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旅游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旅游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旅游建设规划

篇1

1.1旅游型新农村

相对于传统农村,旅游型新农村除了开展日常的农耕劳作之外,是将旅游融入新农村建设中,以旅游及旅游接待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一种产业[1]。除了发展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增加生态农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展览等多项农业景观,融观赏、学习、考察、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面对如今日益趋快的生活节奏,旅游型新农村也是城市居民喜爱的一项旅游休闲去处[2]。

1.2发展旅游型新农村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村如若只是单一的种植业生产农产品、发展农业则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需求。旅游型新农村结合第三产业,依托当地风土人情及当地乡土资源,通过旅游休闲促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带动村镇经济发展、转移剩余劳动力、丰富旅游区文化内涵、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的发展[3]。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各级政府以及学者们都在不断进行着景区新农村环境改善的实践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探索[4]。作为一名规划设计工作者,应该吸取国内外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促使景区新农村建设能更好、更快的发展[5-7]。作者希望通过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为正确和妥善地处理好景区规划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2项目区基本情况

2.1项目背景

为落实十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2013年2月广西省开始在防城港市全面开展“美丽方程•清洁乡村”的活动。红沙澫村位于光坡镇域的东部,三面临海,与钦州湾隔海相望。地域总面积10km2,其中耕地面积96.67hm2,林地面积300hm2,有20多km长的海岸线。红沙村主要经济收入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全村有大小渔船200艘,已开发海水养殖面积1042hm2,从事海水养殖专业户257户,人均养殖面积达0.63hm2。

2.2项目区发展优势

红沙澫村位于红纱生态旅游景区3个区域(鱼鹭园休闲区、火山岛旅游区、蚝排体验区)中火山岛旅游区内,东濒钦州湾,位于整个景区核心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红沙澫旅游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优势。海滩、海景、海产是红沙澫村一大特色,濒海盛产贝类、虾类、蟹类、藻类等,光是海螺就有不下10种。近年来,该村还引资开发“火山岛”旅游项目,筹措资金新建渔业码头,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随着红沙核电基地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将建成为新的旅游观光景点和能源工业基地。对红沙澫旅游村的规划建设是一种长远的可持续的方案,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通过当地特色的开发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种优势循环将为红沙澫旅游村建设带来更多发展空间与可持续利用[8]。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规划不仅能改善红沙澫村目前的经济现状,而且也能改善红沙澫村整体环境面貌。

2.3项目区存在的问题

2.3.1建设模式单一,绿化意识淡薄

红沙澫村建设规划整体缺乏前瞻性。在绿化方面只是片面强调绿化隙地、空地,没有新的理念,多数农民对村庄绿化的作用认识不高,绿化意识较为淡薄。整体绿化水平不高,没有全面考虑村内同村外红纱景区一致的绿化景观效果。土地的利用率低,大部分用作农耕及栏圈,缺乏规范的布局。建设模式极为单一,从现场调查来看,房屋建筑保留当地特有古建筑,但由于地处沿海,房屋建筑墙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道路清一色采用水泥铺地,脏乱且凹处多,雨天易积水;树池分布杂乱,多数用石块简单围合而成,缺乏美观。

2.3.2管理经营模式滞后,缺乏技术指导

目前红沙澫村绿化只注重栽植,造林后无人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大多由村民自行管理,或用简单的乡规民约来约束一些不利于绿化发展的行为,缺乏科学技术指导,规范化、科学化经营措施落实不到位,整体绿化效果差。村民对旅游发展方面了解甚少,无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同农业相结合的新产业,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整个红沙澫旅游村的发展。

2.3.3树种结构不合理,缺乏管理

红沙澫村地处防城港区域,据调查,当地种植树种大多为榕树、朱槿、蕉类等植物,品种结构不合理,没有系统规范的做出规划、布局,因而景观无法突出特色。居民区附近大多种植果树如龙眼、番石榴。部分树种病虫害较严重。树种分布散乱,无人管理,整体无法达到旅游村景观标准。

3项目规划建设方案

3.1环境改造布局规范化,提高村民绿化意识

在红沙澫村开展清洁工程,鼓励村民具体参与其中,对道路、水源、栏圈、公共场地等进行清洁整理;做好乡村环境建设规划,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风貌,融入红纱澫生态景区中;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风貌,布局更美,村镇规划体系更科学,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更优化;风貌更美,镇圩、村屯(含乡镇社区,以下同)绿化美化取得重大进展,乡村风貌改造内涵不断拓展,改造一批旧村屯,建设一批新村镇,形成一批特色名镇、名村;庭院更美,推进庭院绿化美化,庭院及周边环境保持整洁,涌现一批清洁文明单位、农户。

3.2建设模式合理化,实行科学指导

将当地文化运用到红沙澫村景观设计中,对红沙澫村建筑、景观小品、铺装、植物配置等赋予当地文化特色并与整个红纱景区融合,体现一种生态景观效果。整个红沙澫村的改造共有8个重要的节点,分别位于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绿化和村庄西面的湿地水域,规划通过乔、灌、花、草合理搭配使村庄的庭院绿化率达40%以上。在保持当地古建筑群及地貌的前提下开发旅游特色的景点,具体景点有:古榕游览区、渔家饭店、生态休闲农庄、村口广场、旅游接待中心、旅游餐厅、旅游厕所、篝火广场、露营平台、度假木屋、观景平台、观景亭等。

3.3植物结构多样化,适地适树合理配置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尽可能使用乡土树种的条件下,充分运用乔、灌、地被植物的合理搭配,体现出当地的植物配置特色。乔木可采用旅人蕉、芭蕉、油茶、桂花、银海枣、大王椰、棕竹、樟树、小叶榕、红树林等耐盐碱濒海植物;灌木及地被可采用红叶朱蕉、彩叶朱槿、苏铁、栀子、杜鹃、蜘蛛兰、金叶黄杨、凤仙花等植物;水生植物可选用柳叶红千层、碱篷、碱茅、旱伞草、再力花、水杉、水松、芦苇等植物。同时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可种植一些果树如:木瓜、番石榴、木菠萝、龙眼等树种。

3.4嵌入人文景观,丰富项目内容

在旅游型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不仅仅是对其外在面貌的规划,更要赋予项目区内涵文化。农村是农耕劳作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绵长的文化历史,天然的农产品、有着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朴实辛勤的农民、传统的礼仪习俗都为红沙澫村带来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在红沙澫村开展各类民俗节庆、民俗工艺、民俗故事趣说等人文景观,丰富村落的文化底蕴,提升新农村旅游的内涵。

4结语

篇2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农业部于2005年底开展了21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今年上半年又组织了百村调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从5月中旬开始,农业部会同地方政府为示范村(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示范村(场)规划编制工作已顺利完成。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典型案例:

■城市郊区村:北京大兴区北蒲洲营村规划锁定“有机农业+旅游”

北蒲洲营村的规划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该村规划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的规划,实现最小范围的功能布局。按照北蒲洲营村生态有机蔬菜产业为主的发展目标,村域土地分为设施农业生产区、养殖区、休闲采摘区、居住区、基本园田、基本粮田和其他区。

解读:北蒲洲营村重视发展环境友好型农村,充分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的有序规范发展,这也成为城市郊区农村示范规划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这方面,上海市嘉定区毛桥村的规划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将全村规划为以观光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区、生态工业区、生活区和观光农业区四大板块。

■农业产业村:江苏姜堰市河横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

河横村位于江苏省姜堰市北部,河横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建成了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其规划的重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示范建设,二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三是绿色食品加工区建设,四是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

解读:从河横村规划的特点看,农业产业化深度开发是最大的亮点,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方面,除了河横村外,还有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等。虽然目前多数农村还难以达到这种程度,但通过各自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将是实现现代农业目标的必由之路。

■特色产业村:陕西礼泉县白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礼泉县白村地处苹果产区,农业结构以果业、养殖业为主。该村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该村村域布局分为生产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园区。该村推进“一村一品”的具体措施有:一是以果业发展为重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质精品果品村。二是从今年开始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三是延长果业产业链。四是发展运销服务组织,扩大果品的销售能力。五是以果业为主开发乡村旅游业,重点开发以农业科技园、“农家乐”和民间传统艺术展示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圈。

解读:从白村的规划看,以果业为主业的“一村一品”正在朝着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发展格局,并开始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向深加工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延伸,这符合村域经济的发展特征。但实施“一村一品”要特别注意产品趋同的问题,关键是要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科学引导“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革命老区村: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村规划提升红色旅游品牌

韶山村是的故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地处韶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为此,该村规划以开发红色旅游为主业。该村发展红色旅游的举措有:组建韶山村旅游服务开发总公司。总公司下设“红杜鹃旅行社”和“旅游纪念产品开发公司”,重点开发“农家乐”餐饮业和观光农业旅游等项目,并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打造“韶山村”品牌,进一步整合韶山村旅游资源,提高韶山村旅游的竞争力。

解读:国家从2005年开始大力推进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开发,韶山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包括贫困农村在内的很多老区山区村,要开发形式多样的“农家乐”项目,可以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朝品牌化方向发展。

■贫困山区村:云南曲靖市麒麟区茨营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

茨营村地处贫困山区,是典型的农业村,经济条件落后,能源建设较薄弱。该村规划以“整村推进”的理念,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整村推进”以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中心的农村能源建设。配合沼气工程,进行改圈、改厕、改厨,形成以户为单元的“畜―沼―菜(桑、烟、果等)”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美化村容村貌;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村物业服务站;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解读: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点。从茨营村的规划看,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到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上,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科学规划、整村推进”和“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原则,改善基础设施,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发展蔬菜、养殖等产业,实现生态富民。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村镇规划就是由村镇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开放性空间等物质实体构成的空间整体视觉形象。村镇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但是同一性质的问题。村镇和城市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个意思,但都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都是人工条件支配或控制了自然条件的一种环境。人们这种改造自己生存环境的活动可以创造出优美的规划,也可以生产出视觉垃圾。

一、村镇规划的重要性

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任何重大建设事项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农村的发展更离不开规划的指导。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法律依据及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 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 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作用。通过规划可以深入了解村镇存在的实际问题、农民意愿、村镇发展动力,确保新农村建设符合村镇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规划也为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搭建了服务平台。只有规划先行,建设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展开、科学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策略

1、实地调研、以人为本

在进行村镇规划前,首先应该调查清楚村镇发展的自然、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生态条件,规划人员应深入到村镇调研,通过入户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村镇建设的想法,对村镇进行实地勘测。找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主要矛盾,从而更好地为村镇发展建设规划进行准确定位。

2、切合农村实际,体现乡村特点,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

当前村镇规划最大的弊端就是过于照搬城市规划的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造成农村像城市,城市像农村,缺少农村固有体貌特征,不可否认城市规划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村镇规划的发展,它的理论内涵,它的理论方法及基本原则至今为村镇规划所沿用,但它毕竟不是村镇规划,就中国的农村而言,它具有于城市不同的发展道路,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适用条件。因此,村镇规划的编制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更多地体现乡村特色和当地的自然风貌。同时,在村镇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地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要适应当地的传统社会文化。

3、科学规划、保护环境

村镇规划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保护耕地。结合本地区城镇整体规划和经济发展情况, 探索建设多种新农村发展模式,如:生态农业型、畜牧养殖型、特色产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村镇建设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调整村镇的产业结构,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4、合理确定功能定位, 突出自然、文化特色村镇规划

应注重经济社会、自然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全面发展, 深入探寻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保护文物古迹和文化自然景观, 结合当地风土人情, 立足主导产业, 对村镇进行合理定位。更全面把握自然要素和生产方式赋予村镇的特色, 充分体现文化底蕴与现代产业特征有机结合, 把“特色”转化为优势, 以“特点”形成优势, 规划建设一批以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为增长点的新兴村镇。胶南市大村镇是明末清初大文学家丁耀亢的故里, 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丰富, 绿化覆盖率高, 自然生态与文化的融合构成突出的地方特色; 胶州市的洋河镇、铺集镇等地有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 即墨市金口镇、丰城镇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脉, 均具备打造旅游特色村镇、发展地区性旅游经济的资源优势。

5、 加强村镇公共基础施设的配套建设, 创造便利、整洁的人居环境

(1)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结合村镇的发展实际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适应村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体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的不同,对短时间无法达到规划目标的设施采取过渡措施,保证近期规划、建设的工程设施不与远期规划产生矛盾。

(2)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目前影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设施上如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给排水设施、环卫设施、绿化景观等,村镇居民区的道路交通设施要和附近的道路交通网络相连接,形成便利的交通体系;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套齐全,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等日常生活活动;完善环卫和给排水系统。同时,通过植被绿化、设置景观小品等方式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制定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规章,确立监督主体。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与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完成后能得到有效的维护,提高设施的服务质量,延长设施的使用周期。

4.抓好试点、以点带面, 以形成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在继续重点抓好国家、省、市级重点镇、卫星镇、示范村的规划建设工作, 扶植经济发展条件好的重点镇, 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增长极”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对矿区、水库区、边缘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落后村镇重点扶持, 实施管理和财政倾斜制度。通过对此类相对落后地区或村镇的扶持, 探索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村镇规划模式。

总之,新农村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还有着诸多的问题,在村镇规划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相关的经验积极地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更一步台阶,村镇规划也更为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 石忆邵. 国内外村镇体系研究述要[J]. 国际城市规划. 2007(04)

[2] 刘健慧,王广和,王小鸿,王国栋. 注重多学科交叉,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以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南奇村规划为例[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02)

[3] 仇保兴. 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 2006(01)

[4] 龚蔚霞,周剑云. 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规划方式――以珠海南屏镇北山村为例[J]. 规划师. 2007(04)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古民居保护;规划衔接

一、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存在着不同民族、风格各异的古民居,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反映了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意蕴,共同表达着中国农业社会的乡土文化气息。由于古民居的建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受到当时社会生产水平、技术、自然条件及人们生活思想观念的影响,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些具有古朴生活气息和古民居因其自身功能及结构的局限性已难以适应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向现代化转型的同时,也迅速的改变着乡村传统历史文化风貌,许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特色的古民居正不断遭到破坏和消失,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好古民居,统一协调好新旧问题,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保护的现状

1、对古民居历史内涵挖掘不够,保护意识淡薄[1]

古民居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穿越百年甚至上千年时空传承至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观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哲学、美学、宗教等意义,如不同民族的古民居在选址、建筑构造等方面都体现出本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尤其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是深入到古民居的建造理念中。但是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很多人对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缺乏认识,尤其是大部分村民认为古民居是贫穷落后的象征,从而随意破坏、拆除。当地基层干部作为古民居保护和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对古民居保护宣传不到位,也没有认识到保护古民居是新农村建设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将一切老旧房子拆掉,盖上新房,而不懂得保护好这些古民居,挖掘其传统文化价值,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从而导致大量古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消失。

2、.随意改造,建设规划热衷于全拆全建

据统计,在农村,50%以上的一般乡土民居建筑基本上都被村民进行改造利用,而不再作为住所使用,由于这些古民居经年不修,在外表看来已经是一片破败陈旧,于是被居民当做牛栏、杂物仓库、柴房等使用,很多村民没有对古民居进行日常的管理和补修,还经常根据使用需要对这些古民居进行随意改造,破坏其原貌[2]。另外是村领导干部和相关规划管理部门在进行新农村整体规划时,没有将新村布局规划和古民居保护统一协调好,缺乏或是忽视对这些古民居的历史文化延续性的尊重,又出于“要政绩”、“树形象”等各种利益需要,大规模的对古民居进行拆除,“旧的的不去,新的不来”,导致很多古民居建筑被推倒,甚至一个村落被夷为平地,村庄的整体格局遭到严重破坏。

3、古民居维修保护经费不足

乡村古民居修建年代一般都比较久远,存在时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历了漫长的风霜雨打,损坏程度比较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和保护,很难保证其完整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尽管对古民居保护越来越重视,保护经费也逐年增加,但是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面对数量多、规模大的古民居,政府的规划保护工作仍显得捉襟见肘。而另一方面,很多村民搬进新住宅后,老房子空置在那里,无人看管和保护,也不愿意投入钱去修缮和保护这些古民居。那些住在古民居中的村民,本身就经济困难,更没有钱对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

三、新农村建设中对古民居保护措施

1、重视挖掘和传承古民宅历史文化内涵,提高保护意识,推进新农村建设

古民居就像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沉淀了中国大地上各民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精神文化和历史记忆,其人历史文价值不容忽视。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利用各种方法手段,调查清楚本地古民居数量和分布特点,做好古民居的历史人文内涵挖掘工作,保护和利用好古民居的人文生态环境[3]。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利用好古民居的历史人文价值,合理开发遗产旅游文化项目,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宣传工作,利用广播、宣传画报、电视、网络媒体等形式让村民了解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保护意识,从而将新农村建设与古民居保护结合起来,新农村精神面貌的建设应当体现出古民居中的一些历史人文精神,将二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2、做好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把古民居保护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

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将老房子拆掉,建新房子,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审批、实施过程中,都应该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扎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历史名城(街区、乡镇)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4]。根据国务院的文件要求,政府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理念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见解,在展开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将古民居的保护管理纳入到整个规划体系中,不得随意改造古民居,注重新旧区的布局规划,使村民的新住宅和古民居相映得彰,而不是错乱无序。对于住在古民居中的村民,可发动各级村干部深入到村民家中,耐心向其讲解古民居的历史价值作用,从而保护好古民居。

3、加大对古民居保护的资金投入

古民居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很多都已经破旧损坏,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修缮和保护,将来更难以维持其完整性,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古民居保护的资金投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预算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古民居的修缮和保护费用,将这一费用纳入到政府的预算体系中,同时鼓励地方、社会团体、个人投资捐献,做好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对于落后农村地区的古民居建筑,因其数量多,而资金又匮乏,更应该加大对其保护工作,建立专项保护资金,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新区和古民居的统一协调发展。

四、结语

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伴随着这一进程,给承载着浓厚历史文化人文气息的古民居生存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与古民居保护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矛盾[5],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原则,遵从国家新农村发展战略,按照国家有关历史文物保护要求,做好科学合理规划,从而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古民居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歆, 徐良,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06)P84―88

[2] 王永球,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古村落的保护[J]. 大众文艺, 2010(08)P184.

[3] 李献土,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的保护[J]. 规划与保护,2009,(20).P62―64

篇5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 难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我们认识到村庄规划的首要的目的和最终目的都是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使农民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使村庄在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建设、建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不断改善,物质财富和人文氛围得到不断的优化。但是,目前在村庄规划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新农村规划的难点

1、务工思潮造成“空心村”

广大农村青年,无论是知识青年,还是文化程度低的青年农民,都向往城市生活,一部分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多数都选择在大城市发展,而一些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则选择外出打工。由于外出务工思潮的影响,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出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劳动者知识结构落后、大量土地重新流转、部分村民宅基地长期空置的现象,使很多农村变成“空心村”或“半空心村”,造成农村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新农村建设缺乏规划指导

农村规划作为新农村发展的“龙头”,对指导、规范农村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然而,在农村乡镇并没有设置农村规划管理机构。在农村农民住宅建设并没有专门的规划设计,很多农民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建设,设计不规范,没有特色,施工节省材料,质量不保证。新农村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土地置换,将农民住宅统一规划设计,让农民从过去的单门独户走出来,住进宽敞的高楼大厦。由于农村规划设计主管部门,规划设计人才缺乏,而专业的规划设计机构收费较高,就影响了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政策亟待完善

因为大量农民到城里打工,这些农民所耕种的土地,多数都通过转包形式转让,但因为政府缺乏统一管理,也造成一定混乱;有的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破坏耕地、破坏土壤。而近年来的农村投资热潮、很多外出务工农民在外打工积累一定的资金,希望回到家乡创业,他们有的承包山林、耕地,进行种植、养殖,也有一部分进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农村经济要走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就必须通过土地流转,让那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进行规模化经营。种植大户要成功进行大面积的土地流转,需要从众多农民手中获得土地使用权,在某一片区的农民各自的情况不同,有的是外出务工,希望将土地转包,但还有一部分农民希望自己耕种,这样就很难成方连片地进行土地开发利用。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有相关政策支持,针对农民旧宅基地复耕,外出务工农民土地需要转租交村委集中统一管理,农村规模化经营农业项目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

4、传统规划难适应村庄规划需要

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正是提出新农村规划,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探索,新农村规划发展形成较为先进的规划理论,如:土地流转集约管理、保护地域文化、促进农业生态化、配套公共设施等。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缺乏专业人才、在新农村规划方面依然采用将城市规划嫁接到农村规划,停留在“集中开发新村”、“统一村庄设计”的理论上。而按城市建设规划农村,由于过分强调统一,让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化、城市化,失去了农村应有的生机活力和个性特色。新农村建设,要保留农村气息,要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符合农民居住特点,自然环境是形成地域特征的前提性因素,天地自然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影响深远。因此农村规划要因地制宜地创新,不能照搬城市住宅规划。

5、新农村规划实施缺乏资金

对广东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调查,发现新农村规划真正能按规划实施的很少,大部分只停留在道路建设、河道清理、公共基础建设等阶段,除了由政府扶贫移民安置外,农村村庄大规模的规划建设很少实现。影响农村规划实施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资金。现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难以满足规划实施要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国家扶植资金多品种城市的“城中村”及乡镇,对村庄建设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无力承担过多的建设经费。而要将农村公共设施推向市场,因为农村消费力有限,资金收益率低,也难以引起投资者兴趣。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看,主要是依靠政府补贴和农民自筹资金,急需要引进多元投资机制,克服资金不足的瓶颈。 二、解决新农村规划难点的对策

1、尊重农民主体,引导农民参与

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展开,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规划实施,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政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支持新农村规划的积极性,通过广泛地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新农村规划给农民带来经济发展、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的好处,克服农民传统的单门独户居住的惯性思维。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规划中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民居住习惯、规划建设后农民的经济来源、农村生态建设等。通过农民的参与,让农村规划更贴近农民,更具有实践操作性,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

2、挖掘产业资源,打造特色经济

新农村规划建设必须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对规划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分析,通过深度挖掘,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产业,拉动农村经济,以产业拉动解决农村规划实施资金不足的问题。

例如:《顺德市城郊农村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中顺德陈村镇仙涌村以园地、耕地、农田保护用地为主,充分利用顺德花卉种植产业基础,发展顺德花卉生产基地,充分考虑 “生产、生活、生态”,形成集花卉生产、销售、加工、观光旅游一体的综合产业,以花卉产业打造顺德特色产业,从而走出一条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新路子,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全面提升,从而有力推进新农村规划的全面落实。

3、保留农村住宅,打造民居体验

现有的农村住宅是农民世世代代形成的,农民对自己的住宅具有浓厚的感情,现有农村住宅体现出当地农村居住特点、民俗风情,没有经过统一规划的农村住宅,即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也存在一些个性差异,如果全部都拆除重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要在保留农村住宅的基础上,对农村住宅进行适度的改造,让农村住址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借助农家乐旅游,开发民居风情体验,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仙涌村充分利用鲜切花产业旅游资源,利用现有的农民住宅开发民居风情体验区。尊重乡土植物和生态环境,利用地方树木、草坪和花卉经过培植形成综合形态。广东省大浦县枫朗镇和村的新农村建设,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修建溪水小桥,特色门楼,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田风情园地。保留原有特色精美住宅,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民居。通过对农村现有住宅开发利用,一方面农村多余住宅用于旅游接待,成了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使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农民也成了旅游产业工人。为和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形成一道亮丽的新农村风景。

4、龙头企业拉动,构建多元投资

新农村规划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不足,通过龙头企业拉动,构建多元投资机制,有利于解决资金难题。

例如:广东省大浦县枫朗镇和村是一个贫困山村,通过广东省建工集团对口帮扶,对和村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利用和村山水自然风光优美和浓郁的客家文化开发客家风情旅游。通过保护性开发,以旅游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之路。

三、结语

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要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就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规划切忌照搬城市规划,不切实际地盲目集中并村,要因地制宜,对现有的农村土地、山水风景、特色产业、民俗风情等综合考虑,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特色、能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发展之路。新农村规划要注重可行性、前瞻性、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刚等.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6(7).

[2]毕翠红等.浅析农村宅基地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国土资源,2005(3)

[3]程江.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

篇6

区委、区政府以“创中国旅游名城,建经济强区”为目标,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发展模式、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明确了从统筹城乡布局、资源配置、产业配置、社会管理、发展措施等五个方面入手,立足于抓规划、抓机制、抓亮点、抓项目,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机制体制等一体化进程,努力把建设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完善机制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城乡发展格局

为了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领导,区上成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各街乡和部门也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明确了任务,落实了人员。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定期视察,形成了各级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区统筹办坚持把宣传教育、培训引导、营造氛围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在主要路段设立宣传牌,刷写墙体标语,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和致富能力,形成了全体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规划为纲科学发展,搭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体系

坚持规划为纲、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对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着眼于“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实际,编制了《市区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各重点村编制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生产发展规划》等建设规划,初步形成了以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规划为支撑,以新农村重点村规划为补充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体系,全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强化措施探索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实现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区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切入点,在全区确定了50个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示范村,并以重点路段、重点区域为突破,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区、街乡、村组都成立了管理机构,确定专职人员,“三级联动”共同推进;每年投入资金600余万元,落实环卫基础设施、落实保洁队伍、落实管理经费,“三个落实”奠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良好基础;宣传引导和检查通报相结合,补助资金与目标考评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三个结合”助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加快重点区域示范向全面覆盖延伸、政府主抓向群众参与延伸、管理常规化向规范化延伸,“三个延伸”提升标准,逐步形成了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互结合、保洁员和专业队相互补充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和模式。

示范带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期间,我区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坚持“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实施了88个新农村示范村、重点村的建设项目,其中年至年度的63个重点村已通过市上验收。斜口街道芷阳村、秦陵街道秦俑新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新农村建设旗帜村”。五年来共投资5.5亿元,修建道路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575490平方米,新修排水渠道389532米,新建农民健身场所188986平方米,安装路灯8195盏,修建垃圾台1816个,改厕19990户,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社会事业、精神文明、民主管理等各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篇7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著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著。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liaoningtour.省略.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lntour.省略2007~2~23

篇8

一、**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一)郫县农村科。农科村以生态为重点。以民俗为特色,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在友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充分利用传统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花卉、苗木、桩头盆景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民俗观光旅游业。创造出了公司加农户、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龙泉区书房村。书房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锦江区红砂村。锦江区政府把当地特色物产和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农民新居。打造“花乡农居”、“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篱菊园” 这“五朵金花”,覆盖锦江区80%的农村地区,20多万农村人口将直接融入**市的现代文明。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所参观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庄建设规划。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篇9

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示范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高标准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以片带面,示范区建设重在示范

我市重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市域内“四横三纵”(成都至青城山旅游快速通道、彭州至青城山、聚源至青城山、蒲阳至中兴四条横向道路和成灌高速、成郫灌干道、成灌快速通道三条纵向道路)骨干道路为轴线,覆盖两侧各一公里范围的集中连片农村地区,总面积达11万亩。示范片涉及5个乡镇、26个村、23520个农户家庭共70269人,在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示范片是立足特色资源,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的展示区。都江堰市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优势。我市地处岷江上游,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所产粮经产品品质优异。通过在示范片实施以“四大基础工程”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市加速构建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自然人文和谐的产业体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示范片是统筹城乡发展,辐射带动广大农村的核心区。目前,整个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将由上海投入5亿元,并吸引带动灾后重建、土地整理等各类资金投入超过30亿元,集中打造成为灾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样板区。其中,示范片投入将超过20亿元。处于示范片内的青城山镇是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石羊镇镇域内万亩川芎基地已列入“四川省100个特色效益农产品基地”;崇义镇是我市与上海共同打造的设施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物流基地;胥家镇已规划建设了亚洲最大的万亩红阳猕猴桃出口基地。示范片的建设,必将对我市全域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

统筹推进,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将新农村规划纳入城乡一体化视野,汇集全球10家顶级规划设计联合体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中,突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引领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我市对示范片内1.5万余户农户实施了住房重建。在加快农户自建住房的基础上,我市还将林盘整治、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住房重建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全市20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其中示范片内共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91个。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村庄;规划方法

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的在于建设可以让全国9亿人民享受到国家发展成果的新型社会。城镇村庄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在农村的一个平台。各级政府要积极的利用这一平台,在农民生活及农村生产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切实的加强城镇村庄的规划设计,不仅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1 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背景

1.1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科技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在科技、文化、产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在此过程中暴露了相当的问题。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紧张等严重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及城镇地区,城乡两极分化的不断加剧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为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城镇村庄规划方法的实施。在城镇村庄的规划中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村庄的发展模式、积极的引导城镇以及村庄的建设活动,将城镇村庄的建设推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要求加大对于农业、农村的投入,建立起来寸进农村以及城镇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以各个村庄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以及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2 城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公共设施不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缺位

城镇村庄的道路、堤坝、以及商铺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经常的出现杂乱差的问题;偏远的农村更是由于甚至没有动力电,碾米、磨面只能手动,或者乡村公路处于失修状态,路况很差。许多的乡村通信很差,手机信号不稳定,花费虽然便宜,但是月租却很高;此外电视信号以及自来水的普及率也很让然担忧。

2.2 村庄建设无规划,无规范操作

由于农村的建房多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房址的选择,也很少考虑左邻右舍的方便性。并且由于农村的院落往往用高墙圈起来,建成独立的院落,更不可能整齐。因此也就造成了农村建筑的无序、凌乱以及土地的利用的无规律,减少了耕地的耕作半径。即使是城镇也很少考虑到规划,所有者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偏好进行自主的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垃圾处理不规范,从而直接的导致城镇容貌的混乱。

2.3 村庄建设土地集约化程度低,浪费现象

由于城镇村庄的建筑多以道路为准成线状展开,公路建到哪里房子就跟到哪里,并且多存在无规矩的盲目建房现象,使得村庄外延扩张,甚至形成了空心村。有些建房户没有经过审批以及进行旧房的拆除就进行新房的重建,从而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给耕地的管理带来压力以及影响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适应于新农村建设的城镇村庄规划方法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规划意识

对于城镇村庄进行建设规划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无论从那个方面考虑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但是许多的农村居民由于抱有老观念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城镇村庄的规划存有抵触以及怀疑思想。因此很有必要对基层的干部开展培训教育,指导他们对本村的农民进行教育,使得他们真正的了解到城镇村庄的好处以及看到城镇村庄的新面貌,从而调动他们配合城镇村庄规划的积极性。

3.2 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农村的规划建设是由村委会、村代表以及县乡政府及其它单位、部门参加。每一个村的建设规定应该由乡村两级共同制定,所制定的规划要实行跨及审批,即村庄的建设规划要实行跨级审批制度。并且城镇村庄的规划要在批准后向村民公布,并组织村庄建设开发公司到农村投资。

3.3 建立统一管理体系, 集中实施规划

加强建房规划法规以及使用土地的制定,加大对于违法建筑及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并要充分的发挥司法、建设以及土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适合于城镇村庄土地的房地产管理法,强化土地的有偿使用费用的征收,并把村庄规划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3.4 根据城镇村庄类型因地制宜

城镇村庄可以根据村庄的主导产业或者资源现状分为工业型、保护型、旅游型以及养殖型;也可以根据村庄的区位条件分为乡村型与城郊型。而实际上某一个城镇村庄并非独立的属于某一个村庄类型,一般是几个类型的综合。为此城镇村庄的规划不能教条的照搬界定的村庄类型的规划依据。

3.5 产业引导与村庄建设相结合

新农村背景下的城镇村庄的建设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风貌的整治或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进行产业的引导。通过分析城镇村庄的优势特点,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特色的产业作为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城镇村庄的建设要具有现实性及针对性,全面的分析城镇的资源与优势,制定城镇的主导产业以及方向。

3.6 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并重

新农村建设与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并重需要统筹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在进行近期规划中也要将城镇村庄的长远发展纳入考虑分析的范围。具体说来就是在考虑农民需求时,分出轻重缓急与主次,编制方案时做到统筹兼顾。进行近期投资时要详尽的列出投资的金额与项目,对于长远的投资要进行全面的规划与估算。

3.7 加强村庄规划的公众参与力度

公众参与城镇村庄的规划是一直未被我国的规划重视的“短板”,由于村庄的规划需要实效性以及实施性很高的规划方案,急需与公共产生互动。在城镇村庄的规划实施前可以通过问卷、座谈或者倾听的方式让民众参与进来,并通过专业的整理与分析形成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农民作为自己村庄的使用者、居住者以及建设者,也是与规划方案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的一方,他们对于规划实施的效果最有发言权。让民众了解规划的蓝图,在实施中听取意见,从而搭建符合民意的新农村,切实的提高管理效能。

3.8 重视城镇村庄特色空间的塑造

城镇村庄特色空间指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的滨水空间、城镇建筑空间、街巷空间等,这是生态环境、民风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象征。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结合城镇村庄自身的条件,有意识的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达到宣传、招商作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镇村庄规划的实施重在因地制宜、保护文化、注重自身特色。只有在对当地城镇村庄有较为充分的理解的前提下才能从城镇现有的资源条件出发,科学的制定规划方法,合理的利用公共政策与产业引导等规划方法来更快的推动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贾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9.

[2] 胡兵,乔晶.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生态经济,2005,10.

[3] 王广信,迟树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