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丰富新闻传播的形式
网络语言都是直接、简单、易理解的,微博上的新闻信息也是也是使用的网络语言,这使得阅读者能够一眼判断新闻是否值得关注。因此,在微博上新闻就考验新闻者编辑简短且突出重点信息的能力。例如,2009年9月初,新浪微博上最先曝光了一件新闻大事件,接着传统媒体才得到消息,这个新闻就是当时谷歌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离职一事,因为李开复当天11时17分在新浪微博上更新了微博“再见,谷歌”,接着,网友都猜测李开复是否会加入Idealab,随后李开复就发微博表示,他在自己创业,下周将公布创办公司的具体情况。随后,李开复离职的消息就迅速传播到各大新闻媒体和新闻网站上去了。李开复简单的一则微博,就揭示了一件重大的新闻事件,对互联网用户来说,即时消息更加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在了解即时消息之后,网友们也会进一步的跟进事态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能够保持持续性和连贯性。微博为闻传播提供了简短、精炼的新闻形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但是却能收获更多的价值。
(二)推动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借助微博这个平台,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在转变,不仅传统上的新闻媒体工作人是传播者,而且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突发事件的报道者,同时,他们也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因此,网民角色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例如,2009年12月19日,台湾花莲海域发生地震,最先是台湾的一名女孩在微博上了一条关于发生地震的消息,报道出这件新闻。而专业的媒体报道这则新闻则是在该女孩之后的十分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传播不再是专业媒体的职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的角色,甚至广大的网民也可以发现并传播一些新闻媒体未能采集到的信息。
(三)增加所传播新闻的价值
当一件大新闻事件传播之后,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微博客们参加讨论、发表意见,可能其中很多人的言论是零碎的、片面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更多的是有许多亲历者和分析者参与讨论,他们能够对新闻加以补充,也有一些会提供支持性的图片或者视频充实新闻,因而能够使新闻的传播更加具有价值。例如,2015年8月12日23时30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发生特大危险物品爆炸事件,在该新闻事件期间,微博的广大用户都对此次灾难表示深切的同情,社会各界也了有关灾区捐款款项的微博,同时,还有许多灾区人民或者天津人民参与谈论,表达他们的感谢之情以及灾难发生时的感受,如此一来,既加深网民对灾区的情况的了解,更为新闻赋予了一定情感价值。
二、研究新闻传播运用微博的优势
(一)微博能简化新闻传播的方法
使用微博新闻消息,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实现,在微博上新闻也不需要长篇大作,咬文嚼字,新闻消息时可以随心所欲,看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事件,有想分享的欲望,就可以在微博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基本人人都有手机,而在手机上就可以浏览微博,微博。因此,新闻在微博上的传播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地点限制,对于传统的新闻方式来说,微博简化了新闻传播的方法。
(二)微博能高效快速提供新闻资源
微博用户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网民,可以说各个地方都有微博客们,当有新闻发生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的现场人员,这些现场人员是第一个获取信息的人,传统的新闻传播可能只能等待新闻媒体来报道,现在这些目击者就可以直接在微博上报道新闻,在第一时间内新闻消息。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任何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使用微博传播新闻,也可以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资源。例如,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当国内的记者没有达到灾难现场时,就有在灾难附近的微博网友,把地震的情况通过图文的形式,在微博上出来,为新闻媒体的进一步报道提供了宝贵的新闻资源。
(三)新闻在微博上呈现网状传播
在微博上,微博客会有许多的同学、朋友和同事的关注,同时也会有许多五湖四海内陌生人的关注,当微博用户报道新闻或者是转发新闻时,关注博主的微博用户就都可以看到博主的微博,有价值的新闻他们也会转发,把新闻传递给更多的网民。同时,微博上还设置有热门微博、热门话题等,可以提高微博用户对其的关注度。因此,新闻传播在微博上呈现网状传播,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其次,微博对新闻的即时性起到了保障作用,而这也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
(四)新闻在微博上传播具备号召力
微博发展到今天,对于广大网络用户来说已经得到了普及,各阶层的社会成员都会使用微博,这对新闻的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微博的功能已经发生转变,不再是简单实事新闻的与转发,而是对于社会性新闻具备很强的号召力。例如,2011年1月25日,于建嵘教授在微博上开通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引起了全国网民和公安部门的关注,短短几天微博粉丝已有9663人,网友街拍的照片达224张,这个微博不仅帮助了许多丢失孩子的父母找到孩子,并且引起公安部门的重视,促使他们开始对强迫未成年人乞讨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在后来的采访中,于建嵘教授说,他开通寻找丢失或被拐卖的孩子微博是因为在2011年1月17日,有家长给他写信求助,说孩子走失了,后来通过网友的照片发现,他的孩子双腿已被弄成残疾,在沿街乞讨。这说明,社会性新闻在微博上传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可以号召广大网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这对于需要的人来说就如甘霖。
三、结束语
篇2
一、蒙太奇类型
目前,应用于电视新闻剪辑的蒙太奇手法主要有两种:前进式蒙太奇和后退式蒙太奇。尽管两者展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基本一致,均是为更好地满足满足了受众认识事物的初始内在需求。
(一)前进式蒙太奇
前进式蒙太奇主要指剪辑电视新闻时,使近距离镜头有序衔接远距离镜头的手法,目的在于将新闻内容由整体环境顺利引入到主体身上。如在播报会议新闻时,新闻采制人员往往会先通过全景镜头告知受众会议地址、会场环境、会场氛围,再对会议参与者、发言人及其它细节进行特写。这种衔接方法多应用于新闻开头,符合受众接受会议新闻的思维规律。这种剪辑呈现,还有利于受众从宏观层面上了解新闻整体中事实和细节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前进式蒙太奇应用并非是机械式地对场景进行“全-中-近”逐步展现,其可通过新闻采编思路灵活变换剪辑路线。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甚至可通过单个镜头展示新闻全程与细节。唯一要注意的是新闻开篇要挑选能准确传递环境氛围的镜头画面。
(二)后退式蒙太奇
后退式蒙太奇是使远距离环境有序衔接近距离环境的手法,目的在于通过特写主体人物、事件或某个事件来引导受众加强新闻宏观形象。当前,这种剪辑手法主要应用于新闻尾部。与前进式蒙太奇一致的是,后退式蒙太奇手法能为受众呈现整体的新闻环境,强化电视新闻氛围。这种新闻认知手法,满足了受众认识事物的初始内在需求,能使受众从接受电视新闻的初期就对后续内容保持好奇,进而在新闻镜头跳转到整体环境时迅速进入整体内容,深化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
二、应用蒙太奇手法开展电视新闻传播的意义
(一)提取关键帧,?化并强化新闻叙事
电视新闻的首要属性便是真实性与可靠性。以往,为增强新闻内容真实性,电视新闻采制人员通常倾向于利用长镜头拍摄并记录新闻事件的每个场景。毋庸置疑,这种操作有利于保证受众最大限度获得真实的新闻内容,但由于镜头长而多,受众极容易产生新闻观看疲劳感,导致受众对新闻内容失去继续接收的耐心。直至蒙太奇手法出现,这种冗长拖沓问题才得到解决。将蒙太奇手法应用于电视新闻剪辑中,根据新闻事实提取关键帧,简化电视新闻播送镜头,有利于受众快速获取准确新闻信息。只是在剪辑时,电视新闻采制人员应注意站在受众角度掌握受众的新闻关注点,并由此切入进行剪辑,适当剔除不必要的背景信息与次要信息,帮助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新闻关键,进而强化新闻的视觉冲击力,提升电视新闻播报与收视率。
(二)强化受众新闻获得体验,激活受众联想力
任何电视新闻都不可能长期单靠画面或单靠文字来强化受众的接收体验,适当地在电视新闻文字基础上配合直观生动的画面,更能激活受众观看新闻的积极性。而应用蒙太奇手法剪辑和组接电视新闻,能有效达成这个目标。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电视新闻画面和文字的配合力度,使电视新闻打破固定屏幕局限,实现多种不同优化效果,还能迅速吸引受众吸引力,使受众更期待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并实时跟踪与关注。即蒙太奇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大大增强了受众接收与观看电视新闻的主动性,激活了受众的电视新闻内容联想,从而有力地拓展了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三)有效控制新闻节奏,缓解观众视觉疲劳
电视新闻拍摄或录制结束后不加剪辑就推送给受众,不仅会出现新闻叙事平淡问题,还会弱化受众接受与思考电视新闻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受众无法按照电视新闻采制人员的预期感知新闻趣味。而蒙太奇手法应用则可避免这个问题。蒙太奇手法在电视新闻剪辑中的应用,既有利于合理把控新闻播报节奏,使观众能在适中的时间段里充分了解新闻时间及其相关进展,进而准确把握电视新闻的核心,又有利于缓解的观众视觉疲劳,保持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收热情,大大提高电视新闻的欣赏性。
(四)有助于新闻情感表达,便于观众深层理解新闻
优质的电视新闻既高度关注还原新闻事件本身,又重视简要地报道新闻内容,使电视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后能获得深层印象,甚至由此对新闻后续发展产生联想与讨论,充分表达自身对电视新闻内容及其主体人物、事件的情感。而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恰如其分地达到了这个要求,有力地提高了电视观众观看、记忆和评价电视新闻的主动性。
三、应用蒙太奇手法开展电视新闻传播的策略
(一)在电视新闻采制中应用蒙太奇手法
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要善于应用蒙太奇手法。在采访某个新闻人物或调研某个新闻事件时,电视新闻记者应结合蒙太奇手法的特点全面把握新闻事件,力求通过全方位了解新闻事件来实现电视画面构图和声画组合,以便电视观众更好地把握电视新闻的属性。这也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或相关采访人员在调查新闻事件时,要立足宏观视角把握新闻事件全景,再挖掘细节,结合宏观方向延伸完善细节,有力地整合各项新闻表达元素,从而真实地展现新闻事件本身,强化受众接收电视新闻内容的体验。如针对留守儿童事件进行采访时,记者应先拍摄记录并剪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现状,再随机采访某些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特写其现实需求,再发出所有留守儿童的共同心声,以强化电视机前观众对留守儿童事件的印象,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
(二)在处理电视画面时序关系时应用蒙太奇手法
新闻事实一般包含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相互整合便形成了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但在现实编辑电视新闻时,采编人员经常遇到新闻画面时间顺序调整困境或逻辑调整困境。任何电视新闻事件要强化新闻真实性,都要使新闻具备某种逻辑顺序,而不能单纯地将采编人员的采访视频按照采访顺序逐一播放出来,否则电视新闻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思维将被无逻辑的播报打乱。即开展电视新闻采访后,电视新闻采制人员应注意根据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逻辑思维来编排采访视频,使受众能逐步深入到新闻事件的内核中。此时,电视新闻采制人员便可应用蒙太奇手法。通过蒙太奇处理,充分理顺电视新闻的时空顺序与逻辑顺序,并对新闻画面进行分组,使不同组新闻画面根据受众理解思维合理组合或拆分,能更有力地强化电视新闻缜密性。
(三)利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同期声处理
蒙太奇手法在电视新闻的同期声处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后期处理电视采访新闻时,新闻采制人员可通过配音来辅助同期声,以强化电视新闻的听觉体验。如在播报某些电视新闻时,可在新闻画面、文字、同期声的基础上植入一些画外音。这些画外音可以是详细描述新闻现场的声音,它的应用能协助同期声全面还原与再现电视新闻现场。这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可增强电视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情感。如在国庆节播报天安门升国旗的新闻时,可配以升旗活动解读画外音,抑或是升国旗现场民众自发歌唱国歌的声音,从而使升国旗画面拥有同期声,使电视新闻拥有更强的现场画面感。
篇3
1994年,中国开始全面接入互联网,从那时起,互联网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全面的影响,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尤其广泛深远。10年之后,互联网面临一次新的变革,新一代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在基础设施与技术结构上,诸如IPV6、P2P等技术,将使网络的能量再次急剧增长。而网络应用方式的革命,无论是RSS、博客(Blog)还是维客(Wiki)、社会书签等,都将对网络信息的生产与消费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也将重新定义网络中人与信息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新一代互联网对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网民参与新闻生产进一步冲击专业媒体
在应用层面上,新一代互联网的思想主要被概括为Web2.0,尽管关于Web2.0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它的基本理念,人们已经取得共识。可以说,它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1}
与Web2.0相关的一个重要理念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有人称之为UCC(User Created Content)。UGC或UCC都是指用户生产的内容。
无论是Web2.0还是UGC、UCC,其指向是共通的,那就是新技术将为用户参与新闻生产带来更多手段与途径,普通用户对于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强。博客、播客、维客等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
自2005年来,博客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也使它在新闻传播中作用不断增强。虽然在中国以新闻报道为职业的博客几乎不存在,但是,不少博客在自己的博客活动中,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作为个体的博客参与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博客介入新闻报道、博客进行新闻评论、博客进行新闻整合。
与博客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维客(Wiki,也译为维基)。它是一种在互联网平台上支持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远隔千里的人可以利用这一技术就同一主题进行共同创作。而参与这种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
与博客相比,维客更强调多人协作,如果这一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更多人可以成为同一新闻主题的者与加工者。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由不同的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来进行补充、更新,报道处于更加开放的状态。
新的技术也将进一步模糊生产与消费界限,网络受众不仅可以通过博客、转发新闻、新闻跟帖等方式参与网络新闻的生产,还可以通过“社会书签”等方式,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链接汇聚到某些特定的网站,从而为他人提供阅读资源,更轻松地将消费过程变成生产过程。
如果说第一代互联网为非专业机构以及个体进入新闻信息的生产领域打开了大门,那么,新一代互联网便是为他们成为新闻传播中的有生力量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如果说第一代互联网中,网民更多的是通过无意的行为在进行着新闻的再生产,那么,在新一代互联网中,网民则可以通过博客、维客等手段,更制度化地、更专业地参与到原创性的新闻生产中。尽管普通网民还无法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作为新闻信息的补充来源,作为新闻信息的再加工者、整合者以及解读者,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在新闻生产环节中的独特价值。网民加入网络新闻的生产,拓展了新闻传播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传统媒体的绝对权势地位在新一代互联网环境中正在出现风化迹象。
在一个被改写的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中,专业新闻机构既要设法维护自己的地位,又要尊重博客等非专业新闻生产者的价值,更要善于吸纳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力量,来不断强大自己。
二、多元化平台造就更丰富的网络媒体市场
目前人们获取网络新闻主要依赖Web浏览器这一平台,但是,在新一代互联网时代,RSS阅读器、新一代电子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等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新闻及信息,人们的选择将更为多样。
RSS是“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或“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聚合)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中文多称为“简单信息聚合”。RSS的应用分为两端。一方面,信息的供应方用RSS信息源(或称种子――RSS Feed)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信息,这些信息被直接推送到用户的RSS阅读器,就像传统媒体的送报上门,但是利用网络这一渠道,信息可以做到随时更新。另一方面,用户利用RSS阅读器可以做到“守株待兔”,他们无需到各家网站逐一浏览,而是打开RSS阅读器后就可随时读到自己事先定制的送上门来的新闻,因此RSS技术降低了网民在网络中获取信息的成本。同时用户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媒体的某一个频道,或者某一个博客,并将多家来源的内容进行自由组合,就像吃“自助餐”一样,由此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消费的个性化。
新一代电子报纸与电子杂志,是媒介融合的新思路,它们不仅成为报纸、杂志数字化转型的新产品方向,也丰富与发展了网络媒体市场。
2001年源于德国、美国等国的新一代电子报纸目前已经在很多国家推广,在中国,北大方正、Xplus等技术支持的电子报纸已经进入实用阶段。
新一代电子报纸是对现有的网页形式的网络信息模式的一个有利补充。这种电子报纸既有印刷报纸的面孔,又有数字信息的可链接、可检索、多媒体等特点。电子报纸可以脱机阅读,这意味着电子报纸也越来越具备印刷报纸的一个重要优点,那就是可移动性与便携性。虽然现在的电子报纸的阅读设备主要是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但是,可以预见,与其相应的更轻便的阅读终端将被开发出来,这将刺激电子报纸的发展。事实上,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已经开始试用电子纸为载体的电子报纸。
多媒体互动杂志虽然是从娱乐领域里成长起来的,但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发展到严肃新闻领域。在多媒体互动杂志里,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内容,被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受众可以根据需要在文字阅读、图片欣赏、音视频播放中进行切换,将读杂志、听广播、看电视的多重体验自由灵活地结合起来。受众也可以对阅读过程加以更自由的控制,甚至可以“参与”到内容中,而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
即时通信工具、手机虽然目前主要是人际交流的手段,但是,由于它们的高渗透率及使用的高频率,它们也在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技术越来越多样化的形势下,网络受众可以利用各种技术工具,编织出一个更个性化的新闻消费网络,将新闻网站、RSS种子、博客、即时通讯等各种新闻来源与新闻评论体系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多种信息平台的组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的网民,也将造就一个更丰富的网络媒体市场。
在这种变化面前,专业媒体需要了解更多的新闻技术,将多种技术与平台有机结合,形成更全面的市场覆盖能力和影响力。
三、新的分工合作模式带动网络新闻生产流程再造
从宏观来看,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网络新闻生产更加细化、专业分工更为明显,也将出现更加多样化的合作模式。
未来的网络新闻报道中,多媒体、互动性手段将运用得更多,表现形式也将更复杂,这使网络新闻的生产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持。现在的传统媒体或新闻网站也许不擅长这些技术,因而需要越来越多地借助外力。从另一方面看,拥有新的传输技术与技术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拥有内容的通道与平台,也就拥有着“话语权”。
因此,传统媒体充当纯粹的内容提供者,而技术公司充当内容的电子化包装者和发行者的趋势已经显现。例如,在电子报纸领域,美国的“报摊”公司(Newsstand)的技术支持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家报纸与杂志,并将它们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发行,就像传统的报摊同时贩卖多家报刊一样。而中国的Xplus、POCO、Zcom等也是采用类似模式,借助它们的技术优势,成为多家传统报刊的电子版本的制作者与发行者。
集中的制作与发行,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电子报纸与杂志的制作成本,提高了其制作的专业水准,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发行平台的规模优势,为借助这一平台的电子报刊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电子报纸与电子杂志的生产模式给我们的启发是,网络新闻内容的基本生产与新闻内容的包装这两个环节的分离,也许是一种趋势。一些传统媒体的“自产自销”也许会逐渐减少。专业媒体作为新闻内容生产的主导者的地位不会动摇。但是,它并不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网络渠道。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将内容的制作与这些工序交给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公司“承包”。而技术性公司将借助其平台优势,成为网络新闻内容的新型“营销商”。在这样的局面下,网络新闻内容通道与平台的经营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这也许意味着,借助与技术性公司、门户网站之间形成更加多样化的合作关系,一些传统媒体将从目前这种举步维艰的“自力更生”发展网站的思路中解放出来,“以守为攻”,即退守到网络新闻生产的第一道关口,以更纯粹的网络新闻的生产者的方式,实现在网络中的自我发展。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新闻网站应该积极进行网络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并在大的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合作模式,以求获得低投入高回报的效益。
四、媒体融合将重塑新闻传播格局
随着网络承载能力的不断改善,媒体融合将越来越多地付诸实践。当P2P技术、宽带技术、流媒体技术、无线通信等一系列的技术日趋成熟并相互结合时,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必将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音频、视频内容,媒体之间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这又将带动新的信息接收设备的开发。当各种不同形式信息的传播渠道逐渐融合,信息的接收设备更新换代并全面挑战传统的信息接收设备(如目前的收音机、电视机、手机和电脑)时,新的媒介形态就会慢慢显现。
新一代电子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网络电视等,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媒体融合的具体产品形态,正是这些具体产品的不断实践,推动着各种媒体间业务的交叉、渗透、互动,直至融合,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与市场的交汇、相融。而更高层次的融合,将会在电信、IT业界与传媒业等相关行业的各类机构的大汇流基础上出现。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媒体融合是一个过程。它是被技术的发展所推进的一个趋势。如同人类历史上呈现过的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媒体传播形态的演进一样,媒体融合是人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追求的一个信息传播的优化过程。今天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经营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把历史上不同媒体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序的过程。{2}
但是,由于商业利益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媒体融合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新一代互联网和相关技术对于现有的各种媒体及整个媒体产业的震荡性意义是可以预见的。
新的技术也许会使现有的互联网成为一个整合的平台,也有可能会带来一个全新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媒体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消灭现有的各种媒体,而是在继承每一种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去创造能更好地符合信息传播规律、更有生命力的新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传播的整个格局也将得以重塑。
注释:
{1}互联网协会:《2005-2006中国Web2.0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载省略/report/web20_report_intro.pdf
篇4
新浪CEO曹国伟曾坚定预言:“微博一定会重新定义未来的媒体”,且新浪将借以微博投入二次创业。??那么,在当前火爆式发展的微博大势中,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如何重新定义自我?随着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颠覆,传统新闻业何去何从?
微博亚运:传统媒体在微博
回首广州亚运新闻报道的角逐,截止到2010年12月初,在新浪专设的“微享亚运”微博空间里,流通过近5000万条微博信息及新闻;在“微享亚运”空间,专业记者与普通微博网民也共同成为亚运新闻的微传者。微博亚运将传统媒体独霸的重大体育新闻赛事报道的格局变为历史,传统媒体因置身微博而不再传统。
据统计,在广州亚运全程报道中,共有33家中央及地方报社,2家广播电台,125位前方亚运记者,27位解说员,16位评论员,以及73名运动员专家等在新浪微博安家落户,通过手机短信及互联网平台,乐此不疲地以微博为平台关注亚运会,第一时间传递新闻、分享感受。
传统媒体参与微博亚运基本有两个路径:一是媒体机构在新浪建立官方微博,二是传统媒体人自身在新浪注册的个人微博。传统媒体机构与媒体人的表现不但风格迥异,机构间及媒体人间也各领,从而形成一幅多元丛生的微博新闻大观。
(一)传统媒体机构努力拼“博”
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运动场,从来都是新闻媒体的竞技场。新浪亚运微博空间,更像是新近落成的媒体运动场,多家媒体纷至沓来,各显身手。与新浪“微享亚运”合作的传统媒体机构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表现不凡,两家全国性广播电台在全程微博亚运的同时,也摸索出各自微博新闻的套路。
“中国之声”的微博,注重信息的多样性、新闻即时性及对网友互动性的激发。该微博的主要信息来源有二:一是自发的微博,二是转发该台节目主持人及记者的个人微博。前者主要是对该台即将播出的体育节目做预告,后者则是以前方记者的身份,配有图片的微博,更新赛场内新闻,传递赛场外趣闻。同时,通过策划“开幕式点火方式”有奖竞猜等微博活动,激发网友参与热情。此外,注重新闻时效性,补足广播自身视频缺失。如,以2至3分钟的间隔,转发前方记者配有开幕式高清图片的微博。自2010年2月开博到亚残会前夕,“中国之声”共发微博新闻约3000条,吸引粉丝近16.3万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拳头式网络平台“国际在线”,通过主题板块尝试微博新闻,满足分众化需求。如通过“我和亚运的光影记忆”、“亚运军团面对面”等板块,让网友快速直达兴趣目标区。其中,“怀旧金曲”板块,以“亚运声音记忆”为主题介绍1990年与2010年两届亚运会的相关歌曲、歌手及背后故事,每条微博均配以图片及“国际在线”网络节目音频链接。
传统报刊是入驻新浪微博的最为活跃的群体,其主要微博模式:一是知名报刊利用微博提升自身网站的访问量;二是地方性二三线的报刊借势而上,以新浪微博为平台,提升自身影响力。例如东莞时报、珠江时报等地域性强且发行面较窄的报刊,通过抓住新闻的即时性、贴近性和服务性争取最大的关注度。虽然这些报刊在日常发行量上无法与大报竞争,但在微博空间,通过赢得绝对数量的粉丝关注,也可以与大报平分秋色了。
(二)传统媒体人乐在围“博”
在微博亚运新闻中,草根记者与专业记者共同为广大网民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多视角的新闻报道。微博草根记者们包括运动员、志愿者、广州市民、各地网民等等。他们通过微博、分享赛事快讯和感受、表达或评论场外交通服务等民情,信息涵盖方方面面,观点褒贬不一。随着一大批包括运动员、记者和网民在内的草根记者关注微博,亚运开幕式上的“微笑姐”(吴怡,近4万“粉丝”)也通过微博迅速走红。
传统媒体人也同样利用微博的即时与分享特性,给网民带来全天候的新闻直播与互动,通过打破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建构了以平等互动为精神的新型传播。拥有2万“粉丝”的体育周报记者张奔斗在2010年12月1日的微博中坦言,尽管因发微博其手机费涨到4位数,但真正让他坐立不安的倒是新浪微博系统因用户集中使用而曾一度瘫痪。这足见专业记者对微博的爱与“恨”。央视体育记者李武军以其大量赛况即时微博,受到近3.5万“粉丝”的关注。拥有5.7万“粉丝”的“中国之声”记者何方,在亚运微博新闻报道中以“亚运拍客”为题,传送出大量亚运图片,弥补了广播无视频的缺憾。央视体育记者韩乔生的微博“粉丝”更高达190万人。
微博新闻:从信息传播到关系传播
(一)传统媒体“降下身段”
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新媒体传播模式是双向与互动的传播。而微博更具颠覆性传播模式,既可信息,又可传播信息。它因此已将单向的信息传播(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时代转变为关系交流或关系传播(relation communication)时代。在关系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已经降下身段。
首先,传统媒介机构在微博之地“寄人篱下”。这种迁居落户,与之前各媒体建立自己官网不同,这是完全性质的移居。事实上,传统媒体在新浪落户,不是向新浪俯身问好,而是向新浪微博代表的这种低门槛的关系传播模式致意。
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媒体已经开通新浪微博账号。传统媒体正借助微博的超强互动性、反馈及时性以及内容的无限转载性,弥补着前微博时代媒体自身的种种局限,如广播无画面、报纸缺时效、电视欠反馈等不足。
其次,传统媒体人在微博空间改嫁落户。传播媒体最终追求的是对真实交流的还原,谁还原得好,谁就胜出。广播通过声音还原画面,电视通过声画还原面对面,多媒体还原时空,微博还原交流。微博就是平等的真人秀交流。而当知名的媒体人可以走出广播间、走下电视圣坛,走出报纸版面,在微博里显露真身时,他们就不再是传统媒体里的单面人,而是关系传播中的真实人。
(二)传统媒体“抬头问路”
微博时代是传统媒体学会问路的时代。当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并不切合双向互动的微博新闻传播方式时,传统媒体必须探索前行。虽然,在新浪微博中,有的传统媒体,还是简单地把微博作为链接该媒体网络内容的免费广告区,仍旧沿袭着单向传播的本质,颇有些把微博变宝为废的可惜,但这也是一种开始。
在本研究对搜狐微博注册的122家电视台、报刊和杂志的“粉丝”统计情况来看(见前图、表),97%的传统媒体“粉丝”不足1万,70%的媒体止步于1000人以内。如果上述些数字,可以解释为这些传统媒体还没有行动起来的话,不如说他们尚未找到与博客的融合之道。
《微博力》一书的作者谢尔・以色列提出了新闻业变革中的“辫子新闻”(braided journalism)概念。他认为,专业化传统媒体中的新闻将与由外行来报道的公民新闻交织在一起,而这些汇集、编织在一起的绳索,正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2010年,广东羊城晚报金羊网率先开通金羊微博,尝试了上面所提的辫子新闻模式,将微博与该报社报料平台对接,让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做公民记者,随时随地发新闻。在此,传统媒体看到的是微博新闻力及与之融合的发展之道。2009年3月,美国广播公司就通过Twitter对话的模式采访了前美国总统候选人,这里突破传统的采编模式,采编播反馈在微博上融为一体了。
新媒体时代,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互联网上。微博是互联网创意的成功。然而,对于传统媒体机构、媒体人和广大网民来说,如何创造性地在微博上再次创意和创业才是最大挑战。
在微博140字的空间,不是简单地移植传统新闻导语,而是要创造新的新闻形式。微博时代是传统媒体创意的时代。新浪CEO曹国伟指出,未来的微博需要新浪和它的合作伙伴共同定义。??
思考
微博对于未来传统媒体和新闻业发展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微博将是一种由那些比记者更想发言、更想表现的“草根记者”出来的在线新闻。这只说对了一部分,微博不仅仅属于广大草根记者,同样也属于专业记者和传统媒体的未来。
在传统媒体利用微博开展新闻报道,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三种模式。其一,将微博作为媒体自身推广和沟通的平台。通过在微博客上提供新闻摘要及内容链接, 促进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提高。其二,将微博作为媒体挖掘新闻的资源地。这对于获得突发性新闻线索以及追踪深度报道的新闻话题别具优势。其三,将微博作为改变自身媒体劣势的渠道。麦克卢汉说,当某一媒介成为另一媒介的内容时,融合的媒介就会更强大。
目前,虽然我国尚未出现极具新闻影响力的新闻微博。??但传统媒体已经看到微博的新闻力,并在微博中努力寻求新的启动力。在见证微博成为传统媒体新选择的同时,我们期待秉承新闻质量、肩负社会责任同样成为传统媒体探求微博新闻传播的不变准则。
注释:
??孟岩峰:《新浪微博力量不微薄 颠覆传统传播模式》,《数字商业时代》,2010年10月15日。网上来源:http://www.investide.cn/news/newsDetail.do?investNewsId=28302.
??《新浪曹国伟:微博将会重新定义未来媒体》,新浪科技2010年12月。网上来源:http://www.investide.cn/news/newsDetail.do?investNewsId=29868.
??《新浪曹国伟:微博将会重新定义未来媒体》,新浪科技,2010年12月2日。网上来源:http://www.investide.cn/news/newsDetail.do?investNewsId=29868.
篇5
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如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节目、公益活动等。①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市场化、民主化、全球化四重社会变迁浓缩叠加在同一时空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巨大转型之中。②社会成果和社会问题并存。正如施拉姆所说:“媒体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创造性地发展公益传播事业,对于日益成长和成熟的中国公民社会来说有重大意义。它能不断汇集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增进公众利益;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传播和强化公民美德和社会道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新媒体的含义及其特征
1.新媒体的概念及内涵
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半叶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
2.新媒体的特征及优势
与传统媒体相比,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具备一些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1)获取信息更方便快捷、广泛深入。新媒体的应用形成了一种“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媒体”的格局,使得大量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广泛深入。
(2)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和互动性。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播主体之间高度的互动性和信息的群体共享性特征得到了很好的凸显,为受众提供了自由发表见解、交流经验感受的平台,扩展了公共领域的维度和深度。
(3)信息分众化、个性化。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有不同的需求,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程度不同,这些原因都促使信息走向分众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问题及对策
1.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面临的缺陷与不足
(1)煽情化与物质化相结合
公益节目一般分为纪实帮助类、竞技真人秀类和明星娱乐类三种类型。它们在实际的传播和操作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第一类往往通过暴露弱势群体的个人私密空间来取得收视率,并将公益等同于煽情、眼泪,歪曲地满足了受众追求的自我心理和窥视欲望。第二类将志愿者的公益救助行动拿出来“秀”,采用竞技比赛的形式将献爱心变成了攀比和物质的附属。第三类将娱乐提升到一个不合理的高度,弱化了公益的成分,反而成了“娱乐至死”的注脚。
(2)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博弈
无论是公益广告、公益短信,还是公益节目、公益活动,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无不打上了过度商业化的烙印。在意识到公益活动的举办能带来企业形象的极大提高之后,许多企业选择播出公益广告、举办公益活动、资助公益节目来达到塑造自身形象、打造企业文化、扩大自身影响力的目的。但是企业始终将获取最大利润作为头等大事,这就导致了公益传播在实践中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不停摇摆,并最终让位于前者。
(3)连续性与品牌性的缺失
电视公益传播活动作为电视媒体近年来探索出的一种新形式,因其将公益性和商业性良好结合而广受大众青睐,但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发起的“春暖2007”,还是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策划的“善行2009少年川湘行”等活动,虽然在当年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与口碑,但是只“热闹”了一段时间就销声匿迹了。节目创造出来的品牌和人气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偃旗息鼓了,导致传播效果的有限性和资源的浪费。
2.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发展对策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的操作过程中,公益传播要获得成功,必须依托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四个主体。
新媒体时代,政府要做好引导和调控。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路线等方法,保障企业、媒体进入公益传播的积极性,确保公益效果和经济回报两者的完美结合。此外,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转变职能和角色,将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资源配置这只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为公益传播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
对于企业来讲,只有把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以最佳的状态和形式相结合,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在进行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企业要及时并充分地分析受众市场,找准自身文化定位,努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充分调动公益活动参与者和关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尽可能多地利用公益活动本身的资源。
作为公益传播系统的主体,媒体更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发挥自己的巨大作用:
(1)强化公益节目的策划意识。一个周详的、有原创性的策划是行动成功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广告、新闻、活动等,策划都是媒体在注意力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升自身被关注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2)公益传播要与时俱进,巧借事件增强关注度。时移事迁,受众的关注度在时刻变化,公益传播应努力抓住这种变化的需求,实现准确的引导和劝服。公益传播要和当今时事热点相结合,最好以新闻报道为先锋,强化针对性,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媒体自律。公益传播极易出现“泛娱乐化”、“商业化”、“物化”、“煽情”等现象,要努力减少乃至杜绝这种现象,媒体必须加强自身的纪律建设。媒体首先要遵守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其次要加强自我道德约束,严守职业道德,最后,每一个媒体从业人员都要加强新闻道德和职业道德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虽然公众在公益传播体系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推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参与度和交互性不断增加,甚至影响许多事件的走向和结果。广大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工具、BBS、微博、短信等各种各样的渠道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发挥监督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公益传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单靠政府、企业、媒体或者公众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实现,只有四者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以广泛的传播内容、丰富的传播形式、多元化的媒体选择、众多的受众、多层次和深远的传播效果,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科研C类基金资助项目“新媒体时代下公益类节目的现状及趋势”研究成果】
注释:
①马晓荔 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传播》,2005年第3期
篇6
关键词:新农村 传统艺术 传播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传播发展,不仅是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文化传播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民群众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传播致富求发展的一种创造,对于构建新农村的和谐社会的环境,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河南宝丰的新农村艺术文化教育伴随着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得到传承与传播发展,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尤其是魔术、曲艺音乐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文化教育基础,近两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当代“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建设中,农民群众利用自身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教育传播,以艺术致富求发展的创造探索和实践,扩大了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对于新农村的“三农”工作建设及艺术文化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艺术文化教育资源的形成与传播
宝丰位于河南省西部,现人口约48万,有13个乡镇,320个村。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历史悠久,魔术、曲艺音乐的群众基础深厚,素有“曲艺之乡”“魔术之乡”的称号。影响较大的艺术文化教育形式为马街书会和魔术表演。
马街书会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大奇观,1996年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之一。现今每年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聚集在马街村展示说书音乐艺术,已成为马街、宝丰等农民的重大节日和曲艺盛会。马街书会至今已有700余年文化艺术教育的历史,据《宝丰县志》记载:“此会源于元延佑年间(1316年),当时有一老艺人,演技精湛,广收门徒,在曲艺界德高望重;且正月十三,农民艺人便从四面八方赶来,负鼓携琴,吹拉弹唱,为其献艺祝寿。以天为棚,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河坡处、山冈上、麦田里、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子,台台相连,说书献艺。时间仅一天,到会艺人多时达3000人,千余台书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听书群众多时达10多万人。”①在马街村广严寺及火神庙碑刻中记载:“马街书会源远流长。”②马街书会在当今,既是艺人的展示与农村群众的自娱,又是节目演出的交易会。艺人的表演,称之为“亮书”,如被人请到他乡继续演出,称之为“写书”。这种风俗延续了数百年不衰成为中华奇观,马街书会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产生的,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它的延续和发展与河南宝丰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宝丰魔术表演艺术源于唐宋时期,经过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粗犷、幽默、滑稽、神奇的地方特色。宝丰民间剧团和农民表演有着历史的传统,解放前每年遇灾年,常出现成群结队的农民外出表演戏法,以求得温饱,混口饭吃。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木偶魔术民间剧团。民间魔术剧团开始在赵庄乡出现,至90年代,民间剧团迅速增加。目前,宝丰县13个乡镇拥有民间表演团体1200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商酒务、赵庄、肖旗、石桥、大营、张八桥、前营7个乡镇。其中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形成比较集中的是在赵庄乡,有魔术专业村6个,民间表演团体600多个,演出专业户2000多户,从艺者2万余人,分布在世界及国内许多地区,形成了农民魔术表演艺术团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宝丰文化现象”的产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村剩余劳动人员的增加和广大基层群众艺术消费的高涨,为“宝丰文化现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广大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则是其直接的推动力。
二、传统艺术文化教育成为新农村的文化产业
目前全县拥有50个团体以上的民间表演专业致富村达15个,平均每年演出42万场次,观众达5000万人次以上,年收入达2亿多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2004年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出总收入达2.86亿元,约占全县GDP的5.6%,成为宝丰县经济发展的六个主要产业之一。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了解,全国共有2000多个民间演出团体,10万多人的民间艺人,宝丰县均占了一半。他们走遍了全国农村演出市场,到过青藏高原,走出了一条农民自办文化、政府扶持农民办好文化,农民办文化乐起来、富起来的农民发展新路子。
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多数团体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小部分团体坚持常年在外演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集魔术、杂技、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团体;另一类是以武术、气功为主的表演团体。较大的团约有120人,较小的团以家庭成员为主。从经营状况看,有部分的团体演出、管理水平较好,每年的门票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主要在国内大中城市演出。一部分团曾到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行演出,另一部分团已与我国香港、澳门等文化演出公司签约演出。
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主要演员收入多在每月5000元左右,有65%的团体具有中等表演水平,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演出地点主要在县城及城乡结合部,有时在集贸庙会上演出,演出形式主要以大篷车、大盖棚为主,有的在城市剧场。还有200多家团体演员素质较低,装备和管理水平差,演出多在偏远乡镇,收入仅能维持生存。
目前,国内文化界和新闻媒体对宝丰文化现象给予了很大关注,外国电视台为马街书会拍摄了电视片,题为《当田野成为舞台》。河南省和宝丰县文化部门也对民间演出团体不断提高认识和管理,改变针对个别表演团体在演出中存在问题进行围追堵截的做法,提出“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逐步提高”的方针,促进宝丰民间演出团体形成了目前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宝丰的民间文化发展,不仅是一种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民群众利用自身音乐文化资源传播致富求发展的一种创造,它对于促进“三农”工作,扩大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思路。
(一)开创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启示意义
随着新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民以传统民间艺术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在城乡巡回演出,并逐步形成艺术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发展民办文化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城市旅游文化;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146-02
2011年2月10日,《陕西日报》登出题为“‘十二五’重头戏:全力打造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文章,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近年来反复提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搭建基本架构,提升国际品味。纵观全国,为了全力发展旅游业,各地都打出了宣传口号,如扬州的“烟花水都,诗画扬州”、南宁的“奇山秀水风情南宁”等,借助旅游产业将城市形象推广的案例不在少数,可见推广城市旅游文化有其深远的意义。媒体时代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的传播不仅仅依靠旅游文化资源本身,而媒体在整个传播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说:“谁占领了舆论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赢得国际社会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把握先机和主动。[1]”
一、城市・文化・旅游文化传播
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为“城市”)。可见,城市作为一个现代符号,和文明、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城市承载着文化的深远意义,同时文化的传播也从反向加固城市印象以及城市形象。陈卫星老师在其《信息传播与本土化的互动》一文中曾引用了两位人类学家对“文化”一词的概念界定。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就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共同的行为方式”。而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2]”
从以上两位人类学家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可见文化在广义的层面上体现着民族的社会属性。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将文化的概念逐步细化,每个独立的文化单元也须在各自领域承担起其固有的社会属性。
古代称旅游为“观光”。“观”就是观察考察,“光”就是别国或别处的政教风俗、优秀文化。所以,旅游本身就是文化传播活动,是知识资讯和情绪资讯的最广泛传习。由于传播的双向性传播特性,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他们在自己原有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上,接触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达到更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把本文化的信息向旅游目的地传输,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3]。
简言之,城市、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传播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层层相扣,城市是文明文化进阶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城市本身就从显性的层面上体现城市文化,而现代旅游活动在城市文化的推广传播中起着重要且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病毒式的传播加上全球社交网络的流行,城市旅游文化的有效传播就显得意义更为重大。
二、城市旅游文化传播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特性对比分析
从传播媒介的不同性质上来看,传统媒体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以报刊、杂志、旅游手册等为主的印刷媒体,这类传播媒介的保存性强,可重复阅读,但传播速度不如电子媒体快速。2.以电视、电影等为主的电子媒体,这类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较少受观众水平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语言、体语等人际传播媒介,霓虹灯、路牌、灯箱等户外传播媒介及旅游产品、纪念品等实物传播媒介。这些媒介传播方式都是旅游文化推介的传统方式。
而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基于Web2.0技术下的社交网络的流行,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几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也正在悄然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日本核泄漏、美国总统大选、利比亚动荡,这些突发性的事件几乎都是在同一时间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传播速度及呈几何数字的转发使得以前由点到面式的传播方式逐步转变成点对点的传播。
根据传播学理论,传播是指利用各种媒体把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的过程。形成传播有一些必要条件,这就是传播要素。旅游地形象传播要素主要有旅游地形象传播者(信源)、旅游形象接受者(信宿)、旅游形象(信息)、传播媒介等。旅游地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将各种旅游信息通过相应的媒介渠道传播到信息接收者处。在传播过程中,受传者是被动接受信息,但在对所传信息的接收上则有决定权。
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型媒体,能否最大程度上保证信息被有效接收便成了核心。结合我们的旅游经验,很多时候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或许就来自于某次的旅游经验,或是某次旅游中的某次事件。可以说,整个旅游活动中多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改进城市旅游必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三、城市旅游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传播特性,但在城市旅游文化传播中,却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最终都是为了确保信息的有效接收与反馈。
首先,从传播信息本身而言,城市旅游文化信息要能被看懂,易于被接收,易于被传播,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传播过程的顺畅及信息原初的完整性。正如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姬少亭曾在文章“把新闻变成‘故事’”中,开篇写道“英语里,新闻被称作story(故事)。我们记者肩负着提供信息的重任,但往往容易忘记受众的基本要求:报道的可读性。一定意义上,我们要还原新闻“讲故事”的本质。城市文化传播贵在传播,英语里被叫做“communication”,维基百科中对其的释义最后一句为“当信息接收者完全理解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时,传播过程才算完成”,传播过程的完整性就在于信息接受者领会并接收了信息。如果不能保证这些信息的趣味性、真实性及可传性,信息的接受者如若未能充分理解或者曲解信息,那么真正意义上传播过程就是不完整的。
其次,重视传播中的传播效果。真正打造国际型大都市不是简单地喊口号,而要切实在城市文化推广的每个环节上下功夫,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做不得。近些年来屡次看到为办一次盛会而建造的大型场馆随着盛会结束而荒废闲置起来,这种一次性消费不计长远发展利益的工程,对于宣传城市形象是一时的轰动。这种只讲求眼球效应而不考虑长期资源优化的做法,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造成反作用。如在全球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种宏大叙事,在众多外媒的报道中除了用“splendid”(壮丽的、辉煌的)、“marvelous”(惊人的,了不起的)等词外,几乎无一例外地还是用到了另一个词“lavish”(无节制的,浪费的)。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四年,外媒爆出了“奥运场馆现状甚忧 闲置竟沦为驾校训练场”的文章。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不是短线的游击战,而是一个长久的工作。在完善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是这项工作的监理方,可以说草根市民的监督民主和舆论民主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可以发挥到极致,所以新媒体的出现补充了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上的滞后,同时也将传统文化推上了一个更加立体和透明的平台。
再次,在传播过程中应多一些普世的人文关怀,具体分为以下两点:一从宣传报道的事件、题材上入手。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文化旅游信息多是大型的,有重大意义的,如某个新型旅游开发区落成,或者某大型旅游文化节举办等,从宏观层面上进行宣传。而新型媒体上的信息多是呈碎片化的,且常是细节性的信息,这类信息多是触动人心、增强转发次数和评论次数的信息。细微之处常常是打动人心的。如在南太平洋小岛的一次出游中,小岛四周近岛处的鹿角珊瑚群较多,如果为了加快船的行进速度,那么马达上的螺旋桨必定会损伤到珊瑚,所以很长一段的行程必须靠人力,虽然行进速度慢了许多,但作为靠海吃海的本地人来说,这种发自内心的保护生态的做法几乎得到全船人的赞赏,正如笔者问其中的一位澳籍游客为什么喜欢这里时,她只是淡淡地说“因为一切都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和尊重”。我想,在走马观花式的游走之后最能留下感动的还是触及心底的片段。旅游文化传播的方式并不完全依靠宏大的宣传,有时俯身从人文关怀的小角度介入,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成效。试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且不论这些个温馨细小的瞬间去了哪里,多少值得保留的又都去了哪里?就如前段时间一直陷入热议的梁思成故居被拆一事,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感叹连故居都难保,又何谈花花草草。二是从提升城市旅游文化的软件上入手,重视具有人文关怀的旅游服务。机场、铁路、地铁站等交通枢纽和人流往来的场所,是游客了解一个城市的第一窗口。国内外的交通枢纽总会因每个人不同的旅游经验而给大家留下不尽相同的印象。如在香港机场,为了满足国际游客的等候和中转服务,机场的各种小册子基本上可涵盖到所有入港游客可能遇到的问题。除此外,随着大陆游客自由行进出港澳,港铁在主要中转站都安排志愿者指引游客乘坐。笔者曾就所有能遇到的问题在志愿者处询问,包括如何换汇、转乘等,志愿者都能准确回答上来。我国举办过的大型活动都曾大范围召集过学生志愿者,但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不能准确提供信息或不能第一时间提供信息而不能起到良好指引作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既影响了志愿活动本身的形象,又间接影响了城市形象。
本文以西安欲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为契机,谈城市旅游文化的国际传播。“打造”这一字眼并不鲜见,但口号提出后如何作为却鲜被关注,这种社会性的关注缺失并不是只在西安此例中出现。有效宣传并长期保持,才是有效传播的目标。新媒体时代给了我们很多机遇,同时让我们面临更多的挑战。
本文浅议城市旅游文化国际传播的最大意义,在于提供一个更具研究性的视野。正如巴甫洛夫所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城市旅游文化的国际传播只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可供讨论的众多议题之一,无论从新媒体的背景来看,还是国际传播路径来看,都不是单一地借助某一种外力,而是多种资源整合的结果。除信息和服务外,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之中,需要做的还很多,包括城市整体服务整合、信息整合和人员培训等,但究其根本,是增强全民服务意识和大爱意识。用著名的珍・古道尔博士在“根与芽国际环保项目”推介会上一句号召话来作结。“Every accounts”―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一份子,都将参与到城市文化的推广中,也都将受益于城市的每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启正.努力建设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J].外交学院学报,2004(3).
篇8
预警新闻的特征
预警新闻是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概念和样式,它是在人们风险意识加强和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出现的。过去有人提出:“预警新闻是预测新闻的方式之一,是对新近发生的预测性事实的提醒、警示式的报道。”笔者认为,在新的传播背景下,预警新闻是指由相关部门并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预测、预报或者警示性信息,预警新闻通过媒介进行最大范围的传播和报道,以引起公众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或情况,从而避免或减小不必要的损失。
笔者认为,预警新闻应具有以下特点:
1.预警新闻应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传统新闻理念中,每条新闻都具备6个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及发生方式。预警新闻不必全部具备这6大要素,但有一个独特之处,即它应当是未来可能发生的。现实生活中,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很多,但大多是常规性、惯例性的,不构成预警新闻;而预警新闻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是有违常规或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具有新闻价值,应在短时间内公布于众。
2.预警新闻是对未发生事件或情况的预告或提醒。它的报道内容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公共卫生、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将会出现的问题或事实,或者是为可能发生的情况而应采取的措施。如果事件已经发生,该事件本身已经是新闻,随后的报道应侧重于传递出更多的关于事件进展的信息等。
3.预警新闻原则上应出自权威部门。预警新闻在前,应该经过科学的测算、评估或者经过权威专家的分析、推论以及经验汇总。预警新闻不是简单的预测,而是代表某一权威或专业部门、机构将某一领域未来要发生的变化提前告知公众。现今各种虚假、诈骗信息在网络、手机中大肆传播,预警新闻由权威部门,是避免公众恐慌的首要条件。当然,由权威部门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即便最终预测的情况没有发生,也应由预测部门予以澄清,才能不失信于民。
4.预警新闻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预警新闻对指导和警示公众行为、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减小灾难损失,起到传统新闻没有的预警作用。对于灾害预警而言,其目的在于通过广泛传播让人们直接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让处在风险之中的人们能够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获取信息,然后组织自救和互救。
5.预警新闻的受众是广大公众。预警新闻具有服务及引导作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它的受众范围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或订户、观众、网民等,而是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员或财产。而且,由权威部门的预警新闻也希望尽可能传达到每一位民众,使有关机构能够尽快调动一切力量,防止事态恶化。
预警新闻的类型
在国内,最为大众所熟悉的预警新闻形式是天气预报,它提前告知人们未来几天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气象新闻充当了人们“安全出行”的服务员。现在,预警新闻的内容已经广泛涉及到经济、文化、卫生、环保、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提供预警及服务信息,并指导人们如何趋利避害。
笔者认为,预警新闻包括以下类型:天气预报;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预报;生态环境恶化预警;疫情、病毒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通报;有关部门对影响公众生活的虚假信息的辟谣;即将颁布实施的、影响较大的法令、政策、通报等;专职部门的有关物价、税收调整政策;有关质量检测结果、安全隐患通报;公安部门发出的提防诈骗等信息;有关部门针对特殊群体的专项提示或预警等。
气象预警新闻,深圳先行一步
预警新闻不同于常规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其需要不同的或传播方式,对于那些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向最大范围人员传达的预警新闻来说,报纸已经不能适应需要,而必须依赖电子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扩展传播途径。2007年7月18日实施的《深圳市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实施方案》,首次在地方性法规中,对气象预警新闻的传播方式进行了规划和设计。
该方案改变了以往全市只发统一的气象预警信号的做法,当预计全市只有部分区或区域达到预警标准时,仅对这些区或区域预警信号;或在全市统一信号时,对受气象灾害影响危害更大的区或区域,加挂更高一级预警信号。分区预警的地域范围特区以4个区(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区和龙岗区以街道办、沿海海域分东部海区和西部海区为分区预警信号的最小单位。
由于预警内容多为台风、暴雨、海浪等自然灾害,此类预警信息一经提出,必须通过快捷的手段送达最大范围的人群,才能真正实现防灾的目的。为此,《深圳市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实施方案》对气象预警信息方式的安排是:
首先,深圳市气象局与深圳市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合作,气象局短信平台与广播电台短信平台对接,气象信息可直接进入电台直播间,实现预警快速播出;与市电视台合作,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走字幕内容。
其次,加强互联网传播。深圳市气象局升级了公众气象服务网,开发了为政府各防灾有关部门服务的气象信息决策服务网;为社区、基层服务的社区气象服务网,可快速、准确、直观地传递气象预警信息图形和文字产品。
第三,利用气象局短信平台,向订制了气象服务的手机用户群发信息。
第四,在原有预报预警传播手段的基础上,深圳市气象局与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合作,开发了国内首个基站广播,具备了小区域(1平方千米)预警信息的能力,向了预警信息区域内的公众实行小区广播,这在国内气象预警信息传播中尚属首例。
此外,对于重要的气象预警,深圳市还采用立体传播手段,即电视台、电台、网络、手机、电话、报纸同时,尽可能地提高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率和传播的及时率。
今年6月25日早晨5时,台风“风神”正面袭击深圳市区。在6月24日晚21时,深圳市气象局打破常规,连续向手机用户预警信息,从台风的移动速度、登陆地点、台风中心位置,一直到全市中小学停课预告,使广大市民提早获知信息,提早部署应对方案。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的消息,第二天早上才见报,当这些报纸送达家庭订户时,往往都过了学生出门上学的时间,就这一信息而言,报纸的报道基本上没有实用价值。
深圳市对气象预警新闻的方式,为其他各类预警新闻的提供了参考。深圳市其他相似的预警新闻有:2008年春季的手足口病疫情防控信息以及片区学校、幼儿园是否停课通告;深圳市公安系统针对市民的欺诈性短信防范及举报信息;2008年春节前,深圳市民政部门、交通部门的关于春节期间尽量不回内地老家过春节的提醒等。
报纸的报道空间
预警新闻对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报纸提出了挑战。手机及互联网便捷迅速、覆盖面广、受众多,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传播手段,这种传播手段在涉及广泛公众利益的预警新闻中的影响力尤为突出。随着3G应用的快速推进和手机终端性能的提升,手机逐渐成为“个人信息处理中心”,互联网普及的速度也正在加快。据统计,截至2008年2月底,我国网民已达2.21亿人;截至3月底,全国已有手机用户5.74亿户。
在预警新闻的处理方面,如果报纸对此无所作为,随之失去的将是其他类新闻资源以及公众的“眼球”和注意力,而最终必然会引致报纸影响力的萎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报纸就彻底失去了对预警新闻的主动权。目前报业集团拥有众多的预警新闻渠道和线索,新闻记者活跃于社会各个角落,可以从有关部门获取第一手材料。同时,报业集团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新闻网站,并推出了手机报。重要的预警新闻可以第一时间上网或传布给自己的手机报用户,既达到协助有关部门尽快传播预警信息的作用,又可作为增值项目服务网民及手机报订户,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分类发送不同类别的预警新闻,使之更具指导性和服务性。此外,报纸如果及时开发衔接的新兴网络技术,把新闻的渠道延伸至互联网音频、视频之中,扩展到手机用户终端,有关政府部门完全可以放心地把预警类新闻交给报业集团的新闻平台处理。
更重要的是,在预警新闻处理上,报纸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形成有效的互动。以报纸强大的信息采集平台,结合政府部门的权威性,报纸在预警新闻的制作和方面还可以大有作为。报纸记者可以在掌握充分资料并在有充分事实依据的基础上,依靠专业人士的分析判断,采写报道预警新闻。这需要报纸记者具有敏锐的新闻敏感,充分掌握有关宣传纪律及政策,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为重,以客观、务实、负责的态度,选择适当的报道时机推出预警新闻报道,而且深挖后续报道,尽可能做到翔实、全面。
篇9
【关键词】女性主义 话语权 新闻传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科融进女性主义研究中,包括新闻传播学理论方法的导入。媒介中女性形象是多年来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最早可追溯至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盖尔・塔什曼与他人合出的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书。①而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它属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跨学科多元发展的表现,也是媒介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大多沿着传播内容、传播者以及传播对象三个主要方向展开。由此,传媒中的女性主义研究通常包括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女性传播者、以及女性受众群三个部分。
一、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媒介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媒介在选择角度或强调某一主题的同时为社会构建出一种特定文化。在各种媒介产品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离不开女性角色的衬托。无论是瘦身、美容、服饰还是情感、健康等内容,很大程度上都从满足男性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大众文化所崇尚的娱乐、放松的理念,享乐主义思想和消费主义的双重刺激催生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广告中楚楚动人、温柔体贴、魅力四射的女主角经常会被受众奉为心目中的“女神”。而对广告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作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广告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传统古朴型女性(持家能手)、浪漫型女性(受男人呵护的美女)、现代型女性(事业有成的单身白领)。②
无论是传统持家型还是温柔浪漫型的女性,都是从男性审美角度去塑造的形象,有些广告甚至更加露骨地直接表现出了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如某一丝袜广告,电视画面上一位身着性感的年轻女郎,优雅自信地走过几位男士身边,引起他们回头凝望,在扩大了的男士的瞳仁中反射出女郎婀娜性感的身姿。这是一个典型的把女性放在了“被观赏者”的位置上,女性的魅力仿佛只有在满足男望的情况下才有自己的价值。
二、媒介中的女性传播者
媒介中的两性形象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两性关系的一个缩影,女性在传媒领域仍属于“弱势群体”。联合国在对70个国家的调查显示,2/3国家的传播学专业学生中,女性占50%以上。虽然这么多妇女经过专业培训,但没有一个国家的妇女在传播媒介的职位中占50%以上。③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工作分工上,女性被认为擅长制作、主持一些情感、娱乐、生活类的节目,而像《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这类新闻评论性节目,走在前面的往往更多的是男性记者。
三、女性受众群的审美取向
在“男性文化”主宰下,女性习惯在男性声音中校正自己。新时代女性逐渐从这种盲目的取悦中觉醒,也改变着社会审美情趣。
“中性美”是审美领域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倾向。伴随着国内各种选秀节目的热播,推出了如李宇春、周笔畅等中性女生。从女性主义层面是上看,可以说这是一次女性追求独立自我的回归,她们已不满足几千年作为男性的附庸品,而要由外到内地改变自己,争取与男性同样的地位。几乎与中性美女同时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还有一批已以日、韩明星为主的“花样美男”。长发、项链、蕾丝花边、紧身裤不再是女性的专利,它们越来越多的成为男性身上饰物。撇开媒体的商业利益,女性气质的男星走红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男女两性“看与被看”的传统关系,甚至还影响到了媒体形象的女性化。
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迎合新时代女性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打造出与先前“英雄式”男性截然不同的花样美男。而在单纯面向男性受众的媒体中,绝少出现阴柔气质的男性,相反它们张扬的是男性阳刚魅力的一面。所以,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中性美的流行看作是对传统女性地位的颠覆,在消费文化的背后,媒体更看中迎合女性审美取向下的商业利润。
总之,在新闻传播领域,女性群体仍处在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女性在传媒领域乃至整个社会中如何争取自己的话语地位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ceo.省略/book/55645.html
②潘一禾,《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他》,《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6期
篇10
1.1艺术设计概述
艺术设计的内涵十分广泛,囊括了设与计所有的含义。文化和文明衍生出设计这一高层生活理念,设计又不断创新和充实着文明和文化,一个发展健康合理的文明社会一定是一个艺术设计和文明文化良性循环的社会。当前艺术设计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饰品设计、服装设计、影视艺术设计等都是当前大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需求的设计项目。
1.2新闻传播概述
新闻传播原指新闻和传播,但当前社会普遍认为新闻传播泛指新闻传播媒介(影视公司、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传播的目的在于通过传播内容和方式给予受众精神体验。当下新闻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能充分发挥监督和制约社会不良发展态势的作用,同时是促进优良传统发扬、各行各业宣传的重要手段。
2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的联系探究
2.1艺术与新闻传播的联系
艺术品是一种基于精神层面的创造,也是艺术意识的具体表现。艺术活动一经产生就需要经历传播才能到达感受者产生精神体验,可以说艺术创作是为艺术品鉴而生,而传播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鉴的重要纽带。如:在突尼斯举办的中国画展经媒体报道掀起了民众对油画和粉彩画的品鉴热潮,同时还增加了中国人民国家自豪感。
2.2广告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广告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从字面上看广告即广而告之,因此广告和新闻传媒的功能本就有重合之处,二者关系密切。广告设计即有浓重的艺术色彩也具有承载传播信息的特点,因此广告的构思、标题、语言、文字、色彩都需精密设计,以方便传播和获得受众认可。
2.3装潢设计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室内设计与新闻传播的联系在当下呈现日渐紧密的趋势。室内设计是以改善室内布局和修饰居住空间、美化生活环境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新闻传播对室内设计进行监督、宣传是促进民众装潢安全、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室内设计活动与新闻传播的合作在创造双方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实现一定的社会公益效益。
3艺术设计与新闻传播融合发展现状
艺术是富有生命力的,艺术门类之间常有相互关联和相互融通的现象,而一门新兴艺术的兴起往往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相互应用配合有莫大关联。实践中艺术设计和新闻传播因其共性而融合发展态势良好。
3.1服装设计和新闻传媒的融合发展
服装设计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分为造型、结构、工艺设计几个类。服装设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对服装设计领域的关注由来已久,新闻传媒对服装设计的传播尤为重视。国内纸质传媒有销量很高的时装杂志(《时尚》(VOGUE)、《世界时装之苑》(ELLE)、等),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等服装设计秀长期被国际传媒热捧,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此外一些电视节目也尝试与服装设计领域合作争创收视率,如:女神的新装。新闻传媒对时装设计的传播实现其自身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也完成其社会传播义务。就目前而言,服装设计与新闻传播融合发展实现了双赢。
3.2影视艺术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
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影视艺术设计专业的热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新闻传媒可谓攸关影视作品生死。《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优秀影视设计作品正因充分利用了新闻传播的力量才创造其超高票房,实现其经济效益和艺术鉴赏价值。
3.3室内设计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
- 上一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问题
- 下一篇:农业物联网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