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5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是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加深阅读的理解和体验,做到有所思有所悟,使情感得到熏陶。要注重学生心理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一道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中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中段阅读教学处于小学低段和高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过渡性,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知识由浅入深,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即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自我探究和体验,强化阅读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整体水平。在中段阅读教学中,低效行为依然存在,一些教师无法把握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有的甚至模棱两可,致使学生在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能力提高等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对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导致在运用教学策略方面针对性不强,甚至出现偏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探究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旨在聚焦课堂,指导中段语文教师明晰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及重点,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推动区域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应抓住三个要素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的,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感受、理解、赏析、应用能力为重点,相互联系,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一是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二是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三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将基于新课标要求,进一步明晰小学中段(3―4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重点要抓住三个要素:第一,学生的感受能力。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理解感悟能力。能结合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达的作用。把握课文大意以及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知识积累能力。积累所学课文中优美词句和课外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养成读书的习惯,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中段阅读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优质的课堂教学来源于对课堂的高度掌控和操作。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互动过程。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创设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自主合作探究就越容易开展。创设情境的基本思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建构具有教育性、感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

2.合作交流,体会感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更多地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比如教学时让学生以组或班的学习形式进行讨论,抓住中心词或中心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然后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并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优美。

3.质疑问难,突破难点。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定存在疑难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质疑讨论,围绕确定的探究焦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读书,寻求问题解决。课堂中,问题出现的地方,往往是课文的难点所在。教师不能草草收兵或避而不谈,要有针对性的突破难点,可以采取随机提问、深入交流、点拨导学、多读感悟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继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结合全文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导致疑难的原因,使难点得到有效解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照这样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疑难将很容易被清除。

4.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并具备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的能力。作为老师,我们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只注重教材,忽略拓展延伸环节,阻碍和影响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发展,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借助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课堂焕发生机,让幼小的心灵,迸射出思维的火花,从而点燃生命的激情。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渠道

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阅读教学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我就采用了“直接拼音法”。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方法,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音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高段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一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二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1)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2)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3)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结合听、说、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1)针对中低段学生所采取的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2)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但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

四、阅读教学的教学渠道

篇3

农村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一、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作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和针对性的方法指导,从而逐渐形成的。现行的大多数小学英语教材,都是从四年级开始涉入阅读教学内容,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中、高段学生虽然年龄跨度看起来不大,但在英语基础知识积累和语言能力方面实际差异较大,所以四年级中段阅读课和五、六年级高段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应有所针对性地区别开来。而五、六年级高段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应逐渐接近中学,需要慢慢衔接和递进。

二、研究对象:

小学四—--六年级学生。

三、文献综述:

1.课堂上以单词、句型、语法的零碎讲解为主线,忽视了语篇的整体理解。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遇到生词、难句是在所难免的。学生碰到生词、难句往往会一味地思考,甚至是查阅词典,从而影响了阅读速度和整体理解。教师以单词、句型、语法的零碎讲解为重点,却忽视了语篇的整体理解,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应避免对课文的分割式讲解及逐句翻译法,教师应在整体的语言情境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语法或词语做整体理解,提高对课文理解的正确性。有时生单词过多,学生就会觉得太难,甚至害怕阅读课。

2.课堂上注重句型的操练,忽视了学生的整体阅读的培养。

现在大多数英语教师教学中多注重句型教学,而忽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语言表层信息的吸收、理解和操练,满际语言的熟练把握,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整的表达某一话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对完整语篇的感知和理解,使其阅读能力不能得到系统完整地发展。有时对句型的操练时间把握不准,导致不能完成阅读教学目标。显得头重脚轻。

3.课堂上注重单纯地阅读课文,忽视对学生整体式阅读策略的指导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间是核对课后习题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对学生在阅读过程的指导、阅读方法的体验及阅读习惯的养成,从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4.课堂上注重课内阅读,忽视学生课外阅读资源的拓展。大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局限于课堂上短短的四十分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基本上学生就再也没有阅读的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么才能得到提高?学生一旦进入初中学习,又如何能适应一定的阅读能力的要求?因此,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在合适的机会为学生提供难以适度的阅读材料,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不但可以对课堂教学给与有力的补充,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校开设英语角、英语社团。今年我们学校学生还参加了“一起作业”网上学习,其中就有绘本阅读,颇受学生的喜爱。

5、课堂上以课文的翻译为重点,忽视学生的整体运用。

现在大多数英语教师教学中注重课文的翻译,忽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运用。教师给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注重读懂短文,而忽视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整体运用。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课程基本理念:

a.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修订稿中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理念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b.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修订稿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注重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基本理念的调整上,也体现在了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各级目标的描述中。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必然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深入过程。修订稿强调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2.《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期刊。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第六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四、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读懂简单的文章,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

2、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能,从小建立阅读意识,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促进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获取信息和实践语言的功能。从而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研究主要内容:

1、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调查和阅读价值引导。

2、如何激发学生自我阅读的欲望。

3、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不断提高英语阅读的良好品质。

4、基于课内阅读教学之上,与拓展课外阅读相结合。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英语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英语教材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积累阅读教学的有意经验。

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4、调查研究法:对实验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使实验者了解学生发展的情况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条件。

5、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六、研究详细计划:

1、学习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

(1)召开组员座谈会,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

(2)组员理论学习,学习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要求的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并分工明确,收集相关资料,写好学习体会。

(3)结合学校英语教学实际,研讨如何探究现行的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2、开题实施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2月)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宗旨,在实践中探求适合小学生个性身心发展需要的阅读习惯;并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提升寻找有意义的途径。

在学校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校布置英语走廊、班级英语角。不定期的进行英语手抄报展、英语书写比赛作品展、班级英语角评比等活动,让学生时时刻刻可以接触到英语。开展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故事赛、英语听力比赛等,努力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英语才能。组员定期进行总结和交流。

(2)将口试和笔试、听力巧妙结合。学生自觉参加了“一起作业”网上学习,其中的绘本阅读,锻炼了学生的整体阅读习惯。

(3)人人争做小老师,每天安排一名学生教会同学一句课外谚语或词组。

3、成果采集阶段,进行结题总结:(2017年1月---2017年3月)

(1)总结研究成果,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收集、评价工作,并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2)进行学生访谈。

(3)收集相关资料,装订成册。

(4)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组长:代红丽

全面主持课题研究,负责编写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报告,同时进行文献资料和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组员:赵文亮杨建伟

负责课题的组织工作,负责课题的日常管理。

组员:乔瑞娟郑富平

进行文献资料和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并进行资料编写整理。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呈现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报告;

2、阶段总结、教学论文等汇编成集;

篇4

关键词:分段式训练;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而写作教学则是阅读教学的创造与延伸,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培养的主要方法与基本途径。因为小学生在能力、年龄、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特点,在进行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时,应该以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采取分段式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是最为有利的。

一、分段依据

1.生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6~14岁这个范围内,其自身生理发展与情感体验都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1)初段:这一阶段指的是1、2年级,这一阶段内的学生体质柔嫩,心理变化大,情感体验随意,对任何一种情感的控制能力都很弱,这些使得其在写作与表达上具有不准确、单一、随行而模糊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写作的理解并不是“我要写”,而是老师“让我写”。

(2)中段:这一阶段指的是3、4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体质渐长,心理起伏渐稳,情感体验也开始具有一定的理性,对情感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在写作和表达上开始变得清晰、理性而准确。在写作能力和写作知识上,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写作的理解,一般表现为“我想写”,但是“我不会写”。

(3)终段:这一阶段指的是5、6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体质增强,心理基本稳定,在情感体验方面也更加理性,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也进一步加强,在写作和表达上则更加丰富、准确、理性而清晰。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之前几年的训练与学习,在写作上的理解则表现为“我要写”并且“我能写”。

2.学习写作知识的规律

因为小学生在进入小学后才开始进行系统化的语文学习,所以在阅读方面能力严重不足,在写作知识上更是基本为零。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在对各种中外名篇的阅读中,开始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以及相关的写作知识等,并用其对写作实践进行指导。写作知识的增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是经过初、中、终这三个阶段的积累而实现的。

3.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

在小学生对写作知识有一定了解之后,还应该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这一过程是为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获得具体的成果。随着写作知识的不断累积,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在逐步的提升着。对写作能力进行的训练,同样应该依初、中、终这三个阶段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每一阶段的侧重点,要让各个阶段都能自然的衔接,决不可出现滞后、拔高或跨越式的训练。

二、分段式训练的具体方法

1.文字表达能力的分段训练

(1)初段:积累好的词句、造句与句式变化以及对标点的使用。其中的核心是词句的积累。词语的积累内容为:词语搭配、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转换、反义词的替换、形近字组词、好词积累、常用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归类等;句式变化训练内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间的转换、佳句积累、否定句和肯定句的分类与转换、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间的转化、修改病句等;标点使用的训练内容为:各种标点符号的区别、用途和具体使用等。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雪孩子》一文中,有少量的生字和生词,全文没有注音,为的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积累这些生字和生词。

(2)中段:对文本进行段落划分和意思归纳、材料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中的核心是分段和意思归纳。分段与意思归纳的训练内容为:层次与段落的划分、对每一层次或段落的意思进行概括,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对语段的排序,分析重点段落等。材料选择的训练内容为:分析文章的整体和部分都写了什么,用什么写的,材料的详略该如何处理等。修辞手法的训练内容为:分析修辞手法、仿句、修辞手法的转换等。

(3)终段:对文章进行主题归纳、谋篇布局与对特色的提炼。该阶段的核心是特色提炼。谋篇布局的训练内容为:了解文体的写作要求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对线索与思路进行归纳,列出课文的阅读重点等。主题归纳的训练内容为: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小观点进行总结,分析中心思想等。特色提炼的训练内容为:对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对写人和叙事的特色进行分析,概括文中线索,对写作风格进行评价等。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里的《小抄写员》一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作者的叙事线索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该文章的主题和更深一层的含义,借此来学习对长文章进行主题与结构的编排。

2.具体习作能力的分段训练

(1)初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能正确使用词语、句型和标点写出片段作文;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的是组词、造句、组句成段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要从日记、周记、讲故事等形式进行一句话或一段话习作;写作文体方面主要训练的是叙事性习作。

(2)中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能够以一段话为基础,写出多段话的短篇作文;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段落的编排以及组织材料选用修辞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要进行文章、文段的改写、缩写、扩写和续写等训练;写作文体方面主要训练的有叙事、状物、描景和记人等记叙性文体。

(3)终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以短篇文章为基础,进行长文章的写作;在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谋篇布局、主题提炼以及特色展现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可以更进一步地进行文章的扩写、创写、续写、补写以及缩写等写作训练;写作文体方面可以以记叙文为主,同时进行说明文或议论文的习作训练。

三、进行分段式训练时需注意的问题

1.要与教材的编排相适应

不论是哪一版的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向学生提供良好的习作环境为宗旨的,都强调了要从不同的渠道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写、有的写是进行写作训练的前提。在教学时顺应教材的编排,从阅读写作结合、生活写作结合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要与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小学生在写作上的分段教学是与阅读教学相对应的。教材上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的整体要求编排出渐进的教学顺序,这是与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相适应的,让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训练可以逐级进行。如,在终段的教材中,通过话题作文的形式来命题,并且让话题和本单元的主题相同,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有话可写,在练习写作的同时对阅读的能力进行提升。

3.要破除传统写作教学的局限

要破除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要以学生为习作教学的主体。要破除按照传统规定来布置写作内容的教学思想,要让作文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相关,让学生有话可写。要破除教师权威不可犯的教学思想,要将师生置于同等地位,共同讨论研究。要破除教师批改作文的传统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拥有修改作文的权利。

分段式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它的缺陷同样不可忽视,它将小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按一定标准进行了划分,如果无法将各阶段间的关系处理好,那么对小学生的写作训练就会出现人为断裂。因此,在编排整个小学六年的写作教学规划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做到衔接自然。

参考文献:

[1]闫景娥.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写作的提高办法[J].华章,2013(4).

[2]黄先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3]杨小艳.强化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教学对策[J].时代教育,2013(4).

篇5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我们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识字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1.充分利用汉字文化魅力,激发兴趣

汉字是一种文化,在汉字学家眼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文体故事,它集音、形、义于一体,有着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等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汉字创设情境,再引导学生细细观察、研究从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如教学“月”和“火”字,这是象形字归类识字课,象形汉字有着鲜明而独特的直观性,所以可边讲边画边演示,把对字形和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教学“月”时,可先画一轮弯月,提问:“这是什么样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你们猜,月亮上有什么呢?”(有桂花树)“古时候,我们祖先就根据月亮的模样,创造了表示月亮的这个字,起初是这么写的,后来慢慢地变得如今天的‘月’字了。”教学“火”时,可先神秘地划着一根火柴,让学生看小小的火苗闪动,然后启发学生注意“火”的字形,教师先画一团火,最早的“火”字就是这样写的,学生会觉得新奇有趣,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字怎样慢慢变成今天的“火”,这样使学生对这看似简单的象形字产生了兴趣,产生了爱学的情感。

2.学会“学”,体会识字乐趣

在单调冗长的识字过程中,简单机械、枯燥无味的教法,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所以要想方设法保持学生识字热情,增强识记效果,那就教会学生方法。如猜谜法:教“秋”字时,出示谜语:一半绿油油,一半红通通,待到丰收时,农民笑呵呵;又如拆字法:汉字里的合体字很多,多数可用分析部件的方法来记忆,如木子李,弓长张等;编顺口溜,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有、友、左、右”等字,可编为“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等顺口溜;形象记忆法,小学生善于联想,如记“当”字,他们会说:一座山被推倒了,可山上的小树还直立着。记“蚕”字,他们会说“蚕”是天下最好的虫;比较法,由独体字可引出许多新字,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新字,这样互相比较,又可达到识字目的。

3.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做游戏,把游戏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学,“玩”中学,对识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识字游戏的名目可谓繁多,有数十种,如开火车、找朋友、顺风耳、送信、放鞭炮、火眼金睛、七色花、踩石过河、考考你……这儿介绍几种我们在教学中常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游戏:(1)顺风耳,老师提示: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的耳朵最灵,就是顺风耳,请听仔细。然后老师或学生“小老师”报音,其余同学找出相应生字卡片,边举卡片边迅速读:找到了,找到了xx,这可帮助学生区分音近字,培养听音辨别能力和倾听习惯。(2)火眼金睛,师出示一些形近字的错误,让学生“小小孙悟空,眼睛亮晶晶,快来找一找,问题出在哪?”学生当孙悟空找对字时,学生就说:“小眼睛亮亮亮”,找错了,就说:“小马虎,没分清。”(3)“叫号出征”:在黑板上将生字编上号,然后教师依据生字的编号叫号,会认读的起立大声读:问“x号是什么?”,答:“x号是xx”,叫对了前进了一步,叫错了后退一步,比上谁前进得快。还有许多游戏也适合在各种情况下进行,这种“玩”中学使学生体会到无限乐趣。

4.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后,给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之处,它可利用声音、图像、色彩、动画、视频等效果,将久远、陌生、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多种感官刺激,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激发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所以我们的识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依托多媒体进行。

二、优化阅读结构,重视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提倡依托具体的语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严把初读环节,严把读音关,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的第一关。可安排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由读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生字词用卡片、投影等手段单独实现出来,检查订正;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检查时可自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领读等等多种形式;指名读文,或四人小组合作读文,在语境中检查字音,纠错改错。这样一环扣一环,面向全体,踏踏实实走好识记生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生字读音掌握了,学生读文的障碍扫清了,再在指导诵读的过程中,把生字、生词置于相应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将巩固字音、了解字义、词义、指导诵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识字教学要求也就达到了。而不要像以往许多教师在分析时唯恐不细,或分析得支离破碎,或提出过高要求,使得学生兴味索然,也白白浪费了时间。

三、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延伸识字

课堂上提高效率,指导学生扎实识好字,这不等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应意识到识字是一个交流生活经验打开想象世界的过程,意识到识字从生活中来,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要讲究教学策略,树立大语文观,使识字教学生活化,在生活中能自主识字。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对学生起着熏陶的作用,于是,在教学中要会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刚入学时,就创设条件让学生认识同学姓名,提高识字量;鼓励学生认识校园里的标语,教室里的牌匾,校园内的宣传栏,提高识字量。在班级的环境进行有意识的布置,有班训、名人名言、汉字百花园专栏等,经常开展课间“生字开花”游戏,使学生的识字热情不断高涨,巩固识字成果。

2.巧妙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中,随时随地会与文字打交道,教师要努力拓展教学空间,与家长配合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鼓励学生多看书,《奥特曼》、《西游记》……在看电视中识字,如少儿频道中的《动画城》、《七巧板》等,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注意字幕。在逛街、购物中识字。在动手操作中识字,把收集到的包装袋,刊头等粘贴成小报、手抄报,定期出“汉字百花园”专栏。也可建立“我的识字本”让每个学生设计一本较厚的本子,进行美化,平时将生活识字中的原件粘贴在上面,或将每天认识的新字记录在上面,不定期抽看,定期进行“我的识字本”展览,互相欣赏,找到不足,加以改进。

四、运用多元评价促进识字教学

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多元化,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通过及时评价得到反馈,激发兴趣,促进师生的教与学,提高识字质量。

1.激励性评价语言的巧妙运用

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大家看,他多会动脑筋,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还要善于运用评价语言为学生指明方向:“真的,你是从哪儿认识这个字的。”“你真是有心人,懂得注意生活中的生字。”这样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充分运用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互相促动

在多元评价中除了教师评价,还有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等,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相促动。让家长参与评价,一方面使他们能更直观感性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为自己孩子很小的一点进步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家长和教师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不足,形成家校合力。如可设计《单元学习情况评价表》,在一个主题单元完成之后,请家长评价。

表1:单元学习情况评价表(家长)(在表中括号内打“√”)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可采用学习情况评价表(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