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设计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设计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many fields, architecture field also introduced the related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duce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as a kind of architectural concept, besides using some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material besides, more is in the existing building on the basis of technology, through to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sign, so as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purpose.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使整个建筑在整体上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充分的融合,最终减少能源的消耗,达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在其投入使用之后,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其生命周期内对于各种能源的消耗,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一、绿色建设的设计原则
1、高效节约化原则。传统的建筑和设计目的往往是以关学、建筑形式或某种特性方面的研究为基础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物作为种经济产品和社会公共物品的属性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需要对建筑再作其他方面的补充。而高效节约化原则包括多重含义,包括节约土地、节约用水、节约建筑材料、能源和人力等。
2、同步化设计原则。有了首要的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态度,还要让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思维在各设计过程同步化进行。建筑师、设计师从前期分析、策化、方案构思、比选、各专业深化初步设计,各专业协凋定案,到施工图细节完善、施工中的调整、控制完成等设计全过程,都同步思考建筑的“低碳、节能、节地”要求。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局部,提出策略、解决办法和措施,而不仅仅当成到后期施工图才处理的材料、构造问题。在设计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误区,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然而这样的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不是节能的建筑,更谈不上绿色。真正的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
3、重视整体设计原则。建筑整体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绿色建筑的性能及成本,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文化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行整体设计,而不可盲目的照搬其他地域的先进的绿色技术,最终导致着眼局部而不能照顾整体。
4、健康化原则。建筑的健康既包括狭义上建筑空间对人类的身心有益,也包括建筑运行过程对于地球整体环境的负荷最低而间接有益于人类生存。由于建筑内人数众多,建筑建成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较大,实现绿色健康化的任务很艰巨,因此建筑师应通过设计结合气候和场地,从材料选择、建造方式选择、运行方式选择等入手,对植被、水系等进行深入安排,设置植被和可渗透性铺地,因地制宜,将建筑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实现全面意义上的健康化。
5、循环化原则。物质不断循环是生态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对新时期的建筑设计要求建筑师应尽量贯彻循环化原则,尽量节约利用稀有资源,尽量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减少抛向大自然的废弃物。比如,要利用废水:中水系统即是指生活废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并能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可以用于厕所冲水、园林灌溉、道路清洁、汽车洗刷及景观用水,冷却用水等,可以大大缓解用水紧张情况.对于我国大量缺水城市来说更具重要的战略意义。再如,对人体排泄物常可用于农业和园艺,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这在农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目前,循环使用原则已经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初步应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它的运用将更加普遍,在我国亦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绿色设计方法
1、加强现场设计。选定建筑的建设地址后,对建设地段进行现场设计是保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必要条件,只有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建筑才能称得上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现场设计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绿色建筑现场设计应该重视以下几点:(1)现场设计要保护现场的生态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2)尽量减少现场因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尽量减少使用自来水进行浇灌:(3)尽量减小现场的热岛效应;(4)绿地面积满足要求;(5)绿地配置合理,局部环境内能够保持水土、降低污染和隔绝噪声。
2、尊重当地环境进行设计。在保证建筑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经济性基础上,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引入环境概念,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设计时须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增加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应尽力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这一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古建筑的妥善保存,对传统街区景观的继承和发展;②继承地方传统的施工技术和生产技术;③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④保持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使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
3、加强自然通风设计策略。建筑物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住宅区气候的好坏。自然通风是调节环境最有效和经济的手段。而影响自然通风效果的因素主要就在于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体设计及三维空间布局。因此,在自然通风设计时,必须全面了解建筑区的空气流动情况,这是确保建筑区气候良好、通风情况合理的根本前提,有效提升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质量和热舒适度,使用户无需增加任何投资,就能实现居室环境的健康舒适。
4、被动式采暖设计。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热舒适环境是绿色建设设计首要任务,而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正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热舒适环境。合理利用太阳能是创造热舒适环境的主要途径,同时对于节约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保护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是通过建筑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巧妙处理,以及建筑材料和结构、构造的恰当选择,使其在冬季能集取、保持、贮存、分布太阳能,从而解决建筑物的采暖问题;同时在夏季又能遮蔽太阳辐射,散逸室内热量,从而使建筑物降温。它的最简单原理就是阳光穿过建筑物的南向玻璃进入室内,经密实材料如砖、土坯、混凝土和水等吸收太阳能而转化为热量并对其加以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热环境。为此,一个成功的太阳能建筑设计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物的护结构绝热效果良好:②南向要设有足够数量的集热表面,最大限度地争取太阳能源;③室内布置尽可能多的贮热体,能够尽可能多地贮存热量:④要主次分明:主要采暖房间紧靠集热表面和贮热体布置,而将次要的、非采暖房间布置在它们的北面和东西两侧;⑤要通过环境绿化、遮阳、通风等措施处理好建筑物的夏季降温。
总之,新时期,绿色建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只要我们不断改进与创新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加之一系列良好的推广策略,绿色建筑一定会为社会和人民带来更多的益处,真正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岳伟.绿色建筑设计以及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现代装饰(理论).2011(10)
篇2
【关键词】LEED;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LEED和绿色建筑是建筑工程中的节能环保建筑方式,LEED的设计方法主要是用于建造绿色建筑的工程项目中。保证绿色建筑的设计质量是整个绿色建筑项目的重要环节。下文将对LEED和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LEED和绿色建筑的意义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全球资源的紧张,可持续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建筑的大势所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从 1990 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相继开发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英国的 BREEAM、美国的 LEED、日本的 CASBEE、德国的生态导则 LNB、澳大利亚的 NABERS、挪威的 EcoProfile、法国的 ESCALE 等。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仅可以作为衡量绿色建筑的工具,同时也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开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 1998 年推出的 LEED1.0 版本到 2009 年 4 月的 LEED2009 版本 (LEEDV3.0),10 多年来,LEED 经过了不断自我完善,至今已发展成为了国际上运作较为成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之一。
三、节能型居住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节能设计应从以下几方法考虑:总体规划设计、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设备设计。
1、总体规划设计
(一)建筑选址建筑应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上,为建筑争取日照创造必要条件。
(二)建筑布局合理利用建筑楼群的特征,充分结合特定地点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的特征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我的行为特点等。
(三)环保概念体现对建筑物进行绿化时,应充分考虑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和生物的多样性、植被的生态效应等因素。
2、建筑单体设计
(一)外窗
门窗节能中,改善窗户保温效果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普通外窗的能耗远远大于外墙,提高门窗制作质量,减少冷风渗透等。注意使用隔热条。
(二)屋顶和外墙
传统的外墙围护由单一材料组成,其热工性能指标已经不能满足节能建筑的要求。复合墙体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不同性能,来达到节能建筑所要求的围护墙体的热工作性能指标。
3、建筑设备节能
(一)空调,家用空调选用节能型,空调器的安装 位置不宜受到太阳直射。不设定过低的室温,经常清洗。采用热泵技术。同时满足夏季制冷与冬季取暖的需要。
(二)电气,尽量充分利用自然光,采用高效照明光源及灯具。
(三)卫生器具,尽可能采用节能节水型的卫生器具。
四、当前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绿色建筑设计指导滞后
一些建设者( 甲方) 对绿色建筑理念缺乏深入了解,等到了施工图阶段才会考虑聘请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制定绿色建筑技术方案,对设计方案的修改也只能是以打补丁的形式出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与建筑的冲突,并且也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例如绿色建筑对室内采光,室内外通风,综合能耗等有定量要求,如在施工图阶段才进行模拟分析,一旦发现不满足设计要求,则可能需进行较
大改动,甚至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绿色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本体设计有要求,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同样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关注内容,部分关注点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就需考虑,如场址的选择,场地生态的保护,场地内旧建筑的利用,场地内以及周边的物理环境,建筑周边的交通,与周边建筑的设施共享情况,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地下空间的利用等。但因为在项目前期无绿色建筑设计指导人员的介入,此部分因素无法进行合理优化。
2、设计团队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协作
很多绿色建筑技术属于综合性技术,需要多专业以及相关的技术厂家配合设计。例如场地内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如果要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则需要对场地内的雨水收集量和利用量进行用水平衡分析,这就需要景观专业给排水专业提供景观用水数据,同时需要雨水设施厂家给予技术支持。但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建造流程中,景观专业以及设备厂家的介入往往已经到了施工图设计后期"这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合理设计造成了一定影响。
3、设计团队对绿色建筑理念模糊,职责不明确
现在很多绿色建筑项目中,设计人员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理解有限,且并未意识到自己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职责,而是仅仅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的要求放入设计图纸中,缺乏主动设计意识"例如,在最初方案设计时,建筑师多是以建筑美学和功能作为设计目标进行设计,提交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审核,如存在不满足(绿标)条文的情况,则按照绿色建筑咨询顾问的建议进行方案调整,并未在方案设计之初将自然资源、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融入建筑设计中,更缺乏对被动技术的利用意识和对潜在适宜技术的估。
五、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优化
1、环境评估与能耗分析
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选址以及城市开发改造、褐地再开发需要规划师、生态学家、环境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和相近专业的专家进行综合环境评价。
建筑能耗中包括了空调、采暖、照明、办公设备。不同的建筑形式、朝向、体形系数、窗墙比等因素都会造成各部分能耗的不同,影响到总能耗。因此,能耗分析可以指导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节能。这项工作由于计算工作量太大,必须采用先进的软件;辅以 CFD 模拟,指导建筑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节能建筑。
2、充分使用自然资源,节约使用能源
ASHRAE/IESNA 和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中,对不同地区的建筑能耗均有最低的能耗指标的限值。绿色建筑必须满足这一标准。
优化能源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太阳能热水供暖、地源热泵,高温太阳能和屋顶光伏发电、地热、生物沼气等。 选择高效节能的空调产品。同样能效比的产品,质量轻的产品节省设备制造的原材料消耗,还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和运输能耗,优化寿命周期的经济性能。
能源储备技术、变频技术都属于节能措施,因地制宜采用夜间通风技术、蒸发冷却技术、免费冷却技术。空调热回收和淋浴水热回收,都是节能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一部分。
3、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和高水平控制技术
绿色建筑是满足人员居住的,必须首先满足住户舒适、健康的需求,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是保证室内舒适度和住户健康的首要条件。美国 ASHRAE 55-1992以及我国《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对建筑新风量和污染物浓度都有详细的规定,绿色建筑不但要达到还要高于标准要求。例如 LEED 标准规定:禁止室内吸烟、室内二氧化碳监测、采取有效通风措施、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使用低有害物排放的装饰材料、室内化学及污染源控制、室内热舒适的控制、室内自然采光及室内景观等。
六、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LEED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设计的规范性,使整个LEED和绿色建筑设计过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姜涌. 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以CASBEE、LEED、GOBAS为例[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1,04:29-33.
[2]张神树. LEED和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J]. 世界建筑,2013,04:110-112.
[3]李涛,刘丛红. LEED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结构体系对比研究[J]. 建筑学报,2011,03:75-78.
篇3
关键词:绿色设计;减量化原则;使用寿命;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绿色设计(GreenDesig,又称又称生态设计(EeologiealDesign,面向环境的设计 (DesignforEnvironlnent)等,是指借助产品生命周期中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协调性信息、经济信息),利用并行设计等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
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通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无消耗。
首先,产品本身对于资源的消耗存在于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生产产品时产品本身材料及废料需要消耗资源,另外整个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加工能源也是对资源的消耗;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支持产品正常运行也是需要资源消耗的;产品使用寿命完结,废弃产品也会占用土地、水、空间的资源。如果产品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那么就可以避免或降低产品在制造和废弃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从而实现绿色设计中的减量化原则。
产品从消费者开始使用到被废弃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被称为产品的使用寿命。20世纪初美国流行的一种商业性设计就是以对产品使用寿命的有计划的废止为核心的一种设计观念。他们通过对产品实现功能型、合意型、质量型的废止,人为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刺激人们对资源的过渡开发和浪费。这种设计思想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被后来的绿色设计所取代。产品质量特性保障了功能性和合意性的存在,产品质量特性丧失其他两种特性随即失去,产品使用寿命终结。功能特性是由新技术更新所造成的,是指现有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造成产品使用寿命终结。合意特性是形态变化的结果,是对流行时尚的追求,它是人类喜新厌旧心理的表现。从有计划的废止类型中我们可知,可以通过增加合意型的时间,适度的对产品质量型进行设计,降低功能改进的成本来实现对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虽然每种产品其价值类型不同,其被废弃的原因也不相同,但是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三种特性中的某种特性丧失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只要找出延长产品三种特性的方法就可以实现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延长。
功能性寿命的延长。方式主要体现为下列几种方法:1旧功能向新功能的转换2预设可拓展新功能的接口3主功能丧失后其辅助功能可转移至其他新产品中继续使用。
另一方面,产品被使用的时间和被闲置的时间在整个产品使用寿命中的比例也成为产品节省与否的考量点。现在的大多数产品还是处在一个消费就等于占有的状态,也就是说很多产品本身的使用率对单个用户而言是很低的,我们仍然以占有的形式进行消费的话就大大增加了产品的闲置,从而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浪费。这很像城市的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关系。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经济结构开始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我们的设计也应满足这一趋势。
对于产品合意型寿命的延长,我们可以通过模块化形式实现用户自主的对产品外观的改变,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外壳的置换来实现产品形态的改观。
对于产品的质量型寿命的延长,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我们应该分析产品本身的使用属性,避免在产品功能与合意方面已经废止的情况下仍具有较高的质量;另一方面避免产品功能与合意依然有效的情况下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废止。
其次,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进程,各类产品被过分细分,我们可以注意到现在一个个人或家庭所拥有和使用的产品种类远远超过上个世纪。但是很多产品的功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只是因为增加对局部环境的适应性就产生了很多细分产品,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明显违反了减量化原则。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增加了产品生产、使用、废弃中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对产品存在环境也造成了浪费,主要是指产品存在的空间因素。空间因素的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人数激增,人均土地占有面积急速减少的情况下逐渐显现并日益重要的。空间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主要体现在产品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环境对产品的意义,一方面体现为空间是产品存在的必要资源需要节省和充分利用;另外一方面空间环境是对产品功能和形式的限制,它需要产品具有与它相对的适应性。
产品空间适应性的提高。对某一产品来讲其使用环境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就是产品在使用状态下所存在的空间环境的特定性。只有产品与使用环境相和谐才能达成消费者最佳的产品使用效果,但同类产品的分类过细就会有浪费的嫌疑,比如家用吸尘器可分为室内地面吸尘器(拖把式)和桌面吸尘器(手持式)以及家用车载吸尘器,由于针对的使用环境过于狭窄人们常常需要购买两种以上的家用吸尘器,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如果在不降低产品使用效果的情况下,增加产品对不同空间的适应性就是对空间的绿色设计。
对于空间的利用主要体现为减少产品个体对空间的占用,通过功能的转换实现空间的单位时间内的再利用。产品设计的空间因素主要涉及下面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人均面积日趋紧张的家庭住宅中的浴室空间中的浴缸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浴缸在不大的浴室中所占有的空间多少就成为了很重要的因素。浴缸的使用时间是很短暂的,闲置情况下其实是对浴室空间的一种浪费。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和材料的改进实现折叠结构,从而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减少对空间资源的占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功能的可转换性设计,将浴缸转作储藏、支撑等其他功能。模块化设计就是绿色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的模块化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将产品的某些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系统,将这个子系统作为通用性的模块与其他产品要素进行多种组合,构成新的系统,产生多种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系列产品。模块化设计同时满足产品的功能属性和环境属性,一方面可以缩短产品研发与制造周期,增加产品系列,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方便重用、升级、维修和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和处理。
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将产品当做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的更新换代。收集、物流、清洗消毒等需要再次消耗资源。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是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既是形势所迫,顺应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潮流的重要战略转型,又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组成部分。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1、绿色建筑的定义
2004年8月,建设部将绿色建筑明确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过程)中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建筑物。
2、绿色建筑的理念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节能理念:一般建筑能耗严重,在使用能耗的过程中50%的能源被消耗掉,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要求将能耗的使用在一般建筑的基础降低 70%~75%,并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环保理念:一般建筑实行商品化生产,设计实行标准化、产业化;绿色建筑强调尊重本土文化、自然、气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废水、垃圾处理以及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实现环境零污染。
和谐理念:一般建筑设计理念是封闭的,将建筑与外界进行隔离,无法感知气候变化;绿色建筑与外界交叉相连,外部与内部可以自动调节,有利于人体健康,追求建筑“四节”和环境生态共存。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需要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思传统的建筑理念,走低能耗、高科技为手段的精细化设计之路,注重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应特别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建造、运行、改造及至最终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若考虑到建筑的构成材料,这一周期还应前溯至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向后追溯到建筑废弃、拆毁后的垃圾处理等全过程。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就意味着,不仅要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还要确保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且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并将拆除过程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
2、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生态环境、建筑风格、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创建健康、舒适的环境
绿色建筑应合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4、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绿色建筑应优化设计和管理,选择适用的技术、材料和产品,合理利用并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最大限度提高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延长建筑物整体使用寿命,增强其性能及适应性。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
1、重视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性能及成本。建筑设计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绿色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如热带地区使用保温材料和蓄热墙体就毫无意义,而对于寒冷地区,如果窗户的热工性能很差,使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的效果,因为热量会通过窗户迅速散失。在少花钱的前提下,将有限的保温材料安置在关键部位,而不是均匀分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绝不能照搬盲从。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建筑模式很不相同,西方多是独立式小建筑,建筑密度小,分布范围广。而我国则以密集型多层或高层居住小区为主。对于前者而言,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供热水、供暖都较为可行,而对于我国高层居住小区来说,就是将建筑楼所有的外表面都装上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也不足以提供该楼所需的能源。气候的差异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绿色设计策略大相径庭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某种建筑平面或户型在一个地区也许是适合气候特点的典范之作,而搬到另一个地区则会成为最蹩脚的抄袭。
3、尊重基地环境
规划、设计时须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增加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
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室内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
5、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能源使用的高效节约化
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能源使用的高效节约化包括: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局域空调、局域换气系统、节水系统;注意能源的循环使用,包括对二次能源的利用、蓄热系统、排热回收等;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采用便于对建筑保养、修缮、更新的设计;设备竖井、机房、面积、层高、荷载等设计留有发展余地。
6、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
融人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古建筑的妥善保存,对传统街区景观的继承和发展;继承地方传统的施工技术和生产技术;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保持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使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立面设计;形体表达;循环经济;建筑节能;采光通风;地域特征
1引言
绿色建筑生态性的被动式源自于英文“Passive Building Design”,该类建筑是在避免过度使用电力资源、石化资源、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建筑的结构选型、总体规划、平面设计、立面设计、材料使用、工艺构造等方法,最大化的与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相匹配,进而提高建筑空间的舒适度和经济性。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理想状态是将建筑能耗降低到近乎为零的水平,实现资源的自给自足。这样的建筑需要充分适应地域气候条件和其他地理环境因素,降低人工采暖和利用自然光。
2优化建筑构造减少设备成本
现代建筑的投资估算中,土建投资占建安成比值逐渐降低,而设备投资的比例随着建筑生态性的要求提升而大幅提升,暖通工程设备是设备投资的主项。建筑通过良好的构造设计,可优化通风、采光、保温性能,减少不必要的暖通、采光设备投资成本。部分设计策略对于建筑构造的改良,仅仅少量提高土建成本,甚至维持土建成本恒定,但设备一次性投资成本和设备的运营成本可有效降低。
建筑造型的优化,可提升建筑室内的光环境、风环境、热稳定性,建筑造型的成本受制于土建成本控制,现代建筑大量使用现\混凝土结构,对于负责形体或异形体的构造有理想的塑造能力,因此形体的改变对于土建成本的提成幅度有限,并且土建成本投资是一次性投资,不必如同设备投资需要可观的运营和维护成本。被动式建筑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建筑形态、构造的处理,获得良好的生态性,从而实现低成本绿色建筑。
3利用立面形态提高自然光漫反射
根据不同气候区的日照条件,寒冷地区建筑对日照需求较多,因此建筑设计应将采光性能最大化,夏热冬暖地域则反之,需要将更多的设计应用于外立面遮阳系统。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对采光和遮阳需求的倾向性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该区域建筑需要综合考虑立面设计的可变性和适用性,以满足建筑使用者的需求。
很多绿色建筑都将优化立面采光作为提高空间舒适度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立面采光设计反映出空间的性格和属性,营造舒适的空间体验。同时建筑对于自然采光的利用效率很大程度影响日间照明能耗水平,当良好的立面设计提供给使用空间适合的自然采光,人工照明仅仅作为局部的补充或指示性照明,可大幅降低建筑运营成本和碳排放量。通过建筑空间的优化和光学辅助构件的设置,利用光线漫射以及反射的原理,调节光波传播路径,使得建筑空间获得良好的自然光漫反射,如美国捷斯米购物中心的建筑设计,通过漫反射板和棱镜百叶窗结构,有效将自然光引入使用空间。在较大进深的商业空间中,通过采光中庭可有效增加室内采光量,美国捷斯米购物中心的中庭不仅仅中庭本身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中庭周边的挑台、退台空间同样可获得充足的自然采光。
建筑外立面遮阳系统在绿色建筑手段中使用较为普遍,遮阳构件不仅仅在夏热冬暖地区使用普遍,在夏热冬冷和严寒地区也有使用需求,因为该系统在隔热的同时,调节室内空间光环境,有效避免西晒或正午的光线直射但可增加自然光的漫反射,让自然采光更加柔和宜人。在夏热冬冷和严寒地区的遮阳系统还需要具有可变性,即根据季节的变化调节遮阳角度,以适应遮阳需求的变化。
4通过建筑形体改善风环境
建筑通风重要来自建筑外立面和第五立面,高效的空气流动对于被动式建筑的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气候温和地区效果较为明显。如荷兰怀特里肯研发中心案例中,建筑南翼三条办公空间设计大面积可通风的窗面,同时第五立面也设计大量气窗,自然形成良好的穿堂风效应,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而清华大学设计中心大厦案例中,通过西侧外立面的架空墙面,夏季为建筑带来良好的空气对流,冬季抑制西北风贯通,实现被动式建筑性能优化。立面自然通风设计虽然可提高被动式建筑生态性和舒适性,但依然具有局限性,具体表现在成功范例主要集中在气候温和地域。因为被动式建筑的通风主要是自然通风,而非依赖机械送风或其他暖通系统,所以在极热或极冷环境中无法为室内空间提供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因此具有较大局限性。
5应用水体调节建筑微气候
水体具有高比热容、流动性和蒸发性的特点,被动式建筑利用水体可实现低能耗的降温策略。建筑立面挑台、架空层和屋顶花园都可以设置水体,通过水体蒸发从而加速建筑环境的热量散发。如新加坡PARKROYAL酒店案例中,立面挑台设置了景观水池,架空层设置了游泳池,在水体蒸发作用下,带走多余热量,对于改善空间品质具有显著效果。建筑中庭设置水体也是被动式建筑常用的策略,中庭内的水体利用高比热容的特点使得中庭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在中庭的烟肉效应作用下将近水面的冷空气流动到中庭中上部空间,从而通过中庭的建筑内立面进入室内空间。
6垂直绿化实现生态外壁
建筑立面垂直绿化是建筑的“生态外壁”,它能改善内空间品质并消暑降温,是降低能耗的辅策略。植被具有蒸腾效应且有绿荫的遮盖,夏季绿荫下气温较附近日光直射下环境温度低1-4℃。立面通过垂直绿化的方式降低建筑环境实际温度和视觉感受温度都具有实际意义。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嘉诚图书馆案例中,外壁的藤蔓植物沿着轻钢龙骨支撑的种植网有序的攀爬在建筑外壁,所形成的“生态外壁”为炎炎夏日中的建筑带来清凉。新加坡PARKROYAL花园塔楼案例更是将空中花园应用在建筑立面,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更多引入建筑空间,使得绿色建筑更加名副其实、表里如一,让建筑与环境更加统一与协调。
7新材料和能源的优化
传统材料的利用也可让绿色立面实现良好的生态性,如陶板作为建筑材料已具有很悠久的历史,陶板因为制造时内涵较多空气而形成孔洞,所以这样的材料结构的热传导性差,同时陶板的造型易于加工,是立面保温维护结构的理想材料。另外陶板通过特殊加工,可形成条形管状,以格栅的形式呈现在建筑外立面,兼顾了遮阳与通风性能,同时视觉上可形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秩序感。因此传统材料在使用方式的创新也可为绿色立面带来理想的效果。
建筑新能源利用目前可行的主要为太阳能和风能,其中太阳能已被广泛应用。太阳能利用主要通过集热装置或者光伏板实现,该设备可与建筑立面和顶面造型相结合,但尚无法成为建筑主要能源,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经测算当前使用寿命期间太阳能电力成本为1.9-3.5元每度,而电网供电价格仅0.6-1.1元每度,在没有补贴的前提下使用者难以承担其使用成本,资金制约是太阳能发展的最大阻碍,因此在低成本绿色建筑大量使用太阳能难以实现。风能技术在部分视点绿色建筑上尝试使用,但因收到建筑立面造型、所在区域风能等级的制约,较难广泛应用。以较长的世界能源格局发展前景来看,页岩气将极有可能成为建筑广泛使用的非常规能源。
8结束语
总之,当今绿色建筑以普及到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虽然不同地域因为诸多原因,建筑生态性的程度差异较大,但绿色建筑的思想己经深入人心并根深蒂固,人们已经意识到不可走先污染再治理的旧路,绿色建筑作为生态和谐发展的一环,势必和生态圈中的其他环节更加区域协调,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家园。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理念;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对能源的消耗。当前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了全球问题。绿色建筑的出现对于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当前建筑的发展趋势。
二、建筑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1、建筑设计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感
建筑设计单位与设计工作人员每设计一项建筑工程,都要从工程施工建设开始,工程设计者就要开始对所承担的起长期的社会责任。而建筑工程责任的范围非常广,意义重大,承担责任的时间较长。而能源是我国的战略物质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同时是后代人生存的物质条件,因此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事件,不可忽视。
2、“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这里的“地”一般是指建筑物所在区域的气候特点,这些气候特征体现为冬冷夏热,雨量集中等特征。所以,某个地区的节能建筑,一定要适应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不但不可以照搬严寒地区的建筑型式,也不可以仿照夏热冬暖与海洋性气候区域的建筑形式,更不可以复制四季如春的温和气候区域的建筑形式。
3、超前性原则
当前扥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针对建筑护结构的热工作用的规定性指标水平要求不高,通常只是完成现阶段节能一半目标的要求,这和舒适性建筑的要求相差甚远,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加大。伴随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水平应该分阶段进行修改,而建筑护结构的热工作用也应该得到不断提高。因为建筑的使用年限比较长,到时根据新标准再对以前的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需要贯彻超前性原则,尤其是对于夏季酷热地区而言,该建筑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一定要突破节能设计标准所规定的最低数值与要求,进行适当加强,需要控制屋顶与外墙的夏季内表面计算的温度。
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谈到绿色建筑的发展,首先还需从绿色建筑的设计开始,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和解释已成为“老生常谈”。但要把此概念落实到建筑设计中就不是那么“简单”。其实,在“绿色建筑”理念出现之前,建筑设计本身也是存在绿色建筑的影子。建筑设计本身就经历了从实现功能、美观(符号),到安全、持久可靠,到规模、舒适发展的过程。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空调、电脑、电视等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随着建造技术,包括混凝土、钢结构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规模更大,功能更广、舒适度更好,随之支撑其发展的资源消耗也成倍增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人口的不断膨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环境的不断恶化等,这些都已改变建筑设计的方式,要求在实现功能、美观、安全、舒适的前提下,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降低成本。
虽然我们的现存设计标准中都涉及绿色相关的内容,如合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合理布置空调系统、选用高效的用电用水设备(空调、变压器等)、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等条文,但是建筑设计的宗旨仍然是以保证功能、美观、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实现初投资的经济性和投资的高回报率,这也与开发商的投资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密切有关。然而“绿色建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绿色建筑”强调的不是初投资经济性下的建筑性能最佳,而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下的投资回报率最佳,简而言之,更加关注的是“动态回报率”,而不“静态回报率”。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理念导入,对于建筑设计行业并不困难,困难在于以下三方面:
1、性能化设计的普及化
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不同,性能化设计方法更加注重定性设计方法的定量化、定量设计方法的可视化、粗放型设计方法的精细化,同时更加强调预测建筑的未来性能,如能源的消耗、运行特征与管理、室内的声光热环境、消防疏散、各种设备的安装更换,甚至包括建筑的建造、拆除各种阶段的情况。
2、先进技术的规范化
绿色建筑不仅导入可持续、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也引导了很多先进技术的使用,如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分项计量技术、光导光纤技术、节能照明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空气热回收技术、蓄冷蓄热技术、遮阳技术、高效围护结构保温技术等。
先进技术的引入,毕竟也会促发相关产品的发展,如光伏电池、真空集热管、智能电表和水表、光导管、LED灯、全热交换器、模拟分析软件等。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一方面需要去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适用性、优缺点、实际效果和相关技术参数之外,还需须了解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这些技术,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规范化,很多技术在应用之初即无标准可依,也无实例可鉴。
值得可喜的是,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相关标准逐步得到了完善。近期陆续颁布和修订的标准,包括光伏、光热、地源热泵、用能监测系统、建筑遮阳、节水设计、节能设计、半导体照明、室内热湿环境等。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标准还欠缺,如光导光纤照明、自然通风、计算机软件分析、建筑气象参数方面等,此外,已有设计标准相关技术的技术措施和图集资料也还需完善。
3、设计流程的优化
因为绿色建筑强调全寿命周期,强调性能化设计,所以绿色建筑设计一方面要求设计师需要了解设计的相关知识,还需了解建筑的建造过程和运行使用的运维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具备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来计算和分析设计方法的优劣。其实对于社会分析逐步细化的今天,设计师难以全部掌握这些技术,为了适应这两方面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改变本身固化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式。
建筑物理专业必然成为绿色建筑设计新流程中的一员,他们主要承担多种设计方案的性能比较分析的责任,以帮助设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出最佳的建筑,当然有些大型企业还会诞生如建筑材料/产品咨询师、建筑需求分析咨询师等分工,他们可以为设计师释放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设计方案本身在功能、美观、舒适等基本功能的优化组合和实现。
四、绿色建筑设计及发展策略
设计师同时也是设计风格和品位的缔造者,产品的视觉形象对环境保护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寿命期限相对材料的选择两个方面。由于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造成大量的产品品种的过时,以及产品频繁更换的速度对环境保护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如果能延长产品寿命期限,就可以减少对资源无谓的浪费。研究表明,在促成现有产品过时方面,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和材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质经济相对繁荣的今天,往往消费者的好恶直接决定着一些产品的“寿命”。从某些角度看,“绿色建筑设计”不能被看作是一种风格的表现。成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产品来自于设计师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意识,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运用设计师和相关组织的经验、知识和创造性结晶。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主要从整体环境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开展。在整体环境规划中,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水土、风向、日照与气候的关系。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谈了。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则分为十几个方面:
1、使用天然的材料,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在家具产品、建筑材料和织物中得到体现和运用;
2、怀旧的简洁的风格,精心融入“高科技”的因素,使用户感到产品是可亲的、温暖的;
3、实用且节能;
4、护结构系统;
5、太阳辐射的控制与改善;
6、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
7、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8、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
9、优秀的建筑能源系统;
10、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11、智能楼宇自控系统;
12、智能楼宇自控系统;
13、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
14、强调使用材料的经济性,摒弃无用的功能和纯装饰的样式,创造形象生动的造型,回归经典的简洁。
五、结束语
总之,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绿色建筑成为了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理念;环保;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绿色思维就是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来创造性的从事建筑设计活动。因为种种不可克服的原因,建筑师往往不能够设计出一种完全符合绿色设计的建筑,但是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着绿色环保的理念。在绿色思维之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其次就是平衡。虽然说观点的本身是无形的,但是它却在最大限度上决定了一个项目最终的成果。
1 绿色设计建筑的标准和它的原则
1.1 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
绿色建筑一般就是说要企业争取做到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努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建筑施工。总的来说就是要企业在建筑过程中,减少人工对于环境自身的破坏,比如破坏生态平衡等等。绿色建筑应该是在保证绿色空间建筑的基础上,让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范围都可以很好的满足现如今的社会需求。绿色建筑设计完全不排斥传统的文化理念,而是应该在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新的创新思维,让它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使它具有现代的艺术气息,这样就可以让人们很好的感觉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亲切感。
1.2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总的来说,绿色设计是一种比较先进而且科学的设计手段,它要求企业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同时,还必须要坚持高效、整体环境优化以及健康舒适的设计理念和原则。
1.2.1简单高效的发展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的设计往往能够很好的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它最终的目的就是保证资源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必须要坚持简单高效的原则,这是实现节能环保建设的第一步。
1.2.2 整体环境优化的设计原则
建筑可以说是一个涉猎多方面内容并且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十分复杂的项目,它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优先保证产品的质量,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考虑如何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绿色建筑必须要坚持整体和环境优化的设计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自然环境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1.2.3 健康舒适的设计原则
在建筑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健康舒适的原则是为了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产品的实用性能。一个建筑企业在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同时,必须要首先考虑用户使用的健康感和舒适程度。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自然环境和用户之间有效的协调,使得室内空气可以很好的流通以及采光面积和隔音效果达到最优化的设计。
2 绿色理念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
2.1 集成化设计
以上是某城市集成化设计的基本流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集成化设计就是要求成立专门的收集组、设计组等来进行三班倒,这样就不会因为工期短、涉及的面积广而造成的质量减低和内涵的减少。在多个学科集成的设计上,一般从方案的设计阶段开始,就不仅需要建筑师,还需要设计师,以及每一项所涉及的专业人员都应该提前参与,而且,与此同时,还需要有社会学、环境学和其他一些学科知识的引入。应该努力在设计前期提高设计的技术含量,采用一些数字化的手段,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判断,争取把常规技术做到最好,以便可以更好的提高舒适感、节约资源。比如说:对于每个户型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音等等都做出精确而又细致的计算,方便不断对于设计做出适当的调整。为了不受到城市交通道路噪音的影响,可以在建筑的布局上,使得前院和道路相邻,住宅区集中布置在后院,或者是考虑一些地势的高低,在靠近街道的一侧作为商铺来设计,还有就是可以将一些厕所、厨房等设计在临街处,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手段来尽可能减少噪音的传播。在阳台设计方面也要综合考虑如今的科学技术,利用一些湖面来作为人工湿地,在结合MBR的技术做一些中水处理,减低一次性的投入费用和运行经费。
合理的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包括:人工湿地、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利用技术、MBR法中水处理工艺、沼气利用等等。思维可以控制行动,观念决定出路。作为一个设计团队,应该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尽量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用绿色的思维来创新绿色的建筑设计,用智慧和科学技术为社会节约资源,回报时代给予的机会,为国家做出自己
应有的贡献。
3 工业建设设计的方法
3.1 引入绿色的建筑理论
在工业建筑的设计中,应该切实的适当引用绿色建筑的理论,用以实现我国工业建筑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说,绿色建筑设计必须要与当地的人文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互相结合。在建筑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新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出路。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环境的绿化设计,这样才能使得我国建筑和自然环境互相统一,美化我国的城市面貌,最终实现建筑社区周围环境的根本改善。
3.2 采用绿化系统、营造出优质的环境
一般可以将东侧的基地设计成为绿化带,这样不仅可以方便人们的休息交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美化环境。西北侧的基地可以适当的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这样就可以减少以及阻挡冬季西北风对于建筑物的破坏。地下室的顶板应该设置成600mm种植土,然后再将它的屋顶设置为绿色屋顶系统,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冬季保暖性和夏季隔热性能的提高。平台种植的植物应该适当的以灌木和藤木类为主,这样可以很好的调整冬季和夏季的日照强度。
4 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中应用的措施
建筑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以便实现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人员的定期培训。还要对设计人员在工业建筑知识上的结构进行一些调整。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的培养员工工业建筑设计知识、环境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等等。绿色工程设计人员都是具有灵活的大脑,清晰的思路,全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言而总之,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灾难和一项十分严峻的考验,因而最近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的生活方式不断兴起,减低碳的排放量已经成为国家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绿色建筑设计行业也应该为全球的低碳经济做出一份贡献,从建筑的节能和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着手,加快低碳建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福来,丁敏冲,潘李钦.绿色建筑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12,35(2):68~69.
篇8
关键词:旅游审美;游客受雇拍摄法;游客自愿拍摄法;景观偏好
旅游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王柯平,2000),旅游体验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美的背景之中(曹诗图,2007)。但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偏好,现有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虽然以景观照片评价为基础的景观偏好(1andscape preference)研究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开发规划曾经一度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静态的照片评价和动态的实景欣赏与体验仍有较大差别,其研究结论仍难以较准确地反映旅游活动中的审美问题,其结论也因此仍有争议。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游客受雇拍摄法”(Visitor EmployedPhotography,VEP)曾用于旅游形象测量与审美感知方面的研究,但由于租用相机成本太高等原因难以在旅游研究领域广泛使用。近年来数码相机的普及让旅游摄影不再是专业艺术审美的专利,也为窥视大众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创造机会。本研究拟通过了解大众旅游者旅游摄影选点等现象试图来分析了解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并将研究测量方法称之为“游客自愿拍摄法”(Visitor Self-employedPhotography,VSEP),并将本研究结论与传统照片研究法中相关结论进行比较与检验。
1 西方学界以景观偏好(landscape preference)为主的旅游审美研究
中文语意中的“审美”与西方词汇中的“aesthetic”表意并不完全相同。从词源来看,aesthetic由希腊文aisthesis转化而来,本意是感觉、感性认识,中文将其翻译为“美学”或“审美”,往往使人将aesthetic理解为“关于美的学问”,或以为审美活动仅限于美,然而审美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却不只是“美”,而是包括美在内的一切能引起人们精神上各种愉悦、满足、激动甚至某些痛苦和哀愁的方面。显然,将西方文献中的aesthetic译为“审美”使其感性意义狭窄化了,且由于字面的关联而极易与“美”相混淆(曹俊峰,1983)。中文语意中的“旅游审美”强调对旅游景观之美的辨别和领会,因而与西方研究中的景观偏好(landseape preference)更为接近。
是什么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偏好,国外学者并未直接回答,他们大多通过研究人们的景观偏好(landscape preference),探索适当的旅游审美评估指标,如社会经济特征(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特定组织身份或农民身份等)(Dearden,1984;Yu,1995;Van den Berg,Koole,2006)、居住环境(Yu,1995;Van den Berg,Koole,2006)、过往认知或对景观的熟悉程度(De~den,1984;Yu,1995;Hanley,Ready,et al.,2009)、个人性格(AbeBo,Bemaldez,1986;Zuckerman,Ulrich et al.,1993)、环境态度(Kaltenbom,Bjerke,2002;Ribe,2002)、休闲动机(Van den Berg,Koole,2006)、文化背景(Yu,1995)、景观自身的特征(Dramstad,Tveit,et al.,2006;Ode,Fry,et al.,2009;Sevenant,Antrop,2009)等。也有部分学者对其中个别指标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如Dearden(1984)发现在对荒野景观的评价方面,有无规划方面的专业训练对景观偏好并没有影响(Dearden,1984);Yu(1995)也认为对景观偏好有影响的是综合教育水平而非景观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验证了性别与大文化背景的影响力也并不明显(Yu,1995)。可见西方对于景观偏好的研究总体上仍可分为审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以主体研究为主。景观偏好主要受审美主体的个人特征影响,只有少数学者将主客体结合,提出景观偏好指标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景观类型下指标可能有所不同(Yu,1995;Dramstad,Tveit,et al.,2006;Sevenant,Antrop,2010)。
然而,对于以景观评价为基础的量化研究,正如Dramstad和Tveit所指出的,尽管大量的景观评估指标已经在使用中,真正关于景观美学的研究却一直被忽略了(Dramstad,Tveit,et al.,2006)。景观偏好与旅游审美的联系非常紧密,但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景观偏好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评价,旅游审美则是一种动态的综合体验评价,旅游审美以景观偏好为基础,但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影响因素,景观偏好的评价指标对于旅游审美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在此基础上如何研究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 中国学界以美学研究为主的旅游审美研究
在国内,旅游审美被定义为“通过旅游来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黄艺农,1998),旅游学术界前些年对之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并将视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美学。美学本身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作为奠基于现代形而上学之上的一门科学,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是“行至真理的半途”“意味着对艺术和美的沉思”“是对与美相关的人的感受状态的思考;是在美与人的感受状态之关系这一范围内对美的思考”(范玉刚,2007)。旅游美学是将通俗化的美学与旅游相结合而产生的学科,被称为一门“以主体在旅游过程中美感如何发生为核心并旁涉与此有关的方面,来研究人类在旅游生活中审美活动的特点与规律的科学”(牧心,1996);一门“以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旅游审美对象的审美关系,以及旅游审美方法和技巧的科学”(高曾伟,易向阳,2008),“带有高度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庄志民,1999)。然而,“旅游审美学”又与“旅游美学”有所区别。尽管两者都从美学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旅游的规律与特征,但“旅游美学”立足于旅游业,着眼点是构成旅
游资源、服务和设施三大要素中的客体,侧重研究的是旅游审美资源中美的创造;而“旅游审美学”则是从旅游主体出发的,从美学角度立论的旅游理论思维视角,更侧重对美的欣赏(田连波,1997)。因此可以看到,现有的旅游美学教材大致有这样两类:一类着眼于审美客体,侧重描述和分析山水、园林、建筑、雕塑、 书画、旅游纪念品等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审美价值(乔修业,2000;仇学琴,2001);另一类将旅游审美的主体和客体均等对待,既考查资源的审美价值,又研究游客审美的心理过程、观赏技法、个体差异等(牧心,1996;王柯平,1997;陈鸣,2004)。
旅游审美的个体差异明显。旅游美学教材通常将旅游审美的个体差异笼统地概括为阳刚型、阴柔型、中间型(王柯平,1997;乔修业,2000)等类型,或者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等总体特征(乔修业,2000),审美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也被普遍概括为先天(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等)和后天(社会实践、生活阅历、教育背景、文化氛围、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以及职业、爱好、情趣乃至经济条件等)因素(乔修业,2000;仇学琴,2001),但这些结论基本上都属于经验性的总结,缺乏深入的考证。前人研究中较常见的是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研究古人的旅游审美,如通过剖析古代山水诗中表现出来的诗人旅游审美活动论述旅游审美心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周敏慧,陈荣富,2001),从古代文学中探索旅游地理与审美心理的关系(陈雁谷,1990),从古代旅游文学的表现题材中发现古人对自然的几种主要的审美倾向(夏太生,1998)等,都是从古代文学这一实体中提取旅游审美抽象概念。而对于现代人的旅游审美,研究的载体还很缺乏,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更鲜有提及。
和古代文学相似的是,现代人的摄影作品同样是人们心理的直观体现,两者的创作和完成过程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摄影本身就是一种瞬间艺术,摄影者能否用镜头捕捉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瞬间,重点在于其是否具备独特的审美意识(隆,2004)。旅游摄影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过程(孙永亮,1995),因此通过旅游摄影研究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成为一个可能的途径。
3 研究方法
中国电子商会日前的《2009-2010年中国城市数码相机消费需求与市场竞争力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制造的数码相机已占全球市场的八成左右,数码相机国内销售970万台,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码相机生产与消费大国①。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便利,使针对摄影者的照片研究更加便利,游客从旅游摄影中“窥视”世界,研究者们也常常透过照片来“窥视”拍摄者的内心世界,研究他们的心理行为,这样的研究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出现(戴光全,陈欣,2009)。实际上,在景观审美研究领域,照片、视频等摄影资料在国外已经成为学者用于评价人们景观偏好的重要工具(Oku,Fukamachi,2006)。
通过摄影进行景观与审美研究方法的演进。早期利用摄影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展示摄影资料,使用预先制作好的评估量表或测量模型,让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喜好对照片等资料评分,进而从分值高低来评估调查对象心中景观的美感度,也即其景观审美偏好(章海荣,2002)。该方法虽被广泛使用,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如调查脱离现实场景(Oku,Fukamachi,2006)、回答受限于已有材料因此只能做被动选择(Garrod,2009),等等。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游客受雇拍摄”(Visitor-employed photography,简称VEP)方法,VEP是一种用于衡量人们对自然环境感知状况的经验记录技术(Experience-recording technique)(Boulder,1995),最先由Cherem和Traweek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Cherem和Driver(1983),Chenoweth(1984)等研究中得到发展(Garrod,2009);最初只用于提取目的地形象的属性,后来广泛应用于景观审美、户外娱乐体验和社区规划中。VEP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向调查对象发放相机请他们拍摄与调查目的有关的内容等。使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是由游客帮助拍摄的照片,在将照片的含义概括为目的地形象时需要辅以焦点小组(Focus groups)的手段进行分析(李宏,2007)。该方法的优点在于研究过程中被调查者被赋予了自主选择拍摄对象、角度等权利,不会受到研究者思维的过多限制,并且进行的是实地拍摄,因而能更好地表达游客的真实意愿(Garrod,2009);缺点是相机由研究者提供、成本高且相机遗失风险大,使其在推广使用中受到限制(Boulder,1995)。所以,尽管旅游体验与摄影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VEP还比较少被应用到旅游研究中(Garrod,2009)。
“游客自愿拍摄法”(Visitor Self-employed Photography,VSEP)。数码相机的普及使现代旅游与摄影如同双胞胎,不带相机外出游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Haldrup,Larsen,2003),这样也使研究者不提供相机给被研究者成为可能。本研究尝试以游客受雇拍摄方法为基础,将VEP中的受雇拍摄调整为游客自愿拍摄(即自己带有相机的游客),由规定游客拍摄内容改为游客自由拍摄,并称之为VSEP(VisitorSelf-employed Photography)研究方法,试图以此方法探索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并比较VSEP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与以往研究中关于景观偏好影响因素结论的异同,以测量本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问卷内容均为封闭式问题,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研究:(1)旅游摄影的普遍性;(2)旅游摄影的动机;(3)旅游摄影对象选择偏好;(4)摄影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性别、常住地等;(5)摄影者的专业程度。
研究过程。研究人员于2008年7月在网上进行问卷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1份,根据初步分析结果对问卷做了适当修改和调整,并于2009年8月中旬由3队调研人员分别在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和河南嵩山3个景区内正式向游客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为随机挑选的游客。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人均填写时间约3分钟。3个调研地总计发放问卷678份,回收有效问卷632份,有效率93.2%。
问卷情况。本次研究有效问卷具体构成为:九寨沟356份,张家界100份,嵩山176份。其中男性占55.9%,女性占44.1%,性别比例比较均衡。19~40岁的中青年人群占调查对象主体,为总数的65.5%。学历在专科和本科范围内居多,占62.3%。有76.7%的被调查者年均出游1~3次。在出游形式的偏好上,相比完全自助游和跟团旅游各占25%上下,半自助旅游比较受被调查者青睐,占总数的44.2%。采用KruskM-Wallis H检验3个调研地的样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均无显著差异,达到匹配样本要求,本研究将三地数据汇总进行分析。问卷数据的处理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完成,主要使用了相关分析作为数据统计方法,最后对统计得出的数据再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结论。
4 研究发现
4.1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具备旅游审美研究基础
旅游摄影的普遍性与大众性。调查数据显示,93.6%的游客在旅游时必带相 机,63.2%的游客认为自己每次出游拍的照片数量比较多,但他们中87.8%的人不具备专业的摄影知识与技能,只是普通的大众游客,可见摄影已经成为大众游客中的一项普及性活动,通过了解游客自愿拍摄的情况来测量游客的审美偏好具备基础条件。
旅游摄影者动机。摄影是现代旅游者最常见的、最重要的消费方式之一,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旅游者摄影的动机主要包括满足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证明、完成“自我叙述”(serf narrative)与“自我认同”(serfidentity)(保继刚,刘丹萍,2006),依据这一理论,本研究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1表示“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测量游客的摄影动机,包括影像记忆(带走美景)、证明、自我叙述与自我认同(与亲友分享)、个人兴趣(艺术创作)和功能作用(资料收集)5项,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上述5项摄影动机都有较高认同度,其中“带走美景”动机的认同度最高,说明对美的记忆是游客最重要的旅游摄影动机,体现了游客对美的追求,因而游客的摄影偏好可以反映其审美偏好(见表1)。
4.2基于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的旅游者审美偏好与影响因素
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偏好。审美包括多个方面,本研究以游客“偏爱自然,还是更偏爱人文旅游地”为例进行测量,问卷中围绕审美偏好这一主题设定了“哪些类型景区更能激发您摄影的兴趣”、“对不同拍摄对象的喜欢程度”、“对开发程度不同的拍摄对象的偏好程度”3个相关问题(见表2),为了让SPSS的统计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分析中对原始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后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游客对上述3个问题的回答都倾向于选择自然风光或者较少人工化的选项,这表明受访者们似乎更爱自然美。横向比较3个问题的统计结果发现,游客偏爱自然,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拍摄,最后才是拍摄对象的自然性(见表2、表3)。
旅游者审美的影响因素。根据问卷统计中的游客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常住地、受教育程度、出游频率、出游方式、对摄影的爱好程度和专业程度等潜在的旅游审美影响因素。分析游客审美的影响因素分两步进行:(1)创建新变量。创建一个新变量“旅游审美偏好”,取值为各样本中题1、题2、题3经如表2进行数据处理后的数值总和,表示游客“更偏爱自然,还是更偏爱人文”。从表2的说明可推算,新变量取值仍然满足数值越大表示对自然的审美偏好越强烈。(2)通过相关分析识别影响因素。将问卷第4、第5两部分得到的个人信息(包括如年龄、性别、常住地、摄影爱好程度与专业程度等等)与新变量“旅游审美偏好”进行相关分析,寻找与其显著相关的变量,即本问卷测量的旅游审美影响因素。表4显示,性别、常住地、年龄、摄影爱好程度等都是影响游客旅游审美的因素。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性别、常住地、年龄、摄影爱好程度等项都与旅游审美偏好显著相关,其中性别与旅游审美呈负相关关系,其余为正相关;受教育程度与审美的相关关系值得注意,但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并不显著;而出游频率、出游方式和摄影方面的专业程度对游客的审美偏好则基本不造成影响(见表4)。
4.3VSEP方法的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的比较及解释
对于景观偏好的研究,西方学者通过以图片评价为主的方法得出了社会经济特征(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特定组织身份或农民身份等)、居住环境、过往认知或对景观的熟悉程度、个人性格、环境态度、休闲动机、文化背景、景观自身的特征等影响景观偏好的因素。而国内的旅游美学研究也将审美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经验性地概括为先天(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等)和后天(社会实践、生活阅历、教育背景、文化氛围、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以及职业、爱好、情趣乃至经济条件等)因素。与本研究结论相比较,影响游客景观偏好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居住环境等与影响旅游审美偏好的因素一致,而受教育程度与旅游经历的影响作用却并不明显。一方面,这表明,VSEP研究方法有关旅游审美影响因素的结论得到了以往有关景观偏好的结论支持,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完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的变迁可能会影响部分结论变化。总结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见表5)。
(1)时代观念变化可能影响审美观变化。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审美受到如大众文化(傅守祥,2009)、消费文化(向怀林,2009)、传媒技术(欧阳友权,2009)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显示出新的特征。因此,研究旅游审美需要以变化的、动态的思维考查不同时代背景下旅游审美影响因素的差异。
(2)信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审美观变化。在以往的研究中,旅游经历是影响旅游审美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经历的不同会造成游客对景观的预期和评价的不同(Hanley,Ready et al.,2009)。但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作为旅游经历直观体现的出游频率与出游方式都不对游客的审美偏好产生影响。在普及的互联网传播下,“全世界的任何信息都可以组织成为电子空间中的信息资料库,而所有网民都可以直接面对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任何知识”(田俐,2009),游客可以轻易获得旅游相关信息和知识,以及虚拟的旅游经验,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难度,缩小了个人知识和信息总量与其年龄的差距,因而减小了旅游经历对人们进行旅游审美的影响力度。
(3)研究测量方法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变化。尽管景观评价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旅游审美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两者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图片评价法往往使人们应用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进行冷静的思考,对图片中静态的景观做出被动的评价,而忽略了旅游体验的影响。这也是传统的旅游资源美学评价的一个弊端,即只重视旅游资源的形式美学价值,忽视景观的体验美学价值(王玉,2006)。从摄影视角研究旅游审美的进步之处在于,对审美的审察是在游客的旅游体验中进行的,游客摄影时的审美偏好与其身临其境的感知紧密相连,因而结论与现实情况更为相似。
另外,研究发现,尽管游客的摄影能力并不对其旅游审美造成明显影响,摄影爱好程度的影响却不可忽视。这是以摄影视角下出现的新的影响因素,可以从摄影爱好者对画面美感的刻意追求中得到解释。
5 结论与讨论
篇9
关键词:绿色设计;标准化;家电产品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032-02
家电制造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其环境破坏一方面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另一方面源于家电产品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且两方面影响程度都是由产品自身固有的环境属性所确定的。由于任何一种家电产品,当它离开设计环境而进入实际生产时,其环境属性大多已经固定下来,而且在其生命周期的每时每刻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因此,目前采用的“有污治污”的末端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为了寻求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在下述客观因素的重压下,绿色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1 绿色设计概述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绿色设计是获得绿色家电产品的保证,同时也提供了表达环境问题的新渠道,通过绿色设计可以将关心环境污染问题转化为对设计的挑战,激励产品设计人员拓展设计思路,提高环境意识。绿色设计方法的研究、推广及应用已经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家电制造企业的关注,他们纷纷开发和改进产品,把绿色家电产品推向市场,如日本尼桑公司正在开发绿色汽车;富士公司投放市场的绿色相机;美国IBM 公司研究开发的绿色电脑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今后无论哪一家企业若在全球进行竞争,都必须按照绿色规定的要求设计和制造产品。
2 家电产品实施绿色设计方案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为了解决家电产品在高速发展中造成的环境问题,消除欧盟相关指令的影响,家电生产企业应以家电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为主线,采取以源头控制为主,末端治理为辅,强化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绿色设计方法。通过实施绿色设计可以达到3个主要目标:①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即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②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即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③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家电产品,即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和安全、优质的家电产品。
3 用标准化推进家电产品绿色设计的实施
综观目前绿色设计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可以看出,目前的绿色设计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初级阶段,现有的研究仍停留在概念研究、认识研究的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首先,设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在绿色设计理论体系中,各种设计方法和技术,如DFD、LCA等研究范围、界线模糊或重叠。主要是由于这些设计方法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个别阶段,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许多观点和结果有片面性,甚至有时相互矛盾,因此,需要从产品生命周期全局出发,建立绿色设计方法理论体系,并通过实践应用进一步完善。其次,实际应用研究不够充分,致使目前在设计领域产生了绿色设计有空洞理论研究之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和方法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对于长期脱离实践的理论研究必然难以获得长足发展。但如何将绿色设计同目前的产品设计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制造企业产品开发实践,即绿色设计实践方法已成为当前绿色设计研究面临的最大难题。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随着生产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并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历史证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标准化的动力,而标准化又为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服务,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保证。同样,绿色设计是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同样也需要标准化的规范和指导。比如,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绿色工艺、绿色材料等开始时只能在小范围内研制,一旦经过技术鉴定,纳入相应标准,并贯彻标准,就能及时迅速推广和运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说,标准化是实施绿色设计的桥梁。家电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机电产品,它具有更新换代速度快,生产和出口量大等特点,同时众多家电企业也在呼吁绿色家电,同时也很想将绿色设计的方法和理念真正地运用到具体的家电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过程中。但就目前来说,家电行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绿色设计规范、标准。而标准化是家电行业实施绿色设计和发展的保证,同时也是我国循环经济“大厦”的地基,“大厦”盖的越高,地基就要打得越深越坚固,标准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也就要越高,标准化体系的广度要更广、深度要更深。故此要推进家电产品绿色设计的实施,标准化要先行,要率先制定相关标准,严格贯彻相关标准,规范和促进绿色设计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和实施。
4 结束语
资源和环境破坏现状的日益加剧,使产品“绿色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设计作为实现产品绿色化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绿色设计的实施已经遇到瓶颈,在这种情况下,绿色设计标准化呼之欲出。相信通过建立家电行业的节能、节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环境影响、清洁生产和废旧家电回收与再利用等相关标准,必将推进家电产品绿色设计的实施。
Standardization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en Design of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Bai Li
篇10
关键词:冶金机械;绿色技术;创新;应用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绿色设计目标的实现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发挥出了一定的价值,我国需要在这些方面不断进行落实。
1 冶金机械绿色技术的特点
(1)冶金机械绿色设计的方法采用的是封闭环形式,这种设计方法体现出了很多优点,主要是:能提升设计产品的质量、能降低设计产品的成本、能延长设计产品的使用寿命、方便产品原件的回收利用、有利于保护和管理环境。这一系列的优点促使相关工作人员优先选择冶金机械绿色设计方法。(2)在充分发挥出冶金机械绿色技术的优点后,进一步构建保护环境的绿色设计体系,使之更加成熟,这也是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而在设计过程中主要的要求就是体现出环境保护的目标,充分发挥出设计产品的环境效益,所以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要随时掌握产品的流向,通过使用一些电子设备或者软件对设计产品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估,对新设计产品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前准备充足的处理措施,避免产品对环境产生的破坏[1]。(3)冶金机械绿色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在冶金机械制造行业不断深入绿色的设计理念,对资源进行了有效地节约,避免了资源浪费的现象。具体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所得到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方法对使用材料数量进行控制,杜绝使用一些有害材料,优先考虑一些绿色的且不会污染环境的材料。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在较低范围内,还可以促使设计产品结构产生改变,降低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度,保证好企业的环境效益。
2 冶金机械绿色技术设计
只有在设计方法有保障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促使冶金机械设计出绿色的产品。现阶段,设计人员不仅仅需要关注产品的质量高低、控制产品的成本,而且需要考虑产品的绿色程度。所以在设计冶金机械产品时需要对产品的结构、造型、制造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严格控制产品在整个使用寿命周期内的状态。绿色的设计对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优化,继承了其优点并对其存在的限制进行了突破,具体来说:(1)并行闭环设计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对产品的实际使用寿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长,而且充分拓展出产品的再生利用性,有效地保护了环境。(2)增强了产品的环保性能:绿色设计对产品的环保性有很大的提升,在设计理念中突出了环境和生态保护。(3)注重能源的特性:绿色设计的方法要求使用洁净能源,这样一方面保护了有限的矿产资源,另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绿色设计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入。绿色设计体现的复杂程度较高,设计的过程需要不断分析产品,通过全面的监测做出合理的评估[2],不断增强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从而给予正确的指导方案,全面保护环境。冶金机械绿色设计理念下完成的设计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液压系统的设计:绿色技术的理念下对液压系统效率进行了有效的改善,也对产品的能耗进行了有效地控制,设计过程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提高效率和节约能源。我们在传统模式下对产品生命周期的考虑只涉及到设备报废之前的时间,但是在引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之后,需要设计人员对设备的使用周期进行延长,所以液压设备需要考虑其回收利用性。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技术的步骤进行简化、提升工作介质的绿化程度、提升设备的防噪污染性,在产品的本身以及影响产品的不同介质方面进行细致地规划。(2)动力装置的设计:在冶金机械不同设备的设计中,动力装置必须引起设计人员的关注。该设备属于一种能耗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对周围环境产生破坏。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动力装置时,需要对其功能进行优化,推动绿色的设计理念的应用。设计过程中,要对其噪音和振动进行降低,在减轻动力装置的重量时,可以采取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从而对能源的消耗量进行降低。
3 冶金机械绿色制造应用
冶金机械绿色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也在保证着冶金机械的绿色制造,完善着整个绿色制造体系。在上述冶金机械绿色设计体系结构图中,我们对液压系统和动力装置进行了分析,而在绿色技术中绿色制造也需要有保证。绿色制造除了需要对产品使用周期的绿色化进行深入,还需要在实际生产制造冶金机械产品时,不断增强产品的绿色程度。在现代制造模式下,对环境因素和资源消耗因素两方面进行整合,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范围内,都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制造业在把制造资源不断向产品转变的过程,以及产品实际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不能完全避免[3],这些废弃物就成了污染环境的主要根源。所以从这些废弃物上进行治理,就能有针对性的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在具体制造相关产品时,必须优化整个制造资源的流动过程,在不同细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控制废弃资源的产生,这种方式利用的就是资源的主线论。绿色制造冶金机械的资源主线如图2表示。
图2 绿色制造冶金机械的资源主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对绿色技术的应用,其中冶金机械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一直是该行业的重点。考虑到冶金机械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特点,更加迫切要求在相关设计以及具体的制造上,注重对绿色技术的应用,发挥出绿色技术具备的优点,从而为加速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姜丽娜.浅谈冶金机械设备绿色设计的必要性及内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