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0:0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培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能培训论文

篇1

当我们发现一个培训班应该上课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或者只有一个年轻的培训教员在教室玩手机的时候,基层工作人员总会无奈地解释说:老百姓最近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来参加培训!当我们发现“面点师”培训考核现场培训学校请的师傅准备好一摞擀好的饺子皮,学员拿着这些饺子皮到考评员那里登记姓名和身份证后就算技能考试通过了的时候。我们不禁会问:考核怎么能这样?考评员就会解释说:这完全是在配合目标任务的完成!在一次计算机中级操作员考试过程中,笔者发现理论考题竟有10处错误或乱码,技能考试的考题也缺乏可操作性,最后只能送分以保证合格率,这样不仅失去了考核的意义,也显得这种考核太缺乏严肃性。可见,在这种目标考核体制下,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只能靠“虚拟技术”了。

二、对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大数据统计结果的反思考

我们随机调查了某地8389人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记录,其中有710名在两年内参加了2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61人参加了3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竟然还有一人2年内参加了6次不同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而且经核实该人这两年正在部队服役!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说明什么问题呢?表面上看,好像年龄越大越愿意,也越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事实是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只有那些年龄大而不需要培训或者即使参加了培训对他们的就业也没有什么帮助的人才会来参加这种“拿个证在手里也没有什么坏处”的职业技能培训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4050政策,要领取社保补贴必须到街道、社区审核,而无奈地被迫参加这种自己并不愿意参加的培训班呢?我们还对参加不同工种的培训人员年龄分布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人员、性别、年龄都与培训指标考核有着极强的相关性。而与就业、培训愿望、企业的需求以及工种对性别、年龄的选择和要求均没有太大的相关性,更看不出哪些人更需要培训!

三、对如何提高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效益的几点建议

1.取消指标考核,建立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培训机制

改革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就是要提高政府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让需要培训的人能够得到培训,让企业需要的工种有人愿意学,学会了愿意做,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政府要做的是服务和培训补贴资金管理工作,要放开培训补贴工种限制。政府不能做民办培训机构的保姆。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以及工种的开发要完全交给市场,让市场决定他们开发和培训什么样的工种。就像新东方一样,他的优势就是外语培训,从出国留学外语培训开始,后来又根据市场需要推出了高考外语培训、四六级外语培训等,收到了很好效果。

2.充分利用好公办培训机构和高职院校的良好资源

公办培训机构、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培训设施、场地和师资力量,是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利条件,有利于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发展。

3.民办培训机构只能作为补充而不能作为唯一依靠

从本质上说民办培训机构是商业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政府的培训任务交给他们,而指标考核又要通过他们来完成,培训工作就会受到民办培训机构的挟持,从而浪费政府的培训资金。

4.将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师作为培训力量

可以考虑把企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作为培训力量,充分利用企业场地和生产设施、设备进行职业工种的培训,更多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对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进行培训资格认定,对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应准予招生进行相应工种的培训,对参加生产企业内部培训,经专家评议合格并能够被企业录用的学员应当给予补贴。培训机构也可以聘请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到学校兼职,将职业技能传授给学员。经培训机构培训的学员要经过相应工种的企业专家评估,被企业录用至少一年后方能拿到培训补贴。

5.加强技能实训,减少“黑板式”培训

技能培训的关键是技能,培训对象是成人,属成人教育范畴,很多技能是靠练习才能得到的,试想不下水只听讲,能成为游泳健将吗?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企业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实在在的技能,它不同于大学教育!因此要想办法加强技能的实际训练,让受训者学到真正的技术。一个拿着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只能换换灯泡,或者甚至连家庭用电与工业用电都区别不开,万用表也不会用或者培训的时候都没见过,他怎么能胜任企业的平时工作?

6.多开展针对性、订单式培训

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而不是知识储备,更不是为了养生。所以,人社部门要通过技术手段或大数据技术了解近期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订单式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

7.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

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让老百姓想学什么就能够知道到哪里去学,知道学什么工种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知道哪些企业需要具有哪些技能的人才,知道哪个行业薪资水平比较高,知道参加什么工种的培训就业后能拿到什么比例的培训补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什么样的工种。同时让培训机构知道哪些企业急需哪些工种的人才,怎么样才能培训出这些人才。这样政府才有更多的精力做好服务、做好管理、做好引导,而不是花大量的精力去协调哪个培训机构开设哪个工种的培训班或者这个培训班让哪个培训机构去开设,基层单位也不需要采用“虚拟时空技术”,疲于应付指标任务的完成。

8.让培训内容跟上时展,提高技能鉴定水平

加快行业、职业工种的培训标准制定科学的培训大纲,编写对应的培训教材,并且能够随着时展和技术发展动态更新,让培训出来的学员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而不是在Office2013的时代培训Office2003的使用,在大数据时代培训DBaseII的结构。

9.职业资格鉴定要靠专家

篇2

(一)思想观念保守

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较落后的农村,有些甚至是偏远的贫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外界信息了解较少,思想观念保守。随着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热的悄然兴起,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农民工依然用惯常思维思考问题。部分农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样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亏的方式息事宁人。此外,许多农民工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对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积极争取自己的相关利益等持漠然态度,对别人已经发生的事持观望态度,及至事情发生后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

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层次,导致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而不是寻求法律上的援助。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识程度高低相互联系。调查显示,收入高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相对较高。收入高的农民工,由于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接触到法律事务,其在法律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相对较强。而收入低的农民工,由于生产经营单一,缺乏接触法律事务的机会,其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则相对较弱。从农民工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三)无法坚持长期深入的学习

当前针对农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人员与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普法工作职能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工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同时,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不高,在对村民的纠纷调解中,往往不以法律处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决断,从而也造成了农民工对法律的误解。另外,针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时间的春节及节假日农民工返乡之时,时间短促,学习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认真研读有关的法律知识条文,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挣钱,返乡之际忙于休息应酬,并未真正领会相关法律知识的精髓。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使农民工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再加上边远山区的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他们为了保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宁愿牺牲法定的休息时间,双休日加班加点,甚至宁愿忍受恶劣的劳动环境和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习惯,不敢抗争或不懂得如何抗争。有的农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违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起到维权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因此,大力开展农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工了解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正确认识,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劳动集约型的地区,就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了缩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甚至克扣、拖欠工资,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卫生资金,不顾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常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从而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整体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策略

(一)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渗透法制教育

凭祥市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该市就业服务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1.2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以上获得了上岗证书(获得电工、电焊上岗证书者居多)或者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当中,特别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电工电焊、水电工、装潢设计的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使技术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结合起来,让农民工既掌握技术又懂法律,确保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健康和稳定。同时每位参训学员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此外,学校普法教育多样化,选择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注意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诸如板报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汇演、播放电影等,让农民工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组织引导农民工观看《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邀请在外务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民工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他们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热情。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认识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边远山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欠缺,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让农民工认识《劳动者权益保障法》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一是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即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选择职业时,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爱好、兴趣的职业。二是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应当有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四是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五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六是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七是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八是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指导农民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应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法律常识教育,使农民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发生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的,鼓励他们走法律程序,提请法律仲裁。二是要求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合同的条款与用人单位进行仔细协商,不签订带有霸王条款的合同。三是告知农民工用人单位不能扣押农民工的身份证及其他证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违反,可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农民工来自农村,交通不便,少出远门,不懂得安全常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须要求农民工掌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坐“三无”车、农用车和报废车,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城市生活常识。二是外出农民工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务工地点的,从购票后进入乘运人指定的候车地点开始,乘客和承运人之间就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在发生纠纷时能够证明自己与乘运人之间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法律关系,外出务工人员一定要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凭据(车票船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乘车过程当中,不能随身携带或者在行李中夹带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禁物品。违反规定的,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还将被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四、结语

篇3

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为保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全国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随着培训工作的展开,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参与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通过与受训教师的深入交谈,亲身观察以及反思,发现当前培训中存在不少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领导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称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究其原因,是上级领导发的通知中就把这次培训称为微机培训,致使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与以往的各种计算机技术能力培训等同了。部分学校领导理念认识和组织管理不到位。在与受训教师的交谈中,有些老师反映所在学校的领导根本不了解此次培训的内容和意义,在学校内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并没有针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设立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时性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退缩心理,积极性不高。多数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映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训模式比较单一。这次培训在推进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认识,从需入手,促进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并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非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二)关注受训教师需求,以受训教师为中心,采用“菜单式”培训方式,增加校本培训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从而缩小学生实际水平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现阶段的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方法、过程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所以培训方式要多样化,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应该具有灵活性,在内容上应具有一定的权变性,培训方式宜丰富多样,组织上要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增加校本培训是最佳的选择。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可以填补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三)组织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使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得到良性发展

篇4

一、培训效果评估的原则

培训效果评估是整个能级护士培训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是达到患者期望护理结果的体现。评估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的标准和方法评价客观存在的事实;遵循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选择;遵循连续性原则,进行连续的、长期的监督评估,才能综合地、完整地反映培训的最终效果;遵循定量评估方法与定性评估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二、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是柯氏四层次经典评估模型。柯克帕特里克依据行为学的研究结果,将培训效果分为: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s)四个递进的层次。该模型为能级护士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思路和操作流程。

三、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1.反应层评估。

反应层评估主要是衡量护士对培训项目总的反应和感受,是在培训结束后了解护士对培训内容、培训教师水平、培训设施等的评价,以及自己从培训中得到的收益。常采用问卷调查法,可对能级护士的培训组织形式、培训目标及课程满意度等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对培训的看法、态度或培训项目的有效性,进而改进和完善培训项目。此评估方法易于实施,也易于分析和总结。

设计一份能够量化护士反应的调查表,是问卷调查评估的关键要素。调查表的设计应保证护士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且便于统计分析,注意围绕反应层的评估重点。满意度的衡量尺度宜采用Likert量表的五级记分方式,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可适当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对层级培训的理论和技能项目,均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培训项目的有效性,调查方式采用的是现场集中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即刻收回。收集护士对培训的感受和意见,能较好地体现培训项目的有效性。然而,问卷调查存在主观性较强的缺点,容易以偏概全,护士的个人喜好很容易影响评估结果,因此,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小组讨论等评估方法,可获得更深入的信息。

2.学习层评估。

学习层评估是衡量护士通过培训后,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转变,宜在培训进行时或培训结束后立即对护士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常采用测试法、情景模拟法等。测试法在能级培训中主要使用书面测试法和技能测试法。书面测试是能级护士培训及晋级考核中评估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技能测试以操作技能评价标准,了解护士通过培训对与岗位胜任力密切相关的操作技能、流程、工具和方法的熟悉与掌握程度。测试法在护士培训效果评估方面直接且有效,但不能完全反映能级护士的态度、行为,所以应结合情景模拟法、问卷调查法等补其不足。情景模拟法可用于评估能级护士的临床能力和操作技能。该法对护士的应变能力、抢救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评估作用,常用的方式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法等,能够最直观地反映短期培训效果。缺点是专业性强,模拟情景如果设计得不科学、不合理,就达不到考核成效,且须占用较多的时间、资源,成本较高。笔者所在医院的护士晋级考核中使用以上方法,从不同角度、层面考察护士的临床能力和操作技能,能较好、较充分地观察能级晋级护士各方面的能力和绩效。

3.行为层评估。

行为层评估是在培训结束三个月或半年后对护士学习行为的改变进行评估。该层次的评估能较好地反映培训的效果,常采用360°绩效评估法、观察法。360°绩效评估法主要是对能级护士培训后在工作过程中的态度、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改进方面进行评价,可考察护士能否将培训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是否具备承担岗位责任的能力。通常是向能级护士所在科室护士长、医生、同事及服务对象(患者和家属)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同时开展护士自我评价,对护士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转变形成综合评述,从而得出被评价护士的全方位绩效。其中,患者满意度调查是最关键的调查部分,因为患者是护士培训行为转变后的直接感受对象。笔者所在医院对患者的调查内容包含:护士的健康宣教、护士的态度、护士的专业技术等。科室护士长及同事则着重被调查护士层级培训前后岗位胜任力、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能力等的转变。

观察法是护理专家或护理管理者在工作环境中实地观察能级培训后的护士回到岗位工作的行为变化,是对护士的能力进行评估。该法在真实的环境中切实地反映护士的实际能力。徐新菊等应用迷你临床演练评量工具对护士临床跟班考核进行直接观察,就护士临床工作综合能力进行观察判断,效果良好,值得借鉴。

4.结果层评估。

篇5

关键词:农民工,调查,劳动保障

 

( 一)、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84家企业,共有就业人员66314名,其中农民工22655人。毕业论文,农民工。企业类型主要集中在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行业主要分布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

(二)、农民工的构成情况

1、从被调查农民工性别来看,男性656人、女性367人,分别占总数的64.13%%和33.87%,男性多于女性30.26%。

2、按农民工的年龄进行分类,最小的农民工是19岁,最大的为60岁。年龄分布为:19-30岁361人,31-40岁347人,41-50岁260人,51-55岁38人,56-60岁17人。可见绝大多数农民工年龄为40岁以下的。

3、从受教育情况来看,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但较2007年调查数据有所提高。受调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511人、高中279人、中专、技校和职高138人、高级技工学校及技师学院17人,大专及以上文化78人,分别占全部调查人数的50%、27.3%、13.5%、1.7%,和7.6%。较2006年调查结果数据,农民工文化程度略有提高。初中及以下文化人员占农民工的53.4%,下降3.4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的上升了2.3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普及情况

按性别和法律法规普及情况交叉分组,发现所调查的农民工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条例》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知晓率较高,而对《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了解程度较低,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

按文化程度和法律法规普及情况交叉分组,我们通过上面一系列图表可以发现,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对法律法规知晓度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毕业论文,农民工。

(四)、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

按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来分类,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占比高达63.5%;初级工也仅为15.3%;中级工占比为15.2%;高级工及以上的仅为6.0%,说明我市农民工职业技能普遍很低。

(五)、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按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和经济类型交叉分组,可以发现1023名被调查农民工中有19名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占比1.85%,主要集中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15名和3名。有98名农民工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合同,占比9.58%;有2名农民工签订了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其余904名签订了有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主要集中在12个月(占比40.4%)和24个月(占比26.5%)和36个月(占比26.1%)。

(六)、农民工的用工形式

1、农民工用工形式,主要集中在全日制工,有833名,占比81.4%,非全日制工仅占一小部分比例,为0.6%,劳务派遣工为184名,占比18%。

2、按经济类型和农民工用工形式进行交叉分组,我们发现非全日制工主要集中在股份有限公司,劳务派遣工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及有限责任公司。

3、按行业和农民工用工形式进行交叉分组,图表显示非全日制用工主要在制造业;劳务派遣工主要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制造业。

(七)、农民工找到目前这份工作的渠道,主要表现在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推荐的占比最大,为39.9%,其次为自己到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占比为21.8%。

(八)、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毕业论文,农民工。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764人,去年全年外出工作达12个月,占比74.7%;另外10个月的有97人,占比9.5%;11外个月的61人,占比6.0%。上月实际工作天数超过21天的有645人,占比达63%。上周的工作天数,最多为7天的有76人,占比7.4%,工作6天的有392人,占比42.4%。由此可见,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普遍偏多。

(九)、农民工加班及补偿情况。绝大多数农民工存在偶尔加班,占比73.1%,有164人反映没有加过班,占比16%。在加班费的问题上,总体情况较好,有98.3 %的农民工都能拿到加班工资,仍有少部分拿不全或拿不到。

(十)、农民工带薪年休假情况。数据反映情况良好,没有安排带薪年休假且未补偿的有187人,占比18.3%,其余均安排年休假或给予了补偿。

( 十一)、农民工社会保险情况。农民工社会保险方面,工伤保险情况较好,有1020人参加了,占比达99.7%;其次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加保险人员占比分别达94.3%、93.5%和92.6%。其余几项保险参加人员较少。

(十二)、农民工劳动报酬及工资拖欠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农民工平均每月实际得到的劳动报酬在580-850的有26人,占比2.54%;850-1000元的有143人,占比13.98%;1000元-1500元有466人,占比45.55%;1500-2000元有274人,占比26.79%;2000-3000元有96人,占比9.38%;3000-6000元有18人,占比1.76%。可见绝大多数农民工每月实际得到的劳动报酬低于1500元。

工资拖欠方面,总体情况较好,2007年12月31日之前,有5名农民工被拖欠过工资,占比0.5%,拖欠金额分别为50元,100元,不超过200元。今年以来共有13名农民工被拖欠过工资,占比达1.3%,拖欠金额为50-200元不等。

发生工资拖欠时,农民工首选解决途径是劳动监察的有355人,占比34.7%;选择找工会的有293人,占比28.6%;找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的267人,占比26.1%。

(十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在外出务工之前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只有577人,占比为56.4 %,在城里找工以后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有810人,较前增加了233人,提高比例22.8%。毕业论文,农民工。在城里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期主要是以短期的为主,一个月以下的,占比72 %,一个月以上有227人,占比28%。

基本结论

我市农民工以男性为主,主要是40岁以下青壮年,半数以上的企业农民工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文化程度相对偏低;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毕业论文,农民工。7%、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比例都在93%以上,比上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工资报酬基本得到保证,这充分说明我市贯彻落实农民工相关劳动保障政策取得了积极进展。毕业论文,农民工。

但是以下五种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平均期限偏短,合同期限主要集中在12个月(占比40.4%)和24个月(占比26.5%)和36个月(占比26.1%)。农民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只占比9.58%;二是企业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月实际工作天数超过21天的,占63%;周工作6天的,占42.4%,最多为7天,占7.4%,;三是企业农民工的劳动报酬相对偏低,绝大多数农民工每月实际得到的劳动报酬低于1500元,还存在少部分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现象;四是企业农民工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比例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五是企业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偏低,在外出务工之前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56.4 %,在城里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也只有22.8%,他们对职业技能培训有较强的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重点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建立健全维护企业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督检查,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以劳动保障监察为主、其他部门组织协作配合的农民工维权执法联动和监督检查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农民工权益保护网络。二是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多方投入的教育培训体系,将农民工纳入不同阶段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与自我维权的能力。三是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全国可以转移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提高农民工的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

篇6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就目前民族地区藏汉双语师资培训及检测的标准、内容、手段、方法等现状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制约双语师资培训检测工作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国家和省州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实际,就如何解决双语师资培训及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7七种措施,特别是笔者编制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小学教师藏语师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及标准》,对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双语师资技能培训检测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双语教师,是指履行双语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指在少数民族地区用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双语教学模式在四川省民族地区己实行多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以藏民族为主(占全州总人口的75.5%)的民族地区,自1952年以来,特别是党的以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汉双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甘孜州有中小学1144所,在校学生113676人,其中,实行双语教学的有687所,在校学生60074人,其中,小学668所,在校学生5203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的65%;中学19所,学生8044人。占少数民族学生的74.12%。全州开展双语教学的面达73.7%。现在甘孜州7213名中小学专任教师中,从事藏汉语教学的教师有1765人,他们主要毕业于甘孜州内的三所师范学校和四川省藏文学校、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西南民族学院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广大干部群众己逐步形成了共识:认为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是坚持理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掌握现代先进文化科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提高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现在,甘孜州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到处都有双语人才的足迹,他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及检测现状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仅就双语教师而言,从1984年到2003年间,甘孜州就已先后选送了300余名教师分别到中央民大、西南民大、西北民院、西藏大学、青海师大、阿坝师专、康定师专等大专院校学习深造。

但是,尽管甘孜州双语教师大都是从正规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但时代在前进,藏区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绝大多数双语教师除参加学历培训和汉文学科通识性培训以外,没有参加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上面提到的各种培训也主要指学历培训和汉文学科的培训。因此,长期以来,民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都属于薄弱环节,相对于汉文学科教师而言,双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等都比较陈旧,自然,教学质量也相对较低。目前甘孜州藏汉双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和检测现状如下:

第一、到目前为止,除国家和省州颁发的有关汉文学科的五项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检测内容及评分细则以外,还没有一个正式的针对藏汉双语教师制定和颁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检测内容及评分细则,而双语教师只能靠汉文学科的考核来确定其职业技能等级,这就自然会造成教师的专业与培训检测的内容不相适应,即教藏语而考汉语,双语教师整天忙于对考非所教的应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3年5月至8月,我们在对甘孜州部分边远地区县的1847名双语教师进行座谈或问卷调查时发现,有90%以上的双语教师都非常急切地希望能出台一些有关双语师资技能培训及检测的内容和标准。

第二,从事职业技能培训与检测的双语师资几乎是空白,更没有专门的培训教材。四川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己开展了几十年,也培养了不少中小学双语师资,但培训与检测双语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人员还没有几个,这就对提高双语教师的职业技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之,无专门的教材,双语师资技能培训更是无从着手。

第三,双语教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称评聘等都是参照汉文学科执行的,搞的是一刀切,既不符合实际,也刺伤了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正因为没有专门针对双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检测标准,所以,双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检测标准,完全按照汉文学科来进行,加之,双语教师评职定级,评先选优等也是以汉文学科的标准来确定的,难以促进双语教师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没有考虑其自身的特点,这就无法达到客观性和公正性,更说不上科学性。笔者也是从事双语教学工作者,因工作等原因,每年都有机会到各县或在州政府康定与很多双语教师见面探讨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等问题,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事双语教学工作者对其评职定级的方法和标准等没有按照自身学科的特点进行而感到遗憾和不满,他们认为“这不公平”。

第四、双语教师本身的职业技能水平需要培训。甘孜州教师培训中心2003年对石渠、白玉、新龙、道孚、巴塘、乡城、康定等七个县1847名中小学双语教师进行了藏文三笔字、简笔画、教具使用与制作等模底检测,结果合格率较低。大部分双语教师虽然在师范院校接受过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继续培训和学习,受环境条件的制约,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素质下降,很难胜任现代教学任务。如我们在某县对60多名双语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有部分教师在职前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的专门培训,他们上课时的语言、板书、方法及整个教学过程等都是随心所欲,特别是教学用语很不规范,方言特别严重。

第五、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设备差,受国家的大力扶持,甘孜州各县办学条件己大为改观,但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尽管有个别县己少量用上了多媒体,但就整体而言,教学设备还较差。如我们对州内几个县进行了调查,有的县全县只有一台教学投影仪,很多教师更不知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什么是课件,有的县仅有几部老式录音机。教学设备差导致教学手段非常落后。 二、对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及检侧的思考

(一)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提高双语师资的职业素养。

首先,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双语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有关双语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解决和处理好双语教育教学与民族教育、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等等之间的关系。其次,双语教师本身要树立新的正确的育人观,要认识到现代社会,只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终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是绝不可能的了,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双语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而且还要不断根据双语教学特点,不断改革、完善和充实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双语师资技能培训和检测标准,以便于培训和检测双语教师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和甘孜州的有关文件精神,“自2002年起,全州中小学教师申报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正式挂钩的考核项目为:‘普通话’、 ‘三笔字’、‘教学简笔画技能’三项”。“组织教育活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教具制作与使用”四项技能的技能达标考核于2005年起全部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工作:鉴于我州中小学教学工作存在“双语”教学的实际,甘孜州教育局根据藏语学科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运用的特点,专门制定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小学教师藏语师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及标准》,作为藏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内容。该考核内容及标准,主要是针对“藏语口语”和“藏文三笔字”等培训与检测的需要而编制的,并已实施了两年,效果较好。对提高双语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其他项目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后,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标准。

(三)加快步伐培养双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及检测人员,编写相关教材。

首先,甘孜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现有30余名省级教师技能测试员,可依托培训中心培养州级培训和检测人员,并根据双语师资技能特点编写相关教材。其次,再依托省教师培训中心培训更高一级的培训者和检测人员,并由省级相关部门审定教材。

(四)改善双语师资培训和检测的方法、手段及培训模式等做到切实可行,既符合现代教师培训检测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民族地区双语师资培训和检测的实际需要。

(五)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和检测的要求,必须与汉语相关学科标准具有同等作用,同时,双语师资参与什么内容的培训和检测,应有一定的自主性,这是双语性所能决定的。

(六)保证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

民族地区对教育资金投入虽然所占比例大,但因地广人稀,具体金额却十分有限,仅靠教师微薄的工资既要养家户口,又要用以继续教育等是很难办到的。所以除政府应继续加大教学投入外,可以采取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培训经费的机制,这种分担制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增强教师继续教育的自主性与内在动力。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篇7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在新护士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新护士的教学技能。方法将2007年7月入院的新护士85名为观察组,2006年7月入院的新护士83名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进行教学技能培训。结果观察组除演示和板书技能外,导入、教学语言、提问等8种教学技能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形成于美国2O世纪6O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此教学方法是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实录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并分析评价,以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一种微格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师范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它是通过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对各项教学技能逐一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集中解决某一特定技能的教学行为。微格教学系统从构成看,它基本上是一个专门化的小型演播室,尤其对摄录像设备要求较高,不利于其推广。鉴此,笔者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对我院2007年7月入院的85名新护士进行为期一年教学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2007年人院新护士168人,男21人、女147人,年龄21~25岁,平均22.7岁。学历:专科92人,本科76人。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外,还系统学习了《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将2007年7月的新护士85名作为观察组,2006年7月的新护士83名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学历、学习课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技能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即采用微格教学方法,但不采用摄录像设备,具体为:第一步,受训者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微格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分类、课堂教学观察方法等。同时指导老师说明教学目的和任务,安排训练程序,说明评价标准。第二步,微格教学理论有导人、教学语言、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组织、结束10种技能。以导入技能的培训为例说明,讲解的题目为《原发性肝癌》,指导老师先上台示范。在讲课的开始展示一张图片,如著名影视明星傅彪的一张剧照,老师开始提问:这位明星大家可能都见过,我也很爱看他演的作品,可惜他已不在人世了,那他到底是患什么病去世的呢?预想新护士的答案:肝癌。老师接着说:为什么肝癌如此厉害,竞能夺走一名当红明星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疾病。指导老师给大家示范结束后,每位受训者轮流上台进行导人技能的示范。然后,其他受训者和指导老师给出评价,导人技能训练的评价标准是:①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其注意力;②能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③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④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⑤讲话感情充沛,语言清晰;⑥导人时间掌握得当,紧凑;⑦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评价结果显示该受训者导人技能合格,则该名受训者可进行下一个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如果不合格则根据反馈评价的结果重新修改教案。进行微格教学再实践,反复训练,达到充分掌握教学技能,直至合格。第三步,当1O种技能全部训练完成后,组织受训者进行试讲,试讲必须综合运用之前学习的1O种技能。做到对各种教学技能熟练运用,融会贯通,真正学到当老师的本领。培训周期为1年,前1O个月进行1O种教学技能的训练,最后2个月进行试讲。培训时间为每月月中和月末的一天下午,时间为3h。指导老师为护理部选取的各科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的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等。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培训方法,即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然后试讲,老师再进行综合点评。培训时间与观察组同。

1.2.2评价方法两组培训结束后进行试讲,试讲内容为各受训者所在科室的常见疾病,肘间为lOmin。由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并长期从事临床及理论授课的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带教老师30名对两组进行教学评价。评价表为学校编制的教学评价表,内容包括我国规定的十大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每种教学技能的满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所有评委的平均分为该名受训者的最后分数。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a一0.05。

2结果

培训后对照组教学技能总分为(79.3±3.7)分,观察组为(94.6±2.9)分,两组比较,t一29.87,P

3讨论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教学医院,护理部每年承担大量的理论授课及临床教学任务,需要大量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的老师。临床护士既要承担理论授课和临床教学,扮演老师角色,平时又要应付繁重的临床工作,比较注重专科理论及临床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但教学技能的培训欠缺。而教学技能是提高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新护士是医院未来进行护理教学的生力军,其理论知识扎实,但教学技能缺乏,只有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其进行培训,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一名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由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所决定。知识的掌握在于临床长期的积累和自己不断的学习,教学技能则是一个在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因素。

篇8

此次投稿论文有对宏观理论的详尽解读,有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更有对实践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评审委员会及作者均表示,征文比赛推动了各个院校之间改革发展经验的交流,有利于技工院校改革向纵深推进。

“2012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改革发展征文比赛”获奖名单

特等奖

许实霖 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 《关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等奖

艾超巍 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多元“渗透”,点燃技校生英语学习热情》

黄国栋 福建师范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 《走职业学校的“企业学历”办学之路》

二等奖

黄智勇 王定勇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 《多能力(6A)预备制技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宋先桃 湖北省职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重拾技工教育的信心》

王 越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与学——基于可编程序控制器(PLC)课程的实践》

三等奖

张正强 广东省惠州市技师学院 《技工院校学生打架斗殴的分析与预防》

柯昌汉 湖州技师学院 《依“发展观”、心理规律和学科要求循序渐进教学语文》

潘小莹 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 《德育教育应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管武鲜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浅谈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读误”现象及纠正策略》

王丽琴 韶关技师学院 《浅谈技校教育人才制度建设》

优秀奖

王杭贵 南京技师学院 《技工院校生存出路和发展方向在于提高办学质量》

篇9

论文关键词: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目前,建筑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全国建筑用工中90%的一线工人都是农民工,而这些建筑农民工中有90%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90%以上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现行的建筑生产(支模板、绑钢筋、浇筑混凝土、砌筑结构、水电安装)模式下,农民工是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一、建筑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那些不足建筑农民工10%的人所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从目前现状看,全国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十分薄弱。虽然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重视,但基本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和有效的实施方案。由于已经实施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培训和输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量建筑农民工仍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很大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业实行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的企业组织模式。总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一般不带劳务队伍,企业农民工培训的责任难以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建筑企业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没有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总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不愿支付农民工培训资金,农民工自身支付培训费用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而现行的培训鉴定收费标准过高,严重超出了企业和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建设部预计,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每年仍将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技能培训环节的不适应,不仅减弱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建筑业的能力,也影响到建筑业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社会要求

农民工的素质不仅决定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决定建筑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因此,做好建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不仅对农民工的系统化、有序化管理提供对策,而且为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促进并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另外,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的需要,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他们的文化、技术、综合素质也直接关涉所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出台、“阳光工程”的全面启动,使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全线铺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此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探讨,探索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建构,对于促进就业、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三、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的构建

建筑农民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而构建以“三营四建”为结构支撑的培训体系,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并协调起来,通过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机制与措施提高建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是指,在国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一必然趋势下,本着“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需求、农民受益”的原则指导,以“三个营造、四个建立”为措施,构建科学的建筑农民工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建筑农民工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三个营造”包括营造良好的环境机制、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和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三方面内容:(1)实施政府主导,健全机构,提供制度保障。农民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聘用,即农民工要持职业资格证上岗。聘用后,用工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这样才能确保工资不被拖欠。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农民工、鼓励农民工进行积极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城市各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需要城市人口的包容意识及尊重意识的不断升华,最终形成社会包容、农民工教育、建筑水平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体系。(2)建筑农民工培训应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长期规划与当前需求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建设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城乡一体化,并在财力、人力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统筹。(3)最后,实行政府、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政府要保证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和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专项基金,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基本经费;改革现有的建筑工程成本费用的构成;将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失地农民工培训;施工企业所需教育培训经费要从建筑安装工程费中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建设单位要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支付,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施工单位的使用情况;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

“四个建立”:(1)建立完整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农民工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必须进行务工常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培训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交给各级建设教育协会,将具体的培训工作交给具备相应条件和资格的学校及企业,建设和教育行政主管机构要强化政策研究,突出培训质量管理。(2)建立全方位的知识培训体系。建筑知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法律知识及人文素质的全方位知识培训,不仅仅意味着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还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指导企业还可根据生产实际,采取农民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远程教育等现代科技,逐步建立起信息网络培训体系。探索建立建筑业关键工种就业准入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将企业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与企业考核、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标准化工地创建、工程评优等挂起钩来;将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培训时间统筹利用起来,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4)建立灵活的培训鉴定管理体系。以“放开入口,卡住出口”的方式,严格考核技能操作能力,并根据农民工工作的时间特点实施弹性教学。在培训鉴定上,采取基地鉴定与现场鉴定相结合、以现场鉴定为主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鉴定。还可以通过组织修订建筑业关键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提倡依托施工现场开展技能鉴定。对已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水平的农民工技术骨干,通过综合业绩评价方式认定职业资格等级。最终通过制定农民工培训、鉴定、上岗、待遇相结合的配套政策,制定农民工技能等级工资指导标准,调动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四、完善培训机制的保障措施

篇10

一、以“有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和课堂教学研究。

我们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把德育课堂打造成“有效课堂、活力课堂”。在第五周,全组老师为陈xx老师打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这一课。陈xx老师也非常投入、认真。在本校、职专进行了多次磨课,最后在xx的展示获得了市教研员周xx老师的“完美的一课”的高度评价。在第十九周,我们又开展了教学评价研究,陈xx老师为组员做了《多元评价学生》的讲座,对新课程下职高政治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开展了有益的探讨。

二、积极开展“学为中心”研讨,全组成员共同参与研究,逐步推广“学为中心”活动。

在期初,教研组积极组织全体老师学习县、校有关“学为中心”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端正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路,把“学为中心”落实具体教学行动上:如第十三周,林明贵老师、张明飚老师分别执教《文明交往》、《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华文化》。林老师亲切理性、注重生成教学,张老师擅长启发、富有亲和力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19周县文化课调研活动在我校举行,我组李世际老师再次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这节《构思创业项目》打破传统,独辟蹊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受到与会领导、老师一致好评。

三、继续开展基本功磨练提升活动。开展“换主题换地点换形式不换人”的系列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备课、说课、上课的有效性。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案例评选、论文评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1)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组织参加校展示课活动。通过发挥名师引领、骨干带头,带动我组整体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的提升。

(2)积极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参加市里在文成的市德育理事活动,更好地拓宽教研视野和思路,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3)鼓励教师人人参加论文撰写,全面提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本学期教师的论文数量、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陈xx老师的《中职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在xx省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教学设计《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获县一等奖;冯xx老师的论文分获省三等奖和县三等奖。黄xx老师的论文《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实践意识的评价——中职政治课教学创意评价主题研讨活动设计》获县三等奖;《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获县三等奖;《中职政治课教学,催开人文教育的绚丽花朵》获xx市职成教论文(案例)评选三等奖;学生论文《“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获xx市二等奖、县一等奖。

(4)开展”以学定教“为核心的课题研究活动,提高课题结题质量,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供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教研组课题《学为中心模式下小组合作的开展》顺利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