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

篇1

张世平: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国际市场整体需求量萎缩,对于麻纺织品的需求量也大幅减少。麻纺织行业面临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下降、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等严重困难。特别在这种较大风险出现时,麻纺织企业原先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产业链不完整等制约行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中国纺织:那是否会削弱我国麻纺织行业竞争力?

张世平:这倒不会。我国麻纺织业资源丰富,按其原料、工艺技术及设备特点,分别包括苎麻纺织业、亚麻纺织业、黄(红)麻纺织业、大(汉)麻纺织业以及竹原纤维、罗布麻、剑麻等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纺织业。同时在加工规模和市场竞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我国麻纺纤维使用量达70万吨,占全球麻纤维加工量的12%以上,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的规模和出口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麻纺织品贸易额的60%以上,是具有消费需求和发展前景的天然植物纤维产业。但我国麻纺织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平均规模仅有5500万元,规模以上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465家,销售产值仅265亿元。因此,针对麻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非常重要,加快制定促进麻纺织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麻纺织企业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保持我国麻纺织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纺织:请您介绍一下目前麻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张世平:我国麻纺织业经过近十年的持续稳步发展,技术与产品结构、区域布局、市场结构和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进一步优化。2007年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规模以上)销售产值达265亿元。其中苎麻纺织企业销售产值65亿元,亚麻纺织企业销售产值达100亿元。2007年麻类纤维、纺织及制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75亿美元,出口18.12亿美元,占世界麻纺织品贸易的70%以上。其中,苎麻主要纺织品2.67亿美元,亚麻主要纺织品出口5.45亿美元。

中国纺织:麻纺织品是天然纤维,具备产业发展的环保性能和其纤维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特性,但是在消费市场中,麻纺织品似乎并不多见,这是市场开拓问题还是受到消费者观念的局限呢?

张世平:的确,麻纤维天然具有吸湿、透气、抑菌、防霉、抗静电、抗紫外线等卫生保健特性,麻纺织品、服装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符合绿色消费和时尚潮流的需求,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加大非棉植物(主要是麻类植物)纤维开发利用”是“十一五”及后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麻类纤维资源丰富。主要产区集中在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各种麻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最高达2000万亩以上,麻纤维产量达300万吨。麻纺织在资源使用、纺织加工、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的整个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生态产业的显著特点,有利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对改善纺织纤维原料结构,丰富纺织品消费和拓展市场空间,其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泛、产业带动性强,涉及近千万的农业和麻纺织相关劳动力就业,是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民生产业。

但是,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麻纺织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创新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水平落后。麻纱、布等传统初加工产品比重大,纯麻和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面料的产品开发水平低,麻纺织制成品和服装等终端产品比重低,产业链不够完整。我国的麻纺织品主要都是出口欧美国家,在我国终端市场麻纺织品的占有量较低,企业对于麻纺织品的消费市场拓展不足,虽然国内麻纺织消费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尚未得到有力的开发。

中国纺织:那么,麻纺织业发展申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

张世平:另外一个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麻纤维加工和麻纺织工艺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落后。苎麻纤维脱胶和苎麻纺织技术装备严重落后,缺少苎麻纺织机械设备研制的支承,成为苎麻纺织生存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原料的种植方面,麻类作物品种选育落后、品种质量差,麻类作物种植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收割、剥麻、打麻等加工方法及生产设备落后。亚麻作物种植和原料发展严重缓慢,进口依存度高,成为制约亚麻纺织发展的突出矛盾。因为麻纺织行业相对规模小,在技术与产品开发、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物流及信息等行业创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上也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

中国纺织:在麻纺织行业调整结构、产业升级方面,我们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张世平:我们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是建设麻纺织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创新体系;建设麻纺织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促进麻纺织产业链向最终麻纺织品延伸,提高麻纺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拓展国内外麻纺织品消费市场;建设工艺技术先进的节水、节能、废水治理环保排放的麻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优质原料基地;培育麻类作物种植与纤维、纺织加工业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也确定了调整的重点,比如在产品开发创新上,加快提升麻纱、麻布及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面料的产品水平;提升麻纤维及纺织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上,重点解决苎麻纺技术设备严重落户的问题;提升黄麻纺织技术装备水平,改变落后状态;加强对麻纺纱工艺及设备整合的研究;重视麻纤维纺织工艺技术设备提高效能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加大麻类纤维先进加工技术应用项目的推广,如苎麻生物脱胶及生物化学联合脱胶、物理脱胶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类纤维精细加工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纤维加工及纺织清洁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加大亚麻纺织无氯煮漂和亚麻纺织工厂通风除尘等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各类纤维及纺织加工的节水、节能和废水治理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另外,我们在各麻类资源主产区将建设若干具有规模的作物种植(含良种培育)产业化的优质原料基地。加强麻作物良种培育研究、种植和纤维纺织加工业的产业协调,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如东北、新疆及云南等亚麻资源产区,建设亚麻良种繁育和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亚麻原料基地;在湖南、四川及江西等苎麻资源产区。建设苎麻优质作物种植产业化的苎麻原料基地;加强苎麻高细纤维品种、黄麻长(圆)果良种、汉(大)麻良种选育复壮、竹原纤维新品种和罗布麻人工种植等良种选育研究等。

中国纺织:作为行业协会,在搭建政府与企业的中介桥梁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篇2

国内纺织器材生产企业繁荣的表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窘迫的生存现实:大部分国产纺织器材普遍耐磨损性能差,寿命不长,而且在技术上达不到最先进的生产需求。许多企业疲于花费大量时间处理销售出去的设备的质量投诉、协调及维修,根本无暇进行产品研发及组织产品更新换代。纺织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得国产纺织机械在数量上呈现上扬的趋势,但实际情况确实处于“赶鸭子上架”的恶性循环状况。由此可见,国产纺织器材质量缺陷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短板。有专家指出,要走出这一困境,纺织器材生产企业需抱团取暖。

纺织市场增速放缓 纺织器材一枝独秀潜力巨大

今年下半年以来,棉花、化纤、纱、布等原材料产品价格均较3月下降了30%左右。部分中小企业迫于资金压力,低价抛售成品回笼资金,加剧了整个纺织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另外,由于无法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一些纺织企业选择借助于民间借贷,资产风险大大增加。纺织行业整体形势如“泥石流倾泻”般急转直下,各相关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器材企业却一枝独秀,大多数企业都保持了产销两旺的态势。

“纺织器械是整个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空间非常大,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就像金轮科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接受采访时所指出的:‘只要有人穿衣服,纺织器材就会有市场。’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纺织器材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11月1日上午11时,郑州市某知名纺织企业相关负责人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介绍说。

分析目前纺织市场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纺织企业却一枝独秀,出现产销两旺的原因,该企业负责人进一步指出:首先,由于前期棉花价格大幅上涨,许多企业从原来的纺纯棉纱改为纺化纤纱,由于生产产品的变化,纺织设备也需要相应地更换一批器材,这就理所当然地拉动了纺织器材的销售。其次,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纺织器械最大的生产制造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进出口国。整体上看,近十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的分量进一步加大,我国纺织行业出口额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3。再次,伴随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加大,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比率不断提高,纺织产品内销持续增长,国产纺织机械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加大。

除此之外,经过多年磨合,国产纺织器材也取得了小幅进步,产品系列、规格、质量有了部分提升,且由于与进口机械产品相比具有价格优势,因此其国内市场占有份额依然逐年扩大,发展的机遇和商机依然巨大。

国产纺织器材质量缺陷成短板 纺织业被迫集体“埋单”

“市场前景虽然十分广阔,但是质量缺陷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纺织器材行业的短板。目前纺织器材市场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可是抛开表面去探究本质,其实是纺织企业畸形发展过程中对纺织机械企业的‘赶鸭子上架’,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有可能会使我国纺织器材发展昙花一现,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业内人士深思的问题。”谈及国产纺织器材的质量现状,郑州某知名企业相关负责人进一步分析说。

据介绍,目前国内纺织工业技术装备市场的规模基础很大,国产纺织机械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然而高端纺织机械产品市场中,国产纺织机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60%左右,进口的设备仍占有“半壁江山”。虽然在国内实时存量中的纺织机械,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中,大量使用的依然是国产纺织机械,但国内生产的纺织机械产品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差距依然很大,相当一部分产品及零部件还陷于依赖进口的局面。比如国产的织造器材钢筘,其在材质、一致性、工艺处理、筘槽形状、精度和性能、寿命等方面都无法适应织机轻质、高速要求,只能依赖国外的高价进口供应。另外,国产针织器材在一致性、耐疲劳、弹性、寿命等方面均较进口产品存在很大差距,售后服务方面近年来虽有所改进,但也远远不足。

“虽然国产纺织器械有诸多质量缺陷,但是很多企业,尤其是资金实力不算雄厚的中小企业还是被迫无奈地选择国产器材,因为进口纺织器材即使在质量、功能等各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可是价格太高,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所以国内许多纺织企业都对其望而生畏。”该负责人指出,目前国内部分业绩较好的纺织器材生产企业依然在加班加点赶订单,部分热销产品还出现涨价趋势。对此,急需使用的部分纺织企业也只能被迫“埋单”。考虑到日后机械可能会出现的故障及缺陷,许多纺织企业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国外技术封锁 要突破困境国内企业需抱团取暖

篇3

一、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四县市产业形式多样、发展迅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各具特色,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初步形成了机械设备制造、煤化工、食品加工、新材料、纺织、生物工程、商贸物流、新型建材8个重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2008年,覆盖企业1810家,销售收入314.9亿元。县初步形成了煤化工、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药品)、机械装备制造、纺织、造纸8个重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2008年,覆盖企业196家,销售收入112亿元。县初步形成了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新能源科技3个重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2008年,覆盖企业192家,销售收入47.8亿元。县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纺织服装、石雕石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并由主导产业衍化发展形成了机械加工、手套加工、石材加工、木材加工、水泥制品加工、畜牧养殖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2008年,覆盖企业1674家,销售收入192.1亿元。综合来看,四县市主要特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形式多样。四县市注重发挥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和发展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煤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物流、石材加工、养殖等多个产业。从2008年重点产业集群情况调查表统计看,四县市中符合市级标准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户数50户以上)有5个。市3个:商贸物流产业集群销售收入82亿元,企业564户;煤化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72.1亿元,企业56户;矿山机电产业集群销售收入57.4亿元,企业460户。县2个:机械加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51亿元,企业122户;石雕石材加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50亿元,企业1052户。县和县还没有达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县煤、盐化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45亿元,企业38户,比较接近市级重点管理范围产业集群标准,有发展后劲。

(二)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作用明显。各类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在规模、产量、产值和效益方面均呈快速发展态势,带动作用明显。市的万达煤机、呱呱鸭制品、合兴科技、东远石油机械等龙头企业,2008年完成产值增幅均在30%-50%左右,这些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相应带动了机电产业、食品加工、畜禽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县张黄工业园区的金威煤电有限公司,2008年扩建,使生产规模由年产6万吨烧碱和7万吨PVC树脂扩建到年产40万吨烧碱和40万吨PVC树脂。金威煤电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圣奥化工、金威华盛化工、凯得利玻璃制品、港口运输等一大批企业的发展。目前,“一矿一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煤-电-港-冶金-机械-建材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县以润峰集团为代表的新能源科技产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技术创新,为全市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供了好的经验做法,带动作用明显。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1.4亿元,创利税1.5亿元。年产一万安时环保动力电池项目,被国家列为“863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今年,又投资3亿元,启动了自主研发新型薄膜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县手套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年产滑雪手套35万打,年产值1亿元,现为中国滑雪手套的最大企业之一。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公司+卫星工厂生产经济模式(公司加农户),有力地促进全民创业工作的开展,收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效果。

(三)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品牌效应日益明显。四县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服务平台,共享资源,推动产业集聚,从而形成了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品牌效应日益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石雕、石材加工产业主要分布在,形成了“中国石雕之乡”区域品牌。手套加工产业也发展迅速,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手套名城”,2008年,手套产业先后获得“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和“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称号。充分利用水稻产区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水稻加工产业,目前,形成了大米知名品牌。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产业主要分布在,目前,已成为全省最大内河造船生产基地,渔湖加工产品也成了知名品牌。食用菌(蘑菇)加工产业主要分布在,其产品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协会和商会、担保机构和联保组织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四县市已建成公共服务平台11个,其中,2个、1个、3个、5个,涉及到技术研发、质量监测、人才培训、物流服务等多个方面。行业协会13个,其中,3个、4个、9个,涉及到机械制造加工、纺织、种养殖、石材加工、木材加工、船舶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在担保机构和联保组织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方面,各县市也积极探索,成立适合自己本地的模式。成立了大联保体,相继推出了钢结构质押、出口退税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和专利质押等新的金融产品。县依托乡机械协会,在11家会员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县乡机械加工大联保体”,企业在零抵押的情况下获得授信额度最高为50万元,最低为10万元,且利息比一般贷款户低了近30%。

二、基本做法及主要成效

(一)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四县市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推动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方向明确。重点对煤化工、食品加工和机械设备制造等8个产业进行了规划。到2010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煤化工工业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以铝业为主的冶金业实现销售收入127.97亿元;机械制造业发展企业200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食品加工业发展企业200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重点对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等8个产业进行了2年发展规划(2009年-2011年)。到2011年,力争煤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重点对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和新能源科技3个产业进行了6年规划(2009年-2015年)。到2015年,力争船舶制造产业发展企业100家,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渔湖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企业150家,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新能源科技产业发展企业36家,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重点对手套加工、石雕石材加工和畜牧养殖等10个产业进行了6年规划(2009年-2015年)。到2015年,力争石雕石材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手套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二)搭建载体,引导集聚。四县市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协调、规范作用,认真研究产业政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规划和搭建完善产业园区,把产业园区作为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的载体,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为产业集群发展构筑了良好的载体平台。市中心店镇机电产业园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累计投资1亿多元,入驻机电企业39家。县张黄镇成为全市化工生产基地。县正在建设船舶生产基地。县已规划建设手套产业园,以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三)培育龙头,拉长链条。四县市围绕产业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市于2008年7月,开展了督帮规模工业企业活动,督帮龙头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推动技改扩产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张黄镇在做大做强金威煤电、盛发焦化、正茂化工为代表的煤化工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一矿一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煤-电-港-冶金-机械-建材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采取招商、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目前,煤化工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张黄镇连续多年被市授予“经济十强乡镇”称号。

(四)打造平台,提供服务。四县市都加大了对行业协会和商会、担保机构和联保组织、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质量监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和引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成立了泰山玻璃纤维和食用菌种植2个技术服务中心,机电产业联盟、食用菌和食品3个协会。围绕船舶制造产业成立了船舶技术研发中心和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围绕张黄煤化工产业成立了研发质检、人才培训和物流3个服务平台。根据本地特色成立了手套、索具工程技术、圣润纺织等5家研发中心及相关产业9家协会。这些技术中心和协会的成立提高了为会员单位进行培训、咨询、提供技术等服务的能力。

(五)优化环境,支持发展。四县市注重从侧重管理向全方位服务的转变,成立了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集中开展了优化发展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改善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县于2007年7月在全市率先实行了涉企收费“一费制”制度,将各部门对企业的收费进行统一核算,剔除不合理的部分,在规费管理“四不变”(资金所有权、性质和用途、收费单位财务自、执收单位经费供给方式均不变)的前提下,参照企业前三年缴费情况,合并成一费交纳。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对全市涉企行政规费征收推行“一费制”管理的实施意见》,将10个部门的14个费种由涉企行政规费征收管理办公室统一征收,将规模以上企业纳入管理范围,严格执行涉企检查收费罚款登记备案制度,实现了一口收缴、扎口管理。“一费制”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强化了部门服务职能,降低了行政成本,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虽然四县市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发展规模小。企业的规模小、技术、劳动力素质较低,所形成的产业集群表现为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替代性强、竞争力薄弱。二是功能完整性不足。产业集中度不够,产业链延伸不足,有些链条缺失;企业之间沟通联系、配套协作程度不够,合作意识差;集群很大程度上只是空间形态上的集聚,表现为企业群居状态。船舶制造业主要分布沿河地区,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状态,资源共享性差。三是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中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对技术研发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处于“跟风”阶段,产品加工多,研发新产品少,产品技术含量低。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起步晚、进展慢,协会、担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有的产业集群基本没有服务平台,有的虽然建了,但也没有发挥作用。在融资担保方面,只有一家担保中心,多年前就陷入了运作困境;虽然成功推出了联保融资经验,但至今还没有成立一家担保公司。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为更好地加快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我们提出了以下八条对策建议:

(一)加强发展指导,科学修订规划。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抓紧修订完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做好与我市四大千亿级产业规划的对接,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整体规模和水平。如中心店机电制造、张黄煤化工、船舶制造、石雕石材和手套加工等特色产业,要重点加强指导、给予扶持。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拉动和催生相关配套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步伐。对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加大培育力度,努力实现“四个一批”的发展目标:即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品牌,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强镇。

(三)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竞争能力。要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进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四)突出品牌带动,打造区域品牌。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创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培养形成区域品牌。一是积极培育国家、省级品牌,对评选为国家、省级品牌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激发企业创产业品牌的热情。二是加大产业品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打造区域性品牌,实现由产业品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五)强化产业招商,引导项目集聚。要把产业招商、选商招商和扶优扶强结合起来,对支柱产业进行前伸后延来壮大产业集群。张黄煤化工产业、中心店机电制造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产业链条长,吸纳劳力多,发展前景广阔。在招商引资中要紧紧围绕这些产业的链条开展工作,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使项目向园区聚集,使产业链条拉长、加宽、增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六)突破区域界限,建设特色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必须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合理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势互补。各地经济园区要突破区域界限,发挥地方特色,形成区域特色产业联合发展局面。如船舶制造产业主要分布在韩庄、夏镇、留庄、昭阳乡镇,这几个乡镇要突破镇域概念,可以考虑合作共建专业产业园区,共建一个公用技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利益最大化,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篇4

关键词:竹原纤维;规模生产;抑菌;除臭;防紫外线;产业化;环保

1竹原纤维产业现状

1.1竹原纤维

竹原纤维是一种全新的天然纤维,是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取的天然韧皮纤维,竹原纤维与竹浆纤维有着本质的区别,竹原纤维属于天然韧皮纤维,而竹浆纤维是再生纤维素属化学纤维。竹原纤维是束纤维,单纤维极短,在3mm左右,截面近似圆形且中空、纵向粗糙、似树皮状、无竹节。目前生产的可纺竹原纤维平均长度在25mm~45mm,细度在400Nm左右,只能在环锭纺、气流纺等短纺设备上与棉等混纺。

竹原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良好的除臭性和防紫外线性能,竹原纤维产品,吸湿透气,滑爽悬垂,抗菌抑菌,健康保健功能。

1.2竹原纤维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市场对竹原纤维认知度较低

目前,国内消费者对市场上竹纤维产品概念还比较模糊,分不清竹浆纤维(竹粘胶)和竹原纤维的区别,只是一味地拿两者的价格进行对比,这给竹原纤维产品市场化过程带来严重的困扰。不过,在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明文规定,竹浆纤维不能叫竹纤维,就像麻浆纤维不能叫麻纤维一样,而只能叫“竹粘胶纤维”或者叫做“粘胶来自竹”。

(2)产业市场化进程缺少规范

自本世纪初竹原纤维产生以来就无统一的行业标准,更无有效的鉴别方法,这导致目前竹原纤维市场比较混乱。很多不法商家以苎麻充当竹原纤维,欺骗消费者,以此谋取暴利,但同时也破坏了整个竹原纤维产业的健康发展。

(3)竹原纤维可纺性相对较差

竹原纤维由于处于产业起步阶段,很多配套设备及研究机构还比较少,竹原纤维各项技术指标相对其他天然纤维还较差。目前竹原纤维还只能应用在短纺系统上与其他天然纤维进行混纺,竹原纤维还不能进行纯纺,在长纺设备上应用技术还有待研究。

(4)竹原纤维整体产量较低

目前国内竹原纤维厂家大都处于实验室小试阶段,有规模化标准生产车间的厂家还很少(目前只有建州竹业一家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且大都是以销定产。所以,当前竹原纤维整个产业的年产量不超过500吨,其中大部分都销往国外。

(5)竹原纤维缺乏强有力的下游应用商

竹原纤维还缺少强有力的产业联盟机制,下上游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地利用各自技术及资源优势共同推进竹原纤维产业向前发展。

(6)竹原纤维价格及定位较混乱

现阶段,竹原纤维价格都比较高,且价格差较大,缺乏市场有效的定价。纺织上能用的竹原纤维价格从每吨4万到10万不等,除了工艺不同外,其间“以麻充竹”的现象对价格的影响也较大。

1.3政府对竹原纤维产业高度重视

虽然竹原纤维技术应用及市场推广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各地政府对此项目都给予了相当大支持力度,使得竹原纤维项目得以不断出现及推进。竹原纤维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产业结构 调整指导目录纺织部分(2011年本),这对竹原纤维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

2 竹原纤维产业化的必要性及意义

2.1竹原纤维产业化的必要性

(1)企业创新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

竹原纤维是一种新型的天然纤维,是上游企业创新的产物。同时竹原纤维也是下游企业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创新的重要原材料,一种新产品的问世往往具有很高的附加值,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纺织企业对竹原纤维产品的研发也能有效地提高其企业形象。

(2)变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为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重要举措

中国竹子分布广,面积大,立竹量多,出笋率高,采伐量大,资源丰富。毛竹品质优良,主产区交通通畅,毛竹采伐与运输条件优越。通过竹原纤维产业化,生产出可纺纱线的纺织竹原纤维,以及可做产业用纤维、功能性纤维的粗、精竹原纤维,单位毛竹原材料产值提高2倍左右,利润提高3~5倍,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80%,最终实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3)有利于提高中国纺织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外汇出口

纺织业是我国入世后的主导优势产业。但种种迹象表明,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正在为围堵“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做着准备。纺织品的竞争往往集中在面料的竞争上,竹原纤维的开发将会促进新型纺织面料的兴起,增强我国纺织品市场竞争能力。只有依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着眼于产品的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和环保约束,依靠新产品和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扩大外贸出口。

(4)竹原纤维自身成分及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功能性

竹子自身具有抑菌性。在竹原纤维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用机械、物理的方法,使抗菌物质竹琨不被破坏并最终结合在纤维大分子上。因此,竹原纤维的抗菌性远好于竹浆纤维及其他纺织纤维。竹原纤维还具有很好的除臭、防紫外线、透气、吸放湿、快速降解的功能。

(5)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纺织品消费诉求的不断提高

随着全球消费者对绿色生态环保的消费理念不断深入理解,相信竹原纤维产品一定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竹原纤维纺织品也最终会走进每个普通家庭。

2.2竹原纤维产业化的意义

(1)缓解中国纺织企业对国外天然纺织原料进口的依赖

据海关总署统计,国内每年对进口棉花需求量在500万吨以上,占棉花总需求量一半以上,而且每年以5%以上速度增长。由此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纺织业对进口棉花高度依赖,很容易受到价格波动影响。2010年棉价的大起大落,使得很多国内纺企濒临倒闭。

(2)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中西部农民收入

除了福建、浙江外,中国的竹林大都分布于中西部山区,像江西、四川、贵州等地区。竹原纤维产业化后,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竹子种植收入,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3)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众所周知,棉花、苎麻、亚麻等种植都要和粮食争地,使得以上纺织原料产量严重受限,从而对进口高度依赖。同时中国又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重大问题。竹子大都生长在山区,不与粮食争地,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因此竹原纤维产业化后,能有效减少棉花等种植面积,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4)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

据统计,我国竹林面积达500余万公顷,储蓄量1.27亿吨,约占世界竹资源的三分之一。发展竹原纤维产品,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竹原纤维产业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产业,技术领先,资源丰富,附加值高,走在世界同类纺织业的前列。

3推进竹原纤维产业化的思路与举措

3.1加工技术改进

目前主要突破方向:研究更有效的竹原纤维分离机理,确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设备方案,开发分离质量和效率更高的竹丝分离设备,研发更适合的软化液、酶制剂,实现生物酶脱胶和设备的连续性作业,运行稳定可靠。竹材脱层及裂纹扩展示意图见图1。

国内厂家需要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纤维的制成率,提高纤维的整体性能,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竹原纤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未来主要工艺流程如图2。

3.2市场推广模式改变

竹原纤维生产企业应改变过去一味地推销原料的市场推广模式,采用自主开发下游成品,开发下游终端成品客户,形成自己的销售渠道,拉动竹原纤维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实现“以拉代推”的市场推广模式。

在国内,应联合各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组建自己的竹原纤维产业联盟,发挥各自的技术资源优势,联动式推进竹原纤维产业应用。在国外,授权大型纤维销售企业合作打开竹原纤维国际市场。同时,可以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开发终端产品,引领消费潮流。

3.3扩大竹原纤维下游产品应用领域

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规格及价格的竹原纤维产品,使竹原纤维除了在纺织领域应用,还能够应用于汽车内饰板、床垫、鞋材、建筑材料等领域,实现“以竹代棉、以竹代木”。

3.4产学研共同合作

竹原纤维生产企业应加强与纺织、机械、生化类院校合作,同时还要与设备制造企业建立共同研发和委托加工机制,才能有效保证竹原纤维项目稳定推进。

3.5加强标准建设及市场规范工作。

各竹原纤维企业应加强合作,成立竹原纤维相关的协会,共同推进竹原纤维产业进步。

同时企业自身应做好竹原纤维企业标准建设,规范市场行为,不做破坏行业发展的事。竹原纤维企业还应联手相关检测机构制定竹原纤维国家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竹原纤维产业发展。竹原纤维产品大量上市后,还应对各主要竹原纤维终端应用实行吊牌制度,对竹原纤维设计标志性标记,以便于终端产品快速检测,杜绝“以麻充竹”最终有效规范市场运作。

4结语

竹原纤维作为纺织新材料,是当今世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之一,在发达国家不亚于国防产业。纺织新材料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性,将与纺织、能源、医疗卫生、交通、建筑等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目前各国都致力于把纺织新材料发展纳入到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以满足纺织新材料的发展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因此,我们可以预知,新型环保的竹纤维材料在今后的5年内,将以两位数速度增长,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程隆棣, 徐小丽, 劳继红. 竹纤维的结构形态及性能分析[J]. 纺织导报, 2003(5): 101-103.

[2] 唐人成, 杨旭红, 王华杰, 等. 纺织用天然竹纤维的结构和热性能[[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4, 24(1): 43-47.

[3] 周秋宝, 陈君莉.竹浆纤维与竹原纤维的性能差异[J] . 现代纺织技术,2007(2):5-7.

篇5

(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三年翻两番、争创经济强县这一目标,大力培育五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城”;倾力扶持七大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双十”企业;强力推进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全力打造三个基地,努力实现工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任务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266亿元,增长45%;增加值达到75亿元,增长37%;利税达到20亿元,增长45%;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达到28亿元,增长50%;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7%;社会用电量增长30%,达到16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40%,达到14亿千瓦时;新培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000户,其中长期户1700户,私营企业350家。

二、工作重点

(一)大力培育五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城”。

1、食品产业集群。围绕延伸拉长淀粉及淀粉糖、饼干、豆制品、肉制品、酒精深加工、果蔬深加工六大产业链条,实现食品企业规模膨胀和发展。一是以鲁洲食品集团、青援食品公司、大地玉米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围绕玉米深加工,进一步开发淀粉及淀粉糖系列产品,向新糖源、糖醇、玉米油、有机酸、食品添加剂等方向延伸。二是以青援食品公司、正航食品公司、大仓食品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围绕小麦深加工,重点开发酥性饼干、无糖饼干、高纤维饼干等系列功能性、休闲性食品。三是以得力食品公司、乐福记食品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围绕大豆深加工,重点开发大豆分离蛋白、大豆低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四是以青援食品公司、六合公司、明富公司、金泉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围绕肉类屠宰加工,重点开发辣酱、高档火腿等深加工产品及血浆、血红蛋白等生物制品。五是以泓达生物公司为龙头,围绕酒精深加工,重点开发乙酸乙脂、山梨酸、山梨酸钾等精细化工产品,建设沂蒙山酒文化园。六是以裕隆食品公司、万德大地公司、宏华蔬菜公司、春禾果蔬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围绕果蔬深加工,重点搞好花生烤果、脱水蔬菜等系列产品的延伸。确保20*年全县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饼干产量达到30万吨,淀粉糖系列产品产量达到200万吨,保持淀粉糖、饼干两个主导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全力打造“全国优质食品加工基地”。

2、机械产业集群。抓住我省打造山东半岛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鲁南制造业基地的契机,按照“扩、转、专、提”四字方针,扩大工程机械、机床、汽车配件生产能力,壮大骨干企业规模;实现小企业在产品、配套方向上的转轨;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做精做专做强主导产品;提升全县机械产业的产品结构、产品档次和整体效益,打造“中国机动车配件制造业基地”。重点培植业隆通用公司、众力液压公司、连杆总厂、机床厂、力蒙液压公司五大骨干龙头企业,尽快实现由油顶生产大县向机动车机械配件基地转变。同时加大机械行业治污力度,积极筹建电镀工业园。20*年机械产业产值增幅50%以上,达到8亿元。

3、鞋业集群。按照“三个一批”的发展要求,(即引进一批、嫁接一批、自主创新一批,)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规模和产品档次,实现布鞋产业二次创业。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瀚海鞋业公司、振兴鞋业公司、金星鞋业公司、广盛鞋业公司、航宇鞋业公司、前进鞋业公司6户重点企业,加快提升步伐,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20*年力争鞋业综合产能2亿双以上。同时,重点抓好双星集团的双星工业园项目、金星公司出口高档胶鞋等项目,引导企业积极研发各类休闲鞋、时装鞋、功夫鞋和工艺鞋等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采取外包、贴牌、委托加工等多种经营形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尽快形成集约优势和规模优势。

4、板材产业集群。按照“强力推进、整体发展、突出重点、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全年新发展旋皮生产线1500条,胶合板生产线100条,改造提升100条板材生产线,打造一批板材强镇、强企、强村,培育10家产值过2000万元的板材龙头企业,打造鲁南板材业加工基地。加快培育发展板材市场,年内建立一处大型板材产业综合交易市场,两处木材供应市场;5户企业获取自营进口权;年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产业配套为重点,大力发展与板材产业相配套的化工、机械制造、中高档家具加工等相关配套行业及终端产品,逐步形成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为纽带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同时,健全完善协会组织,争取年内成立县板材产业协会。

5、矿产建材产业集群。一是整合铁矿资源,加大深探矿力度,重点抓好兴盛矿业深部探采延续、鲁南矿业露采转地采等重点项目,扩大采矿和生产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20*年全县铁精粉产量达到120万吨以上,球团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全年铁矿企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实现税收3.2亿元以上。实施好兴盛矿业新上165钢管生产线项目建设,实现企业规模再膨胀。二是加大石英砂资源开发力度,扶持以润地矿业为龙头的石英砂加工企业发展,20*年石英砂精粉加工量达到60万吨,加快热电公司池窑拉丝等项目的实施进度。三是继续搞好石灰石资源开发和利用,加快山水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进度;抓好第二水泥厂结构调整,争取立窑改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立项。

(二)加快发展“双十”企业,倾力扶持七大企业集团。

突出抓好“双十企业”,着力培植鲁洲集团等七大企业集团,力争20*年“双十”企业产值、利税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7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实现税金过3.5亿元。鲁洲食品集团加快实施全价饲料、酵母饲料、糖醇、玉米油及31万吨氨醇和18万吨尿素技术改造项目,力争20*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大地玉米公司加快实施年产10万吨麦芽糊精项目,搞好产品升级,力争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青援食品公司重点实施好方便面和辣酱技改项目,打造江北辣酱产销量第一,新上5万吨铸铁配件项目,力争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鲁南矿业集团、兴盛矿业集团加快实施地下开采项目,扩大球团生产能力,力争年销售收入分别过15亿元和10亿元。同时,争取兴盛矿业集团年内实现上市融资。年内鲁南矿业、兴盛矿业实现入库税金双过亿。恒泰纺织公司重点抓好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保持刷子绒产能亚洲第一,实施好高档纺纱项目,实现规模再膨胀,力争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正航食品公司加快与国外大企业合资合作步伐,力争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

(三)强力推进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不断膨胀企业规模。

全面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确保年内实施100个投资过500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技改总投入28亿元以上。根据目前各乡镇、部门、企业提报的情况,重点抓好鲁洲集团化工公司搬迁改造以及糖醇、玉米油、支链氨基酸,热电公司池窑拉丝,兴盛矿业公司球团加工、跋山及上峪铁矿开采、钢管生产线,鲁南矿业公司露采转地采,大地玉米公司麦芽糊精,泓达生物公司沂蒙山酒文化园及下游产品深加工,青援食品公司精密铸铁,恒泰纺织公司精纺纱线,连杆总厂连杆生产线等64个重点技改项目,对这些重点技改项目视前期准备工作情况和进度情况及时提交县工业和民营经济联席会,排出具体的节点计划,落实项目第一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加强督查,同时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包扶,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进行重点扶持,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按期完工投产,发挥效益。与此同时,积极帮助、督促企业立足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潜力,通过自筹资金、银行贷款、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筹措项目建设资金,考察论证和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新项目,使全县技术改造工作不断上上水平、上规模,成为全县工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支撑。

(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一是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依托鲁洲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正航、青援、恒泰省级中心,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开发和培育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20*年开发新产品、新技术80项,争取10项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二是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植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认定。三是加大名牌争创力度。争取有更多的企业产品进入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行列,打造名牌企业群体。20*年,在做好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争创工作的同时,争创3个山东名牌产品或山东省著名商标。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强力推进机制,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继续坚持工业和民营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重点工作,以联席会议为总抓手,采取调度会、观摩会、点评会等多种形式,对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集群膨胀提升、大企业集团培植、企业上市融资等重点工作落实领导包扶目标责任制。二是完善重点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单项重点考核,加大考核力度。把全县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量化到乡镇、部门和企业。三是加强督导,定期通报。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工作,实行跟踪考核,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进行通报,严格考核奖惩。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锻造一支新型企业家队伍。

引导督促广大企业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做大老板、干大事业的胆识和气魄。找准企业加快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小企业做成大群体、小产品做成大产业,迅速把企业做强做大。建立规模以上企业厂长(经理)定期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年内邀请知名专家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1000人次。鼓励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引进高层企业管理、技术人才,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创新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通过召开不同形式的银企合作项目推介会,搞好项目对接,努力实现银企“双赢”。二是积极引导企业上市融资。抓住创业板即将推出的机遇,推荐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年内邀请有关专家举办1-2期企业上市辅导班,20*年培育6户,力争1户企业实现上市融资。三是发挥好行业担保组织的作用。推广发展*镇机械担保协会、高桥板材担保协会等各种形式的协会组织,强化内部管理,年内争取1-2家担保公司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成立1家担保公司,组建19家担保协会。

篇6

4000吨/年聚苯硫醚项目奠基仪式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是要共同迎接一个美好的时刻。承蒙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甘肃省敦煌市西域矿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4000吨/年高分子新材料聚苯硫醚项目即将破土动工。今天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首先,我谨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出席奠基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时也向一直关心支持我公司发展的各位领导以及社会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向在筹备过程中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我公司筹建于2003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敦煌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是集矿产资源开发、化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为:优质元明粉、硫化钠、聚苯硫醚、新型墙材。年设计生产优质元明粉60000吨、硫化钠30000吨、聚苯硫醚4000吨,年生产20万m新型墙材。公司占地面积133716平方米,总资产6343万元。拥有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产品远销俄罗斯、意大利、印度、韩国、泰国、孟加拉、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国家及国内市场,市场前景广阔。

多年来,公司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科学发展,公司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广泛与科研机构四川晨光工程设计院、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陕西动力机械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长期合作,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业”的人才战略,十分重视科技人员培养。同时公司投资600余万元对三项科技成果“芒硝尾矿资源开采工艺技术研究” 、“硫化钠焙烧炉尾气余热利用工艺研究”、 “聚苯硫醚合成工艺研究” 进行开发研究,该三项技术于2009年10月和11月分别经甘肃省科技厅科技鉴定委员会召开的专家鉴定会,进行了科技科技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三项研究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3

平”。并颁发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甘科鉴字[2009]第491号)、(甘科鉴字[2009]第346号)、(甘科鉴字[2009]第347号)。同时三项科技成果已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其中:“芒硝尾矿资源开采工艺技术研究”、“硫化钠焙烧炉尾气余热利用工艺研究”两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1**********]1.X),(专利号:ZL[1**********]3.5),其余一项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实审阶段公告期,已颁发申请专利号, “聚苯硫醚合成工艺研究”(申请号:[1**********]7.9)。

根据省上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经公司几年的努力现已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为顺应市场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升级换代,尽快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公司计划投资13120万元,建设年产4000吨高分子新材料聚苯硫醚项目,建设期为两年,预计年销售收入15504万元,利税总额2866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项目建成后将会大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聚苯硫醚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国防、环保产业、电子电气 、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纺织行业等领域。长期以来,我国聚苯硫醚只能依赖进口。特别是高端产品的进口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随着国内聚苯硫醚消费量呈跳跃式的增长,目前90%产品仍然依靠进口。聚苯硫醚是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不可缺少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作为工程塑料高性能化、特种工程塑料低成本化的品种之一,已被列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作为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新型材料,聚苯硫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我公司正以崭新的姿态和扎实的工作书写自己的现在、描绘自己的未来,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通过我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公司将焕发青春,将以骄人的成绩再展新的辉煌。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社会各界朋友对我公司的关心。

篇7

绍兴县以实际行动作出坚定的回答,那就是在危机中创造机会,以“亮剑精神”从容应对,亮出信心,亮出勇气,亮出实力。

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冷风劲吹,去年伊始,出口密集型为主的纺织行业遭受重创。一片惶惑的“过冬”声中,我国纺织大县绍兴县如何应对?

元月10日至2月底,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派出八路人马,马不停蹄地奔往上海、南京、常熟、石狮、株洲、广州、杭州、义乌等地的专业服装市场,发放宣传资料,召开推介会、洽谈会,吸引经销商、采购商入驻。绍兴纺织业界人士认为,“衣食住行”“衣”为首,最具生命力,因而纺织业是永恒产业。与国际品牌的差距,也将是未来中国纺织业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敢于“亮剑”, 重拳出击做大做强

面对纺织业“严冬”,是选择“冬眠”还是“冬练”?绍兴县以实际行动作出了坚定回答。

2008年11月2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市场大会暨中国商品市场30年成就展上,绍兴县县长冯建荣表示,绍兴县将进一步坚定信心,繁荣轻纺市场,加快提升轻纺产业,打造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他说,绍兴县将大力提升市场的集群化水平,做好市场细分、市场延伸和市场扩容工作;大力提升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硬件设施,倡导现代化交易方式,提供现代化管理服务;大力提升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国际性生产商、采购商和贸易商,不断扩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商品市场和轻纺产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有关绍兴县在本轮金融危机下是否需调整产业格局的疑问,看来是多余了。数年前,政府也曾对绍兴县纺织业一业独大的局面颇为担忧,曾大力鼓励引导发展非纺产业,然而非纺产业的集群效应一直未形成,大量投资仍然集中在纺织业。2006年,绍兴县重新明确了发展纺织业、回归纺织业的产业导向。近年来,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优势显著,形成了纺织原料、纺丝、织造、印染、家纺、经编、服装、纺织机械以及纺织软件等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目前,绍兴县共有“中国化纤名镇”、“中国经编家纺名镇”、“中国针织名镇” 和“中国无纺布名镇”4个国家级称号,“中国纺机名镇”正在积极争取中。产业集群优势有效推动了绍兴县纺织产业发展,不久前,绍兴县为提振纺织产业亮出了一系列重拳。

2008年11月11日,中国轻纺城原控股股东浙江精功控股有限公司,将持有的9680万股公司股权以每股3.6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国有中国轻纺城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转让总价3.48亿元人民币,开发公司成为中国轻纺城第一大股东。作为绍兴的金名片和公共资源平台,中国轻纺城收归国有,更有利于实施整体规划和建设规范有序的轻纺交易平台,有利于市场管理服务、品牌宣传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加快形成国际化、高层次的经营户、采购商的集聚地。

2008年12月19日,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工程项目推介会暨启动仪式在柯桥举行。工程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产业集群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典范和平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指出,绍兴柯桥努力推动创意产业,将为柯桥纺织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工程包括编制《全国主要纺织品分类与代码》、建立全国首个国际级的纺织面料样品库、依托编码和样品库建设纺织品商务平台、进行流行趋势研究和等内容。

2008年12月26日,位于柯桥世贸中心北侧的中国轻纺城服装服饰(辅料)市场、家纺市场试营业。500余家知名品牌服装商、家纺商、辅料商在此汇集。绍兴“恨布不成衣”的遗憾成为历史。服装、家纺市场试营业是中国轻纺城市场群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亚洲第一布市”将由此形成面料、服装、辅料、家纺一条龙的市场营销新格局,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纺织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市场群体系。纺织界人士认为,在绍兴举办服装和家纺市场,可依托产业集群和市场先发优势,形成产业与市场的联动效应,构建起集服装家纺及辅料交易、贸易订单、设计研发、品牌孵化、信息、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现代业态市场体系,形成品牌展示、订单交易、批零兼营的业态格局。

24岁的王良在服装服饰(辅料)市场经营香港“老铭人”商务男装,是该品牌在浙江省的第一家专营店。王良的父母在中国轻纺城经营面料20年。作为中国轻纺城第二代经营户,他也把在柯桥创业作为事业的新起点。已有4年经营经验的王良自信满满,认为政府主导是服装家纺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依托中国轻纺城的知名度,新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加快了柯桥城市建设进程。浙江省特级专家、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委党校教授陆立军认为,绍兴县在柯桥建设县城,改变了“有县无城”的局面,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大创新,特别是2006年确立“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的建城目标后,新县城的建设呈现出井喷式、跨越式的景象。

中国轻纺城市场群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商贸服务业更加繁荣。绍兴县着力打造专业会展城市,连续九年举办纺博会,吸引了全球的采购商、经销商。随着柯桥城区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华润商务广场、金都商厦、永利大厦、勤业广场、国贸大厦、财富大厦等一批气势恢宏的现代商务楼宇矗立起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集聚了商机,提升了城市形象。

凤凰涅磐,加快业内转型升级

绍兴县被誉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当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时,对于外向经济占大头的绍兴县纺织产业来说,也在经受着凤凰涅磐的阵痛煎熬。近期的“柯桥指数”,就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市场走势、产业状况,一些企业家也甚为悲观。

“市场逆势如逆水行舟,不能松劲,更不能等待观望。人家那里勒紧裤带过日子,我们这里有吃有喝,我们要把他们吸引过来。”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周如生打趣道。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轻纺城对市场进行了明确定位,在冷静审视中坚定信心。周如生认为,首先是基于对中国纺织业的定位,纺织业不是落后产业,更不是过剩产业。中国纺织业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但在技术和品牌上与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由于主要把生产作为重点,研发销售不强, 中国纺织业表现出的是两端向下的“哭泣曲线”,而不是“微笑曲线”。但差距就是潜力,中国纺织业还处于少年期,发育还不完善。其次是树立中国纺织品品牌形象,国际知名品牌面料有的高达15欧元一米,每米有9欧元的毛利,附加值非常高。国际著名品牌服装来柯桥采购面料,但不会说是在柯桥采购的,高档面料“中国制造”的形象在国际上几乎没有确立起来。

一位绍兴县企业家到意大利米罗利奥公司参观后非常震动,从整理、染色到污水处理的整个生产流程,员工不多,现场清洁,管理严谨,排出的污水甚至可以养鱼。“有差距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要转型升级,就要做产业内的转型升级。因此,我们提出技术创新、品牌创建、时尚创造。”周如生说。

《绍兴纺织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08-2012)》提出产业结构目标:到2012年,纺织产业集群优势更加明显,争取有5个子集群获得国家级荣誉,争创50只国家级品牌;企业结构更加合理,争取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实现利税超亿元企业30家。

如何实现产业内的转型升级?周如生认为,纺织业发展前景在产业链延伸上,在产品高端化和竞争力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表现在技术创新上,突出纺织品的绿色环保和功能性等特征,根据自身的情况,相应引入环保新技术,以实现环保生产。从当前世界染整潮流来看,以生态观念来开发新技术和新设备,并结合工艺、染化料、助剂等多渠道着手研发是趋势。曾有一位台商协会会长,拿来一件看似普通的衣服,平时可当单衣穿,吹气后具有当棉衣的保暖作用,可保留三个小时,这就是多功能面料。台湾新技术面料品种很多,中国轻纺城在东升路市场改造招商时,就专门设立了台湾展馆,引进了三十多家台湾企业。

其次,延伸产业链,从低档向高档、从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更末端业态转型。纺织用布主要有三大类,即服装用布、产业用布、家具用布。目前绍兴县大部分是服装用布,占70%左右的份额,家具用布占20%。世界市场上三大用布则是各占三分之一。因此,企业可结合实际业内转型,向产业用布、家具用布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工程用布用途广泛,高端产品可用于火箭、飞机、军舰上。绍兴纺织业内利润最高的浙江古纤道新材料有限公司就独辟蹊径,避开激烈的服装用长丝,以新技术、高起点切入产业用布市场,已成为全国第一、亚洲第二、全球第三的涤纶工业长丝生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吊装带、输送带、高档汽车安全带、灯箱广告布、机场和展览中心膜结构材料、公路铁路和防洪堤坝土工格栅等。

再次,从贴牌到创牌转型,提升文化含量。全国二分之一的化纤在这里有产销关系,全球四分之一化纤面料在这里交易。但是,中国轻纺城能够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贴牌生产(OEM)的企业占了较大的比例,难以应对纺织服装新一轮重新洗牌。只有拥有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风浪中脱颖而出。企业可以整合资源,实施“小研发大生产”,或者“大生产小研发”,依托中国轻纺城窗口优势,建立起全国、全球销售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意经济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在服装面料行业激荡出产业发展新思维。2008年8月,绍兴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着力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平台建设、集群建设、项目建设三大重点,继续优化发展环境,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实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长3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

三、工作重点

(一)以扩容升级为重点,加强平台建设。

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平台。加强“一区四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全力建设城东工业园、临港工业园,为“十二五”期间打造两个百亿元工业园区奠定基础。

城东工业园在土地规划调整的基础上,尽早启动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大桥连接线绿化带、永福路、振兴路排污管道等建设任务,适时启动大桥连接线南侧拆迁征地工作,力争年新入园企业8家以上。

临港工业园立足建设交通便利、要素富集的现代产业园区,再投入2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通港大道、疏港大道硬化、绿化、亮化的基础上,继续采取BT模式投资修建4.5公里发展大道、1.5公里滨湖大道和3条次干道。抓好园区自来水厂、电网、通讯、给排水管网建设和征地拆迁、土地平整工作,启动港松滋港区和第二处安置小区建设,储备工业用地4000亩。重点发展资源型产业和对环境承载容量要求较高的产业,力争年引进5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落户。

城北工业园要进一步扩充规模,打造中小企业集聚创业的活力园区。刘家场工业园要充分利用松宜地方铁路的运输能力,突出矿产品加工特色,科学编制控制性详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收储力度。适时启动涴市钾化工园区建设,围绕卤水精深加工,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进出通道、港口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申报松滋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争取成为全省临港新城试点城市。

(二)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产业发展。

强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农副产品加工、资源型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新型能源、矿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形成地方经济特色,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一是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扶持白云边酒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抓住白云边酒业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67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和白云边被誉为中国白酒第五香浓酱兼香型代表的机遇,实施“五大中心”建设,启动上市工作,做大做强白云边。进一步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快速扩张,使白云边酒业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充分发挥松滋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我市投资,新上水果、饲料、牲猪屠宰、林产品等精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二是重点培育资源型化工产业。全力服务“岗钾一井”勘探及后续开发,积极开展中试分析和资源详查,编制钾、锂、铷、铯等稀有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适时启动资源型化工科技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丽源科技二期项目扩建,推进丽源科技与中化集团的合作,建成国内一流的纺织化学品生产基地。支持斯凯达生物开发高端兽、禽、渔类医药系列产品。

三是推进机械电子产业提档升级。依托城东工业园、临港工业园两大发展平台,以宜化集团收购三盟机械为契机,推动我市机械制造产业提档升级。支持三盟机械新上化工机械和大工业阀门项目;鼓励科地车业、金津机械、赛尔机械、三力液压机械等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其他机械制造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配套或者引资新上项目,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进一步优化对飞利浦公司的服务,促进其加快转移国外生产线,立足市内发展协作配套企业,早日建成全球汽车照明的重要生产基地。引导先行太阳能科技公司与行业内高端企业合作,开发LED等高科技电子产品。

四是抢抓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机遇。支持金犀牛服饰、神舟纺织、望春花、海兴等企业实施扩能项目,早日达产效益。促进芭蒂娜服饰、飞鹰服饰、云岭服饰、福力德鞋业等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年内竣工投产。抓住印染工业园成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印染循环经济研发生产基地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引进印染、洗水等配套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品牌建设,促进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五是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积极支持、配合、服务松滋核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加快凯迪生物质发电厂建设,确保年内投产发电。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优势,实施洈河梯级水电开发。支持先行太阳能科技公司加快发展,促进松滋油田扩大产能。抓住“岗钾一井”勘探开发的机遇,做好大装机容量地热发电的前期工作。

六是加快发展矿产品加工产业。鼓励双七公司引进战略投资,实施扩能倍增建设,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水泥制造业。利用松滋矿产品资源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工业陶瓷和耐火材料项目,引进特种玻璃生产线,加强新型建材的技术引进和研发。举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论坛,促进矿产资源开发更加科学有序。

(三)以以商招商为重点,推进项目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创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法,逐步实现招商引资由行政主导向企业主体和行政推动相结合转变。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宜昌等重点区域,突出我市资源、产业链、发展平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项目策划,开展以商招商,引导本地企业家走向联络、洽谈、推介的前台,主动出击捕捉招商信息,寻觅合作项目。重新编组全市10支招商小分队,根据重点跟踪的产业、项目确定重点招商区域,力争引进1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亿元以上。

开展“项目建设见效年”活动。对重点在建项目继续实行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市直部门负责、一套专班服务的责任体系,完善“一月听一次汇报、进行一次排名,一季度开展一次观摩、结一次帐,排名靠后的乡镇、部门说明情况”的推进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无障碍”。抓好工业项目的协调服务,确保白云边工业园建成效益、丽源科技二期项目竣工投产,大力支持三盟工业阀门、铭华生物、天鹰制衣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争早日投产效益。争取一批意向性项目顺利签约、及早动工建设,形成“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四)以成长工程为重点,加强主体建设。

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激励和引导一批有潜力的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增加投资新上项目,壮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力争年新增规模企业20家,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到18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入库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家。

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引进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和质量标准认证,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政策,加强减排效能监管,实现涉水涉气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鼓励全民创业。修改完善全民创业激励政策,优化全民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门槛,再掀全民创业热潮。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发展合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优先发展工业,切实将行政资源进一步向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经济环境建设倾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的良好氛围。

(二)提供政策保障,支持企业发展。

为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年继续执行松政发〔〕1号文件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工业发展投入,从财政资金和土地收益中增加工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重大项目建设补贴、企业技改贴息、乡镇发展工业税收返还和招商引资中介奖、企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奖、规模企业纳税贡献奖等奖励的兑现。在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体系建设、新兴战略产业培育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强服务协调,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五个一”制度,继续实行大工业经济服务专班每月例会制度。加强对工业经济的服务,从项目报批、建设,到投产经营的全过程做到全覆盖。认真执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政策规定,切实降低涉企收费标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发挥市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职能作用,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对销售收入过亿元、税收过百万元的骨干企业实行“直通车”服务。

篇9

相比之下,纺织、钢铁、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的吸引力就小很多,在大多数人看来,传统工业“老气横秋”,不如所谓“新兴产业”有发展前景。但是,若传统工业和高新技术接轨,就可以使高新技术渗透到产品开发、制造、管理、营销中,从而使传统工业转变为高附加值的产业。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一个产品从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保证企业能紧跟市场需求,现在主要从高新技术和信息两方面对传统工业生态化进行分析。

1.1技术方面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1.1我国传统工业技术升级所面临的发展瓶颈首先,传统工业的相关创新能力差、基础设施落后、企业制度建设滞后。这些原因成为阻碍传统工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并影响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我国传统工业的蜕变受到制约。其次,传统工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并由于创新意识不强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升级中欠缺总体规划,企业为了提升装备水平而盲目引进、重复引进高新技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最后,传统工业在技术交流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建立与高新技术地沟通渠道。在我国的传统工业中,重视高新技术研发,而忽略应用,使得众多新兴技术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1.2我国传统工业技术升级的改革措施

1.2.1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构筑工业技术升级的目标应在现有总量规模基础上,要构建复合市场经济管理的现代产业链,就要加快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支持跨行业利益共同体的发展。1.2.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研发中心为基地,以产学研联合为平台,在促进企业研发新型运行机制的同时,积极地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使传统工业的创新转化为生产力。1.2.3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在于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企业只有提高了专利保护意识,才能建立符合国际标准认证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地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2.4加大对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完善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对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使传统工业技术升级驶入快车道。

2信息方面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2.1存在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主要通过对传统工业的渗透、改进和替代来实现。传统工业技术发展滞后,由于技术更新速度慢、创新水平低等因素,使信息技术在促进传统工业的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长期以来的工业体制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人才结构不均衡等原因,传统工业的技术设备、人才结构、产品信息技术及信息工程建设等都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传统工业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太少、网络经营开展困难、企业利用互联网资源少等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2.2发展对策研究

2.2.1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使技术应用起来更容易。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幅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率,信息化提供更多属于专门行业的基本信息和操作,我们应当把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与企业。2.2.2传统劳动与信息技术对接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调整人才结构,网罗高质量人才,加强企业的人员培训,开展企业与高校合作,以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2.2.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作用巨大,全力发展信息产业势在必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工艺设备、工艺流程和生产条件,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2.2.4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快政府与企业间信息交换的速度,使得政府部门对跨部门、跨层次的政府信息和获取进行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在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同时,使企业能够快速发展。2.2.5深化对科技体制的改革近年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对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作用明显增强,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也大大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传统工业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发展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而进一步深化。

3传统工业生态化

3.1“因人而异”

高新技术的推广,要“因人而异”,积极支持企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在传统工业的高新技术改造上,要循序渐进,根据企业数字、产品前景、经济效益预测等因素,要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使项目的成功率得到保障。

3.2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引入竞争机制,定点生产、定点扶持投资额比较大、技术难度较大、经济效益较高、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新技术企业。

3.3强化特色,突出重点

坚持以市场要求为导向,根据技术、资金、企业素质等条件,经过筛选,选择有较高素质,成熟,可靠,产品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

3.4高新技术产业化

实践表明,高新技术在改造传统工业中开拓市场、完善技术,吸纳企业新的分工和组合,使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化。

3.5提供政策支持

金融机构应尽可能地提供贷款支持,设立新技术推广应用基金,有计划地进行项目改造。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对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支出给予补偿。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政策,以适应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推广应用。

3.6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并举

篇10

继10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后,今天国务院又专门召开这次电视电话会议,充分表明了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开展好专项行动的重要和紧迫。温总理的重要讲话,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我国国际形象、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开展专项行动的极端重要性,客观总结了近年来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透彻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这次专项行动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大明省长就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好全省专项行动作了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两位领导的讲话,非常深刻、非常严肃、非常中肯,也非常到位,是我们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工作、开展好这次专项行动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和保护,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6月我市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以来,我们在全力抓好知识产权的创造、申报、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工作,健全执法制度、完善执法机制、加强执法力量、开展专项行动,知识产权的行政与司法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仅今年以来,全市就开展专利执法活动25次、检查商品6万余件,有效净化了专利市场,调动了有关方面开展知识产权创造的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扎实推进,为我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但同时也要看到,刚才温总理、姜省长讲话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现象,在我市仍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重,不同程度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损害了我市的形象。对此,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起来,集中开展好这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下面,我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要突出工作重点。会后,各级各部门要抓紧传达学习好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并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尽早研究制定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把这次专项行动打击的重点放在保护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方面,突出新闻出版产业、文化娱乐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产品制造集中地、商品集散地、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高发地等重点区域,切实加大执法力度,集中查处一批侵权、假冒、盗版的大案要案,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真正形成强大声势,震慑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纪违法行为。

二要强化关键举措。一是抓源头治理。在专项行动中,要对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坚决取缔无证生产;要严厉查处非法印刷、复制各类出版物、印刷品、光盘、计算机软件及包装装潢、商标标识等行为;要加强农产品种子品种真实性鉴定,打击无证和“套牌”生产、销售授权品种等行为。二是抓市场监管。集中加强对图书、软件和音像制品市场的巡查和对商贸流通企业的管理、规范,严厉打击盗版、专利侵权及制售假冒伪劣药品等,严肃查处侵犯注册商标等行为。三是抓示范带动。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的要求,将正版软件购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和国有资产管理,各级机关和工作人员都要带头使用正版软件,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四是抓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与阵地,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意义、政策法规及典型案例等方面的宣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造假售假为耻、创新维权为荣”的浓厚氛围,为专项行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行动,意义重大,影响广泛,国家和省里空前重视。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领导力度,严格落实责任,密切协调配合,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为此,市里将参照省里的做法,调整充实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整到市商务局,统筹协调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工作。各级都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当务之急是抓紧充实完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专项行动的统一组织和指导。要加强沟通协调,商务部门要认真履行牵头主抓责任,尽职尽责发挥作用;经信、公安、工商、科技、质监、新闻出版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积极主动参与,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确保专项行动有力有序推进。要强化督导检查,建立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立即督促落实整改措施。要严格考核奖惩,对工作开展好、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大张旗鼓地表彰;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部门和县市区,坚决予以曝光和问责。、纺织服装、轻工、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装备、新型建材等产业作为工业设计的重点发展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花色等工业设计创新项目。装备制造业主要发展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矿山机械、节能环保装备、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工具、仪表以及基础零部件等产品设计;纺织服装主要发展服装设计、床上用品等家居设计,新型面料设计、毛纺制品设计、棉纺织品设计和化纤制品设计等;轻工业重点发展食品、家用电器、家具、塑料制品、五金制品、玩具、文具、健身器材等消费类产品设计,以及包装与平面设计、平面印刷物、抽纱刺绣、草柳织品、地毯、艺术陶瓷及工艺玻璃、金属工艺及首饰、旅游纪念品等工艺美术类产品设计;电子信息主要发展太阳能光伏和LED产品设计、光通信类产品设计、电子元器件设计、控制应用类产品设计、软件设计、网络通讯产品设计等;交通运输装备主要发展重型汽车、客车、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内河船舶、自行车以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等;新型建材主要发展绿色建材、新型墙材及外墙保温等节能技术产品设计。积极推进创新设计成果专利化,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二)围绕增强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水平研发、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原则,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以我市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设计机构为依托,围绕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分领域、分专业推进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着重建设与工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基础优势明显的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以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矿山机械、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基础零部件等产品设计为主,建设装备制造业设计中心;以现代服装和面料设计为主,建设现代纺织面料服装设计中心;以重型车、客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内河船舶、自行车等设计为主,建设交通运输装备设计中心;以及食品设计中心、消费类产品设计中心、工艺美术产品设计中心、电子信息设计中心、新型建材设计中心等。鼓励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积极引进新的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工业设计水平。

(三)围绕促进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依托一批基础较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高的工业设计创意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设计机构、行业设计机构和市内外同行业设计机构的密切合作,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创意资源,以自主开发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为目标,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骨干企业,构建基于区域集聚联动发展的工业设计产业链。鼓励县(市、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资源比较优势,建立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工业设计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培育和认定工程机械、重型汽车、专用汽车、野战指挥车、电动自行车、纺织服装、光伏及LED产业、食品、五金制品、基础零部件等一批工业设计示范园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我市工业设计快速稳定发展。

四、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工作。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领导和管理,形成政府导向、主要职能部门承担、相关部门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每年从市级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重点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开拓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带动社会资金支持工业设计发展。二是落实税收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工业设计投入,企业用于工业设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税法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工业设计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照国家税法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银行资金主渠道作用,金融机构要对工业设计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优势企业,对其合理信贷给予支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企业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有关政策。健全完善政府支持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加大对工业设计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工业设计企业开展业务。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吸引和集聚一大批工业设计专门人才,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是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建立工业设计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工业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学科建设,加大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科研、实验的软硬件支持,提升教师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人才培训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业设计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培训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人才的需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支持院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实训基地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育工业设计紧缺人才。三是积极引进优秀人才。鼓励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来我市创业和从事工业设计研究教学工作。在输送人才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鼓励企业引进海内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四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收益分享、技术入股以及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