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艺术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传统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传统艺术

篇1

自“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如狂潮般侵入中国。国人在清末经济文化都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亦迫不急待的需要西方先进文化的滋养。从此,中国文人墨客的革命家开始对固守千年的封建文化质疑并意图废除之,当然国粹陶瓷亦不乏革命家的出现。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珠山八友等革命家对传统陶瓷装饰的不满并深入研习国画领域,利用传统工艺技法描写文墨骚客,并时常相聚探讨陶瓷绘画,相敬如宾,后虽有事故且不欢而散。但此些革命家对拓宽陶瓷装饰的视野功不可没,使得陶瓷装饰由纯工艺品向半工半艺转变,由民间日用瓷和供奉皇家的礼品向文人墨客转变。国人以此沿袭,大放异彩。

虽珠山八友开山劈地,近现代陶瓷艺术发展却不紧不慢。国家混乱的战争年代,政治文化经济一路跌落,陶瓷装饰并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景德镇仍旧带着前朝装饰风气在贫困风雨中摇曳。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红色文化就此结束,政治对艺术的极权控制也表面上消失了。西方意识也趁此机会再一次大规模的涌入国内。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影像艺术随之而来,这些在先进工业支撑下的所谓先进文化彻底颠覆了传统绘画,艺术领域“春风拂面”,陶瓷艺术也迎来了自己新的“惊喜”——现代陶艺。当然“现代陶艺”在国外已经相当发达了,国人发现单一的陶瓷纹样装饰以及借鉴水墨画的方式亦不能满足艺术家对陶瓷艺术的理解。第一代陶艺人开始探索陶瓷装饰以及陶瓷艺术的视野。在景德镇,周国祯先生在陶瓷雕塑材料领域的探索,李菊生先生在颜色釉领域的探索,姚永康先生在陶艺领域里的探索都启示着后人对陶瓷艺术更宽更广阔的理解。

西方强大的工业水准决定着近些年的世界话语权,西方意识在这看似和平年代仍旧侵略着民族意识,陶瓷领域亦未能逃此劫。陶瓷艺术人盲目模仿西方以及日本陶艺,如在景德镇乐天陶社仍旧标榜着所谓的现代陶艺,粗制滥造的背后仍旧是西方意识这个强大而成气候的资本家。后生如何呢?在不知所云且混乱不堪的西方意识里唯有盲目推崇。一些所谓艺术家与工匠的流言蜚语培育着在娘胎里就已西化的年轻陶瓷人。

另外,传统的景德镇在新世纪仍旧是国家制瓷中心,仍旧在瓷器文化产业链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固守传统的瓷器艺术家仍旧坚持着这优秀的传统经典。器型、青釉、白釉、青花、五彩、古彩、粉彩,古人留下来的文明仍旧被后人追捧迷信着。官方对先朝器物的宣传和收藏家对古玩的热恋也引导着人们对陶瓷艺术的认识越走越狭隘。

篇2

论文内容摘要:保罗·塞尚用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几何构成方式,使得艺术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从艺术的传统法则到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从而推动了艺术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一、艺术观念与视觉方式的变革

观念支配世界,观念改变世界。潜藏在视觉方式变化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乃是艺术观念的变化,所以记载着各种艺术风格、流派产生、发展、衰落的艺术史,不仅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来说,乃是一部关于艺术观念不断更新演进的历史。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所持有的艺术观念是不同的。艺术观念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艺术作品、甚至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认识和评价。

纵观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和演变,从宏观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法国印象派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西方美术以模仿写实为主流,可以称为西方传统艺术;第二阶段从l9世纪下半叶的后印象派开始直到现当代,这个阶段的总趋势是突破模仿自然的传统艺术观,走向主观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表现,建立了全新的艺术观念。在传统艺术观念到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保罗·塞尚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在塞尚之前,西方主流画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模仿自然万物,从塞尚开始,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正是由于塞尚的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巨大震撼,这种巨大的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可以说,现代艺术始于塞尚,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西方美术史分“塞尚之前”和“塞尚之后”两个阶段。要了解、认识西方现代艺术,首先需要了解、认识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变,而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变肇始于塞尚。

二、塞尚与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型

塞尚用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几何构成方式,使得艺术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从艺术的传统法则到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从而推动了艺术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1、几何构成方式。模仿再现的艺术观念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谈到了人有模仿的本能,柏拉图提出了绘画是对现实的模仿的模仿理论。作为一种美学体系,模仿理论确立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还以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法则发展和充实了再现客观对象、描写真实的艺术手法。艺术家们在描绘对象时把模仿客观对象作为绘画不可动摇的基础,这种传统绘画观念一直保持到l9世纪印象主义时期。塞尚最初参加了印象派画展,但印象派主要追求光影的效果,而忽视对象的轮廓和形,艺术观念的差异最终导致塞尚的离开。塞尚最大的旨趣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尽可能客观地描绘世界,从本质上看,塞尚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他最崇拜古典主义艺术家普桑绘画中的那种平衡、宁静和坚实的结构,促使他不惜代价要在自己的艺术中实现那种博物馆艺术的不朽和永恒,但他发现古典艺术大师为了这种艺术风格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然的真实性,因为这种创作所尊重的不是自然本身。所以塞尚声称“根据自然,重画普桑的画”。他认为画家应该忠实于自己面对自然所获得的视觉感受,使作品既有印象派强烈鲜明的色彩,又不舍弃对象的形和结构。 在塞尚看来,人的感觉和知觉是混乱的,人看到的对象也是散乱的,往往因为艺术家对物体的主观感受和心境等因素而导致表现对象不真实,为了描绘客观的真实,塞尚试图探索绘画所描绘对象固有的本性,物体最真实的本质,经过艰难的努力,塞尚找到了结构这个物体所具有的本质,他认为无论外界条件和艺术家主观情绪的变化都不可能改变对象的结构,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混乱的知觉纳人程序,在视觉范围内获得这种有序的结构,他开始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他说: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人们必须在这些单纯的形象基础上学习画画,然后人们就能画一切想画的东西。但这恰好与他绘画的初衷客观真实描绘对象是背道而驰的,他的结构观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认识和描绘对象的方法,这种绘画创作中的主观性成为后来现代艺术的基础,几何构成方式这种手法导致了立体派艺术的产生。

篇3

Abstract: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pneumatic tube system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re introduced. Design principles and system design procedures and system design factors are described. The article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hospital pneumatic tube system.

关键词:气动物流传输;设计原则;程序;要素

Key words: pneumatic logistics transport;design principles;process;elements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187-01

0引言

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新建病房大楼占地面积7600m2,建筑面积28085m2,是2005年扩建的拥有1000多张床位的三甲综合型医院。该院装备的德国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共分布85个工作站点,管道路由长达近2800m,是目前国内110型规模最大的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开通使用5年来运行良好,日均传输量达到1800多次,安全无故障率为99.99%。整机系统之所以达到如此运行效果,与其成套设备品质、售后服务和院方后续管理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同时前期系统可行性设计解决方案也是不容忽视的必要条件。笔者作为本系统项目设计师,就有关设计问题略谈已见。

1系统设计原则

气动管道传输系统,在我国医院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物流装备,仅有几年的历史,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包括设计规范在内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医院建筑规模与档次、业务流程与需求及资金状况等差异性,决定了气动物流传输系统设计解决方案的个性化。泰达医院气动传输系统设计方案遵循以下5项原则:

①产品专业化原则。泰达医院装备的气动管道传输系统是具有50年历史的“老字号”国际知名品牌,制造厂家研发制造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例如:整机系统中各分支系统可以采用独特的“兼容”回收站,以解决偶遇传输瓶到回收站时随时有人处理,避免由于回收站设置在机房而造成的使用人员与管理人员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而“兼容”回收站与上一个工作站要求距离>15m且尽量靠近机房。

②满足传输需求的原则。医院传输需求取决于其床位数量、门诊数量与功能科室设置等因素。依据泰达医院总评规则、床位数量、门诊量和功能科室布局,选用管道外直径为110mm的气动传输系统,设计日均传输负荷量约3800次,系统运行3年来的实践表明足以适应需求并尚有一定余量空间。

③适应业务流程的原则。为防止高峰传输期的拥堵“瓶颈”,系统设计中把那些传输量较大且业务相关联的职能科室站点进行合理布局与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让站点之间“门当户对”,分支系统路由“各施其能”,以增加少许投资成本达到顺畅的传输速率。

④预留扩展的原则。机房空间与供电配置、分支系统站点增加与整机系统扩展分支分统,总体设计中适当考虑到医院的未来发展需要和可操作性。

⑤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的原则。比如系统设计要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施工、消防设施、节能环保、现场管理等相关规则。

2系统设计程序

针对气动传输的特点,天津泰达医院视系统设计为重要环节,十分关注供货商的设计能力,院长曾多次亲临方案论证与审核。整机系统设计经历“5个阶段与程序”,从而达到精心设计最佳解决方案的目的。

第一阶段为初步设计。医院提供电子版设计图纸,介绍医院建设概况,供货商分别提供初步设计方案。第二阶段为投标设计方案。在初步设计方案中,择优选用解决方案,再汇总有关意见,并确定招标的规格型号、站点数量与分布、分支系统要求及机房位置等。投标人依据招标要求与自身产品特性,进行投标方案设计。第三阶段为深化设计。中标人会同院方、设计院、工程监理及总包方(代建方)等,确认最终设计方案,主要是管道路由与机房设置等相关事宜,在此基础上完善施工图设计。第四阶段为变更设计。在实施安装中,由于种种原因,站点增减或移位,管道路由改线与变更时有发生。中标人务必认真及时做出设计变更方案,并严格按经核准变更的图纸要求改装。第五阶段是竣工图设计。中标人编制完整的设计图,包括系统构成示意图、平面图,标明管道路由、工作站、转接机方位、机房布置,由设计院绘入建筑总图或作为设备设计附图资料备存。

3系统设计要素

气动物流传输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到科学设计?就泰达这样一个规模大、站点多、管路长、要求高的系统而言,关键是注重5个要素:

①站点布局的合理性。理应因需设站,切勿因点设站。例如:有的职能科室只设1个站点,有的科室设两个甚至多达6个,另有多个职能科室共用1个站点。

②管道路由的科学性。做到尽量走“捷径”少拐弯,这样不仅可减少不必要的转换设备与管道、弯管及辅材的投入,更有利于减少日后传输距离和故障节点及传输瓶磨损耗材。

③控制系统设置的可行性。在理论原理上,每个分支控制系统可设置数十个主设备(工作站和转接机)。从实际应用出发,通常每个分支控制系统设置20多个主设备。泰达医院85个站点正常设置为3-4个分支控制系统。鉴于该院的环境和传输需求,整机系统设计6个分支控制系统:系统Ⅰ设置3个分支子系统,共67个站点,连接贯通全院大楼,系统与系统之间采用智能交换中心;系统Ⅱ设置3个分支系统,共18个站点,用于急诊护站、急诊手术室、ICU、中央手术部手术室,分别与检验中心之间实现点对点传送样,系统与系统之间采用独立运行方式。实现整机系统各分支子系统在检验中心都有单独的直达站点,勿需经交换中心转换;分支子系统之间采用点对点双向快捷交换方式,传输瓶勿需在机房等候交换;某一站点检修不影响其他站点正常传输;某一分支子系统检修不影响其他分支子系统的如常运行。如此独特的高性能控制系统保证了整机系统的高效率与高可靠性。

篇4

对我国油画写意进行研究,是对焕然一新的美学特点以及视觉美感进行探寻,是将兼具中西方美学之长的优点发扬光大,对油画艺术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研究我国油画中写意性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写意性油画的产生,是在强调油画语言特质基础上,加入属于中国特色的绘画技术和方法,无论是绘画中的用笔还是着色,都呈现出一种东方韵味。随着我国地位的不断上升,更多的艺术家在吸收西方绘画艺术时,更倾向于传达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思想在西方油画中的加入,逐渐形成了我国油画中客观结构向精神表达方向转变,逐渐偏向于主观精神的表达[1]。写意性是我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而写意性油画的出现,则是贯穿了整个中国油画发展的历程,是作为中国文化底蕴与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随着风靡全球的东方文化被大家所认同,更多的艺术家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庄周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更为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中国油画写意性的基础,成为传达东方艺术韵味的指导[2]。一直以来我国油画的写意性都是我国艺术家和绘画爱好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当代艺术表现手法和媒介泛滥的年代,油画的写意性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如何才能更好的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背景下,更深层次的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是我们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东西方油画之间关系的分析

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百余年,其重客观塑造、讲究艺术科学的特点逐渐被中国油画家所接受,但是因为我国艺术家深受儒家思想以及老庄学说影响,在进行油画创作时就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写意性融入画面,逐渐形成中国写意性油画。东西方油画具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本质上来说却也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可以说是算近亲[3]。

在西方油画艺术传入我国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民族化”、“写意”油画。以审美角度来看,东西方油画存在明显的区别,即西方油画主要是以科学为基础,更为注重写实和色彩的表现力,而中国油画更注重描画心意,强调的是性情与人性的艺术。东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因为历史以及地域性差异,存在一定区别。但是,在其发展过程和心理原因上来讲又是十分相像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油画的表现形式都是绘画艺术成长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后,画家的一个自主选择,一种放弃表象探寻本质的追求和努力。更是历史发展到此阶段,人们自觉意识提升的一种产物。因此,西方油画与东方油画可以说是精神上的近亲,而两方面的相互融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性油画。

三、中国写意性油画个案研究分析

(一)林风眠油画作品写意性分析

我国油画的发展建立在西方油画基础上,20 世纪杰出的油画家林风眠认为中国油画是在西方油画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西结合”式绘画艺术。林风眠认为面对中国油画现状,想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引进西方艺术,实行中西合璧,才能挽救中国油画的颓势。其代表作“荷花”,在实现西方油画艺术所注重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科学论点上,融入中国传统写意性绘画艺术,实现了中国油画的写意性。作品中所画荷花三三两两,整体表现自然生动。与我国传统绘画中三点构图法具有相似之处,画作整体色彩明快、和谐,在西方油画基础上突出的表现了中国画中所具有的笔墨情趣,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二)徐悲鸿油画作品写意性分析

在绘画风格上来说油画中国风可以说是所有中国油画家的最高目标,实现中国油画的写意性,就不能全盘接受西方油画艺术,一成不变的应用到中国油画中,我们应该结合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形式和优良传统,表现出属于中国画家的气质,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想法以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客观求实的基础上融入情感的传递。徐悲鸿是我国写意性油画的杰出代表,在创作上将西方油画的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语言相结合,其代表作《田横五百士》被称为中国油画进行民族写意性探索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作品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出其“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面中老妪与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中表现出的是哀婉凄凉。同时此作品显示出了金字塔般的构架,让我们想起西方油画大师大卫、普桑的作画风格。徐悲鸿选用红、黄、蓝为作品主要颜色,突出了田横与五百壮士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明朗素净的天空,传达给人一种澄澈肃穆的感觉。而“高贵的纯洁,肃穆的伟大”正是德国温克尔曼大力提倡的艺术格调。作者将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格调完美的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中,在追求客观科学基础上突出了民族传统写意性绘画艺术。

(三)吴冠中油画作品写意性分析

吴冠中在油画创作中尝试着在油彩运用方面上体现东方特色,在油画中引进中国画点线的流畅,油画的虚实和透明。吴冠中认为在油彩塑造方面,色感的厚重度较之流畅性更易把握,但是东方审美观念更倾向于画作中所具有的气韵灵动。因此,在进行中国油画创作时,想要表现出传统文化特色的写意,就需要加强对油彩运用的研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选择用更为简洁、明快的点、线、面将客观存在的具象表现为情感传达的意向。例如其代表作品《渔船》,主要选择以银灰为主要基调,赋予了油画一种轻快而又优雅的东方韵味。作品选取江南水乡为背景,以探讨色块之间联系为基础,突出了具有深度的美感意识与认知。

四、写意性油画对中国油画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中国写意性油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与西方油画相比,我国油画创作更倾向于选择用简单的构图和色彩,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表现出来,甚至有时候只是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心中的想法,在西方油画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笔墨韵味,虽然表面上看似简单,实质上却存在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想要进一步提升中国油画中的写意性,需要不断进行推敲、不断改进、提炼,在实际表象的基础上以“意”生“象”,以“象”造“形”,即避免了完全照搬实物现象的可能,同时也降低了主观臆测的可能。写意的存在奠定了中国油画艺术中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将实象融入想象,将意境融入实境,充分体现了艺术主体与人文修养的精神内涵。

(二)写意性油画存在的美学价值

对写意性油画进行探究,需要我们必须认清“意象”的含义,认清“意”与“象”之间的关系。明白写意性油画的存在不但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凝结,同时也表现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冲撞和交融。以东方审美观念来看,写意性油画选用简单的构图和色彩,在表现出客观实像的同时,将浓厚的思想感情融入进去,作品所具有的精神气象、审美理想等瞬间跃然纸上,展示了中国独具的哲思、诗化意境的人生审美观照。

结语

中国写意性油画,是艺术前进的必然,是需要不断反思、研究、探索的一种属于民族的独特绘画艺术,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产物,是技法过程和精神实质发展的结果。对中国写意性油画进行研究,需要摆脱盲目状态,努力实现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绘画艺术。

参考文献:

[1]沈行工.酣畅灵动笔端生情——陈世宁油画作品的写意性[J].美术,2010,26(03):26-27.

[2]宋涛.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之路——中国油画的写意解读[J]. 大众文艺,2010,32(20):59-60.

篇5

关键词:中国;绘画;西方;审美;美学

随着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方美学东渐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界都产生了极为浩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界带来的震荡,使得众多画者开始思考并探索,如何能让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能与时俱进,融入国际主流文化的大潮,能让世界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中国绘画的美。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尝试着将西方美学中的一些理念引入到中国绘画的创作中来。在这个艰辛又曲折的求索过程中,诞生了不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绘画大师,他们在绘画史上立起了一座座里程碑,并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些具有颠覆性的审美理念,而这些突破和革新都不得不归结为是西方美学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冲击和影响。

说到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引起的某些冲突,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不同地域文化土壤培育出的艺术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在此首先来探究东西方审美价值观的异同,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弄清楚导致中国传统绘画在近现代文化大融合中发生转变的一些最主要、最基本的根由。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在当今国际交流如此频繁的时代,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所面对的欣赏者并不只有本国的同胞,众多欣赏者来自于全球各国,彼此之间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使得欣赏中的碰撞多于共鸣。而即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欣赏到本国艺术之外的众多别国艺术家的作品时,也常会在精神上出现思维模式的流转切换。所以,無论是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还是以欣赏者的立场探究,这种种的迹象都在表明审美观确实是存在着中西差异,这种差异之大,使得碰撞时所擦出的火花都如此之烈,这种差异对整个绘画艺术,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推进和演化所带来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审美差异的根源在于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认知,包括自然认知、社会认知、历史认知、人生认知等,但它又绝不等同于对科学的客观认识。因为艺术审美中所饱含的感性情感因素,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

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证考究,不难发现,中西方审美价值观的区别在于,西方美学中的审美观强调的是物质世界客观准确,崇尚唯物主义哲学,喜好理l生真实之美;而中国审美观中则讲求辩证和谐的唯心哲理,热爱感性自然之美。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均十分注重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思想的主导性。比如,西方绘画大都极为立体、表现力开放大胆,并擅于在画布上用颜料细腻且近乎精确的描绘出透视和光影,世界名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就是西方美学审美观范畴下的最具典型的代表之一。而中国字画则讲求气韵生动,若没有了那一份气韵流转的意味,中国传统书画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大都具有综合性,是生命状态的社会实践,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中国传统基本审美价值观主要有气韵、意境等一些抽象主观的概念,其最根本的审美形态“气韵、意境”既中和的展开,又极具丰富的审美内容。中国古代绘画要求气韵生动是在审美活动中使审美对象洋溢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这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亘古不变的追求。

篇6

关键词 传统绘画 艺术 西方绘画

在世界上有两种绘画体系最受人们关注,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其中一是西方的诸国的油画体系,而另外一种就是我们东方水墨画体系。虽然他们不论从内涵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其在展现艺术“美”方面,不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表现形态,其内涵和韵味总是有着它相通的一面。即内在的美在精神上的的相同。在两种艺术文化在互相交融、补充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我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存在的明显联系。

一、两种绘画艺术在发展趋势上的同向性

东方的绘画艺术体系主要包括中国以及相邻国家的绘画,并切都矗立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之下。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审美标准主要体现在“逼真”上,《尚书》中曾有过“惟肖其画”的记载,强调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应该遵循“形似”的原则。当绘画延续到东晋顾恺之的时代,其观念、本质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飞跃。由“形为上”转变到了“神为上”上,也就是说画风从“逼真为主”转变为顾恺之的“传神写照”上。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写实的绘画技巧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当时的老庄哲学思想所影响,促使中国的绘画艺术踏上了以写意为主的道路。而到了宋元时期,大写意的水墨画风更是得到了兴起,进一步使具象锐减,确定了写意成为了中国画的创作主流。在我国儒家学派中庸思想的影响下,写意画风保持在一种实与不实、抽象与不抽象的似和非似之间。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曾说过:“似则太俗、不似则欺世”的概括。具象与抽象两者之间的高度融合,促成了我国绘画艺术中一个特殊的概念,那就是“意象”。中国写意画究的是艺术家本身的主体性格,看重其主观上的感受。

中国绘画在发展上是由“实”到“意”,而西方的绘画发展也是如此。这些都表现了出了画家从精神上追求自由、表现自由的过程,从形式上由“实”到“意”再到抽象概念转变的一个过程。因为艺术是情感的具现,所以存在着很多的一致性。只不过是西方绘画在“写实”上走了很长的道路,“写意”则是他们近代艺术在反传统上表现出的追求。

西方绘画产生在耶稣教的背景之下,主要是以欧美为代表,以神学的思想支配着西方油画体系,他们认为是上帝创造世上的万物,画家不能将神的创造改变,那是对于神的不敬,画家就像是眼睛的奴隶,要将看到的东西老老实实地画出来。因此,西方的绘画艺术在“写实”的道路上持续了千年之久。在西方绘画艺术的革新过程中,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艺术观念对于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西方的现代艺术可以说起到了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中国的传统美学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东方绘画艺术对于西方绘画的影响,在十九世纪末期的巴比松的画派作品之中就已经能发现一些端倪。从柯罗的作品中,《林妖之舞》和《阵风》之中就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中国绘画艺术之中“虚实相生”的美妙意境。在柯罗的绘画作品中,画风景最为突出,而风景之中却是以人为灵魂,但是却将画中人物刻画的很小,就好似中国古典山水画中所谓的点景小人。在这样的画作中,人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揭示风景的灵魂。

在接下来印象派画风中,更是受到了日本绘画艺术形式浮世绘的影响,而日本无疑是受我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如在莫奈的绘画作创作中,利用了东方美术原理中的“暗示”来完成它的新的艺术作品。在一次1967年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当莫奈第一次看到具有浓厚的东方绘画理念“暗示”的浮世绘时,兴奋异常。突出画间的韵律感和形式表现,讲究瞬间的感受,是印象派画风中的突出特色,而这些也恰恰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特质。

再后来的后印象派的主张当中,讲究的是揭示主观的世界,突出的是写意而不是写形。他们之所以形成了这样的艺术手法跟中国传统艺术和日本绘画艺术的影响十分不开的。在理论上和中国的艺术风格十分相似,而在绘画方式上,后印象派很注重笔触在挥洒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和神韵,具有十分突出的写意性。在表现语言之上也逐渐倾向于东方的装饰性与平面性,并在创作中开始使用黑线条,这是原本的西方绘画艺术中不存在的。

在西方绘画向现代迈进的过程中,绘画语言方面的革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所有的艺术家都在苦苦追求着崭新的绘画形式,像高更、梵高等都是西方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的绘画形式创造者。而在他们的新形式当中,都受到了东方艺术形式的影响。要说形式上的创造,中国的传统艺术绝对是最注重形式美的。谢赫在“六法”中使用的“骨法用笔“,在构图中的“三远”,在用线中的“八描”,在用笔中的“皴法”等等,无一不表现出我国传统绘画形式的全面性和独到之处。

三、总结

在西方各种各样的现代艺术之中,很多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子,即使像毕加索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绘画大师,也在接触到了中国独具韵味的的书画艺术之后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手法,由此可见,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的现代绘绘画之间是具有相同默契的。因此,在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巫极.东西方绘画风格的混流[J].艺海,2011(7).

篇7

【关键词】水彩 山水精神 传统

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可谓问题与优势并存。首先,自上个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锋所引发和导致的问题与影响依然存在,甚至还诱发了视觉艺术领域关于创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新问题,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其次,伴随着人类社会整体文化知识总量的扩大和视野的拓展,艺术家在吸收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具备了以往不曾有过的便利条件,这又是难得的良机,在此种环境下,其重新塑造起来的世界文化视野与民族精神自觉正逐步渗透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并通过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水彩风景艺术的精神回归

当代水彩风景艺术家把传统与现代之争的焦点放在了回归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道路上,道家评判山水画的标准逐渐成为品评中国水彩画艺术的理论基础,艺术家也引进了西方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使得当代水彩风景艺术创作不断发展。水彩风景艺术源于西方,并以其完整独立的姿态在西方世界存在了几百年。我国当代水彩风景艺术的创作者应了解,关于水彩风景的全部信息及系统知识源于两个主要体系,即西方传统绘画体系与西方现代绘画体系。

上个世纪初,我国较早接触西方传统绘画的老一辈艺术家向国内引入了具有较强模仿意味与写实精神的水彩画,这使得本土艺术家接受了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以形象的真实性和题材的现实性为特征。对写实性的关注改变了许多创作者与欣赏者对于自然风景的表现方式与接受方式。然而,这种写实艺术也体现出了其局限性,对表象的模仿使水彩风景孤立地成为对客观自然进行普遍认知的单一媒介,而水彩绘画艺术自身具备的审美价值与客观自然所蕴含的人本价值被粗暴地掩盖了。面对这一局限,当下的水彩风景画创作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解决西方水彩艺术的写实性与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刻性之间的矛盾。

自上个世纪起,西方现代艺术大量涌入我国,其中包括现代水彩艺术。同西方传统艺术相比,现代水彩艺术更多表现为现念、材料和艺术语言的更新,明显地呈现出与传统具象艺术大相径庭的抽象形态和意味,这使得从事水彩艺术创作的画家感受到了形式语言日趋丰富的态势。

二、传统艺术精神的挖掘与重塑

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虽各有积极与消极的方面,但其深入人心的程度和渗透面之广是显而易见的。水彩风景与中国山水画之间存在着水与色之间的自然联系,这正是西方的水彩艺术在东方被接受和认可的真正原因。而儒道思想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化取向,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水彩艺术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

首先,从道家山水精神中所强调的人生体验来看,将这种体验表现出来并得到所谓的“悟道”时,就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这也正是笔者强调的从艺术家个人精神感受中获取水彩艺术精神建构的原因。

其次,是道家精神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即艺术精神的主、客体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在今天看来,儒家思想中所谓人心对万物的情感关切,即“宇宙心灵”也可以用来解释“一”的概念。这造就了中国传统山水、中国水彩风景与西方风景画的本质区别。“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使得我国民族艺术将艺术创作的重点放在“物化”上,即主客合一,物我两相忘的境界。

再次,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从本质上讲,并非为了创造或接受艺术作品而做出的思考,而是人生理想的艺术表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仅是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也是艺术创作自由精神的体现。

三、水彩风景作品的价值结构及相关问题

水彩风景艺术价值的判断、意义的阐释、理想的确立及其对于人生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都可归纳为价值结构。这种结构至少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形式美价值、抽象美价值和情感美价值。

第一,形式美价值是通过画面的组织来实现的。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当下城市的人文景观,在一张水彩风景画中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系统而存在。这种“自成一体”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创作主体面对客观现实的解脱。

第二,抽象美价值并不意味着水彩风景艺术就没有写实精神。中华民族艺术中并不缺少写实精神,中国艺术精神从来都遵循从“写实”到“传神”,再到“造境”的创作方式。意境的创造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重要标志,而塑造意境的第一步便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与模仿。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思想阐明了“传神”这一哲学范畴是绘画的最高审美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在其看来,形的概念才是真正与视觉艺术发生本质联系的重要范畴。总之,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写实精神是传达神韵与塑造意境的真正出发点。

第三,情感美价值是水彩风景艺术的意蕴所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要表现的心境与情感究竟可以怎样表述,是关乎当下艺术创作的关键性问题。中国绘画所要表现的既不同于西方艺术以研究世界为目的的崇拜性质的模仿,也不同于现代艺术面对无穷的世界所表现出的苦闷喧嚣与惶恐不安,其是一种与自然相融合之后所表现出的深沉与宁静。

结语

风景画虽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共通之处。首先,二者最早都是源于对地形、地貌进行描绘的图经性质的绘画。其次,人们之所以乐于接受这两种绘画,都是因为其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西方风景艺术注重模仿客观个体的表象以及其给予人的感受,而中国山水画则看重山水的灵性,这种灵性便是使人精神飞扬的山水间的共性之美,在画面上物化为一定的符号,正所谓“卧以游之”就源于其“澄怀味象”。因此,用民族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重新塑造民族艺术精神无疑是一种必然选择。

篇8

【关键词】建筑装饰,中西文化,差异

建筑是承载民族精神的智慧结晶,通过建筑所运用到表现手法,建筑技艺,装饰内容等可以窥探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思维模式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但是整体来看,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一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性可以为现代建筑装饰更适合现代人的品味和需求提供借鉴意义。

一、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分析

一般而言,文化模式是影响民族之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和世界观的根本因素。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磨合中演化出来的关于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从其产生、发展、演变到消亡都会对人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民族之间整体性的文化差异就构成了文化模式之间的对立。这种文化模式的对立表现在建筑文化上,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思想和“天人合一”建筑理念,而西方建筑尤以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和巴洛克建筑为典型建筑文化模式。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儒道相辅、情理相依。儒家中的“中和”理性体现的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而道家的“自然”却体现着一种审美、一种艺术的境界。历经千秋万载,儒道思想规范传承不衰,虽偶有变故,但也只是微波轻澜。儒道思想一方面限制了大众审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独特的风格特征。

儒家经典的《礼记》中的“中和”解释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成为宇宙万物最最本真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它不是静态孤立的个体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畅然生机。追求各种不同事物的协调和整合,在对立两极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中点。传统建筑装饰作为人文色彩的一个方面,以其象征性、直观性更为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道家经典《老子》五千言,上承古代文化,下启百代之学,中国历史上之各家学派,无不从中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观,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在艺术领域,表现为对自然的亲近,艺术应回归自然之中。“大美无言,大巧若拙”( 老子道德经下卷) ,揭示了空灵的意境胜于实在的事物。《周易》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及艺术的哲学基础: 阴阳二气生万物,万物皆察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汇成艺术的节奏与生命,要求在情景交融相互渗透中显现艺术意境。老子的“大象无形”,并不是艺术的抽象化,而是通过“气韵”表现在有形的意境之中。自古以来,中国人是从天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中去审视万物之美,艺术的境界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流派甚多,其中儒家与道家两学派构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典型的思想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传统建筑装饰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2、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特征

希腊艺术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艺术既带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极具浪漫和幻想的特征。这两种特质的融合使得希腊艺术极具魅力,它神秘而现实,典雅而又庄重,带给人无穷的美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对立因素的和谐、杂多的统一”,柏拉图按照“美的理念”创造艺术的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说”,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石。这些美学思想既是对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又为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西方传统艺术始终贯穿了两个要素: 一方面模仿自然,另一方面是追求形式。两个要素成为希腊艺术的核心。

体现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无论人物、动物或植物等,都以写幻求真、模仿自然为原则。形式上遵循比例、匀称、端庄、协调的形式规律。艺术家们把自然的秩序与自己内心的自然体验引起的强烈共鸣以有序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氛围造成了中西方建筑装饰风格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空间表现和造型手法方面。

1、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空间表现。中国传统建筑重视通过人的内心对外界空间和物质进行领悟,并将这种领悟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中国的建筑装饰文化突出意境的设置,建筑空间布局明显地着眼于对欣赏者的游观心理的把握,空间层次丰富多变,同时又含蓄内敛,同中国的手卷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建筑则重视在空间中建立立体的视觉效果,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充分运用形式规律表现形式,塑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审美理想,在与环境的融合方面,通过高大严谨的外观效果表现出对自然控制和改造的宏伟魄力。

2、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造型手法。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如同泼墨山水画一般将装饰的内在含义蕴含在精简粗狂的装饰构件中,并不刻意要求装饰外在形象的精确和相像。通常会对造型进行夸张或变形的艺术处理,形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西方建筑装饰则强调造型的写实性,其体积和量感的精确设计是西方建筑装饰的主旨。装饰的写实性配合建筑的立体感成为西方经典的造型手法。

通过对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比较, 能更清晰地把握不同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和艺术性格。吸取中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精髓, 巧妙地运用传统建筑装饰的技巧,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使传统的形式和材料通过现代的建造方式被赋予现代的建筑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林彬.浅析中西室外建筑装饰元素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

[2]张娟.中西设计艺术的汇合与通融――论中西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和而不同[J].文艺生活,2011.2.

[3]丁晓峰,赵艳君.中西建筑装饰文化差异及其表现形式[J].大观周刊,2012.24.

篇9

关键词:差异;审美意识;选题;表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38-01

自近代西方绘画传入后,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意识便由此产生。以研究东西美术发展为课题的文化比较学,成为新时期艺术创作及艺术批评的新景观。本文系从中西方美术的审美意识、选题与表现方式等方面。以中西方美术彼此互为参照,发现两者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我们不仅从中更好地了解西方艺术,而且也将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本民族的传统艺术。

一、中西方美术文化的审美意识差异

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术在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等关系中,较为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讲究“意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则相对强调客观的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提炼出对崇高的人性的追向,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面。

几千年来,中国绘画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象思维和形式语言体系:“求神写意”与“摹形写真”。认为艺术家只有取“境”,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才“妙”,特别注重“道”、“气”、“妙”等范畴。因而,中国古代艺术家主张“师法自然”、“师造化”,表现了中国艺术家对自然人化的理解。如郭熙 《早春图》:“画春景不用桃红柳绿,不借云蒸霞蔚,但却见主峰高耸,众山环拥,仿佛相互顾盼,又似作揖朝拜,山间云雾蒸腾,岚气吞吐,枯枝发叶,春水初涨。农妇抱婴携幼,渔父收网上堤,旅人负载远行”。营造出一种彰显“形外之画、韵外之致、象外之境”的最高境界。

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自然真实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西方人认为人与物都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这种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相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西方艺术偏向于人类活动,如历史画、宗教故事、风俗画、肖像画等等,在西方学院派艺术传统中沮王史人物画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风景与静物画虽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但其地位是次于人物画创作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达哥拉称:“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的大师们相信只有逼真的描写人本身,才能更明晰的阐述真理,因此他们在考古、解剖、透视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是古典写实主义传统坚实的根基。

二、中西方美术选题与表现方式的差异

中西美术由于艺术家的文化传统、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的差异和艺术作品产生环境,其发展的轨迹不尽一致,特别是在题材的选择、运用和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更是迥异。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以笔墨为工具,以线条为造型手段,以散点透视经营画面,表现诗情意境。中国画用笔有严格的规范,一笔下去要统筹兼顾,要“笔有笔用,墨随笔用,墨有墨用,墨中见笔”。因此历代画家在笔墨的运用上共性往往大于个性,如梅兰竹菊和山水因其非常适合书法用笔,于是成为中国画家特别普遍、特别钟爱的题材。

而西方绘画则以不同的油性媒介剂和方型画笔为主要材料, 具有很强的覆盖力,其中每一笔触显得意义不大,更注重体现团块式和整体性的美感。西方绘画以面为主要造型语言,更有利于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体积感和重量感,用笔更显得畅快淋漓。西方人研究客观自然中色光变化的规律和主观色彩在表达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作用,并完美地运用于美术创作之中。采用眼见为实的逼真手段,既可把历史、宗教、肖像作为创作题材,也可创作瞬息万变的风景和丰富恬淡的静物,还可以强劲有力的笔法创作出各色现代主义作品。

如果说中国山水画是赋予画面流动的时间、意象的画境和顿悟的精神体验的话;西方风景画则表现出瞬息空间、拟时逼真、崇高静穆的审美特点。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现代中国画;审美特征

所谓现代中国画,是与传统中国画相对而言的。明清以前的中国画具有明显的古典特征,被称为传统中国画[1]。而近代以来,特别是以后,西方绘画艺术传入我国,特别是造型技术、构成观念与色彩技法的引入,对中国画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产生巨大了影响。中国画以其广阔的胸襟兼容并蓄,促进了中国画艺术的变革。现代中国画借鉴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与传统中国画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中国画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特征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理念

著名学者彭吉象先生曾这样形容中西绘画艺术:“中国绘画崇尚意境,西方绘画崇尚形象;中国绘画重视表现手法,重视画面感情,西方绘画重视对客观对象的再现,注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方式,西方绘画则是以光和色表现物象。”总而言之,中国绘画重视对意象的表达,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两种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差异性[2]。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是因为两地不同文化、思想背景导致的,泾渭分明且并无高下之分。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中国画家开始了解西方绘画、学习西方绘画,加入到研究中西方绘画差异的队伍中。在全球一体化背景,我们该怎样对待中西融合理念?其实,中西融合并不等于摒弃传统,只有尊重中西方绘画艺术,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长处,并与中国特色相互借鉴,才能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现代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中国画家们逐渐舍弃了传统的那种理想主义,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体现画家们的价值取向,而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中国画的表现也有了很大变化。

(一)创作题材的多元化

传统中国画的题材内容多为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画可选择的题材内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题材外,现代中国画更多地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出现了很多描写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作品。例如吴冠中先生的《吴江人家》,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人文生活的关注;何士扬先生的《夏日的海滩》,则是发掘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美;还有艺术家韩书力、李伯安,他们的作品主要描绘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3]。

(二)绘画技法博采众长

传统中国画中的构图、敷色、用笔、用墨等技法自成体系,有明显的中国特征。而现代中国画的创作技法吸收中西绘画艺术精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现代中国画技法向传统学习、向少数民族学习、向西方学习,不断创新与尝试,增强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绘画语言的创新

现代中国画十分重视绘画语言功能的倾向,建立与传统中国画不同的审视方式,不断丰富现代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在绘画材料上,发挥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的优势,并利用平面设计、装饰性等手法增强作品的空间层次与环境氛围;在造型上,继承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式,又运用空间关系与几何结构,实现画面抽象与写实的统一;在色彩上,吸收西方光线与色彩的表现技法,并将其与水墨风格融合,拓展了现代中国画在语言和主体情境表达上的空间。

三、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研究

(一)西方绘画对现代中国画审美观念的影响

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在精神层面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优秀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传统的水墨画还是西方油画,不仅能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绘画是一种只能意会的艺术形式,他通过线条、色彩等方式,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以及思想上的震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现代中国画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产物,它围绕现代观念展开,与传统中国画具有很大的差异。西方艺术中的解剖、素描、透视理论对现代中国画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于人物画,西方艺术的引入使得对人物的刻画更加形象逼真。这样使得传统中国画中较为冷门的人物画一反颓势,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主要形式。这也表明,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是在特点的时间段形成的,是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讲,越是新奇、越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内容,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就越是强烈。也正是因为如此,融入西方绘画艺术的现代中国画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迅速。

(二)外在审美特征分析

1.新绘画材料对审美空间的拓展

绘画材料作为中国画的媒介,能够体现绘画艺术的观念精神,对绘画审美形态的表现有重要影响。现代中国画家们为了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也会选择独特的绘画材料。例如潘天寿创作使用自制的显浆纸,画作中会出现特殊的机理效果;傅抱石喜用牛皮纸,追求的是笔道在边缘的毛状痕迹渗化效果。除此之外,有的艺术家会选择铜版纸、布等特殊材质;有的艺术家会使用冰冻的墨块,追求冰块自然融化形成的图案;还有的画家摒弃传统的毛笔,改用油漆刷进行创作[4]。这些独特绘画材料的使用,不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拓展了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空间。

2.对传统笔墨形式的继承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物质材料,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中的构图、勾勒、渲染等基本技法都离不开笔墨。画家所用的笔墨是对物象感受神化了的笔墨,画中的意境也是笔墨神化的意境,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现代中国画家也都讲究笔墨的应用,将用笔和用墨技术发挥到极致,例如石鲁先生的《南泥湾道中》,就是其深厚笔力的体现;而刘子健先生的作品强调黑白,重墨轻笔,用墨色构造意象。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笔墨已不仅仅是指笔和墨,他们已经成为人们对于中国画的审美习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3.画面空白的应用

空白是中国画有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无画处”[5]。中国画家在创作出主题内容以后,一般不会为作品添加背景,而是赋予作品中空白处特殊含义,有的表示天空,有的表示大海,用来衬托所描绘的主体。空白是一种审美符号,也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从哲学范畴上讲,是道家虚无与禅宗空灵境界的体现。无论是传统中国画,还是现代中国画,空白已经成为中国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画审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内在审美特征分析

1.意境美

在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下,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多为写实、抽象、写意、表现等形式的自由组合。现代中国画追求意象语言的表达,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中国画整体意形同构系统所体现出来的“写”的特点上,也体现在各种图式要素与对象之间构成的内在抽象的一致性上,更是蕴含在中国化的笔墨样式和境界中。意境作为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从古至今都未改变。例如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在创作中会将自身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追求画面意境完美地表达。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的意境追求已经从对虚无、悠远环境的塑造,向着表现生命激情的方向转变,人们对中国画的审美需求也更具有时代感。

2.现代中国画的审美取向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现代中国画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多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状态的变化。随着中国绘画与西方艺术的融合,很多中国画家都在学习西方绘画技术,以期对中国画进行创新。西方绘画艺术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与世界接轨,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方向。现代中国画艺术正跟随时展的方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现代中国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途径,创作量也逐年增高,这也是中国画发展中的必然现象。现在中国画的审美取向也向着现代化、全球化靠近。

四、结束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也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中国画要想创新,必须立足民族特点,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要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提取精华,实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时代在不断发展,现代中国画要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美术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娅楠.抽象元素在现当代中国画艺术语言中的演变与发展[D].山东理工大学,2014.

[2]潘绍雄.从审美角度看“空”在国画中的表现[J].芒种,2014(15):239-240.

[3]吴丹.线条在中西绘画的运用和审美特征[J].戏剧之家,2015(9):203.

[4]卢宗业,韦联华.亦古亦今中西兼融——黄独峰绘画美学思想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4(1):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