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本质;任务型教学;学习任务;任务设计
一、语言学习的心理本质
“心理的本质”是一切心理现象所共有的、决定其为心理现象的根本性质。社会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认为具有个人相关性并能主动参与时才能发生。因此,语言的有效学习应激发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本能,让其主动参与体验感悟探究之中逐渐适应矫正从而习得。
二、任务型教学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是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模式,是在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理论,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任务型英语教学就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建议
1.任务应具有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任务活动应能激发学生心理和心理语言的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当前的能力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让学生适当地品尝胜利的喜悦。其次,设计的任务应由易到难,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次,任务还应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可以参与到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2.任务应具有明确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要向学生说明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这个任务之后能学会什么。成功的任务设计应该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能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运用某些语言知识;应能使学生在课堂内演练生活中真实交际时所需要的语言机能,能使学生学会交际的策略。所以,教师必须考虑语言知识的目标、语言能力的目标,如何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语言点,并把这些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考虑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以及如何一步一步让学生达到最终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需要具备什么语言能力,才能完成我们设定的任务。
3.任务应具有步骤性
步骤,即学生用于完成某一任务所采用的操作方法和过程。任务的设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任务的设计还应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每一项任务逐步发展,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4.任务应具有现实意义
任务的设计应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我们知道,现代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任何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因此,课堂教学中,强调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的、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还要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生活的情景练习中可以综合地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本节课的目标。
5.执行任务中应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
任务型教学提倡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在参与式学习中,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开放的,不确定的,无结论的或是有多种结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合作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学生要学会通过体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6.完成任务后应及时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结合起来。在整个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估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测评表》来检验课堂的落实情况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对《学生自我测评表》进行收回、归纳、整理。
篇2
程序设计兴趣学习积极性程序设计相对于学生接触过的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等较为抽象和枯燥,它的思维方式和概念都是全新的,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起点低的学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能喜欢上程序设计,并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用程序设计去分析身边的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前者主要是感性层面的,属于外在动机,而后者是理性层面的,属于内在动机,是驱动学生学习的最根本、最重要、最稳定的因素。我们的教学不能止步于仅仅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成功的体验则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学生间接兴趣的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第一节课,我们可以先展示一些自己编写的或是以前学生编写的有趣的程序,吸引学生,告诉他们学习了VB程序设计后,大家都能编写出这些小程序,先从感性层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选择其中一个相对简单的实例,让学生看一下界面、代码及运行效果,然后让学生跟着我们操作一步步实现这个程序(主要是把事前发给学生的代码让学生复制到对应的地方),让他们初步体验VB程序设计的过程,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在理性层面上激发他们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自,允许产生“自己的任务主题”等方法来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选择从简单实例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只有把理论引入到具体的简单的实例中去,让学生通过模仿,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和领悟,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新的知识,调动他们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
例如,书本第三节中设计了一个“猜币”程序,它首先有随机函数int(2*rnd)产生0或是1,并且根据产生的0或是1显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然后根据输入的数据(0或1)和随机函数产生的数据对比,如果一样就显示“猜对了”,否则显示“猜错了”。
对于首次接触条件语句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通过这个实例理解条件语句的运用,那么学生看到如此复杂的程序设计思路,就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针对这个实例,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两个小的程序来完成,减轻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首先,我们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条件语句程序,让学生判断如果text1的text值大于或等于60,label2的caption属性值为“恭喜你,及格了”,否则label2的caption属性值为“很遗憾,没有及格”。根据这个最简单的程序,让学生能初步理解条件判断语句的运用。
然后,把根据随机函数产生数据来显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作为另一个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只要判断随机数如果是1, image1控件的picture属性值导入正面图片,label1的caption属性值为“正面”,否则image1控件的picture属性值导入背面图片,label1的caption属性值为“背面”。第一个程序是根据text1的输入值来判断显示,第二个是根据随机函数产生的值来判断显示,两个程序的思维方法和解决的方法类似,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完成。
当这两个程序学生都能理解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判断输入的值与随机的值如果相同就显示“猜对了”,否则显示“猜错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只要对第一个程序稍加改动将判断的条件改成随机函数产生的值就可以完成了。这样通过简单的实例教学,再加上学生的进一步探索就能完成稍微复杂的程序,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完成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成就感,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两极分化会比必修中的学习更加明显,有的学生会对程序设计很感兴趣,很乐意编程,而有的学生可能会很讨厌,分析其原因之一很可能是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少,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划分若干个组,教学时,任务按照难易程度分开发给他们,每个学生必须有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还有可选择的附加任务,对小组的评分标准是每个组的基本任务必须要完成,否则要扣分,附加任务看完成人数的多少额外附加一定的分值,这样能力好的学生在做好基本任务后就会帮助其他学生,好的学生之间会相互讨论附加的任务,在相互的帮助和讨论中,他们还可能会发现问题并主动地去探讨一些还没学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而且由于组间存在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去探究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喜欢我们这门课。
程序设计课既是枯燥的又是有趣的,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地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精心设计课堂,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吕品.关于程序设计教学──论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设计之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网站论文.
\[2\]顾建军,李艺.高中技术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出版.
篇3
一、加强学习,增强责任感,理顺思想,改进工作
进一步明确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作用并负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从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中,可以知道班主任责任的重大和自身的人生价值,从而增强责任心和事业感,决心把班级工作搞好。
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基本任务和职责,以及班主任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即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热爱、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相结合等原则和方法,并以此来理顺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实效。
二、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的魅力
首先,要塑造自身的“完善人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众所皆知,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发展得力于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得力于正确的教育宗旨:促进人格的发展。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学生也才会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管理。
第二,要热爱和尊重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多一些关怀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会如教师的希望和要求那样有所进步;相反,如教师讨厌某些学生,他们的学习和品行就会逐渐滑坡。这种影响在教育心理上称之为“教育期望效应”。
第三,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办事要公正,不偏爱,不护短,更不要亲近一部分学生,而讨厌疏远另一部分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受到相对均衡的教育机会,师生携手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爱优等生、中等生,更要爱那些后进生,对那些学习差的、不听话的、好打架的学生也要主动热情、平等相待,多与他们沟通,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
第四,要搞好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学生往往最尊敬和崇拜的是教学好的教师。一个班主任能否让学生有信赖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学是否过关,这就是以“才”服人。因为学生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自身的学业进步。为此,作为班主任,要刻苦钻研教材,备好、上好课,加强课外辅导,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教育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业成绩
首先,要加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地学习。在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身的学习与祖国的“四化”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把自身的学习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联系起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举行专题讲座,带他们参观科技成就展览、科技画廊,或通过组织他们开展小科技创造发明活动等,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求知欲,并以坚强的意识和毅力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攀登科技高峰。
其次,要给学生学习上的指导。作为班主任应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并通过专题讲座或平时集体的、个别的谈话等,教学生如何阅读课本、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如何复习和记忆等方法。通过段考、期考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促使学生研究和改进学习方法。
再次,要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分析学习成绩变化,一发现异常,便及时了解找出原因,做好个别的“解惑”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和评价艺术
作为班主任教师,拥有爱的眼睛,才能发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同时还要毫不吝啬地把你的赞美表达出来,告诉学生这件事做得真好!要善于表扬,让学生在表扬声中找到自信。班主任在使用批评这个法宝时,多一点储蓄幽默,比直截了当的效果更好。“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所有的教育是徒劳的”。
总之,教师有了责任,有了榜样,有了关爱,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新时期中学班主任;有了责任,有了榜样,有了关爱,才能带好一个班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多年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效果显著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要做到科学、合适,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驱动”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那么,如何设计科学、合适的“任务”呢?我认为“任务”设计必须要重点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突出目标性
信息技术课总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以任务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以这个目标为任务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设计的任务才能有的放矢。如讲《在网页中插入图片》一课时,设计“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而设计一个“编辑图片”的任务在本课中显然不是很恰当。
任务设计时还要把这个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根据每一个小目标设计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并完成总的教学目标。比如:学习文字输入,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文汉字的输入方法,再细分下来就有掌握汉字单字的输入方法、掌握汉字双字词组的输入方法、掌握汉字多字词组的输入方法。
同时也不能片面理解“任务驱动”,将任务等同于传统讲授课中的练习或作业,强调软件操作技能的训练,忽略综合素养的提升,认为“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或制作某件作品,而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是简单地下达一个命令就叫学生去完成。
二、突出可操作性
这是任务设计时要遵循的最主要原则。可操作性是指“任务”适合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内完成,小的任务可以在一节课(包括连堂课)内完成,大的任务可能通过一个教学单元完成(应分解为若干个可以在一节课中完成的子任务)。例如让学生在在一堂课上画一幅桂林山水的画就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完成。而让学生画一个太阳,画一只小鸡就比较现实。而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等就不适宜使用任务驱动教学,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防范、操作系统、鼠标操作、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文件的有关操作、文字输入等有关知识。起始年级的教学也不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因为起始年级的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尚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要完成给定的任务会比较困难。只有当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使用任务驱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突出趣味性
趣味性是任务设计的首要前提。同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趣味性的任务往往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完成“任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如何用电脑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四、突出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兴趣差异、接受能力以及家庭经济条件因素,同一个班的学生对电脑的掌握情况差别很大。同一个任务,一些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还只是开个头。当你正在指点那些学习慢的学生时,那些已经完成的学生就在举手问“老师来检查我的作业”;“老师,我做完了,我是不是可以玩游戏了?”“老师,我继续干什么?”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上能力的差异一目了然。没做完的同学着急得很,而那些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再干什么呢?让他们玩游戏或自由操作吧,会使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效果靠的只能是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只追求完成任务后就可以玩其它的,而不追求任务完成的效果怎样。显而易见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就要想办法设计出有层次的任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我们可以将任务分成三大块:基本任务、提高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基本任务立足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度较小,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提高性任务是在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拓展和加深,它提出部分具体要求,但无具体样例,主要是面向有余力的学生,促进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开放性任务在前两者基础上只要给出要求、内容、形式,完成由学生自由去组织安排,能完成的怎样就怎样,不束缚他们的思维发展。如:学习制作本班课程表,这里“会制作本班课程表”是基本任务,一般同学都是可以完成的;“美化表格”(可以从边框、字体、底纹等方面考虑)是提高性任务,让能力强的同学完成;“帮英语老师制作课程表”是开放性任务,因为英语老师的课程是跨年级、跨班的,帮他制作课程表就必须得开动脑筋了。
五、突出情景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于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调动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实现积极主动的建构。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剪贴图形》时,将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复制、粘贴与翻转/旋转的技巧”。巧妙隐藏在学生喜爱的故事中,通过编故事这一事件展开。课件出示了故事背景:一天,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大灰狼在远远的地方休息,一只山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这个时候又从其它地方跑来了一只山羊。这另外一只山羊,该怎么去画?引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复制与粘贴。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尝试操作、交流反馈、演示总结,掌握操作方法。由于山羊性情好斗,不知什么原因,两只山羊吵着吵着, 就打到一起去了,画面上就羊角与羊角碰在一起,如何实现? 引出本课的第二个任务:翻转与旋转。学生通过自学、同组交流、演示总结掌握了操作的方法。一直在旁边休息的大灰狼发现了两只正在争斗的山羊,调过头来,向两只山羊慢慢地靠近,结局是……引出本课的第三个任务:将故事画完。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训练了能力,丰富了情感。可见,只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胜败在于“任务”的设计,只有落实好任务设计的“五个突出”,在课堂中才能够让“任务”有效地“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良性循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篇5
兴趣是天生的心理基因,但它又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简单地说,一个人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产生兴趣的条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象的品质特征要适应并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然后通过“亲密接触”,激活了心灵密码,兴趣便油然而生。从这一基本论点来看,爱美是人的天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它以音响为载体,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为中介,通过听觉感受激起心灵反应,因此具有很强的激活兴趣心理的品质特征。这种审美心理活动不仅“成本低”、易普及,而且很容易产生艺术魅力,这正是音乐容易激起兴趣心理的真谛所在。音乐与兴趣的这种亲密关系在婴幼儿时期就明显地表露出来。例如当婴儿啼哭时,播放乐曲就可以使之止哭而聆听音乐,甚至产生愉悦的表情。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普遍喜欢唱歌、听音乐,这无疑是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的心理资源。因此,“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由于兴趣选择性是个性心理的表现,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还具有不稳定性,兴趣的淡化、转移,乃至消失,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事。音乐教学是有目标、有课程内容的育人活动,尽管是通过审美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有明显的愉悦性,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娱乐活动,必须结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来进行。因此,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过程中的难度,往往成为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因,实践证明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说明了兴趣不是万能的,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里,联想到流传的一句热门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富有判断性的警句,凝聚着大家实践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有交流、借鉴价值的。但是,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考虑,则使人感到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其一,老师是人不是神,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其二,即使兴趣可以帮助启发学生的爱好,增加学习动力,但是其本身所特有的不稳定性、易转移性,使其不具备“最好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兴趣也好,老师也好,都不是万能的。而要寻求更好的音乐教学心理效果,就必须注意开阔视野,寻求多元心理因素的互补作用。就兴趣心理而言,必须发掘与意志心理的协同效应。意志的精神力量及其艰辛性和兴趣相比,意志是比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是人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由于它的获得和实现是和困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艰辛性。意志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到行为的价值意义后而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表现为能够以顽强的毅力,有目的、有信心地解决一个个难题,直到取得成功。所以意志既反映了人对于主客观现实的肯定性认识,也表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音乐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难点,这些“拦路虎”常常吓跑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丧失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意志心理,强化学习毅力,增强克服各种技术困难的动力,以保证音乐技能的正确掌握。例如,在儿童学钢琴的社会热潮中,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这门演奏艺术,长大成为音乐人才,而不惜重金买钢琴、请老师,但中途弃学的孩子却不在少数。那些成为小钢琴家的孩子,则无一不是认识到学琴的目的,而主动自觉地克服了从识谱到演奏姿势、指法等一系列困难,在艰苦的练琴过程中,通过意志心理的主导,不仅体验了音乐美的愉悦,也发现了自我价值,于是不断攀登新的学习目标,从而逐步步入了成功的殿堂。意志和兴趣虽然都是潜在的心理基因,但是相比而言,意志的激活比兴趣要困难得多。因为意志获得的先决条件是面对困难条件下的自觉意识占主导地位。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许多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就难以掌握,虽然也可以有限度地进入审美活动,但是只能够停留在音乐的“必然王国”,到达不了音乐的“自由王国”,“音乐课标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意志固然属个体性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先天基因,但是这种自觉性的动力主要靠后天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方面的心理引导和启发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是解决认识问题的关键。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许多大音乐家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出意志的巨大力量,这无疑是有价值的教材资源,可以灵活地利用。还有,就是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应该生动活泼,多启发,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传统经验虽然缺乏具体分析,但是恰当应用,或许可以增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有助于意志的形成。从宏观方面来看,意志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力量;就微观而言,意志是立人之本。如果意志薄弱,甚至完全丧失意志,必将“一事无成”。所以,作为培养一代合格新人的音乐美育,必须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和运用。但是,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告诉我们:它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发生的兴奋与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间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随意运动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处于生命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大脑神经系统正在发育成长阶段,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薄弱。加之意志本身具有艰辛的属性,其意志力虽可以激活,但是不稳定,难以持久。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意志的心理特征,扬长避短地加以应用。而将意志与兴趣心理有机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心理学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前者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后者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其中,兴趣属个性倾向性心理,而意志则属于心理过程。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许多心理活动都会参与,而且呈复杂的运动态势。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功能结构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外许多音乐家的孩提时代,以兴趣爱好步入了音乐世界,而进入到艰辛的技艺磨炼阶段,无一例外的都是将对音乐的挚爱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力融合在一起,再协同其他心理活动才战胜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取得成功的。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虽然不是培养音乐家,但是音乐学习心理规律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注重平衡和协调各种心理功能,以获取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无疑是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兴趣和意志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既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也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或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相反相成的哲理,寻求兴趣和意志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构建学生成熟的审美心理,促使教学效果优化。
篇6
关键词: 情感因素 高职英语教学 影响 应对策略
一、引言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强调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忽视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得到了许多教育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知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或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真实地采用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们逐渐认识到认知与情感是不可分的,情感因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传授和把握,教师在关注各种教材的选用和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时,始终未能对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就情感因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影响进行阐述,同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因素分析
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作为人脑的一种机能,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抱有好恶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很好地阐述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krashen把情感因素分为三类: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anxiety)。这些情感因素被看成是可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使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其通过。消极的学习者对语言的输入起着很强的过滤作用,积极的学习者则能获取更多的输入。
关于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阿诺德将之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包括焦虑、抑制、性格、动机、态度、自尊、学习者风格等;第二类是人际关系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这些情感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我根据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和自己的实际教学体会,认为影响高职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情感因素是动机、自信心和焦虑。
1.动机(motivation)。
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指出动机包括三个部分:个人努力、达成学习目标的愿望和对待语言学习的正确态度。外语学习动机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
动机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生源不同,高职生目前的英语入学成绩相差较大,相当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通过调查发现,近80%的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以工具型动机为主,他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或是谋职之便。一旦通过了考试,学习动机立刻消失。也有一些学生虽然面对就业的压力,有着学好英语的动机,但是由于对英语学习本身缺乏浓厚的兴趣,只是因为家长的要求、老师的期望被动地学习英语,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明显不足。这些情况说明大多数高职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价值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对英语该语言的学习缺乏真正的兴趣,英语学习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2.自信心(self-confidence)。
自信心是指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肯定看法,即相信自己能行。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个性因素与英语学习的效果有关,在个性因素中,尤其以自信心最为重要。自信,作为涉及人们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感情因素,成为推动个人前进和获得成功的强大原动力。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高职班的学生由于本身英语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加上中考成绩不理想,未能进入高中学习,在心理上都有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就是不如别人,严重缺乏自信,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3.焦虑(anxiety)。
焦虑是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
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皮连生,2004)。语言焦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焦虑,而是指学生因为要使用目的语所产生的紧张、忧虑、焦急、不安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不同的焦虑水平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焦虑过低或过高均对学习不利,容易导致学习者紧张和不安,降低学习效率;而适度的焦虑对学习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根据调查,约90%的高职学生处于过低或过高的焦虑状态,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出现交际焦虑,或者在使用外语时因为害怕出错和丢面子会出现能力焦虑,另外,由于经历过英语学习失败的苦恼和沮丧,在考试前还会出现考试焦虑,等等。由此可见,焦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显著情感障碍。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策略应用
1.运用动机策略,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学生如果缺乏兴趣,教学则成为死亡之吻;学生如果缺乏动机,教学不过是一种厌恶疗法”。动机被视为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够端正的情况,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手段,运用相应的动机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必要前提。教师一方面要提供生动感性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要结合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形象逼真的语言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学习动机。
其次,教师要提高所授知识对学生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学会用教材来教,提高所授知识的价值。同时,要帮助学生为自己设定一个既有一定的挑战性且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取得不断的进步,从而满足学生对成功和自信的渴望,进一步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最后,教师应信任学生并对他们的学习赋予期望,同时多用奖励这一措施对学生英语学习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做到在满足学生内在需要的基础上控制好外在因素,从而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2.合理组织教学,创设各种情境,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的信心源自两方面:对自己的信心和对他人的信心(包括对教师、对所学语言的信心)。因此首先,教师应当合理使用教材,精心备课,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树立对该语言的信心。其次,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努力为学生提供轻松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展示才能和表现自我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自信心。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宽容谅解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同时及时对学生的良好学习表现做出肯定和表扬,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尊重学生和进行赏识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和成功之悦。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化焦虑为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焦虑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他们学好英语的绊脚石。引起焦虑的因素可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两类。前者来自学习者自身,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和感到自卑;后者主要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虽然对学习焦虑起根本作用的是内源性因素,但两者往往交互作用,并且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学生学习焦虑的真正原因,从而做到对症下药。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善于控制课堂节奏,努力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建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以人为本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化学生的焦虑为动力,从而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都表明:情感因素对语言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在实际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也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教师应针对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控制学生的焦虑水平,将情感教学与语言认知紧密结合,不断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n
bsp;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
[2]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6.
[3]杨茹.对高职英语教学影响因素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6).
篇7
【关键词】电气工程导论;培养目标;教学特色;教学方法
1 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传统电力逐渐向智能电网转变,使电气工程呈现出电气技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以及新能源技术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特点,也因此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其毕业后在工作岗位对专业所做的贡献将直接影响我国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4]。因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电气工程专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其中,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引导课程的《电气工程导论》担负着激发学生兴趣、建立良好专业认知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1 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
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接触的专业知识还不是很多,所以对这个专业以及如何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当今社会乃至世界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等等,都不是很清晰,不能给自己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定位[5]。通过《电气工程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本专业进行初步的认识,构建初步的知识体系框架和培养方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教育心理学的体现
由于大学的教学与中学的教学的不同,需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该课程是为本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性质、特点、发展以及所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内容,以及本专业各阶段的学习要求、重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促成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良好过渡,建立良好的专业印象,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专业入门,使学生在大学时代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6]。
2 《电气工程导论》教学体系及其特色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前身之一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电气工程教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积淀。《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正是其培养特色的体现。
2.1 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必选专业平台课程。目的首先是使刚入学的新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迅速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生活,提前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大学学习规划;其次是对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方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全面认识,以激发他们对后续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拓宽视野,使学生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相适应。为现代社会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为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多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
2.2 教学任务以及课程内容设置
学习的具体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学科及其涵盖的内容,电气工程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方案;人类对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电工技术的发展历程;电能利用与现有的发电类型,新型发电方式,发电、供电和用电的基本设备;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工业的特点,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任务及特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研究内容;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技术;电力通信技术,电力通信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动化及其应用,自动化和控制技术发展简史等内容。
根据上述教学任务,本校《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又分为教材学习与专题讨论,实验教学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验室参观。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既考虑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兼顾了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2.3 教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积累,本校《电气工程导论》的教学形成了自有的特色。
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以专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具有广泛而有效的教学效果[6]。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插入大量电气工程和工程建设图片、相关视频或影像资料,使教学能更加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容易接受。实验教学则是通过演示、体验和观摩的方式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本课程通过设置合理的演示和体验教学,以及参观电力专业实验室、发输电系统模型等方式,将书本知识以实物或实验示例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资深教师教学
专业概论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不深,但却要求专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还必须能够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进展,知悉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并能够使学生全景式地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前景。此外,面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专业新生,如何在教学中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教授课程内容,是对《电气工程导论》教师的一大挑战。因此,我们通常邀请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教授该课程。
3)教材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为了紧随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教材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专题讲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为科技前沿讲座,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专题讨论。科技前沿讲座邀请从事科研的教师对电力行业前沿科技进行介绍,例如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直流配电网技术等;学生自主专题讨论是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组织的课堂讨论,通过这一环节的参与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专业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关于课程教学的思考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已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参与和协助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在此提出以便与同行探讨。
1)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该课程主要以传统电力系统知识为核心,虽然增加了专题讲座内容,但是在传递行业新兴技术方面仍稍息薄弱。若能在讲解完电力系统基础概念后,采用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对新兴技术进行更多的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专业憧憬。
2)从学生自主专题讨论的选题情况来看,学生多以行业就业形势、就业去向、人才需求和大型电力企业简介为课题,而在课程内容中,关于这方面的介绍相对较少。若能增加这方面的图文讲解或邀请企业工程师对未来工作状况进行介绍,对于学生全面认识专业以及合理设定培养定位十分有益。
3)课程教学之初和实施中最好能够增加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以及掌握程度,便于教师更好地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贾文超.电气工程导论教材建设总结[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125-125.
[2]李萍,王旭.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专业导论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界,2014, (11):75,81.
[3]张文忠,魏云冰,崔光照.以专业规范为指导的电气工程导论课程建设研究[C]//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2007.
[4]吴燕翔,杨琛,刘雨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264-267.
- 上一篇:遥感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下一篇:云计算网络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