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早在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中就明确指出:“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因素。”阐明了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的理念就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从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除了认识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外,还应努力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受用的锻炼习惯。
一、影响学生体育煅炼的原因分析
1、家长、学生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不够,缺乏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认为无病就是健康,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意志品质相对薄弱,怕吃苦受累。这些学生辍止锻炼的原因,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思想上有惰性、意志品质相对薄弱,怕吃苦受累。
3、学校、社会体育煅炼设施相对缺乏,不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二、如何培养学生体育煅炼的习惯
1.强化体育意识,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了让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增加体育理论课传授的内容,有必要让每一位学生懂得针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体质状况选择一、二种锻炼方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树立体育新概念。从而增强体育知识,重视体育锻炼。通过体育教学、群体竞赛、集会、广播、墙报、有线电视、体育名言牌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学校体育,造就一种强烈的学校体育氛围,激发广大学生的锻炼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可以利用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正面引导,利用早晨和傍晚在家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跑跑步、跳跳绳、打打球、跟着电视学学健美操……锻炼孩子的参与意识,营造一种家庭氛围,孩子们也可以利用节假日、礼拜天和爸爸妈妈作长途的踏青、爬山、郊游等,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就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从而激发他们锻炼的主动性,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的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增强体育知识,重视对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体育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传授和培养。为了让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增加体育理论课传授的内容,有必要让每一位学生懂得针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体质状况选择一、二种锻炼方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树立体育新概念。另一方面,体育教师除了发挥体育课堂的科学指导作用外,还要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发挥课外锻炼的独特效果,充分发展生的个性。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几种生所喜爱项目兴趣小组,激发他们参加锻炼的兴趣,并加以有效的指导,使他们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方法,充分体验健身的乐趣,使之终身成为体育运动的实践者。
3.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体育竞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为了丰富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校应引导生积极参加体育竞赛,增加适合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让他们有更多的体育实践机会。开展以“育人”为宗旨,按照小型多样或单项的原则,推广大多数生都喜欢的乒乓球、拔河、羽毛球等运动,并在每一学期组织一、两次全校性的适合生的运动竞赛,如:篮球、跳绳校运会等。通过竞赛,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在展现自我之中,增强体育锻炼的信心和恒心,从而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4.鼓励学生自愿组合煅炼,调动他们自我煅炼的积极性
大力支持兴趣爱好相同的生自愿组合,结伴进行锻炼,利用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作用,充分调动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互相关心、互相鞭策、互相学习的氛围,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锻炼,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技能的目的。长此以往,就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5.增加体育投资,尽量多给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
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学校首先要力争改变目前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短缺的局面,尽可能地增辟场地,添置体育器材,充分利用校内一些零散空地,建造一些小型的场地。如:小型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与环境。社区也应建立全民健身区域。这样使生有更多的锻炼场所,以满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吸引他们自觉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
6.家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煅炼习惯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课余体育活动 现状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时代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强健的体魄。因此,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惯。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的分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活动现状
1.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活动形式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较多,如“自我锻炼”、“和朋友、同学一起动”为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近几年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体育俱乐部协会,但由于高校体育俱乐部还处在初建和尝试段,俱乐部或协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都还不全,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客观条件限制,如经费来少、场地器材有限、专业指导人员缺乏等,使得众的学生不了解俱乐部的性质和作用。因此,大学选择参加俱乐部或协会活动的人数较少,仅为参课外体育活动人数的13.33%。显然俱乐部或协的活动在现阶段还不能成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主要形式。
2.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
男生习惯下午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有锻炼习惯人数的50.5%;习惯于早上参加锻炼人数最少,占有锻炼习惯人数的5.3%。女生习惯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占有锻炼习惯人数的46.7%。在选择锻炼习惯时间上男女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女生由于体育基础差,怕难为情,同时白天占不到场地也是多数女生习惯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男生比较喜欢群体性的活动,尤其是比赛形式的活动,下午活动的人数比较多,很容易组成比赛形式的活动。
3.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管理
课余体育与学校管理,两者似乎是相距甚远的概念体系,因为管理论中的“组织”、“控制”等概念具有较强的“强迫”、“强制”色彩。而课余体育的自主选择、参与、灵活和娱乐性等特性决定课余体育是一种自主、随意的活动,课余体育原则似乎无需管理。然而,从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不允许对学生课余体育放任自流,需要一定意义和层次上的管理。由此,我们总结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计划管理型:学校的体育职能部门每年都有计划、有目标,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其计划难以实施,效果不理想;②强化管理型:以出勤率的变化作为衡量管理成效的惟一标准,全校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内容,学生在此管理中被动地接受;③随意管理型:体育职能的目标和任务不明确,计划措施无力,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无管理行为,无引导组织,学生凭兴趣自由活动,缺乏必要的指挥、组织和引导。
二、加强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及其对策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深刻认识高等教育本质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以时代精神培养、升华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自立、自强、自信、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事业和人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目的在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教与学和谐统一起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建立起良好的感情,从而促进学生乐于投身于体育活动中,逐渐养成坚持课余体育活动的习惯。
2.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和引导
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终身体育思想得到加强,娱乐、休闲体育逐步取代竞技体育将成为高校体育的热点。学校应加强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引导工作,形成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声势,使课余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活动。运用学校体育传媒,推广、传播体育知识,创建浓郁的体育氛围,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关注程度,通过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我校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化校园体育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健身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他们的深层次影响。
3. 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开展课余体育活动
从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高校课余体育的管理,在时间安排和地点选择上,要尊重广大学生各自的特点。例如:有的喜欢早上跑步,有的选择在睡前,有的喜欢在田径场,有的喜欢在林荫道上,另外也有的在树林,在湖边等,形式多样。而要有的放矢开展课余体育活动需要有关部门的配合。此外,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实际方法的操作,管理者应尽可能提供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爱好和需要。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跑步、健身了。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游泳,这些寓娱乐于体育之中的项目在高校已经悄然兴起。同时,场地、器材以及各种运动信息,管理者应尽可能地提供,以保证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有锻炼的机会。
4.举办体育节,促进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
举办体育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提高运动能力,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改革校园竞赛活动,每年应有计划地举行一次体育节,把校运会办成竞赛、健身、娱乐、育人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节,俱乐部所开展的项目可列为比赛项目,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举办体育节的竞赛项目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体育项目的自由,引导学生由产生运动兴趣逐渐形成运动习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带动校内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终身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体育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文章就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终身体育教育进行了探讨。首先概述了终身体育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针对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终身体育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的完善;注重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体育能力的提高;积极开展体育社团活动,抓好课外体育锻炼。
关键词:
终身体育;体育教学;锻炼;体育能力
终身体育教育的概念来自于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当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理念,指明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终身体育是将体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体育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让体育成为人一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掌握运动技巧,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这就意味着学校和体育教师要重视终身体育教育,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地将终身体育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保证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以后毕业进入社会仍然能够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强健的体魄,让自己终身都能够受益。
1终身体育教育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1.1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里说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学校在终身体育教育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1)学生对于终身体育认识不足。当前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还是不够,仍然有多学生只重视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体育课。很多学生对于学校正常安排的体育课都不愿出席,更不要说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了。这种认识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跟学校的宣传教育不到位有关。(2)学校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开设上也存在不足,不能及时开设学生喜爱、当今社会流行的运动项目,对于体育活动的开展频率也较低。没有流行的和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就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师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了。学校对体育课程的设置也有一定的问题,一周安排1~2次体育课,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3)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不足。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体育运动兴趣不高,体育能力不足,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体育教师受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工作压力,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教学结果的考核,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1.2终身体育教育的意义
1.2.1加强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终身体育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势必要加强对终身体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宣传,这样就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去了解和认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注重个人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2.2让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受益终身
人的一生要经历不同的发育阶段。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终身体育教育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成长。在毕业后,身体进入成熟期时,坚持体育锻炼可以让人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精力充沛地参加工作和生活。当身体进入衰老期时,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延缓衰老,不仅让人保持年轻的心态,还能够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终身体育教育教人一生坚持体育锻炼,让人受益终身。
2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教育
2.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和了解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不足。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电视等多种媒体渠道宣传终身体育理论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深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循环播放热门赛事,吸引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关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2.2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的完善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就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的完善。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思想的完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将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与教学考核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终身体育的重视。在教学方法方面,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利用体育游戏等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体育能力的提高。针对教学计划的完善,学校要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体育课时,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进行体育锻炼。
2.3注重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体育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项体育运动感兴趣了,自然就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锻炼。当体育教师发现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继续保持这种兴趣,甚至爱上这项运动,坚持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育能力。学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开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可以吸引学生自主地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去。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够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2.4积极开展体育社团活动,抓好课外体育锻炼
体育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要想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巧,熟练掌握动作,就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能够让学生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多种体育社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和场地接触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并坚持进行学习和锻炼。作为教师要把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结合起来,让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体现出终身体育的特点。在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组织形式多样的年级、班级以及小组的竞赛活动,增加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活动能力。
3结语
体育教学的内容要与终身体育教育结合起来,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也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努力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学会制定符合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炼.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J].体育世界(学术),2016(1):82-83.
[2]刘译文.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教育[J].亚太教育,2016(1):110.
篇4
体育文化是指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以及体育精神文化综合而成的概念,大学高校的体育文化是由物质、精神、制度等构成的文化。其表现形式有:课外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体育文化是以人为参与为主题,体育锻炼为手段,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为其项目,而进行的一种群体活动文化。群体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丰富业余生活,增强体质,提升品味。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深入体会”、“直接感受”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感受那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超越自我的积极进取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2体育文化的特点
2.1体育文化的精神
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的,而体育锻炼不只是概念上的身体锻炼,其中还包括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在实际生活训练中,对于人们的需求来说,体育锻炼也不只是肉体上的锻炼,增强体质而已,更是在享受一种突破自我,永不言弃的“直接感受”,只有“深入体会”这种内在文化精神,才能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精神的意义。
2.2体育文化的实用性
体育锻炼的最直接效果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这也说明了体育锻炼的实用性,在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以后可以直接转化成身体的能量,强化身体机能素质,这个过程是不断成长,汲吸取的过程。
2.3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综合能力
体育锻炼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形式有:课外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其内容表现出的一种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任何事物比拟的,同时它也能培养人们团队协作能力等,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3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间的链接关系
我国大学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是盲目而又不符合实际的。在课程设置上,每周会有一到两节体育课程,体育老师只给学生提供一些体育器材,然后在学期末时再进行一次考核,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上体育课,体育课常常是“必逃课”之一,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态度就是敷衍了事,浑水摸鱼。完全忽略了对体育文化精神的培养,脱离了体育锻炼的实用性。体育教学要进行改革方面的发展,必须要以体育文化为导向,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育,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磨练学生意志,体现体育文化的内在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体育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主要途径,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传承文化的主力军,只有抓住这条主线,体育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4传承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4.1提高教师自身体育文化修养
首先,在传道授业的教师方面,需要从根本观念上改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要把体育锻炼认为成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敷衍塞责,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任学生们“自由发展”。现代体育教学应该是理论知识和实际锻炼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体育锻炼的技巧,更需要把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渗透入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认识体育的魅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是时代的需要,老师的能力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学校的体育成果,加大对老师的教育文化改革要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来,要不断弃掉原有的旧教学模式、古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新型的教育观念来改变老师的文化修养,使教师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全新的教学。
4.2加强学习体育文化建设
当今的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打破以往单纯的体育技术教育为主线的教学体质,在“传道”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的认识与培养,不断的改变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中的作用,体育文化建设是体育的基础和核心,只要找准体育文化的切合点就能更好的完善和发展,使体育文化建设步入更好的轨道上来。大力创新和变革,必须传承和结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体育教学改革,使我们能够有一个新的、更深层的认识。
4.3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育事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习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是这个时代刻不容缓的期盼,体育教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条件下,我们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推进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改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和创新,只有学校改变了教学文化的特点,学生体育文化的素质将得到全面的发展效率、质量将得到提高。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磨练学生意志,体现体育文化的内在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就要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的结构设置和选择,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出体育的核心作用,建立授课教学的新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的素养和学生的人文素质。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意识;体育文化;和谐校园
3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师生体育意识薄弱,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比较模糊,从校园体育文化所包含的体育教学,体育观念,体育比赛,体育生活,体育设施,体育知识,体育宣传等方面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现象,对如何培养师生体育意识才能加强我们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探讨,提出优化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对策。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江苏大学教师和学生
1.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卷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100%。
2体育意识和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师生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通过调查统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发现:
2.1.1有42%的师生对体育不感兴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身体就是竞争的资本。而体育锻炼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这一结果值得引起我们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2.1.2有50%的师生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年轻就是本钱。只有28%的同学认为自身免疫力强才是健康。可见师生对健康的概念含糊不清。他们缺乏自觉锻炼的意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2.1.3在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中,有36%的师生感觉没时间,有38%的由于学习压力大而放弃体育锻炼,有26%的认为缺乏体育指导。各项因素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受学习和工作压力大的影响比例最大。这说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够完善,对培养师生的体育兴趣几乎没有起到影响作用。
2.1.4有52%的学生反映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方法死板。23%的学生认为教师太严肃,不能相互交流。学生在恐惧的氛围中活动,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影响了兴趣。
2.1.5有76%的师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知道一点,有24%的师生一点儿不知道,这说明了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实践,忽视理论。或者是教师的理论水平缺乏,不能够给学生阐述相关的理论知识。
2.1.6在每周锻炼的次数调查中,有70%的师生每周不锻炼一次,只有24%的每周锻炼一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只是空谈而已。
总之,通过上述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体育锻炼在师生中的地位。兴趣低落,理论知识缺乏,课堂气氛和教学方法滞后等导致了学生认为无病就是健康的错误理念,导致了他们自觉锻炼意识的缺乏,从而导致了师生体质状况的日趋下降。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存在,必需要从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和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方法为突破口,培养师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出发点。通过增强体育意识来优化校园体育文化,通过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来培养师生体育意识。
2.2师生认识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的结果与分析
(上接第82页)通过对江苏大学500名师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师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理解不透彻,虽然有一定的了解(34%),但仍比较模糊(66%)。42%的师生认为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因素是学校体育教育,23%的认为是锻炼兴趣,25%的认为是媒体的宣传,这些必要的因素要引起一定的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兴趣,加大宣传才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大力发展。45%的师生认为我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一般,15%的认为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到位,这个比例说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如何能够活跃校园体育文化?24%的师生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40%的认为要举办健康、活泼的课外群体活动,21%的认为体育比赛多元化等,但从目前的现状分析,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群众参与的活动较少,需要职能部门和体育工作者协调,面向广大师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65%的师生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意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35%的师生作了否定回答,这表明,绝大多数师生认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体育意识培养有密切的关系,说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已有一定的基础,并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叶圣陶先生曾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但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养成习惯,有终身体育意识,必须有一种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氛围,不能使他们被动的参与和锻炼,要热衷于开放、活跃、主动参与的课外体育锻炼,我们应该努力营造适宜的校园体育文化,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培养师生体育意识和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方法和途径
3.1校团委、校工会、校学生会、各学院体育工会经常 组织开展学生间、班级间、师生间的对抗赛、师生合作赛、、体育表演、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拓宽师生视野,提高师生的兴趣,吸引师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师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师生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
3.2 重视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有全校性活动、班级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在开展活动时,应处理好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关系,既要完成体能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课间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认识到体育文化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3学校要走向社会,引进商业比赛, 组织师生现场观看,或组织观看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等形式,有利于提高师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师生热爱活动,学会欣赏体育美。
3.4体育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和组织安排课外体育指导,不断探索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确定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能力为指导思想,课堂介绍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
3.5学校主管学校体育的副校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要对开展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和提供经费,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这样才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
3.6 学校加强体育宣传力度, 应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体育,提高到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4小结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能极大地丰富师生的课外文体生活,并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进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校体育和师生个性体育的发展。能进一步弘扬体育精神,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从而实现环境育人教育理念,,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师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因此,通过我们要通过培养师生的体育意识来活跃校园体育文化,通过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来培养师生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魏四成.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2002(12):404-405.
[2]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1999.6.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养成 因素
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并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了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达到的目标,懂得了身体锻炼的一般规律,掌握了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能准确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体质的情况,且具备了良好、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自觉性。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的,是学生自愿性质的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体育意识的一种表现。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养成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人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氛围、体育锻炼条件等的差异,造成人们在形成锻炼态度、锻炼意识、锻炼习惯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从自我认识锻炼的需要开始的,产生锻炼动机,动机产生以后即付诸行动,这是行为过程,最终养成锻炼习惯。
三、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体育文化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现象,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因素而形成的总概念。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又一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大多数男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较好,能够促进自身体育活动的开展;而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没有达到“我要运动”的要求,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引导和激励方面都有待加强。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情感的激发、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行为的驱动,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热烈而深刻的,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四、体育人群效应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体育人群,特别是周围体育人群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体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大众媒介、运动明星、同学、朋友、家庭等社会因素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体育人群依次为体育教师、同学、父母和朋友等。
体育锻炼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体育锻炼意识对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体育锻炼意识直接影响人们体育锻炼的取向,没有体育锻炼意识就不可能去想体育锻炼,也就成不了习惯。鉴于上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素,笔者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高校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学生会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和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行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形式,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手段。其次,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观赏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最后,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依赖物质条件,学生主动能力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场地器材缺乏,而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熄灭了。因而,普通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名称《影响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0570
参考文献:
[1]孙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原因调查与分析[J].考试周刊,2009(33):131-133.
篇7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几年关于亚健康的一些文献资料,提出对亚健康概念、症状、根源、严重性的一些认识,以及当代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必要性。
关键词:亚健康;大学生;体育锻炼;改善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亚健康”像钟摆,是摆向“健康”还是摆向“疾病”,就看你怎么摆了;还有的说“亚健康”有点像“比萨斜塔”,看上去是斜的,虽然没有倒塌,但随时会有倒塌的危险。
1.亚健康
1.1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对健康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有一支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也没有更好地办法来治疗,这种状态被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指的是人体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次健康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但功能性已改变,有可能发展为病症。为区别于“第一状态”――健康和“第二状态”――疾病,人们把“亚健康”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
1.2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心慌气短、心烦意乱、夜里多梦、睡眠质量不高;面色憔悴,双目无光泽,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指甲卷曲、月痕不齐、甲面白点;手心热、口干、全身倦怠无力,经常自汗、盗汗;突然感到视力下降,伴有目涨、头疼、头晕;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易怒,情绪低落,犹豫不决;记忆力减退、焦虑,精神不振;注意力难集中,耐力下降,衰退等等。
1.3 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用脑过度,心理压力增大,现代人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都是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城市人口生存空间随着人口、车辆的增多而相对狭小,噪音的增加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很多影响,使人心情郁闷烦躁;另外人体的自然老化,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都是导致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1.4 亚健康的严重性
亚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3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大多在20-45岁之间。亚健康人群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老人、孩子、高校学生……
城市老人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高校学生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无精打采、两目干涩、食欲不振、抑郁寡欢、睡眠障碍、人际关系紧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发呆、沉默、周末不想出去活动。
2 亚健康现状
2.1 高校学生亚健康的类型
根据《中国身心健康量表》和教育部、WHO联合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分为四大类:躯体性亚健康(腰酸背痛、体力不支、食欲不振等),心理性亚健康(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等),思想亚健康(无责任感、情绪对立等),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空虚无助、孤独冷漠等)。
2.2 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
经调查发现,各地的高校学生亚健康发生率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均有65%左右的发生率。造成差距的原因可能与诊断标准、地区差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关。
2.3 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有数据显示,随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的增加,其亚健康状态越不明显。同时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都对减少亚健康状态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各个因素均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生。通过比较不同运动量的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发现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减少。
3 体育锻炼对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3.1 亚健康的治疗手段
亚健康的治疗不能仅仅依赖医疗手段,可以从矫正生活方式和提高心理调节水平方面入手。体育锻炼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器官、系统一种良性的刺激,可以促进身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适应性反应和变化,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亚健康的运动疗法指的是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来防止和治疗人们的亚健康状态。
3.2 体育锻炼与亚健康
有学者认为,锻炼可以控制体质量,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减低紧张和抑郁,获得精神享受,建立自尊心,增加社会交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恢复动物天性,抵御各种异化机能,消除文明力量对自己的摧残。从生理学角度提高身体素质;流行病学角度提高抵抗力;生态学角度提高人体适应能力;心理上克服紧张、焦躁和不安;社会学角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哲学角度做到返璞归真。
3.3 体育锻炼与高校学生亚健康
体育锻炼在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锻炼,首先,可以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避免机体发育不良以及智力、情感、个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健康状况。其次,可以培养高校学生乐观、积极开朗的心态。在各种体育项目中,在于同伴默契配合的过程或是与对手斗智斗勇拼搏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利于锻炼个人坚持实现目标、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战胜自我的品质。第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育运动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二极体荣誉感,还能磨练学生的个人品质。最后,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恢复正常功能,加强神经系统对全身各部分的调节,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良药。
4 结论与建议
4.1 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最佳手段
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体器官的生理机能,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有可能向第二状态-生病发展,也可以通过治疗发展成为第一状态-健康。因此,体育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重视体育课堂,同时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4.2 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健康的意义。
4.3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平时多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4.4 培养学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学生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吴洁,梁磊 . 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
[2]张路星,朱耀平 . 解读亚健康[J] .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
[3]高玉霞 . 城市运动与不运动老人亚健康状况[J] .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
[4]孟军堂 . “亚健康”与体育锻炼[J] . 太原科技,2004,2
篇8
造成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就要把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要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应做到一个加强、二个培养、三个示范。
一、一个加强
一个加强就是体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加强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体育自学的能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提高。
体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基础理论、动作技术结构、运动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卫生常识等。通过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运动项目的名称、技术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安全保护措施等,以便把握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个动作对身体各部分的要求,并能正确对待、解决体育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
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如,对技术动作结构的讲解,就可以利用下雨天气在室内进行。除教师的言语讲解外,运用幻灯、录像、挂图,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技术概念,也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进行教授。如,教排球时,就可以讲解准备姿势、步法、战术阵形、比赛规则等,也可以在帮助学生处理运动伤病时,讲解造成运动伤病的原因、具体处理措施、如何预防等。
二、二个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注重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而体育锻炼能力如何,又是通过对运动时间、方式的有效把握和对有限空间的有效利用与否来体现的。学生自拟锻炼目标和计划的能力提高了,就会科学地统筹和安排锻炼的时间、方式、运动量等。利用和创造条件进行锻炼的能力提高了,就会扩大学生锻炼的空间。
1.培养学生自拟锻炼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对学生自拟锻炼目标和计划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出发,与体育课要求相辅相成,制订长短目标,长短结合。依据目标,设定实现步骤、方式。制订计划要以个体因素为基础,符合锻炼的三大原则,侧重于内容的连续性、项目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2.培养学生利用和创造条件进行锻炼的能力
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进行锻炼的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条件进行教学。如,利用校内的台阶进行单足跳、交换跳的教学;利用成排的树木进行蛇形跑、障碍跑的教学。其次,善于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出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体育游戏,如,发展学生腰部力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抬轿子、背人跑的游戏等。第三,根据教学目的,利用已有的场地、器材,要求学生设定活动方案,如,在铅球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推铅球对身体各部分的影响,设计一套徒手操或轻器械体操,用于教学的准备活动。第四,经常举行体育器材一物多用的比赛,如,给学生每人一根同型号的跳绳,要求学生创造出三种以上的体育活动等。
三、三个示范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开始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每一个教师,并决定自己受教育影响的方向、大小。体育教师要吸引学生,加大对学生影响的效力,做好学生体育锻炼的榜样示范不可缺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学生从教师的形象、气质、风度上看到体育锻炼的好处,受到感召,又从教师经常持久的锻炼中得到教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仿效。
1.形象示范
体育教师既是灵魂的工程师,又是健美的塑造师。他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健美的体魄,优美的体态,站立行走姿态矫健,还必须具备一两项运动专长,如,在三级跳远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准确、优美的示范,专业、生动的讲解外,还可以用简笔画把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动作形态在纸上定格出来。篮球专业的教师,在自己参加篮球比赛时,组织学生观战,向学生展现自己快速的奔跑、敏捷的抢断、灵活的突破、巧妙的分球等。
2.气质风度示范
体育锻炼应做到意志坚强、精力充沛,对待学习、工作积极主动,精神振奋,遇事沉着冷静。如教学中,突然发生学生昏厥倒地的情况,教师首先要稳定其他学生的情绪,保持镇静,然后对学生的昏厥症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分析,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及时进行处理等。
3.经常锻炼示范
体育教师是体育锻炼的组织者、指导者,也是体育锻炼的积极分子和体育锻炼的高手。如,坚持每天的晨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带田径队的教师,还可以适时适当转换角色,变教练为陪练。如,在训练学生短跑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或不同起跑线同时起跑进行比赛。也可以在学生训练长跑时,教师一同进行。既可以讲解如何分配体力,如何由直道进入弯道,如何超人等,又可以及时进行示范,做到教学与锻炼的巧妙结合。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意识;培养途径
一、前言
体育意识是人们从事(参与)体育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特意的对体育活动的态度的控制系统,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及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的总和。而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不仅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教学、科研的前提和基础,高职学生如果未能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最后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观,那么他们的体育行为会随着学校体育的终结而终结。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与否,对其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现阶段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体育意识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行为,并最终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我们随机抽查了本校400名学生,对他们的体育态度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统计表明,只有31.75%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25.5%的学生属于娱乐参与型,42.75%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属于消极应付型。
1、积极参与型
此类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有很强的兴趣,对体育有明确的认识,懂得必须的理论知识,具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平时能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内容及时间,能适应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体育锻炼。
2、娱乐参与型
此类学生对喜欢的体育项目能较积极的参与,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对于其余的体育项目没有明确的认识,表现出的只是一时兴起,没有持久的体育锻炼行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消极应付型
部分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够端正,大多为应付学校或体育部对学生的课外锻炼考勤,能够自觉参加课外活动者较少,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被动参与体育锻炼,很少或从来不参与体育锻炼,他们对体育或持懒惰及怀疑态度,对体育理解肤浅、意识轻视,体育课堂的结束,体育行为也随之结束。同时,有些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明确,不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就是为了身体素质达标,缺乏对坚持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的正确认识。
三、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1、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和体育条件
体育设施及环境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吉首学院今年新建成的室内羽毛球馆及网球场,就吸引了大批平常很少参加锻炼的女生参与,一时间体育兴趣空前高涨。同时在体育课中加强了对其兴趣的关注及培养,适时的调整课时安排,根据学校的基础条件,尽可能地设置有锻炼价值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运动项目,如跆拳道、健美操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通过教学形式及内容的多样化不断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2、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这个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培养学生养成并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应该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与整个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利用相关体育知识的宣传,使得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只有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大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外的独立锻炼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练习的次数、等进行自我纠正,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在自我锻炼中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才能为自己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终生受益。这才是符合现阶段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所提倡的:学生通过体育课题教学及练习,充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掌握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进而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态度、关心和兴趣,而达到拥有健康的目的。
3、以体育教学知识为基础,突出理论学习兴趣
目前的体育理论只是为达到教学大纲规定个比例要求开设,理论课内容枯燥乏味,脱离了文化结构和体育价值取向。虽然体育教学在围绕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理论探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然而近年来学生的体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当前强化健身意识,注重学生“三基”教育的基础上,应刻意加强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不断更新,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体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也逐步引入。如:教师在课题教学中通过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授,使用交替讲解示范,将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反复演示,帮助学生迅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及纠正方法。又比如:作为体育科目,特别是在理论课、室内课上,教师应该将更多最近发生的新鲜体育事情直观地搬上讲台。用声、光、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如奥运会申办、奥运会基本知识及时传播予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丰富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教师培养和引导学生将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进而达到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增强体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引导他们在大学阶段就形成牢固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4、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能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先行规划设计,因此教学内容的制定对不同专业要有针对性,抑其过而补其缺,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职业技术教育受一定实习环境和操作规程的制约,身体活动的部位、动作轨迹大多是局部的、重复的,或者是固定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劳动者身体都会有易伤部位或较弱部位,例如:“伏案型“(从事电脑、文秘、财会金融等工作)易出现佝偻、驼背、颈椎病和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站立型”(从事饮食、建筑、车工等工作)易出现下肢酸痛、肿胀、静脉曲张、腰肌劳损等疾病。“运动型“(从事维修、农业等工作)腰部和四肢负担较重。因此,加强实用的体育锻炼,提高这些部位的机能,有助于消除疲劳。增强体质。振奋精神,也是预防职业疾病的有效手段。
5、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育意识
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及民族特点,适时的增开了一些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如抢花炮、踩高跷、打苗鼓、跳摆手舞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并成立了体育运动社团,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体育竞赛,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6、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提高教学的指导质量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技术多么全面,身体素质怎么好。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受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授课要求,普遍都存在体育教学中什么都教,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发现,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有的学生喜欢观看各类体育比赛,有些不是热门的项目对于规则、要求等了解不清,出现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向老师询问,这时作为体育老师,素质高低就很关键,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轻松解答。但对于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体育知识的传承者,我们必须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我的知识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好奇心和天赋,使体育教学紧随时展。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培养体育的科研意识,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提升体育锻炼兴趣,感受体育的氛围。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建设,提高体育课教学指导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发展和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同时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 高校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体育思想的重要场所,学生的体育意识、观念的形成又是终身体育思想的表现。现阶段,对高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已经成为发展高校体育的长远目标。本文从终身体育的内涵、高校终身体育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高校中实施体育教育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 终身体育 高校 体育教育 实施
终身体育不是简单的练习几个体育项目,学会几个体育技术动作就是终身体育,而是在体育学习方面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着眼未来。高校要全面推进和实施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关键的还是要打好体育基础,而基础体育知识的学习就要高校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慢慢的积累,好的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学生可持续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终身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入其中,这说明终身体育思想对全民健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简单的说就是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但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非常的困难,正如现在的高校中,正在全力推行以终身体育为主题思想的体育教育,但是就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就将对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如何顺利的实施终身体育教育,而使全体学生终身获益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近年来在体育教学不断的发展的情况下才刚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就是一个人一生要不断的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终身体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终身体育的主体是人,它主要是培养人的意识。第二,它强调的是人的一生都要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它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第三,它的内容是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中国广大的高校中,终身体育思想也在逐渐的深入,很多学校把终身体育教育纳入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教学思想是以培养学生体育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思想。强调终身意识、终身行为、终身习惯,它的出现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实施是适应时展需求的,是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
二、高校终身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教师教学思想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它如何指引学生进行体育的锻炼。现阶段虽然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已经在广大高校中实施,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不能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体育的重要性,终身体育的重要性。还有一些老师专业素质水平低下,业务知识水平低下,根本不能胜任高校体育的教学,还有些教师虽然水平较高,但是把精力放在了办业余培训班上,而对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却不够重视,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重视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二)高校领导对体育不重视。很多高校领导对体育仍然有偏见,没有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很多学校把体育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基本上不是把体育作为重要的科目进行安排,而是把它看成是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和娱乐的手段。根本谈不上体育终身意识的培养。不光是领导不重视,很多其他老师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认为上学是来学文化知识的,体育锻炼没什么用,他们对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预见性不强,没有把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认识不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也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只有大学生的未来充满激情、活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现阶段有很多学生认识不到体育的健身作用,很多学生对体育并不感兴趣,他们害怕体育,害怕活动,即便上体育课也是为了体育测试能顺利过关。他们感兴趣的是网络游戏,有时候甚至为了上网忘记了吃饭。他们不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有必要进行锻炼,其实锻炼是不分年龄的。
(四)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不符合终身体育思想的发展。大学体育课的设置应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不能太单一。在项目的设置上要多从娱乐性方面考虑,多增加一些大众化的体育项目,而对于一些竞技性的要求条件比较高的项目尽量少开展,以免开展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融为一体,保证两者能够同步发展。为高校终身体育教育实施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五)课外活动的重视不够导致终身体育思想难于形成。高校体育不仅仅只包括体育教学,还有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三个方面才构成了完整的大学体育。由于以往体育课都是只进行体育教学,致使人们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而恰恰课外活动的实施是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发展的。
三、如何在高校中实施体育教育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高校领导要改变传统的重文轻体的思想,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不仅要培养出一个文化水平很高的学生,还要使这个学生就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终身教育为主线。此外,高校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体育教育问题,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纳入教学体系中,把终身体育作为进行全面教育的突破口,使终身教育思想深入学生的内心,为其走向社会奠定身体素质的基础。
(二)打好身体基础,为终身体育奠基。大学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正是身体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黄金时代。从人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来分析,这个阶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应该进行较多的锻炼,促进机体的发展,如果不进行适当的锻炼,那么以后再进行锻炼效果就不会很好,由于基础没有打好,锻炼时就会吃力,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要想为未来的健康着想,我们就要从现在做起,把大学的好时光不要白白的浪费掉,要以充沛的精力进行体育锻炼,以强健的体魄为祖国出力。
(三)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学会自学、自练。高校体育项目开展广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也比较复杂,同时也是有效进行身体锻炼的好手段和好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长远的效果。但是高校中由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较多,所以锻炼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应该不同,所以就要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逐渐引导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担当着重要的责任。所以说高校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就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高超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项目技术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提升学习体育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活动。
(五)高校要搭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体育课的教学平台。搭建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的平台要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目标,要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差异,要发挥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优势,避免高校体育教学的形式单一,结构简单的问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必修和选修科目,增加项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大学阶段的体育锻炼原则要以发展个性,提高和巩固体育意识,建立稳固的终身体育思想为主。
综上所述,高校中实施终身体育,要打破过去陈旧的体育教学的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此外,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要多元化,要让学生有的选,有兴趣去选。
参考文献:
[1] 李飞腾.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教育策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01).
[2] 兰自力,杜子平.终身体育与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学研究.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