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篇1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最优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开展校企合作的主体无外乎就是学校和企业,但最终的落脚点仍然在学生身上,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就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这一环节是不到位的,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对学生培养的实际成效。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改变高职院校传统教育和管理模式,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趋势,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配合,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素质,可以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对学校和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外实训基地或者顶岗实习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两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支持,以学校为主组织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则是由学校选派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一线开展实习或工作,场地、设备、技术都由企业提供,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笔者所在学院与中百集团、海信科龙集团的合作,各年级成立了中百班和科龙班,校企合作班要求以“准员工”模式管理。

然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两种校企合作过程中,其内容和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对于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而言,因地点在学校范围之内,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教育者几乎全部由校内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当,加上其管理与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和学校日常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无异,这样的校企合作毫无创新性。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则有其特殊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工学结合模式定位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并引导性地规定了内容,即要求“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同时规定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和考核方法。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地点在企业,时间为半年或更长,内容是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体化,主体则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这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生产型实训基地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因此,我们所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育规律,还要研究企业的特点与规律,这样才有助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和管理主体认识的模糊

从企业角度来看,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企业不再是外在辅助条件,而是办学模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只是把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载体,致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而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合作,即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而且在选拔人才、制定课程、学业考核等方面都要反映企业自身的需求,从而充分体现出企业的能动作用。

从学校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甚至组织学生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共性,更应考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一般来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而现实中,不少学校管理者和企业都往往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在学校课堂或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企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的想法,割裂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关系。

2、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滞后及越位与缺位现象严重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建立或重构办学模式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潜力重构。而不少学校为了形成某种模式生搬硬套,不考虑自身情况,不仅思想认识、课程、管理、实习机制等方面欠缺,在学生教育管理上更是重视不够,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苦、学校累、企业也抱怨不已。

当前,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合作协议的起草、合作机制的构建、合作步骤的实施、合作活动的安排往往都是以学校为主,由学校来组织安排,企业只是被动地配合校方的工作。学校的“越位”导致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明显不高。此外,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将学生投入企业后,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企业文化等没有跟进实施教育,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怕吃苦、不安心、不好学、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解决。学校的“缺位”导致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议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关键要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构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重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加强实习期间的教育和管理,严格实习后的考核评价,这样才能确保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1、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前的教育管理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比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对工学结合不理解,“为什么不是别人去而是我去”、“是不是学校送我们到企业从中得利”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接到参加工学结合任务后踌躇满志,但又感到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即将面临的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感到恐慌心态,“我要怎样做才能做好”成了最大的疑问。因此,在岗前教育中,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让学生明确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和岗位要求,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和更广的社会背景中去看待问题,指导学生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2、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中的教育管理

学生在刚进入企业的时候往往能够服从安排,遵守企业的纪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鲜感逐渐消退,或者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困难导致的退缩情绪。因此,在这阶段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特别注重及时跟踪,适时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习、定期到不同的实习单位走访或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在活动组织上也应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学生时间情况等因素以灵活形式进行;学院派出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和企业保持联系,还要在实习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企业也要选拔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形成的教育合力,将搭建起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架构,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此外,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中的教育管理还需注意: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一味袒护学生,那样无益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学习、工作生活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也不能只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说话,这样往往无法带给学生深刻的感受,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3、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后的教育管理

在学生结束工学结合或者顶岗实习活动后返校的这一阶段,由于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仍然是对实习期间的考核、评价、总结等,因此其仍然是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可采取总结报告、授课、座谈讨论、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习,搞好总结,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改进、提高。通过师生座谈会,老师和学生把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企业的反馈和今后的方向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通过顶岗实习,可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切不能因为存在些许问题就放弃或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篇2

关键词 小学 教学管理 探讨

教学管理是一种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管理行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学管理,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及时高效,是广大教学管理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下面,我们就如何提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进行浅谈。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下,树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服务水平的教学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新课改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并具有捍卫新的管理理念的勇气与毅力。本人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工作中一定“敢为天下先”,顶住来自于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压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学校的管理人员还要善于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将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深入人心的规章制度,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内容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注重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从强调分数转变为强调能力,真正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管理内容。在传统小学管理内容中,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分数的提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新改革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能力的获取,以及教师的教学业绩。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坚持“质量内涵”的发展道路,不管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育管理工作中,努力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案,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转变低效的教学管理方式

(一)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

深入课堂是校长获取学校教学管理情况的直接途径,也是最佳途径,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具体检查指导,校长可以及时了解教学信息与动态,全面掌握第一手教育资料,有助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帮助校长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并将最新的、最具有时代气息的管理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校长要主动关注教师

作为一校之长,应主动关注校内的每一位教师,关注他们的个体与潜能,关注他们的教学情况及个人实际情况。要想办好学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长是关键,而教师是基础,可见,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师。为了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最新理念,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校长应呼吁每一位教师注重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给教师留下了充足的创新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今天,作为小学校长,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帮助教师在新的环境中塑造自我,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与智慧,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要注重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小学管理工作中的检查、激励、评价三个环节。

(一)教学检查要严格、认真

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其前提条件是认真贯彻执行教学检查工作,因为教学检查具有督促和反馈的作用,是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教学评价要客观、真实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客观、真实的教学评价,不但有助于明确检查方向,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得奖励更有依据。

(三)教学激励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奖励是评价之后的激励措施,也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激励的目的在于全面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注重引导解决教学中的落后环节,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均衡发展;三是通过强烈的激励性,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错综繁琐,只有通过不断的优化与实践,才能更加完美、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更加有效。作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管理职能作用,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真正完成预期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平峰.小学教学管理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04).

[2]李万恩.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杨金贵.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篇3

为全面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提高我市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防止发生危害学生人身安全的恶性案件,结合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预防和减少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和良好校园秩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把维护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坚决消除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校园及周边安全保卫工作,杜绝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努力为学生和幼儿学习生活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行校(园)长负责制的校内安全保卫组织,配备保卫人员,聘请专业保安人员,没有配备专职保安人员的学校和幼儿园,要统筹协调,迅速安排配备,尽快到位。每所学校和幼儿园至少配备2名以上专业保安(在校生在1000人以下配备2名,1001人以上配备3-4名)从事学校和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同时按照有关规定配备防卫器械。对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偏大、反映迟缓、责任心不强的门卫保卫人员要及时调整。

三、全面落实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严格校园门卫制度,上课时间实行校园封闭管理。要严格校外人员准入登记制度,对来访人员经被访人员许可后方可放行,对进出学校和幼儿园的车辆和物品要进行核对、检查,凭进出门条放行,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入内。要严格落实领导值班和带班制度,加强校园内部值班和治安巡逻。各学校和幼儿园要(来源:文秘站 )在学生儿童上学、放学期间安排专人值班,维护校园秩序,任何学校和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借口将学生拒之门外。要尽快完善学校和幼儿园技防设施建设,重要场所、重点部位要安装视频监控和入侵报警等技术防范设施,并与公安机关联网,确保一旦发生警情,能够快速反应,迅速处置。要加强对学校食堂、小餐桌、教室、宿舍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火灾、中毒、坍塌等安全事故。要加强学校和幼儿园特别是农村住宿生的管理,对学生外出要建立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和住宿生晚间就寝点名登记制度,确保住宿学生安全。

四、大力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定期集中开展安全、法制专题教育。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防暴力、防盗、防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班主任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生心理辅导和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坚决防止矛盾激化。要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严防管制刀具等危险品进入校园。要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职工和安保人员,勇于同现行犯罪作斗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坚决制止犯罪,保护师生安全。

五、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各级综治、公安、教育等部门要紧密结合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逐个学校和幼儿园进行安全评估,摸清防范漏洞和突出问题,迅速开展针对性整治,最大限度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逻和秩序维护,组织派出所、巡警、交警等警力,在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上学、放学期间安排专门警力疏导交通、维护秩序,及时化解和处置各类矛盾和问题。校园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地区要设立治安岗亭,学校集中的重点地区要设立警务室。对侵害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要及时受理、出警、处置,建立破案责任制,专人负责,一包到底。要结合打击“两抢一盗”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校园周边地区存在的盗抢团伙、流氓地痞、黑恶势力,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学校周边存在的精神病人、有暴力倾向及对社会有强烈不满情绪的特殊人群、高危人员要进行认真梳理,及时掌握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严格落实教育稳控措施,防止其危害学校和社会。

篇4

1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概况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按学科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检验、急救等,每个学科均有独立的实验室,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科细而全,造成各实验室面积较小,用房紧缺,实验人数受限,影响实验开出率和工作效率。(2)仪器设备过于分散,存在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慢、陈旧等现象,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3)实验管理人员力量分散,难以统筹管理。(4)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使教和学都易产生学科间的脱节[2]。(5)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在软、硬件上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 临床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

2.1 实验室空间的综合利用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内科、儿科及检验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一楼,外科和妇产科实验室调整到二楼,基础护理实验室仍在三楼。使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例如,外科和妇产科都是手术科室,除设有独立的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围产期保健室、母婴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库房、准备间、高压灭菌室、更衣室、洗手间和模拟病房、护士站等。这使得各个学科实验室使用面积扩大,可同时进行2 组实验,教学效率显着提高。

2.2 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专业性强的设备和仪器由各专业负责申请购置和使用外,对外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实验室的巾类、一般医疗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拟病房的常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2.3 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内科学、健康评估、外科学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妇产科及儿科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这样相关的实验室既可共享空间和资源,又互不干扰,同时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3 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3.1 改变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学科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我院过去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按学科建立实验室,在教务科的领导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室小而全,每个学科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等临床实验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的闲置,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据学科特点,修订教学计划,然后重新整合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科目和内容,使相关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不互相影响;既能扩大实验室的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实验室闲置。

3.2 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由于教学经费的分散使用,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许多困难。通过改革,把原来各学科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实验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互补遗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院节约财力、物力[3]。实验中心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专用设备以及电教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每学期期末对仪器设备进行统计、保养和检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为制订新学期的实验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3 统一培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因此,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尤为重要[3]。我院实验课教学主要由各科任课教师、专职实验员负责,每学期开始前,各科分别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实验时间,并进行师资培训,相关专业教师及实验员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对于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一专多能,以弥补某学科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员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实验人员还应具备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因此,我院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和参观,并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大型科研课题,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动向。

3.4 促进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鼓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我们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鼓励实验教师集思广义,各实验室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如让学生为一个宫缩乏力产妇进行接生的实验,涉及外科的消毒、铺巾,基础护理的导尿、灌肠、静滴催产素的观察、测血压、生命体征的观察,产科的产程观察和处理、加强宫缩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儿的护理等,让学生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4 体会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综合性工作[3]。实验教学涉及的因素众多,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实验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出问题、出故障,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通过3 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课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宏,熊梦辉. 医科院校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J]. 中国医学装备,2007,4(12):22~23.

[2]甘泉. 浅谈实验室合并重组[J]. 实验研究与探索,2000,3:120.

篇5

关键词: 中小学培训机构 单项管理模式 双项管理模式

一、现行单项管理模式介绍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此类机构主要是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服务。“课外辅导是优化教学全过程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打好学习基础,而且也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工作”。“课外辅导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的学生补习、指导学习方法,对尖子学生作提高性指导,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的帮助”。

由于学生家长对优势教学资源的追逐,中小学生升学压力依然很重。为了取得或保持相对优势,大部分家长都选择了为孩子“加餐”,并且成为一种趋势,中小学生每个周末都在进出各种培训班,在各个城市培训似乎成了一种趋势,因此培训市场有很充足的生源。但是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各培训机构之间竞争激烈。培训机构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机构内部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培训机构招收学员要经过如下程序:

在此机构中,提供给学生的是教学服务,因此教学被看作机构的重中之重。这样就形成了教学为大、其他各方面全部为教学服务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教学一手抓的单项管理模式。

二、现行单项管理模式的成因及弊端

(一)单项管理模式的成因。

培训机构为顾客提供的最直接的服务即为教学服务,学费也就成为机构的唯一经济来源,而这些服务都是由授课教师直接提供的,因此表面上看授课教师就是机构财富的创造者。这样授课教师在本机构中就具有很高的地位,顺理成章,优秀教师也就成为了机构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有相对高的收入。优秀教师的收入包括了较高的基本工资、职位津贴和课时费,因此各项收入加起来比较可观。而其他人员在机构中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服务的人员,不直接创造收入,因此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很难进入机构管理决策层,在机构中没有什么地位,没有相应的课时费及各种经济津贴,收入较授课教师也有明显差距。

(二)单项管理模式的弊端。

在培训机构,教学固然是最重要的任务,由于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本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教学是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

但其他除教学以外的各方面工作在公司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只以教学为重的单项管理模式有如下弊端。

首先,它难以调动教学以外人员的积极性。在此机构中,教学人员有较高的地位和收入,个人价值得到很好体现,因此有较高的积极性。而其他各项人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机构中没有明确的定位,经济收入也较教学人员有明显差距,因此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没有优越感,工作积极性从而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

其次,对机构的直接经济来源――生源方面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从前面招收学生的程序图可以看出,新生开课之前分别经过前台咨询、新生测试和确定班级这样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大部分并不是由任课教师完成的,而是由其他人员配合完成的。如果这些人员没有做好潜在客户的动员工作,极有可能造成潜在生源的流失。

三、单项管理模式的改进

为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本文提出教学、教务并重的双项管理,以改进单项管理模式。

双项管理模式如下:将机构员工分成两部分,所有教师为一部分为教学人员,除教师以外的所有人员分为另一部分,统归为教务人员。由有管理能力的教学骨干管理教学,由有统筹能力的人管理教务。两部分人员工作重点不同,但都很重要,要分工合作。

教学人员主抓教学质量和课后沟通工作,既要搞好课前的备课工作,也要做好上课讲解和课后沟通工作,这项工作在机构中受到极大重视并已具备充足的管理经验,此处暂不赘述。教务人员工作务必抓到细处,肯定每个人的价值,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一)给每个教务人员一个合理定位,调动工作积极性。

第一,充分肯定前台工作人员的价值。前台是机构的脸面,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很重要的工作,它不仅仅包括给咨询顾客端茶、倒水和接听电话这些简单的内容,更重要的任务是给顾客传达机构的信息,使其对机构有初步了解,建立对机构初步的良好印象。因此,前台应对机构各方面业务充分了解,不但要主动给顾客介绍机构信息,而且能得体地回答顾客咨询的问题。如某教师授课的大致内容和重点、收费情况、上课方式、教师的授课特点和方法,甚至包括某教师的相关教育背景和教学成果的介绍。前台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顾客对本机构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机构的服务继续了解的愿意,决定了他们初步的选择意向。前台工作人员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抓好机构生源的入口,对机构业务质量的提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肯定前台的工作价值,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各方面的肯定和重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地位,因而更加用心工作,从精神上感到愉快,这样才能更好地工作。

第二,重视教学测试和排班人员的作用。初步接触机构教学的测试和排班人员,也是机构的重要角色。机构测试人员不能仅把自己看作考试的监考员,把试卷发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还有重要的工作要完成。在学生测试过程中,与家长的沟通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想让一个学生入班,就必须对学生有尽可能详细的了解,然后才能制订相对应的方案说服家长,让其信服本机构的服务是很适合他的孩子的,这样才能坚定他的选择意愿。而一个学生由潜在生源变成真实生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家长在此期间所作的决定。这些工作主要就靠测试人员在测试过程中来完成。

测试员还有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测试卷的讲解,这是家长初步见识到本机构的授课情况,因此讲解是否精彩是否能打动人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测试人员讲解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构中教师的水平,讲解得是否清楚,是否能被他的孩子接受,他的孩子对这个讲解人员是否认可,都是家长考虑是否选择本机构的参考因素,因此在这里测试人员的能力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长选择与否。

另外还有排班工作,如果家长对前面的服务满意就可能有入读意向,这时候就要安排上课时间。排班一方面要照顾学生时间,另一方面还要看学生的学习程度。每个家长都希望在黄金时间段来上课,以保证孩子既不必起早贪黑,又不会在这个时间肚子饿或者脑子比较疲惫、精神不是很好,等等。班级的人数要尽量最少,但是黄金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每个班的学生也不能保证就是最少的,这时候排班人员的说服和协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入班,另一方面还要让家长看到你已经最大限度地为他的孩子做了最好的安排,这样家长才会决定入这个班。

因此,测试和排班人员在机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和特殊,关系到机构的生源,是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机构必须足够重视,并且让工作人员本人也明白这项工作的价值,对自己的价值有充分的肯定,把这项工作搞好。

第三,财务是一种后台的工作,但是财务人员一样对机构有巨大贡献。每个学生入班的时候都需要缴费,收费人员如果很专业,就能扩大机构的业务。在缴费的时候收费人员可以告知学生家长可以尽量多学一些科目,这样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惠,如果有这方面需要的家长就会考虑报读多科,这样就可以直接扩大机构的业务。

一个培训机构就是一个整体,除了教学这个重点工作之外,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每种工作都做到最好、最专业,才能保证机构的业务达到最大值,并且一直健康稳定地发展。而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肯定,每个人才能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集体中。

(二)对机构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实行绩效工资,从经济上保证各类工作人员的收入。

在机构的薪资制度上,教学人员收入比较高,是因为教学人员有多项收入保证,表面看来,教学人员的工资跟所教学生人数有直接关系,因此很容易计算所得报酬。而教务人员不直接创造经济收入,也很难来衡量其工作和应得奖金等,因此工资结构比较单一,基本工资在工资结构中占90%以上。但是工资等物质鼓励也是体现员工重要性的一个指标,是对其付出劳动价值的一种证明,是对其地位和在机构中工作重要性的一种体现,因此对教务人员的薪资制度也宜施行绩效工资,对其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肯定,只要关系到业务的工作完成得很好,也可以拿到相应的奖金和津贴,这样一方面能保证其经济收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能充分调动教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在人事制度上也要进行改革,保证各类人员的地位。

在机构的人事制度上,也要改变过去教学人员独掌公司大权的状态,应该让教务人员参与到机构的管理中。一方面,教务人员对教务最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教务人员真正认识到在机构中的重要地位,和教学人员有平等的地位和一样重要的作用,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教务人员的积极性就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为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务工作人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教学,也好像对机构财政收入没有作出直接贡献,实际上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业务是否成交,与教学工作只是分工不同,教学和教务各有各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务工作管理中,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合理的位置,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当然,在此过程中,机构需要对机构中的每个人有价值的合理定位,同时有薪资和人事方面的保证。

四、结语

在培训机构中,教学是重要任务,要常抓不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务工作也是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改变过去的单项管理模式,可以从定位、工资结构和人事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各方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地位,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保证机构生源不断,才能保证机构健康稳定发展,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愉快工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实用教育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10.

篇6

摘要:为了了解梅江地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情况,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实地观察的方式,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得到了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的几个因素,并结合实际状况对梅江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提出建议。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情况;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26-02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此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作为一门新的课程,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情况直接影响到其他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以及实施。这门课程在我国从设置至今已有13年,全国城镇区的学校都理应开设落实这门课程,但笔者在学校组织的见习期间很少看到这门课程开展的踪迹,因此,对梅江地区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落实情况展开调查,由于时间关系,只调查了梅江地区的两所小学,采用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从而了解梅江地区综合实践课程的落实情况。

一、调查的结果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两所学校3~6年级的学生,访问了11位教师,发放、回收52份有效学生问卷。通过本次访谈的结果以及问卷的资料信息分析发现,这两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情况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再通过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调查及亲自观察等方式,笔者了解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在这两所学校开设,在整理访谈与问卷收集的资料后,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两所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正常开展。据访谈收集的资料统计,过半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足,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做学科的附属科目。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的课程,是一门与学科课程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综合课程。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可知,影响这门课程落实的因素在家庭与社会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在学校方面,主要因素为:专业人员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课时的安排、课程资源的开发等。

二、存在的问题

所调查的两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自开展以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略的,若不及时解决,将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通过调查,笔者认为这两所学校展现的问题在以下两方面:

1.课程落实不到位。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课时不足。笔者调查的这两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只有一课时,接受访谈的教师也反映这门课程的课时不够充足,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平均每周应开设3课时,但学校没有按照规定实施;二是课程地位低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理应享有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同等待遇。但在应试教育观的功利影响下,这门课程的地位是很低的,不能作为主科。统计数据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学校及教师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对于这门课程的价值还存在着观望的态度,对这门课程所取得的效果还存在怀疑心态。

2.专任教师奇缺。在问及是否有专任教师上这门课程时,过半的教师回答说没有,这从侧面反映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大部分是由学科教师或者班主任兼任的,这无疑加重了兼课教师的任务。因此,为了减轻自身的负担,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作副科对待,使得这门课程开展的质量不高;大部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还不充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梅州作为一个著名的“四乡”,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缺少对家庭、社会资源的利用,这就反映了教师对身边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不高,导致课程资源的浪费,再加上大部分教师的资源利用能力缺乏,使得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难上加难,因此,提高教师的资源开发能力迫在眉睫。

3.没有教师团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第十章提到: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范围广、因素多、人员复杂,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这包括了指导教师与学校其他教师的密切配合、协调。在教师自身能力受到限制或者不足时,就应该与其他教师一起组织、合作起来,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团队合作效益。

三、解决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帮助梅江区小学更好地落实这门课程,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重新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观。一门课程的存在,取决于该课程的绝对价值以及它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相对价值。从课程特性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在教育价值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能够重建课程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因此,重新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及成立课程开发小组。英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开发。”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课程开发与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应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前提,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的培训,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出发进行。学校是教师发展的立足之地,是教师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实现其价值的用武之地,校本培训,需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强调学校与课堂的密切关联以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实施课程的能力。校本培训是自主、反思、合作、高效的,它必然会成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实践与研究最有效、最好的进修。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可以派教师外出学习,了解其他学校综合实践课的开展情况,通过借鉴以及结合本身实际进行设计开发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成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应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设计、实践的过程,逐渐改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态度,从而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的落实,并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3.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从人的角度对课程资源分类,可以分为四种:学生中的资源、教师中的资源、家长中的资源以及社会人士中的资源。面对这四种资源,教师应做到“多思考、多做、多练”,只有多思考如何利用周围的资源,才能真正达成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应了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学校只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观、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建立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团队,群策群力,努力克服不足和问题,采取多种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就一定能够把综合实践活动课落实好。

参考文献:

[1]徐明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马笑岩.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9,(1): 96.

[3]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58.

[4]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20-21.

篇7

关键词:人本管理;高中学校管理;应用

高中做好学校管理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所以,必须全面地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要,确保学校管理能够让学生和教师都真正的满意。现在进行高中学校管理的时候,不够到位的根本原因便是不够重视学生本体,选择的管理方式没有将学生更好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而是过度地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校升学率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落实人本管理。而想要做好人本管理,需要从下面几点出发。

一、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高中学校更是如此,若是在进行学校管理的时候,将人性化管理引入进来,则可以让学校硬性的管理条框更加柔和。学校主体是学生,也必须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全面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认真地听取学生对学校的相关建议,重视学生内心情感的激发,确保其能够切实遵守学校的制度和信念,这样的学校管理才可以说是成功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高中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场所,并不是制造大学生的工厂,学校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够为了提高升学率而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那些和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教师必须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决策。其次,需要进行学生自治组织的建立,开展各种活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需要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将学校管理以及学校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发挥学生会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够让学校管理更加的民主。

二、重视教师管理积极性的调动

教师是高中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做好高中学校管理必须重视教师管理积极性的调动,让其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想要做到这点应该从下面几项出发。首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班主任应该和任课教师很好地配合,尊重任课教师的相关建议和意见,和任课教师一起进行有效的管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学校管理需要以及自身情况来对自身教学任务进行权衡,在教学的时候尽量地做到公平公正,对于那些资历比较老的教师和年轻教师也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其次,需要重视教师主人翁管理态度的发挥,只有教师真正地认识到了自己对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以及学校建设中去,教师的学校管理工作热情才可能被激发出来,学校管理才可能做得更好。

三、重视民主精神的发扬,保证管理规范制定的合理性

进行学校管理的时候,需要规章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除了需要将管理权限赋予给教师和学生之外,还需要对高中学校管理的相关条例来进行完善,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才能够被约束。人本管理并不是让教师以及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意来做每一件事,而是需要受到学校管理规范的相关约束。在进行管理规范制定的时候,需要重视民主精神的发扬,全面地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确保制定出的规范能够照顾到不同方面的实际需要。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届学生的特点都不一样,所以,学校进行管理规范制定的时候,也应该全面地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有意识地进行修订,只有管理规范真正地让人信服,学校管理运转才能够正常,人本管理这个理念才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高校管理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

四、以人本为视觉创新学校管理的相关理念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学校管理理念想要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地进行发展和更新,现在出现的学校管理理念也越来越多,学校管理也应该重视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的实际应用,只有这样管理模式才能够跟上时展需要。所以,对于现在高中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该将人本管理理念放在基础的位置,根据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将人本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师和学生管理中去,从而确保整个学校管理体系能够健康地发展,学校也能够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

结语

高中在进行学校管理的时候,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学校管理方式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没有全面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将绝大多数教师纳入到管理体系中去,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便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重视人本管理理念的应用,对高中学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用人性化的手段来对学校见管理,打破以往存在的管理界限,将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积极性真正地调动起来。在进行学校管理规范制定的时候,需要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够给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石道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学校管理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0):80.

[2]赵元成.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学校管理探讨[J].学周刊,2017,(10):193-194.

[3]李玉成,庞鸣嵘.论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学校管理[J].科技资讯,2010,(28):221.

[4]王冀宁.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探究[J].学周刊,2016,(35):226-227.

篇8

【关键词】小学 学校管理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63-02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其核心内容和基础就是教学与管理,学校工作的核心就是教学,要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管理,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在新的时代形势下,要全面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学校管理,推动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小学学校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家长和社会的现实需求。

1.当前小学学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侧重知识传授,轻视素质培养。当前,部分小学学校管理仍将工作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教学安排上,学校仍将“主课”放在关键位置,轻视音体美等科目,导致学校管理工作出现偏差。

1.2偏重学生管理,轻视教师管理。就管理对象而言,学校管理者将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不注重教学关键因素的控制。在执行相关管理制度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在教师管理这一块相对薄弱,教师自律和教研组负责教师管理,这不利于落实学校管理工作[1]。

1.3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提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硬件建设往往是管理的重点,相对轻视对学校师生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管控。部分学校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硬件管理纳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对师生精神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则相对轻视。

1.4重视强制管控,轻视沟通交流。在选择管理方式时,学校不注重提高师生民主意识,在日常管理中不注重沟通,加剧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导致同事关系、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紧张,无法在第一时间反馈信息,不利于强化学校管理。

2.提高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学校管理工作能有效连接学校与教师、与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所以,学校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水平。

2.1坚持以人为本。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学校管理者要坚持实事求是,逐渐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方式,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将学校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上。第一,更好的服务教师,倾听教师心声,鼓励教师各抒己见,积极改进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弊端,为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更好的服务学生,定期与学生家长交流意见,将学生、家长对学校及教师意见反馈给管理者,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第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2]。

2.2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要以新课改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重点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第一,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尤其要重视对美术、体育等科目教师的培养,强化其对本职工作的认知,给与其一定的奖惩措施和物质保障,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第二,合理安排教学保障、课程安排以及教师培养等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2.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第一,注重培养并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将提高教师素质作为管理的基本着眼点,多渠道、多角度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二,加强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管理者要倾听教师意见,主动与教师交流,认真听取教师关于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密切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第三,积极构建完善的教学网络平台。要加强学校管理系统建设,为广大教师与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推动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2.4提高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机构人员要积极解放思想,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广大教职工树立表率,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环境。第一,要讲究民主。积极与教职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和谐工作氛围,强化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配合。第二,做好表率。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表率作用,遵循服务至上的理念,发挥榜样的力量,以自身言行感染教师。第三,加强廉政建设。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营造积极、正面的工作形象;实现权利的制约和平衡,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学校管理人员要强化自身服务意识,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与教师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工作关系和朋友关系,推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

参考文献:

[1]董虹.小学教育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效果[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08)

篇9

一、“反对派”洞察领导盲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校管理者应该正视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只是工作分工的不同,在学校管理架构中所处的位置高低不同,但在学识素养方面、个人特长等方面肯定各有优劣。没有完美个人,只有完美团队,管理者个人在某些方面欠缺思考也是很有可能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和人员也较多,管理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兼顾,使教育管理工作达到至臻至善,实际上管理的盲点和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反对派”从有别于管理者的角度、层面去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也是允许的,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很可能是管理者没有听过、没有看过、没有想过的。所以,学校行政管理者要把“反对派”的意见作为学校管理决策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信息来源,在倾听“反对派”意见的过程中反思管理策略,填补管理的真空和消除管理的盲点,拉近学校管理者和“反对派”的距离,让完美团队成为事实。

二、“反对派”凸显学校缺点

只有教育的理想,没有理想的教育。教育人就是伴随希翼的追梦人,任何的教育都没有理想的状态,教育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缺点也是必然的事实,也是学校管理没有协调和管理到位的可能。“反对派”能对学科管理提出个人不同意见和质询,有可能是学校的管理存在疏忽和漏洞,让其能从中找到质询和反对的依据,这也向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应及时对学校的管理决策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适度的调整,防止学校隐忧的泛化。所以,学校管理者应有豁达的胸怀接纳“反对派”提出的不同声音,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使其成为管理者的智囊团。

三、“反对派”凝聚教师焦点

学校管理中,存在正式和非正式两种群体组织,正式群体组织是学校管理者按照学校的工作分工组建起来的群体,例如级组、科组、备课组等,普遍都能在工作中较好执行学校各项决策,基本立场是靠在学校管理者的层面。非正式群体组织是在学校生活中,通过教师之间的交往和个人需要,以及依照自身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 “小集团”、“小圈子”等。在学校管理中,一般只代表自身个人利益的反对意见在教师中是站不住脚的,只有代表几位成员利益的意见才会有扩大化的可能,这些成员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学校管理中的“反对派”。学校“反对派”本质上是某些利益的共同体,反映小群体利益、意见的聚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校管理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深入调研反对意见的成因,对问题的客观可能、事实依据、价值意义作全面剖析,以便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学校“反对派”提出的观点和意见是群体组织中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反映,是个别成员情绪及时宣泄的体现,如果能及时给予引导和处理,将防止问题的激化和个别教师不良情绪的积聚,避免影响学校组织的健康发展。所以,“反对派”也可以说是学校管理的减压阀,如果把握合理将会对教师群体心理起到调节作用。

四、“反对派”展现自身观点

篇10

[关键词] 家长参与 学校管理 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尤其是上世纪60、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上升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层面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我国,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家长对学生除学习之外其他事物的关心和参与意识的不断提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开始了初步的行动,慢慢步入了正轨,同时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方面。

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当今的学校管理中,更多的是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也就是说注重学校内部的管理人员,包括校长、行政人员以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日常管理,而忽视了影响学校发展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管理,比如家长的作用、社区的作用等,而在这其中,家长作为一种特殊的利益相关者,其作用已经被低估,甚至被忽视。在现代的学校管理中,家长更应该从幕后走到台前,逐步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

(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

通过对西方国家学校中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经验的探讨、学习和借鉴以及结合本国实际对其进行的相应探索,我们得出:我国目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看到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说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家长学校,部分学校还设立了家长委员会,以便使家长与校方进行更好的、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对校方的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进行主动参与和监督,并且很多家长的参与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但这些现象还只是个别学校存在,甚至只停留在表面,这说明目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二)目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性缺失

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都抱着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今天,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不遗余力、想方设法的为孩子选择重点学校,哪怕是增加经济支出也在所不惜。但是当子女进入学校学习后,很多家长为他们支付了相应的教育费用之后,就抱着一种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的态度。由这种理念所引发的结果就是只关注孩子最终学习的产品和回报,比如说期末成绩、得奖次数等等,很少甚至几乎不参与到子女学习的起点和过程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众多,除了家长的日常工作比较忙,社会交际比较多,家长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等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要求不够迫切,不够主动,对学校的教育抱有太高的期望值,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出问题就不会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询问近况,归根到底,就是家长主动参与的主体性缺失。

2.校方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作为校方,可能考虑到家长的知识背景不同以及平时的时间安排等因素,虽然表面上在规章制度中明确提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但在实际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做到制度保证,具体来说就是没有固定的时间段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其次,即使部分家长真正参与到管理中来,其在管理过程中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校方反应不够及时,甚至冷眼相待,不予理睬,也极大地挫伤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部分家长本着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和对学校发展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对学校的方方面面进行详尽地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宝贵的建议,但是对于校方来说,如果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自以为自己是权威,而不是与家长进行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最后出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的采纳和处理,甚至没有给这些家长以明确的答复,使家长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这将严重影响了家长继续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3.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效性难以保证

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问题是我们在学校管理别关注和强调的话题,对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也不例外。而在目前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家长参与途径的单一、家长参与的内容单一以及部分家长提出建议后学校不予及时答复、讨论与采纳等问题都使得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效性难以保证,对此,我们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问题提出了质疑。

首先,家长参与的途径表现为单一性。从目前来看,家长学校仍然是家长和学校进行联系沟通的主要途径,而家长学校往往活动时间比较少,一学期基本上1~2次,甚至在某些学校只是一个摆设,流于形式或者是应付上级检查而存在的。而在形式上主要是校方的一言堂,内容上主要是向家长传授如何教育子女,包括学习上和生活上,没有走出原来家长会的模式,在活动方式上,主要也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大部分家长只是作为倾听者,而没有得到真正的交流和发言的机会,是“满堂灌”的模式,没有真正起到家长和学校真正沟通的初衷和目的,甚至在很多学校存在着家长学校名存实亡的状况。

其次,在家长参与的内容上表现为单一性。家长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仅仅限于关心和询问子女的学习成绩、学校表现等,而且与老师交流次数甚少,而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如此,平时只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孩子有问题了才想起来通知家长,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然后要求家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等,平时根本没有做到与学生家长的定时沟通,造成了很多工作上的被动,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二、人文关怀下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策略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家长参与氛围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家长的义务和责任。为更好地使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必须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现代管理学认为,学校内良好的人际氛围,不仅直接影响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和热情,同时也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效率,随之而来就影响着师生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对于家长来说,是学校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一支特殊的群体,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都具有在群体中获得认同、尊重、关爱和归属等情感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状况深刻地影响着家长的参与态度和积极性。

因此,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在规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从而使之更贴近家长,更符合教育回归到人文关怀中去。

(二)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在西方,很多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都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利用法律固定下来,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用立法的形式保障权利的正常实施。在美国,许多中小学为学生制定了明确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求达到有效管理学生的目的。比如,建立向家长报告制度,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表现,而校方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对学校的建议与意见,参与对学生的管理。西班牙《宪法》第27条第7款就规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家长、教师,适当情况下也包括学生,参与所有靠行政部门以国家公共基金维持的、其确立符合法律程序的教育中心的监督和管理。另外,英国的《泰勒报告》、《1980年教育法》等都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非常明确的关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法律法规性文件,各地方的相关政策规定也很少涉及到本项内容,给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麻烦。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市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对已有的法律法规条文进行重新的修订,明确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这样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三)学校管理层应落实家长所提出的建议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并不是学校管理的灵丹妙药,也不能指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后,学校中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问题,也就是不但要看到其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变化,更要看到带来的弊端和问题,比如说很多家长想参与学校管理,但是不肯承担责任;还有些学校的家长参与停留在表面化,而并不是实质性的参与,有作秀的成分存在;另外,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后,虽然在管理和决策中注重了民主,但学校的运作成本在无形中增加了,而且带来了决策的滞后性,影响了管理的效率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任何新的理念都要放在实践中去检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孙孝花.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角色的嬗变[J].教育研究,2007,(06):78-82.

[2]陈如平.美国教育管理思想史[M].海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