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

篇1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013年,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同时,该报告界定了留守儿童0-17岁的年龄界限。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改革,提出了提高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和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的政策。假设按照近几年高校招生74%的录取比例不变,未来17年每年将有254万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考生进入大学,成为大学生双创工作的重要开展对象。

现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研究从不同维度、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不满意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外显自我提升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外显自我提升的水平要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2]。在幸福感方面,儿童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得分均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3]。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格上更容易焦虑、也更缺少冒险精神,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能自立自强,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更高[4]。

2.问题提出

在留守儿童长期所处的生活环境下,诸如缺少父母的关爱,社会交往不稳定,长辈监护教养方式不当以及监护人文化素质过低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对该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行为模式造成消极影响。大部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有留守儿童成长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经历大学生较低,但也有部分对照研究说明两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而当前关于将具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生与创业结合的研究却很少。因此在研究时,首先要考虑具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特有状态,然后研究该状态对创业活动所要求的心理素质的构建的影响。

二、研究分析

1.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具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生男、女各100名及没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男、女生各100名,共计400名,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心理特点及行为差异,及对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构建的影响,提出相应建议。调查使用《自尊量表》、《社会自我问卷》及《多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2.测量结果

经测量分析,整体上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生自尊水平要低于对照组,但在自我认知上,两组的差异并不大。在社会自我的维度上,研究组的外显社会自我的人际敏感性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角色调节能力低于对照组。在社会支持维度上,研究组的领悟社会支持低于对照组,且在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都要低于对照组。

3.结果分析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的总体评价,往往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其除受个体自我认知影响以外,也会受教养方式的影响,严格而又民主的教养方式更容易产生高自尊。但研究群体绝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来自隔代教育,祖辈的低学历水平及过度严格的、过度溺爱的教养方式在留守儿童自尊养成这一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客观缺失。

无论是在留守期还是在大学阶段,父母、老师、伙伴都是构成青年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是首要部分,对个体在留守期的价值观和行为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到了大学阶段,原本特殊的家庭环境因素,加上新的环境规范,再次影响到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的构建,从而影响到自身的角色调节和人际关系处理。

领悟社会支持是社会支持的重要部分,其对个体调节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压力、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调节。众多研究表明,有留守背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显著高于非留守背景大学生,而领悟社会支持是在个体的特征下,在成长过程中与应对压力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研究群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的缺乏导致了此项指标的偏高。

三、测量结果对大学生创业心态的影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导向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空前高涨,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研究发现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素质特质鲜明,其中在构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模型中,创业意念、创业心理品质不可或缺[5],而创业意念中的需要和动机以及创业心理品质中的适应性又是二者中的最重要因素。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在社会比较和对自尊需要的追求中形成的。研究发现具有留守儿童成长背景的大学生自尊水平相对较低,而创业需要和动机是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对于强动机、强需要的创业活动来讲,该群体便缺少了创业活动的原始动力。

篇2

一、培养学前儿童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第一,注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想象是智慧的翅膀,他使孩子能够超越现实生活,追逐知识,绘制美好蓝图。想象力是学前儿童知识发展的基础,能引发幼儿情绪情感的变化,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能够让孩子有个初始的目标,去想象未来,拥抱未来,使得孩子身心愉悦,不断进步。

第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密不可分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学前儿童的想象,即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是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下地复活,之后能进行简单的相似联想,但没有情节的组合。他们的想象很简单,但也是与创造能力不可分割的。现代心理学表明,具有创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强的想象力。罗素说:“如果孩提时代的想象力通过适合各年龄的刺激保持得很活跃,那么当他以适合成人的方式发挥作用时,则以后的想象力会更为活跃。”所以,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下一代,那必须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开始。

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

其一,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儿童想象力发展。

音乐鉴赏是门艺术,成年人都通过歌词、旋律、节奏来揣摩音乐的境界,达到审美追求和情操陶冶。而儿童对音乐的敏感度也很高,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很多小朋友也会做出相应的形体动作,他们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在浅层次对音乐有大体的领悟。基于这样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音乐鉴赏来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比如:在欣赏《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在轻快的音乐中启发引导学生,“春天为什么会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呢”?“小朋友是从哪些地方发现春天到来呢“?让学前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肢体功能,用他们的想象翩翩起舞,或者结伴起舞,这样,可以在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还能促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团队意识。“音乐是流动的图画”。音乐欣赏的同时,引导孩子想象音乐中和谐、明快的画面,也可以进行想象的延伸,让孩子们大胆去想,去说,这是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诱发再造想象方式之一。

其二,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儿童想象力

绘画是学前儿童最为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绘画中能够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可以用各种途径启发教学,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多尝试,进而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儿童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从而为他们的绘画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经验积累。比如,在绘画课上,可以带领孩子走出教室,带他们走入大自然中,看看树木花朵,观察飞鸟家禽,进而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启发:为什么鸟儿会飞?为什么花朵会开?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从而画出各种可爱的动物,并能自圆其说为什么要用某种色彩,为什么要用那样的笔触。自然界的景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大自然是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孩子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孩子在绘画中也能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另外,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色彩,可以在互相学习和观摩的过程中,激发孩子另外的想象力,因此幼儿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比如,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再创。目前,城市中有很多美术观展,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前往参观,让幼儿自己沉浸到艺术海洋,帮助他们进行情感熏陶,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其三,通过讲故事编故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很多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生动的情节和神奇的色彩。孩子们有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期待视野,教师一旦运用好故事讲授教学,必能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很大的发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背景导入,再通过精彩的语言和表情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故事情节里,而在讲到部分时,停止故事讲述,让孩子猜想故事的下一步,而孩子们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次,学前儿童多半都表现欲强、活泼好动,根据这样的特点,学前老师可以让他们分小组,表演故事里面的情节,老师一边讲故事,孩子们一边模仿,这样不但可使故事内容在孩子头脑里再现,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

其四,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前老师一般都会给孩子上游戏课程,孩子们自己也会给自己做游戏,比如当儿童一个人的时候,自己会玩搭积木,他们会搭起各种各样的形状,并能自圆其说,这就因为孩子的想象不受常理约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在想象力培养的同时,孩子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学前老师在开展游戏课程时,也要注意引导他们对物体的认识,引发他们联想,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从具体事物中得到启发。另外,孩子的想象来去自如,也不稳定,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引导孩子们的想象朝着一定需要的方向发展,使之具有目的性。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都要开展益智游戏,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篇3

一、影响儿童想象力发展的成因

1、过度关注。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仅仅来自于他所获取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来源在于其在儿童时期所产生的想象力。而在这个时期,家庭无疑是儿童想象力的滥觞之地。独特的社会背景和自然资源条件,使得我国执行的是独生子女政策,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使得许多家长过度关注儿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关注违背了儿童健康成长的自然规律,使得孩子们产生了许多心理缺失,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导致儿童产生了各种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甚至可能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一直都处于缺失的状态,成人往往习惯用固有的思维去限制孩子们无边无际的想象。

2、过度功利。爱因斯坦小时候就是玩奥数玩大的,但是在当代的中国,是什么东西将滋润了一代物理学宗师的奥数变成了狰狞的怪兽呢?是功利主义,普遍的功利主义。那么功利主义的责任在谁?家长说,责任在中学;中学说,责任在高考制度,在大学;大学说,责任在教育部,在社会成千上万唯文凭是举的用人企业;企业说,我冤枉,责任在政府,国家的宏观环境让我们没有长远的发展空间,只能急功近利。如此功利主义无法避免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二、发展儿童想象力的六种基本做法

1、要丰富孩子的感性世界。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基础是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因为婴幼儿时期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

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要有计划地经常带幼儿进行参观、旅游等活动,启发他们认识自然事物和各种动植物。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这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2、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象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孩子常把一根小棒当作调羹喂娃娃,常在树上画满雪糕……他们的想象充满了幻想,丰富而大胆。所以,无论孩子的想象有多离奇,成人一定要保护孩子想象的欲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如,你看这圆形像什么?还能变成什么?

3、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发展想象的起点。当孩子发问时,成人一定要耐心完整地给与解释,然后还要反问:你为什么要这么问?你是怎么想的?进而培养幼儿想象的主动性,特别是提出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去进行想象。评论孩子的想象力要谨慎。孩子最初的想象力,有时候十分幼稚甚至是可笑的,但这正是孩子大胆的一面。虽然孩子的想象有时不合逻辑,却是以他自己的思维在思考问题。因此,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主意、什么是坏主意,作为父母,应懂得好事多磨的道理,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相信他的想象力会渐渐地成熟起来。

4、提出问题促进想象。启发和引导孩子想象力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好的前提是先提出问题,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再引导孩子对此进行想象。如,高楼大厦是怎么盖起来的?我们吃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汽车为什么会在马路上跑?电视里为什么会有人?是谁发明的电视?……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当然,刚开始给孩子的问题最好简单些,不要太抽象,这样可慢慢启发和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训练。

5、推敲孩子的作品。当孩子花了很多精力最终完成一件作品时,相信他一定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和自豪。这个时候,父母给予孩子一定的赞赏和鼓励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但仅仅有夸奖还是不够的,当孩子冷静下来后,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作品提出疑问,以激发其想象力和面对新挑战的勇气。如,问孩子为什么把树叶画成黑色的、为什么树枝比树干还粗等等,这便可以提醒孩子以后认真观察树木,画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篇4

一、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丰富想象力。

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同身临其境般的被陶醉迷恋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着独特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二、要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成人的想象力更奇特、更天真无暇、更淳朴。在以往的绘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临摹,教师教导画什么,学生就临摹什么,不能很好的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不能满足儿童的表现欲,所以,在每节美术教学课中都有必要提供一些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具,比如在上《面塑》时,利用课件导入让学生欣赏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学生个个振振有词,在接下来的塑造艺术形象时,学生就能迁移想象出令人想象不到的造型,结果画出了一只长着一对翅膀的老虎。可见,儿童的绘画,从来就不想去“模仿”自然的现实。绘画对儿童来说是借助画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他们表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特殊形式,经常会随心所欲、尽情表达。

儿童作画是依据观察的印象,不同的年龄在兴趣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有着较大的差异,如学前班的李小红,她画飞机开到海里看鲨鱼,成人看了似乎觉得滑稽,不合情理,但孩子不这样想,她认为,只要符合个人的愿望,满足自己的要求就是对的,现在没有,以后会创造的,似乎合情合理,这是孩子想象创造出来的作品,也是能够体现孩子个性的作品。

三、用肢体动作和表情作引导,丰富创造想象力

肢体动作和表情是无声的,但能激发和丰富创造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我相信每个学生对各自看到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这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去塑造各自心中的艺术形象。

四、儿童的直观形象思维方式

儿童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性为主的,则以抽象思维为主,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绘画上也有本质的差异,对成年人来说,绘画是“艺术的再现”,因为任何艺术的形象思维和科技的形象思维,都受特定概念的理论指导,也是由于儿童相对缺乏科学规律知识的必然表现,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绘画的不同。

教师在指导儿童绘画时,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符合教育要求,有人比喻,如果把孩子的绘画完全纳入成人化的教育模式,会使孩子失去灵性和个性。作为美术教师要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善意的接纳孩子的画,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千万不能忽视甚至扼杀孩子的创作才能。教师接纳学生的画不等于放任不管,让学生充分表现,要有个前提,那就是丰富学生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提供丰富的视觉环境。提高美的判断力与美的感受能力,使学生的感受与理解能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就能唤起儿童自觉表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用活动贯穿教学始终,丰富想象力。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创造力;想象力

以前我们认为美术是一种平面的艺术,具有强烈的可视性,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美术已经不再简单的停留在平面层次,而是上升到多维空间,构成一种立体的艺术,层次感更强,可视性更具冲击力。学前美术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紧紧的围绕美术教育的“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前”的理念,主动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全方位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启迪儿童智力,促进儿童智力健康发展。

一、学前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

学前教育应该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应该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用他们喜欢的游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美术教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按照传统思维,依靠教材,采取规定任务,安排步骤按部就班的单一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限制,他们接受到的美术教学更类似于模仿和练习的模式,尽管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形成基本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可是缺乏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创造力,在美术作品中很难发现属于儿童自己特性的东西。

2.教师单方面认为美术即教育,忽视了其他美术形式的存在

学前美术包括多种类型,除了绘画还有模型制作、手工、沙画等,为了和小学接轨,学前教师缩小了学前美术的类型范围,认为美术就是绘画,因此加大了对儿童绘画的培养力度。一些原本对沙画、手工感兴趣的儿童无法享受到足够的课程,来吸取感兴趣的知识,就会逐渐丢失学习美术的兴趣,再加上教师在绘画教学中的“填鸭”教学法,遏制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加重了对美术学习的厌烦情感。

3.忽视儿童美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

学前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美术教育让孩子自己动手,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勾勒属于自己的图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课程的编排,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主导教学,还要干涉儿童创造思维,对于儿童凭借自己想象绘画出的图案,或者创造出的作品直接采取否定态度,原因就在于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品没有按照教师计划完成,因而他们认为作品不合格。这种单向、以教师占据绝对权威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在得到教师否定之后会认为自己创造出的作品不能达到合格标准,进而对自己否定,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中会尽可能的避免依靠自己想象创造作品,只是一味的做教师眼中的“乖孩子”,按照教师要求去完成美术作品,这种错误的理念导致学生把模仿视为荣誉,把原创视为不合格,很难形成自己的个性,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我们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存在各种问题,可是不能否认它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它对于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才要认真的研究,客观的认识学前美术教育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方面。

绘画是学前美术教育中最为普遍的教学科目,提高儿童绘画技巧,增加画面层次感、线条感,培养儿童结构布局意识并不是学前美术教育的关键,这些内容可以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学习到,比起这些更为重要的并不是绘画本身,而是通过绘画可以给孩子带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更具有发散性,并且充满想象力,这些想象力有助于他们智力的启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教师要求儿童绘画一只小猫,告诉孩子猫咪喜欢睡懒觉,爱吃鱼,他们的“职业工作”是抓老鼠等等,孩子们按照这个开放性的要求,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绘画出各种各样的猫咪,有的是睡觉中的猫咪,有的是抓老鼠时的猫咪,有的是捕鱼吃的猫咪,有的是玩耍中的猫咪……

学前美术教育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儿童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成人逻辑世界的“奇葩”产物,对此教师不能进行批评和纠正,反而要进行保护和鼓励,因为孩子天真的创造力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比如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视线下的家园”,有的学生绘画出自己、爸爸和妈妈,在他看来父母就是他的全部,这种理解方式不同于成人对于家园的概念界定,但并不能说学生的绘画是跑题的,是错误的;再比如要求学生画出儿童故事里“老人与海”的画面,有的学生可能画出颠覆成人认知的画面,在整个构图中老人占据画面的四分之三,而海洋只有四分之一,这种构图比例上的倒置是一种非常态化的思维,这正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对此进行鼓励。

三、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1.拓展美术教学的课程

学前美术教学主要包括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部分构成,要在这三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丰富美术教学的课程,在绘画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设置简笔画、水彩画、油画、线条画,在绘画过程中要制定合适的绘画题目,留给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创造积极性;在手工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成剪纸、折纸、泥艺、布艺和废物利用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美术欣赏时学前美术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其实它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美术欣赏并不是简单的看,而是要通过欣赏,锻炼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并依照自己的标准可以评价和美相关的任何事物。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前儿童不同于初、高中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喜欢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向去描述周围的世界,情感稳定性较差,很难专注于长时间去做一件事情。为此,教师要从儿童版出发,运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往往很多时候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搭配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方法。比如在开始时采用情境导入法,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演示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在巩固知识结构时运用练习法。

3.采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法

学前儿童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u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为此,教师在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采取表扬和鼓励的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那些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教师更应该关注,积极评价,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肯定他们的想象力,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美术学习时敢于想象、乐于想象、习惯想象,进而创造出富有特点的个性化美术作品。

四、总结

学前美术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学前美术教学中,少一点限制,多一些释放;少一点否定,多一些肯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尽可能的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确保他们的思想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

参考文献:

[1]张书维.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初探[J].大众文艺,2016,(18):241.

篇6

【关键词】培养;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启迪想象;创新想象能力

现代教育认为:促进提高儿童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及想象创造能力是儿童绘画训练的主要目的。当一个孩子有生以来第一次拿起画笔,画出来的东西会是什么?作为美术教师,如何能使孩子迈出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步,如何挖掘蕴藏在他们自身中的艺术潜质,怎样才能把他们从朦胧的艺术状态中唤醒,使他们得到全面的教育,培养儿童的创新想象力,已经成了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是我们每一位少儿美术教师要共同探讨实践完成的。

一、引导学习兴趣,激发创造热情

孩子如果对绘画没有兴趣,就不能从绘画中获得欢乐。作为教师,就要把握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规律,一切从兴趣开始,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驱使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对象,鞭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

兴趣,是唤起儿童创造热情的起点,教师要善于从儿童心理状态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充分利用美术丰富多彩、富于感染力的特点,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爱上这一学科,并愿意主动去学习、探索。对于孩子们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对画画有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要求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兴趣在学生的绘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

此外可根据教材教学内容,采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实践活动中。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具,采用谈话、观察等多种活动形式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根据绘画的内容,创设悬念,设置诱人的学习情境,激发儿童强烈的学习兴趣;运用接力画、合作画、添画等方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比起教师在讲台上面说、学生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任何知识都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更不是听会的。要让学生喜欢美术,就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古人云;“教书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对美术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地情绪,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持长久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绘画是一种“个人审美心理的独特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我鼓励和表扬独立思考,能勇敢地表达个人感受,有创造精神的儿童,使他们觉得绘画过程中到处都有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孩子画的像不像并不重要,绘画技法在孩童阶段是不能多教的,越教孩子越没有主见,越教孩子越不会动脑,越有依赖性和越没创造性。孩子学画的意义在于过程。儿童画画的过程是情绪表达的过程,儿童画画的内容是心理的表露和发展,儿童画画的结果是展示自己的认知和成长,在画画环节中孩子们自由的进行创作,教师认识到并利用儿童学习艺术的优势,以启发、提示、引导、鼓励为主,建立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美术教育应该给儿童创造自由画的机会,如工具材料可以让儿童自由选择,造型不必强调严谨准确,只要尽力去画,就会是纯真而可爱的,是体现儿童的表达能力和心理水平的,色彩也不必是客观再现的,更注重儿童各自的气质个性与色彩的偏爱,在构思上则更多的鼓励那些独特的想象和创造,只有允许儿童自由创造,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潜能。

三、启迪想象,激发创造思维

想象是学生头脑中对已有形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创造新世界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发展也是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学生想象的发展,对他们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想象则是学生进行创造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学生们从小开始画太阳,大多数同学的思维都是画一个圈圈加上长长短短的放射状线。为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我给他们讲了个太阳的故事。十个太阳长得各有特点。有的像红毯子,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动物等等。学生们听后兴趣更浓了,大胆的想象,于是画纸上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太阳。

在学生们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眼,只要你拉开学生们想象天地的帷幕,他们便会借助想象的翅膀创造出奇丽无比的大千世界,他们心中的世界无比广大而自由。这就是创造,平时,只要我们经常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便会活跃起来,达到扩散形象思维的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种思维方式,是创造的核心,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经过一段神秘而充满浪漫色彩的精神生活的陶冶,有了创造性的想象,长大后才会有创造性的实践。

每个孩子都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怎么去引导。儿童的想象与创造并不与儿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法成正比,有着很好绘画技法的儿童不一定有创造力,有创造力的儿童也不一定有很好的绘画技巧,儿童绘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力和悟性。

篇7

首先,想象是必须在儿童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什么样的积累,就有什么样的想象。没有这个前提,幼儿是无法进行想象的。幼儿认知的特点决定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所以要想幼儿学会想象,必须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不是凭空乱想。想像不是天生的 ,它是后天不断进行训练和培养逐步行成的一种能力。所以最初的想象画可以从添画开始,例如:给游动的蝌蚪添画尾巴,给美丽的春天添画上生机勃勃的小草。 其次,要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意识,保持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在美术作品中,大人往往会以像与不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这样就在无形中僵化了幼儿的思维。如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引导或提问的方式来改变幼儿的思路,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想象。例如:在《美丽的天空》绘画时,教师提问:“天空是什么颜色的?一定是蓝的么?”让幼儿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时,天空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天空的云彩会是什么形状的呢?会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对幼儿的想象部分给予肯定,孩子们一定会萌发出更多的想象意识。 最后,要调动幼儿从多种感官上发挥自己的想象,绘画七彩世界

幼儿兴趣越广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

“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让幼儿触摸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

篇8

关键词: 想象 绘画 幼儿教育

想象是幼儿时期的一种明显特征,它可以不受任何羁绊,在想象空间任意驰骋。绘画是锻炼、培养幼儿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想象力尤其在绘画中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幼儿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幼儿的想象力在绘画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呢?

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想象力发展特点,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经常组织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即让幼儿对事物多进行观察了解,使幼儿通过各种渠道丰富想象力,当好幼儿想象力的引导者。《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一、注重幼儿想象力的个别差异

1.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想象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如小班幼儿在绘画时,往往只是画出事物的基本特征、大体轮廓,只用简单的几条线条就表现出自己想画的事物,并能讲得头头是道。中大班的幼儿在画人的形象时,内容较小班的幼儿丰富多了。

如在中班《我的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请幼儿绘画出自己朋友的样子,我没有做示范,而是请幼儿开发想象力,最后发现孩子们画的朋友都不一样,可见他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的不同,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生活,为绘画打好基础,达到发展幼儿对事物表象认识的目的。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做出相应的引导,促使他们对事物的想象、归结有好的发展。

2.相同年龄段幼儿的想象力

《纲要》中提出,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如有次美术活动,我引导孩子画出火箭升空时的情形和火箭的样子,期间我发现班级幼儿的想象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能够绘画出火箭升空的情形,还画出了火箭旁边的架子,并且在颜色的处理上很形象;有的孩子想象力不是很好,不仅火箭的样子没有画出来,就连最基本的火箭是尖尖的也没表现出来。可见相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想象力也不一样,因此幼儿教师在引导孩子绘画的同时,应该适当根据幼儿想象力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二、注重幼儿作品的评价

1.做幼儿创作想象力的支持者

在评析幼儿作品时,不能只看幼儿画的像与不像,更是要从幼儿想象的特点出发,表扬、鼓励他们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我们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但不能漠视他们的作品。当看到幼儿在乱涂乱画时,我们可以指着其中的一条说它像什么。幼儿受到鼓舞后,就会带着丰富的想象继续涂画。当幼儿在涂画一条条竖线横线时,我们可以把它比做网,这样就可以把幼儿无意识的涂画引导到有意识的绘画中,从而提高幼儿的绘画积极性。教师在讲评作业时,对画得好的作品要给予表扬、鼓励,对画的较差的幼儿要给予肯定。所以说,对待孩子的绘画,我们不是当评论家,而是要成为他们的支持者。不要想到他们能否成为画家,而要着重发展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2.做幼儿创作想象画的引导者

我们应积极创造适宜的环境氛围,启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内心情感,而不是约束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如在美术活动《红房子》中,发现孩子们绘画的房子都不一样,有的像蘑菇,有的屋顶方方的,有的屋顶尖尖的,有的屋顶是平平的……这样的作品,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就应该针对幼儿的不同的想象力作全面的评价。因为房子就是由许多不同的屋顶的,孩子们画的是正确的,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的。虽然他们表现得较稚嫩,但是他们想象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孩子天真而活跃的思维,我们不能说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怎样怎样之类的话,破坏孩子美好的幻想;也不能拔苗助长,一味让孩子盲目地临摹大师们的画。儿童天性就有绘画的能力,然而后天常规习俗观念的影响往往会使人们渐渐失去自然本性,致使本来会画的变成不会画了,爱画的也不爱画了。一旦走出表象这个误区,每个孩子都会画画,一些灵气强、悟性高的孩子,更能突出表现自己的造型语言和造型规律。

总之,我们在绘画教学活动中,一定不要约束幼儿自由自在的想象力的发展,而是让他们能够在绘画过程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现新的形象。

篇9

做为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已经明确了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找准了方向,为此提出了对幼儿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而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美育就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培养幼儿良好素质和水平的优良手段。回望近50多年的幼儿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从孩子一入园就把孩子们置身于“依样画葫芦”的写实樊篱,这种模仿如同如来佛的手掌,孩子们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去。把幼儿美术定位于写实模仿是遵循艺术史的起步程序,针对幼儿美术的发展特点而言却是“倒行逆施”。所以说幼儿模仿画教学是一种历史性的误会。这一误会就是大半个世纪。贯穿在《纲要》中的幼儿教育改革精神,贯穿在艺术领域中的改革思想就是要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把被曲解的幼儿艺术教育纠正过来,让它遵循幼儿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我国大地上开出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艺术教育之花。

毕加索认为:孩子们是天生的艺术家。确实,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一些成人意想不到的表现,这些表现都使得学前儿童的美术有着成人美术不可比拟的魅力,而想象力又在儿童美术作品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想象对于孩子而言,比拥有万贯家产更加重要。根据心理学家表明,儿童在4岁 ~ 4岁半间想象力最为发达,5岁后开始向着现实的具体的方向认识世界了。因此,在这个年龄段,儿童丰富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都会成为我们工作中探索的一个亮点,也成为工作中值得研究的方向。根据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培养孩子想象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运用多种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手段,积累丰富其表象

1.1 学会观察,积累表象

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孩子拿着笔在墙上,地上,纸上涂涂画画,描绘着一幅幅属于他们的世界,但有些孩子却拿着笔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我想除了一部分受本身智商决定外,更重要的是产生想象的重要因素――表象在头脑中的积淀。我们都知道表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有了表象人才会有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进行思维。如果表象贫乏,其想象就越狭窄和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反之,表象越丰富,其想象就越加开阔和深刻。中国古代画论中曾有“收尽奇峰打草稿”的说法,说的就是表象对于创造的重要性。因此,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首先就应丰富幼儿的表象,丰富了表象孩子才有创造的天空。表象的获得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学会用眼去观察,积累视觉表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孩子是透过这扇窗来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因此眼睛看到的形象是儿童积累表象的第一途径。孩子们喜欢游戏,喜欢新奇的事物,对于感的事物他们能注意到很长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年龄特征,多多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轻松愉悦;多让他们看一些色彩丰富,健康的图片,有意义的动画片,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新奇的、有创造力的事物,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让孩子学会用眼睛用心去观察,使他们在这扇美丽的“窗户”能看到更多更美好的事物,在这扇“窗户”中积累更多更丰富的表象。

1.2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从生活中积累表象

幼儿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则为孩子们创造提供了展现艺术个性的舞台。历史上有不少文学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曾经听人说起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要求他的孩子照着他的范画画鱼,可是,孩子却在纸上画了许多的小线条,父亲责怪孩子为什么不照着他的样子画,而孩子却说:“爸爸,你画的是死的鱼,我画的是鱼缸里游来游去的小鱼,他们游时身体会一扭一扭的”从这孩子的稚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的:在他眼里,鱼是有生命的、具体的、生动的,在他的画中鱼“一扭一扭的”充满了生命力;而他的父亲画的是概念化的鱼,是无生命力的。因此,要让孩子们投身于大自然中,与大自然展开对话,认识其中的奥妙,体会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美妙,让他们更爱自己生活的这个地球,更加热爱这个大自然。设想一下,带着孩子走进名山大川,看看长河日落,欣赏秀丽山水的自然风景,带着孩子们在林间嘻戏,领着他们参观名胜古迹,孩子们会是多么地兴奋与高兴。让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来陶冶儿童的性情与情操,为他们提供审美能力,从而来激活儿童静态的想象思维。

正如美景能激发儿童想象思维一样,丰富的生活基础也是产生想象的源泉。在孩子的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画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孩子获取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深入孩子们的生活,从他们生活中选取、提炼出儿童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人类优秀的又能被孩子所接受的艺术作品,丰富孩子的经验。正如黑格尔所言:“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普泛性观念的富裕”我们还可以带领幼儿接触博物馆、展览馆、画室、街道、商店、公园、动物园等地方,结合具体环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所感知的对象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他们思考、想象,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意象,感受美的事物所带来的愉悦。同时让孩子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参与社会生活、举办夏令营、看演出等活动来丰富儿童的生活。从丰富的生活中使儿童积累更多、更丰富的表象,为儿童进行丰富的想象搭好宽泛的平台。

2 鼓励和正确引导儿童进行大胆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儿童的想象由于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带有较多的幻想的性质,在这种幻想中,常常把现实事物加以夸大或缩小,甚至可以使事物随意变化

在儿童的想象中常常夹杂着幻想,特别是学前儿童。“幻想是受愿望支配并指向未来、不与创造活动直接结合的想象”。幻想有两个特点:体现了想象者的愿望;远离现实,不能立即执行。如果我们在平时稍微观察一下,就经常会发现许多儿童有时会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眼睛呆呆地看着某一个地方一句话也不说,这里除了受情绪等外因的影响外,更多的是儿童在做白日梦――幻想。因为,富于幻想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接近现实而又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因此,儿童把自己幻想中的神奇世界变成图画,这几乎是每个儿童都乐意做的事。而儿童的幻想一般是通过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早在涂鸦期,一些单纯往复的线条和杂乱无章的方块圆圈,在儿童心目中往往代表着一定的对象和愿望。正因如此,当我们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听到或者看到的在我们看来非常幼稚或荒诞的愿望和图画时,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和标准进行简单的评判,对健康的、积极的愿望和图画都要加以肯定和表扬;对消极的、不健康的要加以耐心地引导和有方法地制止。

3 以主题想象画、意愿画等训练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几乎每一个小孩从2~3岁开始,就喜欢用手上的任何东西在纸上、墙上、地上画。“许多幼教专家已经认识到,画画是发展幼儿智力,特别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理想的手段之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形式的绘画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绘画教学活动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3.1 主题想象画

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特别是幼儿阶段(5-8岁)大多是以主题想象画教学为主,主题想象画也是儿童绘画课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记忆、有意想象和经验加工而画成的。主题想象画练习是培养儿童有意想象的最好方法之一。在进行主题想象画练习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针对性的实物、图片、电脑媒体以外,教师还要在儿童画画之前对所要画的画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让他们在我们引导中进行有意识地想象。

3.2 意愿画

意愿画是最能培养儿童想象力的训练方法,也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绘画形式。因为,“一方面它可以满足儿童想象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画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自己喜欢的事物”。因为“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地想象与创造地表达,这是儿童画中的精髓”。所以,儿童在自由画中可以无拘无束地去想象,自由自在地用他们自己的绘画语言进行表达。自由画的题材较为宽泛,可以是无中生有的、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如:儿童幻想中的世界,恐龙复活;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新的设想和要求,如:儿童理想中的乐园,会飞的汽车,没有战争的世界等等。

因为意愿画是让孩子自己独立确定绘画的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他们完成他们完成的绘画,所以,意愿画教育对教师知道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们首先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让幼儿大胆地、不受拘束地画他们心中想画的东西,而不是交代过细,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谈话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创作构思和表现。

3.3 故事画

故事画是教师给孩子讲述一些有趣的、有鲜明形象和简单情节的故事,再让幼儿根据自己对故事内容的记忆进行描绘。在练习中,我们可以先通过讲儿童喜欢听的故事以及儿童喜欢听的诗歌,如:热播动画片、孩子们百听不厌的故事,然后再让儿童根据这个故事或诗歌画一幅比故事或诗歌中所描述的更优美、更有创意的想象画,或者通过想象给故事或诗歌配上背景。

篇10

一、直观思维,感知字形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很多字都可以从字面上去记住字形、理解字义。而儿童的思维力相对处于直观形象阶段,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对生字进行分类,继而选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小学时期的汉字不外乎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三类。象形字大多数是作为独体字出现的,它先由古人根据事物的原型刻画出简笔画,再由简笔画慢慢发展而来,最是符合孩子的思维记忆方法。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可适当出示图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记住字形。例如在教学“亭”字的时候,我相机出示了亭子的图片,学生一比较,便一下子发现了共同点:上面的一点是亭子的顶尖,一横是亭子的顶层,口是亭子的窗口,秃宝盖是亭子的檐角,下面一短横是亭子的横梁,而最后一笔竖钩则是亭子的柱脚。而我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字形,还出示了一首儿歌:一点一横是顶尖,窗口藏在二楼上。长长檐角两边翘,亭脚稳稳在下方。如此一来,学生便很容易就记住了字的笔画。

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字与它原本的事物是“长相酷似”的,那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合理利用他们的直观认知思维,牢牢记住字形。

而对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掌握,学生在了解字形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字义。其中形声字部分,我采用顺口溜的方法“一边表意思,一边表读音”,学生采用此方式,直观感知了字音、字形、字义,一举三得。会意字是相对来说比较不好理解的部分,但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字形和字义相结合的字类。例如鸣叫的“鸣”字,鸟儿张口叫就是鸣的意思。低年级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发展得比较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尽力抓住学生的视觉体验,给他们以视觉刺激,便可帮助学生多加积累生字。另外,学生的记忆力尚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最容易帮助学生记忆的。

二、抽象思维,探究字族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在逐渐发展了。而我们正可以借助学生思维的转变,进行合理教学,帮助学生最高效率地进行识字学习。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但其根源却是非常容易掌握的。汉字的起源,也就是造字方法,大多是象形、会意、指示和形声。在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完全不了解,便需要教师去一一进行分析指导。而随着逻辑思维的慢慢形成,学生对于字族便会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低年级课本对于形声字的归类是非常明确的。首先用给独体字找朋友的办法,加上新的偏旁部首,组成新字,再请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而总结形声字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形声字有一个抽象的概念,等再碰到类似的造字方法时,便能深刻挖掘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感知形声字的字形字义,很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而在平常的生字教学时,学生也会一眼看出形声字,从而快速地识记字形、感知字义。

而象形字和会意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形成一个体系的,学生在看到同属于一个字族的生字时,很难学会迁移。这时候便需要教师的适加引导,如出示象形字时连同图片一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了;而出示会意字时,教师可请学生领会生字的字义,从而感知会意字。久而久之,学生理解了字族,在看到同种类型的生字时,便可有相应的识字策略,继而产生学习兴趣,养成独立识字意识。

三、合理想象,自主识字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作为一种思维的特殊形式,可以说是儿童发展的最好的思维力了。而想象力的适当应用在识字过程中便可发挥重大的作用。之前笔者讲过,小学时所学的生字大致便是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三类,然而有些字经过时间的洗涤,早已变得“面目全非”。那么该如何记住这些字,便需要儿童发挥他们的有意想象。如在教学“举手”的“举”时,我请学生说说如何记住该字。一名学生便想道:“下面一部分是一个人的身体和脚,一撇一捺是举起的双手,一横是扁担,上面一部分是三个米粮袋子。如此一说,孩子们便想象到了这样的场面,也很快将生字的结构记住了。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力得到了扩展,使得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发展。另外,游戏的开展也可帮助学生扩展思维,迁移课外,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