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数字鸿沟与信息饥渴 信息化工程突破“数字鸿沟” 跨越数字鸿沟 架起信息金桥 信息化:“数字鸿沟”更显突出 农村信息化突围“数字鸿沟”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新西兰注重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以缩小“数字鸿沟” 逾越数字鸿沟建设共享的信息社会 数字鸿沟 广西电力企业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可行性分析 弥补“作业鸿沟”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语文整合的可行性探究 市级气象信息直通平台可行性分析 “数字鸿沟”环境下廉价智能手机的生存优势 民用建筑可行性研究报告信息资料调研方法探究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跨越数字鸿沟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政群信息沟通中“数字鸿沟”的理论研究 平凉市:教育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 从“数字鸿沟”看网络政治参与的非平等性 什么是数字鸿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914.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喻国明.大数据对新闻业态重构三大层面革命性改变[J].新闻写作,2014,(10).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4220.
[5]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7).
篇2
【关键词】新闻传播特性;融媒;手机媒体;媒介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融媒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俗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2],手机已从最初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为一个综合性信息采集、传播、娱乐平台[3]。近年来,随着3G平台的升级、4G理念的提出、三网融合的运行和手机终端的进化,手机正以更强劲的态势代替个人电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角[4]。同时,由于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通过手机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信息,促使传播状态由一对多变为多对多。因而,凭借手机独有的新闻传播特性,手机媒体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作为融媒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特性有哪些?这些特性又会怎样影响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我们又可以提出怎样的发展对策促使手机媒体更充分地发挥其新闻传播特性呢?本文尝试以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特性为考察视角,探究其“媒介生态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些发展建议。
一、融媒环境下手机的新闻传播特性
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对比了手机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移动性、互动性、传播效果、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多媒体融合六大方面的表现[5],手机媒体的表现为:
上图显示,手机在移动性、互动性方面明显更胜一筹,在传播效果、传播速度,多媒体融合方面优势不明显,在传播范围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如今手机媒体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1月7日我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6],2010年底中国移动在中国六大城市启动TD-LTE 4G网络的首次规模技术试验[7],今后3年内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达到50%[8]……同时,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传播范围来看――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提升至66.2%[9]。从传播效果来看――手机网络新闻在网民手机上网应用使用率中仅次于手机即时通信,排名第二,达到59.9%[10]。从传播速度来看――还没有展现出3G高流量、高带宽服务的快速发展,低流量的业务仍然是我国手机上网应用的主流[11]。但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3G的应用和服务大概在起步2年后才会逐步显示出力量[12]。据此在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所表现出的新闻传播特性可以归纳为:优势――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程度高,准优势――传播范围较广、传播效果较强、传播速度较快。
二、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特征
生物学家Joseph Grinnell 于1917年首次提出生态位概念,即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区别。[13]生态位观点被借鉴到媒介研究中就形成了媒介生态位的观点。根据学者邵培仁论述,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种媒介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14]通过上文对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进行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融媒环境下手机所展现的新闻传播特性,特别是占明显优势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和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新闻传播特点,有利于我们探究及把握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
(一)时间生态位
由于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具备移动性强的特点,因此手机媒体突破了原来对一个个固定站点中信息和需求的锁定,实现了“移动而互联”,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各种业务具有个性化、实用化并兼备时间和位置的高度灵活性的巨大优势[15]。
根据2010年5月美国一项调研报告[16],如图表2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时间段主要是上午6点至傍晚6点,这个时间段恰恰包含了主要的路程时间、工作时间和午休时间。而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手机媒体的使用频率明显远超于其他任何媒体,这一时段往往是人们工作半天需要轻松和调节的时段,也是时间安排最为弹性化的时段。所以,正是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让人们能够碎片化时间获得新闻。
以此参照,结合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时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工作时间内(含上下班路途时间)零散化地见缝插针式地随时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二)空间生态位
手机媒体移动性强这一新闻传播特性同样作用于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如图表3[17]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空间主要是在迁移途中,且使用比例明显远高于其他任何媒体。
以此参照,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各类迁移过程中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消遣性地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三)功能生态位
媒介的功能生态位是指媒介的功能属性,通常决定于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属性[18]。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把关人”的作用极度弱化,受者和传者身份出现重合[19]。融媒环境下手机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对于其新闻传播的内容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移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媒体用户有机会成为“背包记者”,互动性强可以推动事件的发展。新浪于2010年9月的《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20]显示,36.6%的用户通过手机WAP登录微博。在最近的新闻事件中,手机版微博也极大地推动了用户传者-受者身份的迅速转换。如,2010年“9•10”江西抚州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凤凰周刊》记者邓飞[21]和主角之一钟如九[22]都以微博形式现场直播了全过程,通过每日更新多条文字信息,时而伴以图片,使此事迅速升温,而从他们微博显示的发送终端可以发现,多数微博是“来自短信”。又如,2011年1月25日,新浪微博掀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23]网络打拐行动,呼吁博友在看到街头乞讨儿童时随手拍照或录像后上传微博并关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微博开通才5天就已有1万余人关注,300多条乞讨儿童信息其上。整个“随手拍照”活动所依托的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技术大背景,能够将海量的用户资源动员起来去生产内容,从而改变信息、传播、成为热点的过程,实现从技术进步到社会进步的轨迹[24]。可以预计,随着“随手拍照”类活动的兴起,相关产业也将得到新的发展机遇:具有高像素拍摄能力的智能手机、提供3G服务的移动运营商等都会寻找到新的机遇。
其次,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希望提升自己的关注度。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用户提供并获得更直观、更全面的新闻资讯,互动性强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些新闻资讯进行补充和完善,而移动性强的特点更是给手机用户带来了更多有趣的体验。2010年是中国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25]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以位置交友为代表的中国位置服务市场取得了初步发展,LBS在传统社交服务所拥有的时间、人物、事件之外,引入了地点这一维度,让用户的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例如,手机用户可以每到一处就使用街旁网[26]来“签到”,并选择是否在微博消息、社交网站、博客评论、照片和视频里添加地理位置信息,并参与获取“徽章”[27]、抢注“地主”[28]这些其他媒体无法提供的有趣活动。来自艾媒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中国LBS个人应用市场总体规模有望突破70亿元[29]。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语音微博[30]功能的出现。2011年1月12日新浪推出语音微博,要求必须通过个人手机与微博进行绑定,用手机拨打指定号码[31]后开始录音(时间最长为1分钟)再将声音到个人微博上,总耗时约3分钟,而且用户只需缴纳通话费用即可。这项功能的开发也是互联网与手机媒体积极互动的典型案例,可以很好地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特点,虽然操作简单门槛低,但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都非常好。有人甚至总结了“语音微博十大功效”[32],包括举办个人微博电台、方便挑选播音员主持人、容易诞生草根歌手等,有些也确实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将被复制到手机上并可能成为手机媒体重要的业务增长点。预计到2012年,移动UGC领域的收入将超过57亿美元。[33]因此,在功能生态位上,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更应该利用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第一时间每个人身边的新闻,让人人皆“记者”、人人皆“明星”的时代来得更快。
三、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发展对策
手机媒体在传播范围、传播效果、传播速度方面体现出的准优势,其实也正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准优势的良性发展也会对手机媒体现有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优势新闻传播特点起到1+1>2的良好效果,对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定位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改进终端功能,扩大传播范围
手机媒体的发展首先依赖的便是手机终端这一平台。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手机功能还十分落后,手机虽然几乎己经普及到每一个人,但是手机终端大多都很低[34]。终端功能较差势必会影响到用户的数量。以手机电视为例,由于多数手机成像较差,导致高精度、高像素的照片和视频无法在手机上展现其原貌,同时由于人眼观看视频的体验,太过复杂的画面置于较小的屏幕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观看效果,致使手机电视使用率较低。但如若将手机屏幕做大,将影响手机的整体大小,可能会不方便携带,将手机本身的优势变为劣势。
手机终端是制约我国手机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35]。如果手机终端功能变强了,用手机作为新闻获取工具的用户将会进一步增多,那么手机媒体的其他优势也将更有用武之地。
(二)推进技术革新,加快传播速度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36],2009年在运营商对于3G元年的大力推广下,“手机上网”概念深入人心,令手机互联网用户人数激增,2009年全年手机网民净增超过1亿户[37]。可见,手机的上网速度深深影响了手机媒体的传播范围。
而正在试点中的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如果能自如运用3G、4G技术,那么那些随手拍、随手写才会更快、获得更多关注,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升内容品质,改进传播效果
手机媒体的最大优势来自于其互动性强和内容的个性化,决定手机媒体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如何更好地把握用户的需求[38]。在手机媒体各项业务中,手机报是出现最早也是发展相对最成熟的业务[39]。以中国移动平台推出的手机报为例,其类别已达12大类[40],但从受众细分的角度看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要重视对MoJo中文直译为“移动记者”的培养,即能够在截稿时间限制的条件下,独立制作并可满足受众“听、读、看和参与”等综合需求的多媒体形态新闻信息产品的新闻从业人员[41]。近两年,南方报业集团、《财经》杂志社等媒体集团都为记者配备了iPhone手机,帮助他们在现场同时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注释:
百度百科,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常燕,互联网下一“战”将是视频争霸[N],长江商报,2009,12(01)
Wikipedia.ecological niche,en.省略/wiki/Ecological_niche[OL]
邵培仁,传播生态位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John Dimmick, John Christian Feaster and Gregory J. Hoplamazian,News in the Interstices: The niches of mobile media in space and time,nms.省略/content/early/2010/05/11/1461444810363452
同上。
李洁玉、蔡丽梦,CNTV 发展策略:媒介生态位的视角[J],今传媒,2010(10)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2006(7)
新浪: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省略/lxm19871231/ss-5245420
邓飞新浪微博地址:t.省略/1642326133
钟如九新浪微博地址:t.省略/1819775930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新浪微博地址:t.省略/1932619445
南方报业网:让“随手拍照”在更多监督领域显威[N],2011,2(11)
LBS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街旁网省略/,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
当用户签到了一些有趣的地点之后,街旁会送给用户一枚虚拟徽章作为纪念。
签到某地点次数最多的人成为该地点地主。
艾媒网,2011年3G门户手机体验及移动互联网十大趋势分析,share.省略/927
新浪语音微博,t.省略/mobile/phone.php
移动运营商号码1259085500,联通运营商号码9501399,不久以后电信也将与新浪合作
刘炳海2011年2月15日上午10:47微博,t.省略/1403262007
鲁帆,手机媒体在3G时代的四大机遇[J],2010(01),68-69
聂飞艳,论3G手机媒体的传播策略――以微博为例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13(01),91-93
同上。
3G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联合中国移动推出了中国第一份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篇3
>> 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研究 政务微博发展现状及困境应对 政务微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政务微博未来发展路径探究 微时代下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浅析政务微博“@上海”的现状及发展 五省藏区政务微博运用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政务微博现状及发展研究 我国微博信息聚合研究现状及路径探析 政务微博发展现状研究 传播学视角下政务微博的发展路径探析 微博时代的电子政务发展困境与路径探析 手机微博发展现状及赢利模式探析 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务微博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微博营销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析微博营销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谈企业微博公关现状及发展策略 微博营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风险社会语境中政务微博发展路径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1.28.
参考文献:
[1]韩娜,传播学视角下政务微博的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与写作,2012(02).
[2]刘晓娟,王昊贤,肖雪,董鑫鑫.基于微博特征的政务微博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3(12).
[3]张志安,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1(06).
篇4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李建伟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等则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晋升为二级学科条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则认为,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指出,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学科内涵和学术成就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应当着力提升学术品质和内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认为,二级学科不宜设立太多,应当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认为,结构调整需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将其他部分从传播学中抽出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可能会被架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指出,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既面临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另一方面,媒体工业发展趋势下,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只考虑为单一媒体提供人才而增设二级学科,而应当立足于发展多元传播学教育。
2.控制研究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教师约1万人,教授约1000人。就发展速度和数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介绍,自1983年以来,新闻学类专业点保持连年高速增长,几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几何级态”来表示这种增长状态。
就本次五个学校提交的调查的报告看,新闻传播专业一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大约在8~24人之间,半数以上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时间难以保证。胡正荣教授介绍,“一个茶壶配若干个杯子”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导师带若干弟子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现象导致每个学生分配到的资源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糟糕的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会人士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偏大,需要控制。黄旦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建议:建立硕士点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共同牵头,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评估及检查方案。
3.关于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问题,“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同样出现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究竟应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既应肯定研究方向开设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同时也应注意学术规范和人才规格。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不要被传统学科、市场和宣传部牵着鼻子走,而应培养分析能力强、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应存在着“一”和“多”的矛盾,即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要求与多样化的生源(来自不同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标之间的矛盾。西北大学杨立川教授主张,硕士生培养应定位于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线人员,作为业界与学界的连接。
代表们普遍关注研究生规模扩张后的培养质量问题。涂光晋教授认为,应当加强对新建专业的适当检查和招生规模的适度控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教授认为,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政府监管、学界指导和学校自律三个方面的力量。方晓红教授等则认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自上而下的评估有可能会制约发展。罗以澄教授介绍了他在英美等国考察的情况,英美等国的专业评审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专业评审委员会认定,同时努力获得社会认可。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来源广泛,来自外语、文学、工科等跨学科的学生增多,而来自经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较少,因此应当慎重对待学制问题,加强新闻传播学基础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黄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学制宜灵活,不能以牺牲质量来完成时间的缩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批评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实用化的倾向,淡化了对新闻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亚洲的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茶发展之时,英美新闻传播教育界则在思考应对正在到来的新挑战。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绍,在英国不少新闻院系正在调整对策: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对多种技能的显著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认可多重择业的可能、适应国际学生而不是只注重国家特性、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等等。美国马里兰大学Thomas Kunkel教授认为,在美国整个媒介大环境和新闻工业正处于转型期间:传统新闻业持续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针对这种形势,新闻院所更关注多媒体以及获得多面向的传播技能,同时亦试图延续新闻专业主义技能与标准。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从业者与学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博知识。他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对的问题有:信息科技冲击传媒的传统边界,社会加速变化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全球化迅速发展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和跨境传播素养的人,新闻传播行业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与后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认为应当改进课程设计。
篇5
【论文关键词】科技开发;信息传播;实施建议
一科技开发概况
1.科技开发的实质
什么是科技开发,至今仍无公认的定义,根据国内以科技开发为主导职能的机构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试将它概括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让,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综合类科技研发活动。与其他类别传统的开发研究工作相比较,科技开发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2.科技开发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直属国家政府的机构——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与有关省、市政府合作设立分院办事处和创业中心,现已设立十二个分院基地。所属机构企业从事涉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交通、能源等领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发业务。
3.科技开发前景
1科技开发工作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科技开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事业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事业型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在转制或改制过程中,需要更新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科研单位则正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填补着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空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渴望早口脱贫致富,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这一切与科技开发信息有效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科技开发信息的传播成为科技开发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化使信息的来源空前广泛,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在科技开发工作中显得尤其的突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于你的周围,能够被人的自身直接感受和验证的环境;然而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人的很多经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这就是“虚拟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科技开发“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的构成正是传播媒介。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现状
1.科技开发传播信息化
新闻传播为科技开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科技开发可以通过新闻传播进行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全球性技术的传播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科技开发的新途径。大众传播有利于迅速而有效的将创新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接受者,能带来知识的觉醒。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科技开发方式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前进过程,“传播是社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并使属于这些状态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
2.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结合之不足
1科技开发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对新闻传播在科技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既缺少对科技开发研发项目中导入新闻传播经营个案、科技开发媒介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够系统,科技开发传播自身建设缺乏规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信息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缺少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科技开发传播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新闻传播对科技开发最大效益的的发挥。
3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科技开发实体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开发新闻传播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项目的弊端,科技开发机构应有侧重的成立能广泛利用新闻传播整合有效资源的信息业务部门。
3.建设科技开发信息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开发需要信息支持。科技开发主体和科技开发服务客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
2信息时代我国科技开发工作对传播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信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这除了与我们自身一些科技开发管理观念与手段都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信息体系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准备的不充分。这就更需要科技开发职能部门在市场传播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完备的信息服务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必要的信息支持来减少科技开发服务过程的大幅波动与市场风险。
三积极主动构建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体系
1.建立科技开发传播体系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数是科技开发服务质量的核心。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并考虑投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科技开发信息数据库的规划建设。
2.培育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机构。
3.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势必要融入长期的构筑企业文化模式之中,建立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将其触角深入到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以及服务对象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通过传播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综合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篇6
一、视频网站分类一窥
目前,视频网站的种类众多,数量庞大。关于视频网站的分类有许多种,笔者从视频网站使用或者传受关系上将所有类型划分为视频分享和视频点播(网络电视)两大类;从建设主体区别,则分为门户网站、媒体机构、商业机构三类,并遴选出各国较有代表性的网站。
二、中外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传播形态比较
传播形态主要涉及技术体现(直播、点播、分享、单向、互动),传播特征(界面友好度、基调选择)和传播内容构成3个层面。下面就门户网站、媒体机构和商业(民营)机构的电视新闻传播形态作比较分析。
(一)门户网站的电视新闻传播
对于国内较熟悉的门户网站,腾讯、搜狐、新浪堪称各领。这3家门户网站于2005年前后各自展开了视频服务,一开始,他们走的是网络电视的路子,其理念是“利用网络来看电视”,主要整合电视台的一些节目,以转播和直播为主。后来,随着博客、播客的大行其道,来自民间的音频视频力量迅速崛起并得到重视,门户网站遂纷纷开辟个人播客空间,给UGC(原创内容)提供了一个上传、播出的公共平台,然后网站本身对大量内容再经过整合与处理,这种模式目前与大部分视频分享网站有类似的界面呈现。
国外的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如雅虎、MSN、Myspace等,也纷纷涉足视频传播领域。MSN的视频服务分为娱乐、电影、电视和音乐4个主要频道;雅虎(video.yahoo.com/)的视频节目有每日热点、新闻、音乐、电影电视、体育、科技等频道。日本的nifty(video.nifty.com/)、土耳其的mynet(mynet.com/)等知名的门户网站,也都提供视频新闻点播。
我们比较国内外门户网站上对电视新闻传播应用的异同,发现:
1.传播内容构成不同
尽管各有大量的用户原创、上传的视频新闻,但门户网站的新闻传播目前还是以专业机构为主体。在国内,门户网站与电视台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后即可开展对其转播的业务。网站上的电视新闻一部分就是对电视台内容的转播,另一部分是对电视台提供节目的选择、处理以供点播。
在国外,门户网站对内容的整合与传播,一般是由网站自己来承担,门户网站并非简单成为其播出平台。门户网站的做法一般是将电视台内容“碎片化”,分门别类将其置入自己的频道和栏目,主要以点播为主。
另外,国外的门户网站有自行采编电视新闻的权利,如yahoo的新闻版块绝大部分来自自采新闻;国内由于政策局限,在新闻采制上对网站还没有完全放开。
2.技术表现不同
在国外的门户网站上,看新闻直播的情形比较少;而在国内,门户网站所能提供的独播和直播类节目日益增多,在版权问题和政策层面上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③所以,网民逐渐利用门户网站优秀的平台和服务来看电视新闻已经成为普遍的应用,北京奥运会传播则是一个绝佳的案例。
3.传播特征各有优劣
尽管拥有来自综合性网站、忠实用户、社会影响力等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但门户带来的巨大流量能否有效转化为对电视新闻板块的倾注,这才是关键所在。国外的门户网站上尽管设有新闻栏目,但其更侧重娱乐和影视剧领域的开发,因为电视新闻传播一般由媒体机构网站所承担,门户网站的竞争力欠缺,所以反映在视频内容上,电视新闻数量较少,使用率不高,而生活化、轻快、短小的视频较受欢迎。
国内门户网站逐渐呈现向媒体转型的趋势,其强调对新闻、信息的传播逐渐成为媒体道义的体现,在视频内容的选择上,同样也体现出了这一趋势。无论是搜狐、新浪还是雅虎,新闻这一标签出现的概率和检索易得性都很高。可以说,电视新闻在门户网站上得到比其他网站更多的重视。因而,用户接触新闻类视频的概率要高于其他的视频网站,这一点可以说是国内独有的情形。
(二)媒体网站的电视新闻传播
在对国内外媒体机构所设立的视频网站进行考察的时候,笔者发现这一领域存在较多的差异,既有设计理念,也有传播方式上的。
在国内,央视国际网站的视频传播初具规模,但视频传播还未能突破带宽、网速等瓶颈,播放效果尚不理想。一些有名的新闻栏目诸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尽管在网站上将过往节目列出,但播放速率实在不如人意,更别说收看同步直播的《新闻连播》了(笔者用教育网做的测试);东方宽屏主要整合了SMG旗下几家电视台的节目,其“新闻立台”理念在网站也得到一定体现,“资讯”板块可以一览当天财经、时尚、体育、社会等要闻,但流量太小,不足以形成气势与影响;金鹰网是湖南广电集团和湖南卫视强力打造的统一官方网站、独家门户网站和主流商业网站④,以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在其官方网站上自然也延续娱乐风格,新闻节目并未受到过多重视。
在国外,美国有58家电视台提供新闻视频广播,34家电视台提供流媒体视频点播服务。以美国国内著名的FeedRoom新闻视频网站(feedroom.com)为例,它是由NBC等集资建立的基于宽带网络的流媒体新闻服务网站,全天24小时提供新闻视频的在线点播服务,用户可以点播几乎所有来自NBC和Tribune等地方电视台的最新新闻以及路透社和美联社等提供的国际新闻⑤;英国BBC网站也因其颇扬传统的新闻视频服务,成为英国访问量最大的视频网站。日本的NHK官方网站(nhk.or.jp/)上可以点播当天及前一天的新闻,还有本台的国际新闻;澳大利亚悉尼晨报的官方网站(media.smh.com.au/)可以收看澳洲主要电视台的电视新闻,总体比较中外媒体网站,发现:
1.国外媒体网站电视新闻传播更专业,访问量普遍大 美国人几乎是把媒体网站当作门户网站使用的,比如CNN、ABC等几家大电视网的官方网站都凝聚了超高人气。而一旦有大事发生,人们更是锁定网站的电视新闻实时报道,这已经成为默契。国内从媒体官方网站上收看电视新闻或电视节目并没有形成定势,甚至可以说这种习惯还远远没有培育。
2.国内外媒体网站使用技术有别
在NHK、ABC的网站观看电视新闻的时候,会另外弹出一个较大的窗口,这个窗口的设计酷似电视机,左侧或右侧是其节目单,可供选择与点播,主播窗口黑色嵌套,最为突出。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给人一种看电视的延伸感同时又有新奇感,而且资源的链接也相当丰富,基本上可以涵盖国内国际重要领域的时事,将网络的优势与电视优势结合得比较好;而国内的设计基本上是传统的网页布局。
3.国内媒体网站依赖性强,国外超越性强
国内媒体网站的建设,现在还使人感觉主要是作为媒体的一个附庸,这从主要内容均来源于自办节目即可看出。而且多以栏目的整体包装形态出现,很少做二次处理。所以媒体网站的依赖性较强,基本上被遮蔽在媒体本身之下。
国外的媒体网站则善于博采众长,注意让受众获得与电视台不同的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从而获得独立的生存价值。
(三)商业机构网站的电视新闻传播
一般而言,电视新闻较少得到以商业为目的的视频分享网站的青睐。以国内的几家视频网站为例,优酷网和六间房甚至没有专门的新闻频道,一些新闻类栏目被包括在社会标签内;激动网则囊括了众多优秀的华文电视台,包括翡翠台、凤凰台的新闻节目。
国外的情形也大抵如此。Youtube、Metacafe,以及日本的视频分享网站等也主要偏重趣味性、娱乐性,对具备新闻特质的片段,编辑并不太重视;倒是BBC的iplayer因为有先天的媒体背景,因而人们对于电视新闻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澳大利亚的Rootv作为一个优质的播放平台,将新闻栏目放在第一位,并且二级菜单更为详细,世界的、美国的、英国的、本国的新闻都可以随时点看。
三、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传播的创新策略探讨
通过以上3类网站中电视新闻传播状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视频网站的电视新闻传播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有关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受众对互联网的利用与需求态度,实际上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这变化中有两个很值得注意的趋势:
一是利用互联网人群的年龄层逐步升高,由互联网初期的大学生、青少年等年轻人群,不断扩大到中老年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德国使用互联网最多的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人,后者的人数有510万,占该人群总数的25%,仅2005年到2006年一年之内就增加了5%。而14岁至19岁的上网人数只有490万,显然60岁以上使用者超过了年轻的使用者。另外,在德国有57%的妇女都会上网,相比较2005年,2006年妇女的上网人数也增加了5%。据分析,这与德国社会的老龄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⑥
再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据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2007年英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揭示:对于网民而言,互联网信息获取的功能比娱乐功能更重要。很大一部分网民上网的初衷都是为了获取各种信息,最初因寻找信息而上网的人数自2005年大幅度增长,2007年将信息查询当作互联网首要功能的人比2005年增长了8至13个百分点。2007年,人们在以下方面首选互联网:计划旅行(54%)、书讯(47%)、地图查询(46%)、找寻税收信息(39%)、查询当地学校信息(40%);最受欢迎的信息搜索是有关闲暇时光旅游的出行计划和本地新闻方面的。2007年,大约三分之一的互联网使用者在线阅读报纸;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人数日益增长,大约四分之三的网络用户将互联网作为专业信息查找的首选;有四分之一的人为了取得学位或者工作培训目的参加远程学习,这也引发了在线教育质量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引发了信息普及的问题:人们能否正确区别网上信息的可靠性和教学内容及其来源的正确性呢?⑦
这些调查结论对把握我国互联网使用与满足的发展规律也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例如,有专家学者据我国2008年1月17日CNNIC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指出,可以发现中国网民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中国网民的平均年龄为26岁,类似网络游戏、网络音乐、视频娱乐类应用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全面娱乐化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的最显著特征,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对娱乐内容的需求显得更为旺盛。⑧对比英国、德国的调查报告结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中国互联网现在的使用与满足状态只是互联网发展中早期阶段的一种状态,英国、德国今天的互联网使用与满足的状态或许也是中国互联网的明天呢?
笔者认为,上述趋势启示我们,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互联网使用者对互联网功能和利用价值日益增高的理性认识,将会有更大比例的互联网使用者运用互联网来观察监测世界发生的新变动(新闻范畴的功能),来增益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的提升(信息与学习范畴的功能)。这种需求的增长,无疑也为网络电视新闻与信息的传播,拓开了日益增长的空间。尤其应当看到,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与功能的升级,为电视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巨大可能,它不仅可以满足而且可以引导受众产生对电视新闻传播更多更新的需求。如:①传受关系改变了,传者与受众的角色及内涵发生相互渗透,甚至即时换位;②更为多元的视角,以及由此带来的公正性的提升;③日益简单易得的搜索功能,可以带来更周到细致的个性关照;④传者的真正大众化,带来对内容创新的促进。网络电视新闻正在将“传者的电视新闻”变为“大众的电视新闻”;⑤新闻可以不再是“易碎品”,电视新闻节目资源可望得到新途径的再生等。
这些也应该是未来互联网上电视新闻传播的创新策略思考的出发点。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大学文科发展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宋璞,朱学芳.流媒体在视频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6,24(3):428.
②LindaArgote,PaulIngram.Knowledgetransfer:abasisforcom petitiveadvantagEinfirms[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 manDecisionProcesses,2000,82(1):150-169.
③2007年12月29日,信息产业部网站上了一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由广电总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其核心内容为对网络视频采取准入制,要求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企业必须获得广电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而对于许可证的获得有若干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具备法人资格,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单位”。而门户网站均符合此类条件。
④hunantv.com/pub/about.html
⑤LindaArgote,PaulIngram.Knowledgetransfer:abasisforcom petitiveadvantagEInfirms[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 manDecisionProcesses,2000,82(1):150-169.
⑥Dr. Helmut Qsang:《新媒体在德国—现状与展望》,《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1辑(吴信训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篇7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机,这一产品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手机行业,随后谷歌公司推出的安卓系统、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 Mobile等,使智能手机得到了迅速普及。手机最初是作为一种可移动的电话出现的,是一种人际沟通的工具,除双向通话外并不具备其他功能。智能手机的滥觞,让手机彻底换了一种形态示人。智能手机的硬件提供物理平台,软件(app)以及运营商提供内容与服务。手机的发展突破了屏幕小、分辨率低、功能相对简单等不足,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一台可以打电话的掌上电脑。此外,自从苹果公司2010年推出iPad平板电脑之后,各大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平板电脑产品,目前已有了庞大的用户群。这一跨界产品彻底打破了手机与电脑的界限,有人把iPad平板电脑称为“不能打电话的iPhone”,而三星公司也推出了可以打电话的GALAXY系列平板电脑,这进一步弥补了手机在屏幕阅读面积上的不足,同时又不失其便携性。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成为当下一种再常见不过的信息传受行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一定是移动的,就像手机逐渐取代固定电话一样,移动互联网终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工具。
一、手机新闻传播的几种形态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前期阶段,一些学者认为手机短信与手机报是大有可为的“第五媒体”。但是手机短信更多的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利用手机短信传播新闻,除了在自然灾害预警等特殊情况下,似乎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手机报利用彩信或WAP方式向定制用户发送多媒体新闻的新形式,在几年内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一度被寄予厚望。但是手机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报的订阅用户迅速萎缩。有学者认为,手机报只是个过渡产品[2],前景并不乐观。
当智能手机逐渐普及、3G技术日益成熟、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时,手机在新闻传播上的属性越发显现,手机再也不是单纯的人际沟通工具,而转变为一种大众媒体。目前,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搜索网站等运营的手机网站已经很成熟,手机新闻客户端(app)也是手机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据2013年4月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4.2亿。[1]另外,根据2012年10月的《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通过手机上网,以获得新闻资讯为目的的手机网民高达58.2%。[3]
手机微博也具有很强的新闻传播特性。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用手机上微博的网民数为2.3亿。[4]在我国,微博不仅是网络社交工具,更是新闻资讯传播的重要渠道,网民不仅在微博上了解新闻,还能够转发、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除此之外,手机网民最常用也是用户基数最大的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如QQ、微信等,也都具备新闻推送的功能,特别是异军突起的微信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对于4亿手机网民来说,即使没有主动接触新闻资讯的欲望,也难逃新闻资讯推送的狂轰滥炸。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完美结合,只有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手机的新闻传播属性才会走向成熟。
二、移动互联网拉近了人与新闻资讯之间的距离
针对手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5]此次问卷调查采用互联网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样本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男女比例基本均等,职业分布以大中专院校学生、公司职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总共收回621份有效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情况。
(一)手机上网成为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
本问卷设置了“目前你关注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有哪些”问题,如表1所示,最多的人选择了电脑网络,占到访问对象的88.1%;QQ、微博等社交应用比例也较大,占到76.7%;选择手机互联网的比例也超过70%,达到70.4%。此外,传统媒体所占的比例较小,报纸为23.5%;广播只有13%;电视比例较高,为42.4%,但是也没有超过半数。手机新闻客户端也占有一定的分量,传统媒体的电子版则较少。选择“其他”的4个访问对象中,有2人填写了手机报。
从调查问卷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传统媒体获得新闻的人越来越少,网络媒体则占了很大的比例。在访问对象中,电脑网络占接近90%的比重,而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比例也非常大。从QQ、微博等社交应用中获取新闻资讯也成为主流,而从一些调查数据可以清晰地获知,手机移动互联网是QQ、微博等社交应用最主要的接入渠道。此外,手机新闻客户端也有一定数量的用户群。可见,手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与电脑网络不相上下,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用户媒介接触习惯的深刻改变可见一斑。传统媒体受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用户自己生产内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网络新媒体能够融合多种媒体形式,但是内容还是来自传统媒体。人们在获取新闻的渠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内容的生产者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换句话说,报纸的发行量虽然在萎缩,但是报纸所生产的新闻并没有因此减弱传播效果,反而是大大增强了。
(二)手机上网客观上增加了用户的新闻接触度
在621名受访者中,有10人未开通手机上网服务,其余611人开通了手机上网服务,共占受访者总数的98.4%。在开通手机上网服务的611名受访者中,回答“在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前,您是否经常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关注新闻”时,38%的受访者选择“经常”,53.3%的受访者选择“偶尔”,6.6%的受访者选择“不关注”。在回答“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后,您是否经常通过手机关注新闻”时,52.8%的受访者选择“经常”,40.6%的受访者选择“偶尔”,4.8%的受访者选择“不关注”。通过对比可知,在开通手机上网前后,关注新闻资讯等信息的程度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开通手机上网后,经常关注新闻的受访者比例由38%上升到52.8%,上升14.8%;偶尔关注新闻的比例由53.3%下降到40.6%,下降12.7%;不关注新闻的比例由6.6%下降到4.8%。
另一个更加直观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回答“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后,您关注新闻的频率是否有所增加”这一问题时,73.3%的受访者认为如此,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并没有增加”,另外5.7%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此外,有56.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获取新闻财经文体等资讯”是使用手机的目的之一。由此可见,开通手机上网之后,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增加了许多。
另外,从手机用户的主观需求来说,获取新闻也是使用手机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受访者回答“您使用手机希望获得的服务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56.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获取新闻财经文体等资讯”,另外选择“生活服务指南”的受访者也占到57.6%。虽然与排名前两位的“休闲娱乐”(77.8%)、“人际交流”(76.4%)尚有差距,但是接近60%的比例也能够反映出获取新闻资讯在手机用户使用需求上的重要性。
(三)分享与互动:传播范围的几何级增长
手机是目前最重要的自媒体平台,当前最热门的自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百度贴吧等等,都可以使用手机轻松访问,并且界面友好,用户体验甚至要好于或者是不逊色于电脑。另外,智能手机所具有的移动性、便携性、触摸屏、可拍照、可GPS定位等优势又是电脑所不具备的。《2012年中国微博蓝皮书》显示,微博用户开始大规模地向移动端迁移: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微博访问的用户已经达到89.35%,仅次于PC端的登录情况。[6]
微博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微博粉丝超过100人,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人,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人,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人,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人,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人,你就是电视台;超过1亿人,你就是CCTV。我即媒体,微博让独立个体有了一个像大众传播媒介一样的传播渠道,移动互联网与手机等终端设备又让这个传播渠道变得随时随地可用。
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与传播的重要聚散地,手机微博、微信等拥有几亿用户的自媒体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特别是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数网民用手机不停地刷屏,以获取最新消息,手机成为最迅速的新闻传播渠道。分享与转发功能是目前社交媒体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一条新闻信息经过转发,就会让更多的用户看到,不断转发,再经过“转发的转发”,传播范围就会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三、冲击:深刻改变媒体产业格局
(一)手机是网民每日接触最多的媒体
群邑中国互动营销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在睡觉时会将手机放在伸手可及的范围之内;73%的受访者每天通过手机闹铃起床;95%的受访者在入睡前平均要使用手机一个小时,并因此推迟了入睡时间。”[7]
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传播研究所进行的调查如图2所示,有62.9%的受访者每天24小时开机,31.5%的受访者仅在睡觉的时候关机,开机时间不固定的受访者只占5.6%的比例。另外如图3所示,问卷设“您是否会把手机经常带在身边”的问题,有58.3%的受访者表示手机总是带在身边,39.5%的受访者表示手机会经常带在身边,手机偶尔或者不会经常带在身边的比例只占1.6%和0.6%。可见,绝大多数手机用户会把手机经常带在身边,并且除了睡觉时间外,都会保持开机状态。
早晨上班的人们可能随手拿起一份地铁免费发放的地铁报,但是愿意去报摊买一份报纸的人越来越少;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守在电视机、电脑旁悠闲地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时间碎片化的生活中,只有手机是人们不用刻意去接近,随时随地就能够接触到的媒介,无论是工作、学习、娱乐,还是打发时间,手机都是唾手可得的工具。智联招聘网对全国28个城市白领日均玩手机时间进行了调查,排名第一的北京白领高达6.72小时,排名第28位的长春也有1.4个小时。[8]手机已经无时无刻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媒体。
(二)基于移动互联的手机对媒介产业格局的冲击
近年来,世界知名报刊停刊或被收购的消息不绝于耳。2013年,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的《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收购震惊整个传媒业。紧接着,《纽约时报》亦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了《波士顿环球报》,《新闻周刊》也告别了纸质时代,其他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也没有了纸质版。[9]
我国大多数传统媒体暂时还没有面临关门大吉的厄运,但是危机感依然强烈,传统新闻业受到新媒体的强力冲击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向新媒体转型是目前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媒介性质的改变、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转变,使得传统媒体受众面缩小,并且随之带来了广告收入的大幅度下降,传统新闻业的颠覆性变革已经开始。
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未来的报纸可能不再是印刷的形式,而是以电子媒介的形式呈现,好的内容再加上适应时展的渠道,传统媒体的转型方向其实是很明确的。新闻的生产仍然是传统媒体的强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高质量的新闻仍然是只有专业媒体才能够完成的。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适应新的传播媒介的媒介特性,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未来可能是谷歌眼镜、智能手表,或者是嵌入人体的芯片,生产内容、打开渠道、探索盈利模式,将是未来的趋势。
四、移动互联背景下的“第五媒体”将主宰未来
如今的手机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来曾经对于手机是否能够被称为“第五媒体”、什么才是“第五媒体”有过广泛的讨论。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手机成为“第五媒体”当之无愧。
我们把报纸称为第一媒体,把广播称为第二媒体,把电视称为第三媒体,把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这一分类法基本上是沿着这些媒体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并且每一种媒介都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出现的,新闻传播的属性非常明显。沿着这一思路,只有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才能够被称为“第五媒体”,目前看来,移动互联网最有可能。在移动互联时代,手机是最重要、使用人数最多、普及程度最高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仅从我国的情况来说,手机网民的数量就已经超过4亿。如果不是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手机非智能时代,手机更多的是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将手机称为“第五媒体”还是值得商榷的。如今,手机的大众传播属性、新闻传播能力已经毋庸置疑,那么将手机称作“第五媒体”是合情合理的。
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救性媒介”理论与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保罗·莱文森认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人性化,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媒介功能的补救与补偿。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10]。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多媒体数字化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通过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结合,能够实现各种媒介的功能。手机可以是一张报纸,可以收听广播,可以收看手机电视、网络视频,还可以享受互联网的各种服务,可以说是一机在手便拥有了各种媒体。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生理和心灵的延伸,手机就像人类的器官一样,延伸了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系统,其巨大的便携性又让我们从固定的场所解放出来。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智能手机既有报纸的便捷,又不用守在电视机、电脑前,就像保罗·莱文森所说的“移动媒介会使每个地方都更加有用”[11]。也有国内学者认为,手机重新定义了黄金时间。[12]可以看得见的未来是,未来手机样式的发展肯定是仿生的,可穿戴式的互联网终端设备已经成为现实,几乎与智能手机具有同样功能的谷歌眼镜、智能手表已经上市或者已经计划上市,相信距离像手机这样普及只是个时间问题。未来手机的名称可能再也不叫作“手机”,但一定是会比手机具有更多功能、更加人性化的媒介技术样式。在信息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趋势必将是以融合了所有媒体形式的“第五媒体”为主导。(来源:新闻爱好者 文/靖 鸣 马丹晨 靖鸣为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丹晨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net.cn/hlwfzyj/hlwfzzx/qwfb/201305/t20130514_39488.htm.
[2]陈国权.手机报只是个过渡产品[J].中国报业,2012(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211/t20121116_37222.htm.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
[5]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EB/OL].http://sojump.com/jq/2472242.aspx.
[6]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EB/OL].http://dcci.com.cn/report/view/cid/10/id/893.html.
[7]姜煜.调查称许多中国人开始和结束一天时都由手机相伴[EB/OL].中国新闻网,2013-07-11.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3/07-11/5031825.shtml.
[8]洪唯.白领玩手机时间城市排行榜出炉南京排第16位[N].金陵晚报,2013-05-22.
[9]张敬伟.美国纸媒的救赎和网络时代的省思[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3-08-16.
[10]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当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处于中央、省级以下的地市级报纸,一方面,服务大局,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舆论引导主体作用的职能和定位不能变;另一方面,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在此条件下,地市报只有打地方牌,确立了“本土就是竞争力”的办报理念,立足本土,关注民生、民情、民意,着眼本地人、本地事,才能增加亲和力和贴近性,才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提升报纸参与竞争的实力与水平。
机构设置:构建供应本土新闻的“通讯社”
2010年3月,在合肥举行的中国城市报业传媒高峰论坛响亮提出“拥抱全媒体时代”,与会专家学者就新闻本土化与报业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认为,打造全媒体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要做好区域新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中国合作项目主任章于炎认为,报业应该干的是做好新闻,打造新闻影响力。
为做大做强本土新闻,一些地市级报纸做了不懈的探索。2008年,烟台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集团所有记者全部集中到全媒体的新闻中心,全媒体的记者采回来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进入集团数字复合出版系统,24小时滚动播报,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播报,着力把本土新闻做足、做透,不给其他竞争对手“超越”的余地。
为强力打造本土新闻,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时,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也正式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不仅从现场发回短信和彩信、采集文字和图片,而且还采集视频、音频等素材。同时,洛阳网滚动播报,《洛阳手机报》多点发送;更加纵深、全面的新闻报道,将会出现在第二天的《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商报》的版面上,以便于读者获取更多、更有用的信息。
经过这样的采编流程再造,本土新闻实现从“报纸社”向“通讯社”的转变、从“报纸生产商”向“内容供应商”的转变、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即时滚动播报”的转变,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新闻连线:同质新闻本土化“落地”
地市报如果没有地域特色,就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与其他报纸竞争的王牌。但如果仅报道地方新闻肯定无法满足读者需要,国内国际新闻的报道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国内国际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拉近国内国际新闻与本土读者的距离?对国内国际新闻进行“本土性切入”,挖掘国内国际新闻与本地受众之间的关联点,让同质新闻本土化“落地”,这是做大做强本土新闻、提升报纸亲和力的有效手段。
在国务院总理到河南考察“三夏”工作时,在许昌的麦田中操作了洛阳一拖集团生产的“东方红”收割机和拖拉机。新华社报道这一消息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当日赶到许昌,采访当地政府官员和拖拉机手,写出系列报道,不仅把重大时政新闻本地化,而且有效地宣传了洛阳,受到党委政府和读者的好评。
篇9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闻客户端 门户网站
通过新闻客户端获取新闻资讯已经逐渐成为受众的首选工具。传统媒体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新闻生产,更精准地连接用户,更快速地融入移动互联网传播格局,把新闻客户端列为继微博、微信后的首选。
新闻客户端整体运营现状
新闻客户端近两年在中国快速普及,人们逐渐开始习惯从移动端获取信息。艾媒咨询在《2015-2016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中,界定了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定义,认为它是“指为手机用户提供持续、实时、全方位新闻资讯更新,内容涵盖国内、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新闻类应用软件。”①本文将新闻客户端定义为以iOS、Android等系统为平台,为用户提供实时新闻的应用软件。目前市场上的新闻客户端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以传统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为基础,利用其市场优势,进入新闻客户端市场。它们也是最早一批进入该市场的竞争者,如腾讯、网易、新浪等。这类新闻客户端的新闻内容主要以转载、原创报道和UGC三方面获得。它们之所以能够快速占领市场,得益于开发和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对于新闻客户端此类新产品的运营更是驾轻就熟。
二、以网络中已经存在的新闻内容为主要新闻来源,通过整合相关新闻内容,为用户推荐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类新闻客户端虽然新闻不是原创,但是通过它们的整合和个性化定制为客户带来不一样的用户体验。例如,百度新闻、今日头条等都是以此种方式进行运营。
三、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不得不进行改革。此类新闻客户端大部分运营模式照搬传统媒体旧模式,技术、运营、对用户的了解等都属于起步阶段。但也有部分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取得一定的成功。例如,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自“2014年6月正式上线,截止到2015年12月,累计下载量突破一亿。”②
四、最后一类新闻客户端,主要满足部分用户对某一个领域的新闻信息的需求,内容更专业、更有深度。比如科技领域的36氪,财经领域的一财点睛。
目前新闻客户端的经营模式主要以客户为核心,以内容、平台、社交为基础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新闻客户端在新闻速度上远快于传统媒体,页面设计与门户网站相比也更为简洁、清晰。这样一以用户体验至上的软件已经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新闻传播平台。移动新闻客户端制作商也将使用舒适度和操作简易度放在产品经营的首要位置。以腾讯ISO新闻客户端为例:腾讯的新闻APP主页,上方是频道定制(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下方为新闻,主页上有一张占屏近一半的新闻图片,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新闻排序是按计算出来的重要程度来排序当日的新闻标题,每个标题的左侧都配有图片,下面还显示了评论数量。屏幕向下滑动,不断自动显示各类新闻,向右滑动自动转换频道。整个主页简洁、干净、美观,操作方便,符合用户体验至上原则。
在经营方面,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在“内容为王”的新型互联网时代,生产优质内容是新闻客户端运营的主要任务。网易新闻APP的“有态度的新闻”和凤凰新闻APP的“大事发生看凤凰”都是在内容方面营造自己的特色,这种尝试在品牌营销中能够形成自己的优势,也会培养出一批自己的忠实用户群。
其次平台模式也得到了新闻APP用户的广泛欢迎,平台模式可以让用户通过客户端阅读到除本身以外的多家报刊内容。“搜狐新闻客户端全媒体平台合作媒体已达550多家,总订阅量突破4.5亿。”③
移动新闻客户端借助社交网络的模式增加用户粘性。搜狐、网易允许用户用微博和QQ账号登陆APP用户端就是这个目的。目前,互联网产业只要增加了社交元素,就会为其增加用户量和用户忠实度。例如,新浪新闻APP借助于微博,腾讯新闻APP借助于微信,都在社交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优势。
内容、平台、社交是移动新闻客户端运营的三块“基石”,在此基础之上,新闻客户端还进行多元化经营模式,主要有广告模式、内容订阅模式、佣金模式、服务费模式和销售增值模式等。
新闻客户端的使用与满足
受众能否在使用应用过程中得到满足,决定了客户端的下载量和留存量。新闻客户端其自身的特点也正迎合了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最大限度满足了人们对移动阅读的需求。
一、阅读需求:碎片化阅读的体验。虽然新闻客户端本身不生产内容,但是对于在新闻内容整合方面反馈较好的客户端对内容的重视决定了它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在对内容整合精编的过程中不仅要迎合受众的喜好,而且还要掌握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移动阅读用户多在闲暇零散的时间内使用手机浏览新闻,因此新闻客户端提供的新闻篇幅短小,适于用户短时间内浏览。另外,为了让用户在阅读过程中更为顺畅,并且避免大量的流量耗费,新闻客户端中的新闻信息大多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减少视频的比重,并提供了在线下载离线阅读的模式,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移动阅读需求。
二、功能需求:功能平台相结合。目前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新闻客户端,如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都是集多种新闻呈现形式并且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应用平台。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而且提供个性化定制、订阅直播间和自媒体等多种功能,将新闻客户端打造成一款新闻媒体与功能平美结合的产品,满足受众对于功能方面的需求。
三、身份需求:受众双重身份的满足。新闻客户端开设的直播间可在用户发表评论的基础上,满足其新闻的渴望。实时评论与新闻的结合,满足了用户同时作为信息接收者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身份需求。不仅能够提高用户对新闻的关注度,而且也满足受众对参与度的需求。这样的经营模式为商业盈利奠定了良好基础。新闻客户端对于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的重视,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新闻客户端运营商不仅要满足用户现有需求,更要创造需求,才能创造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闻客户端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为争取更多受众,中国四大主流媒体以报纸为主的纸媒,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门户网站纷纷抢占手机媒体市场,新闻客户端的特殊属性成为传统媒体向其转型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媒体客户端的运营现状。目前主流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数量已达到231个,形成了“东澎湃,南并读,西封面,北无界,中九派”的格局。截至2015年底,传统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在360手机助手、N多市场、安智应用、安卓市场、百度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豌豆荚、91手机助手8大应用中的总下载量在亿级别,平均下载量达367061次;总评分7153.5,平均分为30.96;总评论数5592,平均评论数24.2条(注:IOS系统没有公布下载量,暂不在统计范围内)。④从此数据上来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相对较好,但是发展水平不够平均,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部分新闻客户端下载量达到亿级规模,例如,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等。这类新闻客户端占少数,大部分客户端下载量表现平平。由此可见,当前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属于起步阶段,要想完全实现用户规模化还需一定的时间。虽然有少数客户端成功吸引了用户,可是如何增强用户的黏性,减少用户随着时间而流失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新闻客户端战略的必然性。“内容是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载体,媒介产业也被称为内容产业,内容的拥有成为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以及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⑤全媒体丰富了内容的展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图文,还可以视频、直播、语音、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新闻内容,这样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不仅符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而且让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信息内容并印象深刻。手机新闻客户端通过对用户的数据抓取,了解用户的消费品味和内容喜好,并进行针对性的推送,为用户过滤信息,将更为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呈现给用户,对于内容本身来说是一种新的推广方式。
用户在新闻客户端中不仅可以浏览到丰富的信息内容,而且还弥补了传统媒体最大的缺陷――互动性滞后。在新闻客户端中,用户通过平台满足自身对于新闻内容观点的表达,并且与更多的网友进行互动。这样的模式会增加用户对于应用的依赖程度。当新闻客户端的新闻与社交软件相结合,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享,这又引发二次裂变式传播,这样不仅拓宽了新闻内容的传播渠道,而且对于用户来说,使他们在维系社会关系和存在感方面得到满足,用户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的分享与被点评也得以实现。
新闻客户端可以将生活服务集合在一个平台,用户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无需切换应用就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而传统媒体在政治、品牌、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实现更为人性化和体贴周到的服务,切实解决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难题。例如,政策解读、数据分析、政务预约、法律援助、天气提示、路r提醒、公共资讯、文化讲座等。构建立体服务平台,为用户的线下生活提供权威科学的参考材料,本地化服务在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普及趋势愈发明显。
传统媒体客户端运营之困境分析
传统媒体客户端在2015年数量上升,但是质量还有待提高。传统媒体客户端之所以很难超越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足够了解互联网的特性,以及在此格局之下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
一、内容缺乏趣味性。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受众不再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详细阅读新闻信息,随时开始和结束新闻阅读是受众的阅读方式。这就要求信息的文字内容不能是大篇幅的,要短而轻。当信息内容在表现形式上的多元呈现,可以增添阅读的趣味性。比如腾讯新闻客户端的“创意截屏”,可以将新闻截屏,并且加上“duang”“怪我咯”或者表情等水印使新闻内容更具活力。还有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大话西游 20年”“你所不知道的新闻联播”,这类专题将信息化繁为简,并通过滑动、按钮等交互设计,将新闻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一些新闻串烧也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例如,腾讯新闻客户端的“新闻哥”,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每日轻松一刻”,凤凰新闻客户端的“FUN来了”。这类信息内容短小,图文结合,交互性强,加强了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同时在内容创意上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传统媒体的信息较多,表现形式单一,语言乏味,更不可能会出现“duang”这类字符,阅读量自然无法提升。
二、自制内容欠缺。在新闻源高度开放的当下,对于新闻客户端内容的原创性目前市场上的要求并不太高,独家新闻出现的几率较低,大部分内容源于“搬运”。而且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虽然他们有优质、成熟的采编团队,可是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依然没有凸显其优势,反而和大部分门户网站一样只做到新闻信息的集散功能。其中党报客户端更无法与电子商户和本地服务等商业功能结合,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订阅”功能并非针对所有板块,无法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最快获取所需,因此订阅与推送内容一定要去粗取精,以优质、独家的内容以及对内容的整合能力来体现媒体的独特性,增强用户关系。“人民日报”客户端虽然在采编团队上优于门户网站,但它的信息内容,转载居多,并且在新闻标题和文章内容上的二次加工也并没有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在自制与深度内容开发上,除募捐板块外没有更具深度的策划专题,问政调查类的深度报道完全缺失。
三、推广形式单一。传统媒体对于新闻客户端的推广意识较为薄弱,理念不如门户网站更具创新性。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推广大部分通过“地推”,一对一、逐个用户扫码下载,这样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用户卸载率高。在推广策略上,门户网站经验更为丰富,传统媒体可以借鉴搜狐客户端。搜狐是国内首个用户过亿的客户端。首先搜狐一直保持与HTC、三星、华为等 20 多家手机厂商合作实行预装,类型涉及搜狐新闻、搜狐视频等。其次,它利用了在其他品牌中投放广告的机会,吸引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如搜狐新闻客户端与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合作,请导师、学员到直播间聊比赛之外的故事,达到了每期至少 50 万人通过客户端参与直播互动的效果。(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中国记者公知化现象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②艾媒咨询:《2015-2016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http://。
③周 璞:《搜狐新闻客户端用户过亿订阅量达 4.5 亿》,ZOLIT 业界,2013/04/25。
篇10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人人网、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皮皮精灵等。
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便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自媒体――自我的小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焕发出巨大能量:境内50余家微博客网站,每天更新帖文达2亿多条。
自媒体时代 主流媒体声音渐弱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
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
早在上个世纪,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即信息”的相似理论。由此而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在新闻事实还未明晰的情况下,各种不实信息开始传播,主流媒体声音受到动摇,逐渐变弱。
电视新闻的比较优势
尽管自媒体在慢慢扩大信息传播和覆盖面,并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作为新闻传播载体,自媒体仍然在真实性、权威性、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弱势和不足,而传统电视新闻则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更多受众群体的信息获取源。
1、始终把握新闻真实性
电视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综合了广播、电视、影像传播符号的所有的媒介的符号,就是这种多元符号,围绕着主体信息的综合性的优势开发。电视的多元信息符号不仅是信息和影像的整合,还有文字、报纸、图示、图表、电视拥有的多种信息符号,当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传递出准确的信息。相比自媒体传播的随意性、主观性、分散性等特点,电视新闻始终固守着新闻的真实和严谨。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其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的部分民间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这就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低。
以今年4月发生的大陆女童香港小便事件为例,微博上第一时间出现该消息后,大部分网友的第一感觉可能是:大陆人果真是没素质,太给自己丢人。可是,随着关注度的上升,传统媒体深入采访,我们才得知小孩母亲用尿不湿接尿、家长抢相机内存卡是保护小孩隐私等信息,也引发了更深的港人与大陆人为何矛盾的思考和讨论。可见,自媒体的消息中简单的几句话和短暂的现场画面,远远不能涵盖新闻事件的全部内容,甚至由于自媒体带有个人观点,会使造成不适信息和假象。
2、全面占领权威新闻源
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播客式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虽然便捷自由,却缺乏权威的新闻源。而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利用集团优势以及技术支持,方便他们在世界各地收集信息进行报道,占领权威的新闻源,这也成为获得深度报道机会和最终新闻事实的重要优势。
3、广泛拥有家庭收视受众群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电视的收视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是人们心目中最有安全感的环境。所以家庭式的传播对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以及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都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而自媒体作为新兴的一种传播方式,年轻人是其主要传播主体和受众群,自媒体的传播覆盖面未能覆盖全部人群,而电视新闻则作为家庭收视的主要内容,覆盖了广大的受众群。
-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培训
- 下一篇:遥感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