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智慧课堂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打造智慧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打造智慧课堂

篇1

一、智慧课堂应精心预设

智慧的课堂往往会有精心的预设,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正迁移。

例如,在教授“万以内加减法”一课时,学生已经有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算理和算法对学生来说都不是难点,教师能否教出简单之内的丰富,平淡之中的高超,普通之外的深刻呢?教师可以预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在导学中设计两道预算实践题:5328+2641、8624+927,要求学生先计算,再初步思考“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与同桌交流。

在反馈中有学生对“从低位算起”提出异议:“为什么不能从高位算起呢?刚才第一题我就是从高位算起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课堂是灵动的、有智慧的课堂,教师等待着学生精彩的辩论。

生:以前百以内加法,我们就是从低位算起的。

生:我算第一题时也是从高位算起的,但一看第二题两个加数位数不同就改换成从低位算起了,算的时候还发现要进位,觉得还是从低位算起方便。

生:我比较喜欢从低位算起,尤其是在减法运算中,好多时候要退位,为了好记,不管加法还是减法都用一种方法。

经过充分交流之后,学生都认为从低位算起是可以的,若不用进、退位就更加方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自然流露出归类、同化等一些数学思想的雏形,学习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活动,得到真实的思想感悟和经验积累,符合预设希望。因此,教师只有心中熟知学生,才能使预设见效,促使学习效果自然生成。

反之,没有预设的教学就会陷入窘境: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笔者看到,学生在用简便方法计算25×(18-8)时,有不少学生写出这样的计算过程:25×18-25×8。问及缘由,生答:“题目中写着用简便方法计算,所以我就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不难发现,学生把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划上了等号。这种状况折射出学生对数据缺乏敏感性,不善于观察思考,缺少对简便计算的自我需求。学生体现出的知识缺陷,直接反映了教师简算教学的预设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从长效来看,这种教学行为离智慧课堂只会越来越远。

二、智慧课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整齐划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有关平均数的练习安排了一道导学题:新学期第一小队15人,平均每人购新书6本;第二小队5人,平均每人购新书10本。求这两个小队平均每人购新书几本?学生快速写下:(15×6+5×10)÷(15+5)。笔者看到一位学生这样解答:(6+10)÷2=8(本),教师没有直接对此解法作出评价,而是以生教生,饶有兴趣地问:“这种解法的算式真简单,我们不妨一学,看看是否有推广价值。”这时眼尖的学生说:“这里的人数不相同,不能用这种简便方法列式;如果人数相同,这种解法可以采用!”班级中小部分学生已受启发,点头表示理解;大部分学生仍然困惑,教师加入质疑:“有论点还不行,得有论据呀,让大家信而有理!”经过讨论后,学生跃跃欲试。

生:我用举例说明,若每队都只有1人,(1×6+1×10)÷(1+1)=8(本);若每队都有2人,(2×6+2×10)÷(2+2)=8(本)。由此可见,人数相同时可以用(6+10)÷2=8(本)计算;但若是一队1人,二队2人,(1×6+2×10)÷(1+2)的答案不等于8,所以解答此题我认为方法1是正确的。

生:我的理由更简单,请看线段图(图略),人数相等时,移多补少取两数的中间数就可以;而现在是两队人数不同,若以3人对1人为一组观察,取中间数只是解决一多一少2人平均,得到8、6、6、8四个数据,显然8不是平均数,从图中还能看出正确的平均数应该比8小,实际两队平均每人有7本。

教学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舒缓的节奏和旋律。教师要学会等待,并饶有兴趣地听取学生的争辩,去赏识学生与众不同的智慧,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性。当然也要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要求,使他们树立信心,保持信心,发展潜能,促进学习。

三、智慧课堂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高效 四个要素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基本空间,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实践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的重要平台。课堂教学高效,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它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重要依据。

一、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其低效原因分析

目前初中数学老师们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才能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呢?调查表明,教师在学校中50%以上的劳动是无效或低效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来自社会、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压力,但我认为主要还是由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所造成的,现简单分析如下。

1.教师方面。

具体表现在: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还比较少,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练的时间很有限,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的活化;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不多。课堂教学“四缺”现象比较突出:缺少对学生的学习针对性;缺乏“备学生”、“备学案”的必要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2.学生方面。

具体表现在:一些学生自学能力薄弱,抓不住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既不能根据教材中的叙述正确回答问题,又无法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要么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要么就是生搬硬套,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二、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应抓好几个要素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既没有现成答案,又没有固定模式。只有找准问题的症结,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实施高效的教学。结合教学经验,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要素。

1.紧密联系实际,充分认识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教师可在学习活动中采用一些小策略,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设计:“到电影院看电影是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先找多少排,再找多少号”;同时让学生“动手标自己在教室里的座位”,使学生发现“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数”,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身边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的实和性和重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动力不减。

2.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就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我曾在自己任教班级作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喜欢数学”的仅占30%。可见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是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等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发展。

3.努力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只老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4.抓住青少年特点,因势利导。

初中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恰当运用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如何使学生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投入进去,笔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践的。

首先,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该转变成一个导演,可以给学生指导对错,但是要最大限度地退出演出舞台,把这个舞台交给在座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来发挥自己的长处。语文这门学科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的,不分成绩好坏,因为这是我们的母语,而学生主动地参与不仅能够提升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还能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最有效的,他们的一句解释可能要抵得上老师讲的十句话。有些学生心里明白,但是不愿意发言,老师就必须有双慧眼,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

其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讲课之前,要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设计好学案,并在课前事先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这个学案设计,预习课程。可以分成小组,查找资料。例如,高二选修课里有许多唐诗宋词,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自己备课上台讲授。每组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朗读,可以讲授,可以负责查资料。这样,充分备课的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游刃有余地讲解这首小诗。然后剩下5分钟时间,由老师根据这节课讲解的情况进行评说,指出优点、重点及不足。

正常讲课时,也要给他们分成小组,布置问题时,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他们才能考虑清楚,才能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他们才能积极地投入讨论。语文素养,最主要的就是听、说、读、写。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去练习。

第三,要利用课余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初、高中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课本知识。没有太多时间去看课外经典名著。而这些经典书籍里的智慧对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领着学生集体去看。设置这样一个静谧的环境,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集中40分钟时间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多方面的素材。

篇4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按新课改的要求,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与能力;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内容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既不能随意拔高,也不能随意降低。要始终围绕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一节课,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

二、抓好自学指导

“先学后教”之“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讲话,不干扰学生自学。

我们应遵循“读中悟、疑后想、探后练、练中创”的教学原则来进行自学指导,教师的自学指导要明确“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达到的标准、教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确保阅读过程不出现偏差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阅读及问题探讨之中。

三、创设良好的自学氛围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起步阶段可能产生“费时费力”的现象,但只要我们注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就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就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智力得到新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使传递的信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要以真诚的目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吸引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载体,实现由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发现式探究学习方式转变,张扬和提升学生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做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教师主导,少讲精讲

在课堂结构中,学生自学结束后,就进入了“教”这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在“全体学生”身上做文章,每一个环节都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能只让少数几个学生发言,而要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特别要从最后一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抓起,力争使每个学生会学习、能学习。对学生要奉行低起点、严要求的原则,将讲课的起点、提问的重点、话题的热点优先放在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身上,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

五、精心设计练习

教学过程中贯穿课堂始终的主线是紧扣教材内容的习题,即自学思考题、课堂检测题、巩固练习题。学生在这些题目的引导下,读懂教材的知识结构层次,理解所学内容,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并找出自学的疏漏之处,及时补缺。教师在这些习题的依托下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疑难问题及时点拨指导。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并且要分层次,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以认知目标为主线,设计出课堂上能够进行小组交流、个别辅导和集体教学相结合的练习题,以利于分层落实。坚持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出利于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趣味性习题。

另外,坚决避免重复练习,重视课后的辅导,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在全班范围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决不积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才是目的。教师的教只有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得到科学体现,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课堂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将使学生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周峰.论自主奋斗型优质学校的创建.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

篇5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高效课堂近年来,营销类人才一直在人才市场需求排行中占据前几位。据此大部分高等职业学院相应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由此可见,市场营销专业在高等职业学院专业地位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专业是由课程构成,而课程是由课堂、由教师来执行的。那么在这里,就高等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炼出了几点拙见。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

它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充分的课前准备一是指专业教师对所授课程内容的充分研究与教学设计,也即是教师的充分备课,这也是最重要的课前准备;二是指教学文件的准备。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教师走上讲台才会胸有成竹,从容镇静。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关于职业有这样一句话“最幸福的,是对于自己职业有兴味的人”。

二、课中即课堂教学进行中,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换句话说即是市场营销专业各科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控制能力,简称控课能力,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

那么专业教师如何能比较自如地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语言首先要清晰、表达能力强。例如,第一学期给一年级的新生解释“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市场营销”,讲解应通俗易懂,要让学生易于理解,“要杜绝语言含糊、有歧义或不明确,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专业术语;给学生的指导,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需要进一步澄清”。其次,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语调要求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有时需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带点幽默感,给学生以听觉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应展现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艺和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之,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一副作品的展示。

(2)合理分配时间。教师要对课堂90分钟进行合理分配,以保证达到教学目标。如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用了多少时间”?学生讨论和回答用了多少时间?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用了多少时间?……这样久而久之,能使教师有序而自如地掌控课堂教学进程。

(3)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沟通技巧。首先,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这样才能与他们建立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然地运用言语表情、面部表情、体态表情给学生以信号和暗示,能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自如的沟通与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投入自己真挚的情感,做到以情动人,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与活力。

(4)多样化的教学。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以职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选择与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即一门课程的不同章节或专题或模块,应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即多样化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市场营销》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案例法、现场观摩法、实训法等;《公共关系》课程可采用讲授法、案例法、现场训练法、讨论法、模拟法、策划竞赛法、实地观摩法等;《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可采用情景设置法、案例导入法、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等;《消费心理学》课程则可采用心理揣测法、分解法、案例讨论法、举证法、演示法与图解法等等。

此外,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5)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例如,《商务礼仪》这门课程的教学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教、学、做”合一,最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性。比如,“如何自我介绍、如何正确使用西餐餐具、如何正确打领带、女士如何坐姿才显得优雅而不失礼仪……”几乎每一主题,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既要动口动脑,又要动手动脚,而教师大部分时间只是发挥指导者、示范者的角色,让学生尽可能地操练。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作品,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与合作。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向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三、课后的反思与提炼及学习成果的巩固

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回顾、总结、反思。反思是“教学理论的改造,是用自己的心灵与智慧,去观察、描述、解释、感悟、体验”。课后教师应反思这两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最大化、最优化;反思学生从我的课堂中学到了什么;这两节课是否确保了学生的学习成功……同时,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应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主题作业,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作业。例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就某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调查,并让他们分组写出调查分析总结报告;《消费心理学》课程中的“消费流行”专题,可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并完成PPT的制作与演讲;《公共关系》课程中“公关危机”这一专题,有关案例的收集与选择也可交由学生来完成等等。市场营销专业许多其它专业课程也都可这样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教师课后的及时总结、反思与提炼以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及时巩固,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还巩固了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成果,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新疆:新疆电子出版社,2004.351.

篇6

>> 善于捕捉反馈信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 如何引导学生捕捉图文应用题中的有效信息 捕捉课堂信息 提高教学有效性 捕捉课堂动态资源 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捕捉即时信息 掌握有效反馈 捕捉有效信息,破译诗歌鉴赏难题 有效捕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有效地捕捉课堂上临时生成的资源 捕捉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进行课堂的有效管理 如何有效调控信息技术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 浅谈如何打造信息技术有效课堂 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 捕捉“生成”,有效教学 捕捉意外 有效教学 谈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信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如何更有效的组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构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如何捕捉有效的课堂信息 如何捕捉有效的课堂信息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雪莲")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的新型课堂。要构建生态课堂,就必须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多向的真正对话,尤其是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在众多的信息中去捕捉、提炼,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下面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珍视独特――孕新知

教学首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如“角的认识”一课课前调查发现,学生有这样一些疑问:角是不是羊角、牛角的角?是不是元、角、分的角?是不是角落的角?是不是三角形的角?是不是物体上的角?是不是只要有一个转折点的就是角?角一定是又直又尖的吗?为什么很多物体上都有直角?等等。教师如能尊重、珍视、利用孩子的独特感受,“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辩论,不失为实现课堂动态生成的一种好策略。

二、捕捉疑点――巧解疑

“水至清则无鱼”大自然追求的是生态的平衡。因此我们不能把水搅浑,也不能让水太清澈,要保持水的浑浊度,保持双方平衡的境界。同样,生态课堂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衡,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在课堂上解决,把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弊端,如果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社会,去主动地探究,才是教育的成功。

请看下面的案例:

刚学完《商不变的规律》就有学生提问:我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商不变的规律有问题。

(全班都用诧异的目光看着他,觉得他实在太大胆了,竟然说书上的内容有错)

生:我举个例子好吗?比如说:9÷4=2……1,我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按照道理商应该是不变的啊,可是90÷40=2……10啊?

(话音刚落,全班就开始活跃了,开始讨论起来)

师:好象他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哦,那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讨论一下好吗?

(全班开始了一场辩论会)

生1:我也认为商不变的规律是错的。理由是同意刚刚那个同学的看法。

生2:我觉得商不变的规律是对的,因为它只是说商不变又没有说余数不变啊?

(全班哗然,都纷纷的点头,都觉得很有道理)

多么激烈的一场辩论会啊,质朴的表达中,折射出的恰恰是他们对于概念的深度理解。一个精彩的教学在“生疑――解疑”的及时生成的过程中降生了。

三、巧用错点――成亮丽

高效的课堂,学生的反馈信息会不断地涌现,出现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其中不乏鲜活而有价值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有着高度的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抓住其内核进行评价。

这是华应龙老师在四年级一节练习课中的一个片断。华老师让学生判断课本上总复习中的一道题:“4个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米。”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不一定。如果4个小正方形摆成一排,或者是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4平方米。可是,如果你角对角地拼,那它的面积就不是4平方米。”

所有听课的老师都一头雾水,同学们也都“啊”的一声,表示不理解和不赞成。发言的学生十分窘迫,华老师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耐心地问他:“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是吗?那就把你的想法画在黑板上。”学生画图如下:

随即,学生边指图边说:“这个图形的面积就大于4平方米。”原来,他把两个正方形中间空隙也算入面积了。华老师没有简单纠正,他问学生:“这一块到底算不算?还得看究竟什么是面积。”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相关的知识。学生纷纷发表观点,有的说:“面积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还有的说:“这个图形是这么围成的(注:生指图形的周长),因此那一块不应该算在内,这个图形的面积还是4平方米。”最后,华老师总结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面积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同学们,是谁帮助我们复习了面积的知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没有了先前的那种羞愧,体面地坐下了。

由此看来,数学生态课堂是教师展现教学机智的课堂,尤其是需要教师用一双智慧的眼睛捕捉学生的疑惑、想法、创见,去捕捉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唯有如此,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才能形成一种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换,系统才会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的结构,和谐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篇7

关键词: 思想品德 高效课堂 开展方法

当代,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成为当下众人议论的焦点,这一特点对教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出新要求,但具体如何改革,采用什么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乡镇基层中学的思想品德教师,我就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打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游刃有余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校教学,是离不开课前的充足准备的,这不仅是要求学生课前备课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教师做好课堂教案准备工作。而且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是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和学生操作的学具等材料。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备课要比原来更充分和具有更高的教学智慧,这种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课堂更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能唤醒教师的教育激情。

二、精彩的导入语,先声夺人

精彩的导入,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也为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为一堂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都处于一个好奇心重的年龄,往往举例与他们生活贴近和众所周知的事情,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能展开大讨论,而且能将教学内容很好地灌输进他们的脑海。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做好课堂教案,提前谋划,精心布局。

引入现实特例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贴近学生,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如了解身边的人时,我让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导入。一提到他们最喜欢的老师,学生情绪高涨,话语纷纷,跃跃欲试。在听完同学们对身边老师的评价之后,及时提出一系列思考问题:为什么喜欢这个老师?老师哪些方面可以改进与学生相处更融洽?引起学生的思考,导入课题,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探究如何了解身边的人,如何帮助别人。这样的导入自然、贴切,能激发学生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就是采用时事热点故事导入。学生不关注的话题,是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的,课堂就会出现沉闷、思维停滞现象,而与生活实际无关的话题即使学生进行了思考讨论,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因为,德育课程的价值应该是践行道德,是实践,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遵循生活的逻辑,力求反映学生整体生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实现高效,应强调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并联系生活实际,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关注时事,借助时事热点问题,激情引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例如帮助他人的教学中,借助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时下热议的“看到摔倒老人,扶不扶?”焦点问题,激情引趣,引发学生关注与思考。在对于掌握文明礼仪的教学上,引入网络上热议的“公交车让座”的问题,引起学生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在冲突矛盾中学会应对,掌握具体的助人策略,灵活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每堂课的导入方法要多样化,尽量不雷同,且要注意热点的引入尽可能及时,使学生感到学思品是很有用的,因为它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帮助我们解释身边的事、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时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考试需要回答的知识点。

三、实施小组化教学,形成优势互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简单课堂教学将知识灌输进学生的脑袋,并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被广大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功,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

新时期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因此,我们就应该在上课前几天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材料,小组交流,然后课堂上组织活动,这样课堂小组活动时就不会因无素材而空谈,既可以节省课堂准备时间,又可以运用感性的材料体验理性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互助意识。

只有具备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推行。我们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要让学生通过对困难的克服,勇于承担责任,认识到自己在小组构成中的重要性,从而发挥积极性,人人争当主角。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个性倾向不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努力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不合作就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合作才是出路”的道理。

3.注重问题设计,难易适当。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跟问题的设计有密切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对于易混淆得知识点应通过提问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4.教师要扮演好自身角色。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课程理念,要把时间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给学生。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送去“及时雨”、“智慧粮”。例如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出现困难、冷场的情况下,要帮助小组组长组织讨论,引入关键思想,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出现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指导、点拨,“拨乱反正”;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时要及时组织课堂;对少数小组能顺利完成任务的要当场表扬,以示激励。

总之,要组织好小组讨论,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个旁观者,但并不完全置身于事外,而是在关键点上进行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合作的重要性。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篇8

一、 研读教材的智慧

当我们在研读教材的时候,会发现,教材中的旁注、留白、插图、呈现顺序、编排结构等细节中无不暗藏玄机,浸润着编者的课程观、教学观、价值观,凸显出数学知识内在的本质与联系。有些细节藏得很深,需要我们展开深度研读,深入挖掘,细心掂量,倾心对话,充分实践。

我校曾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内容,进行过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教材中的例题是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背景,提出计算篮球场的周长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注:教材中没有给出公式)

在执教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教学思想。

甲教师通过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学会了“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这三种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交流和展示。而乙教师并没有止于教材所呈现的三种算法和交流,而是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公式揭示出来,并通过板书呈现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学会用公式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在进行教学研讨的时候,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观点:有教师认为,让学生探究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是必要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对几种方法进行优化也是需要的,但这样还不够,教师还是要教公式,这样学生记忆深刻,便于计算。并且有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有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连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都不知道,因而认为有必要把公式告诉学生。而有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中没有给出公式,是有道理的,那是担心学生会机械套用,所以还是不要把公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不要给学生呈现公式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如果将新旧教材作一个对比,就会发现,编者对这一章节的编排是不一样的。旧教材最后要求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周长公式,而新教材却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周长公式,而是给了一个实例,任由学生发挥自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改变给我们带来的是这样一种思考,即教材在此处不呈现公式,是编者的一种策略匿。也就是说,这样做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当然,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洞悉教材编写的精神要求,明白“为什么这样编”,同时,我们不妨再作一些深度的研读,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编”。其实,图形周长的计算要不要公式应依赖于图形一周“线”的属性,即它是否具有可测性,也就是它上面的每个点是否可以放在测量工具上,得到一个测量值。像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算周长就不需要公式,而像圆这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它的特性决定它“不可测量”或“难以测量”,这就需要公式来算周长。如此深究,我们便可在更大的知识平台上获得进一步深入的解释。因此,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注意弄清前后联系,整体解读教材,深入领会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策略。

二、 设计教学的智慧

教学设计是教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前期准备,反映的是教师“怎样教”的智慧。纵观教材的编写,我们会发现,教材在设计时,总是预设了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基于此种设定设计了教材思路,但教材思路并不完全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教条。这是由于教材是一种文本化材料,而文本化材料所覆盖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备地呈现出教学思路。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运用教材的时候,不妨作出这样的一些思考:学生的哪些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经验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学生需要按哪种进程进行学习,怎样来设计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有了这些思考,再来对教材进行程序化、动态化的更新、调整、补充、重组,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数学课堂。

例如:“圆锥体积”的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时,设置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空容器各一个,然后通过装沙实验,让学生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关系,最后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如果不作处理,而是直截了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会掩盖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如果只是采用书中提供的一组实验材料(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空容器各一个),教师做实验学生看的话,那么最终学生对“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这一知识的感悟是不深刻的。在今后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把“”漏写。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对它进行了充实、重组和处理,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新建的数学。

具体作了如下的处理:

1.提出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并建立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表象。

呈现问题情境:由圆柱制作圆锥。

李师傅给了徒弟小王一根圆柱形木头(如下图),让他做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5厘米的圆锥。如果你是小王,你怎样做?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得出:

(1)截取长5厘米的圆柱形木头;

(2)找出圆柱一个底面的中心;

(3)沿着这个中心点和圆柱的另一底面削去边缘部分。(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

2.根据表象,进行猜想估计,产生“实验”的需要和框架。

师:请估计一下,做成的这个底面直径10厘米,高5厘米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说说理由。

整理学生回答的数据材料。(如下表)

猜测估计,得出: V圆锥≤V圆柱(等底等高)

篇9

关键词:和谐课堂 多向互动 动态生成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44-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最大的挑战就是课堂的有效性问题,而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指标是效益。在学校里如果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文化课程的学习所占用,这样的学习可以说是高耗低效的。如何才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呢,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轻负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愉悦快速地完成学习。所谓优质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学生能情绪饱满地参与课堂学习,在认知、思维、情感和品德等方面都有所进步、所提升的课堂;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能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地驾驭课堂,最大限度地实现三维目标。

1 勤于课前,力争减负增效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称为课堂的主体和核心,但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没有体现出来,学习的服务和后勤保证有没有跟上。因此,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课前充分备教材、备学情是实现生物课堂优质高效的重要前提。

高中生物教材不再是预先设计好的、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度重组、创造性开发和使用,充分实现教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而不要为教材所束缚,应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也就是“为学习设计教学”,因此我们以学生“学”为重心精心预设,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除了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方面因素。

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进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

2 真情演绎,构建和谐课堂

教育过程中必然有知识的接触,但也要有心灵的接触。教育的成功,一大半在于老师与学生的心心相印。梁启超提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铁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的磁,才能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这“磁”与学生这“铁”之间智慧共融,携手共进,这样的课堂才能富有生命力、走向和谐。

和谐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缔造的,而教师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以积极的精神风貌感染学生,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励学生,以流畅舒缓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以精益求精的教学精神感动学生,从教师的主观入手铸就能吸引学生的“强磁铁”;其次,我们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如关切的手势、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来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形成一种学生指向教师的“向心力”,让学生从主观上“亲其师,信其道”。

教育的过程应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点到情而感乎情,学生的激情由此点燃;触及情而动于情,学生的真情由此产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情感,通过情感架起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桥梁,以情感为纽带,让生物教学更有效。

3 多向互动,实现动态生成

没有比讲更简单的教学,没有比听更低效的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跟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优质高效的教学能实现知识的增值,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转化成学生的一种见识、一种思考、一种经验,一种智慧和能力。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即身动、心动、神动。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这就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和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互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会随时像生命一样滋生出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进行重组,促进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我们的课堂不应是单向的给予,而是通过多边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都有自己的感悟及推理,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和智慧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正是由于这样的处理,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意外”变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只有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灵活调控生物课堂教学,才能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高层次的教学境界。

4 回归生活,开启学生思维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真实的生活中蕴含着智慧,生活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教育素材。生物学知识取自于自然,源于人们的生活,只有将知识的课堂变成生活的课堂,生物学教学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近,与学生间的情感最深,极易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实例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进行开发与创新,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看到疑,再次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上,将双基嵌于具体的探究案例中。

例如,在学习完种群的增长曲线后,可联系人们的灭鼠行为习惯绘制一个思维网络图(图1),让学生分析哪些灭鼠行为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这些灭鼠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让课堂回归生活,让课程因生活而生动,学生不只是对双基进行了有效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不只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学习体验,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又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 “生活化”的设计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使学生积极有效的探究。回归生活的课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能主动地参与,这样的课堂才能高效。

总之,S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理念、方法正改变着我们和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生成更多精彩、优质、高效的高中生物课,仍是当前每一位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探究的一个话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动态生成 初中 历史课堂 研究

在新课程教学中,动态生成是重要理念,既发挥教师作用,也尊重学生生命发展、自由发展,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精彩纷呈。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笔者具体分述如下。

一、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条件:营造民主氛围

在动态生成教学中,少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索。而对于学生而言,当他们感觉安全与自由时,才会主动融入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创造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和谐、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主体,大胆表述见解,共同探讨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从“师道尊严”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并尊重学生个人想法,即便是一些看似荒谬的、与预设相矛盾的、与众不同的观点。而后根据具体实际,通过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解决问题,保持学生提问积极性,形成求异思维,打造动态课堂。其次,巧设教学情境,尤其是问题情景,使学生生疑,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表达,给动态生成奠定良好基础。如教学《大一统的汉朝》时,有的同学阅读过相关书籍,或看过与该朝代有关的电视剧,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历史情境,大胆说说自己的认识。比如投影《大汉天子》中汉武帝的剧照,提问这是哪个朝代的皇帝,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那么多,为何拍他,你们知道汉武帝的哪些故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看所闻,说说汉武帝的故事。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加深认识。而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针对性的分析补充,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汉武帝雄才大略,让汉家声威震慑欧亚大陆,使西汉处于鼎盛时期,但这位大汉天子内心却烦恼不已?(投影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何烦恼?你们能帮助他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吗?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二、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保障:注意弹性预设

课堂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却不能脱离课前预设,包括课程标准的领悟、教材内容的研读、课堂目标的设定,加上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该选用哪些教具,该设置怎样的教学情境,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又会提出哪些问题,该怎样启发引导等等。如果教师不能事先综合考虑,课堂上会束手无策,不能准确判断课堂中的生成信息,这样,课堂怎会精彩,怎会绽放智慧火花,怎会迭起?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预设,而需要预留弹性成分,让课堂有发展空间。

首先,目标预设。在课程教学中,该如何有效达到预期目标,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并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部分目标。譬如:倘若学生能力较高,表现好,可以适当提高目标要求;反之,如果感觉学生整体水平较差,学习显得有些“吃力”,则需要降低学习要求。其次,学情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整体水平不同,课堂活动也需有所不同。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动态课堂,教师需要预设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问题,以便能从容应对课堂“意外”。另外,需要预设好各教学环节与步骤,何时讲解分析、何时交流讨论等,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预设教学手段,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给师生互动交流奠定基础。如教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时,借助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资源组织教学,设置活泼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述;设计多类问题,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描述、总结归纳、合作交流。

三、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捕捉生成资源

在历史教学中,即便教师课前充分预设,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可能就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节奏。而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灵活应对这些“意外”,尤其是学生的突发质疑、突然提问等,动态精彩生成就会随之而来。因为同学们所提的“意外问题”,通常说到“点”上。对于教师而言,有时候这些点并非“重点”,甚至扰乱了课堂秩序,给教师带来了一些教学尴尬。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点就是他们的思维“疑点”或者“难点”,是点燃智慧的“燃点”,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起点”。因为当同学们真正思索时,他们才会质疑,才会提出问题,给课堂教学提供生成信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正确判断课堂“意外”,有效应对,因势利导,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让学生更深刻、全面的认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