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浙江省安吉县是最早践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的塑造和经济建设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第一生态县,并从乡村的社会和景观两个角度出发,对“美丽”一词进行了重新解读,为我国全国范围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在积极加强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出发,充分利用各个乡村景观构成要素,才能够提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特性和科学性。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聚落性景观和生态性景观两要素共同构成了整体的乡村景观。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的建筑以及整体的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作为环境景观,在整体的乡村景观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这是因为较高的观赏价值存在于聚落性景观中,因此加大对这部分景观的完好保存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在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发展时间里,会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都将被乡村建筑景观所记载,因此村庄特殊的审美倾向将被当地建筑充分的展现出来[1]。例如,在安徽宏村,乡村建筑中完整的保留了徽派民居,因此在现代社会,可以将拥有上百年历史文化的村庄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审美功能。
乡村中的广场、庭院、文化场所等公共活动空间,都是乡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环境是村民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区民族特点不同,因此这部分环境也形成了一定特色。
由此可见,乡村建筑以及乡村生活环境对乡村聚落性景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因此决定了乡村规划设计者必须在尊重村庄肌理的基础上,才可以规划设计乡村聚落性景观,加大对村庄原始形态的保护力度,尽量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这是规划设计村庄基础设施以及村庄聚落风貌的重要内容。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中,包含多项组成内容,如自然保护区、水文、植被等。这些景观不可以被乡村建设用地所占用,在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2]。森林绿地、植被斑块以及生态防护林等是植被的组成部分,在加大对这些内容的保护力度过程中,景观规划设计还应当进一步统一设计自然生态环境内容,实现科学布局,从而促使乡村开发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合理而舒适的服务,并为促进当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湿地以及河流等都是水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科学规划以及生态设计应用于这一系统中时,有助于提升水体景观的优质性;生态敏感区即自然保护区,通常需要得到重点保护,才能够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新寨村地貌特点为喀斯特地貌,拥有3.5km2的区域面积,村户数量为185,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合理构造乡村生活空间和凸显乡村的地域特色,提升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2.1 合理构造乡村生活空间
街道是构建整个乡村的重要纹理,是乡村空间特色形成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才能够提升乡村生活空间的合理性,在满足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给予村民最大的舒适度。例如,为了满足村民正常的步行需求,应确保村民可以在15min以内到达公共服务设施地,而900m的半径应当存在于公共服务设施中。而要想提升人际交往的便利性,村民应当能够在10min内到达目的地。如果步行速度为1m/s,那么,600m应当作为人际交往的半径[3]。由此可见,在规划设计乡村建设用地时,不可以盲目扩大范围,从而降低乡村生活空间的这通达性,影响村民生活质量。
2.2 凸显乡村的地域特色
当地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是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予村民最大的精神财富。因此新时期在积极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当地地域特色的凸显,充分利用乡土元素,如包含当地历史文化的建筑以及特殊植被等[4]。同时,在凸显地域特色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促进自然景观同生活环境的融合,在重视域特色的规划设计中,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求乡村规划设计者能够全面C合考虑乡村的生态、环境、经济等因素,从而在美化乡村景观同时,加大当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力度,从整体上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展开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能够加大对乡村与生俱来的特色利用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景观要素,从而凸显出乡村景观的个性化特点,在给予当地村民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基础上,为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32(1):28-31.
[2] 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34(1):39-43.
[3] 陈胜.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探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现代园艺,2016(6):111-111.
篇2
【关键词】传统乡村聚落;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乡村文化;婺源乡村聚落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的乡村景观、不同的乡土民俗等都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游的兴起,中国的古村落,以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久经都市喧嚣的人们慕名而来。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一些城市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乡村旅游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乡村聚落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美丽家园,亦是我们后代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梦里的“老家”,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传统乡村聚落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传统乡村聚落有计划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一)保护我国传统历史遗产的意义
传统乡村聚落是中国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这一方水土中休养生息,辛勤劳作,进行物质创造、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形成了灿烂的村落文化。这其中包括古建筑物、历史遗址、工艺品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地方戏曲、舞蹈和各种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江西婺源吉村落以传统的徽派民居建筑著称,是乡土建筑的精华,拥有江湾、李坑、汪口、思溪、理坑等许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这里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亭等古建筑遍布乡野。江西婺源白墙黛瓦的古民居在炊烟袅袅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海市蜃楼的风景与高大的百年红枫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徽派古村落形成了一幅幅天人合一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古村落的居住理念、村镇布局、外形意蕴、三雕艺术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这笔制作精美的建筑遗产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极具研究保护价值及审美价值。
(二)推动中国广大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游的兴起,中国的古村落,以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久经都市喧嚣的人们慕名而来。
以婺源为例,婺源近些年来一直充分利用县内保存完好的生态和传统乡村聚落的种种资源,依托“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这一金字招牌,着力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样,使得婺源本地的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婺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婺源古村落的知名度,增强了普通民众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古村落的保护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三、婺源乡村聚落开发中的文化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异常迅速,也正是这样蓬勃快速的发展让婺源人民措手不及,远远没有做好对本地文化保护的思想准备。在新农村建设与全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与突出。本地的政府已经逐步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婺源县政府各个部门也都为保护乡村文化作了不少努力,但同时也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地政府的一些保护措施在乡、村一级往往会没有落到实处,这可能会使得县政府的文化保护政策与村落实施相脱节。有的村委和旅游开发商为了眼前私利,加之保护意识薄弱、保护知识有限、制度不全、资金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实施保护措施或保护不到位。
近年来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由于随意新、改、扩建古建筑,古村中出现了许多现代风格的民居,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材料,改变了古建筑的结构和用途,让整个村落的古风消减不少。李坑村部分村落巷道青石板年久失修,下水道排水不畅,雨天雨水排放受阻,巷道里污水横流。加上垃圾的侵袭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对村落环境造成局部污染。政府在强制保护一些重要古建筑的同时,对普通民居的维护和维修方面做得不够,出现了古村落整体风貌保存不完整的现象,对古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许多古村落试图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新农村建设,而原生态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为游人如织的景点后,大量的游客涌入,停车场、水泥路、旅馆的修建破坏了古村落的原貌及其独有的幽静和美丽。同时,许多古村落景区不限制游客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古村落环境人口容量,对古村落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婺源秋口镇李坑村,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五六千人,甚至上万人,这严重破坏了古村落及其生态环境。不敢想象,如此过度的开发,若干年后,曾经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依旧。此外,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乡风民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在许多古村落,家家户户都开起了餐馆、旅馆和小卖部,景区商业味太重。当前古村落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古村落中很少有人知道本乡本土的历史,很少有人能说出传统的礼仪、风俗,更没有人去关心和继承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地方戏曲等。同时,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也仅仅停留在古村落建筑、乡村自然风光开发上,而对于古村落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的开发较少,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挖掘和展示。
四、对婺源乡村聚落开发中文化保护的建议
婺源丰富的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和世外桃源式的乡村风光.是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但如不健垒保护措施,切实保护婺源古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它们就会不断受到损害,从而危及婺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婺源旅游发展速度极快,一切都在迅速变化之中。对婺源乡村文化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系统整体的。要把古村落当作一个历史整体加以保护,而不是对单个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但要保护好有重大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古建,也要保护乡村最根本的组成部分—普通民居和村民的普通生活。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1)进一步加强对婺源古文物的保护
(2)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景观;生态;旅游
1引言
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成为了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森林”,生态、自然、质朴的环境已经荡然无存,城市的居住者离自然也越来越远。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农民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巨大的转变。农村开始盲目模仿城市的建筑风格,拼凑出了风格杂乱,没有价值的农村建筑。这种盲目的跟风,不仅毫无美感和特色,也使农村丢失了原本的乡土特色。因此农村景观改造面临着一个杂乱的现状,对于这种恶劣现象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使其回归原本的自然的美丽乡村。
农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和都市景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将设计城市景观的方法用在农村景观建设中。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将农村建造成现代化的城市,而是要在农村耕地和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耕种用地不变少,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农民生活富裕,农业增收等等是建设农村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农村景观设计的基础和要求。设计者应实事求是,立足于农村客观形势和状况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2农村景观设计的意义
农村景观设计对于新农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能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资源,促进农村农业增收,带动农村经济,使农民致富。
首先,解决农村的生活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一方面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其次,农村俊秀的山川河流,浓厚的聚落文化,民俗风情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开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
最后,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工作压力极大,需要一个自然的,宁静的,优美的地方放松心情。农村就具有这种优势,美丽的田园风光越来越受到城里人的喜爱。城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思想和经济差距。
3农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3.1保护农村自然环境的原则
城市圈不断的往外扩张,人口急剧增大,很多污染严重的工厂选择建在人口较少土地较多的农村,对于卫生保护意识薄弱和卫生设施基础不完善,这无疑对农村环境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农村景观设计的最主要目的和意义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农村工作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的保护。
3.2尊重农民耕作生活的原则
设计应围绕人的生活需要,如果脱离人的设计则会变的毫无意义。进行农村景观设计需要到实地进行调查,解决实际问题。不了解农村当地生活的环境和状况,是无法设计出符合满足农村的景观设计,不贴合农村生态环境的景观设计会破坏农村的自然环境,影响农民的赖以生存的耕地。
3.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
农村景观设计需要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本土资源提供农村生产、生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加强交流和融合。最近几年,农村观光旅游发展较为迅猛。很多地区抓住了这个机遇,充分调动本地的各种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很多成功的国外乡村景观生态旅游案例,在不断的启发我们,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的美丽乡村。农村旅游景观设计,不经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防止本土文化的流失和破坏。
3.4弘扬宣传本土特色的原则
乡土文化,包含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是人和土地和谐共生的揭示。而这种“土”味浓厚的文化,如果不加以保护,往往会在时代的洪流里慢慢的消逝。发挥和传承本土文化显得尤为的重要,乡土文化是经过千年岁月累积而成。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样神秘的东西也随之越来越少,一些原始的,质朴的村落经过开发早已丧失了最初的形态。一般那种越是偏僻,越是很少与外界来往的农村聚落,本土文化保留的越是完整。“乡土”是农村的灵魂,失去灵魂的农村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3.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的背景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农村的沼气经济、实用、环保、节能,有利于农村可持续的发展,在农村景观环境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让环境变得更美丽和清洁。
4农村旅游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人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将焦点放在田园风光上,农业从第一产业开始转向第三产业。因此农村旅游景观设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4.1景点的设计
一般作为旅游开发的农村,自然山水风光一定是非常宜人的,设计者不需要刻意再去雕琢和人工化造景,而是需要将其自然发挥到最大。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景点景观设计,例如农耕艺术、美化农庄菜园、养殖业环境的美化,将农作物进行艺术造型改造、采摘温室瓜果。农村旅游场景的布局应该围绕形式美的原则,突出景点特点,强化和营造纵向上的视觉美。
4.2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设计
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吸引着城市人,农村农业园在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特色来迎合城市人,麦田、菜园、果园、梯田、苗圃、温室、鱼塘等做为农业园的内容,可以进行特色旅游改造,可以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和瓜果蔬菜。
大地的艺术是自然美的,农耕田园艺术是人工和自然结合出的艺术美,是包含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的美,是感人至深的美。
4.3旅游商品的设计
民间手工艺具有地域性、艺术性、大众性、娱乐性等价值,像拨浪鼓、竹蜻蜓、风筝、面具等都是民间传统玩具。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体现。现代物质、文化的冲击,很多乡土民间艺术品因为没有了实际效用而成为观赏物或者逐渐的消失。设计者应挖掘这样的具有价值的民间工艺品,吸取其中的特色,加以利用、改造,设计为有价值旅游纪念商品。
5结语
新农村景观设计需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凸显文化特色,不然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一些不正确的农村建设理念需要纠正,设计者应该用最质朴、经济的设计描绘新农村蓝图,唤回那些自然、和谐、宁静的美丽乡村。“创造白话的城市和白话的景观。尊重平常、回到人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以获得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我们需要白话的农村。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农业人口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功能整体综合退化。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农村空心化的前期,其主要表现为均质化的村落因规模急剧拓展而呈现“外扩内空”的空间格局;21世纪初至今是农村空心化的后期,其表现为传统村落因人口向城镇迁移出现“人走房空”的萧条景象。综合来看,农村空心化不唯是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就其本质而言,亦是城乡关系失衡的具体表现。农村的衰落和空心化成为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为乡村治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家庭的残缺与不和谐,造成了农村社会的不和谐;农村教育、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的加大,使农村呈现出总体性衰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农村空心化的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政治民主和基层治理的重要基础。其可以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就近、就地解决农民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盲目流失,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恢复农村经济的活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田园城市的理论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基于“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思想的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下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是遏制农村空心化趋势,建设“田园型农村社区”的重要理论依据。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空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农村因缺少劳动力面临发展停滞,而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病(如交通、环境等)问题突出,与我国当前的农村发展状况比较相似。霍华德指出,理想的田园城市应当既体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城乡融合的自然之美,又能反映机会均等、充分就业、无贫民窟的社会公正。他的这一主张实质上强调了要以城乡发展的互动与和谐取代彼此的孤立与分离。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霍华德在田园城市规划理论模型中,把城市规模控制在6000英亩(约24平方公里),其中心城市面积1000英亩(约4.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5000英亩(约20平方公里),人口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市中心建有中央花园和公共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市政机构、学校、商场、医院等),由6条林阴大道把城市分为6个部分,并通向乡村;居住区建有环形铁路,临近铁路建有工厂、牧牛场、市场等,农田中间有小块宅地由经营农田的农户居住,田园城市的土地及其收益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居民生活并工作在田园城市。英国新田园城市理念,融入“社区参与、有机增长和自给自足”三要素,更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实践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理论模型最适合我国农村小乡镇建设,构建“田园型乡村社区”,为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首先,科学规划农村空间布局,治理农宅闲置和农田抛荒。农村“空心化”从空间上表现为许多旧村老宅空置,尤其在交通不便利的边远山区因无人耕种的农田,长年荒芜。应按照产业区、生活区和农业区分明的原则合理规划农村空间布局,将小的自然村和大的行政村进行有规划的合并,建立适合3万人左右生活的“田园型乡村社区”。完善学校、医院、银行、图书馆、农贸市场、商业街、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还应设立工商、卫生、交管等政府公共服务窗口,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其次,建设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多农民退出农业生产。为了规范农村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土地的再生产能力,需要构建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将土地实行统一流转,按照土地的不同使用途径进行集体经营管理,在农业区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政府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补助特色养殖业发展。村集体可成立“苗木公司”,将原来的林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苗木公司每年获得的效益由全体村民共同受益。村民每亩土地每年可以获得相应的土地流转费,农民可就地转化为苗木公司的“工人”,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苗木基地本身则成为绿色防护林和社区的“绿肺”。在产业区建设村办企业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拿出一部分非耕地(比如原来的旧村落),建设工业园区,统一建造生产厂房,鼓励村民兴办企业,就地解决村民就业。第三,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由乡镇改建的“田园型乡村社区”,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保制度,让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社区,村民实现集中居住和福利保障,耕地实现集体流转,劳动力就地实现就业,农民不再外出打工,合家团聚,空心化趋势下出现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自然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发展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实现农村传统社会中的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
荣获“2013年全国十大美丽乡村之一”称号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就是典型实例,人们在“田园型乡村社区”――永和社区安居乐业。
加强农村空心化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保护,农民生活更有保障,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农业生态更加优良,农民权益得到更好维护,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篇5
桥溪村位于桥墩镇东南部,与五凤片区相毗邻,2019年村社规模化调整时,由原横墙、天星、蕉坑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545户、2446人口,下辖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7名。2020年村集体收入118.4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2万元。2020年被评为温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
二、文明村创建工作成效
我村于年通过县级文明村验收。近年来,我们在抓好农村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同时,始终将文明创建贯穿每项工作之中,形成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手抓”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抓党建、树形象。新村融合后,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提出了“共融共促谋新篇、合心合力建新功”的工作目标,多管齐下,对新班子队伍进行高标定位,建立“承诺同作、工作同抓、责任同担”的“三同”管理机制,极大激发了全体干部的工作热情,为新村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投入资金50多万元,建成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县级党建示范点。
2. 优环境、促民生。自2019年以来,我村全面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活动,委托设计单位对全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对全村范围内的民居按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天星、横墙所有民房外立面改造,完成6.9公里四好公路建设,完成平水古道桥溪段建设,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绿化亮化等工程,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成为了各地争相观摩学习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3. 强阵地、树标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村把文化阵地建设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筹集资金近300万元,利用原村小学校舍改造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乡贤纪念馆,并以三个村历史衍变和整合撤并为背景,精心打造“乡村记忆馆”,集中展示历史沿革、乡风民俗、乡贤事迹、好人好事等,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
4. 聚乡贤、谋发展。本村民风纯朴,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热情高涨,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下,多年来共募集乡贤出资1000多万元用于村里的各项事业建设,并在率先建成了全家首个乡贤纪念馆,大力弘扬乡贤艰苦创业、爱乡敬老、无私奉献的精神。
5. 摒陋习、树乡风。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浙江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一约四会”和“乡贤理事会”,结合本村实际研究制定《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光盘行动”、“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成立由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等乡贤组成的乡风评议组织,针对村里的好人好事、道德风尚和移风易俗活动,开展乡风评议活动,有效推动了乡风文明和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
6. 崇孝道、护幼苗。积极利用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广泛开展敬老护老活动,不定期组织公益志愿者队伍为村里老人上门体检、送医送药;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庆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为全村老年群众举办敬老宴,同时经常性组织下乡文艺演出、戏剧演出、灯谜竞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春泥计划”。积极做好“春泥计划”的宣传工作。把春泥计划的目的、意义、内容告诉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家长,提高春泥计划的知晓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春泥活动计划室、道德讲堂等阵地,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各类活动,组织温州技术学院师生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学生的假期生活。
7. 强氛围、育新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在村内显著位置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等宣传标语,营造氛围的宣传浓厚,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新的风尚。积极开展了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十星级文明和身边好人、家庭户、好媳妇、好邻居、好少年等评选活动,邀请书法家为群众开展“晒家风、亮家训”送书画下乡活动,积极培育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8.优服务、重治理。建立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全天候安排人员值班,制定“最多跑一次”清单,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有效化解村民的矛盾纠纷。多年来,全村无重在刑事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发生,未发生一起涉“黄毒赌”事件,村内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巩固文明村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创建市级文明村。
二是在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制约本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创收。
篇6
1.1乡村景观的概念
景观一词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科之间有不同的解释。在地理学中,景观就是存在的一种景象,是一个地方的风景特征,是这个地方独一无二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又被分为特殊的3类: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城市景观。在纯自然景观中,顾名思义,就是纯天然,不经过人工雕琢。而乡村景观则是在乡村人为下进行轻微的雕琢,没有很大的建筑或者风景。而城市景观就是把乡村景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背景。
1.2乡村景观的特点
1.2.1自发性。
乡村景观的存在不是经过特殊雕琢,它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必然形成。在有农村形成以后必然有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的体现在农民辛勤劳作下无意中产生。它没有经过农民刻意的雕刻,也没有为了好看而特殊制造,乡村景观完全体现农民为生存对自然做的一些轻微改造。乡村景观的形成是人类与自然最初的相处,它是自然环境下的一处美丽风景线。乡村景观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自发性,是人类依赖自然的体现。
1.2.2生产性。
乡村景观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在农村中,人们为维持生活,只有对大自然的土地进行劳作,对土地进行耕种,这一切是为生存。而乡村景观也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形成。从乡村景观中可以看出村民们对自然的改造,可以看出村民是为生产生存对大自然的一种粗略开发利用。所以,乡村景观具有一定的生产性。
1.2.3地域性。
乡村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些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乡村景观也不同。不同地域,生产方式也不一样,在我国南方和北方明显可以看出在田地方面的差距,所以乡村景观在地域性方面非常明显。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下,乡村的文化也越来越进步,乡村景观也会随着地域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乡村景观在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启示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在现在园林中也应用起来,体现园主的返璞归真不忘本。乡村景观对园林设计具有深远意义,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可以参考乡村景观的特征,加入园林设计中,让园林更有一番风味。
2.1乡村景观的艺术再现
目前,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都加入一些乡村景观。这也是乡村景观的一种艺术再现。我国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分析研究西方园林设计的目的,适当加入一些乡村景观。在城市景观中,乡村景观也是一道风景线。在公园设计中,可以直接加入乡村景观,体现我国美丽的田园风光。
2.2耕作景观的再现
美国风景园林师丹•克雷、埃克博和罗斯认为农民是“首席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农民的辛勤劳作,在劳作中体现的风景园林,是汗水的结晶,具有很大的意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当加入一些耕作景观,可以作为整个风景园林的特殊设计。中国土地中梯田就是美与使用相结合,对我们的视觉有一定的冲击力,使我们看到时产生不同的情感。
2.3把乡村带入城市
“把乡村带入城市”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最令人瞩目的贡献。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他认为把乡村景观引入城市公园,是城市对大自然回归的一种体现,能够很好地解决城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城市人的生活减少很大的环境压力。
2.4变化的风景
在过去园林中的设计,人们都希望看到的景观能够一沉不变。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不变不再适应。一些设计师认为,景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一些变化,这样更能适应现代的环境。乡村景观随时间的变化有不同的动态,反应季节变换,自然界的繁荣与萧瑟。所以,现代的设计师要抓住这一重点,进行新方向园林的设计研究,使园林更具活力。
2.5体现地域性的设计元素
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艺曼影像”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问题排查整改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埇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我乡自收到2020年三季度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问题明细清单起,乡领导高度重视,针对存在的33个方面的问题,由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牵头,根据职责承担,进行任务分解,对存在的问题立即开展排查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重大决策预公开方面
未公开采纳情况;意见征集与意见采纳未一一对应。
(二)政府会议方面
本年度未公开政府会议信息。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未公开年度计划重要事项解读。
(四)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执行及落实情况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分解未公开监督方式。
(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方面
未公开上年度统计数据及统计数据分析;月度统计数据不全,未公开6-9月份统计数据;未公开月度或季度统计分析;未公开月度或季度统计数据分析。
(六)建议提案办理方面
未公开上年度办理情况年度报告。
(七)财政资金方面
未公开本年度财政预算草案报告;未公开本年度“三公”经费预算安排;上年度本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债务率、偿债率、经济财政状况、债券发行、存续期管理等信息的情况说明;未定期按村具体债权债务状况等信息;未公开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名称及金额;未公开分配结果信息。
(八)应急管理方面
未公开事故灾害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的 预警信息、应急处置措施与应对结果。
(九)权责清单方面
廉政风险点链接失效。
(十)公共服务清单
未公开公共服务目录清单中的内容、办理主体、行使依据、期限、监督渠道。
(十一)权力运行结果
本乡镇行使的行政权力事项办理信息及结果按月公开不全。
(十二)人口与计生
未公开本年度的奖励与帮扶。
(十三)网上政务服务
本年度为民服务办事结果信息公开不全。
(十四)教育信息
未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进展和实施成效等信息;未公开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工作进展和实施成效等信息。
(十五)社会保障
按月城乡低保花名册不全;按月农村五保花名册不全;按月孤儿供养人数统计表不全;未公开残疾人福利补贴发放。
(十六)促进就业
未公开技能培训的工作推进及成效信息。
(十七)监督检查
未公开安全生产的监管执法抽查结果、查处情况、年度抽查工作计划、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信息;未公开食品药品的年度抽查工作计划;未公开产品质量的年度抽查工作计划。
(十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此栏目情况说明。
(十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说明。
(二十)宅基地使用情况审核方面
宅基地使用情况审核统计表情况说明。
(二十一)土地征收方面
未公开征收批复;征收公告以及补偿安置信息。
(二十二)房屋征收
未公开征收批复; 未公开征收公告; 未公开补偿安置信息。
(二十三)筹资筹劳方面
未公开筹资筹劳清册、报表信息。
(二十四)社会救助方面
未按月度或季度医疗救助花名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调查以及送温暖对象花名册,未公开灾情统计核定、救灾工作情况以及救灾资金物资调拨使用。
(二十五)生态环境方面
未公开河(湖)长制、林长制、畜禽养殖、改水改厕以及垃圾治理保护领域政策落实、工作推进监督检查信息。
(二十六)美丽乡村方面
未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及本辖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展情况。
(二十七)土地利用方面
未本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情况以及土地整治实施情况。
(二十八)农村危房改造方面
未公开文件通知、申请改造条件、申请程序、危房鉴定标准以及本年度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安排和数量,未公开上年度完成情况信息。
(二十九)公共资源交易方面
未公开交易预算; 未公开交易公告。未公开中标成交公告。
(三十)政策解读方面
本级政策未深入解读决策背景和依据、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研判和起草过程、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创新举措、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 未公开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解读。
(三十一)回应关切方面
未公开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重点事项等信息。
(三十二)监督保障方面
未公开政务公开的工作交流信息;未公开2019年年度报告;未公开2018年年度报告。
(三十三)隐私排查方面
存在泄漏居民个人隐私情况。
二、整改措施
(一)在重大决策于公开栏目中积极意见公开采纳情况;并且确保意见征集与意见采纳一一对应。
(二)在政府会议栏目中公开本年度政府会议信息。
(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栏目中公开年度计划重要事项的解读。
(四)在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执行及落实情况中公开政府工作报告分解监督方式。
(五)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中及时公开上年度统计信息及年度统计数据分析、月度统计数据、6-9月份统计数据、月度或季度数据统计分析。
(六)在建议提案办理栏目中公开上年度办理情况年度报告。
(七)在财政资金栏目中公开公开本年度财政预算草案报告;本年度“三公”经费预算安排;上年度本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债务率、偿债率、经济财政状况、债券发行、存续期管理等信息的情况说明;未定期按村具体债权债务状况等信息;开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名称及金额;公开分配结果信息。
(八)在应急管理栏目中公开事故灾害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的 预警信息、应急处置措施与应对结果。
(九)在权责清单栏目中已及时修改廉政风险点链接。
(十)在公共服务清单栏目中公开公共服务目录清单中的内容、办理主体、行使依据、期限、监督渠道。
(十一)在权力运行结果栏目中按月公开本乡镇行使的行政权力事项办理信息及结果。
(十二)在人口与计生栏目中已公开本年度的各种奖励与帮扶。
(十三)在网上政务服务栏目中完善本年度为民服务办事结果信息。
(十四)在教育信息栏目中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进展和实施成效等信息;公开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工作进展和实施成效等信息。
(十五)在社会保障栏目中按月城乡低保、五保、孤儿供养花名册、公开残疾人福利补贴发放。
(十六)在促进就业栏目中公开技能培训的工作推进及成效信息。
(十七)在监督检查栏目中公开安全生产的监管执法抽查结果、查处情况、年度抽查工作计划、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信息;公开食品药品的年度抽查工作计划;公开产品质量的年度抽查工作计划。
(十八)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栏目中按时情况说明。
(十九)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栏目中按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情况说明。
(二十)在宅基地使用情况审核栏目中按时宅基地使用情况审核统计表等情况说明。
(二十一)在土地征收栏目中公开征收批复、征收公告 、补偿安置信息等。
(二十二)在房屋征收栏目中公开征收批复、征收公告 、补偿安置信息等。
(二十三)在筹资筹劳栏目中公开筹资筹劳清册、报表信息。
(二十四)在社会救助栏目中按月度或季度医疗救助花名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调查以及送温暖对象花名册;公开灾情统计核定、救灾工作情况以及救灾资金物资调拨使用情况。
(二十五)在生态环境栏目中公开河(湖)长制、林长制、畜禽养殖、改水改厕以及垃圾治理保护领域政策落实、工作推进监督检查信息。
(二十六)在美丽乡村栏目中公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及本辖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展情况。
(二十七)在土地利用栏目中本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情况以及土地整治实施情况。
(二十八)在农村危房改造栏目中公开文件通知、申请改造条件、申请程序、危房鉴定标准以及本年度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安排和数量,上年度完成情况信息。
(二十九)在公共资源交易栏目中公开交易预算、交易公告、中标成交公告。
(三十)在政策解读栏目中深入解读本级政策决策背景和依据、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研判和起草过程、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创新举措、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 公开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解读。
(三十一)在回应关切栏目中公开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重点事项等信息。
(三十二)在监督保障栏目中公开政务公开的工作交流信息;2018年、2019年年度报告。
(三十三)在隐私排查方面进行全面排查,对于涉及泄露居民隐私的情况已立即整改。
篇8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对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的历史与现实
回溯历史有助于我们“道往而明来”。事实上,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不过是现代进程的产物,其历史极为有限。在此之前,中国城乡关系的独有特征早已存在,这就是城与乡的社会一体性关系: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亦此亦彼的,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隔离。可以说,乡村与城市始终是中国社会彼此交融的两个侧面。
1.传统中国城乡一体的社会体制。中国统一规划的城市体制始于秦。据相关研究,秦统一六国后,普行郡县制,确立了以首都为中心、以郡县城市为网点的大一统的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城市成为各级政权所在地,城市的政治功能是第一位的。城镇并不是单独的行政单位,城市体制是城乡合治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熊月之:《中国传统城市特质的变易与延续》,《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从研究可见中国城市体制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城乡文化一致性,二是城乡行政一体性。这也赋予了中国城市治理与欧洲不同的意义:城市与乡村的位置是平行的,城市在文化上并不比乡村更优越,在行政上也并不比乡村的地位更高。在这方面,韦伯所持的观点较为极端,他对中国城市现象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城市是与乡村分立的另一种共同体,城市也是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独有的现象,西方城市的一些特征(社区、社团、市民等)是东方地区缺乏的。([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67页)韦伯的观点显然不适合用于解释中国的城市现象。
2.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从中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多以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作为近现代中国城市的起点。与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同步的中国城市相伴而行的一个进程,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严重不均衡性。城市差距扩大,中东部少数沿海沿江的开埠通商城市发展较快,与内陆城市形成了发展差距;地区差距扩大,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平衡发展格局的持续凸显;城乡差距扩大,随着外国资本输入和本土资本兴起,城市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对中国农村的支配和剥夺机制逐渐形成。总之,传统上城乡合治的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城乡文化一致性和行政一体性不复存在。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严重不均衡,城市与乡村大分流,形成了一般所说的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城乡二元分立过程的种种巨变汇成了一种大时代背景,在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二元结构的理论前提下,先生建立了一套范式和框架,如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乡下人与城里人、熟人社会与陌生人世界、礼治与法治、习惯与契约、安土重迁与分化流动等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二元化特点及其相互区隔给予了生动的描述与深入的刻画。
3.当代中国的城乡差别与同城差别。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超速推进不断导致两个差别的剧烈扩张。其一是城乡差别不断拉大。根据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变化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不断拉大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城乡收入比3.23∶1。近几年,城乡收入比一直都高于3∶1。此外,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保、医保的水平和普惠程度都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工但得不到同等的社保和医保。同时,目前农村的突出问题还有,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
其二是同城差别的日益显著。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字是51.27%,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前后相差1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有1亿多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不能享有城镇居民待遇。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的城镇化率存在“虚高”现象,有10%12%的城镇人口是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仅在统计上归入了城镇人口,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享受市民待遇。每年数千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中,城乡差距在更为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经过聚合与锐变,使得城乡二元结构之外又添加了一种非此非彼同时也亦此亦彼的同城差距状态。
事实上,我国许多城市都面对一个基本现实,这就是三大人口群体――本地农民、本地市民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同城差别问题,这种差别表现在身份、权利、待遇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具有三元化特征的社会利益格局:第一,本地农民与本地市民两个群体的利益关系。国家在城市和农村的土地、住房、计划生育等方面实行的不同政策,本地农民与本地市民的同城不同权利不同待遇,使国民的社会权利和义务体制形成了切分。第二,本地农民与外来流动人口两个群体的利益关系。外来流动人口分为两部分――外地农村户籍人口和外地城镇人口,其共同特点是与本地市民和农民的权利和待遇也基本不同。第三,本地农民、本地市民与外来流动人口两个群体的利益关系。外地农民虽异地谋生,享有的承包地、宅基地、计划生育指标等待遇,在当地没有实际优势;外地市民与本地市民相比,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都不能享有同城待遇。除此之外,本地农民、本地市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在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社区参与(譬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方面也有差别。
总之,通过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历史与现实的简要回溯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两大必然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与推进同城化。
二、同城化过程与新型城镇化
目前,本地市民、本地农民和外来流动人口这三大人口群体之间的关系最为典型地表现了同城差距,一种具有三元化特征的社会结构,或者说三元化特征的社会利益格局也在同城差距中显现出来。事实上,“三分天下”的人口格局和三元化特征的利益格局不仅存在于一座城市中,甚至存在于一个社区中。学术团队的实地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大量社区中既有本地农民和本地市民,也有相当数量的外来流动人口。在这样的社区中,三个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可以这样说,以往在广大区域中的城乡二元差距,成为了一个城市空间下高度浓缩的各种差别,并且是更为狭小有限的社区空间下的各种差别,这就是我们面对的身份、权利、待遇的同城差别、甚至同社区差别。这是我们身在其中的日常生活现实,是可以处处观察到和时时感受到的。同在一座城市中生活,在身份、权利、待遇方面却明显不同,这种同城差别造成了同城群体的利益破碎。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通过“身份权利待遇”同城指标体系的操作,逐渐弱化和消除三大人口群体的利益区隔,缩小城镇居民在社会权益方面的现实差别。这种平抑不公、消除区隔、缩小同城差距的过程将促进三大群体在利益诉求方面的相互包容、开放和共享,不断趋近“身份权利待遇”体系的同城同构的愿景目标。
这就要对“身份权利待遇”体系同城化进行技术性设计,建立同城居民城乡一体化社会权益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此需要几个相应的步骤和措施:其一是对城市三大人口群体的身份、权利、待遇现状进行甄别和分析,形成同城差别的具体评估;其二是根据城乡一体化的“以人为本”理念,对同城居民的社会权益指标体系进行统筹设计;同时,对农村户籍和土地制度的利益驱力采取弱化措施,柔化或消除同城居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环境权益等的实际差别。
在同城化的探索方面,广东省中山市的探索很有意义。他们现在已经在工作成熟的基础上,废除了过去城乡不同的户口本,发放了城乡统一的户口本,加速了在身份、利益和待遇等方面的同城化过程。十多年前,他们开始引导农民进行创业和就业,从产业结构上推进了农民市民化的过程。近年来,他们又通过对本地农民原来分红资产的股份化,把这部分财产量化在每个农民的账户上,为顺利处理本地农民与本地市民的利益关系,也为处理好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利益关系,避免利益冲突打下了基础。本地农民和本地市民构成了他们所说的“老中山人”,外来人口则构成“新中山人”。当地促进新老中山人融合的主要措施是采取公共服务均等化。他们根据当地情况设立一些重要的指标,通过积分鼓励等方法,让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获得本市户口,使外来人员从被动融入变为主动融入。这个做法实施三年来,已经有近3万外来人员获得了本地户口。他们还在制度上规定在社区管理等方面要有外来人员的代表。
三、美丽城乡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也是美丽城乡建设过程,既要建设美丽城镇,也要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随着“美丽城乡”行动计划的实施,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郊区、郊区县及其周边地区,带动了一批亮丽乡村迅速崛起。
篇9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幸福指数;农民;资金;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幸福指数”的内涵
近年来,“幸福指数”一词在社会上被广泛运用。指数,本是经济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术语,其最初含义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反映的是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后来,这一术语被广泛运用,逐渐演变为一个大众词汇。幸福,是与“美好”联系在一起的,对它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美好的生活;另一是指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由于每个个体都浸染于特定的文化,因而这种幸福体验便具有了较多的文化特色。幸福指数所针对的幸福,显然接近于人们对幸福的后一种理解,也可以称之为幸福感。
美好乡村建设意味着更高的幸福指数
美好乡村建设包括两层意思: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改变村容村貌为主;精神层面的建设,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用全新的生活理念占领农村市场,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满幸福。
(一)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全国真正实现。
(二)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建设美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应把加快建设美好乡村作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只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提升美好乡村建设的幸福指数,就要正视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于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缺少全面而可行的规划引领
规划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很多村干部觉得无所适从,反映规划的引领作用不能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规划没有走在前面,比较仓促,规划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当地情况,考虑问题欠周全,而参与审定的人员或是不够专业或是为了应付走过场,造成规划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不够全面。
二是反映上级领导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观念不同,要求不一样,在检查工作中会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造成的结果是规划与施工脱节,在具体实施中七改八调,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进度。
(二)个别地方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美好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美好乡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而现实我们发现少数地方或个别领导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结果劳民伤财,有了面子失了里子,有了外形没了精神,引起农民的反感。
(三)土地流转困难和用地指标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村庄整治规划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流转。一方面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等法律规定缺乏政策措施配套,两大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即现行宅基地无偿使用政策与集体供不出宅基地之间的供需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老宅基地无偿收归集体的规定与农户实际有偿取得新宅基地之间的退补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村集体资金匮乏,缺少有效的宅基地置换、流转调控手段。
(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之间缺口大
在美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每年都向农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即使这样,对于美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其次就是项目启动资金不足,而项目一旦启动,就需要资金投入。而在村一级,资金严重不足,多数村没有或很少有集体经济来源,为了建设美好乡村,多为农村集体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和私人集资及项目的先期财政拨付。这种先借钱建设,后拿到财政补助后偿还的现象在大部分农村已经普遍存在。
建设美好乡村,提升幸福指数
(一)因地制宜,重视群众利益
乡村的建设和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乡村的建设必然遵循一点,它应该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的发展不能够分离开来,它们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将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分割成两个部分,那么就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
展。由此可以看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最主要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让乡村逐步的向城镇靠近,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乡村规模和面积,让农村的人口集中在一起。这样做得目的是让农村的土地经营更加的规模化和规范化,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另外,美好乡村建设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经济环境,造福与乡村人民,换句话说,它是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的。因此在美好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重视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为群众创造一个高水平的生活环境。
(二)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在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在项目开始之前,先制定好整体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一步一步的实施,这样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目的。以安徽省为例。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安徽省首先按照当地情况制定好了整个项目的规划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分步骤的实施,这样就让整个项目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各个方面的建设统筹的进行规划,这样才能从整体之上把握全局。特别是要将当地的旅游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结合在一起,让建设的规模扩大。
另外,美好乡村建设少不了政府财务的支持,因此要想顺利的推动乡村建设,必须加强财务的投入,这样才能够让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落实到处。
(三)注重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引导
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地的政府应该重视产业的发展,向外引入一些产业项目,推动乡镇产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前进。同时,还需要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在乡村宣传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让乡村人民认识到美好乡村建设是符合他们的切实利益的。并且政府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乡村人民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这样才能够为美好乡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良好的工作机制对于推动工作,落实党委、政府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要及时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机制,对口支持、共同建设美好乡村。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选派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分配到人。同时,严格奖惩兑现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积极性。对在美好乡村建设总成绩突出的同志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拖拉懒散,涉农违法违纪的同志予以严肃查处。
结语
综上,美好乡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多,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因此美好乡村建设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解决困难,这样才能够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目前,幸福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应该主要采取探索的方式,尤其需要从中更多地知道到底有些什么因素影响了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并随之不断完善施政的指标体系。目前幸福感测量研究存在指标不统一、研究方法有待创新、文化差异性日益突出等问题,所以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出发,编制一套适合当今中国农村农民的幸福感量表即幸福指数,是最为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克亮,罗丽云.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探求,2012.5.
[2]蒋勇.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措[J].施科技信息,2012.19.
篇10
【关键词】:乡村养老;城乡一体化;
1、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对发挥乡村养老功能,开辟新的养老空间,打造适合养老的新型乡村社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乡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调朔⑾郑“空巢”是最大的问题,子女外出,只有年老的父母独自生活。乡村中医疗设施卫生仅仅能满足卖药看普通病症,如何赡养老人,不只是在物质上满足他们,或许一堆的钱财也解决不了晚年内心的孤独。1898 年,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出版,在书中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这个理论把城市的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和乡村环境清新、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摆脱当时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老年宜居城市,在本质上应是现代田园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首次前瞻性地将健康、生态这些词与城市建设相互联系,它实质上是当下建设老年宜居城市的理论雏形。田园城市,其特征有3个,即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2、乡村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却满足了老年人对养老自然环境的需求,农家院落、乡村公共空间、一样的熟人社会,满足了老年人聚会交往和情感需要;乡村中的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拥有很深的情感,所以提倡乡村养老院的建设,即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需要,同时兼顾了他们的情感所需,是保持一个理想健康的重要条件。村落养老模式对城市和乡村均有影响。首先,乡村环境自然怡人,可以吸引城里老年人进乡村养老缓解了城市的压力。随着部分老年人的进村养老,可不同程度缓解城市住房、交通和医疗等方面R力;其次,乡村养老建设,可以组团式建设医疗站,以临近的乡村成团,引入城市中高水平的医疗人员与设施,他们凭借着自己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文化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可带动乡村医疗发展,成为支持和帮助乡村养老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城乡一体化乡村养老院的建设,解决了乡村空壳化和宅基地的闲置问题,不仅减缓或在一定程度阻止了乡村的衰败,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乡村养老的实现可架起城市和乡村沟通的桥梁,促进城乡文明结合。但是应该看到,城乡结合部诸如村落基础设施、卫生环境、医疗条件、宅基地制度等乡村环境,还存在很多不能适应老人养老需求的方面,规划发展乡村养老院,在乡村环境的奠定下,如何让乡村养老院环境更加贴近自然,让城市老人以及乡村老人都有家的感觉。
3、乡村养老院景观的建设要从各方面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性,所以设计研究景观规划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3.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逐渐下降,在较为复杂的室外空间中可能会感到不适,所以静思与参与空间较多。有时为了方便管理,室外空间过于开敞,但整体养老院对外又过于封闭,而乡村养老院景观应当打破这一封闭体系,乡村中车流较少,所以养老院景观环境应与外部有所呼应,又要在各方面的保障中做到最佳,无障碍系统是室外景观重要保证之一。无障碍的设计就是针对老年人机体能力下降,保证他们可以正常的活动。
3.2 空间处理上应当以开敞和半开敞空间为主,针对老年人视力下降,养老院中标识设计以简单的形体和鲜艳的颜色为主,夜间照明灯具多用亮度较高的。针对老人的活动能力下降,应在养老院建筑外,开敞空间中做活动设施,尽量丰富老年人活动空间,乡村养老院的建设,可以设立一些生态菜园,让老人参与其中,略显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心镜。针对老年人安全设计,尽量以坡道和平路为主,老年人的身体协调能力较差,所以在设计道路及铺装时,以凿毛石材为主,避免下雨滑倒。
3.3乡村养老院的建设,重点是在医疗设施及室外环境上,而老年人住宅则不必过多,选址本身在村落聚集地,考虑到老人对自己屋舍的留恋,从精神层次上,可以让临近独住老人回到自己的屋舍,而有年事以高,身缠疾病的孤寡老人,行动能力弱可以住在养老院内,方便医护人员的照看。
3.4养老院属于集体居住形式,户外景观环境的目标就是要为老人创造有家庭感的居住的室外延续空间,让老人们觉得在室外活动像是在自家的花园庭院里一样安全舒心。乡村养老院中的老人大都来自于临近的乡村,熟人空间会让老人更容易接受,但除了开敞与半开敞空g的建设,还要设一些小的私密空间,主要是为了针对性格较为孤僻的老人,给她们可以静思独处的空间,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如果有一个可以自己控制的户外空间换来宜人的阳光、空气、花草,改变一下生活气氛是很理想的。因此在养老院的户外空间设计中提供一些个人的具有私密性的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私密空间的建设不能太过于偏僻,以动带不动,以乐带悲。而且一改原来乡村附近的养老收容所模式,不是给老年人一个大操场,而是让他们晚年有自己家的同时可以过更高品质的生活。
养老院绿化的配置,在乡村本身倚靠天然的环境优势,养老院中的植物选择,多以功能性植物为主,例如晚香玉、除虫菊、薄荷、龙柏等可以驱蚊虫,除功能性植物外,另设观赏性植物,鸟语花林。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进行户外观赏,则要考虑建筑周边的室外绿化空间,可以很巧妙的在室内也能感受四季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