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管理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顾客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本文尝试探讨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融会贯通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以便持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无论是何种顾客,实验室都应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力争超越顾客的期望。为此,实验室必须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具体的要求,并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保持与顾客的联络,调查顾客满意度,持续改进检测技术和方法,最终确保顾客满意。
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始终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检测数据。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应用于实验室日常工作,适时了解和增强顾客满意度,有利于实验室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二、领导作用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活动中,领导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负有整体策划、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监督检查等职责。在工作当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尽快提升实验室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应将权力下放,让实验室拥有更多自,更有利于实验室的发展。最后,领导者必须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实验室主任应使自己的下属意识到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此外还要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
管理者对“领导作用”原则的充分理解,可以促使其与全体员工携手共进,共同完成实验室的既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三、全员参与
在组织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对实验室而言,全员参与就是要实验室全体人员都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验室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全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解决相应的问题,就是要根据分解到每个人头上的目标来评估其业绩,就是要主动寻求学习进修和累积经验、提高能力的机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实验室的发展。为此,实验室所有员工都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履行实验室主任所赋予的职责和权利,正确处理实验室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坚持不懈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工作能力;建立相互信赖的机制,有助于调动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参与意识。
对“全员参与”原则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可以使全体实验室人员以高度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室的工作中去。
四、过程方法
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方法是指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室的每项工作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过程来完成的。实验室应识别和确定完成一项具体检测任务所需的过程,实验室应首先根据现有的资源评审其是否有能力满足委托人的检测要求这一关键活动。若能满足要求,则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确定这一过程的输入。将检测的输入转化为输出即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不适宜的,要对输入及过程进行改进,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应用“过程方法”原则可以使实验室的检测活动更容易、更规范、更合理。这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工作差错和实验室检测成本,从而逐步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而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按照某种方式和规律将各种过程有效的组合成一个系统并加以管理,使之能协调运行,称之为管理的系统方法。
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人、机、料、法、环等具体内容。在工作中,实验室可以通过确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实现它们的过程并加以识别,分析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律将这些过程有机地组成一个系统,对这些过程构成的系统进行管理,使之能协调有序的进行。
应用“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通过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测量和评估,采取措施,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使之有效运行,这有助于提高实验室整体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有效性和效率来提升组织的总体业绩,并使相关各方受益。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变化并谋求自身的发展,实验室应把持续改进作为一个永恒的目标和永远的追求。
实验室可以持续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如对试验方法的改进,试验流程的改善,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渐进式的改进或突破性的改进等。应用“持续改进”的原则,将会持续的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改进过程的能力和效率,改进产品的质量,如此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检测工作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得到持续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一个组织在决策之前,必须对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了解现状并科学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实验室的管理在面临决策时,必须应用“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这一原则。
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或高精尖,要考虑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第二,对于实验室的内部管理,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第三,在确保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可靠性和可使用性的同时,使用适宜的统计技术或其它有效的方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应用此项原则,便于管理者进行决策时有实施的依据,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针对性、正确性和可实施性。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实验室的供方是向其提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是实验室顺利开展工作必备的资源之一。实验室的供方主要包括仪器设备供应商、药品试剂及辅助材料供应商、提供计量检定和其他辅助服务的相关专业部门。所以实验室与供方是合作互利的关系,是相互联合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应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实验室要选择和评价合格的供方。评价的范围包括产品、服务、技术水平、价格、资格等。采购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评定,从而对产品和服务的偏离进行有效控制。
应用“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的原则与供方进行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将会促进实验室与供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共同发展,增强双方创造价值能力,达到成本与资源优化,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和2000版ISO9001标准的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去,这样必将不断提升实验室检测技术实力,有力的促进实验室检测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 2000版ISO/DIS 9000族国际标准草案理解与实施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社会责任前移背景;影响;对策
由于乡镇劳动保障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人们往往会忽视乡镇劳动保障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大部分关注的重点都会放在一些大中型的企业上去。但是,乡镇劳动保障所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能小觑的。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乡镇劳动保障所也在日益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但是与此同时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结合乡镇劳动保障所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谈乡镇劳动保障所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乡镇劳动保障所社会责任前移的背景
社会责任是在市场经济中所遵循的公平竞争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行性理论,目前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责任标准,社会责任理论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成为全球性普遍研究的问题。现阶段研究我国社会责任的现状,绝大多数都是把目光集中在较为成熟的发展前景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身上,对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忽视现象比较严重。虽然乡镇劳动保障所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而且还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连,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对乡镇劳动保障所社会责任的关注,他们普遍都在关注眼前的利益,关注企业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下去。
二、乡镇劳动保障所社会责任前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影响和制约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社会责任,在此过程中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存量,加大人力资源保障成本的投入力度。人才是乡镇劳动保障所发展的基石,只有充分吸收有能力的人员加入到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建设中去,才能更好的促进其稳定、健康的发展。关爱员工,才能够促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其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才能为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二,会增加乡镇劳动保障所的负担,从大体上看社会责任的前移能够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乡镇劳动保障所来说,以往的义务变成了现在的强制,大大的增加了乡镇劳动保障所的成本。使得乡镇劳动保障所所要履行的责任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第三,对管理者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者能力的欠缺会严重影响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进度。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社会责任前移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乡镇劳动保障所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
(一)矛盾纠纷得不到有效的重视
乡镇劳动保障所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基本利益保障,如若工作不到位、服务不周到,难免会引发各种各样的民众纠纷问题,特别是在国家的一些政策实施上经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工作人员去化解。但是由于员工对此类问题不重视,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造成矛盾越来越恶化,产生更大的社会问题。
(二)员工招聘过程中存在着违规现象
众多的劳动保障所在招聘员工时存在着一些性别、学历、地域等方面的歧视,这些因素的形成必然影响劳动者劳动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更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这样就加剧了员工和乡镇劳动保障所的不平等关系。另外,一些领导者在管理员工时经常使用粗暴的方式辱骂员工,甚至会对员工进行体罚。这种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乡镇劳动保障所的长期稳定的发展。还有些劳动保障所在雇佣员工时未签订劳动合同,导致员工发生纠纷时无法获得相应的劳动保障,严重的影响了员工的切身利益。
(三)福利待遇方面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一些劳动保障所为了发展需要,以低成本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在员工录用和薪资待遇上做文章,会找各种借口来克扣、拖欠员工的工资,有意的去延长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且对员工的加班费不去支付。甚至有些乡镇劳动保障所不给员工提供相应的社会劳动保障。另一方面,一些劳动保障所对自身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员工也缺乏激励,一是与他们的劳动关系不是非常的明确,使得他们很难以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工作当中去。二是对于人才的流失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大多数保障所只是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忽视了与员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在员工取得成就的时候也不去过多的关注,使得员工对劳动保障所产生不满情绪,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四)对员工的培训不到位
有些乡镇劳动保障所在人力资源的培训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弊端,造成了“不培训”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本考虑。乡镇劳动保障所的规模小,市场化程度比较弱,过少的融资渠道,使得劳动保障所的资金不足。第二,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关系上比较落后。乡镇劳动保障所管理者对于人员管理经验和知识能力的不足,将人员培训视为资源成本的浪费,看不到人员培训给劳动保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三,人才资源的流动性比较大。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实力相对比较微弱,在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不能在“名气”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上来吸纳有志之才,对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第四,当今社会还没有比较权威的机构来给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得劳动保障所的员工都是用摸索的态度来工作,即“边干边学”。
四、乡镇劳动保障所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社会责任前移会给乡镇劳动保障所带来机遇与挑战,乡镇劳动保障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的去应用一些成熟企业的管理经验,而应该实事求是,采取对其发展有利的建设性意见,以此来推动乡镇劳动保障所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一)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要具备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得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得到有力的保障,目前乡镇劳动保障所发展是较为落后,这就对员工的工作场所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性保障体系,乡镇劳动保障所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经验,加强自身的安全性建设,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为员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
雇佣员工雇佣员工时要公平对待,合理谨慎的裁减人员。乡镇劳动保障所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在正规平台采用合法的方式去雇佣工作人员,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不歧视,注重能力高于学历,让真正有能力者为乡镇劳动保障所所用。为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做出贡献。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合理的安排员工的后续就业问题,在其发展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采用“人性化”的裁员方式
在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竞争压力会比较大,裁员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如若发生此类情况,其要充分的公平、理性的进行裁员,对解雇员工提供最大限度的补偿方式,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再就业帮助。
(四)健全员工的保障机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为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力保障。当前有很多地方在付给员工劳动所得的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即员工常常会感觉到自己的劳动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加班津贴和一些生活上的补助不到位。由于乡镇劳动保障所的能力有限,大多数无法提供有效的技能培训机会,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无法保障乡镇劳动保障所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提高乡镇劳动保障所的道德责任,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推动乡镇劳动保障所社会责任前移是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灵魂”,在其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劳动保障所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提高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社会责任至关重要,只有在合法、正常的运营状态下才能保障乡镇劳动保障所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应有作用。
五、结论
在社会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社会责任前移的视角下,乡镇劳动保障所如若想增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整体上提高人员的素质,就得摒弃一些落后的旧思想,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提高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员工制定合理规范的福利待遇政策,引进有志之士,来促进乡镇劳动保障所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玉春.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
[2]黄玉萍.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2).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
自20世纪初美国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下面简称CSR )”一词后,社会责任问题迅速引起全世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研究CSR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不仅应该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社会等负责。之后,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CSR准则,如社会责任标准SA8000、ICCR全球公司责任准则、联合国契约、ISO26000 标准、赤道原则等。这些标准中与人力资源管理设计相关的内容最多,使全世界越来越关注企业员工问题。本文将基于CSR分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社会责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
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CSR起源于美国,1916年美国学者克拉克(Clark)最早提出了CSR概念,之后伯利 (Berle)、多德( Dodd)、曼尼( Manne)、弗里德曼(Friedman)、德鲁克(Druker)、沃利克( Wallich) 等人也对CSR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对CSR的概念达成共识。徐尚昆和杨汝岱通过对西方文献中提出的概念,归纳出CSR的8个维度: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顾客至上、股东利益、员工发展、平等和社会捐赠/慈善事业。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研究CSR,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不仅应该对其股东负责,而且应该对跟企业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2.企业社会责任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随着世界对CSR的重视,社会责任标准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SA8000、ISO26000、《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全球契约、国际劳工组织等主要涉及到九个方面的内容:童工、强迫性劳动、惩戒性措施、健康与安全、劳动时间、工资、管理体系、就业和职业歧视、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的权利。因此,社会责任的提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第一,对招聘的要求。禁止聘用童工;不能要求员工在受雇时缴纳押金或身份证;企业不能在招聘时因国籍、宗教、种族、身体、残疾、性别、年龄、社会等级等方面对员工有歧视行为。第二,对培训的要求。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健康和安全的培训;对员工职业发展方面进行必要的培训;不能因为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对员工的培训机会有歧视行为。第三,对绩效考核的要求。绩效考核应公平、公正、公开。第四,对薪酬福利的要求。员工的工资不能低于法律和行业的最低标准,并且必须足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对工资的扣除不能是惩罚性的;每周工作不能超过48小时,每7天至少休息一天;职员加班应该比正常有更多的工资,并且每周不超过12小时;为所有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企业不得从事或支持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员工有参加工会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
二、CSR视角下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招聘环节存在不公平因素。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企业不能在招聘时因国籍、宗教、种族、身体、残疾、性别、年龄、社会等级等方面对员工有歧视行为,但是,在我国企业招聘过程中的歧视现象并不少见。第一,一些企业的招聘条件出现对性别、户籍、学历、城乡等的歧视现象。第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中都表明会公正、公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一些招聘主管在招聘过程中不是择优录取,而是由于人际关系或主观判断等原因而选择了不太优秀的人才。
2.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不能满足职业发展的要求。第一,企业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培训不仅费时费钱,影响员工的正常工作,而且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效果。因此,企业领导不愿意在培训上进行投资。第二,企业的培训内容缺乏激励性。一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也定期组织一些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员工参加培训只是例行公事,并没有达到培训的效果。
3.升迁机会不合理,人员流失严重。我国企业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如工资较低,工作时间长,职业发展机会少等,本文认为主要是职业发展机会少的原因。现在很多企业的升迁普遍靠人际关系和工作年限,而不是看绩效和能力。这种升迁方式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关系升职的不称职的管理者增加了普通员工的不满意,从而增加了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提高了员工的离职率;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年限的升职方式降低了有抱负、有能力但工作年限较低的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其没有发展才华的机会,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
4.收入与绩效不匹配。近几年我国从业人员的工资有了大幅的增长,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员工的收入与工作绩效不成正比,特别是国有企业,使得公司的薪酬体系缺乏激励性,影响公司的整体绩效。例如,一些企业的绩效工资是平均分配,这就导致员工薪酬的差别主要由学历、工龄等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条件决定,从长远看,必然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影响企业的长期绩效。
三、基于CSR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增加招聘过程的透明度。第一,在招聘过程中,我国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政策,除了某些有特殊要求的工作以外,禁止出现因宗教、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应聘人员产生歧视的现象。第二,招聘过程应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要求评委的打分尽量细化,并说明原因,以提高招聘过程的透明度,选择真正适合招聘岗位的应聘人员。并采用多样化的招聘途径,通过电子媒介、实名推荐等方式,提高招聘的效度和信度,增加企业招聘的公平度。
2.不断完善企业的培训体系。第一,建立公司的培训体系,定期对各个部门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安全与健康培训、技能培训、沟通技能培训等,使员工能够充分掌握其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并满足员工职业发展的需求。第二,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修正与完善。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对员工的要求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所以企业应该定期检查与完善各项培训内容,使之能够不断满足社会对员工的需求以及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
3.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以此来决定员工的升迁。一方面,考核体系应该具备明确合理、公开、公正、公平的特征,以此在企业塑造一种公平的环境,激励员工能够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且能够使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减少优秀员工的流失,引进外来优秀人员的参与。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体系要有定期的反馈机制,这样不仅可以使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而且还能够减少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员工提高工作绩效。
4.将薪酬体系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但是,仅仅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在企业的升迁与精神的奖励上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绩效考核结果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将其与员工的薪酬结合起来。企业的薪酬体系应该与绩效考核结果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员工的薪酬大部分由绩效决定,而不是由学历、工龄等因素决定,只有这样绩效考核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澳.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与边界[J].经济与管理学研究,2014(2):78-84
[2]徐尚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5):71-79
[3]喻剑利.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下的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142-145
篇4
关键词 民事诉讼 证言
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理念体现在审判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司法公正,而司法公正最初的外在表现形式首先就体现在司法程序的公正,这是当事人和公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能够通过诉讼活动直接体验和感受到的。本文就从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的视角来探讨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公平正义。
一、证人证言是一种必要的证据形式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落后或偏远地区法制观念得不到建立和提高,人们维权意识薄弱,并不重视证据的收集和保护。当双方矛盾不可调和走向诉讼的时候,当事人并不能提供充足有效的证据甚至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维护自身权利。对于证人证言,如果都认为没有证据效力或证明效力低,无疑大大阻碍了当事人举证和法院对案件真实的发现,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因此,不管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现实的合理性出发,证人证言都应当是一种必要的证据形式。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公平正义型社会,司法作为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标准起着关键性作用。以证人证言效力为视角论证公平正义原则,归纳较为统一的证人证言采信标准,更能贴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客观问题。
二、证人证言的法律地位
举证质证是开庭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程序,是审判人员客观公正的了解案件基本事实的重要途径。证人证言即是证人对外传达的该种信息,这种信息因承载着与案件真实情况相关联的内容,因而对判明待证案件事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其法律地位非但不能被片面的低估,反而应该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的区别
在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对证据的要求及证明标准是不同的。刑事案件要求证据证据确凿无疑才能定罪,民事案件不是要求证据确凿无疑,而是根据其证据证明力的大小进行裁决。
在刑事案件中,证人具有偶然性,多与犯罪嫌疑人受害人没有任何身份上的关系,也仅需要对犯罪行为的某个阶段进行证明,但民事案件中的证人多与其中一方当事人有亲属或朋友关系,且对于双方当事人诉争的焦点问题及涉案事件并不是全程参与,所以对于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进行甄别,要尽到更大的注意义务。
(二)证人证言的特点及作为证据适用的局限性
首先,证人证言这种信息在诉讼中对待证案件事实发挥的证明作用具有间接性。其次,证人证言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其与生俱来就掺杂着人的主观因素。第三,证人证言只能是对过去发生的案件情况客观、如实地陈述,缺乏稳定性。相比较其他的证据形式,证人具有主观意识,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由意志左右自己的言行,证人证言固定性较差,且系受当事人之托来为其作证,目的性明显,可信度差,客观公正性有待商榷。
三、如何保障证人证言的证明作用
法官评估证人证言的证明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实践中对证人证言证明力的认证基本上是法官自由心证。由于现阶段公民信仰的缺失,诚信原则的缺失,造成证人证言真实度低,采信率低,更有明确规定证人证言不能单独作为定案的依据。既然证人证言作为一种证据形式存在,也被立法所认可。故我们应当避其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社会现实公民的法律素质方面全面考虑公平正义,适当的确立证人证言的效力和采信程度。
(一)统一标准采集证人证言
第一,要求证人必须出庭作证;第二,排除与当事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证人;第三,明确证人责任,要求证人对其知道的事实全面如实陈述,且应配备相应机制来实现证人不如实作证、作伪证的法律后果;第四,保障双方当事人的质证权利,最大限度地从程序上减少伪证所带来的后果。
(二)端正态度对待证人证言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要慎重地对待证人证言,不能盲目轻信证人证言,也不要盲目排斥证人证言,应该从多种因素考虑证人
言,排除证人的虚假证言,采信证人的可靠证言,以提高司法的公正性。
(1)在审查证据时,除对证人可信性、证人的品性、证人偏见等悉数证人自身问题的审查以外,围绕证人的其他所有审查工作的重心都是放在有关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层面上的。所以,审查证据,既是对证人的审查,同时更是对证人证言的审查。
(2)在认定证据时,法官只有在对证人证言的可信性无任何疑问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对证人的证据能力予以认定。认定证人证言中的案件事实信息的目的,是为了给法官将证人作为可采证据提供支撑;对证人的认定无一例外地都落脚到对证言可信性的认定上来。
篇5
1.1 现实概况
很多大学生找第一份工作时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是坚持大学所学专业,还是暂时放弃,先找一个岗位落个脚呢?据权威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最新数据显示,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天津市毕业生求职中普遍存在,近30%的本市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
1.2 调查目的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英语专业研究生在理工科院校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市理工科院校已毕业的2009级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调查,以探索其就业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关系。同时,分析其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原因,并对当前就业提出有益建议,以便为理工科院校对英语专业研究生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引导其认清就业形势,培养其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2 实际调查
2.1调查对象
天津市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理工科院校中,包括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及天津理工大学的2009级英语专业研究生(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还未具备英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鉴于各院校招收的人数不多,本调查从三所大学2009级英语专业研究生中各随机抽样20名同学,合计为60人,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有效。
2.2调查方法
电话调查,个别访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①择业观调查; ②你是否想找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问题?③你如果已经工作了,你的工作和专业对口吗?④学校的就业指导对你有作用吗?
3 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下面就这几个问题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笼统整理统计及分析:
问题1:择业观调查
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
问题2:你是否想找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希望找到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如果新的工作与过去的学习毫不相关的话,那么他必须面对全新的领域重新开始学习。
问题3:你如果已经工作了,你的工作和专业对口吗?
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人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或者擦点边也就是不太对口。对比60%的毕业生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问题4:学校的就业指导对你有作用吗?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的就业指导有一定的作用,学校应加强就业辅导,从求职技巧、就业心理和就业岗位联系等多方面给予辅导。
4 对今后就业的建议
4.1 自身努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英语专业研究生更应该主动调整就业预期,认真对待每一个就业机会,应该努力做到:
4.1.1积极调整就业期望,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在当前就业环境下,毕业生尽可以放下“专业对口”的包袱,放宽求职范围、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就业选择时应理性,不再拘泥于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传统行业领域里谋求一份工作,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态度,把长期职业发展摆在第一位。
4.1.2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应争取更多地培养一些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4.2 外界扶持
另外,学校和政府应该努力做到:
4.2.1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和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
4.2.2教育部门应该及时更新教材,与时俱进。
教材的更新换代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多实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扩大毕业生就业岗位。同时,教育部门应大力扶持相关单位提供更多岗位,保障毕业生实习,协调解决实习及使用期的实际困难,加大监督力度,同时还可以给用人单位适当的一些优惠政策,录用大学生。
5 结语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不可能每位毕业生都专业对口。因此,理工科院校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可以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认清就业形势。只要努力学习、克服心理恐惧,跨专业找工作一样可以在人生职场上“风光无限”!
参考文献:
[1]何春华.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状与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6期.
[2]胡瑞文.高校毕业生供求形式与高等教育结构高速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01-28.
[3]李俊.就业不对口分析与对策探索[J].人才.2010年第7期.
作者简介:
朱姗,(1987—),女,汉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篇6
关键词:物理实验室;虚拟物理实验室;网络化
一、物理实验室的作用与管理
物理学是基础性学科,也是实践性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物理学产生及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理解课本中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实验室,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应遵循如下原则:
1.服务性原则:
实验室管理员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服务,准备好充足的实验器材,按时开放实验室,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2.开放性原则:
实验室不仅要按照课本的要求提供实验条件,还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结合其他教材与教师密切合作,把实验室的工作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让实验室成为课堂的延伸。
3.安全性原则:
物理实验中,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像部分电学实验、光学实验,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十分重大,一定要尽心尽责,保障安全。
4.方便性原则:
实验室既要方便学生,也要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方便性原则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5.经济性原则:
一般情况下,物理实验器材的消耗量不大,但也应该遵循经济性原则,尽可能地节约实验器材,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验条件.
二、传统物理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1.验证性实验居多,设计性、探索性实验不足,影响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降低了物理实验的吸引力。传统物理实验的过程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然后示范实验过程;学生在实验室中按步骤模仿教师,完成实验。这类实验的过程、目的、方法、步骤、结果都是预知的,学生只是重复一遍过程而已,对学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
2.低水平的实验居多,多是依靠简单的装置就能完成的小实验,实验设备粗糙、简陋,实验数据误差较大。而高水平的物理实验往往具备高档次的仪器设备,成本很高,无法普及,更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操作。高水平的实验多是教师演示一下即可,学生只能观看。
3.实验次数、实验时间不足,经常有学生还未完成实验就下课的现象出现。
4.封闭型管理,实验室无法与其他学校沟通交流。
5.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量大,工作繁重。
6.理论教学与动手实验经常不同步。由于实验室与教室教学的工作进度不一样,理论教学与实验安排常常脱节。讲理论时,实验室安排不开;等安排开了,理论教学早进行到其他部分了。
三、虚拟物理实验室的建立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物理实验室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虚拟实验室,即用数字技术在电脑上模拟实验室中的设备、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最终形成数字化的实验结果的电脑虚拟实验室。目前,使用最多的虚拟实验室开发软件主要有JAVA、ActiveX控件、VRML、QuickTimeVR等技术。每个虚拟实验系统均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均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来共同完成模拟实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室的软件水平会不断提高,仿真度也会越来越高。
四、虚拟物理实验室的优点
1.仿真性:虚拟实验室中的虚拟设备,完全模仿现实实验室中的设备,所需物理数据完全采自现实设备,具有相同的物理特性。
2.智能性:虚拟的物理设备有大的数据库作基础,可以实现交互反馈、自动纠错等智能化功能。
3.易用性:可以根据实验内容随时改变数据,从而产生新的实验条件。
4.易维护性:纯数字操作,维护工作简单易行。一个班的学生做完实验,管理人员只需保存数据,然后将数据清零,下一个班即可开始新的实验。
5.交互性:由于是数字化操作,很容易实现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交互性的提高,将使实验教学的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
6.开放性:虚拟实验室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和远程操作。学生只需用账号登录,即可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进行物理实验,这将大大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7.经济性:在虚拟实验室中,实验都是数字化运行,成本几乎为零。特别是对于一些高成本耗材的物理实验,可以在电脑中无数次重复进行,其经济性显而易见。
五、虚拟物理实验室的不足
虚拟物理实验室的优势很明显,但其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虚拟物理实验室的设备都是数字化的,与真实环境下的真实物理实验相比,实际上有着不小的距离。因此,虚拟物理实验,只能部分替代真实的物理实验,一些目前还无法数字化的实验因素还无法在虚拟实验中再现,比如材料的味道等。另外虚拟实验对真实实验的模仿,其精确度也是有限的,一些细节问题可能无法模拟。虽然这个问题可以随着设备先进性的提高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虚拟实验永远无法达到真实实验的水平。
六、物理实验室发展的前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实现,给虚拟实验室技术带来了发展契机。开放性、动态化将使得虚拟实验室的水平高速发展,其精确度将不断提高,复杂性将日益丰富,交互性、开放性也将达到新的高度。在今天科技飞速进步的背景下,虚拟物理实验室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建,曹芝仁,王廷志.创新物理实验室的建立与创新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篇7
摘要: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其中实验室档案的管理是衡量实验室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配合实验室建设,服务于科研工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改进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措施,对推动实验室发展和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分析与研究
一、引言
实验室档案是在实验室进行仪器采购、设备论证和实验教学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的历史记录,可以真实地、客观地总结和反映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执行状况和完成情况。[1]
实验室档案,记录着大量仪器信息、设备详单、使用状态和实验教学情况等,是评价实验室运行状态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实验室管理优劣的重要标准,是完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重要支撑,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柱。做好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推动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实验室仪器设备优化配置,有益于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质服务,为实验室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历史依据。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何种途径来提高高校实验室档案的管理水平,其中,不可回避的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高校实验室档案建设的驱动力和健康运转的增强剂。
二、存在的问题
1.档案意识比较薄弱
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领导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仪器采购、实验室规划、实验教学等方面,档案管理工作很难摆上议事日程。领导对档案管理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配置得不到重视,基础设施得不到建设,档案收集困难,归档不够及时,分类不够科学,档案利用率低下,档案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的阻碍。[2]
实验室的档案管理员一般为兼职工作,学校对兼职档案管理员的档案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不足,导致了档案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而且,兼职档案管理员同时肩负着实验设备的采购、实验室规划和实验教学等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2.档案管理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胜任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除了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档案知识等业务素质之外,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一些进口的仪器设备,操作说明书为英文,为了能够妥善处理这些外文资料,就要求档案管理员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至少能够读懂说明书或者认证文件。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对应,实验室档案资料除了纸质版外,大多为电子文档,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员具有较强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和扎实的网络应用知识,能够熟练地处理多媒体资料,掌握信息管理技术,提高信息服务能力。[3]
3.档案保存分散
一般的实验室都是由多个实验室分室组成,每个实验室分室都会形成各自的档案,这些原始资料由实验室分室的专职负责人管理,仅仅有较少部分资料会提交给档案室。从仪器设备的论证、立项、标书制作、合同签署到最终的验收工作,各个阶段负责人可能存在变动,导致了工作的协调性不到位,资料收集困难,从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实验指导书的修订到实验教学指导等过程,可能存在较长的过程,导致了资料比较零散,资料收集的完整性欠缺。
4.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单一
目前实验室档案的服务类型,一般为查询、复印和借阅等,基本没有档案编研这一项,缺乏对后续档案交接的意识。实验室虽然保存有大量的电子版信息资源,但是没有进一步地开发利用,没有纳入网络版的数据库。档案信息资源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和系统的体系,与较为成熟的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相比,差距较大。
5.缺乏良好的档案管理制度
实验室档案涉及的资料多,数量大,例如,仪器使用操作说明、材料采购清单、固定资产明细等。这些种类繁多的资料迫切要求实验室建立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来保证实验室资料的完整性。由于档案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了档案资料缺乏真实性、原始性和完整性,档案的分类、编目、内容和格式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使得档案信息的通用性和共享性达不到一般档案管理的要求,数据的规范性、一致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6.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实现实验室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的硬件主要有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备份管理文件服务器、高速扫描仪、缩微胶片扫描仪等,需要的软件有音频、视频等处理系统。对档案进行的开发利用、科学的归档和数据集成等工作,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4]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增强岗位责任感
实验室档案是实验室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文件,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客观地记录了实验室发展的过程,具有无可置辩的证据作用;以信息原载体的形式,凝聚了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劳动成果,可以为今后处理类似事情和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为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预测。[5]实验室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对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科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衡量实验教学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明确了档案的重大作用和重要价值,档案管理员应该认识到岗位的神圣职守和光荣职责,从而促进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以为实验室发展建设服务为核心,恪尽职守,坚定信念,爱岗敬业,遵守规章制度,严守机密,开拓创新,博学弘德。
2.提高职业素养
档案管理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档案管理员应该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实验室档案涉及实验室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仪器采购、实验教学等各个环节,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员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有,专业的档案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文史知识、法律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有,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开发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驾驭现代科技设备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提高档案管理员的职业素质是顺应实验室发展规划的客观要求,也是档案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健全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了能够建立扎实的档案知识结构,提高基本的档案管理能力,档案管理员应该坚持“以学促用,以学立行、以学固本、以学凝神”的精神,切实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加强业务学习,练就运用自如之功。
3.做好收集工作
实验室档案的收集范围是由其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既要着眼原始资料的保存,又要为实验室长期的发展服务,因此档案资料的收集原则应以价值原则、专业原则、分级管理原则和综合性原则为指导,实行档案资料无偿建档制、相关业务主体的主送制和档案室的补送制等接受制度,严把档案收集的质量关,制定切实有效的收集方案,做好档案的验收工作,办理档案交接手续。实验室档案应以排他性、同一性为原则,做好档案分类方案,创建类目体系。
4.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基础性工作,是长期性的过程,需要相互借鉴,与实验室实际情况相适应,建立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需要对已有的制度根据形势的发展来修订,根据实验室发展而新增或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需要涵盖归档制度、借阅制度、保密制度、统计制度、分类编号制度等。[6]做好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也使档案使用者遵照程序,有效率地解决与档案相关的问题,从而促进档案工作走向规范化、有序化、优质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在良好的规章制度的指导下,实验室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等工作,列入档案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内,责任明确,权限清晰,从而保障实验室档案运转机制的完善。
5.加强现代化建设
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高效、准确和方便地满足档案管理的需求。随着电子文件的增多,档案管理工作走向科学管理化、智能化,已成必然趋势。因此,除了保存原有的纸质版文件外,还应将纸质版文件转化为电子版,创造和改善档案的保护条件,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和服务效率,扩大信息量、扩展服务范围。
6.进行开发利用
实验室档案的开发利用,既体现了档案的使用价值,又反过来推动档案工作的完善化。通过实验室档案使用对象的反馈意见,结合档案管理员在工作中的工作经验,做好实验室档案的查阅服务、借出服务、复印供应、咨询服务、信息交流和数字化网络服务。建立科学适用的文件归档、保存和应用的管理系统,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7.改善基础设施
实验室应该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室,划拨专项的资金用于档案室硬件的配置和软件的购置与开发,为档案管理员提供必要培训、学习的资金支持,为实验室档案工作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档案是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记录,又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劳动的纪实和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凭证作用和参考价值。针对高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就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和对策。
实验室档案工作的完善需要提高管理意识、做好收集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现代化建设和改善基础设施。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日积月累地探索,从而发挥实验室档案在高校实验室建设、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学改革、科研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水.档案学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徐谨,郭子新.实验室档案管理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1-93.
[3]郭洪莉.迎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0(11):101-104.
[4]陈建锐,何增颖.高校实验室档案建设与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 (8): 224-227.
[5]海.档案管理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6]王传宇,张斌.科技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1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原则
我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与使用坚持“科学、合理、高效、经济”、“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围绕就业需要”的原则。
1.1经济性和合理性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要搭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无论是从成本还是实际需求等角度来讲,都是不现实的。我院针对学校实际,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中,重点围绕机械绘图、日常办公等项目有所选择的配置实验室,既节约了实验室建设成本,又切合了我校专业实际,实现了实验室建设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相结合的目标。
1.2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从根本目标上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就业需要。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均围绕“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这一培养目标。在建设中,基本实现了有关专业软件的“全配置”。在使用中,则坚持开放使用的原则,供学生日常上课和课后练习,为学生演练计算机有关技能提供物质基础。
1.3坚持就业导向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是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近年来,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动情况,我院确定了“就业为导向”的培养体系。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中,紧跟社会需求发展情况,不断更新各类软件,努力让实验室的配置能够反映当前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保证实验室与社会技术发展不脱节,真正让学生掌握当前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
2规范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使用
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使用中,注重制度规范性,强化使用管理,不断健全实验室课程体系,实验室分区教学,力争实验室达成预期目标。
2.1细化使用制度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投入大,需要通过制度化约束防止有关设备的人为损坏和过度折旧,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价值。因此,我院将使用制度细化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有专门的使用制度,并且配备了专职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有关设备的管理,尽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2健全实验室课程体系
依托我院专业技术力量,为了进一步发挥实验室的功效,我院将健全实验室课程体系作为教改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健全实验室课程体系,实验室改变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让实验室教学逐步成为相对独立但是又与传统理论教学相互结合的一门课程,实现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双提升”的目标。近年来,我院计算机专业老师根据教学实践,自编了诸如《CAD实验课程》等专用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实验课程,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3实验室分区教学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所包含的软件较多。如果每台计算机都安装全部软件,将会影响计算机工作效率,造成计算机过快折旧,影响实验室建设成效。因此,我院积极探索实验室分区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实验室分为多个区,各区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比如我院就专门有CAD实验室,进行工程绘图教学。通过实验室分区,有利于给计算机“减负”,不仅规范了教学秩序,也延长了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3注重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维护
强化维护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持续使用的技术保障。我院把实验室的维护作为配套工程,为实验室的使用奠定很好的基础。
3.1配备专门维护人员
利用院内计算机专业人才,成立了一支人数在5-8人的专门维护队伍,负责实验室相关设备的维护。每月都会进行常规维护,每季度则会根据使用情况进行专门维护。为了提高学生的维护操作技能,与学校勤工俭学部门合作,为贫困学生提供网管岗位,不仅取得了很好的实验室维护效果,而且也获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和社会公益效果。
篇9
实验室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主要基地,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但是许多学校实验室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保障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正常开展上,很少从效率、成本的视角去度量实验室效益。由于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大量设备、场地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投入,如何促进实验室高效使用,是每一个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1]。本文以金陵科技学院为样本,在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工作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尝试构建一套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评估机制。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工作特点
同办学历史悠久的其它本科院校相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地方区域性、办学时间短等原因,存在区位劣势、品牌弱势、教育资源短缺、内涵不足、服务功能不全和生源整体质量偏低等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社会各界对培育目标的期望值较高存在较大的差距。
面对竞争劣势,为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具体措施是发展老高校没有的新专业,但办学资源短缺导致各个新专业间忙于争抢学校有限的资源。这些因素具体表现在实验室工作上有:
1)危机意识强,参加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评比积极性高。
2)对实验室工作认识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3)重视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忽视环境卫生、设备保养、防火防电、危险品管理等细致、繁杂、琐碎的基础性工作。
4)校内实验室相关资源紧缺,校内多种力量角力有限的资源分配,导致部分资源分配不科学。
5)主体意识强,跨院部实验室共享难度大,存在设备闲置、重复建设的现象。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评估的原则
为牢固树立效益观念,促进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深化实验室改革,增加实验室活力,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实验室效益评估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可比性原则[2]
由于各院部、各专业的差别,如工科专业实验室相关资源需求量大、而文科专业相对较少,评估时考虑可比性,抓住实验室工作共性的关键环节。要尽可能量化这些共性的关键环节,难以量化描述的地方,可采用定性描述或分等级的方法。
2.2 科学性原则
按照高校教学规律和统计学相关要求设置评估指标,各项指标间要相对独立,使这个指标体系成为既关联又不重合、更互不冲突的有机整体,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运用科学的现代教育统计方法处理数据,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评估数据的说服力。
2.3 可操作性原则
实验室效益评估具有综合性、整体性,进行评估时,应避免按照价值形态衡量的情况,同时要兼顾实验室工作的总体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所以,评估需从实际出发,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力求简便易行,避免繁琐的换算、计算。
2.4 导向性原则
实验室效益评估不能为评估而评估,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有限资源的科学分配、高效使用。评估所采用各项指标,来源于实验室工作实际,同时体现实验室工作的目标、方向和具体要求。应将评估的重点放在日常管理上、放在那些细致、繁杂、琐碎的基础性工作上;同时评估指标要规范明确、可借鉴、易于衡量;能帮助各实验室对照各项指标的要求和标准,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并厘清轻重缓急。
2.5 主体性原则
要多方认可,多方参与;同时评估要抓住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不能遗漏,但有时为了实现可操作性,可适度忽略一些次要因素。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评估的内容
实验室效益评估的内容应根据教育部实验室相关信息报盘工作要求和本校实验室工作特点,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按学科分类考核,一要紧紧围绕实验室工作目标展开,二要根据学校实验室管理水平、发展阶段适时调整效益的期望值。才能保证实验室效益评估的科学性,才能有效促进实验室工作健康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学服务情况:实验教学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最主要、最根本、工作量最大的任务,主要包括计划内实验教学人时数、校内开放实验人时数。具体评估时可以横向比较,如相同学科的实验室每万元设备值开设实验教学人时数、或者每平米使用面积开设实验教学人时数;也可纵向比较,与上一学年本实验室进行比较;最后按照效益的期望值给予评分。
2)科研和社会服务情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除保障实验教学外,还承担一定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具体由科研项目数、教研项目数、社会服务项目数和对校外开放实验人时数构成。
3)实验室综合管理[3]:管理出效益,对实验室综合管理的评价,具体包括实验室规划制定及执行情况、实验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管理、队伍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建设及安全卫生等6个二级指标。
4)实验室综合效益评估:其它的实验室效益体现在:师生利用本实验室获奖情况、撰写论文和实验教材情况、毕业设计和论文人数。
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评估工作的组织
为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投资效益,实现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通过考核实验室的投资效益,促进实验室效益的发挥。在具体的评估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评估范围:全校所有建成实验室,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效益考核。
2)实验室效益考核实行定期院部自评、学校评估的二级考核制度。
3)结合每年上报教育部实验室基本信息,每学年开展一次考核工作。评估采取院部自查和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院部负责组织本院部实验室效益考核工作。按照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自评,并提交自查报告。
5)实验室主管部门,会同教学、科研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组织学校考核工作。按照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采取听取报告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6)考核结果的适用:院部和学校要对实验室效益考核结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的。将实验室的效益考核结果作为今后实验室立项建设、院部年度实验室工作综合绩效考核、评选先进实验室和优秀实验室工作者的重要依据;对使用(下转第66页)(上接第50页)效益低下、管理水平差的实验室减少甚至停止投资,限期整改。
5 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资源相对短缺,实验室作为主要的办学投入载体,开展实验室效益评估,对加强实验室保障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益,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为实验室主管部门宏观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建立一套适合各个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实际的实验室效益评估机制[4],通过定期、定量、分级评估实验室效益,提高实验室绩效,将有助于实验室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的开展,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江瑞忠.高校实验室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30(06).
[2]彭志广,杨大鹏.实验室使用效益评估研究与实践[M].实验室科学,2008,04.
篇10
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或所在岗位职责涉及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的一切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质量监督人员、安全监督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涤人员、保洁人员和其它工勤人员、外来单位参观、学习、工作人员以及中心职工跨科室开展实验活动人员等人员的准入。
3职责
3.1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准入制度的制定和更新。
3.2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病原微生物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准入。
3.3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本中心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的准入工作的实施。
3.4科室/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准入工作的实施。
3.5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检查。
4准入原则
4.1生物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成员
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本中心生物安全基本情况,熟悉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上报程序,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4.2科室负责人
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熟悉国家相应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熟悉本科室病原微生物相关人员、环境、工作内容和相应的生物安全要求,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上报程序,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4.3实验室负责人
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和相应的实验室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掌握本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相关人员、环境、仪器设备、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和工作内容等情况,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有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4.4实验室技术人员
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熟练掌握有关标准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通过所需的生物安全知识、技术考核,获得相应的上岗证,按要求参加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掌握相关技术规范,掌握与所承担工作有关的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风险,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5质量管理人员
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和相应的实验室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熟悉责任范围内实验室相关追踪、环境、设备、设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和工作内容等情况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关键控制点,能够及时发现生物安全隐患,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和报告程序,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责任心。
4.6实验活动辅助人员
专职消毒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清洁人员等与实验活动相关的人员应掌握责任区域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人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7安全保卫部门或人员
具有相应的安全保卫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了解本中心或所在实验室相关基本情况以及安全保卫要求,能够及时发现并快速消除一般安全隐患,能对较严重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或方案,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原则和程序,具备火灾等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能力,有较强的责任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8健康监护部门或人员
具有相应的工作经历,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责任范围内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护工作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发生生物安全事故时的人员救护知识和处置程序。
4.9外单位参观、学习、工作人员
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申请必须获得必要的批准,申请进入实验室并参与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教育和工作经历,并按要求参加培训。
4.10中心其它科室职工
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申请必须获得必要的批准,并按要求参加培训。
5准入制度
5.1所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在满足上述准入原则的前提下,了解潜在危险,必要时在生物安全知情书上签字。
5.2按本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批准手续。
5.3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5.3.1身体出现开放性操作;
5.3.2患发热性疾病;
5.3.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
5.3.4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
5.3.5妊娠;
5.3.6已经在实验室控制区域内连续工作6小时以上;
5.3.7其它原因造成的疲劳状态。
- 上一篇:高低压电工基础知识
- 下一篇:电工电子实训总结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