趣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对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改善都十分关键,小学语文阅读课所教授的内容,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重要。陈旧的、落后的教学内容只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对课堂的厌恶。而新奇有趣的课堂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升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的特点以及这个时代所提倡的必备技能等等。所以,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还要有益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在讲述《秋叶》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体会秋叶的美,观察其特质与形态,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秋叶在不同形态上所呈现的美,还引发学生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
3.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坐而论道,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本身独具的特质进行特定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去年的树》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去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深刻理解大树与小树之间深刻的感情,这样才能教导学生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与同学和平相处。我们可以选择场景再现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其中进行感受,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去讲述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友谊有更深刻的解读。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还可以进行类似演讲的比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交流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小学生语文阅读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方式的提升与转变,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为小学生的成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改进,需要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转变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阅读;策略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图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
其次,要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还记得有老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三、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选取合作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为下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实施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要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关注他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四、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篇3
一、依据年龄特征,让心灵共勉
初中生还在成长,对知识渴求欲望强。如男同学喜欢战争历史题材类的书籍,让男同学多阅读歌颂正义、勇敢、爱国情感的战争题材的作品。女同学喜欢散文类书籍,那就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语文老师必须将语文阅读与语文教育两者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用富有个性的教育技巧,把学生感兴趣的名著阅读加进去。在名著阅读的愉悦中提高文学素养,“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达到无痕教育,让心灵产生共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慢慢的积累中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提高。
1.把人文关怀、情感熏陶放在首位
尊重人的思考,关怀人的心理疏导,承认阅读是树立人文教育关怀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采取正确的阅读方式,才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吸收精华。达到无痕教育”自如地迁移到知识层面。这几句话,看似不经意,但就是这一“小处”却体现出“由文本延展,延展中有文本”的“无痕”艺术所产生的效果;在这里,师生之间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同步入,融通“无痕”的境界。
2.精读和略读结合
有些地方须要揣摩精妙之处,要细细地读,读出深意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历史上有一个人他的一生和阅读紧紧相系,无论是在马背上、厕所旁、还是会客室一直延续到床榻上,除了阅读还是阅读,书是他一生的伴随,此人就是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让阅读成为习惯。读书人的气质是连绵不断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一切就都不会丢掉。
纵观古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书香充溢心灵,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是迈进成功的试金石,也是每一个参与者进入“人文与工具”双提升的和谐之境。当然学生主动阅读的前提是兴趣, 在阅读《散步》一文,我们是一次心灵漫步,魂牵情绕,韵味悠长,在柔曼的慢四节拍中,亲情的芬芳,生命的葱茏,人性的秀美,责任的韵致,沁人心脾。使学生个人得到不同层面的收获,《散步》是一首亲情、人性、责任和谐演绎的生命交响。
二、以学生为轴,围绕学生兴趣进行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会因为外界事物因数而改变,阅读就像与智者对话,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貌和服饰,还要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了解他心里的想法,可以这样说,在生活的情形里,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有步骤、有计划地适时指导相关的课外阅读,即想让阅读获得快乐,必须以时间和耐心为代价。爱上语文,水到渠成。
无痕阅读是由潜移默化养就的。读书能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并引领我们走向前方,因为阅读会让你的人生丰富,一辈子不后悔、终身受益,而且获得一种持久的力量。责任、和谐演绎的生命交响。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相貌和基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三、守望精神家园,回归语文教育本身
1.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
真正做到化无形为有形,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作家,如: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笛福,,冰心,鲁迅,朱自清等用他们的事迹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热爱读书。从而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这样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基于“无痕”的设计理念,我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红线,自始至终为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提供自由、流畅的背景,我和同学们在阅读中探究,寻觅文章的灵魂。抓住重点、抓住关键,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注重利用教育无痕的“金钥匙”,因为它几乎包含了课外阅读的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性的融合,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
2.培养学生“善读”的习惯
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自己心里应有阳光,“只有当心灵忠实地拥护精神生活的事业,反对一种异己的或至少不令人满意的世俗的造作时,人的禀赋才能变成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态度或单纯的劳动准备状态,而成为一种完整的行动,成为任何行动的真正灵魂。”“受中央电视台栏目《易中天品三国》讲坛影响,同学们结合电视和文学名著找到了课外阅读的途径,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西游记》电视剧、《白雪公主》动画片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看相关课外书,合乎中学生的品味,深受学生喜欢,从而达到无痕阅读效果。
欣赏水浒梁山好汉也是一样。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还可采用大声背诵复述故事情节的习惯。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这是一种特殊的体验,由声音来重新塑造文章内容。声情并茂的朗诵,正确地把握文章要领,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培养语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无痕教育,让学生对文章有方向感,欲罢不能。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课外阅读的习惯,使书籍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篇4
近两年来,“真学课堂”的概念深入人心,引发了教学改革的新。在真学课堂上,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不是“演戏”,而是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让语文学习回归本真,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呈现无尽的精彩。
一、智慧阅读,健全人格
朱永新教授提倡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智慧阅读,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在真学课堂中,学生的阅读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也是为了引导学生超越知识,走向智慧,获得真实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主动体会文本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秦兵马俑的特点。通过学生精读文本,探讨交流,总结出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获得感悟。如在本文第十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到文本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抓住文本中对其神态的描写,重点分析其细腻的手法和独具特色的句式特点,这样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本的语言之美。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后面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在感悟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提高想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本中重点句子和有深刻哲理的句子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走近文本,自主体会,这样的阅读才是智慧的阅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二、创新阅读,自主探究
小学阶段的“真学课堂”,要实现学生的创新阅读,在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个性化解读。
例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了爱因斯坦一心扑在研究工作上,而忽视了生活细节的平凡和质朴,表现了他对孩子们的关爱,喜欢以一颗童心和孩子相处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读懂文本,感悟其中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表现爱因斯坦前后变化的句子,这样的问题设计让文本解读变得简单,学生很轻松就能找到“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以及“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品质?”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学生自然容易掌握爱因斯坦宽广的胸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还看到了爱因斯坦对孩子的关爱。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将问题进行简化处理,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创新阅读,层层深入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提高了学生深入文本学习的能力。
三、真实互动,激活思维
在以前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有些看似热闹的互动活动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在真实课堂的背景下真实互动,使之落到实处,获得深刻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教师将教学目标预设为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学生阅读文本,对“循规蹈矩”这个词语的理解不够透彻。于是,教师让学生自由结组,准备了刀子和苹果,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平时都是怎样切苹果的。让同学意识到这样“循规蹈矩”的做法是看不见五角星的,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发现五角星呢?在教师的提示下,有的学生横切苹果,果然看见了五角星。这样,通过师生的互动操作,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深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篇5
【关键词】 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1]。
高效课堂的特点:
1、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2、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3、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4、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5、三学:肯学、想学、会学
6、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二、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华而不实,学生缺乏情感体验
教育要遵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被多元的教学方式所替代[2]。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才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改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将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根据所学文本里的某个或某部分的情景描述,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将场景重现,以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这种教学设计的确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也轻松许多,但这种情景创设很多时候是华而不实,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并未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这种角色扮演中,可提供的角色是有限的,所以真正参与到这种教学活动的学生只有几个学生代表,班里其他的学生往往被隔离出去,成为了观众。
2、教学目标设计不当,学生学习效果低下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课程目标要三维立体化,要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设定[3],很多初中语文将这三维目标错误地解读为独立的显性的教学目标,这就导致他们在课前做教学设计时将这三维目标都条分缕析地设定出来。三维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应该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一种隐性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一堂课就能看到成效的,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常“闭门造车”,盲目地将教学目标生搬硬套地落到“实处”。
3、阅读安排时间不足,学生缺乏自主思考
为了响应新课程理念的号召,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堂加入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表演、对话、快问快答等。再加上现代教学设备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被发挥得可谓是“淋漓尽致”,大部分语文老师将大量的文章背景、课文知识点、图片、视频等集中编辑在课件中,再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将这些“重要内容”快捷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课堂气氛活跃。阅读课本应该是对文本的解读,结果由于各种“花哨”的教学活动,一节语文阅读课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没有学生读书的声音。而一位经验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此的看法是,将学生读书的时间安排在课下,才能把课堂时间更有效地利用起来。
三、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解决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具有可调整性
新课标上规定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务必均衡,切不可顾此失彼。同时为了使阅读教学在课堂上体现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教学内容来确立,如可采用“使学生能……”之类的设计书写方式。由于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期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使其具有可调整性,以备出现课堂节奏被打乱的情况时,整个课堂活动不会因为教学目标的僵化而变得混乱无序。
2、营造开放教学氛围,学生心态轻松自由
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品读、体味、感悟文学作品中的底蕴和精神[4],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后,能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启迪,总而言之,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归根结底应该是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愉悦感、感受到审美的情趣的课堂。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富有人文情感的轻松开放氛围的阅读课堂。这种富有人文情感氛围的营造就需要教师从人性角度出发,真正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要善于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管是在分数上的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在教师的眼中都应该对他们持有同等的信任和期待。
3、创设真实阅读情境,注重学生阅读情感熏陶
真实有效的阅读情境不能脱离全体学生,必须紧扣教学内容[5],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师在制定语文阅读课堂上的阅读情境创设时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风向标,不可以脱离目标盲目地创设所谓新颖的阅读情境。阅读课堂上情境创设为避免热闹气氛群脱离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就应该适时引导指挥,控制好教学氛围和学生情绪。
4、科学安排阅读时间,引导学生课堂自主思考
课堂上学生阅读时间的分配属于教师对课堂时间管理的范畴,只有在课堂上保证了学生自学的时间,才是最基本地保障了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合理安排规划课堂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让学生的自主独立阅读,积极引导学生课堂自主思考同时处理好学生独立阅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关系。
四、结语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跳而就,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才能求得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汪世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05期
[2]赵丽霞;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J];天津教育;2014年08期
[3]宁本涛;方琴;高效课堂教学的时间策略探析[A];201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篇6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方法 指导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34-01
1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严重倾向,我觉得语文阅读的特点应该侧重丰富的人文性,它应注意培养学生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不能从根本上给予充分的认识和严肃的对待,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阅读文本,用条分缕析禁锢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缺乏人性和人格的应试机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装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这种填鸭式的主观解读严重掩盖了学生独立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阅读和解读的惰性。
2 语文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2.1 以课内教学促进课外阅读,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一些好的作品。这样既促进了课内学习,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因为课外阅读是开放的,所以读书方法也应是开放的。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课内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到课外的活动中去理解、消化,并形成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突然停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教师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故事片段,在课堂上讲讲。还有就是课本中有些课文是节选的,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仅课堂上学习,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在指导学习课文时,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水浒》等名著,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2.2 语文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否收到理解内容,领会含义,体会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这些问题都应是老师充分考虑到的。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
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对文字的敏感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思维。
2.3 倡导探究性阅读学习,但不能过度的开放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
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有利于进行健康情趣、科学方法、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
2.4 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领悟、理解的过程,绝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切忌用教师的分析传授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交流,做阅读的主人,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入境,感悟文意,悟出精髓,体会情感,激发阅读情感的升华,逐渐熏陶出个人的阅读品味。“个性化阅读”做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
但是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少数教师学生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断章取义都是不对的。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放得有余,收得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当前,许多学校、教师都在对“个性化阅读”进行探究,也有了许多成功的例子。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从其研究现状来看,如“个性化阅读”中如何提高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和思维的深刻性,提高问题质量,真正发展学生个性,这成为我们探究与实践的动因。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个性化阅读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03-01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提出的意义
(一)初中阅读教学实际的需要
语文教学需要的是科学、适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况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而理论的体现者,方法的实施者是语文教师,所以语文教学的需要,也就是语文教师的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因其工作环境、工作负担等因素的限制,进入研究领域存在很大的难度。而教师又是最关心教学效率、最急于提高教学效率的群体。他们每天都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每天都必须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二)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对于学生来说,他就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驱动学生不懈地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目标。这种不懈的追求又能够使他获得更大的成就,强化积极的自我概念。成就感能够使学生经历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人格。这一理想只有在有效教学中实现。
(三)传承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需要
语言承载的是思想和文化,语文教学有特殊的、深刻的教育特性,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同时也是在学习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精神。“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运动的结果、历史事件的结果、信仰、见解、生活中的忧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族语的宝库里。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1.优化问题设计,引发探究兴趣
探究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愿意并能够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心理特征,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发生的前提。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要善于把教材当作“引子”,优化问题的设计,巧设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拓展教材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传递和执行课程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需要语文教师的创造加工,把教科书内容变成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使用教科书的过程,是教师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的起点
曾几何时,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为学生精心设计巧妙的切入点,寻找着进入文本的最快捷的方法,而把学生的感受和问题冷落一旁。于是课堂上你讲你的,我想我的,师生之间缺少平等对话的共同话题,呆滞沉寂的课堂便一次次地重演。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在零的起点上学习语文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有自己的情感积淀,他们对课文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从学生的心灵起航。
2.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自主质疑、积极探究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舍不得在课堂上花费许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去思考、争论。实际上,对于在母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已有多年学习经历的学生来说,语文应是他们最乐于自主学习、也是最易自主学习并引发共鸣,积极进行思考、探究的一门课程。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力图给予帮助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点、难点。
(三)实施阅读教学有效评价
1.评价主体倡导多元化
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师几乎成了唯一的评价主体,教师就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评价因为缺乏了学生的参与,也就缺乏了课堂应有的生气与乐趣。
2.评价方式注重多样性
评价有激励功能,通过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有时教师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因此,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拨;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就应加以引导。
篇8
【关键词】阅读策略 教学意识 图表教学模式
一、学生阅读策略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新教材改版也不难看出,阅读的题材类别多,信息量大,语言知识丰富,小学英语阅读板块已经增加比例。对教师英语阅读教学以及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利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地、高效地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育部,2012)对学习策略也给出了诠释: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为而采取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其中认知策略尤为重要,是指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不重视阅读策略对于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不了解阅读策略内容;阅读策略运用单一,仅限于划线找原文这一技巧;阅读策略运用不够熟练,不能将多种策略融会贯通。
笔者对外出学习、平时科组教研以及个人教学课堂的小部分进行分析,从教师培训学生阅读策略的意识、培养阅读策略的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观察后发现,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策略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缺乏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意识。
2.教师缺乏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有效方法。
3.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
二、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对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策略。并不断完善其策略系统。不难看出,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策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增强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意识,研究英语课堂中需要培养的阅读策略内容,设计有效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1.增培训学生阅读策略的意识。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任务,培养学生阅读策略是英语课程标准中必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及学习策略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研究英语课堂中需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足以证明阅读是要讲究策略的。
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学生见到新单词,不理解的句子就会停下,总想把它弄明白了才继续读下去,生怕错过一些重要信息,不能够根据图片或上下文来进行大胆猜测,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果,导致阅读中断或放弃。所以,要培养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或图片进行猜生词、生句子的策略。
3.设计有效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教学。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基于小学生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研究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方法和手段。笔者通过观察和学习,认为图表阅读模式适合小学阅读策略的培养。
下面就广东人民出版社《开心学英语》下册Unit6的“More 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The Story of Mulan”这篇阅读课为课例,浅谈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教学活动设计。该教学设计内容如下:
(1)教学目标定位。本节阅读课将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发展目标定为: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Mulan 主要信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获取信息的策略。
(2)教学环节设置。在读前阶段,运用了一个Free talk 环节,主要是问学生喜欢什么业余活动,个别学生说出喜欢读书,老师接着就表明老师也喜欢读书,给出学生一些平时喜欢读的书,问个别学生喜欢什么书。老师说出自己喜欢的书“The Story of Mulan”,引入新授话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也重视了温故而知新。为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做了铺垫。研究证明,如果语篇涉及到读者熟悉的主题,就能更容易理解文本信息。
在读中阶段:第一次让学生默读,并完成任务Mulan was a famous ___ .(A. spacewoman B.writer C.soldier ),训练学生利用默读策略理解整篇文本的主旨。第二次,播放录音,让学生跟音阅读,并布置阅读任务:根据这篇叙事文本,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排序。本环节重在训练学生略读文本的策略。同时,学生可根据文本每段对应的图片能更顺利理解文本内容。第三次,利用判断题让学生运用划线找答案的阅读任务,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精读、细读,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文本材料的最大化理解。
在拓展环节,让学生小组讨论说出从这个文本中学习到木兰的什么精神,在生活中怎么做才能体现出这种精神。
设计环节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从输入,策略培养到输出。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的阅读策略及手段得到一定的训练和培养,最后又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三、结语
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策略不仅能改变阅读教学的枯燥感,单一性,也能促进学生综合语用素养的提升。正确的阅读策略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水平,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教师只要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方法,才能让阅读教学更生动、有效。
篇9
一、运用例子。举一反三
叶型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指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老所说的“例子”,可具体理解为:在教学中挑选包含着本质因素、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点的典型篇章、语段进行例讲、例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形成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举一反三”式课堂阅读教学类型.就是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知识点,精心选择本单元的教学“例子”、教好“例子”。
比如,我们把《劝学》上成“例子课”,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诸如立论的结构、提出论点的方式、论据的典型性、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语言等都作了落实,再选择同体裁的三五篇文章,如《获得教养的途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师说》等课文上成重要问题的讨论课,重要语段的评析课.知识点迁移课。在此基础上,设计两个单元课题:一是立论的结构;一是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要求,对这两个师生结合“例子”共同讨论,并由感性而理性.昭示出一般性知识和普遍性规律,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通过“例子”举一反三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够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引向自学之路。
二、亦读亦写。读写结合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张老的话把传授知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形成实践能力,说得清清’楚楚,知识的传授应是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亦读亦写,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设计,就是利用典型篇章.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出与课文有联系的写的内容,边阅读边写作,以读带写。其关键是以“写”促“读”。
魏书生在教授《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将整堂课设计为读、写两部分,先从读标题人手,让学生思考如何写这篇文章.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启发学生“你现在最想反对什么”,学生说“反对一重男轻女、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从中选出了“反对重男轻女”为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写,再引导学生读文中自由主义的表现,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种种表现;再导读自由主义的危害,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危害:读反对自由主义的立论依据,引导学生说出反对重男轻女的理由;……同时,让学生说时模拟课文的语言。如此这般,写的结构、语言依读而成,学生们认识到写好文章的关键在读好,从而刺激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激发了主动阅读的兴趣。
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采用启发、思考、质问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势,有目的地进人课文,有方向地钻研课文,阅读、写作、思维三合一,撷取、综合、表达有机统一.课堂效率由此而显现。
三、精兵简政,课文撮要
所谓“精兵简政”,就是选择好阅读的切入点,由一个具体问题引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由点及面.使文章的细节、部分、整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又突出教学重点。在“精兵简政”基础上的课文撮要,就是利用教材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浓缩课文内容的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此设计尤适用于议论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辨析层次关系,理清内部结构,相应解决层次划分问题的能力;感悟文章意旨,理解语言特点的能力。大凡教过议论文的老师,对此不言自明了。
四、避轻就重。化繁为简
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及阅读问题时,说在阅读中“要研究、要考察”、“吸取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吕叔湘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也说:“大家都说要少讲多练。少讲,讲什么?因为可讲的东西可多啦.你要少讲,就要有选择。……”无论叶老的“研究考察吸取排除”,还是吕老的“少讲,要有选择”,都是一个理――巧妙处理好重点、要点、疑点与学生的关系.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宁鸿彬老师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仅做了四件事:①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一个……的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副标题;②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③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皇帝”上当受骗怨谁:④讨论研究: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文中的那么多人都上当受骗?他们上当受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四件事,引导学生用极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认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领会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这个精练的教学设计,正是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式课堂阅读教学的经典之作。
五、整体阅读,品析鉴赏
此设计适用于教学文学作品,也就是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评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精、美、妙。心理学中有个格式塔派,他们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强调整体组织的功能。文学作品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而存在的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注意其整体风韵,不拘泥于一情一景、一言一物,而应从它的有机组合中去品评,感悟出超于语言结构之外的新东西。如《雷雨》选读,教师在点明了背景、简介了概况之后,便设计了两个专题,要求学生进行赏析、评论:①品评周朴园的台词“哦”;②一个可以得最佳配角奖的“演员”。这个设计,离开了整体性、鉴赏性是无法完成的。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教师主导性的功能。
六、比较阅读,课内外结合
比较阅读教学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利于复习旧课,接受新课。以旧课教新课,既省时又省力,便于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优化其知识结构。比较见优劣,比较出真知。有比较,才能找准知识点间联系,优化知识的内部结构,才能有效地检索信息,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敏度、准确度。对此前人多有论述,不再妄言。
篇10
一、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现状
1. 阅读前集中识词。很多教师习惯于在阅读课文之前集中处理生词,把单词的词形变化、用法等系统地一次性地讲解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加快课文理解的速度,但是弊端显而易见:(1)学生对单词的遗忘速度快。脱离语境孤立地识记单词是一种机械化的记忆,如果不及时复习,学生会迅速忘记。(2)学生不了解单词适用的语境,容易导致根据汉语意思盲目造句。如agree, allow, permit 等词汉语上都有“同意”之意,如果不在语境中学习,学生就出现了We allow his plan. The teacher agreed him to hand in his homework later.等错句。
2. 机械地检测词汇、短语。学完生词后教师常常采用集中听写或利用课堂基础检测等形式,给出单词和短语的汉语让学生写出相应的英语。这种做法能达到检测学生拼写是否正确的目的,但不能保证学生理解其用法,更不能做到使学生运用词汇。
3. 重词汇、轻阅读。有的教师边讲解阅读课文边处理生词,一遇到生词就中断阅读活动,讲解这个词汇在文章中的词性和用法。对重点词汇还会进行拓展,一直到把其所有常见用法都罗列出来。讲完后,又开始接着讲课文,遇到生词又停下,周而复始。这样,在学生眼里,阅读课文就成了一个个生词用法的集合,很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更无从谈起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了。
二、阅读课中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1. 头脑风暴,以旧带新。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词汇引入生词。如,高中英语教材外研版Book 4 Module 2 Traffic Jam课文Getting around in Beijing,该文章介绍了在北京出行的几种交通方式,其中双层公共汽车、地铁、小型公共汽车、人力脚踏车等词是生词,也是课文里频繁出现的重点词汇。在导入时利用头脑风暴,让学生说出他们以前学过的交通方式(公交车、卡车、自行车、摩托车、火车、轿车、飞机、轮船等等),然后教师借机给同学们介绍几种新的交通方式,即本课新词,这样就可以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旧带新,自然地呈现新词,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与交通方式有关的词汇,为学生顺利阅读与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 图片引入,英语注释。在涉及一些专业术语的词汇时,可以利用图片形式引入生词,同时加上英语解释更能有利于学生接受生词。如,外研版Book 3 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课文描述了龙卷风、飓风等自然灾害,文章虽然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灾害相关的专业术语,如tornado, hurricane, lightning, thunderstorm, volcano, eruption, rotating 等较难学习。此时采用图片导入,可以让学生先从视觉上较直观地认识什么是龙卷风、飓风、雷暴等。再配以英语解释,如Hurricanes are strong tropical storms, and they can cause huge waves, heavy rain and floods. 这样认识效果就更好了。
3. 释义配对,内化新词。如,外研版Book 4 Module 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该课文讲述了三峡之旅,里面涉及一些地形地貌的词汇,较为抽象。把单词与英文释义进行连线匹配,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这些词汇的影像,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内化新词。
4. 巧设语境,词不离文。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处理生词可以做到词不离文,有利于学生明白其适用的语境。如,外研版Book 3 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课文中出现了重点动词strike 的用法:By the late 1890s, he had moved to Galveston, where he died in 1899, a year before the hurricane struck. 此时教师可再给出几个例句,让学生找出与上句中strike 用法相同的一个。①. The poor girl struck a match to warm herself. ②. A terrible earthquake struck Wenchuan on 12th, 5, 2008. ③. Did you hear the clock strike? 通过给出的三个语境学生能体会到strike 的不同用法,并且根据hurricane 和earthquake 都是自然灾害,即能推出例句②符合条件。这样让学生在给出的例句中寻求相同用法的单词,既是对已学单词词义的复习巩固又做到了拓展。
5. 一词多义,对比分析。对于熟词生义或一词多义的情况,教师可根据同一词汇的多个词义提供语境,运用比较法辨析词组,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易于学生理解和感悟,但是例句的设计要注意涵盖词组的全部意思。
6. 猜词练习,重视构词。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利用构词法学习单词的机会有很多,采取猜词练习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印象。英语的主要构词法有三种:转化法(由一个词类转化成另一个词类)、派生法(通过加前缀或后缀构成另一个词)、合成法(由两个或更多词合成一个词)。次要构词法还有:截短法(telephone-phone)、混合法(smoke and fog-smog) 、缩写法(television-TV)等。构词法是理解、记忆、使用单词的基本前提,是扩大词汇量的捷径,所以重视构词法教学对词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 上一篇:谈谈对土木工程的理解
- 下一篇: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