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培肥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培肥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肥措施对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2.2 培肥技术肥料成本分析
不同培肥技术措施,投入成本也不相同,具体统计见表4。按照10号棚不同培肥措施分析,生物复合肥与减半量的粪肥和复合肥结合培肥模式产量最高,比常规施肥节省2 220元·hm-2;根据13号棚不同培肥措施分析,秸秆还田、堆沤粪肥、生物复合肥和配方肥集成措施增产效果十分突出,比常规施肥模式肥料投入成本仅仅高2 400元·hm-2。
2.3 培肥技术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针对堆沤粪肥、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生物菌肥等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进行调查分析,具体结果如表5。
根据对新建后种植一茬的土壤微生物总量分析结果,不同的培肥处理细菌和放线菌总数增加明显,这与有机肥的使用、秸秆还田、土壤剖面性状的改善及通透性的改善有关。培肥后细菌增加了2~3倍左右,放线菌增加了10倍多。根据不同培肥措施来比较:秸秆还田+堆沤粪肥+生物复合肥+配方肥综合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1 g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g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土壤越肥沃。通过培肥的施用,土壤中的微生物成倍的增加,有助于腐殖质、有机质的形成,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10]。
3 结论
(1) 西青区王稳庄镇新建设施基地土壤,耕层浅,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较低。
(2)针对新建设施,通过在菜瓜上采取施用配方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培肥措施示范比较,减半量的生物复合肥、堆沤粪肥和复合肥结合培肥模式比常规施肥增产2 430 kg·hm-2、节本增效3 825元·hm-2,秸秆还田+堆沤粪肥+生物复合肥+配方肥集成措施比常规施肥模式增产23 610 kg·hm-2,节本增效15 705元·hm-2。
(3)本试验培肥后,土壤细菌增加了2~3倍左右,放线菌增加了10倍多,根据不同培肥措施来比较:秸秆+堆沤粪肥+生物复合肥+配方肥集成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但是,值得探讨的是,农民对生物有机肥和普通有机肥不认可的原因在于单一生物肥与化肥结合作底肥,效果一般的原因在于新建设施基地土壤质地较差,土壤通透性低,保肥保水与供肥能力差,根据试验分析可见,新建设施土壤培肥不能单纯依赖商品生物肥或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结构,应当适当配合增施一些畜禽粪肥以提高商品有机肥或生物肥效果的发挥[11-12]。
参考文献:
[1] 黄程远.保护地土壤的培肥与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4,10(6):68.
[2] 周建英.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20.
[3] 任祖淦,邱孝煊,蔡元呈,等.施用化学氮肥对蔬菜硝酸盐的累积及其治理研究[J].土壤通报,1999,30(6):265-267.
[4] 柯文武.生物有机肥料在辣椒等蔬菜上的肥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2,8(2):59-60.
[5] 唐小付,龙明华,赵晓美,等.生物有机肥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J].长江蔬菜,2010,21:46-48.
[6] 胡可,王利宾,王永富.生物有机肥的发展与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34-1336.
[7] 孙长载,张余良,张国刚.天津市有机肥料的资源状况与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06(3):54-57.
[8] 高峰,曹林奎,张浩.生物有机肥在茄子上的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 (2):55-57.
[9] 沈中泉.有机肥料对农产品品质的作用及机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2):54-59.
[10] 黄东迈.有机肥料养分循环与利用研究问题[J].土壤通报,1994 ,25 (7):2-3.
篇2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 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20-01
一、无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
无公害蔬菜是指在良性生态环境条件下,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优质、营养、有害物质符合规定标准的商品蔬菜,其最高标准是绿色食品蔬菜即绿色蔬菜。
二、无公害蔬菜的土壤培肥技术
土壤培肥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深耕、排水等综合的农业措施,改善作物的根际环境。适宜蔬菜作物生育的肥沃土壤,是以有机物为中心的土壤养分平衡、丰富、有效化;能供给作物根际充足的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壤中没有有害物质。土壤培肥首先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据报道,设施栽培土壤培肥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指标为3%。大部分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上处于1%-2%的水平,每年大量施用有机肥,需12-15年才能达到最低标准,即使达到3%的标准,仍然要坚持土壤培肥。最好是按每亩1000公斤以上的用量,将作物秸秆截短后堆制腐熟还田,也可把作物秸秆截短后直接还田,待腐烂后再种植蔬菜。无公害蔬菜禁施硝态氮肥。
三、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
肥料使用的基本原则:肥料使用必须是促进蔬菜生长及其品质的提高;不造成蔬菜产生和积累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控制蔬菜中硝酸盐的过多积累,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因此,改进施肥技术,能有效控制硝酸盐积累,实现优质高产。
1.增施有机肥。无公害蔬菜生产应以施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纯养分比例不能少于1:1。增施有机肥可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这是由于有机肥通过生物降解有机质,养分释放慢,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促进了土壤反硝化过程,减少了土壤中硝态氮浓度。有机肥的最大施用量应以满足作物营养需要为标准。有机肥料种类很多,允许使用的有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植物秸秆等应堆沤腐熟达一年以上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有机肥主要作基肥施用。腐熟的人畜粪及微生物有机肥可作追肥。人畜粪不能用在叶菜上作追肥。
2.施用辅助微生物肥
无公害蔬菜生产允许使用的微生物肥包括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磷细菌肥、硅酸盐细菌肥、复合微生物肥、光合细菌肥等。氨基酸微肥、腐殖酸肥料等,也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辅肥料,应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使用。
四、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无公害蔬菜生产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技术,优先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实行物理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化学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农业防治通常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培育壮苗、合理轮作等农业措施。科学合理地确定或者调节播种期,适时避开病虫害高发期。物理防治包括利用太阳光消毒土壤,应用防虫网隔离虫源,用黄板或黄条涂机油诱杀蚜虫、白粉虱和斑潜蝇,用银灰色农膜避蚜虫,用黑光灯诱杀夜蛾等措施。生态防治包括利用性诱剂、害虫的天敌、拮抗微生物等。如用食蚜瘿蚊防治蚜虫。无化害蔬菜生产允许使用生物农药和生化制剂农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病虫害防治,不能依靠某个单项措施,应根据当地的实际生产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达到生产高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蔬菜。
1.设施栽培蔬菜抑制病害措施。(1)深耕密闭消毒。(2)高畦栽培膜下滴灌。(3)宽行稀植。(4)应用硫磺熏蒸。(5)加强植株调整。(6)保证棚室内整洁。强制排湿,促进空气流通。
2.露地栽培蔬菜病害控制技术。露地栽培主要病害有霜霉病、叶斑病、枯萎病、病毒病、角斑病、疫病、炭疽病等,防治与设施栽培蔬菜基本相同。正确的栽培措施能大幅度降低病害发生,提高农药防治效果。露地栽培蔬菜病害防治措施上着重强调以下5条:(1)合理轮作,最好是菜粮轮作、水旱轮作。⑵土壤培肥,增强作物抗逆性。(3)进行地膜覆盖栽培。(4)加强中耕除草,疏松土壤。(5)田间水利设施配套,适当降低地下水位。
3.无公害蔬菜生产病害化学防治技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高生物富集性、高三致农药和无公害蔬菜标准禁止使用的化学农药及其混配剂农药。
(1)棚室消毒。充分利用阳光消毒,杀死病菌。植株定植前,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4克、锯末8克,在晚上7时左右开始熏烟消毒一昼夜,熏烟时棚室温度维持在20℃左右,棚室内的架材用1%高锰酸钾液消毒。
(2)种子消毒。预防疫病采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30分钟;其他种传真菌性病害用0.1%百菌清+0.1%拌种双浸种30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种传病毒病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药剂消毒后的种子一定要清洗干净后才能催芽播种。
(3)培育无病壮苗。苗床药剂消毒:按每10平方米用福尔马林液360毫升加水9-18公斤,于播种前20天浇于苗床上,用塑料膜覆盖熏蒸4-5天,除去覆盖物后耙松床土,再晾2天后播种。
(4)苗期病害防治。防治猝倒病、立枯病、根腐病用70%代森锰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福美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适量干细土配成毒土,均匀撒在生病的苗旁,并在病苗周围堆成一个“药圈”。在定植前7-10天施1次“陪嫁药”,以防将苗期病害带到定植田。
4.无公害蔬菜生产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随着设施蔬菜的发展,美洲斑潜蝇、白粉虱、茶黄螨、甜菜夜蛾等害虫在蔬菜上经常发生,棉铃虫也进入棚室危害番茄,瓜蚜、桃蚜等害虫危害多种蔬菜作物,韭蛆常使韭菜成片死亡,高温季节叶菜类蔬菜上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常猖獗成灾。
参考文献 :
[1]王志强.优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07(6):20-21.
[2]白跃.优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要点[J].青海农牧业,2008(4):42.
[3]张志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9(15):16.
篇3
关键词:耕地质量;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38-3
根据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草案)立法工作方案》和关于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工作座谈会的通知精神要求,按照辽源市农业局的统一布置,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于2009年2月28日,组织土肥科技人员对我市目前耕地质量基本情况开展了认真、全面、细致的调研,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 耕地质量监督
从目前来看,我市各级政府对耕地质量监督工作十分重视,尤其是农业部门更加重视耕地质量监督工作,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06年6月,由建设单位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申报的“沃土”工程吉林省辽源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已上报到国家农业部。此项目宗旨是检验检测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遭受污染情况,研究探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最佳途径,提供耕地质量监督科学依据。
2 耕地质量保护
我市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得土壤肥力逐渐提高、水土流失得到缓解、土壤肥力监测点初步形成、保护耕地质量方面的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重点体现以下三方面:
2.1 实施有机肥补贴
在2009年实施有机肥直补首先在东丰县进行试点,2010年在东辽县、龙山和西安两区逐渐铺开。实施有机肥补贴的目的是开发现有的有机肥源,扶持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鼓励广大农民使用优质有机肥,保护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避免耕地质量下降。具体实施办法是要求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每亩施肥量达到2立方米以上(含2立方米),直补资金10元,农民购买商品有机肥,凭正式发票也可领取直补资金,直补资金发放由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或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有机肥质量、数量的监督管理由土肥科技人员负责。
2.2 建立肥力监测点
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拟在东辽和东丰两县及龙山和西安两区组建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总计10个点,其中东辽和东丰两县各有3点、龙山区有2点、民营经济开发区和西安区各有1点。具体有东辽县建安镇安山村、云顶镇湾河村、安恕镇黄羊村,东丰县大阳镇六家村、三合镇蚂蚁村、二龙山乡屯基村,龙山区寿山镇大寿村、工农乡前进村,西安区灯塔镇富强村,民营经济开发区友谊村;总面积30亩,平均每个监测点3亩;监测项目为土壤肥力、水土流失、养分动态平衡、土壤受污染程度等。
2.3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近些年,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直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保护耕地质量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每年在全市开展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推广或“沃土”工程技术推广,推广面积30万亩左右,因此,缩小了中低产田面积,扩大了高产田面积,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得到了提升,粮食安全得到了保证,农业生产后劲得到了加强,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
3 耕地质量建设
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非常重视现有耕地质量建设工作。针对我市中低产田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改良难、周期长和见效慢等特点,每年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中低产田实施改良培肥。改良培肥重点放在砂土地土壤、坡耕瘠薄地土壤、低洼易涝地土壤及酸性冷浆地土壤等四种类型的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方法是加大农肥用量、实施根茬(秸秆)还田、推广测土施肥、及时深松土壤、采用客良、施用特殊肥料等一些有益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的农业实用技术;改良培肥面积平均每年在30万亩左右;改良培肥效果达到了中低产田面积逐年减小,高产田面积逐渐扩大,不良土壤理化性状得到初步缓解;另外,农业科技人员对参与改良培肥中低产田的乡镇广大农民、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方式主要是土肥科技人员讲课、发技术资料、现场技术指导、召开典型经验介绍会或现场会等。
4 耕地质量管理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耕地质量管理方面,着重对广大农民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加以引导,提倡使用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农业投入品,杜绝使用破坏土壤降低肥力的农业投入品。
4.1 肥料
在有机肥料选择上,重点选择腐熟完全彻底、速效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有害物质(汞、铅、铬等重金属和大肠杆菌)含量不超标的有机肥料;禁止使用由城市、医院、工业区等处排放的有害垃圾、污泥、污水等物料制成的诸种有机肥料或有机-无机复合(混)肥料。在无机肥料选择上,着重选用养分含量高且全面、有害物质含量低、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负面影响较小的化肥;杜绝使用硝铵类化肥。
4.2 农药
由于农药易在土壤中残留,易造成土壤污染,为此,农业科技人员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坚决取缔目前国家三令五申禁止使用的农药,譬如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乙烷、除草醚、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等一类的农药。另外,在综合防治植物病虫鼠草害时,提倡“三先三后”的防治方法,即先预防,后用药;先选择物理防治或生物防治的方法,后选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先选用绿色农药,后选择常规农药。
4.3 水源
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源,其重金属、硝态物、氯化物、全盐量等一些污染物质不能超标,例如钠含量应在30-75mg/L以下、氯化物含量不超过2-55mg/L、硫酸盐含量应在4-20mg/L、电导率应在50-300之间,总盐量控制在700-2100mg/L。农业科技人员经常深入水稻种植区的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引导广大农民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的水源浇灌农田,杜绝使用污水灌溉农田。
4.4 种子
大力推广使用抗逆性强的、权威部门审定的、适宜本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比如抗病害、耐贫瘠、抗倒伏的一类品种。其目的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和化肥对土壤产生的污染,保护现有耕地资源,加速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
4.5 农具
农机具对土壤造成的负面影响与肥料、农药、污水等农业投入品相比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小、土壤犁底层加厚、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变缓等。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技术培训中,提倡广大农户在小面积农田作业中,最好使用轻便的小型农机具,譬如手动播种器;在农田运输中,尽量减少压地的次数。
5 农业技术推广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推广农业技术的全过程,始终优先考虑保护耕地质量前提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并在确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上,侧重筛选适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的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项目。辽源地区近几年涉及耕地保护内容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已达到7项以上,其中属于传统的项目有2项、现代项目有5项,且有的项目已经荣获了省政府或市政府的奖励。具体项目有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推广、“沃土”工程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玉米大垄双行等距点播技术推广、大豆畦作栽培技术推广、抗旱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及玉米侧垄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等。通过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我市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人们认识逐渐加深,耕地质量保护工作逐步完善。
6 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
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中进行了大胆改革的尝试,尤其在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上表现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七个转型”。第一,由浅施肥向深施肥转型。在施肥深度上,要求深施肥,深度达到10-15cm之间。具体做法是:在原垄沟浅趟一犁,然后破原垄形成新垄;以前没有浅趟一犁的农业作业程序。第二,由小垄向大垄转型。将原来的小垄(垄宽60cm)变成大垄(垄宽90cm),并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每相邻3株玉米构成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每相邻4株玉米构成等边四边形的四个顶点。第三,由稀植向密植转型。主要体现在玉米种植密度上,过去亩保苗在3000株左右,现在开始趋向亩保苗4000株、4500株或更高密度发展。第四,由耕作向免耕转型。着重表现在灭茬上,过去有除茬这道农业作业程序,现在开始不灭茬,在两茬之间或侧向播种,茬留于农田内。第五,由湿整地向旱整地转型。过去水田在整地时,事先需要大量水进行泡田,然后再整地;现在实施旱整地,采用旋耕机进行旱整地,免除泡田的农业作业程序。第六,由传统播种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播种转型。过去播种实行人工刨埯、人工播种、人工踏实;现在推广机械播种或手动播种机进行播种。第七,由施肥次数多向施肥次数少转型。过去施肥有底肥、口肥、追肥;现在采取“一炮轰”即一次性施肥,免除追肥,个别地方口肥也免除。
7 耕地质量保护的做法
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有许多较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7.1 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维护农业生态平衡,造福子孙万代,辽源市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在领导小组内下设四个分组,即砂土地土壤改良培肥组、涝洼地土壤改良培肥组、瘠薄地土壤改良培肥组和冷浆地土壤改良培肥组;另外,下设一个办公室。旨在拟定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筹措启动资金,开展技术培训,回访相关农户,报送有关信息。
7.2 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网络、发宣传资料、科技人员授课、召开现场会等多形式、全方位、广渠道,向广大农民、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民技术员、基层领导干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宣传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内容侧重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大垄双行等距点播技术及大豆畦作栽培技术等。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做到了“四个有”即每户有一名受训人、有一位明白人、有一份宣传单、有一盘录像带或光碟。
7.3 组建专家系统,推动土肥工作
为加强我市耕地质量的监督、保护、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发挥土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辽源市建立了农业专家系统,成员均为在土肥战线工作达10年以上、具有较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构成。主要研究探讨适合我市中低产田改良培肥的具体方法、增产效果、所需成本等课题,另外,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也进行专项研究。
7.4 完善化验设施,搞好耕地监测
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现有化验仪器设备和化验室进行了初步完善,购置了相关仪器设备,修善了化验室,确定了有关专业人员。使目前土肥化验室初步可承担相关土壤化验项目,譬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项目。
7.5 开展肥料执法,确保肥料质量
每年在肥料销售旺季,肥料执法人员对本辖区内的肥料市场开展肥料执法检查,检查对象是肥料生产企业、经营单位、使用者,检查肥料品种系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复合(混)肥等,重点查处是否已登记,其目的是净化辽源肥料市场,保护肥料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不受侵犯,避免不合格或国家禁止使用的肥料产品施入土壤中,避免因肥料使用不合理造成耕地污染,质量下降。
8 耕地质量保护的经验
通过近些年我们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参考外地先进做法,加之开展社会调研,使我们目前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8.1 领导重视,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前提
无论做好哪些工作,尤其是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一定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否则将一事无成。耕地质量保护涉及到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土壤化验、肥料执法、化验室建设、技术培训、工作任务落实等,均需要相关部门的领导支持,这样才能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落到实处、激发人们积极性。
8.2 技术培训,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手段
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密切的工作有很多,例如耕地质量的监测、肥力监测点的建立、土壤养分动态平衡变化趋势、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制定与推广、相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宣传普及等等,真正让实施者全面地、细致地掌握,必须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是广大农户和土肥专业人员。
8.3 提升水平,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环节
真正把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切实做到耕地肥力不下降,粮食产量稳产高产,一定要提高土肥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尤其重点要培养具有土壤肥力监测、肥料行政执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综合专业技术的人员。具体方法是让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参加省或国家级部门主办的一些培训班;邀请省或国家知明农业专家来辽源讲课;给专业人员购置相关一些科技资料。
8.4 完善设施,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方法
为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有效跟踪耕地理化性质变化趋势,正确制定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措施,为此,市总站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土壤化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新添了一些仪器设备,修缮了化验室,配置了一些化学试剂,确定了相关技术人员,建立了试验室档案。现在基本达到了能开展一些化验项目,且化验结果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
9 耕地质量保护现存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近几年,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先进外省市相比还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9.1 相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文件较少
有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或一些规范性文件很少,造成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单位或工作人员,很难制止一些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解决对策是有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权威部门,要尽快组织人员着手做好这方面工作,让耕地质量保护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及早出台。
9.2 耕地质量保护专项资金不足
具体实施耕地质量保护的单位,目前尚无专项资金用在耕地质量保护,只拿出少部分办公经费注入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这与实际需要的经费相差许多。采取办法是国家、省或地方财政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开展这方面工作有足额资金。
9.3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篇4
秧田是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的“温床”,秧田土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稻秧苗素质和稻谷产量。然而,有的农户对秧田的质量重视不够,经常选用肥力差、土壤团粒结构不良、土层浅的田块做秧田;有的甚至连续长期使用同一块育秧田,且用养脱节,导致秧田耕层变浅、土壤板结、养分变少,秧苗出叶缓慢、黄锈根多、分蘖少、长势差、易感病等问题。要想提高水稻秧苗质量,就必须注重秧田的土壤改良与培肥。
一、土壤改良与培肥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创造最适宜水稻秧苗生长的“肥、松、厚”环境。“肥”是指培肥后秧田养分充足,营养成分全面;“松”是指苗床松软,富有弹性,达到干旱不易裂口,有水不板结;“厚”是指土壤耕作层厚,以利种子扎根生长。在选好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离水源近、土壤肥沃、杂草少、无病虫害的田块做秧田的同时,还应认真做好秧田的土壤培肥与改良,这样才能达到为秧苗创造良好生长环境的目的。
二、秧田的土壤改良
1. 土壤质地改良。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由当地成土母质形成,不同成土母质形成不同的土壤质地。做秧田的土壤以壤土(干时手握成团,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湿时手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散开)为好,当用砂土或黏性土田块做秧田时,最好进行改良。
砂土一般能见到或感觉到单个砂粒,干时抓在手中稍松开后即散落,湿时可捏成团但一碰即散的土壤称为砂土。砂质土本身所含养分比较贫乏,而且含水量少,热容量较小,昼夜温差变化大,保肥性差,不利于水稻秧苗生长。这类田块的改良方法有掺入黏土、河泥、塘泥等;翻淤压砂;施用腐熟的细质有机肥;育秧期间勤追肥、勤浇水等。
黏土通常有黏着性,手指间搓捻可塑成长土条的土壤称为黏土。黏质土通气性、透水性差,不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起秧和耕作比较困难。对这类土壤秧田,应通过掺入30%左右的砂土、翻砂压淤(在冲积母质中,黏土层的下面一般有砂土层,可采用深翻措施)、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
2. 土壤熟化度改良。翻耕晒垡,是促进土壤熟化度最有效的方法。各种类型的土壤在冬季进行翻耕晒垡,都能提高土壤的熟化度,改良土壤质地,促进土壤养分腐熟与分解,提高其通气性并增强供肥保肥能力,同时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秋收后,对留做秧田的田块应抓紧翻耕,耕深达到15厘米左右,以实行冬季晒垡冻土,开春后再耕耖拌匀肥土。
3. 土壤通透性改良。若秧田长期积水过多、通气减少,就会导致土壤有毒物质大量积累,对秧苗生长不利。对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秧田,要挖好田间横直沟,降低地下水位,使土壤干爽疏松,提高其通透性。
4. 土壤酸碱度改良。水稻幼苗适宜在微酸性(ph值为6~7)土壤上生长,过酸或碱性土壤条件不利于秧苗的生长。对酸性过强的土壤,可每年每亩施入20~25千克生石灰,并施足农家肥(切忌只施生石灰不施农家肥,这样土壤反而会变黄变瘦);也可亩施草木灰40~50千克,中和土壤酸性;减少酸性化肥的施用等。对碱性土壤,可每亩施用石膏30~40千克;多施钙质化肥如过磷酸钙、硝酸钙等,以及酸性化肥如硝酸铵等。
三、秧田的培肥
水稻秧田培肥可分3次进行,即冬前培肥、春季培肥和播前培肥。
1. 冬前培肥。培肥时间在冬至前,且以有机肥为主。操作上应注意3点:一是要施足有机肥,通常每亩施用1000~1500千克较腐烂的稻、麦草等;二是要全层施肥且拌和均匀,即采取分次投肥,将肥土拌和均匀后施在15厘米左右土层中;三是配合施用速效氮肥(如碳酸氢铵、尿素、人畜粪尿等),以加速有机物分解。
2. 春季培肥。培肥时间在立春后至水稻栽植前,施用充分腐熟厩肥,每亩施入量为1500~2000千克。施用时间宜早不宜迟,越早越好,以利少量未腐熟的厩肥进一步腐化,并将其与床土拌和均匀。
篇5
关键词: 耕地;土壤养分;培肥措施;黑龙江富裕
富裕县中低产田类型占黑龙江省中低产田8种类型的6种:渍涝旱地型47 569hm2;风沙型15 275hm2;缺水型13 487hm2;瘠薄型2 737hm2;盐碱型2 264hm2;其他类型4 585 hm2。其中以渍涝旱地型最多,占55.4%。
1土壤养分现状
1.1有机质含量下降
1985年富裕县参加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从化验结果看: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37%。其中,含量2.5%~4.4%的占总耕地面积的52.8%,大于5.5%的占15.1%,小于2.0%的占14.3%,主要集中在砂壤质土壤,基本属于2级、3级优良耕作土壤。从1997年全县化验结果看:富裕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在1.6%~2.0%,只有部分地块超过3.0%。通过15年的耕作,土壤有机质下降了1%以上,年均下降超过0.07%。长此下去,全县土壤将严重的沙化、低产化、板结化,直接影响富裕县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2速效氮含量差异明显
1985年土壤普查化验结果,全县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178mg/kg,在土壤8个分级中属第3位,属于供氮能力较强的耕作土壤。从1997年全县化验结果看,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20mg/kg,这说明这些年富裕县对土壤氮素的投入速度比农作物从土壤索取速度慢,所以在今后的科学施肥工作中应注意氮肥的合理投入。
1.3速效磷含量有所上升
1985年全县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为15mg/kg,居8个分级中的第5位,属于供磷能力稍差的耕作土壤。1997年全县化验结果,土壤速效磷平均为23mg/kg,增加了8mg/kg,这说明近几年我县土壤施磷水平不断提高,使速效磷含量增加。但从整体看含量水平极不平衡,高的地块可达30mg/kg;低的下降为不足10mg/kg。
1.4速效钾含量急剧下降
1985年富裕县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268mg/kg,属于供钾能力极强的耕作土壤类型,居供钾水平6个等级的第2位。但从1997年化验结果看,全县速效钾含量平均下降到140mg/kg,居供钾能力6个等级的第5位,下降了1/2,只有部分地块达到200mg/kg以上,这说明富裕县土壤钾素补给能力已经非常低,已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
1.5耕层较浅、犁底层上移
1985年全县土壤剖面调查,富裕县土壤耕层在18~23 cm,尤以耕层18~20cm的居多。可以说,保水肥能力相对较强,近几年调查全县多数地块耕层已下降到15~17cm,平均减少了3~5cm,使得抗旱、保水、防涝能力下降,丰产性能降低,逐步向低产田方向恶化。
1.6中低产田增多
富裕县大部分中低产田开发比较早,多分布在沿江左右河道和沿河的漫滩上,土壤黑土层薄,耕层浅,有机质含量低;加之多年的粗放经营,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加大,耕地的生产能力逐渐由高产田变为中低产田。
2土壤培肥措施
2.1增施农家肥,提高农家肥质量
农家肥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补充来源,其数量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因此,一定要在抓好农家肥的积造工作。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大力积造农家肥,提高农家肥质量,严格执行《黑龙江省耕地保养条例》,完善农户施肥台帐制度,保持土壤有机质稳定中有所增长。
2.2加大秸秆根茬还田工作力度,增加还田面积
秸秆、根茬是土壤有机质补充的另一来源,因此,一定要扩大其还田面积,提高作业质量,力争秸秆、根茬全部粉碎还田。
2.3改善施肥对策,提高施肥水平
从全县整体施肥上看,向土壤中投入远远低于索取水平,而且比例极不合理,造成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比例失调。因此,在施肥对策上要根据作物需肥规律,依据当地土壤、气候、栽培水平等条件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总的施肥原则应该是增氮、稳磷、补钾、补微。
(1)增施、勤施氮肥。目前富裕县所应用的氮肥,在土壤中的水溶性、活动性和被农作物的利用性极高,因此,施用氮肥一定要做到多施、早施、勤施。具体根据某一作物所需的氮肥总量,用1/3作种肥,其余作2~3次追肥以提高氮素的利用率,减少浪费,保障农作物全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
(2)稳定磷肥数量。虽然富裕县土壤磷素含量有所增加,但有效含量依然不足,因此,不管何种作物都要保证磷肥的施入量,其施用方法以基肥、种肥为主。
(3)增加钾肥施用量。钾肥在最近2年才有少量投入,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因此,在今后的施用对策上应逐步提高钾肥的投入。除此以外,还要依据测土结果根据各作物各生育期的需肥规律配比使用。
(4)深施化肥,提高利用效果。目前,富裕县化肥施用普遍存在施肥部位浅的实际问题,使作物表现为前期生长发育好、中后期脱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投入量不足;另一方面是施肥部位浅,造成中后期作物根系在肥层以下,遇到降雨或灌水肥料溶解、淋溶后才能被作物充分吸收,作物表现健壮,一旦干旱,根系难以吸收肥料而表现脱肥。因此,在化肥施用方面,一定注意基肥深施,最好在18~20cm。
2.4扩大松翻面积,逐步加深耕层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土地耕翻中,应注重深翻、深松,要建立合理轮作制,麦田耕翻一定要逐年加深,力争保持在20cm左右,其他作物中耕都要坚持以深松为基础,使土壤耕层逐步加深到20cm。
2.5改造中低产田
(1)统一组织、总体规划、分散实施。
(2)分区治理、各有侧重、因地制宜。
篇6
一、我县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现状
我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行、太岳、中条山三大山系之间,属于丘陵山区。全县54.6万亩耕地,其中五分之四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水资源缺乏,年平均降雨量在600毫升左右,且年际间、不同季节变化很大,分布极不均匀,60%的雨量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造成我县十年九旱。而土壤水份在农业生产中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生长,而且也控制着土壤形成与肥力发展变化,因此,水份成为影响我县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不仅水资源缺乏,而且土壤贫瘠,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我县土壤多为褐土,有机质含量本身就低,加之,一方面,农民只注重化肥的投入,而不注重有机肥的施用,致使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回归和补充,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各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出,大大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土壤养分的较大消耗。大多数农民只注重了土地的短期效益,忽视了土壤的培肥。“重无机、轻有机”、“重用轻养”的做法造成土壤有机养分比例失调。
土壤缺水和有机质含量的严重消耗,引起土壤理化性状不良,使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减弱,土壤肥力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跟之下降,必然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且看我县近几年粮食亩产量抽样调查情况:零二年184公斤,零三年237公斤,零四年265公斤,零五年218公斤,零六年243公斤,零七年229公斤,零八年255公斤,零九年205公斤,一零年283公斤。明显表现出低而不稳的态势。
再看我县土壤有机质状况:2009年,281个土样化验结果,土壤有机质在10g/kg~20g/kg之间的有112个,小于10g/kg的有5个;2011年853个土样化验结果,土壤有机质在10g/kg~20g/kg之间的有230个,小于10g/kg的有38个,可见我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处在一个很不高的状态。
无论干旱还是贫瘠,其实质都是土壤肥力不足。因此,要想实现我县粮食高产稳产,势必通过培肥土壤来实现。
二、土壤培肥措施
1、广开肥源,增施农家肥。
(1)狠抓养殖业。积极发展养猪和繁殖大牲畜,大力积造各种农家肥,使农业和畜牧业相互依赖,建立良性循环的大农业结构。
(2)狠抓割菁沤肥。我县山大坡多,各种菁肥和其它有机肥料资源丰富,每年夏末秋初雨量充沛,高温高湿,蒿草旺盛,叶肥茎嫩,是割菁沤肥的有利时机,要充分利用这一天然肥料增加有机质。
(3)秸秆还田。据资料:一般亩产200公斤的麦田,可收回秸秆300公斤,含纯氮1.44公斤,五氧化磷0.33公斤,氧化钾1.86公斤,过磷酸钙2.4公斤,硫酸钾3.7公斤。我县23万亩麦田,如果能有15万亩麦秸还田,则相当于增施磷铵1275吨,过磷酸钙360吨,硫酸钾555吨。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
(4)充分利用沼渣、沼液。沼渣、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农作物生长必需的氮、磷、钾等元素,是一种优质肥料,可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一口8立方的沼气池年可提供沼肥16~20吨,它所产生的沼渣、沼液相当于50公斤硫酸铵、40公斤过磷酸钙和15公斤的氯化钾。我县目前拥有沼气用户2万余户,这样算来全县年可提供沼肥32—40万吨,如能充分利用,既节省了化肥开支,又大大地改良了土壤。
2、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设“三保田”。
水土流失是我县耕地存在的普遍现象,建设水平梯田是减少水土流失的必要措施。要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通过里切外垫,加固田埂,平整田地,变“三跑田”为“三保田”。
3、耕作改土,改善土体结构。
根据一切作物主要根系多在0~50厘米左右的特点,土壤耕深宜增至1~1.5尺,通过深耕破除了坚实的犁底层,疏松了土壤,改善了土体结构,使土壤具有较好的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同时对过粘、过沙的土壤,进行客土,加厚活土层,改善土体结构。
4、建立合理的轮作制,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建立与土壤、气候条件相适应的轮作制是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方法,也是培肥土壤的有效途径。“茬口倒顺,强似上粪”,可见合理轮作倒茬在用地养地上的巨大作用,粮豆轮作、粮豆间作、谷类作物与绿肥轮作等都是养地用地,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轮作制度。
篇7
关键词:化肥;减量;增效;推广
中图分类号:S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25
化肥对于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55%以上,然而,化肥对于粮食增产的作用受到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而有一定的限度。作为重要的农资组成部分,化肥能够保育地力,在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是指在基于作物稳产的前提下,通过施肥技术的集成与创新、耕作制度的调整、施肥方法的改进、新型肥料的研发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减少化肥施用量、提升肥料利用率、在显著提高施肥效益的同时,最终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技术[1]。
1 国内外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政策
早在1998年,荷兰就利用税收政策来控制化肥施用量,在该体制下,每个农民的养分投入和产出状况都被有效记录,如果其养分剩余(或流失)在规定的标准之内,则无需交税,但如果超出标准,则需要缴纳较高的税,尽管后续因支持者甚少而废止,但在实施过程中,施肥量确实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缓解;比利时也对施用多余且残留在土壤环境中的有机肥和无机肥进行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税的征收;而美国对自愿采纳最佳管理实践的农户给予财政补偿、技术支持和相关金融支持,通过经济激励或创建市场来改变农民的成本利益结构,促使农民自觉采用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我国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财政支持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利用媒体、现场会等手段来推行相关技术,使农民在充分认知科学施肥的重要性后,积极参与到技术应用的行列,最终减少化肥的投入。
2 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现阶段,盲目施用化肥现象普遍,致使土壤养分累积过量,但肥力贫瘠,使生产成本追加、生态环境污染。因此,应尽快改进玉米生产的施肥模式,提高肥料利用率,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不合理投入,最终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由农业部制订并向全国农业系统下发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至此,各地开始纷纷探讨技术、制定政策,研究化肥的替代品,并基于节本增效理念,力争在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量的零增长。
目前,吉林省化肥施用普遍存在4方面的突出问题: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偏高。吉林省农作物单位面积化肥用量21.9kg/667m2,远超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有机肥资源少且利用率低。吉林省有机肥实际利用不足40%且因养殖业小而分散,使畜禽粪便难于集中腐熟,致使其养分还田率不足50%,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仅为35%;施肥结构不平衡。“三重三轻”的问题突出,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重氮肥、轻磷钾肥;传统旧式人工施肥方式仍占主体,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普遍,机械施肥仅占总种植面积的30%。多数人施肥观念有误,认为化肥施用应该“多多益善”,实则作物本身不需要如此多的养分。
3 化肥减量增效的关键技术
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生物的能量物质,一般来讲,能够提升有机质含量的物料大多有替代化肥的质。豆科植物和紫云英都归属于绿肥范畴,其种植后还田可较快地将有机质和矿物质归还于土壤。以紫云英为例,一般每667m2产鲜草约2t,折合纯氮9kg,相当于20kg尿素。因此,其在玉米田间作能发挥减少氮素投入且能培肥地力的作用。我国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作为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是新兴的生物质能源,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还可以缓解化肥过量施用所带来的土壤退化问题。据悉,我国作物秸秆的年产量约7亿t,相当于350万t氮肥、800万t钾肥和80万t磷肥。若按每667m2麦秆还田300kg或稻秆还田500kg计算,全年每667m2可增加有机质120kg。
门倩等基于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探讨有机培肥下化肥减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量50%+中量有机肥是比较合理的施肥方式;陈正刚等研究翻压绿肥条件下,化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施用15000kg/hm2光叶苕子鲜草条件下,减少化肥用量15%,玉米产量可达到显著增产水平,增产幅度达19.92%。化肥适度减量在土壤培肥过程中是合理可行的。
篇8
1 巴里坤县农田养分现状
2007年巴里坤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年共取土样6173个,分析测试土样6056个,完成化验项次37615项次。
1.1 土壤有机质
巴里坤县有机质平均值为24.1g/kg,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增加了6.02g/kg。
土壤有机质平均值10~20g/kg的耕地113445(667m2),其中大河镇41534(667m2)、奎苏镇41820(667m2)、石人子乡18276(667m2)、花园乡5375(667m2)、三塘湖乡1195(667m2)、良种场3795(667m2)、黄土场1450(667m2);含量在20-30g/kg的耕地163535(667m2),其中大河镇54283(667m2)、奎苏镇54943(667m2)、石人子乡34363(667m2)、花园乡14126(667m2)、萨尔乔克乡1590(667m2)、海子沿乡2850(667m2)、三塘湖乡1380(667m2);含量在30g/kg以上的耕地1950(667m2),主要在沙尔乔克乡950(667m2)、海子沿乡840(667m2),黄土场370(667m2);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g/kg的耕地1070(667m2)。
1.2 土壤水解氮
巴里坤县土壤碱解氮平均值为84.53mg/kg,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增加了42.83m/kg。
土壤碱解氮含量在70~80mg/kg的耕地58800(667m2),主要在大河镇、奎苏镇;含量80~100nag/kg的耕地145600(667m2),主要在石人子乡、花园乡、良种场、黄土场;含量100mg/kg以上的耕地75600(667m2),主要在萨尔乔克乡、海子沿乡、三塘湖乡。
1.3 土壤有效磷
巴里坤县土壤有效磷平均值为16.0nag/kg,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增加了12.3mg/kg。
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10-15mg/kg的耕地96214(667m2),主要分布在奎苏镇、海子沿乡、石人子乡、良种场;含量15-20nag/kg的耕地137486(667m2),主要在萨尔乔克乡、花园乡、黄土场;含量30mg/kg以上的耕地46300(667m2),主要在三塘湖乡、萨尔乔克乡、花园乡。
1.4 土壤速效钾
巴里坤县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为219mg/kg,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增加19.8mg/kg。
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在100-200mg/kg的耕地33600(667m2),主要在奎苏镇、大河镇、石人子乡;含量200-250mg/kg的耕地210000(667m2),主要在石人子乡、花园乡、良种场、大河镇;含量250~300mg/kg的耕地36400mg/kg,主要在三塘湖乡、沙尔乔克乡、黄土场、海子沿乡。
1.5 土壤PH
巴里坤县土壤PH平均为8.34,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增加了0.21。
土壤PH平均值在8.0~8.3的耕地211000(667m2),主要分布在奎苏镇、海子沿乡、石人子乡、三塘湖乡;PH8.3~8.5的耕地46500(667m2),主要分布在大河镇、良种场、花园乡;PH8.5以上的耕地22500(667m2)。
2 巴里坤县土壤施肥措施
2.1 大力增施有机肥
广辟肥源,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加大土壤培肥力度,把增施农家肥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
2.2 合理增施氮肥
根据巴里坤县土壤肥力状况和土壤分析化验数据,提出在农户原有施肥基础上适当增加氮肥用量,同时氮肥要分次深施,提高氮肥利用率。
2.3 合理施用磷肥
由于巴里坤县农民长期大量使用含磷较高的单质磷肥和复合肥,多余的磷肥在土壤中转化成作物不能吸收的物质,造成肥料浪费。因此要适量减少磷肥的使用量,提高地力供磷量,实现增产增收。
2.4 重视施用钾肥
由于新疆大部分土壤为石灰性土壤,钾的含量较为丰作物物长期不施钾肥,造成巴里坤县部分地块,特别是中产田相对缺钾,建议补施钾肥。
篇9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主要从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来论述。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裸露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篇10
【关键词】滦平;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建议
土壤养分是植物赖以生存及生长发育的主要养分来源,了解当地土壤养分变化动态对当地农业生产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现将部分土壤养分调查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土壤养分调查结果
1.1 时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见表1、表2、表3、表4、表5)
2 评价
2.1 总体评价
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缓慢变化及累积的结果,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递延,土壤养分无论是总体上还是不同土种均呈现递增状态,说明我县土壤肥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土壤环境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1)土壤养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加速上升两种态势,1982~1993年历经11年有机质上升0.81%、全氮上升11.79%、碱解氮上升13.71%、有效磷上升14.58%、有效钾上升12.2%,平均每年上升速率为有机质为0.07%、全氮1.07%、碱解氮1.25%、有效磷1.33%、有效钾1.11%,土壤肥力呈缓慢上升状态(见表1)。1982~2007历经25年有机质上升39.95%、全氮上升47.26%、有效磷上升59.38%、有效钾上升18.33%,平均每年上升的速率为有机质1.59%、全氮1.89%、有效磷2.38%、有效钾0.73%,25年土壤养分平均上升速率高于前11年的平均上升速率,说明93年以后的14年较前11年土壤养分快速上升期(见表2、表3、表4、表5)。
(2)种植玉米、水稻等经济效益低的作物产区土壤养分变化小,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产区土壤养分增长迅速。从表4、表5可以看出,常年种植玉米和水稻的土壤养分有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不大,而同一地力的土壤改种蔬菜5年以后土壤养分都有明显的增长。
3 原因分析
土壤肥力变化明显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3.1 时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从表1到表5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均有提高,由于每年种植作物时都要向土地施入不同数量的氮磷钾等化学元素,滦平土壤属富钾区,施入氮肥后,因氮钾具有协同效应,促进了钾的有效化,磷肥易于被土壤固定,所以氮磷钾等化学元素施入土壤,经作物吸收利用后盈余部分在土壤中积累,长期累积的结果使得土壤各种养份含量提高(见表1、表2)。
3.2 种植结构和施肥水平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农民对土地的投入意向主要取决于经济效益,种植结构不同、施肥水平也不同,由于不同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需求不同,对土壤中不同元素的吸收、利用、转化、固定的数量和形式各有不同,种植不同种作物投入的营养物质数量和品种也有不同,施入的营养被作物利用后在土壤中产生的盈余亦不同,所以受不同的种植结构和施肥方法及施肥水平影响,土壤养分累积结果造成土壤养分在数量上的差异(见表1、表3、表5)。
种植玉米和水稻的土壤,配方施肥推荐的施肥量是玉米目标产量500~700kg/667,667施用氮(N)9.5~13.5kg,磷(P2O5)5~7.5kg;水稻目标产量500~700kg/667,667施氮(N)10~15kg,磷(P2O5)0~4.5kg,钾(K2O)0~5 kg。由于玉米和水稻经济效益较低,农民不愿意对土地有过多的投入,不考虑培肥地力问题,施肥仅以满足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获得预期的产量为原则,不施有机肥,播种时施入少量氮磷复合肥,根据作物长势中间追1~2次氮肥,水稻不施有机肥,全部以施用化肥为主,杂粮不施肥或施用少量化肥,施肥水平常低于推荐施肥量,秸秆还田主要以根茬为主,还田的比例很小,有机肥投入相对较少,所以玉米,水稻等对土地养分指标的提高贡献相对较小,也是土壤肥力处于缓慢上升状态的原因之一(表1)。
种植蔬菜,配方施肥推荐的施肥量,是在667施优质有机肥6000kg的基础之上,再补充施入相应数量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等肥料,因蔬菜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品种,农民舍得大量投入,能完全按照技术要求去做,在施肥方式上全部采用配方施肥,达到了有机肥、氮、磷、钾、微肥配合施用,肥料的投入水平相对较高,原来种植玉米或水稻的田块改种蔬菜5年以后,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现明显增加,所以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加大,被培肥的土地面积随着增多,滦平土壤养分含量到2007年得到迅速提高与蔬菜种植和施肥密切相关。
3.3 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90年代以前,我县农业以玉米、水稻和杂粮为主要种植作物,蔬菜种植面积比例不足3%。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属于低投入低产出阶段,对土地养分指标的提高贡献相对较小,所以土壤肥力处于缓慢上升状态(表1);90年代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各种农业新技术不断应用,如增加蔬菜种植比例2007年达到24%,推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以高产、优质、高效为原则,以用地养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为目标,综合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采用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施专用肥等(见表3、表5),故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蔬菜对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做出较大贡献。
推广应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配方施肥、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示范推广机播免耕、喷灌、滴灌、微灌的节水灌溉技术等先进的农业技术,所有措施都围绕着保护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合理利用土地、遵循用地养地的原则,每种技术措施的应用对土壤养分的提高都有贡献,因而促进了滦平土壤养分整体水平的提升。
4 建议
综上可以看出,经过20几年的变迁,滦平土壤主要养分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总体是增加的,说明到目前为止,滦平的土地地力是呈上升状态的,滦平是我们的家园,土地是承载我们赖以生存的库,我们的责任是保证库存的增长,使其不被破坏并能达到良性发展,为此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供参考
(1)以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走生态、有机、立体、循环、高科技农业发展之路。滦平处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中,位于滦潮河的上游,是天津和北京重要水源供给地,保证滦平的土地和水不受污染是首要因素,不仅要养地让土地肥沃,更要保证土地的清洁,因此滦平的土壤培肥必须采用配方施肥,达到有机肥、氮、磷、钾、微肥配合施用,增施有机肥,降低化肥的施用比例,改进传统配方施肥模式,要探索智能施肥系统,走生态、有机、立体、循环、高科技农业发展之路。
(2)实现经济总体规划目标,不忘农田保护,打造“绿色、生态”滦平。四个规划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安排,有效利用区域内土地资源,“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打造“生态”滦平。东部矿业规划区内重点应是防止水土流失、尾矿渣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对农田、河流、地下水的污染;北部新兴产业示范区,重点应是培植采用清洁能源、无污染,工业三废少的新兴产业;南部文化旅游区应以实现局部小区域生态丰富,山青、水秀、地肥,生态环境优美为原则,农林协作,发展多层次、立体景观农业,作物选择和布局上要多考虑用地养地的协调问题;西部农业区结合农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平衡,农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用地养地为原则,达到土地利用最大化,蔬菜、粮食、生猪、肉鸡、肉鸭的生产走科技、有机、生态、立体综合生产的园区化发展道路,拉长农牧业产品的生产链条,积极推广园区生态立体循环种养模式。
(3)充分利用秸秆与动物粪便的资源优势,探索或引进先进的秸秆与动物粪便微生物发酵技术,解决秸秆和动物粪便污染问题,在拓展生物有机肥的肥源,提高有机肥的质量上多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