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底蕴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底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文化底蕴

篇1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位于云南丽江,是在云南大学不断发展过程中,为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与高层次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于2002在丽江创办,并于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的独立学院。学院坐落在享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美誉的丽江市,是云南滇西北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学院校园环境优美,古朴典雅,具有纳西族和白族风格的校园建筑别具一格,获得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银奖,并与人民大会堂等知名建筑一同荣获国家“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云南省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文化以创造性精神劳动形式产生,通过积极创新与继承发扬才能稳固文化地位,这也是文化发展内在本性和文化发展关键点所在。需知,只有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保证文化自有特色,旅游文化也是如此,因为无论任何国家和地区,其本体旅游文化始终都不是静态与不变的,都会在不断发展中加以完善,所以应适时进行旅游文化整合与旅游文化创新,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整体文化结构与发展轨迹,对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以及相关旅游中介体等进行有效重组,以达到预期操作目的。

一、旅游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于旅游品牌塑造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核心任务便是要在具体实践流程中去进行当前文化缺陷反思与不利局面调整,要做到去糟取精、正当扬弃,随之要与基本时代要求达成吻合,满足时展需求和旅游文化发展需求等,从而更好更优的设计出优质旅游动机,激发与吸引旅游者进行参观与欣赏。旅游文化创新务必具备一定民族特色内涵和地方文化内容以及先进旅游文化产品等,全方位、都角度进行旅游文化品牌创建,形成较为新颖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

(二)助力文化水平提升

应该了解到,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水平内容中的重点,其主要是指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造力量,所以此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动力,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创造力内容和精神文化创造力内容两种。旅游文化以民族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形式产生,对其进行创新显得十分有意义,并能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世界范围内旅游行业领域的发展。旅游文化创新能够在世界平台上与其他国家达成立体式交流和开放式交流以及多元化交流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内涵完美创新,有效提升我国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质。

二、旅游文化创新策略要点分析

(一)文化素质强化

具备文化修养才能使得旅游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假设脱离文化,那么旅游文化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旅游者文化素质提升是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旅游者发展环节内,旅游商品要素和旅游服务要素至关重要,要对上述二者进行创新补充,营造充实旅游氛围与满意旅游氛围以及有价值旅游氛围。不同类型旅游区域,旅游者素质应该是一种超越性精神思考与精神追求,只有达成文化素质强化才能完善自我,并助力旅游业发展。所以应突出软性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文化意识作为主要导向,在此背景下将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摆放在正确位置之上,有力彰显不同类型文化底蕴,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让旅游者心存期盼,并以此种方式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资源利用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中详尽文化内容,随之对相关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定位与重新定位,逐渐培养文化底蕴有所缺失的旅游资源文化。借助河潭景区与峡谷景区以及湖水景区等进行文化宣传,因为此类景观均是依靠地区地貌而形成,可进行景观发展过程科学性内涵宣传,要让旅游者体会到景观渊源和基本发展历程,不仅如此,旅游者也会从中找寻诸多事物演变规律,增加了对地区景观的深度认知。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主要包含地貌内容、地层内容、矿物内容、气候内容、江湖内容、土壤内容、植被内容、花卉内容和社会内容以及民俗民居内容等,通过不同类型事物的分析与探索,来提升旅游者本体景观观赏鉴别能力,再有就是景区亭台楼阁以及灯光系统等,对这些事物加以创新设置与配合,通过合理布局与积极利用来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

(三)人文资源探索

此条首要一点就是应对历史遗存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加以利用,从历史方位去寻求旅游资源本体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态势及内在史学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历史遗存现状内容中和对应艺术特征中去认真考究,主要分为绘画内容、雕塑意识内容、建筑艺术内容和书法艺术内容以及设计艺术内容等,务必做到尊重历史,在此基础上也要尊重发展实情,最大限度上还原旅游资源本真特质,维护传统旅游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中,社会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需适时挖掘其潜在内涵,通过异质文化传统挖掘和地方方言文化挖掘以及地区居民风俗习惯挖掘等来展现社会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精神,运用此种方式正确引导旅游者形成良性思维,从而为其带来充裕满足感。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标示;对策分析;英译原则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借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需要,甘肃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引领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站,甘肃省充分发挥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推动丝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标识语是向外国旅行者以书面语的形式进行提示、解释、告之、或警示的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一般出现在旅游场所景区景点的中文标识之后,甘肃境内的文化旅游标示沿“一带一路”突出丝路文化,主要以英美游客为主要传播对象的英语标示作为汉语标示的辅助。英语标示语起到向英美游客传播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作用,同时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障碍,帮助外国游客在有限的旅游时间里获取所需的景区信息。

一、甘肃旅游标示语的分布和分类

甘肃文化旅游标示语涉及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主要城市:兰州、天水、武威、张掖、敦煌。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段,根据原省委常委、原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的讲话:兰州作为省会城市体量大、集成性强、吸附力强,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最核心的区域,是重头;天水是源头,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西走廊是龙头;敦煌是高度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甘肃旅游标示语涉及六大板块:景区、宾馆、机场、车站、街道、商场,对这六大板块进行标示语英译及对照语料库建设,并根据英美文化差异产出英式、美式两种平行标示语译本是十分必要的。

二、甘肃文化旅游标示沿“一带一路”英译现状

(一)外宣窗口标示不规范省内作为“窗口”的双语公共标识语存在语言错误、语用失误、文化翻译类型错误和文本翻译类型错误四大方面的问题,其中语言翻译错误又体现在拼写错误、滥用中文拼音和语法错误。2014年兰州作为电影节的主办方,对标语进行英汉双语标示公示,本身是以正面宣传的目的,然而,不仅在城市公示语中、甚至在主流报纸上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达,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形象和信誉度、阻碍了对外交流。(二)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者甚少,从而让甘肃文化旅游魅力打“折扣”文化差异是翻译的最难攻克的关卡。语言是思维的媒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语言产出的差异。戴宗显教授(2005)认为缺乏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的翻译工作是出错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标示语有其特殊的结构和表达用语,在国外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人来做此项工作的。甘肃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长期积淀了多彩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相对落后的文化开发、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深深地制约了甘肃旅游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标示和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翻译质量不高、标准不一,影响了文化旅游的对外推广和交流。甘肃的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产出专业的译员解决旅游文化传播所面临的窘境。(三)甘肃“走出去”的文化产品开发译介力度不够,相关翻译机构的成立,为推进甘肃省文化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但更需要辅助项目的支持2014年7月由甘肃省委宣传部批复后成立的对外文化翻译传播机构———甘肃文化翻译中心在兰州城市学院挂牌。甘肃政府牵头,但需要他家之力,共同开展相关子项目的研究,也需要联合其他高校和英美本族语专家一起产出外国游客看得懂、懂的透的优质翻译文本。(四)借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需要甘肃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引领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站,甘肃省充分发挥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推动丝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文化旅游标示语的英译原则

(一)译文以目的语英美人士为中心在英译标示语的过程中,译者想要译出符合目的语习惯与期待的译文来,就要时刻谨记作为英美人士的目的语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贺学耘(2006)在探讨公示语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因此,标示语译文的产出应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二)译文力求准确、规范化旅游文本的英译人员应必须透彻理解原文,这是基础,而英译的准确性是翻译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难实现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掌握、对翻译技巧的把握和掌控都会影响着译文的准确性,所以标示语的译者也应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产出优质的译文,必要时邀请英美本族语专家进行检查、共通商讨出准确、规范的译文,从而增强旅游文本的外宣效果。(三)译文力求简洁,明了化中文的旅游标示语偏爱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来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但外国游客的思维习惯是希望在有限的旅游时间中最大的了解景点所传递的信息,由于目的不同,就需要译文旅游景点标示语简洁易懂。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汉语是方块字,所占的标示语空间不大,而英文属于拼音文字,同样的内容译为英文会占据相对多的空间,从而失去汉英双语标识语的平衡感,所以译文简洁、明了可以使标示语显得更加美观。(四)译文在有文化解读需要时应加注释丝路文化体现在甘肃沿线旅游景点的方方面面,中国游客很容易理解背景,而对于不了解中华文化内涵的英美人士来说,标示语译文可以通过加注释的方式,让外国游客加深对甘肃旅游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和社会影响。(五)译文应遵循礼貌原则文化旅游标示的英译应该注意遵循礼貌原则,体现了对标示语受众的尊重和平等,还包含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中文的标示多指令性,而如果英译中不注重礼貌很可能会有损受众的尊严,从而降低了英文标示语的交际功能。因而,针对外国人进行公示语的英译时,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使标示语所发出的禁止、限制、指示等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展现中华礼仪之邦的精神面貌。

四、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一,旅游文化标示翻译的标准体系需确立,筛选总结出能够真正适用于省情和文化特征的标准,开展对外译介工作。第二,旅游文化标示翻译语料库的分类建设。甘肃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主要城市:兰州、天水、武威、张掖、敦煌,标示语翻译涉及的六大板块:景区、宾馆、机场、车站、街道和商场进行英汉对照英式、美式对照的平行语料库建设。第三,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法建议必须在结合英译实例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产出规范的语言和符合英语表达的标示语译文。“一带一路”沿线下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下的是丝路重镇的文明瑰宝,而译者的作用就是在文化旅游英译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和翻译原则,努力提升英译标示语在中英两种语言的有效传播,从而到达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通。

五、研究有待创新之处

篇4

2016年12月15日,由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主办、新华社《中国名牌》《北京参考》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16文化旅游产业高端对话”活动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围绕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当中的文化创新和产业链打造展开讨论。

大有可为的文化旅游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在现场表示,当前正处于旅游发展的新时代,旅游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前3个季度,国内旅游人数33.6亿人次,入出境旅游总人数1.9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3.5%和3.7%。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消费者热衷出境游,并不是对国内旅游市场缺乏信心,而是因为当前国内缺乏好的旅游项目。“当前消费者更多需要‘小确幸’式的旅游体验,需要有细节、有温度的旅游文化。把传统的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戴斌说,正是处于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更应该倡导旅游文化要服务大众,服务最广大国民需要,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

同时,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指出,未来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遗产是文化、过去是文化、胡同是文化,同时大悦城和路边小吃摊也是一种文化。”戴斌表示,过去的旅游项目大都是在以往的历史文化里去挖掘产业价值,而像迪士尼这样在全球风靡的旅游乐园却是创造出来的。只有当目的地的生活方式成为旅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当代旅游才能够发展下去。

文化旅游拉动文化产业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张钢表示,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促成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塑造城市的良好文化形象打下良好基础。

在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旅游局的《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将打造1000家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到2020年,将形成100家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龙头型、创新型的综合旅游企业集团和旅游服务品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是展示城市的形象载体。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拥有多项重要的世界遗产,1400多家文物保护单位,7000多文物古迹,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使北京这座城市焕发了悠久的活力。”张钢认为,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北京成长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不竭源泉。

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预计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占北京市GDP比重达到15%左右。

“据统计,过去十年,北京市的文创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业人员达到了202万人。仅2015年,北京市的文创产业资金流入就到了4000亿元。文创产业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基础。”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表示,北京市一直以来发挥文化资源丰富与科技创新能力领先的优势,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并取得积极的成绩。

跨界融合促成大文化旅游

伴随着旅游产业升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将成未来发展趋势,而“美丽中国”“全域旅游”正是近几年涌出的新概念。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联合的重要对象,目前已经成为综合性的产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国家提出的“美丽中国”给中国文化服务、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提出巨大的需求,“美丽中国”将开拓关于美丽的巨大“市场”。

2016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从“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产业深入融合。

金元浦表示,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从全域、整体和联系的视角来认识和发展旅游,是一种协调、开放的发展模式;是一整套基于旅游业的综合施策;是一种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

浙江省较早提出把全省当成大景区来经营。“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将构建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旅游圈,培育多层级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浙江省较早地探索全域旅游模式,制定全域大景区旅游规划,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全面延伸‘旅游+’链条,全域旅游发展的产业优势更加明显。”金元浦说。

篇5

关键词:河北省;旅游产业;融合;升级

河北省坐拥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其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奇特自然景观吸引众多的游客。文化是旅游中核心的组成部分,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当代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旅游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是未来旅游也的发展方向。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类辐射面广、带动性强、联系度高的行业,势必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坚实力量。

一、河北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快速的几个省份之一,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13年,河北省拥有的旅行社近一千五百家,其中不乏一些国际性旅行社。这些旅行社大部分都是包揽了一整套的旅游项目,从旅游路线的设计乃至旅游产品的开发等等都在其中。这种包揽式的旅行社经营模式带来的是过于表面化的经营,员工无法截取到工作中的重点,而多数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止于采买上,并不会实质性的去开发,相似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导致了一部分旅行社失去发展的潜力。即使存在少数旅行社设立了旅游产品研发部门也无法设计出与市场相符合的旅游产品。而各个旅行社之间缺乏合作,大部分旅行社都是在市场中孤军奋战,无法形成规模。而河北省旅行社在经营策略上采取的是浮夸的广告策略,以压低参团价格来吸引游客参团,而低价游无法使旅行社获利,旅游社便在旅游购物上“做文章”。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旅客的切身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在旅游产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已严重妨碍了河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河北省旅游主业的分类

河北省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型和社会文化型。是根据著名的具体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开发出的旅游产业,例如:景点、纪念馆、展览馆等等。还有由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业,例如:名人园、文化公园等等。历史文化型旅游产业是一种偏文化意蕴旅游类型。社会文化型旅游产业由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出的旅游类型,以民俗风情为主要代表,是一种偏休闲娱乐意味的旅游产业类型。例如:民俗风情馆、农家乐等等。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应认清自身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形成良性的旅游产业新气象,形成鲜明的河北省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河北省旅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旅游产业发挥出最大的优势——经济发展的带动性。使河北省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促进河北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融合与升级优化的路径

文化是旅游行业中的核心部分。在当代,许多地区都在争夺历史文化名人,比如:故乡、李白的故乡。对历史名人的争夺实质上是旅游文化资源的争夺,仅有自然景观的旅游景点是没有灵魂的,也无法提升其附加价值。在河北省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中,将文化资源融合于旅游产业是目前最科学的一种产业发展战略,而此种战略的实施条件就是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凭借质量和品位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深化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结合

乡村游和农家乐是将传统农业与旅游相融合的旅游类型。乡村游收到越来越多人欢迎后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在乡村游开展的同时打开了农民对市场了解的渠道,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农家乐的开展使得农民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走向,引导农户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生产或农产品深加工。赋予农产品旅游文化产品的定义,以无公害产品为营销趋势,使农产品坐上旅游业的“直通车”快速发展。乡村游的走向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借由田园的风土人情和浓厚的乡土文化为基础,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促进河北省经济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将农业与旅游协调发展,深化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结合。

(二)工业科技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

工业科技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工业科技旅游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旅游类型与种类,让游客有更广泛的游览选择,而且使游客增长了工业与现代科技方面的见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与个人喜好的不同,有人爱景观,有人爱科技,而工业科技游的出现使得看惯了山山水水的游客们多科技游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与吸引。在产生经济利益的同时,开放企业内部工作环境与流程,让游客成为企业监督者这对企业的形象塑造、宣传效果大有裨益。

(三)提升其他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使其他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

文化旅游产业是服务业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凭借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经济,乃至服务行业的中提发展。河北省在主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不能忽视对本省内餐饮住宿业、商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河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并未提升其他服务业的水准。目前,提高河北省服务业的服务水准,将其他服务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在整体行业经济效益中的所占比重。是提高第三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关键。

四、结语

文化底蕴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元素,文化资源与旅游行业紧密相连,正确的将文化融入旅游之中,科学的调整二者存在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出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使河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行业的强项,达到提高河北省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效果,文化资源为河北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后台支撑力量。增强旅游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其他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推动产业快速升级优化。(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基础。

篇7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三要突出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积极培育和提升骨干旅游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现代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升旅游形象力、旅游营销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上做好文章。因此要大力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重视挖掘在我市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创作出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若缺少了本地文化底蕴和特色,就反映不出独有的精神内涵,就会失去它强大的吸引力。地域文化是发展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灵魂,更是旅游业突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必须在发挥齐齐哈尔地域文化优势上动脑子、下功夫,使北疆鹤城成为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城。

篇8

我园地处享誉世界的登封。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有闻名世界的少林寺及少林功夫,有风景秀美的中岳嵩山,还有极具科学、技术、艺术、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群“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和名胜风景,具有鲜明的旅游文化特色。立足于这样的实际,我们尝试通过有效整合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积极构建我们的园本课程:“天地之中――美丽登封”。

一、创设幼儿园旅游文化环境――重视潜在课程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园十分重视环境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潜在功能,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1.幼儿园大环境创设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把家乡的历史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地方特产、少林武术等文化资源,以图片、实物的形式布置于幼儿经常路过的走廊过道、文化展厅,通过师幼、亲子阅读,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随时感受登封的旅游文化底蕴。

我们还对教学楼的大厅、走廊进行了精心布置,宗旨是在内容上突显登封旅游文化特色,材料上体现登封旅游文化气息,制作上尽量优雅别致。教师们群策群力,家长、幼儿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了教学楼的布置。其中一楼大厅以“少林兵器”为主题,二楼以“‘天地之中’古代建筑群”为主题,各层楼梯展示少林功夫图片,彰显了登封的文化特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班级小环境布置

班级墙饰。除了幼儿园的大环境充分体现我园的特色,各班教师还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班级小环境的创设,教师和家长、幼儿一起把我们当地著名景点的图片张贴在教室内,并经常更新,形成了班级文化特色墙。如大一班的“少林功夫小子”主题墙,教师和家长把一些幼儿学习少林功夫的照片张贴到班级的墙面上,引导本班的幼儿认识、学习少林功夫。

区域环境。各班搜集“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建筑群图片,投放到美工区、建构区里,让幼儿自主操作,用画笔和积木再现历史建筑风貌。如大三班以艺术创作为主题,引导幼儿借助画笔、豆类、废旧材料等,运用绘画、粘贴等多种创作方法,表现登封的历史建筑文化。

二、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精心研发课程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了能让孩子对登封旅游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园特意在幼儿园课程中安排了每周一节的园本活动课。为了组织实施好这一课程,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精选合适内容

首先,我园课题组经过研讨决定,我们的园本课程以登封的旅游文化为主题,命名为“天地之中――美丽登封”。登封的旅游文化涵盖面很广,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给孩子学习的,我们必须对社区资源进行合理选择。根据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从教师选送的各种材料中,筛选出具有一定教育意义、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作为园本课程的内容。另外,我们把收集来的有关家乡特产、历史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少林功夫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仔细梳理,从中确定了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学习的具体内容。

结合《纲要》和渗透式领域课程目标要求,经过共同商议,我们确立了四个主题活动:“少林功夫”“历史古迹”“美丽嵩山”“地方特产”。小、中、大班各年级据此明确了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2.研讨设计活动

结合本土资源组织幼儿集体教学活动完全属于创造性劳动,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我们遵循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的原则,参考登封市教委编写的《美丽的家园――嵩山历史建筑群幼儿读本》,挑选了《少林小子》《大唐碑》《嵩岳寺塔》等幼儿比较熟悉、简单、易记的儿歌内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每学期开始,各教研组组长都会带领本年级教师,依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资源,确定活动主题和教学活动计划。教研组成员再根据各自的教学特长,选择一个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最后,教研组成员集体进行说课、评课,在教育实践中予以验证,进行教学反思、汇总。

三、组织丰富的活动――用心拓展课程

1.请进来、走出去,近距离感受少林功夫

为了让幼儿近距离感受少林功夫的神奇和精彩,我们带幼儿走进登封的塔沟、鹅坡、小龙等武术院校,观看武术学员习武、练功;邀请武术院校的学员到我们幼儿园做老师,让孩子们跟他们面对面地学习少林功夫。马步、弓步、仆步冲拳、推掌、亮掌……一招一式,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少林功夫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武术操进校园,亲身体验少林功夫

除了设置武术课程,我们还将武术编入了幼儿园的早操。教师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在早操中融入了简单的武术动作,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在做早操时体验少林武术的魅力。

3.出校园到户外,领略嵩山风景名胜

对于幼儿来说,一次真实的体验比大人的说教更有价值。为了让幼儿能亲身感受并逐渐了解嵩山历史文化,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嵩阳书院、嵩山地质公园等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组织“登嵩山步道”“我是嵩山小卫士”等亲子活动,让幼儿走近嵩山,感受嵩山的秀丽风光。同时使幼儿知道,作为登封人,为了家乡的环境更加优美,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家乡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还请家长利用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带领孩子游览登封名胜古迹,向孩子介绍这些名胜古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由来,让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家乡。

四、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活动形式

家长是园本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多种形式宣传课程理念和价值,展示课程研究成果;让家长提供相关的活动材料,协助孩子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请会少林武术的家长来园当老师,亲自教孩子们学习少林武术等。家长资源的利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园课程实施的途径,拓展了园本课程的活动形式。

我园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如六一儿童节的“亲子登嵩山”“亲子武术表演”“亲子摄影展”等。随着园本课程的深入开展,家长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转变,对于幼儿园的活动,他们从原来的被动配合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参与。这增强了家园互动的有效性,使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五、实施园本课程的反思

篇9

关键词:蓬莱 文化 海滨 旅游度假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253-02

旅游的概念,通俗来说就是为了获取愉悦而前往异地的暂时性的一种旅游者活动的行为。在这种活动中,文化体验逐渐成为我国旅游者旅游的重要动机,而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兴起及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受益者之一。

1 文化型滨海旅游度假区应具备的条件

根据《国家旅游度假区评定标准》和《国家旅游度假区评定细则》规定,国家旅游度假区是由国家旅游局评定和评估,其地域界限和功能分区是非常明确的,国家旅游度假区主旨是为旅游者提供度假休闲等项服务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场所。海滨旅游度假区,把为游客提供各项服务的场所限定在了海滨地区,文化型,则突出了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文化特性。所以,文化型滨海旅游度假区,要想具有明确文化主题的旅游度假区,其地理位置上一定应位于海湾沿岸,它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打造出明确的文化主题。

第二,优美的海滨风光。目前,我国国内旅游还处于以观光旅游为主,阳光、沙滩、海水所组成的迷人风景是大部分旅游者选择海滨旅游度假的主要原因。

第三,环境是舒适、适宜的。构成舒适的环境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上的自然环境舒适度、人为活动的环境卫生等。

第四,体现文化内涵的、完善的旅游设施。文化型海滨旅游度假区在旅游设施方面更强调突出其文化性质,在对文化旅游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更高的要求。如反映该度假区文化主题的博物馆等。

2 蓬莱建设文化型滨海旅游度假区的优势分析

蓬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大海之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自然资源。一是浓缩了神仙、精武、州府、古港等历史文化资源;二是“世界七大葡萄海岸”是城市的一个文化名片,葡萄及葡萄酒特色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重要的框架构成部分;三是海洋文化生态资源,围绕“蓝色文明、妈祖信仰、胶东民俗、渔家风情”等与海洋相关衍生的文化资源,以及丹霞山、八仙过海口、海洋极地世界、田横山、海市蜃楼奇观在内的人文和地理生态文化资源;四是以自然生态资源中佼佼者的艾山。

蓬莱位于山东半岛北端,地处北纬37°25’~37°49’56”,东经120°34’44"~121°09’,濒临渤、黄海,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8℃,1月平均气温-2.3℃,7、8月平均气温24.6℃,湿润凉爽,气候怡人。

近年来蓬莱旅游设施建设逐步完备,主要包括:以蓬莱阁、蓬莱水城、蓬莱古船博物馆、韩菲乐园、三仙山为代表的文化型景区建设;星级酒店不断涌现,格林豪泰、7天、锦江之星、如家等全国连锁酒店入住蓬莱;渔家乐更加完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等。

3 蓬莱文化型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策略

3.1 依托地域文化创出旅游品牌

虽然蓬莱具有神仙、精武、州府、古港等各种地域文化,但作为东方神仙文化的发源地,蓬莱是中国神仙文化的活化石。神仙文化作为蓬莱的主题文化,已经引起世界的瞩目。凡是到蓬莱的游客,多是因“神仙”二字而来。神游仙山胜景,梦幻仙迹神踪,无疑是人们的共同向往。

3.2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产品

不同的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要搞清蓬莱旅游度假区的地域文化类型,才能在文化产品上开发该文化,正确的表现形式是充分表现该文化特点的基础。

3.3 了解和开发文化载体情况

诗词、歌舞、服饰、仪式、饮食、器物、建筑、自然风景等是文化的载体。人们感觉和欣赏一种实物的形式,逐渐形成文化载体,进而开发成文化旅游产品。比如,苏轼及其《海市诗》,既体现了蓬莱的州府文化,也蕴涵着神仙文化,海洋文化等内涵。

3.4 将文化旅游资源与海滨自然景观紧密结合

海滨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型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发展高度。紧密结合海滨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二者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主流的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和把海滨旅游景观创造为该文化的载体文化,这两种形式是旅游资源与海滨自然景观的最常用结合方式。度假区内拥有很多反映蓬莱文化特色的建筑和景观,如蓬莱阁、三仙山、戚继光故里等。

3.5 地域文化特色是通过游客的感知认知来达成认识的

服务的质量水平高低、特色的体验的好坏与记忆是旅游者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从旅游服务人员的服饰、语言、待客礼节等方面来体现。目前蓬莱阁上的八仙真人秀就是文化服务的成功例子,另外通过渔家乐,也可以让游客体验蓬莱当地渔民的生活。

3.6 关于文化娱乐及大型游乐设施建设

适当的发展与旅游配套的大型游乐园或主题公园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此提高蓬莱的文化娱乐产业。如游艺厅、酒吧、歌舞厅、茶社等,蓬莱夜间文化趣味性和生活极大的被丰富。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做的水幕电影、水幕演出都是很好的借鉴。

4 其他思考

4.1 保护旅游资源,坚持持续道路

第一,保护文化遗址、文物古迹是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升华的前提。任何情况下,绝不允许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遭受到破坏。同时,旅游当地管理者要做好宣传、教育的工作,让度假区旅游经营者、居民、旅游者三者能形成一个良性良好的保护意识,全民参与保护文化资源工作。

第二,开发海滨资源的同时,不能放弃对海滨环境生态的维护和保护。保持海滨旅游资源的清洁卫生,防止海滩地区受工业或生活废水的污染,同时海滨地区土地使用和旅游开发规划要逐步建立和逐步完善,商业性的各种开发建设,不能付出牺牲环境的代价,其建设和开发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并且保护海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 蓬莱旅游度假区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考虑多种手段应对旅游淡季

发展不易受季节变化影响的旅游资源,或者在周期上与海滨旅游资源形成互补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如博物馆、游乐场等。另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在海滨旅游淡季设计开展节庆、展览、会议等活动。

4.3 从整体进行开发,制造较好的文化氛围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深入,以及对当地文化全面的感受与解读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要让游客产生焕然一新的旅游文化感染力,单单的景区开发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型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既要重视景区开发,还要考虑整个旅游环境的整治,逐步提升市民整体素养,形成浓郁的文化和环境氛围。

4.4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体现参与性

丰富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有利于旅游文化内涵被进一步挖掘。比方说,独具创新的构造丰富的文化旅游购物品,该文化旅游购物品既能体现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能促进当地旅游收益,进而辐射当地经济,同时游客的文化体验也被强化了,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广告效应,宣传效应;为了增加旅游者的感官印象,可以设计一些“主题公园”或历史场景,这样的“主题公园”或历史场景除了体现蓬莱特色文化外,还可以增加游客的文化感知,让文化通过这种新的媒介方式传递,进而打造了一个城市的旅游名片。

参考文献

[1] 邹本涛.旅游文化建设论纲[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88-189.

篇10

关键词: “绍兴・古越风情” 绍兴 大型旅游文化项目

近几年受到桂林《印象・刘三姐》、丽江《丽水金沙》、西安大唐芙蓉园《梦回唐朝》等夜间旅游演艺秀的影响,中国很多城市一拥而上,很多城市在旅游项目中都加入了一台标志性大型文化项目。而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绍兴,却还没有一台真正属于自己的标志性大型文化项目。2010年,绍兴迎来2500年建城日。虽然建城典礼隆重典雅,在庆典上还有“第六届世界合唱大赛”的助阵,但是似乎缺少了一台全面展现绍兴这座历史古城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

一、绍兴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

绍兴以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皆优的历史名城,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绍兴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素称“文物之邦”,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等。在人文景观中最著名的有:治水英雄大禹的大禹陵,陆游的沈园,王羲之的兰亭,徐渭的青藤书屋,鲁迅小说中提到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以孔乙己闻名的咸亨酒店,鲁迅、、等名人祖居、故居,等等。

绍兴自然风光秀丽、典雅,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千米,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稽山鉴水的绚丽诗篇。

二、绍兴具备创作大型旅游文化项目的良好条件

1.绍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7000多年前,绍兴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东巡到苗山,会集诸侯,论功行赏,将苗山更名为会稽山。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在此建立都城,卧薪尝胆,复国兴邦。秦汉时置会稽郡,隋朝称越州,直至晚唐。南宋时越州两次成为临时都城。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取“绍祚中兴”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并于次年改元为绍兴元年,绍兴由此得名。绍兴以其秀丽山川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如春秋战国“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东汉哲学家王充,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政治家谢安,唐代诗人贺知章,南宋诗人陆游,元朝画家王冕、诗人杨维桢,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书画家徐渭,清朝画家陈洪绶、任伯年、史学家章学诚,以及近现代的“三烈”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学界泰斗,文化巨匠鲁迅,开国总理和著名学者范文澜、、竺可桢,等等。盛赞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素以“文化之邦”著称于世,拥有越剧、绍剧、调腔、莲花落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中越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

2.绍兴具备先进的演艺大剧院。

赋予绍兴水乡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绍兴大剧院是承载此项大型歌舞最佳基地。

(1)绍兴大剧院地理位置绝佳。绍兴大剧院总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融汇了古城韵味和时代气息;剧院座落在市区商贸中心,东临繁华的解放路,南靠绍兴城隍庙――府横街,西依古城护城河,北接城市广场。

(2)绍兴大剧院设备先进。剧院观众厅共设1349座,分两层,其中池座857座(22排),楼座472座(16排),两侧包厢共20座;厅内装饰华丽,座椅以一流剧院的优级标准配置,其中池座前后坡高达3.2米,视线开阔,舒适豪华;舞台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可分为主舞台、后舞台、左右侧舞台等到四部分,是标准的“品”字型镜框式舞台;主舞台有升降舞台5台,最大可升降4米,左右侧舞台可平移、升降,后舞台带有一个直径为16米的旋转台,舞台共设有电动吊杆66道,主舞台59道,其中51道可调速并可按预先编排的程序自动运行,能满足各种演出场景的需要;舞台表面区采用俄罗斯松木,整个地板富有弹性;剧院的音响灯光设备均为国际演出设备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采用德国兰丝总控调光设备,英国MIDIS调音台,路数48+4路,功放8950W,能适用于各种文艺演出,兼具歌剧、舞剧、地方戏曲及综艺节目的演出功能。

(3)绍兴大剧院服务人性化。剧院专门设有迟到观众休息间,迟到的观众可以在这里等候,并通过大屏幕同步观看内场的演出;为方便外地和绍兴观众购票,观众除了可以在绍兴大剧院售票中心购票外,市区三星级以上酒店宾馆也设置了绍兴大剧院特约售票点。

3.绍兴具备实力雄厚的专业、业余艺术团队。

绍兴专业文艺团体主要以戏曲为主,而非业艺术团体数量很多,涉及人员庞大。其中涉及的专业很丰富,有戏曲、曲艺、合唱、舞蹈等各种专业。

绍兴拥有全国越剧界最具实力之一的“绍兴小百花越剧艺术中心”,其以实力雄厚的演员群,文武兼备的艺术特色,较高的剧目质量,享誉海内外;拥有力量雄厚、名角迭出、剧目丰富而享有盛誉的“浙江绍剧团”;拥有在第五、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荣获两次金牌的合唱团队的“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拥有从小培养艺术才能的“绍兴少儿艺术学校”与“绍兴市艺术学校”;还拥有社会各类艺术培训中心与群众艺术一线的团体。

绍兴还拥有不少优秀的创作人才,并屡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如:舒恒兴创作的歌曲《雏鹰展翅》获全国校园歌曲创作金奖,舒恒兴本人并被评为优秀作曲家。小品剧本《天意》(作者:张小友)获中国戏剧小品创作三等奖;广场舞《欢乐年华》(编舞:国严)获山东省威海市广场舞大赛表演三等奖。绍兴县文化馆的莲花落《“傻瓜”闪光》1995年在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上获创作、表演、伴奏、音乐设计四项“牡丹”大奖,1997年又获文华新节目、剧作、表演奖;莲花落《卖座》获第七届全国“群星奖”金奖。1999年,双人舞《渔舍夜话》在浙江省群众舞蹈大赛中获创作、表演、音乐三项一等奖,后又入围第十届“群星奖”大赛并喜获金奖。

三、旅游文化项目能创造出更高的效益

旅游文化项目做得好、做得精,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效益。这个效益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效益。

旅游文化项目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发展和创新。往往是采用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间故事等赋予时代内涵,用现代的手法集中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这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经济效益。

以《印象・刘三姐》这台旅游文化项目为例。《印象・刘三姐》改变了当地的一到晚上就车疏人散的旅游习惯。现在一到晚上就上演的《印象・刘三姐》让当地在夜幕中一样的热闹非凡。从2003年10月第一次上演以来,至今上演了几千场,票房收入过亿。《印象・刘三姐》加快了当地旅游发展。当地的宾馆、餐饮、交通、娱乐、土特产商品零售业的增长,也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升值。

四、创作一台属于绍兴特色的大型旅游文化项目

绍兴悠久的古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越乡风情是设计“绍兴・古越风情”――大型旅游歌舞晚会最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创作上,可以以绍兴历史发展为线,结合当地的民间故事和当地音乐特色等来创作每一个版块。如:大禹治水、越王勾践、曲水流觞、飞来峰、女儿红等绍兴特色的历史文化以歌舞的形式来组合成一台旅游文艺观赏晚会。

绍兴当地目前也出现了比较精致小巧的夜旅游,如:夜游沈园,这是一个古代情景设计的游玩项目,在沈园里,游客可以听绍兴当地的传统戏曲曲艺,也可以用宋币购买商品。可是这个夜游项目最大的缺陷是完全是露天形式,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一旦遇到雨雪天气,就只能被迫暂停。因此,利用绍兴大剧院这种室内的方式作为项目基地,是可以弥补这个缺陷的。

旅游业是一个地区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产业。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创作一条人文经济的发展道路,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