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陈述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陈述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素质陈述报告

篇1

关键词:广告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81-03

《广告学概论》是系统讲授广告基本原理与广告运作规律的一门课程,与市场结合紧密,知识的应用性很强。突破单纯理论教学和专业素质培养,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步推进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广告学概论》课程改革值得探索的方向。

一、课程定位

《广告学概论》一般是艺术设计、广告学等专业的专业理论课。通过该课程的讲解,引导学生建立市场意识,促使学生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纯艺术与设计、广告的区别,正确认识广告与设计的关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全面了解广告运作程序及原理,并能够用广告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广告传播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精选的课后实训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理论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话题讨论、演讲陈述、课后实践等互动环节着力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包括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形象礼仪等),为后续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专业素质:①建立市场意识,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观念;②熟悉广告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广告运作的基本方法,具备策划、创意、写作等基本技能;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2.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非专业素质:①具备创新精神和诚信品质;②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沟通能力;③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④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⑤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针对专业、教学对象、课时、教学条件等,对教材进行处理,合理分配学时,深挖重、难点和核心知识点,使学生学习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凸显《广告学概论》在整个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价值。

四、实践教学安排

1.实践教学设计思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对《广告学概论》暂无明确的实践(验)教学要求。但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做到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操作、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强调广告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广告学概论》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至少应体现以下方面:①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②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转向多样化教学;③以教学内容从广告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向着力培养学生广告运作实际应用能力转变;④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转变;⑤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自主学习转变。

2.实践教学安排。本课程为理论课,实践项目均安排在课外进行。结合校内外环境,精选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课后实训项目让学生参与,借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使知识内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观念、品格、知识、方法、能力五大体系)。以本人教学实践为例,摘录部分章节课后实训习题如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热点话题讨论、演讲陈述、调研报告等。《广告学概论》知识的应用性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大量经典案例分析和课外实践项目的开展,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操作、应用能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方法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如下图:

2.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训项目+网络资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名家访谈视频观看等手段的运用,让学生真切感受专业、行业实际;通过网络交流,及时解惑答疑,并将相关企业招投标任务及时,鼓励学生参展参赛,参与实际项目投标,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应用。

教学手段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如下图:

六、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广告学概论》课程教材应优先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同时结合实际自编讲义。前者满足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后者体现专业特点和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如下图所示:

2.参考书。参考书供教师备课和学生课外阅读使用,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广告学知识体系主要涵盖艺术学、传播学、经济学,教师可选定典型性图书作为备课参考资料,同时提供给学生课外阅读。为保证课外阅读质量,可规定考试命题覆盖参考书的范围及分值比重。

七、课程考核

1.课程考核改革思路。课程教学围绕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进行,即品格、能力、观念、知识、方法。那么,单纯的考核知识,显然不够全面。为使课程考核从考知识向考“五大体系转变”,使考核的价值最大化且起到调节作用,传统考核方式势必需要变革。《广告学概论》课程的结业考核除笔试之外,可增加演讲陈述部分。笔试部分以分析题、辨析题、论述题、简答题、创作题等主观题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演讲陈述部分,学生在指定范围内自选课题,收集准备材料,制作PPT上讲台演讲陈述,考查专业同时,对相关非专业素质进行考核。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查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评分标准也多元化,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

《广告学概论》总评成绩计算办法:

《广告学概论》演讲陈述部分成绩评分细目(满分100分):

2.考核范围。课程结业考核范围,指定在教材和参考书以内的知识点。例如:

八、课程资源

本课程资源至少应包含PPT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和专业相关主流网站及图书。教师和院系应对学生全面开放以上资源,加强交流互动。其中专业类图书应包括广告理论、媒体研究、广告经营管理、广告法规、广告专业杂志、广告设计与创意、策划与营销、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历史、广告人物传记、广告年鉴、电脑设计软件应用、广告专业图片素材、广告作品图集等类别。

九、平时作业

本课程平时作业应建立题库,题目应具备针对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应用练习;作业量总数4~8次为宜。具体包括:专业知识识记(比重30%);课后实训项目调研报告(比重40%);课堂中针对热点问题,分析评论(比重30%)。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仅只是课程建设的问题,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制度等环节的合力配套建设是有力保障。没有哪种模式能够以一概全,各校实际不同,课程建设的细节处理应有差异,但课程建设总体要求和框架应基本一致。《广告学概论》课程建设应针对各校专业、教学对象、课时、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做到课程定位准确、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精炼、实践教学安排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高效、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得当、课程考核调节力强、课程资源丰富、学生作业针对性强,努力使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同步推进。

篇2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班级团体为中学生的社会化提供重要环境,在班级团体的人际互动中,中学生逐渐建立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并且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人际交往,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促使心理健康发展。对人格健全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有助于他们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提高适应能力,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人格欠缺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通过与班级同学的互动,减轻症状,培养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级团体对个人的影响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不是心理学课,不以学习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为任务,而是从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和成长中的问题出发,确定教育主题,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改变认知,调整心态,提升心理素质,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有如下几个特点。

1.活动性

以学生的活动构成主题班会的基本环节,让学生在一系列基于他们生活实际的活动与情境中体验学习,从而获得成长必需的经验。

2.主体性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在主题班会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活动、自我领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主动支配和调节自己。

3.体验性

主题班会活动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在参与活动的实践中,获得心理体验与感悟,并将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给予反馈、鼓励和建议。

4.互动性

在主题班会活动中,班级里每个学生认知的改变、情感的迁移、新行为的建立和强化,都依赖于班级同学间的交流和互动。互动的前提是参与,班主任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

5.和谐性

主题班会活动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因此,班主任要转换角色,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班级心理气氛。

6.趣味性

主题班会活动要从情境体验开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主题班会的活动设计应尽可能生动有趣,易为学生接受。

二、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构建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模式由主题班会的目标、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流程与活动评价等构成。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目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总目标是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在每次主题班会活动中,有其具体的班会目标。

在目标的设计上,班主任应考虑如下问题:

(1)目标设立应强调发展性与教育性,而非矫正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主题班会活动的目标应更多地着眼于中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从积极的一面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如“情绪调节的技术”、“如何学会交往”等。

(2)目标应明确、具体、便于操作。主题班会目标切忌笼统抽象。如“情感教育”,这一目标的表述太大,太模糊,不如改为“爱情与友情”、“如何调节焦虑情绪”等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实践。

(3) 目标应得到学生的认同。班主任在设计班会目标时,首先要熟悉班级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近期的困惑和热点问题。他们希望从主题班会活动中学到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磋商可能形成和达到的目标。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主题

主题班会主题的选择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及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的需求,要富有趣味性、时代性和启迪性。

班主任在设计主题时应考虑三个方面:

(1)根据社会对中学生提出的心理发展任务确定主题。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发展任务,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解决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或人生课题。如获得自主性、勤奋感,建立自我同一性。

(2)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确定主题,如青春期的性心理问题。

(3)根据当前本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确定主题。如班级学生发生矛盾冲突,出现帮派小群体,急需解决人际交往问题。主题可以是“友谊地久天长――同伴交往”。

在主题的表述上要注意尽可能地清晰、简洁、精练、贴切,用学生的口气和语气,让学生一看到主题就感兴趣。如“我是谁”、“认识你真好”。或者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如“做自己的朋友――悦纳自己”。

主题确立后班主任要对主题进行分析,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可以包括入学适应、学习辅导、人格辅导、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生活和职业指导等方面。主题班会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中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发展水平,班主任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不同要求的主题班会活动,同一内容设计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层次。

如初中生情绪调节主题班会活动:

初一年级:多彩的世界――情绪的认识

真情的流露――情绪的表达

快乐的天使――情绪的调适

初二年级:感恩的心――亲情沟通

少男少女――爱情与友情

初三年级:放飞心情――学会减压

音乐放松――克服考试焦虑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常用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方法很多,有讨论法、自陈法、游戏法及角色扮演法等。

(1)讨论法。讨论是指班级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合作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班级学生明了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异同,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作出选择。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不仅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活跃班级气氛,还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常用的讨论法有以下几种:

①小组讨论。通常的做法是针对某一问题情境,把全班学生分为6~7人的若干小组,每个学生轮流发言,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并推出小组代表报告小组意见,其他学生给予补充,最后由班主任总结。

②配对讨论。这里指相邻的两个学生就某个指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再同相邻的另一对同学进行商讨,形成四个人的意见。依此类推,可以形成更多人的共同意见。这种讨论方法的好处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有助于形成个人见解。

③辩论式讨论:班级学生分成两组,就一个讨论话题分成正反方,意见对立,然后根据自己所在方的立场,与对方辩论。

(2) 自陈法。自陈法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方法,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自我陈述,即叙述事情经过和感受,如参加主题班会的体会。自我陈述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二是学生自我陈述,即展示自己的特长与成绩,如“自我优点轰炸”。自我陈述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高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3) 班级团体游戏法。 班级团体游戏法是指以游戏为中介,将学生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助人活动。游戏具有虚构性,学生对游戏中的喜笑怒骂都不会太在意,参与者可以摘掉面具放松自己。游戏具有平等性,学生无论平时课堂上学习好坏,只要参与进来,遵守游戏规则,都能够得到同伴的尊重,取得信任,共同进行经验分享。游戏具有社会性,游戏的组成是团体形态,因此,也要求班级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在游戏过程中,班级团体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各种规则、契约,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契约,约束和规范着班级学生的活动。共同的目标、规则、契约及互动中产生的感情成为凝聚班级团体的力量。

(4)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启发班级成员认识人际关系以及自我状况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一方面能使他们将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宣泄,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在人际关系中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领悟人际交往的技巧,改善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角色扮演能够充分地为学生提供情境与体验的机会。角色扮演有许多的方法,主题班会活动中常用的是心理剧和空椅子表演。

①心理剧。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借助于某种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发表演,主角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于舞台,在班主任的间接干预和同台参演者的协助下,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教育形式。心理剧中,学生将过去或预见的事件带到现实中来,表演出自身的矛盾冲突,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夸大所有的表情、行为和语言沟通。心理剧强调个人的互动和会心,强调此时此地的内容,具有自发性和创造性,能充分表达情感。

②空椅子表演。让学生轮换扮演两个角色,其中一个角色由学生本人扮演,另一个与之打交道的角色用空椅子代替,让学生练习同想象中的坐在空椅子上的人说话。这种方法适合于社交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例如,某个学生在异性同学面前很害羞,难以正常交往,我们就可以用空椅子表演的方法帮助他。具体做法是将两张椅子面对面放着,让该生坐在一张椅子上,假设另一张椅子坐的是异性同学。让该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有的或可能有的对话,然后坐到对面去,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可使学生了解对方,提高交往技巧。

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流程

每一次的主题班会活动,可以简化为以下程序结构:暖身、互动、分享和结束。暖身相当于体育活动的预热活动,通常采用一些轻松的活动,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分享是班会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分享,班级学生可以彼此了解参与班会的经验与体会、对其他同学的观察与看法以及自己参与班会后的改变与进步情况等。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一定要有一个结束的过程,通常的班会活动,是由班主任发言总结来结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要由师生一起参与结束,常用的方法有:

(1)回顾与反思。师生一起回忆班会活动过程,谈谈心得体会。

(2)计划与展望。师生一起探讨今后的打算,对未来的展望。

(3)祝福与道别。在一个学期的主题班会后,可以采取祝福与道别的结束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自制一些小礼物互相赠送,彼此道别。

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时间和地点的选择

(1)主题班会可以在教室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室内活动场地应宽敞、舒适,桌椅可以随意摆动。座位的安排可以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及活动的形式进行改变。一般来说,座位安排最好是扇形、圆形剧场或大半圆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与他人面对面地、平等地、自由地、方便地交往,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

(2) 主题班会的时间比较灵活,根据主题内容可长可短,一次一节课、两节课都可以,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安排。

篇3

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我院曾收治36例甲、乙、丙混合感染型肝炎病人,我们对本组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本组36例病人均被确诊为甲、乙、丙混合感染型肝炎[1],在我院肝病科接受住院治疗,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5―65岁。36例病人均无明确的疫苗接种史,其中15例曾接受过手术及输血治疗,10例曾进食过未煮熟海产品或有不洁饮食习惯,9例有明确的肝炎接触史或家族成员肝病史,2例病人陈述不明确。本组36例病人34例治愈,占94%,平均住院天数为38天,2例因经济困难好转出院。

1.2 方法

1.2.1 问卷式:将所要调查的内容列表,采用选择性回答的方式,嘱病人填写后,收集归档。

1.2.2 交谈式:护理人员分工负责,在取得病人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出所要调查的问题,请病人回答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记录。

1.2.3 观察式:对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间接判定病人的心理特点,并认真记录。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调查分析,综合判定。

2 结果

病人因社会地位、人格特点的差异,患者产生的心理反应轻重不一,表现形式多样。归纳其共同的心理行为改变,主要有:

2.1 怀疑与否认 本组36例病人中30例病人具有这一心理变化,占83%。该情绪反应持续时间较短,病人突遭患病刺激,心理极不平衡。不相信自己患有肝炎,高度敏感猜疑,对病情更是毫无根据的猜测,尤其关注医生护士的行为,盲目揣测自己病情的进展情况。

2.2 情绪抑郁 本组34例病人具有这一心理变化,占94%,病人表现为焦虑、恐惧、痛苦,进而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对周围事物及人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害怕久治不愈、癌变、死亡。

2.3 自卑孤独 本组32例病人具有这一心理变化,占90%。肝炎病人需要隔离治疗,害怕传染给亲人,担心同事和朋友疏远自己。

2.4 激愤情绪反应 本组27例病人具有这一心理,占75%。病人情绪愤怒、激动,责怪别人将疾病传染给自己,迁怒于人,甚至产生攻击、报复心理,向别人隐瞒病情,对社会造成潜在的危害。

3 护理措施

由主管护士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特点制订相关护理措施。

3.1 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病人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我们要求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建立诚信的护患关系,热情、和蔼地接待病人,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本病相关知识如:病因、传播方式、预防及日常生活护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传染”[2],使病人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3.2 消除不利因素,帮助病人完成角色转换

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变化。为防止医源性影响,在我院护理部的大力支持与协调下,对我科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医德、心理素质及业务水平的教育与培训。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医师组织的诊疗活动中,全面细致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及时制订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同时,陌生的环境及生疏的人际关系使病人会感到孤独、寂寞和自卑。护士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劝解、开导病人,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引荐同室的病友与其交往,鼓励病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尤其对那些文化较低、较内向的病人,以诚恳的态度和热心减轻其陌生感和孤独感。

3.3 争取病人家属及其单位的沟通和配合工作

患者住院治疗,常常挂念着单位工作,担心领导和同事会怎么看待自己,担心家务事或孩子的管教问题,担心住院费用问题等等。病人家属及其单位领导的理解和配合直接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护理人员通过发挥联络疏通作用,鼓励家庭成员要给病人创造倾诉发泄的机会,让病人把积压在心头的负担和怨气倾泄出来,提升其求生欲望。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协助安排病人的日常生活及治疗,极有利于克服病人的自卑心理。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其单位领导联系,消除他们对病人的恐惧与歧视,给病人以关心和温暖。

3.4 实施心理支持疗法,培养病人积极健康的心理

由于病人文化素质、社会经验不同,其对肝炎的认识也不同。我们通过对病人开展个别或集体的护理宣教,向病人介绍有关的医学知识及心理卫生、心理治疗方面的知识,培养病人的健康心理[3]。适时创造机会让疗效理想、心理素质好的病人作经验介绍,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用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陶冶其情操。

4 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以上护理措施,密切了护患关系,得到家属及单位同事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病程缩短,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消除了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

5 讨论

我们通过对20例甲、乙、丙混合感染型肝炎病人的心理调查,发现病人在患病的各阶段均存在不同的心理变化,为其提供及时、周全的心理护理,使恐惧的病人获得安全感,疑虑的病人产生信任感,紧张的病人得以松弛,孤独的病人得到温暖。有效的影响改变了病人的心理和行为,为其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最佳的心理环境。我们相信,病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需要全社会为病人的康复赋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5)453

篇4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可采取的活动形式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具有强烈的暗示、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心理强化效应,如正面案例促成学生“见贤思齐”,反面案例则能“以儆效尤”。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客观性、针对性,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要着重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揭示导致结果的心理和行为逻辑,不能简单化为讲故事,总结经验教训。例如教师可以收集本校一些学生的优秀案例或反面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心理意识,反省自己的行为。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目的。例如,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举行一次模拟招聘会,让学生提前体会到就业的压力,也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

3.团体游戏

人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团体,只有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团体游戏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如“体验责任”游戏,可以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明白团体的力量。

4.技能训练

当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承受挫折能力差等不良心理现象。因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既要有自信心、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又要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拥有竞争的实力。因此,在职业心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通过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在职业选择时,尽量要考虑所选职业和岗位与气质特点的适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帮助学生消除考试焦虑症的“呼吸守点法”和“呼吸松弛法”,有助于树立正确自我意识的“角色转换法”和“自我暗示调节法”,可以调节情绪的“倾吐宣泄法”和“情感转移法”,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摆脱恐惧心理的“系统脱敏法”等等,都可以采用边指导边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此外,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5.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每节心理健康课几乎都能用到的活动形式,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交流、沟通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得出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真诚参与、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6.自我报告

自我报告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状态作出反思、陈述和评价的一种方法。报告的方式很多,大都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需经过认真思考或者后续教学环节中还要运用以及需要保密的内容,可以用书面报告。必要时可以用量表进行测评,但也不能把它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发现、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或者存在问题的手段。在组织自我报告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不要强逼学生公开进行自我评述。

心理健康课中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但是,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遵循基本的原则,否则就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

二、心理健康课应掌握的基本教学技巧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要引起重视。

1.提问的技巧

我们都要求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讲真话、讲心里话,但学生往往由于害羞、怕受到指责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讲套话、假话。比如,甲学生与乙学生出现矛盾,教师想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和做法,提问:“如果你是某学生,你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肯定使教师满意,但很可能不是学生的真话,教师难以从回答中了解学生的心态,课堂教学陷入僵局。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投射的方法,将问题改为:“你认为某学生会怎么做?”答案必将更丰富,学生的真实心理也能够在他们的回答中不知不觉地投射出来。

2.评价的技巧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往往是对发言的内容和质量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心”的交流、“心”的沟通,它强调的是学生的“真心投入,真情流露”。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就发言的内容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评价的艺术性也就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心里话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给学生一种信任感。

3.设计的技巧

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抓住最本质、最关键的问题进行疏导是教学产生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隔靴搔痒”。常言道“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是否能够把握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4.要强调尊重

篇5

关键词:语言能力;化学用语;能力培养;化学实验;创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1;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34-01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学得还可以,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但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化学问题、描述一些实验现象时,语言表达却是比较薄弱,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语无伦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已经影响到教W质量,影响到试卷的高质量完成。因此,培养初中生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已刻不容缓。

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学好化学,可以让初中生懂得个人的心理障碍和认识误区在什么地方,调整好心理素质,增强其化学语言表达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具体做法如下。(1)课堂提问,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课上,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实践训练和发展的机会。(2)教师要通过作业和实验报告,让初中生娴熟地运用自然语言和化学语言,准确表述个人的思想、观点或阐述化学事实。化学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初中生把化学用语同自然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语言,并运用语言文字合理地书写出来,以训练他们的书面表达的能力。(3)教师要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初中生的实验表达能力。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亮点,实验操作则是化学学科唯一的动作语言,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给初中生创造实验的机会。

二、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模式,落实新课标要求

当前,一些学校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有效手段。片面应试教育的误导,迫使一些教师弱化了对学生化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只要求学生会做题,并鼓励学生做学霸。静下心来想一想,个别学校和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而放弃教育理念,应该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终身发展的大局出发,创新课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问题设置好,用经验引导学生的智慧,用智慧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让学生说话,让学生交流,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争论,让每一个学生在化学课堂上都有自己规范又独特的化学语言。

三、明确化学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有的放矢,加强能力培养

化学语言,是化学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更是化学教师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中,一些学生往往是懂得道理却表达不清楚,做实验题和简答题时语无伦次,没有条理。因此,教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化学语言,就成了化学教师的任务之一。

1. 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应达到的标准

(1)通俗性。化学语言的通俗性是指要符合化学的一般特点,符合化学的习惯用语和符号。(2)诱导性。教师通过化学语言,将某一知识点设置成恰当的有梯度的问题情境,步步设问,层层启发。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加深初中生对知识的理解,指引初中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让他们对化学语言产生感情,自觉不自觉地喜欢并成为一种在化学课堂上运用化学语言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1)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主导作用,形成班级正能量。课堂之外,教师要吃透教材;课堂上,则要语言幽默,使用化学语言准确无误,表达清晰流畅。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多发言。(2)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表述能力表现在会“说话”,这就需要教师要给学生说话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化学课堂必须创新,一堂45分钟的课至少要留2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交流、探究、质疑。首先让学生跟着老师说,跟着老师陈述化学的概念和原理,跟着老师读化学方程式,跟着老师阐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教那些因为不会说话而怯于说话的学生一些说话的方法。比如,在回答老师提问的“为什么”时,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对一些有争论性的问题,要简明扼要,要用“我认为”“我觉得”等来开头。如果有些课需要延伸至课后,则要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合作学习。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初中生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既是学习化学的需要,又是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初中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构造由口头、书面和操作表达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互相连接、互相渗透的。而提升初中生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一定要贯穿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所有过程,同时一定要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整个工程系统化、完善化。

参考文献:

篇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制度,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人与社会是否和谐,则是衡量是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稳定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稳定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显得越来越为重要。部门是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体察民情的窗口,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作的根本是做人的工作。*省长曾在慰问省局干部时指出“工作责任大、任务重,作为干部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热情,切实做好群众接待各项工作”。我认为接待群众来访工作是个需要耐心细致,讲究技巧和策略的工作。做好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做不好,轻则贻误时机、问题得不到解决,群众不满意;重则,引发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甚至赴省进京上访,败坏政府机关的声誉,损害政府公务人员的形象,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防止在接访过程中激化矛盾,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接访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接访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用心与来访人进行沟通、交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接访是一项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的工作,接访质量完全取决于接访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接访人员的形象体现的是政府机关的形象。因此做的工作人员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要有高尚的品行。品行好才能树立威信,威信高的人才能使群众产生信任感,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就象病人看病愿意选择德高望重的医生一样,选择在人民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人员接待来访,能使接访工作在接访者的驾驭下顺利进行;二是要有精湛的业务。工作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是对每一个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对于来访者所提的问题,我们必须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做出相应准确的、合理的解释;对已查处的案件,要将事实依据、法律依据向上访人解释透彻,这样来访者才能心服口服,从而达到息访息诉的目的。三是要有比较丰富的经验,遇变不乱。上访的人员形形,性格各异,所反映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因此,要求接访人员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来应对、控制复杂多变的局面,提高接访的质量。四是要善于观察分析。上访人所反映的问题,多数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而引发的,都有比较复杂的原因背景和一个演变的过程,接访人要善于观察上访人的情绪,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事情;还要会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上访的根源,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有理有据地对上访人进行答复,最终使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二、锤炼品格修养,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把来访者的思想认识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接待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对来访人行为和心理活动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对来访行为中的需要和动机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上访人员千差万别,其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各不相同,可能有的连问题也讲不清楚,有的行为过激、言词尖刻,甚至有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对此接待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疏导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在接待中要善于观察,既要抓住上访人反映的重点耐心倾听,又要忍住性子,找准问题的关键,找准做工作的时机。一是正确疏导。接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处理 问题时必须坚持疏导的方针,它是排除思想障碍,解决认识问题,做好接待工作的主要方法,接待的劝勉疏导,就是耐心用语言进行规劝教育;用安慰的方法进行疏导教育;用形象贴切和打比方比喻疏导;用的理论和科学知识以及党的政策、国家的法律,来启迪者的思想,激发者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对于要求过高的来访者,要耐心规劝解释,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合理地提出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接待人员要既要做接访者,又要当心理医生,充分利用心理咨询中的“倾听”和“共情”等技术,认真地倾听人的讲话,准确认同其内心体验,从而创建信任友好的关系,促使来访人从容地正视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待遇到的争议、困难和挫折。在心理疏导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平等与尊重的疏导方式,为人提供义务心理咨询,倾听人的陈述,帮助其分析情况,对案件处理结果不随意评价,耐心做好疏导工作,引导其通过正当的渠道反映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控制情绪。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克服反应力迟滞、思考力降低等现象,才可能做到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情感控制力的获得,既要通过平时的工作积累,也要通过心理训练,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避免负性应激反应的出现。三是克服从众。大量问题的产生,是同一些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认识误区密切相关的,人所要求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各级机构层层向上反映解决。由于涉及的往往是重点建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问题,一些职能部门出于片面的政绩观、发展观,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没有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群众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有的甚至执法犯法、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随意损害群众的利益,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或应该解决的问题推诿扯皮,敷衍赛责。面对如此问题,作为一个接待人员,首先要能够通过自身阅历,将价值观、方法论等意识形态的内容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在主观上树立为民、公正的思想。其次,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学习,获取个体所缺乏的知识,培养自信心,增强个体人格因素。在接待进程中,要杜绝影响从众心理的“情景明确性”因素,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切实做到事项发现得早、处理得好。

三、运用策略技巧,依法做好接待工作

在接待工作中,要针对来访的不同对象和实际情况,采取疏导、教育、沟通、说理等方式,有的放矢的做好者的思想工作。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谈判风险

随着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各国对外商贸活动的竞争愈演愈烈,中国早已成为这贸易旋涡中不可缺少的主角。然而,由于国际贸易的环节和程序繁多,操作复杂,在每一个环节和操作过程中都潜在着很大的风险。在与众多能力相当甚至比我们实力雄厚企业的贸易大战中,中国企业如何旗开得胜,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稳步前进,又能合理地规避潜在的各种风险?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重视国际贸易主要环节方面问题十分重要,众多的国际贸易案例提醒我们不得不谨记那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一些细节尤其不可忽视。下面是国际商务谈判中需关注的几个细节问题。

1.不能忽视自认为不太重要的细节问题

有些谈判人员在对外贸易交易磋商过程中往往仅就交易的几个重要内容反复磋商,而忽视了对次要环节的讨论,而这些所谓的次要环节往往有可能就是引起后面纠纷的祸根。

一般地,国际贸易主要磋商应包括以下十方面内容: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交货(装运)、保险、交付、商品检验、索赔与仲裁、不可抗力。但在实际交易磋商中,有不少业务员很看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保险、支付七个交易条件。而对其他的三个交易条件却觉得无足轻重,或根本不谈,或敷衍了事,正因如此,在交易合同的履行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纠纷时常出现。

例如,我国某外贸公司在与外商进行的某种工业品出口的交易磋商中,双方未就商品检验问题进行磋商,合同中也未明确规定。结果买方收到我方货物并进行检验后,认为我方所交货物不符合同规定,并提出索赔。尽管我方在货物运出之前,请国内某商品检验局进行品质检验,取得的检验报告也证明上述商品品质与合同相符,但买方断然拒绝我方检验结果,坚持索赔,双方因此产生纠纷,虽然事情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但这次教训却很值得我们吸取。“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本案例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交易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严防每一个可能出现潜在纠纷的细节,才能防范于未然。

2不能忽视合同中某些条款文字表述的具体明确

谈判是一个紧张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新业务员来说更是如此,这种紧张的情绪,加上经验不足,很容易影响到对某些关键性语言或词句的阐述表达,从而将某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带人合同,在交易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定的麻烦。

例如,在规定信用证开给卖方的最后期限时,写成“买方应该于2009年明6日之前将信用证开给卖方。”很明显这一描述有三个漏洞:①时间的确立不明确,不知是北京时间还是其他时间;②“于2009年9月6日”之前是否包括“6日”这一天;③“开给卖方”是以开到为准,还是以投邮为准。为此,上面的描述可以修正为“买方应于北京时间2009年明6日之前将信用证开到卖方”。

因此,对国际商贸谈判中怎样把握好细节性、关键性的环节很重要,需要谈判人员提高不断自身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只有做到临危不乱,才能于冷静中占得主动,避免风险,把握成功。

3不能忽视对谈判对方心理状态的揣摩研究和谈判时机的把握

国际商务谈判也有技巧,要善于对谈判对方的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对谈判对方,理状态揣摩不够,有可能会影响到商机。

曾有一个日本商人与我国某外贸公司洽谈进口某产品,日商面对这外贸公司给出的优惠条件却久拖不决。转眼过去了两个多月,原来一直兴旺的该类产品国际市场货满为患,价格暴跌,这时日商再以很低价格收购,使我方吃了大亏。日本商人经常采取拖延战术稳住谈判对手,谈判中一定要注意时机的把握。

商务谈判人员更应重视谈判原则,否则会造成谈判失败。某国一公司曾派代表前往日本谈判。日方在接待时得知其在两个星期后返回。日方没急着开始谈判,而是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陪他到处游玩,晚上安排宴会。谈判终于在第12天开始,但每天都很早结束,为的是安排其去打高尔夫球。直到最后一天,日方才谈到重点。但这时外贸公司人员已无时间和对方周旋,只好答应对方条件,签订了协议。

这手段不仅仅拖延时间,更重要的是这能软化人的心理,如果接受了其邀请,这已实现了日方的第一纸另外,也会不好意思拒绝对方的要求,毕竟“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其实该代表已违背了商务谈判原则,公事绝不能成为私利的牺牲品,这关系到一个谈判者的根本素质。

4不能忽视对谈判对手特点的充分了解

各国历史文化背景、商务惯例等差异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障碍。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应充分了解对手情况,尤其是其信誉、文化习俗和贸易习惯特点、实力,乃至其谈判特点及其质用手法和以往实际。

如日本人谈判很有忍耐力,擅长拖延战术,在拖延中想方设法了解谈判对手的真实意图,对方若急于求成,其就乘机抬价或压价,把对方弄得筋疲力尽、焦躁不安。另外,日本人的情报意识非常强,谈判之前广泛地收集情报,并以情报为依据作出决策。所以与日本人谈判,要注意做好商业保密工作。并根据日本商人的特点,与其谈判时,必须搞清楚对手有多大的权力、能作出什么决定。谈判时,语言应尽量婉转,如果不得不否定某个建议,也要以明确、委婉而非威胁的态度来陈述理由。注意谈判策略,不要公开批评对方,不要直截了当地拒绝,而说你还得进一步考虑。

日本商人在谈判中有很强的团队意识,与日方谈判不能只重视对方谈判班子中某个人,而要争取说服每个人。如果暂时未能全面达成一致意见,也不要应急于催促,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篇8

1 纠纷产生的原因

1.1 助产士方面的原因

1.1.1 助产士工作压力大,人员严重不足,超负荷工作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给助产士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体力精力透支,身心疲惫,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导致助产士对工作的行为和态度发生了改变,出现脾气暴躁、易怒、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引起产妇及家属不满,引发护患纠纷。

1.1.2 一些歧视因素,易致助产士心理失衡 长期以来,社会对助产士的认识仍然存在偏见。多数人缺乏对助产士职业的了解和尊重,个别医院不注重助产士的应有的福利和待遇。这些因素易导致助产士情绪低落和心理失衡,容易将不满发泄于产妇及家属,由此引发护患纠纷。

1.1.3 缺少沟通,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 入院宣教内容简单,缺乏护患之间必要的说明和有效的沟通,缺乏语言交流技巧,解释不全面,回答简单随意,不能主动关心安慰产妇,使产妇感到自己没有被重视而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从而诱发纠纷。

1.1.4 责任心差,态度生硬冷漠引发的纠纷

语言生硬,不能感受产妇的痛苦,表现得极度不耐烦,甚至大声呵斥,说一些过激的话,机械地执行护理常规,忽视了产妇的情感、思想、需求及生理变化,产妇感到孤立无助,紧张恐惧,不能配合,极易发生异常情况或难产,引发纠纷或投诉。

1.1.5 工作态度不认真,技术操作不严谨,未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产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必须按常规严密观察。产程观察不仔细,出现情况处理不及时,未严格执行常规操作,未严格按照医疗程序办事,容易导致医疗事故或纠纷。

1.1.6 基础理论不足,临床经验缺乏所致纠纷

理论基础较低,欠缺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经验,遇疑难重危患者盲目处理,对有可能发生医疗事故与过失环节的警惕性、预见性不高,防范意识不够,医疗安全意识淡薄等容易引起护患纠纷。

1.1.7 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对产妇权利、护理人员义务了解较少,缺乏证据意识,对具有法律效应的护理记录重视不够,陈述不准确,法律责任模糊,文字书写字迹不清,随意涂改,记录内容与医嘱及医生病程记录相矛盾,不了解患者享有的知情权,未能详尽告知义务,从而引发纠纷。

1.2 患者方面的原因

1.2.1 患者及家属缺乏医疗常识,缺乏分娩相关的知识、经验,没有参加过产前宣教课。

1.2.2 患者及家属不配合诊疗或不遵守规章制度,自行离院,而在孕妇离院时发生了问题。

1.2.3 患方由于经济原因,对医院收费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将不满发泄于助产士身上,由此引发护患纠纷。

1.2.4 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 产妇和家属的期望值与医护人员服务观念的落差较大。目前多数产妇只生育1个孩子,家属和产妇都非常紧张,他们希望医护人员一直陪伴在身旁,而医护人员则要观察处理所有的产妇,往往在产妇阵痛呼叫时未能及时给予解释和安慰。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入院教育,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热情接待每位住院产妇,详细介绍分娩环境、有关医务人员、规章制度等。耐心细致地讲解分娩相关知识,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履行告知义务,每项操作、每项治疗都必须告知产妇或家属,取得理解和配合,充分尊重产妇的知情权。医护人员要有耐心,认真将产程发展、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并发症,告知患者及家属,让其做到理解和有心理准备,从而支持医疗决策。

2.2 加强心理交流,密切护患关系 加强心理学的学习,及时准确把握产妇心理变化特点,找准护理要点,赢得产妇及家属的完全信任。及时护患沟通,取得相互信任、理解是减少或避免护患间产生心理隔阂,消除磨擦的机会和桥梁。

2.3 提高道德修养,强化服务观念 助产士在实施医疗护理过程中,服务态度最为产妇及家属关注,对他们行为的影响也非常深刻。提供温馨服务,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服务态度虽然是一个软指标,但它却在某些纠纷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从每一个细微处关心爱护患者,体贴理解患者,真诚互动才能避免更多的纠纷发生。

2.4 提高待产质量,规范接生程序,提供安全分娩服务 产程是个动态的过程,随时都会有紧急情况发生,如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妊娠子痫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医务人员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各种急救药品、设备必须准确到位,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这就要求助产士或护士在待产过程中切不可掉以轻心,随时保持警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在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了解产程的进展及胎心音变化情况,避免胎儿宫内窘迫甚至子宫破裂等现象发生。对有高危因素的产妇,更应加强胎心电子监护,了解脐血流受阻时的胎心率异常图。另外,产后要注意观察产妇子宫收缩情况,了解宫底高度、阴道流血量及膀胱充盈程度,督促产妇早排尿,并告知下床小便时的注意事项,做好记录,发现异常马上通知医生。

2.5 为助产士减压 面对产房护理巨大的工作量,院管理部门应合理助产人员结构的配置,增加助产士编制。实行人性化管理,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合理调配工作,合理排班,培养助产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防范护理差错[1]。

2.6 加强“三基”训练,提高助产士的整体水平;加强责任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落实制度及规程。

制度和操作规程是解决护理纠纷的准则,是正常护理活动的保障。规范各项操作规程,杜绝差错的发生。把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各种护理常规装订成册发放给每一位人员,便于助产士学习,掌握和执行。 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不断提高助产士的安全意识,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锻炼年轻助产士的心理素质,使她们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鼓励她们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再教育。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条件,是防范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助产士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提高护理水平保证好的护理质量,以便减少因技术问题引起的护患纠纷。60%以上被调查者认为[2],在岗助产人员最缺乏的必备知识是:心理学、急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等,这些知识都是现行教学课程设置中缺少的和薄弱的,应根据需求补充和加强。

2.7 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防差错事故 经常开展医疗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广大助产士增强法制意识,尊重产妇的生命权、健康权、自以及知情权。提高助产士的法律知识水平。让每位助产士参加院内外举办的各种法律知识培训.给每位人员发放医疗法。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护理文书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记录,是评价诊疗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有力证据[3]。因此记录要做到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

讨论:助产士服务的对象关系到两条生命,珍惜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力和尊严是护士的天职。所以,助产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精湛的护理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以及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才能真正赢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和尊重,才能避免或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

篇9

【关键词】中职贫困学生 自卑心理 剖析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61-03

当中职贫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从症状来看,会呈现多种症状并存的多元性特征。例如自卑、焦虑、心理扭曲、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自暴自弃、自惭形秽、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这些心理健康问题虽然程度不同,但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甚至互为因果。其中,自卑心理是其他不健康心理的发源地,宛如细菌的菌种,会衍生和演变出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贫困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中,最严重、最值得重视和关注的是自卑心理。

一、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含义

自卑心理,又称为自卑或自卑感,是一个通用的概念。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与其他人群的自卑心理除了在成因(诱因)、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在其本质问题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借助心理学界在自卑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公众对自卑心理含义的通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基本含义。

由于自卑的界定标准尚未统一,导致对自卑含义的理解无法统一,对自卑的文字表述也因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从个体自我意识的角度去理解,认为自卑是“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自卑是指因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而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会”。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阿・勒(Alfred Adler)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自卑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有的从比较的角度去理解,认为“从社会比较的视角来看,自卑可以定义为:个体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而视为缺点并为之苦恼的情感体验”。有的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去理解,认为“自卑主要是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或受到某种挫折而产生认识与行为上的偏差”。对公众有广泛影响力的百度(Bai du百科)的解释是: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上述观点和公众的通识,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表述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都包含了自我意识、成因(诱因)、表现等自卑心理的主要因素,对于发现和判断自卑心理是有帮助的。本文认为,自卑心理是脑机能作用的结果,自卑心理的产生与一定的主客观因素(诱因)有关,具有藏于脑(大脑)、显于情(神态、情绪)、闻于言(言语)、见于行(行为)的特点,是意识自卑与行为自卑的综合体现。其中,意识自卑是觉得自己无能、无助、无奈、无望,对自己缺乏信心,意志消沉,进而否定自己。行为自卑是奉行消极的行为模式。自卑不仅是个体对心理的自我意识,也是社会对个体心理素质的综合评价。因此,应该用系统论的思维来理解中职贫困学生自卑的含义,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是指中职贫困学生在一定诱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否定自我的心理意识,并在意志和言行举止方面给他人产生了消沉和消极的印象。

二、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诱因

这里所说的诱因,是指能够导致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各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个体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性格和思维方式;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家庭贫困和所学习、生活的社会环境。其中最直接和最大的诱因就是经济条件不如其他同学,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主要是其本人在经济条件方面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的刺激下形成的。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上。“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已有研究发现,对于大、中、小学生来说,性格自卑感在自卑感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桥梁与中介作用”。具有逃避型性格特征(情绪特征是内向、冷漠、抑郁;行为特征是不善交际,与世无争)的中职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概率要高于具有摩擦型、平常型、平稳型、领导型性格特征的中职贫困学生。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包括认识思维和判断思维,不但对个体心理产生制约作用,而且是心理特征的体现。中职贫困学生一旦在自我认识思维或自我判断思维上出现了偏差,就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例如,意识之中只关注到自己经济条件不如同学缺陷,没有意识到自己学习和生活能力比同学强的优势,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必然产生。

中职贫困学生家庭贫困主要体现在学生所在的“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这说明在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家庭依然处在尚未脱贫或相对贫困的境地。由于家庭贫困,又缺乏其他经济来源,导致“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这些家庭的孩子进入中职学校后就成为了中职学校的贫困学生。从社会环境因素看,喜剧《小时代》所倡导的奢华、物欲的观念依然在不少青少年的头脑中产生影响,物质享受的风气在校园之中依然浓厚,当来自贫困家庭的中职学生看见来自家庭富裕的同学随意消费,甚至像走马灯似地将手机从iPad Air 1更换至iPad Air 6,而自己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每月从家庭得到的生活费要么比较少,要么无法保证,无时无刻地为温饱发愁的时候,容易感到自卑,进而衍生出痛苦、焦虑、彷徨、无助等心理问题。

三、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综合表现

对于中职贫困学生而言,自卑心理的综合表现就是觉得自己无能、无助、无奈、无望,对自己缺乏信心,进而否定自己,意志消沉、行为消极。因为自卑心理具有藏于脑、显于情、闻于言、见于行的特点,所以,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综合表现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神态自卑。中职贫困学生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会以一定的神态体现出来。神态,又称为精神面貌,其实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和面部表情的结合体,是体现心理的画廊,能生动地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神态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决定神态,神态是心理的外在体现,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神态。存在自卑心理的中职贫困学生,他们在神态方面通常会给别人留下消沉的印象。通过观察中职贫困学生的精神状态和面部表情,可以做出中职贫困学生是否存在自卑心理的判断。眼神是心灵的窗户,脸色是精神标识,所以,观察精神状态和面部表情,主要是观察眼神和脸色。如果中职贫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除非是刻意掩饰,否则“目光呆滞”和“愁云满面”等现象会在眼神和脸色上面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

(二)情绪自卑。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情绪源于心理,它左右着人的思维与判断,进而决定人的行为,影响人的生活。好情绪使人身心健康,并使人上进,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动力;坏情绪给人的体验是消极的,身体会有不适感,进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当中职贫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的时候,也会体现在情绪上面。与神态自卑不同的是,中职贫困学生情绪自卑主要反映在待人接物方面,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社会阅历不足、城府不深的中职贫困学生因为害怕同学看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同学来往,缺乏主动与同学沟通的愿望和行动,对社交有恐惧感,在态度方面要么冷漠无情,要么无精打采,在互动方面消极应付。在他们害怕但又无法缺席的集体活动或者社交活动场合,他们会因为自卑而不安,因为不安而焦虑和烦躁。

(三)言语自卑。言语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的活动。言语的内涵是陈述的内容,言语的外延是声音,“声音通常包括音质、音量、音调和言语速度。人们借助于声音的轻重缓急自觉不自觉地表达自己错综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自信还是自卑,都能在声音上流露出来”。存在言语自卑心理的中职贫困学生,在逻辑方面,呈现语无伦次的特征;在内容方面,呈现词不达意的特征;在表达方面,呈现巴巴结结的特征;在音量方面,呈现有气无力的特征。

(四)行为自卑。行为自卑是指奉行消极的行为模式。存在行为自卑心理的中职贫困学生,胆小慎微,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和担当的勇气。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既不敢理直气壮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敢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负面影响

中职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负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是其他不健康心理产生的导火线。“自卑感是关键的心理问题”。中职贫困学生所存在的其他不健康心理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来源于自卑心理。例如焦虑心理,就是中职贫困学生急于摆脱贫困而产生的,又例如厌世、轻生心理,就是中职贫困学生因为自卑而抑郁,因为抑郁而自闭,进而产生厌世、轻生的心理。

(二)自卑心理是中职贫困学生行为自卑的直接原因。自卑心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阻碍中职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的绊脚石。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中职贫困学生在言行举止方面会呈现自卑特征。

(三)自卑心理是中职贫困学生学习压力的源头。在存在自卑心理的中职贫困学生当中,绝大多数同学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技术创造人生,是想学习理论和技术的,但经济困难的阴影无时无刻地折磨着他们,他们为此而焦虑,为无法摆脱贫困而狂燥不安,致使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学习成绩下降,进而产生退缩、厌学的念头,甚至发生逃学的行为。

(四)自卑心理是中职贫困学生自强不息的屏障。存在自卑心理的中职贫困学生,在自卑的作用下,自我意识比较差,缺乏自信心,存在着心理障碍,加上物质崇拜现象在社会和校园中普遍盛行,经济贫困的困扰让他们自惭形秽,使他们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将来,不但缺乏远大的理想,而且对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等自暴自弃的心态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缺乏自强不息的勇气和恒心。

(五)自卑心理对中职贫困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起到破坏的作用。良好的综合素质由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素质共同构成。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口号,以及自卑心理会导致行为自卑的客观事实,都说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行为素质的形成起着桥梁的作用。心理自卑作为中职贫困学生最核心的不健康心理,会致使中职贫困学生迈进不健康人群的行列。

自卑心理是一个结构庞大、内容丰富的课题,涉及医学、生物、经济、教育等领域,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非常的多,从中职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将有助于中职学校和老师及时有效地对包括贫困学生在内、存在心理自卑问题的学生开展扶持工作,有助于中职学校和老师按照“立德树人”的宗旨,完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的劳动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小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743

[2]倪海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沈阳:沈阳出版社

[4]李艺敏,孔克勤.社会比较视野下的自卑观[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朱颖.职校生心理调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6]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J].统计研究,1991(6)

[7]宿文渊.好心态,好情绪决定你的一生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8]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篇10

一、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实施课堂演讲依托的是“输出式”知识获取理论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课程均是单纯的“输入式”教学,而彻底缺失了“输出式”教学。教育家Swain的“输出理论(outputhypothesis)”认为:“输出”可大大提高学习者特别是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意识,对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成功的专业知识和二语习得既需要大量“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又需要有效“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out-put)”。对学生而言,在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正是一种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双重“强迫性输出(pushedoutput)”,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将学生置于真实“输出”环境的“任务型教学”。在完成演讲任务中,学生须经过重构在分子生物学和英语两方面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以富于情感的演讲来实现分子和英语知识的同时强化。

(二)实施课堂演讲体现的是“研究型学习”理念

“研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研的方法获得知识。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研究能力,课堂演讲正是磨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课堂演讲过程包括选题、准备、演讲和评价等环节,学生应对每个环节时都可模拟研究来开展。在认定题目时,学生须客观评价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未来研究需要,这类似于科研中的“选题”;在准备演讲稿时,学生须大量收集、快速甄别资料,这等同于科研中的“文献检索”与“立论”,该过程锤炼的总结与写作技巧还能有效运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中;在制作PPT和上台演讲时,学生须理清逻辑、谋篇布局、旁征博引,该过程等同于科研中的“结题汇报”或“论文答辩”。可见,课堂演讲的实施正是契合了研究生课程的“面向研究”的属性,体现的是“研究型学习”理念。

二、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操作环节

(一)学生动员

在首次课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课程的设计理念,强调课堂演讲的实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敦促学生感悟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要说明课堂演讲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式(见表1),规定每位学生都要演讲一次,成绩将被纳入其“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占课程总成绩的40%,促使学生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实践发现,少数分子基础知识扎实、英语口语功底好的学生对课堂演讲的兴趣较高,但大部分学生因分子基础知识薄弱、英语口语能力低下而对演讲产生焦虑感,故动员环节的核心是消除这些学生的畏难情绪,鼓励其勇敢面对。

(二)演讲题目确定

演讲题目按“一人一题”的原则并根据分子生物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确定。就学科内容而言,题目须立足学生的研究需要,以分子技术的基本操作、新进展为重点,同时兼顾基本概念,做到深与浅、经典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就学生实际而言,首先须照顾学生的知识背景,如学生的分子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则为其设计基础性的题目,并推荐中文材料;如学生已拥有较扎实的分子基础知识,则鼓励其选择较尖端的新命题。其次,须考虑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甚至在就业后的研究方向,如学生在研究中将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分子问题,则让其选择“入门”型的题目;如学生研究涉及大量分子手段,则让其与导师沟通,使所选题目能贴近其研究细节或就是其研究的关键环节,即让演讲成为该学生准备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长期教学中,笔者已建成了课堂演讲的“题目库”,供每轮教学更新、使用。

(三)演讲PPT制作与审定

学生须提前准备好演讲PPT。演讲内容应紧扣题目,支撑材料可来自指定的原版教材、国际分子生物学相关网站或英语期刊。内容的组织应重点突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PPT须用全英语完成,并讲究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和专业词汇翻译的准确度。PPT应长短适宜,背景美观,字体、字号恰当,图、表和视频等精美、合适。学生演讲前,教师及时审阅其PPT,指导其在分子内容和英语运用方面进行反复推敲,特别是要杜绝抄袭与剽窃现象。

(四)正式演讲前的演习

在正式演讲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宿舍、实验室或自习室等场合反复演习,以熟悉PPT、控制时限、推敲演讲中构思与布局的科学性,并设计必要的肢体语言。教师可提供经典英语演讲稿供学生欣赏,让其领略英语演讲中的换气、连续、重音和停顿等用声特征。

(五)“上台”演讲

在规定时间,学生上讲台在10-15min内完成演讲,并预留提问时间1-2min,演讲顺序可按学生学号也可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演讲时须先说或读英语,再汉译关键词或句。教师负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庄严的环境,要求学生郑重进入演讲状态,并敦促其他学生尊重演讲者;学生演讲结束后,教师随机请学生对演讲者进行点评或提问。在学生演讲过程中,教师要宽容对待其失误或错误,及时给予总结或鼓励。条件允许时,教师可对演讲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再在课堂上回放点评,这样可大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效果。

(六)成绩评定与期末试题设计

演讲结束后,教师参考学生对演讲者的点评对演讲者进行评分(表1)。同时,教师在演讲结束后的提问时段,从演讲内容中快速精选部分知识点设计为期末考试题,并当场对全体学生说明,即本课程的期末考题全部来自学生的演讲内容,每个学生的演讲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期末试卷中,这样一来每轮课的期末试题均不同,可杜绝“师弟”、“师妹”向“师兄”、“师姐”打探期末考题、弄虚作假应对考试的弊端,从而促使全体学生专心听每一个演讲者的演讲,积极应对期末考试。

三、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可从“源头”强化学生的分子知识。在学生为演讲做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国际上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网站、著名期刊和经典名著,学生从中积累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专业词汇。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学生将逐步掌握分子基础知识、技术方法的英语表达方式,以实现对分子理论和技术的准确认知。同时,学生可熟悉部分分子生物学英语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收录范围,从而为今后的英语打下初步基础。另一方面,实施课堂演讲可大大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演讲实施中,英语文献检索与阅读、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和英语口语演练等环节可系统地促使学生自主强化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则引导学生感悟英语的遣词造句、基本语法和科技论文惯用语等诸多细节,使学生运用英语时在词、句、段和篇各层次均力求地道,从而提高英语思维、锤炼英语思辨能力。其中,“上台演讲”环节可在近似正式交流的层次为学生创造说、讲、读和听英语的宝贵平台,可有效帮助学生在英语运用中认识到地道、优美语音语调的魅力和连贯、流畅表达的重要性。

(二)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因英语较差而对演讲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但仍被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课堂演讲“逼”上讲台。教师应正视学生的焦虑情绪,依托完善的演讲内容准备和基本演讲技能指导来帮助学生消除理解恐惧,调整期望值,临场时冷静、自制。实践证明,学生按平等机会轮流上台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心理,后上台者越发镇定自若,台下的提问者也逐渐活跃,在这种充满善意、激情的氛围中,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被激发,在公众场合展示自我的勇气得以增强,害羞、怯场等不良心理逐渐被克服。

(三)有助于强化研究生以信息收集与甄别为核心的思辨能力

我国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思辨能力低下,面对海量信息时,学生们往往无所适从。研究生参与课堂演讲时尝试以语言综合认知和运用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在应对演讲的各环节时都须调动、运用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思辨能力。其中,学生浏览网站和阅读国内外参考文献时,须做到广泛涉猎、海量收集和快速甄别。面对庞大的信息群时,学生须以评判性思维、紧扣自身目标来辨析信息与目标的“关联度”,在有限的时空内快速决定材料的取舍和“取”的程度,该过程与科研项目申报中的立论依据梳理和研究假说凝练过程极其相似。可见,课堂演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以信息收集与甄别为核心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