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汇报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按照《2018年推进乡村振兴战实施方案》中我站承担的工作任务,我们以绿满郾城建设为工作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和“宜居宜业”两大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环城防护林、生态廊道、农田林网、村镇绿化美化、林业产业发展等五大工程,有序推进了年度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我们结合省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走访调查、借鉴学习等,制定了《村庄绿化实施方案》。该方案以“增林扩绿、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为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庭院、街道、休闲绿地、村内闲置土地、农田林网、围村林等六个区域的绿化建设,并对树种、苗木质量、栽植和管护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我们将依照该方案开展“绿化示范村”、“森林乡村”等创建工作,推动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步伐,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扎实开展绿满行动。
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办)及交通、水利、城建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全区2018年造林任务为0.77万亩,实际完成营造林面积1.7万亩,占区定目标任务的127%。其中,生态造林0.77万亩,优质林果发展面积0.7万亩,花卉苗木发展面积0.7万亩,中幼林抚育0.7万亩。
1.环城防护林带快速推进。在石武高铁两侧打造1000亩的生态围城林带,按照单侧不低于100米宽的标准,采用3米*3米的栽植密度,选用慈孝竹、楸树、白蜡、楝树和银杏等五个兼具生态防护功能和景观功能树种,绿化长度2.6公里;在龙江路以北(幸福渠—五台山路之间)高压走廊两侧,建设600亩的生态围城林带,栽植玉兰、海棠、樱花等观花苗木10万余株,五颜六色的鲜花次第开放,形成市民游览观赏的花海;在幸福渠、六支渠沿线建设2000亩的防护林基地。基地建设总体采用高大乔木、搭配花灌木及地被植物,以达到四季有绿、四季有花。主要栽植有黄连木、三角枫、元宝枫等20多个品种14万余株,分为楸枫特色林、银杏特色林、玉兰春色林、榆梓特色林、阔叶用材林、果园特色林、针叶用材林、连榆混交林、樟枫混交林9大特色种植区。
2.生态廊道建设全面提质。对107国道两侧绿化提升档次,形成乔灌花结合、落叶与常绿相搭配的通道绿化景观。在沙河、颍河、吴公渠、幸福渠等4条河流两侧退耕还林,完成水源涵养林1000亩。龙城镇在坡大线单侧不低于50米宽的防护林带500亩。
3.农田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美丽乡村道路及“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以区级道路、环乡道路、沟渠、田间已硬化生产路为重点,按照“一路(沟)两行树”标准,提升完善了农田林网防护功能。
4.镇村绿化美化有序铺开。以创建“市级园林式乡镇”、“市级绿化示范村”为目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积极绿化美化政府所在地及四周环境,并择优选择1—3个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行政村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其中7邓村在村庄周围营造生态观光林基地850亩,栽植水杉、青桐、雪松等16个品种6万多株;7和龙城镇7村被评为市级绿化示范村,市政府各奖励1万元资金。
5.林业产业稳步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增扩猕猴桃、葡萄等特色经济林种植基地,建设和提升乡土树种及珍稀名贵树种培育基地,做优、做强林业产业品牌,实现林业产业精品化、规模化、基地化。新发展经济林面积1000亩,主要集中在7等镇;如7佳程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龙城镇幸福村增扩猕猴桃种植面积400亩,李集镇李集、老集等村新发展猕猴桃255亩。新发展苗木花卉面积2000亩,主要集中在新店、商桥、裴城等镇;如7等村新种植复叶槭、玉兰苗木400亩,旺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裴城镇胡刘村增扩白蜡、北美枫香等苗木培育面积220亩。
7月份,我站牵头,组织全区36户苗木花卉经营主体成立了郾城区花卉苗木产业技术联盟。组织联盟单位外出考察学习,建立微信群,积极搭建各种信息平台。目前正在筹备郾城花木网站,开展专业性生产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林业建设。联盟的成立,为培育壮大我区特色林业产业奠定了基础。
三、2019年工作计划
1.工作思路。
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为抓手,以“大绿化、大生态”为发展理念,以廊道绿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围村林,建设森林乡村,打造森林特色小镇。
2.工作打算。
篇2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勐腊县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的通知,8月12日,易武镇宣传办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访问群众、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易武镇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水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易武镇在继续深化和拓展、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点培育、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力争通过2020年末实现示范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同步实施绿化亮化、路网硬化、村内亮化、公共交通、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点工程,落水洞村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走进村落水洞村,村里茶叶飘香,村外古树葱茏,老态而生机勃勃的古茶树为文明美丽的落水洞村小组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村坊邻居笑靥如花;纵横交错的村内巷道上,人来人往;村级活动场所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这一切都在展示着落水洞村小组一派幸福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象。
产业富村 村民笑开颜。 茶产业是落水洞村小组的祖宗产业,也是他们现在的拳头产业,村民们世世代代种茶、饮茶、贸茶。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茶叶富村”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是落水洞村小组全体干部的心愿和工作重点。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多年来,村小组干部动了不少脑筋。他们挨家逐户和村民谈心,深入细致地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组织村民到广东、北京等地参观学习,邀请这几个大城市的茶企业介绍经验,同时把村小组里的茶叶品牌介绍给企业,引领村民加快致富步伐。
通过发动,村小组掀起了全民种茶、制茶、售茶热潮。据了解,截至目前,落水洞村小组31户人家可谓家家有茶园,户户茶飘香,茶叶面积达2000余亩,茶叶产量26吨,有民间传统手工作坊30个,村民年人均收入6万余元。谈起村里的变化,村小组组长黄永能开心地笑了,他告诉笔者:“以前我就是个地道的农民,2010年我带头恢复创办了民间传统手工茶叶加工作坊,经过发展,现在这个茶叶加工作坊也算小有名气了,年收入达30多万元,带动了村里农户都学着做茶。现在,我们村民的收入可不比城里人低。”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小组还大力推进惠民实事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资金100万元,新建了416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现在正积极准备硬化道路2500米,为村民提供更为便利的出行条件。
村规民约 “约”出好规矩。走进落水洞村小组,环境整洁,空气清新,30多幢楼房错落有致;抬眼望去,几十米高的大榕树枝叶繁茂,搭成了一个天蓬,树荫下各种不知名的小草野花编织成了一块绿茵地毯;路边的一片片古茶树枝叶交错,绿意盎然,优美怡人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村小组党支部书记高永琼说:“我们制定的村规民约,从来没有人违反,开会从来不会有人缺席,村民不会乱砍树木,村里的公益事业大家都很齐心地去做,环境卫生都是每家每户自己按时打扫,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让村民的日子过得特别舒心。”
近年来,落水洞村小组坚持把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作为创建文明村的重点,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村小组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新建垃圾处理池一个,修建水泥路300米,安装路灯26盏……
文明和谐 村民过得心宽。落水洞村小组十分重视文明村创建的内容和形式,使文明村创建工作融入到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该村小组是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一批部分农村秘密入党的地方,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创建文明村的过程中,落水洞村小组紧紧围绕弘扬革命传统和中华美德这个中心,大力倡导文明风尚,树立文明新风。去年,村小组涌现出了“十星文明户”31户、“好婆婆”12人、“好媳妇”22人、“好家长”29人。如今,在落水洞村小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已蔚然成风。谈到新的发展时,落水洞村小组组长黄永能信心满满地说:“今后我们将围绕创建全县、全州乃至全国文明村目标,认真修订完善方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让文明之花在落水洞这块红色土地上开得更加艳丽。”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和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由于规划定位较高,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落水洞村现在除向上申报项目,争取省、州财政资金支持外,其余部分主要靠县级财政及镇村投入,由于勐腊县财政实力有限,而落水洞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因为整治任务重,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只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村民要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夙愿又很迫切,由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项目实施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包含规划、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卫、文化、旅游等诸多内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工程建设推进难度较大。还有不少村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村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村民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菜园篱笆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工程进度。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议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宣传引导,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广大村民既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开展“清洁家园”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美丽家园”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扫道路、清理沟渠、清洁房前屋后,发动村民争做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践行者;创新方式,不断丰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内涵;着眼一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整治长效机制,坚持重点在“治”,实质在“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以实际行动实现“美丽家园”愿景,努力使村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要培育乡村文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的塑造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建设大马车“并驾齐驱、双轮驱动”,使广大村民能够了解和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落水洞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
一要抓住省政府提出的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抓住西双版纳州委 、州政府作出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和打造 “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历史机遇;抓住易武镇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特色旅游小镇”、2007年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以来,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文化古镇立镇、生态旅游活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茶产业、保护古茶园、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旅游、建设和打造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发展思路;抓住落水洞村被列为勐腊县党建示范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古茶园保护村落、全国茶马古道重点文物保护段机遇。
二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抓好规划,构建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茶文旅游的新内涵,使茶文化旅游落到实处。落水洞村现在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茶马古道,有着丰富的古茶园(林)旅游资源,要保护好这些资源,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全村要牢固树立依法保护的意识,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犯罪行为,把落水洞建设成古茶园(林)生态科普和生态教育基地。开展落水洞村美丽乡村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现象,既有利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又可使山区人民脱贫,使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活镇,文化名镇”目标作贡献。因此,茶文化旅游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历史文化名州,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是落水洞村茶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工程。落水洞村要围绕这一大目标,对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提出思路,做出规划。
开展落水洞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在内容上要避免和其它村镇旅游趋同化,要突出自己的特异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要打好易武正山普洱茶这张稀有的牌子,把它作为落水洞茶文化旅游的大名片,围绕普洱茶为主导的品牌来搞,抓好落水洞村现有的“七子饼”茶文化传习所建设;“奇”就是宣传落水洞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让游人品出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辉煌;“古”就是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主线,开辟茶文化走廊,开展重返茶马古道活动,让游人观光古茶树、古茶道等古遗迹,去体味古茶文化的无穷余韵;“怪”就是让游人参与到茶事中,做采茶人、当制茶工,以茶歌舞、以茶书画,去享受落水洞村自然风光的乐趣。开展茶文化旅游还要按旅游吃、住、行、玩、购等要素来搞好,基础设施,景点建设和产品开发。
篇3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靠实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责任。成立由了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各包村领导、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全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梳理、整治环境卫生问题,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查漏补缺,限期整改。同时,以村为基本单元,将全镇环境卫生区域进一步明确了责任片区,各包村领导为各责任片区第一责任人,各村支书为直接责任人,确保全镇各重点区域环境卫生责任明确。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氛围。自“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镇高度重视,制定印发了《实施方案》、《网格化管理办法》、《巡查制度》等文件,及时组织召开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动员会,全镇干部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在辖区内悬挂宣传横幅30余条,在各村人口密集处张贴《人居环境整治倡议书》30余份,印发宣传彩页5000余份。目前,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舆论氛围浓厚。
(三)坚持多措并举,确保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排查摸底,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机制。目前,全镇固定垃圾堆放点XX个,村属铲车XX辆、垃圾收集车辆XX辆,由村对垃圾进行定期分类、收集,最后由镇政府组织专门清运车辆进行不定期统一转运。二是配齐各村垃圾桶及基本垃圾处理工具。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购买了XX个垃圾桶和相关垃圾处理工具,有效破解了各村垃圾收集难、运输难的问题,助推全镇全域无垃圾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三是每月定期组织全镇党员干部群众进村组、进院落、进田地、上街头,集中开展整治卫生死角义务劳动,激发全镇党员群众广泛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扩大全民参与范围,使广大群众树牢文明意识,养成垃圾集中存放,定时定点清运的良好习惯。
(四)注重三层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我们地区来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彻底革命,环境改变的前提是人的思想认识改变,我们注重引导催化,让全镇上下把环境整治变成自发自觉行动。一是做镇村干部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到示范乡镇实地观摩、召开动员会议、示范村实时带动,镇村干部形成环境整治共识,各村都积极行动。二是召开各村常驻人口环境整治座谈会,让他们认识到乡村振兴首要是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座谈会,起到了小会撬动镇村环境大整治的效应。三是分片召开群众大会。环境整治需要全民参与,村民自行做好房前屋后垃圾清理和破危房屋、废弃畜禽圈舍、旱厕拆除及秸秆的清理,村级就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放到公共基础建设上,多办清理垃圾沟渠、建设公厕、文化氛围营造等惠及群众的大事。
(五)整合三类工程。农村环境整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做到亮点突出、连点成面。一是整合脱贫攻坚工程,在整治过程中宣传县政府资金投入强度,算群众个人受益账,整治中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带贫,既增加了普通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二是整合三大革命工程。对垃圾沟渠进行清理,改变水质,整治后村内发包,专人管护;在人群集中、便于出行的地方选建公厕,彻底解决旱厕问题;建立镇环卫队管理规则,垃圾集中堆放,当天外运,目前正在申请垃圾填埋设施和相关工具。
(六)落实三项制度。一是包村干部包保责任制。包村干部多是驻村工作队长,在包保村级中起到引导督促、带动影响的作用。二是公益岗位管理制度。根据县人居环境整治方案要求,做到公益岗位紧密结合贫困户,同时落实公益岗位动态管理制度和“基本工资+浮动工资”结合制度,既有奖励工资也有扣除工资,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实做好公益岗位的管理。三是镇统筹协调制度。对涉及到林业、道路、供电、水利、美丽乡村建设等需要与上级主管部门协调的事项,由镇里统一协调,做到快事快报,快事快办。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整治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对我镇来说,村内垃圾沟渠众多,小垃圾队密布,陈年垃圾清理、塘泥清淤难度大、投入大,按照现有经费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各村清理费用,建议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整理其他项目资金对清理达标的专项拨付资金,以促进各村加快进度。
(二)环境整治项目没有安排下水道问题。农村环境整治要统筹考虑污水排放问题,道路硬化后居民污水无处排放,仍然是脏乱差,厕所修建也需要解决排水问题,鉴于我镇没有工业废水排放,建议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铺设下水管道,修简易三格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
篇4
**市国土面积5845平方公里,下辖11镇7乡,2018年末总人口68.38万人。有行政村(社区)220个,村民小组(自然村)2203个,农户113112户(除城市社区)。近年来,在省、保山市的关心和支持下,**坚持把“厕所革命”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来抓,以“全域化、品质化”为目标,全力推进厕所建设和改造工作,进一步了保障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一、基本情况
(一)城乡公厕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建成区约25.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城市公厕118座,目前建有公厕88座,其中2018年新增5座、改造5座,已全部建设完成;2019年建设任务为新建6座、改建4座,目前已开工8座。17个乡镇(除腾越镇外)镇区均建成2座以上公厕,共42座,其中三类以上水冲厕38座;206个农村社区或村委会均建成1座以上公厕,共411座,其中水冲厕319座。乡镇镇区、行政村水冲式公厕覆盖率均达100%。
(二)旅游公厕品质得到明显提升。2015年来,新建旅游厕所16座、改建13座。目前全市共建成旅游厕所99座。2016年,火山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获得云南省景区优秀旅游厕所,热海景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获得云南省景区特色旅游厕所。2017年5月,**火山热海公司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厕所革命“标准化引领”先进单位。
(三)学校公厕改造有序推进。我市现有中小学校196座,共有公厕274座,近年来完成水冲厕改造68座。计划2019年完成水冲厕改造34座,2020年完成水冲厕改造172座。
(四)农村户厕普及率逐步提高。通过项目带动及宣传引导,有效推动了农户自用卫生厕所改造。2018年以来共改造农村户厕25558户。截至目前,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农户约41258户,覆盖率达36.48%。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机制,保障到位。一是高规格建立领导机构。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领导机构,下设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发改、财政、住建、卫计、国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厕所革命”工作领导小组,将“厕所革命”作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点工作抓牢抓实。二是着力保障建设资金。通过“上级补助、市级配套、公司融资”的方式保障建设资金。近年来,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1084万元用于城乡公厕建设(城市公厕新建10万元/座、改建4万元/座;行政村4万元/座);通过市级国资公司融资约750万元实施农村公厕改造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家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同步实施农村户厕改造,每户补助资金约0.4万元。三是建立督查通报机制。由市人居办、市住建局牵头,每月对乡镇公厕、农村户厕建设情况开展督查,并将督查结果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对推进缓慢的,由市级领导约谈相关乡镇和部门。
(二)规划先行,科学布局。一是城市公厕统一规划。将城市公厕建设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重点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片区规划进行布局,纳入项目建设计划同步实施。2021年前,除继续实施好老城区公厕提质改造以外,计划在西山坝片区、城南片区建成20座二类城市公厕。到2021年,建成区内厕所密度达5.17座/平方公里,服务半径不大于800米。二是科学安排年度建设计划。编制了《**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了2020年前各年度目标任务。通过新建、改建和提升一批城乡公厕,实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目标。
(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结合**实际,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了“城乡公厕抓提升、旅游公厕抓品质、农村户厕抓普及”的工作思路。对于城乡公厕,依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云南省农村厕所改造建设技术指南(试行)》,重点抓好老城区现状未达标公厕的提质改造以及抓好西山坝片区等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工作。近年来,累计新建城市公厕12座、提升改造24座。对于旅游厕所,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走精品化建设道路,规划在全市主要旅游节点新建、改建A级以上旅游厕所,其中2018-2020年计划实施48座,构建旅游厕所全域化格局,基本满足全市中期旅游发展需要。对于农村户厕,主要是通过项目引导、宣传引导、示范引导等途径,抓好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工作。计划2020年前改造建设无害化卫生户厕90490座,普及率达80%以上,有效解决农村户厕中旱厕数量较多、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低及少数地方无户厕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注重质量,明确标准。一是要求城市主干道、交通枢纽、商场、公园、广场、景区等人口密集场所公厕原则上达到城市公厕一类标准,一般地段达城市公厕二类标准。二是农村公厕按照“清洁卫生、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原则改造建设卫生公厕,改造后实现有墙、有顶、有冲水及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味。三是根据景区标准及节点位置的重要性,分类配建3A、2A、A级旅游厕所。四是学校厕所按照“蹲位够用、设施完善、洁净卫生、管理有效、彰显育人”的标准进行建设,确保应建尽建、应改尽改、校校达标。五是农村户厕以“水冲厕+装配式三格化粪池+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改造方式,无害化卫生户厕要求入户进院,有条件的提倡入室。
(五)多措并举,注重结合。一是将农村户厕改造与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传统村落、省级规划示范村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先行先试。要求项目实施户必须配建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后达到“人畜分离、厨卫入户”的要求。二是将农村户厕改造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建设有机结合。采用污水分户式处理设施(中国罐)、玻璃缸三格化粪池等工艺,有效减少了粪污对土壤的渗透和对地下水的污染。三是将农村户厕改造与居民建房审批相结合。在乡村建房规划许可审批中,逐步将户厕改造纳入审批内容,新增住房均要求配建卫生厕所。
(六)免费开放,方便市民。坚持“提升质量、方便市民”原则,在保山市率先实行城市公厕免费开放。同时,不断健全公厕使用管理规章制度,提升服务水平,每座公厕均配备专人保洁和管理人员,每天对公厕卫生进行保洁,公厕管理部门不定期对每座公厕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另外,加强公厕设施维护和保养,环卫站专职管理人员及时对破损、缺失的设施设备进行修复和完善。通过以上措施,为城市居民、游客创造了管理到位、服务一流、整洁舒适的如厕环境,有效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我市在“厕所革命”推进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省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城市公厕分布不均、品质不高。根据城市公厕布置有关标准,老城区的公厕布局基本达到要求,城市新区建设较为滞后,距离标准尚有一定差距。另外,现有的部分城市公厕配套设施不完善、设备老化,部分企事业单位及私人自建公厕管护不到位,卫生条件、管理服务水平较差。
(二)农村公厕管理不到位。近年来,我市虽新建及提质改造了一大批农村公厕,但整体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多数公厕因管护不到位存在“脏乱差”现象,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学校公厕水冲厕比例不高。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共有公厕274座,其中水冲厕仅有68座,占比24.81%。实现学校水冲厕所全覆盖需投入资金较大(4000万元左右)。
(四)农村户厕改造推进较为困难。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农户卫生观念淡薄,改厕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农户旱厕占比较高,实施改造所需资金数额较大(每户约8000元),制约了农村户厕改造进度。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完善规划,统筹推进。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厕所革命”与我市“五美一最”中的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村庄、最美庭院等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厕所革命”建设规划,促进城乡公厕合理布局、全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