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作物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作物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五大连池市;经济作物;发展概况;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43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07-1
1 经济作物的概念
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2 经济作物发展概述
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3 五大连池市发展经济作物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外入种子的依赖性较大
对于经济效益好容易销售的经济作物,就会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与青睐,种植面积将会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就会带来种子的供应问题。当种子的供应渠道单一、不畅的时候,就会影响经济作物种植。下面是有关德国甜菜种子3418的案例。由德国研制的“3418”甜菜种子是五大连池市极具经济效益的品种。它的产量大、含糖量大、价格高,逐渐得到当地农户的认可,因此被广泛种植。但是2010年由于德国制种产地出现失产现象,所能供应的种子只是2009年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种子的供不应求,黑市交易逐渐频繁,假种子也多次出现在市场上。种子的价格上扬,影响了种子市场秩序。农户对于趁机涨价的现象十分不满,投诉不断。五大连池市相关部门为了降低农户的利益损失,积极联络其他品种进行替代。但是与3418相比,其他品种产量减底,价格不高,效益低下。这种现象的产生反映了五大连池市对外入种子的依赖性太高,引入种子渠道狭窄,预见性较差造成的不良后果。
3.2 盲目种植,形不成产业化经营
无论是对传统作物的种植还是对经济作物的种植,我国都存在种植的盲目性。农民缺少对风险意识的预判和对市场的调研。他们习惯了跟风种植,缺乏市场的导向性。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较为分散,没有根据当地土壤特点、市场状况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这样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五大连池市也同样存在这类现象,从不进行市场调研,只是盲目的跟从。在高投入的情况下,低成本卖出。
4 促进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规律对资源进行配置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规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只“无形的手”并不能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调节,需要政府的监督、监管的。市场规律体现在商品上主要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规律对商品价值进行调节,即商品价格。但是市场规律不是万能的,存在功能缺陷和不足。因此,政府的调节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1.1 完善市场机制
4.1.2 促进市场信心畅通,纠正市场的不合理分配
4.1.3 保证市场商品价格的公平
4.1.4 价格部门应当加强价格监管
4.1.5 农业部门应加强对种子特许经营制度的监管
4.1.6 工商部门要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管,扶持种子、农产品的龙头企业
4.1.7 公安部门应严厉打击买卖伪劣种子的行为
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强有力的打击了市场黑市交易现象,保证了市场中商品的公平交易。这样经济作物在投入市场时,可以获得公平的价格,从而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4.2 建立经济作物专项网站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对于农民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建立供农民参考的网站是十分必要的。要把网站内容分成不同的版块,尽量不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农民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阐述。分成不同的版块包括:专家有关经济作物的论坛、经济作物的市场前景、国际有关经济作物的专项座谈经验交流、经济作物病虫害的解答(在线解答)等版块。
参考文献
[1] 田锦善,贲显明,戴春红.甜菜品种的选择[J].农业科技通讯,2008,(3):96.
篇2
关键词: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 专业优质农业 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过重,是新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事关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全局。千方百计扭转农民收入连续下降的趋势,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般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进城打工可以获得现金收入,直接支持农业建设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等于增加农业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可以使经营农业的人口收入增多。两方面同时起作用,对促使农民增收、减少城乡差别是极其有效的。从全国整体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与收人构成有很大关系。在工资性收入高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高,同时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小。例如,我们选3个典型省份2002年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江苏省是发达的省份,农民纯收入为3979.79元,工资性收入1993.74元,占全部纯收入的50.1%;河南处于中游水平。农民纯收入为2215.74元,工资性收入567.07元。占全部纯收入的25.6%:云南是落后省份,农民纯收入为1608.64元,工资性收入286.17元,占全部纯收入的17.8%。同时。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5、2.82、4.50。根据这些宏观数据。似乎可以确定,家庭经营收入的上升空间并不大,促进农民增收的捷径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然而,根据我们对河南省洛阳伊川县农村的调查。发现对于一些贫困山区,情况并非如此。
一、外出打工,并没有使农民脱贫致富
我们于2006年12月,采取抽样调查和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洛阳伊川县的两个典型村一老虎窑村和云水村。其中,老虎窑村是全国贫困村,本次调查获有效问卷95份,覆盖人口453人,占总人口(673)的67.31%。人均纯收入(不含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692.56元;云水村有效问卷40份。覆盖人口178人。占总人口(350)的50.9%,人均纯收入(口径同上)1895.72元。从村民外出打工的情况看。老虎窑村常年外出打工的有73人,占劳动年龄内人口的32.2%,而云水村常年外出打工的有33人。占劳动年龄内人口的28.4%,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云水村的户均劳动年龄人口和户均外出务工人口略高于老虎窑村,然而二者的人均纯收入相差了1100元。通过调查其纯收入构成。我们发现二者的差别主要源于家庭经营收入,见表2。
我们将调查数据同河南省的平均数据相比较,发现老虎窑村和云水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所占纯收入比例均高于河南平均水平,而且越是贫困的地方,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例越高,这似乎和全国的整体情况背道而驰。其中。老虎窑村村民无论是工资性收入还是家庭经营收入都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但急需提高的应该是家庭经营收入。
二、影响村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
老虎窑村、云水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人均月工资为481.02元和503.77元,其工资水平相当低。这些打工人员中,有五成是在本县工作,其中,以在煤窑、石料厂居多,五成在本县外的城市或者外省工作。煤窑、石料厂对所需农民工技能要求不高。劳动强度大而且工资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本县外以至外省打工的村民。则成了我国现阶段庞大的流动人口中的一部分。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根据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记流动人口收入情况仍可以粗略地看到,流动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有接近45%的流动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并且。河南洛阳、甘肃兰州、四川成都流动人口收入较低,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比重分别占69.18%、67.29%和62.92%。
老虎窑村、云水村村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初中及以下分别占所调查人员的93.68%、84.62%。并且大部分没有受过技术培训。即使到了大都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难以找到中、高收入的工作。这种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就老虎窑村、云水村的实际情况比较而言,老虎窑村村民面对贫瘠的土地,仅仅依靠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更加难以维持生计,许多村民只得接受一些报酬很低的挖煤、采矿的工作,一年利用农闲时节在附近矿厂干上三四个月,这是老虎窑村村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低于云水村村民的主要原因。
三、发展“专业、优质”农业,是洛阳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路子
老虎窑村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而云水村则不同。云水村虽然也是一个山村,但其优先发展了大棚蔬菜、养鱼业,其家庭经营收入远远高于老虎窑村。我们考察了云水村种植有经济作物(包括养鱼)的农户和没有种植经济作物农户的收入情况,见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云水村经济作物(包括渔业)给村民带来每人1070.48元的纯收入,每户纯收入增加4763.64元;由于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工资性收入较没有经济作物(或渔业)的农户每人减少641.30元,户均减少2853.79元。整体来说,种植经济作物(或渔业)的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429.18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云水村没有种植经济作物(或渔业)的农户来说。其工资性收入明显高于同样没有经济作物的老虎窑村。究其原因,是因为云水村村民多了一个选择的余地:即有机会在搞家庭多种经营还是外出打工之间做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而老虎窑村的村民劳动力大量闲置,打工成了唯一创收的出路;尽管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亚予云水村的村民,工作时间和工作收入却相对较低。就本例而言,外出打工,还不如在村里创业。根据农业专家的意见,虽然老虎窑村的自然条件略次于云水村,并且不像云水村那样濒临黄河,可以发展渔业。但因地制宜,可以发展林果业、放牧式养殖业等。我们认为,对于像老虎窑这样的贫困村,与其鼓励村民一窝蜂地外出打工,还不如鼓励村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让农民可以在打工和搞家庭经营之间做一合理安排,让那些更加合适的人出去打工,这样才有助于增加人均工资性收入,有助于使村民脱贫。
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篇3
新世纪10年(2000~2010年),中国玉米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4.86亿亩(水稻4.48亿亩,小麦3.64亿亩),跃升为中国“谷物之王”。
中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史表明,认识玉米的经济价值有一个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粮食不够吃时,十分重视高产的玉米;当粮食刚够吃时,往往又扬弃玉米,在生活逐步富裕起来时,才真正体会到发展玉米生产和确立玉米在畜牧业的主导地位对改善人民生活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政策导向影响玉米种植面积
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国家颁布的政策执行得好,能促进玉米生产健康发展,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出现负面效应。在世纪之交玉米面积和产量发生的大滑坡现象即为一例。
1999年6月,国务院转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要把当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即种植业结构要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要缩减粮食作物面积,扩大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这项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在科学概念和执行方法上却有明显的误导。仅视玉米为粮食作物,却忽略了它作为饲料在发展畜牧业中的主导地位。从科学角度看,这种理想型的“三元”结构需要几年或十几年才能实现,执行中却试图一步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照本宣科,层层贯彻,出现了全国盲目地、趋同性地压缩粮食作物面积,调整农业结构。玉米成为主要调减对象。
据北方和南方等省反馈的信息,一些县、乡、村按指令努力实现了“粮、饲、经”作物三元结构。蓦然回首,作为发展畜牧业饲料的玉米,种植面积在全国呈现出难以挽回的大幅下降趋势。全国玉米面积从1999年的3.89亿亩骤降至2000年的3.46亿亩,总产量从1.29亿吨降至1.06亿吨。特别是东北玉米主产省,面积减少了20%~25%,这样的减幅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经济和饲料供给。
虽然这次玉米减产还有其他原因,但政策的误导和行政干预是全国趋同性调减玉米面积的主因,其造成的负面效应,持续影响到接下来的两三年,本世纪初就出现了全国性玉米供应紧张的局面。为此,国务院紧急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实行“三减免、三补贴”,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种田的自。此外,还实行了种粮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等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由此,全国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并跃升为中国“谷物之王”。
玉米种植区域向北大幅推进
笔者曾三次到北大荒友谊农场考察,第一次是1979年秋季,农场大面积种的是春小麦;第二次是1994年,农场种的有玉米和大豆;第三次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当地农技站专家介绍说,这几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快速攀升,2007年为5200万亩,2010年增至7848万亩。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
是什么原因使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呢?一是气温升高。黑龙江省过去早霜一般在9月中下旬,玉米容易遭受低温冷害,籽粒脱水慢、含水量高,称为“水玉米”,给储存和运输造成困难。新世纪以来,早霜向后推迟一两周,玉米籽粒灌浆增重延长了时间。二是随着加工业的发展,玉米经济价值与日俱增。上世纪40年代东北地区“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今大豆比较效益偏低,面积也逐年减少,都逐步改种既高产又稳产的玉米了。
据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资料,该省过去玉米种植大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积温带,这两年区域迅速向北推移,第三、第四积温带都种上玉米了。在该区域,黑龙江省种子管理部门提出调配早熟种子,为确保适时成熟,提倡催芽点种和覆膜栽培,但目前非常缺乏早熟和极早熟玉米品种,特别是缺乏适宜密植的紧凑叶型极早品种。
黑龙江省种子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透露,2010年黑龙江省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为先玉335(395万亩)、吉单27(346万亩)、郑单958(346万亩)、龙单32(286万亩)、鑫鑫2号(265万亩)、龙单38(240万亩)等。
高产品种托起玉米增产增收
研究表明,玉米高产,七分种,三分管;优良的杂交种子在玉米增产中能起到25%~30%的作用。2000年以来,农大108、郑单958、先玉335和浚单20四个品种在全国玉米增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大108(黄C×178):中国农业大学培育,1998年通过国家审定,2000年种植面积2011万亩,2002年达到4099万亩,2007年仍保持1092万亩。种植地区遍及18个省区。该品种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可春播可夏播,特别是制种产量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居领先地位。
郑单958(郑58×昌7-2):河南农业科学院培育,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以耐密、高产优势迅速从黄淮海地区扩展到东北地区。2001年全国种植面积339万亩,2002年1324万亩,2004年4300万亩,2010年6510万亩。推广速度之快,横亘时间之久,史所罕见,至今还没有可以替代它的新品种。今后几年该品种仍将保持较大的种植面积。
篇4
《史地(地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在宇宙中
宇宙中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太阳系及其成员。太阳概况。太阳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的星球。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和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纬线和纬度。经纬网。南、北半球及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昼夜更替和时差。时区的划分、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轨道和周期。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及其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
(三)地图
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地图上的方向。图例。注记。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四)地壳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陆地地形的种类: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海底地形的种类: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洋盆、海沟、海岭)。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褶皱。断层。
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六大板块及其运动。
火山。地震。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倪作用、托运作用、沉积作用。地表形态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变化。(五)地球上的大气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主要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和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水平颁和垂直变化。
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世界降水的分布。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季风环流。形成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运用气温、降水的图表资料,归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六)地球上的水自然界的水循环。
海水的盐度。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海洋表面温度的分布。风海流。寒流、暖流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河水的补给:大气降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河流径流的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地下水。含水层和隔水层。
(七)陆地上的自然带
陆地_上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及其比例,全球陆地分布的特点。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和界线。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二)亚洲
亚洲的位罟和范围。亚洲的分区。东部的岛弧。南部的三大半岛。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地形。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的名称和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复杂多样的候,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亚洲主要国家和首都。
日本:领土组成。经济特点。工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东南亚国家联盟。
印度:人口。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农作物。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亚的位置,干旱的气候,灌溉农业和畜牧业。石油资源。
西亚的位置。世界最重要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干热的自然环境,水资源缺乏。(三)非洲
非洲的位置和范围。海岸平直。几内亚湾和马达加斯加岛。高原大陆,主要的高原、山脉。刚果盆地。非洲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撒哈拉沙漠和东非裂谷带的分布。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丰富的矿产、水能和生物资源。居民(黑人、阿拉伯人、欧洲人后裔)的分布。非洲主要国家和首都。
埃及:位置。世界长绒棉的重要产区。旅游业。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四)欧洲
欧洲大陆的轮廓特点,主要半岛、岛屿、海峡的分布。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冰川地形广布;阿尔卑山脉。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河网稠密,水量丰富;主要河流的分布。欧洲的旅游业。欧洲主要国家和首都。欧洲联盟。
发达的工业国:英国、法国、德国,各国的经济特点和主要的工业区。
俄罗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地形的东西差异。伏尔加河、贝加尔湖。煤、铁、石油和森林资源。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五)北美洲
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东西排列的三类地形 。密西西比河, 五大湖。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人口和民族。巴拿马运河。北美洲主要国家和首都。*贸易区。
美国: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及主要农作物。高度发达的经济。主要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六)南美洲
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山脉、平原和高原的分布。暖湿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世界的热带雨林区。亚马孙河。矿产资源的分布。水能资源。热带经济作物。居民。南美洲主要国家和首都。
巴西:南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亚巴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特点。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
(七)大洋洲
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
澳大利亚:位置。地广人稀。气候、植被带呈半环状分布。居民和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出口农矿产品。发达的工矿业。养羊业和耕作业。首都 堪培拉。悉尼。
(八)南极洲
南极洲的位置特点。冰原大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人类对南极洲科学考察的意义。长城站、中山站。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
(九)世界的交通
世界主要航海线和重要港口。重要的海峡和运河。亚欧大陆桥。(十)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一)疆域和行政区划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领土面积。疆域的四至点。陆疆和陆上邻国。大陆海岸线。隔海相望的国家。领海和内海。主要岛屿和半岛。
三级行政区的划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省府)及位置。(二)人口和民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华侨和侨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和分布。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地形
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主要山脉及其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的特点及分布。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气候
我国的温度带。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国的干湿地区。
我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祥,季风气候星著)及其原因。
(五)河流和湖泊
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主要外流河。主要内流河。主要淡水湖。主要咸水湖。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長江的发源地、干流长度、干流流经的省級行政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刻分。主要支流。三峡水利工程。上、中、下游各段主要特征。灌漑之利。 “黄金水道”。巨大的水能蘊藏。
黄河的发源地、干流长度、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注入的海洋。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上、中、下游各段主要特征、黄河的治理和综合利用。
(六)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
(1)交通运输业
主要南北铁路干线。主要东西铁路干线。主要铁路枢纽。重要公路干线,高速公路。
内河航送及主要航道:長江航道、珠江航道、京杭送河航道、松花江航道。
主要海港:大達、秦皇島、天津、青島、達云港、上海、宇波、厦冂、广州、湛江、高雄、香港。
(2)旅游並
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
(七)地域差昇和地理分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划分。
(八)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水土人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保护。
西部开发的意义、优势条件,存在的问题和主要措施。
(九)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居民。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交通中心。旅游业。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立置和范围。居民。经济。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台湾岛、澎湖列岛和*。东部山区、西部平原。自然资源和主要农产品。工业发展的特点。旅游业。主要城市。
第四部分 人文地理
(一)自然资源及其保护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土地利用类型。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合理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及其组成。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森林与环境。世界的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合理利用和保护。三大林区。我国主要的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二)能源和能源的利用
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煤作为能源的特点。煤的分布。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石油资源的分布。水能的特点、分布。核能及其特点。
能源的消费构成。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地区上的不平衡。
(三)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农业生产的特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粮食生产和分布。世界粮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我国的农业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畜牧业生产,产业化经营。
(四)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工业的概念和分类。工业生产的发展。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协作条件;劳力和技术因素;环境因素
工业布局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区位因素。
我国的主要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带;沪宁杭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沿海工业地带;长江沿岸I业地带;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
(五)人口和城市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问题。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口素质,人口结构。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三大宗教的分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化进程有其产生的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我国城市的发展。
(六)人类和环境
篇5
关键词:农业循环;巨浪牧场;SWOT分析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及在农产品的产出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废弃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再次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农业经济效益为驱动力,遵循3R原则和无害化原则。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其实质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二、巨浪牧场农业循环经济现状
巨浪牧场地处松嫩平原西部,与扎龙自然保护区毗邻,土地肥沃,水草肥美,畜禽养殖业较发达,大量的畜禽粪便可用于产生沼气。牧场自然资源丰富,地热田所处位置是国内发现迄今为止特大型中低温地热区,目前,已开发成功,利用地热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总体上讲,巨浪牧场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水平滞后的局面没有改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效果有限,难以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为了完善农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优化现有模式,发展功能全面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三、巨浪牧场经济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巨浪牧场地处两市(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两县(泰康县和林甸县)中心,距齐齐哈尔市100公里,距大庆市90公里,距泰康县30公里,距林甸县30公里,距G301国道30公里,距S201省道4.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生态环境优势。巨浪牧场自然环境优美且远离工业区,草原幅员辽阔,小黑山湿地拥有水面面积267公顷,苇塘面积133公顷,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牧场内生物物种多样,可利用牧场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3.地热资源优势。牧场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压力大、水质好等特点。场内地热资源埋藏相对较浅,水中含有硅、锶、镍、锂、锌、硒等20多种微量元素,并且是含碘品位较高的碳酸钠型矿泉水,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4.生态品牌优势。牧场具有奶源集中、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受到完达山、蒙牛、伊利、贝因美等大型乳制品企业青睐,常年进行竞价收购。牧场绿豆种植面积达677公顷,并全部通过绿色认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
(二)劣势分析
1.经济总量偏小。巨浪牧场人口较少、经济总量偏小。2010年,牧场生产总值为9853万元,仅占齐齐哈尔管理局年生产总值的2.88%,与其他牧场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与垦区外企业竞争难度较大。
2.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牧场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为主,绿豆、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小,设施农业规模较小。种植结构单一不利于调茬,影响作物产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可提高农场职工的收入。
3.环境污染压力大。农场规模化畜禽养殖迅猛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现,年产7万多吨畜禽粪便没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和利用,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充分认识畜禽养殖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机遇分析
1.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经济循环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和强化政策技术支撑四个方面指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巨浪牧场具备发展高端生态产业的基础条件和潜力,通过构建农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高端产业。
2.国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十二五”规划同样要求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国际合作。巨浪牧场牛奶产业、绿豆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抓住“走出去”战略机遇,巩固发展优势项目,带动牧场整体高端绿色生态产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3.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机遇。“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新能源技术驱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也于2010年上报国务院待批。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巨浪牧场拥有地热温泉资源、生物能资源和风能资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从新能源产业入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能源成为牧场发展高端绿色生态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挑战分析
篇6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于2013年3月23-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董事长包克辛在“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分会场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发言实录
包克辛:大家好,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地少是中国国情,中国的粮食自足供应,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最近一次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争议,可以说是来自于去年中国谷物进口的大幅度增长,去年中国谷物增长156.7%,净进口量增加了873万吨,这个现象是中国多年来没有出现的,所以引起了中国国内以及世界上很多人的关注。不过,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去年中国谷物进口的激增与2004年和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几次情况不同,不是由于中国谷物供应供求出现了较大的缺口,而是价格因素导致的纯市场行为。也就是说,国外的价格便宜,国内的价格贵,进口有利可图,于是引发了较大的进口量。
为什么这么说?由于中国农业生产,目前中国粮食库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过去一年中,增加的库存量远远超过净进口的增量,这是什么意思呢?进口的量把国内的量比下来,库存的增加超过进口量,去年在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库存的品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小麦、稻谷、玉米库存的品种结构跟消费结构更加匹配,目前粮食安全没有问题。但是近期没有问题,并不等于远期没有忧虑,刚才于旭波总裁也讲了这个问题,城镇化和工业化必将持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因为城里人对肉食消费远远超过农村人。同时,城镇化和工业化又在不断蚕食着我们的土地。
另一方面,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比较低,所以这种比较效益就不断的削弱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经常到下面,很多省长给我提要求,他说你以后多给我调点粮,你多调点,我就可以少种点。大家都知道,特别在中国的南方,撂荒的问题,双季稻改单季稻问题,虽然说了多年,也采取了诸多的措施,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种粮食改种经济作物或者改成林地,这种现象在各地已经越来越普遍。
中国有一句话,我反过来用,生之者跨,食之着重,生产者越来越少,消费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中国粮食安全最大的问题。粮食安全首先是够不够用的问题,仅仅靠中央政府和主产区积极性不够,改造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中低产田是增加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但是要有效挖掘这些潜力,必须充分调动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6亿农民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中国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词“舌尖上的浪费”,中国粮食局有个预算,中国每年流通到消费过程中损失、浪费的粮食约1亿吨,占全年总消费量的五分之一。这里面有投入的问题,体制的问题,也有观念习惯的问题,八项规定现在形成了一个势头,令人鼓舞,坚持下去,利国利民,对我们每个人也是有利的。
除此之外,还有科技进步的潜力,控制非食品工业用粮的潜力,中国的人口增值现在已经不足10%的增量,我认为只要理顺政策,变少数人、少数地方的积极性,为多数人、多数地方的积极性,全民重视,中国谷物需求的长期基本自给,有条件,也是有可能的,谢谢大家!
现场答问
问:美国生产粮食的人比中国更少,美国粮食安全更危险吗?问题更严重吗?
包克辛: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不仅仅是人数的概念,而是对它的重视和积极性的概念,现在总说生之者寡,主要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或者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现在缺乏种粮的积极性,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想去种,都要把粮田变成其他的经济作物,或者变成工厂、楼房,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的隐忧。
问:我想请问包克辛先生,关于粮食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刚才大家谈到产量、消费量和数量,质量,我担心土地污染、重金属影响,对南方大米报道经常有见,这方面想听听您的见解。储备粮的多少是国家秘密吗?结构和数量上可以谈一下吗?
包克辛:质量的问题确实是粮食安全的一个部分,但是很遗憾,我跟你差不多,对土地污染情况、水污染情况,我也不太懂具体的东西,也没人给我披露这些,我也通过媒体看到,对于所知道的情况,我只能尽量的回应,因为我是一个企业,尽量回避。
篇7
关键词: 地面水;地下水;农业;高效的用水;农艺的节水;井渠结合的灌区
中图分类号:P6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井渠结合的灌区存在问题
1.1 降雨减少,水文气象的变化恶化了水文地质条件
近几年发生连续干旱,不仅仅自然降水所对区域的地下水补充是越来越少,且导致了地面的径流减少,这直接影响到了地面的灌溉。地面的径流减少以致灌溉依赖地面水的程度也减少,减少的地面水需地下水来补充,进一步的使水文的地质条件恶化,导致了包气带的加厚,地下水也越采越深,许多的地方均造成了地下水的漏斗区,使水文的地质条件恶化。
1.2 投资不足,地面灌溉系统引洪能力下降,地下水利用不充分
灌溉系统的节水工程的标准不高。我国大中型的灌区工程很多都是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兴建起来的,经过了40多年的运行,使工程严重老化,紧急需要重新改造,但是因为投资的不足,渠系的建筑物不能够配套,渠道输水的能力下降。比如新疆博乐市新不哈渠首, 其位于博河中游,是小营盘灌区、青得里灌区、阿热勒托海灌区的引水枢纽,其设计引水流量为15m3/s,现在引水流量为8m3/s,引水流量不足,影响当地农业用地的灌溉。
1.3 种植结构调整引起用水方式变化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科技不断进步,且我国加入了WTO,这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挑战,使广大的农民群众由传统、粗放的种植粮食作为主调整来种植蔬菜及经济作物,尤其是兴起的一些设施农业,以及反季节所种植的蔬菜和瓜果等作物。这样的作物对于水的敏感性及依赖性均是非常强的,对于适时、适量的供水要求也很高,渠灌则实行了轮灌或者储水灌溉,无办法确保作物能够适时的供水。并且井水有灌溉方便等的特点,很适合对这样的经济作物进行灌溉。因此,这样一来不但加大地下水灌溉的比例,且灌溉所用的用水时间有了延长,导致总用水的量超过了种植一般的大田作物。
2 井渠结合灌区的农业高效用水模式
2.1 提高井水利用效率
井水具有开采、使用、管理方便的特点,但也存在着补给周期长的缺点,为此,提出了对井水高效利用的原则,即采用管道输水等现代输水技术和喷灌、微灌等现代田间灌溉技术利用井水,使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达到90%以上,提高水分生产率20%~35%。在博乐市平均每年新增高标准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面积不少于2万亩,其中,喷、微灌面积不得少于新增高效节水面积的50%;小农水重点县第一年建设高效节水3.07万亩,第二年建设高效节水3.05万亩,第三年建设高效节水3.03万亩。微灌面积达新增高效节水面积的100%。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和作物的种植情况选择合适的喷灌形式,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用半固定喷灌比较好。在喷灌区,清水灌溉不需田埂,洪灌按照4.5~6.0 m(畦宽)*120~200 m(畦长)设计即可,经实际运行效果很好。在大棚,使用微灌是比较节水增效的有效途径,用微灌既能节水,又能有效降低棚内湿度,保持棚内温度,不因一次灌水太多,降温增湿,引发病虫害,增加支出,减少收入。特别是目前实施的膜下滴灌,效果较好,群众比较欢迎。但是,大棚不适合用洪水灌溉,为保证大棚所在区域的地下水持续利用,周围应该有一些大田,一般按照大田与经济作物6:4的比例种植比较适合。
2.2 开展引河水补源
河水具有产流快、消失快,受自然降水控制和影响的性质,特别是在没有控制性工程的情况下,来水过程有限。为此,井渠结合灌区有效利用河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开源,它有效地补充了下水,使得灌区内的井水可以持续利用。尽管不同的地层结构、不同的灌溉季节、不同的引洪量对地下水的影响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补源的效果是明显的。补源可以通过点、线、面进行,所谓点就是通过天然的大坑、枯井和废弃的低洼地集中进行;线就是通过未防渗的灌溉渠道或排水渠道进行;面要结合灌溉进行。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紧张、降水时间集中的特点,采用面补比较合理,在实行宽埂长畦、大流量(灌溉用水量为0.3万m3/hm2左右)的情况下,补源系数可达0.3~0.4。
3 制定保证井渠结合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3.1 政策措施
井渠结合的灌区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则是社会发展及进步到了一定时间出来的的产物,所以需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来进行有效调整。为确保此类的灌区能够持续运行,需要强化水资源的管理, 保护好水资源,使它能够采补平衡。需要依法建立起权威、集中、高效的统一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对与地下水、地面水及城市的污水等等各类的水资源,是水行政的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规划、以及管理、调度的,采取了综合的措施,逐步的实现了洪水的资源化、污水的资源化,各类的资源能相互转化, 相互补充,进而实现了对水资源持续的利用。
3.2 经济措施
井渠结合的灌区引用了地面水的补源效果较差,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水价比较高,第二、效益多方面。以博乐市灌区为例,其供水总成本费用主要包括折旧费、维护修理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材料费、摊销费、利息支出和其他费用等。摊销费:摊销费指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费用,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该项资产很小,所以不计。利息净支出:本工程项目资金来源为国家拨款和地方自筹,所以不考虑流动资金利息。水资源费:按规定,农业灌溉用水不计征水资源费。所以本次计算不计水资源费。根据规定,投资盈余率按照3%计取;日变化系数按照k日=1.3。水价计算详见下表:
水价测算表
本工程单位供水成本为0.17元/ m3, 预测水价为(总成本费用+工程投资×投资盈余率)/年均供水量,供水理论价格为0.21元/ m3。随着水价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到量水到村,量水到户,打破按亩收费的不合理规定,使水价增加应是可行的。为使工程在财务上能维持,价格上能承受,故建议新增水价按0.21元/ m3征收。
该工程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节水效益,将会为灌溉区内的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项目的建设是经济、合理、可行的。
3.3 监控措施
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保持地下水的持续利用就必须制定严密的开采和保护制度,即对此类灌区实行宏观的总量控制和微观的定额管理。具体讲,就是对灌区内某一眼井都根据其地下水储存量确定当年的地下水总开采量,然后根据该井控制的灌溉面积及其作物的种植情况,分配单位面积的用水量,这样一方面能避免地下水补充不足,开采超量,另一方面引进水权的概念,进行水权的转换。近几年新疆博乐市市通过建立管理组织,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和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形式, 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浇地”,“计划供水,按方收费”的办法,初步实现了这一管理。
参考文献
[1] 冯广志.21世纪初我国节水工作的思考[J].节水灌溉,2002,(1).
篇8
1 功能肥料:老枝发新叶
新型功能肥料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至今没有一个权威、具体的定义,笔者认为,新型功能肥料至少应体现三个特征:具备新的功能,拥有新的原材料,运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符合这三点基本上都算是一个新型功能肥料。新型功能肥料在业内趋热,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生产厂家相继上马的新项目,包括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有机肥等,促使新型功能肥料产能迅速扩大。同时,新型功能肥料在局部地区终端市场推广上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消费量迅速上升。
业内专家认为,功能性肥料属于新型肥料的一种,但不是一个新名词,也不是一个新事物,功能性肥料在局部市场已经获得了经销商和农民的认可。比如,在复合肥中添加有效硅、钙成分,可以促进水稻茎秆茎壁增厚、弹性增强,提高茎秆的机械强度和抗倒伏能力。抗倒伏肥料就是功能性肥料的一种,在玉米、水稻、小麦的种植区已经普遍存在,因此并不是一个新事物。虽然功能性肥料不是新事物,但是它的需求旺盛,发展呈现新特点。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认为,未来肥料发展和植物营养研究的重点不仅要关注养分含量,更要重视养分形态及其科学搭配,同时要研究不同养分形态的相互转化以及助剂的应用对作物营养吸收、转化和肥料利用率提升的作用。对功能性肥料而言,农民对肥料的功能有多元化需求。不少地方的农民要求肥料不仅能增产、提质,而且能保水、保苗、防病、改土等等。农民的需求就决定了未来几年功能性肥料的研发也呈现多样化倾向,能够确实解决农民需求的肥料,市场前景必然广阔。
2 功能肥料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局部地区肥料用量过高,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与环境保护需求压力不断增大。发展新型肥料是专家的共识,在功能肥料的发展方向上,专家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农科院国家测土配肥中心实验室主任白由路认为,高效性、专业化、简便化、多功能化是新型肥料发展的趋势,其中营养作物、培肥土壤、提高抗性、逆境生长、除草抗病等功能会成为功能肥料发展的方向。
当前农村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卫峰博士认为,针对当前的气候变化,农民应该前氮后移;密植高产作物,应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经济作物应该精准施肥;应对水分匮乏应大力推广滴灌施肥;应对劳力缺乏变化应发展机械化施肥。
针对功能肥料发展方向上,高祥照重点讲解了节水肥料的前景。他认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对肥料的品种配置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旱作农业、规模化种植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对长效肥、水溶肥提出新要求。节水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根本性的改变了农田种植环境,土壤中水肥运动迥异于传统种植方式,这将引起施肥技术的深刻变革,施肥方法、施肥设备、肥料品种,以至于施肥理论必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他的观点可以总结为,未来农业发展“缺水”比“缺地”更严峻。
专家一致认为,功能性肥料将会是未来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功能性肥料的发展需要行业规范,同时,国家应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
3 规范发展是兴旺的基础
一位肥料经销商说:“我们经营化肥十几年,总结出来一个规律,只有真正把产品效果做好的肥料,才有生命力,炒作概念的肥料只有2~3年的生命期,而且,我们对企业炒作概念的做法已经比较反感。”
篇9
关键词:特种作物栽培学;翻转课堂;课件引导与资料收集;课堂提问与组内讨论;复习检测与课后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82-02
《特种作物栽培学》是农业院校农学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开设该课程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从温饱消费向多元化消费发展,国家农业结构开始调整,对在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或者具有特殊用途、种植及加工技术较特殊的特种作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类作物与一般大田作物具有较大区别,仅以旧有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来进行作物种类划分已经显示出了一定局限性。本门课程注重科技发展前沿和创新理念的引入与介绍,在明确相关名词和特种作物的概念的基础上,还全面介绍了特种粮食作物、特种纤维作物、特种油料作物、糖料及能源作物、特种蔬菜及浆果、香料及香料植物、药用植物等特种作物的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及收获加工技术,为因地制宜的发展特种作物生产,满足社会对特种农作物产品的多元需求提供栽培及初加工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支持。《特种作物栽培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为增强直观性和课堂容量,教师普遍采用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但因为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特种作物的农业利用,大力推进野生植物资源的考查鉴定、引种驯化,致使该课程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与产业发展联系极其紧密,普通的教学方法在及时更新信息方面并没有优势。
翻转课堂亦称颠倒课堂,是指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将学习的主动权由教师交予学生,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晚上观看课件听课与思考,白天在课堂做作业与提问”这种思维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学习的方式[1,2]。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的宝贵时间,使教师有的放矢解答学生的问题,而学生也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3]。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规划自身的学习风格、节奏和内容,而教师则通过全力协作与适当讲授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最后能极大增强学生对课业的参与热情,使教授过程变得灵活而生动[4,5]。本文通过具体例证,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改进方式,以期改善该课程内容庞杂、概念抽象、更新快速等问题,探索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之路。
一、课件引导与资料收集
教师在进行本门课程的讲授之前,需要收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进行课程课件的制作。以特种稻为例,首先需根据作物的特性对其进行分类。按照用途分类,特种稻属于特种粮食作物;按植物学系统分类法,它属于特种禾本科植物;按生物学性状,它属于特种喜温、阳地、短日照植物;按照对环境水分的依赖性,它属于特种湿生植物;按照对二氧化碳的同化途径,它属于特种C3作物。这种概念性的知识,需要在课件中清晰列出。同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特种植物,并重点介绍当前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些特定品种。教师在课件中进行特种作物分类的提纲性介绍后,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学习,通过网络上其他视频讲座、播客、电子书及期刊等共享资源,整理特种作物的分类原则,对应增添1―3种教师未曾在课件中提出的植物,并提出至少1种已成为研究热点的特种作物进行课堂讨论。对于课件中举例说明的特种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结合本地生产实际查阅资料,对其种质资源、栽培特点、加工物流体系、品牌与销售等产业具体环节进行初步的了解。
二、课堂提问与组内讨论
教师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初步了解后,可将学生分组后进行该项步骤。学生使用正式课时的四分之一时间,进行组内疑难问题讨论c汇总。教师使用课时的二分之一或更多时间逐一解答问题,并对热点问题进行延伸讲解。同时教师要注意查漏补缺,以特种稻为例,因为它在特种粮食作物中的重要地位,教师需要立足全国水平,补充传授特种水稻的区域分布信息,并对该项作物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进行相关介绍。教师还需要结合普通水稻的生产步骤,对特种水稻的品种搜集与改良、田间管理措施(如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与防除)、储藏与加工、品牌培育与营销方式等环节进行具体介绍。在剩余时间里,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解答一些再次衍生的问题,最后教师对下节课所传授的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大概讲解,给予新课件,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在课堂解答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全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多使用肯定语气,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复习检测与课后论文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由于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需要时常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师及时对学习情况作出判断。以特种稻为例,教师可在课堂答疑剩余的时间里,提出3―5个小问题,如特种水稻的分类、特种稻的品质特点与影响因素、通过何种栽培管理措施增加特种稻的色素含量等,以便学生进行知识要点的复习与巩固。教师可将学生的回答情况汇总到数据云平台,并鼓励其余学生对其进行跟帖、评价与打分,既能帮助自身进行检测,又能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在总学时过半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课后论文撰写,用增加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比例的方式提升学生积极性,使其认真总结前期知识点,适当梳理后期知识点,达到复习和预习的双重效果。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安排1―2次课外实习,结合理论与实践,“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k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06):66-72.
[2]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108-115.
[3]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05):74-82.
[4]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55-61.
[5]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篇1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in new era ca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area,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water resource change of irrigation area and the change of market condition causes systematically mating project and water saving reconstruction of large scale irrigation area. It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mov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rrigation area water resource continuous usage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in 21th century. It exerts a bi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ing of our rural economy, improving of are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shing the irrigation area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the mechanism reform. Basing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small reservoir which has the water waste problem, the paper explores the adopting of "Comparison Headloss Method ", utilizing the water capacity of small reservoir, satisfying the corps' water need by means of pipeline irrig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water and energy saving.
关键词:水库灌区;节水节能;灌溉水头损失
Key words: reservoir irrigation area;water and energy efficient;irrigation head loss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070-01
1问题的提出
近几来,我国的农田灌溉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600万公顷增加到4800万公顷,预计到2000年还将增加533万公顷,在占全国总耕地面积不到一半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总产量近2/3的粮食。但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而发达国家的灌溉水利用率可达80%-90%。这种落后的、粗放的输水灌溉方式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①串灌串排,水、土、肥流失。②粗放式大水漫灌,不适应经济作物用水要求。③田间串水,灌水不及时。④不能根据各田块农作物需要适时、适量灌水。⑤田间过水,输水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低。⑥用水无法计量,水费不能计量收取。⑦田块间用水矛盾,可能引起农户矛盾。⑧由于受地形、水源条件的限制,为满足灌区自流灌溉,保证渠道水位,往往渠道抬的很高占地较多,投资大,而且破坏了原有自然排水水系,需要工程措施解决。⑨灌区内上下游矛盾较多,特别是遇到干旱年景,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灌区内局部高地及远离水库的农作物需提水灌溉。
本文探讨采用“比较水头损失法”以充分利用小水库的水能,通过管道输水来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达到节水节能的效果。
2基本原理
如何利用小水库的水能,使管道输水来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总结过去对小水库灌区的规划设计及现状调查中发现,小水库灌区节水节能改造潜力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状小水库一般库内水面与灌区地面高程比较位势较高。②灌区内地势较陡,灌渠沿途跌水较多,水能损失大。③灌区为明渠输水、田间串水,水量损失也大。④灌区农作物现状种植作物大多为水稻,产量低。
根据上述分析,小水库灌区改造成管道输水有自然的有利条件,通过典型调查,大部分小水库的水能满足管道输水到田间后,还有一定的富裕水头H富裕能够满足田间节水灌溉要求。“比较水头损失法”就是充分利用小水库的水能,通过管道输水来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的方法,也就是将小水库灌区改造成管道输水,通过比较不同管径时管道的水头损失,选择富裕水头H富裕满足田间节水措施要求的方法。这样小水库所具有的水能,满足了管道输水到田间和农作物节水措施要求的水压,避免了水库水能白白浪费在明渠输水的跌水上,起到了节水节能的作用。
3改造后的优点
①减少了渠道压废土地,也就等于增加了种植面积。②输水快捷、灌水方便,能够根据作物需求适时适量控制用水,促进作物增产。③用地埋管道输水、配水,减少了蒸发渗漏损失,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约了水资源。④地埋管道适应农业机械化耕作要求。⑤可实现灌水阀门自动控制,维护管理简单,节省人力。⑥管道上便于安装计费水表,可实现用水计量收费,合理核算农作物灌溉成本,总结农作物高产灌水经验。⑦由于管道输水、配水,大大的减少了水资源消耗,汛期水库可适当降低汛限水位,枯水期可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矛盾。⑧改变了人们的用水观念,促进了农业科学用水技术的推广。
4结束语
①本文中小水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比灌区地面较高的水源,且水源高度能满足管道输水要求,它也可以是水塘、渠道等。②采用“比较水头损失法”改造小水库灌区,完全利用水库的自然水能,不需要泵站,也就没有电能损耗,不会增加农业供水成本。③目前全国各地小水库除险加固正在进行,其中灌溉用的放水涵是除险加固三大件(大坝、溢洪道、放水涵)之一,如何使加固后的放水涵适应管道输水要求应得到重视。④由于采用了管道输水,可很方便地在管道上安装阀门和计量水表,核算各用水户的用水费用。从而避免用水矛盾,也节约了水资源。⑤小水库灌区利用地埋管道输水,将进一步促进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由粗放型朝着集约型方向发展。⑥管道输水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要真正做到高效用水,应配套喷、滴灌等田间节水措施。目前尚无力配套喷、滴灌设备的地方,对管道布设及管材承压能力等应考虑今后发展喷、滴灌的要求,以避免造成浪费。⑦采用“比较水头损失法”改造小水库灌区,要考虑农作物的种植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和技术经济论证。
参考文献:
[1]水利部科技教育司.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
- 下一篇: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