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用管理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一个困难的企业为什么花钱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
烟台汽车制造厂是一个拥有2600名职工、3.2亿元资产的中型企业,主要生产轻型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1993年以来,该厂产品销售收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经济效益却大幅下滑,生产经营日趋困难。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感到原有经验式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手段和不透明的信息反馈机制已非常不适应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统一的财务软件进行管理创新。
一是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由于汽车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繁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往靠会计人员手工劳动,连续几天几夜工作也只能算出大概的综合成本,难以及时准确地制定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企业曾多次出现新产品投产后,才发现新产品的设计成本过高,价格无法为市场接受而被迫停产的情况。
二是资金的核算与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该厂销售环节占用的资金余额上亿元,大多以发出商品的形态存放在全国各地的430多个经销商处,企业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各销售点上的存货变动情况,账物不符、账账不符的问题时有发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风险难以防范。1995年该厂曾组织十多名会计人员历时一年,与各经销商核对发出商品和应收账款,发现企业本身的账簿记录差错1100多笔,仅发出商品的潜亏损失即达数百万元之多。在储备资金的管理中,传统的手工操作只能提供库存材料、备件的账面价值总量,但具体材料、备件的存放时间、库存数量却不掌握,致使存货超储、积压、损坏等情况非常严重。企业盘点时曾发现仓库中的三角带可满足企业10余年的生产需要。
三是薄弱的基础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强化。从企业内部看,基础数据缺乏,材料消耗定额、工时消耗定额不准,谈不上实施精细生产,挖潜降耗,也无法对生产车间、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和仓储部门实施科学的考核。特别是财务信息滞后于物流信息和市场变化信息,再加上数据常常失真,决策者难以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和内部各种资源的配置情况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四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硬化。过去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写在本中,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有章不循、有章难循的弊端难以克服,道德风险无法控制,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难以硬化。
二、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对企业管理进行深化、细化
1996年以来,该厂针对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环节信息不明、账目不清等突出问题,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联合山东浪潮国强软件公司,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后投资两百余万元开发了烟台汽车制造厂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一台主服务器,在各个车间、仓库及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各有关处室设立了46个工作站,将各子系统通过财务管理子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到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实现了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为企业提高财务资金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财务管理子系统建立了统一的计算机平台,变多级核算为一级核算,一张原始凭证(销货发票、购货发票、入库单、领料单等)一次录入,仓库、车间、厂部的业务核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凭证的制作、打印、各明细账、总账的登记全部由计算机一次自动完成,可以灵活地查询、统计和打印账表。
销售管理子系统与金税系统连接,利用金税系统录入和打印销售发票后,自动转入销售管理子系统,自动编制销售凭证,自动登记财务的产品销售、发出商品、应收账款、应交税金等账簿。同时可进行账龄分析和坏账估计,实现了销售业务管理与核算一体化。
采购管理子系统对采购订单、采购到货以及入库状况进行全过程管理,为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自动完成对各种应付账款的登记、冲销以及应付账款动态变化状况。另外,该子系统还可以进行材料采购成本的考核与监督,非合同供应商、超过合同的采购价,软件系统可以自动警告,要求审核。
篇2
一、*市工商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及主要经验
*年,*市工商局与有关部门配合,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打造“信用*”的战略目标,开展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一)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推进全社会的信用进程。
1、开展争创“诚信民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活动。20*年7月,由市委宣传部、市工商局、市民营(私营)企业协会、市个协共同组织开展了争创“诚信民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活动和*市“百家诚信示范企业、百家诚信个体工商户”认定活动,予以发证和授牌,并在市级有关媒体进行公告。
2、推动全市企业“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载体,大力宣传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二是对全市1357家“守重”企业上门走访,指导督促企业提高信用管理水平。三是开展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全市工商机关分别举办了合同培训班71期,参加培训2*3人次,印制学习资料三千余册。
3、广泛宣传企业信用建设工程。以“政府推动、群众参与、社会关心、道德规范、舆论监督”为基本工作思路,促进企业信用建设。20*年6月,市工商局在杭广电台开播的“行风热线”栏目,以“信用工程”建设为题,以杭广电台热线为互动平台,进行宣传,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听取群众建议。
(二)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估、公示、监管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1、深化组织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调研。市工商局成立了企业信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制定了《*市工商局企业信用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作目标,就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开展信息征集、强化信用监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做出具体的部署。20*年,市工商局牵头完成了《提升企业信用的对策与思路》的调研报告。
2、以完善企业“经济户口”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是制订并实施《市工商系统企业信用工作职责和信息录入、修改、删除操作规范》,明确了系统内各部门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的职责和任务,规范了信用信息的录入、管理等制度,形成了以各业务处室、分局、工商所为单位的信息录入机制。二是加强各职能部门联动。20*年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部门联网,开通了企业基础信息交换。截止到20*年底,*市工商局征集录入了全市所有的12万余家各类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24万余家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包括登记时的基础数据、企业经营数据、资产数据、借贷信用记录、工商日常巡查时的情况记录,以及企业自行申报的信用资料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企业信用情况。
3、完善评估体系,实行信用反馈,推行信用公示。*市工商局在充分调研和积累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评价数据模型和指标体系,邀请了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评估,同时多方面征求企业意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修改完善。20*年,以企业“经济户口”数据库为基础,随机选择了600家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的试运行。20*年对整个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加以修改完善。一是将全市所有12万余家各类企业纳入评价范围;二是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分为AAA、AA、A、B、C、D四等六级。分别表示信用优良、信用良好、信用稳定、信用波动、信用低下和信用破产;三是将评定结果向企业反馈,征得企业同意后向社会公布;四是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将AAA级企业及D级企业进行公示。20*年12月,*市工商局对全市的12万余家企业进行了企业信用等级评价,126家企业被评为AAA级,依法对8*9家未按规定申报年检、名存实亡、查无下落,或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做出了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并列入信用破产“黑名单”。召开了省市新闻媒体和AAA级企业代表参加的情况通报会,在*日报和市工商局红盾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全国各大媒体也进行了后续报道。
4、确立监管目标,强化分类监管。一是以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导向,将信用监管评价结果所自动生成的监管意见作为各业务部门、工商所的监管目标。二是实行“频率监管”制度,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采取不同程度的监管措施。
5、落实奖惩机制,抓好信用培育。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工商部门实行跨年度检查、企业年检免审、优先推荐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扶持企业创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赋予企业信用资产;对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在单项荣誉授予中实行信用等级一票否决。
(三)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信用监管实质上是一个对企业信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平台来进行。*市是全国4个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工商局是全市企业信用建设牵头单位,其信息中心及互联网平台是政府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建设投资计划,由市财政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市工商局计算机网络管理由局信息中心负责,现有8人,全部是计算机专业人员。17个分局、96个工商所全部联网。几年来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建设投资近4000万元。现在的软件系统包括了工商系统所有的日常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可以实现网上进行开业、变更、注销登记及年检。
二、对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总体规划,逐年分步实施。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我市工作起步晚,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已经很大。我们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
20*年为起步建设阶段。制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内部分工,建立责任制;做好数据的积累,制定数据征集办法,制定企业信用信息评价标准;开发企业信用评价软件,建立互联网平台。
20*年要初步建成企业信用体系。结合市工商局办公楼建设,完善工商内部网络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实现工商内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在充分征集企业信用数据的基础上,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实现企业信用监管(如市场巡查)的计算机指令化;在互联网上公布企业基本信息和部分信用信息,供社会公众查询。
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完成内外结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与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收集的经常化、制度化;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信息评价系统,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动态管理;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深入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
(二)本着内外有别、先内后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运用,以及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1、要完善工商内部网络,在现有企业登记数据的基础上,完善企业信息数据库,整合各类企业信息,实现工商内部的信息共享。评定企业信用等级,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
2、在互联网上建设承德红盾信息网,将企业基本信息、企业信用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在网上公示。在企业信用信息不够全面、充分,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公示评价结果,做为监管依据。
3、由政府组织建设“诚信承德网”,作为承德市企业信用信息运行的平台。将“红盾信息网”与“诚信承德网”对接。实现政府各部门的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在充分征集、整合各类企业信用信息,并且对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进行充分的论证、试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评定结果在“诚信承德网”上进行公示。逐步将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评价、公示等职责移交企业信用协会。
(三)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内部合力。
成立市工商局企业信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责任。市场合同科(或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和组织工作,企业科、企业分局、个体科、外资科、商标广告科、公平交易管理科、个私协、消协、市场分局等相关科室,本着谁产出,谁管理,谁录入,谁审核的原则,负责本科室的企业信用信息的录入、管理工作;信息中心负责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建设,搭建局域网及互联网平台等技术工作;法规科负责研究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及的法律问题。
篇3
[关键词] 中小企业非制度性约束资金供求
一、北京地区中小企业资金供求现状
对大多数北京中小企业来说,资金供不应求是一种常态。通常表现为以下情形:
1.有效资金供求水平低。由于各项制度条件还不成熟,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潜在供求向有效供求的转化,使得供求双方的水平多没能达到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中应有的状态。
2.潜在供求和现实供求不对称。从需求方面来看,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量很大,对期限、成本、风险等各项属性也有一定的要求,但受自身发展局限的制约,导致有能力实现的资金需求量不大;从供给方面来看,潜在资金供应能力巨大,但受到供给渠道和制度的制约,不能顺利转化为有效供给。具体表现为贷款增速下降较快,贷款占比持续降低。
截至2005年6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759.63亿元,同比增长3.27%,增速比2003年末下降了14.34个百分点,低于各项贷款增速7.43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由2002年末的24.79%下降到2004年末的21.79%,2005年6月末又降到21.09%。
3.效益好的企业资金较为宽松,效益差的企业资金紧张。近年来,国有银行加快了股份制改革和商业化改造的步伐,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比较注重信贷投放的质量,在资金的投向上倾斜效益好的企业,并对亏损企业和扭亏无望的企业限制贷款的发放,甚至收回部分贷款,利用信贷杠杆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盘活资金存量。
就北京中小企业而言,贷款的行业分布也不均衡。截至2005年6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居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房地产业(24.81%)、制造业(21.23%)、批发和零售业(20.2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4.90%)、建筑业(5.34%)。贷款对传统行业投入较多,而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性、发展前景较好但也存在较高风险的一些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贷款占比很低。
二、资金需求主体自身的缺陷
1.非均质性问题严重。北京中小企业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部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水平、守法诚信等方面的状况依然较差,内部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经过市场竞争浪潮的洗礼,一些中小企业家意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并在自己企业中引入了相应的模式,但由于自身管理素质的限制,使这种体制的效力大打折扣。管理者的素质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是商业银行不愿意涉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现在中小企业担心自己在信息披露之后会加大自己的经营风险,所以在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上没有积极性,或者本身由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没有能力建立信息披露机制。而这恰恰成为它们在较高层级资本市场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3)企业信用观念的缺乏影响其融资能力。目前国内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仍是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但是中小企业内部治理机构和控制机制不健全,少数人或个别人控制现象比较普遍;同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没有严格区分的现象,当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抽逃企业资产时有发生而且很难控制,贷款的保证往往得不到落实。同时,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信息资源极为匮乏,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还款意愿,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足够重视,不愿守信还贷;二是缺乏还款能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经营能力的限制,信用风险偏高,无力按期偿债;三是缺乏信用数据资源,中小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可信度较低,且资源封闭。群体信用的低下,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也大大挫伤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积极性。
(4)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许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理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不全、内部控制制度不严,而且有的企业一厂多套报表,财务信息失真严重,导致商业银行惧而远之。
2.缺乏信贷抵押担保。银行基于安全性考虑,通常都要求借款人提供信贷抵押担保。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而且对信贷抵押品的规定上,央行规定只能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来进行抵押。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动资产价值不稳定,变化可能性大,不易于金融机构的监控,银行所面临风险较大。
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产起家,拥有的土地、房产等资产有限,机器设备普遍采用简易型,资产价值低,变现能力低,抵押折扣率高;尤其是流通领域的中小企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可以抵押;虽然有担保机构的介入,但鉴于风险较大,真正给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也很少。这就限制和削弱了许多经营前景和经营效益良好,但缺乏抵押担保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3.融资交易成本高启。虽然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小,但单位融资成本却很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存贷规模和资金流量一般不是很大,但每笔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如调查、评估、监督等大致相同,大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单位融资成本较高。据测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为大型企业的5倍左右。另外,中小企业对贷款需求的特点与银行的贷款原则相悖。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贷款需求具有“急、频、少、险、高”的特点。即需求紧迫的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频率高;需求量少;项目本身不稳定因素多,风险大;贷款管理成本高。而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操作流程长,环节多,不适应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资金周转快的特点,同时增加了银行管理成本和单项融资交易成本,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三、资金供给主体外部约束的DIM分析
目前,北京市场上的资金供给者仍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那么银行的行为就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1.资金供给主体的决策意向直接决定资金流向。
(1)系统内资金统一调动,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集中管理。据调查,县(区)域各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经营亏损严重、不良贷款比率较高的县(区)支行,基本上没有贷款权,甚至地区级商业银行贷款权都很小,发放一笔贷款要层层报批,费时费力,企业信贷份额下降,中小企业一般贷款时间急、频率高,而银行要严格按照程序报批发送,这就使得两者在时间上难以衔接。
(2)金融监管和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大,使银行的经营者心有余悸。新的《商业银行贷款通则》规定的贷款条件非常严格,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达不到规定条件而得不到贷款支持。因此,贷款准入和监督的严格,查处的严厉,形成一个明确的导向,使银行的经营者不敢轻易向中小企业贷款。
(3)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主动性不强。一些银行及其从业人员认为中小企业的业务量大、金额小成本高、费力费时,因而只重视发展与大企业的业务关系,忽视发展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情况的把握不够,对其贷款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只能加强风险的系数,这导致中小企业合理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至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的发展更是严重滞后。
2.信息不对称限制了资金供给。
(1)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银行的交易成本。通常情况下,借款人(中小企业)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远多于贷款人(银行),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结果更多的是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银行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因此造成损失。为了控制信贷风险,维护自身利益,银行要么放弃交易以避免逆向选择问题;要么在放贷时设置各种限制,使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要么占用相当资源用于加强审查和监管以获得更多信息来避免或减轻道德风险。但这样做的结果会加大银行的监管成本,从而使可贷规模受到限制。
(2)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配给。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使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从而使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面临更加严格的约束条件,遭遇更为显著的信贷配给。
3.资金供给主体动力不足。
(1)国有商业银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商业化经营目标逐步确立,经营策略逐步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中。
国家“抓大放小”指导方针的实施以及主办银行制度的试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以大型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以取得规模效益。近年来北京市政府抓的一些重点大企业,都陆续与银行签订了银企协议,在贷款来源上能够较充分得到保证,而中小企业则由于贷款单位成本和监督费用上升,从银行管理成本和综合收益考虑,大银行不愿与中小企业打交道,使其面临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
(2)激励约束机制严重不对称。在不断地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了贷款风险的约束机构,但与约束机制相匹配的利益激励机制却没有相应建立。银行为了规避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都制定了严格的贷款管理约束机制,发放贷款都实行“个人责任追究制”;有的银行要求实现新发放贷款的100%按期还本付息,并相应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信贷员贷款清收任务完不成就有下岗的危险。银行一方面对风险严加控制,另一方面,缺乏激励职工投放贷款的奖励措施,即重收不重贷,信贷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普遍存在“慎贷”心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行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
四、疏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建议
1.资金需求主体自身条件的完善。要改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企业自身条件的完善是关键,是影响其融资的内在原因,也是疏通融资渠道的根本。中小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陷,扬长避短,规范经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方向发展,尽可能利用自身的资源,增强自身的实力和信誉,使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自己。一是要抓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要大力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产权结构;三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四是要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大力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信用等级。
2.资金供给主体外部支持的加强。在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完善的同时,外部资金供给主体如果能够加大支持力度,政策和信贷方向更多地向他们倾斜,则能使中小企业如鱼得水,更快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扶持:一是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二是扩展直接融资,构建多元化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加大金融改革和创新步伐,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主要包括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推进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发展多样化、分工合作的金融服务体系,信贷管理体制创新和信贷业务创新等措施;四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截至目前,我们可喜地看到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已出台了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措施:2006年底,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中明确表明,在中小企业投融资方面,将加强创业投资体系、贷款担保体系、政府资金扶持体系、直接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将不少于5亿元,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少于140亿元,中小企业累计贷款担保额不少于1000亿元,争取不少于200户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规划还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制度、信用管理制度、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同时,北京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小流通企业方便、快捷贷款的绿色通道。2006年以来,依托融资服务平台,中小流通企业已获得的新增贷款超过100亿元;其中最短的贷款审批时间仅为7天。目前市发改委已经与北京银行、北京农商行签订了协议,这两家银行未来将针对北京市中小流通企业新增600亿元的信贷规模。目前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加紧前期工作,以便加入到贷款平台之中。北京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望早日缓解。
参考文献:
[1]韩平主编.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2005年调研报告选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2]崔俊峰: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金融家,2005,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