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用心理学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用心理学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践创新;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16-03

当前,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角度,试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初步探讨。

一、以加强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协同为手段,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全员育人的理念业已为各高校所认同并不同程度地付诸实践中。一般来看,所谓全员育人即是“教育主体的全员化,是指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高校要致力于和谐育人氛围的营造,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化育人模式的形成”[1]。在@其中,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无疑是实现全员育人理念的核心力量,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主要职责。其中,专任教师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奖勤助贷等工作,肩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双重使命;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教务、考务和教学实践安排等工作,是服务育人的主要实施者。三者虽然工作对象和工作目标相同,即都是围绕学生开展工作,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由于三者的工作方式和着眼点不同,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着不同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致使三者关注的工作重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专任教师更多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辅导员更看重学生各项活动开展的效果与日常事务管理的成效,没有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实践创新态度与能力。而教学管理人员更多关注教学秩序的稳定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忽视了教学实践环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三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各行其是,造成了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两张皮”现象,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的精魂在于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工作及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的全面素质教育活动[2]。因而,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努力加强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本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实行专任教师兼职辅导员、担任班主任及本科生导师制,能为专任教师了解和掌握课堂以外的大学生实际表现提供有利时机,适时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更契合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实施教学和行政人员听课制度,推动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走入课堂,切身体会学生所学内容与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活动和安排实践环节,保障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效衔接,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教学与学生管理联席工作会议,及时针对不同部门、不同教育主体发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磋商,以有效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畅推进。

总之,不断加强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促使教书与育人、管理和服务有机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协同平台,这是构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协同机制的重要前提。

二、以第一课堂为基础,以第二、三课堂为依托,创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平台

当下,第一课堂仍是绝大多数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继续和拓展,业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第三课堂也已悄然形成。概括地讲,课堂学习称为“第一课堂”,课外文体、科技与社会实践活动称为“第二课堂”,计算机网络课程与各种资源获取学习平台则称为“第三课堂”。暂不论学界是否认同这种划分,但这几个主要环节却直接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建构起三个课堂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对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立足于第一课堂,夯实基础。无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第一课堂对于人才培养仍将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形式主要是以书本教学和理论讲授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确立知识体系,掌握理论框架,了解实践技能,为其参加第二课堂和有效利用第三课堂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方向指导。第一课堂上不好,将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育,无疑将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因而,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课外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精心于第二课堂,注重提升。第二课堂要立足和围绕第一课堂精心组织、合理设计、巧妙安排,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通过第一、二两大课堂之间的融合与合作,形成课堂内外的有效合力,助推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获得成长,在实践中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利用好第三课堂,延伸拓展。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以网络资源作为学习内容,采用浏览、筛选、网络辅导、在线提问、在线交流讨论、网络合作研究学习等方式为典型特征的“网络教育”[3],已经越来越成为在校大学生的“新宠”。“网络教育”是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是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辅助和拓展,既可以满足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又是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和运用的良好空间。因而,高校教育者要充分重视“网络教育”这一第三课堂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三、以科研带动教学为方向,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平台

对于国内的任何一所高等学校而言,教学和科研均是支撑其不断向前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研究在高校各项工作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决定了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可以使学生养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个性,并在实践中提高其创新能力[4]。因而,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融合科研,将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要介绍学术动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并通过教师本人科研经历与成果的渗透,帮助大学生端正科研态度,激发其探究新知识的意识,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为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必要条件。

学科知识竞赛是考查、检验学生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比赛,在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促进大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方式,以及培育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科竞赛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锻炼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5]。为了能够发挥学科知识竞赛的巨大优势,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各高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师资队伍,陆续从各个年级中选拔优秀参赛者,形成在各级各类赛事中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二是结合各学校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组织参加学校、省、国家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搭建多学科、多类别的学科竞赛平台。三是协同教务、学生管理等各职能部门,采取学分置换、量化考核等方式,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学科竞赛体系。四是通过评奖评优、对获奖学生与指导教师树立典型等办法,建立健全学科竞赛奖励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发挥学科竞赛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根本,搭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平台

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无疑是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技能的人。真正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从而掌握实践技能,还需要社会的参与。校企合作是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帮助高校培养社会所需要合格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不但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还会使学生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组织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迅速提高实践技能的平台,这也是激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大好时机。高校通过斥资建设配套的实验教学环境和做好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切实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和社会有效协同的良好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朱凌云,薄西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42-43.

[2]蒋琦玮,凌春雨.对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效融合C制的探讨[A].李健.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型大学[C].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74.

[3]冯瑞明.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67.

篇2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16-02

应用心理学专业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点,许多高校都在近十年设置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然而,目前新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上基本沿袭了以往名牌综合高校或师范类高校基础心理学专业的模式,以精英型教育为特点,在教学上偏重理论和研究,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为心理学专业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因此,就出现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新时展特点,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特点,实验教学在整改教学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验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提出,应将实验教学定位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教育观念和现实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还是习惯于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将其置于次要地位,起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条件匮乏

除了极少数名牌高校外,大部分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受办学经费的制约,心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设备少且实验条件简陋,学生上实验课时需要轮流分组实验,实验时难免互相干扰;二是多数学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种类、功能单一,心理学实验室几乎完全等同于基础心理学实验室,主要为完成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服务。

(三)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受心理学学科特点影响,长期以来,心理学专业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心理学课程中,虽然有部分学校在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中设置了少量实验项目,但是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并无根本改变,而且无论在哪门课程中、实验项目中,基本都是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项目极少。

(四)实验教学师资不足

大多数高校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没有设置专门上心理实验课的实验员,心理实验教学主要由理论课教师完成,一个老师同时指导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

(五)实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在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时候都是教师先按实验指导书讲一遍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然后学生在实验指导书的帮助下对实验项目进行被动模仿和机械重复。

(六)实验评价方法滞后

因为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所以对学生做实验的结果也不单独设置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学生来说,实验进行完毕后,主要以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理论学习的内容作为实验成败的标志。对老师来说,主要以学生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来评价实验的结果。对实验本身的评价和反思几乎没有,这也使得很多同学即使做了很多实验,写了很多实验报告,却无法自己设计并实施实验。

以上诸多因素综合一起,使得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实验教学效果较差。以上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真正做到加强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地位,还是应从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入手。

二、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对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重新定位

心理学自成立以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特点的学科,心理学专业各分支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因此,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在复演心理学家们的经典研究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生活中更好地灵活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心理实验的学习形成的求知态度、探索未知的方法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也会迁移到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因此,应用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切不可厚此薄彼。

(二)适当完善相应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条件,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中,“高精尖”的实验仪器不能配备齐全也无可厚非,但基础实验条件应该齐备,尤其要利用心理学实验计算机化的特点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配备适量的心理实验台和实验教学软件,满足基础心理学类课程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提升与自己专业方向一致的实验教学条件,如心理测评工具、团体心理辅导工具、沙盘治疗用具、生物反馈仪、音乐治疗仪、人力资源实训软件等,以期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很多课程中是有重叠的,心理实验也如此,在设置实验项目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从整体上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实验项目,科学设置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大关键要素。此外,应用心理学专业还应根据自己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协调设置实验项目,突出基本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和应用类实验的比例。

(四)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不能像理论教学那样集中实施,所以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显得更迫切,尤其是心理学专业各课程实验方法又各具特色,万能实验员显得几乎是不可能。因此,理论课教师全部掌握实验技能就很有必要。尤其对于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的理论课教师,要采取外出培训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师实验指导的能力。

(五)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多数经典心理学实验都带有基础实验的性质,实验材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单调重复的实验操作过程,部分同学在经历了最初对心理实验的好奇之后,很快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心理实验教学中可以一方面创新实验材料,调整实验参数,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践,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增加非实验室实验项目。这样一是可以避免学生只能在实验室照搬实验步骤,从而激发其学习心理实验的兴趣;二是也有助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参与设计和评价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实验中揭示的心理学原理。

(六)改革实验评价方法

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确实验在每一门课程中所占的成绩权重;其次,要注意全面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效果,特别重视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能力;再次,提高对实验本身评价的重视程度,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充分重视;最后,要及时、规范、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篇3

心理学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为: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的统计、测量方法,具有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篇4

摘要:心理学与航空安全关系密切,国外各大航空类院校均开设了安全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为研究重点,从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开发建设《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针对课程的定位、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航安全心理学》;人为差错;课程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48-02

一、引言

航空运行系统本身具有层次复杂、技术密集的特点,飞行运行环境瞬息万变,“人”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国内外航空事故统计表明,“人”的因素一直是引发航空事故与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占事故致因的80%以上[1,2]。“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因素是人为因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航空从业人员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与安全绩效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特征和活动的一门科学[3,4]。由定义可见,“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应用对于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操作者的心理对于航空运行安全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部分航空类院校开设了航空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典型的航空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包括《航空中的人为因素》、《航空安全心理学》和《飞行人因与机组资源管理》等。然而,作为中国航空人才的摇篮,在中国航空大学(简称中航大)本科生的教育中,除了安全工程专业外的其他各专业,都尚未开设具有航空特色的安全心理学课程。

因此,本文以《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该课程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讨论建设该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

二、《航空安全心理学》内涵

按照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差异,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可以将心理学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分支和领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从基础和应用两个角度进行划分。应用心理学关注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显然,《航空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分支。《航空安全心理学》又有别于一般的应用心理学范畴,一方面,其强调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解决航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其又涉及到航空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因此,《航空安全心理学》的内涵是研究航空这一行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各关键岗位中的“人”造成意外事故、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并从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措施。航空生产运行过程围绕飞机展开,根据飞机的生命周期进行。航空业的生产过程涉及飞机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维修、报废等多个环节,其中涉及到的影响航空安全运行的关键岗位包括飞机设计制造、飞机驾驶、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地面服务和飞机维修等,每个关键岗位中的“人”都和安全紧密相关,“人”的心理既是整个航空运行系统中应变能力最强、最灵活的因素,也是最不稳定、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最难以标准化的因素[5]。可以说,“人”的心理因素貫穿机的全寿命周期,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航空事故和事件屡见不鲜,特别是飞行机组因素占到事故致因的60%左右[6]。

三、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航空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对关键岗位中“人”的心理规律进行学习与研究,只有对飞行、管制、机务、乘务等特殊工作群体的感知、注意、信息处理、判断决策有清晰、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提升准航空从业者的自我心理意识,从而培养出航空合格的从业者,以便在日后的日常工作中防患于未然。开设该课程有以下两方面的现实必要性:(1)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中航大学生毕业之后,80%进入航空业工作,成为飞行机组人员、空管人员、机务人员、飞机设计制造工程师和地勤人员,可以说他们的工作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航空业的安全水平。这些毕业生在学生阶段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心理学知识、是否建立了基本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对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能否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该课程是通过研究航空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为学生全方面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航空安全的心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平台。(2)塑造学生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习该课程,除了有利于促进对航空安全心理学普遍适用性的认识,有利于增强航空安全心理研究的基本能力,还便于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从而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通过对国内外航空安全生产特点及人为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史为鉴,梳理出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环境下的心理隐患,使学生能够了解个人情绪与情感心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了解个性与航空安全的关系,掌握导致人为差错的心理因素,从而便于帮助学生将来在航空关键岗位塑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设计要素分析

1.课程定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建议学生修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掌握《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同时,由于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其他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掌控,因此,可以将该课程设计为航空类学生的公共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在学生选课时,不局限于专业自然班,鼓励交叉专业组成课程班级,这一方面有利于交叉知识对创新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航空安全生产形成链条性思维。

2.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航空安全心理学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航空安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熟悉国内外航空生产过程中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并掌握分析该类事件的方法,学会从特殊职业对从业人员心理品质要求的角度出发,整体理解“人—机—环境”相互依存下维护飞行机组人员、管理人员、机务维修人员等的身心健康,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从事航空业奠定基础。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指的是各门学科定的事实、原理、观点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是个核心问题。因此,课程内容在选择和组织时,除了要考虑到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这对学习者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它们能否为学习者所接受,以及是否与学校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7]。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从业人员、心理学学习和应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模块,其中围绕飞行、管制和机务主要包括五个模块:①航空安全心理学基础知识模块。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航空安全心理学概述、航空安全心理与伦理问题及对策、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业行为的神经与心理机制、心理过程与航空安全等。②飞行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飞行技能的形成与掌握、飞行中的视、听觉及前庭觉问题、飞行空间定向与定向障碍、飞行人员的应激及其管理、飞行人员的判断与决策、飞行中的情境意识、飞行员注意分配等。③管制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影响空管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管制员工作负荷与疲劳、管制员的注意分配优化、空管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④机务维修人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影响机务维修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维修人员的疲劳风险监测、机务维修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⑤航空事故/事件后的心理救援。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空难后心理救援的基本程序、事故后心理救援的基本方法、心理救援的技巧、空闹事件中乘客心理疏导、航班延误中的心理危机救援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航空运行各关键岗位中人员的心理因素和安全紧密相关。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中航大现有的航空安全心理相关课程设置存在普及性差、重点不突出、未成体系化的缺点,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开发建设《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建议,并从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评价和课例方面进行了分析,该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栗牧怀,李敬.民用航空人为因素研究及应用[R].北京:中国工程院航空工程科技论坛学术报告会报告文集,2002.

[2]Harris,D.Theinfluenceofhumanfactorsonoperationalefficiency[J].AircraftEngineeringandAerospaceTechnology,2006,78(1):20-25.

[3]栗继祖.安全心理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郑林科,张乃禄.安全心理学[M].西安电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5]霍志勤.航空安全中人的因素刍论[J].中国民用航空,2008,(02):33-35.

[6]于和青,焦志安.民航飞行员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2):113-115.

篇5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音乐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音乐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音乐理论、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理论的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学制四年。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二、招生计划:

省份

山东

河北

辽宁

江苏

河南

湖南

广东

福建

人数

8

3

3

3

2

3

3

待定

专业考试类型

校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统考

篇6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互动式教学;多样化形式

一、互动式教学应用于管理心理学教改的可行性

1.互动式教学

对大学教育而言,互动式教学是指教与学双方在彼此平等与坦诚、相互倾听与接纳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沟通、辩论,达到观点的碰撞交融、知识的融会贯通,激发教学双方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体现了近年来大学教学改革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演进历程,也以其“互”和“动”的特色打开了教与学、讲与听、学与思之间的通道。

2.互动式教学与管理心理学学科特点的适应性

作为一门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属于大学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它归属应用心理学领域,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特点突出。在我国高校心理学普及教育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互动式教学的相互适应使其教学改革成为可能。

首先,以人为本。管理心理学是以组织中的人为特定研究对象,尤其是研究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人际关系、团体风气等心理因素对管理的影响,具有明显人本性。而互动式教学设立的沟通与发展目标则改变了将学生视作被动、从属的教学理念,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解除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师生的无形束缚与控制。

其次,较强的综合性。管理心理学综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于其中,其跨学科的多重知识与背景、所涉知识的复杂与广泛使其不同于管理学其他专业课程,增加了学生学习与掌握其学科框架体系的难度。互动式教学督促学生课下充实自我,课上共同思考,通过启发提问、案例讨论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对课程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较强的实用性。管理心理学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准备与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如何学以致用是管理学专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互动式教学强调以不同的互动方式在师生、生生间进行观点的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互动式教学应用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促使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程度、性质的相互作用都应属于互动式教学的内容。而正是由于其教法的多样化,才能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实现教学双方的受益。

1.案例教学法

对管理心理学一些基本概念或理论,可采取案例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常识、日常行为来形象地解释、探讨。尽管目前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操作方法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但秉承互动的原则,教师可灵活选择案例教学的方式。如先引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分析,运用启发式提问:“这些人物的差别在哪里?林黛玉能否改变成薛宝钗?”教师先引起学生兴趣,之后引导其带着问题学习。

2.情景模拟法

无论思考还是讨论都不能代替行动。对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不能忽视行动能力的培养。较之案例教学的坐而思,情景模拟则是一种亲验性学习方法。教师创设、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将学生置身于模拟情景中担任角色,让学生自己去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这种通过亲身的、直接的体验来学习,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情景模拟运用于管理心理学课堂并不一定每次都需要宏大复杂的场景设计,且经常性地角色扮演法非常实用。

3.网络互动法

信息社会中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为互动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为此管理心理学教学不能忽视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多地利用QQ、微博等形式搭建起师生间互动的桥梁。教学实践证明,网络交流具有的平等性反而使个性内倾的学生乐于参与,并敢于把在课堂上不愿说的想法表达出来,进一步扩大了互动式教学的效果。网络互动法尤其适用于需要深入讨论却受到课时限制的问题,如“结合现实,究竟该如何看待人性问题?”由于问题贴近管理现实和生活,学生在网上展开的讨论,效果显著。

三、管理心理学实现互动式教学的要求

互动式教学使管理心理学的课堂变得形象、生动,但其成功实施离不开主客观因素的支持。

其一是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它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及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分享。

其二是需要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如有能力开发和发掘贴近管理实践、贴近生活、贴近教学的案例,丰富案例教学的经验和技巧;情景模拟中能明确自身的角色与责任。网络互动更要教师具备教学的热情及真诚悦纳学生的心态,才能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篇7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播音主持是一种传播艺术,通过声音把信息传递给公众,实现主持和公众的沟通互动,其和语言、文学、音乐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和相通之处。播音主持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扮演着贯穿者的角色,在节目中占有主导地位。播音主持人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心理素质,通过反复训练和学习、反思,才能做好播音主持工作。

一、播音主持人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播音主持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灵活应对节目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具体来说,播音主持人应具备如下一些技能与素质:(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播音主持人是广播电台的代表,其在荧屏或话筒前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广播电台的形象。所以,播音主持人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包括了很多内容,例如要求政治坚定、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播音主持人才能端正思想态度,把自己积极健康的一面展现在公众之前。

(二)扎实的播音品质

播音主持人主要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因此对普通话的要求较好,而且还要掌握好语音技巧,做到声、韵、调的有机结合。只有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质优美,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和观众的注意力,因为大众都喜欢听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尽管人的声音和天赋很有关系,但后期训练也非常重要。一些播音主持人尽管普通话非常标准,然而语音缺乏情感,不注重音质,也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

(三)扎实的文化功底与文学素养

播音主持人不仅仅要能将记者采访获取的信息和编辑完善的稿件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而且自身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否则往往会导致在播音时不明事理、不能准确把握信息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到播音的情感表达和效果。所以,要把播音主持工作当作一个文化与艺术的综合体,播音主持人应具备能采访也能写作,更能播音主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播音工作中实现“用事实说话,新鲜感人”;同时,在播音主持过程中能充分了解记者和编辑的思想情感,把现场信息客观、形象地传递给公众。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应变能力是对播音主持人的一项基本要求,如果没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播音主持人就可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语无伦次、无法把握节目正常进度。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沉着冷静面对,作出妥善处置,即能在关键时刻“抢险”、“补台”。部分播音主持人由于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在遇到突况时失声、变音,甚至神情慌乱、乱了阵脚。

二、播音主持人专业技能与心理素质培养策略建议

依据播音主持人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结合播音主持工作的特征和实际,提出一些播音主持人专业技能与心理素质培养策略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播音主持人要清楚认识到播音主持事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播音主持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是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是播音主持的“中介之序”,是联系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而播音主持人正是这个纽带的凝结点。从播音主持事业的特征看,其具有规范性、庄重性、时代性、鼓动性等特征,语言强调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和生活语言、戏剧语言和曲艺语言都有明显不同。只有认清了播音主持事业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播音主持人才能深刻体会到自身的责任,意识到工作失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端正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为播音主持事业做贡献。其次,政治坚定,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提高道德修养。播音主持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从国家法律法规,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正派做人,谦虚做事,注意个人言行的严谨规范,以正面的舆论去引导人民群众、以崇高的品德影响人民群众。

(二)努力提高播音品质

首先,培养扎实的语言功底。播音主持人要强化语言基本功训练,把实践和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中文的声、韵、调做到系统学习与训练,尽可能做到对文字音、形、义有全面的了解。在具体的学习训练实践中,可以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直播实训、模拟主持等方式,接触更多的各类稿件和文字,拓宽视野和文字接触面。其次,增强语感。如何增强预感呢?第一,播音主持人应加强聆听技巧训练,多听是增强语感的关键。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聆听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听就没有沟通与交流。有效的聆听是企业高效率的象征,视唱练耳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课,声乐教学中也通过大量的练听来辅助唱,所以播音主持同样离不开听的训练。在聆听训练中,播音主持人要重点把握倾诉者的核心思想,清楚其主要表达的意思,注意对方的反应,这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口和突破口,然后构思自己的话应该如何讲,如何才能吸引对方的兴趣和注意力。第二,多朗读和背诵。播音主持人要有意识地多朗读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和语句,掌握不同类型文章、诗词的节奏和音韵,从而为在播音主持中深刻认识文字材料、体验文字信息等奠定基础。第三,融入情感。文章语言,实质也是一种情感符号,只有融入情感才能更好地获得预语感。在阅读文学著作时,播音主持人要深刻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思想、命运,对其塑造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有清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把握住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自己在朗诵训练时抓住语言因素进行真切体验,逐渐培养出文字作者情感共鸣的能力,从而在播音主持时增强语感。最后,保持良好的演播状态。播音主持人要重视日常自我沟通,通过内向沟通来更好地认知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己的角色转换能力。当面对镜头和话筒时,播音主持人应意识到此刻是“社会自我”,不仅要确保自己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且还加快思维意识,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当播音主持人自己觉得角色转换不到位时,就应及时进行自我沟通,引导自己尽快适应沟通环境的转换。

(三)增强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播音主持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工作,要求主持人既要掌握播音主持专业技能,还要了解文学、艺术、哲学、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对这些学科有自我见解和看法。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要储备多元化的知识,调整优化文化结构,提高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成为一名高专业素质的播音主持人。如何增强文化底蕴呢?笔者认为,播音主持人要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强化阅读和学习交流;对中西各国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等进行全面学习,循序渐进,积淀自己的文化知识基础。同时,强化信息获取和信息理解能力的培养,不间断写作训练,尝试各种文体的学习写作,为更好地领会记者和编辑意图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了将强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播音主持人在工作时才能通过精炼、到位的语言把多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向公众表述。

(四)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影响播音主持效果的重要因素,提高心理素质就要提高抗干扰能力和应变能力。首先,重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培养自信心。播音主持人要持续学习心理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掌握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的重点知识。通过心理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加强播音主持人自身的信心,确保每次播音主持时都能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在工作过程中,播音主持人可以综合运用心理学的自我暗示法、深呼吸法等,排除杂念,缓解紧张心理,全力投入到工作中。当然,节目之前的充分准备也是提高信心的重要环节。其次,调适好情绪。当人们的情绪处于否定色彩状态时,人们的心理就会消、悲观,反之则会积极乐观。

播音主持人也同样,当情绪良好时,就会对播音主持工作抱有很大兴趣,能愉快地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反之,就会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为此,播音主持人要及时调适好自己的情绪,通过坚毅的意志力培养、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消除不良情绪对工作的影响。最后,养成处变不惊的心态。播音主持人应对行业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与了解,意识到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和突发事件。这样,播音主持人在每次上节目前都有个心理准备,即使临时出了什么状况,也能做到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妥当处理。

参考文献:

[1]金重建.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9).

篇8

关键词: 公共心理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考核方式

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是我国心理学教学中涉及面最广、影响面最大的一个教学领域,也是心理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1](14-17,13)作为高师院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公共心理学担负着三重任务:一是向学生传授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为他们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二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从教技能,使他们能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不仅自身具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能对未来的教育对象――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与教育。这三方面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师范生的质量。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未来的教师,如果只对所教专业具有较高的水平,那么,仅仅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掌握了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的有关理论,则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所以说,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对师范生师范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0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对一些地区的高师进行调查,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点:一是学习无趣,二是学后无用。[2](121-126)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不尽如人意,急需改革,这已是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共识。因此,如何改革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提高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为培养合格师范生服务,已成为高师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高师公共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现行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

教材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编写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扎实知识的重要源泉。教材编写是否科学,教材内容是否具有最优结构,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就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看,我国现行的绝大部分公共心理学教材属于普通心理学的性质,它们大多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适当讲授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知识。这类教材体系虽然力求紧密联系教育实际,突出师范性,但由于没有把各心理学科的内容有机地组合成整体结构,使知识融会贯通,因而许多内容使人感到生硬、牵强,且多有重复,实际上削弱了师范性,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行公共心理学教材知识的陈旧和公共心理学课教师知识结构的老化现象,也已成为制约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瓶颈。教师讲授的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上,几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脱离教育实际,基本上没有反映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例如,“心理的实质”、“心理的生理基础”等内容,占的篇幅较多,而学生学了以后用处不大。虽然大多数教师都注意了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的联系,但一般停留于“大教育教学”的范畴,真正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不多,而且,联系师范生未来教育对象的实际不够,特别是联系师范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实际更为少见。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没有心理学知识基础,惟恐学生难以弄懂新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心理学工作者对中小学教育实际缺乏了解,难以把与中小学生学习和教育密切相关的知识反映到教材中。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直接参与才能对其本质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但绝大多数心理学教师对目前中小学情况缺乏了解和认识,造成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因而使某些教师讲课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不生动,在指导学生把心理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普通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有相当的距离,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学生只是迫于考试,才去应付上课,公共“必修课”就成为公共“逼修课”。[3](58-61)

在学的绝大多数学生,今后都不会从事心理学的科研,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找到能解决他们自身面临的身心问题的答案。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所导致的心理压力、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是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增强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是学生之所需。学生很想通过学习心理学解决自己及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学习指导、心理适应、情绪处理等问题。而现行的公共心理学教材虽然介绍许多心理学内容,但并没有突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缺乏对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及对其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知识的指导,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学生所需,更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学校还刚刚起步,所以公共心理学课在很大程度上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另外,师范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下一代人的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陈旧。

目前,公共心理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法为主。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在课堂上按照“一概念、二过程、三分类、四因素、五培养”的固定模式,空讲理论,使心理学变成“解释现象之学”。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缺乏的因素。这是因为: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知识比较陈旧,有些内容即使教师不讲,学生也能够领会,所以教师用讲授法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热情;第二,运用讲授法教学时,教师居主导地位,师生间和同学间缺乏有效的情绪、情感和思想沟通,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三,有些教师受自身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将心理学最新和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讲得被动、学生学得消极,课堂上学生不能将概念原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考试时死记硬背,过关了事,严重影响了公共心理学课的教学效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在课时少、内容多、班级大等条件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大多学生传授大量的系统知识。但是该方法缺乏信息反馈,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不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丰富他们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和体验,使心理学难以致用成为不争的事实。

尽管实验方法在心理学学习中起着难于估计的作用,但实验演示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没有被纳入教学过程中。实验之于心理学教学完全是可有可无的或者说是几乎被抛弃遗忘的。在这方面,许多学校固然由于经费的局限而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但公共心理学教学若不能形成一套自己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体系,即便配置了一起设备,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验方法的被忽视,使学生虽然学了心理学知识,却难以形成教育科研的能力。

可以说,相当数量的公共心理学在教学手段上过于简陋和落后,甚至“一本讲稿,一支粉笔,一张嘴”就包揽了全部的教学。由于公共心理学教学缺少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导致该课程在教学中难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不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当前,国内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育和教学领域,计算机多媒体进入课堂已成为必然趋势。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手段的改革也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单调的方法和陈旧的手段使心理学教学完全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这门学科的科学性被大大地削弱了。

(三)考核方式单调、欠公正。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过去的公共心理学课注重对知识的考查,忽视对能力的考核。学生只要背好笔记上的内容,就可以应付考试,甚至取得较高的成绩。而且考核也大多是期末算总账,一卷定终身。这样的考核,学生只要考前突击一下,背上几天,就可顺利过关。可是,考完不久,所背的东西几乎全部忘掉。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高师公共心理学要完成其所担负的任务,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改革。

二、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突出师范性

公共心理学是培养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应具有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一门课程,不能把普通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作为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全部内容,而应是一门突出师范性特点的综合性课程。教材内容应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职业活动的需要,以及教育对象的需要。师范生将来要参加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如何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和遵循心理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安排公共心理学教材内容体系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以师范生未来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来设置心理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联系教育实际的效果,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学观点,锻炼和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缩短教育适应期打下理论基础。心理学教学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资料,努力发掘对中小学教育实践有普遍意义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心理学的思考。一方面,这些内容恰恰是教材中所缺乏的;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因此教学内容的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当前最新的理论(如多元智能、情绪智力等)与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相结合。这些都将直接和教师的职业联系起来,和高师生自身的心理发展联系起来,从而体现鲜明的师范性特点。

2.突出应用性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目的都在于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这就要求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即对中小学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反映在教材内容上,就是要删除、精简普通心理学中诸如“心理的生理机制”等理论性过强而又对中小学教育实践指导意义不大的内容,增加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的知识,如学习理论、教师心理、学生心理等内容,力求理论的阐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运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心理学涉及的原理、规律都能实现具体化,即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怎样应用的问题上去。教材内容涉及到应用心理学理论于教育实践时,应尽可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力求解决师范生毕业工作后经常反映出的问题:虽然学过心理学,但面对具体的教育或教学问题,却是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材中要尽可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技能,如心理测量和诊断,自信心训练,归因训练等。

此外,现在许多年轻的心理学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在高校任教,对普通中小学教育实践了解不多,对当代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特点不熟悉,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苍白无力。因此,年轻心理学教师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作系统的、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了解新一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规律,丰富自己课堂教学实际内容,为进一步突出师范特点奠定基础。

由于相当多的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因此,在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中较系统地介绍一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3.突出时代性

在课内课外学习内容中为学生介绍各章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既可以使学生看到课内学习的基本知识与学科前沿存在的联系和距离感,激发他们求新求异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减缓所学知识的老化进程,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思维方式。

教师可通过列出阅读书目,推荐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课外实验的条件,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等非正式课堂的隐性的教、间接的教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有了理想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传授。尽管讲授法传授知识的效率高,但实践证明,单一的讲授法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有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

教师讲授要避免满堂灌,实行启发式教学。变学生单纯接受者的角色为既接受又参与教学活动的多重角色。例如,讲“注意”这一概念,虽然这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在生活中熟知的,但是,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却很让人费解。可以不从定义出发,而是先让学生抬起手腕把手表靠近耳朵,要求学生在听清手表滴答响声的同时努力阅读。结果,学生发现,自己总是时而听见表响,时而看清文字。据此,再分析指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集中性”,并概括出“注意”的定义。所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练习参与,对抽象概念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心理学作为一门中间科学,其研究的结论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实验。学校应像对待物理课、化学课那样重视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之外,还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等设计开发一套高师公共心理学实验教材,以便教师运用实验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生动性和针对性,丰富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应把演示实验看作是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例如,在讲“识记目的和任务的明确性对识记效果的影响”时,可以做这样的演示实验:用不同颜色的纸制作四张卡片,实验时先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同学们计算图片上数字的和、积各是多少?”让全体同学都集中注意后,把四张图片分别向学生呈现5秒钟,待学生算出结果后,提问下列问题:“这四个数字的和、积各是多少”?“这四个数字分别是几?”“它们都分别写在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内?图片是什么颜色?”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因为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对第二个问题也都能回答对,因为要计算必须记住所看到的数字。而对第三个问题则多数人回答不上来,因为它和要求完成的任务无关,没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这个简单有趣的实验,验证了“识记效果对识记目的任务的依存性”,使学生对这一心理规律产生口服心服的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这条规律的记忆。[4](31-33)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使他们较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时培养了求实的科学精神。开展心理实验教学应成为高师公共心理学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因为心理实验具有直观性,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将内隐而复杂的心理现象以生动活泼和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改变学生对心理学枯燥、抽象的认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懂度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心理学理论教学的深入和完善。

公共心理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环。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丰富感知,加强记忆,向学生输送声、光、色、形等刺激,把教学内容简明具体,从而使抽象原理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促进学生观察,加深印象。同时,结合教学进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比如,把繁琐枯燥的“脑的结构”的内容放到录像教学中,使录像与课堂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教师能够更为灵活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师指导观察、引导思考、组织讨论、分析评价、总结归纳等活动大大加强。

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后,能够帮助他们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所讲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一些心理测验,如人际关系、性格、能力、气质及心理健康测验等,帮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品质的优缺点,理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且学会尽量正确地观察和理解他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除此以外,还可以进行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并指导学生自学,开展课堂提问、讨论等,这样能够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把课堂教学同开展专题讲座和咨询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反过来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其针对性更强;组织学生分析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情境;增设心理学的选修课;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等。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革考核制度,使考核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一个考试应展示知识的相关内容与用途如何获得与迁移。考试的中心是让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论证其合理性,目的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对心理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并从自己的需要入手去查阅有关书籍。

心理学的考试往往是概念、基本原理等记忆内容较多。考核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只考记忆内容,应加强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可以出没有现成答案的灵活性试题,如解释心理现象、教育现象,进行案例分析等。在考试范围上,不能只考教师讲过的、课本上的、笔记上的内容,应适当增加一点课外的、要求学生自学或阅读的内容。期末考试试卷的组成应是:记忆内容(基础知识部分)、能力内容(运用原理部分)和课外内容(自学部分)的比例为6:3:1。

为了解决期末考试一卷定生死的弊端,可以采取分散考核的方法,即将考试制度的百分制三七开,平时考核占30分,期末考试占70分。平时考核的30分包括:出勤5分;课堂提问和讨论5分;资料查阅5分;作业和小论文5分;期中考核10分。这样,既控制了学生的出勤率,同时又通过提问、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督促学生重视平时学习。

总之,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发展。而这项改革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14-17,13.

[2]卢家楣.对提高公共课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2):121-126.

[3]秦金亮,程素萍.拓展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空间的初步尝试[J].课程・教材・教法,2001,(3):58-61.

篇9

【关键词】  职业病医师;人文素质;基本原因;途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国家,职业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劳动者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职业病学是临床医学领域的边沿学科,由于职业病收益微薄,许多医疗机构没有设置该专科,而职业病医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培养需要多年沉淀,且收入普遍不高,又因无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储备情况不佳。现有的职业病医师多为公共卫生医师或部分临床医生培训而来,学历和职称普遍不高。随着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的发生,社会对职业病的关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对职业病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很高要求,更是对人文素质教育敲响警钟。顺应时展的要求,加强医者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一项迫切而有深远现实意义的任务。

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主要表现。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①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知识等②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观念。③掌握人文方法。④遵循人文精神[1]。人文的核心是价值,它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

1 目前职业病医师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1.1 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我国医学生直接来源于高职或高中毕业生,高考制度的题海战术及文理分科使学生缺乏艺术、文史、伦理等素质培养。入高校后繁重的医学专业、外语的学习也使医学生普遍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加之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使大学中人文课程置面窄,内容单一,存在过弱人文陶冶。结果是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侵蚀的能力不强、艺术修养不够,欣赏品味较低。

1.2 市场经济化导致医疗市场功利主义盛行,诱惑与贪欲使人们在精神上丢失许多宝贵东西,部分医务工作者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偏向。诚实、守信、敬业、勤奋、仁爱等基本道德品质表现欠佳。

1.3 接待患者时不擅长耐心倾听,表现得不耐烦,武断打断病人的谈话;轻率解释或持怀疑态度;语言交流上专业术语多,没有通俗化,导致病人或家属不理解,给病人或家属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表现做作、衣冠不整、姿态傲慢、缺乏礼貌,语言生硬,接打私人电话,与旁人讨论无关话题,不停地打断患者叙述,漠视患者反应等与职业不相称的表现,甚至因之为小事诱发冲突。

医学文化人文知识只有内化为人文精神,让每一个医者都能成为在道德与才能上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已成共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本质是育人,通过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滋养、高雅文化氛围陶冶、优秀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使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3]。

由于职业病患者来源的特殊性,要求职业病医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尤其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唯有如此才能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职业病患者,尊重其人格,能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自觉恪守医师职责,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

2 培养职业病医师的人文素质

2.1 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关人文精神修身养性的精华与学习西方独立人格相结合,不断完善人格,提高人生的境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拥有宽广的知识面,情感表达真挚,具有宽广的胸襟、外在气质旷达、高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精神为主,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文化混合体,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互为补充。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博大精深。中国优秀的传统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更体现出特有的对人性的关怀。古人推崇的人格境界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意识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人的超越境界。通过对文学、美学、哲学、宗教、人文地理等的涉猎,使内在修养、才情和学识和谐统一,对天下万物、有情众生的内在价值油然而生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宽容心。进而体现出正面、良好的职业形象:端庄大方儒雅的仪态举止;严肃认真的诊治态度;冷静、理性、科学的创新性思维;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面对压力稳定、自然、从容的情绪状态。

2.2 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经济学、医学美学、法学、医患关系等人文课程[4],在实际医疗活动中达到与患者心灵的交融与感知。职业病患者多为广大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一旦患上职业病更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的患者由于经费拮据、生活困难、疾病痛苦等诸多问题,内心会感到孤独无援、自卑、精神高度紧张,有的患者因丧失工作和工作生活能力而悲观、失望、焦虑、仇恨社会,甚至思维、行为极端。这些都需要职业病医师不断顺应时代变化、求索新知识加以解决。通过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个人好恶,对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能真正从爱护他们的角度去分析、帮助,进而取得理解、认同,故职业病医师必须能够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特点,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制定完好的心理治疗方案,通过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攻击、不说教对方等恰当的语言和相应的行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对方的信任,达到有效沟通;对突发的不良的社会误导及时进行辟谣。由于职业病是医学和法律双重意义上的一类疾病,随着人民权利意识、自主性意识的提高,决定了职业病医师需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补充法学知识,准确、及时解读和应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2.3 在实践中将人文知识与社会问题结合,训练科学的人文精神思维: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对某个领域进行社会调研、社会考察、职业体检、咨询活动、学术活动、人文讲座、社会服务等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认识到自身职业责任和价值。

总之,职业病医师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自我高度重视和终身修炼。

参考文献

[1]柯荔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53-154.

[2]雷娟、薛声能、严励,等.21世纪新德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12.

[3]李情.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几个关键.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16-517.

篇10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结核病人; 护士素质; 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41-01

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是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发病率居榜首的传染病,结核病给患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结核病人的护理干预课题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护理模式下,适时成为近年来我院护理管理和研究分析辨点。

1 一般资料 选择患结核病的病人648例,男416例,女232例。本调查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对不同病人个体进行分阶段连续评估,根据不同阶段的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教育,收集资料,采用自制项目问卷进行调查。

2 护理干预的目标 根据结核病的特点,制定出结核内科和结核外科的教育计划,使不同病人达到以下目标:(1)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待结核病;(2)对结核病的传播、预防能够认识;(3)能够配合完成短程督导化疗和坚持长期治疗;(4)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手术;(5)了解手术后功能情况和并发症。

3 护理干预的步骤方法 利用整体护理步骤进行护理干预。责任护士对住院病人进行检查,对身体疾病状况,文化程度、年龄、精神状况以及家庭情况,支持系统进行评估,根据结核病人共性问题,结合个体情况,找出护理对象个体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个性教育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教育。护理干预分长期教育和短期教育。责任护士定期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评价,调整教育计划,改进教育方法,直至教育目标的实现。

4 护理干预的内容 (1)有关结核疾病的专科知识;(2)有关结核病长期、联合、规范治疗知识;(3)有关结核病预防、传播知识;(4)饮食营养、心理调节与休息;(5)手术病人术前准备;(6)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至正常生活的时间,术后功能锻炼、术后身体恢复程度;(7)自我精神舒缓法。(8)责任人员尽力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项目,把其房间卫生整理好,依据其意见给其调配可口的饭食,尽量满足其心理及生理需要,缩短与其的心理距离,以此取得信任。(9)近距离接触进行心理疏导,给予讲解,为阻断肺结核的进一步流行,必须采取隔离措施,防范其他人群被传染,鼓励他们多倾诉,排解焦虑及抑郁的心理,缓解对肺结核的不安情绪,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来战胜疾病,告知焦虑与抑郁只会降低机体免疫力而不利于身体康复。(10)调动社会力量与患者沟通,让其消除被遗弃的心理,如何让患者的同学及家人给其打电话,发短信等进行交流,同时依据男性组和女性组的不同,给其提供体育、美容方面的杂志,转移其对疾病的恐惧心理。(11)确诊有肺结核的或可疑为肺结核的大学生,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并送往结核病医院进行治疗,对其密切接触的同学进行检查,积极采取消毒隔离措施,然后对其宿舍进行彻底消毒处理。(1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年期是责任重,操心多的时期,社会上承担重要任务,作为单位骨干,希望成就事业,家庭中要尽到敬老育幼的责任,为长者生活负责,为晚辈的教育费心,因此,中年人要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来指导工作和处理各种矛盾,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5 护理干预的形式 结核病教育要处处体现人性化和专科化管理,鼓励病人和家属共同参予,缓解病人紧张、消沉、孤独感,按年龄、文化程度、初治复治需求不同分层次教育,注重个体化的评估、分析,在完成基本知识学习后注意一对一的指导。

5.1 门诊护理干预 利用病人及家属候诊时间进行护理干预宣传,包括语言传达教育信息、发放卫生科普宣传材料。

5.2 病房护理干预 病人在住院期间,护士依据规定的内容,结合病人病情及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可采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语言教育,针对某一问题专题讲座,发放护理干预材料等方式。

5.3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时,根据病人情况开“护理干预”处方,指导饮食,注意事项、功能锻炼等。

6 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目标实现情况:所调查病人表示能以积极心态对待疾病,配合全程治疗。手术病人能以良好心态接受和配合手术,掌握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康复要领。了解结核病的传播方式,能够自我约束行为,有效控制了传染源。护理人员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被激励,思想开拓,不断探索,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全面实行护理干预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比实行护理干预前明显降低,病人满意率、教育内容知晓率、护士基础知识和专科理论知识考试平均成绩比实行护理干预前有了显著提高。

7 讨论 护理干预是指通过教育的途径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7.1 护士参予护理干预的意义 护理干预是实现初级预防保健的最积极有效的措施,而初级预防保健是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最基本内容。护理干预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搞好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服务模式、协调护患关系、促进康复有着重要作用。作为预防战线的护理工作者,不仅肩负着结核病人的抢救护理职责,也肩负着向结核病人传播健康知识和预防技能的任务,开展疾病预防工作,帮助和教育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环境。

7.2 护理干预在护理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护理干预在护理队伍素质建设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改善服务态度方面,也体现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上。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范畴由临床护理向保健护理发展,护理人员应该成为多种角色,既是护理工作的提供者与决策者,又是护理干预的宣传者、执行者和病人的保护者。每个求医的人都存在一个获得健康的问题,他们对所患疾病知识的求知欲非常强烈,与病人接触最多的护士只有加强业务学习,开拓医学知识面,才能充分应用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等相关专科的科学知识,对他们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卫生知识宣教,提高病人对所患疾病的认识,解除病人的不良精神心理反应,解除病人及其家属的思想顾虑,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在参予护理干预过程中,是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是提高护士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护理队伍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7.3 护理干预在结核病人住院质量的作用分析 患结核病后常因失去劳动能力和长期的医疗花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加强预防和教育工作将是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和长远的经济效益的举措。开展结核病专科护理和护理干预工作,有助于减少结核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病人的寿命,改善病人的生糟质量,并能减少卫生总支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先避翁经验,大力开展系统而规范化的结核病教育,尽快建立起规范化的专科护理干预培养体系,从而推动我国结核病专科护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