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我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具有了巨大的创新潜力。要想顺利实现在新世纪的头20年,使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究开发当中。而在中国,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超过半数的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主营收入的0.5%,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另有资料显示,20__年,中国全部国有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总和,还不如一个福特汽车公司当年研究开发经费的一半多。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不搞短期行为,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为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留下充分的资源、空间和条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是基础,经济持续增长是条件,社会持续进步是目的。为三大持续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国的科技研发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鸿沟——科技研究与开发游离于企业: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远离企业和市场,研究的许多项目目标不明确,甚至不符合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开发机制。近20年,我国企业的进步非常大,但这个进步基本上是靠引进成果。引进是要受到限制的,靠引进推动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例如,海信的生存与发展就得益于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是海信的技术观,以技术孵化产业是海信创新科技的特色。
二、科技创新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对竞争而言,不创新,即失败。因此企业经营必然表现为不断地创新。
联合国人士间曾流传一个论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是创造力的差距。”把这个论断演绎到企业界,同样可作这样的论断:“优秀企业与后进企业的差距,也在于创造力的差距,即科技创新的差距。”
在市场经济史上,凡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优秀企业,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最大财富,时时处处致力于企业的科技创新。
日本的索尼公司在刚起家时,仅20名员工、500美元资本,但在经营决策上坚决走自己的科技创新之路。在别的企业都大上普通电器时,索尼公司独家开发出的录音机;在晶体管刚刚诞生时,索尼公司又及时抓住机遇,迅速推出应用晶体管的袖珍收音机……这样,平均每年推出上千种新产品,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创新,终于缔造了一个“电器帝国”,在总结其成功的奥妙时,仅归结为四个字“科技创新”。
产品结构调整要注重科技创新来获得更新换代的效果。北京建筑五金实验厂原先只生产传统的老产品铸铁水龙头,由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陷于亏损;1993年通过转换产品创新机制,积极开发了换代产品陶瓷片水龙头,在性能上做到了使用60万次(约20年)不漏水,外形上更推出了铜镀铬、镀钛的流线型,企业立即取得了效益,走出了困境。实践证明,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而企业的最大财富技术创新是使产品摆脱疲软的根本手段。
三、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从企业内部看,任何企业都有三大系统:经营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系统。这三大系统之间,经营是企业的龙头,管理是企业的基础,技术是企业的工具及动力。我们必须强调,管理是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重要,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十分明显,不必多说。但是科技只是工具及动力,科技也不是目的。科技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经营要前进,就要拿出升级换代、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离开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这是办不到的。我们要搞电子商务,离开科技创新也办不到。管理要前进,这要搞iso9000贯标、iso14000贯标,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搞信息管理,离开科技创新也不行。经营管理的前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为管理服务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如果科技创新出现问题,会出现什么情况?
高层次的竞争,高在内心,高在创新。大家都很熟悉海尔,因为它是搞家用电器的,家用电器在价格上打的这么厉害,你看到过海尔降价吗?基本上没有。许多人要问,市场经济不就是价格竞争吗?应该说市场经济价格竞争是永恒的,尤其是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但是,价格竞争档次并不高,比价格竞争档次高的是特色竞争、设计竞争、创新竞争。海尔不搞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而搞高层次的特色竞争,设计竞争。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海尔不降价,海尔到处是老大。
我们看一下海尔的商品经营:客户的需求就是我的研发课题。20__年海尔在开国际经理人大会的时候,海尔的美国经理针对学生公寓对冰柜要求的信息提出,应该开发出一种抽屉式的冰柜。海尔总部一听,很有道理,马上下令开发抽屉式的冰柜。结果怎么样?经过十七个小时,居然拿出了两代经过改进的第二代抽屉式冰柜的样机,十七个小时拿出了两代抽屉式冰柜,第二天开会的时候就送到了会场上,这样的快速反应就是科技创新,因此海尔的商品经营相当优秀。
至于“市场疲软”的观点,是思想僵化者自我束缚。其实,市场是棵常青树,市场是永远不会疲软的。市场是需求的反映,而人类的需求是不会终止的:许多需求都是永恒的,并且是发展的;数量需求会到质量需求;旧的需求会到新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会到高层次的需求,永无止境。至于中国的市场,这是有12亿人口支
撑的最大、最肥的市场,又是极不成熟的市场,更是不可能疲软的市场。那么多的外商企业,都在盯着中国的市场眼红,待踏上中国的土地后,更是惊呼:中国的钱真好赚!不难发现,外商打入中国市场,,往往不选择高科技、高精尖的项目,而最愿意进入的,则是我们许多经营者口口声声在喊“疲软”的量大面广的低技术领域。然而他们的产品一旦打入我国市场,虽然总比我们的传统产品卖得贵得多,但市场却也立时不见“疲软”,让这些商品迅速取得了市场霸主的地位。他们都不喊“市场疲软”。例如最简单不过的牙刷,在质量与品牌的基础上,外资企业的商品在每一局部的形状,表面防滑诸方面精心设计,刷毛则更是加上了波浪型的形状设计,然后在电视广告上一演示:这样刷牙最干净。怪了,市场的大门马上为其敞开,卖得决不便宜,但马上成了市场上的“老大”。其实,真正的道理很简单,这是设计与策划的竞争,即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创新就是外资企业的财富,也是他们发展的动力。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既然技术创新是工具,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驾驭并保证科技创新使企业腾飞?
1、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基础。企业是一支队伍,这支队伍是干什么的?在市场竞争中打仗,并且必须打胜仗。要打仗,要打胜仗,没有秩序不行、没有纪律不行、没有积极性不行。管理创新就是解决企业的秩序、纪律和积极性的。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重要,搞好企业离不开管理。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而科技创新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作用仍需经营管理创新作保障。
2、具体措施保证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加上市场才等于科技创新。我们的企业里也有科技人员,但是基本上只有科技工程师一类,科技工程师习惯于技术导向,不去研究市场,搞了半天还是技术进步,往往脱离市场,并非科技创新。我们企业里的科技力量之所以发挥的作用不大,主要是因为没有具体措施来保证市场导向、保证科技创新。
篇2
一、明确主题选择方向,寻找恰当的主题源
“主题”是活动开展的核心,它隐含了活动开展的线索和内容,决定主题的价值取向和开展方向,因此,选择并规划适宜的主题是开展主题活动最为关键的一步。一般来说,主题课程的主题选择有两种常见的选择倾向:
1.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从儿童本位出发选择主题源,能够满足幼儿自身的探究兴趣和发展需求,因此,现在幼儿园开展的主题活动大多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的。
主题活动要和幼儿的已有经验“紧密牵手”,只要是符合幼儿现年龄段需求的且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都可以纳入主题活动中来。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已有经验,善于观察,可以从儿童关注的话题(谈话或疑问)中,吸引儿童的事件中,儿童平时扮演的角色行为中,儿童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寻找合适的主题。教师选择与设计的主题内容若符合幼儿现阶段的需求和兴趣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掀起情感的波澜,产生探索与发现的热情,进而接收与建构新的认知。
例如,孩子大多对自然界的现象或变化非常好奇,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有价值的教育内容纳入主题活动设计中。比如,春天,各种形状的种子冒出了嫩嫩的绿芽;冬天,活泼的水变成了硬硬的冰……这些大自然界奇妙的现象和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索、发现,帮助孩子们丰富感性认识,积累相关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2.从教师的兴趣出发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兴趣”并不是指主题的选择全部是以教师的意志为主,而完全不顾及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从教师的兴趣出发,是指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教师对整个主题的整体性、目的性以及方向性的设想较为全面,主题的选择往往带有比较明确的科研意图和教育目的。例如,很多幼儿园根据本园特色或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找寻符合幼儿需求,顺应幼儿兴趣点的主题内容,开发设计适宜幼儿学习、探究的园本主题活动课程。
比如在“我是社区小主人”这个主题活动,整体内容偏重于实践,充分利用幼儿园所在社区资源,在主题开展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幼儿能够从实践中感受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和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不断开展、层层推进中,创设相应主题情境,组织幼儿做保洁员,拣垃圾、植树、一起做社区宣传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在“我是社区清洁员”环保教育活动开展后,很多家长对老师反映,孩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垃圾,都能自发的把它捡起来并扔到垃圾箱里,在日常生活中,乱丢乱扔的行为也有很大的改善。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优质的活动内容,陶冶幼儿的情操,塑造健康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
二、分析主题要素,设计合理方案
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教师需要在了解幼儿相关经验背景、兴趣需要的基础上预先设置主题活动框架、主题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环境等。对主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先设想,尽可能使目标、内容、情境、经验、兴趣等各种因素与主题实施的方法、策略相匹配,带给幼儿更为适宜的学习与发展。
1.确定主题活动目标
主题活动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幼儿年龄段总目标、主题中蕴含的价值、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目标的确定要涵盖各种学习内容,使其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内在的有机整合。另外,最终目标的确定也要尽量着眼于促进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和毕身受益的品质上。
以大班主题活动“我的牙齿”为例,主题目标是:了解牙齿的形状特征,并与功能、名称建立联系,提高观察、分类和概括归纳的能力;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换牙事件,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保护牙齿,提高保护牙齿的意识;尝试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形成龋齿的相关原因,萌发“眼见为实”的科学态度;乐意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牙齿相关经验,提高相互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这一主题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的牙齿》是侧重于科学探究性的主题活动,目标是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牙齿外形特征)、科学方法(实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经验,同时还包含健康(保护牙齿)、艺术(表达经验)、社会(同伴协作)等方面的发展。
2.设计主题活动内容
主题仅仅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定位和设计一个具体活动方案的切入点。各种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可以采用主题的形式,但具体的教学及游戏活动的形式确是多样化的,因此,在生成主题活动的总目标之后,还应根据具体活动目标在主题网络教育目标中的相关作用,本园本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及环境、材料状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设计活动方案,不断完善主题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科技;双刃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00-01
1 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生物、航天、海洋、通信、医药卫生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弥补了人类和自然界很多的缺点。如:生物技术的第一个医疗产物是合成人工胰岛素。科学家们把人类胰岛素注射到细菌中,就创造出了“人工胰岛素”。合成的人工胰岛素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科技迅猛发展,也使我们不断尝到甜头,从电扇到空调再到中央空调,从呼机到手机再到能拍照的手机,科技越发展,生活越方便。电脑、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给科学研究和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电脑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可以帮我们进行很快地运算和判断,使实时预测和预报成为可能,可以帮我们进行科学的决策。它还可以让人们发送电子邮件,很快就能传到对方的电脑,比在邮局寄信快多了。我们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工具书上也找不到有关知识,这时,电脑就成了好帮手。想要了解国家大事,不出门买报纸都可以,网上有许多第一时间的新闻。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进一步大大拓宽。距离,一直是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的重大障碍。然而,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大大缩短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使世界真正变成一个 “地球村”,从根本上打破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限制,使历史越来越具有世界的性质。
2 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革命虽然给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西方工业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高度,但也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方面,人口问题和“南北问题”等全球问题使工业文明达到了它的外在界限;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使工业文明达到了它的内在界限。人们生活在科学技术中,而精神并没有得到解脱,反倒成了技术的奴隶。也许直到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爆炸,反省科学自身的理性批判才算真正地开始了。克隆技术的成功把科学又一次推向尴尬的境地,克隆人的可能不仅使人类在伦理道德的尺度上达到一种恐慌,而且也为科学究竟向何处去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人是在偷懒的动机驱使下,才发明了新技术。正因为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如电视、电冰箱、汽车等的出现。使得人来越来越懒得参加户外活动和徒步活动。使得人体的机能不断下降,身体素质不断恶化。高科技给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在生理方面,人类不适应的表现是死亡、疾病、常年疲惫和体能下降。高科技带来了生活的快节奏,使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之间缺乏适应而带来严重的精神困扰。另外,劳动者在劳动时感到茫然失措,在不劳动时如释重负。工业化使人失去人性,带来非人道性和精神匮乏。使得人性产生异化,而异化的人性推动着异化的科学,异化的科学加剧着异化的人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 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无节制的科技的发展必然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带来了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如: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以破坏或毁灭方式开发自然资源,人口剧增、全球气候变化、大气和水资源污染、资源过度消耗、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沙漠扩大、农林作物等品种单一化所带来的病虫害猖獗等问题。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力 提升途径
一、学习力
“学习力”这一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学界对“学习力”关注度和研究逐渐得到提升,并有学者开始涉及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学习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学习和适应,提高自我和获得突破,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持久力。学生学习力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创造力的总和,它是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学习动力是指学习主体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毅力是指在学习中具有的持久力,包括学习精神、学习心理素质、学习自控力等;学习能力是指学习主体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转化力是指学习主体将学习成果转化实际成果的能力;学习创新力是指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力是软生产力,是创新和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
二、学习力提升的研究价值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1965年美国系统动力学的奠基人——福瑞斯特教授写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高低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越来越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现在的5年、3年。“谁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谁就能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获得竞争的领先优势。所以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因此,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如何提升学习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现行的研究中,关于学生学习力的测量主要是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但由于研究人员是采用观察与教简易的问卷的形式进行收集的资料,其信度与效度有待考证。有关于学生的学习力的问卷都是关于学习能力方面的,几乎未涉及学习力的其他方面,没有较系统的测量工具,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习力的提升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重要的学科工具。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少数教师迷信“满堂灌”、“一堂清”,将课堂变成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习惯了当听众和旁观者,对老师过度依赖,导致“一讲就懂,一做就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如何理解例题,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作业当成负担,抄袭、逃避等现象司空见惯,不知道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综上所述,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是时代赋予教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数学学科原有知识的积累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力的重要因素。用构建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学生知识的内化、智慧的发展需要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内化所学的知识,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原有知识积累相对较少时,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因此,提升中学生数学学习力已成当务之急。
三、学习力提升的研究展望与启发
1.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强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有利于其成为善于学习,智慧学习的人。
2.通过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法的理念,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理念等,最终增强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在恰当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发挥并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成为爱学、会学的终身学习者。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作学习能够提供民主、和谐的课堂,拉近师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自我展示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稳定的学习毅力。
4.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形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总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科技馆;营销战略
中图分类号:F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183-01
科技馆是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科技兴国的重要平台,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馆的作用更加凸显,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广科技馆,做好科技馆营销是非常重要的。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投入力度不够,营销方法单一等问题还比较普遍,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转变营销战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各项要求,成为了科技馆营销的关键。
1 科技馆营销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研究比较薄弱
由于基础研究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且投入回报周期长,所以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基础研究不够重视,造成科技储备不足,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我国来说,基础研究非常薄弱,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基础研究在技术开发乃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资金投入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1]。
1.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要成为第一生产力必须经过成果转化这一环节一项科技成果可以产生一个新兴产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大量科技成果由于缺乏风险投资意识而没有得以应用,使科技并未成为现代生产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主要推动力。我国科技转化率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
1.3 科技人员缺乏创新
意识创新历来都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但是我国的科技人员大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现行科技创新体制及运行机制不合理,加之政府和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不足,使得科技人员没有创新的积极性。
2 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馆营销战略
2.1 实施科教兴国,创新科技体系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科技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科技成为了各国创兴国家的战略方向以及重要的战略地位。在70年代末期,我国也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外,我国在十五大中又将科教兴国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手段,以科技、教育为中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知识科技是国家创新科技体系的动力源泉,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需加大对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视程度,对此,我国科学院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国家创新体系”。我国需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科技馆营销、发展战略。利用科技创新工程对企业进行创新,使企业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避免企业科技力量薄弱的情况发生,增强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增长。
2.2 大力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所谓高科技风险投资,就是将资金投资到存在失败风险较高的高技术产品的科研领域,使高新技术的成果尽快以商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而获取较高的资本收益。纵观各国的科技生产发展经验,可以发现,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能够快速提高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我国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这种投资行为使我国的科技成果能够得以顺利的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需针对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逐渐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并根据法律环境、产权市场等方面,不断对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机制进行研究,使高科技风险投资实业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
2.3 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
我国从八十年代初就已逐渐出台了一些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惩罚制度和法规,如《科技进步法》。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人员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所出台的制度与法规不够完善、完整。因此我国需从多方面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以政策、环境、市场、经济等为出发点,在不破坏科技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保障其合法利益,使高科技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让高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科学技术当中[2]。
2.4 大力创建高科技工业园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所谓高科技工业园企业,就是指规范化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在二十世纪末期,这种高科技工业园区就快速地发展了起来,由于该工作园区主要是以大专院校以及科研院所橹鳎将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的联系起来,不断对科技进行创新与开发,并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当中,进一步使科技成果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经济当中。因此,在21世纪,我国需大力创建高科技工业园区,加大对科技产业方面的重视程度,逐渐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让我国科技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快速发展。
2.5 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投入力度
要想使科技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投入包括政府投入以及企业自身投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经济条件有限,我国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明显不足,所以,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使我国的科技水平能够得以迅速提升。
3 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馆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馆营销战略进行了分析,希望文本的研究能够为相关营销工作者提供一些见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党的十以来,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并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不断提出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与驱动功能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在将创新提升到治国理念要略的同时,更使之在社会实践中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共同认知与自觉追求,乃至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气象与新格局,全方位实现向创新要效益,以创新促发展。
一
创新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以新开发和新突破实现新变革与新发展。一般说来,创新的实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一是首创性,前人从来没有想过和做过。这样的创新就是要在白纸上画第一幅画,写第一个字,其所想所做完全是一种开拓性创造,也就是鲁迅所赞扬过的那种第一个试吃螃蟹的人,其胆略、智慧、精神和勇气皆极其可嘉。因为这样的创新既孕育着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大胆的探求。另一是此前虽然有人想过了、做过了,但不完善、不健全,尚有对之加以改进和提升的巨大空间。创新在这里的任务和作用,就是要求全臻优、提升发展,使之在原有基础上进档升级,更趋合理与精当。
显然,不论创新属于哪一种类型,其精神和效能都是可敬可佩的。因为创新的本质永远都是开拓、进取、变革、提升,而这又恰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不仅孕育于创新之中,而且也最能赋予创新活动以永恒的实践效应与不竭的进取力量。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要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将“中国梦”由殷切的期盼变为壮美的现实,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事实上,也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培育和激发出饱满的改革热情与强大的进取力量,从而使我们的改革发展始终具有一种坚韧的内驱力和不竭的永续性。
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的需要。马克思说过,“并不是意识规定了生活的内容,而是生活规定了意识的内容。”今天,当我们面对新世界、新生活、新潮流、新任务、新目标、新常态,并务必对之加以精准而有力的驾驭和把控时,其最有效有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创新,特别是全方位、全覆盖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在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挖掘社会的创造潜力,全面激发大众的创新热情,高度集聚全民族、全社会的创新智能,使其深蕴的创新积极性和爆发力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得以膨化与释放。
事实上,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中,正是以创新作为其根基与灵魂的。它在体现和凸显治国理政思想的同时,更使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通过在改革实践中的高度融会而全方位地转换为改革的动力与发展的势能,这既抓住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又切中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求,并及时而精准地为落实治国理政方略进行了战略擘划,提供了精神引擎,注入了思想酵素。因为创新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锁钥和引燃智慧之光的烽燧,而改革则是实现社会深度变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不竭动力。故此,当创新与改革在全程链接中发生直接感应并形成因果关系时,其所爆发出来的创造力和驱动力便自会是喷薄迸涌、强大无比。
以创新引领并驱动改革发展的治国理政思想,正是以这种连锁反应的形式而直接作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早日实现的,并因此而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精魂与杠杆。正如所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摆在突出位置。”他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由于效能是创新的最终果实,而人才则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所以便明确要求,必须扎扎实实地把创新落在实处,使之产生实效,铸成实绩。而“要想有建树、有成就,”则就必须“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胸怀着人民的期盼,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又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研判准则。其中,创新――改革始终都处于核心位置。在实践中,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节点,并真正抓出效率,抓出效能,抓出效果,其他问题便都自会顺理成章,迎刃而解。因为创新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带动作用与引领功能,都会激发创造力和提升发展力,都是精神与物质的动力之源和变革与发展的契机所在。创新的本质,就是要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引领与动力,并使之得以快速、健康、有成、有序、机理活跃、效能显著。面对新常态,之所以要提出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并强调结构性改革和不断深化改革,其目的就在于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激情、要智慧,并以之促进和驱动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正如所指出的那样,“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而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所致发展动力不足,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正因为创新是改革的精神架构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所以在创新、改革与发展之间便自然形成了一种链接关系与递进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自觉认同和确立创新的先导性与带领作用,不仅首先要熟悉创新,而且要使创新精神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切实做到用创新精神引领实践、驱动实践、验证实践、发展实践,同时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观照创新精神、倡扬创新精神、提升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精神,并极为有效地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上,使创新不断地结出硕果,转化为经济效能和社会效益。在实践中,创新成果既有可能是显化的,又有可能是潜在的;既有可能是单向度的,又有可能是综合性的。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和外在性的差异,并不关涉其效能的本质性生成与客观性存在。所以,我们在对创新成果和创新效能的评判标准与认知方式上,必须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因为在实施创新的全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效率和效能都应当是和必须是具有本质意义与实际作用的,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和撷获那些处于潜化状态和呈现泛化样貌的创新形式与创新成果。
按照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创新不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而是全方位、全覆盖和全效能的。不仅理论、制度、科技、文化要创新,而且金融、管理、军事、外交等也要创新,乃至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成为全社会的一致向往与共同追求。创新的这种巨大穿透力和广泛辐射性既要求我们必须对之实现高度社会化,又促使我们不断使之趋于高端化。因为只有高端化才会迎来创新成果的丰收季,而惟其社会化才是走向高端化的前提与基础。实际上,就正是这样设计和布局的。他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而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枢机所在,就正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他在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同时,更特别指出:“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念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自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和前沿阵地。但作为治国理政的大方略,创新又是具有广义性和全域性的,它必定要切入和体现在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比如,为了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精神境界、淳化社会风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与凝聚力,就需要持续进行文化创新;为了增强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就必须坚持进行经济和金融创新;为了跳出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和形成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就及时提出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倡导全球合力共同走出一条增强各国发展能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健全发展协调机制的大外交与新外交之路;为了贯彻强军战略和实现强军目标,就必须呼唤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开展军民协调创新,强调指出创新能力就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则是有效实现创新的核心要素。针对军队领域中的创新问题,强调指出:“我军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主动,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他还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因此,要攻克制约我军建设和改革的突出矛盾,就亟须以创新的思路办法攻坚破难。这便要求各级领导都要“带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创新、支持创新、引导创新,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发展”。
三
篇7
【关键词】产业革命乘数效应动力系统趋势特征
关于产业的基本理论
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理论.产业结构(industrystructure)的划分,从静态来看,即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以及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可以分为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瓶颈产业.关于产业的分类方法大致有:马克思的两部类分类法及农轻重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主要贡献者,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艾伦-费歇尔(AllenFisher)于1935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首先提出,人类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和人类第一次初级生产阶段相适应的农牧业;第二次产业是和工业大规模发展相对应的加工业;第三产业是指非物质生产的产业.英国统计学家科林G克拉克(ConlinGClark)在《安全与进步的条件》中完善了费歇尔法:标准是产业距消费者的远近程度,按产品是否有形,生产过程是否可与消费过程分离,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因此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
从动态来看,即研究各产业之间相互转化和变动的规律.17世纪威廉·配地(W·Petty)在其着名的《政治术语》的分析中认为,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创造更高的收入,收入的差异性造成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克拉克在费歇尔基础上,验证了配地的结论,即"配地-克拉克法则",认为,由于各产业收入的差距,引起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然后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移动.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和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的"信息社会理论"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从事广义的服务业;社会财富也主要由服务业来生产.
产业循环.所谓产业循环是指由低一级产业体系向高一级产业体系演进的过程,高一级产业包含低级产业的成果.这种产业循环的根本原因就是由科技革命的内在动力所引起,一次次产业革命的爆发,也正是产业循环的标志.产业革命就是产业结构中的某些主导产业发生变革,从而引起整个产业体系的质的改变,由更高级的产业体系代替原来低级的产业体系.所以说,产业革命既是推动产业体系迈向高水平产业体系的原动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核心力量.
产业革命的数理模型
科技革命对产业革命的乘数效应.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之间有个函数关系,如果用联立方程经济计量模型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说明各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假定科技革命是自变量X,而产业革命是因变量Y,则有Y=f(X).在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内部呈现出乘数效应.假定科技革命内部一种关键技术为X,那么科技链的量变就是Y,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K=Y/X,K为系数,即科技革命内部某关键技术变革,引起整个科技的量的变化关系.相应地,在产业革命内部,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变化关系,即Y为产业革命总的变动量、X为某主导产业的变动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乘数关系K=Y/X,数学含义是成倍数增长关系;经济学含义是:在整个科技链中某一关键技术的突破,必然要催生众多的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出现;某一主导产业的变革,也必然引起整个产业体系的更大规模的质变.然而,由于科学与技术、技术与产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乘数关系就演变为,科技革命对产业革命的乘数关系,即K=I/T,表示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之间的量变关系.当K>1时,科技革命必然带来更大规模的产业革命.从立次产业革命的实践来看,K始终是大于1.这就是科技革命对产业革命的乘数效应.同时,产业革命是相应时代变量的函数,也就是说,产业革命的爆发,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推动的必然结果,更应该是这一时代综合因数的共同作用.只有产业革命爆发的诸多因数成熟的时候,才会有全面的产业革命,进而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在对产业革命的模型分析时,必须明确,简单的数学模型只可以解释产业革命爆发的基本规律,而一次产业革命的完全爆发,还必须把社会综合因数考虑进去.我们把这个综合因数假定为变量S,产业革命前的综合因数总变动量为S,因此前面的公式就可以改写为K=I/(S+T)>1.可以看出科技的变动与综合因数的变动将会使产业革命产生数倍的变动.这就是产业革命为什么能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成就的原因.
历次产业革命的演进趋势
在两百多年的现代文明史中,先后发生了六次产业革命,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六次产业革命分别是:第一次:纺织技术--纺织产业--解决"穿"的问题(工业革命源于英国);第二次:钢铁技术--钢铁及其制造业--解决劳动条件问题(源于美国);第三次:石油化工技术--开始能源与新材料产业--解决效益与节约问题;第四次:汽车技术--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汽车产业--解决"行"的问题;第五次:IT技术--以IT为中心的信息产业--解决人类高效"社会"联系与获取信息资源的问题;第六次:生物技术--延长人类生命周期的相关产业,延年益寿的生物食品产业,核心是解决生命体延续的问题.
从历次产业革命演进规律来看,技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产业也同样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其实质是解决人类生命体的生存与延续.如果说前五次产业革命是满足人类生命体本身的维持需求,那么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主要满足延长生命体周期的需求.未来的产业革命,也仍然是围绕着维持与延长生命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断向高级发展.
第六次革命的动力因数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曾说过,"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人的需求".然而,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和差异性的.着名社会学家马斯诺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层次决定论.每一次产业革命的爆发,人类欲望的满足都得到巨大的突破.然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决定了产业革命和产业变迁将是无止境的.
首先,科技的发展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直接动力.与人类直接相关的生命科学,由于科技的连动性和产业连动性,产生出巨大的扩散力和辐射力.
科学技术化,技术产业化,是人类科技发展的规律.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为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到来奠定基础,并催生着下一次产业革命的爆发.以IT技术为中心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开始催生着第六次产业革命到来.
其次,诸多的外力因数也推动着产业革命的变迁.社会因数方面:全面、持续、协调的社会发展趋势,将十分有利于人类生命体的发展.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维持和养护生命体的最好产业.生活方式方面:一切生活方式都将以最有利于生命体的方式来进行.生产方式方面:即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和手段将完全借助于智慧,而不是体力.依靠智慧和知识的新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生产方式,对生命体生命力消耗大大减少.创新力方面:创新的原动力转化为推动产业革命的力量,第五次产业革命的最大贡献,就是唤醒了人类的创新力,在新产业革命的前夜,正是由于创新的力量,促使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产业革命的巨大力量.
第六次产业革命特征
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特征区别于历次产业革命,表现在以下方面:
延长生命周期的科学和相关产业成为此次革命的主流.首先,从延长生命周期的相关科学来看,生命科学的突破、生命环境科学的进步、人文环境科学的大发展,一切科学都将以人为中心,一切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科学副效应将被削减.其次,从产业来看,研究与开发将成为新产业革命的主要行业.在新产业革命时期,它将逐渐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新兴行业.
科技的裂变效应和产业革命同步进行.从过去五次产业革命的过程来看,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循环中,存在着前后相互作用,即三者之间的非同步性.然而,第六次产业革命在"科学-技术-产业"的循环中将表现为三者之间的融和,即科技的裂变效应和产业革命同步进行.
篇8
一、何谓校本
校本,其主旨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基本内涵有三:一为了学校,这是目的,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问题为指向;二在学校中,这是范围,即由校长、教师、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学校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三基于学校,这是切入点,即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学校活力,寻求学校发展。
二、校本管理的由缘及实质
随知识经济的产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化。传统的“命令+执行”的高度集权式管理形态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能更大地调动学校发展自主性、积极性,更能有效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的校本管理应运而生。
其实质是在依法治教的前提下,实行学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施管辖权与办学权的分开,实现教育目标统一性与学校特色多样性的结合,给学校充分的办学空间,使学校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
三、校本研究是学校发展的起点
校本管理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维持学校的生存,而是促进学校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校本研究就成为学校发展的起点。
校本研究既要研究学校教育的内部系统,也要研究学校教育的外部系统。学校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分系统,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的变化,这就要求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全局观念和大教育意识;学校教育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持续性的循环系统,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校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硬件软件、师资生源、社区环境……家长情况来确定学校发展目标规划与个性特色、学生培养目标与特长、教师发展特点与方向。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校本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情景化和体验性。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进行系统评价;应充分利用社会、自然、信息化和校内资源编制出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特色校本课程。
五、校本培训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现代教育,学校硬件基本标准化了。这就要求我们校长和教师必须专业化。过去那种能够教好书就能当校长,有知识就能教好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也如汪广仁所说,优秀的校长是发展型、研究型、专家型的;优秀的教师善于带着学生走向一门科学,并使之融为一体的。不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单靠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这又要求必须加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校本培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次分明、逐步深入、目标明确、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的原则来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使教师积极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勇于探索教学规律,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引领学生和谐发展,为学校发展增添动力。
六、校本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校不是行政机构,而是一个办学实体。各级各类部门应给学校管理的自,让学校领导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学校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是专业管理,校长不是行政长官,而是专业管理人员。实施校本管理,需要专家型的管理人才。他们必须:善于提出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善于挑战和承受风险;善于组团和协调;善于制定和突破规范;善于捕捉和运用信息;善于集权、分权、放权;善于树立和发展威望;善于开发利用和整合配置资源;善于追寻人本;善于注重成本等。
篇9
计算机技术创造主体因素在于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创造的原动力,即由需求驱动所形成。当前各类发展领域之中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生产实践,进行有效的设计以及不断的学习,通常伴随社会的持续进步以及外界因素、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等需求实现不断创新以及持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之更多的应用在设计分析、数控管理、监督控制、网络传输、日常娱乐以及工作学习等领域,同时计算机还对现代社会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计算机技术同企业组织均处在协同一致的更新发展状态,企业组织在较大层面对计算机技术手段的优选与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
2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
2.1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计算机技术应用范畴广泛,且对各行各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需要计算机系统,该技术手段深入到各个家庭、不同企业或是学校之中。当前,计算机技术手段应用不但对大众生活形成了明显影响,同时人们需要对计算机系统技术发展亦产生了主导影响。为此,今后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势必凸显更明显的人性化、快速化以及智能化特征。计算机技术应用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例如工业化生产、设计施工、监督管控、数据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数值等。
2.2计算机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且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同发达国家比对,仍旧包含一定差距。特别是我国西部区域计算机技术应用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与东部城市,进而对我国一体化经济建设发展形成了一定阻碍影响。由于研发力度不足导致计算机技术研发受到了限制。由我国当前应用系统以及软硬件来审视,多数从外国引进而来。因此不难看出,我国在开发应用本土计算机技术上有所欠缺,进而导致科学研究速度较为滞后。如果长此以往,将对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形成阻碍影响,同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则会日益增加。为应对该类问题,我们应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环节给予足够重视。在一定层面上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引入到大陆与西部区域,缩减东西地区差异,进而加快推进我国经济一体化建设发展步伐。
2.2.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
当前,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现实需求,未来将显现出现代化、智能化、丰富化、多元化、快速化以及微型化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为此,计算机系统技术将拥有更加广阔的更新发展空间,并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建设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开创形成更为科学、现代化的发展环境。计算机技术显著特征在于高效运算、精准计算、高性价比。利用计算机系统技术可获取到更为精准的数值信息,完成高效的信息管理、科学的过程管控、优质的辅助设计、合理的翻译、现代化多媒体应用以及网络运行服务,因此拥有其他方式无可匹敌的明显优势。软件方面,计算机技术利用平台系统面向各类人群提供其所需的人性化服务。通常来讲,常见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包含文字处理、辅助设计分析工具、信息管理工具、实时管控工具、教育娱乐工具等。其中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常用的包括office以及wps、等。而辅助设计工具常用的包括CAD、PS以及2.dmax等。信息管理过程中经常应用的软件包括ERP系统以及CEM系统等。不同的软件工具其设计开发的角度、应用服务功能不尽相同,我们应针对具体的应用需求优选性价比高,同时功能契合的软件。该过程之中应避免过分的求新、求全,而应把握合理适用性的原则,进而有效的预防不良浪费或是大材小用的现象。
3结论
篇10
(1)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实践证明,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或任何一种学习方法能够永远适合各种学习情境。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给学生优选学习方法提供了可比性。这样通过比较揭示出来的学习方法,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状况,大幅度提高学业成绩将产生重要影响。学习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的内容与目的要求。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学习效果是检验学习方法合理程度的重要标准。不能因为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特点,就平均使用各种方法或每一种方法都采用一点。而必须从效果考虑,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反映,只有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所以说“学习有法”。但方法本身不可能是凝固的东西,而是变化的、发展的。一定时期具有代表性和倾向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学习方法随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以及学生身心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所以说“学无定法”,无固定模式,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学习方法的优选。再则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学习得法,在优选时要综合考虑学习过程的其他构成因素,但不能脱离学习过程来优选学习方法。
方法是片面的、盲目的,离开学习方法的优选来优化教学过程是空洞的、不全面的。这就要从整体性观点来优选学习方法。笔者认为从上述几方面来考虑学习方法的优选,就比较得法、得当。
(2)优化学习方法要抓住其关键。首先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和情感问题。动机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激励、推动的功能。学习的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强化积极学习的动机。求知欲是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渴求知识,探求真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要把这种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变为能促使学生动用自己的一切力量的积极有效的情感,是十分艰巨的工作。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培养感情是培养人的精神面貌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可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尤其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做到情通理达,寓情于理。有情缺理,不足以说服人;有理缺情,不足以感动人。要情理交融,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当然激发学生动机本身不是目的的,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走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激发积极的学习行为。这才是我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