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问题;反思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一直是一线教师和学生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高中数学学科在高考科目的总分中所占比重较大,备受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话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究与分析,笔者也是这一研究浪潮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笔者惊喜地发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合理化的反思,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的目的.
[?]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思考问题的过程进行针对性的反思
在处理数学问题结束以后,学生可以回忆自己思考问题的整个过程,包括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所遇到的麻烦与困难、自己处理这些问题的对策,以及其他学生处理该问题时与自己的处理方式的异同点和优劣比较,从而及时调整,达到处理问题效果的最大化.
案例:已知在ABC中,acosA=bcosB,试确定三角形ABC的形状.
错解:由于acosA=bcosB,则sinA・cosA=sinBcosB,则sin2A=sin2B,则2A=2B,即A=B,则ABC为等腰三角形.
反思:在学生的解析基础之上,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在反思中很容易发现两角在互补的情况下正弦值同样相等.
正解:acosA=bcosB,则sinAcosA=sinBcosB,即sin2A=sin2B,故2A=2B或2A+2B=π,则A=B或A+B=,故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结论: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由于自身思维的片面性,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由此规范以后数学解题的步骤和思维的全面性,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与风格.
.
结论:抓住数学知识这一本质特征进行反思,有助于提升不同背景、不同形式下的数学试题的解题能力.
[?]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合理反思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与有效运用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数学思想方法经常在众多的学习实践中体现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离不开数学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以及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理解和洞悉. 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其实是数学课程教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涉及数学思想方法的种类的反思、思想方法实施策略的反思等等,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大幅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水平.
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后,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在直线P1P2上存在一点P,且满足P1P=2PP2,其中P1和P2的坐标分别为(3,2)(8,3),试求P点坐标.
[?] 引导学生在解决高中数学问题时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反思
在处理新的高中数学问题时,一定会接触到曾经学过的知识,即关联知识,通过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反思,发掘处理问题的技巧,让学生形成会一道题向会一类题过渡,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案例:如图1所示,AB为一条铁路,且B为某城市生活垃圾临时堆放点,在与AB垂直距离为20 km的D处是垃圾处理中心,生活垃圾要从B点运往D处进行处理,为了节省运费成本,计划在AB之间建立一个中转站C且建筑CD为柏油马路,已知AB=100 km,柏油马路运费为Q元/km,铁路运费为Q元/km,试求中转站C建在何处,使得运费最少?
篇2
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新尝试,是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这使得研究性学习可以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提供了保障。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1.教材为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素材
在新授课教学中,师生主要依据一些教材和教辅。它们是教师教的根据,也是学生学的线索。但由于一些因素,这些教材总存在着不完美之处,可在这些地方实施研究性学习。如数列一章中对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很明确,而对递推数列的相关知识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巩固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更能学会变换、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又如在学习“直线和圆”和“圆锥曲线”两章时,可以对平面向量在这两章的运用作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平面向量在后继部分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体现平面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能体现平面向量与其他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新授课教学中,还可以在知识的发生发展、概念的形成、例题及其解法的优化等方向展开研究性学习。在习题课、复习课、评讲课中,我们可以对题目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就解题的策略、问题的变式、问题的拓展、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等方向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设计者、问题解法优化的探索者、解题技巧的发现者,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成为数学问题的主人。
2.研究性学习在全国各中学开展得很不平衡
从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看,研究性学习在全国各中学开展得很不平衡。仅有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了实践,不少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看上去很美”,其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真正开展研究性学习。
3.立足课堂开展了“问题探究课”“数学实验课”模式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立足于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研究和探索的乐趣。问题探究课模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随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索,营造一种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民主的研究氛围,这种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究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数学实验课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在媒体的辅助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在获得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探索主动获取知识。这种在数学学科教学领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进行数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反思
1.研究性学习不应排斥接受性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作为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采用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学习系统的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单一、被动等问题又必须得到解决。因此,倡导“研究性学习”即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取各种学习方法之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打好基础,提高素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不应排斥接受性学习。
2.研究性学习不应成为点缀
我们不能把课本上安排的研究性课题作为一般课程来上,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点缀。那样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要使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这不是通过几节课就能解决的。改进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的改进,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各人的心理品质等方面。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指导,逐渐积累才行,应消除一蹴而就的思想,也应消除急于求成的倾向。
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有一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过于重视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影响,把大而难的习题或竞赛题作为课题,以一题多解作为研究方向;选题内容过于高深,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难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对少数拔尖学生的依赖过大,多数学生实际参与度不够,尤其是思维参与度不足。上述种种情况的发生,使多数人因参与度不够而缺乏必要的体验,感受不到改进学习方式的必要,享受不到成功的愉悦。长此以往,不能确保研究性学习的质量。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课题研究的起点不宜过高,要便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口,都能在过程设计中体验自己的参与,都能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所长,体验自身的价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取得不同的提高,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树立起自信和兴趣。在此提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为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准备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大批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不懈努力。
4.教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在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要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要积极的参与研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应变能力和驾御能力,对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记录下来,研究解决。因此,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高效教学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教师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主学生会学。使45分钟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各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万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便学生能够兴奋起未,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大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各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探刻的了解了。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未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申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儿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笔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乎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王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七、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未,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篇4
一、对比、分析新旧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
通过学习,我们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比,我们发现新教材有以下特点:
1.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必修1删减去简易逻辑,移至选修部分,降低了必修部分的难度。
2.相对于旧教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缺憾,新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教材在概念引入时注意了情境的创设,注意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或生活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准备数学工具。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新教材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的计价)等人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3.教材倡导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显著的地位,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新教材设置“观察”“思考”“探究”栏目,这些小栏目根据数学知识内容的特点适时提出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阅读自学,有效地调节了数学学习的气氛,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中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4.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设计中就提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离地面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上网费用随上网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出国旅游人数日益增多。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都可用函数模型刻画”,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函数的积极性,更使学生深刻懂得了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中更加注意把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5.必修1教材内容的具体变化。加强了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的要求;加强了分段函数的教学,分段函数要求能简单应用;加强了对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要求;加强了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增加了幂函数。
二、人教A必修l的教学体会
1.对于集合要求学生在实际使用中逐渐熟悉“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图形语言”各自的特点和相互转换,在关于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的教学中,尽量使用Venn图直观表示,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运用集合语言和其他数学语言,如课本P49页B组第l题如果采用“自然语言”将很难处理,而采用“图形语言”则一目了然。
2.函数概念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掌握的具体函数和函数的描述性定义人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函数,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和解析法。
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新课标更侧重于指数型函数与对数型函数的教学。
3.“不等式”是数学解题的一个常用工具,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可以通过判断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得到,此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已有教学,可以使用,但不宜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在设计不等式的题目是力求数据简单,避免学生陷入复杂的计算而忽略了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4.指数幂的教学,要在回顾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引入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以及实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其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并且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感受“逼近”过程。
5.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教学中,应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函数的图象,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一些特殊的幂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它们的单调性与特殊点,比较它们的变化规律,研究它们的性质,求方程的近似解等。
6.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通过作出散点图,再添加趋势线,根据趋势线拟合各种函数模型进行比较,以求得最佳函数模型。渗透“算法思想”,让学生逐步熟悉算法流程图的画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通过计算机语言编程解决“利用二分法求方程实数解”(课本P。P119)。
三、反思与建议
篇5
【关键字】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反思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45-02
【作者简介】乔健,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23)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上,无论是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或者是试卷讲评课等课型,都离不开例题教学。因此,例题教学效果是评价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
结合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例题教学即设计数学例题,讲解分析数学例题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特有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与例题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然而,当下的例题教学却存在着诸多误区,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与反思。
一、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误区
1.例题教学的选题忽视了教学目标。
笔者在平时的教研中发现部分教师的例题教学在选题上有偏失。有的教师一味地瞄准考试,以题海战术为手段,只考虑例题的数量;有的教师例题的选择主要选高考题,认为用高考题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这两种选择均有偏失,首先,例题安排较多,整节课上,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学生鲜有发挥空间,自然也就无法生成亮点闪烁、异彩纷呈的课堂;其次,好例题聚在一起,是否就是好的例题教学?答案是否定的。有好的例题却不顾学情、不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容易导致例题教学出现偏差,效率不高。
2.例题教学中的主体偏差。
有的教师的例题教学单从例题的选择上而言,其设计堪称优秀。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情况很不乐观。原因在于教师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从自己的思维角度考虑,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层次,从而导致课堂节奏有“以小马拉大车”的感觉,教师拖拽着学生向前,整节课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一声问去,应者寥寥,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思维。
另外,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缺少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具体体现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拿“主意”、提“点子”、抽象、概括、表达;代替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包括代替学生犯错误。
反思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例题教学过程,学生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地参与,缺乏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空间。学生由于主体地位的被剥夺,长期的被动必然会对例题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态度欠缺主动性,他们可能会认真记笔记和听讲,可能会认真做作业,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用质疑、同化、建构的学习方法去理解习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没有去比较多种解法的优劣,没有去考虑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也没有去探讨各题型间的联系。
3.例题教学工具的僭越。
通过与数学教师的研讨、教研活动中听课、与学生的交流等发现,教师与学生将例题更多地定位于工具性的角色。这里的“工具性”一是指师生将例题作为考试的预演;二是指一些教师在公开课等教学过程中出于展示与表演的需要,经常将例题教学当作是一种表演的工具。
例题教学是知识理解与能力提升的纽带与载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例题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去除例题教学功能的纯工具化定位,实现例题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需要我们深入反思。
二、实施有效例题教学
1.例题教学的功能。
数学学习从例题开始,数学例题的教与学蕴涵着多种功能。如果只把例题教学的功能定位为工具,显得太过单一。例题教学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实现各种功能的载体,而不是沦为考试与表演的工具。
通过数学的情境例题导入新知,通过数学例题运用知识,通过数学例题建构知识体系,这是数学例题的教学功能;通过感受数学例题解决的过程,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这是数学例题教学的教育功能;在探求解决例题思路时,在解读分析数学例题、推理计算数学例题等过程中,例题解决后的及时反思里,都可以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实现思维训练的功能;以例题教学为载体,还可以进行情商培养等。
2.例题设计的原则。
根据问题解决理论,数学例题的选择以及设计应该依据教学目的,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结构,结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做数学题来发现数学的本质,以反思和建构达到举一反三、最终逼近问题目标的状态。
(1)梯度呈现,例题设计系统化。
例题设计的系统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同一节课上,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思维的系统性,在设计例题时应把学生已有的或将有的知识点加以概括、巧妙合理地串在一起,使学生通过本节课获得相关方面的系统知识;明确思维的起点和方向,理清思维的顺序,目的在于为学生指明探究新知识的思考方向,减缓思维坡度。二是各阶段或各节课之间的例题设计的系统性,在知识的联络网基础上,找准新知识的支撑点,分析新旧知识的衔接区,使知识结构向智能结构转化。
(2)信息整合,例题预设目的化。
数学例题的形成、内容和难度都因教学目的而异,任何一道例题的出现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可以是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等,例题解决的目的性是为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深入钻研,切实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目的来设计例题。
在例题学习过程中,有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与之联系的适当知识,或者虽有适当的知识,但是不稳定、不清晰,难以成为解决例题的思维固着点。在先行组织者策略下,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让学生把握例题解决涉及的知识,如不对相应的概念和相关定理进行必要的解读,将会使整个例题解决过程处处都有难点而失去教学重点。
(3)选例精巧,知识掌握网格化。
要选编精巧例题,例题安排的内涵要丰富,要注重结果和质量,要为学生提供具体丰富的素材,要帮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知识原理的掌握、方法的认识等从孤立化走向网格系统化。以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挖掘共性;多题归一,归纳规律;多点成面,内容成网”。
(4)积极反思,自我解释常态化。
篇6
高中数学教师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对数学教学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防止课堂教学时间的隐形流失,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益于施教的学生。
1、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涵义
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高中数学进行反思性教学就是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
2、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有:反思教学目的的合理性、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学习方法、方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学整体感想等。反思性教学的形式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于活动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在行为完成之后对师生的表现、想法、做法所做的反思,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课后反思。二是活动中的反思,这是在行为过程中对师生的表现、想法和做法所做的及时反思,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课中反思。三是为活动反思,这是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的一种反思,其具体形式为课前反思。下面围绕这三种形式作深入探索:
2.1、高中数学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反思一节课后在教学理念、设计、方法、效果等方面的得与失,肯定自己的优点,发现并探索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方面,并加以调整改进,课后反思是指数学教师课后感到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成功的地方、灵性迸发的地方、缺憾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而形成教师的自我意识。
可见,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反思,就是教师结合“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刚上完这节课或前几节课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认真分析判断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适宜。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起到更好的优化效果 转贴于
2.2、高中数学课中反思:
主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地进行,是否及时掌握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是否营造积极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教师的引导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到什么促进作用?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即在备课中和教与学的方案中没有遇到的问题,你是否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作为课程资源。其目的在于提出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倾听学生”或在多大程度上关注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2.3、高中数学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反思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或困惑,并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引导探究活动,同时还应反思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精神实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拓展和整合。根据已有的经验反思课时遇到的困难,如“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这种反思能使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计算机
一、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现在一些高中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照本宣科,或者是打开机房大门让学生自己操作;前者学生是被动接受,学生缺少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而后者学生几乎学不到任何有用的技能。另外由于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不是很重视,学生和教师的主要精力也并未放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比较尴尬。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进办法
首先,要端正态度。信息技术课程和每一门高考课程一样重要,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重视起来,教师要精心打造每一节课,教学生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到“熟练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转变。而学生也要重视这门课程,毕竟对于现代的社会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学生们毕业后进入社会并生存的基本技能。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并不讨厌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是现在的课程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有些教师教师自说自唱,学生被动接受;又或者是教师满堂灌,只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轨,没有课堂活动和探究活动,课堂死气沉沉等等。
对此我们要结合社会现状,打造高效课堂,比如我们完全可以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加入合作探究,设置课题,甚至在学生疲劳的时段加入相关的时事,或者典故趣闻。一节课围绕一个中心点,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情况下接受知识,让学生感觉到充实实用,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正视并重视高中的信息技术课。
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多元智力的角度讲,每一个体的智力都是独特的,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性,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先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再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问题的分析,最后,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易于学习。让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多进行自主操作和练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让其选择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点和习题进行强化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三、让学习更加“有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就好比传授知识的机械化工具,而学生则只能被动的获取知识,教学双方的互动较为单一,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只能令学生一知半解的了解知识,无法形成创新精神意识、激发良好学习潜能,更不能与当今社会的需求接轨。对此,教师应科学引导高中学生更新信息技术实践学习方式,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逻辑意识思维,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引导学生如何抓住知识要点,将对知识的机械化记忆、单纯接收合理转化为主动的发现问题、深入的分析问题及科学的解决问题,应辅助学生掌握发现、探究与研究学习科学手段,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发现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形成针对信息技术的良好怀疑批判精神,进而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实现个性化、全面性发展。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进程中不断的给予学生鼓励,令其增强自信,明晰自身短缺所在,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方案、展开专项练习,体现有效性学习。
四、指导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模式,我们下一步要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我们要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而计算机教学也要多注意结合实践并且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结合,并且注重引导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幻灯片制作,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出简单的Flash及网页等。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进入大学、进入社会进行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更应为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打好基础。
篇8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数学 应用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79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步进入教育领域。多媒体的使用已经逐步深入课堂,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益、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地,数学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板书、一支粉笔、一个三角板(圆规)等媒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的完成每一堂数学课。数学是一门集数与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多来的对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高中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一)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平淡无奇。不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例: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flas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人没来齐,便说:“该来的没来”。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提问: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
(二)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而要求在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三)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减负提速”的目的。
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第一,恰当地追求它的“外在美”,忽视它的“内在美”。忽视对教学的干扰。一些课件背景五颜六色,学生无法看清字幕;课前就是一段躁人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数学课必须实在,落到实处,不能讲究华丽的外表。第二,重视演示现象,说明问题,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往往注重演示过程,而没有指出数学方法、贯穿数学思想。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做题。第三,重视课堂的“教”,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上课就会像看电影一样,只看屏幕,不看老师。使双边的活动更少。
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篇9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118-02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方式绝不能呆板、一成不变。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讲解重点内容,练习题的选择应尽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反思的必要性及具体的解决方式进行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一、反思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审视和分析,可以使教学方式更加优化,学生的学习也更加高效。
1.新课标的推行要求教师进行反思。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灵活多变,传统照搬课本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要求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因此,教师应不断进行反思,由此实现自身的发展。
2.调整教学实践的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实际的课堂掌控能力,即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能力只凭课本理论的学习是无法培养的,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例如,在讲新人教版高二数学的“线性规划”时,学生对函数的可行域无法正确判断,对此,如果教师只沉浸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滔滔不绝地讲授新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迷惑置之不理,也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对策,就会压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师生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由于课本这部分内容的实用性较强,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反思,并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3.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标下的课程理念与传统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在课程安排方面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因此,应摆脱常规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整知识框架,不断地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对策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对既有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等不断进行反思,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1.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对新课标的教学大纲有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将知识点细化,做到重点突出。每一堂课都有教学任务,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但在活跃的气氛中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在互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需要不断地结合实践进行反思,尽可能做到重点突出,在正式讲解之前应做好铺垫,使教学围绕重点逐层展开。
2.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调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课尽量精细,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讨论中学会动脑,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如人教版高一数学“平面坐标”的课程要求是:学生能准确判断各坐标的正负符号,并正确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就需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点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为他们提供讨论的时间。而不是刚出完题就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公布于众,如果这样的话,学生易对教师产生依赖,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数学学科具有抽象、计算量大的特点,多媒体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展现,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感知知识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但数学学科具有抽象、计算量大的特点,多媒体放映的课件只能让学生理解相应的概念,实际的演算能力却受到限制,所以教师准备的课件要收到好的效果,就需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总结。
4.重视基础知识点的讲解。高中数学内容多、综合性强,对于难度大的题,学生一般很难很快地找出解题方法。虽然教师在综合题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成效不佳。究其原因,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希望通过做题让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做题方法和技巧,却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这样许多学生就不会知道定理、公式的推导所蕴含的规律。现在面对激烈的升学压力,教师如果不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对于基础知识采取忽视的态度,学生在做题时就不会游刃有余。因为数学题越来越活,没有熟练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很难解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理解新课标要求的同时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反思总结,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观念才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雷轶菊.浅谈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2008,(8):181-182.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 整合 反思 得失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校园,进入课堂,经过多年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它已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用得好,用得巧,才能用得有效;反之,用之无度,喧宾夺主或本末倒置,将会对教与学造成极大的危害。回顾二十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体会,我认为很有必要回顾总结其中的甘甜辛酸、优劣得失,以期和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同于以往在教师指导下的传授和训练,而是通过独立探索或者与同伴协作交流而提高的,相比之下新方式使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反对“一刀切”。“凡课一定PPT”“课课必须多媒体”是不合理的要求,属于不科学的做法。事实上有一些语文课文从效果上看就不适合用课件讲授,还不如让学生多读读课文更有效实在。课型不同、目标不同,采用的教法、使用的技术应随之变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练就了不少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功”,即学生的“听功”“做(坐)功”。反思这种教学模式,它不利的一面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学生活动极为有限;有利的一面是,由于学生在课堂受到的干扰少,对文本阅读的注意力集中,对语句感悟较深。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它的优势在于使语文教学更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使课文中所涉及的各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更栩栩如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阅读视野。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无疑能够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要成为常态化教学还应有必要的保证,如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信息技术水平,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等。
反思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字词句篇等知识。其优点是比较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大量经典篇章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且文本数量固定有限,在阅读实践中更易做到少而精,精而深,深而细;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多,教与学任务相对少,师生普遍负担较轻;教学活动基本不受设备、资源等外部条件限制。
相对于传统课堂的封闭式教学,信息技术或者网络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特点则是互动、开放,它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材料更新的时效性等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查询资料、协作交流,创设操作情境,以及动态模拟展示等,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除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外,还要进行人机(网络)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和指导,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还大大增加了学生视觉信息的接收量,有利于信息加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需要有效整合资源
师生只有与时俱进,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进行新的诠释、构建,才能利用、整合好。课堂教学变革一方面是通过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依靠执教者对教与学过程、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期间教师要从海量的信息、无尽的资源库中筛选最有价值的东西,引入课堂,投向屏幕;既要把一节课中需要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组织好、衔接好,又要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行有效整合。
现代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接受能力强,但毕竟心智都未成熟,加上信息呈现的多元化,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往往会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水平两极分化。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每年六月八号之后高考试卷就已经在网上公布了,我发现几乎不用老师提示,高二或高一部分学生会在第一时间关注高考,有的下载试题演练,有的进行分析比较,有的和同学交流感受,优秀生积极性都很高。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转变角色,用心设计,精益求精,争取强化教学效果。网络巨大的信息载体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世界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捷径,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天地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校园安全管理
-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