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实体经济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实体经济措施

篇1

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摘要] 目的 采用改良和优化的护理服务措施,观察改进后的方案在体检静脉血采集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同一批次的需要集体体检静脉采血的人群30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150):采用改良和优化的护理服务措施,运用精细化管理。对照组(n=150):采用传统的护理服务措施。设计相关满意度的问卷,分析两组的应用效果差异。结果 试验组技术水平、礼仪服务、采血环境、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分别是90.00%、94.67%、85.33%、87.33%、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67%、24.67%、31.33%、36.67%、32.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局部疼痛、皮下淤血、针孔出血的发生率分别是7.33%、3.33%、2.00%,显著低于19.33%、12.67%、1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护理措施,才能有效的提高体检过程中静脉采血的效率和满意度。

[

关键词 ] 体检静脉血采集;临床护理;护理管理;临床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a)-0049-02

时至今日,健康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把健康体检作为保健和防护的重要监测手段[1]。尤其是在家庭预防方面,健康体检是预防病症或早期诊断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除了个人或家庭参与体检,不少事业单位或大中型企业也会定期安排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尽管检查项目种类繁多,但是静脉采血是体检普遍进行和采取标本的主要项目[2]。该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影响到体检的全面完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的精准性[3]。因此,不断该进护理措施对推动健康体检和加大检验工作的规范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0年6月—2013年12月来我院体检的合格体检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50例,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龄28~65岁,平均(38±11.2)岁。受教育程度,小学26例,初中及以上59例,大专41例,本科及以上24例。对照组150例,男性81例,女性69例,年龄27~66岁,平均(37±10.1)岁。受教育程度,小学22例,初中及以上60例,大专38例,本科及以上30例。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服务措施。试验组采用改良和优化的护理服务措施。首选对准备上岗的护士,派送到专门的急症部进行强化训练。每人保证最低500次的训练强度。然后进行礼仪培训,专门请相关培训机构的礼仪讲师进行上门培训。同时制定服务礼仪规范手册进行逐条规范和执行。开展上岗人员的健康教育,传授沟通技巧。在护理管理和流程规范方面,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制作人性化的体检指引单。嘱咐被检者在采血后用中指和示指并拢稍用力按压针眼5 min,切记不要揉。导检人员随时提醒按压方法、时间、力度。

1.3观察指标

设计相关满意度的问卷。首先要向被检者告知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获得被检人员的配合和支持。然后在同一个时间段,发放调查问卷。让被检者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同时观察采血后局部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SPASS 13.00软件进行分析。分类变量或不连续数据采用χ2检验。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服务满意度比较

两组服务满意度比较,从表1可知,试验组技术水平、礼仪服务、采血环境、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分别是90.00%、94.67%、85.33%、87.33%、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67%、24.67%、31.33%、36.67%、32.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服务满意度比较[n(%)]

2.2两组检查者局部不良情况比较

两组检查者局部不良情况比较,从表2可知,试验组局部疼痛、皮下淤血、针孔出血的发生率分别是7.33%、3.33%、2.00%,显著低于19.33%、12.67%、1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查者局部不良情况比较[n(%)]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改良和优化护理措施需要从如下几方面提高:首先是高质量的技术水平是首要的保证。静脉采血需要护理人员有较高的操作水准。尤其是对着体检人员层次的不断增高,越来越多的体检者期望采血过程能无痛、安全。因此,体检中心的护士应当不断提高业务水准,保障一次见血率[4]。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准确评价体检者的静脉情况,仔细观察血管质量。采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切勿操之过急。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体检中心也是医疗机构的重要面对窗口。礼仪服务也是重要的项目,是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护理人员的礼仪属于专业化的职业礼仪。良好护理礼仪不仅能环节患者的心理压力,也能营造良好的体检环境。本次调查显示采用传统的护理措施,仅有24.67%体检者对护理礼仪表示满意。因此,本研究专门聘请礼仪培训专家前来医院教授护理礼仪。良好的体检环境,不仅需要整洁、干净的环境,更需要方便体检者的理念和方法。我们采取 一系列的便民措施,从诸多环节入手加强。例如为体检者免费提供一次性水杯、矿泉水、餐巾纸及报刊、杂志、电视等。最终目的是改善候检环境、缩短等候时间。对可能会有低血糖体检人群提供必需的视频。另外为了预防晕针出现,专门配备休息室。在入口处,建设了寄存处,方便体检者。

不同体检情况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研究发现开通一定的采血通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一些长时间空腹可能会引发低血糖,或者一些时间紧急的人员。我们开设了专门的采血窗口,尽量在段时间做完。这些措施提高了体检中心的声誉,使得口碑不断升高。加强健康教育也是提高体检效率的重要手段。发放体检和预防保健的宣传材料,购买了大屏幕的投影仪,播放各种教育材料。这样可能提高体检者对采血过程的科学认识,减少思想负担,环节紧张情绪,帮助采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采血后必须要告诉体检者正确的按压方法。采血后正确的按压方法是预防渗血或血肿发生的关键[5]。因此,采血后应指导体检者用干无菌棉球中等力度按压针眼处至少3~5 min,不可捻动棉球揉搓针眼处[6]。对于凝血机制差有出血倾向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直到不出血为止[7]。需要医护人员多次告诫,进行心理劝导。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提示,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护理措施,才能有效的提高体检过程中静脉采血的效率和满意度。技术水平、礼仪服务、采血环境、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也是提高静脉采血的重要因素。

[

参考文献]

[1] 韩彩清,任国珍.大型体检中静脉采血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2):3162.

[2] 曹海燕.针对静脉采血影响因素分析提高采血成功率的技巧[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4):326-327

[3] 李锦英.浅谈护患双方的心理因素对静脉穿刺的影响.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21(1):32-33

[4] 黄利华,朱亚君,徐丽芳,等.循证护理在临床静脉输液时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11(4): 72-73.

[5] 邬敏.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血肿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 2005(增刊)∶52-53.

[6] 章淑萍.两种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比较[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8(4):105-106.

篇2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正确认识金融的双重属性。金融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概念,它还广泛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金融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属性。金融脱胎于实体经济,依靠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发展,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壮大。二是作为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衍生属性。金融从出现伊始就存在脱离实体经济的强烈冲动,倾向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回报。马克思曾经对资本的逐利性、贪婪性做了详细描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导下西方国家经济的致命问题与悲观前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给西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已证明了这一点。只有使金融回归根本属性,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才能有效遏制金融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泡沫化倾向,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要处理好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关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并非意味着要把虚拟经济一棒打死。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随着国民财富的逐渐增长,必然要有一部分财富从经营活动中剥离出来,以金融资产的形式进行配置和管理。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经济体而言,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要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是经营活动,而作为“另一种核心动力”的投资活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固然有当时我国金融资产还不够壮大有关,但也和对投资活动、对金融业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有关。不管是过去单纯的“银行”概念,还是后来的“银证信保”概念,对金融业的认识都是着眼于首先“管好”而不是首先“用好”,强调“管住”而不是“用活”。因此,要处理好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关系,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着力增强“另一种核心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立足实体经济,通过投资活动为经营活动提供多元化、灵活性、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支持。

篇3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要求有全方位、高标准、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做保障,也就是高校后勤在经营服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的原则,又要充分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必须努力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拓宽服务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高校后勤服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偏差,缺乏成本管理和综合效益意识

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后勤实体只能微利经营,通过节约成本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既然后勤实体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二是不能妥善处理好后勤实体与为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不能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因此造成后勤实体在收费成本管理上的问题,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类型的服务成本容易混淆,成本核算不实

目前,高校后勤实体内部同时存在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两种核算业务。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提供基本服务,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后勤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建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机制,使得一方面管理服务成本核算不完整,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两块成本往往很难区分,很难合理分摊费用,经常出现两种成本相互混淆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后勤改革的意义,那就是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价值。

(三)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学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宏观调控缺乏科学的技术参数和可靠的计量依据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较松散的管理状况下,使得后勤服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目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要通过与学校甲乙方的的契约得以实现,这种模式正常进行也要求后勤服务树立成本观念与契约观念,但多年形成的松散型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不少服务部门仍比较关注所垫付的服务成本是否可及时收回,而对于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关注很少。至于做为甲方的学校部门在确定后勤服务需求项目的经费时,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服务定额进行考核,而只是以近几年服务项目的平均消耗作为学校经费投入的依据,从而形成有些后勤服务实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为加大服务成本,增加服务收费的做法。从经营效果看,后勤服务往往价高质低,服务对象不满意。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确定后勤服务项目的定额时应着重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定额必须体现客观实际,排除主观臆断,应在收集大量数据反复测算、比较和论证基础上,应反映一定时期后勤服务劳动生产力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二是应分别考虑活劳动消耗及物化劳动消耗的同时结合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及学校服务项目的收费规定;三是必须按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后勤服务成本费用构成的基础上分清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同时确定服务定额;四是各项后勤服务定额确定与实施必须接受学校各方面的监督,凡与教学、科研及教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服务项目,必需经听证会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以此增加学校后勤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出,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更多无法计量的成绩和效果,所以评价后勤服务效果的依据,应以绩效代效益。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篇4

19世纪以来,全球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几次金融危机,其共同特点都是危机爆发前相关国家经济在金融业支持下持续增长、对经济的看涨预期反过来又刺激金融创新,加上逐利性导致全球资本不断涌入国内使得国内金融市场的繁荣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当逐利的资本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美国这一轮金融危机的发生,关键原因就在于美国经济也出现了脱离实体化的倾向。从表1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五十多年,美国以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1.25%下降到18.07%,特别是制造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至11.2%。而以金融、保险服务业及房地产、租赁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其中金融业的比重更是接近20%。服务业和金融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国民经济过分的“避实就虚”严重损害了美国经济的平衡性,最终使得金融危机爆发。

在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快速复苏并在稳定欧洲经济方面发挥了根本作用,这一切都得益于德国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德国工业制造业占GDP的29%,是德国经济发展的“脊梁”。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家在德国。如果说德国最嘈杂的,是工厂机器发出的金属沙沙声;那么美国最喧闹的,则是证交所大声叫嚷的交易员。从深层次看,华尔街过度创新的“虚拟经济”,导致金融衍生品无限泛滥,从而酿成本轮金融危机,而德国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则是其保持强大的抗危机能力的根本保障。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性,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全球范围内正在上演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体现了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

1、美国高调推行“制造业振兴计划”。金融危机过后,奥巴马政府先后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等一系列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加快创新、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2011年末,美国宣布创设隶属于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的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旨在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并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和出口。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分析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明确提出了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的三大原则和五大目标。

2、欧盟经济体积极谋划“新工业革命”。2011年1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项预计耗资800亿欧元的“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该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欧洲的基础研究水平,推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和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技术进步。2012年5月,欧盟委员会在其网站上为制订欧洲新工业化政策征求意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认为,欧债危机的核心问题是一些成员国竞争力缺失,为此欧盟需要进行深度结构改革,开展有针对性的投资。欧洲需要维持一个强劲、多元化和拥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通过加速工业创新、支持向低碳经济转型、鼓励创业、扶持中小企业等措施,促进欧洲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一)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这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史证实为一个基本规律,也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经济对金融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金融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1969年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往往是金融高速发展的时期。卢卡斯(1995)也指出,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是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业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因此,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牢固,金融业的发展方可持久稳健;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业非理性扩张,可能会使金融业一时兴旺发达,但从长期来看则会贻害无穷。因此,金融业的发展需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始终应辅助或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凌驾于实体经济发展之上。只有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应该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承担特殊使命、扮演中坚力量。

1、从理论角度看,国有资本的性质天然地要求银行应该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主动承担特殊使命。我国银行业在成立之初基本上是国有性质的,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后,银行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股权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国有资本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仍然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样的制度安排正是为了保持国家对金融体系的绝对控制力,便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这也是国家资本意志的体现。因此,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重任,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积极投身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活动中来。

2、从实践角度看,我国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要求银行必须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扮演中坚力量。一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企业主要还是通过银行体系进行间接融资。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间接融资比例不断降低,但是2011年末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仍然达到54%,远高于美国和英国同期的27%和38%。另一方面,从资产结构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资产规模庞大,但是结构极其不平衡,根据中国银监会相关统计,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92%,保险业、证券业资产占比仅为8%。无论从社会融资总量占比还是金融资产占比来看,银行业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应该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实体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融资难,多数中小企业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在目前我国表现得更为突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10月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研究”显示,中国的银行贷款覆盖率,大型企业几乎实现了全覆盖,中型企业达80%以上,而规模以下的小型企业则最多只有20%。仅2010年,授信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占中国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还不超过5%。造成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既有客观方面原因也有主观方面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信贷供给回归常规,银行流动性显著收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末、2010年末和2011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依次为39.97万亿元、47.92万亿元和54.79万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31.74%、19.9%和15.8%。随着信货规模增速逐年降低,信贷规模日趋紧张,银行不得不提高门槛,将有限的信贷资源优先用于满足重点大中型客户的需求,从而挤压了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从主观方面来看,“轻资产”特点使得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贷款条件。中小企业普遍处于发展初期,资产有限,缺乏有效的抵押手段,无法为银行提供足够的风险缓释措施,导致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二)融资贵,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普遍。

随着近两年货币政策的持续收紧,企业的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融资贵问题也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即便取得银行授信融资,综合融资成本贷款平均利率也高达13%-18%,达到了基准利率的2-3倍,而民间的借贷利率则更高。众多坚持实体经济生存发展的小企业,资本利润率不超过5%,远低于其承担的贷款利率。一方面,在信贷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银行普遍提高了贷款定价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到2011年12月末,金融机构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依次为7.02%和26.96%,比2011年初分别减少20.78和2.20个百分点;而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66.02%,比年初提高了22.98个百分点。由于国有企业与银行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银行对国有企业基本上是执行基准利率或略微上浮,而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则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30%,有的甚至高达50%。另一方面,名目繁多的融资费用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小企业融资涉及到担保、评估以及财产保险、公证等中介费用,据统计这部分费用基本上与企业支付的银行费用相当。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支付一部分贷款保证金。这些众多因素导致中小企业实际借款利率超过大企业的两倍以上。尽管银行贷款利率较高,但仍有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而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机构则往往利用资金供给紧张的格局,推高借贷利率水平。尤其是2011年,随着央行不断加息,资金链空前紧张,温州和东莞等城市的一些中小企业因难以承受高额的融资成本而纷纷倒闭。

(三)区域不平衡,县域及以下地区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县域经济的状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但是,县域及以下地区金融供给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金融主体缺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规模收缩,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逐步撤出,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截止2009年底共撤销了约31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且现有网点主要是集中于县城,乡镇农村金融基本上被边缘化。二是信用担保功能不到位、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担保机构缺乏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撑,商业性担保机构少。面对农业自然风险和政策性风险,“三农”贷款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导致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动力不足。三是资金大量外流现象非常突出,县域金融机构大多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没有审批权,留存网点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机构”,县域金融机构的大量存款资金流向城市地区。

(四)储蓄和投资结构严重失衡。

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储蓄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见表4)。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2011年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而储蓄总额已经达到80万亿,这说明目前我国的整体资金供给并不短缺。而另一方面,在资金需求方来看,大量中、小、微企业、三农行业等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低成本融资。这种储蓄与投资结构的失衡问题,也成为制约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商业银行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推进战略转型

(一)客户战略:从偏重批发银行客户向批发银行客户与零售银行客户并重转变。

商业银行要紧密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与时俱进,调整信贷投向,改变当前信贷资源过分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

1、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支持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需求普遍衰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依赖的出口导向性发展战略受到重大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加大对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住房信贷、信用卡消费等业务,为普通大众客户提供便捷化金融服务,增强其消费金融的可获得性。二是要积极配合国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启动内需政策的实施,支持国内企业开辟内销市场,缓解企业由于外需不足带来的压力。三是要做好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提供定制型私人银行服务,应对外资银行挑战。

2、批发业务要坚持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强化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因此,商业银行在制定信贷政策时,要主动对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一是在信贷资源配置上,切实加大对三农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主动向这些行业倾斜。同时,严控“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的信贷投放,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二是在客户规模的选择上,要改变当前信贷资源过分向大中型国企和政府融资平台倾斜的不利局面,积极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经营管理比较规范、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

(二)产品战略:从传统的单一产品销售向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转变。

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应摆脱过度依赖传统贷款为企业融资的发展方式,积极创新和拓展契合客户需求的信贷产品,大力发展表外、结算、理财等中间业务类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案,通过产品战略转型改变当前过于依赖利差的收入模式,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1、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为着力点强化产品创新。一是积极进行担保方式创新,针对当前“三农”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客户普遍存在的经营规模较小、缺乏有效抵质押物品、信用评级较低的情况,积极进行担保方式创新,大力推广存货、应收账款、专利权等动产质押,盘活目前企业自有资产,探索采矿权、门票收费权、海域使用权等权益质押,积极创造量体裁衣式产品,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要。二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根据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所处地位的不同,在保证资金封闭循环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依托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为小企业进行信用增级,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积极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商业银行要打破传统的单一产品销售模式,通过资源整合积极为企业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一是在服务内容上,要在全面分析、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将银行的金融服务与企业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对接与整合,全面解决客户的融资、现金管理、投资理财、金融避险及个人业务需求;对于目前尚无法满足的客户需求,要积极通过产品创新进行解决。二是在服务手段上,要突破银行自身限制,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满足客户需求。既要通过银行信贷满足客户融资需求,也要注重通过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债、企业债、IPO等资本市场工具和融资租赁、委托贷款、同业合作等为客户提供多渠道融资。既要注重通过自身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投资理财服务,也要充分利用和银行同业、信托、基金、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3、重视利率市场化以后的产品创新。国际经验普遍证明,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显著降低。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商业银行要尽快适应这一趋势,通过产品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服务。一方面,通过产品创新扩大居民的投资范围,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对资金的有效利用,为更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服务。通过打通居民储蓄资金与企业融资之间的通道,引导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这种创新必须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要求,注重传统业务与衍生业务的平衡,防范由于金融过度创新导致的偏离实经济需求带来的风险。

(三)渠道战略:从主要依赖物理网点向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并重转变。

渠道是银行产品和服务销售的载体,渠道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从而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科技进步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在很多发达国家,人们到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比例正在不断降低,通过电子平成的金融服务比例越来越高。方便、快捷、高效,是电子银行突出的特点,也是物理网点难以比拟的优势,商业银行要加强电子渠道建设。一是拓展更多的电子银行载体,提高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二是积极推动传统银行服务与产品的电子化“再移植”,将更多的传统银行产品和服务通过电子渠道进行销售,减轻物理网点的压力,节约社会公众的时间成本。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发挥沟通买卖双方的渠道作用,通过对买卖双方信息流、资金流等交易记录的有效监控,降低实体经济的交易成本。四是加强电子渠道安全建设,网络平台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信息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银行要加大技术投入,增强电子银行渠道的安全性。

(四)区域战略:从偏重大中城市向大中城市与县域并重转变,从偏重国内市场向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重转变。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后勤社会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22-01

一、引言

职业学校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它吸引了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降低了学校后勤开支,增加了经营性收入,赋予了后勤服务提供者较大的自主经营权限,优化了资源配置,有效地缓解了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发展职业教育,各地职业学校在借鉴高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规范自身后勤服务实体的运行机制,组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后勤服务实体,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例如许多职业学校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经营管理工作,在职业学校后勤服务中建立起了市场竞争机制,部分规模较小的职业学校则取缔了自己的后勤服务机构,采取全面的社会化后勤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社会企业为职业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不少职业学校的后勤服务实体已可以被独立企业法人注册,还有的职业学校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这些突破改变了传统的由职业学校自办自管、全包统管的后勤管理机制,实现了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与职业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相剥离,形成了后勤实体和服务集团通过竞争的方式来自我改进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回顾职业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全面推进过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勤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必须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职业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思路。

二、职业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后勤社会化不是将后勤服务推向社会

后勤服务使用对象是学校、教职工以及学生,后勤社会化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尊重师生的心理需求,强化学校在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而不是将后勤服务推向社会。因此学校需要通过优化后勤管理人员素质,科学管理,促进管理资源社会化、管理方式现代化,构建小管理、中实体、大服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

(二)职业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能仅限于管理体制改革

有些职业学校仅仅从后勤管理体制入手,采取各种形式的管理方式与竞争措施,却没有明确解决后勤服务实体的产权问题。虽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提高了后勤服务水平,但是只要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回头”的现象,使后勤服务再度出现困境,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明确后勤服务实体的产权。

(三)后勤社会化改革过分偏向盈利性

职业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前提是减少学校开支,目标是扩大师生受益,根本出发点是服务于职业学校,其本质属性是服务。目前部分职业学校在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只强调经营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丢弃了其本质上的服务的现象。

(四)不得照搬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

职业学校必须正确认识自身与高等学校的差异,避免照搬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经过近三十年探索,高校已经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体系。但各个学校在办学规模、政府社会支持、周边环境以及师生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职业学校不能套用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而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的新模式。

三、深化职业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策略

(一)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学校后勤事企分离

职业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是使学校后勤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所以需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学校后勤从以往的事业单位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善的现代企业转变,使学校后勤理顺产权关系、事企分开、权责一致,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实现学校后勤规范高效经营和持续发展。

(二)营造良好氛围,创建职业学校后勤文化

职业学校后勤文化,它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服务、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意识,存在于学校人文环境中,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创建后勤文化是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助于树立后勤服务实体品牌和形象,形成后勤服务实体的“形象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职业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必须紧随学校不断创新的步伐,将后勤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始终保证高质量的后勤服务。

(三)加强职业学校后勤人才建设和管理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后勤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高低,所以必须要加强后勤人才建设和管理,提高后勤员工的素质。全面实行全员聘任制,所有员工都实行竞争上岗,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后勤服务实体的市场竞争力。

(四)明确资产产权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后勤资产的绝大多数所有权在学校,后勤服务实体缺乏使用权、支配权、占有权和归属权,从而使得后勤服务实体无法成为完整的企业,至多就是模拟企业。后勤服务实体没有基本的产权,容易导致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更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缺乏对后勤服务的战略性规划,同时也容易引发学校和后勤服务实体双方的矛盾,要建立职业学校后勤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明晰后勤服务实体的产权。

四、结论

职业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工作,各职业学校要结合实际,借鉴高校后勤社会化经验和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循序渐进,走出一条既符合市场规律,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既符合师生的利益,又保证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后勤管理 改革 成本管理

一、公寓强化管理的新探索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随着我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公寓管理为重点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于学校扩招后得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抓教学、抓科研,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加快实现向重点大学迈进的步伐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强化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这种冲击伴随着招生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教学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因素,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宿舍已经成为新时期我校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校园生活环境,使学生思想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的思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学生们受各种思潮影响程度大,观念多元化现象突出。社会各路商家都把校园视为有利可图的市场,纷纷抢占有利地势,在学校四周建起了稠密的娱乐场所、商业网点。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以及市场经济直接表现出来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不断影响着学生思想,使他们原本就脆弱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

2、学生生员复杂也加大了工作难度。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试型的强化教育导致了对德育教育和政治要求相对放松,使得他们当中相当一部份人素质不高。另外,扩招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相对低素质的人群在急剧扩大。学校抓思想、保稳定的压力也越加沉重。

3、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淡化了学生对学校的依附。近几年各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改革全面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收费上学等等与后勤社会化交织在一起,大学生与社会结合得更加密切,对学生的思想影响不可低估。学生平等的、独立的意识增强了,传统的学生依赖学校的心理在淡化,出现了在心理和感情上分离或游离于学校的倾向。

4、改革后的公寓工作人员思想还没到位,因管理和服务问题引发的矛盾增多。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公寓管理人员,还没有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原本与学生是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却常常因把学生视为被管理对象而制造出种种对立情绪。

后勤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难题,这一现象,在全国带有普遍性。对此,许多高校针对新情况、新挑战,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高校的后勤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真心关爱学生。如今,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如果因为我们的责任或者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学生们的成长,不仅对不起他们家长,也对不起我们肩负的责任。后勤服务工作也要转变观念,继续深化改革,针对目前工作上存在的不足,认真研究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引进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把学生公寓区建设成为学校省心、学生称心、家长放心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文明生活小区,为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宿舍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三)发挥经济责任制在成本管理中的考核作用

经济责任制是做好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准则,也是规范服务成本管理的依据,更是考核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依据。因此后勤各实体都应根据本单位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及细则,并按全面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实施成本控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和充实。如:学生公寓的服务成本,在确定服务成本范围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在学生公寓管理方面履行的经济责任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成本管理是体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社会效益的增长,而完善经济责任制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考核成本管理的效果。

三、结束语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当前高校后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高校后勤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改革求发展的思想观念,抢抓机遇,扎实进取,促进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信号一:局部试水意在为全面金融改革探路

会议提出,开展金融综合改革,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仅对温州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此举具有为全国范围金融改革探路的重大意义,有利于今后我国金融改革的全面推进。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金融改革总体设计方案,内容涉及金融组织和机构改革、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防范、民间金融发展等多个领域,在全国范围具有典型意义。可以说意在通过温州地区金融改革的探索,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指出。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教授刘小玄指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存在裹足不前的问题。国家通过温州金融改革试验,以地方带动全局,有利于改革的突破,值得期待。

信号二: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供血能力

分析人士认为,会议提出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鼓励发展新兴金融组织等举措,其目的在于通过加大金融资源的供给,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而实现资金的供需平衡,最终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刘小玄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信贷资金供需严重失衡的现象。即银行贷款过多地流向国有部门而中小企业却常常无钱可贷,其背后暴露出的是我国金融体系单一、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等深层次问题。

为此,会议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礼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方案意在构建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和组织,向外界释放出发展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的信号。”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

信号三: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会议指出,要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会议针对温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等特点,明确表达了规范民间金融的意见,对全国范围民间金融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会议的一大重要取向,就是要引导民间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从‘野蛮成长’走向‘理性发展’。”辜胜阻认为。

去年一段时间以来,在银行流动性趋紧的大背景下,社会大量充裕资金涌入到民间借贷市场,温州等地的民间借贷市场尤为火暴。民间金融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另一方面,一些利率畸高的金融拆借也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

郭田勇认为,温州民间资本量较大、资金较为活跃、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这是国家在温州试水民间融资管理的主要原因。对于下一步如何规范其发展,值得关注。

信号四: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向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会议确定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十二项主要任务中,多项内容涉及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现出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明确思路。

例如会议提出,要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会议提出要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会议还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企业,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

篇8

【关键词】中央银行;财务实力;货币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财务实力,是指经济实体在推行其策略目标及政策时,受到自身财务状况限制的程度。受限制的程度越深,则该经济实体财务实力越弱;反之,财务实力越强。对于一般微观经济实体而言,财务实力主要考量其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包括利润、资本金等指标。对于中央银行而言,财务实力不仅指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所披露的财务状况,包括盈利能力、自有资本、资产质量等,更涉及央行财务在法律上的独立性,透明度和灵活性等因素。

长期以来,中央银行财务状况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究其原因,在于中央银行并非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且对于传统的货币政策业务,由于独占铸币税收入,央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盈利的。即使中央银行出现亏损,普遍认为损失也会有政府来承担。但在现实中也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首先,某些国家中央银行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公众信用严重降低,虽然仍可以无限量的印发钞票,但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钞票能被公众接受为支付工具,成为货币;第二,由历史经验可知,中央银行的财务危机往往伴随着政府的财政困难,因此政府未必能及时援助央行,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中央银行所面临的问题通常是承担了准财政职能所引起的。上述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财务状况产生了影响,进而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产生了掣肘。

中央银行财务独立性也是其财务实力的体现形式之一。财务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自行配备必要资金以便确保有条不紊地履行其任务的能力。它体现了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受到政府部门影响,并承担政府有关职能带来的成本的情况。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往往承担了准财政职能,对其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这将增加通胀压力,不利于经济金融长期健康发展。

二、中央银行财务实力与货币政策效果

在研究中央银行财务实力是否影响货币政策效果时,多数观点认为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应考虑货币政策工具对央行会计利润的影响,但现实表明,尽管央行负债从不会违约,但是迫于还债的压力,央行可能被迫在将来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从而影响物价稳定,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同时,如果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过多承担准财政职能,也将严重影响其财务状况,削弱其货币调控能力。

(一)削弱央行货币调控能力,导致通胀等恶果

对拉美以及更大范围的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Kluh and Stella 2008),财务状况差的央行货币调控的能力较弱,有关经济体易发生通货膨胀。这主要是因为,尽管中央银行的损益最终应由国家财政负责,但在很多国家,中央银行出现亏损时,并不能及时、充分地得到财政的支持。央行不得不增发货币,最终引发通胀和资产泡沫。如,Beckerman(1995)认为,阿根廷1989年发生恶性通胀,主要原因是央行承担了向国有住房银行提供巨额贷款等准财政业务,有关银行资不抵债拖累央行,导致货币发行失控。此外,通常财务状况较差的央行信息透明度低,难以有效引导公众预期,不利于治理通货膨胀。通胀的最大受害者是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他们很少获得金融服务,却为金融改革和调整支付高额代价,很不合理。

(二)不利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市场化进程和金融体系稳健发展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是重要的调控手段,但为避免财务状况恶化,其票据发行利率可能被人为压低,央票发行将不得不更多的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同时,商业银行可能将损失转嫁给储户或借款人,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三)助长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

以危机救助为例,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进行救助,有助于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但也可能增加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若中央银行受命频繁救助大小金融机构,一方面中央银行有较大比重再贷款可能成为坏账,同时,后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将更加严重,积累更大的金融危机隐患。

可见,中央银行财务实力的下降,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央银行固然可通过增发货币弥补亏损、进行货币调控,但这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胀,全体国民不得不付出较大代价。特别是低收入弱势群体受到较大冲击,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

三、对策建议

中央银行财务实力的强弱,与其货币政策表现良莠关系密切。加强中央银行财务实力关系重大,主要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减少中央银行准财政职能,逐步理顺央行和财政的关系

中央银行财务困境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对金融机构所承担的准财政活动造成。因此,首先加快财政、货币政策改革,理顺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消除或降低央行从事准财政活动频率,增强中央银行财务实力。第二, 在全世界范围内,过去25年来,中央银行实施的绝大多数准财政活动都是援助商业银行,因此,强化银行监管,特别是对于国有银行财务状况的监督和管理,也间接有助于强化中央银行财务实力。第三,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提供贷款给予政府和公用事业,是造成中央银行财务实力下降的另一主因。 因此,加强中央银行法律建设,减少中央银行提供此类贷款,更多的由财政部门承担社会保险、公共事业、金融改革和发展等方面的支出。同时,地方政府以透明、规范、适度为原则,直接发行地方债融资,防止地方准政府机构信贷融资大量增加导致金融风险,也是有效的措施。

(二)改进外汇管理,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

考虑到被动购汇和相关对冲操作已成为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和货币调控自主性的最主要因素,潜在风险越来越大,加上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应继续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尽快退出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同时,适时采用国际通行会计标准,央行因资产价值重估导致的损失,在资产方专项记录。准确评估央行损失,可全面、真实地反映一国政府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维护经济金融稳定。

(三)不断提高中央银行财务的独立性

财务预算体制的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独立性一个重要的方面,体现了中央银行自行配备必要资金以便确保有条不紊地履行其任务的能力。财务预算独立和机构设置、人事安排的独立一起,是中央银行独立、高效履职的基础和保障。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和以欧洲中央银行为区域中央银行均是独立制定和审批预算,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实时调整、高度灵活”,尽量满足央行履行职责的需要,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央行履职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Beckerman, P..Central bank distress and hyperinflation in Argentina 1989-90[J].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1995,10(27).

[2]Dalton, J.,C. Dziobek.Central bank losses and experiences in selected countries[N].IMF Working Paper,2005,WP/05/72.

[3]Kluh,Ulrich,Peter Stella.Central bank financial strength and policy performance: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N].IMF Working Paper,2008,WP/08/176.

[4]MacDonald,James. A Free Nation Deep in Debt: The Financial Roots of Democrac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03.

[5]Markiewicz, Malgorzata.Quasi-fiscal operations of central bank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N].//BOFIT Discussion Papers,Bank of Finland,2001.

[6]Stella, Peter.Central bank financial strength, policy constraints and inflation[N].IMF Working Paper,2008,WP/08/49.

篇9

3月13日,浦发银行2012年报显示,其不良贷款小幅反弹,增加31.13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为0.58%,较2011年底上升了0.14个百分点。无独有偶,两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出现了小幅上升。另外,民生银行、宁波银行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贷款率上升。

在“潮水”退去之后,必然会留下大量的不良资产,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按照银监会对贷款的五大分类,关注类贷款是介于正常类贷款和不良贷款中间的一类贷款,如其发生“劣变”,将成为不良贷款,进而冲击银行资产质量。2012年11月,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已经连续4个季度反弹;不良贷款率升至0.95%,比前两个季度高出0.01个百分点。这显示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持续承压,也彻底终结了中国银行业在暴利的同时,不良贷款呈现“双降”的局面。经历一番快速发展后,国内商业银行正迎来一场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大考验。“2012年银行不良贷款和企业应收账款开始呈上升态势,并可能在2013年成为较为严重的问题。”渣打银行在一份题为《有分化,有差异,也有增长》的2013年度展望报告(下称《展望报告》)中如是指出。

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好金融才能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625亿元,同比增长3%。但是,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2585亿元,同比下降6.2%。同时,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超过10个行业同比下降,1个行业继续亏损。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0.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47.9%,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亏损同比增长4.1倍。经济运行状况与银行贷款的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相关性,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会直接导致银行贷款质量的波动。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上涨最快的是江浙地区,上涨最多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上涨最厉害的行业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照不良率排序,不良率较高的行业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篇10

2012年的证券金融行业产品创新研讨会,基本确立了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发展方向,即由传统的货币类结构性产品、证券类产品向以期货、证券、债券、贵金属为核心的期现结合产品发展。而从上述相关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界定、投资范围的比较可以看出,期货公司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投资所有金融产品,是金融领域资产管理业务的“最高牌照”,这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期货公司合作开发新的资产管理产品打开了制度的空间。

1政策与监管导向带来的发展机遇

2010年,国家强调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功能的发挥,监管机构开始注重投资者结构的完善和产品结构的规范,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2011年强调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在信托产品创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基金特定资产管理、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与创新;2012年进一步强调与落实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的措施,在金融机构可以参与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等办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于8月6日颁布实施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这为整个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和行业合作打开了制度上的障碍,为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创新发展机遇。

2“转方式、调结构”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国家强调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这为金融机构为产业客户、产品客户提供以风险管理和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创新与发展机遇。例如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公司可以为企业和产品客户提供投资收益类资产管理业务;期货公司可以为产业客户提供基于风险管理、市值管理、期现结合的避险产品等差异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可为产品客户提供基于收益的特色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定位

自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颁布实施开始,已有首批18家期货公司获得资产管理业务资格,标志着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的开始。那么如何发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优势,实现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机构与期货公司的深度战略融合,创新资产管理业务,明确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定位,促进新型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

1资产管理业务应有的定位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是为客户提供以收益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可以投资各类金融工具的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业务,既可以面向单一客户,也可以面向特定多个客户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在国家强调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发展定位。在传统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定位于向客户提供证券类、货币类结构性产品服务的基础上,应将资产管理业务定位于服务高端个人客户的以投资收益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新型资产管理业务,重在风险的规避与经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定位于服务特定产品客户的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期现结合的新型资产管理业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定位于为产业客户提供基于投融资、定价、风险管理、并购整合等全方位的新型资产管理业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定位于服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产品、策略、投融资、股份托管、价值经营等综合性资产管理业务。

2资产管理业务的操作模式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在传统资产管理业务操作模式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实践,构建基于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业务运行模式。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相结合,针对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缺风险管理、缺专业人才等现实问题,为相关需求企业提供基于期现结合的一揽子综合资产管理服务业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与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相结合,在为产业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资产管理业务为企业提供基于期货和现货咨询和实战操作的全方位资产管理服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在传统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上,引入期货套期保值、套利和趋势投资交易策略,构建期现结合型衍生理财产品的资产管理服务,推动金融衍生理财产品市场的创新发展。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为上市公司提供基于投融资、风险管理、市值管理、并购整合、企业托管、股权托管等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业务服务。

资产管理业务的实现模式

金融机构在确定资产管理业务市场定位和操作模式的基础上,应搭建统一共享的资产管理业务平台,以实现渠道的拓展、资源的共享、规模的扩展和效益的突破。具体包括:

1构建统一的基础数据库

基础数据库是金融机构构建集研发、产品、咨询、营销、服务、管理、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资产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具体包括基础数据库、应用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产品资料使用管理库等。其特点是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统一的全文检索应用、统一的储存与管理、统一的数据与产品展示平台、统一的研究服务模板的管理等。

2构建产品咨询、服务平台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为各类客户提品与服务支撑的“知识管理平台”和提供“营销、咨询、服务、产品推送”等为核心的“投资顾问营销管理平台”。实现产品、策略的营销、咨询、服务、推介等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展示产品、咨询、服务、在线咨询、客户管理等集合化功能。

3构建产品集群化展示平台模块

根据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市场定位和所服务投资者的需求,结合产品创新、咨询、营销、服务的需要,可以将金融机构的产品集群化展示功能设计为期货、银行、信托、证券、期货、基金等大类资产管理产品,实现服务产品标准化提升工作效率和品牌形象的目的、精准定制服务提升服务准确度和高效性、增值服务收费提升服务价值和客户忠诚度、动态产品提升客户的选择空间和营销效率等。

4VIP终端设计模块

对金融机构可能拓展的各渠道客户实现推送服务的手段是VIP终端,可以选择账号与密码结合登陆的模式,也可以选择捆绑电脑的模式。VIP终端分为机构版和个人版,按照客户的权限级别分享相应的产品与服务。VIP终端具有产品集群化展示、智能化交易、需求咨询、在线咨询、产品推送、营销等多种功能,既满足一对一产品推送服务功能又能实现在线咨询与营销还能实现智能化交易等,是服务既定客户和开发服务潜在客户的最佳载体。

5创新营销、咨询、服务运行模式

在实现VIP终端安装的基础上,对内实现总部产品咨询、营销、服务、管理、考核的支撑,分支机构咨询、营销、服务拓展模式的确立,实现模式是通过总部管理平台实时进行的;对客户实现一对一咨询、营销、服务、管理等综合服务功能,是通过VIP终端的安装、产品的展示、专项服务项目的推介与路演、意向客户的深度沟通、调研与服务项目的签订、针对性产品与策略的设计、制度与业务流程的构建、策略的实施与绩效评价、方案的优化与持续服务等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