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业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物业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住宅区是各高校在自己原有校园土地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投资兴建的居住小区,其目的主要是解决本校教职工的居住问题,为教职工营造一个稳定、舒适的居住环境>,!<,住宅区环境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牵掣到职工的根本利益,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住宅物业管理是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化物业管理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出现的具有高校特色的新型后勤服务行业,学习、借鉴和研究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和方法,分析和探讨高校住宅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具有科学性、社会性、专业性及高校属性的住宅物业管理办法,逐步推行规范化、专业化的高校住宅物业管理模式,为教职工创造文明、安全、舒适、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高校后勤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住宅物业管理的现状
1、住宅区基础设施差
目前我国各高校特别是校史悠久的老牌大学,其住宅区都是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过去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住宅楼,最初的规划设计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需要,好多线路、管道已严重老化,房屋质量参差不齐,配套设施不齐全,设备陈旧、老化。住宅区内绿化地杂乱不堪,住户私自开荒种花种菜,或到处乱搭乱建,楼宇整体破旧不堪,在消防及安全设施存上也存在很多隐患,实行物业管理难度较大。
2、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差,缺乏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队伍
我国各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是从原房管部门或总务部门分离出来的后勤人员,物业管理专业技能性不强,素质不高,“铁饭碗”思想严重,观念转变缓慢,始终认为自己是学校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后勤改革不管怎样变化,自己都不会下岗,工作不努力,专业技能学习上不积极进取,没有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服务意识差,对待住户态度生、冷、硬现象存在,服务不能及时到位,或服务质量不能保证。
3、缺乏配套的管理办法
高校住宅小区是本校职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而物业管理部门则是为小区内住户提供服务的单位,目前各高校在住宅物业管理中因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而使住宅区内好多方面管理无法可依,如近年来,随着住房产权的多元化,校内职工外购商品房的增多,校内住宅区外租户增多,因外租户人员身份复杂,不爱护小区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方面自治性差,不注意公共道德行为,严重影响本校教职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还有小区内基础设施的管护,住户房屋装修的管理等都没有配套的管理办法,而物业管理中心或公司作为服务部门,没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或处罚权,使得住宅物业管理在好多方面束手无策,难以提高住宅物业管理质量,无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4、住户物业付费意识不强,依赖性较大
实行高校后勤改革以前,高校住宅区各项服务都是学校大包大揽,包括共用部位的维修、小区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卫生保洁、绿化管护、消防安全及门卫管理,甚至包括住户室内维修、有线电视收费等都是由学校支付,随着后勤改革及住宅物业管理的不断深入,以上各项福利逐步实行住户有偿使用,好多住户对此不满,认为小区是学校的住宅区,自己是学校的职工,自己有权免费享受住宅区内的各项服务,过去都是学校出钱搞服务,而现在要自己出钱,观念一时难以转变,福利思想浓厚,对物业管理缺乏认识和了解,对物业管理收费采取消极态度,对学校的各种管理办法故意刁难不予配合,难以接受“自己花钱买服务”的物业管理消费观念。
5、物业管理经费短缺,难以创建优质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不同于社会上的物业管理公司,它是以给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的,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其收费标准普遍低于同等商业性社会住宅小区收费标准,而随着高校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学校对住宅区的投入也逐步减少,使得住宅区物业管理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长期以来,由于高校住宅的维修工作量大,加之外租户比例逐年增加,使的学校物业经费收入产出严重失衡,同时由于物业中心在高校后勤人事改革中富 余人员的安置,使得高校物业从业人员队伍庞大,人员工资基数大,服务成本高。作为住户方面,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区不再只是教职工生活居住的场所,也是其思想文化交流、休闲娱乐、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而要创建高素质的人文环境,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综合性的优质服务,均需要一定的资金做保障。有限的物业管理经费使得物业管理部门日常支出很难日益为继。
二、高校住宅物业管理的发展
1、物业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高校住宅物业管理人员大都是过去高校后勤旧体制下的后勤服务人员,“大锅饭”思想严重,随着后勤改革及物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物业从业人员应强烈意识到“铁饭碗”的体制已不复存在,要有忧患意识,要破除“学校后勤非我们不可“的旧观念,树立优质服务的新理念,开拓进取,自我加压,主动出击,变“要”为“我要干”,确立“服务求生存,效益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努力钻研物业管理新知识,学习和了解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行业动态,培养一切为了住户,住户是上帝的新理念,树立“诚心、创新、拼搏、向上”的企业精神,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和行动的指南。
2、要创建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服务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是创造优质服务的基本条件,对于高校住宅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学校或集团应采用多种渠道、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重视员工的能力培养和潜力开发,创建科学的用人机制,鼓励员工进行技能创新和探索符合高校特色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员工持证上岗,加强与国家级、省级示范小区的联系,通过参观、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物业管理水平,通过专业讲座、技术大练兵等实践活动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能和市场竞争力。并利用高校优势,向社会上招聘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充实到高校物业管理队伍中来,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通技术、精业务的高校物业管理队伍。同时要引进竞争机制,加强考核,实行竞争上岗、按劳取酬,从而形成科学规范的物业管理体系,为住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高校住宅区的地产及房产属于国有资产,住户只具有使用权,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学校领导及国资主管部门应予以重视,高校住宅管理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学校减轻财政负担,使住宅物业规范健康的发展,而物业管理部门作为服务单位,只能搞好服务工作,无行政管理或处罚权,学校应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配合物业中心按照国家有关物业管理的方针、政策、统一制定高校物业管理的具体政策、办法、收费标准和服务内容,包括住宅装修管理办法、外租房户管理办法、公共环境及国有财产管理办法、自行车存放管理办法等,并在各住宅区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积极成立小区管委会,形成学校、小区管委会、物业管理中心三方共同管理的局面。
4、建立质量监督保证体系
住宅物业管理中心应主动接受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国资、后勤、纪检、审计、财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对服务内容包括共用部分及住户室内维修、消防、门卫安全、绿化管护、道路的维护、住宅区内公共设施的维护服务等项目进行检查,物业中心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行业条例,建立和完善物业管理法规,实行企业化管理,使住宅区内的各项管理规范标准,甲乙双方应按照约定条款认真履行合同,对物业中心在日常服务中不符合规定的项目要进行整改,对服务达不到标准的甲方可进行处罚,用法规和制度规范约束物业部门的行为,确保教职工能有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
5、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
高校物业住宅区不同于社会上的商业住宅小区,具有浓厚的文化环境及学术氛围,教职工群体素质比较高,住户对居住环境的建设及服务的要求都表现出较高层次的需求,作为高校住宅物业管理中心,在搞好各项服务的同时,应加强对物业管理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配合工会、离退休处、校团委党委、宣传部等部门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及群众性娱乐活动,要让每一位有热心和爱心的职工积极的参与到我们的小区物业管理中来,大力开展“小区是我家,美好环境靠大家”的宣传活动,培养住户的主人翁思想,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富有高校特色的社区文化,通过提高文化内涵,创建祥和的社区环境,通过筹建小区特刊和物业网站,多形式开展社区文化、体育、公益事业及社区旅游等活动,开设宣传栏和网上聊天等形式,以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和格调。
6、多渠道开展便民有偿服务,增创服务经费
经费是物业管理的基础,也是物业公司开展服务工作的保障,物业公司在取得学校划拨的经费、住户交付的物业管理费及职工室内维修费外,还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挖掘服务潜力,拓展服务项目,通过开展有偿便民活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方面,学校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包括住宅区周边门面房的开发,住宅区内蔬菜、水果市场的开发,洗衣店、服装加工店、饮食服务 摊点、粮油销售店等商业网点,广开资金来源渠道,补充物业服务费的不足,从而确保住宅物业管理的良性持续发展。
7、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居住小区
高校物业管理除立足于物业的管理外,更重要的是为住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使住户能深入体会到“住户物业是一家,有困难找物业”的温暖,把住户对物业的满意作为物业人最大的欣慰,树立良好的物业管理形象。如小区内有好多老教授、专家、学者等老人,他们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物业管理人员要经常同他们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住户在小区内的需求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待服务工作要高效、细致、态度和蔼、服务热情周到。同时中心领导要关心职工生活,重视人性化管理,对于职工及家属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中心都应予以慰问、祝贺、看望,员工有不顺心的事时,中心领导要与他们进行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得员工的积极型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企业的凝结力和向心力,达到住户满意、领导满意、职工满意的和谐居住及工作环境。
总之,高校住宅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型的服务行业,它不同与社会上的物业管理模式,它的各项政策及服务标准应服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住宅区行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转变原有管理部门的职能,注入新的物业管理机制,依靠学校的支持,住户的配合,建立起具有高校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向教职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综合,最终实现社会、学校、住户、物业管理企业的共同满意和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重庆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徐志国、常剑、贺云华,《现代物业》刊载;
2、《物业管理导论》王青兰主编,中国建筑出版社;
3、《试论高校物业管理》作者:蔡炳华,《重庆工学院学报》05年1期刊载;
篇2
从高校物业的使用类别看,高校物业可以分为:教学办公科研型楼栋物业、学生公寓物业、教职工住宅小区物业、文化体育类物业、服务接待类物业等,除教职工住宅小区物业外,其它物业产权基本上属于国家所有或极少数企业法人所有。高校物业的基本情况决定了高校物业的性质,与社会上一般物业管理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高校物业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政治任务
一般而言商住物业的管理主要是为住户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实现物业的保值和增值。高校物业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协助提升高校的对外形象。这样高校物业管理一定程度上就不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如学生吃及住的管理属于学生生活综合管理的范围,涉及社会安全稳定,其服务费用价格等有些由政府物价部门审批,不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校园治安维护、校园环境的综合管理涉及到校园的校风、学风等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稳定治理问题。
(二)高校物业管理具有育人功能
高校的活动主体是在校学生,校园环境的好坏,物业管理水平高低,承载着显性与隐性育人功能,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通过校园干净、宽敞、明亮、整齐、优美的环境,容易使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良好心理素质,培育丰富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情趣。通过后勤物业人的热情主动、文明服务引发大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有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朴素感清。
(三)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以优质服务为最终目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改革的目标是依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后勒建设,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服务决定市场,只有以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让师生员工满意,才能占领市场,高校物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去做好各方面工作,取得师生员工的一致满意。
(四)高校物业服务费用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商住物业管理的资金来源包括管理服务费的收取、公共设施专用维护基金等,由小区的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协商制定,资金的使用接受业主委员会、业主的监督;而高校物业管理服务费来源较为单一,与校方以合同契约形式确定资金数额和支付方式,完全市场化。全国高校后勤物业基本实现“拨改付”模式运作,对从事物业管理的后勤实体,其服务标准,支付费用标准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因各自不同的情况,标准很难一致,大多采用“成本倒推法”,而不是“市场计费标准”,因而与社会平均的同等档次的物业服务费用标准也不一致,不具有可比性。
(五)高校物业管理大多采用内部甲乙方管理体制
商住小区有业主自治与专业化管理的共管模式、智能化管理模式等,而高校物业管理则是一种内部共管式的管理模式。具体而言甲方代表学校行使后勤管理的职能,乙方作为经济实体,按企业化运行,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与保障。这种机制下,甲乙方仍为高校的职工,其物业管理的规范化、行业化、市场竞争等方面,必然呈现着不完全的市场竟争,甚至没有市场竞争。虽然有极少数高校把一部分物业对社会招标,但更多高校其校内物业市场仍然是给后勤实体经营。
(六)教职工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未实行社会化方式运作
国务院已出台《物业管理条例》,各省市也出台了住宅小区实行社会化物业管理的措施和时间表,但推行起来实施进度不快,特别是高校教职工老住宅小区仍然是按过去的福利化服务模式运作。因原来学校教学科研等规划的不完整性,使这一区域较多与高校校园密切相连,基本上属于校园范围的一部分,因此其物业管理较难以按社会化方式运作,也会影响校园的综合管理及房屋产权的上市流转和教职工个人权益的保护。
二、高校物业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的物业管理随着社会上物业管理的发展应运而生,但管理方式相对滞后,阻碍了高校物业管理职能的发挥,近几年,各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物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也应该与社会物业管理同步。
(一)物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在多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许多高校都做出过很多努力,但其成效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间的责、权、利不清,遇到问题和责任相互推委,而有利益时又相互争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实现高校物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首先,高校物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明晰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主体,是实现高校社会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其次,高校物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明确资产管理和经营责任。实现政企分开,是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保障。
(二)物业管理的市场化
高校物业管理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建立自身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脱离原来的行政管理模式,实行有偿服务,从职能型管理转到经营型管理,走市场化道路。根据高校物业服务项目,服务标准的要求,以及师生的消费层次,开展多元化、专业化、多层次的经营服务。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只有按照企业化运转模式加强管理,才能保证高校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为高校师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物业管理社会化
高校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物业管理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扩大规模,逐步走向社会。首先要稳固自身发展的基础——高校,学校市场是高校后勤企业的生存之本,只有切实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优价和良好的服务,才能扩大规模,谋求更大的发展。开拓市场时要充分利用高校优势,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抓住时机,大胆走向社会参与社区物业管理,努力壮大实力,为自己争取和创造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高校物业管理企业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注意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物业管理的专业化
社会大分工中剥离出来的物业管理是一项专业化极强的行业,高校物业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有许多项目专业性很强。高校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和高科技爆发的集中地,其办公教学用房内的各种设备、设施日益先进,这些设备和设施维修难度大,需要专业的管理维护人员和必要的工具设备。因此,要想做好高校物业管理,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就必须引进一批专业化物业管理企业招收一批专业人员进行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的专业化也是高校物业管理发展的一个趋势。
(五)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首先作为高校的物业管理企业要依法经营,要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接受审核;其次高校物业管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服务程序,以确保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各项服务是否制度化是管理水平高低的体现;再其次高校物业管理要主动接受学校相关部门包括纪检、审计、财务部门的监督,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最后高校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应尽快同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接轨,制定具体的适合高校自身物业管理发展的《高校物业管理办法》,使高校物业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候光明,冯序鹏.中国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论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冷寿中.论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J].中国院校后勤研究,2003(2).
[3]余宇楠.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
篇3
关键词:高职 物业管理 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随着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的细化与品质提升、现代楼宇高科技设备的增加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大量既懂专业,又懂现代物业服务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按照《全球CEO调查》定义,人才发展计划是:吸引、留住、发展及晋升表现杰出的人才。计划要解决企业发展定位与人才总量需求;物业项目标准定位与专业人才质量满足;对比先进企业标准,量化人力资源考核;建立和完善薪酬管理办法,通过实行与物业管理行业和当地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通过企业做强做大,为员工成长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在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等多重压力,高职教育要发展、要生存,首先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办学模式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其次要借鉴但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努力开拓创新,以高职专业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特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培养大批符合市场需要的、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实用人才。因此进行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培养物业管理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现状
( 一 )物业管理高层次人才紧缺,质量亟待提升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知识经济的特点日益明显,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物业服务企业,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而国外大型物业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后采取“人才本土化”的策略,降低成本。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整个经济生活日益加速国际化,这些都对高职高专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人文素养高、心理承受能力强、知识结构立体交叉、能力结构多元复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高断技术应用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职人才。根据2010年至2013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研究分析预测报告,2010年至2013年新增物业基本上都需要实施物业管理。3年内平均每年增加22万人。如果大专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按20%的比例配备,则每年需要4-5万人。非住宅物业的人才需求数量预测:按1万m2非住宅物业需要10个物业管理人员计算,则2010年至2013年内需要新增物业管理人员73 万人,3年内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按30%比例配备,每年需要7-8万人。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比例将逐年提升,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将越来越多地存在于物业管理企业中。目前大多数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都是从房地产经营管理、工民建等专业转变过来的。已经有很多学者认识到,中国物业管理理论与物业管理技术的滞后直接与国内缺少物业管理高级人才有关。要培养出既熟悉现代物业管理理念和现代物业管理的实用型物业管理人才,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随着智能物业、绿色物业、环保物业、节能物业的兴起,物业管理人员急需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建筑科技水平的进步。为此,物业管理师、智能化管理师、园艺工程师、物业律师、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人才将日趋受到市场的青睐。
( 二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设置及招生就业情况 为了使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在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各高校也顺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专业人才。据统计,我国目前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00所,每年招生近万人,其中以高职教育为主。全国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多的省份有山东(26所),广东、四川(均为24所),河北、湖北(均为17所)等,而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少的省份有青海(1所),甘肃、天津(均为2所),新疆、云南(均为3所)等,具体情况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及教育资源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招收本科层次学生的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和沈阳工程学院等少数院校,其余均为高职层次。每年的毕业生补充到物业管理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但因为物业管理行业本身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并不成熟。而高校为适应社会需求及自身发展,积极开设物业管理专业,努力扩大招生数量,缓解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体现在物业管理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校内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及工作效果。“我们培养的,是不是企业需要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部门深思。
篇4
[关键词]物业管理发展阶段趋势展望
重庆物业管理从90年代初开始起步距今已10年。10年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住宅商品化和产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促使物业管理快速进入社会经济生话,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城市管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庆物业管理运作正趋向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
21世纪是中国经济实力急剧增长的世纪,也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完善、加速发展的世纪。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跨入全国物业管理先进行列和“五个突破”的目标,下面就重庆物业管理10年的发展历程作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一、重庆物业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规则到规范,从单一管理服务到全方位经营服务的发展阶段
(一)1991年至1998年,是重庆物业管理探索起步阶段
1991年重庆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重庆房地综合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宣告成立,率先打破重庆市实行40多年的福利型行政性房屋管理的计划经济模式,相继在文化街小区、龙溪镇小区、南坪小区、学田湾小区,实施物业综合性专业化管理,并推行有偿服务,标志着重庆物业管理的诞生,迈出了重庆物业管理的第一步。
1992年以后,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相继来重庆开发房地产,并组建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其所开发的物业,这些企业带来了国外及香港、沿海地区物业管理的经验和模式,对重庆市物业管理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和启发。特别是1994年建设部33号令《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随着大量新建住宅和商业楼宇建成并交付使用、管理,物业管理所具有的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社会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促进了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1995年重庆市建委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逐步进行岗位培训,实施持证上岗,提高了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1996年深圳国贸物业管理公司来重庆,组建成立了重庆深国贸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并受托管理中安大厦,将深圳物业管理的先进方法和理念带到了重庆。同年,起步较早、管理规范的锦绣山庄、建设路小区、桂花园小区被评为“四川省优秀住宅小区”、桂花园小区还同时获得“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的称号;1997年,加州花园获得“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称号,至1998年2月,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已达105家,显示出重庆物业管理迅速发展的态势。
(二)1998年至2001年是重庆物业管理快速发展阶段
1998年2月,市政府明确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局)作为全市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重庆物业管理开始步入规范、快速发展的轨道。其主要的特点表现为:
l、设置行政管理机构,规范企业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为加强对行业的宏观指导和管理,重庆市、县(市)、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相继设置物业处或物业科专司物业管理工作,市国土房管局在管理全市物业管理过程中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整顿市场秩序,对全市物业管理企业重新进行资质审查和注册登记,以保证合法企业的权益;二是提高人员素质,对全市物业管理企业部门经理、管理人员提出持证上岗要求,并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工作;三是以评促建,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市级、国家级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的达标考评活动,引导物业管理上规模、上水平。1998年底锦绣山庄、渝海城、龙湖花园、洋河花园四个物管项目,参加国家建设部组织的考评验收,其中:锦绣山庄获全国城市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称号;渝海城、龙湖花园、洋河花园获优秀住宅小区称号。
2、加强法规建设、奠定物业管理生存与发展的法制基础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重庆市加快了物业管理立法步伐,1998年11月,市政府审定通过了《重庆市物业管理办法》,并相继出台了《重庆市物业管理资质管理规定》、《重庆市城市物业管理收费实施办法》、《重庆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大厦)考评暂行办法》、《重庆市业主委员会实施办法》等法规、文件和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业主公约、业主委员会章程等示范文本。这些政策、法规、规章及办法的制订与实施,使物业管理企业能够按照较为完善的市场规则去依法管理和运作,对引导、规范、促进重庆市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成立物业管理协会、增强行业发展动力
1998年11月20日重庆市物业管理协会(社团组织)宣告成立,协会在市民政局的监督管理和市国土房管局的业务指导下,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大力协助、主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研究行业发展和管理中的问题,为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全市物业管理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以营造良好、宽松的企业外部环境,较好地发挥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大力加强行业建设,积极组织制定、实施行规行约,建立自律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协调重庆物业管理市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创办行业会刊——《重庆物业管理》(双月刊),大力开展物业管理理论研讨,积极宣传政策、法规,及时反映物业管理企业的呼声和业主需求,传递物业管理信息、展示行业风貌与动向,树立行业形象,为行业发展提供舆论阵地;四是为尽快缩短与先进地区的物业管理差距,认真组织业内人员赴国内外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及我国沿海城市物业管理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专题讲座、沙龙论坛,进行理论研讨,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4、重视专业理论研究、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物业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理论的指导,重视并加强物业管理经验的总结交流和物业管理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是重庆物业管理发展的显著特点。近年来,重庆物业管理协会组织完成了重庆市科委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下达的《重庆市物业管理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科研课题;合作完成了《旧城区物业管理运作机制研究》并获重庆市国土房管局2000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了《重庆市物业管理数字化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由李英儒主编,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物业管理手册》正式发行。此外,《旧城区实施物业管理探析》等理论性研讨文章,还分别收录和刊载在‘99中国住宅发展论坛论文集,以及《中国房地产》、《中国房地信息》、《中外房地产导报》、《重庆大学学报》、《重庆物业管理》等学术刊物上。
在注重理论学习、研究的同时,物业管理协会加强了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除依托重庆房地产业培训中心开展对全市物管企业部门经理进行上岗培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外,还充分利用重庆市高校教育资源,建立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目前,重庆大学、西南师大已开设有含物业管理的工程硕士和物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重庆大学、三峡联大物业管理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本科及大专学历的物业管理专业。重庆市物业管理协会、重庆大正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渝开发物业公司、深国贸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还与在渝高校就实施以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达成了产学合作意向,并共同建立物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共同培养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又有管理才能的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满足物业管理日趋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探索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同步发展模式。
5、物业管理企业发展迅速、品牌企业脱颖而出
重庆物业管理经过10年的发展,无论是从量还是从质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规模和档次。到目前,全市物业管理企业从过去105家,发展到677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62家、二级资质企业230家、三级资质企业385家;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实施物业管理面积达5500多万平方米;有3个住宅小区、大厦荣获“全国城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大厦)”称号;8个住宅小区、大厦荣获“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大厦)”称号;6个住宅小区、工业区、大厦荣获“重庆市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工业区、大厦)”称号;21个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荣获“重庆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工业区、大厦)”称号;有20多家物业管理公司通过了ISO9002或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涌现了一批如渝海、锦绣山庄、龙湖、康居、大正、安达、渝开发、深国贸、南方、大昌祥、庆通、中渝、中天、经济技术开发区、天骄、绅帝、康达、庆安、志大、渝能等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物业管理知名企业。这些公司创出了企业品牌,为提升重庆物业管理的社会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成为重庆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6、积极引导、加强管理,推进重庆物业管理的全面发展
1999年,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跨入全国物业管理先进行业”的目标规划。2000年4月14日,市国土房管局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市物业管理经验交流会,14家优秀物管企业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2000年11月28日,重庆市物业管理协会召开第三次会员大会,重庆市副市长陈际瓦到会并作了“重视物业管理工作,提高人民居住质量”的发言,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尤世程在大会上总结了我市物业管理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提出2001年物业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意见:一是要继续加强物业管理的法制建设,争取尽快出台《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重庆市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重庆市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第三部法规,重新修订《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二是开展十优物业管理企业评选活动;三是搞好调查研究,重点开好三个片区物业管理工作会;四是开展物业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物业管理事业健康发展;五是在“物业管理地域、物业管理类型、物业管理方式及服务、业主委员会的规范和建立、行业监管措施”等五个方面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以推进重庆物业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重庆物业管理发展趋势展望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重庆物业管理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前景广阔、充满生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在新的世纪里,如何把握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满足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广大市民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在开拓、创新、进取的旗帜下,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是物业管理行业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根据重庆的现状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一)物业管理价值的认识将不断深化
1、物业的资产价值得以充分体现随着对物业维护、修理为内容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将提高房屋使用功能和物业设备设施正常运行时间,减少和避免物业不应有的损失和费用支出,延长物业的寿命周期。另一方面,良好的物业管理品质、优美的人文环境将大力提升小区(大厦)的知名度和形象,增加物业的无形资产,从而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使物业的资产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2、物业的环境价值日趋重要
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已使人们认识到,把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同步发展,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唯一途径。物业管理对市政建设、城市形象维护和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优美的居住环境,已成为人们改变居住现状、提升居住需求层次的首选条件之一,物业环境的价值已被人们所认识,拥有大量绿地庭院式和良好人文环境的住宅小区将充满生机。
3、物业管理的社会价值备受重视
由于物业管理具有多功能、全方位的管理服务特点,因而对社区的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小区数量不断增多,政府对社区建设也日益重视,物业管理在社区文化、社会治安和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4、物业管理费用以价值规律为评价核心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物业管理的企业行为日趋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日渐成熟,人们对物业管理价值的认识、评价也更加科学和全面。物业管理费用的收取标准也将会以市场供求变化和管理的质量水平按价值规律全面确定,不再单纯以经济成本作为物管费用收取的评价基础。物业管理费用收取市场化,必然带来物业管理价值的回归,有利于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5、服务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为了更好适应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要求,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将实现由服务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并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从根本上扭转保本微利、亏损补贴的局面,满足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行业可持续发展下,使企业利润率不断增长。
(二)物业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增强
l、物业管理将得到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更广泛的认同
物业管理在管理的深度、广度,以及管理的观念、模式、手段、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房屋管理。在房产管理由传统的福利型行政性管理方式向现代经营型服务性管理方式转变的推动下,受托管理的物业面积不断增大,由于政策导向、舆论宣传、企业形象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社会对物业管理的重视与认同将得以深化,从而扩大了行业的影响。
2、物业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管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轨,政府工作的重点也由直接插手企业经营管理,转变为向投资者、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建好、管好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树立城市新形象,已成为投资条件评价和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物业管理具有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的独特功能,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3、物管覆盖面迅速扩大,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产业
由于物业管理是房产管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必然产物,福利型行政性房屋分配和管理体制将在短期内退出,改由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城市发展的物业管理体制所取代。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物业管理覆盖面迅速扩大,深圳1981年至2001年近20年时间,其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物业管理类型涉及各个领域。重庆1991年至2001年10年时间,其物业管理覆盖率才为35%;据测算,2001年至2010年未来10年间,重庆物业管理覆盖率可望达到95%以上,物业管理类型涉及面将更为宽广,物业管理将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第三产业。
4、物业管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更加协调
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短、速度快,专业理论学科体系建立还不完善,政策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与各大产业的经济关系,以及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社会关系还未理顺。但是,随着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物业管理企业将成为真正的法人企业,物业管理协会对行业管理的社会作用将得到增强,社区管理中的治安、水、电等行政事务管理将回归于政府和社会;保洁、保安、绿化、房屋维修等日常事务将由社会的专业化公司完成;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系,也将由传统的“父子”关系转变为平等竞争、关系密切的独立法人关系。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三)行业素质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1、物业管理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目前物业管理企业小、弱、散、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全行业2万多家物业管理企业中,仅有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在财务上基本持平或约有盈利,而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企业还不足4%。随着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工作的大力推行和物业管理市场化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将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规模、效益型增长转变,规模化经营的资产重组必然驱使物业管理企业向品牌化企业的方向发展,在有限的市场资源条件下,企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势必推动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资源配置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2、知识经济时代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技术含量
计算机及技术的快速发展、房屋建筑所采用的大量高科技现代技术、住宅、大厦等物业设施的智能化系统,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给物业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物业管理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使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3、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由于物业管理是新兴产业,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多学科特点,因而吸引了如建筑、经济、管理、工程等众多门类的专业人才。随着行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掌握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高等院校正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4、“以人为本”,提升居住环境的文化品位
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自然过渡到追求和期望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生活,物业管理除立足于物业的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业主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满足业主不断追求的文化需要。努力营造高雅舒适的文化氛围,以优美的人文和居住环境使业主产生对物业管理的认同,以赢得业主的信赖,扩大社会影响。因此,将有更多的物业公司为营造小区、大厦的人文环境特色而不断努力。
(四)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更加建康、规范、有序
1、物业管理行业政策体系趋向完善
任何产业的最初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而政府扶持的关键是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要求的科学、合理、系统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资金政策、税收政策、价格等经济政策。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国民经济、城镇建设管理中的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将继续为扶持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物业管理政策体系。
2、物业管理行业法规体系逐渐形成
物业管理的发展需要成熟的行业法规、条例为基础。尽管各地相应出台了各项配套法规对规范物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部分法规、条例已落后于物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影响并制约了物业管理的发展。加大物业管理的立法力度,使行业发展有法可依,这不仅是企业的呼声,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进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立法研究,那些一时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法规和条例将在全面清理之列。更加科学、合理,真正能体现法制精神的物业管理行业法规体系将逐渐形成。
3、从严审查资质条件、严格市场准人
物业管理诱人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近几年物业管理企业增长迅猛,但发展参差不齐,个别企业的物业管理面积明显不足,如重庆市677家物业管理企业,仅管理5000多万平方米物业,平均每个企业管理物业不足10万平方米,而最大的企业也只管理200万平方米左右。由于一些企业规模过小,综合实力差、管理不到位,导致投诉增多,影响了行业形象,也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除大力开展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工作外,还将抓好企业资质审查管理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
4、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增强
随着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将逐渐形成,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也将日益弱化,最终淡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和指导,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将会配合政府行使监督、管理企业的职能。协会履行政府部分转移职能后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行业的自律管理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行规、行约将会显示出更大的作用。
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馆;经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校的基础建设也日益完善,其中,体育馆的数量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拥有室内体育馆的超过60%,而江苏、上海、广东等地更是达到了9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一校多馆。因此,如何经营与管理好体育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馆的功能特点分析
(一)高校体育馆首先应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高校体育馆是高校体育教育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首先应满足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高校体育馆应明确最重要的功能是体育教学、训练,应无偿保证学生全年教学、训练正常进行,同时还要尽量满足学校运动队训练、校内的体育竞赛活动和一些群众性、娱乐性、健身型体育活动的需要,这也是高校体育馆区别于社会体育馆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高校体育馆正在逐步向社会化服务拓展。学校体育教学的时限性非常明显,非体育专业院校在正常体育教学之外有大量的空挡时间,因此体育馆如果仅仅是为高校自身教学、训练活动而服务,远远没有发挥其潜力,对于动辄投入数百万、上千万元的体育馆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浪费。与此同时,高校所拥有的体育馆、场地以及其他体育设施等等,是周边地区绝大多数单位所不具备的,因此各类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往往会借助于高校的体育场馆。此外,诸如一些全民健身、文艺演出和机关团体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青睐于高校的体育场馆,因此高校体育馆正在逐步向社会化服务拓展。
(三)高校体育馆可满足各级别体育赛事的需要。我国有能力举办大型体育盛会的城市中,都有体育场馆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奥运村、奥体中心等,但它们往往都远离城市的中心,也无法承担全部的赛事,而遍布于城市各处的高校体育馆则是必要的补充。
高校体育馆不仅在数量上增加了,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规格、高水准的,可以满足各类专业体育赛事的需要。从近几年的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和2008年奥运会的情况看,一些重要的单项比赛都放在了高校的体育馆,这说明部分高校体育馆完全有可能举办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大型赛事。这对大赛赛会和高校都是双赢的结果,既省时省力,又减少了开支。
而在没有重大综合性比赛的年份,国内各个项目的常规赛事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在高校体育馆进行,部分知名的俱乐部甚至将主场移师高校,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品牌效应,同时也彰显了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成果。
三、高校体育馆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大学体育馆的建设与维护一般是由学校单方面投资,额度低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1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资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在维护和管理上还显得捉襟见肘。
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馆仍沿用事业管理的方式,缺乏自。机制不活,模式僵化,突出表现在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权的缺失。高校体育在人员编制、业绩考核、工资奖励等方面没有充分赋予体育馆以灵活性,往往是采用一刀切的管理办法,不能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高校体育馆的市场化服务作为新兴的体育经营项目,现阶段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目前部分高校负责体育馆管理工作的多数为兼职人员,员工中包括临时工作人员和勤工俭学的学生,往往自身并没有参与场馆经营管理的经历,经验不足,对体育设施性能的了解也相当匮乏。这样下去,规范运作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市场竞争力。
目前尚没有全国范围内关于高校体育馆管理方面的行业标准,这对于高校体育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不利的,希望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加快制定这一行业标准的进程。
四、高校体育馆开放的可行性分析
(一)开放高校体育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国家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有“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等相关要求,因此实现高校体育馆的开放和全社会共享,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有利于执行国家相关的政策。
(二)开放高校体育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在更新,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更多的人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体育活动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据“中国群众体育调查”和“全国体育场地普查”都显示,体育场地设施依然是制约我国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我国大中城市现有的体育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居民的健身需求,高规格的社会体育馆更是由于数量和地域等原因,成为体育设施中的“奢侈品”,大多数市民只能望“馆”兴叹。在此情况下,高校体育也必须改变以往的运作与教学模式,以体育生活化、终身化为新的努力方向,积极做好高校体育馆向校内外开放的工作,一方面让体育馆成为广大师生参与运动、享受运动的场所,另一方面还可以补充社会体育馆的不足,更大程度上满足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三)高校体育馆自身发展的需求。与社会体育馆无法满足人们健身需求的矛盾相对应,数量众多的高校体育馆由于开放和宣传力度不够,或者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由于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早晚、双休日、寒暑假等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如果不充分考虑这些特殊性,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那么每年体育馆闲置的时间可长达5个月之久,高额的维护与管理费用将成为无法逃避的压力,更谈何收回巨额的投资成本了。对于学校来说,供教育部门评估、验收的亮点此时已黯然失色,体育馆建成时的喜悦恐怕也荡然无存。
因此,在法制化的基础上,规范、合理、有偿地向校内外开放体育馆,是高校体育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
(一)多方研判,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打破计划经济的禁锢,引入市场化的管理,首先需要决策者转变观念,遵循市场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作为经营者,需要完善体育馆的自我“造血”机制,以馆养馆,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体育部(系、学院、教研室)管理,财务由学校监督管理,市场化运营。馆长负责招聘馆内所需工作人员及日常经营管理,体育馆支付员工工资及教学、训练、日常维护所需要的成本,每年赢利资金分配,既要符合学校相关政策,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充分借助体育部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可极大地方便体育教学、训练的需求;缺点是体育部门面对相当繁重的体育课教学课程,同时又要兼顾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管理,很难做到“两手都要硬”。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普通大专院校。
校场馆中心的管理模式,也称专业管理模式,是采用外包或隶属于学校专门的职能部门(场馆管理中心)的管理模式,体育部门只负责教学训练。由于体育馆实行专业化管理,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还需要有场馆维护、设备维修和保安、保洁、甚至包括环境、水电、建筑和装饰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物业管理体系,且便于同时管理多家场馆,适合于专业的体育院校,现在更多的综合性的大学也在采取这种模式。此外,还有混合式管理,是对前两种管理模式的综合。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要体现高校体育馆经营的特色优势,实现团体效率的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使体育馆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建立可行的物业管理体系。物业管理作为当代的“朝阳产业”,已经渗透到高校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作为特定物业管理中的特种物业管理项目,高校体育馆又区别于社会体育馆,需兼顾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需要。
制定场馆物业管理条例,明晰相关人员责、权、利,公布服务承诺,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教学、训练、比赛及有偿开放的安排;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程序,使之适应体育教学训练和对外开放。
(三)完善营销策略,拓展市场空间。作为高校体育馆的管理者,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学校花巨资建体育馆无偿向学生开放,广大学生更多的则是被学校周围收费不菲的网吧、KTV和歌舞厅所吸引,长此下去,体育馆日渐冷清不说,学生体质也必然下降。因此,高校体育馆也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定价策略,并可尝试将现代营销理念中诸如“俱乐部”、“会员”、“包装”等概念元素引进来,依托体育产业强大的潜在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俱乐部”及“会员制”的引入。我国高校俱乐部概念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得到了多数人认可的界定:高校俱乐部是高校中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体,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由于俱乐部自由、自愿的原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运动项目,有兴趣,有热情,乐于积极参与,而且俱乐部这种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受时间限制,又可以融合教学要求,对于目标和内容相对固定,又带有法定约束力的体育课,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由于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且俱乐部本身具有社会性,其招收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可以有教职工和校外人员共同参与,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联合社会上相关的体育协会,扩大影响,提高层次。
高校体育馆作为高档次、全天候且功能齐全的体育资源,依托高校高层次专业的人才优势,完全有条件组建各种类型和标准的体育俱乐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实行会员制是提高场馆效益的有效策略,对高校体育场馆尤其如此。因此,一旦各单项俱乐部都拥有了稳定的会员,意味着会给体育馆带来相对稳定的经营收入,又可以促进学校把俱乐部办得更加丰富多彩。
2、体育馆经营项目的多样化。高校体育馆采用多种经营,应分清主体项目和辅助项目,主体应包括体育竞赛、体育培训、全民健身以及学生社团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体育活动,其他如文艺演出、房屋出租、相关运动产品经营应属于辅助项目。体育馆方面无论在时间分配和空间占用上,都应该做到主次分明,以体育产业为核心。在具体运动选项上,既要考虑到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体育馆传统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仍有较高的群众普及度,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超前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大大超出社会平均水平,在不同院校的统计中,诸如防身自卫、跆拳道、瑜伽、武术散打、健身健美、街舞、拓展训练甚至极限运动等都成为大学生喜爱的项目,这些新兴的运动不仅是对传统项目的挑战,对现有的师资也是个很大的考验,作为高校体育馆的管理者,这都是需要重视的新课题。
3、体育馆价格的合理化。体育馆的相关收费标准的制订,一定要通过合理的分析,定位消费层次,根据本校师生的普遍情况,结合周围居民的消费状况,再从定位出发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提供必要的服务项目。对于高校而言,最普通的定价战略之一就是差别定价。据调查显示,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几乎都采用差别定价,如校内师生优惠定价、分时段定价、会员优惠定价,还可以结合社会上的各种特殊人群的优惠价等,管理者要充分掌握价格杠杆规律,合理计划,统筹安排。
4、实现体育馆的信息化管理。高校体育馆的管理、宣传和经营都离不开电脑网络,编制实用、高效的管理软件,建立信息丰富、图像精美的网站、网页,开发专用体育POS机系统,刷卡付费以及各种电子商务系统,都有利于省时、省力、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工作,提高效率。
六、结论
高校体育馆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对管理和经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在优先考虑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其多元化的功能和意义,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和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形式,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和物业管理体系,精心策划,科学管理,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成为社会共享的体育资源。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臣.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与管理[J].体育,2008.2.
[2]霍建新,李芾.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
篇6
一、加强安全稳定工作
本年度,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扎实做好安全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营造***稳定的校园环境。
1、加强职工对有关防火、防灾、防盗和食堂食品安全等业务知识的学习,依据有关规章制度,规范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维护学校稳定安全。
2、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禁止学生在宿舍里使用蜡烛和燃气炉等,加强安全防火工作。对校舍、食堂、教学楼要实行周小检,月大检,有检查记录和整改措施制度。
3、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制订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宣传发动、建立制度、安全自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教育活动全面展开;全处检查,活动总结。
4、加强维修人员岗位培训,全天候对宿舍、教室、食堂、车辆、医院的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保证无事故发生。
5、进一步加强对食堂卫生工作的领导,严把进货关、储存关、加工关,确保食堂饭菜、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提高警惕,严把卫生关,确保饮食安全。坚持对食堂职工进行体检、培训后的上岗工作原则,严把职工上岗关。坚持对食堂有关设施、工具进行及时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6、进一步完善各类事故的安全应急预案,针对消防、用电、用气、饮食、大型活动的安全隐患和易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环节,按分工制度完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细化程序,有章可循,一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7、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处长是处里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处长为直接责任人,科长是本科室第一责任人,把安全责任及安全教育当作总抓手,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创建平安校园。对因思想认识不足、宣传教育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隐患不消除的责任人限期整改,对导致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严肃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我校的***稳定和平安。
8、健全安全值班制度,做好重点科室、重点部位的夜间和节假日安全值班工作。
二、加强物业管理工作
近两年,我处相继对玉章楼、周杨楼、隆基楼、如心楼和图书馆实行了物业化管理,本年度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确保后勤物业化改革工作平稳有序的推进。
1、制订对物业公司的管理、检查、指导和监督计划,认真行使管理、监督和协调服务的职能。
2、在检查、督促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立和落实奖惩制度。
3、协调好有关部门与物业公司的关系,关心物业公司员工生活,以便他们开展工作,确保物业公司员工有良好精神面貌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4、认真落实物业范围的设施、设备的运行、保养、维修和安全检查工作的情况。
5、收集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为推动物业公司管理工作的开展出谋划策。
三、全面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服务教学服务师生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将后勤处的职责体现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工作效果上。
1、饮食管理科要以师生利益出发,进一步做好学生餐厅经营结构的调整工作。进一步完善落实各类规章制度,狠抓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全面深入开展学生餐厅的质检工作,提高学生的饭菜质量和餐厅的整体服务水平,确保学生餐厅安全、平稳运行。加大对学生餐厅基础设备的配置(特别是洗碗机的购置),提高学生餐厅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规范各餐厅引进摊位的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对临时从业人员的管理工作。结合学生餐厅的基础设施和实际状况,打造各餐厅的亮点工程,实施餐厅的服务评比工作。做好早餐花色品种增加和不同区域就餐师生口味调配工作。规范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学生伙管会的工作与科室质检组的工作相结合,建立学生意见的反馈平台。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餐厅工作的意见与建议。适度调整科室运营模式,实施餐厅经营目标责任制。
2、公寓管理科在保证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认真做好学生宿舍的调配工作,确保20xx年新生的入住。要积极探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积极开展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做好学生公寓楼的制度框、工作人员一览表、楼层标识更新或制作工作。熟悉本公寓楼学生姓名、所在年级、班级和宿舍,关注本楼学生情况,尤其是特殊学生的表现。督促学生按时就寝、文明休息。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意外伤害等事故的发生,教育、督促学生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对偷窃、寻衅滋扰、破坏公物以及进楼推销行为要敢于斗争和管理,及时向保卫处、学生处报告。关心爱护学生,发现学生生病应及时与校医院和班主任联系。严格出入管理,非本楼学生不得擅自入内。要继续做好学生公寓电子门禁及管理系统的的申报工作;落实公寓楼应急照明改造工作;给1-5#楼走廊安装灭火器悬挂架;争取对2#、3#公寓学生宿舍老化严重的日光灯进行更新,解决宿舍灯管更新非常频繁的问题;继续申报学生公寓部分卫生间渗漏的维修改造工程。
3、教室管理科要加强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管理,加强对所有设备的检查、调试和维护,特别是加强课余时间、假期对室内设施检查、维护、维修工作,尽量避免课间出故障,让设备达到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加大对星海艺术楼、体育场、体育馆等工作的管理力度,为我校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
4、公费医疗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要加大对大学生的公费医疗管理和宣传教育力度,在延安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结合我校实况认真修订和完善大学生公费医疗管理办法,为大学生医疗服务夯实基础。人口计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关系复杂,工作量大,要常抓不懈。一要摸清信息,便于管理;二要联络感情,便于开展工作;三要把最新的计生政策、婚育新风宣传到位。做到特殊对象有计划生育宣传员送资料上门、普通群众能通过宣传栏获取信息。使师生能科学掌握计生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育龄人群生殖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5、加强校医院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以岗位练兵为抓手,苦练基本功,达到内强素质、外塑服务形象的效果。车辆管理要增强工作计划性,规范综合目标考核,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定期进行车辆安全检查,确保运行安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医疗与车辆服务。
6、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管理,不断提高卫生标准;进一步规范绿化管理,坚持植树种花,不断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通过设立警示牌和宣传标语等形式,教育广大学生增强爱绿、护绿和卫生意识,有效保护绿化植物和校园卫生环境,为我校师生提供一个文明、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加强内部管理
1、加强学习培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采取集体学习、个人自学、邀请专家教授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和时政进行专题辅导等方式,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素养和综合素质。并根据后勤工作特点,开展专题辅导、短期培训、技能比武、等级考核、参观学习等活动,使后勤职工掌握本职岗位上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2、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顺利完成后勤各项工作的保障。本年度,在完成《后勤管理处制度汇编》的基础上,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使大家了解制度、掌握制度,并落到实处。要根据新情况和新任务,进一步修订完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实现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尤其是要加强物业管理制度建设,做好甲乙双方的管理与服务规范。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安全运行、应急处置预案等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预防为主、自查为主的安全意识,用制度建设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切实做到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
3、加强职工考核。坚持职工考核制度,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根本所在,本年度将在原有的考核办法基础上,结合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和职工考核办法等规定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后勤管理处考核制度,通过日登记、月考评、季考核、年评议的办法,加大对职工的理论学习、精神面貌、业务素质、工作业绩、上下班时间等方面的全面考核,严格加强内部管理。
4、加强队伍建设。后勤队伍是学校三支队伍之一,是学校后勤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保障后勤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维护学校稳定大局的一支重要的力量。首先,要进一步积极争取在后勤主要岗位上增加具有本科学历的干部,提升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面对学校发展对后勤职工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新要求,重点对园林绿化、食品烹制、公寓管理、医疗护理、车辆管理等岗位引入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人才,逐步扭转后勤系统职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专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干部严重不足的现状。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临时用工的管理工作,加强临时工的职业教育和工作考评,提高临时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积极争取提高临时工的工资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临时工在后勤队伍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要加强干部职工的作风建设,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5、结合工作实际和后勤管理学科的特性,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后勤研究活动,探索新时期高校后勤工作中遇到的新课题,创建学习型的后勤团队。
五、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产生直接的节能环保效益,又能帮助师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学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本年度,结合我处实际,要对学生公寓管理、学生餐厅管理、教室管理、绿化建设、车辆管理、医院管理、办公用品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实施严格的节能措施。
2、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节能项目建设,解决资源节约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车辆管理;校园道路;安全
一、校园实行车辆管理的必要性
(一)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对校内车辆的管理根本上是对校园安全的管理,对校园内行驶的车辆进行限速,合理规划禁行路段,避开人流集中区域等措施有益于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对进出校内车辆进行登记甚至限制社会车辆穿行等措施可排除有作案动机的可疑车辆驶入,保护师生的财产安全。
(二)保障教学秩序顺利开展。合理规划停车区域,保障交通顺畅有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车辆乱停乱放会对师生的出行造成极大不便。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从2007年至2015年因组织各类会议、活动展开的交通专项保障就达236次。校园内的停车区域应易于驶入和驶出,并尽量避开繁华狭窄的区域。运渣车、潲水车应有专用的上卸货区域,以免在主干道作业影响道路使用。
二、校园车辆管理现状问题
(一)车辆增长迅速。因高校教师为中高收入的群体,所以近年来高校的机动车数量车增长十分迅速,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截止2015年6月,拥有校内通行证的车辆有4703辆,教职工车辆保有量为3406辆。学校占地却十分有限,尤其是处于成都市城区的九里校区,是教职工主要的生活区域,四个校门皆比邻繁华路段,停车区域则更为有限。
(二)停车区域规划落后。以交大九里校区为例,校内的停车区域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九里校区新建与上世纪80年代,本身校园建设和道路规划就不适应快速增长的道路使用需求,对停车区域的划分和校园车辆的管理办法则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规划部门在对校区建设进行规划整改时交通管理部门很难参与其中,对交通使用和管理的需求无法得到正常体现。而校园交通职能部门的划线和停车规划方案往往被这一任领导认可下一任又要整改,校领导权责更替又平凡,导致停车区域和行驶规则一变再变。最后落实的方案停车区域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布局和数量也不符合客观实际需求。
(三)管理权限缺失。校园内的交通规章是遵守《道法》的法律规定的,但因校园内的交通管理部门缺乏执法权,采取对乱停乱放车辆罚款的行政处罚时容易引起纠纷,目前的做法只能是先锁车,后劝导,但效果并没有法律直接约束理想。很多师生误认为在校内无需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报校外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处理时,常有出警慢,推诿等现象发生,学校和当地交管部门的关系主要靠平时建立,缺乏长效联动的机制。所以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尽快完善相应法律规定,赋予学校交通管理部门一定的执法权利。
三、校园车辆管理改善对策
(一)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传统的人工登记和检查出入车辆的管理方式效率低下、误差大、易出错。在车流量激增的今天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很多高校都采取了智能的车辆进出管理系统,配合校内监控有效解决车辆管理问题。运用最多的就是基于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门禁管理系统,车辆采取进出刷卡的方式,收费透明、节省人力、便于统计和跟踪管理。西南交通大学自2007年开始使用智能门禁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合理科学规划有限停车区域。车多、人多、道路有限是现今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校园道路和停车区域进行合理规划有助于改善交通使用状况。学校应根据人群分布、道路情况和校园规划制定相应的机-非机动车行驶线路、机动车禁行线路、停车专用区域等。如减少人流密集区域的机动车行驶线路、主要的业务办理部门或培训机构搬至校门附近,设立完善的交通标识系统,尽量缓解校内的交通压力。
(三)加强管理重视法律宣传。交通参与者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遵守是保障校内交通安全高效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在校内生活了四年却对校内交通环境一无所知,对各项禁令标志视若罔闻。赛摩、改装电瓶车难以完全根除。部分教职的车辆随意停放,超速、逆行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加强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律观念,从交通事故源头防患于未然,才可营造文明、安全的校园交通环境。
校园的交通管理部门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由静态办公的观念转化为动态出击。不定时对校内交通环境进行巡逻,对乱停乱放等违规行为零容忍。实行严格管理,有错必究。
参考文献:
篇8
(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根据《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激励对象和方式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生活垃圾分类激励工作采取通报表扬为主,资金补助为辅的方式,对分类成效显著的家庭、个人、住宅区和单位进行激励。
二、激励条件和标准
(一)家庭
“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指积极践行生活垃圾分类且成效显著的家庭,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准确分类投放垃圾每年累计不少于120天(以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的督导记录或智能投放设备的投放记录作为依据)。
2.参与住宅区生活垃圾分类现场督导、入户走访或宣传等活动,每年累计不少于6次。
(二)个人
“生活垃圾分类积极个人”指积极践行生活垃圾分类且成效显著的个人,包括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者、教师以及从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其他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督导员。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工作,全年督导时间不少于200小时(以街道办事处审核作为依据);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认真开展现场督导,表现突出。
2.志愿者。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全年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200小时(以志愿者管理系统记录或街道办事处审核作为依据);主动践行生活垃圾分类,带动身边家庭或个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3.教师。所在学校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在推动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表现突出。
4.其他人员。从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培训、管理等相关工作不少于2年,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具有较强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主动践行生活垃圾分类,带动身边家庭或个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三)住宅区
“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小区”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且成效显著的住宅区,具体条件详见《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小区标准》(附件1)。
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或管理单位为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小区的激励对象。
(四)单位
“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单位”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且成效显著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且成效显著,具体条件详见《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单位标准》(附件2)。
2.学校(含幼儿园、中小学和高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且成效显著,具体条件详见《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学校标准》(附件3)。
3.社会组织。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宣传教育以及公益活动等方面成效显著,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具有较强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或者获得市级及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奖项。
4.农贸(批)市场和超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且成效显著。
三、激励措施
(一)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
1.通报表扬并补助资金2000元。
2.优先推荐申报参评“深圳市文明家庭”和“深圳市最美家庭”。
(二)生活垃圾分类积极个人
1.通报表扬并补助资金1000元。
2.相关信息纳入市民文明诚信分采集目录。
(三)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小区
1.通报表扬并按照10万元/1000户的标准补助,不足1000户的,每减少100户,补助资金减少5%,超过1000户的,每增加100户,补助资金增加5%,最高补助不超过30万元。
补助资金仅用于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设施采购、宣传培训以及劳务补贴等方面。
2.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优先申报深圳市级绿色物业管理评价标识,通过市住房建设部门审核后获得绿色物业管理评价补助资金。
(四)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单位
1.通报表扬。
2.“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或主管部门领导)、经办人分别认定为“生活垃圾分类积极个人”(不占用各区积极个人名额),给予补助资金1000元/人。
3.认定为“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单位”的学校可优先推荐申报参评“绿色学校”。
四、激励名额
每年对分类成效显著的家庭、个人、住宅区和单位给予激励,
限额分别为5000个、1000个、500个,单位不限定名额。
各区家庭限额如下:福田区625个、罗湖区415个、南山区570个、盐田区95个、宝安区1265个、龙岗区915个、龙华区645个、坪山区170个、光明区240个、大鹏新区60个。
各区个人限额如下:福田区125个、罗湖区80个、南山区115个、盐田区20个、宝安区250个、龙岗区185个、龙华区130个、坪山区35个、光明区50个、大鹏新区10个。
各区住宅区限额如下:福田区100个、罗湖区70个、南山区80个、盐田区25个、宝安区110个、龙岗区60个、龙华区40个、坪山区5个、光明区5个、大鹏新区5个。
五、工作保障
(一)职责分工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指导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激励和全市激励资金的总体绩效评价工作;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激励工作,开展辖区年度激励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街道办事处负责收集相关佐证材料和初审工作。
市、区财政部门负责将生活垃圾分类激励经费纳入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市财政部门可根据激励资金绩效评价及上年度激励对象抽样复查的结果,适当调整各区经费补贴。
(二)激励程序
各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方案并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辖区激励工作实施细则。
具备条件的家庭、个人、住宅区和单位应主动向辖区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街道办事处负责对申报对象进行初审,并将初审合格对象推荐上报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街道办事处推荐对象进行审核,根据辖区名额择优确定候选激励对象;候选激励对象名单在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经公示的激励对象如无异议由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布并实施激励。
(三)经费落实
各区财政每年按以下额度安排生活垃圾分类激励补助资金(共6250万元):福田区1152.5万元、罗湖区806万元、南山区940.5万元、盐田区286万元、宝安区1393万元、龙岗区816.5万元、龙华区557万元、坪山区102.5万元、光明区118万元、大鹏新区78万元。
市财政每年安排最高限额3125万元,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按照上述各区每年实际拨付的生活垃圾分类激励补助资金的50%,对各区予以经费补贴。
各区根据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和实际情况,可适当扩大激励补助范围。因扩大激励补助范围而增加的资金,由各区财政全额承担。
(四)监督管理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各区生活垃圾分类激励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对上年度激励对象进行抽样复查。
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发现被激励对象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可向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反映;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有关投诉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如情况属实,应当及时纠正。
被授予激励的对象若被发现申报材料不实、弄虚作假的,由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追回补助资金,并向社会予以公开,同时纳入深圳信用体系。
(五)宣传报道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媒体对激励对象进行宣传报道和社会监督,鼓励相关部门安排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单位和积极个人代表出席市区各级文体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篇9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当前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环节。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按不同的支付主体及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经财政部推行试点运作后,于2004年在全国高校逐步推广实施。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1、加强资金运行监管,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运行基础,将所有财政资金以预算指标方式下达给各预算单位,资金在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者之前,都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上,高校作为预算单位只能按照财政部门下达的用款额度使用资金,其账户上是零余额,没有资金沉淀。高校的每一笔支出都在财政国库的监控下,形成对财政资金支付全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控机制,有效地防范了财经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提高了高校依法管理、使用资金的自觉性与自律性,促使了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2、解决了以往财政资金层层拨付和流经环节多的问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必须按要求编制部门预算及分月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批准授权后,就可以直接从单一账户用钱而不必等待财政资金的层层下拨。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财政资金层层拨付和流经环节多的问题,提高了资金拨付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3、实现了资金运行信息的及时反馈,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改革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可以及时、动态、全面地记录和反馈资金的运行过程。高校每一笔支付交易所涉及的指标、计划、余额以及付款人、付款方式、付款时间、付款金额、付款用途、收款人、收款银行与账号等信息,均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进行了完整记录,并能及时反馈给财政职能部门,有效地提高了高校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4、提升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强化了用款计划在高校预算执行中的控制功能,监督制约也从高校内部的监督制约转变为财政部门、高校、银行多层面、立体交叉的相互制约。在这种新机制下,高校的财政资金必须符合制度规定方可办理支付,在客观上促使高校逐步改变“重分配、轻管理”的传统财务管理观念,开始注重财政资金的计划性使用、合理性支付和系统性管理,将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加强了对账户资金使用、用款计划编制、支付申请审核、财务会计核算等预算执行相关环节的管理监督,使高校财务管理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影响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部门对高校部门预算资金由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监督,对预算支出总额控制变成为对每一笔支出的控制,且存在有预算才能有支出和预算支出渠道不得随意变更的刚性规定。所以,在客观上促使了高校改变以往部门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和粗糙性,从制度上强化了部门预算的计划性与准确性。但是,由于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要求在上一年度完成,而预算年度内的收入情况、招生、毕业生情况、人员变动等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再加上学校规模大,校内各单位资金需求的数量和结构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将未来尽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准确、完整地预测编入预算,这必将增加预算编制的难度。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资金支配权限的影响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财政拨款直接拨入学校的自有账户上,由学校自主支配使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部门根据已批复的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直接向指定的高校零余额账户下达用款的额度,学校只有预算和计划内的用款额度使用权,而没有资金的调配权。因此,如果学校某项工作所需的经费未纳入预算,或有预算但未编制用款计划的项目,都将导致该项目无法得到经费保障,从而制约了高校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筹集经费的影响
近几年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张,在校学生及教师人数快速增加,导致学校原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高校实施生均综合定额拨款的预算管理模式以后,各大高校的教育运行经费已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要解决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只有通过融资和借贷形式筹措急需资金。银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的发展困境,但是,银校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财政所有资金都拨付在学校的自有账户上,学校有银行存款作抵押或担保,就比较容易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从而缓解了财政投入不足的压力。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由财政部门指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使用国库单一账户结算,财政资金不再往学校自有账户拨款,学校零余额账户上只见用款额度不见钱的局面降低了学校的筹资信用和筹资能力,制约了高校自我发展的能力。
4、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垫付资金的影响
由于人大审批预算方案时间的滞后,预算通常情况在每年的5―6月才能正式下达,致使学校预算用款计划下达不及时。为了不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许多项目在预算下达、款项到位之前已启动,此类项目通常会在预算指标未下达之前用其他资金先期垫付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资金都是拨入到学校的基本账户上,发生的垫支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资金到账时实际已填补垫支。国库集中支付后,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不允许从零余额账户转拨资金到学校的自有资金账户上,导致垫付资金不能归还,结果造成一方面高校基本账户资金吃紧,影响高校其他项目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是零余额账户资金大量沉淀。
5、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向内部二级核算单位转拨资金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的后勤集团在高校运作中承担了大量的后勤服务工作,并建立了自负盈亏、有偿服务的机制,在经济上相对独立。但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不得向本单位其他账户、上级主管单位和所属下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后勤集团为学校提供服务取得的有偿收益,如物业管理、交通运输、房屋维修等无法从零余额账户中支付,造成了高校与后勤集团经费结算困难,也不利于高校的后勤服务走向社会化改革之路。
6、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年底结余资金管理的影响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财政性资金的年底结余按规定自动转入“事业基金”科目,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国库集中支付后,当年的预算经费仅限当年使用,尚未使用的授权用款额度在年底将自动注销,不可跨年度使用,往往促使学校在年底时无计划、不科学地突击花钱。
三、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的措施
1、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措施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高校财务管理日趋复杂化,高校应认真研究财政部颁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相关配套措施和银行清算制度,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措施,制定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适应的预算管理细则、会计核算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等。而财政部门也应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及时研究和处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尽快制订出与高校相适应的规定与细则,对零余额账户的支付范围重新给予合理界定,让资金归垫及向二级单位转拨资金等问题发生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更趋完善。
2、加强高校部门预算的管理工作
高校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在编制方法上应彻底摈弃“基数法”,全面实行“零基预算法”。二是要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从功能上、性质上进行预算科目的规范分类,细化预算编制的每一个环节,建立起多级预算科目体系,确保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使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得到科学、合理、准确、详细的安排。三是加强部门预算的执行力度。通过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可以提高财务预算和支出的透明度,增强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同时,让国库支付管理人员参与到部门预算管理当中去,使他们熟悉预算内容,在执行支付时可以有效地按计划使用各项预算指标,减少盲目使用指标额度,避免预算编制和执行两张皮现象,切实发挥部门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财政部门增加支持力度,消除银行对高校还款难的顾虑
一是政策上给予支持,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高校的生均拨款力度,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加大专项补助拨款,分阶段、有步骤地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压力。同时,学校自身也要积极拓展其它筹资途经,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多途经筹资为辅的筹资体系,合理规划、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技术上给予支持,根据学校的特殊性,采用“双轨制”办法,对高校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实施“双轨”管理,即将预算内资金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预算外资金则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仍按过去的管理办法上缴财政专户后返还到学校的自有账户上,由学校自主支付,这样既符合收支两条线改革的要求,又消除了银行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高校还款难的顾虑,形成高校、银行、财政三者的良性互动机制,使高校在没有后顾之忧的状况下充分贯彻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4、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打造高素质的会计业务队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体系,政策性和业务性比较强,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国库集中支付相关制度,还应具有相应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因此,财政部门应定期组织高校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加强财经法规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培训工作。通过业务培训的形式,不断加强财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知识储备,提高其工作水平及业务能力,使其紧跟时代步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业务队伍,以适应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春武:中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王珍兰: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1).
篇10
摘要厌氧微生物直接对秸秆的降解消化能力较弱,用于沼气生产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原料预处理过程。秸秆不具有流动性,进出料困难,生产沼气需增加菌剂、氮素、揉切等多项技物支出,成为制约盐城市秸秆沼气发展的问题。通过成本测算和分析,重点提出了科学规划、实施沼气标准化并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包括联户供气工程、自研菌剂、引进新型反应器)等对策,为指导江苏省沿海地区秸秆沼气技术更大范围的推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关键词 秸秆;沼气技术;存在问题;对策;江苏沿海地区
秸秆经揉切、加菌剂拌制、堆沤后入池厌氧发酵制取沼气在技术上已全面成熟,是目前最为有效并已取得不凡实绩的成功技术,自推广以来,有效地解决了秸秆的沼气化利用。但在实践推广中,也逐渐暴露出成本增加、技术普及不全面、后续管理脱节等不足,在盐城市的部分地区甚至根本无法顺利继续推广应用该技术。针对发展秸秆沼气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秸秆沼气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1发展秸秆沼气的特点
秸秆沼气的原料广泛、充足,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秸秆及棉花壳、花生壳等都行;产气率高,新池启动能缩短3 d的时间,一次装料可满足3~5口之家半年的生活用气需求,降低了劳动强度。操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而且产沼气后的沼渣还可以作庄稼肥料,可谓一举多得。通过对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与直接利用效益比较,得出沼气发酵与直接燃烧比较,提高了能量的转换和利用效率,秸秆沼气发酵比直接燃烧能量利用效率提高0.2~0.9倍。沼肥还田使农作物秸秆中的营养元素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状况。长期施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7%、全氮量0.08%、密度1.189 g/cm3、孔隙度55%,与施用无机肥的土壤相比,有机质、全氮、孔隙度分别增加0.8%、0.018%、6.3%,密度则下降0.199 g/cm3。另外,常年施用沼肥的土壤中,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总之,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无论在能量利用、物质循环还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都比秸秆直接还田的效益显著[1]。
2秸秆沼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作物秸秆细胞非常坚实,细胞壁的结构高度木质化,且细胞壁构成干物质的80%。其中的木质素作为秸秆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构成木质细胞壁的15%~30%。它在结构中含有生物化学上十分稳定的各种复杂结合形式,难于被一般微生物分解。尽管纤维素、半纤维素多糖类有机物质容易被微生物或酶分解,但是木质素与半纤维素在一起,将纤维素紧紧包裹在内,成为外围基质,阻止纤维素与微生物和降解酶的接触。另外,秸秆中无机盐含量都很低,而且明显缺乏钴、铜、硫、钠、硒和碘等元素。秸秆中的无机盐用粗灰分来表示,由硅酸盐和其他少量微量元素组成,含量大约为6%,稻草中的硅酸盐含量更达到12%以上。细胞壁中较高的硅酸盐含量,易造成秸秆原料的结壳,并严重影响秸秆正常的持续发酵。
在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中,厌氧微生物直接对秸秆的降解消化能力较弱,导致水解过程缓慢、水解程度低,从而影响随后的酸化和气化过程,表现为作物秸秆的厌氧消化时间长、消化效率低、产气量少、投入产出效率差等,因此农作物秸秆用于沼气生产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原料预处理过程。相较于已成熟多年的传统沼气,秸秆沼气在拥有节能节本、产气含硫量低等多种优点的同时,必须增加菌剂、氮素、揉切等多项技物支出,成为制约盐城市秸秆沼气发展的最大问题;秸秆不具有流动性,无法进行连续消化,且密度小、体积大,进出料困难,生产效率低,大换料期间的供气、大出料等物管类问题也是发展秸秆沼气的另一瓶颈;此外,现有沼气反应器主要是畜禽粪便消化或污水处理用反应器,缺乏适合秸秆物料特性并能稳定、高效运行的专用反应器也是制约因子之一。
预处理成本测算为:一是典型户用沼气池。以现在比较普遍使用的8 m3沼气池为例,需准备粉碎后的干秸秆400 kg、碳酸氢铵20 kg、绿秸灵秸秆预处理复合菌剂1 kg(即1袋),网眼袋50条。按碳酸氢铵700元/t、尿素1 700元/t的价格计算,1个年产沼气350 m3的普通8 m3沼气池年均需氮素开支约为62元左右(按麦草、尿素计)。以1 000 kg/h功率的典型秸秆揉搓粉碎机9RQ-410A型揉搓粉碎机(北京合百意)为例,配用10.26 kW的ZS-195型柴油机,处理年产沼气350 m3的普通8 m3沼气池秸秆原料耗油18.6元/h(3 L/h,6.2元/L),共需柴油开支为25元左右(按稻草计)。秸秆菌剂34.00元/kg,秸秆原料∶菌剂按400∶1的比例,年产沼气350 m3的普通8 m3沼气池约需3.36 kg,需菌剂开支为114元左右(按稻草计)。塑料薄膜、网眼袋开支约10元,总开支为211元。二是典型秸秆沼气工程。以较小的50 m3沼气工程为例,年产沼气12 800 m3,沼气原料麦秆、稻秆各占1/2,约需准备粉碎后的稻秆24 576 kg、麦秆23 680 kg,需添加尿素1 225 kg或碳酸氢铵3 323 kg、绿秸灵秸秆预处理复合菌剂120 kg。按碳酸氢铵700元/t、尿素1 700元/t的价格计算,年均需氮素开支最低约为2 080元左右(按尿素计)。以1 000 kg/h功率的典型秸秆揉搓粉碎机9RQ-410A型揉搓粉碎机(北京合百意)为例,配用10.26 kW的ZS-195型柴油机,耗油18.6元/h(3 L/h,6.2元/L),共需柴油开支为898元左右。秸秆菌剂34.00元/kg,总用量120 kg,需菌剂开支为4 080元左右。塑料薄膜、网眼袋开支约100元,总开支为7 158元。三是秸秆沼气池的换料、出料及物管维护。经过10多年沼气生产企业的不懈努力,秸秆揉切粉碎、抽渣吸运、出料等配套机具已被全部研发成功。但是,这些配套机具虽不昂贵,但都是专具专用,农户自行购置不划算。秸秆技术优点很多,发酵剩余物经简单的过筛和短时间的堆肥即可用作园林肥料或农作物肥料;发酵前不需花费人力和设备将塑料、木块、沙石等捡出。但有的农户缺乏安全知识,由于闻不到普通沼气池内硫化氢的味道,就自认为无毒,擅自开盖维修,带来了安全隐患;沼渣等优质肥料不合理使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打了折扣。目前,在秸秆沼气的推广实践中,预处理开支和秸秆进出料等物管费用是由沼气用户自行承担的,户用型最低需要添置498元抓卸器1台,并每年支付211元;沼气工程则需添置3项机械开支7 080元,并每年支付7 158元。过高的、没有被摊低的成本,降低了农民发展秸秆沼气的热情。
3对策
3.1科学进行秸秆沼气建设规划
在秸秆沼气规划中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在户用秸秆沼气建设方面,建设的模式、规模、速度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秸秆沼气与传统沼气相比,有成本上先天的劣势,在规划上必须严格错开,对有稳定的畜禽粪便发酵原料的地区,一般不鼓励发展;对种植业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水产养殖区则要重点投入,不搞一刀切和盲目跟风。二是坚持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的原则。将秸秆转化为沼气(即秸秆常温气化),其技术参照比较对象只能是存在投资高、热值低、管理难、易积焦等诸多难题的秸秆高温气化技术,秸秆沼气工程、技术总体上属于新生事物,要以各级示范村为载体,通过典型示范,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逐步提高群众的认识程度,以此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三是坚持建管并重、安全为先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现象,建立完善秸秆沼气物业管理服务站(队、所),确保秸秆沼气工程建设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禁绝沼气户自行出料现象,以避免安全事故,出料严格限定使用人工出料抓卸器和电动抓卸器,如使用多齿耙则必须加长手柄。四是坚持自觉自愿原则。沼气物业管理的管理者、服务对象都是农民,农民理解不理解、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是开展沼气物业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在试点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在管理办法、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管理员推选等的讨论中,让农民唱主角、让农民拿意见、让农民作决定。五是要体现优质气专用原则。秸秆沼气含硫量可低至50 mg/kg,是可以不经洗气就可直接供沼气发动机使用的优质气,当作一般沼气作燃料体现不出它自身的价值。在僻远农区、水产养殖区要着重发展沼气电力和沼气热机,在市、县近郊有条件的点要逐步开展CNG(压缩天然气)试点工程建设。
3.2大力推进沼气标准化进程
严格规范的管理既是秸秆沼气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将沼气标准化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在秸秆沼气标准化建设上,重点是严格质量管理、检查和验收制度,实行“五统、四包、三卡”。“五统”即统一培训、统一安排施工人员、统一施工图纸、统一供应沼气配件、统一验收标准;“四包”即包建、包维修、包教会使用、建坏包赔偿;“三卡”即建立建池卡、验收卡、保修卡。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组织专门管理人员驻村入户,监督、协调设备供应、工程建设质量和速度,督促施工单位和设备供应商做好售后服务[2]。
3.3自主推进秸秆沼气技术服务创新
秸秆沼气技术及服务的创新,是秸秆沼气技术能否成功推进的动力之源。盐城市在秸秆沼气推进的实践中,积极开展秸秆沼气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技术创新成果,并已用于江苏沿海地区秸秆沼气的推广实距中。一是针对户用池大换料期间的供气问题,在盐城地区主要探索了联户供气模式,多座户用沼气池共用1个贮气柜或多户输气管路并联进行调节供气,当其中某一户沼气池进行换料暂停产气期间,由共用贮气柜继续保持供气,确保了所有沼气用户能持续稳定用气。二是菌剂成本占到原料预处理成本的1/2以上,降低菌剂成本是能否推进秸秆沼气技术的关键。一方面积极引进菌剂自繁配方,鼓励沼气工程管理单位对菌剂进行简单自繁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分离纯化筛选并经紫外线诱变获得纤维素酶高产木霉菌菌株ZQ1[生物学鉴定确定为真菌门(Fungi)、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曲霉属(Aspergillus)]。以该菌株为有效成分的“沼气1号”菌剂成功研发推广并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表彰,现正进行小规模试推广应用,麦秆型菌株ZQ3在盐城市科技局项目资助下也已开发成功,1 t处理成本现已逼近北京化工大学李秀金秸秆化学药剂预处理法60元的水平[3-4],典型50 m3沼气工程实测仅需要约2 900多元,可降低处理成本29.04%以上。三是消化引进了特氟龙涂布高效“卧式”厌氧发酵反应器。由于秸秆密度小、体积大、不具有流动性,入料后容易膨胀、飘浮,厌氧菌与物料接触不充分,营养传送和传热传质效果差。针对秸秆发酵这一特点,参考北京化工大学李秀金新型高效的反应器系统,并引进了特氟龙涂布工艺,设计安装施工的反应器内壁有优异的不沾性、极佳的耐磨性、极低的摩擦系数、优异的抗氧化腐蚀性,大大改善了导热传质装置的性能,进、出料也配套采用了螺旋和输送带,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4多方争取政策支持,切实保障投入效果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级财政应当增加沼气热机、沼气发电机的购置补贴资金,将沼气热机、沼气发电机等机具也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在沼气发电机、沼气热机的政府统一招标中要将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水平和服务覆盖范围纳入应标的先决条件;将秸秆沼气利用纳入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细则当中,相关政策支持应“应享尽享”;交通管理部门应采取特事特办,对秸秆运输作业实行宽松政策,在规定时间内为秸秆运输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既能完成(下转第249页)
(上接第240页)
秸秆禁烧区秸秆收购任务,又不影响交通安全。二是设立沼气物业管理专项补助。沼气物业管理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正常运作需要一定的费用,而盐城市农村还不富裕、农民承受能力还较弱,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更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在试点中,通过“政府补一点、沼气用户出一点、上级部门争取一点”的办法筹集物业管理费,并对沼气物业管理服务点购置的沼气池出料、沼肥运输、沼气池维修等机械设备给予重点扶持,为起步阶段尽快运行提供支撑,创造条件给予解决,这是开展沼气物业管理工作的关键。
3.5探索一条规模秸秆能源环境工程商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是研究现有的工程运行情况和综合效益,做出秸秆沼气技术的市场评价,找出影响商业化发展的政策、技术、融资、服务等方面的障碍。二是结合生产实际,研究秸秆的收集、处置、利用与生产2个系统科学融合的新系统,以降低秸秆沼气工程的综合造价及生产运行费用。三是研究能实现能源基本自给和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农场模式,在将建的试点验证。四是结合盐城市情况,研究几套适合不同县市的优化工程技术,选择资源和经济条件适宜的地点,建设商品化示范工程,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商品化工程展示的窗口。五是企业应以优质的产品服务于农村,以合理利润为目标。引入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行为,建立商品化沼气池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良好的沼气产业。六是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沼气技术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产、学、研发展格局,保证沼气事业的健康发展。
4参考文献
[1] 庞凤梅,李玉浸,杨殿林,等.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与直接利用效益比较[J].中国沼气,2008,26(2):34-37.
[2] 薛民琪,倪圣亚,任彬,等.沼气标准化——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助推器[J].中国标准化,2007(1):63-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