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信息网络环境下,“浅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抓紧校园阅读环境的建造,避免学生时代的浮躁。作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还是要回归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当前多种因素的滞后性造成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本研究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试图在前人的智慧之上有所突破。
1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势在必行
当下,多种因素正激发着我们重新审视阅读素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新语文课程对我们的培养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及时性等等。下面文章就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必要性。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同样要求初中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同时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准备。因此,我认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是一个对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的专项训练,它能做到集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于一身。阅读教学占据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发生多重对话的最有效途径,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最能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作为学生,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既能满足他们兴趣的需要又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拓宽他们的眼界,这种文学散发出来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丰富人格的塑造都起着重要作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这两个阶段是学生储备知识、培养人格的关键期,所以要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黄金期,及时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学科素养。因此,语文作为一门具备工具性特征的课程更是应该得到重视。现今网络冲击下,“浅阅读”模式固然便利省时,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只会形成他们浮躁的心态。因此,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需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2中学阅读教学现状窥探
语文新课程改革虽已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气象,阅读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取得进展,但当下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学习主体性的缺失: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在应试教育功利性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对教材美感的欣赏,失去了自我阅读鉴赏的耐心,将完成学习任务代替了审美感知的培养。当然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习的畏难情绪导致一遇到稍难理解的文章就浅尝辄止,以致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已无心坐在那里作深入的专研,凡事尽做走马观花。其次是部分教学主导性的僵化:中学阶段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教师在学生学科素养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声筒,教学的模式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教与学的分离,教学范围的狭窄化,教学过程的固定化,学生的被动接受化,重总结性教学评价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大多是被陈述性的教学内容代替了程序化的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法,不论课文题材和体裁一律都采用三段论式教学法———预习、讲读、练习与运用,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这看似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层层递进,实则是将各部分完全割裂开来的。最后是读书策略的失当: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及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学会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鉴赏美的能力,若不细细品读,怎能体悟出文章之美,因此教师的启发指导也要及时出现。阅读是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阅读教学则有助于这种人生状态达到顶峰。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最主要的还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而当下阅读教学的现状即是我们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
3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发展目标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使全体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
3.1尝试品读多类文本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以上两个方面都要求高中学生具有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多种文体的阅读素养。以往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的是对文学类文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解读,忽视了理论类文章(论文、杂文、评论等)和实用类文章(人物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的阅读教学。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非连续文本(以其他方式呈现的文本,例如清单、表格和图表等)是在近几年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越来越多文本形式。因此,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不容忽视。在信息化和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越来越多地用清单和图表等这类形式的文本来组织和呈现信息,既简洁又能考察学生的捕捉、分析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出传统的阅读模式,体现经济、简约、高效的时代特征。通过对PISA2009测试的研究发现,上海学生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下,运用非连续文本材料的能力却显著低于OECD平均值。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阅读能力的劣势所在。因此,语文课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能够阅读多种文本,具有分析不同阅读材料的能力。单一文体文本的阅读已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能品读多种文体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
3.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就是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中学生已逐渐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所以语文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环境,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发展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书籍已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了,因此,当代学生完全具备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了。例如在讲述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时,杂文特有的论辩色彩就决定了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但是在讲述文章时我们却不能一字一句的分解开来讲授。初读文章时,我们需要整体感知“拿来主义”指什么,作者要“拿来”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而不是“送去”等。因此,当学生看到这篇文章时,需要自己独立阅读此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鲁迅杂文的“驳论———立论”的风格学生自是不感到陌生。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后所遗留下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才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要真正发挥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鉴赏美的能力。
3.3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努力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实现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达到阅读的高峰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主体的体验不以阅读对象的固定化而缺乏色彩。学生不以大众化的解读为标准,教师也不以教参的标准解读而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在初中阶段学习鲁迅的《风筝》这篇课文时,关于文本主题的解读,留给学生深刻印象的只有“鲁迅回忆儿时对弟弟的幼小身心造成伤害的现时自责和反省”这一持久的主题解读。但随着鲁迅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对这篇文本主题的解读不断有新的发现。当代学生也能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外杂志的阅读指导,对这篇文章做出自己新的理解。或关于“兄弟亲情的”,或关于“批判社会大环境的”,或关于“反抗绝望的”等。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在阅读体验中一定要主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个性化的阅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而阅读的根本就在于为人的开放性、创造性发展提供精神食粮,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因此,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既要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化的解读自由,又要承认阅读对象的开放性,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语文“选文”教学的传统决定了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又是最具综合性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教学,能完成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任务。基于此,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资源。中学生正逐渐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下一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课堂需要新课程理论作为指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科学发展,让学生将阅读的知识习得转变成实践的理论武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对于每位语文教师来说,语文阅读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学,高尚德.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6,(12).
[2]孙霓.阅读教学,从心开始———浅谈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制定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广角,200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课改背景; 高中; 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悄然走近,它让我们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形式的变化,更让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念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面对这一教育改革,我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也应该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让每个受教育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阅读艺术审美快乐。语文是语言的学科,语文学科自有其独特的学科风格,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情感色彩以及德育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用自已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把学生带入那妙不可言的文学境地,让学生主动去感受去体验语文中人文气息与情感色彩。
一.提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掌握高中阅读方法
高中阅读教学突出地表现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直接或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分析为主要活动的模式)的束缚。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符合教师队伍实际,符合阅读教学规律,既有相对高效率,又有普遍适应性的模式。没有这种普适模式,就很难遏制传统模式的强大惯性。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能力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才能得到提高,而提高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活动。所以,从阅读活动着手,分析高中毕业生未来要进行哪些阅读活动,各需怎样的技能,然后据此分别确定目标,则可望使目标既恰当、全面,又导向正确。首先需要对阅读进行分类。由于目的和标准不同,国内外学者对此颇多歧义。根据学生未来发展和高中阅读教学两方面的需要,这里划分成五种类型:(1)浏览性阅读。指为大致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阅读。通过迅速浏览,广泛涉猎,可获取各种信息,积累一般知识。也可以初步判断读物的价值,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2)理解性阅读。指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通过深入思考,消化吸收,可学习新知,磨砺思想,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它通常要以浏览性阅读为前导。(3)鉴赏性阅读。指为获得审美愉悦而进行的阅读。主要以文学作品为对象。通过涵咏、体味、想象、联想,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达到认识社会、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一般以欣赏为主,评价或隐或现,活浅或深。深刻的评价要以深刻的理解为基础。(4)借鉴性阅读。指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阅读。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揣摩。分析读物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特点,以指导写作。广义地说,一切阅读活动都有借鉴作用,借鉴性阅读则因目的明确,作用更为明显。(5)探究性阅读。指为探讨、研究特定问题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阅读。通过精思细审,参照比较,使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甚至产生创造性的见解。它可锻炼并表现阅读主题的实际才干。以上划分的五种类型,大致含盖了各个层次的社会阅读活动。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独立有效地进行这些阅读活动。
二.对高中阅读教学对策的探讨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1)更新理念,营造氛围。教师要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有、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2)摒弃功利,注重积累。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但求耕耘,少问收获。应该说,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3)淡化技能,培养心智。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在阅读文本中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与思想创造力,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4)适当指导,加强对话。阅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观念。
三.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了。我想这样的一幅画面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走近作者,也走近作者笔下那凄美的情景中。(2)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参考文献:
(1)王丽 语文考试论(M)桂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73-01
一、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
探究在《辞海》中的解释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探求学问、真理和探求本源,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从广义上是指追根究底、好奇等。狭义探究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等。语文学科在发现问题、整合知识、思维训练等方面,探究的空间具有拓展性,语文阅读探究式教学是以科学探究式教学为基础,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而形成的教学形式,实际上就是把探究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索、交流,寻求对文本和自我的理解,从而提高自生的素养。
二、语文探究性阅读的特征
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语文阅读探究性阅读虽然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相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但是,又作为一种主张学生的主动探究发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因而也符合教学的一般特性。
问题性: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因而,问题则是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和起点。
过程性:探究教学注重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开放性:探究教学注重知识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的体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寻求多元化的答案。以上是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性。
基于探究教学的特征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则表现为:第一,重视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阅读,充分信任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第二,重视互相合作的过程。一方面是要学生之间的合作,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另一方面则是师生合作,在共同探究中求知,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第三,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体验、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养成对语文美的认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对自我存在的超越。
三、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1、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和传递者到学生探究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与指导者,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首先,教师需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充分了解与倾听学生的需要,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艺术教学,需要学生思维散发才能获取灵感,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是上好一堂课程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切记不可一言堂,用固定的模式来讲话学生对专项阅读技能的训练,,而是要作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既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
2、优化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由于自己所处的年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也不是相同的,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探究性问题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更高层次的理解。
在语文阅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是不错的形式。可以让3~5人分为一组,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在进行活动安排的时候,每个成员都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强调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发挥群体优势,,完成探究目标。同时,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性别与学习能力的差异,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优势互补。例如在教授《最后的一课》的时候,每个组确定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比如:“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硬咽了,还写下法兰西万岁然后做了个手势?”组里有的成员分析人物的神情,有的分析人物的相关语言等,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了先生深切的亡国之情。
3、教学生寻章摘句,让他们在具体内容中发现探究性问题
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一方面是在文章的具体表达上;另一方面体现了文章的内容,根据这两个特点,教给学生寻章摘句,,进行细致的探究学习,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内容中发现探究性的问题。
例如对关键词句的探究,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探究关键词“大”、“孤烟”、“直”等,为什么王国维称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带着这种疑问去阅读,必然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再者,让学生学会对同类作品逐一进行比较,如同一个作者,他的很多作品中往往会存在着共同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更深刻全面,至有创造发挥性思维来理解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以把《少年闰土》、《风筝》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认真对比分析。通过初步感知阅读,可以发现文中的闰土是不快乐的,那这种不快乐是究竟是出自何原因呢?引导学生发现三味书屋中的不快乐和其他的快乐在具体事件上有何差异,同时关注两者间共同之处,加以分析并且举出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
4、让学生在文章“空白处”发掘问题,虚中求实
在很多阅读文章中,作者为了体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言之美,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在文章中往往只是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基本的结构框架,有很多地方仅仅是点到为止,,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这些地方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比如在一些记叙文中,一些用来表现人物的语言因为种种原因欲言又止,将其作为探究性问题提出,让学生联想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态或心理活动来补白,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想象力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英语更加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考查,并十分注重应用性和交际性。现行的文理综合考试应该让我们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新的认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2001)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要增进对外国文化,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下面关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
1 课程改革的背景。在世界各国紧密联系的今天,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间交流的主要语言。我国身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也在一步步地强化和改革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紧跟时展,对高中阶段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2 课程改革中对于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同时,对于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由此可见,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学变得更加重要。
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
1 抓住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因素,即学生的英语水平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如对词汇、句型、语法的掌握,为学生实施进一步阅读活动奠定必要的语言基础。基于语言的两种功能――用于表达内容的事务功能以及用于表达社会关系与个人态度的交往功能,语言课堂应包含以下两种活动:解释领会语言点的活动与实践语言点的活动。换句话说,课堂教学应该为达成语言点学习活动与交际活动的融会贯通提供平台。阅读课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融语言点与语境于一体的媒介,加强对语言基本功的夯实与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达到“教学做合一”。牛津教材每单元reading后Exercise是训练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生词的含义,在完成此题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语境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巩固对他们的理解,最后可要求学生以课文为基础,对这些词汇进行拓展性造句或复述课文。
2 设计提问,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解课文,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常是“师生无缝对接式问题”。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命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的知识构建不但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教师不但要设计理想的学习环境,而且更应重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设计,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
3 教给学生阅读技能
(1)略读法是快速阅读中的一种方法,通常又称为浏览。略读的关键是在能抓住文章要点的前提下以个人最快的速度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准确地回答有关文章主旨和大意的问题。利用略读法做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首尾两段,因为文章的第一段往往点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或作者的意图,而文章的最后一段则常常总结归纳或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查阅法。考生从文段中获得所需的具体信息,可以不需要阅读整篇文章,而只需找出可能包含所需信息的部分,然后加以阅读就行,这种方法就是查阅法。查阅法主要是获得具体的信息,回答具体的问题,即测试中的细节问题,它常常与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有关,有时跟具体的数字如长度、宽度、高度、距离、大小、尺寸等有联系。考生在使用查阅法时,应该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顺序排列,文章的结构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有的是按空间顺序排列,有的是按逻辑顺序排列。弄清楚文章的排列顺序能帮助考生在阅读和回答问题时做到高效省时,准确无误。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制度;小学语文;阅读理解
在小学这一阶段中,教师所做的事就是应该在学习上多多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思考,成绩并不是关键,在这一阶段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遇到问题之后应该如何思考,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学会通过身边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理科和生活联系得很紧密,但是我想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也不亚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阅读理解就需要一些生活中的实例,那些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就需要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来使学生有一个更好地理解。所以,教师想要将语文这一学科教好,就需要做一些功课,学着如何将教学过程深入到实践中。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的阅读理解变得活跃起来
现在的教师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这些技术,在备课的时候,多多插入一些教学视频,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N情况。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PPT,将所讲的知识用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多参与到自己的讲课中,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将课文中的故事排练成一些情景剧之类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种死气沉沉,每天除了读读,就是写写,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也有自己的魅力之处。之前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他会安排班上的同学上台讲五分钟的小故事,什么类型的都可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班级的每位同学的语文成绩都很高,他们学会如何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之中,使学生对语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在课堂上讲解阅读教学的时候多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都十分活跃,思维方式和教师的有点不同,学生喜欢稀奇古怪的事物,不喜欢中规中矩,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症下药。在讲课的时候,多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学习,这样,学生会记得很牢固。比如,在学习近反义词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该通过一个语境,让学生自己说出那个词的近反义词。比如,在学习“喜欢”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问问学生的一些爱好,让老师知道学生所喜欢的和讨厌的东西,然后开始造句。“我喜欢看电视。”“我讨厌看书。”教会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记忆词语的近反义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而且,运用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还可以使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感受到学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学生传授一些应试技巧,因为大多数的阅读理解都是由技巧的
同时要让他们觉得语文很重要。因为很多学生对语文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这是一件让教师十分头疼和很难解决的事情。作为学生,就像要用最短的时间那最好的成绩,但是总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就针对阅读理解来说,在讲题中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答题的技巧和一些应试方法,学生听到这些后会很愿意听语文课,就像是捡了便宜一样,心里很是开心。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类似的问题归类,在为学生讲解之前,先听听学生的答案,在他们思考之后对他们的答案做出点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还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让他们对此类问题有很深的印象,让学生清楚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之后他们要如何解决和回答。比如,在学习古诗词阅读理解鉴赏时,教师可以把抒情的、壮志的、思乡的分别归类,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在学生完成后让他们自己寻找这些相似之处,在积极讨论之后让教师可以加以总结,告诉学生一个“模板”,让学生以后面对此类问题时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进行作答。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更加活跃,形式更加丰富,因此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积累和探索,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思考
伴随着教学新课改的加深和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的质量和效率也在慢慢的得到了提高,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难以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们就先来简要的谈谈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往往过于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导致主次不分,从而忽视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而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就造就了小学语文阅读低效的局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给学生的阅读教学课前准备缺乏针对性,在当前的备课形式中,多数都是老师以教学用书为依据来写出教案,有的甚至是把教材抄成教学方案,没有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备课,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案是没有操作性和可测性的。
存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又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适合、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因为受到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的影响,他们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手段也较为陈旧,没有满足新课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最后,存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堂中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要载体。而在现在的教学状况中,很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仍然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太少,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学习效率也较为低下。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浅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增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合于任何一个学科,学生只有对那学科有兴趣了之后,才会全心全意的去学习,达到学与乐的统一。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这就要求了课堂中要积极的创设问题情境,想办法让学生积极的进入到阅读课堂中来,进阅读的天地,去感受语文阅读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建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的学科,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的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把学生平培养成一个思想活跃、道德高尚,具有审美情趣的新时代人才。而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例如在对文章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对文章内容来探讨文章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从而以此来影响学生的情感、情操和情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阅读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是比较单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维的不断开拓,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特征,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就是对小学生的这两个方面进行训练。其次就是以文章的段落、重点段、中心思想等方面来进行细致的讲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再次,我们还要做到讲练相结合,如让学生对句子进行扩展和仿写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还可以根据小学语文的特点来适当的补充一些语文信息,进一步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合实际,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是来源是实际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所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加强课堂内外的交流,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来找出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唤起学生对阅读的主动探索,让学生在阅读中升华自身的体验。
(五)、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优化阅读目标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单元和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认真的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找出课堂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进而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和目标,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寻找到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积极的探索出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从而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学梅.试析新课改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目标教学[J].新课程学习(小学)
篇7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不少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得差强人意,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语文素养也表现出较多的不足,这说明我国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有效性较差,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因此,新课改时期要求教师能够从教学现状出发,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语文发展。以下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简要探讨。
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师虽然进行了教学形式上的改革,但是教学本质并没有改变,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被动学习。这种教学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高,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2];其次,阅读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主观理解和体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全面发展,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十分不利;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考试技能的掌握,没有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只知道强化自己的解题能力,实际学习效率较低。
2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想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教师首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题的导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一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画面感较强的教学内容,如风景类文章、叙事性文章等[3]。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搜寻相关的视频。网络中关于这方面的视频种类仍然是较多的,教师可以选择稍微具有深度的视频,如影视剧中的截取图片和视频、或者纪录片的片段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展示视频,然后再进行自然的导入:“你们知道这段视频的主要主人公以及内容是什么吗?”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进一步的教学。第二,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导入课题,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为:“今天我们举办一次小型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我有一个梦想’”。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情境教学,教师设置了特定的情境,学生在这情境中进行演讲训练,然后再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内容,可以进行自然的教学过度,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理解;第三,通过简单的小游戏来活跃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也可以挑选学生上台讲几个小故事,这样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放松学生的身心有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提高本堂课的学习效率。当然,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改变游戏的形式。同样是接龙游戏,教师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以“古诗句接龙”的方式进行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完成一句“古诗句”,其他组接下去。这种游戏方法不仅新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古诗词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2 重视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授学生一定的阅读学习技巧,更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探究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探究学习指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对文章进行全新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的探究行,让学生能够加强对语文阅读的自主理解和探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可以提问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增强学生的语文语感,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朗读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增强学生对文章中心情感的把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此外,教师应该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27-01
情感体验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提高。本文着重研究新课改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为了更好地培养新课改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文章将从创设阅读情景、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指导学生培养情感和师生情感互动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创设阅读情景
人在一定的情境中会产生相应的感情。例如,过年家家放鞭炮,传递的都是喜悦的气氛;人们常说秋天是个悲伤的季节,落叶随风飘荡。因此,人在秋天更容易伤感。将这种情境的创造运用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中,有利于将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中去。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创造出某种与课文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首先是介绍背景。教师首先介绍将学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其次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普希金的《加入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首诗的每一句都能联系到实际生活,当阅读者联系到实际生活时,就会与此诗产生共鸣,仿佛这首诗就是为了抚慰自己而写的。再者可以通过音乐渲染,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每首音乐的旋律都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在多媒体上播放合适的轻音乐,能快速地将学生带入所阅读的情境里面。
二、满足学生情感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同样有这五种需求。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心理上的需要,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和学习上的问题。
首先,构建对话平台,满足学生好奇心理;要营造民主氛围,尊重学生独特体验[1]。
中学时期的学生最不稳定,不管是在情绪上还是在心理上,他们的逆反心理比任何阶段都要突出。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割离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能给学生造成老师高高在上、学生俯首称臣的感觉。教师应该与他们建立平等友好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提倡分层教学,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分层教学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共同发展。对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这能更好地帮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最后是要注重情感评价,强化学生学习意志。中学时期的学生心理较敏感且脆弱,他们会因为老师的一句关心和赞美,变成在学习上奋斗努力的动力;也会因为老师一句不当的批评讽刺或嘲笑,而变得灰心丧气甚至自闭,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因此老师应多关心和爱护学生,这对学生的情感体验非常重要,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有利于学习维持和加强对学习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培养情感
首先,咬文嚼字,指导学生品味情感。总有那么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阅读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这说明阅读的次数影响着阅读的深度。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多读几次,多归纳,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咬文嚼字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课文的精髓。其次,借助朗读,指导学生领悟情感。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那些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的阅读课文,通过学生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感知教材,领悟课文的内涵,从而体验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情景再现,指导学生体验情感[2]。现代教学手段的进步,使得大部分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设计历史地理方面的语文阅读可我呢,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纪录片,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感觉。这是最好的情感体验方式。
四、师生情感互动
教学过程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者不可分割,同时进行。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以情引情,呼唤学生情感。对于一些艰涩难懂的阅读课文,教师可以先进行讲解,将那些晦涩的语句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教师自己先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将学生带入自己所体验了的情境中,将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灵活教法来调动学生情感;创设氛围,交流师生情感;注重实践,深化情感体验[3]。
五、结语
总之,情感体验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情感体验,学生能够与所阅读的课文发生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的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文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新课改;学生主体;培养习惯;阅读方法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教育者重新点燃了一盏指路之灯,用自主式、合作式学习代替陈旧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动起来,我们的教育也算是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
语文是融情感及德育教育的一门学科。语文教育的成功,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行。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娴熟的教学技能,我们的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的作用亦为凸显。正如课程标准所说,“它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思维和审美的能力。”因此,学会阅读、学会学习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都是为应试而教,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分析文章、概括中心,划分段落、解答各种考试题型的模式下进行,在这其中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作用,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多美的诗词、多美的文章也被肢解的遍体鳞伤。
这也就导致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也不高。他们也一味的等着老师来教,甚至死记硬背一些答题技巧,不愿意动脑筋来思考问题,对待阅读题目更是不知道头绪,久而久之,阅读成了一个语文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育者把思路从“怎么教”转变成“怎么学”。根据本校实际,本人在阅读教学方面有以下几点见解和期望。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备好每一堂课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我们有着对学生负责的积极热情,可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自己备好的课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让学生也按照自己的思路接受的话,学生不过是个学习的机器,就会失去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去主动思考问题,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按照自己归纳的一些知识点,把预设的问题向我们的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来回答,这样的做法无益于我们的课堂效率的提高,相反使学生产生一种懈怠心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无益,让学生没有了一丝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没有了自己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属于自己的课堂上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为我们不可能去代替学生去读书,去学习,我们只是一个领航人,只需要让学生找准方向,所以我们应该做到淡化课堂教学,淡化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的空间,就我们学校的现状看,学生们课外书籍的阅读量太小,单靠我们的课堂是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只有他们自己有了这样的好奇心,才会自己去读更多的书,才能真正的走进课堂当主人。
二、“理解――感悟――分析――运用”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种能力,要长期潜移默化的积累。关键是理解、感悟、分析文章的能力。阅读是理解的基础。要得到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阅读,从中理解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行文思路,掌握文章语言特点,切忌匆忙的一扫而过,这样很容易形成错误的理解,一步错步步错,所以需要我们精读、细读,在思考中阅读。得出自己的感悟,这才是属于自己的精神升华,分析文章是把阅读对象的整体分为局部,但是文章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分析文章主要有概括、筛选和评价等重要环节。分析能力的差异就直接决定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运用对我们初中生来说就是用得来的知识、方法和规律去读其它的文章,以及进行相应的文体写作。所以阅读也是写作的前提。
阅读教学这个过程是缺一不可的, 只有理解了才能有自己的感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分析文章,得出应对的方法,而后运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其他文章和写作。提高自己综合语文素质,塑造自己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品质。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查尔斯・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为学生播下阅读的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才能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
教师可以从一些小的方面激发学生去阅读某本书的兴趣,例如提起一个书中人物的有趣事迹,而后欲盖弥彰,学生就会主动去找这本书来阅读,就能够从阅读中收获一份自信、一分快乐和满足。
其次,要使学生培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初中生毕竟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对于一些作品的感知度理解力不是很强。教师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写下读书心得,我们的教师要注意定期检查学生的笔记情况一是为了培养他们阅读后记笔记的习惯。二是注意观察各个学生的不同思想见解,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章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注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的培养对阅读教学也有重要作用。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记叙文 阅读 思考 方法
一、引言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其意义的心理历程。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初中各类考试中,记叙文阅读是使用最广泛的题型,尤其是其考试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大多只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如字、词、句的理解,段意的概括。现在的阅读题更多体现人文性、教育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方法。
二、发扬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认识到学生对课文的主观理解可以不求统一,允许学生质疑课文中的观点或老师的讲解,有保留独立见解的权力。当学生的思维和答案超出了教师的设计、安排和期望时,我们不应立即否定学生的思维,不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如果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理由,那就该鼓励。如在上《秋魂》这一课时,就文后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日光照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教参给的明确答案是不能调换,因为它和前面内容相一致。但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调换,只要把前面相应的内容也调换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全新的见解。倘若教师照搬教参的答案并生硬地让学生接受,那就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死读书,原本是丰富的记叙文阅读教学就变成了一潭死水。为此,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把过去那种千人一面、千声一腔的课堂还给学生,并让其自己去体会,我们从旁引导就足够了。
三、注重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人是有感情的,因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带有感情。在记叙文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写人叙事的叙事文,无不蕴含着人性的美丑善恶,蕴含着作者对美丑善恶的赞扬与讽刺,使读者得到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升华。新编语文教材在选文上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把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记载人类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成果的好文章编进教材,让他们享受文化“美味”,促进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共同发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在平实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浓浓的父女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我”的深情和盼望“我”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很深沉。文中写父亲不许我逃课的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道题:在你眼中,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读全文人们能感受到父亲表面严厉,实际内心非常爱“我”。写逃课的这部分内容就表现了这位父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但后来父亲给“我”送来了棉袄这一情节又让人们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学生读了全文就很容易知道这其中蕴含的父爱,体会了这点,学生就很容易答题了。所以,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的重要任务。
- 上一篇: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 下一篇:云安全体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