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养老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养老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智利养老基金运营模式概述
智利养老保障制度介绍。智利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完全积累制,要求每个在职雇员参加并设立个人账户,每月缴纳保费。雇员的养老金与其个人账户中的缴费、基金投资回报和基金管理费等相挂钩。个人账户运营开创性地引入竞争机制,由多家私营的养老金管理公司(AFPs)实行管理,代表投保人使用个人账户中的基金参加法律允许的资本市场投资。政府在该制度中负有管理和监督责任:一是专门成立了养老基金监管局(SAFP),负责对AFPs事务进行监管、提供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及相关鉴定工作(如图1);二是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以监督和约束AFPs运营;三是政府负有最后清偿的担保责任,在AFPs经营不善导致破产的情况下, 政府财政将对其无法偿还的缺口进行弥补以保证参保人的最低收益。
图1 养老金监管局机构图
智利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为了控制养老基金投资风险,智利对养老金的投资及管理有严格的规定,具体包括:
资产分离制度。法律规定所有AFPs管理的养老基金资产应独立于该公司自身的净资产,个人账户养老金资产由托管银行保管,AFPs负责资金的投资运营。即使 AFPs破产,也是从其公司自身的净资产中清算,不会影响个人账户资产的安全。
最低投资回报率限制。法律要求每家 AFP 每个月要保证其管理的养老基金在过去36个月的的最低收益率不能低于该类基金市场平均收益率2个百分点或低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50%。如果无法达到该要求,政府将酌情考虑取消该AFP的养老基金运营资格。
强制储备金制度。法律要求每家 AFP都要从自有资金中划出总量为其管理养老基金净值 1 % 的资金作为储备金。如果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低于最低投资回报率,该AFP就必须用其储备金弥补差额。
针对投资工具、市场和信息的严格监管。首先,对养老基金投资工具和投资比例管理。一是限定投资项目,智利法律规定养老基金的金融投资项目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及股票、公司债券和股票、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限定最高投资限额,智利养老基金严格控制投资各种项目的比例(占养老基金总额的比重),防范将养老金过分集中于某些投资品特别是风险较大的投资品种。其次,法律要求私营养老基金机构发行的金融投资工具只有经过政府许可的风险评估公司的风险认定后才能成为 AFPs 的投资对象。再次,智利规定一般涉及养老金投资产品的交易都要在正式的大型、正规、活跃而有秩序的二级交易市场内进行。最后,法律规定AFPs要定期为参保者提供关于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基金收入、管理成本、账户余额等方面的报告以及相关信息。
二、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运营现状及问题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我国于1997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按照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纳保费,计入社会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职工个人按照本人上月实发工资的8%缴纳,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近几年,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积累数额较大,截止2011年,全国个人账户规模大约为3.32万亿元。因此,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存在的问题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资金缺口大。在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前已经退休或已参加工作但未退休的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积累不足,改革后国家要向其个人账户支付养老金,产生巨大的转制成本,由社会统筹基金来支付,允许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即“混账”管理),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只有数字记录却没有实际资金(即“空账”运作)。这既导致无法区分两种基金并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使得大规模的基金结余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回报率低;也减少了基金的实际投资规模,单位基金投资的管理费用成本高,投资效果差。
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按规定,目前我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专户。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运营收益率只有超出通货膨胀率并保证适当的购买力,才能抵御货币贬值的风险,从而保证未来的支付能力。现行的“买国债、存银行”的投资渠道单一,无法分散投资风险,且受高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国债利率与银行存款的利差正在逐渐缩小,基金实际回报率过低,导致投资效率低下。
投资运营缺乏专业机构和人员。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兼顾安全性和收益性。而我国各地的个人账户基金是由各省市的养老保险经办部门负责管理,缺乏具备专业投资知识、经验、技术以及专业素养的投资管理人员。
基金运作缺乏有效监管,挤占、挪用现象严重。2012年审计署《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显示,部分地区扩大范围支出或违规运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7亿元(如图2),个人账户基金运作的监督管理问题值得关注。首先,目前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均由政府经办部门负责,集政策制定、费用收缴、投资运作、监督查处等多项职能权力于一身,易产生行政干预;其次,我国现在尚无严格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来明确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方法,基金运营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监管无法真正落实;再次,我国基金运营管理信息披露制度不建全,外部监督作用有限,造成很多违规问题无法通过社会监督的方式及时发现和制止。
图2 2012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扩大范围支出或违规运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审计署《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整理
三、智利模式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的启示
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实行专项管理
一方面,应尽快弥补个人账户的资金缺口。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承担财政补贴和兜底的作用。第二,将社会统筹基金结余部分适度用于补充个人账户缺口,偿还因制度转轨造成的“空账”。第三,尽快实现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进行专业化的投资运营,运用投资收益弥补资金缺口。另一方面,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应实行分账管理,并停止资金相互调剂,理清两个账户的管理主体,统筹账户基金由社保基金管理局或各省基金管理中心下设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个人账户基金交给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运营。通过这样的分账分权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多权分离、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的管理制度,实现个人账户基金的独立性。
政府成为监管人,委托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运营
政府应理清角色,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我国的个人账户基金应当实行监管分离(见图3)。在投资管理上,应委托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负责基金运营,委托银行或保险公司管理资金。在监管上,政府则应担负主要职责:首先,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出台一部全面的、高层次的法律,如《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法》;有针对性地颁布养对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进行明确、详细规定的法律法规,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投资管理办法》。其次,制定严格制度规范管理。设立投资管理机构准入资格审核制度,对委托的投资管理机构投资过程进行严格管控,规定投资最低回报率,并对机构投资的工具、项目、交易市场进行严格评估,对投资比例、投资最高限额等进行明确界定,要求机构定期进行详细的投资管理信息披露并对其严格审查。再次,成立专门的个人账户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在内部监督上,设立全国个人账户管理机构;在外部监督上,由社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以及外部舆论监督媒介共同负责。最后,政府在投资管理机构失灵破产或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造成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损失的情况下,应承担损失补偿的兜底作用,保证个人账户基金的最后安全。
图3 个人账户基金监管结构图
委托专门的投资机构,实现保值增值。我国养老个人账户基金可以进行市场化运营试点。在各省设立全国个人账户管理机构的下属机构,由它们根据资金、经营业绩、信用状况,采用公开招标的办法适当引入专业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整个运营管理流程(如图3)为:全国及各级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机构受托对个人账户进行日常管理、制定投资战略、委托合适的投资管理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并对其投资行为进行监控;专业基金投资管理公司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投资营运以保值增值;商业银行或保险公司作为个人账户托管人负责保管个人账户的实际资产;由全国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机构联合相关部门对整个投资管理体系进行监管。该模式既能够使政府专心于个人账户基金的监管工作,使各投资管理人之间产生竞争效应,提高投资效益,又能充分发挥专业投资管理人的相关专业技术和知识,优化基金配置以获得较高回报,实现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达到充分维护参保人利益的目标。
拓宽投资渠道,实行多元组合投资
篇2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大学生在康利养老院长达6个月的实习,使其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参与到康利养老院老人的托老﹑养老﹑娱乐﹑康复﹑餐饮、心里关怀等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与养老院的管理工作当中,学习并掌握养老院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服务技能等等,在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大学生的加入对于养老院来说也是新鲜力量的注入,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也可以对目前养老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开深入的思考及实地调研,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养老院的建设及发展贡献力量,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养老院的建设积极互动。
二、实习内容
(一)参与养老服务
1、常规护理:向护工学习护理知识,配合护工完成对老人的护理服务,着重了解护理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可以选择固定的老人,让大学生进行实际护理,通过老人的反馈掌握大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
2、特色服务:结合康利养老院老人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大学生想象空间,最大程度的为老年人提供各类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如为方便老年人制作养老院的联系卡,帮助老人与家人联系;设立“康利养老院广播站”,为老年人播报精彩节目;成立“爱心小团队”,定期到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的房间,为老人送去关爱;
3、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积极组织并参与到养老院的各项活动中,包括老人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活动的设计及时间的安排要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可以每月安排一次,每次控制时间和活动质量,根据老人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
(二)参与养老院的日常管理
1、档案管理:负责建立并完善老年人档案,内容包括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喜好、家人联系方式、生日、饮食习惯、房间号床位号等等,档案管理要求细化、规范化,并及时更新,为养老院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完善巡查及登记制度
每日对养老院及老年人例行巡查,采取分包制度,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如遇突况及时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协调处理,巡查做每日情况报告,并对这些信息写入登记册,交由领导查看,以便领导及时了解老人情况;
3、员工及后勤保障管理
了解并参与包括护工、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出勤、工作状态等方面的管理,参与对养老院员工开展的理论知识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了解并参与养老院硬件软件物品的配备,宿舍的卫生,水电煤气等设施的使用与维修的协调;食堂菜品的采购、饮食的科学搭配、食堂工作人员的管理等;
(三)参与养老院建设
1、加强养老院的外联及宣传工作,采取“走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采取积极联系学校、爱心单位、社会志愿者等走进养老院献爱心,壮大敬老、爱老的团队力量;同时联系辽中县的新闻媒体,将养老院的感人故事、先进典型、管理经验、社会力量的加入等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康利养老院,关爱身边的老人。
2、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对康利养老院设施的配备、服务管理水平、员工服务意识等等方面进行调研,写出一份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为养老院的建设提出宝贵的建议,为养老院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3、通过实习,对康利养老院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养老院的建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及时与养老院进行沟通;
三、实习具体安排
(一)常规性工作安排
1、每日工作时间:上午8:00-11:00,下午1:30-4:00
2、每日对养老院及老年人例行巡查,一个大学生负责30余名老人,询问关爱老人,同时查看老人的卫生及健康状况、物品配备情况、养老院设施、水电的使用,每人准备一个登记册,将情况简明扼要的记录入册,如遇突况及时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协调处理;
3、每日学习护工护理过程,前几周主要是观察护理人员实际操作过程,熟悉实践操作方法及流程,实习中后期可以参与操作并协助护理员完成对特殊需要照料的老人的护理,向护工学习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康利养老院广播站”每日定时播放(可以在中午吃饭时,或者早晚),播放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是音乐,舒缓老人情绪,调节老人心情;第二部分是广播内容,包括时政新闻、健康保健、生活常识等等;第三部分是娱乐互动节目,老人可以相互点播歌曲、笑话等,如果遇到老年人的生日、节日等可以为老人送来祝福;
(二)阶段性工作安排
每周三及周五休息,除了巡查需要每日坚持之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停止广播站播报及学习护理的工作任务,临时组织或参与老人的互动活动或提供特色服务:
1、第一个月的主要任务:
(1)组织一场欢迎会,养老院领导与部分员工出席,欢迎三位新成员的到来,由养老院领导对养老院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让大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人员认识,对实习期间的工作任务及目的进行介绍,大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了解大学生的情况,结合实际完善今后工作任务及安排。
(2)建立养老院及老年人例行巡查制度,一名大学生负责30余名老人,询问关爱老人,同时查看老人的卫生及健康状况、物品配备情况、养老院设施、水电的使用,每人准备一个登记册,将情况简明扼要的记录入册,如遇突况及时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协调处理。
(3)完善健全康利养老院老人档案,了解熟悉老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喜好、家人联系方式、生日、饮食习惯、房间号床位号等等,完善康利养老院所有老人的基础档案资料。
(4)建立“老人连心卡”,内容包括养老院的领导及各部门电话、家人的联系方式、紧急情况处理方式等等内容,要求简洁、实用、方便老人随身携带等。
篇3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06-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和人口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及其老龄人口健康照料问题已成为21世纪我国及世界共同面临的民生问题,这不仅为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对养老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养老护理队伍是养老服务行业中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的最大群体[1]。然而,目前老年护理队伍建设面临着持证率低、培训内容陈旧、培训覆盖面窄等问题,政府和养老机构应分析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需求,制定相关措施加强培训。本文就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如下:
1.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培训现状
1.1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率低 2000年国家《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规定了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90个职业的人员(含养老护理员),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2]。但由于国家有关养老护理就业准入的规定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地方相关部门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重视不够,大量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及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人员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据统计,全国现有约100万养护人员,其中95%以上没有执业证书,普遍缺乏专业护理知识[3]。调查显示,北京、上海等市持证率为57.4%,其中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持证率仅为43.5%。广州市养老护理员持证率更低,仅为12%。天津市141家民办养老机构中甚至有52.7%的养老护理员连简单培训都没有进行,养老护理员5成无证在岗[4]。
1.2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内容陈旧 培训内容多为生活照料知识、老人安全知识及常见老人疾病的简单护理知识,而老人心理护理及康复、急救知识培训极少,难以满足老人对护理服务的特殊需要。而培训后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护理员认为仍然难以完全胜任养老院的照护工作。专业知识的缺乏不仅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甚至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覆盖面小 目前全国、省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基地主要侧重于养老护理员晋级培训,包括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由于每个级别的晋升条件中都有年限的限制,即对于养老护理员个体而言要经过3-4年才有晋升培训的机会,当然各市、县民政机构也组织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但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评价性,相对于养老护理员队伍规范化建设的需求,培训覆盖面小,培训时间短[5]。
2.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培训对策
2.1提高养老机构护理员职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高素质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同的老年群体,有不同的养老需求,但我国护理业发展与国际标准水平相比远远不相适应。目前,大部分养老护理人员是直接从社会招聘过来的下岗或农村务工人员,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而养老服务应当是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领域,养老护理员除了需要具备必要的医学、康复和护理知识与技术外,对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语言沟通、交往礼仪、社会组织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及行业需求状况,以满足岗位任职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确定整体课程目标,在形式上采用项目组合的方式,每个项目中分为不同的专题,按照项目、专题进行教学[6]。
2.2分析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需求 据调查[7],养老护理人员最希望受到的培训内容为老年人常见疾病基础护理知识,其次是心理护理知识、生活照料知识、康复知识、安全及紧急救护知识。因此养老院的护理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疾病护理知识,来满足患病老人的疾病护理需求。
2.3实施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分层次培训 养老机构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所谓分层培训是指按照不同年龄、等级、能力进行划分的培训教育方式。可充分利用护龄长短或职称、文化等级等属性将护理员进行分批分层次培训。
2.4发挥地方高校护理专业优势和作用 探索适合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培训方法和内容 建设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利用医学院校丰富的护理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护生资源,护理专业可发挥积极作用。
3.小结
老年人群是弱势群体,老年人群中约70%以上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自理能力低,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因此,政府和养老机构要重视护理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建立学习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老年护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培训计划,建立一支由护理专家、高学历护士及处于职业生涯成熟期的护士组成的师资队伍,对处于职业起点及低学历或无学历的护理员进行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1]庄梅宝,孙小娅,向敏.养老机构护理员面临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康学,2012,24(19):2430-2431.
[2]冯金娥,杨丽黎,叶志弘,等.美国护理专业化发展回顾及对我国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02-504.
[3]Hanson CM,Hamric AB.Reflecting on the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advance practice nursing[J].Nursing Outlook,2003,51(5):203-211.
[4]李兵,张恺悌,王海涛,等.关于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社会建设,2011(1):66-68.
[5]白利民,白婧文.江苏省养老机构护理员专业水平现状调查.护理研究,2011,25(8):2090-2091.
[6]李玲,耿杰,梁文兰.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的教学研究与设计.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311-4312.
篇4
“有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为57.4%,其中社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仅为43.5%。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
日前,南京一家民营医院下属的养老院需招聘管理和护理人员,均要求有养老院、老年护理机构相关从业经验。招聘信息近两个月,管理职位应者寥寥,而护理岗位更是几乎无人问津。
“开养老院不愁没人住,只愁找不到工作人员。 ”该院负责人士很无奈。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
自 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 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全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 1.4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到 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
不断扩容的老年人群,使得养老、托老服务的需求异军突起。以上海为例,目前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 260.8万,占上海总人口的 19.3%,尽管养老床位每年以 3000张的速度递增,但仍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均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队伍,对中国的养老事业发起了挑战,养老问题已经从单纯的家庭问题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为此,不少地方都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院,然而由于养老专业人才的短缺,拉了养老院服务质量的后腿,成为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
有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为57.4%,其中社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仅为43.5%。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据了解,目前南京 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 93万,而南京 216家养老机构中工作人员 2000多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大都是从周边地区过来的护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仅 44%。且待遇不高,工作辛苦,因此不但难招,流动率也高。
当前,社会养老人才有以下不适应: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护理人员通常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只懂得能吃苦干好活,不善于与老人交心、交流。二是普遍存在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差的问题。只具备一般的服务技能和护理知识,无法做好那些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工作和对患重病卧床不起的老人的专业治疗等服务。三是缺乏老年心理学、医学等知识。面对老年心理障碍引起的老年突发病症,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技术处理和妥善的专业处置。四是缺乏专业管理、医学人才。不能针对老年人特长、兴趣、爱好和自理能力,实行分类指导管理和开设专业性理疗、护理等服务功能。
需要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那样简单,老人对养老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不仅要有爱心、耐心,更需要有专业的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养生之道,还应熟悉老人心理,掌握给老人提供精神愉悦的各种技能以及老人饮食知识等。
“我国的养老事业需要有一批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面对养老机构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老年福利服务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刘蕴华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事业已经不再只是过去所谓的一些敬老院,不再只是意味着干一些脏活和累活,更多的是有了精神文化的介入,有了很多新思想的介入。”
结合养老机构的一些现实需求,刘蕴华说:“现在很多老人也都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到了纪念日,他们就要唱歌,这样就需要有年轻人来教他们唱歌和跳舞。另外在护理方面,有一些新的设备仪器,尤其是一些国外进口的设备,很多的说明书都是英文,老人看不懂,就需要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养老机构中来。在香港,800多家养老院有 600多家是私营的养老院,这些养老院的经营者大多都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高素质人才,因而他们把养老院搞得很好。”
“现在我们社会的文化层次提高了,我们的年轻人包括大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什么就不进入养老行业呢?做好了的话,这个行业也不是绝对的低收入,搞养老院的经营管理就需要一大批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的养老事业现在正是真正发展的时刻,养老这个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最具潜力的行业,未来的发展前途可以说是不可估量。”刘蕴华主任说。
待遇低地位低
大多专业人才改行
养老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需要大量专业性的服务与管理人才,未来养老人才发展机遇看好。近年来,很多综合性大学也都开设了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每年都会培养出一大批的专业性人才,但是却很少有大学生会真正走入养老机构工作。
2005年,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江苏第一个与老年人服务有关的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然而 3年毕业后,一个班的学生仅有两人学以致用,其他人全都改了行。
在南京市允德乐龄(象山)老年公寓工作的张桂霞和王雷,是该校管理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首批毕业生,也是学校精心培养三年后仅存的两名学生。王雷说:“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估计毕业后可能是到民政部门从事老龄事业管理的,没多想就报名了,而毕业后去养老院工作,这个结果以前没想过。一些人应聘到了民办养老院,虽然专业对口,但每月工资只有七八百元。这份工资与护工几乎一样,还不如一名保姆呢。 ”
“让我们更失望的除了待遇,还有世俗的眼光。 ”张桂霞说:“这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一些民营养老院负责人没有把我们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一进院就安排我们给老人洗澡、洗脚、处理排泄物等,把我们完全当成护工用,所学到的知识一点都派不上用场,看不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还有就是别人的看法,将服务业看成低人一等的传统职业观念仍然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一提到养老院,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的工作,不该是由小姑娘干的。于是很多同学改行做了业务员、营销员、文秘等。 ”
据了解,这个专业的课程主要有老年膳食与营养、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老年美容与服饰、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等等,几乎涵盖了有关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主任唐东霞说,他们之所以在全省率先开了这个专业,就是因为看到了养老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其实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护理老人,而是技术管理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可面向社区、敬老院、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旅行社、老年产业公司等单位,从事咨询、管理等工作。
重视从养老机构中
培养人才
需求市场一片红火,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大多都在刚起步的状态,还处于探索市场阶段,运作机制上还不成熟。同时,由于本身资金有限,加上养老机构的福利性质,只能是微利行业,想要开高薪,现在还不太现实。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卫认为,从大的方向上来看,高校开设老年专业是很有前瞻性的,但由于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还处于数量少、层次低的状态,仅局限于让老人吃饱后有人陪着聊天的“保姆式”照料就行。所以如果大专院校能把专业定位在“服务”上可能会吃香。南京真美好养老院负责人李思美也认为,当前养老行业需要的还只是服务性人才,她说,“我感觉老年专业人才可能得等个 5~ 10年才用得着,或是分配到高档养老院当高级护士用。”
针对专家分析的现状,笔者以为,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养老人才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
一是选送培育一批具有养老护理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在目前现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中挑选年龄轻、身体好、爱岗位、肯学习、敢吃苦、善奉献的同志,选送到院校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等专科,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知识和专业化技能,解决文化知识肤浅、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组织培训。现有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经费、人员等保障不足的实际困难,在选送少数从业人员到院校深造的同时,应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和经营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从院校邀请学者、教授到本单位授课,帮助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本领和专业技能,弥补服务专业技能的不足。
三是坚持面向社会,提高服务技能。在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中填补知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人才,在满足老人的需求的同时,应坚持面向社会,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信息网络等工具,大力宣传养老机构肩负的使命责任和面对的种种困难,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养老事业,从而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专业人才技能和服务水平,推动老年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引进人才,促使从业人员向多项型发展。养老机构必须按照市场运作机制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规范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人才队伍的建设,更应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操作。在发动、提倡、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赞助养老事业的同时,经营状况好、经费等保障允许的养老机构,应向国内大专院校,甚至向自国外引进专业人才,大胆尝试使用国内优秀技术人才和国外的专业人才,填补多项型从业人才长期空缺的局面。
中国老龄化
只用了 27年
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据了解,老龄化的到来,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而中国只用27年就完成了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宁夏(2012年)作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这说明,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从地区上来看发展是不平衡的。同时,还存在区别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的普遍规律,而出现显著的城乡倒置。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篇5
一、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院成立于2007年4月,是一所集养老、医疗、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服务机构。成立之初,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责、适责选人”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院内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目前设有护理部、生活部、行政部,下设膳食科、医务室、以及护理等科室。护理员均经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昼夜值班,本着“一切为了老人,为了老人一切”的服务宗旨,以“老人满意、家属满意、社会满意”为工作标准,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娱乐、临终关怀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努力打造老年人宜居、益寿的老年乐园。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做法
1.科学谋划,稳定优化护理人力资源
(1)酌情选拔录用,做好岗前培训。首先在护理人员录用过程中,注重选拔尊老敬老思想意识强,认同并热爱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录即能安,安而持远”,以保障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新入院的护理人员,上岗前需统一参加岗前培训,并由护理部安排其到各个班跟班并进行全院轮岗,熟悉各个部门、岗位的运行情况、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以及各护理科室供养老人的特点,为以后动态调配人力资源做好准备。(2)人岗双向选择,优化团队组合。在实施“按需设岗、以岗定责、适责选人”的过程中,针对护理人员大多数固定于所在科室,造成知识面窄,应变能力差的实际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院实施护理人员和岗位双向选择,动态调配。即组建各护理科室时,科室负责人和护理员双向选择,院里根据护理人员工作表现,护理水平,老人评价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同时按照老中青的队伍建设,年资高的护理人员与年资低的护理人员搭配上班,资历高有丰富经验与资历低的相互学习,更新观念,迅速成长,不断优化科室组合,并每1年进行科室轮换,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实现了供养老人的动态管理。(3)执行绩效考核,小分工大合作。我院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服务人员绩效考核,从政治表现、遵章守纪、卫生护理等各个方面量化评估护理人员的工作,考核与工资挂钩,并严格抓好落实,奖优罚劣,使护理人员能够自觉完成工作任务,自我发现和整改存在问题。对考核不称职的,执行待岗学习,由行政部安排其上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课,合格之后才能复岗,较大程度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和分工的同时,倡导护理人员、各科室之间通力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4)统筹部署工作,合理安排休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年年初由护理部汇总上一年的工作情况,对下一年的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按照合理排班、劳逸结合的思路,我院根据年初工作计划,要求改变不论忙闲照常轮班的习惯做法,利用现行排班的方式,在某些繁忙时段增加人力,各科室之间工作互动。如某个科室有丧假、病假等凸显人手紧缺,护理部积极动态调配,在特殊性情况下保证按质按量完成护理工作。在工作轻、任务少的情况下,分段合理安排休年休假及补休假,既保证了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又补休了假期,使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强化管理,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篇6
【关键词】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困境;优化路径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78亿,老龄化比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下我国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更是成为了老龄化的重灾区。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空巢”现象日益严重。近年来,为鼓励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补贴及优惠措施,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近年来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增长迅速,民办养老机构对缓解社会养老问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经济发展和基础条件有限,加上民办养老机构本身存在的定位模糊、资金短缺以及配套措施的匮乏的问题,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在运作的过程中表现出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方式单一、专业护工匮乏、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特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且不断困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养老”问题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潮,成果颇多。王洪娜(2011)认为农村的空巢、高龄、病残老人对于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导等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家庭或社区服务已难以满足。傅亚利(2009)指出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的需求不仅是生活设施和照护服务等物质方面,还需要情感、社交、文化娱乐等精神层面的照顾。张浩田学者(2013)认为我国养老机构存在资金短缺、管理风险等问题,政府支持力度、市场需求、自身力量等都是影响民办养老机构生存的因素。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学者对于养老机构的研究大多将重心放在城镇上,有关农村养老机构的研究则较少,农村民办养老机构方面的研究尚欠缺具体化的主体和视角,因此本文选择以农村民办养老机构为具体化的研究对象,以期将农村养老问题带入研究者视野,从而丰富养老机构相关研究。
二、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情况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组织架构上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管理层次少,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由一名院长兼主任全面主持养老机构的经营工作,管理委员会由四个部门的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四个部门分别为总部、护理部、餐饮部、文体部,维持养老机构的日常工作。第一,经营场地方面。根据《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中的要求,对养老院的要求是25平米/人。但目前很多养老机构没有达到此标准,且房屋结构很多地方不够合理。第二,服务情况。养老机构根据不同情况的老人,提供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等不同标准的护理服务。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内普通服务人员中获得相应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较少,以合同工和临时工为主,只有部分管理人员有职称和证书。且多数没有专业的护理相关知识,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护理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第三,收费情况。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收费区间为8001600元/月范围内,其中包括护理费、床位费和生活费。且床位费占到总收费的三分之一以上,虽然价格相较城市低很多,但由于农村收入低,且养老院服务设施并不完善,入住率较低。
(二)老人及其家属满意度
第一,养老机构内老人的基本情况。选择在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老人年龄段较为分散,6070岁、7180岁、80岁以上的老人分布率相差不大,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较多,占全部老人的四成左右。老人选择在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需要看护人员照料,养老机构的老人们其经济来源绝大部分为子女提供生活费。第二,家属态度。大部分家属选择将老人送往养老机构的原因为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业护理,家属认为养老机构的专业人士能够更好的照顾老人,避免因自己的疏忽大意给老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大部分是因为子女外出打工,家里老人没人照顾平时工作太忙,没有闲暇时间照顾老人。
三、农村民办养老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老年人口居多,老年人口不断攀升与落后的养老事业发展之间构成严重矛盾。民办养老机构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形式,在农村的养老服务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兴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存在在一系列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资金短缺,养老服务供不应求。首先,缺少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行需要大量成本,如购地建房成本、护工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而目前政府对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补贴非常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少,造成资金短缺,农村民办养老机构难以维持运营。其次,经营管理风险大。由于老年人属于疾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生病和死亡的风险大,所以,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风险大,也是很多民间力量不敢贸然进入机构养老服务领域。
第二,服务内容不全面,设施不齐全。目前农村民办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基本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农村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内容在精神层面做的并不理想,缺少对老人精神生活方面的照顾。
第三,护理人员缺乏专业化。首先,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多为中老年农村女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次,护理人员专业性达不到要求,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护理知识培训,对于看护重度病人缺乏必要的经验。再者,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人员流动性大。
第四,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制约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土地资源紧缺引起土地价格上涨,同时用工成本升高,而农村收入较低,不能负担高额费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制约着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加之慈善体系不完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或者不完善,也是的民办养老机构难以经营。同时,我国在养老发展方便相对滞后,相关的法律文件,政策条款较少,法律制度落后,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四、发展前景及建议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在政府大力支持和社会深层合作的背景下改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及服务方式,并对自身进
行科学定位,从而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第一,动员多方力量,推进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多元化发展。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了更好地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减少政府的养老负担,政府需要制定和颁布多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并落到实处,在通过财政预算、划拨和专项经费设置等方式,为农村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的前提下,鼓励机构的创新发展。要引导扶持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
第二,推进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方式和内容。要完善民办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精神文娱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积极融入社会力量因素,优化养老服务,创新和完善提供服务的方式。
第三,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培训投入,使现有的机构工作人员参与到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专业护理知识。引进专业护工人才和服务机构,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原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其积极主动工作,维持工作的稳定性;同时吸引年轻的新生力量参与到机构中来,有利于机构内部的升级创新,从而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第四,优化机构管理,增强发展动力。要对农村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合理定位,明确管理监督办法,在增强其合法性的同时使其明确自身的发展使命和服务目的,更好地推进其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完善机构内部管理,加强对机构的基础设施的科学设置、分配和保护,采用科学的监督机制维护机构发展的稳定性。
五、结语
养老问题在当代已成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在如今养老压力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因离家近和收费低的两大特点,满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其出现是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但由于民办养老机构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临资金短缺,专业护理人员不足、服务不全面等问题;需要动员多方力量,推进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及管理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贾婷婷.人口老龄化下农村机构养老问题研究――以河南省N市为例[D].河南:郑州大学.2014
[2]张田浩.民办养老机构的困境及其发展的支持因素探析――以上海市某区民办养老机构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3]廖晓春.养老机构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
[4]党博.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现状与需求――基于山东和陕西的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5]姬会英.谈河南省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现状与发展――以南阳地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2
[6]朱启戎;李昊;王芳.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状况――以夕阳红养老机构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
篇7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积极延伸五保供养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造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向广大农村老年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关于2017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二: 目前养老服务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省、市日前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可见党和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想就传统服务业转型方面的课题谈一下以医养老、医养结合的问题,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养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养脱节问题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项目、服务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吃不饱的困境,患者量少,医疗器械、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二)养老缺乏医疗常识,健康无从保证。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特别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去医院体检、看病困难已是严重社会问题。据调查了解,许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多数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因为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诊疗,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急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三)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老人门诊就医难。一方面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数行动迟缓,一些老人生病后不能够及时去医院诊治,只能外请医护人员上门静点,这样会导致用药上的错误以及承担高额的医药静点等费用,从而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压力,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整合资源,为老人老有所依奠定良好基础。养老工作是一项投入多,回报少的事业。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联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以东风区为例,将小型民营养老院集中依托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即可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又能够在医疗上使老人们的健康得以保障,这种方式如果可以得以实现,老人将得到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的营养配餐,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可提供专业护工为难以自理的老人施行专业护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无后顾之忧,安养晚年。
(二)以养老院为依托,建立家庭病房。针对老人们行动难、就医难的实际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在民营养老院中实行家庭病房制度,一来可缓解各大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二来可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如同在医院一般的治疗。与养老院联姻的医疗机构可派出专职人员为家庭病房中的患者定时、定期查房,观察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时为老人体检,达到早观察,早诊治的效果,为老人健康护航。
篇8
关键词:中职生;养老护理员;前景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到2015年,宁夏的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与失能失智老人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3,与自理老人的比例不低于1∶10,但是宁夏的养老护理员队伍遭遇了空前的尴尬,这就使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一、养老护理员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1)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年均增加800多万老年人口。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400万,年均增加100万。
(2)宁夏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速为3.2%,而我区达到了5.1%。预计到2015年,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9.3万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2.7%;2020年,将达到110万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5%以上。
(3)居民健康养老观念不断增强。空巢老人以及夫妇双方赡养双方父母的压力过大以及国家老龄化人口急速增长的趋势,老年人目前由过去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向社会化养老转型。更多的老年人在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公寓等社会服务部门度过老年生活。
2.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按照我国推行的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计算,全区养老护理员缺口率约7万人。然而,我区养老护理人员还不到500人,且98%没有经过规范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寥寥无几,且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学历低、年龄偏大、不具备专业技能的特点,养老护理员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短缺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养老事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发展刚刚起步
2008年以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虽然从90年代以来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合格的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二、我校护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1.护理专业分布情况
宁夏卫生学校(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宁夏青松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职业院校都设有中专护理专业,每年毕业生近几千人,目前我校护理专业2012-2014级在校生达2313人,是宁夏护理专业招生办学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
2.护理专业中专层次就业存在的问题
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并有一定比例的本科、硕士、博士比例,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对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相对中专生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才无论在职业修养、心理成熟度以及基础理论、技能方面都更胜一筹,因此,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招聘大专以上学历护士更具有市场价值。
三、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首先增加对老年护理等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其次重视与宁夏老年护理中心的负责人每年定期合作完成一批学生的“国家中级老年护理资格证”培训认定;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为社会培养更多亟须的专业护理人才,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护理专业师资队伍
首先,我校聘请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专家指导专业改革;其次,我校积极选派教师到老年医院、社区、相关机构学习引导教师接受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实践、锻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学校通过在职培训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标准,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3.实训条件配置建议
篇9
失能老人是指生活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省半失能、失能老年人约有8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8%,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人口迁移带来的空巢现象、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家庭规模小型化,将进一步加剧失能老人的养老矛盾。为了掌握我省失能老人的养护情况,我们组成调研组,对省内多地的养老机构和社区进行了走访,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失能老人的生活状况。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失能老人的养老意愿。居家养老仍是绝大多数失能老人的第一选择,但城乡差别较大。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意愿明显高于城市失能老人。如:鹤岗市失能老人入住机构需求达到20%,而各乡镇中最高的也只有6%。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城市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相对农村少,对儿女依附程度相对弱;二是城市失能老人经济收入较农村高,承担养老机构费用的能力相对较强;三是城市失能老人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养老观念相对开放;四是城市照料网络比农村更加完善,城市失能老人有更多选择。
2.失能老人家庭收入情况。贫困失能老人(包括低保、低收入家庭)占比高。民政系统的数据显示,齐齐哈尔市困难失能老人占失能老人总数的31%,而鹤岗市则达到了48%。另外,我们对问卷中失能老人的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双鸭山市、集贤县、萝北县、绥滨县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失能老人比例大致在40%—60%之间,鹤岗市高达70%。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失能老人虽然不在贫困群体中,但经济依然拮据。
3.期望养护费用情况。失能老人期望的养护费用显著低于现实养护费用。通过对各地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当地养老机构平均收费水平基本上是失能老人所能承受费用的两倍或更高。例如在双鸭山市,公办养老机构平均每月床位费600元、半失能介护费800元、伙食费300元,共1700元。而当地老人每月能承受的养护费用或保姆费平均在800元左右。在集贤县,养老机构平均每月收费在1000元,问卷中绝大多数失能老人只能承受500元的费用。
4.医疗费用支出、报销情况。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在60%左右。由于经济水平和收入情况的不同,各地失能老人在医疗费用支出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调查中,对费用支出数额情况不做比较分析,只与其对应的报销情况进行比对。问卷中,双鸭山市大多数失能老人年均医疗费用4000—6000元,可报销费用2500—3500元。鹤岗市年均医疗费用3000—5000元居多,可报销费用在2000—3000元。
二、失能老人养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失能老人护理补贴惠及范围不够全面。目前我省出台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黑政办发〔2013〕4号)已全面实施,发放范围为具有我省户籍且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低保、低收入家庭外,还存在着这样一个独特的失能老人群体,且规模较大,即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生活同样困难,但不在低保、低收入家庭之列。他们同样需要扶助,但却没有被补贴政策惠及到。
2.失能老人照料需求与机构供给存在多种矛盾。一是失能老人照料供给总体不足。虽然目前全省机构总床位数达到约13万张,但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较大,而除极少数规模较大的民办养老机构收养失能老人外,绝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拒绝接收失能老人。因此,总体上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养护床位缺口很大。二是贫困失能老人机构照料需求难以实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低保、低收入困难失能老人占失能老人总数超过20%,如果困难失能老人中有10%的机构养老意愿,那么总人数就超过1.5万人。但公办和集体养老机构只收养“三无”、“五保”老人,对困难失能老人入住没有优惠政策,因此,这部分贫困失能老人难以实现机构养老。三是失能老人长期养护中的医疗救治和康复保健服务没有普及。对于失能老人来说,长期照料中最重要也最需要的一环就是医护。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民办机构和部分公办养老机构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只有生活护理服务而缺少医疗救治和康复保健服务,医、养、护三位一体的机构运营模式还没有普遍形成。
3.社区功能不够完善,没有真正成为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平台。通过对各地社区的实地考察,大多数社区对失能老人的服务,都仅限于组织志愿者不定期的义务帮忙和邻居互助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医疗保健、餐饮供应、便民事务、家政服务、物品配送等功能完善的失能老人服务平台。中介服务、上门医疗服务缺失,导致目前很多社区的失能老人照护压力仍落在家庭成员中,远没有达到居家养老的条件。
4.护理人员长期缺失、流失,导致失能老人养护水平低下。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养老机构都反映两个问题:一是招工难。目前,绝大多数护理员都是年龄在45岁到55岁左右,没有专业护理知识的农村妇女或下岗失业人员,很少有护理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失能老人护理员的职业。二是人员流动性强。由于工作繁重、收入较少、社会认同感低等原因,很多新护理员在工作几个月后就会离开,由于长期缺少“新人”和长期使用“新人”,导致失能老人护理专业水平不高。
三、关于提高失能老人养护水平的建议
1.失能老人补贴的发放范围应适度扩大,发放标准应适时提高。一是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贫困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发放实施细则》。应充分结合当地财政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在保证不低于全省补贴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适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发放范围。二是制定独生子女家庭失能老人护理补贴政策。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逐步进入老年,这些人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养老风险和难度。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贫困比例大,且伴随着空巢、失独,失能老人养老状况堪忧。对于这部分群体,政府是有义务承担部分养老责任的。建议制定独生子女家庭失能老人护理补贴政策,并在医疗救助、机构养老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2.增加失能老人养护床位供给,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一是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开展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在切实落实好用地、用电、用水、取暖、税收等方面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取消床位限定标准,对所有合法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全面给予运营补贴,并对民办机构新增失能老人护理床位,一次性给予高于普通护理床位标准的建设补贴。二是公办养老机构提高失能老人护理床位比例。各地市应逐年加大福彩公益金和政府资金的投入,持续增加失能老人养老床位的比例指标,实现失能老人养老床位的快速增长。三是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机构运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在养老机构建设中,应大力推广医养结合模式,依托当地一些规模不是很大、病源不饱和的医院,修建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为一体的“医院式养老”综合机构。专门接收老年慢性病患者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实现医疗和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失能老人照护质量。
篇10
(一)对象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荆州市10所养老机构中74名养老护理员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登记在册养老机构中工作的养老护理员;(2)工作时间≥3个月;(3)知情同意并愿意合作者。排除标准:(1)在养老机构中工作但调查期间离开养老机构或正在休假者;(2)外聘名誉护士,但不参与实际养老护理工作者。
(二)方法
1.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该问卷为自行设计问卷,包括养老机构护理员基本情况和工作情况。其中基本情况(5个条目),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户籍、之前从事的职业;工作情况(9个条目),包括工作岗位、是否经过专业培训、是否需要培训等等。并经过预试验,测得其Cronbach’s a系数为0.835,表示该调查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进入养老机构,经养老机构负责人及养老护理员知情同意后,以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填写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有效回收率92.5%。
3.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数据利用EpiData3.1进行双录入,并进行核对。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74名养老护理员中,性别:男性6人,占8.11%,女性68人,占91.89%;年龄:20-30岁有3人,占4.05%,30-40岁有28人,占37.84%,,40-50岁有36人,占48.65%,50岁以上的有7人,占9.46%;学历:小学及以下有54人,占72.98%,初中有10人,占13.51%,高中(中专)及以上10人,占13.51%;户籍:城镇户口17人,占22.97%,农村户口57人,占77.03%;之前从事的职业:下岗职工8人,占10.81%,农民26人,占35.14%,保姆5人,占6.76%,保洁人员10人,占13.51%,其他25人,占33.78%。
(二)工作情况(见表1)
三、讨论
(一)养老机构护理员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荆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以40岁以上43人(58.11%)、女性68人(91.89%)、小学及以下54人(72.98%)、农民户口57人(77.03%),这与国内研究相似【1】,也是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普遍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该通过给予养老机构更多的政策扶持,或者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等方法来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福利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工作人员加入到养老护理员这一行列中,尤其是18-30岁的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重点是吸引护理专业学生,从而使这个朝阳产业更具生机活力;其次,要发展男性养老护理员,由于受传统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男性老年人的照顾者除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外,其他异性来照顾是比较忌讳的。
(二)养老机构护理员工作情况分析
1.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养老护理员的流动性较大,在本次调查中在岗的养老护理员工龄不足三年的为67人(90.54%)。众所周知,培养一名养老护理员,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养老护理员的大量流失,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与养老护理员交谈中得知造成她们流动性大的原因主要有:工资待遇低,这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养老护理员认为照料老人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再次,很多养老护理员反映他们的工作既苦又累,还繁琐。除了日常生活照料以外,有时还要干些端屎倒尿、搬动老人等的脏活累活,时刻保持警惕,防治老人发生意外,其心理压力非常大。
第二:养老护理员的服务理念存在不足,本次调查中有41位(55.40%)养老护理员不了解所照顾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更不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误以为照顾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就是最佳的为老服务。
第三:普遍缺乏系统的培训,本次调查中仅有17位(22.97%)养老护理员表示曾经接受过专业培训,但是超过60%的养老护理员认为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疾病护理知识以及做好日常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部分51人(68.92%)养老护理员表示有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且一半以上39人(52.70%)希望采取半脱产的培训方式,其希望培训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常见疾病护理47人(63.51%)、生活照料技术42人(56.76%)、安全护理技术40人(54.05%)、急救护理技术38人(51.35%),这说明,养老护理员具有强烈的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的意愿。
2.针对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工作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热情以维护其队伍的稳定性,例如: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规规定的各项福利待遇,同时在劳动合同、最低工资、保险缴费等方面加大行业内部协调与政府监管力度,将养老护理员的工资、医疗、养老等与各地医疗卫生单位挂钩,做到待遇同等对待;将养老护理员岗位纳入到公益性岗位,给予适当补贴;明确对入住老人的分级分类管理,坚持按国家规定的护养比来收养老人,坚持八小时工作制,一天三班倒;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风险保障制度和支援体系。
- 上一篇:绿色设计的方法
- 下一篇: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