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篇1

[关键词]YxtCMF;VFP;混合学习;教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是很多大学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之一,课程主要学习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Visual FoxPro,也会讲授关于数据库通用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这也是一门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在课程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会发现学生易于掌握感官性较强的操作性内容,而较难掌握要求概念性、逻辑性的表达式、编程等内容。本文在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中应用基于YxtCMF的混合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对象。令其在课堂下借助YxtCMF系统学习较y理解的理论性、概念性、逻辑性内容,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上机操作练习。这种混合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师生更多教与学的自由,丰富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搭建高效的师生交流通道,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 YxtCMF和混合学习

1.1 YxtCMF

“易学堂在线学习系统”(YxtCMF)由易学堂开发,是一个采用PHP 5开发,使用MySQL数据库,以ThinkPHP+Bootstrap为框架的在线学习平台系统。YxtCMF秉承E-learning设计理念,具有简单直观的界面,截至2016年12月,最新版本更新到v 3.1.0。YxtCMF系统提供免费版和授权版两个版本,两个版本都提供“线上课堂”“在线题库”“交流论坛”等基本功能,收费的授权版还提供了“直播课程”和“技术支持”功能。两个版本功能对比见表1所示。YxtCMF免费版提供的功能可以满足大学VFP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大部分教学需求,在其官方网站还提供了源文件下载。

1.2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在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柯蒂斯・邦克(Curtis J.Bonk)的著作《混合学习手册》中定义为: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混合学习也被一些学者定义为:是对所有学习要素进行的合理选择和组合,是学习效果及所有学习要素进行的合理选择和组合,使学习效果和学习项目的成本达到最优的理论和时间。时至今日,混合学习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将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3 YxtCMF混合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3.1 YxtCMF系统安装

YxtCMF系统需要安装在PHP环境的服务器当中,比如常见的Linux+Apache+PHP+MySQL或者Windows+IIS+MySQL+PHP环境的云服务器、校园网服务器或者机房服务器。出于经济性和学生登录YxtCMF系统所在场所的考虑,最佳选择是安装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和云服务器相比,这节省了租用费用,和机房服务器相比,这提供了更大的服务范围。

1.3.2 YxtCMF系统提供了线上教学功能

YxtCMF系统提供的功能可供教师和学生完成线上的教与学。

①线上课程:教师通过该功能可VFP课程教学资源;学生可查看教学资源,自学课程的重、难点内容。

②在线题库:教师通过该功能可编辑和试卷;学生使用该功能可进行线上答题,检验自学的效果。

③交流论坛:提供了教师和学生讨论交流的空间。

2 基于YxtCMF的VFP课程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活动设计

2.1.1 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概念性、逻辑性问题,例如“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中的“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部分的内容,学习这部分知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一定的理解吸收时间,在传统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反馈难以理解或时间不够。教师将这部分知识使用Flash软件或录屏工具制作成视频素材,再使用Premiere等软件进行字幕、声音元素的后期处理,制作成教学视频在YxtCMF平台的“线上课程”中。学生观看该视频进行学习、思考和理解,再使用“在线题库”功能答题,通过YxtCMF系统自动生成的答题成绩和结果分析检测自学效果。若还有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站内信或者“交流论坛”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线上探讨交流。

2.1.2 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操作性问题。例如课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的“表单控件”内容,学习这部分课程需要了解每个表单控件的添加、选定、改变大小、移动、复制和删除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细致讲解和演示每个操作步骤,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学习课程内容,并通过实际上机操作加深体会,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解决出现的问题。

2.2 评估和反馈设计

学习评估和反馈是混合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YxtCMF的大学VFP课程混合学习效果的价值评估需要综合考虑线上和课堂多种因素,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2.2.1 线上评估和反馈

基于YxtCMF的大学VFP课程学习效果的线上评估,主要基于系统提供的学习记录功能,系统会自动记录每个登录的学生账号的学习活动,比如观看线上课程的时长、次数;在线答题的成绩,如果多次答题还会记录其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交流论坛”中提出问题的层次,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还可以将评估的结果通过站内信的方式发送给学生个体,或者在平台首页成绩公告。

2.2.2 课堂评估和反馈

课堂评估方法和传统课堂相同,教师根据上交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业情况的反馈方法与线上反馈方法相同,可发送站内信给学生个体或者公告在平台首页。

3 结 语

基于YxtCMF的大学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线上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有了线上教学的先期理解,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深入体会每步操作的意义,容易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YxtCMF系统提供的线上交流功能使师生交流更为顺畅,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YxtCMF的混合学习模式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话教育,2009(12).

篇2

关键词:微视频;混合式教学;高职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习惯。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给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超越时空限制的、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主动性的网络学习模式方兴未艾。但是,单纯的网络学习,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无法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有效把控学生的学习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二者均不能成为信息化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宠儿。而纵观国内外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日益凸显,已然成为教学研究发展的又一巅峰,且必将深度影响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环境下的高校教学改革。

二、研究背景

(一)高职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

目前,讲授法以其直接性、高效性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但这极容易导致讲授法的误用、滥用,使学生本该“做中学、悟中学”的知识一律简化成在“讲―练―考”的简单传授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简单地死记硬背,暂时记住了一堆死知识,还要不断和遗忘作斗争,不能活学活用,何谈乐学、好学。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差

当代大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数字化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相对传统课堂的“你听我讲”,他们对线上的世界更感兴趣。但当下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生产发展和应用速度,学生不感兴趣,再加上学习就是拼记忆,身心备受煎熬。长此以往,原本学习动力就不足的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热情都被消磨殆尽了。

3.实践教学限制多,效率低下

实践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一般都会模拟工作现场采用“演示+练习”的教学方法。但学校不可能等同于企业,由于经费、场地等条件的制约,教师一人在设备上演示操作过程并讲解,一群学生围在周围。很多学生都看不清,甚至看不见,事后又不愿主动学习,得过且过现象严重。

(二)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教学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1.微视频

“微时代”的快速发展,让“微”置身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领域,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亦受到“微时代”的影响,出现了微课、微视频等。微视频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是可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1]。作为一种学习资源,较传统网络资源具有如下特点:目标明确,设计清晰,紧紧围绕某一知识点、某一教学活动或教学环节展开[2];时间短、容量小,便于上传和下载,可在手机、iPad等多种移动终端上播放,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观看学习;交互性强,学习者可依托平台进行单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交流[3]。其诸多优势,让它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结合更具可能性。

2.混合式教学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混合,如多种教学理论的混合、多种学习环境的混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混合、多N教学风格的混合、多种教学评价的混合等。但通过对各种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比较,我们发现,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的关注重点,聚焦于将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聚焦于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混合起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的本质是着眼于信息传递通道的选择上,关注如何依据低投入、高效能的原则选择信息通道[4]。师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课程类型、教学目标制订不同的教学方式。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的混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微视频与混合式教学的关系

混合式教学是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有机整合,微视频是线上学习的核心资源,是线下学习有力的辅助资源,因此,微视频的质量将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混合式教学也是对微视频质量的检测。教师通过对教学效果检验与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微视频资源质量。

对高职课堂教学而言,将知识点录制成短小精悍、目标清晰的微视频,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定步调地开展正式、非正式的学习,解决了学生人数过多造成的听不清、看不见的问题,而且视频资源较静态文本和音频资源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混合式教学保证了线下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更加契合高职学生的学习依赖性强的特点。

三、基于微视频的高职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型建构

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结合,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结合。在借鉴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高职课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微视频的高职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将整个教学模式分为微视频资源设计与制作、基于微视频的线上学习和基于微视频的线下教学三部分。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以微视频为纽带,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随机嵌入,随时混合。同时线下教学又通过“学―教”汇报产生微视频丰富学习资源,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亦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微视频的“微”并非仅仅体现在时长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设计和制作的理念、方法上。设计理念的背后都有相应的知识观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视频的呈现视角。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思路,尝试性地将学生的学习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三大类别[5]。事实性知识主要是描述客观事实、解释概念、阐述规律,以识记为主,一般通过语言提示使学习者理解内容。所以,宜采用以大字体文本画面加画外音的方式呈现,相对教师讲解画面,学习者有更多的时间看清文字的表述并可以选择难点进行重点解读,深入思考。方法性知识是由方法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其特性决定了其学习方法是“做中学”,所以应直观地把事物、现象的过程呈现出来,避免语言描述的抽象性。价值性知识属于学科价值和学习意义层面的知识体系,需要学生在“做中学”的基础上体验、反思、感悟、比较、建构,从而形成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信仰体系[6]。所以,设计成内涵丰富、意义深刻的经典案例,给人以联想和启发,并通过教师的表情、语气、眼神等渲染知识的情节性,增加知识的可看性,可有效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提高“沟通”效果。

(二)基于微视频的线上学习

基于微视频的线上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引导解惑为辅。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单和摄制好的微视频给每位学生。学生登录教学平台观看微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对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微视频进行点评、建议,并参与教师设置的交流讨论活动,同时可以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和需求。教师则有针对性地给予反馈和交流,如发现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不足,还可以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料。

基于微视频的线上学习凭借其短小精悍、结构独立的特点,具有快速架设、线上线下的双重可加载性,可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形成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我们姑且称其为“课前混”“课中混”和“课后混”。不同阶段的混合,其所达到的混合目的也是不同的。“课前混”主要让学生完成对新知的初步建构,暴露认知的短板,为教师课堂学的设计安排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保证学生“吃对”,尽量规避“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情况。“课中混”主要是辅助教师的课堂讲解,提高学生对新知的建构水平,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迁移,提高学习效率。“课后混”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巩固、学习反思。

(三)基于微视频的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是指课堂的面授教学,不仅要解决线上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完成对新知的迁移和应用。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固化和修正相关知识的个体建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环节,在自主、探究和协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建构、技能的习得和情感价值的形成。

线下教学活动旨在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对学习内容的内化思考。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侧重实践操作,强调职业技能的掌握,所以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学习多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用讲授法“一堂到底”的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本研究采用“学―教”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即学生分组后通过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后,经小组设计、策划和整理,将所学知识以模拟课堂的形式讲解分享,从而完成信息的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度习得[7]。学生模拟课堂讲解时辅以视频录制,优秀的讲解可作为微视频资源上传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观摩学习。这样既可节省教师视频录制的时间,又让学生成为资源的开发者,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四、结语

2014年6月24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加快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学校就应立足国情,重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和教与学的关系,更新教育理念[8],树立“学生主体,能力本位,行业导向”的思想,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高职教育真正成为“广大青年通往打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微视频以其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新宠。针对高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参与度不高、实践环节限制多等问题,我们利用微视频的高粘合度构建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在线学习随时嵌入课前、课中、课后的任意环节,形成契合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三类不同知识类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同时利用线下教学的“学―教”学习方式,产生优质的微视频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教师全力导的理念,以期为改变现有高职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思路。但是与讲授法相比,混合式教学在操作上更加困难,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耐心和勇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这是由其“短期低效,中期有效,长期高效,长远终身受益”[9]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教师可先在课程的部分内容、部分时段开展试点,先摸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转型,最终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 觅,贺 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陈会源.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3]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70-76.

[4]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5][6][9]吴刚平.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3(6):10-17.

[7]孔利华,温小勇,焦中明.微视频支持下的“学―教”学习模式:活动理论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7-93.

篇3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中职数学;抛物线的概念;几何画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00-02

一、案例背景

2007年,东北师大的史宁中校长就提出了在数学教育中将“双基”拓展成为“四基”,即在原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的想法[1]。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张奠宙先生和孔凡哲教授也纷纷发表文章对“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予以界定。可以说“基本活动经验”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张奠宙对“基本数学经验”的含义作了界定[2],认为基本数学经验就是“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他认为这里的数学经验应该专指的是对具体、形象事物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所获得的经验,不是广义上的抽象数学思维所获得的经验。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源于生活经验却高于生活经验。与张奠宙的观点类似,孔凡哲[3]认为所谓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实质是指学生经历了与学科相关的各种基本活动之后,所留下来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中职数学新大纲的要求,加强学生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活动课应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思想,注重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以及数学素养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中职数学活动是以促进中职学生对数学知识经验的理解,促使学生认知、情感的协调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宗旨。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猜想,同时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应用创新意识。

二、案例描述

案例:课题:抛物线的概念

在讲授圆锥曲线之抛物线时,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问题,对前面的椭圆、双曲线的几种定义掌握的不是很好,教学最好都能从最低点开始。所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或是直接把内容讲授给学生,效果通常都不太好。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并用几何画板作为展示和操作的平台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以时下火热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为背景)小河边住着一只青蛙,每天活得无忧无虑,可是有一只灰太狼却盯上了它,从此青蛙的生活充满了危机,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安全领域:一条河l和洞穴A,中间的一块区域长着鲜美的嫩草,青蛙每天都要在那里玩耍,但是在此时那只灰太狼随时都有可能在它面前出现,所以它要以最短的时间跑向自己的安全区域(假设青蛙的奔跑速度一定)。请你帮这只青蛙设计一下逃跑方案。

当教师把这个问题一展示出来,学生立即被它吸引住了,兴趣高涨,很快就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了:

生1:青蛙可以向河里跑也可以向洞穴跑。

生2:要看它离哪里近。靠近河的话就往河跑,靠近洞穴就往洞穴跑!

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具体的找出在哪些地方往河里跑,这两种选择的分界线在哪?

[许多学生开始利用几何画板的工具进行模拟试验]。

生3:过A作直线l垂线交于B点,取AB中点C,如果青蛙在C左边就往河里跑,反之就往洞穴跑。

师:(表扬鼓励)好你做的很好,现在我们找到一条线路了。有没有其它的。

生4:我找到不在直线上的点P的判断方法。

师:(适时引导)很好,那你是怎么判断的,给我们讲一讲。

生5:要看P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到点A的距离谁大。

生6(补充):点P到点A的距离就是连结PA。点P到直线的距离就是过点P作直线的垂线,垂线段的长度。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那么请一个同学随机的试一个。

生7:我来。……(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全体电脑进行控制。)

师:做得非常好,那请同学们都去试一试,多试验几次并且猜一猜这两种方案的分界线是什么?(取消控制,让全体学生都去尝试)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尝试。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所在的位置进行判断。

生8:老师,我知道,我找了十几个点,看它们的情况好像分界线是一条曲线。当青蛙在曲线的左侧的时候,它距离河比较近,应该往河跑,反之则往洞穴跑。

生9:我试了几次,觉得我们要找的分界线就是到直线和到点距离相等的点。

[师延迟评价,让学生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有许多学生都将思路转到“到直线和到点距离相等的点”上时]。

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大家找的点,那么所有这些点会组成什么形状呢?

生10:很像抛物线。如果我们取遍直线上所有点的话。

(学生们很激动纷纷尝试)

生11:什么叫取遍所有点?到哪里取?

生12:对,好像是这样的,点在直线l上取。我做了好几个点发现直线上的垂点和分界线上的点是对应的。只要知道垂点就可以找到到直线和到点距离相等的点。

生13:学生可始尝试。顺着他的思路,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抛物线的定义。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吸引眼球”的场景。学生的自主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知识探求的渴望。学生在寻找最佳逃跑路线时,慢慢地发现:分界线竟然是一条曲线!此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抛物线的定义――“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整节课学生始终在紧张、欢快的气氛中研讨,学生探究出抛物线的轨迹方程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在小组合作中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义,作到了有效的小组数学活动。

1、中职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具有数学性

所谓数学性,是指无论何种数学活动经验,都必须是“数学”的。教学案例表面看是学生寻找逃跑路线的问题,但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却有明确的数学目标。引导学生寻找路线只是教学策略,而寻找界线上点的共同特点才是目的。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因而也就不可能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活动在本质上是指向学习活动对象的,具有目的性的主动建构、积极探索、不断改造的过程。学生要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或法则,就意味着学生要对它们进行重新探索、再发现或再创造。案例中通过对情境中的问题建构起意义深刻、联系广泛、层次清晰的数学认知系统。首先,本案例发掘了逃跑方案所隐含的数学教学价值,引导学生由单个点的方案,步入整个平面点的判断学习,方案的判断标准:(生2:要看它离哪里近。靠近河的话就往河跑,靠近洞穴就往洞穴跑!)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几何画板上尝试判断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内容“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就能够渗入学生自己的主观状态,从而脱去它的外在属性,变成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和数学认知基础。表明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是进行科学建构、实现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的前提。其次,关于界点的共同性质不是教师告诉的,而是学生通过对多次试验的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多种活动获得的,表明获得一定量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载体。表明获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数学活动的探究、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观念的形成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定向性和方法性作用。

2、数学活动经验具有个体性

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比较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戴维斯等人指出,数学经验的内核是数学本身。徐章韬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操作经验的质量是影响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操作具体事物和具体化的游戏是发展数学概念的最好途径。对一个概念来说,感观上的多样性和数学上的多样性都是必须的。案例中每一个学生在初始的尝试中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特殊点。不同学生虽然他们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但认识活动的本质是一致的,即通过主体不断地探索发现来实现对数学客体的认识,并在这种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学生寻找界线点这个同一数学对象,尽管学习环境等外部条件相同,但不同学生仍然有不同的思维活动经验。所以,对学习群体来说,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多样性。

3、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强调数学活动课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学生自我探求、自我发现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并且这种经验的获得是伴随着数学知识的验证和应用,伴随着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得,伴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实现的。不仅使学生在深层次上理解数学与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动机及其它非智力因素都得以发展。案例中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软件,不断的尝试寻找多个点的条件。对界线点上的寻找通过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多种活动,获得界线上的点的共同特征。

4、数学活动经验具有社会性

案例中,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和内容的深入,学生获得的关于找特殊点的活动经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教师的延时评价,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了自我判断、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的延迟评价,给学生一个自我调整、自我修订、自我完善的机会。在教师有意识地延迟评价中.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经历了“独立地”“数学地”思考过程。从而增进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积累了学习经验。而且个体的活动经验在师生对话、相互讨论等群体的“经验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充实,丰富和发展了个体的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千思考[J].数学通批2007(5):5.

[2] 张奠宙,竺仕芬,林永伟.“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与分类[J].数学通报,2008,47( 5) :4 -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第6页.

[4] 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 3) :33 -38.

[5] 武江红,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及特征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11( 2) :107 -109.

篇4

关键词: 综合英语 输出理论 多元性质量评价

1.引言

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想提高综合英语教学效率,就要引领学生进行大量的输出训练,保证输入的信息得以消化和吸收,逐步衍生为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是由个体独立获得的,具有程序化特征,是由个体凭借经验获得的对个体具有特殊价值的知识。

输出训练是指学习者利用习得的外显知识进行口语交际、书面表达和文化交际的训练。大量的输出训练能够促使学习者对显性知识进行内化和内置,形成语言习得规律。在学生进行输出练习时,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指导和督促,进行多元性质量评价和监控,保障输出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2.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

2.1输出理论。输出理论是由斯韦恩提出的,他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要有使用所学语言的机会”。语言输出具有:(1)注意―触发功能:输出使学习者注意到想说和能说之间的差距,激发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2)检验假设功能:学习者在发展中介语过程中,把输出作为尝试新语言结构的方法,验证自神语言形式假设是否恰当,尽快实现交际目标;(3)元语言功能:输出为元语言技能服务,帮助学习者监控语言形式,并使语言知识内在规律化。

2.2输出理论的教学意义。输出能够帮助学习者消化输入,使其变为吸收,刺激学习者从简略理解转向准确表达。输出使学习者提取已经存储语言知识能力得到充分训练,通过对已经储存在短期记忆中的不稳定语言成分进行反复使用,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变。在输出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激活其监察系统,有助于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和社会文化的恰当性。输出型教学能够使英语表达实现自动化。卢任顺指出:“大量输出练习与语法之间规律的、一致的映射能够导致语言处理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牛强强调:“输出能促进学习者将输入转化为吸收,形成准确表达;输出的反复训练能够使学习者获得的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

3.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模式

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实施线上模式(课外)和线下模式(课内)相结合。线上课外学习,教师通过基于社交工具构建学习社区:建立学习群、构建社交平台、专题性网站等,按计划分单元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学习课程。线下学习主要指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讲授知识点。知识点的讲授要依赖于微视频、交流互动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

3.1立体化教学设计。单元目标设计。综合英语教学第二册共分为15个单元,以单元为单位时间学习任务,每个单元6课时,在1周完成。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态度及智力水平,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教师起到指导和督导的作用。

学习模式设计。线下学习指课堂教学;线上学习指网络学习,包括学生访问专题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和利用一切网络获得信息和完成任务的活动。我们建立了综合英语专题网站、精品课程和综合英语学习群,学生通过注册后可以自由访问和学习。

学习模块设计。我校综合英语教材采用黄源深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每单元包括3大教学模块:听说训练、课文学习和扩展练习,涵盖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教学,团队在学期开始前进行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上传各模块的听力材料和音频资料。设计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在网上完成。课文教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学步骤分为文化背景知识链接、问题法导入、问题法精读、微视频讲解、学生提问等线上模式;PPT课件教学、答疑辅导、重点难点讲解、交际能力培养等线下模式。

3.2输出型教学步骤。输出学习分5个步骤进行:准备、阐述、传授、尝试、指导和互助。

准备新型模式。教学初,我们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教学软件和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学生使用技术媒体。

阐述教学任务。通过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把“任务导学、知识点资源、在线讨论问题、课前自测问题”给学生,用来介绍主题、提供学习框架并激励学生。根据教学单元,分为故事讲述、知识链接、谚语导入、问题引导等方法。

传授教学重点。向学生讲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途径。同时以微课、语言点、习语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单元的知识点。建立模块,把三个知识模块分别以文本、图像、音频、个案、模拟和输出形式呈现给学生,师生互动,情境教学。

尝试学习体验。学生通过仿真环境反复运用已习得知识,这是学生进行输出的关键。站的互动栏目有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需要学生回答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根据教学内容设有情境对话栏目和配音模仿软件:英语趣配音和真人模仿秀,学生做完后上传,既能测验他们的水平,又能监督学生的参与。同时需要对课文进行仿读、复述和改写。

指导督促学习。输出型学部分需要线上完成,而网络的开放为线上学习的监控造成诸多弊端,因此教师指导和监督不可或缺。教师的指导与督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教学初期的技术指导、教学单元学习到教学任务完成乃至教学评价都需要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协助与监督。

4.多元性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输出型教学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保障,没有教学评价就没有输出型教学。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需要采纳多元性教学评价,实施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方式,从而达到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也称教学性评价或准备性评价,是指在某些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知识、技能、智力和情感等元素进行预测。这种预测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准备状态,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好准备。

在教学开始初进行问卷和访谈,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策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2014级英语教育1、2班72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综合英语学习策略,对在线学习的熟悉程度、课程总体设计和软件平台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78.6%的学生对输出型教学不了解;只有38.6%的学生使用过线上学习,多数同学只是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很少使用语料库等英语学习资源;18.7%的同学访问过综合英语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大多数同学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资源。

4.2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正确、完善地引导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最终目的是发现学生个体的潜质,强化改进学习,同时给教师提供反馈。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向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关教学信息,能够促使学生和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按照需求进行适当修正,达到教学的自我纠正。

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以单元为单位,采用小组成员记录、教师记录和在线监测的形式进行。其中包括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点击次数、线上学习时长、发帖次数、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参与程度、回答问题质量、单项测试分数、课堂讨论表现、准备程度和资源拓展。

小组成员按周轮流记录,采用档案袋的形式进行累计,每月总结一次。统计各个数据,分析数据,选出总体进步成员和单项进步成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这些数据累积,为终结性评价积累材料。

4.3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对教学成果进行恰当的评价,通常在阶段性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用来评判其教学效果。它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评价,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检查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达到的标准和水平,同时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且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的结果,评价的是学习内容中易于量化的方面。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译方面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给出等级或分数。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和好的方法,认清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

终结性评价以期末成绩的形式体现,期末成绩等于平时成绩(50%)与期末试卷成绩(50%)的总和。其中平时成绩包含线下课堂考勤、课堂参与、小组合作、线上自测、线上学习时长、线上发帖次数、任务完成程度。我们制定了具体评价量化标准,以100分制计分。把所得分数进行折合,以50%的比率计入总分。

5.结语

输出型学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力特点和学习习惯,线上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学生有较多选择空间,丰富的线上资源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拓展和输出能力。线下课堂讲授和问题答疑能够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弱点,同时能够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多元性质量评价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提供了依据,学生不是盲目地浏览,而是有目的地完成教师依据诊断性评价布置的单元教学任务。过程性评价以档案袋的形式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时长和参与等,保障了线上学习的有效性。终结性评价多元因素的构成,保障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Swain,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in G.Cook & B.Seidlhofer (eds) Principle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 Oxford,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卢任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们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3]牛强.On different types of output and the elicitation of optimal output[J].2001,(12).

[4].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

篇5

关键词:中专;又是学生;良好职业价值观;培养;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学前教育成为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家长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希望通过学前教育能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种强开下,中专幼师专业人才培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了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选择。因此,中专院校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但是,中专幼师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很多因素影响,注重稳定性和物质生活。中专幼师专业积极重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并积极探索学生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培养策略。研究中专幼师学生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培养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中专幼师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而且对中专幼师学生的就业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中专幼师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1.1母亲职业

母亲职业对中专幼师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家庭中,如果母亲的职业收入较高并且拥有较高的地位,那么子女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受母亲职业期望的影响比较大,就会十分重视工作的收入和威望。而在家庭中,母亲的职业收入不高,并且地位较低,那么子女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会十分正是职业的工作和物质生活。所以,中专幼师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容易受母亲职业状况和职业期望的影响,去考虑所从事的幼师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1.2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家庭的物质生活、人际关系、家族地位和家庭威望等各个方面。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物质的生活的重视程度越高。父亲受教育程度越低越不重视物质生活。而子女职业的选择会受到父亲的意见影响。因此,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选择。同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母亲学历越高越重视人际关系和职业威望,而母亲学历越低,越不重视职业威望和物质生活。子女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也会受母亲建议的影响。因此,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1.3家庭人均收入

家庭人均收入直接影响着家庭的生活水平,从而影响子女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选择。例如,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家庭中,家庭会十分重视子女所选职业的物质生活、人际关系、职业威望等各个方面的额因素。而在人居收入较低的家庭中,家庭会重视子女所选职业的工作水平和稳定程度而忽视了职业威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家庭人均收入会影响子女的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而影响中专幼师学生的就业和日后工作。

1.4户口

户口对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就存在着很大差异。城市户口的中专幼师学生十分重视职业的物质生活、人际关系、家族地位和社会威望。而农村户口的中专幼师学生倾向于工资水平和工作的稳定程度。同时,在定向招生情况下,学生的工作由学校进行分配,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回到生源地工作。而在当前双向选择职业的背景下,很多农村户口的中专幼师学生不再选择回到生源地工作,而是选择发展机遇较好,生活水平较高的大城市生活。但是,在大城市中,他们与城市户口的中专幼师学生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大多农村户口中专幼师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工作的威望以及工作对家庭的帮助。因此,户口对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1.5升学

升学对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中专幼师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选择工作也可以选择生活。而大部分中专幼师学生在毕业后都不再选择升学,而是选择工作。但是初中起点的中专幼师学生有一大部分在中专毕业之后会选择继续升学。升学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大多数选择升学的中专幼师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十分重视自身的贡献度,而没有选择升学的学生在就业时更重视职业的物质生活。由此可见,升学对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2.中专幼师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

2.1注重物质生活

目前,大多数中专幼师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其价值观念符合幼师的价值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专幼师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受到幼师专业的高度重视。大多数中专幼师学生十分重视自身协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个性发展。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也十分重视职业的物质生活,以满足中专幼师学生的生活需求。很多中专幼师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够独立,不再向服务要钱,希望能够回报父母。

2.2注重稳定性

中专幼师学生十分重视职业的稳定性,希望有着稳定的收入和工作。这是因为,当前,大部分中专幼师学生多为女生,她们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同时,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生活压力较小,不用面临买房、买车等生活压力。她们只需要养活自己,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就行。但是,也有部分中专幼师学生希望在毕业后再社会上闯一闯,积累丰富的经验,因而不太注重工作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大多数中专幼师学生在毕业后希望选择较为稳定的工作和职业。

2.3期望值过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中专幼师学生对工资的要求普遍偏高,他们希望通过工作能够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同时,部分中专幼师学生在毕业后感觉自己拥有专业的职业教育,对职位待遇、工资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忽视了当前幼师行业的竞争压力。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中专幼师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外,很多中专幼师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无法接受私立幼儿园和乡镇、农村幼儿园,认为这些幼儿园没有发展前途。中专幼师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3.中专幼师学生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3.1提高幼师的待遇

现阶段,我国幼师的待遇较低,在社会中,没有予以幼师足够的尊重,和客观的评价,认为幼师工作没有前途。幼师的工作待遇、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威望远远不如小学教师。尤其在农村地区和乡镇地区的幼儿园,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幼师职业。这些地区的幼师工资水平很低,并且没有过高的专业要求,只要能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带领学生玩游戏就行,没有绘画、音乐、舞蹈等专业要求。甚至,在有些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只承担领孩子的工作,以方便孩子的家长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幼师的待遇远远低于中小学教师。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提高幼师的待遇,规范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标准,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威望。

3.2加强中专幼师学生的奉献精神

中专幼师学生的奉献精神对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日后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幼师职业不仅要求幼师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幼师拥有足够的耐心来教育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师的职业奉献精神必不可少。因此,中专院校应积极培养幼师专业学生的风险精神。为此,中专院校应将幼师专业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积极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培养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奉献精神。

3.3提高中专幼师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

培养中专幼师学生的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要求不断提高中专幼师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中专幼师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单位的选择而忽视了自身的职业标准。尤其在当前高校扩招政策下,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中专幼师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但是,一味重视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忽视的自身的能力和条件会降低中专幼师学生的价值。因此,中专院校应不断提高幼师专业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使中专幼师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引导中专幼师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职业。

3.4完善中专幼师专业教学

首先,中专幼师专业应积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因为在,大多数中专幼师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基础知识薄弱,不注重思考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中专幼师专业应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其次,中专幼师专业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5重视中专幼师学生的德育工作

首先,中专幼师专业应积极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并积极开展辩论赛、讲座、演讲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中专幼师学生及时发展自身思想意识存在的错误,并积极改进,进而培养中专幼师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其次,中专幼师专业应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利用书籍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念。

3.6加强中专幼师学生的实习锻炼

首先,中专幼师专业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见习,使学生了解幼师工作环境,了解现实的幼师工作与理论的差距,积极发现并解决幼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中专幼师专业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习,使学生深入到幼师工作中,了解幼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增强中专幼师学生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小结: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中专幼师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培养受到中专院校的高度重视。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中专幼师学生的就业,对幼儿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中专幼师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例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母亲的职业、户口、家庭收入、升学等都会影响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目前,中专幼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十分重视稳定性和物质生活,很多中专幼师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为了培养中专幼师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相关部门应积极提高幼师的待遇。同时,中专幼师专业应积极加强中专幼师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价值选择能力。另外,中专幼师专业应不断完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实习锻炼,在教学 和实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中专幼师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专幼师学生的就业,而且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玉柱.高师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

[2] 冯晓霞,王玲艳,肖树娟,汤霞敏,张怀荣.聚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建言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06)

[3] 田文,赵建梅.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的分析研究报告[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篇6

【关键词】媒介素养;传统文化认同;提升策略;青年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 jyx-14)、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W2016005)、2015年度沈阳化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B21)的研究成果。

一、媒介接触与媒介素养的调查分析

鉴于青年人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其媒介认知及媒介文化素养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媒介接触习惯和时长方面

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以其信息量大,传递快捷,交互性和即时性强,数字化的特点得到92%以上受访者的青睐,其中近一半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浏览的时长达到3~5小时,且其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呈上升趋势;但青年人才较之其他群体,与纸质媒介、广播等传统媒介的接触时长、接触程度仍然相对较高,这与个体学习需求密切相关。

(二)在媒介接触的功用和内容方面

81%的受访者接触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传统媒介的目的以获取知识信息,了解时事新闻为主。以语言专业学习者为例,进行报刊选读、视听说、文学、翻译等跨文化课程的研修,或是旨在提高运用目的语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满足就业、考研、留学、访问交流等必备资格的需要。

同时,青年人才在媒介使用上网络化倾向愈加明显。他们会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获取目的语语料、学术资源,使用在线翻译工具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学术研究、语言互译转换等。但就目前来说,对网络媒介的有效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以单向输入为主。73%以上的受访者对手机和网络系统支持下的网络游戏、文体娱乐资讯等乐此不疲,甚至痴迷上瘾,尤以男性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在阅读小说、杂志、收听广播等方面,女性所占比例更高,尤其是与海外影视剧的接触频率超过了对本土电影、电视剧的关注。

从功用和内容上来看,媒介的使用无论是作为娱乐工具,还是用于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等,都需要进一步改变“被动地接受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的局面[1],重视受众进行自发、主动性的知识积累及人际互动沟通、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

(三)在媒介信息的信任度和辨识度方面

在信息饱和的时代,对各种信息的筛选和认知至关重要。受访者对报纸、电视等提供的信息具有较高信任度,分别达到36.6%、33.4%;而对于网络媒介信息的信任度较低,仅占13.1%。调研显示,他们虽具备常识性的警惕态度,但尚未掌握科学的批判方法和解读能力。很多人利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QQ空间、视频等对信息,如对有争议的信息进行无意义地转载,传播,调侃式评论,缺乏理性的质疑和思考;还有不少人受到外来语语料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异国节日习俗、流行娱乐文化推崇备至,而对本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民情风俗不甚了解,甚至不屑一顾。

从整体上看,青年群体对媒介缺少有选择的接触,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及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足,这一群体媒介素养的状况制约了他们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

二、提升青年人才传统文化认同的策略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青年人才在跨文化教育和交流中通过电影、电视、网络、软件等媒介接触到大量西方文化,如果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势必导致文化知识结构的欠缺和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无法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交流和翻译等工作,削弱了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影响力。所以,提高人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是应对霸权文化冲击,维护自身的文化生存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加强信息过滤,提高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

在利用媒介获取信息时,应学会能动地鉴别和筛选有用的信息,即对信息进行过滤,增强对文化中糟粕的辨识能力,并进行合理地质疑、批判,避免对外来文化无条件的吸收和认同[4]。

青年人才应明确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既注重目的语文化导入,又要避免陷入对母语文化的刻意回避的误区,导致本土文化缺失[4]。应兼顾中西方双向文化吸收,培养文化意识,通过文化差异对比,提高自身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对节日风俗的渗透不能停留在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节日起源、庆祝方式等,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挖掘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以节气时令产生的,所以强调“民以食为天”,饮食在节日庆祝中占据主В煌时中国人倡导集体主义、“利他”精神,注重家庭观念,喜欢浓郁的亲情氛围,节日里走亲访友、宾客满堂、礼尚往来就约定俗成了。而西方人的传统节日具有宗教的渊源和色彩,节日里注重宗教礼拜带来的净化和解脱,之后通过制造欢庆的气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西方人家庭观念淡漠,崇尚个人主义,庆祝方式上更强调个性的张扬与自我表现,情感的自由抒发和传递。

(二)充分利用新媒介手段,推动本土与传统文化的共享性发展

在新媒介时代,掌握使用媒介的必要技术知识,参与媒介互动,将博客、平板电脑、手机打造成文化传播的有效平台,通过QQ、MSN的联系人或邮箱通讯录等多种途径来查找志同道合的人,在网络上拓展交际圈,建立虚拟社区,同时将网络人际交往链延伸到现实世界中,通过参与媒介应用制作等在线上和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如主题文化(地域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影视文化等)大学堂、文化知识竞赛、读书研讨会、艺术节等分享、渗透文化信息;以全球“汉语热”为契机,对外汉语教学与孔子学院对外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相结合,加强与留学生的文化交流、互动学习和体验,从而加深人才对中国传统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理解、丰富、认同和传播,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豪感。

三、结语

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汲取他国文化的精华,可使本国文化更臻完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梅琼林.关于大众传媒分众化问题的重新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02):32-34.

[2]周小玲.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05):152-153,159.

篇7

关键词 MOOC SPOC 翻转课堂 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41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tudent centered", "hybrid teaching mode of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SPOC" is put forward, which combines MOOC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for students in small classes carrying out the hybrid teach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fully arous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effectively, and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MOOC; SPOC; flipped classroom; hybrid teaching

1 从MOOC到SPOC

“互联网”与“传统集市”相结合,于是“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与“传统银行”相结合,于是“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与“传统交通”相结合,于是“滴滴出行”出现了……可见,“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最终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①MOOC、SPOC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又称“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课程,它与传统课程的不同在于它的大规模、在线和开放。②虽然MOOC 的优点是易于使用、人群覆盖广以及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也逐渐显现出辍学率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以及互动性弱的缺点。

当前一种成功创新的在线教育形式是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创造了一种混合教学环境。③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网上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与教师在线下进行交流和互动,它较好地融合了MOOC教学的优点,同时又弥补了传统大学课堂教学的不足。表1给出了SPOC与MOOC的特点对比。④

因此,总结SPOC的内涵为:充分利用MOOC等在线课程平台的资源、技术以及教学手段,对高校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无缝融合的小型在线课程。

2 基于SPOC的翻D课堂教学流程

2.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采取一种与传统方式相反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室里上课、听讲座,在课外做作业”,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在课外在线上课、听讲座、做作业,在教室里总结、分析、研讨”。⑤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在课堂外学生接受新知识,而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即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而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

2.2 SPOC课程教学流程

(1)SPOC课程一般会有预定的开课时间和结束时间,因此在参加课程前,学习者需要对课程介绍与课程安排提前了解,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注册。

(2)SPOC课程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PPT课件、课程简介、授课大纲、阅读材料、课间提问、讨论区、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等。

(3)建设SPOC平台,自建或合作引进MOOC课程,可以将原有高度有序的PPT课件围绕知识点细化、碎片化,按照知识点建立索引,并建立微视频文件,这些微视频一般比较短小,而且在视频中安排及时的问题与测试,可以保持学习者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⑥

(4)课程需要完成课后作业和单元测验,课后作业和单元测验一般有截止日期。教师给出课后作业的评分标准,然后由同学互评,单元测验成绩可通过在线自动评分方式获得。

(5)SPOC平台开设有讨论区,学习者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交流活动。线下授课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展开讨论,同时现场进行习题练习和实验。

(6)课程考试在线下进行,完成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学生可以获取学分。

(7)学习者可以对课程添加个人评价,包括课程质量、课程难度、课程特色等方面,分享自己对学习的感受,供其他学习者参考借鉴。

SPOC课程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3 开展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思路

3.1 选择合适的课程作为SPOC教学改革试点

SPOC课程属于探索性的教学研究。在探索的初始阶段,先选择少部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试点,被选定的课程要合理地划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即哪些内容是适合网上自学的,哪些内容是适合在课堂上学习进行翻转课堂的,使二者紧密地衔接起来,实现线上教学到线下教学的自然过渡。

3.2 根据SPOC课程的特点调整教学大纲

SPOC课程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在前,教师答疑解惑、组织讨论、开展团队学习等教学活动在后,这就决定了SPOC课程的教学大纲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课堂学时分配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整更新。

3.3 根据SPOC课程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在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案上要重新进行设计,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应该统一设计。线上及线下教学内容的安排、线上及线下教学过程的组织、线上及线下教学质量的控制、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衔接等方面,在新的教学方案中都应该有所体现。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由简单的“理解+记忆”,进入到深层次学习,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3.4 根据SPOC课程的特点调整课程考核方式

SPOC课程的考核方式与传统的考核方式有所不同,它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被设计成多元的,一方面要考查线上自主学习的表现,其中包括单元测验、课后作业、以及讨论区与同学互评的参与情况;另一方面也要记录线下课堂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因此,综合学生线上和线下表现的评价才是全面而客观的。⑦

3.5 开发SPOC课程资源,搭建SPOC课程平台

SPOC课程的开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现有在线平台的MOOC课程下开设,相对来说较易实现;还有一种方法是自行搭建SPOC课程平台。这里简要介绍第二种开设方法。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建立多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依据SPOC教学的特点,重新划分知识点并设计编排,然后按知识点制作课程教学视频。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还要制作丰富的其他数字化资源,如PPT课件、阅读材料、试题库、讨论区等。利用学校的网络空间和网站平台来搭建SPOC课程平台,将制作的课程资源上传,并建立有效的课程准入制度,以满足SPOC课程的小规模和限制性的特点。

3.6 评估SPOC课程教学效果并完善教改方案

通过一轮SPOC课程的教学,学校对SPOC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SPOC课程的教学经验,并对不足的地方加以调整,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方案,然后逐步在全校范围推广SPOC课程,扩大教学改革的受众面。

4 结语

将MOOC之类的在线学习资源用于大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核心途径之一便是混合教学。许多教育研究表明,混合教学是未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门类中最为重要的趋势。MOOC要进入大学,必然要借助混合教学模式。大学可以在全校或者各个学院(系),有选择地开展“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改革试点,让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开展混合学习试点工作;让大学自己的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选择其他大学在线开设的同名MOOC,将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与在线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释

① 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55-58.

② 邓霄云.从MOOC到SPOC的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2015(7):132-133.

③ 左娜,王祖源,吴天刚.SPOC――对MOOC 模式的创新与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6-9.

④ 费少梅,王进,陆国栋.信息技术支持的SCH-SPOC在线教育新模式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4):57-60.

⑤ 杨丽,张立国.SPOC在传统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5):56-62.

篇8

关键词:教学常规;评课新教师;方法

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逾十年,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执行,提出了更新的理念和更高的要求,要执行好,必须落实于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立足课堂,加强学习实践,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和实施课程的能力。

近些年,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党和政府尤其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录用非师范毕业生等渠道充实了教师队伍。这些新教师,由于专业基础、好学程度、个人悟性、学校管理等主客观因素,教学常规工作完成的情况有所差别。许多学校和部门针对这一实际开展了新教师培训,把加强教学常规工作作为培训的重中之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确,一位教育战线上的新兵,做好每一项教学常规工作是漫漫课改征程的起点,要服从安排,踏实认真,更要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在常规教学工作中,评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新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新教师在评课中,会受到积极的启迪和带动,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那么新教师如何进行评课呢?

一、了解评课及评课的误区

评课,即教学评议,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一节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透彻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过程。通过评课,可以帮助听者与教者双方认真分析这节课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克服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新教师由于教学理论不够深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往往抱着谦虚的学习态度,在评课中重听轻评,参与程度不深,有不善学者,敷衍了事。又由于对如何评课不得法,使评课要么过于简单肤浅,要么面面俱到,达不到评课的要求。

二、把握评课的原则

每一次评课的目的、内容、重点和标准会有所区别,必须把握一些基本原则。对新教师来说,要从研讨的角度出发,重在肯定和激励,以虚心的态度善意提出建议或希望。要尊重教者,尊重差异,因人施评。评课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看到长处的基础上,一分为二进行评析。评课时观点要鲜明,有理有据,围绕一两个中心,结合教学的主要特色,提出总体看法和对某些教学环节或细节的评析,切忌面面俱到,也不泛泛而谈。评课时还要结合新课程理念,充分肯定教者的创新和尝试。

三、做足评课准备

对于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来说,评课前还得做足充分的准备。听课前先认真阅读教材,熟悉课标要求,对本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等心中有数。要了解教者和学生的基本情况,使听课更有针对性。听课时,边听边思,做好笔记,尽可能地如实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及时把对某一教学环节的感受记录在对应地方,为评课准备好第一手材料。评课前,先对所听的课进行较全面的回顾,查阅教材,翻看笔记,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拟出评课的提纲,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特点、优点或不足、问题及建议等,再通过书面评、交流评的形式与教者交流。

四、了解评课内容,掌握评课方法

评价一节课的内容可以涉及许多方面,新教师要评好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1.评教学目标

正确制订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评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是否以课标为指导确定三维目标,目标是否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难易适度。从目标达成情况要分析每一教学环节是不是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是否紧扣目标,并为实现目标服务。

2.评教材处理和教学思路设计

评课时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尤其在听课中要观察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是否通过一些适宜的手段和方法使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如何实现的。听课时要跟随教学进程,理清教师的教学思路,看教学思路是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计,重点观察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独创,实际运作效果如何,包含教学方法编排、衔接过渡、详略安排、讲练组合等。

3.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也就是教学环节或教学步骤,是评课的重要内容。在评课堂结构时侧重分析教学过程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是否表现严谨高效、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通过计算师生活动时间判断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听课时既要观察教师是否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又要斟酌教师在教学方法多样性、灵活性上下的功夫。评析教学方法时,可以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着手,也要注重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既不能忽视常规教学方法的实效,又要看创新和突破。

5.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评课还要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影响教学效果。一般可以从教师的板书、教态、操作能力甚至应变能力去评价。例如,板书设计要科学合理,精练扣题、工整艺术;教师的教态庄重乐观、举止从容、热情自然、感染力、亲和力强;教师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练、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富于变化、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师运用教具、多媒体、实验操作是否熟练;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是否机智等。

6.评教学效果

定位一堂课的重要依据是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评价课堂效果:一是三维目标达成度高,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二是教学效率高,有效利用各种教学活动,40分钟之内完成教学目标;三是课堂气氛和谐,寓学于乐,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积极性高。

篇9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理性思考 编辑 研究回顾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2-0041-06

The Rational Refl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What’s the Editor?

Wu Pi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trospect of the studies on editing in 2016, the reflection and elaboration have been made on edit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edit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the editors are those who have clear editing ideas, who have the spirit of creation and craftsman, who are the essential human resources in digital publication, who are the practitioners of publishing theories, who promote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rough strengthening teaching practices and accumulating vivid cases, and who have created the history of publication.

[Key words] Media integration Rational reflection Editing Retrospect of the study

“互联网+”如火如荼地发展让传统出版业和出版业中的编辑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有线网、移动网络三网融合,出版业态多样化,电子出版方兴未艾,自出版直接登场。“有数据显示,在Kindle上排行前100名的畅销书中,有28种是作家以自出版模式出版的;排行前50名的图书中,也有11种采用自出版模式”[1],技术对传统出版行业进行了彻底革命。既然如此,还需要编辑吗?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需要、存在合理,又该如何发挥好编辑的作用?过去的2016年让诸多出版人心存疑惑。

阅读不灭编辑就不会消失。《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2]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自出版无法取代传统出版和编辑的作用,且将更加凸显“好编辑”的价值。它否定了技术派所持的“传统出版没有未来,编辑终究要被技术和机器替代”的观点。其中提到的“好编辑”一词意蕴深远。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什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编辑思想是编辑工作的明确指引,清晰而鲜明的意识、理念在出版物的生产过程、热菪问缴系募中体现即编辑思想。并非所有编辑都有编辑思想,有人在编辑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平庸无为,得过且过,理念浅薄,难得建树。但优秀、杰出的编辑一定是有编辑思想的人,为达到目标付出的智慧、心血与顽强精神凝聚于出版物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编辑思想研究被大家所重视,并成为2016年的热点之一。

的编辑实践活动多集中在他的青年时代,编辑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过去有零散文章对此予以关照,但明显缺乏系统性、专业性。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李文邦的《青年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研究(1918―1927)》[3]。作为编辑思想专题研究著作,它较之以往的论文更具系统性、深刻性与专业性。该书是对青年编辑思想的全面总结,具有史料积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除此之外,《青年编辑思想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4]系思想研究专项之“青年编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它从同志创办《湘江评论》《政治周刊》等编辑活动入手,概括其思想内涵,建构青年编辑思想模式,对现代编辑出版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备鲜明编辑思想的人有许多共同特征,他们以及他们编辑的书籍都会让人久久记住。编辑中有一批这样的人。

创新是编辑出版业深入发展的源泉,如何策划出既有特色又具新意的作品,一直是编辑出版学界和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论叶圣陶编辑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以英语教辅书的创新性策划为例》[5]一文将叶圣陶先生的中小学教科书编辑理论与当前英语教辅书籍出版有机结合,弘扬了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崇尚质量的编辑理念,以编辑理论指导编辑实务,以案例诠释创新,以历史启示现实,起到了宣传优秀教辅图书、鼓励创新的作用。杨牧之曾在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长达二十年,对编辑艺术体会深刻,见解独到。“是杨牧之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唯物辩证法贯穿于杨牧之编辑艺术的各个方面”[6]。杨牧之编辑艺术中的唯物辩证法为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吴颖是高校学报界的知名编辑,是“典型的学者型编辑”,创办学报有声有色,提倡编辑向“学者化”“杂家化”方向发展,为留住优质稿源,求真务实。虽然他在编辑研究方面少有长篇大论,但因其思想有见地、实务有创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以《吴颖的编辑理论与实践述论》[7]为题进行了传播,希望供媒介融合时代的年青编辑们“认真研究”“发扬光大”。《游苏宁30年编辑思想述评》[8]同样展示了其作为优秀编辑的思想魅力。林穗芳是大家公认的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为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2016年第3期《中国编辑》刊登了刘杲四年前为《林穗芳自选集》所作的序文,无疑是想借林穗芳思想理论的进一步传播之机,为媒介融合时代深化编辑学、出版学研究,优化编辑出版工作质量提供新动力。

编辑思想研究不限于现当代编辑家,还有名留史册的编辑家,他们是带给我们厚重历史的人,在媒介融合时代也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迪。

《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研究》[9]是编辑思想断代史总结。作者分析该时期编辑思想的社会基础,总结概括存在于总集别集、经书史书、佛教典籍及书目等各种类型出版物中的经世致用、垂训鉴戒、精剪别裁、以事分类、通融古今等多方面的编辑思想。史料丰富,条理清晰,有点有面,在收获编辑思想断代史研究重要成果的同时,展示了作者的文史功力。

戴震为乾嘉学派朴学大师,充任纂修官时曾亲手校订《仪礼集释》《大戴礼记》《水经注》等近二十部书籍,《清史稿》曰:“震为学精诚解辨,每立一义,初若创获,乃参考之,果不可易。”[10]戴震编校之功与其编辑思想密不可分。《戴震的编辑思想与实践述论》[11]一文将戴震“及物求理”“因物求则”的哲学思想与编辑实践相结合,赞扬他灵活调整、删削处理旧志体例的方法,推崇他重视校对、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保证书籍质量的举措。戴震为训诂者提供了推求本字的思路,为今人总结乾嘉学派书籍出版的编辑思想拓展了新径。

民国时期的出版业十分活跃,除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实力派出版机构的先锋引领作用外,各中小型书局对出版市场的充实作用也值得探讨。《在追随大势中找准势态:会文堂新记书局的出版特色和图书广告营销》[12]总结会文堂凝聚出版方向、明确设计理念、拓宽促销思路等方面的出版特色,为媒介融合变化中的编辑提供了学习启示的蓝本。

媒介融合是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解编辑之困惑从出版历史发展中可得其思想、析其优劣。上述研究证明,无论何时、无论何种社会状况,编辑都需要把握方向,认真思考,积极行动,以鲜明的编辑思想指导具体工作。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具有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人

在传播技术和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媒介形态日益改变,原来的单一形态转换为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整合形态,这个变化使传统编辑难以适应,但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编辑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人。创新意识是开放进取理念,工匠精神是专业技能素质。2016年的编辑学研究中不乏类似的讨论。

《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主体论》[13]一文认为,媒介融合带来编辑主体构成、地位、职责三方面的变化。主体,“从一体多元到立体多样”;地位,“从要素中介到组织中心”;职责,“从选择完善到聚合交易”。不同传统媒介线上线下的交互发展引领商业模式的改变,社会各行业正在“建构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新的商业模式”,引发“大批以数据库运营为中心的新的编辑主体迅速崛起”,同时不断分化,媒介生成的枢纽性强化了“整合者”的地位,因而,应注重发挥编辑的“整合功能”和“交易功能”,强化创新意识,从精神力量转化为工作动力,正确面对和处理复杂多样的媒介关系,服务于出版。《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哲学思考》[14]认为数字出版时代是推动编辑工作发展的动力,编辑工作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这个时代的编辑工作是凸显先进性的精神产品物化工作,凸显专业性的信息知识优化工作,凸显文化性的两个效益转化工作。同样,《哲学视阈下的青年编辑职业道德:从尊重与责任谈起》[15]从辨析编辑道德概念入手,引入哲学层面的尊重、责任理论,探讨了青年编辑的职业道德精神。

媒介融合现状不仅使图书编辑感同身受,期刊编辑亦然。《从大数据时代看现代期刊编辑意识形态的转变》[16]论述现代期刊传播途径与印刷形式的革新,分析时代对现代期刊编辑的挑战,编辑必须改变工作方式,提升综合素质。文章认为“编辑本体意识一般在审稿中体现,编辑统筹意识是体现本体意识的关键”,现代期刊编辑应注意导向性统筹组稿,发展创新思维,推进期刊数据化迈向正确的轨道。《互联网+在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17]根据自身办刊实践,总结在线投审稿系统、数字化校对工具、数字化出版的具体情况,对学会应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发挥复合型网络编辑高级人才在科技期刊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目的是“实现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和全自动办公”。这些是增强编辑创新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的一批研究成果的代表。

编辑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精神源于职业认同。《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理论研究现状》[18]一文,认为职业认同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在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影响编辑的职业行为、编辑自身的成长,也事关编辑活动的开展和出版物的质量。文章查阅了2003―2015年间关于职业认同的29篇文章,认为现有研究大多是从专业、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对编辑职业认同关注得很少,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现状调研、职业认同与编辑行为相关性的研究更是鲜有论及,缺少具体量化指标,期望能够构建一个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理论体系。《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研究》[19]认为职业认同是“编辑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积极和肯定的评价,是对编辑职业基本性质、职业价值、职业规范、职业群体等要素的认可程度”。《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实践》[20]提出了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原则、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确保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编书匠其实不简单》[21],当编辑不容易,创新意识要在专业素养中体现,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追求精益求精的完美,他们至少要有“敬畏文字的精神”、“继承和创新的精神”和“甘于平凡的奉献精神”。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数字出版重要的人力资源

自从有了数字出版,出版物更加生动和丰富,但从业者却呈现出“有职务无职称”的“无政府”状态。被称之为数字出版主任、数字出版分社社长的出版人在职称序列中找不到相应的位置,或者只有出版编辑、副高级编辑的头衔。这种职务与职称不匹配或者不完全匹配的情况终于在数字编辑职称确立后被终止。数字编辑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推动媒介融合的重要人力资源。

2016年初,《北京市新闻系列(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出台,正式启动了数字新闻、数字出版、数字视听等编辑专业领域职称评价工作。半年内,北京市分别完成了首次数字编辑初级(助理级)、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评审工作,组织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它“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出版从业者的积极性,增强了从业者的信心,有利于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健康、快速、科学地发展,也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22]。《我国数字辑职业化历程回顾与价值分析》一文介绍了数字编辑职称制度从无到有、从一个整体到九个细分方向的相关内容。数字编辑职称首创“三横三纵”体系:“三横”指数字新闻、数字出版和数字视听,三领域构成数字传播产业的主体和核心;“三纵”指内容、技术、运维,贯穿数字传播产业链的全部环节。“三横三纵”职称体系首次梳理和概括了我国数字传播产业的主体和产业链,从业者的具体构成和业务环节由此也得到官方的认可。

数字编辑职称序列为:初级编辑、中级编辑、副高(主任编辑)、正高(高级编辑)。与传统编辑职称序列比较,数字编辑职称没有沿用编审、副编审的称谓。副高系列以“主任编辑”命名,命名初衷虽然无法知晓,但一定含有“对数字出版负责人多年来辛勤工作官方认可”的意义。数字编辑的职业化是“数字出版从业者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3],它既明确了数字出版部门主任、内容编辑、技术编辑、运维编辑等的职务属性和内容,也以法定化、公开性的政策文件确认了数字出版从业者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数字出版编辑发展先后经历了兼职、部门主任或分社社长、公司高管、高管后四个阶段,此四个阶段也是数字出版发展模式的反映。北京市数字编辑职称辅导教材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概括和阐述了近年来数字新闻、数字出版和数字视听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考评结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方式,既重视助理编辑、中级编辑的数字传播能力与知识结构,又强调副高、正高级数字编辑应有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前瞻性业务把控能力。相信该篇文章会引起诸多数字编辑和数字编辑研究者的兴趣。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社从单一出版领域向综合领域发展,逐渐建立了面向不同学科、领域的选题策划部门。新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带来编辑、部门之间的一些不良、无序竞争。《论公平理论视角下的出版社编辑部门内部竞争》[24]认为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是出版社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它倡导依据公平理论,明确策划边界,避免领域重叠,建立健康、有序的竞争制度。

2016年的编辑学研究有许多关于出版理论与编辑实践关系的探讨。这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二者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不二选择。

一直以来,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始终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联,当人们认为理论“不起作用”时,实际上是“它对编辑实践互联互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关注不够”。《论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调适》[25]明确了“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是以共生共荣为特征的互汲与互渗关系”。作者认为“编辑理论与实践间的深层内涵就在于它们的互汲与互渗关系”,明确提出“编辑理论依靠编辑实践生存”,“编辑理论只有汲入并融进编辑实践才有可能实现自身”,并指出“编辑理论与实践互汲的路径是自然配置和相互适应”,“互渗的有效方法”是“边缘渗入”。文章的实质是“在理性的编辑年代,要让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间的互渗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就须对二者保持适度的观照,对二者的任何偏见都是不妥的”。

近年来关于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取得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错位探讨:以报纸民生新闻的报道为例》[26]认为,报纸民生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之间出现“低俗化、琐碎化、媒介角色错位”现象,主要是快速发展的民生新闻实践与滞后的民生新闻理论引发的矛盾所致,民生新闻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自然容易偏离发展的轨道。文章提到“报纸民生新闻的文化价值”,并说明首先是政治价值,即舆论的监督与引导;其次是文化价值,即提升民众的精神理念。文章条理明晰,观点有新意。与此类似的还有《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分歧:兼论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27]一文。文章认为新闻编辑理论研究的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原理和规律,新闻编辑实践负重于工作方法,它们之间理想的关系应当是理论引导实践,实践检验和推进理论。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较为明显,注重微观技术,忽视“专业”思想。

《选择・浓缩・聚合:文摘期刊编辑工作的三大环节及其编辑学意蕴》[28]认为文摘是“期刊中的期刊”,高度体现了编辑工作的本质。“文摘期刊编辑活动主要包括发现稿件(选择)、加工稿件(浓缩)、组配稿件(聚合)三大环节”,作者选取国内《读者》《青年文摘》和国外《农业万用手册》《读者文摘》《连线》等著名杂志主编及编辑家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指出文摘编辑“通过发现选择、浓缩加工和聚合组织等编辑手法”,不仅使文摘期刊获得生命、意义和价值,也补充、完善和丰富了经典编辑学理论。

出版业跨界大融合大发展时期,“跨行业、跨媒体、跨国融合的发展态势初具规模”[29]。长江传媒旗下的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与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合并成立山东长江水浒文化传媒公司,凤凰传媒投资影视业,时代出版社与安徽大学携手成立影视中心……在互联网、有线网、移动网络三者的初步融合中,读者由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变为信息传播者,传播内涵与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代的编辑应该有什么变化呢?《出版业变革时代传统出版社图书编辑的应对策略》一文,明确提出三网融合状态下的编辑应更加重视目标读者和内容资源。作者认为,“尽管传播媒介在更新,传播向度在变化,传播环节在缩减,但‘内容+传播’的规律没变”,因而,可对编辑实行项目管理制,发挥各自专长,让策划编辑提升策划效率,让文字编辑静心案头工作,提升编辑力。《基于科学化理念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实践》[30]也针对科技期刊编辑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现状,提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科学化理念,以利于期刊的良性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出版进入产品数字化、业态多元化的时代,《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31]提出,“在转型中,学术编辑需要面对读者需求的改变、编辑角色的改变、媒体元素的改变和编辑知识结构的改变”,不变的是学术编辑的价值追求、责任、读者群和作者群。传统出版业的教材编辑也需要创新实践,加强学习,重新定位编辑角色。《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32]主张教材编辑应成为“先进教学理念的引д摺薄澳谌葑试吹恼合与策划者”“优质教学内容的集成者”和“新兴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专业学术图书审读及编辑加工的三个能力:以社会学类图书为例》[33]一文作者为一线编辑,从工作经验出发,提出社会学类图书编辑审读和加工应注意提升“语言文字规范能力”“专业学术问题处理能力”“专业学术图书尺度的把握能力”,既有规律总结也有很强的实践性。

5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积累鲜活案例并带动自身发展的人

培养后备编辑队伍的编辑出版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数字出版专业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深感压力与动力。作为应用性学科,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全媒体时代报刊编辑实践教学的“六个转变”》[34]提倡高校报刊编辑实践教学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实现教学目标、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考核方式六个方面的转变。《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35]一文作者工作于高校,给本科生上课,十分熟悉教学工作,制定了明确的“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目标,认为出版物“选题要兼具商业与文化双重属性”,成品要“兼具技术与艺术双重特征”。为了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作者所在专业引入了过程性评估与监督机制,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了《书刊编辑实训手册》、《书刊制作实务手册》及《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暨“四年一本书”教学项目学习与实训手册》,内容细致周全,操作性强,授课模式、考核方法有许多改革之举,相比一些大而空的研究来说此文应点若干个赞。

各高校也围绕编辑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新疆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为例》[36]讨论了实践教学的不稳定性,强调通过制度保障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编辑实践能力。学院配套建设了数字出版实验室,以实现培养目标。《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编辑如何转型创新:以湖北新闻美术实践为例》[37]提出转变理念、创新方法。《浅析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38]归纳了“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与新闻媒体实践脱节、教学实践不足、滞后于实务发展、教学方法蔚鳌⒋葱滦圆蛔恪钡任侍猓探讨有助于课程改革,有助于为新闻媒体提供优质的新闻编辑人的路径。《思维创新理念在电视编辑中的探索与实践》[39]认为创新思维因素应是每一个电视人着重把握的重点问题。

网络编辑专业办学历史不过四五年,有的学校是在编辑出版专业中设置数字出版或网络编辑方向,无论是否独立,都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40]的作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图,含实习、文献阅读、技能训练、创新设计、综合实践五部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网络信息编辑教学方法实践探讨》[41]实地调查了陕西多家电子商务企业,了解到企业对网络信息编辑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出“教学做教学法”,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以此方可提高网络信息编辑课的教学效果。《数字化时代〈报纸编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42]提出注重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增加实验设备,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试方法等思路。现代汉语是许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与编辑实践之对接》[43]认为当下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对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培养及编辑实践能力的提升,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与编辑实践对接的主要途径是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编辑是出版历史的创造者,通过编辑的书来“发声”,通过电子产品记录与传播人类知识,通过数字出版、网络传播显示自身的存在。从2016年综述类的专著、述评集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著作,该书对我国1949―2009年的编辑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展示了中国编辑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60年的发展历程。《编辑学研究的集成与创新:评〈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44]从“系统梳理了编辑学学科发展的脉络”“深入研究了编辑学学科史”“以创新理念为编辑学修史立传”三方面展开评价,认为该书“既凸显了中国编辑学研究的系统性与发展历程,又具有扎实的材料基础和鲜明的理论取向”。该文既有书籍内容的介绍,也有为读者导读的指引,无论编辑学研究者还是初学者均可从中受益。

类似总结性的论文还有《近五年我国编辑学理论与实务研究述评》[45]、《长三角区域作者发表编辑学论文的统计与分析》[46]等。前者聚焦2011―2015年中的编辑学基本概念、原理、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肯定“大编辑”鲜明的时代性,显示编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实务研究集中在全媒体数字时代编辑工作的变革与创新、报刊体制改革等方面,研究者较多地将当前媒介融合、体制改革与编辑工作创新结合起来,且将编辑过程、编辑环节与数字出版技术紧密联系,呈现出务实的研究特点。后者反映长三角区域编辑学情况,发表文章多的期刊发展态势良好,说明“编辑人才的高素质和刊物的高影响力互为促进作用”。

2016,还有许多编辑学研究文章未能在此叙述,主要论点难免挂一漏万。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外在空间发生多大变化,编辑都将从自身与外界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动力,增强信心,让媒介融合为出版服务,为研究定重点,为自身拓展定位,为编辑角色注入时代气息。这就是编辑。

注 释

[1][2]赵明霞.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J].出版广角,2016(3)上

[3]李文邦.青年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

[4]杨宇勃,汪全莉.青年编辑思想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出版科学,2016(5)

[5]李立云.论叶圣陶编辑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以英语教辅书的创新性策划为例[J].出版广角,2016(1)下

[6]税少兵.杨牧之编辑艺术中的唯物辩证法[J].出版广角,2016(5)上

[7]温优华.吴颖的编辑理念与实践述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8)

[8]唐慧.游苏宁30年编辑思想述评[J].编辑学报,2016(6)

[9]段乐川.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6

[10]赵尔巽等.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08

[11]徐玲英.戴震的编辑思想与实践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12]吴平,李昕烨.在追随大势中找准势态:会文堂新记书局的出版特色和图书广告营销[J].中国编辑,2016(5)

[13]段乐川,路畅.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主体论[J].出版科学,2016(3)

[14]吴平.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哲学思考[J].出版科学,2016(2)

[15]吴硕.哲学视阈下的青年编辑职业道德:从尊重与责任谈起[J].出版广角,2016(3)上

[16]孔九莉.大数据时代看现代期刊编辑意识形态的转变[J].出版广角,2016(7)上

[17]舒安琴等.互联网+在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6(1)

[18]曾敏莉.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理论研究现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1)

[19]周畅.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研究[J].出版科W,2016(4)

[20]代艳玲,朱拴成.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6(2)

[21]陈鹏鸣.当编书匠其实不简单[J].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06

[22][23]张新新.我国数字编辑职业化历程回顾与价值分析[J].出版广角,2016(3)上

[24]邢剑飞.论公平理论视角下的出版社编辑部门内部竞争[J].出版参考,2016(6)

[25]郑确辉.论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调适[J].编辑之友,2016(2)

[26]段锦娅.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错位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6(5)

[27]梁燕.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分歧:兼论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J].西部学刊,2016(8)下

[28]李钊平.选择・浓缩・聚合:文摘期刊编辑工作的三大环节及其编辑学意蕴[J].中国编辑,2016(2)

[29]张立武.出版业变革时代传统出版社图书编辑应对策略[J].出版科学,2016(1)

[30]黄雅意,等.基于科学化理念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实践[J].编辑学报,2016(8)

[31]贾晓巍.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J].出版广角,2016(6)上

[32]侯良健.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J].现代出版,2016(4)

[33]谢蕊芬.专业学术图书审读及编辑加工的三个能力:以社会学类图书为例[J].出版广角,2016(1)上

[34]薛冰华.论全媒体时代报刊实践教学的“六个转变”[J].中国报业,2016(12)

[35]李新祥.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J].现代出版,2016(2)

[36]彭静,等.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新疆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为例[J].新丝路,2016(2)下

[37]张大磊.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编辑如何转型创新:以湖北新闻美术实践为例[J].传媒,2016(11)

[38]李云雅.浅析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J].采写编,2016(2)

[39]赵海霞.思维创新理念在电视编辑中的探索与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

[40]陈敬宇,张阿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新闻传播,2016(1)

[41]苏秋芬.网络信息编辑教学方法实践探讨[J].亚太教育,2016(16)

[42]刘阳,李斯媛,等.数字化时代《报纸编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9)

[43]刘英玲.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与编辑实践之对接[J].武陵学刊,2016(5)

[44]王建平.编辑学研究的集成与创新:评《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J].中国编辑,2016(5)

篇10

[关键词]基于问题教学模式;语言输出;英语专业技能课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55050引言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基础阶段课程强调通过全面严格的语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单项技能类听、说、读、写课程到综合技能类的《综合英语》课程,都体现以技能为导向(Skillorient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因此在课程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机械训练过多,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过少;在语言技能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对语言所表达的深层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做得远远不够[1];英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思辨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出现了差距。这一问题的出现与英语专业以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中心内容的课程设置不无关系[2]。

与此同时,随着新教学环境的出现,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训练的课外途径越来越多,网络、视频、音像、图书等,只要善于利用,都能成为个人提高技能训练的途径。尤其是随着各类教学APP软件的开发与利用,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独立获得语言的面上学习,这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技能类课程教学应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技能类课程如何改进重技能训练轻知识思维的教学传统?换言之,英语技能课在坚持语言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应培养“语言行动”的能力;课堂教学应促进有真实交际意图的语言使用。基于问题教学模式(PBL)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完成语言知识和语言内容的学习[3]。因此,在英语技能课程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与语言教学实践1.1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理念中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延伸,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在教学中出现。该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体验的重要性,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维、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反思学习过程获得提升,并成为积极的学习者[4]。问题是PBL教学模式中最核心的要素。好问题是复杂而开放的,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同时又是现实的,与学生的个人经历有共鸣,激发学生探究与讨论的热情,并能够有利于学生公开清晰地表达个人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建构[5]。PBL教学模式借助于问题促进学习者的思维与认知。学习者围绕问题解决活动确认学习要素,进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PBL模式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从多角度反复感知概念并应用思维技能,从而促进自己深入学习[6]。

1.2PBL教学模式与语言教学

在二语教学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与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learning)及内容依附式教学模式(contentbased learning)有着相同的构建原则,都是通过目标语的使用学习语言。PBL模式强调语言学习放在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学习,构建知识[7]。与传统常规的语言学习的问答任务不同,PBL教学围绕真实问题设计,各项活动任务都以问题的各个层面推进。学习过程中,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形式不断复现,问题的认知也不断更新。因此,二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不仅能有利于语言知识学习,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交际。

第6期俞霞君英语专业技能课运用PBL促进语言输出的探究

教学研究2015

近年来PBL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应用的研究正不断展开,Neol和Deanna[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基于问题的体验机制,PBL有利于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结构的整合;Semra和Ceren[9]比较了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得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更有效;Cindy和Michel[10]在实证研究中得出,PBL模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同等关注,更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中也证实了在二语教学中,PBL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11],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12]。此外,PBL在具体课程教学中也正尝试性应用,如阅读课[13]、写作课[14]、ESP教学[15]等。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二语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是结合语言学习内容与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查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通过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在问题的逐步解决过程中,学习相应知识与技能,同时以问题的分析解答完成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能力。但在英语专业技能课的实际教学中,如何确定学习问题,如何使问题兼顾语言技能与语言内容的学习,如何利用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并最终以语言输出为检验,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话题。因此,以英语专业主干技能课《综合英语》课程为例,笔者开展了以语言输出为导向的PBL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2《综合英语》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