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聋校;学生参与;聋哑学生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118-01聋校高年级语文课中阅读部分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目前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提升空间较大,很值得我们从事聋教育语文专业的同行们去思考、去探究、去推进。几点拙见,与大家分享。

1.以读增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更是学习成功的秘诀。[1]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对文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中,去探索好奇的答案获取发现情感的源头,真正实现理解和分享。而我们的教育对象还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有更多的先是疑惑和对课文内容的迷茫,这就需要我们去创造更多的朗读意境,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更加快乐、多彩的故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所以,在教授阅读中,范读、分角色朗读、多媒体阅读、自由览读等多种形式要融会贯通,相互衔接,必不可少。例如,教学《尊严》一文就可以用在这种方法,不仅能使语言障碍的学生增加对阅读的渴求 ,更增加了对语文课的兴趣,一举两得。

2.以读代解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有的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2]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少,对文章的认识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也不强烈。此时的学生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因此,教师一定要把"读"的时间还原给学生。尤其是语言障碍的孩子,多给他们读的时间和了解他们是如何去读其实是月的中的必做的功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文章,让聋哑学生通过眼前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教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的指导者而非"解说者"。如我在教《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开始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春节的时候,我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课文中一连用了几个比喻句,对于聋生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句话中省略了一个主语"北京","北京的正月十五",学生是很难经老师讲解而明白,于是我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自由的阅读时间,给了他们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认识更加到位。当然对课文的理解也深刻,不用教师解答,自己就把疑难就解决了,相信我们的聋哑学生,他们的执着和倔强会会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3.以读促思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3]学生对书籍思考越多,他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首要部分。只有多读,带着好奇走进文章中,心装着问题去览读课文,才能使阅读提升质量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品词琢句体会情感。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变色龙》一文时,他让学生齐读了一遍,就紧接着问":通过读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此时,同学们一脸的茫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于是老师急了,便点了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站起来回答,结果仍无言以对。可以看出该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阅读思考的重要性,没有给学生留出阅读思考的空间,当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情感和理解,才会闪现出思想的火花。

4.以读悟情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4】聋校高年级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采用不同的阅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愤,结合聋哑孩子独特思维模式和理解主体特点,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理解、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文章的意韵,将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通过自己的阅读,用不同种理解重新释放出来,从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一起表情达意,实现真正的意境领悟,在阅读中感受别一样的快乐体验,让他们的真情实感融进文意中,进而激发起孩子们创作的冲动,这种"以读悟情"的阅读技法,不失一种独特的教学手段。

总之,阅读让语文充满活力,阅读让语文充满智慧,阅读让语文激情四射,阅读更让高年级聋哑孩子有创作冲动,而阅读更是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生命。阅读欣赏过程就是语文知识被点燃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对文章内涵真正领悟和赏析的过程,因此,聋校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应把"读"落到实处,才能奏响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用"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扩大信息传输量,使学生知识得以丰富,道德情感得以陶冶,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全之人,这也正是我们聋校从事阅读课教学工作者永不停留的思考和探究。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网《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的研究》

[2]蒋彩霞《新学术论坛》2009年6月第6期《如何教学生会"读" 》

篇2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下面就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高年级,即五年级以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特别的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以后就很难改变学生的这种情况(指的是对阅读没有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

一、搞好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衔接

三年级上册是进入中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对于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学习目标,要把握一定的度,即不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学习目标来学习。三年级具体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从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方面提出的,可以参看教师教学用书。

需要说明的是:三年级提出的学习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三年级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三年级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再如,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关于默读的训练过程。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达到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异。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结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篇3

从崔峦老师给三位优秀教师的评课中,我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那就是:

1、看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并且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年段教学目标。

2、看教学内容。是不是仅仅把课文当成了教学内容,要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找好三个点来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

3、看教与学的过程。看学生课堂上是否生动活泼的学,包括恰当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的作用就是导学,看指导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4、看教学效率。是否做到省时高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就具备了一堂好课的条件。

二、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1、新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的区别。

崔峦老师在报告中首先谈到的是课程标准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跟原来的实验稿有哪些区别。从课程理念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升和降、教学建议更加明确具体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明了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出现偏向人文性的倾向。

2)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现象严重。存在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高年级向初中靠的现象,部分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赏析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繁琐分析,没有深刻把握年段目标。

3)字词教学普遍有所忽视,应做到该识的识、该写的写、该积累的积累、该解释的解释。

4)阅读教学找不准起点,抓不住重点,浪费在过于细抠深挖课文内容上,往往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5)口号提的太多。小学语文要主要把握语言文字的教学,提倡百花齐放。

6)儿童阅读还没提到日程上来。

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中,应真正的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

3、阅读教学该怎样进行

1)继续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总的概括为低年级学段目标是:字识得巩固、写得端正;能正确朗读;在背诵中积累词句;敢于说、乐于写。中年级学段目标是:有初步识字能力、把字写好;加强朗读学习;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加强段的训练,向篇过渡;多读书、重积累;自由表达、有内容、有真情;在口语交际中要听得懂、说得通。高年级学段目标是有较强识字学词能力,吧字写美观;会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在词句段练习基础上加强篇的训练;会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在讨论中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对能力。

2)把握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小学课本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数量要增加,且要经典;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文训练。要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既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4)小学语文目标要明确恰当。

5)牢记语文学习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篇4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审美性教学

一、自主学习,合理引导

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所以教师所提倡的审美理念也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的审美观。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审美性教学策略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主动理解、积极探索的能力,通过学生熟读文章,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语言中蕴含的审美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担任引导的角色,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使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并对问题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将讨论结果转变为文化积累。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阅读课程“感受自然”主题课程学习中,实施审美性教学策略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读《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等课文,对文章获得初步的理解,教师再提出几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如“在这几篇文章中,哪些句子或者段落能够帮助我们感受自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通过设置此类问题,让学生自行理解与探讨,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情境构建,加深理解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性教学时,应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根据文章语境快速进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比如,在学习《燕子》这一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首先预习课程,在上课之前创设问题情境:“每年春天,我们都能看到燕子,就你个人的理解,你们认为燕子像什么?燕子又象征什么?”教师通过设置此类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去思考与解答问题,将传统的内容理解深化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理解。

三、重点释义,多读善思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可以完整地概括小学高年级的有效教学方法,因为小学生高年级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虽然较中年级有所提升,但是仍不足以只看一遍就理解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只有多次通读文章,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充分挖掘文章的价值。所以,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审美性教学的实施也要循序渐进,由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形成自我感受。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初读文章,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精读文章,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品读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拓宽视野。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能力特征,使学生由阅读转变为理解,由理解转变为探索,读出感情。比如,在学习《白杨树》这篇课文时,学生读第一遍时可能只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及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而到第二第三遍时,学生逐渐总结出白杨树“坚强”的品质,对重点描述白杨树坚强品质的内容进行归类。读第四遍后,学生会逐渐从白杨树的精神品质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也一样,要挺直腰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以适应社会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该模式操作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引导,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发散能力。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辅助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使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圆明园毁灭前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圆明园当年的壮观,通过与毁灭后的对比,让学生不仅对美景被破坏感到愤怒,而且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性教学策略时应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与理解文章,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并深化情感,促使学生逐步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江敏.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赤子,2015(4).

篇5

笔者根据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把好阅读教学三个环节,谱好阅读教学三部曲,注重方法,才能讲究实效。

一、阅读前,多元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放在了首位。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题目讨论、读前预测、设置悬念、文化知识渗透、欣赏歌谣歌曲和头脑风暴等多元化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头脑风暴导入

头脑风暴的主要作用是尽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之后,教师让学生梳理所收集的信息,找出涉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信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笔者在教学 5A Unit 7 After school语篇前设问: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放学后所做的事。老师板书: play basketball、go to the library、do homework、watch TV…教师接着设问:What does Gao Shan do after school? How about Wang Bing? 让学生观看动画,找出答案。还有笔者在上六年级holidays语篇时课前播放一系列节日的照片,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用英语大声说出这些节日。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过渡到语篇学习做了充足的准备。

2.歌谣歌曲导入

中年级的阅读课堂教学,老师可以运用歌谣、歌曲导入的形式来进行适当的读前铺垫,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理解上的障碍,为其下一步语篇教学作好充分准备。以笔者学校老师的一节公开阅读教学《shopping》为例:(a)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师生齐唱上一个单元的歌曲“Hot cross buns”,并做相应的动作。以欢快的歌声、活泼的动作,迅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快速调动学生的情绪,拉近师生的距离。(b)由歌词引出新句型,顺理成章。唱完歌曲后,教师随即引出新句型“How much are the hot cross buns?”学生答“one a penny, two a penny.”老师随即出示“a snack bar”的图片,并在课前就标好食品的价格,教师提问新句型“How much is it ?”引出答句“…yuan.”同桌用“snack bar ”中食品价格进行问答操练。在此环节中由歌词引出新句型,比较顺理成章。当然,在阅读教学前,老师对新词汇和句型的处理要把握好度,应以学生能感知、理解为主,如果过度操练会占用语篇学习的时间。

3.读前预测导入

在高年级的英语阅读课上则可以使用读前预测的方法导入。如教学6B More exercise 这篇课文,让学生看了课题,用 who, why, what 等一些疑问词来提问题,接着老师结合学生的问题给出三个问题1.Who wants to do more exercise? 2. Why does he want to do more exercise? 3. What exercise does he want to do? 这样的导入方式直接进入语篇,简单明了。再比如教学6B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这篇课文,学生就会主动进行题目预测,提出三个问题:1.Who are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2.When are they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3.What plan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二、阅读中,创设语境,培育学生阅读习惯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阅读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语篇,然后在分段教学时,注重段与段之间的连贯性,真正做到词不离段、段不离篇、篇段结合,让学生深层理解语篇,使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语境设置法

教师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成为共识,而且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自然的语境的创设,更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如三年级新教材第二单元A部分语篇中有talk, run, eat, sleep, drink, shout 这些词汇,一位老师创设了学生都喜欢的童话语境, 龟兔赛跑。一天,兔子和乌龟要进行赛跑,他们谈论(talk)比赛中的规则,开始比赛了,兔子一路领先,跑(run)得飞快, 来到一棵大树下,就开始睡(sleep)觉了,并做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在吃(eat)冰激凌,喝(drink)果汁。而乌龟慢慢地坚持不懈往前跑,很快走到了兔子的前面。当兔子醒来,奋力去追乌龟时,森林里的动物大声喊(shout),乌龟加油,乌龟得了第一,兔子羞愧极了。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语境中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的效率不言而喻。

2.情景铺垫法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学生语言水平较低,词汇的积累、知识的贮备相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较少,在阅读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一些任务,铺设的一些情景,进行任务型阅读。如笔者听过四年级阅读教学《In class》,她的具体做法是:(a)视听结合,问题引导,引发整体感知。学习小贴士:听一听,回答问题!Is Mike late for class?学习小贴士:看一看,完成下列判断,用”T”、”F”表示。(b)语篇推进,深化理解,加强策略指导。学习小贴士:看图,将小纸条粘贴到图中,组成通顺的对话。学习小贴士:听录音模仿语音语调跟读。让学生和录音同步读,培养学生模仿录音和用纯正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朗读习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旨在让学生理解每个人物的语言,为拓展表演做好铺垫。

三、阅读后,设计环节,帮助学生内化运用

“阅读后活动”相当于一堂课的内化阶段和拓展阶段,是阅读教学逐渐升级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前两个阶段获得的语言材料开展口头表达或者笔头练习等一些后续活动。如考虑到中年级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较少,可能通过角色表演、模仿创编对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内化和运用新知识;而高年级学生可以考虑如讨论、复述或总结等口头笔头练习,以进一步拓展课文,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篇6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会提前预习学习的内容,而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后预习也只是说“同学们,记得课后预习一下我们下节课要学的文章。”学生只是麻木地点点头,长期下去,学生对老师的预习作业只是“左耳进右耳出”,使得预习效果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因此,老师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语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你好!新年》这篇文章之前,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新年到来时,你们会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呢?”对于这种熟悉而又有趣的问题,学生便踊跃抢答,这时老师便可以顺势跟学生说“大家知道《你好!新年》这首诗歌中诗人是怎么描述新年到来的吗?”学生兴致勃勃地等待老师讲解,老师便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预习。在预习之前,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明白提前预习文章是为了找出不懂的生词,弄懂不明白的字词含义,并且初步掌握文章的思路,对于不懂的地方要进行标注等。通过提前预习阅读文章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章,明白哪些部分是自己不懂的,哪些又是自己已经掌握的,从而提高语文老师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强化词句的训练

实际上词句的训练贯穿于学生各个年级的阅读学习,因此,老师务必要重视学生的词句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词句的能力和水平,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将学到的词句运用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具体来说,首先,老师要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区分形近字、同音字等,并且让学生多进行反义词、同义词、叠词等的训练,在实践中提升对字词的理解;其次,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字词理解方法,也就是说老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进行上下文的理解,而不是将词句生硬地分开,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一些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字词含义;第三,老师还要重视学生对字词的积累。事实上学生很难灵活地运用字词,对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的主要原因就是平时没有对字词进行积累。例如,老师在教学《高山流水》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将描写高山流水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且作为书签,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词句,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水平。

三、加强段落的训练

1.抓住文章要点,突出训练重点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下,老师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段落学习模式,也就是首先对文章进行分段落,然后分析段落之间的联系,最后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思维变得死板,很难得到发散,而且对不同文章都采取同样的阅读学习模式可能会“误导”学生,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产生阻碍。因此,老师务必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对文章要点进行分析,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得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有趣。

2.重视朗读,读写结合

篇7

一、如何确立研究专题

确立研究专题,是搞好专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确立研究专题时,要注意考虑如下几点:

(一)要选择目前教学中大家既感兴趣、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大家只有对所确立的研究专题感兴趣,才会有研究的热情,才容易营造出一种研究、争议的气氛。例如: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再去孤立地研究字怎么识、词怎么解、某一种类型的课文怎么教,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师感兴趣的问题会很多,也会各式各样。因此,只有选择大家共同关注、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意义、价值才重大。例如: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封闭、压抑,教师“统”得严、“牵”得紧,未能还“自主”给学生,如何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现象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确立研究专题时,就可以抓住这种现象,着力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解放学生的脑和眼、手和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首要问题。

(二)要抓住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又是根本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抓住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有针对性,才能更直接、迅速地推动和促进教学,改进现存的教学弊端;抓住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怎样备课”,这是教学工作中永恒的研究课题。无论何时,只有备好课,才能把课上好、上活,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否则,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但是,备课只是教师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支配下的一种具体行为。因此,在研究“怎样备课”时,要研究备课的内容,完善备课的框架、格式,但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上,放在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的策略上,放在如何更好地体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启发诱导而不强迫牵拉;鼓励自学而不勉强推动;开启思维,指点门径,而不注入灌输、简单直接地告诉学生结论,代其通达)的教学精神上。因为,这是提高备保质量的根本性的问题。

(三)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有比较广阔的开展研究的空间,又要难度适当。

如果专题的空间领域太小,没有多少内容可供探讨,就会使专题研究走进零打碎敲的“窄胡同”,这会直接影响专题研究的效果和价值。例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的题目。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但是如果将它作为全校或全乡(镇)教研组集体的研究专题,就显得小一些。为什么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只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一方面举措。因此,如果将原题换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或《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研究的范围就拓展多了。因为前者可以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入竞争、奖励机制”这个比较广阔的领域中去探讨。后者可以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抓住课文有关内容或他人发言的内容,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启发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发散点,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这个比较广阔的空间中去研究。

如果专题涉及的领域过宽,难度过大,就容易使研究活动无从下手,或出现东一下、西一下,盲目活动的现象,这又会直接影响专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为求难度适当,专题要订得具体些,也就是要适当限定专题所要研究的领域,明确研究的内容,使专题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例如:《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研究专题很有意义,因为“习惯”就是“能力”,只是它研究的空间稍微大一些,因为“阅读”又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因此,原题若改为《加强课内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或《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既缩小了研究领域,降低了难度,又具体了。

专题涉及的研究领域范围既不能太小、太窄,又不能太大、太宽。那么,开展专题研究,到底确立多大的研究专题才合适呢?这要依据教研组主要成员的研究实力和开展专题研究的规模而定。

(四)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有新意、反映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又要禁得住教育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检验。

研究专题有新意,反映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能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步,才能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及时接纳新的教学思想和信息,及时转变过时的、不科学的教学观念,进而使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素质跃上新的台阶。当然,研究专题如果具有预见性、超前性,使专题研究走在教学改革大潮的前面更好。例如: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还在研究“考什么,就教什么”;在大语文观日趋深入人心的形势下,研究的着力点还只盯在课本上、课堂上;在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全面发展、提高的形势下,研究内容还仅局限于读、写,惟读、写重要;在倡导少讲多读、引导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势下,还在研究怎样讲深讲透、怎样进行那些机械重复的训练……凡此种种,都是不合时宜的。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要看准了再研究,即确立的研究专题及所要开展的专题研究要禁得住教育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检验,永远不过时、不落后。例如:前几年我们着力研究在“快乐教学”,眼下“减负”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实施“快乐教学”是非常正确的,其根本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与发展。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是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只有减轻了学习负担,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做想做、乐干的事情,进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总是一种苦差事、一种负担,总会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研究如何实施“快乐教学”或怎样“减负”的过程中,必须把实施“快乐教学”、“减负”工程与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崇尚认真刻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从小胸怀远大抱负,通过孜孜不倦的“苦学”而成的。也只有胸怀远大的理想,才会自觉刻苦地学习,才会视“苦学”、“负担”为“乐事”。如果抛开这一点,片面地研究“快乐教学”和“减负”问题,教学就容易出偏差。

(五)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突出学科特点、年级段重点,又要注意和以往的研究专题相联系。

研究专题突出学科特点、年级段重点,这样的专题研究才具有实效性,大家才会觉得研究有用处。研究专题注意和以往的研究内容相联系,这样既能够使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又容易像“滚雪球”那样摸索出整套、成系列的研究经验。例如:1997至199年,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段开展了《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施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课题研究。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是和新调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精神相吻合的。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课堂阅读教学”是这项课题实验框架的枢纽──只有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效率,才有可能节省出教学时间用于组织开展课外自主阅读、写读书笔记的活动,才有可能实现“得法于课内,以课内带课外”的良好愿望,“在读中学写、以读带写”的目的才会真正得以实现。为此,继《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施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课题实验之后,于1999年9月,我们又确立了《深化改革,实施优化教学,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及效率》这一研究专题,准备在高年级段用两年时间从以下几方面(简称三个“优化”、五个“加强”)着力进行研究: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重视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3.优化教学指导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加强读的指导,加大读的力度,充分发挥读的多功能作用。

(2)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把理解语言与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3)加强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发散点,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

(4)加强学生动手方面的训练,把标划、批注、绘画、书面回答问题、扩写、补写等融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

篇8

一、巧妙整合,让段落“厚”起来

人教版《语文》教材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围绕主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因此,教师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以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结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甚至加以创新式的开发后再实施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写动物的课文,其中有两篇都是写白鹅的。尽管两位作者的国籍不同,但不约而同地都选择通过描写白鹅的步态来表现其“高傲”的特点。笔者发现《白鹅》中“净角”一词,学生比较陌生,由“净角出场”去想象白鹅形象更是困难。而《白公鹅》一文中“它走起路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正是对“净角”白鹅步态入木三分的描写。因此,可以把这段话整合到《白鹅》的教学中,完美解决“净角出场”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还可播放京剧“净角出场”的录像,并顺势追问:“同一个意思,为什么这位俄国作家写得那么细致生动,而丰子恺先生只用了四个字?”由此学生悟出并为祖国的国粹而自豪。在随后的对比朗读中,学生融情入趣、绘声绘色。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体会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也就顺利达成。

相同内容的整合可以让段落教学变得丰富、厚实。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供整合教学的内容极多,可以是同一单元,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甚至可以是课外的。如在教学新课时,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将以前学过的课文“请”进教学中,让学生回忆所学过课文相关的优美语段。这样,使“温故而知新”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二、取舍有度,让段落“亮”起来

重视段落教学,并不意味着逢课必进行自然段的划分、逢段必进行句子间关系的分析,而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突出语文训练的重点。如有的课文自然段的段式结构明显(总分段、过渡段、并列段、因果段等典型段式),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只需抓文章的写作方法,还有的只要抓住全文的重点段落即可。教师既要强化段落训练的意识,又不能面面俱到。唯有如此取舍有度,让段落“亮”起来,段落教学才是个性鲜明、清爽利落的。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中年级段的教学目标要求,采用以教引路、导引学法的方法。教学第一个事例“飞蛾求生”时,引导学生圈画词语,抓重点语句谈感受,读懂什么是生命。再回忆是怎样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并在回顾、讨论、整理得出学法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瓜苗破土、心脏跳动”事例。这样,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就成了习得学法的“操练场”。学生不仅体会到生命的顽强,还收获了并列段式的学法,在反复“练兵”中达成了学习能力的正迁移。

三、整体感悟,让段落“实”起来

选入小学《语文》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阅读、写作的典范,其中有不少语言更是精妙绝伦。静心品读,感悟作者如何凭借微妙的形式表情达意,无疑是—件让人赏心悦目的快事。然而,倘若将这些语言从段落中剥离出来单独欣赏,便无法领略其精妙所在。因为语言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师要有全局观念,顺着作者的情感主线,引领学生踏上“寻宝”之旅,尽情享受语言焕发的无穷魅力。如《花的勇气》一文中“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奈、遗憾。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整个片段,感受其情感的总基调,然后逐句品悟。这样,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俯瞰”,明白了这段话是围绕着“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来写的,深切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而作者对情感失落的大力渲染,正是为了给下文见到花儿开放时的情绪激昂做铺垫。联系整个段落来感悟、品味,无声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再现了文章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

篇9

【关键词】小班化;阅读;阅读教学;高段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英语教学的目的更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一般只要求学生能看图识字,读懂简单的小故事。中年级英语的阅读慢慢有了阅读技巧的渗透,要求学生能运用一定的方法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高年级英语阅读很大程度上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测试,需要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解决阅读当中的障碍。我们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我们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要达到二级目标:能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因此在现有的小班教育的环境下我们要在正确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材料过份依赖教材,内容单一。

2.阅读材料难度不符小学生水平。

3.忽视阅读技能技巧训练。

4.阅读重点在词句操练上,忽视语篇的整体理解。

5.注重阅读练习与结果的反馈,忽视阅读过程的指导。

6.只注重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存在如上多的问题,其中有许多是可以用先进的小班化的教学理念,在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中,改变教学及学习策略来进行调整的。所谓的“小班化”教学是以一定教学价值论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个性的落实与延伸。“小班化”教学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小班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合作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归纳几点阅读教学的方法

1.注重任务型教学,使用分步进行语言项目训练。教师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达到“四会”要求)功能句等语言项目分步进行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和交际性操练。

①借助图片、实物、教具等进行单词认读。通过形式多样的机械操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②将新的语言功能句呈现给学生,依据小班的特点分层设计小任务予以训练。这一环节要注意的是:句型的呈现要借助情景的创设而进行;要将活泼有趣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任务的设计要有较强的目标性、序列性和整体性。如围绕Asking the way这个主题中的句型“Excuse me,where is the…?How can I get to the…?”以及应答句,教师可设置如下场景:利用课桌和标牌在教室前方模拟设置街道和十字路口,让学生在其中走走说说,以增强对下列短语和句子的感知:go straight for five minutes,turn right/left at the cinema,it’s on your right…在学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以下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A.听对话录音,在所给的交通线路图片上标出某一特定地点的位置;B.根据提供的地点图片,回答问题;C.看城市交通图,听录音,猜猜“他在哪里”;D.根据画面情景,用所学的句型编对话。以上任务从听、做、说、猜、编等维度精心设计,由易渐难,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这样的任务型教学更适合在小班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更大的时空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学习。

2.用朗读促理解,充分关注学生的朗读。语文教学中非常强调朗读,英语同语文也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大量地读必然能给孩子带来语感的提升。

3.以语篇为单位综合训练,强化综合语言能力。与中低段学生的兴趣培养、渗透阅读技巧的阅读教学目标不同,小学高段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解决障碍,发挥主体作用,因此高段的阅读教学更应注重强化综合语言能力。

篇10

关键词:片段;连贯;具体;谋篇布局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43-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有如下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而事实上,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从低年级升上来,一下子就接触到了作文。由于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语言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从低年级段的写话要求,一下子过渡到作文,显然作文教学就成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处于三年级年龄阶段的孩子,一方面他们爱说、想说,喜爱表达,可却由于方法不当,思路不清,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感悟;另一方面,当他们面对作文,每次总是苦思冥想,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为此,笔者将中年级学生作文起步教学视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进行了研究与尝试,设计一些好的训练内容,实施优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怕作文,乐于作文。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夯实基础,练写片段

写好片段是写好成篇作文的基础,因此,教三年级学生写好片段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片段是由几个相互关联的句子组成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从整体着眼,选取"句子"为切入点,进行分项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1把句子写连贯。组成一段话的句子间是相互关联的,但学生开始作文时,往往东拉西扯,天上一句,地下一句,不知所云。笔者从一开始就注意纠正这种情况。让学生一开始作文就要有所用心,思维受到一定的控制,所写的句子之间要连贯,有联系。根据心理学中"先入为主"的原理,笔者采用以下方法,让"句子之间的联系"意识在初学写作的儿童心中"先入为主"。

(1)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理解"联系",不是向学生讲解名词术语,而是根据儿童形象思维的优势,让学生从具体句子中获得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2)写出句子之间的联系。任何技能技巧的形成仅仅停留于对知识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作文尤其如此。学生懂得了句子间应有联系后,紧接着就要进行具体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句子之间各种各样的联系。笔者选取那些学生熟悉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口头训练。接着进行书面写话练习。

1.2把句子写具体。"具体"二字是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作文的重点要求,为达成这一目标,在三年级指导片段作文时就要着手解决"具体"的问题。句子写具体了,作文才能写具体。

(1)练习扩写句子。刚步入中年级的学生,其课外阅读量还不多,语言表达也比较简单,通常能将一句话说清楚,但不能对其进行具体描述。鉴于此,笔者就经常将写句子练习溶于阅读教学中,关注课文中的一些语句,捕捉写点,供学生练习。

(2)学习仿写句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课文中许多好的句子,是学生进行模仿的好材料。

2.循序u进,谋篇布局

2.1组"段"成"篇"。 在学生掌握了写段的方法后,笔者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从"局部到整体"进行篇的训练。

2.2想象续编。爱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

2.3读写迁移。叶圣陶语:"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应活用课文,使教学完成从课内到课外,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形成开放的态势,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些。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仿照课文学写作文,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都清楚,三年级作文仅仅只是起步。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仍需努力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要找出好的训练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严格训练。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生作文辅导》2010年第12期 《中年级作文起步教学谈》 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