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

篇1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的重心在小学和中学,从小一旦没有受到好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没有积累,大学阶段再开设语文教育没有什么必要。其实,大学语文并不是中小学语文的延伸。大学语文应以培养大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为主,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一直难以定论。工具性、人文性比重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一直无法取舍。在本科院校中,目前语文教育现状是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人文教育比例过大;高职院校则是恰好相反,只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教育。现在很多大学普遍要求语文课能尽快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这种要求并不符合实际,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想在很短时间内很少课时下大幅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切实际的。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宜太实用,当然也不宜太脱离现实,不笼统讲人文性,如果脱离了生活,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大学语文定位目标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全面创新发展和继续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真正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老师用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和科学程序,组织实施严谨的既有线性顺序又有层次梯度的言语表达与理解技艺训练,用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言语经典去浸润感染、陶冶同化我们的莘莘学子,就是“真”教真语文。可是现在的大学语文课堂要么多媒体声光电,要么野外体验考察,要么一味多读多写多练,都不是真正语文教法。首先,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整体感受,一定不要抛弃学生的感受来单纯讲文章的具体技巧。其实,也就是老师不要把教材的内容都讲出很有道理,而是首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体味感受,如果丧失了体味感受这一步,在教学中就没有把文章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所以,第一要让学生们体味到这篇文章是好文章,是美的,然后再讲具体技巧;假如是议论文,就让学生先认同它讲得有道理,被文章的道理折服。反之,学生还没有被折服或产生疑问,你便硬讲它好它有道理,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不合逻辑的。当然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数是公认的好文章,但学生并没有认同,我们不能说专家教授承认的好文章,学生就要承认,这是说不通的。其次,语文不是定性的学科,大学语文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在语文中,对一个概念思想的理解没有一个固定内涵,也就是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个教学思想很重要。孔子的教学思想是每位大学语文教师应效仿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感悟人性,这些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调动起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问题乱、杂

是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许多旧的教材中,文章虽然老化,体现的思想虽然僵化,但是教材目标性很明确,说明过去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它的优点——清楚。现在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还在不断摸索前进中,还有一些不足,最突出的就是,教材内容选择有点乱,教学目标过杂,不明确清楚。当然,在教学改革中这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相信经过磨合大学语文教材能使教学目标变得清晰。

三、总结

篇2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渗透,整体教育效果较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情感、精神、内涵及人格四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以上四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具体表现为:

(1)丰富学生人文情感: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感受文章中包含的人文情感,这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该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2)增强学生的文学精神: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的审美内涵,在上述正确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文学精神将得到非常大的丰富,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感知力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体系构建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阅读的本质在于从物质内容中体会精神内涵。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该过程充分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以文章为媒介,感知作者情感,从而实现对作品价值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了解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根本。

(4)提高的学生人格品性:文章是缩小版的社会,在这生活百态中学生“亲身”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思考和关注社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3.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1)树立正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阅读教育上,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善不利。因此,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上述教学重心转变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上,将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素质发展和文化发展为教学主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主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

(2)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间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受到限制的关键,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材料的优化,尽量选取内涵情感丰富、价值体系完善的文学作品,确保教材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从而实现高校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小说、散文、诗词的文学形式,对上述文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把握教学材料比例,为学生构建科学、高质的阅读学习结构,使学生充分感悟不同形式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具体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取,不断丰富模式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大学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高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教学单一,人员单一,方式单一,阅读学习效率不理想。在新型阅读教学中高校可以适当对教师进行划分,将教师分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讲师,让教师对自身专攻内容进行充分讲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熟练度,改善教学深度。教师要适当丰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故事教学内容、探究教学内容或自主交流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阅读学习中。

(4)优化大学语文阅读考核模式。常规大学语文阅读考核只是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考核,主要通过试卷形式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方式较单一,整体考核效果与高校文化素养教学需求不符。在对该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高校素质教育需求,将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考核主体,适当增加学生日常考核比重,即增加学生学习态度、讨论发言、阅读练习等学习比重。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其探索、交流和反思,加强该部分考核,形成较自由的阅读考核体系。

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军校;文化建设;分析

军校是为军队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水平人才的基地,不仅要求军校学员学习各种军事方面的知识,掌握作战、指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而且也非常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军校学员高尚良好文化的熏陶。其中不乏很多的军校把大学语文融入到必修课程中,要求学员学习中国语言,体会文学的博大精深,提高思想境界,更加提高了军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但是在目前的军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工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效果,需要不断改进,共同促进大学语文的学习和军校校园的文化建设。所以,在军校校园高质量的实行并坚持大学语文的教学课程是很有必要的[1]。

一大学语文内容及作用

(一)大学语文内容

简单来说,表达方式中的语言就是语文,它具体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日常的交流沟通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记录写作能力等等都是语文的一部分,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潜在地影响着这些能力的表现,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意志有很大的提升。如果说小学语文的内容更多的是学会书写,会朗诵基本的、日常交流的字词,那么大学语文更多的理解和感悟,加上学生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更多的像文学艺术和思想境界方面拓展和延伸,而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则是两者之间的过渡。比如,小学语文教学生了解鲁迅是一名伟大的作家,学会读写“鲁”、“迅”两个字。而大学语文则是带来学生学习鲁迅的《骆驼祥子》、《祥林嫂》和《朝花夕拾》,理解鲁迅写这些书目的背景和表达感情,用鲁迅的民族劣根性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大学语文的作用

语文学习贯穿学生时代的整个生涯,如果说之前学习的语文知识是课本上的语文的话,那么大学的语文就是对学生知识延伸、生活作风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思想意识基本成熟,能明确分析事物的好坏。大学生学习语文,会欣赏文章更深层次的文学性和育人的道理,提高文化素养,从而受益终生。并且大学生有充足的资源阅读文学的课外书,进一步提升语文水平,对价值观、世界观的纠正有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最重要也最实用的就是沟通能力的加强,也是通过学学语文最直接的反应。大学生刚刚脱离了自己的小世界,五湖四海的学生聚在一起,突然感觉沟通能力差距很大,声音小、语音不佳、怕公众面前发言、交流礼仪等问题各种各样,大学语文会在一定程度上改进这些毛病,逐渐变成沟通小达人[2]。

二军校的特点及文化建设

(一)军校特点

军队是个纪律要求最严格的单位,这个问题毫无争议,同样,军校的纪律要求也是较同等高校非常严格的。学员在军校期间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对一个大学生,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意志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军校学习是极具意义的。军校校园处处讲究制度化,走相、服装、就餐、起床以及就寝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着学生规范的行为举止和做军人的精神状态。只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员才能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并且动作舒展大方,钢劲有力,是中国人民的接班人。

(二)军校的文化建设

军校最大的缺点就是学习生活单调,文化建设薄弱。军校严格制度要求的同时,过于严格的规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渐渐把个性迥异的学生培养成了身高、行为习惯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极像的多胞胎。另外,军校校园存在严重的文化建设薄弱现象,过于注重军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可以说是军校教育有点空缺的部分。军校的文化建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优秀的军人应该是文武兼备,思想道德和军事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有。所以,积极在军校校园中倡导文化的建设,会使军校学员充满生气,在高层次高境界中学做一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军人,对军校的整体提升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军校开设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一)大学语文教学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各大高校基本都有开设,教学效果各色各样,对学生个人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帮助程度也不一样。比如说在中文系中开设的大学语文,仿佛是其他小专业的基石一样,宽宏亮气,在缓解复杂小专业的同时,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高深莫测,给思想提供一片广阔无垠的跑马场,培养学生的精神意志。但如果在数学系中开设的大学语文,由于数学系的学生本身都是擅长理性思考,喜欢用数据说话,大学语文的教学给他们带来的感触就没有那么深了,没有较强的感性思考在里面,自然大学语文的教学没有在中文系中的效果那么好[3]。

(二)军校开设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特殊性

同理,在军校开设大学语文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每个学生理解程度不一样,学习成果也不一样。尤其是军校的课程设计专业性较强,而且这些专业的军事课程与人文知识的联系较少,站在学员的角度考虑,只要学好了专业课,那么毕业后的任职就板上钉钉了,从思想上放弃了文化素养的建设和提高。语文在学生时代贯穿始终,然而,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人生三观,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意义和作用也不相同,大学语文作为之前语文教学的延伸,对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想觉悟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对大学语文与军校校园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一)军校校园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成果的重视

首先,要使学生、老师在心里上重视到大学语文的地位,加强大学语文在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自我修养,用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从心里感受做一个文化素质高的人是多么自豪和骄傲。接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从军校学员的角度出发,逐渐引导他们慢慢理解大学语文的的内涵,欣赏其中的文学艺术,感悟其中的哲学道理。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后积极思考,为学生营造充满文学氧气的氛围,逐步完善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成果。

(二)经常性组织军校校园诗歌朗诵、演讲竞赛等文化活动

军校校园的文化氛围需要营造,需要建设。定期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或者知识竞赛,可以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最简单的可以适当邀请一些文学界的专家到军校开展讲座活动,改进学生的语文观点,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建设校园的文化素养。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或者成语接力比赛等等,刺激学生积极学学语文,多多阅读课外书,积累文学知识,不断充实大脑。在生活学习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技巧,提升聊天的质量和水平,告别苍白无力的大白话,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铺下一个又一个坚实的台阶,逐步为军校校园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加强军校学员语文学习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有些知识是学习了,是理解了,但就一直藏在脑袋里,就像是存在银行的人民币一样,只是简单的物理堆积,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需要练习学生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多参加学习组织的文化活动,比如轮流画黑板报、设计班里的誓词、辩论赛等。在实践生活中,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利用,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让这些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财产,而且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在交流沟通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4]。

五结语

总之,在军校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语文对军校校园的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成年人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学语文,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真正学习体会到语文的含义及深远意义,对文化底蕴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确实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所以,希望通过本文的呼吁,大学语文能在军校校园里得到重视,让文学素养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军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军校校园整体建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静平.大学语文与军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1).

[2]江树人,奉公.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09).

[3]郭孝文,吴玲.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机制与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1992,(01).

篇4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育改革;困境;出路

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的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的开设是匡亚明先生提出的,其初衷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国家教委曾提出“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但时至今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并没有测试标准。正因开设大学语文初衷的失误以及后来的未形成语文测试标准,使大学语文一直处于尴尬地位。2006年我国正式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决定。大学语文教育发展至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语文教育与社会脱节等问题。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管理视角,分析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措施,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出路探索提供参考。

一、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偏重于人文内容,而缺少技能的培养,缺乏实际效用。表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设计中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方面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诗歌占有最大比例,诗歌蕴藏着文化、道德、情感、美学等,富有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散文、戏剧、小说等也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和审美,这些内容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高尚情操。然而该设计的目的明显忽略了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技能的教育目标。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不够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写作水平差、措辞不规范、语法不正确等,部分学生对于申请书、会议记录、文案写作、报告等类实用写作没有按规范写作。

(二)大学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脱节

大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大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单纯拘泥于课堂的教学,而学生的学习则侧重于课本内容的学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缺乏社会的历练以及生活感悟,以至常常难以深入感悟作者的文章深意,难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大学教育多为全日制教育,大学生生活环境犹如象牙塔,往往不能深刻而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难以深刻感受时代的发展脉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也和社会脱节,以至人们对大学语文产生“无用论”的观念,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抽象地开展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往往使语文教育成为无源之水,使语文教育和社会生活渐行渐远。

(三)教学模式落后

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依然沿用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授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表现在:一是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重文学素养的培养而轻实践能力的提升;重遵循固有知识而轻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和限制,使学生逐渐缺乏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与此同时逐渐缺乏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大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较为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固守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设置框架作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榜样,直接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注重对教材的讲解,缺乏课堂互动和课堂交流,也缺乏对学生潜能的挖掘,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出路的思考

(一)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方法

1.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语文基础知识的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针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较差的情况,笔者认为语文内容的设计应增加相关内容,例如报告写作、会议记录等写作方法和写作标准格式等。文化素养培养和语文技能训练并重,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同时,注重语文实用教学,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在授课时,对于部分知识的讲解可一带而过,对于学生存在的不足则作出针对性讲解。课堂上可采用提问、讲解、举例等方法,提问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做到温故知新;讲解则传授语文新的知识;举例则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促进学生学习和消化学习内容。

2.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表达能力欠缺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方法提高,一是课程中设置朗读环节,朗读是要大声、有节奏地读,带有感情的朗诵,经过五官和大脑的相互调节作用,促进学生对文章的领悟,深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从日常的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即兴发言,重视学生的自我表达,并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即思考,即兴回答,教师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并进行鼓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三是鼓励学生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各种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的课外活动,像辩论赛这类型的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临床发挥和应急的能力。

(二)加强语文教育和社会实践联系的方法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

每个大学都有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和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广泛性、感召性、吸引性的特点。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包括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朗诵会、创作比赛等,采用开展文体活动的方法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学,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可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受到语文的美学思想熏陶,从而完善自身的情感意志,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又如可邀请文学作家来校举办讲座,使学生有机会和文学界专家交流,开拓视野,同时可使学生自觉将语文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认识到语文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交流使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打开一个窗口,从而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与社会共同发展。

2.重视语文课堂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鉴于学生的大学语文学习未与与社会实践相互联系,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情况,笔者认为可通过缩小课堂和生活间的距离,使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其一,可鼓励学生利用放假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处处留意语文的身影,了解语文的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并对自身语文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可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还可以在参加社会实践后,将所见、所感、所悟写成文章形式,相互交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完善人格品质。

(三)注重语文教学创新

1.充分发挥情感教育

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学习主管能动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注重对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首先,将教学重心放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二是重视培养教师积极、正面的情感,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教师的积极情感去影响学生,创造明朗的、健康的、积极的教学氛围。最后,利用比较贴切生活的文学,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学习的重点,以文学中的美学、人文精神等精神粮食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大学语文教育观念对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甚大,传统的教育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教育观念陈旧。笔者认为,大学教育观念应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不是降低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而是促进教师、学生和课堂融为一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通过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启发、引导、提示等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等教育管理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采取有效策略为大学语文教育打通一条出路,突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要通过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采用模拟教学法、提高表达能力等方法增强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加强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改变大学语文教育和社会脱节的情况;最后,通过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和改变教育观念方法,使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圆满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春宇.语文教育困境与高等教育社会责任探讨[J].语文建设,2015,30:17-18.

[2]樊尚婧.浅谈大学语文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5,17(4):77-80.

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人文性;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O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共同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30年过去了,整体而言大学语文教学不尽人意,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功能,但其受重视程度并不与此相匹配,不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课程一再缩减,而且凸现出一系列问题,如定位不明、教材混乱、师资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缺少现代性和互动性等。去年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会议,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今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

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中国目前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阶段,而民族的复兴首先就是文化的复兴。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和西学的渐进,20世纪的中国存在着一种反传统文化思潮,这给中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上,造成了扬西抑中、崇西贬中的不良现象,大学生心理上对西学的推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漠。当今大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低下甚或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大学生身上甚至出现了母语危机:花费大量精力学习英语的同时,却丧失了汉语的认知表达能力。对本国语言文化不具有广博的学识,怎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故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民族复兴的一项战略举措。

2 大学语文的定位与定性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汉语文能力的紧迫性。但是相对于专业课或是英语、政治课而言,它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不解决,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实效。

目前大学课程模块基本上分为4块:公共基础课(外、政、体)、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研究性较强的大学一般还会开设专业前沿课程,以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那么,大学语文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是属于公共基础课,还是文化素质课?对此,南开大学的做法值得效仿:将“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正式列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只有修完这门课程才能获准毕业。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发出呼吁:“我们希望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称‘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并在教学时间上作出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明确规定。”[1]

是否开设大学语文课实际上是和大学语文怎样开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针对有人呼吁取消高校语文课,陈洪认为: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反思这门课为什么开不好?[2]现在大学语文的通病就是“大学语文的中学化”,如此就无法希望已经被应试教育搞坏胃口的大学生对之提起兴趣。任何现象的出现,外因都只是催化剂和助推器,内因才是根本。大学语文的落寞当然有其文化制度上的原因,但自身学科与课程建设的滞后更是其深层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语文的繁盛绝不能仅靠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改革,更要靠自身的建设:重塑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赋予其应有的学科深度和学科尊严。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有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等争论。《礼记》的《大学》篇中就给予“大学性质”极其精辟的阐释:“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而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相区别。要实现从中学语文的基础性向通识性、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跨越,使大学语文真正成为文化传承、思想提升、趣味培育、人格培养的人文性课程,这也是匡亚明先生倡导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当时匡老为大学语文设定了四个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3]《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亦是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放在显著位置。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人文性成了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认为:大学语文重在“文”而不是“语”,也就是要强调审美性和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大学语文不应在字、词、句和语法等的分析上面浪费太多时间,而重在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到人格的熏陶、情感的熏陶,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多角度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4]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提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自然系科的有些人只看到学生文字能力差是一大问题,而往往忽视了缺乏人文精神是更为可虑的。大学语文的综合任务,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5]

3 对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大学语文的改革势在必行,专家学者的探讨和高校的改革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但目前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大都是整体面上的探讨,很少结合具体院校和专业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只有在共性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才是真正意义上实效性的改革。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理科类高等学校中与传统文化结合极其紧密,这一教育特色给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3.1 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宗旨

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力争形成具有高等中医药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使大学语文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引导的助推器,培养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和现代人文性、具备弘扬中国医学的文化创新能力、能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2 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原则

3.2.1 共性――特性――创新的原则

高等中医药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注重高等教育大学语文共性规律的研究,更要注重中医药高等教育特性规律的研究。在比较分析国内先进的大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性相结合,构建既尊重教育共性规律,又符合中医药教育特性的大学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3.2.2 理论先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支撑,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学习,形成自己的指导理念,以此来指导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提升理论。

3.2.3 系统性原则

大学语文作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大学语文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能够完成的,必须形成一个课程系列和不同的教学平台,才能真正达到实效。

3.3 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

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和中轴,并与现代人文教育紧密融合,构建以必修课大学语文为主课程、相关选修课为辅助课程的课程系列,并搭建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课堂为辅、学者讲座为拓展的立体教学平台。

3.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语文师资队伍的归属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设立语文教研室,专门负责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教研室,而是依托中文系各个学科的老师轮流讲授。中医药院校一般没有开办中文系,因此多属前一种情况,或者合并到医古文教研室。因为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一门实践性强、普及型的基础课程,一般认为它没有多少学术性,这就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另外大学语文的学术交往活动非常少,也很少向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3.3.2 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

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仅靠一门大学语文课程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构建一个课程群。在这方面,许多高校进行了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成效。天津大学虽然没有将语文课设置必修课,但构建了《文化共存论》、《老子的智慧》、《西方文学名家名作》等150余门课程在内的人文选修课体系,要求学生必须选修8学分以上的人文选修课,不仅让更多的同学接触到人文知识,而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人文教学方式和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一致的。今年10月12日在天津大学举行的“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开展通识教育逾10年的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认为:理工科学生城选修10%的人文方面的学分,这样才更能应付现代社会的压力和要求。语文说到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只有爱上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喜欢上语文。[6]

3.3.3 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平台

200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对“大学语文”课程推行全面改革,次年推出新教材,即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教学参考数据库共计180万字,电子教案67个,图片800余张,名师讲解录像67段,多媒体资料40余段。实际上,大学语文最大的教学平台应该是图书馆,可是当前许多大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图书馆里越来越没有学术的味道。”

3.3.4 加快教材建设

199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为各类不同的高校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全国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大同小异,无非是选收古今一些文学性的范文,加上一点注释和简要导读,很难引起大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所以大学语文教材应郑重编写、不断提高质量,这是当前最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3.3.5 教学方法改革

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后,学生反映普遍良好,此得益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将知识性的课程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们自己写作、看材料,课堂上则采用灵活的手段对硬性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这种完全不同于中学的课堂氛围,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大学语文的课堂应体现出开放性、趣味性、人文性,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分量。结合实际选择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言、讨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的回归是一个整体的回归,其改革任重而道远。衷心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参与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来,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更多地关注大学语文改革,共同拓展大学语文教育的空间。

参考文献:

[1][2] 陈建强,张国,张剑.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N].光明日报,2007,5(23):5.

[3] 邢宇皓.大学语文遭遇尴尬[N].人民日报,2004,2(19):13.

[4] 讨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难在哪[N].中国教育报,2007,8(22):3.

[5] 李爱华.大学语文母语教育的守望者[N].科学时报,2007,1(29).

[6] 缪鹏,王钰.大学语文:只有爱上才能“回归”[N].每日新报,2007,10(16):43.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in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ang Mingq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Nanjing,210046)

篇6

1 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存在误差

一些高等院校的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高等院校的老师主要研究的是拓展学生视野为主的教学内容,而偏离了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大纲目的和要求。因此,大学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更要做到,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了解到不同文化的价值,不断的提高文学修养。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之中,太过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对文字的兴趣,这阻碍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1.2 大学语文地位在不断的下降,缺乏相应的语文教材就目前的情况来讲,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编写还比较老套,并不适合现在时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高等院校把语文课堂当成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课堂,教师的教学心态也很随意,这样的语文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作用也就得不到体现。逐渐,大学语文的地位也就会降低,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不能够得到提升。

1.3 考试评价模式单一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在测试学生的时候,一般采取的是做试题的形式,然后通过最后的分数来测量一个人的成绩,学生也就会一考试过关为目的,从而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去学习,也就当然不能提高人文素养。

2 如何提高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1 改革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材

目前,很多的高等院校不重视语文教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都把语文课作为必修课来讲解,但其他的学校的课程还在建设之中。教师在编写语文教材的时候要融入到社会的各个信息,尤其是在里面要加入关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文章,而且在编写的时候要和现在时展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东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课堂的地位需要高等学院来重视,若是教师们都不重视,那么学生们又怎么会去重视呢!教材的编写也是需要教师们一起去总结的,在编写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浓厚的文艺气息。

2.2 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灌溉教学方法

传统的大学语文是比较呆板的,很难吸引学生们的兴趣,更别去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文素质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的培养学生们的能力,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大学语文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只顾着自己的讲解,应该要让学生们动脑去思考,让学生们对优美的文章进行分析,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同时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必要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然所学的效果对学生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2.3 改革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在现在这个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名著、值得借鉴学习的书籍,教师可以与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们在自主观看的时候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久而久之,教师的目的也就会实现,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3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尽管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采取客观的态度,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就能激发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个人技能与个人特色,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更加的科学化、民主化。其实,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有着十分深远切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将对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3.1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整个国家的凝聚力。

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发扬国家文化、宣传爱国主义热情大多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达到目的,也就是教育教学活动并不是仅仅学习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非常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生存法则。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比方说大学语文教材中包括很多的东西方文学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歌颂和赞扬了人们的爱国主义行为,间接的宣扬了爱国主义热情。这样一来,大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时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爱国热情。

3.2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让我国国家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发展。

众所周知,大学是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因此,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授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和谐融入一些生活技能与社会经验等等,比方说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是说,提高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最终目标。经过中西方的权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可知:人先天是不具备审美的能力以及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到的。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顾名思义,大大学生语文教育是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建成社会主义美好社会、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必经之路。

3.3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构造出完备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后期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化、条理化。

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来看,综合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往往就会占据十分有利的竞争位置,招聘方通常都会优先面试和录用。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构造出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大学生在有自我安排的情况之下进行学习,不仅仅可以提高学习质量,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所谓的学习质量便是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从一个大学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理性、严谨的思维,夯实日后科学事业的基础。

3.4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友爱的学习关系,营造出文化气息浓厚的学习环境。

很多高等院校都会使用大量的经典文学书籍,闪耀着平等友爱、团结和睦的光辉,凸显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大学生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时,既可以学习到死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学习到活的思想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的知识熏陶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强化大学生自身的团结意识和友好意识。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大学生自我形象的塑造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3.5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丰富人文方面的知识,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更重要的人文知识。

接受教育教学活动是人们丰富知识阅历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极强。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时代赋予教育全新的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就是变相的转变教育教学风向标,视丰富大学生人文素质为重要导向。

篇7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技能教育特别偏重,强调专业课、技能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像大学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举步维艰。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想像力,作业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专业课教师也普遍反映学生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缺乏。事实证明,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是非常必要的。

二、大学语文的作用

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提高高职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1.大学语文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于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文科课程很少涉及,他们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将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更多的精力学学语文。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审美能力较低等问题。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修养,一些学生精神空虚、生活缺乏情趣,做事没有自己的想法,与人相处或无活可说,或语言粗俗。大学语文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其审美品味。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引起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因此多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2.大学语文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大学语文作品都是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作为写作范例,认真阅读理解,就会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有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作者。另外,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学语文恰恰可以弥补学生的精神缺失,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作家在创作中,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众多艺术形象,告诉学生什么应该追求和热爱,什么应该鄙弃和蔑视,在文学欣赏中能深刻体味作品的思想美、哲理美和艺术美,从而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1.大学语文课堂上应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学生读懂课文,不但要学生掌握字面意思,还要学生理清作者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做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写作能力培养则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高职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以写作话题作文为主,此时应加大实用文章的练习力度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交际能力培养可按照不同的专业,将专业与口语交际训练结合起来。

2.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讲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作者笔下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了解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经验、思想感情和理想等。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理解其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时的相关情况,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通过理性的分析、判断,引导学生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刻主题。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扩充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一年级的学生应适当放宽阅读面,多阅读一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书籍。很多学生以为专业知识很实用,然而没有文学修养支撑的实用是缺乏深厚文化积淀的。因而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宜广不宜专,应广泛涉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年级的学生则应逐步加大专业书籍的阅读比重,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书籍的阅读比例大体保持平衡。三年级的学生专业书籍的阅读比重须进一步加大,这时应结合自身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深度较强的专业书籍,在努力克服读书障碍的过程中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3.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利用课件、影片、资料、展览等各种手段将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还原为真实可感的场景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学生在理解作品主旨的情况下,还可以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对作品进行丰富和补充。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大学语文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对学生终身教育、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培养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01).

[2]郑忆石.论文化素质与人格塑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06).

[3]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迎接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M].武汉:华中理

工大学出版社,1998.

篇8

【关键词】传媒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如何把传媒与大学语文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又能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进行教学呢?从这一问题出发,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几点探讨。

一、传媒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看法

笔者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主,采用问卷与访谈两种方法展开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600份,有效率达95%;并与5位相关教师、21位学生进行了不同深度的访谈。通过调查,我们分别从大学语文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三个方面得出了相关信息如下:

1、大学语文地位就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而言,被调查者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占30%左右,感觉一般的占55%左右,认为大学语文无用的则占15%左右。在访谈中,接受访谈的学生都认为学学语文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家的文学素养,但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得并不密切,若能将语文教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相互辅助应该会更好。

2、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在这次调查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关教学内容,本次调查显示,15%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选择经典的名家名篇,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40%左右的学生则认为选什么样的篇目无所谓,关键是老师讲得好就行;还有45%左右的学生则认为篇目很重要,若能够结合学生专业选择合适的篇目,再根据学生的专业在讲课过程中有所侧重,效果会更好一些。

3、关于教学方法

在关于教学方法这一项的访谈中,学生们大都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不应是高中语文的延续,掌握字词释义、总结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背诵相关段落等已不再适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太过死板,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方面,最好是在不影响课程性质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学生专业适当引进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从中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在问卷调查中,80%的学生也都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需要改革”。

二、传媒院校大学语文改革的几点设想

1、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

在调查中,之所以有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感觉一般或者是不太喜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没有结合传媒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普通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应该说,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这一教学定位是很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但是,在传媒院校中,这一定位就显得有些高而不实了。传媒院校的学生专业以艺术为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文学素养,还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学生作为教学接受者和参与者,双方都必须要根据传媒院校的特殊性来为大学语文这一课程进行教学定位,那就是: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与赏析,接受文学的审美熏陶,并从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只有如此,才能把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意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教材的编写分为两种方式:或以时间顺序来编写,或以文章主旨来编写。以时间顺序编写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但未免繁琐;以文章主旨编写范围较为广泛,但有些选篇主旨多意,不够科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与其过分依赖教材,不如根据学生需要适当调整。在教学中,为了把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笔者就做了一些相关的尝试,坚持从传媒院校学生的自身专业特点与实际情况出发,在选篇时注重选择那些有优美意境、重情感抒发的作品,引导学生把审美与情感结合起来,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以“美”和“情”为本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除精读篇目外,在泛读篇目上也注意选择一些专业特色比较明显的篇目作为课下辅助阅读,如选择一些描写音乐的篇目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描写舞蹈的篇目来满足舞蹈专业学生的更多需求,选择一些意境很美的篇目以供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寻找灵感,选择一些剧情很好的剧本为表演和编导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等等。除去一些文学选篇之外,笔者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一些比较不错的书目,以拓展学生的课下阅读视野,从而长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关于教学方法

(1)经典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经典作品作为案例,来给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检验专业知识的方法。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很多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曾经被搬上了荧屏,以电影、电视剧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因此,在涉及到这样一些文学作品时,教师就不妨把文学作品与这些影视资料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影视是传媒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这种影视传媒与文学作品的对比讲授中,老师可以分析影视作品对原作是否进行了改编以及这种改编是否成功。在讲授过程中,这种类似的分析和评价对于传媒院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这种分析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欣赏原著,还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剧本改编的相关知识和影视评论,这样就把大学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传媒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模拟角色教学法

模拟角色法是通过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的感受实践操作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在表演、舞蹈、编导等专业的教学中,角色模拟法就非常实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进入角色进行表演,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与体会。与置身事外、被动接受的旁观者相比,这种感受和体会融入了学生的真实理解与实战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角色。

(3)合作学习法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曾经多次用到合作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的方式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思路,然后在下次上课时用15~20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学生接受任务以后,首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适时检查,看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知识,并及时解决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查完资料以后,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寻找主题,从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整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来作为自己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指导,看学生的思路是否逻辑清晰,重点是否明确突出。确定思路之后,学生还要选择适合展示自己思路的方法或形式。在学生们选定了自己的展示方式之后,教师依然要积极参与其中,看他们的展示方式有无纰漏,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果一切准备就绪,才能正式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展现进行点评,肯定大家的成绩,但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些借鉴。

三、结语

篇9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具有鲜活的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教育提出了几种途径。

【关键词】

大学语文;高职教育;作用;实现途径

1高职教育中大学语文的发展情况

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项重要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启发和陶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大学语文还可以作为一门工具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夯实终生教育的基础。所以,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但是,目前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为充实自己的就业技能,学生开始注重课程的工具性与实用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会主动并努力地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必要的学习。

2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

2.1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与人文精神

近年来,高等院校中培养的一些专业性人才,其自私自利,无责任心,在物欲横流、实用主义盛行的现实状况下,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肯定了大学语文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富含人文思想的课程,摒弃了传统语文教育中功利主义,通过纯粹的文学阅读与研究,感受经典作品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提升其道德素养。

2.2增强大学生竞争力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专业能力,也应该更加重视各种表达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日常文书的写作能力,甚至连述职报告都无从下手。大学语文教育帮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因为在同等专业能力下,语言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将决定将来的发展机会的多少。同时,在这个开放型的社会,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交流与沟通,这都需要语言作为工具,因此,大学生若是不能掌握好语文这一工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生活与工作的发展。

2.3有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记载了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进程中一切“习得行为与行为之结果”,唐诗宋词,元明清戏曲小说,四书五经,史记等经典文学沉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价值道德观念与为人处世的原则,通过对这些文学的阅读,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是一种自我的完善与中华文明的传承。曾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当今西方文化入侵剧烈的今天,不少国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妄自菲薄,炎黄子孙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起文化自信。

3实现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重要作用的途径

3.1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定位中,必须重视人文性、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教学目标中应该体现出基础性与应用性,力争能力提升与素质培养并驾齐驱。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为了学生将来职业的发展,育人与教书缺一不可。大学语文课的目标除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读写能力及表达能力,总之,大学语文课应该体现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3.2改进教材内容与形式

大学语文课的教材应该与时俱进,否则学生将失去学习乐趣。现有的语文教学素材的中的大部分文章几十年都没有变化,且教材中的内容与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有的重复读竟然高达60%以上,学生反复咀嚼,自然没有兴趣,所以应该注重教材的新鲜度。

3.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大学语文教育中,老师占主动,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传授,学生被动接受。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求知欲的提高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模式,即建立一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辅助,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支撑的教学形式。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性和学习动力也得到了培养。

3.4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成果进行正确的检验,根据评价结果对语文教育进行实时的积极地调整才能促进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时,既要横向评估,也要纵向评估。既要使学生的语文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也要督促其继续学习。幸运的是,高职语文教育中没有了应试教育的施压,选拔人才的目的被大大削弱,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应该更好的利用语文教育的评价机制,使得其更多地具备反馈调节、记录成长、展示激励、改善提高的特点。

4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大学语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人文性、教育性、审美性和工具性。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必须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做出必要的改变,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为其全面发展成为高等技术型人才做好铺垫。

作者:窦文莲 单位:三峡联合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1):101-103.

[2]朱淑娟.论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50-52.

篇10

关键词:大学语文;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10-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也给大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将从大学语文考试改革方面作些探讨。

大学语文课为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中文专业外其他本科专业学生。授课学生人数多,每年6000人左右。教师每年承担繁重的教学以及期末考试阅卷的任务。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后,给考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纸介质考试的弊端也被凸显出来。传统纸介质考试的弊端是首先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阅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情分。基于此,我们在大学语文考试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目的是达到教考分离。

一、变革考试内容

(一)加大考试知识面

大学语文课开设的目的是从文学情趣的培养、审美素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明晰的文体、语体知识,掌握基础性的古今文学常识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为学好各类专业课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首先我们在考试内容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先后进行了课外读书工程、专家讲坛、研发多媒体课件等大胆改革尝试,并收到很好效果,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文理兼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考试内容方面,大学语文在全国率先改革,改变了一直以来讲什么就考什么的传统考试模式。为此,教研室首先进行了教改,要求学生除课堂学习的内容之外,还要学习以下内容:首先要课外必读四大类书籍:《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红楼梦》,此外还要求学生课下学习从先秦开始一直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个中国文学史,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泛读课文。这样考试的内容既有课堂讲授的内容,又涵盖以上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这样使得学生对整个中国文学史有一个基本了解,扩大了文化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

(二)实施分层次考试

2013年结合新版教学计划修订,继续细化分层次教学,开设专题课以及通识选修课。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全校开设大学语文的院系及课程分为四个课型。

1.大学语文A

大学语文A主要面向全校文科类学生。大学语文A开设30课时,课程内容以古今优秀文学篇章赏析为主,主要内容有诗歌、散文、小说的鉴赏,同时开设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专题及写作专题。

2.大学语文B

大学语文B主要面向全校理工类学生。大学语文B侧重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语言感受及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汉语应用能力。大学语文B开设30课时,除经典文选的赏析,同时开设演讲及科技写作专题(毕业论文的撰写)。

3.大学语文C

大学语文C主要面向全校外语类专业学生。大学语文C以开设古今优秀文学篇章赏析为主,教学主要侧重文学艺术的审美素质培养。大学语文C开设两个学期60课时,第一学期大学语文C开设30课时,课程内容同大学语文A。第二学期大学语文C开设30课时,课程内容主要有古今优秀篇章的鉴赏,同时开设外国文学专题及现代汉语知识专题。

4.大学语文D

大学语文D主要面向全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学语文D以开设古今优秀文学篇章赏析为主,教学主要侧重文学艺术的审美素质培养。大学语文D开设两个学期60课时,第一学期大学语文D的课程内容同大学语文A。第二学期大学语文D开设30课时,课程内容主要有古今优秀篇章的鉴赏,同时开设影视文学专题、文学艺术审美鉴赏专题。

大学语文课把授课对象分为文科、理工科、外语、艺术四个课型,并分别配以不同类型的专题课,而且在通识课平台开设通识选修课:“《红楼梦》鉴赏”、 “20世纪海外华人小说研究”、 “经典名著导读”、 “本科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等。

针对四个课型,考试形式也各有不同。文科理科是作文笔试和上机考试,外语类专业第一学期是作文笔试和上机考试,第二学期则是纸介质考试,而艺术类专业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都是纸介质考试。通识课平台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则是随堂开卷考试。

二、创新考试形式

(一)客观题机考与主观题考试并行

大学语文教研室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试行上机考试,文学基础知识部分客观题上机考试和纸介质主观题考试并行。2007年起,为使教考分离的教改思想贯彻实施更为彻底,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使考试内容设计更为科学、手段更为先进,剔除考试评卷中的人为因素,消灭人情分,使考试结果更趋公平合理。我们进行了上机考试的初步尝试,经过三年多的反复试验、整理,初步建立了机考单选题库,在测试本科生文学基础常识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为确保此项工作成功,黑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主研发了在国内具有领先意义的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考试系统。我们在大学语文课上配合计算机考试中心采集了学生的指纹,上机考试时,考生在考场内进行指纹认定后,系统随机为学生分配考场和机位。计算机根据试题库中各部分试题的分值比例自动抽题组卷。考生在计算机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提交后,计算机完成成绩评定工作。

这种考试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认为相对于传统的考试模式,机考题库覆盖面虽然更大,考试时间更为紧张,但考试内容设计科学,考试手段先进,考试结果剔除人为因素,更为公平合理。

(二)除作文外,主客观题全部机考

与南开大学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先进院校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又在考试模式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实现全员上机考核的目标。相继进行如下改革。

1.研究、建设《黑龙江大学本科生语文素养测试机考题库》(电子文档)

通过研究、建设《黑龙江大学本科生语文素养测试机考试题库》(电子文档),以期末上机考试形式考核学生文学常识、文学鉴赏能力,测验学生课内外读书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建设《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写作能力测试题

库》(电子文档)

通过研究、建设《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写作能力测试题库》(电子文档),以期中或期末随堂作文形式考核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写作能力。

3.继续题库建设

研究探讨机考题库的题型、题量,考核范围,能力层次等问题。并拟利用寒暑假时间,前往国内大学语文教改先进院校实地考察其机考题库设置、考核具体操作等技术性问题。相继完成《黑龙江大学本科生语文素养测试机考题库》(电子文档)一期内容,即:设计并制作出可供2500―3000人循环上机考试使用的一期题库(含两次考试使用的子题库)。

2012年全年,为机考题库二期工程实施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总结一期题库的使用效果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调整。同时,开发并完成机考题库的二、三期工程。2012年下学期,二期题库投入使用。

2013―2014年。修改二、三期题库,完成四期题库建设。完成四期题库首轮运行。

(三)实现无纸化考试,教考分离

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多年的大学语文丰富教学经验和近十年成功的教改实践为考试改革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近些年来大学语文文学常识部分教学内容的机考改革实践经验和已经完成的初期题库建设工作为题库的进一步建设和拓展奠定的扎实基础。全部成员均参与完成黑龙江大学2009版及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课题组已经获得和完成省级、校级新世纪教改项目多项,发表教改类论文多篇。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有关领导的鼎力支持大学语文上机考试,这些年来,负责机考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组织全校大学语文部分考试内容机考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教研室全体教师正在完善题库建设,建设作文考试题库。作文实现上机考试,将会给教师阅卷带来便利,也能检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这样大学语文将达到全部无纸化考试,真正实现教考分离。

三、大学语文考试改革的意义

我们尝试探索的考试内容改革以及考试方式的改革,至少在国内大学语文教学领域处于前沿位置,意义重大。

(一)考试内容科学合理

大学语文考试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相结合,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又考查学生文学鉴赏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为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可信的参考和依据。一部分教学内容交由计算机考核,计算机随机出题,每位学生进入机房后遇到的题都是不一样的,互相抄袭作弊的可能几乎为零。计算机随机出题、评分,使考试内容更科学严谨,评分过程更少主观意识干扰。

(二)受益面大,影响力广

目前,黑龙江大学每年在校必修大学语文课程的本科生约为7000人,除去免修的文学院、新闻学院,加上艺术学院、外语类学生的第二学期大学语文课,每年必修大学语文的本科生约有6000人。上机考试可以减轻学生两次考试的压力,而且受益面大。

(三)节省人力与物力

在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高等教育的教学设施与教学手段日益更新。充分发挥计算机在高校考试环节的作用,是一项潜力极大的研究工程。

据我们目前掌握的相关资料,就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国内除南开大学建立了大学语文阅读考试机考题库、个别院校在尝试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全部实行机考或部分实行机考外,多数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纸介质考试方式。

将目前的大学语文同一学期两次期末考试(机考、纸考)合并为一次机考,可以节省大批监考花费的人力物力,减轻教学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压力。

(四)实现教考分离,考试更公平合理

传统的纸介质考试方式带来的一些人为弊端很难避免,全部实现计算机阅卷,剔除人为因素,没有了人情分、印象分,使考试更公平合理。

(五)分层次考试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