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文化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族文化的核心

篇1

【关键词】阿伊努民族;传统文化;整合;创新;民族共生

【作者】黄英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2-0058-009

一、田野点介绍

阿伊努文化村并不是阿伊努民族传统部落,也不是现代国家行政区域意义上的独立的“村落”,而是于1959年建在阿寒湖畔的集居住与观光为一体的阿伊努民族社区。为了便于读者了解阿伊努文化村所处的自然环境,先从阿寒湖进行介绍。

(一)阿寒湖

阿寒湖位于北海道东部的钏路市阿寒町北侧(43.26N,144.51E),年平均气温为3.9℃。阿寒湖是由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因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大型低洼地里流人的河流汇聚而成。阿寒湖是阿寒国立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面海拔419米,周长26千米,面积为12.93平方千米,湖水最深处为38米。阿寒湖湖水清澈透明,四周被原始森林所环抱,四季景色富于变化。日本近代著名诗人大町桂月拜访阿寒湖后留下了“春花映朝日、夏月送清风、秋叶辉溪谷、冬山白玲珑”的美丽诗句。湖中有大小岛屿,还有被国家指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的绿球藻在湖中繁衍生息,被誉为夫妻山脉的雄阿寒岳与雌阿寒岳隔着湖面遥遥相望。阿伊努民族传说中记载着阿寒湖和周边山脉以及“阿寒”这个名称的由来。很早以前,人还没有出现在大地上,整个世界只有波涛汹涌的大海,诸神认为世界上只有大海未免过于单调,因此创造了很多山脉和湖水,阿寒湖以及雄阿寒岳与雌阿寒岳、湖中的大小岛屿就是这样被诸神创造出来的。在阿伊努语中“阿寒(akan)”是纹丝不动的意思,雄阿寒岳虽然属于活火山,但很少爆发,在阿伊努人心目中是一个巍峨、镇定的形象,这个地区之所以叫做“阿寒”,是跟雄阿寒岳的这种形象有关。相比之下,雌阿寒岳是经常爆发的活火山,人们能看见其喷出的火焰及硫磺。两座山脉截然不同的外观形象,生动地反映在阿伊努民族的传说中。雄阿寒岳是一名美男子,雌阿寒岳深深被其相貌所吸引而与他结为夫妻。然而刚结婚没多久,雄阿寒岳就经常被身边的众多女山所诱惑,趁妻子不注意,便开始与其他女山幽会。雌阿寒岳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把那些引诱其丈夫的女山挨个痛打一遍,从此那些女山变得其丑无比。回到家中雌阿寒岳向其丈夫哀求不要再花心,而雄阿寒岳却一句话也没有说,丝毫没有要改过自新的样子。雌阿寒岳气愤之余,从口中喷出了火,而雄阿寒岳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丝毫没有理会妻子。

阿寒湖不仅自然景观优美,周边还有很多著名的温泉。阿寒湖于1934年被指定为国立公园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开发和建设了交通、住宿、休闲、饮食等旅游设施。二战以后,阿寒湖畔成为北海道乃至全日本有名的温泉旅游之乡。目前,阿寒湖畔的交通四通八达,各种旅游设施齐全。现有24家温泉酒店和旅馆、22家饮食店、3条商业街、48家礼品店、4家24小时便利店。除商业设施外,还有阿寒湖中小学、神社以及医院、银行、警察署等配套机构和设施,是以旅游、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二)阿伊努文化村

阿伊努文化村位于阿寒湖畔西侧,是于1959年由前田一步园第三代园主前田光子女士将土地无偿提供给居住在阿寒湖畔的阿伊努民族而形成的社区。目前居住在阿伊努文化村的阿伊努民族为36户,约130人。文化村的南面有一条叫做白汤川的小河,北面是连接阿寒湖畔与周边城市的240号国道。文化村有南北两个入口,每个人口均有大型木雕猫头鹰高高矗立在大门的横梁中央。在阿伊努民族传统文化中,猫头鹰被誉为“村落神”,是阿伊努民族最为崇拜的神之一,认为猫头鹰始终守护村落免遭来自外界及坏神的侵扰。南门的大猫头鹰俯视着村外,展开双翅,目光炯炯有神,其姿态、神情充满气势。北门的猫头鹰俯看村内,双翅紧闭,但眼神同样锐利有神,这两只木雕猫头鹰是阿伊努文化村的象征性雕塑。进入南门就是广场,广场的中央有六根神柱,象征着诸神在村落停留、休息。广场的东西两侧排列着工艺品商店、饮食店以及茶屋。建筑物均为3层的木结构房屋,1层用来经营商铺,2层和3层用于居住和存放商品。每个楼身均用阿伊努民族传统图纹和木雕工艺加以装饰,配以南北人口的大型猫头鹰雕塑以及始终萦绕于耳畔的阿伊努民族歌曲,使整个村落充满着浓郁的阿伊努民族文化风情。广场的北侧有用茅草和芦苇作为主材料建造的阿伊努传统房屋——“齐偕(cise)”以及传统粮库、熊棚和祭坛,它们是对阿伊努民族传统居住方式的复原与再现。北门外是阿伊努歌舞的表演场所——“伊寇楼(ikoro)”剧场,“伊寇楼”在阿伊努语中是珍宝的意思,其面积为899.55平方米,有332个观众席。

阿伊努文化村被誉为“民间工艺品与舞蹈”的故乡,这里的阿伊努民族充分利用坐落于日本旅游胜地——阿寒国立公园的地理优势,以出售民间工艺品、表演歌舞、举办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节日——绿球藻节等方式来经营生活。而民间工艺品、歌舞、绿球藻节均是在市场经济和旅游经济的背景下,经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开发后形成的源于传统而又有别于传统的一种新的文化。通过创造并利用新的文化,阿伊努文化村的居民既获得了经济回报,解决了生存问题,又丰富和充实了阿寒湖地区的人文及旅游文化。下面笔者将基于田野调查,依次对阿寒湖阿伊努文化村的民间工艺品、传统歌舞表演、绿球藻节及它们所依据的传统文化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民间工艺品——对传统雕刻、刺绣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一)“阿伊努图纹”及传统雕刻、刺绣文化

“阿伊努图纹”是阿伊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色,主要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直线意味着坦率、正直和具有诚意,曲线象征着和平、圆满和富饶。常见的图纹样式有波浪纹、螺旋纹、鱼鳞纹、花草纹等。图案的边缘一定是“尖状”,阿伊努人对此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驱除邪魔。在传统社会中,男人在各种狩猎工具、生活用具及神具上雕刻“阿伊努图纹”,女人在制作仪式上穿的衣服时也在衣襟、袖口、下摆及肩膀等部位刺绣“阿伊努图纹”,主要是为了辟邪。阿伊努民族认为,神分为好神和恶神,好神为人们提供食物和衣料并保佑人们的健康和幸福,而恶神会带来疾病、死亡及各种灾难。为了免遭来自恶神的侵扰,人们会在各种生活工具及衣服上雕刻和刺绣“阿伊努图纹”。在过去,如果一个男孩儿能够独立雕刻各种生活工具,说明他已经成年,可以娶妻结婚;同样,当一个女孩儿的刺绣手艺赢得大人的认可时,意味着她可以出嫁。也就是说,在阿伊努民族传统社会中,雕刻和刺绣分别是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艺与技能。

现在,阿伊努民族基于雕刻和刺绣的传统文化,整合并开发出了具有鲜明的阿伊努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产品。阿伊努文化村中有近30家工艺品商店,出售种类繁多、丰富多样的木雕及刺绣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及首饰等。

(二)木雕工艺品

在木雕工艺品中,最为普遍的是木雕熊、木雕猫头鹰及木雕大马哈鱼。在阿伊努民族的传统信仰中,熊、猫头鹰、大马哈鱼分别是最重要的山神、村落神和河神。而在传统社会中并没有雕刻这些动物神的习俗,现在见到的这些工艺产品是在商品经济和旅游热的背景下,阿伊努民族对自己的传统雕刻工艺与精神信仰文化很好地进行整合的产物。木雕工艺品的种类繁多,除了上述动物外,还有鹿、狐狸、兔子等的雕刻。所有动物的雕刻在大小和价格上均有比较悬殊的差异。以熊雕为例,有大到高出人头的巨熊,也有小到可以放在手上观赏的小熊,价格是几百日元到几十万日元不等。据店主介绍,价格不仅与产品的大小、体积有关,还与其工艺的难易与精细程度有关,体积越大、做工越精细,价格就越高。各种动物的造型和神情也丰富多样。以熊为例,有的乖乖地蹲在地上、有的直立着仰望天空、有的与同伴在树枝上快乐地玩耍、有的小熊坐在母熊的肩膀上撒娇、有的嘴里叼着鱼、有的双手举着水瓶在喝水……其造型生动逼真、惟妙惟肖。除雕刻各种动物以外,还有雕刻人物形象的,常见的有传统阿伊努年轻夫妻形象,身着民族盛装、双手紧扣置于胸前,表情平和而慈祥。另外,还有雕刻有阿伊努图纹的托盘、碗、碟子、纸巾盒、镜架、靠背椅、挂钟、相框等日常生活用品与项链、手链、耳环等首饰以及钥匙扣、手机链等装饰品。

一些店主会身着民族服装在店的入口处进行现场雕刻以吸引更多游客。据其中一名店主介绍,用来雕刻工艺品的木材有槐树、赤皮桐、科木等,这些木材是经私有林林主的允许后砍伐来的。店里的商品有些是自己亲手制作,有些是从专门从事木制品雕刻的阿伊努人工匠那里购买的。一般情况下,雕刻1件商品需要的时间为短则1天、长则1周或1个月。至于消费者群体,一般是来阿寒湖旅游的游客。

(三)刺绣产品

基于传统而开发的刺绣产品也多种多样。在阿伊努文化村的工艺品商店里出售的刺绣产品有阿伊努民族服装、女士手提包、挎包、钱包、手绢、头巾、体恤衫、杯垫、墙饰等等。这些商品一般是在棉布或麻布上刺绣阿伊努图纹而成,根据商品的种类布料有薄厚之分,阿伊努图纹与传统刺绣工艺是这些产品的灵魂。目前使用的阿伊努图纹是刺绣者依靠自身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而其创意始终不离“直线与曲线的组合”、“尖状”边缘等传统元素。同木雕工艺品一样,刺绣产品也是一针一线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因此价格会贵一些。比如,一个杯垫的价格在1—2千日元左右,女士手提包的价格为1万日元左右。店内出售的产品一般是由女店主亲手制作,库存告急时,也会请别人帮忙并支付工钱。

阿伊努文化村各工艺品商店的店名均采用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词汇。比如,“古坛(kotan)屋”,“古坛”是沿着河流而形成的阿伊努民族传统村落;再比如“丸木舟”,即圆木舟,是阿伊努民族出行和捕鱼时的必备工具。另外还有“熊之家”、“优卡拉(yukara、阿伊努口传文学)堂”、“辟丽咔(pirika、美丽、美味等表示赞美的阿伊努语)”等等。各家工艺品店虽然都经营雕刻和刺绣产品,但在出售的商品类型及经营主题上均有不同的侧重,力求凸显自己的特色。营业时间是以游客出入文化村的时间为准,一般为早上9点钟开店、晚上10点以后闭店。

三、歌舞及乐器表演——对传统文艺的整合与创新

阿伊努民族对传统文艺的整合集中体现于将阿伊努传统生活文化改变为舞台文艺。对传统社会中的阿伊努民族来说,歌舞以及乐器的弹奏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并非是一种表演。到了明治时期,由于政府实行同化政策,阿伊努民族的生活方式逐渐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文艺也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而随着北海道旅游热的到来,大批游客蜂拥而至,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并向外界介绍自身民族的文化,阿伊努民族通过对传统文艺进行加工将其搬上了舞台,使其成为一种表演的形式。

目前,阿伊努民族舞蹈被称为“阿伊努古式舞蹈”,古式舞蹈具有地方差异,现在传承于整个北海道的古式舞蹈约为200种。阿寒湖地区的古式舞蹈于1984年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无形民俗文化遗产,于2009年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文艺表演在“伊寇楼”剧场进行。这是由钏路市政府出资约4亿日元所建的日本首个阿伊努文艺表演的专门剧场。从2011年开始投工建设,同年11月竣工,于2012年4月29日起正式投入使用。在这个剧场建成以前,是在“齐偕”里或露天广场上进行表演的。

(一)阿伊努民族传统歌舞及其表演

1.传统歌舞

金田一春彦先生讲到:“只要进入阿伊努部落,无处听不到歌声。”对于阿伊努民族来说,歌舞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喜怒哀乐的表达、是与人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感谢神的仪式。阿伊努民族歌曲的特点是旋律的简单和重复,中间经常伴有“号子声”。由于是不断重复同一种旋律或节拍,对重复的次数又没有规定,因此,至于一首歌曲唱到什么时候结束,完全取决于演唱者的兴致。阿伊努民族的舞蹈有向神祈祷的舞、模仿动物形态的舞、表现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的舞、驱魔降邪的舞等。这些舞大多不使用乐器奏乐,跳舞时人们分为两组,一组是专门唱歌打节拍的人,另一组是结合着节拍翩翩起舞的人。

2.歌舞表演

在“伊寇楼”表演的歌舞中既有流传于阿寒湖地区的传统舞蹈,如“鹤舞”,另外还有广泛流传于北海道各地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阿伊努民族歌舞。整个表演大约进行30分钟,在旅游季节里,每天滚动式表演4—5次,门票价格为中学生以上每人1000日元,小学生及其以下每人500日元。下面介绍其中几个歌舞节目:

坐歌穿着民族服装的几位女性围坐成两个圈,将漆器的盖子放在中央,大家一起用手边拍打盖子边唱歌。在传统社会里,漆器是通过与“和人”的交易得来的宝物,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在过去,“坐歌”是仪式结束后在跳各种舞蹈之前为活跃气氛而唱的。沿袭其传统,在所有的歌舞节目中,“坐歌”最先进行表演。

鹤舞阿寒湖地区是丹顶鹤的冬季栖息地,“鹤舞”是模仿丹顶鹤的动作而创造的舞蹈,是阿寒湖地区最有代表性的舞蹈。4个人面对面站成方形,相互成对角的两个人各为一组,其中一组先将上衣的下摆用手提至头顶并将手臂向外延伸,边左右轻轻摇摆身体边向中间迈步,这个动作象征着丹顶鹤展翅飞向天空,两个人走到中间后用同样的方式返回原点。紧接着第二组也重复同样的动作,整个舞蹈的意思为鹤夫妻教自己的孩子如何飞翔。优美的舞姿及演员们发出的模仿丹顶鹤声音的“号子声”叫人印象深刻。

酿酒舞在阿伊努民族传统仪式中,酒是献给神的最重要的礼物,酿酒舞是由3位女性将漆器圆桶、碗以及起到漏斗作用的用藤条编织的簸箕等工具搬上舞台来表演酿酒的最后一道工序——酒渣分离的情形的舞蹈。

剑舞阿伊努民族认为,疾病或死亡是由于恶神在作祟,但又认为剑能够驱除和打败恶神。因此在流行传染病或乔迁新居时,经常由男子携剑跳舞以驱魔降邪。在舞台表演中,由两名男子穿着民族盛装,左手把着挎在腰上的刀鞘,右手举着剑上下挥动手臂,双腿跟着手臂的节奏在原地踏步,嘴里不时地发出铿锵有力的“号子声”。

(二)传统乐器及其表演

1.传统乐器

阿伊努民族的乐器有被叫做“木库利(mukkuri)”的口琴和叫做“通考利(tonkofi)”的竖琴。口琴用长约10—15厘米、宽1—2厘米的竹片为材料,中间薄薄的部位刻成舌状,根部结一线绳。演奏时,把舌状部分放入口中,一只手拉住线绳并拨动,随着拨动的快慢及口型的大小变化而产生不同的音色,通过其音色及提音能表达各种各样的想象与情感。据阿伊努民族介绍,“木库利(mukkufi)”是女性用来向心仪的男性求爱的方式,或在山里迷路时用于告知自己所在的位置。竖琴为五弦琴,长约1米,宽约15厘米,最早流行于桦太地区,弹竖琴的人一般像抱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将其抱在怀中用手指拨动琴弦,其音质极为安静。

2.乐器表演

阿伊努民族的口琴主要是通过拉动线绳使竹片在口腔中产生共鸣而发出声音。最近,阿伊努文化村里又发明了一种不用线绳的口琴,只要将竹片部位放入口中,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拍打口琴边缘就可以发出声音。在舞台上,两位女演员分别用传统和新型的口琴各自进行表演。竖琴由一位女性坐在舞台中央弹奏,琴声安静而优雅。

当歌舞及乐器表演结束时,演员们会邀请观众到舞台上学跳阿伊努民族舞蹈,邀请时演员说道:“在阿伊努民族的传统习惯里歌舞本不是用来表演的,而是大家共同分享的,请观众们上台来与我们一同分享。”一些观众走上舞台与演员共同围成大圈,随着演员的指令亲身感受阿伊努民族舞蹈。这个环节通过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不仅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同时在节目接近尾声时实现了“表演”到“传统”的回归。

四、绿球藻节——对传统送灵仪式的传承与革新

(一)传统送灵仪式

日本民族学家大林太良曾指出:“人们对待现实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就是世界观,它也可以通过具体的神话和礼仪等反映出来。由于民族和文化的不同,这种世界观也呈现出纷繁万千的形态。”阿伊努民族认为,世界分为“卡穆依莫昔里(kamuimoshiri)”和“阿伊努莫昔里(ainu-moshiri)”,即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神住在神国,为了给人们提供食物和衣料而变身为各种动物和植物下凡至人的世界来居住。阿伊努民族为了感谢和回报神对人们的馈赠,进行将神的灵魂送回神国的盛大仪式,这就是送灵仪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送熊灵”仪式。猎人在初冬至第二年早春,从熊窝中捉住刚出生的幼熊,带回家精心饲养2至3年后进行宰杀,将其灵魂送回神国。人们通过举行酒宴、祭供、祈祷等盛大的仪式来感谢熊神,并嘱托熊神将人们的心意带到居住在神国的其他诸神那里,希望诸神给人类赐予更多的恩惠。

(二)绿球藻节

1.绿球藻节的起源

绿球藻节并非是阿伊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从1950年开始以保护阿寒湖中的绿球藻为目的而举办的具有浓烈的阿伊努民族传统送灵仪式特点的节日。

绿球藻是生长在淡水湖中的绿藻类植物,会形成直径为1厘米到30厘米不等的球状体,外观像绿色毛绒球。除了日本,绿球藻还分布于欧亚大陆、大西洋北岸诸岛、冰岛、北美大陆的五大湖周边等地,形成一个环绕北半球的带状分布图。但呈现球状体的只见于阿寒湖以及冰岛的蚊子湖。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北半球各地的绿球藻极有可能起源于日本,由候鸟传至欧美。在日本,绿球藻于1921年被指定为国家“天然纪念物”,于1952年进一步被指定为国家“特别天然纪念物”。

20世纪40年代,由于盗采、周边发电站的建设造成的阿寒湖水位的下降等原因,阿寒湖中的绿球藻一度面临灭绝。为了保护绿球藻,当地居民开展了设立“阿伊努爱护会”、管制盗采并呼吁人们将擅自采走的绿球藻送还于阿寒湖等运动。1950年,作为将归还过来的绿球藻放回阿寒湖的仪式,举办了第一届绿球藻节。

2.绿球藻节的举办

绿球藻节从195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2012年迎来了第63届。它是将阿寒湖“特别天然纪念物”绿球藻与阿伊努民族传统送灵仪式相互结合起来的产物,随着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初为了保护自然生物体而举行的这个节日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代表阿寒湖地区乃至北海道的重要节庆。

从1974年的第25届绿球藻节开始,于每年10月8—10日间举行。在这里,笔者所记录的是2012年第63届绿球藻节的情形。绿球藻节的具体日程如下:

2012年10月8日(月)

10:30

关于绿球藻的讲演(地点:阿寒湖畔生态美术馆)

13:00绿球藻生长观察会(地点:绿球藻馆)

10月9日(火)

13:00绿球藻舞蹈表演、神轿游行(生态美术馆阿伊努文化村)

迎接绿球藻仪式

19:30进行祈祷(地点:湖岸)

19:45

火炬游行(湖岸阿伊努文化村)

守护绿球藻仪式

20:15进行祈祷(地点:阿伊努文化村传统住宅“齐偕”)

阿伊努民族舞蹈表演(地点:阿伊努文化村广场)

10月10日(水)

送会绿球藻仪式

10:00进行祈祷(地点:阿伊努文化村传统住宅“齐偕”)

10:30绿球藻游行(阿伊努文化村湖岸)

11:30送回仪式(地点:湖岸)

舞蹈表演以及祈祷

乘圆木舟将绿球藻送回阿寒湖

绿球藻节由阿寒町、阿寒观光协会及阿寒湖阿伊努协会共同举办,具体事务主要由阿寒观光协会和阿寒阿伊努协会负责。其中,阿寒观光协会负责宣传及整个节日日程的安排、组织与协调,阿寒湖阿伊努协会担任与绿球藻的“迎接”、“守护”与“送回”仪式相关的具体事务。

下面,笔者将主要介绍绿球藻节的核心环节——“迎接”、“守护”、“送回”的仪式。这3个仪式的依次进行恰恰是对传统社会中对熊的信仰行为——捕捉熊、饲养熊和送熊灵这一全过程的新的演绎。所不同的是:首先,熊是神,而绿球藻并非被现代的阿伊努民族认为是神。绿球藻节的第一代祭司山本多助先生曾经说过,阿伊努民族举办绿球藻节是为了感谢养育绿球藻和人类的大自然,而并未将绿球藻视为神。其次,对熊的信仰行为体现的是人与神之间“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绿球藻节体现的是在现代旅游经济的促动下,阿伊努民族与阿寒湖畔的“和人”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迎接”的仪式10月9日晚7点半,“迎接”绿球藻的仪式正式开始。一艘圆木舟从漆黑的湖面上缓缓驶向湖岸,圆木舟上坐着3个人,一个人手里举着火炬,一个人在划船,坐在中间的人用双手捧着摆有绿球藻的用树枝编织成的圆形托盘。这个绿球藻是为了举行仪式而获得特别许可后采来的。湖岸的第一排站着迎接绿球藻的几名男子,站在其后面的是从北海道各地集聚到阿寒湖来参加绿球藻节的150名左右北海道阿伊努协会各支部成员,所有的人身着民族盛装,女性们一起唱着绿球藻歌。当圆木舟靠岸时,岸上的一名男子接过绿球藻将之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祭坛上,随后由祭司说一些表示迎接的祈祷语。说完祈祷语后,祭司便将摆有绿球藻的托盘捧在双手中站在队伍的最前方离开湖岸,朝着阿伊努文化村的方向驶进。紧随其后的所有阿伊努民族成员站成两列,手里举着火炬,唱着绿球藻歌曲,慢慢驶向阿伊努文化村。游客们或者站在队伍的旁边,一边观看一边进行拍照,或者索性跟着队伍一起行进。除了游客,还有很多新闻媒体人士始终跟着队伍进行拍摄。大约30分钟后,游行队伍到达阿伊努文化村广场。

“守护”的仪式到达阿伊努文化村后,祭司将绿球藻放在搭建于传统房屋“齐偕”前的祭坛上,随后在“齐偕”里举行简单的守护绿球藻的祈祷。这个时候,在屋外的广场举行阿伊努民族传统舞蹈表演。表演是由专程来参加绿球藻节的北海道阿伊努协会各支部的成员进行的,他们分别展示流传于当地的舞蹈,如剑舞、弓箭舞、鹤舞、丰收舞、甩头舞等。参加表演的不仅有大人,还有小孩儿,整个场面充满欢愉与和谐。这时众多游客也在旁观赏,为了使游客加深对阿伊努舞蹈的了解,每个表演开始前报幕员会介绍舞蹈的来历和寓意。在舞蹈表演结束以后,绿球藻会被拿到“齐偕”里存放。游客们观看完表演后,可以在阿伊努文化村的工艺品店里购买一些礼品。

“送回”的仪式10月10日上午10点开始举行“送回”绿球藻的仪式。作为“送回”仪式的第一个环节,在“齐偕”举行祈祷,这是绿球藻节的第三次祈祷。“齐偕”的上座上摆放着各种祭品,如茄子、牛蒡、胡萝卜等蔬菜,苹果、葡萄、梨等水果以及米饼和各种糖果,绿球藻被置于各种祭品的中央。“齐偕”的地炉的一侧坐着祭司和阿伊努文化村的其他长老,对面坐着来自北海道其他地区的阿伊努民族长老。先由两名专门负责斟酒的年轻男子给在座的每一位长老的碗中倒人被称为“陶脑陶(tonoto)”的神酒,每位长老用神筷将碗中的酒蘸一些后洒在地炉中的火上面,意味着给火神献酒,然后将碗中的酒喝掉。长老们喝完后,来自各个地区的阿伊努民族女性代表到地炉边用同样的方式给火神献酒。祭司一边向火神献酒,一边用阿伊努语说祈祷语。整个仪式在庄重而严肃的氛围中进行。祈祷结束后,同样由祭司手捧绿球藻并形成以阿伊努民族组成的长长的队伍离开阿寒湖文化村。队伍中的每一个人穿着民族盛装,排成两列慢慢行走在阿寒湖畔的中心商业街上,行驶在队伍前方的面包车里通过扬声器播放着绿球藻歌。游客们停住脚步在观看游行队伍,各家酒店的老板和职员在酒店门前一齐拍手欢迎队伍的到来。

游行队伍的目的地是湖岸,队伍首先到达的地方是前田正名胸像前,这个胸像是于1961年为了纪念前田正名先生为阿寒湖畔的开拓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而建的。首先,由财团法人前田一步园现任理事长迎接队伍的到来,祭司将绿球藻放于胸像前,然后用神筷献酒。献酒结束后,几位男性长老一同站在胸像前进行阿伊努式敬礼。献酒和敬礼结束后,由一名男子在胸像前跳弓箭舞来表示对前田正名先生的敬意。

离开前田正名胸像后,游行队伍前往阿寒岳神社。到达阿寒岳神社时,神社的神官接过绿球藻,将其拿到神社的前殿里进行日本神道式祝词仪式。然后,神官将盛着酒的大腕递交给祭司,祭司和站在旁边的阿伊努民族男子们每个人轮流地喝一口碗中的酒,并击掌示礼。

神社的仪式结束后,游行队伍继续前行来到湖岸。到达湖岸,首先进行舞蹈表演,这次表演主要是由阿寒湖阿伊努文化村的人们担当。随后在设于湖岸的祭坛前再一次进行祈祷。祈祷结束后,祭司捧着绿球藻坐上停靠在湖岸边的圆木舟,另外还有两名男子坐在祭司的一前一后的位置划船。湖岸上的阿伊努民族以及游客们目送着圆木舟缓缓离开湖岸。在离湖岸大约十几米处,祭司将圆盘中的绿球藻轻轻地抓起并小心地放回湖水中,全部放回后圆木舟返回到湖岸,意味着绿球藻节圆满结束。

整个绿球藻节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阿伊努民族以外的阿寒湖畔居民为主的活动,如绿球藻舞蹈表演、神轿游行;二是以阿伊努民族为中心举行的“迎接”、“守护”、“送回”的仪式,后者将阿伊努民族的传统信仰文化与当地的旅游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绿球藻节的核心部分。从漆黑的湖面上缓缓驶向湖岸的圆木舟与绿球藻、祈祷、火炬游行、在阿伊努文化村广场以及湖岸上的阿伊努民族舞蹈表演、乘圆木舟将绿球藻放回阿寒湖,这些仪式的所有流程都是在游客的参与下进行,具有浓烈的“表演”色彩。可见,绿球藻节是借助绿球藻这样一个生息于阿寒湖中的生物体及阿伊努民族传统信仰仪式,以“表演”的方式呈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篇2

关键词: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信息服务

民族院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单位,既要与时俱进,又要立足于民族院校的科研信息服务。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民族院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深入,因特网的全面普及要求图书馆在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不能还是停留在传统基础性信息服务方式上。在信息服务方式上,要求从单一纸张型文献的简单借阅向以多媒体为基础、以电子媒介为重点、以网络应用为中心、以资源共享的服务方式进行转变。在信息服务内容上,要求要向以知识服务为特点的新型信息服务进行转化。图书馆只有不断地深化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不仅要进行深层次的文献信息加工、组织,还要重视利于服务对象知识的需求和应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高校社会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

一、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应突出民族特色,配合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体现民族高校图书馆所特有的风格,满足少数民族专家学者与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特殊读者群的特殊需求,这是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民族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在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时代性、多元性、可塑性等鲜明的特征,成为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灵魂。图书馆文化建设对民族高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具有差异性特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在当代高校图书馆发展中应当充分重视民族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使得图书馆文化建设愈加成熟。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的系统工程。根据以上所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民族高校图书馆应围绕以下3各方面做好自身的文化建设,突出民族特色,切实提高读者满意度,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图书馆应有的贡献。

二、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在上世纪末,大多数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是依赖纸张出版物为主的文献信息服务,光盘网络虽然得以应用,但数量有限而且收费昂贵,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奢侈的信息获取方式。但现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大幅增加、馆藏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数字信息服务被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采用。这种数字信息最大的特点是一旦形成,检索相对于传统查阅方式更方便、快捷,且能进一步对数字资源进行加工,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表现,无论信息的载体、还是表达方式都量多样化。这解决了图书馆对信息组织、传递功能等技术性困难,从根本上改善了广大读者对信息量的需要。图书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虽然实现了广泛的图书信息共享,但随之而来的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馆藏传统作品数字化中的知识产权,其主要是指“复制权”。2.数据库开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其主要关系到“选材和编排上的独创性”。3.信息检索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其主要看是否“以联机形式套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专有数据库,并用于有偿服务”。4.重点学科导航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5.编译报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6.视听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会产生大量的侵权行为,所在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规范规章制度。在新形势下,图书馆仅仅提供一般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是不够全面的,以文献信息线索为服务主攻方向的做法并不能完全发挥现代图书馆应有的功能。作为民族院校图书馆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支持民族院校的科研人员进行知识应用和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帮助用户在网上海量信息识别所需的信息。由于专业性的限制,图书馆员自身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但可以以图书馆为知识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民族院校图书馆为学术研究中心,所集聚的民族学研究人才所产生的民族学研究氛围。二是可以组织、利用民族院校现有的专家队伍服务于可能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对象。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除了一般性学科院所以外,其中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4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设有西北藏学研究所、西蒙古文化研究所、动物生产研究所、维吾尔语言文化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等11个系所合一的研究所。这些有民族特色的研究单位,聚集了一大批研究人才。图书馆完全可以组织其中的一些科研人员服务于广大读者群,为他们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有民族特色的信息检索服务指导,从而做到信息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及知识化。

三、民族高校图书馆促进民族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民族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以及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及时补充课堂所学知识提供了文献资源保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培养兴趣、激发灵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图书馆可通过开展读书月、读书征文、优秀图书推荐、新书通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效利用各种优质文化知识资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科学利用图书馆的方法,提高其专业修养,改善其知识结构,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学业质量和专业技能。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优劣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相辅相成、息息相关。民族高校图书馆在发挥其教育职能的同时,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生态持续良性发展方面同样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少数民族文献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对于更好地研究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果不对少数民族文化文献加以科学地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大量珍贵的少数民族文献就会遗失。民族地方文献是特定民族和特定区域一切文化遗产的记录、载体,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抢救和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为民族地区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是民族地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充分发挥民族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同时,应兼顾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展、收集和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民族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内核,在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图书馆人,我们要紧紧把握时展的脉搏,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在工作中体味人文关怀、实践人文关怀,使广大师生能够有目共睹,切身感受,为民族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做出贡献,让人文精神为图书馆事业增添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凌云、徐东明 论民族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与职能发挥 2012.4 现代情报

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品牌;建设

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品牌构建的基础和灵魂,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其定位战略在多大程度上击中了旅游者的心灵。Stanley Plog 认为:定位就是确定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品质,从而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现其有别于竞争产品或服务的特色。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定位的作用就在于寻找和选定能体现差异化的品牌核心个性的目的地特有品质,既要彰显民族文化旅游地的景观特色,更要展现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为有效影响游客的决策倾向提供依据。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必须将民族地区的发展理念、文化和价值联系起来,在进行定位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进行定位的物质基础,自然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底色,能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核心能力,是区域间旅游竞争的基础。客源市场是进行定位的主导因素,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欲望、需求结构及变动是不同的,既然定位是要找到民族文化旅游在目标旅游者心目中的位置,因而要重视客源市场的分析,以期使品牌定位能与旅游者相符合,得到旅游者的认可。竞争环境分析是进行定位的依据,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和地区特色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进而影响区域产业规模、价值收益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

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设计与开发

景区的品牌设计是品牌形象的塑造,它将品牌的核心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形成对品牌所包含的文化和理念的认知。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立不仅需要特色显著的名称、文化突出的内容,更需要鲜明有力、稳定易辨的品牌形象。即通过名称、标志和口号等表现元素去有效地反映和强化品牌定位所确定下来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核心价值,使得这些价值在品牌传播过程中能够被迅速、充分地了解和记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设计由听觉要素、视觉要素、心理感知要素和综合感知要素四个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系统,这些要素决定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能否被旅游者识别、认知以及认知的程度。

在确定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之后,就要围绕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开发,以构成品牌形象的要素。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中,民族文化和资源通常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代表民族文化旅游地的独有特色,这些特色在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激发起强烈的情感纽带。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不是各种资源要素的简单聚集,而是相互依存的各个要素合力集成的价值系统,由此,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还取决于品牌支撑要素的整体协同效应,这些要素包括文化旅游企业、政府部门、文化旅游服务人员、目的地居民、旅游环境等。

三.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营销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传播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介向旅游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者)传递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信息,从而使他们了解和信赖民族旅游地的旅游产品,提高对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在头脑中留下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鲜明印象,最终提高民族文化旅游的竞争力、扩大客源市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传播可通过整合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方式实现,具体而言,可选择广告、公共关系、印刷材料、行业展销、人员促销、销售推广、以民族文化旅游企业为代表的分销渠道等大量营销手段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持久性和统一性的沟通宣传。

四.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的目的在于维系品牌塑造系统的正常运转,不断升级、壮大品牌实力,使品牌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管理贯穿于品牌构建的全过程,涉及处理品牌经营中的各种反馈,根据市场反馈对先前创立的品牌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品牌再次投入市场,跟踪修正品牌的营销,积极收集各种新的市场反馈,进一步修正品牌,然后再使这一过程得以良性循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维护是品牌管理中的评估、反馈和控制阶段,其核心是协调和统一旅游者、民族文化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认知,即根据旅游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强化、维护、延伸或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以及其战略目标,并运用有效的手段、措施保证品牌形象的塑造、传播及其战略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商标的保护也是品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不合理的文化旅游产权制度进行重构,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名称、品牌产品、品牌标志、商标和企业传递形象等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品牌保护主要是从知识产权的角度,以注册商标、注册联合商标和注册防御商标为补充,保护旅游景区的品牌资产,对侵犯品牌知识产权的行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这不仅能够保护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创造的无形资产,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法律手段上保证了该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专有品牌的建立,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民族性与象征性

民族文化自民族的产生就已经存在,在各民族慢长的历史变迁发展过程不断与其它民族文化交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逐步丧失原有的文化精髓,近几年各地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旅游者寻找的体验目标,这要求旅游标志也相应具有民族特色的象征性。每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大多散布和隐含在该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和制度形态中。如岁时节令、重大节庆、纪念日,很多反映出对战争的创伤、压迫的信念,歌颂勤劳勇敢、团结爱国、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热情善良等美德,表达对英雄和杰出人物的缅怀、追念和崇敬,对人寿年丰、追求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各民族的信仰及其文化都有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不同之处。

民族文化旅游多与民族文化事项及文化形态展演结合,并且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如白族的三月街;景颇族“目瑙纵歌”;彝族的火把节、赛装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艺术节。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地方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此类旅游标志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图形,形象生动准确的把旅游项目的主题和理念告诉给信息受众。提炼标志图形元素时,应在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特征、民族风情及地域文化特点等基础上,找出可突出特色、有代表性、能表现旅游价值的图形基本元素,通过论证后可作为标志的图形。如2007年,“中国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标志设计中,综合了石林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形态,以及当地著名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元素,反映出云南石林石海苍茫,集奇峰、瀑布、湖泊、溶洞、石芽原野为一体,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蔚为壮观的自然风貌。喀斯特地貌的自然属性与世界各地的都差不多,即石峰林立,通过对当地人文属性的调查研究,最终采用了当地著名的叙事长诗《阿诗玛》中的阿诗玛姑娘头像的形象,因此具有典型的特征性。标志以石林地质特征石峰和民族象征性人物头像为基本元素组成一幅云南民族特色的画面,无论是视觉识别,还是地方特色表现都非常强烈。

二、吉祥如意观念

不同国家、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含有不同的吉祥观念,这些吉祥文化应用在旅游标志设计中,是旅游地的宝贵财富。“吉祥”本意为美好的预兆,所表达的中心理念就是“吉祥、如意、美好”,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渗透到所有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吉祥如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审美精神的追求,是人们对生活、未来的美好希望、祝福与祈盼。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依赖自然、改造自然,从与大自然斗争到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历程中,寻找、创造、流传着许多满足他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心理需求、寓意吉祥如意的自然物图案。这些图案具有地域历史文化渊源、富有民族特色,又蕴涵吉祥企盼,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美、绚烂的一部分。

很多民族将某些动物、植物、器物以及其形象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从象征物中提炼具有民族吉祥如意观念的视觉符号,应用到旅游标志图形设计中,可以充分体现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宗旨。少数民族的吉祥物一般都是他们崇拜对象,交织在其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与之相关的符号有图腾、图案、文字及其它视觉元素的意象化民族吉祥符号,非常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比如大象和绿孔雀是傣族人的吉祥物,孔雀是美丽、吉祥、和平的象征,大象是威严、力量和尊贵的象征。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运用到旅游标志设计中,能渲染傣族西双版纳旅游地的热带浪漫风情及傣族人的热情好客,也体现出热带地区傣族人民的吉祥如意愿望。旅游标志的设计使用民族文化吉祥如意题材 ,从各种吉祥物形象及与之相关的民族符号中提取色彩、图案、造型等视觉形象要素进行创造,设计出具有鲜明地域民族风情的文化个性,又是人们乐意接受的的旅游标志。

三、浓重的艺术文化

旅游是对异文化的想象与寻求,文化是旅游项目的灵魂,更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民族文化是各地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创造的、经过世代的传承、沉积而形成的内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蕴涵着各民族鲜活的历史。它反映出各民族在不同时代练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有深远的文化意蕴。具有旅游价值的地方大多都能够带给旅游者难忘的经历,在民族地区旅游,让人难忘的不一定是奇特景观,而往往是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这反映在标志图形上应着重体现民族文化的文脉特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特色主题。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扩布有不同的文脉,从纵向的动态发展和横向的民族文化小系统,是旅游地特定物理空间内人们物质与精神活动的产物。清晰完整的反映出象征当地民族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要素,这些要素是民族文化的典型,可以洗练成为旅游项目的形象标志。

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高级审美形式,从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装饰风格中可以探知民族文化特质的艺术语言表达。我国的民族艺术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深厚,各个地域的民族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语言、手工艺、服饰、民居与古建筑等各具特色。这些类型和形式都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为民族文化旅游标志提供了丰富的的内涵营养,同时,也能增强民族文化标志的表现力和被认知度,能够引起游客强烈的好奇心和体验欲望。另外,民族地区旅游标志,多采用剪纸、剪影、雕刻等民族民间装饰风格,将民族色与传统色结合运用如红、黑、绿、蓝、黄五色搭配,以吉祥物造型和圆形造型为主。这使标志图形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和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欢快热烈的心理感受,展现出旅游地的魅力。

四、文化性与时代感相结合

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也不断地发展变化。传统与现代的互动问题是当今设计界探索的课题之一。民族文化旅游标志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标志视觉上的美感,而是更多侧重于是否将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更完美地表现出来。旅游是对一种文化的寻找与体验,任何旅游地都需要有文化的辉映,将旅游地的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标志。 民族传统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是一定地域、人种、民族范围内的小众文化,多与当地民族的日常生活、情感联系,在传播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作为识别旅游地文化的旅游标志,必须符合大众文化审美价值,以现代人的情感感受心理和理解导向为前提,其文化主题表现应具有当下性、参与性及平面感的当代大众文化审美价值。必要时可以割断历史,放弃一些厚重的理教文化,增加情感联系和参与性要素,如娱乐、教育、审美等体验。围绕消费者的心里需求,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轻松愉悦的旅游方式,提供给文化消费者体验与服务的舞台,使之想参与产生难忘记忆的消费活动。设计必须体现视觉化、信息化、艺术化、简约化等视觉语言特征,力求给人留下美好难忘的视觉印象。因次,民族文化旅游标志设计,要以民族文化核心内容为基础,以洗练的手法构思出简洁明快的表现形式。使民族传统小众文化通过创意设计具有时代气息,通过旅游标志宣传,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消费者的沟通。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旅游标志作为旅游形象的传播符号,终究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其设计要求熟知并提炼旅游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文化核心,以大众化的视觉语言,精炼准确的表明民族文化旅游的意义和特征,才能有助于人们对之所理解和接受。突出民族文化在旅游中的独特魅力,达到旅游地形象打动人心的目的,增强旅游项目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引起广大旅游者的认可与向往。

参考文献

[1] 杨志明,章建刚.艺术的起源[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12).

[2] 赵廷光、祝崇实.云南风采[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4).

[3] 张晶.设计简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9).

[4] 高铁.符号在视觉传达中的多元化表现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4).

[5] 顾明辉.现代中国标志设计中的民俗观念[J].装饰,2003(8).

[6] 阚吉军.标志在设计过程中的多重性研究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Z1).

篇5

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之一。黔东南旅游发展的定位是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世界目的地,为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唯有和谐发展才能齐头并进。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天下西江”的品牌形象不胫而走,是目前黔东南苗族文化展示最具影响力、最核心的地区,环雷公山一线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区,文化保存完好,民族风情浓郁,但就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而言却一直是西江一枝独秀的境况。构建以西江为核心的苗疆文化长廊,可以更好利用西江这个核心来增强旅游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民族旅游村寨的共同发展。

一、原生的民族文化是旅游业永续发展的灵魂

众所周知,旅游市场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文化竞争。旅游本身就包含着文化功能,旅游者的文化旅游,本质上也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的一个过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引擎,黔东南旅游自然生态保存完整,民族风情古朴浓郁,人民群众淳朴善良,民族建筑技艺精湛,民族艺术美妙绝伦,这些都是保持黔东南旅游旺盛活力的根本所在。

根据旅游市场发展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到,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旅游以它的经济文化双重属性,把民族文化引入了市场,使民族文化体现出经济价值,这一点对黔东南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重要。

二、文化的同质性制约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百花齐放

旅游资源一旦呈现出相似的文化特性,那么胜出的势必唯有是最强势,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资源。其他的同质的文化资源极有可能沦为附庸。如西江苗寨的崛起,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南花苗寨的没落,所以在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灯下黑”这样的旅游发展窘境是不可避免的。

旅游者追求感受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异族、异地的文化体验与交流是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力,有特色的地域才是有吸引力的旅游地。黔东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唯有深度的去发掘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找到发展突

破点。

三、“八景”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八景”名胜组景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景观的组合,如八景、十景、十二景、十六景,以八景居多,统称“八景”。八景又是一种景观塑造与资源利用文化模式,具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宣传与指南等功能。在当今的旅游开发与建设中,八景文化不仅具有资源的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古有潇湘八景、陕西“关中八景”、广西“平南八景”、北京“香山八景”、杭州“西湖十景”、北京香山“碧云十景”等等。因为“八景”,这些地方成为了人们追捧的胜地,成为旅游的热点。这当中,时至今日仍然产生着较大影响的当属西湖十景,让西湖成为世人膜拜之地。提炼特色景观,既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又能够达到宣传的效果,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根植于传统文化又切合传统生活理想、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

在现代城市建设以及旅游开发与经营中,八景仍然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开发过程中既要考虑它的功利性,又注重其非功利性,只有提炼准确,才能打造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与长久生命力的景点,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四、“苗乡十景”的提炼实现了苗族文化旅游的抱团发展和错位竞争

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形势下,提炼最具苗乡特色的十大景观,是大力弘扬黔东南苗族文化,推进文化旅游的重大举措。

以苗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经营形态,必须要实现品牌化,借助一股强劲的品牌动力来实现旅游的大发展。西江作为苗族文化旅游的核心已成定势,但是“观天下西江,知天下苗族”的宣传攻势,让更多优势文化资源被人们所忽略,呈现了“西江兴,几家亡”的境况。由此,实现苗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和谐发展,必须要统筹全盘、发掘亮点、重点打造,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让西江的品牌效应切实的带动环雷公山的苗区旅游业同步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西江的文化景观也已经开始暴露出产品特性单一、人工痕迹过重的弊端,不加紧产品更新也必将被市场淘汰。首先,十景的提炼涵盖了环雷公山沿线的典型苗族文化,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其次,十景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的诠释苗文化的精髓,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差异性;第三,十景大都以民族村寨为活的载体,突出了活态文化这一特色。

篇6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经济生产方式转型 文化变迁 影响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40

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作为一种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方式本身,还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的全面发展。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直接影响着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必然要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整体和个体提出相应的要求。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就体现对文化经济的和谐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长远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即是要达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进步、社会安定、人与自然生息相融的良性互动的局面,文化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民族意识的调控和引导而得以实现。民族意识是人们在族际交往中形成的关于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的观念,它能唤起民族成员对民族利益的关注,并在处理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我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建立和谐健康的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发挥民族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对民族意识进行调控,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健康地发展,使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中具有的推进作用

相对来说,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鲜明是西南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十分突出的。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众多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各族文化既有差异又有统一,形成了多样性的地域特点;由于地处内陆边疆或是偏僻山野,加之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西南民族地区相对发达的汉族地区来说是较为落后封闭的,民族文化保留着某些原始生态性,特色独具,多姿多彩。可以说,拥有悠久历史、多元文化、美丽山水和奇特民风民情,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宝贵文化资源,应当加以保护、传承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凝聚力,而且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民族文化中团结爱国的意识,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来提供保障。只有建立一个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物质文明,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的社会环境,现代化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振奋民族精神,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元素。民族问题是国际政治的一大热点。2006年5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1]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保证,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振奋民族精神,为我国的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是推进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的重要文化保障。民族精神往往就孕育在民族文化当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就集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民族文化当中有许多对民族团结、同舟共济的要求和规范,并在千百年代代传承中根扎在人民心中。中华民族文化蕴涵的共同之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篇7

关键词:泸沽湖风景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模式

民族文化的层次是指民族文化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层面文化是指“显露在外”的,与特定物质关系相连、有明确物质形态与之对应,人们可以直接感知[37],比如摩梭文化里面的木楞房、服饰、生产工具、寺庙、文字等。隐性层面文化是指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不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精神的物质[37]。相对来说,隐性层面的文化是起决定作用的文化层面,其反映出来的则是显性层面文化内容。比如摩梭文化里面的价值观、知识、态度等,决定着摩梭人的建筑、聚落形态、服饰、语言文字等。当然,由于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显性、隐性标准,而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分层。

从旅游开发来说,可以被感知的,显露在外的文化容易被开发成旅游产品,比如建筑、手工艺、服饰、饮食等。从更为重要的文化保护角度来看,精神的隐性层面的文化应该作为文化保护的重点,而不应该被作为旅游产品来开发。然而隐性文化则是科学考察者的最爱,也是他们研究民族文化的重点和切入点。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是并不矛盾的,开发的是显性层面文化,而保护的是隐性层面文化。通过对泸沽湖风景区的实地调查发现,由于生产的需要,摩梭人平常并不穿戴民族类的服饰,而是利于生产的“便服”。当有游客进入需要他们展现民族服饰或要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才换成本民族的盛装。因而我们并不能说,日常生活中摩梭文化消失了,需要时摩梭文化又出现了。也并不能笼统地认为,摩梭文化有消失的可能,这只是隐性文化层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控制力”,一种对民族群体社会、经济、生产生活行为的“控制力”。而显性文化层面对外界的干扰能力较强,“弹性”较大,更适应旅游活动短期性特征。只要隐性文化层面保持良好的发展状况,其民族文化相应的也会朝着良性的方向迈进。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应该以隐性层面为主,显性层面为辅;隐性文化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做合理的引导、保护,而显性文化则进行适度的开发,开发和保护是不矛盾的。

1民族文化保护之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1.1民族文化保护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

泸沽湖风景区生态保护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①景区的核心组分;②景区特色的主要体现;③吸引游客的“核武器”;④维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民族文化保护对于景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

1.2民族文化保护利于生态思想传承

泸沽湖风景区摩梭文化的生态学思想对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摩梭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护了文化就等于保护了这些可贵的生态思想,就等于保护了生态平衡。在生态保护工作中,结合利用这些生态思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完成了生态思想的传承,起到了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目的。

2以民族文化保护为重心的生态保护的关键

以民族文化保护为重心的生态保护的关键是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模式的问题。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合理的开发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最重要的是这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佳方式。

2.1可持续开发原则

民族文化的开发既要体现文化特色,又不能对传统文化造成破坏,急功近利式的盲目开发只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结局,而可持续式的开发才是文化永续发展的保证。近代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消极效应显示出了其潜在的威胁。人们渐渐发现,将经济效益作为旅游发展的首要目标,对资源过度地开发,对景区的粗放式建设与管理使目的地资源破坏殆尽是景区文化资源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景区的文化资源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物质。从长远看,文化的可持续开发也是一个景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通过核心文化及配套基础设施,实现景区核心引力的维护和旅游的永续发展。从景区的竞争力角度来说,文化是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日渐衰落或破坏的景区是没有竞争力的,也无法与其它景区实现竞争。因此,文化的可持续开发是景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以及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

2.2时空动态开发保护方式

文化是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种外界事物的介入使得原本封闭的泸沽湖风景区对外界有了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在新形势下,原来文化中一些旧的文化特质被新的文化特质取代,从而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但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没落,而是民族文化发展表现出的新形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变迁。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想要“原汁原味”地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可取。通过民族文化的层次性可以看到,文化的开发和保护是不矛盾的,应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开发可以开发的显性文化内容,保存必须保护的隐性文化因子。针对泸沽湖风景区文化发展现状,提出“收集―分离―传承―提倡”开发保护方式[37]。

(1)收集。对当地民族文化的调查搜集工作是文化开发保护的首要工作,只有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对民族的文化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保护与开发工作。政府部门需要组织力量在民族地区内搜集当地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可以派出专门人员进村入户搜集整理、调查研究。对于搜集到的第一手的资料还要加以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通过妥善的方式保存起来,以掌握最真实可靠的民族文化资料。此外,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搜集整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遗漏的、新出现的民族文化都应该及时加以整理和保存。

(2)分离。如果民族文化的所有要素内容都作为旅游商品而出售给游客,那么文化的开发无疑是失败的。诸如宗教仪式、禁忌、图腾崇拜等非物质类的隐性文化因子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如果被过分商品化而随时随地可以出售给游客,就会造成这些文化内涵的弱化,甚至破坏。因此,应该做好民族文化的分离工作,将显性文化因子和隐性文化因子分开,对不适合开发的隐性文化因子做出规定。比如祭祀舞蹈,只在固定的地点由专人进行表演。

(3)传承。对于显性层面的文化因子的保护首先表现在将其物质形态或使物质形态化地保存起来。可以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汇编手段,对相关文化进行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有关的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比如,民族服饰可以一直保留它原来的物质形态。对于隐性层面的文化因子的保护则需要人为的促进。比如可以安排青年一代学习宗教经书、口传文学等,提供便利的学习和交流条件,实现文化的传承。

(4)提倡。传统文化的保护必须是基于本民族自觉、内在的意愿,尊重人们在新的环境下做出的选择。一方面,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提倡传统文化中合理的优秀的部分,比如具有生态学内涵的图腾、宗教、摩梭大家庭等。力求保持其民族特色,培养居民良好的个人品质、社会公德和民族自豪感,提倡保持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德行和礼仪,尽量减少旅游业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应该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内在过程。变迁是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再生或阻止衰退的必然方式。作为民族主要特质的传统文化,会以改善的形式发展、传衍,这也是文化生命力的考验和展示。不与现代生活结合的“保留地”将走向败落。

上述的风景区以民族文化保护为重心的生态保护模式的产生是基于文化保护分析所确定的,主要是建立在景区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是否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评价,才能起到有效的反馈作用。评价的结果有利于及时对民族文化保护方案进行修正,使景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互动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思品教学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50-01

党的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是传承、培养和造就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新人的主要载体,中学各学科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更是培育、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责任者。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思想品德教材的结合,深挖结合点、遵循学生认知和理解的层次,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来解读、传承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深挖思想品德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涉及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知识较多,如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基本路线;民族精神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知识,还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

结合教材挖潜、梳理、养成学生践行社会社会核心价值体的结合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国情和传统文化;二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勇于承担时代赋予当代青少年的崇高使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三是积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实践者;四是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 以民族文化内涵培育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教学中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中华文明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些具体内容向学生解读和浸润。

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以民族文化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学中要把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渗透在课堂内外各环节,使学生逐步养成具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 以民族精神浸润核心价值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3.1民族精神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丰富内涵与中华民族之间有着血肉联系。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但是,我们的民族非但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退缩、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精神力量。

3.2现时代民族精神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民族精神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紧密结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4 在社会生活中融入核心价值观

篇9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01

“育人的根本问题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1]地方课程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它还是全面收集、整理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手段,为民族民族的传承、创新与发扬光大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由于思想政治地方课程本身就良好的德育教育功能,作为思想政治地方课程的开发者,完全有必要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国家的课程政策,从广西的教育基础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教育的根本目的,充分利用本地方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地方课程,以此增进他们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的兴趣,唤醒他们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意识,使树立对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为此,把广西民族文化作为广西思想政治地方课程的重要资源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有效地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2001年,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更是明确了研究学习的必修课和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地方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地方的人文地理、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待,长期生活于该环境中的高中生会对其有天然的亲和力、课程的内容生活化教学更具形象化、课程的内容开放性会使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性,教学的效果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社会发展风云变幻的21世纪,在新一轮高中政治改革中,教师正遭遇一个全新的课程环境、全新的课程研究范式。为适应并在新课改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必须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参与到热火朝天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来。因为在新课改环境下,旧有课程观念已经被打破。《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则把“教师水平提高”和“促进教师成长”作为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 《方案》要求“进入新课程的普通高中教师坚持“先培训、后考核,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加强培训,使其明确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与目标结构和内容,把握新课程标准,掌握新教材教法,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应成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核心。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都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德育课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问题”[2],而新课程改革,在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条件下实施的,它不仅是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中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新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地方课程建设,有理由、有必要更有责任把具有时代特征、地方风格、民族特色的,生动的、鲜活的、富于教育意义的优秀民族文化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以最大限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

4、传承和发扬广西民族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哲学、道德、民族心理、行为准则、生活习俗等为内容的一整套独特的传统文化,而 “文化是民族自身认同的根本所在。在一定意义上,文化就是民族,民族就是它的文化。”[3]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民族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族文化传承是又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的前提。而且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对教育起着促进作用,还起是制约作用。一方面,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够不断增加人们的文化知识、生活生产技能,能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还能够不断增强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增加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激发他们热爱家、爱国的情感和投身家乡社会经济建设事业的热情。

篇10

民族文化具有趋同性,也会因民族价值观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将中美电影中的核心文化元素予以对比,足以说明这一观点。那么,就一个民族对自己所秉承的价值观的展示,乃至对他民族的价值观影响,都会在其所创作和播出的电影作品中品味得到。因之,在美国极力扩大其在全世界的影响力的现实下,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媒介也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电影核心文化因素

由两千多年以前,先哲老子和孔子倡导的以仁爱和忠诚为准则,以长幼尊卑为秩序的道德理想,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以家庭中的人伦关系为载体来表现这种道德理想,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传统。如“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的论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我国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也曾这样谈及电影的民族文化特质:“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电影,必然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相连接,这两样东西是必须连接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电影中没有文化特质,就不是电影。” [1]是的,一部电影的诞生都会与之诞生地的文化密切相关,都会有滋养这部电影出现的民族文化的影子,也即内涵,民族文化是电影艺术的根植地,电影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外显和映像。譬如在我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历史题材的电影就大都演绎着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的文化,这和西方国家的电影题材和主题思想的味道是截然不同的。再如我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电影作品中很有这样的价值品味,这就是中国的特色文化。

二、美国电影的核心文化因素

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被推崇。“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个人主义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 [2]英雄主义则是在个人主义基础上上升到具有“常人”所不具有的胆识、能量、气概和行为人性品质。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也与其历史沿革有关,美国的文化根脉源自于1620年“五月花”号承载的移民,这些美国人的先驱怀揣梦想,勇敢地横穿大西洋,进入到一片新大陆来开创自己的家园,没有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萌芽和坚守,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创业,和闻名于世的西进运动,所以,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美国文化中的核心元素,美国影片中种种核心文化元素在很多影片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三、中美电影核心文化因素的相似点

爱情和亲情是中美电影艺术所共同包含的核心文化元素,事实上,爱情和亲情从世界范围的电影文化的核心元素来看,也都有这样的特征,这样的特征所符合的也是人性的特征。爱情和亲情是人类感情中最厚重、最笃实、最本分、最基础的内核,没有爱情,人与人就会情感淡漠,就没有两性吸引,就没有人类的繁衍和生生不息。况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将人类的情感升华,让人类的情感更富有感染力,更高尚更具有魅力,爱情自然也成为电影永远吟唱的主题,爱情的千姿百态,千回百转、喜怒哀乐才将电影艺术装点和打扮得特别引人入胜。特别让人动情,试想,若电影艺术缺乏了爱情的成分,那会怎样,还会那么吸引观赏者的眼球吗?亲情,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摸着我们内心的?厍楹腿崛恚?中华儿女的骨肉亲情令人震撼,美国影片中的亲情也很感人。情深意长、情真意切、情意绵绵、情到深处的一幕幕景象构成电影作品中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画面,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明白: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我们拥有爱,拥有着那么美好的亲情;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有那么一群人,与我们血浓于水,在那么一个地方,永远守护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