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解放军理工大学 国防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2.解放军理工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3.解放军理工大学 野战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摘 要:介绍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针对军校学员实际需求构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论述该模型的教学活动设计。
关键词 :导学案;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计算机公共课
第一作者简介:李兴德,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信息化,nslxd@126.com。
0 引 言
随着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念的深入推进,基层部队对其人员信息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军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培养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知识、适应信息化战争、具备信息化作战意识的军事人员,已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需求。
军校学员作为未来部队的骨干力量,对其培养应基于信息化战争背景,立足工作需要,开展具有特色的计算机教学活动,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相关军事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1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学员学习层面
1)学员学习水平的差异。
(1)生源差异。大多数军事院校生源来自全国高考、基层部队、定向培养等多个渠道,军本学员、士官学员、人防学员等生源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大。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常采用通用教材和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无法兼顾各层次、各专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地区性差异。即使是同样通过高考进入学校的学员,由于受计算机普及程度的地区性差异影响,且学员个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不尽相同,在课程开始之前,学员对于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已经存在较大差别。此时,原有的“一视同仁”教学方式受到挑战,容易出现有些学员“吃不饱”,部分学员“跟不上的”情况。
2)学员学习方式的固化。
学员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员所传递的所有信息,已形成“接受”“识记”“为考试”的学习状况。“传授+讲解”的授课方式是学员最熟悉的教学模式,很多人甚至不愿意去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员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时往往不知所措,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 教员教学层面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员开始尝试由原来的“讲座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开始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员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然而教学模式的转变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教师固有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转变,教学改革困难重重。没有长效的支撑工具,教学改革的课堂效果依旧不佳。为了应对各种考试,教员更多关注的是课堂中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改革依然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干扰。
2 基于导学案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1]。其中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员在课后通过作业、练习来完成。我们认为,近期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适应军校学员的学习方式,满足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翻转课堂教学将这两个阶段的任务从时间、空间进行了颠倒。知识的传授由学员课前借助于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来完成;课堂中老师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师生之间通过交互共同完成这一目标。
教学过程的颠倒使得其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变化。笔者借鉴其他研究者的教学模式[2-6],结合军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军校学员的学习特点,构建了针对军校学员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该模型依照教学活动的发生时序,按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图1所示。
2.1 课前阶段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一般就是要求学员预习,为课堂中的讲授奠定基础。在翻转课堂中,课前阶段对知识传授所需要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超过传统课堂中集中讲授的教学效果,才可以进入到知识内化阶段。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达成,教员在课前承担的任务较传统课堂而言,可谓是颠覆性的。教员需在课前投入大量精力,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支撑学员的课前学习。教员需要设计完善的学习支架材料,如课程组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制作了《学员基本学情登记表》《课堂导学案材料》《学习团队信息表》《学员自我评价量表》《学员反思表》《学员过程性评价量规》等教学资料及配套软件,分别应用在获取学员学情背景、课前自学、团队学习等环节。
针对军校学员的翻转课堂,教员除完成一般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设计制作外,考虑到军校学员学习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既采用了翻转教室的理念,又解决了军校学员利用网络不够便捷的现实。具体内容为:利用5~10分钟时间不等的微视频,将一次课内容中的重难点问题加以描述解释,深入剖析重要的知识点,而导学案的支架作用则体现在对整体知识框架的把握上。教员利用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导航中通过提出问题,作为衔接各知识点的线索,并且设置学习疑惑环节,教员通过学员填写的内容可以准确地了解学员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提前为课堂中的解惑答疑作准备。
以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课程围绕营区网络建设案例设计教学,导学案用于帮助学员掌握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具备实现该案例的能力。在导学案中首先给出案例教学的整体思路、每一章节中与案例教学相关的知识点、每次课前学员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给出检查学员知识掌握程度的问题和实验,以便及时了解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案例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给出学员完成物理交换机和服务器配置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团队合作方式。
有了精心设计的微视频和导学案作为学习支架,学员通过观看微视频、填写导学案来完成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这一过程,同时将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带入课堂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最终达成知识的重新建构,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2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在翻转课堂中,教员依据学员在课前导学案中记录的疑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员的成长和发展。具体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1)确定问题。
学员在课前已经完成了知识传授阶段的任务,教员可以通过查阅导学案,直接了解学员在课前学习中产生的困惑以及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几类问题,以这些问题作为下一步分小组合作探究的依据。
2)合作探究。
教员确定问题后,学员分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每组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研讨,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可以和同伴讨论课前在导学案中记录的问题,或者围绕教员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各组分开讨论期间,小组中的每个学员都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发表观点想法,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每一个小组在合作探究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各个小组研讨中,教员要把握方向,随时关注各个小组的学习动态,对每个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员与学员之间始终保持积极有效的互动,通过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反馈,指导学员合作探究来构建、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员及时地对学员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导学案将成为师生交互过程中的有力工具,帮助建立师生之间的对话。在课堂中,有各小组成员与“导学案”的对话、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小组间的对话和师生间的沟通。这样一来,课堂就成了师生有效沟通交流的场所,教员也会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3)结果展示与交流。
经过组内的合作探究以后,小组必须进行总结梳理,将组内的收获通过某种形式展示出来,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巩固自己薄弱环节,强化重难点知识的过程。各小组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过程、思路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展示,分享收获。之后,教员集中各个小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以及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结合导学案统一讲授,最后宏观性地梳理整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让学员对本课内容形成整体理解,帮助学员将之前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此时,导学案就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学员依据导学案的记录,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也便于对这一次课进行总结。
2.3 课后拓展学习活动的设计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授课对象涉及面广,学员水平差异尤为明显。对于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员,可以探究导学案中设定的难度较高的课后拓展学习活动,同时学习翻转教学平台上提供的、有利于拓展视野的教学资源。实践环节是最容易体现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的一环,可以为计算机能力薄弱的学员提供更为详细的微视频,学员可以在实践环节中随时查看学习,以弥补理论课堂的不足,减轻教员指导压力,提高学员的实践效果。
2.4 评价与反馈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合理的评价方式,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对学员进一步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中,以多渠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学员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反馈。
(1)课堂中教员实时评价。根据计算机课程特点,教员带领学员一起使用VBA开发了基于Excel的课堂实时评价软件,软件能够实现对学员的实时评价记录,评价结果记录在《学员过程性评价登记表》中,学员可实时查看到自己的日常表现评价。
(2)个人反思与自评。学员通过学习支架材料中的《个人反思表》和《课程自我评价量规》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从学员个人的角度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取得的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让学员认识自己、改进自己。
(3)作品展示,学员互评。计算机课程作业多为实践性内容,我们建立了课程成果网络展厅,将学员完成的作业、小组作品在网络展厅中进行展出,这给学员带来了“面子”上的压力,学员会更加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在教员的引导下开展竞赛,实现学员之间的互评。
(4)教员综合评价。在小组汇报、学员互评后,教员对学员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3 结 语
从学员角度看,翻转课堂需要学员在课前花费较多的时间学习知识;但对军校学员而言,时间分配的问题依旧成为学员完成翻转课堂时最大的障碍。同时,提供的学习支架材料,如导学案等也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更改甚至放弃[7-8]才能不断提高翻转课堂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促进学员的发展。
从教员角度看,翻转课堂有利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导学案在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中起到了支撑作用,但编制课程学习支架材料需要花费教员相当大的精力,这些学习材料还要根据学员专业不断进行补充、拓展与延伸,加之受教学进度、教学检查等影响,这些都给教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如何提高学员和教员的参与热情,如何设计更加个性化地教学方式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导学案支撑的翻转课堂是军校实施教法、学法改革的一种尝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很多环节还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逐步探寻出更加适合军校学员实际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 中国远程教育, 2013(10): 59-64.
[2] 朱宏洁. 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 2013(8): 79-83.
[3] 王红, 赵蔚, 孙立会, 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 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8): 5-10.
[4] 丁美玲. 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3): 77-78.
[5] 张旸. 基于导学案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实验设计[J]. 当代教师教育, 2012(3): 85-88.
[6] 李福灼, 李淑媛.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2): 95-98.
[7] 孟建锋. 要理性认识导学案[J]. 成功: 教育, 2012(8): 203.
篇2
高校是一个聚集全国各地学生的大学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入学时对计算机基础学科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如简单的WINDOWS系统操作、文字处理等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则毫无计算机的概念,有的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再加上文理科学生逻辑思维的差异,针对同一计算机教学内容,文科学生有时接受速度慢于理科学生。
二、教学成效检验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的讲解、演示、练习和测试,培养学生使用excel软件的兴趣,增强学生能学好这个office组件的信心。
从知识目标上讲,我希望100%的学生能够掌握 公式的应用,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方法,80%以上的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70%以上的学生能够建立和设置数据透视表,并能利用数据透视表来分析数据。
从技能目标上讲,我希望85%以上的学生能够运用excel的插入函数、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功能,对工作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想要的数据内容。
从情感目标上讲,我希望增强50%以上的学生细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胆展现自己的能力,亦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三、检验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基于学生已经了解excel功能和特点,并掌握一些简单操作之后而设定的,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表格数据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对各种表格数据,如财务报表等相对复杂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
本单元设有20个操作,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学校、银行、公司、超市、国家机关职能部门等,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熟练操作它们,制作学院奖助学金时即可用到。今后工作中若遇到类似问题亦将不再生疏,容易上手,通过分析、对比后的数据可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四、教学成效检验标准
通过统计该单元模拟练习题的分数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课本后配有每单元评分标准,不同的知识点得分不尽相同。该单元总分为15分,若得分15分,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非常好;若得分在12-14分之间,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良好;若得分在9-11分之间,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一般;若得分在9分以下,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不太理想。若未达到上述教学成效检验标准,教师应立即查找原因,询问学生哪些知识点欠缺或没有听懂,重新讲解并演示或下次课开始新课之前作为重点复习、强调,以此往复。
五、教学成效检验方法
1、设疑法(提问法)。通过提问,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亦可通过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讲解和演示的速度。
2、测试法。随即抽取一套模拟题,让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完成本单元的测试,测试过程中,教师可在不影响学生做题的情况下下位巡视学生做题的速度及正确率,最终通过统计学生的得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
3、学生示范法。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下课前五到十分钟,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适当的开展此方法在调节大脑、消除疲劳的同时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技能的巩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教师可选取一套模拟题,随机指定1-2名学生,让其按照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及操作方法的演示,若该生能够清晰讲述并演示,说明该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情况良好。
4、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以人数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讨论,最终达到共同理解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从中亦能掌握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点的程度及是否能举一反三。
小组讨论过程中还可适当组织解题速度快慢等之类的竞赛评比方式,来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度。
5、反复矫正法。课堂上进行信息反馈,争取当堂内容当堂“消化”,若课上时间不够,可利用实验课或学生课余时间对于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通过反复测试,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达标。
六、成效反馈标准
布置与本单元相关的1-2题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规定时间提交,若按规定时间内上交并完成良好的学生人数达到总人数(以两个班为例)的85%以上即达到上述教学成效检验目标。
七、成效反馈实施效果分析
1、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
2、学生乐于将课堂以外的相关性问题向老师提问。
3、学生对教师演示过的操作基本掌握,并能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知识点的解题要点,为解决课后作业打下基础。
篇3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网络环境下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背景的构建
由于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在实现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其他技术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此无不给予高度的重视。美国总统克林顿1996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指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克林顿的这一举动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国际教育化新的制高点做准备。
我国也制定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目标,1999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草案)就提出“改革的新课程应促进社会发展,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由此可见网络信息教育环境的形成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必然要适应时代要求,必须研究网络信息时代公共计算机教与学的新规律,构建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的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2基于校园网的公共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建立
我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和网页设计三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网页设计是全校性的文化素质选修课。随着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要在原有的教学课时内达到大纲所规定的理论与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教学手段也必须不断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进行诸如操作性、可视性较强的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内容的教学时显得事倍功半,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基于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辅助教
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有益的尝试,但其模式的提出,毕竟是基于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学,对教学的其它环节的帮助显得鞭长莫及。
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建设以及学校校园网的建立与普及,为我们架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计算机教学模式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网络教学将会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室教学的不足,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这种网络教学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有用,而且对上机操作及课后训练与交流都非常有效。
3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的优势分析
网络教学应该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先进技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打破传统教学各环节的时空限制,以教学信息的高度有秩序共享以及全方位的实现“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已从一般的使用计算机作为课堂的补充,逐渐趋向网络化和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与超媒体组织结构方式相结合,引伸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网络技术的引入,不仅引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在这种教育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型教学,还可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利用校园网进行的网络教学,可以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将以计算机公共课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校园网为依托开发一个教学辅助系统,教师可以通过该教学系统获取教学资源,使用教学课件,进行网上答疑;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测试和展开讨论等。
作者简介:牛莉,女,湖南新宁人,硕士,邵阳学院副教授,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数据库技术。徐俊,男,湖南娄底人,硕士,湖南省电子产品检测分析所软件评测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4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应具备的结构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在网络教学系统中,教师应负责教学课件的编制和提交,回答学生问题和批改作业等;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学生可以从网络
教学系统中提取所需要的课件进行学习,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和同学进行讨论,还可以在网上进行测试,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
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共分为六个大模块。
图1网络教学系统组织结构框图
“课程教学”模块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素材、优秀教案、课件、优秀课堂教学视频材料、实验教学大纲和上机操作教程等内容,供教师和学生查阅和参考。
“有问必答”模块主要提供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的园地。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也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由教师们在网上提问与解答。
“等级考试”模块提供全国和全省等级考试有关信息,包括考试大纲、考试时间、分数查询、历年试卷及参考答案等。
“在线测试”模块供学生自测,学生自选章节、题型、题数等参数后,系统将在题库中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题目,逐题显示并等待学生输入答案,完成后系统给出成绩。
“论坛”模块中提供讨论园地,要求注册后才能进入。可以不定期地公布一些话题供师生讨论。
“联系我们”模块提供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所有教师的联系方式,方便学生与老师单独联系。
篇4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090-03
计算机是20世纪最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它的普及和发展,对人类的传统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日益普及。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实际中的能力,为适应信息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究中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中学计算机教育,笔者在自己所支教的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乡中学进行调研,这所学校2011年9月起,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教学对象为初一和初二年级,授课时间为一个学年,学校的计算机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有两个专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共90台计算机并连接互联网。课程没有教材,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编写大纲和教案,课程内容主要有开启和关闭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画图软件的应用、Word基本操作等。为了解目前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及学习情况,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48%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17%的学生基本没接触过计算机,21%学生是通过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方面知识。值得关注的是,这21%的学生中,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文字排版,图像处理等特长。
为了更深一步了解情况,笔者在特克斯县选取了两所中学进行实地调研,这些学校计算机硬件条件相当完善,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比例较高。课程的计算机教学系统是Win7,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好,办公软件、网络操作基本都会用,上课过程中不用刻意的进行指导,而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总体原则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
笔者在调研和实践工作中也发现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调查中发现,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上学生目的不明确,认识不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上课只是简单应付而已。尤其针对实验课而言,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推理能力较弱。此外,不少学生背负着升学压力,自然而然地就将计算机课视为没有多大用处的科目,在学习兴趣、个人意志和毅力等方面都明显不足。
1.2计算机教学没得到充分重视
目前,大部分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无论是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计算机课多数都是被架空的,在这上面学校实际上没有投入很大精力,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在学校对于计算机老师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能通过计算机教学效果进行准确地评价,这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目前的计算机课程跟高考不衔接,虽然授课的内容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内容以他们的兴趣为主,但实际上很少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上投入精力和时间。另外,在待遇和晋升等方面,计算机老师总是不被重视,使计算机教学受到影响。
1.3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计算机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应用,其知识体系的变化非常之快,这就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当前的现状,一些计算机教师知识体系普遍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跟不上快速更新的课程内容,同时由于教育相关方面的不重视,教师根据自己情况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进度,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所需要的内容,学习变成毫无意义,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热情,这种任意性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
1.4计算机教材混乱
中学计算机教学至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对中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这只是指导性文件而已,所以中学计算机教学没有受到太大的约束。除此之外,我国也没有统一的中学计算机教材,各个中学老师根据个人情况选定课程教材,造成了中学计算机教材杂乱,而且各校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大多数都是内容陈旧和过时的,不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更不适应当前计算机教育发展现实的需要,使中学计算机教学难以进行规范。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基层中学连教材都没有,这些问题值得让我们思考。
1.5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讲授中学计算机课程时,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即使学校有多媒体电子教室,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压力,一些教师纯粹是为了对付考试而教学,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出好成绩,一方面减少学生上机的时间,另一方面讲授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概念,不断让学生做习题,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缺乏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潜能的发挥,这些与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2 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教材要统一
材,统一课程设置,同时教材要全面及时适应当前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现实的需要。对计算机硬件已达到配置标准的中学,应严格依据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印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由县级教委发放统一的计算机教材,进行统一课程设置,同时,中学计算机教材内容要全面及时反映计算机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科技人才。
2.2教学内容要实用
中学计算机课程课时少,课程教材内容含量大、难度高,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内容,要对教学内容大胆整合,使得内容更系统化、条理化,这样就能减少对教学时间的浪费,更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把握。
教学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在知识结构上,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和操作、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的操作方法、演示文稿的组成与基本制作、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基本操作等。在操作技能上,能够学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并具有熟练操作、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学会使用应用程序来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如使用Word进行文字的录入、编辑、排版等,利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文稿等。
3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用的长时间了,就使学生常常处于不用思考和争论,渐渐地丧失了动手和创新能力。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要学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践技能。基于计算机课程自身的特点和目前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一线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方法上,建议采用面向任务的综合练习方法,以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主,重点是教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部分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建议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直接在机房上课,教、学、练合一。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又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典型应用案例或任务,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练习时间,强化使用操作技能的训练。
3.2教学方法的创新
中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在中学计算机教育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机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如用课件将计算机硬件等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可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被动方式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形式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被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问题式教学法和主题式教学法。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相关的问题或主题,还可以针对学生在课上提出的问题作为讨论的焦点,让学生围绕问题或主题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意识。还有,鼓励学生对某些主题进行课堂讲解,而老师主要组织现场的点评和讨论。在这样教学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并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
中学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是教师设计任务案例让学生在上课的同时去完成,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完成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计算机课程中,理论知识相对较为枯燥,运用合适的案例来解读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独立研究和小组讨论等方法的运用,独立研究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小组讨论则有助于学生集体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二者相互搭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Word软件的教学中,以“制作个人简历”为教学案例,把这门课的知识点贯穿到文档的输入与编辑、文档的格式化、表格处理、图像处理等各个阶段中去,当这个案例完成时,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也就讲完了。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机应学的知识,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实际需要,独立地组织自己学习新的展示,以获取更深、更广泛、更为实用的专业技能。
4 教师水平要提高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变化,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以前简单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到现在要求教师很少的学时内讲深讲透,如果没有较高的个人水平和职业素养,要达到这一要求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在教学改革以后,计算机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尤其是理论知识增加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案例的能力,将深刻的理论转变为浅显易懂的案例,使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化、直观化,让学生在轻松的案例学习中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素质。当然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其次,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定期安排老师出去深造和学习。
5 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日新月异的课程,教师的观念也应当在不断的转变之中,针对知识的更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陈旧的,不适宜当前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转向新的教学模式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因此,对教材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要选择适合中学生的教材,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同时,还应当选择有较强实用性的辅助软件,将理论和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消化理论知识。以上即是笔者在中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几点认识,相信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会趋于成熟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 程颖.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误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18).
[2] 高洁.对搞好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2(6).
[3] 文先慧.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9).
[4] 郑海波.计算机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20).
[5] 张大科.中学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风, 2012(19).
[6] 张蕾.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建构主义思想[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10).
[7] 简永强.浅论中学计算机的素质教育[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21).
[8] 杨慧英.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浅议[J].学周刊, 2011(6).
篇5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公共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73-0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叫做计算机公共课。然而,这门课涉及的学生人数多;学生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导致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下面我们从现状入手分析一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方法。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很重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硬件投入。然而却忽视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硬件投入少的可怜,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不重视,甚至认为这些投入都是浪费。
很多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也对计算机公共课不够重视,认为这门课很简单,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了,忽视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然而,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软硬件更新换代非常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势必落后于时代。
2、教学方法、手段仍需改进
目前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投影仪将教师操作过程及相关知识投射到大屏幕上。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同时,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所以,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仍需改进。
3、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各不相同,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各高校就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材过于陈旧,教材内容与中小学计算机课重复、脱节,中小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和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没有构成一个系统。
4、教育层次不分明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但是,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等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明显,出现了“起点高低不一,层次多,差距大”的现象。这种局面给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分清层次,不能“一刀切”。否则,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计算机知识没有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里,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把计算机知识和本专业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善于利用计算机来分析、解决专业当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效率,丰富专业知识。但是,同一所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材都是统一的,教授的知识、所举的例子和学生的专业脱节,学生很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6、计算机公共课开设的时间过少
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只开设一年甚至一个学期,由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间少,同学们对计算机技术都只有接触了一下的感觉,学得不深,更谈不上与专业相结合了,很难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成就感。
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要想在这个信息时代把大学生培养成有能力有文化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当前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进行改革。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学校要重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多举办教学研讨会、讲座等,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报考研究生、博士,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分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学生们兴趣爱好和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教学,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课自身的特点,重点运用实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多介绍一些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经典案例,逐步剖析,精讲多练;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分析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建立学生需要的分层次的、丰富细化的全方位教学资源,包括讲义、网络课程、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细化的实验指导书、素材库、试题库,以及考试系统、BBS问题讨论区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由易到难,从简到繁。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是一个工具,是用来为其专业服务的一个工具,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实践,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同时,应把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多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各不相同,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喜欢计算机的学生。所以,我们应该有计划的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5、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思想,改善教学方式,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万淑香.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5(4).
[2] 林士敏,夏定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我于XXXX年8月开始工作,于2XX0年8月获得中学二级教师职称,至今共5年。工作以来一直是满工作量。20XX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职称计算机和二外日语考试。
本人XX年毕业于xx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就参加非师范类新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普通话和信息技术的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间,进修苏州大学英语专业,获得本科学士。
XXXX年大学毕业后在xx学校任教2年。期间担任班主任,任教计算机课程,所带班级在省中级计算机统考中一次性全部通过。还辅导过计算机竞赛小组,负责网页及word操作部分,学生比赛获得苏州市团体三等奖。还任教过营养卫生课程,于20XX年6月开过苏,锡,常地区公开课一堂。
20XX年8月调入xxxx中学至今,一直任教英语课程。其中20XX~20XX学年担任班主任。20XX~20XX年,三年时间带完一轮初中英语教学任务。其中20XX~20XX学年担任初一年级组长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学习的最多,成长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服从领导的安排,团结周围同事,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上级,努力学习新时代对青年教师的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当班主任和助理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努力向周围同事学习好的方法,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细致。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细则,这样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让所有的学生有了规范自己的依据。除了常规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学生多沟通,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知道学生学习不上进的真正原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间,工作更加琐碎,一个年级16个班级,做到通知及时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协调好年级组长与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培养了与人沟通,协调管理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上,我更加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好的教法。平时坚持做到六认真,经常听课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英语课堂上获得学习的快乐。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我指导的孙柯凡学生在20XX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在教学以外,我还一直注意对自己的继续教育,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XX年暑假期间,我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苏州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习,顺利结业。20XX年1月份开始,业余时间参加由外籍教师教授的口语听力的培训。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教学 职业能力
会操作使用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培养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即将从事小学、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她(他)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目前,广大中职学生上计算机课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但就如何运用计算机这种现代教学手段来解决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相当欠缺。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结合计算机课堂教学,如何培养中职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而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已是迫在眉捷。
一、把握教学现状,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中职学生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现状,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目前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计算机基础较差,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特别在有些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不完备,以致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计算机。即使有些学校有计算机,但没有专职教师,课表中虽有计算机课,但形同虚设,偶尔上一些计算机课,也就玩些游戏或简单打字。与此同时,在有些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性、抽象性强,实际操作比较复杂和困难。这使得计算机的教学成为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努力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教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采取“重基础,创条件;重赏识,多实践;重自学,多创新”的原则。在理论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入门知识点,能理解实践操作的含义;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能完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应用方面,要求学生能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转换教学模式,规范教学要求
计算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合理设计教学,在充分理解技能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对非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可以分为以下模块:
1、对Windows基本操作模块的运用要求:文件管理单元和Windows的系统管理单元,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建立和管理电子教学档案,对本地教学资源进行规划,以方便归类、查找和使用。熟练掌握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资源管理器的运用、控制面板配置系统的使用,如显示属性、鼠标、输入法设置、用户管理、添加/删除程序、网络连接、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设置。
2、对Word文字处理软件模块的应用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制作电子教案、用word批改学生作业、试卷的编制、撰写科研报告、邮件合并发放通知书、文档的输出等,能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一体化,方便教学规划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使教育教学工作更规范、更高效。熟练掌握文档的基本操作、图文表混合排版、文档高级操作( 文档合并、邮件合并、超级链接,插入脚注、尾注、题注、目录等);会使用样式、模板;会在文档中插入公式、组织结构图。
3、对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模块的应用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有效的管理、用Excel制作图表,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这样能便于批改学生试卷,并整理、统计课程的考试情况及分析教学情况。
4、对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模块的应用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制作电子演示文稿,将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并遵循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现。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演示文稿的修饰、演示文稿对象编辑、演示文稿的放映。
5、对Internet模块的应用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建立网络收藏夹,进行网站资源规划,以便于归类、查找和使用。熟练掌握Internet的设置、Internet的信息利用,以及教学资源的搜索、网络数字资源的存储、利用Outlook管理教学和收发邮件。
6、对多媒体及常用工具软件模块的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图像、音频、视频的简单处理及常用工具软件运用处理。
7、对个人计算机组装模块的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学会个人计算机配件的选择及个人计算机组装。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职业能力
中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因此,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1、创设问题模块,培养自主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模块,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有目的地去探索,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如在讲POWERPOINT演示文稿添播放效果时,演示几张圣诞节幻灯片让学生观赏(第一张为“圣诞快乐”艺术字,第二张为圣诞老人坐着驾骑飞入,张三张为显示一棵圣诞树),接着让学生带着任务(①如何设置幻灯片中图片、艺术字的自定义动画效果?②如何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③如何设置幻灯片动作按钮或动作设置超链接到任意一张幻灯片的播放?)去看书,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演示操作过程,小结知识点。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但了解了知识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小结的自主学习能力。
2、模拟生活实际,培养操作能力。学习计算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将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如在讲免费申请、收发电子邮件时,引入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到邮局申请邮箱、如何把信写好后邮寄出去、如何取出信件等一系列程序,从而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难理解的知识点变得水到渠成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教学民主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人,让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中和谐轻松地探讨。如在进行图文混排的上机实践时,首先分六小组,每组八人进行。实践指导主题为“庆元旦电子报”,用A3的纸张分两栏,素材可以到网上查找或到自己的电子档案文件夹中查找,知识点必须要用到图片、剪贴画、艺术字、图形、文本框等,并且要求创新设计要达到50%。这样教师不但可以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后进生快速提高,也便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以考核促教学,提高职业能力
当前,中职计算机考核常采用以命题考核方式,有的为了达到高及格率,命题常为学生及格而命题,因而出现学生打字速度虽然相当快,但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而不能胜任打字员的工作。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考核方法。
1、模块化考核法。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提出考核目标要求,学生带着考核目标来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如在个人计算机组装模块教学过程时,要求中职学生自己组装一台计算机来作为考核内容。从如何合理选择计算机系统配件、如何组装一台计算机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如何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应用软件等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计算机组装调试工作技能人才。
2、课外活动竞赛考核法。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多地体现在课程教育之外。教师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教育学生,推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做好活动育人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电子报、EXCEL班级管理、多媒体制作等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3、因人而异考核法。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只有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定考核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可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让学生通过努力完成阶段性的目标,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职业资格证书,选择一至二项岗位能力进行发展,从达到培养自主能力的目的。
4、小组协作考核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师生可共同设计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写总结汇报材料,记入考核档案。可引入考核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如设计电子报,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各自负责整理报刊资料,设计报刊界面、图形图像加工处理等,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小组团结协作精神。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相当强的学科。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的现状,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改正教学法,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化岗位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凝华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08.1。
[2]应吉康 信息技术[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岳鸿 计算机应用基础[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概念图;中职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91-01 一、概念图的相关知识
概念图(Concept Map)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诺瓦克(JosephD.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概念同化理论在20 世纪60 年代着手研究的,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构建。目前,概念图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帮助学习者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知识的教学工具。
概念图,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个基本要素。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因此,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二、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方式来呈现思维的过程,遵循一套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来呈现知识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便于教师把概念图整合于自身的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并且组织学生开展概念构图活动。这不仅优化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概念图在教的过程中的应用。概念图的研制过程就是教师理解知识、梳理概念、明确重、难点,并探询解决方案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考试大纲等绘制出有关该学科整个年度或学期课程的概念图。然后再将其细化到每节课的内容结构,并在其中标明主次。这些教学内容计划图有助于教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教师在讲课时不偏离主题,把握住重点。
概念图适合发散性的思维活动,这会使教师的备课更加科学。使用概念图,可以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教案篇幅大大减少,更灵活有弹性,容易修改,有利于教师讲授。比如教师在备课时只需用概念图勾勒出所讲知识点的大体轮廓,对于细小知识点,老师可以临场发挥,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化,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概念图的使用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2.概念图在学的过程中的应用。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来说,概念图能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随着教师信息输入量的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每节课都要面对大量的知识点和笔记,听课和记笔记的冲突使得学生常常顾此失彼。用概念图进行记录,将要点以词语、短语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相关的概念之间用连线连起来形成一种逻辑关系,再加以组织,方便记忆。
三、概念图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概念图来提高教学效果呢?
1.概念图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上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可通过层次性的等级结构,把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知识资源利用知识模型表示出来。概念图以简明的层次化结构来展示概念的逻辑关系,便于教师从整体上组织知识结构,清晰表述各概念所处的地位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
2.概念图是自主学习的工具。基于概念图的自主学习模式中,通过概念图简洁、清楚、易于建构的特性,表达知识结构,把学习者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中,可以通过以下过程绘制自主学习概念图。
(1)找出核心概念,即计算机系统;(2)确定相关概念,即计算机硬件系统、主机、外设;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3)划分概念层次,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属于第一层次,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组成属于第二层次;(4)连接概念,将概念图连接起来是概念图重要的一个部分,连接时要分清概念的主从关系。
3.概念图是复习课中的有效工具。在复习课中概念图也可以很好的发挥作用。复习课主要是对某一章节的知识点的梳理整理,当一节或一章学完时,一些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线性呈现的,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不多,整合不够。教师可帮助学生或让学生自己收集和整理资料,再使用概念图将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教师和学生通过概念图可以非常方便的把整个课程的相关概念和相关资源组织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的概念、统整和连贯新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总之,概念图概念图的教学信息量比较大,内涵丰富,层次分明,操作简单,容易评价,可读性强,易于理解,对教师和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梁锦明.概念图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5(1):41-45.
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素养;网络;评价机制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成为当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和思想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原来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向中学转移,从而使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以普遍采用统一的目标、内容、进度和检测标准,没能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素养,因而对后序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性不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大潮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
1.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由于推行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然而部分师生把该课程知识学习与证书考试联系起来,使课程教学成为考证的铺垫,为了达到考试的合格率,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模拟题的练习中,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背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课程,所以实践性应当是本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对于学生而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应用,发挥网络教育功能,让信息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与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相适应,改革教学内容
(1)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地衔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中、小学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他们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基本内容。目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大多也是从零起点开始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为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为了做好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化与提高,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形成贴近工作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文字处理方面学习更深入的技巧,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实现学生成绩单的制作,利用样式管理功能完成毕业论文的编排等。
(2)增加网络和多媒体知识的教学。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社会,网络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成为现代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而且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同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音频、图像、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能力也是有必要的。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后续不会开设多媒体课程,所以这部分内容就需要纳入本课程的教学。
(3)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乃至将来职业服务的重任,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除了部分必修模块,各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及时更新教学模块,精选教学内容,淘汰重复和陈旧的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以任务引导学习,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小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都可以实现机房教学,这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合理设置任务,便可以将教、学、做合为一体,达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边做边教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明的状态,而且在实践中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一定的职业习惯。
4.依托网络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目前,教师们精心制作了电子教案和
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作为计算机课程,理应走在网络化教学的前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依托校园网,充分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组建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借助网络教学系统,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更好地利用与优化,学生可以在课外实现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同时也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如可以在线交流、E-mail、留言板等方式。
5.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改革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不同的考核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题库系统机考方式,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正、合理,但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题库系统是配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系统,不提供自行更改考题的功能,部分题目实用性不强。二是以学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无法真正体现本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所以建议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之一定的结果性评价,即建立经常性、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经常性评价可以课堂为依据,对学生加大课堂考核力度,因为课堂是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阶段性评价则可以针对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作业,如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后,可以让学生参与电脑销售市场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学习Word文字处理模块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完成规划书的制作;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家庭生活开支的调查与统计;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可以制作自我风采展示演示文稿。对这些综合性的作业可以从态度、能力、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考核。当然,在评价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既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又要符合以生为本,培养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宗旨。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渝,黄贤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新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3):170-174.
[2]童鑫.基于行动体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4):56-58.
[3]叶成荫.大学微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16).
[4]姚方元,单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2006(11).
篇10
关键词:微课;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013-01
目前在校中职生都是“98后”,手机、电脑、ipad等数码产品在他们中间非常普及,达到了“人手一机”,这是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且收费低廉。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将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将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面。同时可以借助班级QQ群或相关的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并且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为适应这一趋势,各种专业课程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能够跟上节奏。《CorelDRAW》课程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矢量绘图、排版印刷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1.《CorelDRAW》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CorelDRAW》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面向的学生是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虽然现在大多职业学校都已转变观念,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但在学生走向社会后,仍出现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校习惯于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操作,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牢固,自学能力与知识拓展应用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不适应。另外,较缺乏扎实的基础功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
2.认识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并非是传统教学视频的切片,而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片段化”视频,配以辅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探究。它具有指向明确,资源多样,短小精悍,易于扩充,可交互化等特点。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
1)时间“微”,微课视频时间较短,一般为10分钟内;
2)含量“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一般是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某个教学策略或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3)资源容量“微”,微课的视频格式一般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资源一共也就几十兆。
微课的分类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将“微课”划分为讲授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
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CorelDRAW》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CorelDRAW》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中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了以板报版面设计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版面设计是《CorelDRAW》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段落文本以及图文混排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本次微课制作选择其作为例子。
2.设定教学目标。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工作岗位情境,以完成客户要求制作宣传板报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使用CorelDRAW进行版面排版的技能。
3.教学活动设计。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段落文本的设置与应用、图文混排的几种方式与实际应用和版面设计的步骤。
(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8、ppt软件。
2.过程简述: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搜集有关版面设计的教学材料(包括微练习题),制作PPT课件。第二步,根据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制作简略的录制脚本语言。第三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开始录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四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三)微课的应用
在上课前,笔者把制作好的微课共享到上课班级的QQ群,并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浏览。课堂时间上,笔者首先提问学生看完视频后有什么问题,并就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进行上机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要是不够熟练还可以拿出手机再次浏览微课,对照着微课进行操作,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课后,由于该微课存在于上课班级的qq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间下载学习使用,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初次尝试取得成功后,笔者又选取了《CorelDRAW》中的另外几个重点知识,将其开发成系列化微课程,形成一个专题,并付之教学实践。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专业平行班学生的《CorelDRAW》课程测试中,发现利用微课上课的班级成绩相比其班级的学习情况要好,说明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明显的帮助作用。
(四)微课的教学启示
经过实践探索,微课在《CorelDRAW》课程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笔者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1.在课程设计时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引入要有趣、层次分明和适当的总结;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说明和指导。
2.不仅要掌握单一知识点的微课设计方法,更要掌握一个单元、一门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学习资源。
3.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也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结语
优秀的《CorelDRAW》微课程应该能用于预习、复习、巩固等多个阶段,并能够跨班级、跨专业、跨学校多次重复使用。在信息时代,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全民化的需求。因此,“微课”教学法是《CorelDRAW》课程教学中应大力推广的优秀教学方法。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网络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普及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2]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 上一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
- 下一篇:语文教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