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略读课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文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这两类课文各占教材中课文比例二分之一左右,前者重在学习掌握阅读、分析同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后者重在让学生运用习得的阅读方法、规律等进行阅读实践,实现“知”向“行”的转化,这两类课文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教学好这两类课文,才能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才能体现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科学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许多语文教师对初中略读课文的教学,往往感到无可适从:要不是蜻蜓点水,一读带过,要不就是条分缕析,面面俱到,学生阅读能力难以有实质性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1],因此,只有制订好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实施好略读课文教学,才能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落到实处。

所谓的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学的策略和谋划,即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而制定实施的综合性设计方案,它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2]初中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根据初中生心理特点,遵循教学和学习规律,以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策略制定的依据,制订出灵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缓慢的状况。根据教学过程的一般步骤,教学策略的制订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定向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说,恰当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者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无论学什么学科,都应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3]因此,在学生学习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学习课文就不会感到盲目,避免了重复、无效劳动或知识的疏漏,而且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渴望,为进入自读做好准备。

确定学习目标的方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有:

二.自主阅读中的阅读指导策略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阅读就有了方向,也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此,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应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正如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1]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即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和要领。

“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包括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策略的选用也是不同的。”[2]略读课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相一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读”前指导、“读”中指导、“读”后指导三个阶段去指导学生去选择、运用阅读策略。

三.课堂教学收束策略

课堂教学收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收束课程,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及时消化、简化所学知识,促使学习内容的系统化,可理清学习思路,强化记忆,增强教学整体效果。”[3]与精读课文教学一样,略读课文也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收束,而且因为略读课文有其特有教学地位与教学目标,收束的方法与技巧也应与精读课文有所不同: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小结既要引导学生回忆、归纳所学内容,又要引导学生总结运用什么阅读方法、规律去学习课文;既要总结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又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领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去“强筋健骨”、“施展身手”,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发散延伸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和深度。如教学《美猴王》[1],在教学收束时,要求学生课外再去阅读原著《西游记》,教学《愚公移山》[2],在教学收束时,要求学生课外再去阅读原著《列子》。这样,不但能增加学生的读书量,扩大背景知识,而且也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外阅读名著的要求。

以上从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阅读中的阅读指导、教学收束三个方面阐述略读课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这些策略的提出,是在认清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依据略读课文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遵循新课程理念,参照学习策略理论和策略教学理论而提出的。其实,以上三个方面的策略也可看作略读课文教学流程的基本步骤,只是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调整或改变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名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古典名著中的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就像一个个故事。如何让学生挖掘这些故事中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成为当前语文教师进行名著教学的基本目标。语文教材中节选的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有限的内容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名著的价值,因此,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语文教师也要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真正地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相结合,从而真正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惯。

一、借助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节选自名著,在教材最后还增加了“名著导读”的章节,教师可以充分地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资源与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名著阅读充满兴趣,他们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情境中,从而有助于学生阅读效果的提升。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入:“我们现在的生活很便利,交通也很发达,基本的生活根本不用我们去操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漂流到了一座孤岛上,你该怎么存活下来呢?在没有现成的食物、车子、甚至是没有一个人的小岛上,你能做些什么呢?”在提出了这些问题后,学生就会充分地发挥想象参与讨论,在浓厚而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学生的情绪也十分高涨,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入阅读的内容,使学生怀揣着好奇与兴趣阅读文章。

二、提供空间,营造学生的阅读氛围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那么教师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为其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并欣赏名著作品。当前,初中生所学的科目众多,几乎每节课都有相应的课下作业,学生很难在课下再抽出时间进行阅读,这就促使教师要适当地提供给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可以享受阅读名著的乐趣。

语文教师可以在每周的阅读课上组织学生阅读名著,由于每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读物,并在下课前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或者是阅读之后的感悟等。这样的阅读与交流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多涉猎其他内容,有助于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指导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实效

好的方法可以使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也是如此。针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名著,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不能一视同仁,导致阅读缺乏实效。指导学生阅读主要可以从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速度等方面进行,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进而培养学生思想的深度,切实地提高阅读效果。

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主要掌握文章的脉络,体会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坚强的意志品质;《西游记》这本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出这样一个玄幻的神话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伊索寓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了书中的寓言故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故事讲出来,从而在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其真正地体会到寓言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进而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性。

四、组织实践,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组织阅读活动是促使学生积极进行阅读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阅读的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切实地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

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成果,可以是阅读摘抄的段落,也可以谈谈自己的读书感悟,或者是节选其中的某些章节进行表演,如《西游记》中的学生十分熟悉的“三打白骨精”,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等,这些多样的表现形式都会丰富学生的阅读过程,增强学生的阅读趣味,从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味与乐趣,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通过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与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动机,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地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雷娣.初中语文经典篇目教学方法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篇3

——基于阅读有效性的探究

摘要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新课标的要求,也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阅读教学概述及阅读教学理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以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注意点。希望本文的探究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有效性

引言

阅读教学组成了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伴随着新课改的传入,在时展的今天,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然落后,无法达到《新课标》中要求的“培养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使学生领会作者感情”等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对阅读教学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三种阅读教学的方法以及注意点,参照阅读教学,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案例。

一、阅读教学概述及阅读教学理论

(一)阅读教学的特点与内涵

依照“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做出解释,即阅读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遣词造句情况、架构情况以及能够解答文章习题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深入分析,认为阅读教学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得意”、“得言”与“得法”。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含义,并能够明确文章的布局并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遵从两个理论,即信息传播理论和阅读学理论。并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爱上阅读”。结合教学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学生“学会阅读”,获得阅读知识的过程就是存储变换输出这一系列过程,而且是相结合于“信息传播理论”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遵循这一理论对学生进行逐层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知识。由于互动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所以,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阅读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在教学中也应将“互动性”摆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中,包括手机、电脑、Ipad等多样化的媒介的出现致使初中生阅读出现“表层化”、“随意化”以及“感性化”的特征。虽然阅读媒介愈加丰富,但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学阅读是时候做出调整了,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仅局限于传统教学思维,不注重对学生实行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教学模式以及调整教学方法,而太过注重“考点”,导致学生对阅读无法产生兴趣,最终使阅读教学活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未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致使学生兴趣降低,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也影响了教师自身教学的有效性。

(二)主题式教学

由于当前初中学生阅读“随意化”以及“零散化”,在笔者看来,主题式教学策略就成了一种比较适用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对阅读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掌握,“化整为零”。详细来讲,除了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解之外,还需要对文章的语句、结构等多方面进行理解,其教学内容可谓是非常丰富的。因此被称作为完整的阅读教学。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选定一个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进行“发散”从而丰富了阅读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主题式教学的应用也需要教师对学生本身的水平有较多的了解,这样所提出的问题方能真正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不能太难或者太过简单,否则起不到教学有效性的效果。

(三)课堂整合式提问

所谓课堂整合式提问的内涵即“提纲挈领”以及“整体化”,通过对阅读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的串联,使阅读教学整体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借助一个一个的“问题链”主动深究,最终把握文章的整体性。具体来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依照上文所说的“信息传播”理论,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进行探究,使学生“存储”文章知识,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自由发挥,反馈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以上方式,以期达到较优的教学效果。当然,课堂整合式的提问需要语文教师熟知所教学内容有整体,甚至整个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都要了解,这样方能更好的进行整合式提问。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策略实际上是“阅读理论”的表现形式,阅读理论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互动,与师生进行互动等,因而强调“互动性”。通过互动这种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这一氛围中主动探寻知识,加深理解阅读文章。同时,互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教师的教学活动起到预期效果。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注意点

(一)注重整体阅读以及关键词句评析

对于初中的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整体阅读的把握以及关键字词句的评价赏析。通过整体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情感以及中心思想的表达有大体的了解与把握;而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感知文字的内涵、美感、使用艺术等,对提高他们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对字词句分析时需注意到不能只倾心于华丽的辞藻,最好是对语言进行合适的运用,那些贴合实际,朴实的语言,同样需要认真品析。

(二)重视读写结合以及拓展课外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读”与“写”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思维能力,且能够在写作中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可以首先通过片段模仿这种简单的模式,训练学生作文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其写作能力。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学生可接受的知识面窄,又考虑到教学规划,精选收入课本的课文虽然代表性很高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教学大纲、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课文内容等因素,课外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的。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结语

本文是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文章在论述了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后并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个策略,指出了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到的地方,目的是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参与到其中一块探究,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嵇存琴.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策略分析[J].

英语广场,2018(09):164-165.

[2]李家惠.

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8(05):130.

篇4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引言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古诗词等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问题,采取解决对策,确保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1.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学生的日常阅读量较少,且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较低,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②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主动阅读、主动学习,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1]。③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呈现阅读的无序性,最终影响到阅读效果。

1.2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学生没有打好作文基础,在作文写作中困难重重,无法快速提高写作水平,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此外,一些学生缺乏科学的写作方法,在作文写作中不擅长运用写作技巧,导致习作平平,毫无新意,影响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2]。

1.3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由于其涉及很多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词义存在很大的差别,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不佳。此外,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信心,甚至部分学生有放弃学习古诗词的想法,影响到古诗词教学质量。

2.解决措施

2.1阅读教学策略

鉴于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每天至少阅读两篇文章,也可以阅读一些世界名著。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阅读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3]。再次,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到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做哪些工作,通过科学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对阅读材料至少进行三遍以上的阅读,在阅读中对重点语句做上记号,通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实现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2.2作文教学策略

在中职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作文基础差、没有科学的写作方法等问题影响到作文教学的高质量进行,也影响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4]。首先,教师应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分析学生写作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其次,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质量,实现学生作文学习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的完成。

2.3古诗词教学策略

由于古诗词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不感兴趣,加之难度较大,影响到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5]。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难点逐个突破的方式,降低古诗词教学的难度。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图片、视频或者是音频资料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强化古诗词学习效果。

结语

语文是中职学校重点学科,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到中职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面对,并且运用有效的措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对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少慧.试论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9).

[2]杨帆.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03).

[3]陈跃芬.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8).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 教学对策 教学方法 语文素养

阅读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高中学生处于阅读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高中学生应学会自主科学地阅读,高中语文教材专门设计“名著导读”板块,目的是用名著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力,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许多教师仍将高考作为主要支撑点,对“名著导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投入,急功近利地泛读和粗读,将精力放在习题训练和死记硬背上,致使许多学生的文化视野狭窄,语文根基薄弱,制约了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给“名著导读”的深层次推进带来难度。高中语文教师应树立“精读”名著的理念,选择有效的导学方法,真正发挥“名著”的文学引领功能。

一、倡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名著”

名著阅读教学应关注三个组成部分:作者、文本、读者,应教会学生从三个要素的有机联系中把握名著,遵循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实现对名著的深层次、立体化的理解。以考试为目的机械地搜集信息,会将作品变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从读者的视角感悟文本,寻找作者写作当时的心境、主旨、情感,用心走进文本情境,体会文本的本真价值。“名著导读”教学首先要重视“读”的落实,必须让学生亲自阅读名著,名著梗概介绍、改编的影视作品等,虽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省略阅读时间,但是剥夺了学生直接感知的能力。转述与曲解的教学方法不是真正的阅读,是对作者和名著的亵渎。只有让读者与文字直接接触,在对语句的理解和欣赏中披文入情,在整体把握中,才能体会作品中的情绪、心境,进而勾勒出文本传递的意义与主旨。比如,以《雷雨》为例,必须亲自体会青年满含激情的文字控诉,才能体会戏剧中人物心理的矛盾与冲突,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与腐朽进行更加深刻的鞭挞。通过阅读鉴赏,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积极,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

二、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自主体验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可以通过听课与识记掌握,“名著导读”板块必须借助个性化阅读,结合学生已有认知经验进行自主体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积极调动知识内存和情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在深度阅读中,探究问题,锻炼思辨思维与创造力。个性化阅读强调每个学生积极进行名著阅读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语文基础、文字感知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个性,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与风格,挖掘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大多数名著篇幅较长,高中学习压力较大,语文教师可以制订系统科学的阅读计划,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任务,将长假和日常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做到长篇与短篇兼顾,各种文体都涉猎其中,让学生自主阅读,积累知识,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轻松,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增长心智,积累写作素材。这样的安排较好地处理了应试和素质教育的矛盾,有利于学生对名著进行整体了解,同时,又不耽误其他科目的学习。高中学生自主阅读可能受到纸质图书的成本和资源限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网络阅读理念,善于运用网络资源,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主创建名著阅读校园网站,师生共同开发和维护网络名著资源,选择和上传优秀的读物,实现多地多校资源共享。语文教师可以组建班级的阅读交流群、微信平台,定期发送名著导读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方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站跟帖留言,与教师和同学在群里针对某个问题发问和交流,在自主阅读中,实时受到教师的指导,吸收外界新鲜观点。

三、辅导学生对“名著”展开精读

“名著导读”亟待改革的弊端是学生阅读过浅,泛读影响了阅读的效果,教师让学生速记名著情节和主人公,将经典句子印制成提纲,对文本的意义和中心总结归纳。名著的泛读,使一幅幅名篇佳作变成知识点总结,失去了原著的意境和文学积淀功能。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辅导,充分利用教材中“名著导读”篇幅,将其中内容、写作意图、阅读建议、点评、探究思考等板块分析清楚,体会出编者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教材的引导下理解名著。名著涉及的人物、性格、情节、意义、价值等是多层次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规划名著阅读的方向,让学生有侧重点地展开研究,带着问题和思考徜徉在文字的海洋。比如,在《家》的课堂中,教师可将“鸣凤之死”作为导读切入点,进而揭开全文的悲剧面纱,将小说中的女性群体详细研究,思考人物命运坎坷的社会根源,学生带着悲悯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语文教师要实时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可以书写阅读日记,摘抄优秀段落,对存疑部分批注,书写读后感等,从文体、立意、文采、风格等方面获得启发,全方位汲取名著中的精华。新课改提倡研究性学习,因为依靠一个人的智慧不能完成较为复杂与深刻的名著阅读任务,要对名著深层阅读,并且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挖掘名著内在隐含的价值,需要在小组合作中精细阅读,搜集与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筛选与整合阅读课题和信息,对名著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存在争议的话题、重点段落等进行集体突破,从深度和广度等角度审视作品。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是经典的文学艺术人物,教师可以布置小论文――加西莫多艺术形象分析,学生在探究主人公命运和性格的过程中,深入地领会作者鲜明的对比手法,对善良的内心与丑陋的外貌产生全新的认识,提升了审美层次和思想高度。

四、指导学生开展“阅读”综合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沟通与交流名著阅读的收获,展示自己的文学修养与风采。“名著导读”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制造互动对话的机会,在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将学生个体感受当众抒发出来,加强师生对话与生生交流,师生的思维与心灵在课堂上多重碰撞交融,在协作谈论中彼此了解和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分享喜悦和收获。新课改下的“名著导读”教学,必须消除教师代替学生阅读总结的弊端,但也不能让学生任意发挥和解读。受到知识与阅历的限制,学生对名著的解读和体验有局限性,尊重个性化与差异不代表放任自流,教师要把握好学生阅读和活动的脉络,根据课堂互动生成过程及时点评,对阅读中存在的偏差与问题点拨和指正。例如《红楼梦》阅读中,有的学生在对话中说出讨厌林黛玉的小心眼,对贾宝玉不愿意考取功名理解为不思进取,教师应该强调作品的创作背景,启发学生运用历史与阶级的分析方法深入思考。学校和班级可以定期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校园活动,例如阅读报告会、名作朗诵会等,引起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向往和兴致,使之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探究文学内核,走进名著的本质与灵魂。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文学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每堂课的前几分钟开展名著推广演讲,让学生走上讲台,介绍和推荐自己影响深刻的名著,抒发阅读感受和心灵上的震撼。通过当众表达的方式,调动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学生的相互推介和谈心,使每个人的智慧与思想得到交流和分享。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在阅读中书写内心的感叹与情绪,拓展对名著的认知与体会;在模仿名著中提升思维方式与写作水平,培养鉴赏能力。例如,组建“名著导读”改编合作探究小组,每个学期可以组织一两次话剧表演,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同学集体参与名著改编或续写创作,体现了较高层面的文学性和创新性。例如《雷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是戏剧性较强的文本,涉及的人物和情境丰富曲折,既可以直接作为剧本进行演绎,又非常适合艺术加工和再次创作,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和参与面。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编写或改写剧本后,由小组协商设置角色和演出服务人员,争取发挥各自的才干和优点,使每个成员都得到锻炼,增强团体协作意识和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集体备课安排任务,由同一学年的学生在班级先评比表演,推荐优胜者参与全年级表演,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名著阅读。

综上所述,落实新课改理念需要多环节全方位的改变与创新,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名著的本质与内涵,运用符合学情的教学策略,让师生穿越时空界限,与名著中优秀的思想与心灵碰撞,形成对现实与自我的反思。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独特感受,指引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智慧的养分,不单纯为阅读而阅读,让名著为高中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王彦力.让教育名著“活”起来――上好教育名著导读课[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109-112.

[2]龙祖胜,梁莉.“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导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55-57.

篇6

关键词:自主阅读;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09-02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要实现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课程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其基本的途径。现代社会,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阅读的能力是个体增进知识、开发潜能、并有效参与现代社会复杂运作的重要素养。许多国家的教育都致力于培养国民能把阅读作为自己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德国提出应当培养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乐趣;英国提出应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个人生活的需要,应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自觉的阅读者;美国则提出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生活中的一种娱乐。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取决于国民是否具备自主阅读能力。

一、自主阅读的特征

自主确定阅读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个性、年龄、智力、动机等因素,自我驱动阅读动机,选择符合自身情感发展目标和认知发展目标需要的阅读,自主确定阅读目标。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语文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以培养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自主阅读是学生在个性的主导下自主选择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读书内容,阅读使自己心智得到启迪、心灵得到愉悦的好书。

自主选择阅读方法。现代社会的发展、技术手段的更新,使阅读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学生自己的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使阅读成为学生个人的生活方式,成为学生一种自觉自愿的、一种生活的基本需要。

对阅读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转化。作为认知过程的阅读是一个对文本信息进行阐释、对文本意义自我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学生能够自我评价阅读效果,并对文本理解的正确性和深度以及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有着自我意识,当阅读理解失败时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自觉调整实施符合自我发展的阅读策略。

二、自主阅读的意义

自主阅读养素质。“人文素质是指建立在对人文知识的拥有和运用的水平;在人文知识内化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和追求人生美好境界的积极情感;以及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气质、修养和行为方式”[1]。人生乃是一个不断“文化成人”的动态过程,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人们正是通过阅读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超越给定的人的自然素质,养成人的健康和谐的心理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个体具备人文素质所拥有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书籍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人类的智慧、精神财富,精神文明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他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阅读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认知活动,读书是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最佳方式,人们通过阅读来认同人类的精神文明,人的精神成长、品格塑造、全面发展离不开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是人们积累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自主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知识总量迅速增加,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接受终身教育尽管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但最根本的途径是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核心乃是自主阅读。在信息社会,阅读是一个连续性的学习过程,阅读能力被视为一种信息素养,阅读的能力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评价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阅读的能力也是人们增进知识、开发潜能,并运用信息有效参与现代社会复杂运作的基础,阅读能力愈强的人,独立思考能力愈强,愈有能力搜集、理解、判断信息,充分参与到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当中,以达成个人目标。因此,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很强的自主阅读的能力,自主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与发展的必须具备的能力,自主阅读能力甚至比一个人的学历更能预测其在职场的发展。

三、基于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自主阅读对个人的精神成长和人类文化的传承,几乎是其他学习方式不可取代的。但“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是只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2]

面对大学生如此严峻的阅读危机,大学语文应该研究有效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1.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认为,个体的阅读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个体能动地参与、积极地生成文本意义的过程,真正的阅读活动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心灵、智力、情感等因素的综合投入,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活动,教师需重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阅读主体的精神和人格,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人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是人作为认识世界和进行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我意识,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社会性的观念表现。所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决定着学生对自己阅读过程、对文本意义的自主的能动驾驭力量,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精神建构的自觉性就越大。

自主阅读的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在实施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是阅读教学中的组织者、促进者,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阅读情绪的和谐、民主、宽容、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如果教师用自己的分析、或其他权威的解读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缺乏主体的阅读体验,就难以把外部的指导转化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学生总是用已有的经验去参与阅读,只有通过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自己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才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达到阅读的目的。

2.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不要只将时间和目光投放在一些“经典名著”上,强迫学生读一部经典作品,学生或许对某一经典作品有所了解,但容易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阻碍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教师应将阅读的题材和体裁扩大,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无论名人传记、科幻小说、世界之谜、还是民俗风情、体育传奇故事、生存及冒险故事等等,只要是受学生欢迎的、能适当地将学生吸引到阅读上的、并能给他们带来阅读的真实体验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快乐阅读是培养自主阅读的前提,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个性化选择阅读题材和内容为基础的。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成了我们创造、表达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我们的生活及价值观越来越多地受到视觉媒介和视觉文化的强有力的影响。人们甚至形象地把这个时代称之为“读图时代”。“阅读本身正在发生巨变。从广义方面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大阅读’时代,信息爆炸与媒体多样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读书或文字阅读,而是把阅读扩展到了更多的方面、更大的空间。”[3]所以,视觉媒体的阅读,正成为拓宽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空间的重要途径。

3.培养学生成为策略型阅读者

“认知视角下的阅读策略,指的是阅读者阅读过程中,理解文本和监控理解过程的有意识、即时和灵活的一系列阅读行为和能力。”[4]能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阅读目标等因素,调控自己的阅读行为的方式,自我评价阅读效果,是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的表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的足以适应未来需要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阅读策略教学的意识而且实施阅读策略教学。

首先,建立学生的阅读期待视界。阅读期待是引发学生的阅读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决定着阅读活动展开的有效性。所谓“阅读期待”,源于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的“阅读期待视界”,是指任何读者在解读文本之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读修养,例如其生活经验、艺术情趣、审美水平、文学修养、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的整合,就构成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视界[5]。阅读期待是自主阅读的内驱力,表现为读者的一种内在阅读需求,驱动读者寻找和选择作品,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文本提供的信息创造新的语义信息。在阅读教学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视界,就能判断学生的阅读兴趣或取向,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文本选择的难易程度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达到基于学生原有阅读期待的超越。

第二,强化学生的阅读反思。阅读反思是学生对自主阅读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深究阅读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对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阅读行为。在一次次的阅读反思之后,学生的记忆、陈述等元认知能力将不断增强,没有反思,阅读策略的学习就会停留在简单的尝试、演练阶段,难以向运用迁移。不断改进与完善阅读策略,在改进与完善中形成新的阅读策略,是自主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EB/OL].http://.

[2]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J].新华文摘,2012,(7):147-148.

[3]殷国明.阅读的危机与新生[J].社会观察,2005,(2):44.

篇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语文“个性化阅读”正在逐步得到落实,传统的“教师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是“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是“强调阅读技法,而忽略个体情感体验”等现象得到改变。

一、整体通读,个性化感知文本

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这一环节,一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提问题;二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仅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要求结合课后问题默读思考,在文本旁边写批注,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方式,既培养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又体现了整体通读的个性化。

二、抓点品读,个性化理解文本

“点”一是指课文主题,即中心点;二是指体现课文主题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抓点品读就是围绕主题结合具体语言精读、细读,理解文本内容。在抓点品读中如何落实个性化?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设计主线问题

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又克服“满堂问”的琐碎,在教学设计中,提出能牵动全文阅读的主线问题,用问题组织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设计主线问题途径很多。按照课文体裁不同,方法也不同:写景状物篇——作者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写人篇——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请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来体会;写事寓理篇——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结合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具体谈谈。另外,还可以围绕中心词(句)设计主线问题。比如:《学棋》一文围绕“学”字提出:谁学?怎么学?学的结果怎样?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带着主线问题研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2.创设品读情境

为避免“单向分析”式教学,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1)音乐渲染法。对于情感丰富的文本,在品读中以音乐渲染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很快进入文本意境中加深体会。

(2)多媒体演示法。对于品读中的难点词句,则需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法引导学生品读。

(3)教师“独白语”法。记得区教研员越淑丽老师经常对教师说:“语文教师要带着丰富的情感走进课堂,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因此,教师课堂中的“独自语”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创设品读情境方法。

三、入情朗读。个性化感悟文本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解和感悟,都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既然我们承认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等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有很多,如,范读、引读、自由读、评价读。我认为“评价读”更利于体现个性化朗读。教师首先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教师直接做评断。

四、拓展阅读,个性化升华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阅读量有明确规定,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为核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的一种阅读。它要解决的是语文学习中的“多读”问题,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阅读内容拓展方式有三种:

一是从节选的课文扩展到整篇文章或局部著作。一般应用于名篇名著的阅读教学上。

二是从课文拓展到同内容的作品。

三是从课文拓展到同主题的作品。

以上三种拓展阅读方法都是从教学内容方面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以此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使学生个性化感悟得到升华。

篇8

课外阅读教学对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实践,需要更加科学化、系统化。首先需要对教师们进行相关培训,之后让教师们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语文课外阅读课通常有“阅读推荐课”“阅读欣赏课”和“阅读汇报交流课”等几种课型。

1. 阅读推荐课的教学策略是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

(1) 准备推荐:推荐课前两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选取认为好的书籍或者文章做好推荐准备。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也可以是文字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有理有据,向大家阐明推荐的原因。推荐的原因可以是语言、人物形象品质、表达方法或者是蕴藏的哲理等方面。

(2) 学生推荐:① 小组中进行推荐评议。学生以4至6人为一组进行推荐,推荐者逐一向小组成员陈述推荐的理由。小组同学可以对推荐者进行咨询、评仪,评选出最值得读的好书,准备在全班进行推荐。教师要参与其中,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②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推荐。小组推选最值得读的书,向全班进行介绍,介绍者要把书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等有关信息和推荐的原因向大家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推荐陈述时突出要点,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对倾听者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能够静心去倾听别人的陈述,记住陈述的要点,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等介绍完后,向介绍者进行提问。③ 教师小结。全班各组学生推荐介绍完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推荐的情况进行简要小结,主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要点明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以后改进。

(3) 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对推荐者的陈述进行评价。评价可以就其语言表达、陈述内容、理由的信服程度等加以评说。

(4) 质疑问难:学生推荐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问题并进行解疑,顺势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阅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

(5) 鼓励阅读: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选取本节课中推荐的好书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验证同学所得,并鼓励获得个体阅读体验。

2. 阅读欣赏课的教学策略是选择读物――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欲望――自主阅读,品评作品――交流汇报,各抒己见――诵读,获得情感体验。

(1) 选择读物: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的读物。注重尽可能推荐名家名篇。

(2)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欲望: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段、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此环节不能脱离阅读情境,要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

(3) 自主阅读,品评作品: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大致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自购书)”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经验,独立品评,批注所感。

(4) 交流汇报,各抒己见:教师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阅读情况、交流心得。同时,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

(5) 诵读,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诵读,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在此环节中,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和欣赏。

3. 阅读汇报交流课的教学策略是准备汇报提纲――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1) 准备汇报提纲:进行阅读汇报课,一般要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让学生选取汇报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教师要根据年级特点以及汇报的内容,提示学生选取汇报的侧重点。提纲一般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或文章的题目;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个人阅读后的主要收获包括:思想品德、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疑问、困难或建议等。

(2) 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是中心环节,又可分为以下程序进行:① 教师启发谈话。汇报之前,教师可以用激励、简洁的语言,唤起学生汇报兴趣。②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以4人为宜,此时,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③ 全班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以后,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少数不善于发言的学生,教师要指名发言。

(3) 教师总结:教师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总结。一要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表扬时要注意策略,体现层次性、多样化,使优生不断进步,后进生也能看到自身价值,切忌只表扬发言中的“佼佼者”。二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和习惯。

(4) 个性阅读汇报展示:教师在总结后,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进行自我完善,然后,让学生把阅读体会用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形式可以是背一背、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是写一写等。

二、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进需要多样化、趣味化的激励机制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浓厚的,但能长期保持阅读热情却不太容易,这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所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同时,也要重视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保持这份阅读激情,树立快乐阅读的理念,让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1. 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学期安排一、二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内容可以是说出学生所喜欢的作品及主要人物形象,还可以说说学生所喜欢的外国儿童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比赛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个人赛或者以阅读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赛。题型尽量多样,如抢答题、必答题、选择题等等。还可以举办“故事大王”比赛、故事短剧表演,要求学生自选故事内容,充分准备,看谁讲故事精彩,独幕剧演得好。这样的活动,推动了学生对童话、寓言及科幻小说的阅读。班级里可以举办“水浒故事擂台赛”“最受欢迎的书”等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以喜爱的书籍为题材,在班上进行精彩的故事表演。

2. 利用网络与影视剧来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很多的名著经过改编被搬上了银幕或荧屏,学生都特别喜爱,可以选择一些改编较好,比较忠实于原著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观看。看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例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班级就可以举办“读名著,看电视”的活动。但是,比较阅读时,一定要先做书面文本阅读,然后再看电视剧。对于网络的运用(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拓展阅读,到课后再开展相关的网络读书交流活动。

篇9

一、互动探究性阅读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学生可以在课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筛选归纳,课堂上交给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者学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探究;还可以是以全班为单位,学生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推举中心发言人向全班汇报,阐述本组的观点。探究讨论既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先集中后分散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探究讨论式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讨论重点,但不宜有太多限制;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但要给学生充分发言,陈述个人观点的时间。课后布置学生查资料,讨论,整理探究成果。”

二、自主探究性阅读模式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得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它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要求,结合文本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其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的步骤,给予充分的参考材料或学习方法;然后,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进度,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学生的疑难,及时给予全班或者个别辅导;最后,在学习完成时要有针对性地检查、总结。这种学习方法的典型代表是魏书生老师的“四遍八步读书法”:一遍跳读(记大概内容,记主要人物),二遍速读(复述内容,理清思路),三遍细读(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四遍深读(鉴赏特色、分析写法)。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内容和学习主体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利用课文插图找“套子”,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找外在“套子”:衣着套子,用具套子,起居生活套子;其次引导学生找内在“套子”:职业套子,语言套子,思想套子;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赏插图,找出一些细节:天空晴朗无云,飞翔着成群的鸟,青年人骑车飞驰,三五成群的人在闲谈,这些构成了画面的背景;结合课文品味,这些背景同“套中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预示了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新鲜事物,新鲜思想不可抗拒大潮,必然湮没一切顽固、守旧的落后东西。

三、创新性阅读教学模式

所谓“创新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进行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如学习《祝福》,从创新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可采用编年谱、写死因调查报告、写传记等形式;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采取写别里科夫死因调查报告形式等等。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把一些小说文本改编为剧本,自编自导自演,一方面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地把握,而且学生通过表演,能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对照比较式阅读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优化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小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发展个性、和拓展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大量的生词与新句型,此时,需要教师讲解较多的知识点,信息量比较大,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如何优化阅读教学能够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与教学水平。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方式转变,阅读是学生通过文本与图片等与产生产生交流的活动,不仅可以捕捉阅材料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多语义再造。阅读教学并不是纯粹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与文本互动,从而自主发展和探究学习。其次,是积累英语文化与语言背景知识的主要途径,小学生通过英语阅读可以了解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知识,使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读、写、听、说的综合能力,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再次,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过程是一个高雅精神的追求过程,通过对文本与图片的阅读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了解阅读内容的同时,可以与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产生共鸣,加入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和理解,英语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优化阅读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文本材料、图文结合材料、科学知识材料以及趣味性材料等。在优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英语阅读。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把教师整体联合起来,整理优势资源,共同开发英语阅读材料,高年级以科普、文化等文本阅读材料为主;中年级以图文结合故事阅读材料为主;低年级则以有声阅读材料为主,以此丰富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另外,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选择的材料应该尽量大容量、高密度,适当的引导小学生拓展阅读,不过不能脱离教材内容的主题。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声情并茂的视听材料和直观形象的图片材料,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阅读情境,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语篇整体推进,加强策略指导。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材料应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教师需要注重语篇的整体推进,加强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阅读策略的指导。首先,使用略读,整体理解语篇,略读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整篇材料,避免逐句离家,运用跳跃式猜测、搜索的方法,快速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使用查读,获得特殊信息,查读也属于快速阅读,但是与略读不同,查读的目的是为找到特殊信息或者是关键信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找出特定内容,像数字、事件、地点、时间和人物等。再次,使用多元化策略,加强对英语单词的理解,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有规划的训练学生对部分单词和短语的理解,培养他们根据构词法或语境等方法猜测部分单词含义的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效率与阅读速度。

3.拓展文化延伸,开阔学生视野。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而阅读材料也是一定文化与社会的产物,如果没有掌握相关的社会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很难真正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拓展文化延伸,适当的融入部分跨文化知识,通过阅读教学,加强小学生对英美文化、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风俗礼节等知识的了解,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也可以观看一些外国名著或影视资料,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例如,英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聊关于天气的内容,并且习惯采用直接交流的方式,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比较喜欢寒暄,以间接交流的方式为主,帮助小学生掌握类似的文化差异。有利于降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难度,掌握一些特殊单词的特殊用法,从而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获取关键信息的速度。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全面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法,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科学合理、恰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文英.探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J].成功(教育),2013,23:73.

[2]高翠萍.基于新课标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校园英语,2015,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