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篇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重者可以出现频繁抽搐、昏迷、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甚至导致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1年3月—4月份我院共收治175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19人为危重患儿,符合卫生部《2010版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男性16例,女性3例,1例入院后60分钟内经抢救无效死亡,18人治愈,年龄1.5岁—3岁。

        1.2 临床特点:19例均有发热其中体温37.5—38.5℃,14例≥体温38.5℃,均出现频繁抽搐、昏迷、呼吸困难。

        1.3 治疗及转归:按照2010版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大剂量使用甲强龙冲击,丙球,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措施后,使用时间4—7天,除1例入院60分钟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8例危重患儿全部治愈。

        2  护理体会

        2.1 严格消毒隔离,做好预防交叉感染: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温湿度适宜;门把手、桌面、床栏、地面等以消毒液喷洒消毒;患儿用过的物品及其排泄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不宜浸泡的如衣被在日光下暴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手卫生,接触患儿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抽带示做好消毒,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2.2 做好急救护理工作,严密观察病情:为了应变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发生,我院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抢救小组,备齐急救器械和物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糖、动脉血氧饱和度得变化,当患儿出现口唇紫绀、呼吸急促、或呼吸变慢,心率不齐,心率增快、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气管插管准备,随时配合医师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等抢救措施,准确记录出入量,限制液体入量,达到出入量平衡。

        2.3 做好高级生命支持工作:对于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妥善固定气管插管;保持气囊压力适宜,气道湿化,温度适宜,呼吸道通畅,适时按需吸痰,严格无菌操作,肺出血期禁止气道吸痰。严格观察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效果,患儿有无人机对抗,每日查血气分析观察患儿氧合的情况,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按需调节呼吸机模式及各项参数,观察有无气胸及患儿插入性感染的发生,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各项参数的变化,及时处理呼吸机报警。

篇2

The effect of holistic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hernia was observed

Wang ruihong(Linyi people's hospital of hedong district, linyi city27603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olistic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hernia.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7, 410 children with hernia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0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olistic nursing.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olistic nurs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A hernia

【中?D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01

小儿疝气在小儿外科中很常见,治疗时主要采用手术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患儿会在腹股沟处出现时大时小的包块,在站立、哭闹等腹压改变时包块会变大,患儿年龄增长其疝囊也会增大,会产生嵌顿和绞窄,需要及时的治疗。整体护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对疝气患儿围手术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疝气患儿4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05例,男110例,女95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2±1.9)岁,观察组205例,男120例,女85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6.0±1.6)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手术前:于术前8h禁食禁水,避免患儿在术中出现呕吐,及呕吐物流入气管导致患儿窒息。在术前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避免出现感冒和咳嗽症状,保证小儿的休息。在术前擦洗手术部位,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术前恐惧、焦虑。(2)手术中:调整手术室温度,帮助患儿摆好手术,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3)手术后:对患儿手术切口进行护理,避免患儿弄掉伤口上的纱布,或是大小便弄脏纱布,形成感染、化脓。使患儿保持正确的睡觉,避免尿液使伤口发生感染,观察患儿体征,若出现淤血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术后,麻醉效果消失后,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给予患儿安抚,转移患儿注意力,必要时可使用镇静药物,保证患儿得到充足的休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和治疗效果,患儿疝气症状消失为显效,患儿症状有明显减轻为有效,患儿疝气症状未减轻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9.7±2.6)d,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为(7.0±1.8)d,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12.225,p=0.000)。

3 讨论

小儿疝气多发于小于1岁的幼儿,可能会产生发热、剧烈呕吐、血便等。小儿疝气患者年龄较小,心智尚不健全,在接受手术治疗时,会对医院、手术室等陌生环境产生害怕和抵触的情绪,患儿在住院时会有哭闹、不睡觉等情况,这对手术治疗和患儿的术后恢复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护理模式的发展,临床护理变得越来越人性化,整体护理可以在术前帮助患儿及其家属了解手术和护理的相关知识,在缓解患儿和其家属的焦虑,增加手术配合度,并且在术后通过对患儿心理护理,转移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疼痛度,让患儿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同时通过对患儿伤口的及时护理,可以减少患儿感染的发生,帮助患儿更快的恢复。患儿在接受手术时会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整体护理可以对患儿和其家属进行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手术,加快术后恢复[2]。

篇3

【关键词】危重症; 手足口病;儿童;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58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重者可以出现频繁抽搐、昏迷、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甚至导致死亡。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危重症患者6例,其中2例均有频繁抽搐、昏迷、呼吸困难,均应用呼吸机,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各种管道的护理,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观察用药效果,做好消毒工作。6例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全部治愈。

1.2临床特点:6例均有发热其中体温37.5―38.5℃,14例≥体温38.5℃,均出现频繁抽搐、昏迷、呼吸困难。

2护理观察

2.1期症状:手足口病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在2~7 d,症状较轻的可以不治而愈。但是症状严重的则表现为突然发病,患儿会出现低热。皮疹在1~2 d后会出齐,由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变为卵圆形,里面会有浆液,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破溃,而且继发感染不多见,并会在2~4 d后吸收干燥,脱痂后即痊愈,不留疤痕[1]。

2.2对皮疹观察和鉴别:对手足口病的鉴别要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等的仔细鉴别,分辨。观察:出现水痘,水痘一般呈向心分布,主要会出现在头、面、胸、背部位,继而向四肢扩散,而出现疱疹,一般出现在咽部,水疱似针眼大小,为豆状水疱,不会出现其他部位的皮损。而手足口病主要会出现在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等部位显现皮疹,皮疹为红紫色,少数患儿红疹蔓延至四肢、臀部以及躯干部[2]。

2.3对口腔黏膜观察:患儿的主要发病表现为口腔唇内、两颊黏膜、舌边软腭等出现红疹和疱疹,破疹后会转变为口腔溃疡,增加疼痛感,进食会受影响,流涎、疼痛,患儿会出现拒食、哭闹的症状。

3护理体会

3.1严格消毒隔离:该病主要通过患儿以及病毒携带者进行传播,一旦确诊,对患儿以及疑似患者应该采取隔离措施,对其单独安排病房。对于与其密切接触的人员需经过7~10 d的隔离期。并做好呼吸道以及接触隔离的措施,病情较轻的可在室内活动,但是需要严格陪护和探视。要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畅、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并定期开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对室内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d,地面用优氯净溶消毒2次/d,床头柜以及椅子用优氯净擦1次/d。患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对其使用过的病床以及桌椅等进行彻底消除清洗,对其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清洁、灭菌。

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记录其变化,对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在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的同时,患儿精神状态的变化也不容忽视。观察患儿口周皮肤黏膜颜色;监听其肺部呼吸音以及心音;患儿是否存在呼吸急促、咳嗽、喘憋等症状,对肺部听诊,是否有无湿音,患儿咯痰时,观察其痰液的色质等。并在输液时,对输液速度进行控制,保持在10 ml/(kg?h)。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心率大于140次/min,甚至呕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症状时,应仔细检查,防止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出现[3]。

3.3做好急救护理工作: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抢救小组,备齐急救器械和物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糖、动脉血氧饱和度得变化,当患儿出现口唇紫绀、呼吸急促、或呼吸变慢,心率不齐,心率增快、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气管插管准备,随时配合医师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等抢救措施,准确记录出入量,限制液体入量,达到出入量平衡。

3.4做好高级生命支持工作:对于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妥善固定气管插管;保持气囊压力适宜,气道湿化,温度适宜,呼吸道通畅,适时按需吸痰,严格无菌操作,肺出血期禁止气道吸痰。严格观察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效果,患儿有无人机对抗,每日查血气分析观察患儿氧合的情况,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按需调节呼吸机模式及各项参数,观察有无气胸及患儿插入性感染的发生,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各项参数的变化,及时处理呼吸机报警[4]。

3.5输液管理及用药的护理:危重病手足口病的患儿每天必须使用大量抗感染、抗病毒、补充电解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高渗性的药物,增加了静脉穿刺及血管保护的难度,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输液管理,选择弹性好,较粗直的血管进行注射,选用交替性注射法,使血管在注射药物之后有间隙时间得以修复,增加血管的使用寿命。对于危重症患儿临床上大多会使用甲基强的松龙,但甲基强的松龙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胃溃疡合继发感染的发生,所以在临床上会使用护胃药,如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药物在前,危重症患儿根据指南使用丙种球蛋白,使用此种药物前后必须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与其他药物混输,在输液前30min内速度宜缓慢并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发心肌损害的患儿根据患儿病情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控制出入量[5]。

3.6做好基础护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口腔内有疱疹溃疡的患儿根据医嘱直接给予涂西瓜霜,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减轻疼痛,促进创口愈合;保持臀部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尿便,有导管尿管的患儿做好尿道口护理,有疱疹的部位根据医嘱予以涂药,如阿昔洛韦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有胃管者给予进行少量多餐的营养丰富的流;体温升高的患儿,为防止引起脱水,适当补充水分。

4小结

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发生的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迅速性,危重性让医务人员始料不及,所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做好急救措施,急救后的生命支持及用药护理,基础护理及预防交叉感染是护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要关爱患儿,做好患儿心理工作,消除其恐惧感,保持患儿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稳定的情绪,避免引起患儿苦闹而阻碍病情的治疗,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蒋蓉芝.机械通气呼吸道管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70-7.

[2]游俊 邓昌惠 李有香.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救治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0):294

[3]赵雪频.4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护报,2010-3 47-49

篇4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重症型)  救治护理

        我科2009年-2010年9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6例,年龄在2个月-4岁,男27例,女19例。死亡4例,在1岁左右。现将救治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

        1.1患儿,男,11个月,因发热,皮疹,伴呕吐,易惊2天,发绀半天以手足口病(危重症型)收住。入院时T36.8℃,HR165次/分,R42/分,BP128/70mmHg,SPO282%(吸氧下),一般情况差,神清,精神极差,手足可见散在红色皮疹,咽充血,口唇及四肢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啰音。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入院后立即给米力农改善循环,甘露醇脱水,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患儿病情危重,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立即给面罩加压给氧,缺氧中毒征无改善,面色青紫,鼻扇、。BP92/47mmHg,立即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导管口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面色青紫,SPO260-70%,抽气样呼吸10-20次/分,给抗休克处理,给多巴胺改善循环,呋塞米利尿,激素等治疗无好转,心肺复苏,抢救无效死亡。死于呼吸循环衰竭,肺出血。

        1.2患儿,男,4岁,咳嗽发热7天,发现手足、臀部皮疹3天就诊。入院时T38℃,HR130次/分,R38次/分,BP105/66mmHg,一般情况差,神志清楚,烦躁,激惹、惊厥2次,对周围人群反感及恐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充血明显,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呕吐,咽拭子培养EV71阳性 6.15×104拷贝,大便EV71阳性。确诊为手足口病(重症),经过积极的救治护理,1周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症状消退病情痊愈出院。

        2  救治

        2.1抢救危重症手足口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指标:体温、精神状态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受累情况。

        2.2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根据循环、血压的变化可用山莨菪碱,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酌情用利尿剂。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3出现神经系统受累,降低颅内压给予甘露醇0.5-1g/kg/次,4-8小时1次,静脉给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及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1-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1-2次。

 2.4出现心率、呼吸衰竭时,认真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时可使用机械通气。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防止肺水肿及肺出血。

        3  护理

篇5

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部分患儿可出现急性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其病死率较高[1],3岁以下的儿童是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2]。近年来手足口病呈爆发趋势,并且危重病例增多。社会上对手足口病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当家属得知患儿确诊为手足口病便惊慌失措,焦虑、易怒。家属是患儿最重要的看护者,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否良好,直接或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3]。我们通过向患儿家属提供宣传资料,病区走廊、宣传栏内悬挂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和针对患儿家属的知识层面,进行口头宣教和健康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实施心理干预的原因

1.1 家属相关知识的缺乏:虽然人们知道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对其具体临床表现并不真正了解,盲目猜测,有些患儿家属发现孩子出一个痘痘便来医院检查。有些病例已有重症倾向,家属尚未意识。

1.2 患儿年龄小,表达能力差:手足口病危重症病例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患儿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病情,如患儿病情变化快,突然加重,家属不能理解接受。

1.3 一孩化:现在孩子较少一个孩子约有6个甚至更多的大人宠爱,家属过于重视,对医院的治疗陪护制度不理解,甚至和医护人员产生冲突。

1.4 对检查化验和用药的顾虑:患儿住院期间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如腰穿等,一些危重症倾向的患儿,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等,患儿家属怕留后遗症而不能接受,拒绝执行。

2 实施心理干预的措施

护士应与患儿亲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口头宣教,图文宣教,示范宣教,电话回访指导,心理疏导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如指导家长做好病情观察,平时患儿用过的被褥衣物等应勤洗,勤晒,居住环境应勤通风。教会其六步洗手法、口腔、皮肤护理及饮食调理的方法等。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有助于患儿疾病的诊疗与康复。

3 心理干预过程的体会

干预者与预者应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家长正视现实,让他们了解真实信息、真实情况,感到心里有“底”。给患儿家长提供心理支持时,要坦诚,避免虚假安慰,让他们感到不是哄骗或隐瞒什么,从而增强患儿家属的信任感。当个体茫然不知所措时,帮助其分析情况,建议具体行为步骤。

4 总结

通过心理干预可帮助患儿家属学会新的应对技巧,提高自我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可加速心理状态恢复,甚至超过应激前的功能水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对象也由单纯的个人扩展到家庭[4]。心理干预使手足口病患儿家属对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减轻其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面对患儿的疾病与配合治疗,有利于患儿的康复与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谢媛琪,欧利,崔智娟.认知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8B):2077-2078

篇6

【关键词】危重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危险因素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危重患儿救治过程中常见而复杂的病症,病因繁多,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目前已成为儿童危重症死亡的主要探讨课题,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文对MOF死亡的96例病例总结分析如下,为MOF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10年6月我科参与救治的重症病房的96例MOF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患儿入重症室时或住院期间发生MOF,死亡52例,死亡率54.2%,其中年龄 1~12月27例,1~3岁16例,3~12岁9例。

1.2方法重症患儿入院24h内测心率、呼吸、血压、血生化、血常规及血气分析,同时了解患儿腹胀、肠鸣音及消化道出血情况,严格按《婴儿及儿童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的建议》评估患儿器官功能衰竭情况,对各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年龄组的死亡例数,病种分布及与衰竭器官的关系。

2结果

2.1MOF的病死率与年龄的关系MOF患儿0.1~3岁组病死率为82.7%,明显高于3~12岁组患儿(病死率17.3%),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

2.2MOF的病死率与原发病的关系52例死亡患儿中,原发病分别为重症肺炎16例,败血症4例,颅内感染7例,颅内出血5例,顽固性心律失常4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2例,重症病毒感染2例,肾功能衰竭2例,顽固性DIC 3例,各类休克4例,重度营养不良2例,腹泻合并重度脱水1例。

MOF的病死率与衰竭器官的关系(见表1、表2)

从表1可见,器官衰竭频率最高的是肺脏,明显高于肝、肾、脑、血液,但其病死率却很低;表2可见,MOF累及的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3个器官与4个器官衰竭时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32.64,p<0.01),2、3、4、> 4个器官功能衰竭的病死率分别为12.0%、55.6%、77.8%、100%,MOF总病死率高达54.2%。

2.3 MOF死亡率与危重病例评分的关系MOF患儿衰竭的脏器越多,评分分值越低,病情越危重,死亡率越高。

3讨论

3.1 MOF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打击后,同进或序贯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它是导致危重症患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疾病过程中。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婴儿期死亡率占儿童死亡中的首位,达51.9%,肺炎及败血症又占38.5%,各种感染、休克、颅内出血、顽固性心律失常等是死亡的常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与这一年龄阶段小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代偿储备能力差有关。患儿一旦受到感染或创伤的打击,极易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乃至死亡。其次,这一群体小儿免疫功能低下,影响机体对感染及创伤的反应能力,增加了感染易感性,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的危险性增加,患儿预后更为凶险。因此必须加强对这类患儿的观察护理,尤其是婴儿期呼吸道疾病的预防,积极防止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的发生。

3.2 MOF最早最常累及的器官是肺脏,肺脏在MOF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与急性呼吸衰竭所致严重低氧血症有关,它可引起全身其他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内环境紊乱、氧自由形成、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等,进一步加重其他器官功能的衰竭,因此改善通气,保证足够氧供,积极治疗肺部原发病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尽早给予人工机械通气。MOF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及衰竭的器官数,病死率随累及器官的数目增多而升高,当3个器官功能衰竭时,病死率达55.6%,故做好重要脏器的支持保护,在危重患儿的救治过程中极其重要,是防治MODS的关键之一。肺脏衰竭虽最常见,但其病死率低,相反脑、肝、肾衰竭虽低,但病死率却高,提示不同器官功能障碍、衰竭对愈后有不同的影响,应重视研究不同器官的相互作用及其在MODS发展中的地位。

3.3 危重病例的评分也直接关系到患儿的预后。随着衰竭器官数目的增多,病死率上升,患儿危重病例评分的分值下降,说明小儿危重病倒评分(草案)能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MOF患儿病情轻重,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及治疗的反应,本评分法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对指导临床有着重要意义。

篇7

【关键词】 危重型甲流;儿童;气胸;

2009年4月,墨西哥报道了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随后波及到全世界范围。甲型HlNl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年龄

1 资料与方法

患儿,男,2岁4个月,因“咳嗽4天,加重伴气促、喘息、高热3天。”入院。患儿于4天前接触其“感冒”的母亲及兄长后出现阵发性单声咳,伴发热,T 37.5℃,当地诊所予头孢类等药物治疗,仍反复发热。3天前咳嗽加重,呈阵发性连声咳,咳白色粘痰。当天下午出现气喘,呼吸困难,伴口唇发绀,哭闹不安,体温明显升高,最高体温39.5℃,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予抗感染、镇静、平喘、利尿等治疗,病情无改善,视病重转来我院。(患儿近1年多来易患“感冒”,因“支气管炎”在当地医院住院2次,每次均可闻及“喘鸣音或哮鸣音”,用药后均可好转。婴儿期曾有“严重面部湿疹”。)患儿起病前后其兄长及母亲均有“发热、乏力”等病史。入院时体检:T 37.5℃,R 40次/分,HR 180次/分,体重12Kg,血压因极度烦躁不安无法测出。神志不清,烦躁不安,低流量吸氧下面色发绀,鼻翼扇动,经皮血氧饱和度76%。眼睑稍浮肿。颈软,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咽部充血,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低,对称,可闻及音调较低的喘鸣音,伴呼气延长。心率18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腹稍胀,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手足及肛周未见疱疹,指端暖。入院初步诊断:1.重症肺炎;2.哮喘持续状态?入院后给予头罩吸氧、氧气驱动雾化(布地奈德、复方异丙托溴铵)、甲基强的松龙抗炎、镇静、退热、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治疗。急查流感A+B抗原检测提示: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弱阳性(+),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阴性(),血气分析:酸碱度7.344,氧分压72.7 mm Hg,二氧化碳分压53.5 mm Hg,标准碳酸氢根27.2 mmol/L,剩余碱3.3 mmol/L。急查床边胸片:1.左侧气胸,肺组织压缩约35%;2.考虑双肺感染;3.右侧颈根部少量皮下气肿。结合病史,诊断:1.危重型甲型流行性感冒并左侧气胸;2.重症肺炎;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立即给予左侧胸腔闭式引流、留置胃管鼻饲奥司他韦、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患儿呼吸仍急促,反复血氧下降双肺呼吸音稍低,可闻及大量喘鸣音及少量湿性啰音,左上肺背部听诊呼吸音减低。患儿呼吸困难明显,多次复查血气分析均提示氧分压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予性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模式BIPAP,采取保护性通气策略,低潮气量6~8 ml/kg,高呼吸频率35次/min,呼气末正压4 cmH2O,初始吸氧浓度60%。期间保持呼吸道通畅,予咪唑安定、枸橼酸芬太尼镇静、松弛呼吸肌,避免人机对抗,逐渐调低吸氧浓度和PEEP,改为SIMV模式后予拔除气管导管,撤离呼吸机,上机时间72h。

3 讨论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可通过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但少数病例病情严重,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识别危重症病例并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3.1 诊断方面。

3.1.1 尽早识别并诊断:我国“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提出儿童、老年人、妊娠妇女及免疫功能缺陷人群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本例患儿年龄为2岁4个月(年龄

3.1.2 肺部的改变 2009年我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3]:72.3%住院甲流患儿出现肺炎,其中30例(5.1%)合并气胸、纵膈气肿或皮下气肿(排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者)。在死亡的19例患儿中,10例死于严重肺炎、ARDS和呼吸衰竭。本例患儿入院时肺部喘鸣音极为明显,掩盖了左侧呼吸音减弱的表现,急查床边胸片见左侧肺组织压缩约35%,双肺可见多发散在的斑片状模糊影,提示左侧气胸及双肺感染,提示危重症甲流患儿在出现呼吸困难时,除考虑合并重症肺炎、ARDS外,需尽快完善胸片等检查排除肺气漏。

3.2 治疗方面。

3.2.1 奥司他韦使用 目前认为奥司他韦给药时间最好在发病36 h或48 h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4]。本例患儿入院时已发病超过72h,我们仍给予了奥司他韦治疗,5 d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复查抗原转阴性,进一步验证危重症患儿中即使发病时间超过48h也应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

3.2.2 抗生素的使用 国内外研究表明,约26.3~30%甲流患儿合并有细菌感染明[5,6],重症患儿以肺炎链球菌及卡他莫拉菌为主,危重症患儿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为主。本例患儿入院时及行痰培养检查,除及时按疗程使用了奥司他韦外,针对重症肺炎,经验性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根据痰培养提示肺炎链球菌生长选择敏感抗生素,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

3.2.3 呼吸机使用 患儿入院时已出现低氧血症,所以我们在予以高浓度吸氧、解痉、平喘等治疗的同时,予急查床边胸片,结合检查结果迅速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气管插管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很快纠正了低氧血症,不仅治疗了原发病,缩短缺氧时间,也有利于保护肝、肾等全身重要器官功能,防止病情向MODS进展。重症肺炎及ARDS是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表现形式。早期无创或有创呼吸支持,可避免缺氧导致二次打击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是提高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的关键[7]。

把握时机,尽早撤机:患儿上机72h后在各参数均为低水平的条件下,拔除气管插管,撤离呼吸机,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同时避免上机过程中应用镇静剂影响对患儿病情的观察。

3.2.4 其他 治疗过程中给予人静脉免疫丙种球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综合营养支持为成功救治奠定了基础。

3.3 综合治疗

3.3.1 医护人员:本例患儿在救治过程中涉及检验科、影像科、心胸外科等科室,在多方共同配合下完成救治。同时,本科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也非常重要,抢救期间患者可能出现能量供给不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继发感染等问题,护士的细心护理与医师的精心医治帮助患儿度过难关。

3.3.2 诊疗中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严格分区、隔离,对医护人员采取二级防护,避免了二次感染。

4 结论

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少数重症病例可因呼吸系统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疫苗接种史防控流感的主要方法。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缓解流感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排毒时间,并且可能降低病死率。在甲型HlN1流感流行季节,如出现呼吸道症状,并出现有呼吸急促、呼吸增快或喘息等症状,要及时行流感病毒检测及X线胸片检查,早期使用奥司他韦抗病毒、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是降低危重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Dawood FS,Jain S.Finelli L,et al.Emergence of a novel swineorigin influenza A(H1N1)virus in humans.N Engl J Med,2009,360(25):26052615.

[2] 石敏,何万军,周亮,等.湘西地区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儿4例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1617

[3] 甲型H1N1流感临床病例调查协作组.2009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儿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0):733738

[4] Pandemic Influenza Experts Advisory Committee (Japan).Guideline for Antiviral Drugs [EB/OL]. [200703 26]. http :// mhlw. go.jp /bunya/kenkou/kekkaku kansenshou04/pdf/09e10. pdf.

[5] 柏振江,谢敏慧,李莺,等.儿童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临床比较。临床儿科杂志,2011,29(6):522527

篇8

【关键词】儿科;危重症;全肠外营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03-02

全肠外营养(TPN)指完全从胃肠道外途径供给患者每天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使患者在不进食的情况下,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TPN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通过全部胃肠外途径供给营养素,包括静脉、动静脉导管、肌肉、皮肤和腹腔,通常是经静脉途径;另一方面是指全面营养素的供给,包括各种营养素成分及其合适的供给量。全肠外营养是一种治疗方法,不但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氨基酸和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防止或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促进康复,还可使机体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氮正平衡、伤口愈合和体重增加[1]。我院收治1例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合并严重脓毒症患者采用全肠外营养治疗,现报道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3岁,因腹痛呕吐伴发热7天入院。入院时呈急性病容,精神软,反应差,T 37.4℃,P 160次/分,R 50次/分,BP 78/50mmHg,心肺听诊无殊,腹软,脐周有压痛,未及包块及皮疹。四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秒。腹部立位片示“中腹部肠管扩张,可见液平面”。入院后予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较多淡黄色渗出液,全小肠节段性扩张水肿出血,术后诊断: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患儿入院后即在抗感染等治疗前提下禁食,全肠外营养治疗,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

2 全肠外营养成分

全肠外营养成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及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该患儿氨基酸从开始的0.5g/kg,逐渐加至2.5g/kg;脂肪从0.5g/kg逐渐加至2g/kg;糖与脂肪供能的热卡比值基本维持在1.5~2;1之间。钾离子按1~2mmol/kg/d,钠离子按2~4mmol/kg/d提供,参照血电解质检查结果进行调衡。同时补充水溶性维生素(水乐维他)和脂溶性维生素(维他利匹特)和微量元素(安达美)。

3 护理体会

3.1 导管选择与置管方法 由于儿科病人受到静脉给液总量的限制,全肠外营养的浓度和渗透压比较高,所以我们选择了中心静脉为营养液给药途径。选用Arrow International Inc.公司20G,12cm长的中心静脉置管包,于右股静脉进针,运用赛尔丁格方法放置中心静脉置管。局部敷料覆盖固定。

3.2 输注方法 全肠外营养输注有持续输注和循环输注两种(1)持续输注法:为住院病人常用方法,即当日配制的营养液在24小时内均匀持续输入,故需计速滴入,防止过快或过慢。在快可出现高血糖非酮性昏迷和高渗性利尿,或因氨基酸输入过快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过慢则完不成一日输液量,不能满足病人每日热卡及电解质要求。(2)循环输入法:即24小时中停止输液10小时左右,这种方法适用部分肠外营养治疗患者,晚上输注营养液,白天可进行其他治疗及康复活动。本例患儿为危重症儿科患者,我们选用了维持输入法,有利于患儿对营养的充分利用和内环境的稳定。同事监测血糖,本例患儿血糖稳定在6到11mmol/L之间,没有大的波动,可能与肠外营养液的均匀输入有关。

3.3 营养液的配制 不管是全合一还是传统输注方法都存在营养制剂间混合的问题,将数十种营养混合在一起,各种制剂之间的相容情况是一个复杂事件。溶液的稳定性不好,配制不当,会产生不溶微粒,不溶的微粒含有能引起变态反应的蛋白。且脂肪颗粒很不稳定,易受pH、电解质等的影响而受到破坏。我们选择了全合一的输注方法,即将每日所需营养装入3升袋中混匀后输入病人体内。配制时在严格无菌操作的前提下按照以下次序进行配置操作:①先将医嘱中的葡萄糖注入3升袋中;②第2步加入电解质和微量元素;③再加入氨基酸;④将维生素与脂肪乳混合后注入3升袋中。整个配制过程避免剧烈摇晃,以自然混匀为原则,以避免脂肪颗粒的破坏。电解质主要通过离子的催化作用和浓度来影响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不宜直接将电解质与脂肪乳剂相混合。同时,当液体的pH值下降至5.0以下时,脂肪乳剂即失去稳定性而发生凝聚[2-3]。而我们如上的顺序,避免了脂肪乳与酸性的葡萄糖液(pH 值约3.5~5.5)及电解质的直接混合,从而保证了肠外营养液的稳定。配好的液体自然混合后,贴上标记卡片(姓名、床号、配液日期)。

3.4 输液过程中的观察

3.4.1 观察患者的神态改变,有无水、钠潴留或脱水,有无低钾、低钙的表现,有无发热。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

3.4.2 应力求均匀输入营养液,以防高血糖的发生;使用输液泵,便于调节速度,当需要停止含高渗葡萄糖的营养液时,应缓慢减速或由外周静脉输入等渗葡萄糖营养作为过渡,以防止发生延迟性低血糖[4]。

3.4.3 测定血糖及电解质浓度,为TPN的配方提供依据,定期了解肝肾功能,作血气分析。

3.3.4 静脉导管护理:静脉营养管能为患者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营养,也是一条感染而产生其危险并发症的通道,应精心护理,做到静脉营养管每日更换,严防空气进入。穿刺点敷料每日或隔日更换,严防导管脱出和拆管[5]。

全肠外营养的普及和推广,极大地方便了患者,让更多的患者特别是儿科危重症患者受益。儿科危重症患者往往处在高分解高代谢营养状态,对热卡及各营养物质的需求比较高。患者在不能经口摄取营养和肠道消化的情况下,保证了营养的供应,为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护理上要注意配方及配置方法的合理,尽量选择中心静脉输入,在输注时注意观察病情,预防和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做好静脉导管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江志伟.肠外营养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12,761~765.

[2] 龚姝,申文武.肠外营养的实施与护理进展.华西医学,2008,23(5):1191-1192.

[3] 段辉,吴锦秋.影响全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因素分析.医药导报,2004,9(23):691.

篇9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重症; 前瞻性管理; 效果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1]。少数患者病情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发生肺水肿、肺出血以及循环功能障碍乃至循环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2]。因此,对手足口病进行前瞻性管理,早期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转至抢救房,及时进行抢救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手足口病800例,男510例,女290例,年龄5个月~8岁,入院诊断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诊断为重症手足口患儿210例,其中2010年6月-2011年5月重症手足口患儿100例,年龄1~4岁,呼吸机辅助治疗20例,死于肺出血的4例,自动出院2例,60例发生循环功能障碍,38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5例患儿出院时有后遗症,需要康复治疗;2011年6月-2012年5月重症手足口患儿110例,年龄7月~6岁,呼吸机辅助治疗30例,死于肺出血的1例,自动出院1例,62例发生循环功能障碍,50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例患儿出院时有后遗症,需要康复治疗;其他患儿均康复出院。将2010年6月-2011年5月重症手足口患儿100例作为对照组;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患儿110例作为观察组。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入院后安排在不同的病房,按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儿进行前瞻性管理,以提高护士护理抢救手足口病的整体水平。

1.2.1 环境 科内核心小组根据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定好几间病房作为危重手足口抢救病房,入院患儿均先由总住院医生或科主任评估患儿病情后安排床位,如患儿出现精神差、惊跳、呕吐、四肢抖动等神经系统损害或四肢冰凉、皮肤出现花斑等循环障碍以及患儿体温持续高热、血压高或低等都为重症即放在抢救房。普通病房的患儿病情如有以上变化,马上转入抢救房,以方便抢救。抢救房的患儿病情好转后,即转入普通病房。

1.2.2 人员 (1)患儿:根据病情不同,安排在不同的病房;(2)护士:手足口抢救病房由经过培训,小儿静脉技术好、病情观察细心、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的组长负责,新入院的或病情变化的患儿不管医生有没有开医嘱,都要第一时间给予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1.2.3 物品 (1)仪器:由固定的人员管仪器、设备如呼吸机、吸痰机等;(2)一次性物品:气管插管、胃管、留置针等保持在备用状态;(3)药物:手足口病抢救药物:甲基强的松、力月西、丙泊酚、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申请作为科内的基数药品,以保证及时用药。并设立手足口病抢救仪器、药物、一次性物品的清点本子,每班清点,保证在备用状态。

1.2.4 培训、病情观察及持续改进 理论培训:全体护士参与培训及考核,主要内容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及《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重点考核内容是如何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与危重症手足口病以及如何处理等,对新入科的护士加强培训的力度。静脉注射、抽血能力的培训:请儿科护士长讲课(扰动脉抽血);请科内静脉注射技术的护士传授技术,并加强训练。并规定所有手足口病患儿入院后马上给予留置静脉留置针,危重患儿留置两条或三条管道,以防病情变化时立即得到救治。病情观察及护理重点:由于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因此生命体征监测及病情观察特别重要[3]。(1)注意神经系统表现:如发现患儿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等,马上报告医生,并按医嘱处理。(2)持续高热:持续高热可加重中枢系统的损伤,导致患儿频繁抽搐,增加了氧耗,单一的降温措施往往难以奏效[4]。如体温(腋温)大于39 ℃,持续不退时,要马上给予物理降温如戴冰帽、冰敷、温水擦浴、垫上水垫(两个交替使用),并按医嘱使用甲基强的松或丙球,尽量不用药物降温或酒精擦浴,以免发生末梢循环不良。(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min(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此时立即给予吸氧,准备好呼吸机以备抢救使用。(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min,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 s)。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遵医嘱使用多巴胺等升压、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此时不能用水垫,给予热水袋保暖,防烫伤。(5)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 mmol/L。所有手足口患儿入院后常规测血糖,如血糖高按医嘱检测血糖的变化。(6)重点药物的使用:甘露醇、甲基强的松、丙球,医生开出医嘱后,护士马上执行,不可怠慢,以防拖延病情,使用甘露醇时要在30 min内滴完,严格按医嘱时间执行。人人知晓此类药物的重要性。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严格执行双人核对,用注射泵控制,注射器及延长管标识好药名、速度、时间、执行者名字,防药物外渗,密切观察药物作用及副作用,并严格执行床边交接班。(7)上呼吸机患儿需要镇静,常用力月西、丙泊酚等,主要观察患儿的镇静情况,如患儿烦躁,表示药物量不够或静脉通道堵塞或外渗;如患儿反应很差,有可能镇静过度,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及时处理,以防患儿烦躁时发生意外拔管等。上呼吸机管道护理:记录好气管插管的长度,保持管道的固定通畅,防脱管。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定时吸痰,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肺出血病例或使用较高PEEP的患儿则不需要进行降低气道内压的常规气道内吸引,无明确气道阻塞的临床指征时不要施行气道内吸引,如要吸痰最好使用密闭性吸痰[5]。持续改进:充分发挥全体护士的潜力及聪明才智,科内发现手足口病护理中存在问题或不良事件时,全体护士进行RCA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整改,在护理手足口病过程避免了不少的安全隐患。

1.3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抢救成功率为96.4%,对照组为8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2008年以来本市手足口病疫情重,本院为预防儿科患儿院内感染。所有手足口病收治在感染科。面对大批的手足口病患儿,特别是危重症的患儿年龄小,变化快,病情凶险,临床处理困难,这使很少接触小儿的全体医务人员手足无措[6]。但为了所有手足口病患儿的健康,科内核心小组进行讨论,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采取前瞻性管理,得到满意的效果。因手足口病流行时,危重病例多,疾病发展的前2~5 d为急性期,病情变化快,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如不及时治疗,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导致肺水肿、肺出血,即神经源性肺水肿,而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是手足口病死亡的主要原因[7]。因此,本科所有医务人员提高对手足口病的重视度,进行全员的培训,使每位医务人员能早期识别危重患儿,及时进行抢救处理。前瞻性管理的优点如下:(1)轻重病房分开,使值班护士能有重点的护理观察患儿,是建立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8]。(2)手足口病抢救物资的储备是抢救成功的前提。(3)手足口病变化快,病情观察和危重患儿的及时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4)医务人员的抢救技术及护士的静脉注射、抽血技术是抢救成功重点。护理人员通过正规培训考核,专业能力准入,具备熟练的护理技能,在进行各项护理工作时动作轻柔准确,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留置一次性浅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可提高抢救率,因此加强培训是重点[9]。(5)持续改进是避免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平时护理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事件,全体护士集中讨论,如何避免,如何改进,使护士在工作中集中精神,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更好地做好手足口病的抢救护理。护理人员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直接护理者,能够掌握患儿的第一手资料,协助医生及时识别重症病例的早期征象以提高对病情进展的预见性和及早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10-11]。因此,前瞻性管理是提高手足口病抢救治疗成功的有力保证,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诊疗指南2010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2]任晓旭.重症手足口病循环障碍的识别与救治[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1):14-17.

[3]李兰娟.手足口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9-94.

[4]马洁葵,李绮慈.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3,20(4B):45-47.

[5]陶建平.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34(8):735-736.

[6]许惠敏,张曦,李玉萍,等.重症手足口病心脏超声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73-74.

[7]刘田宇.重症手足口病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2):194-195.

[8]韩梅.疑难危重患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6):1298-1299.

[9]张玉霞,罗金梅,杜焕章.心理干预对重症手足口患儿康复和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21(11):102-103.

[10]马洁葵,李绮慈.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3,20(4B):45-47.

篇10

资料与方法

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246例,男712例,女534例,5岁以下1150例,5岁以上96例。临床诊断标准:根据2009版、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为依据,普通病例1035例,重型209例,危重型2例。

健康教育与整体基础护理:⑴健康教育指导:①患儿入院及门诊就诊后,立即召集家长培训,使其家长提高对该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染方式、诊疗原则知晓率,同时要求家长掌握防治措施,居家隔离治疗注意要点和重症早期识别能力;②经培训后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要点;手足口病是怎样在人群中传播的;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家长是防治手足口病第一关;③出院、居家隔离治疗,大小便、分泌物及污染物处理措施给予指导意见和温馨提示告知书。⑵整体基础护理:①皮疹及口腔疱疹护理,体表皮疹用中药液清洗,保持干洁,避免破损和二重感染,口腔黏膜、咽峡部疱疹用金喉健喷雾剂雾吸保持洁净;②呼吸道护理,清除咽喉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③神经精神护理,对抽搐、惊厥、烦躁、神差、无力,肢体抖动者,予以吸氧,脱水降压,镇静止惊,保持安静,预防呼吸抑制窒息;④生命体征护理,按时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将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⑤大小便及分泌物处理,保持大小便通畅,患儿大小便及分泌物及污染物使用0.2%次氯酸消毒处理,切断传染源及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和再次污染。

结 果

1246例患儿,经中西药和及早的健康教育和整体基础护理,全部治愈,未出现危重病和死亡,并无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