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

篇1

【关键词】 脐带异常; 围产期; 监 护; B超

脐带异常是产科常见的合并症,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5%左右[1],如果诊断延误或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常可导致急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死胎。因此围产儿预后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期足月妊娠,如何获得早期诊断和加强产时监护,及时处理并发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产科关注的问题。我院2005年9月至2007年2月共诊治489例住院分娩的足月妊娠合并脐带异常的产妇,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9月至2007年2月的总分娩数1610例,脐带异常489例,占30.37%,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26.5岁;初产妇435例(88.9%),经产妇54例(11.1%)。孕37~40周232例(47.4%),孕40~41周221例(45.2%),孕42周以上36例(7.3%)。

1.2 脐带异常种类:脐带绕颈441例(90.2%),脐带先露13例(2.65%),多处缠绕14例(2.03%),脐带过短5例(1.02%),脐带过长8例(1.63%),脐带脱垂3例(0.61%),脐带扭转1例(0.2%),打真结3例(0.61%),脐带附着异常1例(0.2%),以脐带绕颈多见。

1.3 脐带异常对围产儿的影响,见表1 。

表1 脐带异常对围产儿的影响(略)

注:两组相比,脐带异常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比同期对照组高,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1.4 脐带异常的分娩方式见表2。

1.5 早期诊断、监护及结果

表2 脐带异常的分娩方式(略)

脐带异常自然分娩、阴道手术产及剖宫产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

1.5.1 489例脐带异常经产前B超检查发现者452例,占92.43%。其中胎儿颈部有“U”或“W”型压迹确诊脐带绕颈438例,诊断符合率99.3%,另外3例为出生后确诊,脐带先露1例,诊断符合率占7.6%。

1.5.2 胎儿监护情况:441例脐带绕颈者,胎心率>160次/min者112例,占25.39%,胎心率<120次/min者57例,占12.92%;胎心率120~160次/min者272例,占61.68%。

2 讨论

2.1 脐带异常对围产儿的影响 脐带是母体与胎儿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的重要通道[1,2]。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脐带受压致使血流受阻时,如脐带过长致脐带绕颈或缠绕使脐带相对过短,脐带发育过短、脱垂、先露、打真结等,就会造成胎儿急性宫内缺氧导致胎死宫内,甚至危及新生儿的生命。本组资料显示,产时因脐带异常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率比同期足月妊娠组高,P <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因此脐带异常对围产儿危害较大。

2.2 脐带异常的处理:产前B超检查发现脐带异常准确率高,我院诊断符合率为92.43%,少数产妇在第一产程潜伏期出现胎头高浮,排除了骨盆异常、头盆不称、宫缩乏力等因素,在临产后出现胎先露迟迟不降,产程延长,宫缩间歇时先露明显退缩,胎心监护显示有变异减速,可考虑为脐带过短或脐带绕颈、缠绕等致脐带相对过短致使胎头下降受阻。脐带先露、打真结、过短、多处缠绕等产前很难诊断,临床上只要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发现胎儿急性宫内缺氧,排除了妊娠期的并发症后,可持续胎心电子监护,能增加脐带异常的确诊率,若提示变异减速持续时间>60s,胎心率下降到低于70次/min,多为脐带受压所致 [3,4],在宫口开大3~4cm未破膜者可人工高位破膜,观察羊水颜色,若见羊水重度污染,则脐带异常可能性大。出现第二产程进展缓慢,甚至滞产,且在宫缩胎先露下降时胎心减慢,宫缩间隔时,先露加缩,胎心可恢复,如果产力强,胎儿较快通过产道,使脐带过度伸展,可发生脐血管,甚至脐带断裂,胎盘剥离,子宫内翻或胎儿脐疝等。故与临床相结合, 宫口开大<3cm,羊水污染严重,经宫内复苏短期不能结束分娩者应剖宫产分娩。宫口开大>8cm,产妇宫缩好,胎心监护示基线变异正常,变异减速持续时间<30s,应阴道助产。本组资料脐带异常489例中,剖宫产192例,占39.26%;阴道助产34例,占6.95%;自然分娩263例,占53.78%,分娩方式与同期分娩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以上结果表明,脐带异常导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同期对照组高,常发生在第一、二产程,加强产时监护,详细观察胎心及羊水变化,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256.

[2] 王淑贞.妇产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32.

篇2

【关键词】胎儿窘迫;胎心监护;无应激试验;宫缩应激试验

附表说明:1.NST组经确切概率法按X= 0.05 双侧检验。羊水污染和低Apgar评分发生率,可疑型与正常型之比P>0.05, 二者间无显著差异;危险型与正常型之比P>0.05, 二者间也无显著差异。

2.CST组运用X2检验。羊水污染发生率:危险型和可疑型两种类型与正常型之比X2= 6.62,P0.05, 二者间未见显著差异,而危险型与正常型之比X2= 2.669,P< 0.05,二者间有显著差异。

3 讨 论

胎儿电子监护可以通过连续观察并记录胎心率的动态变化估计胎儿宫内安危情况,故目前临床应用广泛[2]。胎儿电子监护实际上是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调节功能的监护,是诊断胎儿窘迫的重要辅助检查之一[3]。胎儿的心脏活动受神经、体液调节及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 异常的图形只能够表现出胎儿心脏活动存在异常,可以使由于胎儿生长受限,也可以是胎儿缺氧、贫血、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心律失常等导致的。因此胎心监护出现异常图形未必是胎儿缺氧,仅仅依靠胎心监护的图像来诊断胎儿窘迫是不科学的。随着现今对胎儿监护的不断研究,一些学者指出[4-5],胎心监护并未显著改善新生儿预后,但是却明显增加了产妇的剖宫产几率,因此在使用这项检查时有些问题要格外注意。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NST 组中异常图型(可疑型和危险型)与胎儿窘迫之间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与很多文献报道一致。因为影响NST的因素较多,故假阳性率比较高。因此,在做NST 时如出现可疑图型或危险图型需认真分析,应对胎儿进行生物物理监测、胎动监测等检查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如条件允许还可进行胎头头皮血PH测定、血气分析以及羊膜镜检查等等,这样可以将其他相应的影响因素排除,同时降低假阳性的几率,这样所得的结果更加具有诊断价值,不可以单凭借胎心监护的结果来诊断胎儿窘迫,防止增加剖宫产的几率,如有必要可在此行CST和重复监护。在CST组中胎儿窘迫和异常图形的相关性较为显著。

本文的研究表明,产程中如进行CST时如图像表现为异常,则可能出现可胎儿窘迫,一定要积极的进行处理。急性胎儿窘迫多见于分娩期,因此有些医生指出要连续对胎心进行监护,这对临床来说非常重要,即便NST处于正常情况,产妇进入产程后也要对胎心进行监护,这样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出现不良现象的几率。

(下转至第155页)

篇3

【关键词】 胎心音监护;羊水过少;围产儿结局

羊水过少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为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胎儿窘迫发生率可达5%以上。电子胎儿监护可以较全面地评价胎儿的宫内状况,是监测胎儿宫内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我院35孕周的羊水过少孕妇80例行无应激试验(NST)并研究其图形特征,探讨胎儿缺氧程度的危险信号,以便及时处理,以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日~2010年10月住院羊水过少孕妇80例,年龄24~40岁,孕周35~42周,初产妇75人,经产妇5人,均为单胎。随机抽取我院同期羊水正常且无其它高危因素的住院孕产妇8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常规行NST监测。两组孕产妇在孕周、年龄、胎次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孕妇排空膀胱取15°平卧位或左侧卧位,连续监护20min,有特殊情况时延长至40 min,每日监护1~2次,由妇产科医师发报告。B超由专人操作,新生儿Apgar评分由助产士(或妇产科医师)和新生儿科医师共同评分。

1.3 诊断标准

1.3.1 羊水过少诊断标准:①采用B超检查羊水指数法诊断:即通过脐和腹中线将子宫分为4个象限,测量每个象限的最大羊水池垂直径之和即为羊水指数(AFI),如AFI<50 min,则诊断为羊水过少;②采用临床诊断:即破膜后一直到分娩时收集羊水总量<300ml,羊水粪染采用Ⅲ级分度[1]。

1.3.2 NST监护图形分类及诊断标准,胎儿监护异常标准,晚期减速;重度异常减速;基线变异减弱或消失;基线持续≤100次/min或≥180次/min。未出现上述异常图形者为胎儿监护正常[2]。

1.3.3 新生儿APgar评分诊断标准,按传统的评分方法[3],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两次评分。评分8~10分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10.0统计软件对测量值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NST监护情况比较。羊水过少组基线变异差或无变异。胎儿率无加速或加速不达标,且有过性胎儿率减速,NST监护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围产结局及预后比较,羊水过少组剖宫产率,羊水粪污率,新生儿窒息率及围产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NST图形比较[n(%)]

表2 两组产妇围产结局及预后[n(%)]

3 讨论

羊水过少是指足月妊娠时羊水量少于300 ml,其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胎儿泌尿道畸形,胎盘功能减退,孕妇低血容量等有关。由于阴道分娩及术中收集羊水量不易,诊断上依赖于B超。羊水指数法(AFI)准确率高,本资料仅两例产前B超误诊,术后确诊羊水过少。羊水过少是产科常见的妊娠病理状态,是胎儿危险的重要信号,其围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尤其是羊水伴有羊水粪污者更应高度重视。羊水过少在临产时,常见脐带受压或产时宫缩影响胎盘血液循环,而致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羊水过少且易伴有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盘老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其他高危因素,可能引起胎儿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更加重胎儿缺氧,导致围产儿病死率的提高;胎儿缺氧时,肠系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增加肠蠕动,排便,污染羊水,羊水显得更为粘稠,污染程度更重。在分娩时容易致胎粪吸入综合征,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明显增加。本资料羊水过少组有42例(52.5%)羊水粪染,其中有3例围产儿死亡,均为孕足月胎死宫内入院。

胎儿电子监护(NST)无创伤,可重复操作并可通过观察胎儿心率的变化,测定胎儿的储备功能,间接反映胎儿胎盘功能,是在临产前监测胎儿宫内安危的主要方法之一[4]。通过NST监护图形分析胎儿缺氧的程度,及时处理,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本组资料显示临产前羊水过少孕妇无应激试验(NST)中。发现监护异常明显高于羊水正常组,尤其以基线异变减少或消失以及过性心率减速为多见,在新生儿结局的比较中,羊水过少组中病理情况的出现明显增多,尤其是羊水过多,伴有羊水过少粪染更应高度重视。

羊水过多产前重复NST监测,羊水过少NST有反应,羊水清,无其它高危因素,结合宫颈条件,胎儿大小及骨盆情况可经阴道试产。如羊水过少组产前胎心监护(NST)中,胎儿基线变异消失或减弱甚至出现自然减速,且羊水粪染,是胎儿宫内状况危机的早期信号,应积极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总之,对羊水过少的孕妇应加强胎儿监护,及时发现胎儿缺氧情况,正确处理,以降低围产儿患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周郅隆,王世雄等。高危妊娠的监护与处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21―3

[2]乐杰。妇产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69

篇4

1门急诊患儿的常见心理特征

1.1陌生恐惧感:门急诊患儿特别是首次就诊的患儿及家长对环境的不熟悉、对就诊程序的不了解、对医生护士的专业水平持怀凝抵触的态度、加上对患儿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都产生强烈的陌生恐惧心理。

1.2焦虑烦燥感:由于就诊的程序及医院科室的细化,做各项检查时需要家长带着患儿在不同科室之间往返排队等待,加之对患儿的担心以及患儿因生病不舒服而哭闹不休,门诊就诊环境的嘈杂都易使患儿及家长产生焦虑烦燥感。

1.3患儿家长对诊断治疗护理的期望值过高: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以及独二代的出生患儿在家庭中成了祖孙三代的生活重心.,一位患儿生病全家倾巢而出赶往医院。每位家长都迫切希望"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对医生的诊断要求及时准确立马见效,对护士打针输液更是要"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希望一次就明确诊断。

1.4怀凝心理:由于迎近几年来社会及医院各方面的原因医务人员在社会公众面前信任度下降,因而造成患儿及家长对医生护士的治疗及护理服务产生疑虑不信任。

2有效的沟通技巧

2.1语言交流是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长沟通的重要有效的措施

2.1.1礼貌亲切的迎接性语言:"良好的语言能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安慰"[3]。见到患儿及家长进入科室,候诊护士应主动迎上前用得体的称呼接过病历初步预检分诊、测量体温、按排就坐候诊,并亲切告之请稍等,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恐惧陌生心理,取得患儿及家长的好感。

2.1.2当患儿诊断完毕时候诊护士应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及时耐心地指导患儿及家长如何交费、如何联系检查或住院科室等。如需门诊输液的患儿、与同事做交接及时给患儿做皮试等。在此过程中与患儿及家长之间语言互动取得患儿及家长的认同。

2.1.3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应采用得体的称呼、恰旦的交流方式与患儿及家长交流。如对年龄大的家长可称呼大伯、大爷、奶奶、大妈等,对患儿则可称呼小宝贝、小帅哥等。与年龄稍大的患儿交流多用夸状性、鼓励性语言。如对小女子孩可以说“哟、今天你真漂亮!小蝴蝶结好美噢!来阿姨看看小手好不好?”对男孩子则可以说“小帅哥今天好勇敢!我要告诉其它小朋友你是最勇敢的”等等,取得患儿的配合。与家长交流则多用安慰性语言,如您不用担心我们会尽快给宝宝治疗的、这病会有好转的等等,取得家长的认同。

2.2注意非语言交流枝技巧的配合:

儿科门急诊护士在给患儿冶疗与护理的过程中还应掌握一些非语言沟通技巧的配合使交流更加通畅有效。

如面对患儿时应面带微笑、不时抚摸患儿的头部或身体、拉拉小手等,用肢体语言传递给患儿我很喜欢你的信息,消除患儿的恐惧感。面对家长应采用顷听家长的诉说,并配合顷诉内容采取或同情或微笑的表情与眼神以及一些简单语气词,如“哦是吗?真的咳喘很励害啊!”“不用担心啦!听医生的吧”向家长传递我与您一样为你的宝贝担心的信息。在治疗与护理中用过硬的专业技术为患儿服务进一步取得家长的信任。

3护理体会:

门诊就诊及治疗的患儿与医护人员接触时间短暂、受就诊环境、排队候诊时间、以及焦虑、烦燥、担心等心理的影响易与门诊医护人员发生医患纠纷及投诉事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针对门诊患儿及家长的普通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迅速消除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恐惧、烦燥、焦虑感,及时用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为患儿服务,取得家长的认同与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糸完成各项医疗护理任务,促进患儿康复,减少护患纠纷与投诉,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总之,护士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学会运用一些护患沟通技巧,对于提高护理质量、融洽护患关糸、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1 儿科急诊护理中引发护患纠纷的四大原因

1.1 护理技巧相对较弱 儿科急诊通常留观输液的儿童患者非常多,因此输液成为儿科急诊护理中非常重要工作[1-2]。但由于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治疗护理时间也相对集中,而且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最快就诊、输液治疗,医护人员如果繁忙无法顾忌,便会造成一定时间内患儿家长乱、吵、忙,从而导致护士手忙脚乱,观察不到位,从而引发护理安全隐患。另外在儿童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是家长们关注的一大重点,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一针穿刺成功,但由于患儿年纪太小,静脉血管太细,再加上患儿哭吵、恐惧、扭动,不但不易固定[3],而且还对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往往无法一针见血,甚至需要几次穿刺才能成功,因而引起家长们极大的不满,患儿年龄越小,家长的不满情绪越高,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 沟通交流经验不足 矛盾多、要求高、建立时间短是急诊护患关系的最大特点[4],而当前,我国城市家庭已全面进入“4:2:1”时期,一个孩子通常有4位老人及父母陪同,孩子一旦生病牵动着6位家长的心,只有病情较为严重的才会到儿科急诊就诊,孩子生病后家长们紧张、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迫切要求知晓孩子的治疗方法、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等。但目前护理团队普遍年轻化,且工作经验相对欠缺,沟通交流经验不足,再加上儿科急诊是个相对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建立关系的时间相当紧迫,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妥善的处理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问题,加上情况危急,医护人员的语气和态度难免会有些过激,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3 患儿家长采取极端维权方式 由于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缘故,有些患儿的家长在遭遇医患或是护患纠纷时,抛弃了合法合理的渠道、程序等维权方法,而是采用极端的维权方式,譬如直接去医院闹事或是雇佣职业医闹等方式进行非法维权,而所谓的职业医闹通常会采用刷标语、贴大字报、拉横幅等方式去医院进行闹事。家长们的这种行为不但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会对其它就诊患者造成较为消极的影响,把一个单纯的医患或互换纠纷演变成以非法途径获取巨额利益的非法聚众闹事的行为,从而使医患关系更为紧张。

1.4 儿科急诊开放式抢救环境 对于儿科急诊来说,抓紧时间是对患儿进行有效抢救,保护患儿生命的关键,很多医院的儿科急诊的抢救行为是在开放式的环境下,患儿的家长能在现场看到医生对患儿采取紧急抢救的整个过程[6],因而家长们经常会出现悲伤、嚎啕大哭、喊叫等行为,这便会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行动。另外,儿科急诊的抢救过程并不是患儿家长所想象的那样,它的每个程序与环节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如果家长无法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抢救行动,从而存在疑惑或是提出异议的话,容易造成纠纷。

2 缓解护患纠纷及确保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具体措施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决落实实施 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防范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只有全体护理人员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才能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7-8]。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完善护理部的层级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严格地进行把关,培养护理部门领导对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对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进行狠抓、严抓,譬如对于节假日、突发事件、护士新上岗、交接班时等情况下,要成立由护士骨干或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护理缺陷要及时组织讨论,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坚决做到每个班次的工作随机检查,每天的检查有重点,每周的检查工作有计划,每月的检查工作有总结,且定期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9],动态地监控护理质量,尽量消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一切以预防为主,避免给护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杜绝出现忙乱状况 所谓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理人员最主要的意识。当患儿来到急诊部门时,医护人员要明确知道先要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应该通知哪个科室医生,上报哪一位的领导,或是应该配备哪些药品,另外还需对抢救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区分儿科急诊中“家长急”的患儿,因为年轻的父母育儿知识、医学常识欠缺,或是老人带孩子过分的焦急,一旦孩子出现一点不适现象,都认为是紧急情况必须处理。因此儿科急诊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急诊意识,既要及时区分患儿是“家长急”还是病情急,还要快速的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坚决杜绝医护人员工作忙乱的状态和司空见惯的心理。

2.3 强化训练护理技能,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医院的护理部门应该对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其一,找出护理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要强化训练护理人员的小儿静脉穿刺以及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护理技能,譬如强化训练护理人员进行不同部位的穿刺以及掌握其要点。另外,要开展新老员工结对帮扶的活动,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以达到让患儿家长满意的目的。其二,要进一步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热情周到,主动服务,在提升护理方面的硬水平的同时,也需提升护理的软实力,用良好的护理服务打造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此外,在对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跟患儿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以获得家长较好的支持与配合。

2.4 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 护理人员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但想要担当一名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在所有的护理行为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之外,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详细、及时地记录自己所有的护理行为,发现异常情 况立即汇报给医师,保证万一发生医患纠纷自己不至于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的每项检查和护理,都存在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操作行为都符合规范要求,而且操作方法正确,会对患儿起到治疗的效果,最终得到康复;如果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对患儿的伤害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医院的主管部门或护理部门或急诊部门等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学习政策法规,利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开展医护法律法规的宣讲,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同时让医护人员慢慢学会自己正确地处理和对待护患关系,扭转以前的医患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10]。

2.5 提高护理人员护患沟通技巧,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随着护理行业的发展,患者家属及其社会对护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其中护患沟通技巧对于整个护理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科急诊的护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良好进行,而且能缓解儿科急诊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现象。由于就诊的患儿年纪较小,无法自己表达清楚,因而家长便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代言人,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宠爱有加,因而家长会格外的担心和焦虑,于是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当患儿出现异常痛苦的表情时,家长经常会抱怨护士的护理水平不高或是诊断不明等。就算如此,作为医护人员也要理解患儿家属的行为,作下换位思考,态度仍要和蔼可亲、热情诚恳,并且及时将患儿的病情信息提供给家长,同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讲解,时刻留意家长们的需求,不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待。另外,当患儿家属出现过激的行为或是言词时,护理人员应该尽量理解、宽容对待,稳定家长的情绪,尽量让家长的情绪得到有效的发泄或是沟通交流应用沉默、倾听的方式对其表示理解,从而赢取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充分信任。总而言之,护患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维持护患关系的前提,医护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坚持一切以患儿的需求为中心,才能更好的避免护理过程中由于互不信任、互不理解而出现的争执与误会现象,从而更好的避免引发医患纠纷。

2.6 儿科急诊实行分层管理,满足患儿急诊护理需求 由于季节、月份或是时段的不同,儿科急诊的就诊人数也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的就诊高峰期也会不同。因此,医院应该要求儿科急诊部或护理部分析其以往的就诊情况,找出其中的特点,对班次与护理人员进行统筹的安排,采取弹性排班制度,另外在人员的搭配上尽量采取能力强弱组合,以便进行优势互补,这样不但能确保工作量的均衡,而且能满足儿科急诊高峰期患者的护理需求。同时还应该根据患儿的就诊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区别对待,建立就诊分级优先制度,为患儿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如果患儿病情非常危急,应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抢先实施急救行动,而且在护理过程中确保争分夺秒。如果患儿病情较为严重,不需排队候诊,直接进入开展就诊治疗。其次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或处于稳定状态,应当正常就诊治疗。

由此可见,目前在儿科急诊的护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安全的因子,医院以及护理部门的全体护理人员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同时医院还需进行护理资源科学的统筹,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彻底消除护患关系隐患。

参考文献

[1]魏成兰.儿科急门诊护患纠纷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7):64-65.

[2]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3]胡素君,王玲,蔡春玲.与儿科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724.

[4]万小超,冯宇威,唐朝焕,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防范急诊护患纠纷[J].华北国防医药,2004,16(5):372-373.

[5]肖云珍,钱小芳,黄燕桦,等.儿科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4004-4005.

[6]李星慧.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11(3):226-227.

[7]杨爱军.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好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防范[G].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

[8]刘海燕,陈永红.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剖析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7):786-787.

篇6

【摘要】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病死率很高。其特征为肺部弥漫性病变并且在临床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一般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肺炎多见。感染发生在宫内及产时者称宫内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发生在产后的感染称为生后感染性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因此,探讨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诊疗及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 肺炎 护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产时吸入羊水、胎粪、血液,产时阴道黏液、乳汁,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者包括在宫内或产时,母体有传染性疾病时由血行或淋巴系统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

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咳嗽、不发热、阵发性青紫或苍白、呼吸困难、拒乳易呛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临床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生儿肺炎的康复。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收治的126例新生儿肺炎,其中重症肺炎56例,合并有心衰者32例,有惊厥者2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史、体征及X线证实。

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肺部体征与X线改变往往不完全相符。利用胸部X线拍片对诊断新生儿肺炎有其重要性,尤其是高质量X线照片,可为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提高重要依据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在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中:(1)以拍胸片为主要检查手段;(2)拍新生儿胸片时,要做到操作快;(3)按照、曝光条件和曝光时机要掌握准确;(4)掌握新生儿胸部拍片的特点,这些都有助于新生儿早期肺炎的诊断。

2 结果 126例患者均获临床痊愈。

二 护理方法

1 加强疾病护理的宣教:注意患儿的保暖、休息应随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随时更换潮湿的衣服,以免发生反复感染。必要时应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等。

2 呼吸道护理:反复吸净口咽、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引流,定期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每2~4小时翻身、拍背、更换,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60°,以使肺部扩张,减轻呼吸困难,利于分泌物排出。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或止咳化痰药。雾化吸入后轻扣背部,协助排痰。

3 供氧护理:供氧有低氧血症时可根据病情和血氧监测情况采用鼻导管、面罩、头罩等方法供氧;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可给予正压通气治疗。如果出现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喘憋、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立即给氧。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新生儿或鼻腔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可用面罩、头罩、鼻塞或氧帐给氧。如果患儿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口吐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应立即吸入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每次吸入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4 抗生素治疗护理:金葡菌肺炎可用耐酶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或丁胺卡那霉素;革兰阴性菌或绿脓杆菌对一般抗生素耐药者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选用氨苄青霉素与青霉素治疗,3天后用大剂量青霉素,疗程10~14天;李斯特菌肺炎可用氨苄青霉素;单纯疱疹肺炎可用阿糖胞苷或无环鸟苷;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用病毒唑雾化吸入3~7天;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静脉滴注;衣原体肺炎可用红霉素,剂量为50 mg/(kg?d),共2~3周。即根据不同患儿使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

5 中医介入的护理:根据小儿肺炎起病急且易传变的临床特点,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客观上存在缓不济急的矛盾, 因此发挥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炎的特色优势,需重视应用现代诊疗护理技术,加强对重症肺炎患儿的监测和护理;重视中医药扶正疗法在新生儿肺炎阶段的早期介入治疗和护理。针对婴幼儿服用中药汤剂依从性相对较差的矛盾,普及既保持中医护理特色又具简、便、廉、验的中医外治法及煮散剂的应用,加强中药给药途径及剂型改革;针对中医特色疗法在小儿肺炎防治中的作用,开展对常用特色疗法的临床验证及技术规范研究。

6 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表现:新生患儿如果出现面色灰白、烦躁不安、气喘嘘嘘等症状,短期内心率加速(幼儿>160次/min,婴儿>180次/min)、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等心力衰竭等表现,要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药物,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减轻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7 按时服药、打针: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打针痛、吃药苦等问题而忽视给孩子及时治疗,甚至有些家长虽然接受了治疗,但孩子一旦病情有点好转就停止用药,这样的迁就孩子。可结果往往是过几天病情又加重,有用药,以至于病程迁延不愈,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8 恢复期的护理 :新生婴幼儿要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睡眠,要避免使他们过度劳累比如长期的啼哭等。同时要加强营养供给,要保证高蛋白、高纤维素食高营养食物的供给。

对于新生儿肺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治疗,以遏制病情的进展。多数新生儿肺炎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治是完全能够治愈的,并不留下任何后遗症,而且也不会复发。但严重的肺炎又合并了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或损害,就会有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因此,要正确认识新生儿的肺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早给家长和患儿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刘世超.新生儿肺炎200例X线诊断体会.实用儿科杂志,2008.

[2] 卢升梅.儿科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王慕狄.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古锐,余加林.用PowerBuilder建立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及抗菌药物变化动态监测系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

[6] 许植之.新生儿肺炎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2007.

[7] 陈伟君,姚庆华.早产儿肺炎的X线诊断与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

[8] 张志君,徐润华,李剑媛.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护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然而,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并没有折损她们的风采,多年来,她们以乐观的态度、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女性特有的善良细心让一个个患儿绽放笑容,“市一儿科”在她们的精心打造下成为杭城百姓心目中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走进市一医院儿科门诊和急诊区,映入眼帘的永远是一片拥挤和喧闹。市一儿科一直处于病人量多而医师相对不足的状态,医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年365天有×××个上、下午都起码拖班半小时,疾病高发期甚至要连班,匆忙扒几口冷饭接着上下一班是儿科门诊医师常有的事情。一名儿科医师每天平均要诊治×××多名门诊患儿,秋冬季疾病高峰时甚至需为×××多名患儿服务。20**年儿科全年门诊人次达×××人。

为了更好满足患者需要,儿科门急诊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医师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加班开设夜间业余门诊、夜间专家业余门诊和日间专家业余门诊,以满足白天无暇就诊的家长和小病人需要。实行错时上班,根据不同时期患儿就诊高峰时间不同,医生随时调整上班时间,冬天增加中午上班医生人数,夏天早晨提前上班。科室还自己编制《市一儿科就诊指南》,指南中包括就诊须知、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介绍、儿科常见疾病家庭护理等,既方便患者家长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又适时进行了医学常识的宣教。

儿科病房仅有65张床位,相对于庞大的门诊量而言,病房床位显得远远不足。为了让需要住院的患儿尽早得到诊治,儿科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加快周转,尽量加床或向其他科室借床等。床位的增加使医师们不得不加班工作,但她们毫无怨言,而是出色地完成了工作,20**年儿科出院病人×××人次,床位使用率为×××,平均住院日××日,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为××0×××,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治愈好转率为×××。

市一儿科的医务人员深知,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优良的服务、高超的医疗水平基础之上,为此,全科室上下团结一致,在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

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为规范儿科各级医师职责和规范,科室制定了《市一儿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确保住院病人诊疗规范,杜绝不合理检查和用药。同时加强科主任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交班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儿科制度执行得分率始终名列全院前茅。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率,在床位紧张情况下,科室内挖潜力,尽可能让非感染疾病患儿、恢复期患儿和感染疾病患儿分开居住。每遇有病人因不解而投诉时,科室主任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总是从科室自身找原因,并以此为鉴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多年来,儿科投诉率在全院一直处于很低水平。

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宣传,努力改善医患关系。为了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每逢节假日儿科走廊都会悬挂各种饰物,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并为每一位患儿准备小蛋糕和小礼品一份。“六·一”儿童节还开展了猜谜得奖等游戏活动,让小朋友开开心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网页上,科室及时宣传开展的新工作,及时更改儿科网页内容,以便市民充分了解儿科医疗状况;在院刊、报纸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宣传儿科常识;无论是儿科门诊还是病房,墙面都张贴着儿科开展新医疗项目和基础常识的资料。

20**年起儿科还成立了“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每年组织召开会议和培训班,讲授哮喘防治常识和进展;开设“儿童生长发育家长培训讲座”;针对儿科特点,护理人员还制定了《儿科陪客须知》、《儿科健康宣教规范》、《儿科健康宣教手册》等。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尽管人员紧张,儿科仍坚持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室业务学习也从不中断。儿科还鼓励年轻医护人员进一步深造,本科毕业医师申报硕士学习,专科毕业护士申报本科学习。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搞好科研和教学。20**年以来,儿科新增小儿呼吸专科、小儿内分泌、儿童保健等特色门诊,并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左右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技术、小儿晕厥直立倾斜试验诊断技术、儿童智力和行为评定技术、儿童肺功能检测、儿童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等新技术项目。20**年儿科又增设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使临床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儿科是一个团结向上、充满爱心的集体,科内任何一位同志都能感受到集体关爱的温暖。科室有一位×××多岁女医师因颅内出血偏瘫3年,然而每到过年过节,她都能得到一笔充满爱心的捐助款,捐款虽不多但代表了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滚烫的心。此外,团结互作精神也早已深入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的内心,帮助兄弟科室完成小儿静脉留置、静脉采血,配合兄弟科室完成儿童相关疾病诊治,一直是儿科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8

[关键词]儿科门诊 ;护理服务;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39-01

在我国,自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普遍受到社会及家庭的重视,孩子生病更是牵动全家人的心。尽管我院推行24小时门诊、设立夜间专家门诊、开通用药咨询电话、专家咨询电话、设有导诊护士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使门诊的医疗护理服务跃上了新台阶。然而,门诊是由多个服务单元组成的窗口部门,是医院工作的前哨,每天接待的病人多,流动快,沟通时间短,整个就诊流程涉及多个部门,服务内容多,服务区域大,大大增加了服务难度,加上患儿无自主能力,沟通的对象又以家长为主体,服务要求更高,一旦服务环节未衔接好,出现不周之处,就会出现矛盾,甚至发生投诉和纠纷,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护理服务在儿科门诊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 树立窗口形象,营造温馨的就诊环境,保障就诊流程畅通

1.1门诊设立导诊岗位,导诊护士统一服饰,站立迎接,微笑服务,贴心关怀,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营造温馨的就诊环境,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为门诊诊疗工作开好头。

1.2 履行首问负责制,为就诊病人提供咨询服务,引导服务,便民服务,帮助解决困难,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得到人性化的关怀,促进诊疗过程的流畅和谐。

1.3 维持一医一患的就诊秩序,为医患双方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一方面可以保护病人隐私,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医患双方有效诊疗时间沟通顺利。

1.4 做好医生和病人的双向服务,缩短候诊时间,实行弹性制工作时间,高峰时间人员充足,保证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上班有时,下班无时,满足医生和病人的需求,保证就诊流程畅通和护理服务有效。

2 把好医疗工作第一关,保障门诊医疗护理安全

2.1 加强0-3岁患儿的预检工作,见人挂号,做到一看(面色、皮肤、精神等)、二问(病情、症状等)、三摸(头、额、手等)四测(体温),快速正确判断病情,辨别轻重缓急,对急诊、危重以及病情变化的病人由专人护送到急诊室救治,赢得抢救患儿的时机。做好交接,杜绝环节上的漏洞,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2.2 根据病情及家长要求,护士帮助家长合理选择专家医生及专科门诊,让病人能够在最需要的专科找到最合适的医生得到及时的诊治,不仅可以帮助病人缩短就诊时间,还可以有效分流病人,避免就诊拥挤和盲目选科,促进诊疗工作正常有序,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促进医疗护理安全。

2.3 正确预检传染病,及时隔离处置,减少交叉感染机会,维护非传染病及传染病病人的共同利益和安全,特别在甲流、手足口病等流行病防控工作中预诊服务把好了门诊第一关。

2.4 候诊区加强巡视观察,为发烧患儿,复测体温,防止高热惊厥;为病情变化的病人安排提前就诊或护送至急诊室诊治。对冬天蒙被和夏天高热等问题患儿,做好观察和健康教育,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5 对0-3岁患儿重点管理,候诊时安排在就近分诊台的座位上等候便于观察;接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经常巡视观察患儿的精神、面色等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农村及边缘地区来的患儿做好特别指导和关怀,杜绝由于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而导致的无效服务,危及医疗护理安全。

3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创建平安和谐医院

3.1 门诊护理服务是医生与病人的桥梁,就诊前的指导、诊疗中的配合和诊疗后的告知,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2 门诊护理服务贯穿在整个就诊流程中,护士通过护理服务可以发现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现场的纠纷苗头,及时做好协调解释,帮助解决问题,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将大事变小,小事化了,保障就诊环境的平安和谐。

4 健康宣教,促进儿童健康

4.1 专人进行健康宣教,在候诊区发放健康处方,讲解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更好的配合治疗。

4.2 随时进行健康指导,如:对发热患儿,指导测量体温,服用退热药的指针,协助物理降温;季节交换时,指导家长根据气温增减衣服;腹泻患儿的饮食指导等,帮助家长了解常见病的家庭护理知识,配合做好家庭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4.3 分诊台设有电化教育屏,循环播放卫生健康教育片,护士随时帮助解释指导,便于家长掌握知识,学会运用。

篇9

[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小儿急腹症的临床表现、不同年龄的发病特点及诊断治疗,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对小儿急腹症的重视。方法:分析我院138例以急腹症为主要表现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检验、影像等辅助检查及术后病理诊断确诊,总结不同年龄的发病特点、发病率及诊治方法。结果:小儿急腹症随年龄不同而好发疾病不同,新生儿以先天性畸形所致急腹症多见,如胎粪性腹膜炎、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婴幼儿则常见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套叠等;随年龄增长,逐渐与成人急腹症类似,以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绞窄性疝、肠梗阻和腹部创伤常见。其中,手术治疗101例,保守治疗37例,136例治愈出院。结论:根据患儿年龄、临床表现,结合各种辅助检查等对小儿急腹症可作出诊断,并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部分疾病采用非手术疗法亦取得良好效果。合并腹膜炎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小儿急腹症泛指需要紧急处理的各类腹部疾病,基本病理改变包括炎症、梗阻、穿孔和出血,依原因分为不需外科手术的内科性和需外科治疗的外科性两大类。儿童急腹症随年龄不同而好发疾病不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于误诊。本文收集我院2003~2008年诊治的小儿急腹症病例138例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38例,男性73例,女性65例,年龄0~12岁。本组病例全部经手术及治疗预后所证实。就诊时间均在48 h之内,其中24 h内就诊136例。临床表现:138例均有腹痛,婴幼儿表现为剧烈哭闹,发热108例,恶心、呕吐121例,呕血16例,便血56例,便秘、腹泻47例,腹膜刺激征阳性93例,腹部扪及包块79例,腹股沟包块18例。

1.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均常规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其中,血红蛋白降低35例,白细胞升高98 例。138例均行B超检查, 120例有阳性发现,13例B超检查见阑尾区囊性包块;X线检查可见腹部液平面18例;13例有膈下游离气体;98例行CT检查,90例有阳性征象。

2 治疗措施与效果

小儿急腹症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部分疾病采用非手术疗法亦取得良好效果,合并腹膜炎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根据患儿病史、体温、脉搏、呼吸等全身状况,及时纠正休克、高热、脱水、酸中毒,必要时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围术期准备,视腹膜刺激征严重程度及腹部穿刺阳性结果决定是否行剖腹探查术。本组手术治疗101例,保守治疗37例。本组2例(1.5%)因术后并发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136例(98.5%)均治愈。术式包括:胃肠穿孔修补术、部分肠切除吻合术、肠旋转不良和肠套叠复位术及血肿清除术等。腹股沟嵌顿疝经镇静解痉、手法还纳不能缓解或反复嵌顿行腹股沟疝修补术6 例;肠套叠经空气或温热9 g/L 盐水灌肠不能缓解者行手术治疗15例。平均住院日为10.5 d,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5年,小儿生长发育正常。

3 讨论

小儿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病情急、重,必须在短时间作出正确诊断并紧急处理,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小儿一般不会主动诉说病情,也不能正确描述症状,只能根据家长陈述病史、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影像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诊断。鉴别诊断较为复杂[1]。儿童时期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还有更加明显的年龄差异。本组急腹症的病因以急性阑尾炎居首位,其中以化脓性为最多。小儿患阑尾炎的症状多不明显,常因哭闹及检查不合作影响诊断。肠套叠次之,本组病例中影像表现提示肠梗阻9例;急性阑尾炎51例;肠旋转不良2例;肠套叠37例;胎粪性腹膜炎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消化道穿孔(气腹) 15例;嵌顿性腹股沟疝12例;先天性巨结肠3例;腹部创伤7例。据报道急性阑尾炎多发生在3岁以后, 7~15岁占86%。肠套叠发生于2岁以下, 5~11个月居多,占90%。肠扭转则多在9岁以下,消化道胃肠穿孔在3~15岁多见,腹股沟嵌顿疝多在4岁以下, 1~3岁占80%[2]。本组病例发病率与之大致相符。

小儿急腹症特点:本组患者入院后能立即确诊者仅101例(73%)。分析其原因:①症状、体征不典型;不能真实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本组约有1/5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②病史叙述常不确切。③病理变化重,疾病发生发展时间快;发病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可急转直下,迅速恶化。④病因较复杂,需要进行鉴别的疾病多。由于小儿与成人在各系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故发生急腹症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3]。小儿急腹症的检查中X线透视及摄片是小儿急腹症最常用、最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新生儿腹腔容积小,腹壁薄,当发生胃穿孔时,X线立位腹透和摄片均可见有横贯全腹的巨大液气面;当并发腹膜炎发生腹壁水肿时,前腹壁有发红透亮的体征;肠旋转不良,其系膜压迫十二指肠引起肠梗阻时,立位腹透会发现特殊的“双气泡”征。新生儿急腹症的诊断离不开X线、B超及CT等必要的影像检查,其独有的影像学特点为早期、正确地作出诊断提供了依据,本组138例病例中,每例影像检查均有一种或多种阳性影像表现,因此除一些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如血、尿、粪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对诊断急腹症有很大帮助外,腹部影像检查如X线、B超及CT等则是非常必要的[4]。

小儿的防御和免疫功能都很差,手术的创伤又会增加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一旦发生感染时极易并发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笔者认为手术时应尽量选择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的术式,如:对胃肠穿孔,尽量作修补术而不做胃大部切除或肠段切除术。无论哪一种手术都要认真进行术中监护,术后最好送入NICU监护24~72 h,尤其对要求禁食时间较长的小儿,要实施好全胃肠外静脉高价营养,每日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乳、葡萄糖、氯化钠及多种维生素,保证足够的热量,保持正氮平衡,同时,还要选择广谱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小儿术后多要求仰卧位,护理应注意勤翻身,及时更换纤细洁净的尿布,这些对促进小儿的早日康复都十分重要。本组除2例患儿因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因此,把握手术时机、及时剖腹探查很重要。只要有手术指征,无绝对禁忌证,均应及早手术[5]。

[参考文献]

[1]夏慧敏,徐涛.儿童常见急腹症的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7):10-11.

[2]骆效黎.不同年龄段儿童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1):839-840.

[3]杨铁成.17例新生儿急腹症的影像特点与手术治疗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1996,5(1):34-35.

篇10

    [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小儿急腹症的临床表现、不同年龄的发病特点及诊断治疗,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对小儿急腹症的重视。方法:分析我院138例以急腹症为主要表现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检验、影像等辅助检查及术后病理诊断确诊,总结不同年龄的发病特点、发病率及诊治方法。结果:小儿急腹症随年龄不同而好发疾病不同,新生儿以先天性畸形所致急腹症多见,如胎粪性腹膜炎、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婴幼儿则常见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套叠等;随年龄增长,逐渐与成人急腹症类似,以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绞窄性疝、肠梗阻和腹部创伤常见。其中,手术治疗101例,保守治疗37例,136例治愈出院。结论:根据患儿年龄、临床表现,结合各种辅助检查等对小儿急腹症可作出诊断,并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部分疾病采用非手术疗法亦取得良好效果。合并腹膜炎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小儿急腹症泛指需要紧急处理的各类腹部疾病,基本病理改变包括炎症、梗阻、穿孔和出血,依原因分为不需外科手术的内科性和需外科治疗的外科性两大类。儿童急腹症随年龄不同而好发疾病不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于误诊。本文收集我院2003~2008年诊治的小儿急腹症病例138例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38例,男性73例,女性65例,年龄0~12岁。本组病例全部经手术及治疗预后所证实。就诊时间均在48 h之内,其中24 h内就诊136例。临床表现:138例均有腹痛,婴幼儿表现为剧烈哭闹,发热108例,恶心、呕吐121例,呕血16例,便血56例,便秘、腹泻47例,腹膜刺激征阳性93例,腹部扪及包块79例,腹股沟包块18例。 

    1.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均常规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其中,血红蛋白降低35例,白细胞升高98 例。138例均行B超检查, 120例有阳性发现,13例B超检查见阑尾区囊性包块;X线检查可见腹部液平面18例;13例有膈下游离气体;98例行CT检查,90例有阳性征象。 

    2 治疗措施与效果 

    小儿急腹症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部分疾病采用非手术疗法亦取得良好效果,合并腹膜炎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根据患儿病史、体温、脉搏、呼吸等全身状况,及时纠正休克、高热、脱水、酸中毒,必要时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围术期准备,视腹膜刺激征严重程度及腹部穿刺阳性结果决定是否行剖腹探查术。本组手术治疗101例,保守治疗37例。本组2例(1.5%)因术后并发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136例(98.5%)均治愈。术式包括:胃肠穿孔修补术、部分肠切除吻合术、肠旋转不良和肠套叠复位术及血肿清除术等。腹股沟嵌顿疝经镇静解痉、手法还纳不能缓解或反复嵌顿行腹股沟疝修补术6 例;肠套叠经空气或温热9 g/L 盐水灌肠不能缓解者行手术治疗15例。平均住院日为10.5 d,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5年,小儿生长发育正常。

    3 讨论 

    小儿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病情急、重,必须在短时间作出正确诊断并紧急处理,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小儿一般不会主动诉说病情,也不能正确描述症状,只能根据家长陈述病史、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影像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诊断。鉴别诊断较为复杂[1]。儿童时期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还有更加明显的年龄差异。本组急腹症的病因以急性阑尾炎居首位,其中以化脓性为最多。小儿患阑尾炎的症状多不明显,常因哭闹及检查不合作影响诊断。肠套叠次之,本组病例中影像表现提示肠梗阻9例;急性阑尾炎51例;肠旋转不良2例;肠套叠37例;胎粪性腹膜炎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消化道穿孔(气腹) 15例;嵌顿性腹股沟疝12例;先天性巨结肠3例;腹部创伤7例。据报道急性阑尾炎多发生在3岁以后, 7~15岁占86%。肠套叠发生于2岁以下, 5~11个月居多,占90%。肠扭转则多在9岁以下,消化道胃肠穿孔在3~15岁多见,腹股沟嵌顿疝多在4岁以下, 1~3岁占80%[2]。本组病例发病率与之大致相符。 

    小儿急腹症特点:本组患者入院后能立即确诊者仅101例(73%)。分析其原因:①症状、体征不典型;不能真实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本组约有1/5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②病史叙述常不确切。③病理变化重,疾病发生发展时间快;发病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可急转直下,迅速恶化。④病因较复杂,需要进行鉴别的疾病多。由于小儿与成人在各系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故发生急腹症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3]。小儿急腹症的检查中X线透视及摄片是小儿急腹症最常用、最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新生儿腹腔容积小,腹壁薄,当发生胃穿孔时,X线立位腹透和摄片均可见有横贯全腹的巨大液气面;当并发腹膜炎发生腹壁水肿时,前腹壁有发红透亮的体征;肠旋转不良,其系膜压迫十二指肠引起肠梗阻时,立位腹透会发现特殊的“双气泡”征。新生儿急腹症的诊断离不开X线、B超及CT等必要的影像检查,其独有的影像学特点为早期、正确地作出诊断提供了依据,本组138例病例中,每例影像检查均有一种或多种阳性影像表现,因此除一些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如血、尿、粪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对诊断急腹症有很大帮助外,腹部影像检查如X线、B超及CT等则是非常必要的[4]。 

    小儿的防御和免疫功能都很差,手术的创伤又会增加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一旦发生感染时极易并发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笔者认为手术时应尽量选择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的术式,如:对胃肠穿孔,尽量作修补术而不做胃大部切除或肠段切除术。无论哪一种手术都要认真进行术中监护,术后最好送入NICU监护24~72 h,尤其对要求禁食时间较长的小儿,要实施好全胃肠外静脉高价营养,每日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乳、葡萄糖、氯化钠及多种维生素,保证足够的热量,保持正氮平衡,同时,还要选择广谱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小儿术后多要求仰卧位,护理应注意勤翻身,及时更换纤细洁净的尿布,这些对促进小儿的早日康复都十分重要。本组除2例患儿因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因此,把握手术时机、及时剖腹探查很重要。只要有手术指征,无绝对禁忌证,均应及早手术[5]。 

    [参考文献] 

    [1]夏慧敏,徐涛.儿童常见急腹症的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7):10-11. 

    [2]骆效黎.不同年龄段儿童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1):839-840. 

    [3]杨铁成.17例新生儿急腹症的影像特点与手术治疗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1996,5(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