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

篇1

关键词:大学城空间 综合英语微课设计

一、高校综合英语网络教学现状院

1.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虽然基于在全国大学英语课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教育部启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举措大大促进了数字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但绝大多数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记录和回放。

尽管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往往只重形式,轻内容,还停留在老师说,学生听,语言教学,而不是能力培养。此外,由于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自主学习能力差,大部分的学生,对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缺乏,不会就网络教学内容的安排自己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如何学习,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和学习差。。

2. 教师对学生网络学习监督不到位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进行完全自主性的学习,网络测试的时间、进度也由学生自己掌控。教师往往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需要监管,因此,只在开学或期末时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单元测试成绩,平时则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度及情况不闻不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上网学习的情况缺少必要的检查与管理,对学习成效没有评估,学生学习看不到效果,缺乏学习动力,最后导致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态度日趋漠然,直到反感、抵触。

二、基于世界大学城的综合英语微课设计

1.背景介绍

世界大学城是一个虚拟的城市,是Web2.0,使用SNS,博客,RSS,WIKI,等为核心,基于六度分离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互动的网络远程教育的核心,远程学习的聚集,一个视频共享,视频广播,社会各界朋友,电子互动教室,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即时通讯,博客,播客,博客和其他功能的虚拟和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同时,它是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建设为载体,作为课程的主要形式,辅以物质资源共享库。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服务、覆盖各类学校、以个人空间为基础的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它既是教师的教学窗口,又是学生的学习天地。

这种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平台给微课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任课教师可以在网络课堂上传微课程及其配套资源,学生可以下载或在线学习微课程。同时,借助网络课堂,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栏目下的作业系统进行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进行监测,并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2.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1) 课前自主学习。为了支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各单元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任务,使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完整的微类地图,然后分别记录到相应的几个片段教学视频微类地图的每个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他们的新知识。例如,在写作任务的情况。课前老师,完成了两个三视频写记录,这些视频到空中课堂,学生可以下载或在线观看。同时,为了配合视频资源,我们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的视频内容,和自我测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的网络课堂栏目,相互讨论学习内容,交流学习的经验与启示。当然也可以把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实时交互,完成自己对写作的知识建构。

(2)课上合作学习。因此,微课程教学,我们鼓励学生提前学习视频材料,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与自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某些情况下,获得的知识,通过与外部交流和内部协商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热烈的讨论,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引领者与指导者,完成了从单向到双向的信息输出的意义建构的转变,课堂气氛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实践;设计思路;技能训练

一、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性质

商业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专业中,一门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审美品质提升,而不断更新、发展的实践性的核心课程。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与社会结合密切,更新周期短的特点。它与社会的发展步调一致,在设计风格、设计形式、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变化迅速,周期短。商业空间设计要求设计者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施工材料、色彩及照明的合理搭配,使用者心理的揣摩,整体环境氛围的烘托以及对整体协调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商业空间设计课程设置得是否合理、科学、创新、实践;教学设计思路是否新颖、实用、巧妙、有趣,直接决定了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核心实力。

二、目前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起步晚,但是室内设计行业却发展得相当快。由于室内行业的飞速发展,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更新不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侧重于章节式的理论教学。传统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设置采用了理论课程的章节形式,把商业空间项目设计中的各个设计要素和要点,拆分并分类放在不同的章节,对学生进行讲授。却忽视了商业空间设计的独特性和项目完整性,项目中的每一个设计环节和设计要点都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地生存在设计中。如果单一地讲授其中的一个要素,则很容易形而上学,并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其中的设计精髓,无法形成系统的设计概念。

(二)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商业空间设计的教材大部分是由竣工多年的部分项目为例,项目中商业空间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形式陈旧,设计材料和软装搭配过时。造成教学与实际设计市场的脱节,并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导,致使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融入室内设计行业。部分的项目实例,无法完整地从一个设计项目的设计思路,过渡到设计过程中布局、天花、照明、地铺、材质、颜色之间的环环相扣。

(三)缺少设计项目实践经验。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基本遵循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单方面传授设计理论,只是从形式上讲授各种餐饮、办公、酒店、会所的不同设计风格,设计氛围,色调搭配和设计区别,而没有从设计的实践过程,从无到有地去分析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的设计流程。学生被动地接受片面的设计知识,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没有良好的结合,造成学生没有融会贯通设计知识,无法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合理运用设计理论知识。

三、项目教学法的改革与应用

商业空间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改革,对以上课程原有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弥补和解决。通过项目实践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结合实践,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根本,“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项目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现场实践等有效地整合和组织,避免了过去教学中出现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让学生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使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培养出与时俱进、专业技术完善的室内设计人材。

(一)章节式理论教学更新为项目教学。把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内容,按照市场上对商业空间的分类,从小到大和从易到难地排列,如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娱乐空间,酒店空间,等等。不同的项目对空间的平面布局规划要求不同,灯具和材料的搭配使用也有所区别,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和心理要求不尽相同,而整体体现的设计风格和氛围也略有差别。例如:收银台位置的设置。在店铺空间设计中,收银台位置的设计,需要考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者进入店铺后,通常会选择右手边的线路行走,并下意识地绕开收银台去挑选产品。故在店铺的平面设计中,收银台需要避开过于明显靠右前的位置,以免造成黄金区域成为销售死区。而在餐饮空间的设计中,为了方便客户买单,服务人员迎宾并监督买单,收银台通常设计在距离入口处较近的位置。按照项目的不同进行分类讲解,便于学生对于商业空间设计有更加系统和清晰的认识,对各个领域的商业空间设计所要注意的事项和要求更加深刻。从而对学生独立完成各自的商业空间设计项目,做了基础的铺垫。

(二)项目教学法采用近一年内竣工的完整项目资料作为教材。避免了传统教科书出版周期长,教学资料陈旧的特点。在教学知识方面提供并保证了内容的新颖与创新,贴合当下室内设计市场的走势,紧扣实时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把握商业空间设计的风格形式动态。例如:当下流行的绿色景观墙或景观元素的引入,是近一两年风靡各个商业空间的新的表现手法,贴合了当今人们重视生活环境质量,热爱自然的生态设计理念(图1)。而工业风的盛行,则反映了人们摒弃了繁复,奢侈,浪费的设计风格,而返璞归真地回到少装饰的简约的环保设计中(图2)。同时,项目资料的完整可以呈现给学生一个项目从立项、设计、绘图到施工、竣工一个整体的设计流程,让学生对项目设计有了更完整更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做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时,首先从项目的功能需求入手,设计出根据不同项目的空间特点,符合人体工程学和人流动线流畅的平面布置图,同时思考设计手法的融入,怎样与平面设计规划更好地结合体现出所追求的设计风格。根据所需设计风格和已定稿的平面布置图,设计出相应的天花图和地铺图,天花图上每一盏灯的位置和吊顶的造型都是根据平面布置图中家具的摆放和功能分区所设定的。最后深化到每个空间的4个立面图的设计,不同材质色彩和质感的搭配,以及和整个空间设计氛围的融合。到后期的软装搭配,完善整套的设计项目。使学生对设计的整体流程,和设计思路的展开有了明确的思路,避免了过去学生对商业空间设计只是简单地在一个空间附加装饰性的设计,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如何做商业空间设计。

(三)以实践设计项目为载体,模拟设计小组的工作模式。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改革重点在于,用实际的设计项目为载体,模拟设计公司小组的工作形式进行实战演练。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进行理论与实训相交叉的形式。首先以典型案例分析为手段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的分析,再以真实装饰工程设计项目为载体,在布置工作任务的同时融入典型商业空间的设计思维和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实践项目的引入,不仅贴近工作中的实际状态,便于学校与社会的无缝衔接,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完成设计任务的兴趣,使其更加投入地进行项目设计。设计工作组的形式,学生不再是单一地完成一个枯燥的设计作业,而且与同学一起扮演商业空间设计师的角色,与模拟甲方沟通并深入设计。不仅加强了学生们在商业空间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们在工作方面与同伴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同时运用团队合作的精神顺利完成设计项目。为今后学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师资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地对教材进行讲解和讲授,而是要对商业空间设计的整体实践设计有着更系统、更专业、更全面的认知,从而将商业空间设计更透彻、更实际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此时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者,也是项目实践过程中的业主身份。因此,商业空间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教师需要拥有“双师”资格,要求专业教师在课余时间,下企业锻炼或者引入部分企业设计师到教师团队,弥补师资专业领域的不足。同时,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设计课题的讲座,不但能较好地补充课程教学资源,还能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加深职业岗位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校园学术气氛。

(五)教学资源硬件的完善。项目教学法由于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方面以学生实训为主体,而商业空间设计项目是学生运用电脑操作autoCAD或3Dmax软件为主。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由教师引导其解决问题。因此对教学的硬件要求更高,需要学校提供完善的多媒体机房进行辅助教学。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模拟工作室形式(图3),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如学校材料展示实训室的设计建设、小型餐饮空间的设计,等等。根据表1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模拟工作室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主动完善自己的室内专业素养,从而加强自己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

四、项目教学法改革是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亮点

项目教学法是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改革的亮点,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整体全面地重新对商业空间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整合和革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取用以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与分析,并以学生为项目实践的中心,结合设计小组工作模式进行项目任务的设计,激发学生对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兴趣,及配合完成设计项目任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协助学生完成设计项目。项目教学法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以市场为导向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知识,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同时,项目教学法对师资和学校的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专业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更高的提升,加快学校硬件配置的更新换代,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使项目教学法能够更好,更完善地体现在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我国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材。

参考文献

[1]王少斌.空间设计教学实践:商业空间设计与实践.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

[2]商业空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叶.室内设计项目式教学基础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篇3

一、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主要训练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掌握形式美规律及其法则并学会运用。随着专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不再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关于这门课程的改革呼声随之高涨。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仍然存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特别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形式美规律,上升到理性层面,例如:对称、相似,发散等,而且还要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对复杂形态进行创造和控制,进而上升到空间的控制和应用。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明确课程的目标,如果操之过急,学生很容易因为一时理解不了而失去兴趣。(二)教学内容不够完整: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形式美规律和法则,然后结合创新思维训练进行形态创造,发现美和创造新的规律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一个是掌握形式美规律;另一个是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形态,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思维的结合,因为我们会受到惯性思维和惰性的影响。例如:在做对称形态练习的时候,学生容易选择简单而直接的关系去完成作业,虽然完成了练习,但是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探索负责形态,告诉他们这种训练的目的。学生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很好地训练形态创造和控制能力。运用规律创造出的形态越复杂,整体感又控制得很好就越能起到训练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后面一个重要部分往往因为课时分配不均匀或者重视程度不够而被忽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被磨灭,很难达到课程的目标。即使鲜有的教师明确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也会因为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保障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侧重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很好的设计。(三)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虽然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真正能够把这门课程隐性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且耗时。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结合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阶段:首选,让学生通过发现身边事物的形式美规律和利用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快速地掌握形式美规律;然后,把整个课程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对形态创造和控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形式美规律和法则的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加入材质和空间的形态创造。整个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明确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作用,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教学成果不明显:如果我们明确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目标,丰富和完善了课程内容,突出了重点与难点,探索了新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三者往往不能有效联系起来,彼此融会贯通。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指导意义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侧重点有所不同,却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强调空间的创造与控制。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常二维空间设计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后期在设计实践中同样也表现出非常出色的设计能力。因此,无论是室内设计的空间设计,还是景观设计的平面形态和空间格局控制,二维空间设计课程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对形态的研究培养创造性思维:点、线、面三个普通的元素通过自由和有规律的排列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形态。点、线、面复杂形态的创造训练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形态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大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抛弃既定思维模式,强行寻找和创造出不熟悉的形态,有利于培养形态创造与控制能力。在具体操作训练上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形式感的规律,例如:重复、对称、发散、相似等,更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来创造不同形态的能力,这才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越能控制复杂的形态越能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越能更好的创造新的形态和规律,进而越容易形成空间的控制和设计思维。那么,在今后进入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学习阶段才能驾驭复杂的空间格局和形态以及在二者中自由翱翔。

(二)对复杂形态的研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控制力:二维空间设计形态研究主要以平面形态研究作为切入点,逐渐从二维空间形态转换到三维空间。我们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平面形态要转化为空间的结构,因此,在前期进行平面布局的同时,我们要对立面空间同步进行思考。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训练,一方面,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训练学生空间的转化能力和控制力,因为最后所有的平面设计都需要转化到空间里,空间的结构比平面更复杂,更难以控制。

(三)对形态规律的研究与创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尺度的景观设计,它决定着效率与成果的好坏。二维空间设计研究从平面形态的规律出发,通过对规律的掌握,逐渐运用他们创造新的形态,进而发现和创造新的规律,形式感规律的创造需要概括、总结和推理,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隐性内容

(一)“隐性课程”的起源:“隐性课程”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隐性课程”这一术语。主要说明学校教育中存在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且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主要的课程是我们看得见的“显性课程”,而一些课外活动或者我们认为不重要的环境等构成了“隐性课程”的内容。(二)“隐性课程”与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关系:如果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某些课程,例如:手绘效果图、模型制作等肩负着“显性课程”的作用,那么,二维空间设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就相当于隐性课程所带来的作用。一方面,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在这门课程中,有些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功能也没有被发挥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体会不到其作用或者体会不够深刻,只有在高年级进入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才能深刻体会其意义,但是课程早已结束。因此,在二维空间设计教学中,我试图借“隐性”一词,说明其重要意义,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探索,将这一内容的“隐性”特征转化为“显性”,让学生在当下就能掌握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精髓。

四、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隐性内容转化教学实践(48学时)

(一)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目标

1.掌握形式美规律;2.在掌握形式美规律基础上进行复制形态的研究与创造;3.抛弃惯性思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4.在形态创造基础上进行不同材质的运用;5.从平面思维到立体空间思维的训练。

(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内容与实践: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

分为形态规律的研究、形态的研究、主体意识的体验、从二维到三维空间转换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研究形态和形式美的规律,还要注意形态本身的复杂性探索,给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增加了难度。1.设计案例分析与二维空间设计教学有效结合(4学时):通过景观设计平面图案例分析,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和思考二维平面形态在设计中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形态结构和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以及形式美规律的整体性体现,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形态和空间整体性的意识,进而有利于形成对这一能力的有效培养(如图1-图3)。2.掌握形式美规律(4学时):结合绘画与软件,让学生快速掌握形式美规律及其应用,把知识点在大脑里面由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3.复杂形态探索与研究(16学时):形态的研究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一旦掌握了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兴趣,有效研究课题的提出能有效地保障学生兴趣的持续。我在课程的设置上采取由易到难的方法,先让同学们针对一个形态进行有效的探索,越复杂越好;然后,再逐渐增加数量;最后,再转化为三维空间。在整个训练中,我们要把握住一个核心:就是鼓励学生抛弃熟悉的形态创造,尽可能突破惯性思维,发现和探索新的形态和规律(如图4-图5)。4.设计思维的挑战与培养: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师,我们应该无所畏惧困难,力求把设计做到最好,在最后关头也不要松懈,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很有可能会把已经设计好的方案重新。然而,随着设计经验的累积,这样的过程也会逐渐减少,但我们不能排斥这样的修改,这是一种磨炼、挑战和坚持,对设计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精神也可以通过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得到训练。形态的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这个过程对每一个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提升自我价值的实践,我们可以从基础课程开始得到有效的训练。5.不同材质的应用(8学时):掌握了平面形态规律,在经过对复杂形态的创造和控制训练以后,学生对形式美规律和法则有了一定理性的认识,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可以进入材质运用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材质本身不同的颜色和质感等特性在原来形态作业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形态的主次关系,甚至空间关系,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6.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转化(16学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又迎来了整个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第二个重点:从平面到立体空间转化的训练。这个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从平面形态转化到立体空间,可以持续为两个环节,先让学生根据一组静物或者建筑室内空间元素抽象组合创造形态,要求必须与静物或者空间产生联系。这个阶段的训练让学生对这样的训练有一定理解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然后再通过立体空间的塑造由平面转到立面。在前面抽象出的形态基础上再次运用材质表现空间的元素和关系。这个阶段的训练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出平面形态和立体空间转换这个过程彼此之间的关系,也理解了平面形态到空间以后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因此,复杂空间的控制能力成为整个课程的矛盾焦点。教师在整个课程中需要加强学生这样的意识,注意侧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语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训练我们对形态的创造和控制能力,也能训练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形成专业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因此,我们在二维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起重视和不断探索更好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目标,把它内在隐性的内容变得明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才能发挥最佳作用。

作者:朱耀璞 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丽.罗金彪.钟艳华.隐性课程内涵与教育功能的再探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6):6-7

[2](美)汉尼鲍姆(Hannebaum,L.G).宋力主译.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6

[3]林红.杨一丁.照明设计教学中显与隐的转化训练[J].装饰.2015.(6):72-75

[4]谭睿光.孙弘真.魏岫云.设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精神[J].设计.2014(03):187-189

篇4

[关键词]高职 住宅空间 设计 教学 改革

随着住宅商品化的推广,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成熟,给住宅室内设计及装饰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新的空间环境,新的结构形式,新的技术设备及新材料不断地推出,强化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居住者对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合理性,居住的舒适度,室内空间艺术形象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丰富。从事设计、建筑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设计师这一个行业,但我国对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初期阶段,面对高速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的挑战。以往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住宅空间设计人员是从平面设计、艺术设计等行业转职而来,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在装饰设计上存在不对口的情况,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局面。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住宅空间设计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现行市场需求,从需求出发建立起全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然后对高职《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一、高职院校《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摇篮,高职专业学校也承担起为社会输送各种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感觉设计课很容易上,但是模模糊糊中又是最难懂的一门科学;当我们成为老师后,感觉设计很难教好,但是也容易塞责。经过不断的思考,我们也无法找出特别新颖、能够速成的教学捷径。传统模式之下的住宅空间设计,主要是教师占据课堂主体,然后在教学当中配合一些多媒体的使用,就算增添了实践课程,那也仅仅是利用学校之内的资源,因此,学生无法真正地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特别是在设计作品材料、工艺、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二、建立全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上述现状,高职院校应努力创建一种全新的适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但是我们不能够将其与“工作室教学模式”画上等号。“工作室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承担社会上提供的真实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由几个优秀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共同努力、共同完成。而“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实践,将学习情景职业化、将教学内容项目化、将学习过程岗位化,并且在教学评价当中体会到社会化。最主要的本质在于,能够在做中学习,能够在做中教学;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能力和素质相互推进。

三、高职《住宅空间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实施《住宅空间设计》课程工作室化的教学方式,要求在第一年当中的专业设计基础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配合上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上设计这一门课程。等进入到第二年的专业设计学习的时候,学生对于室内设计能够拥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人员。所以,我们可以在专业课程当中设计工作室化的校企合作课程模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化的设计当中去。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具备了内外结合、分层递进、承前启后等多方面的特点。在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当中,我们也可以将住宅空间设计分成两个阶段的教学:

(一)理论知识传授,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人士的修养。知识与修养是优秀设计人员拥有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石,因此,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应当注意让学生多去感受图片与实物。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中做到:泛读结合精读、听课结合自学、探索结合接受、理论配合实际。

(二)“真题仿做”,准职业化课程教学

“真题仿做”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在课程教学当中纳入企业完成或者是未完成的项目,通过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的配合来进行。当前,就家居设计与装饰施工行业来说,设计项目业务的来源有两类较为盛行的基本模式:一类是家装公司由设计到施工连体操作,包工包料,工程费用总结算,这类所谓取得工程的施工承包权、免收设计费的模式较为普遍,也存在明显的弊病;另一类是委托设计机构或工作室进行设计,交付设计费,由设计方在施工期间进行装饰工程监理、技术指导跟踪,施工另外委托单位进行。对于企业的项目流程来说,主要是收集项目信息,做好初步设计之后,再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完善方案,然后进行协调施工,最后在使用当中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将这一个过程融入到室内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去。例如:在室内水电改造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进行考察学习;对于选择室内配饰,也可以让学生到建材市场去,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根据项目的进程,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够获得分层递进的上升,在教学环节还可以将企业各类人员的专业讲座插入其中,也可以展览学生的作品,让教师和兼职教师来验收等。

在“真题仿做”的阶段,学生应该注意:针对实践课的性质,必须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复习;在开始实践课时,最好是根据本次项目内容编写出适合自己实践训练的有效方案或者编制预期的计划;在实践中,如果能够单独完成技能训练,最好是单独进行,这样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在实践中,要多思考、多观察,多了解、体会教师的操作、手法等等;如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或者是新的情况,要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无论对与错,但是不能够固执己见,也不能够墨守成规,能够在实践当中找到正确的观点;在实践当中,不是创新与观察就可行,还需要将创新与观察落到实处,能够在实践当中加以应用;在实践结束后,需要对本次项目的内容、结论、感受等等做出总结报告,以便后期浏览、总结等等。

四、高职《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未来展望

在《住宅空间设计》课程工作室化教学的未来发展中,我们希望能够将真正的项目融入到教学当中去。能够充分地利用自身条件,打造出真正属于自身的公司,从而为社会培养实用性强、能力高、富含创造力的人才:建立室内设计公司,能够承接项目,对外服务;在项目开展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公司氛围以及公司专属的文化,将工作室内的各种设施提升到真实公司的高度;在承接项目的时候,经济上能够满足独立承担的要求,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聘用的员工,都能够获取一份工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随意”地在工作室工作,能够给社会上一部分室内设计工作人员带来压力;能够打造出属于工作室的专属品牌,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总之,面对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日新月异,优秀的室内设计专业人员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复合型知识、高端型室内设计能力。对此,我国也将室内设计人员的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而这都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问题。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建筑室内设计市场当中占得头筹,就需要学校改变传统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迎合社会需要作为目标,努力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拥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室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晓.关于居室设计教学的思考[J]. 科技资讯. 2007(17)

[2] 万小寒.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评价体系初探[J]. 室内设计. 2004(01)

[3] 周磊.国内室内设计的现状[J]. 科技信息. 2009(08)

[4] 张玉.整体家居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0(08)

篇5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

《建筑装饰设计》是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教学资源的局限,这门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强调室内空间营造、设计要素搭配等方面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训练。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学习对象的需求,本课程尝试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探索出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并在课程中进行应用。

1 混合式“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B-Learning)是传统教学(Face to Face)与网络化教学(E-Learning)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以“混合学习理论”为指导,“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翻转;以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为起点,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完成课前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独立探索,确定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明确问题所在;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进而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既强调了课前学生的知识内化环节,也重视课堂上混合情景的创设,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试图通过“混合”而带来最优化的学习绩效和最佳的教学质量。

图1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

2 混合式“翻转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混合式“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对《建筑装饰设计》课程进行了具体实现。

图2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2.1 教学设计阶段

教师首先分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任务,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任务的制定必须以独立的知识点为单位,否则学生很难进行自主学习。为此,需要将整个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组织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再划分为若干小的知识点。

基于上述思想,对《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课程内容根据装饰工程项目不同,组织为两大模块,每个模块根据装饰内容不同,又划分成不同知识点,进行混合式“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每个模块由若干小的知识点构成,模块之间具有耦合性,各模块串联起来便构成完整系统。整个课程的学习结构如表1所示。具体针对“住宅空间设计”模块中的“厨房设计”这一知识点展开:

表1 《建筑装饰设计》混合式“翻转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结构

模块一 知识点 模块二 知识点

住宅空间设计 客厅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 商业空间设计

餐厅设计 餐饮空间设计

卧室设计 办公空间设计

书房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

厨房设计 娱乐空间设计

卫生间设计

2.2 课前准备阶段

(1)教学资料的准备。针对“厨房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教师先制作教学视频,既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也可以用录制视频或微课的方式,并收集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网络资源,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诠释出来。同时,布置相应的设计任务,给出户型的原始结构图和设计要求。

(2)教学资料的。教师将制作好的关于“厨房设计”教学资源,如图3所示,到师生交流平台,如世界大学城,QQ群等,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学生即时查看,并反复观看视频或学习材料,并对将不能完全理解贯通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以备在上课时与其它同学和老师交流。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历届学生中优秀的设计方案置于交流平台中进行展览,供学生设计参考。学生根据设计任务和厨房实际情况,对厨房设计中橱柜设计形式,厨房设计类型和风格选择,厨房电气设备与智能设置,厨房设计中材质与施工表现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和分析,在整个教学中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并进行方案设计。

图3 “厨房设计”教学资源框架

2.3 课堂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轻松灵活的课堂环境,具体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如图4所示。先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展示各自厨房设计方案的表现形式。当所有小组辩论结束后,要选出小组代表进行阐述其厨房设计方案。阐述过程中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阐述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给予解答。这时教师总结每小组出现问题与优缺点,引出本课题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师要给出合理化建议,讲出厨房的功能、设计要点及设计形式,基本设计原理的阐述,给出每组同学设计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心理定位分析,实际问题预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觉与正确指导。教师给出自己的设计及思考,让同学进行比较。

图4 课堂活动教学设计

2.4 课后反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点评,并提出本节课的思考延伸。学生针对教师的讲解巩固知识,并通过课后讨论、网络查询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引用。同时教师根据学生个人汇报、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网络或课堂中交流的活跃度等作为评估准则,得到最终成绩。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作业抄袭、实验内容拷贝等现象,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准确。

3 结语

翻转课堂所承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翻转课堂,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通过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从原来讲台下被动接受知识的“观众”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在教学任务的指引下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好的安排学习,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8).

[2] 吕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4(4).

篇6

关键词:理解性学习;深度学习;支撑空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9-0031-04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学技术为新时代下的学校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社会在加快步伐进入学习型社会。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断进行着分解与重构。如此,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深度理解复杂概念、深度掌握内在含义,并进而建构个人化、情境化的知识体系以便情境迁移用以解决现实复杂问题,更加注重批判性的学习与反思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即深度学习。[1]

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需要学习给养即有效的学习支撑空间的支持,学习支撑空间为学习者提供扩展性主题、学习情境、资源和工具、组织活动、评价等,学习支撑空间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创建协作学习、经验交流、共享、批判性反思的机会,促使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以进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2]因此对学习支撑空间的设计研究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文章突破传统研究基于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设计学习支撑空间的限制,从理解的维度探究促进深度学习的学支撑空间设计,期望为今后我国深度学习的实践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理论基础

1.国内关于深度学习研究概述

我国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张思琦在国际深度学习十年综述中指出,我国在深度学习研究领域无论从研究数量与被引指数上都处于重要位置。[3]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2005年发表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他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将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学习。[4]此后国内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深度学习的相关学术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浩、吴秀娟发表的《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提出了深度学习的几个特征,即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融合、促进知识建构、着力于情境迁移与运用、以问题解决为基础和提倡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其核心特征是高阶思维,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1]段金菊在其发表的《e-Learning环境下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中将深度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能够进行新旧信息的融合,即特征理念交互;其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反思和元认知的参与;其三是深度学习意味着高水平思维。[2]可见,我国在深度学习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核心研究团队已经对深度学习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遗憾的是,国内学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的百家争鸣而缺乏有效的实证研究及有效利用。

2.理解视阈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1)理解视阈

笔者以威金斯等学者所做的对理解力的评价的研究作为文章的研究重点。威金斯等学者从学习者的“理解”维度出发,认为理解是一种转换。转换意味着一种能创造性地、灵活地、流畅地在不同的问题情境或问题中使用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的能力,其将学习者的认知分为包含“解释”、“释译”、“应用”、“洞察”、“移情”与“自我认知”在内的六个维度。[5]具体如表1所示。

(2)理解视阈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威金斯所强调的“理解”与深度学习有相似之处。理由有三点:一是二者都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开展深度交互,从而在认知上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的状态;二是二者的表现行为都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高级行为表现,如反思、创造、评价等;三是二者在学习者能力上的表现都不仅是背诵、阅读等低级能力,更是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表现。

针对理解性学习与深度学习之间的相似性,本文从威金斯“理解”视阈的角度将“理解”作为学习者开展深度学习的评判标准,将理解性学习作为设计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支撑空间的核心理论依据,以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开展。

3.学习支撑空间设计概述

学习支撑空间设计兴起于美国,乔纳森与汉纳芬关于学习支撑空间设计的研究最具有影响力。乔纳森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支撑空间。汉纳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对学习支撑空间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对现有学习支撑空间进行分析与反思之后,汉纳芬等人提出了开放学习支撑空间。除了学习支撑空间设计领域的实践,汉纳芬教授还对学习支撑空间设计的理论、框架与设计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学习支撑空间设计的五大基础和设计原则的四大条件,这为方兴未艾的学习支撑空间设计领域夯实了基础。[6]

三、理解视阈下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支撑空间设计

笔者借鉴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体验,设计了理解视阈下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支撑空间,如图1所示。

1.理解视阈下的扩展性主题

理解视阈下的扩展性主题是创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支撑空间的首要环节。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中,知识点之间以线性结构向学习者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导致学习者较难在知识之间进行迁移应用。而理解性学习中强调的扩展性主题打破了知识点之间的线性结构,围绕某一知识点的核心问题,展开对不同子问题的讨论,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为学习者开展深度学习提供知识层面的条件。因此,理解视阈下的扩展性主题在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学习支撑空间设计中处于首要环节与核心地位,学习支撑空间中各个环节的开展都要围绕制定的扩展性主题展开,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2.促进理解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融入学习活动的基础,更是学习者开展深度学习的脚手架。在学习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围绕扩展性问题创设与学习者已有生活经验、学习经历相关的学习情境。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认识到学习情境对教学开展的导入意义,但大部分教师较难在该环节中设计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学习情境,导致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较难激发,更难与已有知识建立有效连接。因此,在创建促进理解的情境的环节,教师应注重学习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学习经历的相关性,设计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关的复杂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的学习成果能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得以迁移与应用,并为深度学习的开展奠定情境基础。

3.课程支持性资源和工具

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开展深度学习的知识来源,学习者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内化,形成个体内部的知识结构。而课程支持性的学习工具,尤其是认知工具的应用,能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对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因此,笔者将课程支持性资源和工具作为帮助学习者对隐性知识进行内化并将其显性化表征的学习支持,这种学习支持在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支撑空间的各个环节都能进行适当的应用,因此笔者将其置于设计模型的中心结构,表征该环节作用并支持其他环节的开展。教师在创建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支撑空间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环节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资源与工具支持学习活动的开展。

4.促进理解的组织活动

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内化离不开课程学习组织活动的支持。学习组织活动作为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形式,是学生建构知识、加深理解的重要来源,活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达到理解的层级,也将直接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7]以理解性教学理论为指导,要求组织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协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交流共享、解决问题,是将学生内在深度学习的结果――“理解”程度转化为外化学习表现的过程。基于理解的组织活动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特征。我国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探究学习能力欠缺是众多研究者公认的事实,因此,在组织活动的开展中需要大量教师的引导,前期扩展性主题、学习情境正是组织活动的开展起点。扩展性主题和学习情境的合理性、趣味性、真实性等,对学生活动的开展产生吸引和激励意义。此外,扩展性主题决定了活动内容愈加开放多元,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突出,资源和工具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选择。

此外,促进理解的组织活动也是展现学生理解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将学生隐性知识外显化的途径,课程支持性资源和工具也是学生表现的重要辅助。因此作为学习发生的具w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在前期的一系列的设计之后,才能达到支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5.以理解为导向的评价

以理解为导向的学习评价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开展,即强调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强调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可能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持续性地对学习者开展评价,一方面能有效评估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判断其是否进入深度学习,另一方面能对学习者的错误行为进行诊断,通过合理的教学干预促进其深度学习的开展。

在以理解为导向的学习评价领域,陈明选教授团队基于SOLO分类理论提出了围绕理解的学习评价设计模型,该设计模型从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与抽象拓展结构水平5种认知结构类型对学习者的过程性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价其是否开展深度学习。[8]该设计模型得到了深度学习评价研究领域的认可,因此本研究选用该设计模型作为评价学习者深度学习开展的工具。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设计不同的评价活动,打破以练习与考试评价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唯一标准,选用概念图、创建学习制品等评价活动,借助围绕理解的学习评价设计模型开展深度学习的学习评价。

此外,基于理解的评价不仅需要在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习者开展持续性评估,更应该在学习支撑空间设计的各个环节对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支撑空间设计情况进行评价与反馈,保证学习支撑空间的创设始终围绕解决扩展性问题与学习目标开展,并为学习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反思。[9]

四、设计案例――以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程为例

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的课程教材前言提出:该理论课程从微型计算机应用的实际出发,本着“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来指导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结构及系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微型计算机硬件、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微型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训练,课程的整体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以问题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促进学生获得理性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的理解方向发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以上理解视域下的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支撑空间设计模型,笔者以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程为例进行论述。

1.扩展性主题设计

以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程学习目标为依据,围绕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程相关的43个重要概念设计学习主题,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的小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有扩展性、价值持久等特点。

【案例】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扩展性主题设计:①主题:计算机系统组成。问题:计算机系统是指什么?计算机系统的具体分类是什么?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各自的功能是什么?②主题:微型计算机存储设备。问题:计算机的存储设备有哪些分类?机械硬盘与固态硬盘的具体分别是哪些?有哪些性能指标相区分?

2.促进理解的学习情境设计

本阶段以学生抽象知识和高阶思维能力为基础,使学生抽象知识和高阶思维能力在新情境中迁移应用,是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检验。

【案例】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学习情境设计:①在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程外部设备的学习中,展示平时在工作时遇到的问题,诸如打印机卡纸、投影机无法正常投影等等,让学生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体会并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故障排除。②在网络的组建及维护一节,展示真实建筑楼里的空间布防图,特别是复杂环境下的建筑构造图,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络综合布线,并设计出最优化的网络布线图,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思考,将学到的抽象知识在新情境中迁移应用,使其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3.课程支持性资源和工具设计

本设计模型不仅仅需要建立在已有的信息化软件和硬件上,而且也需要建立在一些认知工具上,同时应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开发学习资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共享等学习活动提供多元的路径选择,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案例】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程支持性资源和工具设计:①学生在课前观看课程设计团队拍摄出来的短小精悍的微课,预先进行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②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展示课堂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探究活动的流程,在课堂中为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提供了保障。③在每位学生的智能手机中安装课程建设团队开发的课堂同步APP,学生在视频专区进行微课的观看、学习,在答疑讨论区进行问题讨论、交流等。总之,课程建设团队为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提供了优质的认知工具。

4.学习组织活动设计

本阶段的活动以“理解”的理论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协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实践,解决问题,是将学生内在深度学习的结果――“理解”程度转化为学习表现的过程。

【案例】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程学习组织活动设计:①在微型计算机各部件介绍一节,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针对出现故障主机即无法正常启动的主机所呈现出来的现象进行各种推测,在良好的生生互动过程中,初步形成本组假设。②基于本组的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排除微型计算机故障,实现正常工作”的实验。③师生问答互动的方式,举出主机出现故障的现象实例,并提出问题猜想与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提升。④小组竞赛的方式,各小组展示讲解本组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5.以理解榈枷虻钠兰凵杓

基于理解的评估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从多个维度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准确的评价,使学生不但能获得辨析、评判等高阶思维,而且评价结果也能让学生产生反思活动,使深度学习过程循环发生。

【案例】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程评价反馈设计:①使用探究实验评价量表对本组探究实验的过程进行评价。②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利用移动终端内置的评价工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进行评价。③教师评价,教师做全面的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提升进行肯定,并在最终的学业成绩中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对学生个人及小组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束语

本研究聚焦理解视阈下的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支撑空间的设计研究,以理解的维度来进行学习支撑空间的构建,最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对文理科进行课程学习支撑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本研究设计以学习支撑空间设计模型为参照,仅仅提出了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程的设计思路,并没有在实践中验证其有效性,这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做的工作。此外,本研究设计参阅的文献资料少,特别是对国外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文献比较缺乏,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补充。

参考文献:

[1]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2]段金菊.e-Learning环境下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5):38-43.

[3]张思琦,张文兰,李宝.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引文分析及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2):64-72.

[4]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5]冯翠典,高凌飚.促进学生理解的评价――威金斯的理解力评价观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7):4-9.

[6]赵铮,王伟,周东岱,钟绍春.翻转学习中的动机策略及支撑空间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4):92-98.

[7]陈家刚.促进理解性学习的课程和教学设计原则[J].全球教育展望,2013(1):53-60.

篇7

关键词:课程细分 课程课题化 餐饮空间设计

一.餐饮空间设计课程的特点

餐饮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功能的餐饮空间的设计与处理的能力,从而熟练的运用设计语言进行中餐、西餐、茶楼等餐饮空间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在对特定主题餐饮空间的功能配置、操作流程进行组合与规划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餐饮空间艺术的创造力和社会实践的能力。整个课程涉及的领域很广,教学课时设置却只有64学时(其中包括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要想全面系统的讲解餐饮空间设计内容难度非常大,理论教学过多,学生们接受起来也很乏味,教学效果较差。

二.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课程课题化教学的区别

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全面的讲解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布置课程作业设计,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与表现做出指导。

课程课题化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适时分解课题(可以是真课题也可以是虚拟课题)。在课题展开的不同阶段,依据教学目的,教师在设计阶段的开始,系统的讲解本阶段的重难点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调研,即学即用。在完成设计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分段掌握理论知识,分组合作完成课题设计,目的性强,理论掌握有重难点区分,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提前感受在未来的职业中的设计工作流程与方式,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课题化教学在餐饮空间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模式

1.课题选择与设置

课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这里笔者在课题前加上课程一词,主要是指在某一设计课程中,本文主要指在餐饮空间设计这门课程中的主要或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教师有目的梳理后结合一些实际工程项目,最终以课题的形式展现。以往的教学中单纯性把公司的实际项目导入课堂来增加教学与社会的互动,对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确实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大多数项目受客户的约束大,过于“功利”,学生都处于盲目的应对中,对一些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得不到全面的锻炼。因此在课程课题化教学的课题任务选择中,要谨慎选择。餐饮空间设计课程设计范围广,根据经营内容包括中餐、西餐、快餐、风味餐厅等;再加上经营模式与经营规模的不同,该课程的深度可想而知。所以笔者在此课程中导入课题化教学,通过不同子课题的设置来完成总课程的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如果实际工程项目满足不了教学知识点的覆盖要求,教师根据需求自定虚拟课题来补充,虚实结合,大小适中,学生分组完成,再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教师总结指导。

2.课程课题化设计执行环节设置

课程课题化最大的优点就是使庞大复杂的课程,分解成若干个小的课题,有针对性的逐个学习,化繁为简,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化的实践设计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收集一些与餐饮课程相关的工程资料,形成一个个子课题。并联系几个在行业内比较有实践经验的人参与教学形成一个课外指导教师团队,对分别选择了相应公司餐饮项目的学生小组给予一定的方案指导。

然后,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要讲解课程的主干知识,根据课程覆盖领域分解课题,形成不同的理论研究方向,也就是本课程中第一阶段子课题出现。同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子课题选择,完成课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全班进行调研报告汇总,在这一阶段中锻炼学生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学生相互之间互补学习。这样节约了学习时间,更能锻炼学生分析和沟通能力。

其次,通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餐饮空间的不同种类设计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就是教师公布准备好的课程设计课题,学生根据调研或兴趣爱好选择课题进行设计,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般为8个课时),这是本课程中第二阶段子课题。本阶段的课题较小,例如餐饮空间中的水吧或者冷饮店设计,面积在50平方以内,功能要求相对单一。要求学生每人一组独立完成,并作出主要的方案图纸。全班进行综合评价。

然后,在完成上一个课题后,教师再次布置较大餐饮课题。例如独立的中式餐饮或者各种风味餐饮,经营规模较大,功能要求复杂的设计课题。学生再次分组完成(一般每组3-5人)。完成课题时间大约在4周之内完成。要求每组设计出较完善的方案,有较大创新,功能齐全,风格突出,并完成必要的效果图、平面图、立面图、分析图以及设计说明等,每组都要选择合适的形式展示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课外指导教师和课程主讲教师构成指导团队,辅助学生完成每个设计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方向的指引者、执行的辅助者,可以选择性的参与到学生团队中去参与设计。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方案汇报,邀请课外导师进行方案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能力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进行作业展览与汇报。在本阶段中学生要对课题进行分析说明,阐述自己方案的形成过程、文化元素的应用以及材料选择等,这样的交流不仅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同学们对不同课题产生进一步了解。

3.课题完成评价标准设置

课程进行课题化改革,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设置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标准很有必要。设置合理的课题评价不但有利于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还有利于师生教学行为的良好互动。在课题课程化的教学评价中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生执行过程中的表现,当然学习成果的表现与汇报也非常的重要。这里完美体现了教学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中,紧紧围绕餐饮课程的知识点和室内设计行业能力要素展开,全面评价学生对餐饮设计课题“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行业素养”的掌握情况,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素质培养。

理论知识评价。对于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而言,视觉表现的能力要比文案策划的能力好的多,故我们在本次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把文案书写也纳入评价标准,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文字与语言阐述讲解方案设计的立意、设计构思、成果。设计的最终效果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外显,而设计效果的好坏除了与理论知识有关,还与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有关。因此,我们对理论知识的评价应与专业技能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并注重理论知识如何通过专业技能在最终设计方案上体现。

专业技能评价。餐饮空间设计属于实用设计领域,好的方案就是用适宜的材料和形式表现出来,否则就没有意义,专业技能就是衡量这种“适宜表现的手段”,故此专业技能评价是本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本项评价中我们把立意草图表现、软件制图表现、制图规范、施工工艺、材料的选择等设计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把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元素提取、文案表达等设计为学生应掌握的“综合技能”。

行业素养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方案操控能力、与甲方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展示能力、行业创新能力等。在这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整个课题完成过程进行跟踪,才能做出客观评价。最后主讲教师汇总学生分别在每一阶段的成绩给出最终成绩。

四.结语

课程课题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课题内容选择,教学环节的执行控制,还是课题评价体系的设置,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的扩大学生设计实践领域。以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设计方法和提升设计品质为直接目标,设计合理的课题评价标准,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课题化教学理念体现的是对教学实际与行业实际的尊重,以教学辅导团队合作、学生团队合作以及教学课题开放性为特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中的成功应用,对于课题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的其他课程的教学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大勇:基于工作流程的课题式教学设计与探索[J] 装饰 2010(6)91-93

[2]薛野: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82-83

[3]陈江:“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J] 装饰 2013(3)125-126

篇8

工作室制度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德国一家著名学院中作坊式教学模式演化而来的。工作室制意在培养学生设计素质以及创作能力,开创了种新的教育模式,也是现阶段高校工作室模式的原型。基于此,加强对基于室内设计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工作室构建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室类型不合适

现阶段,高职院校工作室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是以导师为核心的导师工作室,主要是为了完成教研、科研工作组成的工作室,对教师综合能力、专业技能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对参与的学生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导师工作室一般适用于研究生教学。第二,是校企合作工作室。所谓的校企合作工作室,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目的。很多高职院校片面对追求精英教育,推行导师工作室制度,不适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

2.1作室设置方面不够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工作室设置中存在定的问题,没有根据室内设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工作室情景、学习过程等,导致专业教学与工作室教学不能有效衔接。例如,工作室教学仅仅在大三才开展,大二没有开展工作室,两者衔接不当,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

3.室内设计教学课程设计和工作室模式不匹配

工作室教学与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不同,必须有效的调整课程体系。调整课程体系的核心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知识需求,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对以往室内设计课程知识点、各个专业教学进行重构、组合。同时,工作室教学模式中,还应该导入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来说,引入项目过程中没有经过仔细的筛选,随意的引入项目,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室项目不够匹配,严重影响工作室教学优势的发挥。

4.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没有渗透到全过程

在校企合作工作室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类资源,不断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室教学还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对企业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全面,工作室也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构建室内设计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有效措施

1.基于室内设计工作过程,保证工作室设置的合理性

所谓的工作过程,就是件工作任务从开始到得出工作成本的完整过程。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也逐渐成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在很多设计公司、装饰公司对空间设计分门别类,根据这种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将室内设计工作室教学工作任务细分为办公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在设置工作室过程中,还应该综合考虑学院的资金、场地等实际情况,保证室内设计工作室设置的合理性。

2.做好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工作

在传统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从基础理论知识开始,逐渐进行专业设计教学,最后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逻辑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但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由于各类课程之间相对孤立,无法将室内设计工作全过程衔接起来。在高职院校培养室内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课程体系的重构工作,从各个学科中提取出有用的知识点,然后经过重新组合,对教学进行详细的设计。

就拿居住空间室内设计来说,可以将与之相关的家居陈设、照明设计、材料工艺等知识点提取出来,构建成个完整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集中的、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并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将这种课程重构优势发挥到最大。

3.组间校企合作工作室,实施全过程人才培养

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院校、企业的资源,工作室教学不仅服务与院校,也应该服务与企业,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双赢。将工作室设置于院校内部,这样也方便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为工作室的开展提供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投资,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利以及利益。

全过程还应该包括对教学的有效评价,包括对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实行全过程的评价,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另方面,抓住课程设计、项目选择以及教学组织三方面评价关键点,还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等,将过程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篇9

一、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通常秉承理论灌输———理论引导实践———实践总结的规范化流程,而这里提出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则是以实践考察———引入理论———理论结合实践———总结分析———综合评价为课程框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纯美术教育,它是以实际生产生活体验为基础,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存空间质量为目标的设计专业。脱离了实际生产生活体验根本谈不上环境艺术设计,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亲身接触应用环境空间领域的机会和平台。传统的引导灌输、总结前人经验、以获得设计结果为评价标准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很快掌握设计技巧,但也会限制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只适合培养工匠而不适合培养设计创新人才。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创作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思维,而不是固守规范化的设计定式和思路。

二、推广互动开放、探索式实践教学方法

在西方设计学校,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里度过的,他们能够接触到最好的机器设备及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便可以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去。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做得很欠缺,因此我国设计类学院应注重推广互动开放、鼓励探索式实践教学方法。所谓开放式互动实践教学,即教学方式开放,直面市场,目标明确地培养人才,形成人才与市场、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教学中要实行校内工作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双向互动。鼓励探索则是指改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和诱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首先,根据不同专业设置各类工作室,如电脑演示制作工作室、材料工作室、家具和模型工作室、印染工作室及设计相关的实践工作室等。通过工作室互动教学,既能够发挥教师的长处与优势,又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当然,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研讨和讲评。其次,设立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项目,可满足三者的共同需求。艺术设计教育应在不断修正课程结构的同时,创建实践基地或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公司企业参与实践[1],了解和操作设计的整个过程,从而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对接。再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的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时,可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当地的建筑装饰公司实习,寒暑假期可安排学生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筑装饰公司实习,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企业进行网络远程合作[2]。让学生在实践基地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直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与各种客户打交道,在实战中提高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当学生从基地返回课堂后,在学习中会更有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教学效果极为显著。专业教师也要加强和企业的横向合作,把企业在市场中承接的室内外设计项目带入课堂,转化为课堂训练作业,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与客户充分沟通,开展实际项目的操作实习,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专业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专业理论学习的目的,吸收更多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的前沿信息,并进行理论性的总结归纳。高校也应建立适当的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项目,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实践考察和实习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实践为依托,不断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现有的课程结构通常将实践课程单独安排,如很多高校将艺术类学生的采风写生安排在大二下半学期,实践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半学期,这是不合理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很多课程的开设都应该配合相应的考察实践学时。如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照明设计这门课程,教师讲授过理论课程后,带领学生考察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博物院、郑州国贸中心、郑州金博大等几大商场以及郑州灯具市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迅速掌握大型会议展览空间、博物馆空间、综合商业空间、大型酒店空间中照明设计的关键性内容。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洛阳新区进行考察,让学生对整个洛阳新区融古迹遗址保护、科技文教体育、公共娱乐休闲、商贸物资流通、政府行政核心、高新经济开发等六大功能的科学合理设计有了立体的、真实的体会,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因此,加强和完善实践考察、实习课程体系应在不断修正课程结构的同时,创建实践基地,与社会接轨,使实践实习课程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实践实习的过程提高理论学习效率,将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调整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设置

篇10

展示设计既是综合性设计,也是立体三维的空间设计,注重三维空间全方位的统一与和谐。展示设计更强调展示空间的创意性,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以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设计创意是设计艺术的重要一环,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来表达设计构想及传递设计信息,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空间思维活动。展示设计行业需要具有创意思维的设计师。但是,目前市场上真正具备创意设计思维的设计师并不多。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展示公司由于频繁的展览会或者过多的展示设计需求,在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基础上,要求设计师高效产出,这导致了设计师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设计缺失创意;第二,专业课程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能够了解相关展示行业设计原则,做到符合设计规则,但是与市场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抄袭和模仿,没有属于自己的创意思维,工作后感觉力不从心。曾有一名成都的展示设计师这样写到:“中国展示行业不需要设计师,只要到国外的展会溜一圈,就够设计师用好多年了。”看到这些无疑让人心痛。但这是现实,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笔者更多地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和开发。

二、创造性思维对于展示设计的重要性

(一)三大构成与展示设计专业的关系

三大构成是1911年包豪斯学院提出来并加以归纳总结出的关于艺术美学的设计基础原理,也是展示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每一位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都会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学习三大构成,但是这个课程结束后也就从学生的思维里面淡出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三大构成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二)构成课程的实施应用策略

在展示设计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趋势下,有必要对展示设计基础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参考当前我国乃至国际设计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等,从“立体构成”的角度入手,在教学阶段循序渐进,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设计能力。立体构成是现代造型设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构成原理遵循的是抽象的思维方式,用抽象的视觉语言表达理性和数理逻辑,并赋予其美学价值,是一种严谨性、规律性和秩序性的美。在构成教学体系中,“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包含了从纷繁复杂的自然形态到简练生动的人为形态。立体构成主要是围绕空间的立体造型活动,展开对造型中各种要素及所出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习,旨在提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并从立体构成的材料运用上结合专业课程设计,强化对材料的认知、利用与立体空间感受。因此,要通过对立体造型、色彩与空间的分析构成手法的大量实践,用最新、最优秀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资料,以最直接的方式证明立体构成在现代设计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研习中产生对立体形态空间构成的兴趣。为了形象直观地表达立体构成的实用价值,并通过对基本造型材料的了解及在运用中施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获得立体造型的真实体验,如何提高展示设计专业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创造能力就成为展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立体构成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空间形象思维,大多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做了很多关于立体空间形态和材料的探索,但是没有真正触及到和专业的关联。笔者认为,在立体构成中应该加强对基础型的变化,激发对空间形态的探索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完成艺术设计的基础。当年包豪斯所采用的“思维体操”,也就是创意思维和头脑风暴的练习,是值得我们沿袭的。对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到设计不是抽象、遥远的,从这些基础的变化中寻找创意思维的开发。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和展示设计都是源自与基础形的变化,如“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等。逐渐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思维的概念及能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活跃性。在立体形态构成的课程中不但要训练他们的设计思想,更要重视训练他们对实际材料的操作和对形态的理解和组织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