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路径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的路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的路径

篇1

先看一组“20世纪50年代以后语文教材中的文白比例”的数据: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言文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接近四十年间的最高水平。近年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高考的测评(广东高考卷中古诗文占23%),文言文的比重都体现了被重视和被关注。但现实情况却是,文言文教学耗时长,投入大,效率低;学生阅读“浅”(只停留在“语”,不能深入“文”),“偏”(对文言文营养的汲取偏于言语的表皮而忽略其文学的本质),“废”(做题多过赏评,文言文教学的成果离开了课堂和考试,几乎处在荒废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状况对文言文这一深厚的教学资源来说并不公平,无论从文本还是作者本身应有的影响和价值来看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任何一种文化)的精髓主要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与传递的,如果我们一代又一代逐渐减弱甚至丧失阅读祖先经典的能力,只能从白话翻译中瞻其形而无法领会其神,无法体会那点到即止、微言大义的智慧,恣肆、纵横捭阖的洒脱,甚至生动熨帖、言简意赅的诙谐,其实应该说是会失却一种阅读中“对话”的快乐。

既然从“对话”出发,那么出发之前先理清三个问题:

一是“对话”的前提:尊重学生个体。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精神对话,所以对话的前提是尊重个体。尊重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自主学习的权利,不扼杀学生的可能能力的生成(比如,文言词汇的查找、辨析、积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能只见“学生”,不见“读者”,教师把持话语霸权,用所谓正确的标准消解个体的探寻过程和独特体验的生成。

二是“对话”形态的构成,包括:师生各自独立的文本对话(扫清字词障碍之后的文本本质阅读回归);师生对话(贯穿始终);生生交流(贯穿始终);学生在多元对话体验后与自身的对话(阅读价值的内化——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是来粗浅地界定一下常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环节,以期和新思路的尝试做对比:字音纠正(诵读) 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解析(串讲) 篇章结构的梳理 文章主题意义的灌输 重点字词句式的训练 高考经典试题的拓展训练。面对高考的现实困境,这样的教学选择似乎无可非议,文言文教学历来“重语轻文”,其结果是“语”的能力也没有提高,离“文”却越来越远。

鉴于此,具体教学实践中间或以新的模式替代这种刻板僵硬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大致有以下几种新思路的尝试:

体验式教学思路

赋予文言文以新的生命活力就是要给学生以鲜活的阅读体验,不需要教师的生硬灌输,让学生从文本中去自行探究体验。比如《〈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可以抓住“聚会”这一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在分享现实聚会的快乐的内涵之后再分析文本中“信可乐也”作者情感的现实来源;然后从整体阅读感知出发,依稀可以体会作者“乐”背后的“悲”,依据学生的体验,从文本中层层梳理出“悲”的层次;有了上面学生个体体验的探究过程,对文章最后写作目的的阐释“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才能有更贴切的理解:是对“悲”的化解和寻找到的出路。事实证明,这样的阅读教学体验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千多年前圣贤的奇思妙想、感慨咏叹触手可及。而对于个别字词句式,学生为了领悟更准确的细节,肯定会穷究不舍,这比老师的强塞硬灌要有效率得多。

至于会有人质疑,文中可能还有些非常深的内涵,学生未必能够都弄清楚,教参的标准没有完整下放给学生,其实,假如学生不能吸收,老师一厢情愿的给予也只是学生课本上的笔记化石而已,我们干嘛为了那样的形式而无谓的求全责备呢?结合学生的实际感知和认识水平的教师引导才是真正能够落实的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感知和认识水平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真实而非虚拟的课堂。

情境式教学思路

古文的艰深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学养不够深厚,尽管教学大纲只是希望学生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在教材的实际编选当中,编者还是不能绕开那有着丰富内涵的经典。针对这类文本,背景情境的预想铺设为“对话”提供可能。比如《逍遥游》,教学设计应该顾及到高一年级的学生的知识视野,对老庄哲学的陌生,应该在设置一个浅显一点的哲学情境,在对学生普及了老子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学说观点的梳通之后再进行课文的教学,反而更容易激起学生对选文甚至对教材中未选章节的阅读好奇。

活动式教学思路

篇2

对话,原指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也指两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目前,“对话”已超出了原有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人们沟通的一种有效策略,追求的一种状态,从而成为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的意识或哲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独白式而言的,是师生间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手段与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于这一新理念,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一是阅读对话,即“阅读是读者与教科书编者、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据此,可以说,对话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在对话精神支配下读者(师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的主体间合理地“倾听”和合理地“言说”的动态的教学过程。课堂上的“多向对话”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

二、 创设情境――阅读教学中“多向对话”的金钥匙

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教学情境须满足这样三个要素:“情”“景”“境”。

“情”,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教师设法用饱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用亲切而自信的语言、期待而专注的眼神使学生产生安全感,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用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用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情景中去。学生兴致勃勃、兴高采烈,是课堂对话的首要条件。

“景”,即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与实际事物相关的背景,体现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

“境”,即教学情境中有利学生建构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时空条件、学习组织形式等条件。它为课堂的多向对话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无论如何界定“情境创设”,其本质主要体现在“情”与“境”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以“情”为经,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摆放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另一方面,要以“境”为纬,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促使多向对话的展开。

三、 入境――阅读教学中实现“多向对话”的最佳路径

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必定是沉浸在学习的场域之中,这个场域就是“境”,入境越深,学生的学习状态越佳,学习效果越明显,必定展开热烈的多向对话。形成一个言语实践的空间后,一个重要且不容回避的路径就是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场境,生发他们循着一条适合的道路,顺畅地感受文本言说的情感和理趣,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愉悦的精神之旅。那么,在语文课堂中,从哪些方面着手,引领学生进入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呢?

1. 在文本秘妙处入境。每个文本,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言语特色,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也往往是奇妙所在。教师应依据文本情景营造“情景即在眼前”的境界,使学生在教学情景中与课文内容产生心灵对话,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习得语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旋转板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请学生模仿刘老师靠着一条残疾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棍去完成高难度的“旋转板书”――

师:请一位同学现场学着刘老师的样子也来做一次“旋转板书”。(一生一手拄拐杖左脚抬起,卖力地旋转。其他学生一开始忍着,后来是哄堂大笑)

师:这位“刘老师”板书得很努力,你们为什么笑呢?

生:他“旋转板书”的动作太滑稽了。

生:他的脸憋得通红,动作又不连贯,实在让人好笑。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这位小“刘老师”脸都憋红了。请“刘老师”也来说说,这“旋转板书”究竟是什么感觉?

生:(表演者)我只转了两圈就觉得很累,手掌和手臂都很痛。

师:可以再坚持转几圈吗?

生:(苦着脸摇头)很困难!

师:是啊,我们健康人这样旋转都困难,更何况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而且还身有残疾,他一天不知要旋转多少次呢!现在,你们还笑得出来吗?此时,你们心中又是一种什么感受?

生:心里难过,觉得刘老师真不容易。

生:酸酸的,同情刘老师。

师:我佩服刘老师,他很有毅力。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站在讲台上?

生:对工作的热爱!

生:还有对学生的热爱。

生:是他对工作、对学生的一份责任心。

为了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教者利用文本描述的情境巧妙处,请学生示范演一演,并敏锐地捕捉到“表演者”内心的微妙变化,以他心灵冲突的细节为突破口,层层剥茧,每一次的对话都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对话就“鲜活”地呈现出来。

2. 在“第三世界”中入境。儿童时代的身份意识具有角色模糊性,即角色多重性,因为儿童是童话式的生活。我们便可利用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和童话世界交融的“第三世界”,带领学生深入言语之境,让学生成为其中的一个,与文本的对话,成为“我”和“你”的对话,随着对话的展开,入境的程度会更加深刻。比如《爱之链》一课,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乔依无私地助人行为,以及他认为“帮助别人而不需要回报是天经地义的”感人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成为“乔依”,与之展开了一段深入的对话――

师:可怜的乔依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冷吗?

生:我很冷也很饿,天色又晚,实在是应该马上回家。

师:可爱的乔依啊,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老太太跟你素不相识,有必要这样做吗?

生:荒郊野岭的,让一个老人困在这里,怎么可以呢?此时,我有能力帮助她的。

师:是啊,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必须的,可她给你报酬就应当收下,你为她付出了那么多,天又冷,你的手都弄破了,再说你已经失业了,收下酬劳没有什么不妥吧。

生:在我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我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我这样做是值得的。

师:我理解你为什么这样做了,我相信你的爱的力量了。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与文本进行了角色变换的体验,在现实世界和文本交织的“第三世界”里展开了角色重合的心灵对话,学生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超越,直面文本的精髓,触摸语言的温度。

3. 在表演角色中入境。利用有些文本适合表演的特点,创设表演情境,近距离感受人物的心理,与文中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思想上产生共识,就能让学生入境,透过表象,较快地理解课文。教学《半截蜡烛》时,我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模拟表演伯诺德夫人带领孩子勇敢机智地与敌人周旋的过程。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认定了自己的角色任务,揣摩自己扮演的那个角色的人物心理、性格特点,因为进入了那个场境,对于作者架构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和细节描写感悟深刻了。师生其乐融融,共同沐浴在学习场域中分享课堂的生命活力。

4. 在空白处想象入境。情境萦绕,想象为伴,利用文本的空白处,激发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实现多向对话的展开,让形象和意蕴共生、共丰。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让这棵顽强不屈的柳树在心中深深扎根。

师: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令人难以相信、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生:它要挺过一次又一次干旱。

生:寒冬岁月,它要与严寒风雪搏斗,风再猛,雪再大,它绝不低头。

生:高原雷电家常便饭,即使被劈掉了一根树枝,又怎能奈何它的坚强。

师:说得真到位,听老师读第6~7自然段,想象你看到了柳树面临什么困境,在怎样挣扎生长?

生: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树叶被晒蔫了,耷拉着,但柳树决不屈服。

生:刺骨的寒风割过高原,嶙峋的山石磨平了棱角,柳树的枝干在寒风中着,但那不是投降的声音。

生:一声惊雷在天空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哎呀,糟了,一根树

课题研究

枝折断了,那边的一片树叶被烤焦了,但柳树仿佛是一位受伤的战士仍屹立在风雨中。

师: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棵树吧,它在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篇3

关键词:经典阅读 引导路径 通识教育

人类文明存在于经典之中,文艺作品中的经典成为人类确证自身的价值所在。正是从这个角度说,阅读经典,亦即观照人类自身;审视作品的艺术生命亦即审视人类的思想意向与生命所向。引导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对审美心理的愉悦、欣赏水平的提高、文学修养的丰赡、生命价值的认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学经典阅读危机的现象解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下大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低下,原因就在于学生们没有形成阅读惯性,日常的阅读量也不够。他们置身于当下的文化场域之中,将读图与刷屏作为惯常消费,反而将文学经典束之高阁。这种反常的根源在于当下的高等教育的教学培养模式。

将高中阶段的机械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塑造的僵化思维延续到大学,学生们因此习惯于被填鸭,习惯于被思考,已经丧失了学习和阅读的自主能力。进入大学以后,尤其是已然摒弃精英教育从而倡导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学,百人班型普遍化,学生们无法通过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难有观点交流。而这种讨论恰恰是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讨论的缺席,造成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只剩下听讲,不需要课后读书也可以完成作业的后果。

再者,当下的高等教育,受制于学时,大多数课程使用的教材都是概论性导论性的拼凑方法编写而成,碎片化和无意义消解盛行。很多有形与无形的东西都一闪而过,人们对以往的经典无暇驻足、留神。在这场拆解中学生们被迫远离经典。更有甚者,在大学中的课业考核与评价机制更加简单粗暴:统一命题、闭卷考试、标准答案、流水阅卷。这种看似公正量化的机制实则恰恰扼杀了学生们仅存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大学本应具有和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全归于标准答案。在这场阅读经典与考核机制的博弈中,学生们无疑只能无声地选择教材思维。正如陶东风先生所说,似乎学贯中西、雄辩滔滔,实则一知半解,满脑子名人名言。

课堂的面貌大抵如此。课后的阅读进而被功利性阅读占据。学生们受制于就业和升学的压力,因而更加注重效率与回报。实用性与功利性的快餐式阅读成为导向。应试书、考级书、外语书取代经典引领课后阅读。在这样的文化和现实场域中,我们引领大学生回到文学经典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解读

通识教育是实现启蒙智识计划和政治计划的共同选择,它的目的是使学生逐渐告别专业教育的机械联合和神圣的、封闭绝缘的、排他性的定例与惯性,成为趋向平等的、流动的、分工和文明的人类社会的通用阶层成员,即成为能参与动态社会的有机联合,能合格履行其职业所派定角色的受薪阶层成员。这种教育的目标首先是为了实现最大范围的文化同质性,即建构一个全新的体制以满足因分工而派生的随机、短暂,但又极端重要的人际交往需要――现代社会存在着比以前多得多的抽象的、复杂的、精确的、非个人的、摆脱情境约束的信息需要传递;其次,通识教育还要实现文化疆界内全部人口的可雇用性,提供虽非最深邃但必须是最广泛的知识、沟通技能以及职业的专业化训练,以使个体能够在这个不得不投身于其中的庞大福利事业及其分工网络中获得名分,占有一席之地――使男人和女人们尽可能精确地适合他们的职位,或使他们适合一些功能上相似但有着等级从属与支配关系的职位。这些目标决定了现代高等教育在形式上必须用垄断合法教育的社会化机构(如学校和专职教师阶层)所实施的集中的再生产取代以往次生群体(如亲属集团和邻里)所完成的自我的再生产;在内容上则必须用一种经过选择予以认同的文化取代以往那些用来锻造个人的传统和自在的习惯。这种经过审慎选择予以认同的文化通过重组前现代高级或低级(民间)文化中有政治前途的单元,发明了一种对于想象所有大于家庭的政治共同体――首先但并不限于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来说至关重要的传统。这个传统更多地承载于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中。严格来说,当下的现代教育有两个取向:一是高级文化取向,走向最大限度的个体自由和自我完善的通识教育;一是大众文化取向,走向维护文化同质性秩序和分工结构的准专业化和专业化教育。两种取向有矛盾,但都不可或缺。如今,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压倒了过去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这也意味着通识教育的呼声开始压倒狭隘专业教育的呼声。事实上,片面专业化的后果使社会变成了黑格尔所谓的精神动物王国。动物在某一方面专业化,并且不能做任何别的事情。但与动物相反,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从本质上说是通才,是绝对精神的媒介。文化趣味、良好的判断力、创造力、美感、道德感、科学精神等都来自于那些以往被错误地视为无用的通识教育科目,诸如哲学、文学、历史、诗歌、音乐、艺术、宗教等。这些科目长久以来被忽视,或者出于无知,或者出于狭隘意识形态立场,其后果是异化的加剧和文明的衰微。单纯技术进步并没有导向同步的人类理性进步,而是导向了新的野蛮化。西方晚期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和当下转型中国的社会矛盾都给了我们一定启示,大学教育应回归高级文化,回归通识理念,回归经典阅读。高校人文社科类通识课可以说是探索解决之道的一种重要尝试。

三、通识教育引导文学经典阅读的路径分析

现代社会的运行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其公众的文明素质之上的。就大学而言,学生作为被充分启蒙的、被理性化塑造的公民,其素质除了一般学识、美感、道德感应在众人之上,还表现在专注的精神品质。专注也可以归纳为理查德桑内特所谓的匠人精神,它指的是将某件事情做到真正精通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专注仍然是一个人为取得真正成功而必需的精神品质,虽然它需要封闭,不太讲效率,会迫使人放弃各种机会,因为只关注一件事情。专注的人也许会变得落伍,但从总的得失看,只有专注的人才有机会领略深奥的事理,有机会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并取得坚实的成功,相比之下,肤浅所取得的胜利经常是摇摇欲坠的,它导致了无用的灵魂。为了培养学生专注的个性,教学设置上首先应建构师生间高密度的学术互动机制,比如制度化的时间与空间,包括能让讨论深入下去的虚拟空间(网络平台)等。其他如专题讲座、讲坛、读书会,班导师组织的小组讨论等形式,弥补了有限课时的不足,在培养学生专注于文学经典的品质和调动主动阅读精神方面,也都优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在实践中我们选取了一些面向全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课程内容与形式做了很大程度的改进,探索在有限学时中尽可能完整精当地与学生讨论各种流派、思潮和各时代核心问题的方法,而把知识的扩充留付于其自学精神已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学生们。这意味着,课程内容不能封闭于任何教材,不能清单式地纠缠于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要精讲经典文本。以讲座的形式上每一个学时的课,在授课中同时布置大量的背景阅读书目,并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在阅读、撰写报告、小论文和陈述报告之后的小组讨论。采用这种讲授与指导相结合的形式授课,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讲解教材和检验机械记忆力的考试。由于课程的成败是建立在学生主动阅读而非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角色的指导性和调动性因而凸显,其工作量不是减轻而是加重,在此,教师们更应率先垂范地大量阅读经典。事实上,这种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收获也数倍于那些即学即忘的考试课,因为它真正与经典文本相衔接,能够切实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真理的信念。

四、结语

通识教育不是将高等教育视为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而是专注于人的教育,倡导的是人的整体性的精神世界,给予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通识教育要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是在人类基本知识方面下比较大的功夫,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经典文本要求比较多,这就必然要有相当的阅读量。通识教育就是要回到经典阅读,应成为高校引导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路径之一。当然,越来越开放的跨学科通识课也能为这种文学经典阅读奠定认知基础。

总之,文学经典阅读的真正实现有赖于通识教育的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进一步探索、设计合理的教改方案与实践途径,兼顾课程的共性与个性,找到每个学科、每门课内容与形式的最佳契合点。这将是今后研究和思考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甘阳.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J].复旦教育论坛,2007(5).

[2] 张筠.经典阅读现状的应对路径:回归原典[J].图书情报工作,2013(13).

篇4

一、 生本对话,给阅读造就隐形的翅膀

【案例一】 苏教版三上《第八次》教学片段描述:

新课伊始,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学生热情高涨,七嘴八舌:“谁第八次干嘛呀?”“第八次发生什么事?”“布鲁斯是个怎样的人?”“看到蜘蛛结网,布鲁斯为什么感动?”……学生提了一大堆问题。教师说: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根据蜘蛛结网的故事,画了几幅连环画,都带来了吗?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几个学生展示作品,讲述蜘蛛织网的故事。“你的画真棒,能谈谈成功经验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画画时失败了好几次,但没有放弃,最后终于成功了。动画演示蜘蛛结网,学生配音朗读第3自然段。

【反思】 文本是“对话”的核心,生本对话是多重对话的首要方面。 课始,教师忽视了学生阅读的前期准备,课堂教学的起点始于零阅读、零储备阶段;看似热闹的浅质疑,其实是脱离文本的“信天游”,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前期阅读,多重对话进入了尴尬的境地。连环画的展示、蜘蛛结网的动画演示,貌似生动活泼的对话,却游离于文本之外,使得多重对话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不妨在初学时,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阅读,为后续的阅读活动蓄势。例如,在教学《第八次》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前预习单”:

1. 认真朗读课文三遍,力争正确、流利。

2. 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词典,也可以在一旁做上记号。标自然段序号。

3. 读着“蜘蛛八次结网”,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

4. 结合课文插图,想象布鲁斯感动得跳起来时的样子。

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基点;这样的先行阅读,让学生怀揣着对文本的原初理解上路,使得课堂中的后续对话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随着多重对话的不断推进,原初理解这对隐形的翅膀衍生出强劲的力量,带着学生进入阅读体悟的新境界。

生本对话,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循着文章的思路,与文本进行多层次的对话。可以从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可以从文本留白处发掘,涵泳品味,唤醒文本中沉睡的词句;朗读吟诵,欣赏文本中语言的色彩;静思默想,感受文本中隐含的意蕴。在拾级而上的生本对话中,学生拥有了在阅读中飞翔的隐形翅膀。

二、 师生对话,给阅读搭建攀升的脚手架

【案例二】 苏教版三上《第八次》教学片段:

笔者在执教时,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蜘蛛结网”一段。一个学生把“结了断,断了结”读成了“断了结,结了断”,同学们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

师:(故作糊涂)“断了结,结了断”好像也可以呀,反正就是断、结、结、断,反反复复。

生:不行!蜘蛛网还没结呢,怎么就先讲丝断了呢?

师:有点道理,顺序变了,不太符合事实,讲不通了。

生:“断了结,结了断”最后一个字是“断”,读起来好像没有希望的感觉,不带劲。

生:“结了断,断了结”是说屡败屡战,让人感觉到有信心,不放弃。

师:体会得真好,不抛弃,不放弃!“断了结,结了断”就变成屡战屡败了,看来词序变了,意思也就跟着变了!现在,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蜘蛛的执著、读出蜘蛛永不停歇地奋斗!

【反思】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的思维还在“先结后断”的逻辑定势里打转时,教师没有断然否定,而是用学生的视角参与对话:“有点道理,顺序变了,不太符合事实,讲不通了。”这样的尊重与接纳,催生着学习的动力。当然,平等对

多重对话:

新“课标”背景下

阅读教学的应然之路

“课标”学习之窗

话不等于放任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灵活运用适当的对话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行走。师生对话的展开,有时需要教师耐心倾听,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有时需要教师推波助澜,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有时需要教师画龙点睛,帮学生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三、 同伴对话,给阅读建构思维的场域

【案例三】 苏教版五上《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这一课时,匠心独运,在学生细读课文之后,带着他们再次深入文本,反复打量文中人物。于老师追问:武艺高强、谦虚有礼的林冲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么?学生读中思,思中读,而后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汇报交流中形成共识:武艺高强不一定是好汉,谦虚有礼不一定是英雄;林冲身上最突出的品质是“让”。

生:林冲“起身让座”是礼让。

生: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是谦让。

生:林冲说“小人带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是忍让。

生:林冲“把棒一横、往后一退、抡起棒一扫”,是宽让。

师:洪教头是坏人吗?(有个别学生说是坏人,于老师请他说说理由,其他学生不同意)

师:大多数同学不同意洪教头是坏人,何以见得?

生:洪教头是柴大官人的师父,应该不是坏人。

生:如果洪教头是坏人,眼见着自己输,就会直接抢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了。

生:洪教头比武输了,就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说明他还知道羞耻。

师:是啊,知道羞耻,不是坏人。一个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正因为林冲如此礼让、谦让、忍让、宽让,洪教头才会羞愧。洪教头回家后心里一定很不平静,他又有怎样的内心独白呢?请大家想象:洪教头回去以后,左思右想,唉……

生:我怎么会败在他手下呢?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呀!

生:看来我再不能鲁莽,再不能草率呀!

生:早知现在,悔不该当初。

生:自愧不如啊,我是空有一身武艺,独独缺少了林教头身上的精神啊!现在我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这么敬重他!

生: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得学会谦让、低调。

【反思】 同伴对话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互通有无,畅所欲言。案例中,随着于老师的不断追问,课堂一次又一次陷入静寂,一个细细品味、静静思索的场域蕴育而生,思绪在静寂中升腾,思想在碰撞中交锋,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空间就此打开。

理想的同伴对话应该是怎样的呢?于老师的案例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理想的同伴对话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基于主题、立于文本的探究深思;不是简单讨论,而是基于理解、交换思想的全心投入;不是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而是以自主阅读为铺垫的“意义溪流的不断流动”;不是表面热闹的优生代言,而是拥有对话规则的有效小组合作;不是肤浅无聊的漫谈,而是有教师介入引领的集体交流。只有这样的同伴对话,才能构建思维的场域,激发学生的智慧与灵感,将学生的疑惑、见解、感受衍生为新的思维增长点。

四、 与编者对话,给阅读创设广阔的视野

【案例四】 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片段简述

课伊始,教师引领学生回顾《说勤奋》,将目光聚焦于中心句: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在师生共同研读李时珍“吃的苦”及师徒对话“值得”之后,出示填空:

① 忙着赶路的师徒又一次错过了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马棚里过夜了,望着漫天星斗,李时珍在想: 。

② 寒霜满天,冷月当空,师徒两人又匆匆上路了,此时此刻,李时珍的心头又回响起一个声音: 。

③ 岁月不饶人啊,喝凉水啃干粮,50岁的李时珍胃病又开始折磨他了,此时此刻,李时珍咬牙坚持着,默默地对自己说: 。

④ 连续奔波半年有余,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女,他举头望月,低声喃语: 。

教师小结:如果没有修好《本草纲目》,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李时珍怎能坚持在这荒山野岭奔波?怎能饱尝离家别子、餐风露宿的艰辛却笑意依旧?

出示填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更是用 和 浇灌出来的。在咀嚼李时珍“端详”“嚼”药草的细节后,再次让学生诵背这句话。此时,学生对“理想与信念浇灌出成功之花”的认识、理解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篇5

[关键词]合宜内容 以学定教 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69

上海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王荣生曾经指出:“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事实上,如果缺失了适切的教学内容,再好的策略也都是空中楼阁,无济于事。那么,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如何制订出来的呢?

一、文本解读:以体裁为路径,考量文体下的教学价值点

很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总是习惯性地套用模式,直接将教材文本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既没有甄选的整合,也没有调整的重组,也就更谈不上凝练之后的转化了。教学内容始终如一的局面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死板僵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始终墨守成规,始终没有正视教材的文体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精彩纷呈,而不同文体下的表达形式也各有精彩。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教师应引领学生聚焦文体的价值,从体裁的视角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应努力紧扣文本意境,摒弃解释字词、肢解语言的教学弊病,从而凸显诗歌教学的文体价值;记叙文教学则要从事件发展的六要素出发,关注故事的逻辑安排和细节描写;教学说明文则要聚焦说明方法的表达效益,并在创设的情境中历练说明方法的表达技巧;对于以记人为主的文本就应关注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在感受作者创作技巧的同时体验人物的精神与品行;面对状物类文本的教学,则要借助语言还原作者多样化的观察手段,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准、妥帖与细致,而并非是认识事物本身。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对于以表达为本位的阅读教学而言,洞察其内在的创作策略,就要从文体的性质入手遴选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保障阅读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二、基于儿童:以质疑为路径,规整体认中的教学核心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孩子懂的不讲,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能够读懂的不讲,讲了之后孩子还是不懂的坚决不讲。”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绝不是教师一厢情愿解读文本的成果,而是要估量学生面对文本会出现的各种困惑和障碍。唯有如此,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真正切合教学的需要。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并没有直接展开课堂教学,而是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阅读困惑。在足足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前后共提出了几十个问题。而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窦老师的课堂将教学的重心偏向了学生的困惑处,特别是涉猎面较广的核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或潜心体会,或小组交流,或争鸣辩论……

窦老师正是通过质疑问难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同时也摸清了学生的解读障碍,从而在教学内容的甄别中提炼出最合宜的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三、课程规划:以语言为路径,遴选文本中的语言实践点

不管内容如何变化,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终极目标都不会发生改变。传统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文本的内在气韵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在这样的文本语言中会陷入思维的僵化中,使得言语能力逐步趋向平庸。因此,有效的阅读教学就应找准文本语言的训练价值点,为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怎样的言语实践,都必须建立在儿童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只有真正激活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以放松、愉悦的形态品析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课文《第八次》时就设置了为布鲁斯王子撰写动员书的言语实践平台。首先,动员书的撰写涉及文中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学生解读文本是一种极好的检测手段。其次,撰写过程中需要学生切己体察,这就为他们提供了情感宣泄的渠道。这种言语练习既基于儿童需要,又紧扣文本特征,可谓一举两得。

篇6

俗语说:习惯决定命运,语文小说阅读的目标是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阅读、思考和认知习惯,同时良好的习惯也是高质量、高效率语文小说阅读的基础,二者之间辩证的关系告诉我们,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将学生习惯的养成作为重要内容和根本策略。教师要通过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形成对学生的日常规范和行为指导,通过日积月累的长时间影响,建立起学生语文小说阅读的基本习惯和基本要求,将语文小说阅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重要需要。同时,教师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技巧和方法的传授与传播,通过技巧与方法的领悟和学习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小说阅读的品质和效率,改掉学生语文小说阅读中的“坏毛病”,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小说阅读习惯定型。

2注重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性

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应该突出“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开可以进行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很清楚?”等等;也可以提出如“为何把这篇课文安排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等问题,通过不断设问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意愿,将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使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获得的感受和理解,和教师交流,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对课文已经准备好的理解和感受向学生反馈,把结果和思想直接讲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过程评价实现对语文小说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3优化语文小说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小说阅读,提升语文小说阅读的效率,体现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价值有着直接而关键的功能和作用。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要建立高层次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过程和细节入手,由浅入深地开展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通过先进方式和科学方法将语文小说阅读从感知推向感悟,从客体推向主体,从迁移推向内化,形成对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保障。在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具有符合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过程,全面而广泛地调动学生语文小说阅读的积极性,起到对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其次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的创新过程中要强化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要依据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持续推进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和变革,使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科学地提升语文小说阅读的质量与效率。最后,要在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主的发展,充分将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主体让渡给学生,通过路径、方法的不断优化,使学生实现主动、积极、连续地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的创新能力

?Z文小说阅读课程与教学是中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文学常识积累、社会认知迁移的重要过程和基本阶段,是学生形成个性差异和特有能力的重要方式和路径。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和发展列为教育战略和教学策略,通过合理地安排语文小说阅读内容,引用现代化手段丰富语文小说阅读资源,突出学生对语文小说的认知、感悟和自主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将生活经验、文化沉积、思想意识等深层次元素做到全面开发,通过学生特有的方式加以表达,形成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创作能力的综合发展,既能发展学生灵活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出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全面的语文小说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高层次技能的全面发展。

5注重语文经典小说诵读

教师应该针对语文小说内容和语文教学体系进行阅读指导,特别对于经典小说、经典段落、经典内容更应该做好美词佳句的诵读和背诵活动,通过教学强化和反复考核使学生能够感悟到经典文学、经典段落的价值和意境,在积累学生文学知识的同时,品读和感悟经典的震撼性、唯美性与欣赏性,重构和丰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资源空间,增加学生文学储备,做到对学生语文水平、文学修养、鉴赏能力、欣赏水平的全面促进和提升,使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方向,达到从基础上、从根本上、从系统上全面提升语文小说阅读课堂效果,发展学生语言和文学基础素质与能力的作用。

6扩展学生语文小说阅读能力

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要将创新和发展的目标向外、向高、向深的方向发展,制定出语文小说阅读的规划,建立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小说阅读的机制和系统,拓展学生语文小说阅读能力。要千方百计提升学生小说阅读量和阅读时间,采用阅读比赛和小说知识竞赛等方式,发挥学校图书馆、学年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和功能,为学生提供语文小说阅读的材料和书籍,为学生语文小说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物质与资源前提。此外,要建立起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语文小说阅读小组,通过小说阅读笔记评价、教师检查、组间评比等方式,激发学生小说阅读的意愿和热情,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协调、不懈的努力,全面提升和扩展学生语文小说阅读技能和水平。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训练初中生的语文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从情感、逻辑、思维、道德、品质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多角度对初中生进行全面培养。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并锻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能够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稳定的基础,能够引导初中生在更加扎实的条件下完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本文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路径的目的下提出具体的教学路径,以此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一、语文课堂教学注重与学生的阅读互动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重要注重与学生积极进行阅读互动,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阅读活动中,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程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同领域、风格和题材的文章,扩大自身的阅读量,结合人教版语文教材要求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标准。并在阅读之后每个人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读后感,使班级学生积极沟通和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从而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对语文阅读教学规划进行梯度式设计

所谓梯度式教学方式,是采取“初步了解―层层分析―深入剖析”的流程来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采取梯度式设计方式,有层次、有秩序地带领学生逐渐深入在语文阅读的海洋中,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效率。

三、利用阶段性教学方式培育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训练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作为初中生自身掌握的基本能力或者基本技巧,是由“零”到“一”循序渐进的增长状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者,要在这个动态过程中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教学统筹与教学规划,以此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一)积累阶段

阅读能力的养成是慢慢积累的过程,在这个“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的动态变化下,教师要发挥良好的导向性作用,从学生阅读能力养成的积累阶段入手,来为日后的理解阶段奠定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为了有效引导初中生进行有秩序地的阅读训练,要从以下方面做好阅读教学的积累工作:为学生准备难易度适中的语言阅读材料,比如字音、字形、字义等,这样初中生在进行阅读时能够准确的对具体的字、词和句进行解读,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阅读理论知识的基本功,这样在阅读时可以熟练地区分不同题材、文体的阅读文章;教师也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情感积累能力,不仅要积累对阅读材料、文章的情感积累,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不同方面的人际交往心得、生活经验等。

(二)理解阶段

理解阶段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其能够从更加动态的环境中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并逐渐提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在理解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阅读能力中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区别性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针对初中生阅读判断力的培养来说,阅读判断力指的是学习者通过片面阅读而对文章形成的最初判断能力。阅读判断力能够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把握的更加准确,或者在阅读时对问题思考的深入性更为深刻。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培育学生的阅读判断力入手,避免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使用“一般”“不一定”等模棱两可的词语,而是从准确、根本的角度引导学生揭示阅读的真谛。

其次,针对初中生阅读分析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加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的培训与锻炼,带领初中生形成更为多元化、全面化的语文阅读逻辑思维。在课堂上可以引用国内外优秀的典型文章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式阅读与讨论,在突出学生自主性和自由性的条件下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阅读观点。那么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锻炼每个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深入理解能力,同时也双重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针对初中生阅读联想力的培养。阅读联想力能够带动初中生的思维更加广阔,使学生在进行阅读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创作,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同时能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创作,从而提高总体语文阅读写作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关键的“垫脚石”作用,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培育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以上通过站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背景下,提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教学路径,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正确、科学的阅读技巧和技能,锻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为不断积累全面、深厚的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春婷.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4):166-167.

[2]齐丽君.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36.

篇8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微阅读 实施路径

微阅读是一种借助短信息、精简网文和片段文体等微型化、片段式的文字载体而体现出的阅读新范式。教师适当借助微阅读形式,利用学科报刊、互联网络、移动媒体等途径广泛收集、精心选择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微小阅读素材,引入英语阅读课堂,将为学生展现别开生面的阅读教学新情境,让他们更好更快地实现有趣阅读、有效阅读,进而促进学生英语语言阅读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一、微阅读走进学生学习生活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数码处理设备、平板电脑等应用工具及微博、QQ、微信等应用平台日渐被学生熟知,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学生面对的阅读内容更多以微型化、碎片化形式表现出来,微阅读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阅读学习方式。他们在踊跃共享海量阅读资源巨大“福利”的同时,面临科学选择阅读内容、明确阅读主题、把握阅读意义等多方面需求,这就给教师提出有效引导学生科学阅读、端正阅读行为、培养阅读素养的重要任务。

我们可喜地发现许多题材鲜活、体裁各异、语言知识丰富的微型阅读素材逐渐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如英语书报中的精彩微片段、BBS论坛中的学英语微主题、名著名篇中的经典美文节选、个人主页上的精炼论题和微言妙语、学科主题社区上的微技能辅导专题和微信APP上的英语“微小说”赏析等,都成为他们学习英语阅读的重要素材。同时,这些微型素材正是我们可用来引入英语阅读课堂、引导学生开展健康“微阅读”的有益教学资源。

二、微阅读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微阅读促使学生英语阅读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对指引学生实现精准阅读、个性阅读、共享阅读、多样阅读等有着鲜明意义。

首先,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精准化阅读,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教师重视学生差异化的阅读表现,精心选取健康向上的微阅读内容,有针对性地推介一些优秀的微阅读专栏和专题,并做好导读服务,指引他们学会获取阅读信息、明确阅读目标、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素质。其次,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阅读,增强学生获取和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积极引入丰富多样、微小生动的阅读内容,对引导学生参与英语阅读活动、培养获取和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再次,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共享性阅读,在互动交流中丰富阅读情感。教师巧借互联网络、移动网络和即时通讯APP等应用平台,优化微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在线阅读、互动探讨、即时交流的同时分享阅读收获,表达阅读感想,深化阅读情感。最后,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在自主自觉的阅读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教师鼓励学生共同合作,开辟一些具有英语学科特色的“微社区”(如BBS论坛、读书论坛、主题讨论组等),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英语语言跨文化知识和背景,抒发阅读感受,表达个性化阅读情绪和心理,引导树立积极的跨文化意识。

三、优化微阅读、促进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

1.指引精准阅读,掌握阅读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借鉴微阅读形式,不应只是表面的“碎片化”阅读、娱乐性的“浅阅读”,而应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把握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阅读内容,明确指导方向,并巧妙利用微阅读新形式实施精准导读,引导学生在分层引读、突出疑难、指导读法等有针对性的导读过程中掌握阅读策略,获取阅读实效。

例如,在必修一英语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学段,在英语阅读基础、阅读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性学习表现,笔者采取分层引读策略,积极从《21世纪报》(初中版)、《英语周报初中版》等英语学科报刊中选取一些浅显易懂、要求适中的微阅读小素材(如Reading Tips(阅读小技巧)、Reading Fun(阅读乐趣))给那些英语阅读基础相对较弱、阅读方法单一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而对英语阅读素质较好的学生,则从鼓励他们多阅读、多总结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又如针对部分学生阅读时间偏少、信心不足、阅读方法不恰当等情况,则积极利用有利的课堂时机,推介创设短篇、短讯、短评等阅读专栏,通过相对固定的训练时间、读法指导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借助微阅读有效形式,指引学生实施精准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愿读、会读、乐读,从而使微阅读成为英语课堂新常态,在分层引导、突出疑难、悉心导读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激活阅读思维、提高阅读素质、获取阅读成效。

2.开展多样阅读,增强阅读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微阅读,对学生参与英语阅读活动、获取和处理阅读信息、培养阅读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结合英语阅读课堂教学需要,积极教学英语美文选段精读、书报微片段探讨、英语“微言妙语”集锦、微信“微小说”赏析、微博英语专题连载等阅读内容,都是开展多样化微阅读的有益形式。如在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Period 1 Warming up环节前,先让学生展示课前已布置给学生的“About Mark Twain”预读成果,为顺利开展本节阅读学习做好准备。有的学生向大家绘声绘色地朗读自己搜集到的英文原著《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The first chapter”中的精彩片段;有的学生设计制作“An essay about Mark Twain’s Humor”PPT课件片段,并用英语给大家朗诵描述;还有学生自主模仿英文电影“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中的情节做“English introduction(英语简介)”,甚至还有的英语兴趣小组计划分工合作,精选该原著中的系列章节并连载在班级微博中,作为英语专题阅读的重要内容,让大家充分利用手机和电脑等设备多阅读、多训练。

笔者深有感触,学生平常的英语阅读学习情况并不很理想,如果充分利用有效的活动形式,鼓励他们发扬学习能动性,发挥聪明才智,肯定会较好地完成预读、展示、交流、分享等阅读活动。尤其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欣赏一些较为浅显的经典英语片段和英文作品,利用阅读片段、情景、句子结构等捕捉主要信息和观点,提取和重组一些简单的阅读信息,进而增强英语语言阅读认知能力。

3.引导共享阅读,丰富阅读情感。

良好的阅读情感是英语语言阅读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方面,共享则是实现良好阅读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微阅读过程,同时是他们参与互动交流、共享阅读成果、丰富阅读情感的“悦读”过程。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并且经常参与BBS论坛、QQ、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交流互动活动,于是巧妙利用学生现有学习生活方式,营造共享微阅读的好氛围,引导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阅读学习习惯,成为英语阅读教学探索的重要方向。如在英语教研组的支持下,校英语社团在学校贴吧上专门开辟了“英语经典微阅读”系列活动,同时穿插着阅读方法探讨、阅读素材选择、经典美文推介、典型文段欣赏、原书插图展示、陌生词汇或语法现象讨论、优秀生答疑解惑等丰富的主题性内容,为同学们创设了一处共建阅读生活、共享“悦读”情趣的新空间,他们积极参与微阅读活动,踊跃讨论交流,在“看一看”、“读一读”、“练一练”等环节中充分利用有限学习时间,在互动中增进“悦读”情趣,在交流中丰富阅读情感。又如借助时兴的微信平台,为学生定时推介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学生阅读反思,分享阅读学习成果;或鼓励学生适当下载,如奇速英语、酷学习等应用APP,为学生创设许多丰富生动的微阅读情境。利用这些便捷的应用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分享阅读最新英语时文素材、体验移动学习平台中在线微阅读的乐趣,在互动探讨、即时交流中分享阅读心得,提升阅读素质,深化阅读情感。

4.激励个性阅读,培养文化意识。

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优雅学习过程,个性化是良好阅读的积极表现。高中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群体,加强对他们个性化阅读、文化意识培养的指导尤显重要。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个性化微阅读,笔者主要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具有英语学科特色、易于表现学习情感的阅读“微社区”(如上述微阅读贴吧及读书会、小专题讨论组、英语阅读微技能学习小组等),鼓励学生一起参与微阅读,积极借助题材广泛、形式新颖、知识丰富的阅读素材,自主自觉开展阅读学习,尽情抒发阅读感受,表达个性化阅读情感。其中,各个班级中广泛开展的“微阅读、谈感想”英语读书会活动给我校校园文化增添了不少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息。他们积极开展英语“一句话新闻”、英文格言警句、英文“微小说”学习活动,贴近阅读热点,探讨阅读情节和背景,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现个人阅读喜好。所以,个性化的微阅读指导更能促进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主性、目的性提高,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广泛地领略英语语言环境下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文化知识和背景,逐步树立应有的阅读价值判断,从而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将微阅读形式引入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对优化阅读教学,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促进阅读理解,提升阅读品质等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合理利用微阅读新形式,应始终结合英语阅读教学需要,坚持深入了解学生的“微阅读”生活状况,深刻分析他们的阅读习惯,指引他们选择正确的阅读路径,才能在不断优化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培养起健全的认知世界、人生、社会的阅读素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阅读逐渐成为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以“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为关键词搜索知网文献,2000年时相关文献仅3篇,而至2015年为78篇,并呈逐年攀升趋势,相关文献的被引量也呈增长趋势。

基于此,笔者现就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的相关问题尝试做一些分析。

一、拓展阅读对小学阶段儿童的作用

新课标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一指导要求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拓展阅读”的概念,很多教师已经身体力行地实践。

在具体的实践中,有部分教师认为,拓展阅读是与课外阅读等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粗疏地框定了一些所谓拓展阅读的书目;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拓展阅读应以课本为中心,仅仅指向的是解决读书“量”的问题。事实上,两者都为对拓展阅读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

(一)拓展阅读是实现自我教育的根本基础

阅读就不仅仅是针对儿童的一种基本的技能训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儿童在今后的生活中实现自我教育的基础。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在最狭义上认识文字,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构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在这一意义上,相较于着眼于基本能力训练的课内阅读,通过强调自主阅读、多元阅读,拓展阅读恰恰是更有利于孩子培养其心灵的有效手段。

(二)拓展阅读是辅助课堂学习的重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反还会减轻其负担。如果,一个孩子具备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会更加主动地阅读,随着看的书越多,其思维也就更活跃,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候也就更轻松,其他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课堂的文本内容,教师可以适时进行一些相关的拓展阅读,在立足课堂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实际所承担的功能是补充和延伸,正是由于与学习内容的共通性,可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地理解文本,从而巩固课堂阅读的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二、当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正如上文中已经指出的,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拓展阅读存在一定误解,这也就造成了以下问题:

(一)阅读内容筛选不足

由于将拓展阅读与课外阅读相混同,导致在选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盲目迷信于所谓的“经典读物”,从中国的古典名著,到西方的各类经典著作,但凡是在文学史、乃至历史中较为知名的书籍都被列入其中。虽然,看似有庞当的阅读量,但是,由于缺少筛选,不仅无法真正发挥拓展阅读的作用,而且可能会挫伤学生本来就有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习惯培养不足

在提倡高效的现代社会中,即使是在成年人中,也一度流行过所谓“速读”的阅读方式,但是,正如许多研究者已经指出的,对于阅读而言,真正关键的并非阅读速度,而在于理解的程度。身处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阅读训练尚未达到十分娴熟的程度,更容易产生“走过场、粗糙浏览”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般的课堂阅读中不一定会凸现出来,但是,在拓展阅读中,尤其是围绕课堂文本的拓展阅读中,会逐一显现,此时正是需要教师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较好的阅读习惯。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对此种情况准备不足,究其根源,正是没有将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

(三)阅读氛围营造不足

当下,无论是社会空间,还是家庭空间中,都充满着各种诱惑,即使是小学生,诱惑也非常多,电子设备的普及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阅读媒介,但是,也让他们面临种种抉择。在游戏和书本之间,自制力和抗诱惑能力弱让小学阶段的孩子无疑面临极大的挑战。如果没有教师去系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拓展阅读就会被挤占压缩为某种课余中可有可无的活动。

三、以拓展阅读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及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策略和路径来提升拓展阅读教学的水平。

(一)把握原则,逐步推进

1.立足文本,开拓阅读视野: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文本的阅读就是其视野的极限所在,单一的文本阅读会限制孩子们从文本中获得的体验,课堂阅读或课内阅读,主要是帮助孩子获得基础的阅读能力,而要进一步使其开拓眼界,正是拓展阅读的优势所在,因此,要通过丰富阅读内容来使拓展阅读与课堂阅读形成相互交叉,从而让学生获得更为多元的阅读体验。

2.创设条件,延伸阅读空间:为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教师、学校及家庭都要努力创设条件,营造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课程的老师,与学生家长相互联动,不仅让阅读停留在学校中,更让阅读能够进一步融入家庭,让拓展阅读更好发挥其功效

3.组织活动,展示阅读成果: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孩子们搭建相互交流、展示成果、共同进步的平台,从而引导学生“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激励他们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享受拓展阅读的乐趣。

(二)区分学段,因材施教

虽然,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部分,但是,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教学的重点仍有所不同,因此,拓展阅读的具体实施方式也有所不同。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法,才能有效发挥出拓展阅读教学的功效。

1.低学段重在兴趣培养

对于低学段(1至2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系统的阅读训练才刚刚起步,所以,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理应成为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教学重点所在。与此同时,必须把握的是,这一学段的学生总体特征是注意力较易分散,因此,针对这一特征及上述重点,对低学段的学生可以主要采取感官、游戏和情感激励等方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到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画、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辅助文本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接下来中、高学段的阅读训练打好基础。

2.中学段重在习惯养成

中学段(3至4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在经过低学段的学习之后,该阶段的学生掌握了一定阅读技巧和能力,其对知识的接受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是,相对高学段而言,其阅读能力仍有待巩固,因此,对这一学段的学生而言,阅读训练的重点即在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高学段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拓展阅读教学的重点就转移到了辅助和巩固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所学到的一些技巧上,尤其是对课前相关文本的预读,以及围绕课文一些相关文本的阅读上,使其逐步建立起“关联阅读”的习惯。

3.高学段重在自主阅读

高学段(5至6年级)的学生处于向中学迈进的阶段,在具备一定的阅读兴趣及养成相应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基本的阅读技巧和基础的阅读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阅读不仅仅是最狭义的“读书识字”,而且还包括了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因此,这一阶段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实现自主阅读。配合这一主目标,拓展阅读就需要充分考虑与学生自己的兴趣相结合,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组织读书会等活动,在交流阅读心得的过程中,正向激励学生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孙众.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拓展阅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篇10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要能够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并运用规律获得语用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儿童阅读的特点,从儿童的视点入手实施阅读教学的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经验,他们都会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体验,达到教师所要预定的B处。从A处到B处,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路径,要实现这一路径,就要从解决学生的理解落差开始。例如,在教学杜甫的古诗《春夜喜雨》时,在开始阅读的时候,学生感受到的很简单,也即是知道这里下了一场雨,但这场雨到底有何妙处,有什么可喜的地方,暂时还找不到细节,更无从体会其中的情感,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对其有深刻的理解。这个喜雨的情致,如何喜,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正是教学的A处,如何让学生到达B处,感悟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这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进行阅读落差处理的一个关键。为此,教师可以紧紧抓住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一个潜字,一个细字。学生发现,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春夜喜雨细腻无声的情形。为何这首诗能给人以静谧的美感?因为这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格式的运用,使得文本充满了张力。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借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写尽了离情别绪,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字中那深远的意境。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之中,细细体味,反复揣摩,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到言语形式的美,感悟语言文字带给自己的魅力。

二、基于表达,理解文本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的表达秘妙,这关乎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调度,其中包括字词句以及修辞手法,还有对描写、抒情、议论、叙述等谋篇布局的形式等。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技巧呢?笔者认为,要从表达的角度,让学生探究奥秘。例如,《云房子》中有这样的句式:“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有的像……”,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段话中的表达方式,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个生长点。为此,我将这里当作教学的关键点进行引导,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其中描写大冬瓜和花儿的形态,体会那些房子带给自己的感觉。学生美美地读下去,然后发挥想象力,提出也要像小鸟那样,造出奇幻多彩的房子,有的像香蕉,有的像月亮,有的像苹果,不管是什么样的房子,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表达,甚至有的运用了修辞手法来描述自己的房子,通过这样的表达,学生们把握到了语言的脉搏,从而真正理解了语言的妙处。

三、基于运用,让理解落在实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理解落在实处,就要能够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然后运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表达形式将自己的想法都展示出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核心。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天安门广场》时,有的教师会根据课后作业的设计,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通读了全文并能够将这个答案牢记在心。这样就是教会了学生语言表达形式吗?其实不是的。这只是让学生从老师那里记住了一个答案,虽然也读了课文,但并没有具体的感受和认知,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将是无效的,也是失败的。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的理解落到实处呢?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通读文本多遍,而后展开探究:看看广场是什么样的?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方位?由此学生抓住了写作的手法,此时我让学生进行表达练习:你运用这种写作顺序,说一说学校的情况。学生由此展开两个步骤的阅读:第一步,先通读文中的第9自然段,分辨哪些是事实存在的景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景物,这样就掌握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二步,进行实践写作,遵照一定的顺序写出自己学校的情况。通过这样知与行的结合,学生一步步参与实践,从理解中获得了语文素养的积累,同时也训练自己的听、说、读、写技能,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