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

篇1

关键词:山东省 跨境电商 问题 策略

前言

目前,虽说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它发展势头却是十分良好的。究其本质,电子商务可以说是企业用以展开商业活动借助的工具以及手段。伴随信息技术与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前行,我们国家电子商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且发展势头良好。因此本文针对山东省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找到其中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在根本上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一、山东省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支付问题

现阶段,在山东省内部的商网及众多从事跨境式电子商务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支付平台的各种操作过于繁琐,这种繁琐不仅仅是体现在验证方式和登录方式过多,还体现在支付平台所要经过的程序过多,即从一个支付平台连接到另一个支付平台,之后才能到达最后的支付平台,这种平台建设,会让消费者产生不安全的怀疑而最终放弃消费该产品。

(二)物流运输障碍

如今我国B2C平台销售产品大致由几类物流形式,即集聚规模运输,海外仓储,国际速递与邮政小包等。纵观当前跨境电商虽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的状态,但提供辅助服务跨境物流却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同时山东省跨境电商还没有构建起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平台,同客户和其它关联企业物流信息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这对其境外电商物流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交易信用问题

跨境电商同实体经营签署协议是不一样的,跨境电商客户服务相关协议通过网页显示。通过企业拟定再放到网上,客户点击同意按钮意为承诺双方达成共识进而签署合同。但是该格式合同当中,企业会尽量订立减少自身义务,添加对方责任不平等条约,对身为弱方客户合法权益有所危害。山东省的网民客户作为跨境电商企业使用者,在涉及到企业所提供便利服务以前,要参照要求对跨境电商企业展示多项个人资料,比如像个人通讯,住所地址,姓名,电话,职业,网络邮件地址,个人资信与个人账户的手指状况等,山东省等企业该种对个人资讯进行收集行为无疑全部涉及客户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二、促进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支付平台

针对上述山东省跨境电商网络支付繁琐以及安全性较低的问题,首先就网络支付繁琐来讲,山东省跨境电商应该在建设支付平台过程中,通过建设简单快捷的支付平台来进行电商活动,把自身经营的亮点定在支付平台的简单快捷方便上,通过将繁琐的支付步骤进行简化,同时对支付网站的页面进行相应的合并,促使消费者在支付过程中不需要开启多个页面就能支付成功,同时从这个方面来讲,减少支付页面不仅仅是将网络支付简化,还是对网络支付安全性的一种保障。

(二)对信用体系的完善

山东省跨境电商交易有关跨文化与跨区域交流,因而信用体系构建应当同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取长补短,对信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助一臂之力,从而对跨境式电子商务持续发展不断加以规范。地方政府对于信用体系也应该不断加速完善,不断规范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与相关管理人员,并制定严格的环节流程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的审计并提高审计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保证信用体系信息的科学性。

(三)建好国际物流平台

篇2

改革政府服务,激发民营资本活力

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五年翻番,2010年底占经济总量的42%,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一位。广东省在优化民营资本的政府服务方面措施实、力度大。主要做法有:

进一步放开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权限。2003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暂行办法》,规定社会资本投资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建设项目只需备案不作审批;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缩小核准范围,下放备案权限。同时,对于需要审批的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大厅有着不成文的规定,只要项目不违反法律原则,不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就不能不批准。在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只要社会资本有兴趣投资的,坚持优先考虑社会资本进入,在土地使用方面享受公办相同政策。这些一以贯之的鼓励政策为社会资本投资扫清了障碍,有力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我们看来市场化推进比较困难的医疗领域,深圳的民营医院数量占总量的80%,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投资渠道的通畅。

开展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在企业服务上抓重点,这是广东省企业服务的一大特点。2008年,广东省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建立了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联席会议制度,收到良好效果,并坚持延续了下来。每年制定《广东省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工作方案》,在全省选取1000家重点企业加强服务,重点企业的选取标准和服务措施不断完善。2011年又出台了《广东省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信息员备案办法(暂行)》,在重点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选配信息员,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完善服务通报机制,实现省、市、县联动机制,一方面便于监测企业运行情况、掌握经济运行数据,另一方面有利于摸清企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项工作在市、县一级也得到了很好地贯彻落实。

赋予社会组织更多的服务能力。由于接近港澳地区,广东省在社会组织发展上受港澳影响较多,观念比较超前,改革力度也比较大。比如,创新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对社会组织实行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业务主管单位、无现职国家工作人员等“五无”管理,下大力气去“行政化”,减少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同时,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从过去的“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通过“让渡”实现权力下放,把一些以前由政府管的,但管不好或成本高的职能,按照法定的程序让渡给社会组织进行管理,通过购买服务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政府主要集中精力设立标准、做好服务、抓好监管。比如,深圳市投资25亿元建设滨海医院,建成后将医院的整体运营交给香港大学医学院,借助外来优质资源提升本地公共服务品质。同时,广东省正着手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目录,并要求各地市参照省的做法,建立本地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制度。此外,还将成立第三方咨询机构,作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咨询服务平台。

对北京工作的启示:一是改进政府服务管理理念,在制定面向企业的产业政策时,要尽量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二是亟需扩大政府服务外包力度,鼓励社会组织、中介服务业发展,在事务型行政职能领域尝试开展更多的政府购买服务。三是在现有央企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深化,建议建立各行业在京重点企业100强名录,增强特定重点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并且抓大也不放小,结合中关村建设,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科技型拟上市企业,出台相关扶持服务政策。四是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领域建设方面,关键在于落实,要让政策措施落地,要像广东、深圳那样真正拿出优质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并且让社会资本享受与国有资本等同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

推动收入同步增长,更加重视改善民生

在全国更加重视发展民生事业,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的大环境下,总体感觉,天津市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内部结构数字清、情况明,推动同步增长方面的措施实,成效也很显著。主要措施有:

大幅提高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工资。近年来,天津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力度较大。“十一五”期间,天津市事业和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工资年均增长分别为20.7%和21.6%,每年比企业快5.5个和6.4个百分点。从年均增加额看,事业和机关单位每年分别增加7540元和8617元,每年比企业多增3122元和4198元。从人均劳动报酬水平看,2010年事业和机关单位分别为61883元和69008元,分别比企业高18412元和25537元。

篇3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4-0019-05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始终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金融的经济核心地位判断源于其为经济服务的神经中枢作用。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其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毛克贞,王超,2011):反之,虚拟经济的运作则是直接以分配和交换的产生增值,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赵朋。2011)。纵观全球金融的发展进程,几乎历次金融危机都是由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所致:一旦國民经济运行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处置不当引发实体产业萎缩,虚拟经济就会缺乏发展根基进而诱发经济大衰退、金融危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金融支持对于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

近几十年我國金融业的高度集聚快速发展得益于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一直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掩盖了國民经济之本在于实体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这一本原。当前我國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平稳,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实体产业发展空心化问题突出,面对全球经济恢复发展不确定性以及國内经济转型中过剩产能调整压力不断增加的环境。防止产业出现空心化,本文由我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的原因,统筹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二、我國实体经济企稳回转基础不牢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國内经济进入转型期,虽然短期通胀的风险尚不明显,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资本“脱实向虚”问题突出,实体经济的反弹基础并不牢固,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实体经济整体效益水平欠佳

國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到价格因素的下拉作用影响,國内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成本增加、费用增长、产能过剩、资金断裂等严峻挑战,造成企业利润下行,尤其是大部分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纷纷遭遇资金困境、订单荒、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实体经济产量及价值增速回落。2012年全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分产品看,全年471种工业产品中有345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达到98.0%,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相对于金融产业盈利增速,实体经济利润增长缓慢。2012年全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578亿元,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5915亿元,同比增长11%;但相对于商业银行全年同比增长18.9%,累计1.24万亿元的净利润收入而言,实体经济盈利水平与增速并不理想。在资产泡沫快速膨胀和高通胀蔓延的双重作用下,实体企业的发展出现一定意义上的萎缩,形成产业空心化格局。

(二)生产要素减退引发产业空心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技术、管理、企业融资能力等多种要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在资产泡沫和高通胀率的双重挤压。实体企业发展的要素流失,引发实体产业空心。一方面,由于资源瓶颈约束、用工成本增大,资源产品的价格节节攀升、劳动力选择机会日益增多,使企业的投入成本高涨,实体经济投资回落显著。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企业投资增长处于十年来的历史低位: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比1-10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回落2.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化、模仿化现象严重,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遭遇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发展困境,金融资本日益脱离实体产业,生产资本流出大于投入,实体经济整体表现较为平淡、实体企业在证券、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减弱,使得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下降。

(三)虚拟经济挤占资本投向实体

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增量相对减少,原本稀缺的信贷资本使用成本进一步升高。实体经济资金供应紧张;本身处于议价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使得处于议价低位的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加难以在银行得到资金支持,造成民间金融成为相当部分企业的融资来源。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國“银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7.88万亿左右。占2012年GDP比重的53.68%;民间投资增速为27.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2%;大量“游资”和“热钱”游离实体经济充斥虚拟经济,金融资金大量从实体领域转向投资领域和投机领域。使虚拟经济的发展缺乏进一步拓展的根基;此外,一旦资金链断裂,则造成破产、跑路等危机事件引发系列的社会问题,进而可能蚕食实体经济,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

(四)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渐现

近年来,在虚拟经济投资时限短、高回报率的特征诱导下,我國大量的实体企业纷纷离开实体经济市场,投向债券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高回报、高风险为特征的虚拟经济领域。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入以房地产、期货、贵金属为代表的虚拟市场,通过炒作、投机、市场运作等形式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脱实向虚”现象逐渐显现。虽然“脱实向虚”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作用所致。但却隐藏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以我國温州地区百强企业为例,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均涉足了房地产开发领域。更有甚者。实体经济企业将企业、项目作为融资平台,以此获得大量信贷资金,转而投资房地产、民间金融等虚拟行业。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自全國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命题,各地也陆续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纳入金融产业框架内;但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自身存在固有的弱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方式尚待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以及举措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亟需提高。

(一)实体利润空间缩小削弱支持动力

随着原材料、劳动力以及资金等成本的压力不断增大带来的企业利润空间缩小,部分实体企业不得已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地区迁移,致使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失衡、畸形发展。在温州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制鞋业曾经有6000家之多,而当前数量跌至了2000家,部分强实力品牌企业已经在转移生产基地,影响当地金融资本投资方向与意愿。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有限、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企业缺少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动力,进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益的驱动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流入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资本“脱实向虚”。从2006年开始,随着國内房价的快速上涨,房地产行业毛利率急剧上升,突破30%,近两年来更一直维持在35%以上:与此同时,制造业毛利率却持续下降,到2009年仅为18.7%,与房地产的毛利率差距扩大至18个百分点,促使金融资本脱离实体企业投向房产领域。

(二)虚拟经济高回报率诱导资金投入

虚拟经济的高收益、高回报诱导大量的金融资源流出实体经济,财务杠杆和高利贷的盛行催生经济活动中的投机性质的经济行为,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失衡,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信心不足,金融资本开始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行业内部自我投资增值,造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恶性循环。以房地产基金为例,据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共计94支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完成募集,相较于去年的67支增幅明显,相比之下新募房地产基金的金额的增幅则不那么显著,90支披露金额的房地产基金共计募资59.55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6%;可见,社会资本对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预期收益远超出一般的心理预期。而此市场行为由虚拟经济高回报率所诱导,具体如图2。

(三)金融政策缺位导致金融支持不足

依据破窗理论,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直接影响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整体功效的发挥。一方面,目前金融支持主要倾向于高端产业链条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需求,而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企业融资来源单一。影响金融支持作用的扩大:而且此类实体经济又具有一定风险,金融支持动力不足。同时,与金融支持相关财政政策改革、信用环境等也制约金融支持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尽管國家已出台多项推进金融支持策略,但部分地区信贷倾斜政策未有效落实,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缺少规范。另外。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支持不足导致民间闲散资金投资渠道不畅,高利贷盛行,引发有限的金融资本的逆向配置问题。

(四)金融体制制约实体经济融资能力

从信贷规模看,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进程中。金融体制制约实体经济融资能力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商业金融机构参与力度不足及民间资金未有效参与。由于自身基本信贷条件不足以及相关的信贷配套抵押、担保、信用评级等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面临从正规金融体系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单一等系列问题。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不畅,导致闲散于民间的资金难以有效合法的参与实体经济运营发展之中。资金价格双轨制条件下。大量游离于监管体系边缘的民间资本趋利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虚拟经济。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浪费。而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从融资结构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在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占据绝对高的比例,而國内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导致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弱化,而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之中,进而增大整个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与脆弱性。

(五)民众投资的风险偏好倾向于高收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國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國内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社会中依靠虚拟经济短期内的暴富行为普遍,民众对于“盈利”行为的追逐愈发强烈。经济生活中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使得多数社会人在高额的资本投资回报面前忽视背后的高风险性本质。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民众的市场化意识、快速致富的意识也改变着诚实经营,合法守信的传统理念,浮躁心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蔓延。另一方面,中國的企业家精神正在逐步衰退,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而创新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我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产品雷同、恶意竞争、模仿成风等怪象严重侵蚀着企业发展的根基,引发金融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的恶性循环。

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建议

在我國转型升级的重要攻坚时期,深度把握國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通过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统筹,确保社会资金切实投入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增强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举措。

(一)强化金融市场机制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各种金融资产、各方市场参与者、各类交易方式和政府金融监管形式的综合体,其本身就是上述各组成部分的相互适应与协调: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与实体经济的适应与协调。因为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并非中性,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效率。一方面。从政策体制着手真正意义上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实现对内对外开放,不因权力集中度、经济实力、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形成某种等级差别。从宏观调控人手。通过政策杠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与國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金融,借鉴國际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要点,新建一套既符合國情又适应國际环境的市场金融环境与金融体制。

(二)优化金融信贷政策

根据國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优化调整现有的实体经济金融支持政策,提高信贷政策的适用性。围绕区域集聚性产业发展特色,根据实体经济发展实际,逐步出台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在产业项目准入、客户准入、分类管理、资金定价、风险防控上实施差异化要求。同时根据资金经营周期性特点,加强资金账户监管。确保回笼资金及时归还,并做好贷后检查,提高风险预警前瞻性,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金融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在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下,不能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体实施单一粗放对待。而应该择优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第一,坚持商业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强化客户准入条件和其他要求,采取联户营销,批量开发的策略,发挥平台金融服务优势,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以及区域集聚发展产业区。培育现代物流业,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科技新兴、能源产业。优先重点特定产业链条上的实体经济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以期所支持的实体经济产业要能够带动上下游实体经济产业链条上大量中小企业企业成长壮大。第二,根据我國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域非均衡性特点,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定位以及前景等。结合國家产业政策导向与梯度发展规划。在东部沿海地区,重点支持國家战略产业,做大金融支持总量:在东西部地区。重点支持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狭小市场以及产业末端中小企业发展实力。第三。建立中國金融资本投向的跟踪警示制度,可包括金融资本投向领域的跟踪、资金流量的定期监测、以及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等。在弄清金融资本投向的基础上。对资金的流量进行定期监测,以准确的把握金融资本量的流动情况,通过筛选和分析各种实体企业的运行状况,向社会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通告。

(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在金融总体布局、融资规模、融资结构中合理权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和规模,适当支持实体经济通过股权、债权、金融衍生渠道融资。从商业银行看,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在做好原有金融产品推广适用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新兴产业主体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围绕实体经济群体所处的行业特点、市场特点,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和盈利空间,规范收费,立足于产品使用对象、贷款用途以及信贷额度等要素设计满足客户群体的一揽子信贷需求。从债券市场来看,为改善实体经济偏重于间接融资的状况,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手段。应加速债券市场产品创新,设计适应特定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中企业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从股票市场看。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经济活跃地区中有基础的行业引导企业走向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渠道,保持较高的扩容速度,满足有条件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衍生品市场看,于实体经济中大力推广我國已推出的利率衍生品、汇率衍生品、股票衍生品、权证、股指期货以及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并继续推进衍生品的品种和业务创新。推进基础资产金融化。

(五)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我國经济独特的资金“双轨制”定价体制下。由于中國银行业内部缺乏市场性和竞争性。加之政府部门对利率的严格监管。致使企业经营状况与银行业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利率水平差别数倍以上。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一方面就要继续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以SHIBOR为唯一基准利率下的市场定价机制,加快资金价格双轨制的并轨,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空间,给予银行机构更多的定价权,给予实体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最一般的价值规律,将银行信贷增长控制在适度水平上,保持一定比例的民间资金配置与实体经济利润相挂钩,制定联动性的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定价机制。引导资金供给主体实行差别化定价机制支持实体经济,根据实体经济所属的行业类别与利润空间实际,在一定范围内界定融资标准。

(六)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完善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制度。设立促实体经济发展的最低保证金,存入央行账户,一旦某一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大量脱离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出现由融资困难导致的经营困难,则没收保证金并按制度的要求追究金融机构责任。其次。变革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修订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贷款余额等纯经济指标考察银行效益的机制,建立促实体经济发展成效、银行资金投向、实体产业效益与银行利润双增长的多指标考核机制。再者,建立金融体系促实体经济发展的评价制度,按照考核、评价的结果对未按制度要求的金融行为给予相应惩戒,并及时向社会公示。

五、结束语

实体经济的稳企回转是國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國民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大量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通过对國内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足、成效不佳主要源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自身存在固有的弱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政策以及举措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通过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统筹,切实保证金融资本投入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增强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毛克贞,王超,金融危机:kC_N的反思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90—192。

[2]赵朋,从金融危机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价值决定[J],改革与开放,2011(02):67。

[3]陆岷峰,张惠,金融产业资本与实体经济利润合理分配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06):53—57。

[4]2012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_3%[EBIOL],网易一新闻,2013-1—18。

[5]2012年全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3%[EB/OL],國家统计局网站,2013-01—27。

[6]商务部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2012年中國实体经济发展报告[EB/OL],中國经济周刊,2012—12-19。

[7]康文峰,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引发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3(01):86—87。

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体经济;助力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电子商务耦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多元技术,突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时空壁垒,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推进实体产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结构变革、助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电子商务正助力实体经济的加速转型,并已经成为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资源配置的有力途径,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引擎。

一、解读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

(一)价值经济

电子商务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而产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价值属性。一方面,电子商务具有流量价值,便于吸引消费,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持续拓展及物流等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流量经济应运而生,成为电子商务价值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具有黏性价值,B2B、B2C、C2C等多元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成为功能全、服务佳、反馈精准、协调快捷的消费平台,增强了用户的黏性,保障了消费;此外,电子商务具有用户价值,在最挑剔的消费者面前,无论是商业法则、战略,还是模式、壁垒均不重要,电子商务以增强用户价值为基本导向,有效提升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价值,这三大价值反映了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属性。

(二)经济效率

作为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运营模式,电子商务在一定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获取经济收益,体现为电子商务的“经济效率”。在网络效应的助力下,电子商务活动更高效、快捷,交易效率不断提升,线上市场持续拓展,价值数据收集能力强、渠道多元,这些优势极大地提升了电子商务在线上市场的信息收集效率,由此促进了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效率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所汇聚的供给量反作用于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交易流程的加速,引发了显著的市场效益,形成了电子商务所特有的经济效率。

(三)电子货币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中性衍生品―――电子货币的产生,电子货币自身无法脱离货币而外生,本质上也不具备价值储备职能,在支付前其仅为形式上的“预付账款”,虽然,电子货币自身不具备经济价值,但其能够有效增强利率敏感度、节约成本,提升收益率,缩小与其他资产流动之间的差异性,助力货币结构的转变,充分释放货币自由,加上电子商务与电子货币的耦合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拓展,电子货币对提升实体经济的交易率、降低成本意义深远,也成为电子商务平台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其所具备的货币职能也赋予电子商务一定的经济价值[1 ]。

二、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电子商务对于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电子商务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实体产业高成本运营模式的桎梏,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与传统实体产业取长补短,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拓展了市场份额,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满足了经济市场日趋多元化的消费需求[2 ]。关于电子商务如何更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一)转换思维,定位发展方向

为了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树立互联网新思维,重新定位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关系,为二者的同步发展指明方向。一方面,要主动顺应时展潮流,把握发展机遇,放大电子商务优势,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战略来抓,制定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力求将打造跨区域经济圈,打造极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品牌;另一方面,要科学定位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关系,将电子商务视为实体产业的重要补充,对于线上购买率低、购买行为理性的消费者,可采取电子商务模式促进消费。电子商务企业要将重点放在强化与消费者互动、培养用户资源、加强售前售后服务方面,而非短期的销量方面,既要依托互联网优势制定促销策略,又要鼓励用户前往实体店体验产品,达到吸引消费、保障消费、提升消费之效;此外,要注重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化选择,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同步发展并非定式思维,对于不同销售领域及市场,电子商务、线下实体店的侧重点也应不同。电子商务具有信息传播快、销售覆盖面广、物流配送高效等优势,实体店则具有售后便捷、便于维权、更加可靠等特点,因而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注重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的差异化设置,最大程度地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兼顾各平台、各市场需求,避免一味争夺消费者,通过差异化发展环节避免因产品重复而产生的竞争矛盾,共同维护品牌形象[3 ]。

(二)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

实体产业能够直接创造价值,而电子商务能够提升交易活动的效率、节约成本、增强消费者的适应性。要借助电子商务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关键要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联动协同效应,达到“1+1 >2 ”之效。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实业产品源头上产、销、代等多个环节的强大优势,实现供应方、顾客间的实时、双向交互,精准获取市场信息并完成反馈的“应激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把握用户需求,提升自身议价能力,兼顾实体经济效益,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在多个维度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找到电子商务与传统实体产业的最佳平衡,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实现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传统实体产业的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多元化交易场景,推动供应链体系的高效运作,构建和谐的市场生态,充分发挥传统实体产业的生产力优势,加速产业生产力价值的流动,突破时空壁垒,转变社会经济、企业组织等传统结构,持续发挥并拓展实体产业在人脉、资本、口碑等方面的原生价值,使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结合体更具核心竞争力,以此助推整个实体经济市场的稳健运行[4 ]。

(三)创新运营,推动转型升级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时代崛起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要以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紧跟时展趋势,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实体产业的无缝嫁接,切忌盲目将电子商务作为挽救传统实体产业的良药,而是要创新推进农业企业B2C、工业企业B2B、服务业企业O2O等多元运营模式,持续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其一,要积极推进制造业电子商务,出台政策红利鼓励企业“触网”,使传统工业制造业不断朝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推动线上产业链、产业带建设,构建完善的批发、分销一站式平台,助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不断开拓全球市场;其二,要持续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我国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与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开设“特色农产品馆”,打造品牌产品;其三,要积极发展商贸电子商务,推动商贸市场由专业市场转向网络特色商城,打造极具影响力的商品交易中心;其四,着力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依托各地旅游资源,与美团、同程、去哪儿、携程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平台打造知名旅游电子商务品牌,形成辐射周边的智慧旅游产业[5 ]。

(四)完善机制,健全服务体系

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还离不开各地政府的支持,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完善制度机制,健全配套服务体系,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地方要强化产业扶持与优惠力度,对大规模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尽快出台关于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可行办法等,持续吸引大型电子商务入驻,同时要推行与“互联网+”新商务模式相挂钩的产业政策,引导实体经济企业科学转型,积极扶持微小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营造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大规模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支持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引领其向现代物流业方向转型升级。同时要引进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处理、数据托管、软件运营等外包型服务;此外,要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实体产业”专营企业,使传统实体产业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助力下完成转型升级。考虑企业转型需求,结合消费者需求,规划互联网信息枢纽,发展规模化、服务创新的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数据服务中心,并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打造多层次、极具竞争性的网商大军,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6 ]。

三、结语

历经多年发展,电子商务已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产业融合驱动力。互联网时代,商品交易市场逐步演变为实体市场与互联网市场,而以网络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助推互联网市场与传统实体市场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如此形势之下,各地要立足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精准把握市场发展走向,以电子商务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继而稳步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叶珊珊,佘桂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来自广州市大学生服装网购调查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9(5):128 -131 .

[2 ]许辉.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商业,2019(5):13 -14 .

[3 ]张玉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以零售业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19):66 -68 .

[4 ]雅玲.实体经济怎样“携手”电子商务[J].人民论坛,2016(31):130 -131 .

篇5

后发展地区的后勤部门如何发展后勤经济

--对市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处大力发展后勤经济的启示

机关后勤工作是党委政府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职能运转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后勤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特别是根据中编办、国管局《关于印发〈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编办[1993]33号)以及国办《关于深化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办[1998]147号)文件精神,全国后勤部门在市场经济的弄潮中各展,发达地区更是先行一步。作为后发展地区,由于受观念、体制、资金等因素制约,而显得裹足不前、后劲不足。怀化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后勤工作同样受到这样的困惑。但近几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处紧紧围绕机关后勤“管理、服务、保障”这一核心要求,打破观念束缚,推进后勤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后勤经济,走“抓体制创新促后勤创收,以后勤创收强化后勤服务”的良性循环路子,特别是近两年来,坚持“两手抓”和“多条腿”走路,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后勤经济实体,20__年实现后勤经济实体收入130多万元,20__年创产值过1000万元,实现收入280余万元。这两年来,仅机关基础设施改造资金投入达340多万元,其中通过后勤经济实体收入投入达230多万元。我们认为,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后勤工作迎难而上,后勤经济总量逐步扩大,后勤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机关后勤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有三点启示值得与后勤工作者共同探讨。

启示一:创新发展思路,打破观念束缚,是发展后勤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唯有思路明晰,才能彰显发展活力,唯有观念创新,才有产生发展动力。怀化市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处作为市党政机关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部门,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发展观念落后,后勤体制僵化,管办纠合不分,机构人员臃肿,供需矛盾突出,严重束缚了后勤工作的发展。随着机构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延伸,后勤自身包袱不堪负重,机关后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后勤工作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所作为,仅仅依靠每年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仅维持机关公用水电费用都已显得捉襟见肘,要想发展谈何容易。必须打破常规观念,跳出定势思维,推进后勤体制创新,搭建后勤发展有效载体,是后勤工作的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近几年来,该处紧紧围绕机关后勤实际,全面分析,通盘考虑,认为要使机关后勤取得实质性、突破性发展,必须在观念上“大破大立”,行动上“大刀阔斧”,建“输血型”为“造血式”的后勤体制。按照中央、省后勤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鼓励和支持机关服务中心兴办第三产业。机关服务中心办实体要与党政机关经商、办公司从性质上区别开来”,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借助机关危旧房改建发展平台,20__年成立了鑫盛建筑公司和机关绿化队两个实体,隶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人员从相关科室、二级单位抽调业务骨干,建筑公司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和培养一支技能熟练、管理水平高的建筑队伍。机关绿化队从基建房产科剥离出来,重点进行机关园林绿化,并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推动服务机制转换和服务联合,发挥规模效益,促进机关后勤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对原有二级机构进行大胆改革,大力实行管办分离,集中推行效益内部结算与核算制度,20__年机关医院与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办医,脱离“官办医疗”,机关幼儿园、修理所、机关会堂立足机关服务,对外扩大经营,近几年来,通过这一系列的机制转轨,促使广大后勤干部职工进一步转变观念,亲历实践,图谋发展,接受市场考验,后勤经济取得了良好业绩,实现了效益的大幅提升,特别是鑫盛建筑公司,实现了高成长、快速发展的目标。

启示二:规范操作行为,壮大后勤实体,是实现后勤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开放型的市场经济,蕴藏着诱人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机关后勤办实体,要做到有效规避风险,规范市场操作,积极稳妥推进,确保运转高效。鑫盛建筑公司的成立,是该处近年来后勤体制创新中所做的一个大手笔,也是创办实体的一个试探石。公司经工商部门注册,按国家规定缴费纳税,具有合法的建筑资质,全面负责机关院内工程基本建设,并对外承接工程建设业务。在创办伊始,在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按照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严格的 规章制度,在工程管理上,实行集体决策、公开招标;在材料采购上,建立完备的询价、购买、进仓手续。在工程质量上,全面推行和完善工程监理制;在安全管理上,加强安全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实行纪检全程监督,严格财经纪律,减少或杜绝中间环节,实行“阳光”操作。

抢抓历史机遇,有效搭建发展平台,是创办和壮大后勤经济的关健所在。怀化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占地24万平方米,是该市党政机关主要办公场所,现有办公、住宅楼共90余栋,大部分建筑为70年代修建,其中有23栋是一至三层空斗砖混墙结构公务员住宅,面积狭小,破损严重,抗震性差,用电线路等公共设施老化,维护成本相当高,按现行建筑标准属于危房,广大干部职工有强烈改造的愿望。公司针对这一现状,因势利导,决定加快机关危旧房改建步伐,将机关危旧住宅和部分办公楼列入今后几年重点改造计划。20__年公司开始进行实质性开发建设,目前,竣工新建面积21700多平方米,正在修建两栋56户9200多平方米住宅楼,年前可完成主体工程,共可解决160多户公务员住房困难。在已拆除的67户共6600多平方米危旧住宅,实行“以旧换新”,即以同等的旧房面积换取新房面积,仅此一项,就为干部职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工程质量上,所有工程被有关部门评定为合格工程,其中1栋被质监部门评为优良工程。这些工作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支持和拥护,同时也为公司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健康、持续成长。按照规划,“十一五”时期,机关建设(重点是危旧房改造)规模将达10万以上平方米,投资规模过亿元,为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后勤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发展平台,其中鑫盛建筑公司要起到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一定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年经营收入过千万元,实现后勤经济量的扩张,质的提升。

启示三:提升后勤服务质量,谋求后勤工作更大发展,是发展后勤经济的根本目的。

坚持为机关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是由机关后勤工作职能所决定的,也是发展和壮大后勤经济的根本目的。通过探索、改革、推进,顺应机关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后勤改革路子,拓展后勤服务职能,谋求后勤工作更大发展,这是我们在发展和壮大后勤经济一个总体发展目标。

篇6

一、江苏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江苏GDP稳居全国第二,江苏金融在信贷投放、直接融资、保险保障等方面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394亿元,位列全国第三。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江苏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对江苏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较高,对于加快转型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我国金融体系一直以国有大中型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比重远大于直接融资。江苏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也不例外,贷款仍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即使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成本仍然较高。据2015年江苏银行业数据显示,江苏地区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普遍超过3.5%,农村金融机构甚至超过5%;企业贷款利率执行基准下浮的比例不足10%,多数企业贷款利率执行基准甚至上浮,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务不规范及抵质押物不足,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幅度较大。融资成本的高企使得急需资金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力度不够。出于资产安全的考虑,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服务定位,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一方面,金融资源大量投入实力雄厚、有强担保或有资产抵押的大中型企业,对个体经济、“三农”、担保不充分的小微企业支持不足;另一方面,对传统行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入较多的金融资源,对尚未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的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资源投入相对不足。金融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金融创新步伐需进一步加快,金融业态平衡发展有待加强。从金融创新看,江苏地区直接融资发行规模呈快速增长势头,直接融资的规模和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尽管如此,面对融资主体不断提出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江苏金融产品的创新仍有较大空间。现阶段,江苏地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整体仍不高,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社会化融资业务还需加快发展,轻资产企业在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上存在一定困难,创新业务的品种、渠道和内容都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从金融业态现状看,江苏有一定优势,但各种业态发展不平衡,与江苏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比如,江苏保险业的业务创新深度与国内一些发展较好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江苏金融租赁业具备规模的金融租赁公司数量不多,群体有待进一步壮大。

金融风险传导扩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加大。江苏社会融资规模逐年上升,但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经济运行环境下,一些地区和企业的风险不断暴露。局部地区担保链风险集聚并爆发,且有蔓延迹象;钢铁、船舶、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先后暴露,并向上下游企业扩散;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上升,并逐渐向大型企业蔓延;部分效益不佳企业占用大量银行资源,依靠外部融资借新还旧,债务规模越滚越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有所显现;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企,部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出现倒闭的情况。随着金融风险的传导、扩散,江苏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资产质量压力。

二、推进江苏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方向

当前,江苏实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金融资本的着力推进至关重要。江苏金融改革要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出发点,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对各类资本流动的规范引导,不断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畅通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渠道。坚持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为核心,以完善江苏当前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深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市场化程度、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为着力点,优化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好金融的杠杆、工具作用,全面助推江苏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找准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要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金融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江苏金融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不断丰富金融市场层次,持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简化并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效率。

拓宽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活动的有效路径。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大量民间资本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领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低水平扩张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矛盾,造成资源错配进而导致资源浪费,也给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潜在风险。江苏金融改革应充分利用好民间资本活跃度高这一优势,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方式和机制,激发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合法有效地参与实体经济发展,为金融支持实体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来源。

三、推进江苏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策略

1.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能力

提高融资成本实惠向经济实体传导的有效性。推动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足够多元的市场主体和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下,促进市场信息的有效流通共享,创造条件强化实体经济对融资主体和产品的知悉、评价和选择能力,确保经济实体分享到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带来的融资成本实惠。

加强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切实降低经济实体融资的担保成本。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运行需要,扩大现有抵押、质押品认定范围,推广各类型收益权、实物生产资料的抵押、质押贷款创新,推动风险担保基金建设,通过政府担保基金、企业集群担保基金等方式,形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融资风险共同体,降低小微担保融资成本。

创新融资还款方式,切实降低经济实体接续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设计“年审制”、循环贷款、“无间贷”等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还款方式,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减少融资过程中的结构性摩擦,降低小微企业接续融资成本。华夏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网络贷”、“年审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降低经济实体融资信用成本。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信息平台、信用评价、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体系的建设,健全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组织,搭建完善的金融信用平台,不断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努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成本。

2.优化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加大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力度

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经济任务的进程中,金融业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江苏未来产业空间布局,制定更具导向性的融资政策,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了解产业发展所处阶段、面临瓶颈和金融需求,重点对升级转型、技术创新以及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融资需求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落后行业,尤其是“两高一剩”行业,以及落后产能、技术水平低下的企业,逐步限制金融支持并适时退出,倒逼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

扩大有效供给,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行业、生命医药行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科技贷款绿色通道。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与绿色信贷领域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工业融资产品创新,鼓励发展能效融资、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排污权抵押、碳排放权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国家政策鼓励专业技术突出、管理规范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减排工程承包企业、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力推动创业金融成长,解决初创企业者的融资困难。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结算、信贷、咨询等全流程、标准化的金融服务,针对具有广阔成长空间的项目和契合政府发展政策的企业优先提供金融服务。

加大薄弱环节金融投入,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引导和调动金融机构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和投入,有针对性地制定特色化经营、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战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小微企业聚集区成立特色支行、专营机构、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金融事业部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经济实体资金需求的可获得性;引导村镇中小金融机构、专业化金融服务公司和平台找准市场定位,鼓励其专注于为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与服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在做好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同时,在省内积极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业务。

3.培育多元化金融供给主体,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银行业竞争和创新力。进一步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同目前市场形势与政策规定相适应、兼具协调机制的管理体系。一是发挥银行业产品创新研发优势,创新金融工具。引导银行业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拓宽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鼓励银行业创新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二是顺应消费信贷和第三产业特点,稳步推进非耐用品的消费信贷、分期付款发展,加快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等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三是发挥银行业信息技术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顺应时展需求,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借鉴移动互联的平台思维,搭建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的服务网络,加快设计移动银行客户端,突破传统物理网点的束缚,实现客户的流动性获取与管理。

加快普惠金融推广,构建多层次供给体系。发挥各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引导银行业强化区域金融服务,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小微金融债;有效发挥各类新型机构的互补优势,进一步丰富江苏金融业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有效补充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健全和完善民间资本监管机制,加快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登记管理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建设。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机制,引导更多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4.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力维护金融稳定

篇7

关键词:北京市;实体经济;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98-04

一、研究背景

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和核心内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现代经济。虚拟经济是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资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虚拟资产的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非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全球或局部地区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引发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大量探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经过深刻反思,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纷纷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方向。我国也很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近年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北京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也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确定新增长路径和动力。

二、制约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低利率不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它在经济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行宏观调控,利率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作为一种金融市场的分配机制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一是担当分配金融稀缺资本的标准,通过利率机制能够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更高的地方。二是诱导居民将剩余资金用于贷款市场作投资之用,即民众的储蓄增加。只要市场利率为正值(利率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利率机制就能正常发挥上述两项基本功能。当通货膨胀率超过相同时期内存贷款利率时,就出现了负利率。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利率几乎不可能出现负值,因为如果利率为负值,居民储蓄就会纷纷流出银行存款体系,另外寻找让个人财富不贬值的地方。长期的负利率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一是财富转移,将储户的财富转移给信贷接受者;二是制造虚假繁荣,大量储蓄存款从金融机构流出投向房地产、贵金属或其他投资投机领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内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几次调整,我国进入了一个低利率的经济时期。在过去10年里,我国大部分时间实际利率水平都为负值。从历史上看,在1990年9月至2012年4月这248个月中,约有86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分别是1992年12月至1995年11月、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不包括2005年1月)、2006年12月至2008年10月(不包括2007年1月)、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和2012年3月。事实上,从2000年至今,中国仅出现3次实际利率由负转正现象,分别是在2005年4月、2008年12月和2012年2月。

我国长期的负利率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后果。负利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居民放在银行里的钱会缩水。严重的负利率导致保值性和投机性投资的动机增强,生产性投资的动机减弱。因此,在长期的负利率下,人们把储蓄转移到其他投资品上,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挤压了对实业资本的投资。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尹中立的观察,当2007年出现物价快速上涨、负利率变得较为严重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恰好迎来价格猛涨时期。2007年的CPI从7月份超过5%的关键点,在8月份达到6.5%,与之相对应,中国股市在这两个月间分别大涨17%和16.7%,房价也出现飙升。资金充足的大型企业,由于制造业利润的不断下降,面对房地产市场高利润的诱惑,不断涌入房地产业。

负利率另一重大危害在于混淆市场资金价格信号,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经济系统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在一个正常的经济环境下,厂商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在资本边际效益与市场利率的比较中形成的。如果资本边际效益大于市场利率,那么将促使厂商增加投资,反之则减少投资。而决定资本边际收益的往往是企业项目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但是在负利率的环境下,由于资金价格过于低廉,使投资的相对边际效益大幅提高。因此,在生产性投资中,原本不该进行投资的项目也会变得有利可图,导致了很多错误的投资以及资源的浪费。另外,在资源有限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只有两类企业比较容易获得稀缺的信贷资源:一类是与金融机构维护着良好关系的大型企业,它们往往具备国有背景,而分散的中小企业融资却很困难;另一类就是通过高报价争夺信贷资源的民营企业,但这些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存在较高的失败风险。面对高风险企业的高利率报价竞争,那些技术水平好、治理结构完善的企业基于自身强烈的风险控制和财务意识,一般会选择退出信贷市场竞争。由此可见,“负利率”往往在无形中扼杀了那些未来可能引领经济发展潮流的创造性力量。

综上所述,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投资于实体经济的资本越来越少,充裕的资金大量流动于股市、房地产等虚拟市场;较低的利率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粗放、低效型的经济增长,不利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金融和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的吸引,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高利润行业的示范和吸引,吸引了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这些行业,使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相对减少,挤压了对实体经济的资本投入,形成挤出效应。同时,实体经济领域资金供应减少,使得实体经济部门融资成本过高,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业是全国十大暴利行业之一,高额的利润使得众多资金纷纷投入到房地产业。很多实体资本大量流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包括央企在内的很多国有企业,也都把投资的重点放到了房地产产业,甚至对其他投资主体形成了挤兑。

金融业也是高利润的行业。据调查数字显示,2011年商业银行人均年创利润50万元,而实体企业人均年创利不足4万元。①存贷款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内容。从资产看,存贷款所占比重超过了中国银行业负债的80%和资产的50%;从业务收入看,利差收入占到了中国银行业总收入的75%以上。② 2011年银行业1万多亿元利润中的80%左右来自于存贷款业务中的利差收入。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银行业利润是产业利润再分配的一部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最终会趋于平均化,银行业也应该获取平均利润。银行业的利润过高会侵蚀产业利润,影响产业资本的发展,最终会影响银行业的长远发展。我国银行业是一个非充分竞争的市场,非充分竞争的市场会产生高额利润。另外,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利率调控仍然保留着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央行调节的是基准利率,也就是金融机构间同业拆借的基准利率,并不直接规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而中国,则由人民银行调节银行业的存贷款利率,直接确定了商业银行的成本价和销售价格。我国上市银行净收益增加主要是源于利息净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益增加。

银行获得的高利润是建立在拥有垄断性的贷款议价权基础上的,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银行处于强势地位,大多数企业没有议价能力,由此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大量利润从实体经济进入到银行体系。而与此同时,很多产业资本出于逐利的本性,逐渐逃离利润率低的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因此,银行业的高利润对实体经济相当不利:大大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挤压实体经济的利润,还导致营商环境的恶化。

(三)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在更高层次上找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兴奋点

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影响,技术的创新会引导实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创新能力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北京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核心要素。北京是我国创新资源的密集区和创新辐射源头,但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发挥,高端产业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难以在更高层次上找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兴奋点。具体体现为:

首先,北京市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转化率较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目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主体,但由于高等学校现行的科研评价机制没有将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使得高校科研人员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压力,很多成果没有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作为创新成果运用的企业,基于风险和市场化效益的考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意愿不高。企业青睐于投资少、比较成熟,能立杆见效的科技成果,不愿因对风险大、周期长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投资。研发机构和企业各自的价值取向,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其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不能对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企业的创新基础相对比较弱,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创新的投入成本又比较高,导致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对研发的投入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不足,主要制造业技术和关键设备引进比例大。

再次,高端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不明显。北京市的高端产业主要是以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只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生产线进行生产加工。这种“有生产能力,无核心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对于提升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起到引领作用。

(四)实体经济中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而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之所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和协调运行的基础性力量,渗透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在吸纳劳动就业、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率、科技创新,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市中小企业对首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就业带动和和谐稳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融资难、信息化成效低、人才匮乏、经营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1.融资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中小企业一般都有规模小、经营灵活的特点,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生命周期短。普华永道的《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中小企业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市场风险大,预期投资收益不稳定,破产的比率较高。这就使得银行等外部融资的出资者在给其提供贷款时,会采取提高信用风险控制系数的办法,从而导致了贷款的普遍减少。同时,北京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内部管理制度落后、财务制度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等问题,使得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能得到的担保和抵押少,对取得抵押担保贷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中,经营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税费负担重分别为企业认同率最高的3个因素。其中,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率达到69.02%,小型企业对资金紧张的认同率达到46.03%。资金紧张不但制约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同时也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金融创新产品尚待进一步发展。

2.信息化成效低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认识到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性,广泛应用了各种信息化系统,但是普遍存在信息化成本高,成效低等问题。2010年国家统计局北京市调查总队的问卷调查显示,①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0%及以上的仅有5.20%,77.13%的企业没有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任何销售收入。59.46%的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信息化技术力量不足,也有40.85%的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会增加企业成本。另外,没有统一的标准、安全性不能保障等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分别有39.40%及39.09%的认同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低主要是中小企业资金缺乏、内部管理不完善、信息化人才缺乏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3.人才匮乏,流动性高

北京市中小企业人才匮乏,人员素质整体不高。2010年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仅就经理层的文化素质而言,北京市中小企业中大学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平均3.72人,大专及以下学历平均5.6人。至于普通员工,高学历人才则更少,企业全部职工人数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一半的企业仅有46.68%。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企业招聘合格的技术人员更加困难。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资金缺乏、报酬较低、培训机会少、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使得员工流动频繁,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

4.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优势

创新能力水平对企业进一步的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北京市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从国外引进,创新较少,缺乏国际竞争力。目前北京市中小企业出口和投资领域大部分集中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很低,主要在低端市场上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严重影响了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实体经济经营成本较高

经营成本是企业和资本选择投资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因素,城市经营成本高已成为我国大型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北京的用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生活成本等持续攀升,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成本逐渐提高。从积极方面来看,这将促使城市转型升级发展,但也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产业持续发展,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2011福布斯中国大陆经营成本最高城市”排行榜中,北京市仅次于上海市、杭州市,位列全国最高经营成本城市第三位,②北京市劳动力成本和办公用地租金均居全国第一位,税收成本位列全国第三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中,经营成本上升、为企业认同率最高的三个因素之一。北京市中小企业对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率达到69.02%,比2009年上升了4.86个百分点,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位居认同率第一。不断上升的经营成本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小型企业首当其冲。分单位规模来看,小型企业对资金紧张的认同率高于中型企业,达到46.03%,高出中型企业10.21个百分点。各行业对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程度有所不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认同率最高,达到96.55%,房地产业对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率是53.33%,为行业内最低。

生产经营成本过高带来的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体现城市活力、承载大量就业的小微企业经济环境的恶化,可能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北京市投资环境改善不足,也会影响北京市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特色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滞后作用或将逐步体现。面对经营成本逐年上升带来的挑战,城市管理者需要将经营成本控制在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合理范围之内,同时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高成本、高增值。

(六)税收负担过重

税费负担过重,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实体企业除了17%的增值税、25%的企业所得税,还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发展费、价格调节基金、堤防费、房产税、土地税、印花税、房屋租赁税、残疾人基金,再加上各种收费和罚没,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过30%,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涉税种类多,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部分小微企业缴税总额高于净利润;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不足。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中,税费负担重为企业认同率最高的三个因素之一。

三、促进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应采取政策措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一,应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关系,虚实结合,相互促进,重点防范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风险。第二,营造实体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政府应着重于建设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第三,以创新为原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北京市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四,转型发展是实体经济做强的必由之路。实体经济要以转型发展为载体,努力形成北京市以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第五,央企发挥投资导向作用,主辅分离,精干主业,引导实体经济发展。央企应发挥正确的投资导向作用,主辅分离,回归主业,做强做优,精干主业。第六,发展中小企业是做强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突破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融资瓶颈,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保障。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培育重点领域的中小企业。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危机;发展;创新

1 实体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与服务的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经济活动,它主要包含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其他产业部门,同时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等。是一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微小型企业在资金方面供给严重不足,融资的成本高,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的去借高利贷,融资难,融资贵,使那些企业喘不来气,有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由于外需萎缩,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起来会更加困难,资金更加紧张。但各类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金,中小实体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很不稳定,在实际的资金运行过程中,总有许多中小实体企业资金周转方面上出现很大问题。一些中小企业因不能从银行贷款而转向民间融资,借高利贷度日,资金成本相当高,且风险也非常大。货币供应分配不均是当前经济中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产品市场需求受限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外向度已超过80%,有些地区经济的外向度更是超过了100%,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都在做外贸产品[5]。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作为外贸产品主要销售地的欧美国家市场需求不振,大量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订单减少,有的价格降低,有的资金回收困难,还有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新兴市场虽然有所拓展,但总量不大,而且困难也不少,难以抵消传统市场下滑所带来的影响。国内市场拓展由于经营模式不同和需求类型不同,所以很难弥补国外市场需求不足。相对于虚拟经济,目前实体经济的市场制约更加明显、更加直接。目前,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市场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国内市场信用,特别明显,直接影响市场规模的扩展[9]。各地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产品假冒伪劣屡见不鲜,知识产权侵犯时有发生等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就当前局势,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信誉评价体系和诚信体系,如果不能尽快有效地解决失信问题,将会导致国内市场混乱,开拓的综合成本就无法下降。实体经济企业普遍感到国内市场开拓难于国外市场,因而一些外贸产品生产企业宁愿缩产停产,也不愿拓展国内市场。

(三)创新投入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市场、资源、环境等多重压力之下,通过生产技术和管理创新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显得尤其重要。但不少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很难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一方面,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比如研发经费的投入和新产品试制费用的投入等都需要大量的前提资金往里面投入。而在创新这些活动过程中又具有很大的风险,如研发失败、资金空投的现象经常发生,企业需要对这方面风险具备应对能力,这使得一些企业知难而退;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技术实力,需要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设备,这些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由于大量实体企业缺少资金支撑,创新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企业成本日渐上升。实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成本构成内容众多,远多于虚拟经济。另外,目前劳动用工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不少生产企业感到招工难,用工成本高,人事管理难度大。

3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

(一)着力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水平

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高端、高质、高新化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积极的引导与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力度[2]。促使实业生产活动提高一个新的台阶。加强科学管理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相互配套协作的产业链,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着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在投资政策和要素保障上给予更多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国外技术先进、生产环保、效益良好、带动力大的产业项目,以此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完善现代企业规章制度,改进和提升经营业态,增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

(二)营造脚踏实地、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转变服务理念,积极支持和保护实体经济发展。着力帮助生产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排忧解难,清除障碍。努力提高政府服务,大力改善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智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并出台对实体企业发展有帮助的各方面决策,引导企业以实业为主,努力提升企业的产品总体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以实体经济活动的企业得到更多的保护。为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和要素资源,要在才能、土地、资金等方面确保满意。要逐步增强市场运行的秩序,严查一些假冒伪劣和知识产权侵犯等违法的行为,这样才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透明的市场环境。

(三)处理好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虚拟经济健康的情况下,不仅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金融需求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实体经济分布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1]。要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发展持续性的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必不可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业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有效地进行金融监管,这样才能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并实施公正和公开的市场准则,切实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做到消除任何无形与有形的市场壁垒。完善和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方案,激励民间资本向基础性和资源性行业进入,增强实体经济在上游行业的竞争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产能过剩的下游行业,要对落后的产能进行兼并或淘汰,以此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要增强其对上游行业的谈判能力,从而防止实体经济行业在分配利润上出现差距过大的情况。

篇9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加快融合,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会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的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今年5月,国务院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是加快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中应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尤其是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坚持两化深度融合,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典范,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三是要坚持质量品牌为先,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四是要坚持推行绿色发展,加强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五是要坚持突出战略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为重点,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六是坚持推进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稳步化解过剩产能,加强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优化国有企业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篇10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着力点,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以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推动龙江经济振兴发展。哈尔滨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核心城市,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和投资拉动,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上,下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上,下在打造城市宜居环境上,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全省稳增长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无论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从城市功能配套和未来发展,搞好哈尔滨站和霁虹桥改造都具有重大意义。市委、市政府及铁路部门在哈尔滨火车站拆迁改造上推进力度大,具备前期开工条件,应给予充分肯定。希望所有相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进一步强化沟通协调配合,抢抓黄金施工期,加快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进度,为“龙江丝路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群众便捷出行构建现代交通网络。要高点站位、统筹规划,加快推进“龙江丝路带”物流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俄方商,促进物流公司与电商对接合作,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吸引国内外高端外向型实体产业向我省集聚。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好我省激励人才创业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等政策措施,为人才创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创造环境,鼓励正在创业的年轻人大胆创业创新,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早日实现创业梦想。要持续抓好马家沟综合治理,加强上游引水、中游水利用及沿岸景观建设,让省城水更清、草更绿、景更美,切实营造文明宜居靓丽的城市环境。要把城市棚户区改造作为头号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确保今年工程100%开工率并如期完成竣工任务目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投资稳增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哈尔滨作为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重要枢纽,必须加快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自身地位相符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增强综合通枢纽功能,为形成高效便捷畅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加快推进哈尔滨火车站改造和霁虹桥改造,提升哈站铁路枢纽功能,确保哈齐、哈佳、哈牡客专铁路顺畅通过,为繁荣“哈(满)俄欧”和开通“哈(绥)俄亚”陆海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离开实体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是一句空话。产业项目是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经济。抓产业项目,就是抓实体经济。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实力。哈尔滨作为全省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人才中心,在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上占据绝对优势。要积极申建哈尔滨新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俄自由贸易区,为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搭建载体平台,同时利用好哈尔滨综合保税区、高新区、经开区、中俄科技合作产业园等现有载体平台,吸引国内外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以及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把哈尔滨打造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核心区。

抓好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家园,既是改善民生的举措,也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要加快“三沟一河”综合治理,坚持依托水、开发水、利用水,抓好全线污水净化处理,加快水源地及河道配套水利设施建设,打造市民亲水长廊,使之成为城市靓丽风景线和群众休闲场所。城市棚户区改造既是深受百姓欢迎的惠民工程,也是拉动地方经济的有效举措。哈尔滨要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必须对加大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对完成征地拆迁和招投标的,要抢抓黄金施工期,加快建设进度,为百姓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宜居家园,确保居民早日回迁、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