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感想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感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情感教学;学生;语文教学;教学质量;素质教育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寓教于乐是教学艺术的真谛,要使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离不开情感渗透。“情”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情感因素的激发,创造一种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只有进入“角色”,进入意境,通过亲身情感体验,心理上有所触动,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振”,才能有更深刻、更敏锐的感知力、和评价力。
那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增强感染效果呢?
一、披文入情,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
1.从语言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在品词赏句中受到感染
语言是生活的现实,是思想的外衣。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易懂,更要生动风趣,富有情感。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唤起学生惊奇、欣喜、热情、紧张、探索、向往等情感体验,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获得一种新鲜感、立体感、音乐感、装饰美、哲理美、含蕴美、风趣美等。
2.抓感人的重点情节,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记得在讲鲁迅的一文《风筝》时,我抓住了作品中的那一次——作者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的场景。让学生深读细读,并联系自己的童年故事,谈自己的感受。一下子把学生置身这一特定情景中,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篇散文背后的深意。
3.把故事发生的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的意境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培育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道德、情感反过来又促使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事情发生的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形成自己的爱憎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它给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温暖的色调,是一种明快的情绪与生活的欢欣。但是,当随着作者的思考,回首那不堪的,把眼前的美好与过去的黑暗联系到一起,你就会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哀。如果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知识,然后再来观察《紫藤萝瀑布》的每一个细部时,就一定能体味到作者倾注其间的一种深沉而欢乐的意境。
二、改进教学手段,增强感染效果
1.运用电化教学,可以让教学过程最优化。现在教学多样化了,对于语文而言,就可以采用录音、多媒体、幻灯等电教手段配合诵读,创设意境,营造氛围,这样就一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诵读何其芳的《秋天》配上钢琴曲《秋日丝语》;诵读王湾的绝句《次北固山下》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那悠长的曲调会深深感染每一位学生,拨动起他们的心弦,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情景,渲染气氛,给学生以切身的感受。如讲《观沧海》一课,我绘制了“碣石观海图”,录制了配乐朗诵。让学生听着配乐朗诵来观赏沧海。在声、乐、图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也感受了当年曹操的胸怀和气概心中也更坚定了自己的抱负。
三、以情引情,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激情,绝不要把个人不良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一、某些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真正予以重视
首先,高校有关领导要从思想上真正的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培养。这项工作,当然不象学校排名那样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良好效果的显现要经过若干年的时间,但是这样才真正有助于一个大学精神的建立和优秀大学的建成。领导认同与支持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关领导亲自主抓,党委、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辅导员、班主任协同合作。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心得,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于从思想认识上,从根源上去解决,不能简单的以规章制度来约束。要形成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年级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适时的召开各种讲座,平时也要个别的谈话。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将自己工作中的心得,经验,形成书面材料,予以总结。将其中有效的工作办法,形成稳定的政策,加以宣传并贯彻实施。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列入教师编制,按教师系列评定职称,在评审过程中,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以政治、思想、道德的实际表现,理论、政策能力水平和工作成绩为主,对教学、科研方面的要求应同其他学科教师有所区别。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称评定要考虑其所兼职的工作的特点,科学合理地折算工作量,并将其兼职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也作为教师职务评定优先考虑的条件。
二、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一生教育当中的一部分,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而不是全部责任。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承担起学生大学教育应有的一部分责任。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表现出讲实惠不讲理想,谈自我不谈集体的思想倾向,功利性过强,忽略了年轻人的社会责任。当功利性、实用性成为公认的价值评价标准的时候,高校也无力改变这种情况,能做到只是因势利导。
这并不是逃避高校责任的托词。社会是个大环境,学校只是个小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说,要想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成绩,必须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时,也就大大抵消了学校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靠高校单打独斗,力量是弱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社会关心,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体力行,作出良好的表率,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才会有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真正提高。
三、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首先,高校不尽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利益激励机制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投入大产出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冷淡。在教师考核、评职、晋级的时候,更看重的是教学任务量、科研工作量是否完成。尤其科研成绩在对教师进行评价和奖励的时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其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他们承担着全校相关的教学。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再加上课时的压缩,使得他们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疲于应对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无力顾及其它。专职学生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的主要精力和绝大多数时间放在处理学生的具体事物上,如检查寝室卫生,考察学生出勤等。这类工作渐渐成了他们工作的全部,思想教育则无暇顾及。他们更多地是以制度规章来规范约束学生,缺乏耐心细致说理。教育方法也比较生硬,多采用扣学分,禁止参加评优、停课、写检查的方式,缺少深入的思想上交流沟通。这样的做法也只是收到学生屈从于强势的暂时的表面的服从,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三,相当多的专业教师主观上并不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己职责的一部分。他们上课来,下课走,考勤、课堂提问、批改作业、考试成为他们与学生的主要接触方式。而且,一些专业教师存在着轻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倾向,认为无非是讲讲大道理,动动嘴皮子。加上思想政治工作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当然就缺少热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者内在的自觉性和奉献精神,还需要完善这种外在的激励机制。需要在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业务进修方面照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不过各位高校教师也必须记得,“教师”这份职业所包含的精神价值。物质激励应该只是工作动力的一部分,而不应该是全部。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大家共同的身份是教师,大家有共同的身为教师的使命和责任。辅导员、班主任也不应该把处理学生具体事务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工作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虽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惟有在思想认识、理想信念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最终达成教育、引导学生之目的。所以,他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改进生硬的工作方法,真正关心学生,从深层次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由于求知的渴望和对专业教师学识的钦佩,对专业教师极为信服。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如果专业教师愿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渗透思想教育,并与学生多做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凭借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阐释“大学语文”在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改善思维方式、培养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为此做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
大学语文;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科技、文化迅速发达又高度综合交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遇到的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科技或经济问题了。高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型理工科人才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培养既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文理兼备型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的目标。大学语文作为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基础课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并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此课。那么,大学语文在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这种作用,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感想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大学语文对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塑造崇高的民族精神
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同他的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的。没有爱国情操,再聪明的人,专业再好的人也不会给他的国家、民族贡献什么。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学语文课本中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爱国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是怎样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呀。每当读到这些篇章的时候,有谁能够不为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感动吗?所以,大学语文以其独有的特点,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锤炼学生崇高人格、净化精神境界、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改善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一个人很重要,它是一个人的极为重要的素质。孔子就是非常重视思维方式的,有一次他跟子贡讲:“你以为我是学得很多才懂得这样多吗?”子贡说:“对,我是这样认为的。”孔子说:“不对,我是‘一以贯之’,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可见,思维方式十分重要。理工科教学往往偏重于原理的学习、演绎的训练,常常进行数字的运算。因此,思维方式表现为缜密,逻辑性强,而人文科学更多地运用归纳的方法,在思维特征上表现为形象性、具有跳跃性,特别是人文科学更需要想象与直觉,例如,小说、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是用形象来表现思想的,很少从原理出发,很少用演绎的方法。因此,从思维结构上讲,人文学科的训练,极有利于理工科学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所缺乏的直觉思维。直觉、想象、归纳、类比这类思维方式是发散状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思维对于人的创造力具有开拓意义,创造力与发散思维是成正比的。大学语文课的内容都是形象性极强的,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极有好处,因此,理工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在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又是极为重要的。
(三)培养非智力因素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人的重视,1995年,美国出版了一本《情感智商》,作者戈尔曼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指出:情商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所起的作用远比智商要大。其实,情商讲的就是非智力因素,就是一个人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正确地认识别人,正确地认识个人、集体,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等等。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知识,同时,还要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国人是最重视与人相处的,所以,在这些作品里,这方面的观点、见解很多,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大学语文在增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如何发挥大学语文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在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方面
1、选择思想性强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来讲
大学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很多学校都把它作为选修课,而且课时极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取舍、精选。选取那些思想性强的历代优秀作品来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教育。这些作品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同情广大受苦人们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把作品和作者的生平、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着来讲。教学实践证明,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
2、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
譬如,很多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常常有读错、写错、用错字的现象,这对将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大学语文课上,结合学生讲一些字的特点、构造理论等内容,不仅有利于他们改正常写错字的不良习惯,也使他们对中国汉字有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汉文化也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能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作业等,让他们自己学习字词,并养成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1、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以往的大学语文往往采用以讲授为主,甚至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但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置学生于被动,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因教学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广泛的参与空间,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大学语文改善理工科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目的。
(1)广泛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不再把所有的问题都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和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设计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定向思维。设计一些具有探讨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讨论的方法也是充分可行的。
(2)运用多媒体教学。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往往功课很忙,让他们拿出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众多的优秀作品,有时不太现实。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看一些优秀作品的录像。当然,教师也可以把大量的影音资料放在大学城空间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播放观看。看影像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看过之后,教师再结合片子讲讲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等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当然,以观看录像的方式来欣赏作品,对作品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但在不可能阅读作品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3)读书汇报方式的运用。读书汇报从某种角度上说,应该属于讨论的一种。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加之世界观的成熟,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大家普遍读过的某篇作品、某部书,请有代表性的学生把自己的见解陈述给大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在众人面前组织语言、陈述见解,这本身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这些素质也是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重要素质。
2、注重授课艺术,增强课堂感染力
篇4
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个体所处文化氛围中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伦理观、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等,都会在其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影响他的物质生活、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伦理原则和行为取向。[1]当前,全社会在倡导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2]奥林匹克运动是以《奥林匹克》为依据,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组织没有任何歧视和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3]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是对奥林匹克文化特性和文化表现及其作用的讨论。因此,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直接关系着青少年行为品质的发展。
2002年7月13日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北京青春奥运行动规划。北京青年将在 “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格言的激励下,在“和平、友谊、进步”奥林匹克宗旨的召唤下,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接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朋友,在中华大地共同点燃奥运圣火。[4]北京青春奥运行动规划如果失去了包括北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真正的北京青春奥运行动。
北京2008奥运会将对我国的体育、教育必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人文奥运”理念。调查大学生对奥运会知识的认知度,以及基于这种认知考察宣传和推广奥林匹克精神的效果,实现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意义;揭示大学生对《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的参与以及所感受到的对群众健身活动的变化情况以及对自身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大学生积极参与青春奥运健康行动的体育活动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大学生。本研究主要应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采用抽样调查(自填问卷法)与访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2005年6月对北京高校的抽样调查。为了调查的效率,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是“概率抽样”中的“多段抽样”:先以学校为单位,抽出6所大学;然后再从中抽出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样本。考虑到大学生同质性较高,本项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13份。通过调查,广泛了解北京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认知度、参与度及感受到的影响力。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格言的认知程度
2002年8月24日,国际奥委会“寓教于体”(education through sport)世界论坛在德国威斯巴登市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促进奥林匹克教育在全世界进一步发展的“威斯巴登宣言”,宣言表示国际奥委会正式决定2008年为“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年”。[5]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张海峰先生在大会上陈述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教育计划》。会议重点讨论了通过体育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题。这次论坛的目的在于强调体育是、而且必须是一种教育方式,体育运动应在道德的规范内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使北京2008奥运会为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伟大遗产,北京奥组委将在奥林匹克教育与传播方面开展一系列活动。北京奥组委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原因就是强调教育的价值,正如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所指出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6]调查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格言的认知情况是反映奥运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82.0%的大学生给予了正确的回答。说明北京奥组委在奥林匹克教育与传播方面开展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成效。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传播奥林匹克理想把体育运动与教育相结合,推进奥林匹克理想。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主要措施如编撰有关丛书,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在学校开展“奥运教育读本”活动,并把奥林匹克教育同学校运动会结合起来;奥林匹克主义已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开花。[7]
2.2 大学生对以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的参与度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所推行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教育计划》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把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提高市民的奥运意识和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性。《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指出:“未来六年,北京市体育事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充分开放利用现有体育场馆和新建成的场馆,满足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要努力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创造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8]
通过调查大学生“参与过那些以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调查结果表面超过半数57.6%的大学生没参加过以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说明大学生的奥运参与程度不很高(见表3)。就其原因调查发现(见表4):主要的原因在于“想参加,但不知道”占 41.2%,排在首位。“想参加,但不知道如何参与”占29.5%位居第三,说明大学生的参与欲望比较强,但宣传和组织工作还不到位。北京2008年奥运教育与传播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只有通过最广泛的传播,才能普及。而传媒也在一定程度上靠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丰富独特的内容使其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了解奥运参与奥运;欣赏体育到爱好体育、参与体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青年的影响,他们对奥运的认识、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及体育锻炼方法、手段的学习,归功于奥运的社会宣传。久而久之,他们从中得到娱乐、教育和精
转贴于
神上的满足,激发了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1.8%大学生选择“没有人组织参加”位居第二。还有20.2%的大学生选择“我周围没有人参加”,说明以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需要积极探索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途径。除发挥学校的组织功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组织,通过种种方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学校、社会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北京大学生有积极参与。
另外的原因是“无时间”占24.8% “学习(工作)负担重”占24.7 %。说明大学生参与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不仅受制于宏观社会条件,而且受制于与大学生具体的生活关系更密切的微观社会条件。
2.3 大学生感受到的奥运影响力
群众体育以实践人文奥运为目标,实施《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中对社会体育提出的各项工作指标。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体育健身,振兴中华”为主要内容,广泛吸引市民参与,动员整合各类社会体育资源,在未来六年中力争将北京建成体育组织健全,体育活动普及,体育设施完备的城市,使体育成为北京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世界展示古都繁荣文明的新形象和北京市民昂扬向上的新风貌。[9]《北京奥运体育行动规划(群众体育部分)》,明确了2008年前群众体育的任务和目标。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足以说明群众健身活动的变化是奥运影响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对“大学生对奥运所带来的群众健身活动的变化的感受”的调查显示,50.7%的大学生选择“有变化”、8.6%的大学生选择“变化很大”。说明大学生感受到了奥运所带来的群众健身活动的变化。
那么,对于2008年奥运对大学生自身参加体育活动方面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了“你认为媒介奥运对你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程度”的调查。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选择为4.5%“非常大”、18.4%“比较大”。活力四射是大学生的一大特点,因而参加体育运动当然也是大学生度过业余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的进程,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愿意通过体育活动多角度、多方面来锻炼和完善自己。但是,42.1%大学生认为“一般”,还有20.6%的大学生认为“不大”和12.2%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调查表现,大学生对奥运文化有较高的认知度和参与欲望,也感受到了奥运文化的影响力,但因客观原因对其本身的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篇5
1.主题鲜明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抛出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重难点问题,让嘉宾们紧紧围绕主题,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实例为媒介,展开讨论或辩论,着力于解决一个个小问题,连带思考一片大问题。
2.互动性强在活动开展中,谈话不局限于主持人与嘉宾、嘉宾与嘉宾之间,还包括所有的观众。展现的形式不只是谈话,还包括课件、教学和相关视频、音乐以及特设的参与性活动。互动也不只是观众当场提问,还可以有短信、小纸条、微博。活动结束前,留一定的时间选择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活动结束后,利用微博或QQ群继续交流,发挥余热的作用。
3.操作简便,经济适用主持人事先制定好谈话提纲,嘉宾只需把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的见闻和感想表达出来即可。该模式适用于任何学科,也适用于任何层次的培训。整个培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比较少,根据参训人数选择合适的学校会场,主持人和嘉宾选择当地一线教师,不会产生请专家或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实现培训资源本土化。
二、“教坛三人行”在体育学科中的实践(以笔者参与为例说明)
(一)实践背景2012年10月,区教科培将“教坛三人行”培训模式在全区中小学的教师培训中推广,每周一系列活动,涉及领域包括语、数、英、音、体、美、地理、历史等学科,也涉及德育、班主任工作、教研等方面。区教科培每组织一批教师赴外地培训,如中国人民大学德育主任培训班、华南师范大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安排其中参与的教师开展“教坛三人行”活动,对教育管理工作或学科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检验外出培训效果。笔者正是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承担了2013年4月的小学体育学科“教坛三人行”的主持工作,参与培训的老师来自本街道石岩街道和兄弟街道福永街道的90多名体育教师。
(二)组建团队区教科培拟定“教坛三人行”的任务按街道和培训内容轮流执行。当石岩街道和福永街道明确任务后,两街道的体育教研员商定了主持人和嘉宾的人选。在整个培训过程当中,主持人除了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双方的对话紧紧围绕于主题。主持人必须具有总结嘉宾观点、抛出问题和圆场的综合能力。邀请的两位嘉宾必须是同一学科或者相关学科内具有一定教学影响力的一线教师,他们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有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其观点既可以对立,也可以趋同。
(三)选择主题为了达到好的培训效果,教研员两次召集本街道去华南师大参训的九名体育教师开会,商议主题的选择和讨论提纲。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是培训效果的关键,选择的主题既要与实际教学紧密相关,又要稍许高于实际,对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有直接用处,从而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主题的选择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将使整场对话变得漫无边际,太小又往往过于集中让嘉宾的对话难以深入。主题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能使老师获得关键经验的问题;第二类是老师感兴趣的问题;第三类是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或感到困惑的问题。鉴于此,我们以“上好一节体育课之我见”为题,分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材、如何选择组织与教法、如何安排场地与器材、如何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体育教师自身能力应在哪些方面提高六个方面进行讨论。
(四)搜集素材主题和提纲确定好后,将内容提供给福永街道的两位嘉宾,嘉宾根据培训所学和自己的实践、所感、所想,搜集相应的素材。从内容上来讲,需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理论、专家讲座、教学案例等;从形式上来讲,需要准备视频、课件以及文本材料等。预设好现场可能提到的问题,为观众提问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模拟培训为了圆满完成培训任务,教研员安排了半天时间,从九名体育老师中选两名作为嘉宾,剩下的为观众,进行预演,从主持人的形象、语言、素材内容、时间控制以及课件效果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六)正式上台我们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按事先准备的提纲完成下来。其中,组织与教法、场地与器材这两部分结合视频进行讨论,效果相当好。最后的半小时是互动时间,观众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课课练如何安排才合理?”,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保证特异体质学生的身体锻炼?”。最后根据手机短信提问,选择了一个比较典型、集中的问题是“体育教师如何防范与应对课中的安全事故?”,除了嘉宾的回答外,其他老师也踊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七)后续工作根据区教科培的安排,整理一份文字材料(谈话全过程),与课件、素材一起刻盘上交,作为资料保存。文字材料由主持人和嘉宾配合完成。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