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

篇1

【关键词】城市更新,道路环境景观,地域特色,文化,生态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city Shenyang .It proposed the Shenyyang overall concept to speed up the renovation of young street on both sides of the city. . But the road landscape is relatively lagging.The vehicle is still dominant, lack of pedestrian ca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for street landscape control requirements, integration, promotion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road landscape, to create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comfortabl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vel, can show the image of Shenyang city landmark landscape avenue.

Keywords: city renewal, road landscap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ecology

TU972+.12

1、金廊发展建设概况

金廊自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吸引了诸如华润置地、香港嘉里、恒基兆业、恒隆国际、新世界等知名企业投资建设。

2、金廊环境景观主要存在问题

2.1城市功能方面

目前,金廊主体即青年大街定位为城市主干道,多数时间承担的是城市快速路功能,这与现在及未来的多元化的城市功能不相匹配。

2.2道路绿化景观方面

沿线的道路绿化仍延续作为城市快速路的防护绿化功能,与两侧城市建筑空间缺乏渗透、互动,缺少市民庇荫、停驻、休闲空间。

2.3街道设施方面:

街路现有设施多围绕公交候车亭附近分布,,数量少且多数破旧,和金廊现代、简约的城市风格不相匹配;

2.4交通通行方面:

现有交通体系仍是以机动车为主导,部分路段仍存在人及自行车混行。随着地铁二号线的通车运行,这使得路面的通行变得更为复杂,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3、金廊环境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

3.1设计总则

3.1.1总述

(1)本导则作为城市道路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规定,针对现状的实际问题对金廊沿线环境景观的主要内容和要素的规划与设计要提出控制要求,以引导道路景观向着舒适、安全、美观、有序并富有特色的方向发展。

(2)金廊作为沈阳市最重要景观道路应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发展历程、及时代特征,全面考虑道路环境景观中的各项要素,实现功能多元化、景观多样化、设施人性化,能够充分展示城市形象的地标性景观大道的设计目标。

3.1.2整体框架控制

(1)城市开放空间、视线及节奏控制

结合北陵公园、北运河、市府广场、青年公园、科普公园、浑河滩地等开敞空间与紧密界面相互交替,相互衬托,以达到空间明确的市氛围。

控制视线通廊,并结合道路交叉、广场、水系、公园等开放空间,绿化体系也应统一中又富有各区域的景观特色,增强个性。

(2)景观分区

依据金廊两侧组团的城市功能及金廊绿化景观规划的要求,在形成统一的道路景观景观体系前提下,结合各功能组团突出各段的景观特色。

省政府段(泰山路—崇山路),道路景观整体以规则式为主,体现庄严、肃穆的风格特点,烘托历史风貌街区的特色。

省公安厅段(崇山路—长大铁路),作为历史风貌街区的延伸区域,在在规则式基调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景观设施及色叶树木,烘托地区生活氛围。

市府广场段(长大铁路—中山路),并突出小尺度与精致性,体现简洁、明快、稳重、大方的办公环境特色。

市委段(中山路—十三纬路),道路景观布置树阵、花坛、露天茶座等休闲空间,突出商业氛围。

青年公园段(十三纬路—文萃路),结合青年公园、水系与展览馆广场绿化景观规划,注重开敞空间的营造与变化,并突出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

五里河段(文萃路—南二环路),整体以大尺度风格为主,烘托本区域城市入口的空间标志性。

3.2设计分则

3.2.1街路元素总体要求

(1)综合考虑步行空间景观环境及各类设施的布置,形成统一、协调的道路整体景观体系,结合不同区段可结合区段功能街路元素可适当变化,丰富街景;

(2)街路景观应体现季节、气候、景

观变迁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对街道景观元素的色彩、风格、造型等方面与地方文化、历史文脉及城市发展相协调,体现自然、历史与现代感。

(3)应突出市政空间(红线内)的公共性,明确与项目开发单位各自用地空间,开发项目临街空间也应突出市民共用的特征。

(4)街路景观的精细性是地域文化内涵意义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街路各要素的精心塑造和设计,使道路景观跟丰富怡人、自然和谐,提升街路魅力。

3.2.2沿线绿化控制导则

(1)应从城市的整体出发,金廊沿线绿化景观要形成大气、壮丽的景观特征,构建统一、连续的城市景观绿廊,体现和展示沈阳的形象和个性,且具有时代感。

(2)植物种植应以高大乔木为主体,重点地段可加强点缀,通过各色花草与树种的搭配,营造层次丰富、对比协调的观赏性景观,并注重加强与两侧建筑的联系与渗透。

(3)对于地下管线埋深较浅区域,可结合花坛、树池等景观形式增加覆土深度,满足大树种植需求。

(4)全线绿化要体现生态性,注重立体绿化的打造,多配置对减少汽车尾气、噪音有利的树种,营造环境舒适的街道空间。

3.2.4沿线硬质铺装控制导则

(1)硬质铺装应采用不同的材质、色彩及图案使人们能清晰辨明各种不同的使用空间(自行车通行空间、人行交通空间、停留休息空间)和相应设施,对交通形成引导。

(2)应采用结实、耐磨且易透水的先进材料,注重材质的生态环保性能,使人和车辆能安全、有效、舒适地通行。

(3)充分考虑慢通的重要性,通过铺装的材质及色彩的变化使街路空间更具舒适性与趣味性,同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2.5沿线街道家具控制导则

(1)街道家具应结合道路景观整体氛围进行统一设计,融合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体现金廊的 “现代、简约”的风格特点。

(2)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应根据人流量、使用频率、服务半径确定合理间距。

(3)色彩应统一采用中度色彩(宜采用灰色或驼黄色),色彩不应过多,避免形成杂乱的效果。

(4)材质的选择应注重生态环保性,同时注重街道家具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并应适当体现沈阳作为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文化内涵。

4、结语

道路是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环境,与城市居民生活、文化、经济密切相关。道路环境景观具有复杂性,涉及我们在道路空间中视线所及的各种物体,即需要物质空间环境的需要,又依赖于各部门及规章制度的配合。本文试图从城市街路环境景观构成要素入手,从道路景观的整体性出发,对街路环境景观提出控制及指导性的规定,为道路景观的设计、审批及实施建设提供依据,提高城市道路环境景观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

2、《城市街路、广场景观设计导则》 DB21/T1171-2000

3、[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宜萍,何小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4、吕正华,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5、王浩.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

6、郭雅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吴志强.浦东世纪大道城市设计

作者简介:

篇2

主城区划分为14个区块,每个区块通过配置不同颜色的色卡来确定该区块建筑的主色调:西湖周边、运河两岸、西溪湿地周边着重突出“水墨”感。钱塘江两岸虽然也是“黑白”片,但会加入灰黄系的色调,而下沙的色调则相对偏暖色调一些。萧山区因为地方比较大,总体以蓝灰色为主。

G20峰会的脚步近了,杭州正在扮靓自己,城市景观、湖景、夜景依次亮相,事实上,杭州城市的“第五立面”也正在变美。从今年年初开始,杭州市环境提升与交通保障部和杭州市规划局联合编制完成了《杭州市城市建筑屋面整治与管理导则》,长效指引未来全市范围的建筑物屋顶整治工作。

杭州主色调:灰色

西湖运河突出水墨感下沙偏暖色

2006年,《杭州城市色彩规划研究》将我们这座城市的主色调定为灰色,宛如水墨画一般,粉墙黛瓦,宁静和谐,蕴涵着细腻的江南味。而今年编制完成的《杭州市城市建筑屋面整治与管理导则》还对城市颜色和整治形态提出了统一导引,把整个主城区划分为14个区块,每个区块指定了几组不同颜色的色卡,通过色卡组合来确定该区块的色调。

比如,西湖周边、运河两岸、西溪湿地周边着重突出“水墨”感;钱塘江两岸虽然也是“黑白”片,但会加入灰黄系的色调:下沙的色调则相对偏暖色调一些:萧山区因为地方比较大,总体以蓝灰色为主。

第五立面改造样本:米黄色的友谊新村和漂亮的屋顶花园

那么,这个区块色调具体怎么“调”呢?这里有一个样本。

友谊新村今年4月底刚刚完成整治。全新亮相的友谊新村立面以米黄色为主。友谊新村整治刚开始设计时就参考了多方面因素,比如,友谊新村位于城市的闹市区,用活泼而不失淡雅的色彩较为妥帖:当然,这也没有打破该区块的整体色调,且有一定的色彩层次,底层是黄色真石漆,顶层是米色涂料,中间是浅黄色。

此外,友谊新村在屋顶绿化方面,也是做得比较好的。这也完全符合《杭州市城市建筑屋面整治与管理导则》中的要求:花园式屋顶绿化,选择小型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材料进行,设置座椅、亭子、水池、桥和假山等园林小品供人们休憩、游览。组合式屋顶绿化,则根据建筑屋面荷载,在屋顶承重处进行绿地配置并利用容器苗摆放的屋顶绿化的方式。

全市的“第五立面”要怎么改?多层、高层、城中村、公共建筑各有讲究

“具体一点来说,我们要对需要整治的建筑分成普通住宅、公共建筑、工厂等类型,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整治。”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文柳说。

比如:普通住宅中的多层要求为鼓励平改坡为主,太阳能热水器摆放序化:高层住宅:鼓励地被绿化为主,不鼓励平改坡。公共设施、办公多层:鼓励组合、花园屋顶绿化,序化屋顶设备摆放,拆除屋顶广告和违章,搭建增加建设品质,提高空间可利用性,保证整洁的基础上美观:高层:裙房部分同多层,高层部分鼓励地被绿化为主。公共建筑中的学校、医院等一般公建建筑:序化屋顶设备摆放,鼓励组合式、花园绿化为主,保证安全,可增加活动场所;公共建筑必须进行屋顶绿化建设,展览馆、车站等大型公共建筑要以地被绿化为主。

“城中村”低多层农居:以鼓励坡屋顶为主,重点是去杂和太阳能热水器摆放序化,屋顶修复以坡屋面为主,屋顶色彩应考虑城中村地区的整体协调性。

空中看城市,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期待一个360度无死角的杭州

篇3

关键词:色彩设计 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划分,就层次结构的划分而言,可区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色彩景观”的概念是从“城市”色彩载体问题研究引申而来的,狭义的城市色彩景观就是指涉及城市生活的特定景观类型,如建筑色彩、场所色彩。其中,场所色彩所包含的街道色彩、绿化色彩等,就是城市公共空间色彩景观。

从城市公共空间色彩景观的功能与概念来看,依托公共空间为载体的色彩景观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表现为:1.组成元素的复杂性;2.色彩设计概念的历史文化性;3.涉及群体的公共性;4.色彩景观的空间感。

二、城市公共空间色彩的感知及其对色彩设计的影响

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社会交往的开放性场所,其色彩设计也必然受到人们主观感知和体验的影响。而即便在同一城市环境中,不同的人也会对公共空间色彩设计产生迥异的色彩感受。城市色彩产生过程的研究表明,城市的色彩面貌是居民对长期接触环境的集体回应和集体选择,是集体共性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国际色彩顾问协会 (IAAC)在《Color,Environment,Human Response》一书中从个体感知和体验的角度提出了“色彩体验金字塔”理论,这一多层次的“体验”过程表现为:对色彩刺激的生理反应潜在无意识集联想文化影响潮流时尚的影响个人体验。①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个体感受处于色彩体验金字塔的最上层,色彩设计需要从时间、空间因素中,以及人们对于公共空间景观体验的角度来思考,进而建立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的基础语境和平台。

(一)不同运动方式对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的影响

埃德蒙・N・培根在《城市设计》中指出,生活的目标是获取和谐感受,个体在运动经历中所感受到的空间的变换关系,就是设计的主要问题。公共空间色彩的设计应当与运动方式形成相互适应的联系。

(二)公共空间色彩景观体验的适宜距离

色彩的感知是与观测距离密切相关的,在城市物体环境中,这种视觉感知的差异尤为明显。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就用“外部空间模数”理论总结了这一规律,其中D/H比值(视距/界面高度)≤1,垂直视角 ≥45°时,可感知空间尺度范围最佳,“看清界面的细部和质感,界面围合空间内可体验到内聚感和安定感”。②综合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主要集中于建设项目开发与周边环境整治的设计范畴,包括广场、街道、公园等处的整体设计都是如此。在公共空间色彩景观的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色彩观察的适宜距离,处理好“均衡场”和“强场”的关系,使人的色彩体验更为丰富也更贴近人体尺度。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

(一)城市广场的色彩设计

城市广场在《城市规划原理》等书中被定义为“基于城市功能要求而设置的,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③。就视觉角度而言,城市广场的色彩包括有围合广场的建筑、铺地、环境小品、绿化色彩等。其中,妥善地处理好着色面积最广的建筑群与广场铺地间的色彩联系,是广场整体色彩设计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广场作为人群休憩的空间,色彩设计应当考虑到受众群体来自静止视点的体验,其色彩设计指引要点主要包括:1.广场铺地色彩应与周边建筑群取得最大限度的调和。2.广场基调色应首先确定广场性质。3.广场空间色彩还应该有侧重点、有主次地处理好视觉要素间的色彩协调与层次性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主体色彩即“前景色”与其他景观色彩“背景色”形成层次化的区分,类似色彩配色法较为恰当;而缺乏明确主体的,就要将色彩设计的重心放在围合要素间的色彩协调上,可适当利用不同形式的绿化措施进行改善、整合。④

(二)商业步行街的色彩设计

商业步行街是由商业街区步行通道及两旁商店构成的一个城市线状空间,通常是城市或区域的商业中心。作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及回归自然的需要,步行街的景观设置大多与街心广场、小品雕塑相结合,是现代城市街道发展的特殊形式。处理好街道侧立面建筑与色彩设计间的关系,在连续性的建筑界面围合中给予行人以丰富、连续的空间与视觉体验,总体而言,就是对高明度低彩度色、中性色或无彩度色的过渡处理。需注意三个方面:1.街道空间环境的色彩设计应符合其功能定位,根据街道空间与景观的构成完成色彩设计的协调配置。2.在街道空间节奏与序列的变换处包括转角、交叉口等处,则要合理地运用对景、框景等手段,适应节点处的色彩对比和空间的节奏变化,使冷暖或明暗上的色彩渐变更加协调、柔和。3.步行街的地面铺装与环境设施的色彩设计也要遵循整体性、整合性的基本原则。

(三)城市公园的色彩设计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公园被定义为用作“供公众游览、休憩……文体健身等活动……是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绿地”。其色彩设计的核心是公园的绿化色彩。⑤

城市公园的色彩设计在尊重其基础功能设定的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好其自然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

第一,绿色很自然地应当成为公园范围内的基调色,色彩设计应注意使基调色与点缀色之间互相衬托,进而使掩藏于绿色海洋中的人工构筑物得到凸显。第二,大型综合公园需要做到色彩分区,自然色彩区要注重绿化效果的营造;人工色彩区则更需要在环境总体色调的协调下,有意识地发掘自身的色调或主导色彩,可采取微差的手法来创设出公园统一和谐的意境。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载体。如何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色彩设计进行引导,恰当地展示城市的历史传统与地方文化,这需要设计者在实地调研、城市色彩景观整体规划的实践中进一步地进行检验、修正,以实现城市景观建设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6―157.

②辛艺峰.现代城市环境色彩设计方法的研究[J].建筑学报,2004(5):18―20.

③王京红.空间中的色彩――试论城市建筑与环境色彩的特殊性[C]./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2008:99―101.

④冀承毓.从室内空间里领悟色彩艺术――谈居室空间与色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6):66―67.

篇4

关键词:城市色彩设计日本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城市色彩设计是将现代色彩学原理运用到城市规划中而产生的一门新的色彩规划研究学科。“城市色彩”(Urbancolour)一语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对它的重视和研究是基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色彩混乱而展开的。①日本的城市化是在1869年明治维新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发展成为强国之一。笔者有幸到日本做为期一年的艺术设计考察,对日本各城市的色彩有强烈的印象,并期望能对中国的城市色彩设计有所启示。

一、知错就改的东京

没有一个城市在形成的初期,就有一个完整而有效的整体规划。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规划而不得不多次调整的漫长进程。现在日本或西方的不少城市的特色感,特别是在色彩上,多是经过研究并细致调整后的结果。巴黎是较早开始城市色彩规划的城市,80年代更是将色彩规划作为政府条例颁布,其旧城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即使是必建的新建筑也尽量在色彩、体量和式样上与旧建筑统一,走进巴黎旧城会有置身中世纪的感觉。

东京在60年代为迎接奥运会的举办,到处大兴土木,在建筑上大量使用饱和色甚至是极色。不少人面对艳丽的建筑立面或玻璃幕墙,五颜六色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和广告,感到特别刺眼而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鲜艳的外墙颜色又很快褪色,城市因此变得污秽不堪。为此,不少人对东京的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部门提出了严厉批评,迫使日本官方在70年代初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上的偏差,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做出了整顿城市色彩混乱的决定,并委托都市色彩研究中心完成了《东京色彩调研报告》,后来该报告成为了东京城市色彩规划的蓝本。现在,有人提出了按奥运五色粉刷城市的“五彩北京”设想。笔者认为,这种为奥运会造气氛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做法一定要科学,东京就是前车之鉴。

二、留住历史的奈良

任何一座成功进行色彩设计的城市,必定要尊重自然地理环境赋予它的基本颜色,城市建筑的色彩设计尽量要与之和谐并适当进行对比。一座被蓝色海洋包围的城市,自然要区别于内陆城市的色彩。同时,任何一个有一定历史的城市,必定有一些历史文化积淀。

在日本的奈良,还有京都,建筑上因为承传了中国唐文化的特色,基本照搬了唐代的黄色琉璃大屋顶加红墙的土木建筑形制。今天的这两座城市,还完好地保存着拥有中国高僧鉴真像的唐招提寺、法隆寺等建筑。这些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建筑基本保持原样,至今还掩映在青翠的林木中间,显得特别的古意盎然,周围的新建筑也没有破坏这两座有着深厚唐文化色彩的城市,这是日本人自觉地对其精心呵护下的奇迹。在“二战”后期,美国实施对东京等城市的大轰炸中,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为这两座城市的完好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向盟军指挥官建议: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城市绝对不能炸,因为日本的古建筑不仅仅属于日本,也属于全人类,因此,这两座城市才幸免于难。每座城市,因历史和风情的不同而对颜色偏爱有所不同,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城市色彩。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北欧的厚重和温暖等,这是不同城市的居民千百年来民族审美的结晶。这些城市的现代化扩展显然应该尊重其色彩传统,以延续其历史文脉。但是国内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虽然有的还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少有民族特色的街道、古镇因为旧城改造而丢掉了历史的颜色,即便有一两处古迹留存,也基本不成群落。

三、严格执法的大阪

日本并不是最早为城市色彩进行规划或立法的城市。意大利的都灵市,早在19世纪就注重城市的色彩规划,这一做法得到欧美很多国家的效仿。从实践层面来看,越是发达的国家,出台的措施就越细致,执法也越严格,今天人们能够领略到欧美各具特色的城市色彩,有赖于这些法规和严格的执法。

在1918年,日本就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对城市的硬件环境(如交通、公共卫生、空气保护等)进行管理,但是没有具体涉及到城市的色彩;1968年《新城市规划法》开始涉及到城市景观的管理。与此同时,针对各自城市特殊状况的相关地方法令也相继出台,城市色彩的研究课题也相应在70年代展开,研究成果很快在城市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中得到运用,建立了一系列地区性的色彩控制法规。上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型建筑与传统景观的矛盾,以及城市色彩污染严重的现象,1981年日本建设部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以立法的形式对城市色彩进行规划,并编制《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建筑活动。2004年,日本又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

特别是在大阪,1995年出台了世界知名的系统色彩规划方案。②其主要方法就是在城市规划审批中增加了“色彩规划审批”专项。而这样的规定相当于拥有对建筑等行业的一票否决权。该色彩规划使该城市向着“水清、花香、草绿又充满历史、文化魅力的城市”的现代城市的面貌前进。从实际效果看应该非常不错,每年有近100栋建筑面积大、楼层高的房屋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和检查。③

结语

城市色彩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综合系统,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运作,日本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城市色彩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反映,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并认真研究。

注释:

①张海兰,尚磊.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应用[J].城市,2004,1:49.

篇5

关键词:骑楼;中山路;灰塑;木材保护漆

中图分类号:C912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2-76(4)

1 “素”与“彩”— 国际争议与东南亚特色

历史建筑立面色彩再现一直存在争议。按照中国文物保护准则,参照文物保护修复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理论,“不出彩”为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外立面处理手法。

但是, 历史建筑与严格意义的“化石类”文物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国际上对于历史建筑立面修复的色彩处置也没有一个“不改变文物原状”准则。例如加拿大“历史场所保护导则”建议,历史建筑立面修复建议采用与该建筑及街区相适宜的涂料或灰塑。美国的“保护历史家园导则”建议,历史灰塑修复时,宜在成分、颜色、质感等方面和历史接近。这些导则、标准中没有发现禁止出彩或上色的条款。甚至过去被认为是禁止出彩的文物建筑在近年来也有出新的趋势,例如,在2001~2003年德国吕贝克市政厅立面修复中,就采用传统油饰工艺和镏金再现了该建筑的历史风采(图1)。做出这样决定的理由除了美观外,出彩对保护传统工艺、延长历史材料和建筑本身寿命及促进科技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海口有人种、历史、文化等多种渊源关系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其骑楼一直采用靓丽的颜色。 “中国商人不热衷商务,却将他们的房子装饰的稀奇古怪,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立面布满壁画,色彩斑斓”,法国航海家La Favourite 1831年到达新加坡时对新加坡骑楼等建筑如此评价。而且这种彩色在后期修复时得以保留并延续,随业主、业态的改变而生生不息(图2,3)。

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城的历史建筑修复不拒绝出彩,修复后的彩色立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2 海口中山路立面修复

2.1 概述

海口中山路为东西走向的道路,东临博爱北路,西临新华北路,总长300余米。两侧建筑风貌协调,整体性较好。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复叠加。传统骑楼高度多为2至3层,新建建筑多为4层以上。原立面的灰塑工艺为中西合璧。

此类灰塑实际为仿石装饰,采用石灰,添加各种天然颜料及骨料,如砖粉,铁黄,彩色砂(人工或天然)等制成,表面细腻,最初兴盛于16~17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在19世纪作为“stucco,或decorative plaster work”而流行全世界。山西元代前后的悬塑和近现代灰塑可能在工艺上存在渊源关系(图4)。

从2012年9月开始修缮的范围是中山路骑楼建筑的沿街立面部分及街景整治。修缮主要目的是去除现有立面混杂的附着物(含招牌及多年的墙面杂生植物、各种金属附着物等),重点是对结构进行加固后,采用传统灰塑工艺对沿街立面进行修缮,并对原有木门、窗、内廊部位加以修复,对街景进行综合整治,做到“修旧如故”,完整展示中山路历史风貌,提升骑楼老街的历史和商业价值。

2.2 立面修复理论与原则

针对立面及门窗色彩等,原修缮设计方案中提出几个基本原则,如最小干预性原则、满足使用功能的提升原则、传统工艺原则等等, 并特别强调不出新,不添彩。

但是,实践工作及已经完成的其他类似骑楼的案例对比说明,300余米灰-白色调街面会甚为单调,而且通过现场观测,大部分的立面或多或少保留了原始材料及色彩,这为再现原有风貌提供了基础。

2.3 立面处置方式

根据剥离后立面不同的保留状况,确定了3种修复与保护模式:恢复性修复(restoration)、保存(conservation)与再造(renew)。

恢复性修复是指在有历史依据的前提下恢复历史风采。以大亚酒店为例,大亚酒店曾经为中山路最主要的酒店,由于找到了黑白历史照片,于是决定恢复历史风貌。但是对立面的原始颜色及质感有不同看法。据当地老人叙说,立面主体颜色为蓝灰色。通过现场剥离取样并在实验室研究发现,其主体立面材料为采用红砖磨出的粉与纸筋灰混合做成,颜色为橙红,蓝灰色为后期刷涂的颜色。此类灰塑在上海、浙江等地的近现代历史建筑立面中均有发现。通过实验室分析、现场实验后,大亚酒店立面修复采用了红砖粉与石灰等混合物粉刷,表面采用憎水保护, 再现了历史风采(图5)。

保存(conservation)手段主要是针对历史上的商号等局部原始灰塑,也包括在上世纪50~60年代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而美学上与现有街区不存在大冲突的水刷石标语立面(图6)。对这段历史的思索或忏悔有利于我们清除民族的毒素,有利于民族复兴。

由于多种原因,很多立面还是进行了“再造”“出新”,也属于这一特定历史的记录。

2.4 木窗——本色或彩色

通过现场勘查发现,部分老窗户残留有原始颜色,其中以墨绿-蓝绿为主。在立体显微镜下,可以分析出百叶表面油漆的颜色从早到晚依次为墨绿—蓝绿—黄—灰白(图7)。

在上述勘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替换实木窗两个系列的色彩:咖啡褐—萝格本色—柚木红色(暖色系列)及墨绿—浅蓝—白 (冷色系列),选择的油漆除具有装饰功能外,还具备保护木材免受雨水、紫外线等侵害。部分保留较好的旧窗进行修复后仅仅刷涂无色油漆。

3 结论与讨论

尽管国内对历史建筑立面的色彩保存与再现没有公认的准则,但是,我们认为在满足下列条件的前提下,立面色彩再现可提升历史建筑的历史与美学价值:有历史依据和工艺传统,并且能够延长历史建筑立面寿命(图8)。

色彩的再现需要在历史调查、现场取样、实验室分析、现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材料与色彩的选择应符合建筑本体及街区的特色历史沿革。传统灰塑色彩自然,质感柔和,与现代涂料有明显区别,也与生硬的石材或水泥粉刷不同。

参考文献:

[1] Grimmer:The Preservation and Repair of Historic Stucco, in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Architecture, The US Government`s Official Guide for Preserving Historic Homes(美国保护历史家园政府技术导则)[M].The Lyons Press, 2004.

[2] Historic Scotland;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application of the Scottish building standards part 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ISBN 9781904966463, Edinburg, 2007.

[3]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Places in Canada , ISBN 0-662-34897-4, Canada 2003.

[4] S. Brüggerhoff, Ch. Ochwat J. Seebach, Die Fassade des Lebübecker Rathauses - Instandsetzung und Farbfassung, in S. Siegesmund , M. Auras, & R Snethlage(hrsg.)Stein Zerfall und Konservierung Editon Leipzig, Germany 2005, 227231.

[5] 蔡葩.风从南洋来[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

[6] Graham Byfield & Gretchen Liu : Singapore Sketchbook, first published 1995 Archipelago Press Singapore, 2011, 6-15.

[7] Julian Davison & Luca Invernizzi Tettoni: Singapore Shophouse, Talisman Publishing Pte Ltd Singapore, 2010.

[8] A Ghafar Bin Ahmad Building Conservation in Malaysia:Treatment of Building Defects(PPT) , 2012, http://hbp.usm.my/conservation.

[9] W. Millar & G. Bankart, Plastering Plain & Decorative, fourth ed. First ed. Published in 1897, Donhead ISBN 978 1 873394 87 8, 2009.

[10] C. Gapper & Jeff Orton, Plaster, Stucco and Stuccos,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J].Vol. 17, No. 3,7-22.

[11] Frank Froessel, Lexikon der Putz und Stucktechnik, Fraunhofer IRB Verlag[J].1999, 295-299.

作者简介

常 青,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

戴仕炳,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教授级高工),博士。

王,上海同济大学讲师,博士。

赵爱华,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篇6

关键词: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074-02

1 引言

色彩是人类对城市形态最直接的视觉反应:是人类感官对城市的第一表达。当下中国。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已成为许多城市所关注的内容,但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仍处于萌芽阶段,从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到规划管理之间存在脱节,从而导致城市缺失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现状的剖析,总结出国内目前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尝试探索形成科学、合理地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思路。

2 剖析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2.1 国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1)在日本,政府都免费向建筑商提供《城市色彩规划指南》。日本于1981和1992年分别推出了“城市规划的基本规划”以及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的色彩规划”法案:2004年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日本通常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色彩的专项规划与设计,完成后提交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设计。

(2)英国对建成区域的色彩控制主要是在历史保护层面,针对色彩等更为细节的规划由地方制定。其中,关于历史建筑的色彩粉刷大部分有着具体的限定政策,有时甚至限制一种色彩。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色彩控制条例,包括给出详细的关于色彩现状和色彩形成历史的资料,各种可用于粉刷的材料的性能和施工工艺要求,以及粉刷的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等。

(3)瑞典的城市色彩问题也主要在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领域,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联邦立法规划和建筑法令(PBA--the pIanningand builing act,主要强调新建筑必须同整个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相协调,必须具有美学上的价值:第二是关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的地方法令。作为建筑和规划局(Building andPlanning Office)来说制定了一套图表,指出历史建筑的立面和色彩的典型特征。

综合以上可知,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早已成为国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城市特色和个性。

2.2 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相应地,新时代带给城市建设新的挑战。20世纪末,由北京的“清洗粉饰运动”开始,之后,武汉、哈尔滨、南京等城市相继开始着手对城市色彩进行重视,但我国城市色彩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多集中在建筑单体色彩的微观层次面,缺乏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相应地,各城市管理部门纷纷表示要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

2000年8月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2003年初,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均标志着我国在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法规的制定方面迈开了发展的步伐。

3 解读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国,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仍处于萌芽阶段,缺失具体落实的程序,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色彩主基调色和辅助色的确定是城市色彩控制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但在之前的大部分实践中仅提出了城市色彩控制的大方向和原则,难以直接有效指导规划实施;

(2)色彩控制管理的技术规定提供了很好的城市色彩整治手段,但却往往缺乏实施主体而变成一纸空文;

(3)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从宏观的城市总体到中观的建筑环境的一系列完整的规划方法,但缺乏法律地位,没有合适的实施途径。

4 案例研究――株洲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

“青彩”为株洲白昼色彩的主旋律,“丹韵”为株洲夜晚色彩的主旋律,城市主色谱采用黄红色和蓝绿色为主要色相的“浅灰色系”,局部点缀中等彩度的暖黄红色和蓝绿色。

以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为引导,推进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进程,对城市色彩实施有效的管理。株洲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主要按照三个方面着手:(1)色彩的表述方法:(2)单项工程色彩审核流程(如图1);(3)单项工程色彩审核申请表(如图2)。

5 探索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思路

城市色彩规划是一个综合的色彩控制过程,而规划与管理则要按照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引导,步步落实细化的原则进行。综合以上,下面将对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5.1 在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原则:

1)具体化

从国内外现状分析得出,城市色彩规划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基础性研究工作量巨大,需要色彩研究领域与规划专业领域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只有专业人才经过全面考察、系统分析、科学论证,而后提出极其具体细化的规划要求,才能使之后的管理切实可行。因此,要达到对城市色彩合理规划与管理的目标,首先必须细化城市色彩规划,搭建合理的色彩规划技术框架。

2)过程化

从国内外成功的范例来看,普遍的做法是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城市环境色彩的专项规划及建筑外观色彩的配色计划,将城市色彩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实施主体具体的过程中,缺少这项工作的规划或设计,则不能通过主管部门审批。因此,要使城市色彩规划,必须将色彩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建设的必然过程。

3)合法化

仅仅以目前“建筑色彩设计原则”、“控制建筑色彩”等条文来进行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城市色彩研究、色彩规划必须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将城市色彩控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列入规划文本,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城市色彩规划的法律效力,使色彩规划不仅仅停留在研究的层面。

5.2 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要素:

要实现对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合理规划与控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正确解决城市色彩规划中的色彩商业性

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这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的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度饱满的灯箱、横幅或气球广告,无规则地置放到城市建筑的屋顶、立面或街道广场上,甚至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披挂上花花绿绿的广告,将整个城市色彩切割得七零八落,繁杂无序。因此,在管理上应立法逐步限制广告色彩,商店门头应提倡艺术招牌为主,取代灯箱店招。限制并消除对城市环境色彩造成污染的各类商业性广告,

还市民一个良好的色彩环境。

(2)在管理中清楚城市色彩话语霸权

一些有权势的单位或企业,纷纷在所属建筑色彩上大做文章。他们不考虑城市色彩的协调性,而是从显示势力和流露富贵心理出发,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或最鲜亮的色彩来装饰建筑外表。于是,一些金色玻璃幕墙建筑会昂然屹立在灰调建筑群,一些绿色琉璃瓦装饰建筑,也跻身在银色高楼之中。更有些房地产商,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紫数种色彩,争奇斗艳地屹立在城市中心・由于这些建筑本身体量就大,它们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便特别严重,必须尽早立法加以干预。城市色彩管理中需要制定相关制度,限制这样的色彩话语霸权。

(3)在管理中反对城市色彩追赶时髦

由于缺少对城市色彩的专门研究、倡导及规划,城市的设计者在设计规划时追赶建筑色彩时髦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主要原因。多数情况下,城建负责人、建筑师及建筑业主,并非出于商业目的或权势动机,仅仅是为追赶新潮或做模仿,而把城市色彩搞得一塌糊涂。新鲜并不等于美,经济强势不等于文化发达。建筑有时代性,但盲目追随仿效的建筑时髦倾向本身,却是违反建筑美学及文化本性的。同样,建筑乃至整个城市色彩的时髦倾向,也是违反城市色彩美学及文化本性的。

(4)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中需要确定主色调

确定城市主色调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色彩污染”。心理学表明人的视觉总是追求简洁完美的形象,而城市的主色调就迎合了这种视觉追求。确定城市的色彩基调,并不等于说城市的建筑只能用一种颜色,主色调并不意味着单调,而是指建筑在色彩选择上有倾向性,在主色调基础上进行衍化和搭配,大的基调和小的变化并不矛盾。例如:寒地城市哈尔滨总体色彩规划应本着“明快、大方、温暖、和谐”的原则,确定总体色彩以暖色系为主基调,在此基础上。调整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色彩丰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

6 结论

科学有序的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可使城市个性鲜明,和谐悦目。最先让人记住、最后让人忘记的是色彩,成功的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往往能够极大地提升一个城市的总体形象及魅力,并使其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我国目前还处于城市色彩规划管理的探索期,希望通过对城市色彩的研究,通过对城市色彩管理具体化、过程化、合法化的落实,令城市色彩得以和谐发展,让城市变得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郭泳言.城市色彩环境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妲,廖江平,浅谈长沙城市色彩规划,安徽建筑,2008

篇7

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对某些地区的地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使之逐渐消失其原有的色彩,其中重要的体现就是建筑的色彩的地域差异逐渐模糊。相比与国内,许多国家很早就认识到历史建筑的色彩在表现地域文化中所代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在保护历史建筑色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在法国,从七十年代起,就成立专门组织对巴黎进行色彩研究设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巴黎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英国,提出了“城市景观”,以及“色彩景观”的研究概念,把建筑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因素进行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美学。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美国,《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的作者科帕茨在其著作中,研究了色彩三维感知的基础理论以及色彩在三维空间上的具体应用,并首次结合建筑材料探索了色彩研究在历史建筑保存、恢复及休整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亚洲,建筑色彩研究最先进的是日本,对该项研究做了专门法规,为其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在我国城市色彩的研究方面,仅有哈尔滨、武汉、南京等少数大城市从城市色彩定位、主色调确定等方面做了色彩研究,并且将城市色彩以各种导则或法规颁布。随着城市色彩研究的逐渐深入,国内外针对城市建筑色彩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尚无针对历史建筑色彩作具体论述的著作。

2历史建筑色彩的特征与研究

2.1历史建筑色彩的地域特征

建筑的地域特征的定义为“在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或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范围内,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建筑色彩是建筑材料、建筑表面处理方式、、名俗、气候等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复杂性决定了建筑色彩的地域特色必然存在,建筑色彩的地域性同时受到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传承下,形成相对稳定的色彩风格和工艺,并深刻反映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2历史建筑色彩的研究方法

通常,历史建筑色彩的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历史背景信息的收集,包括该历史建筑的基本概况,以及历史沿革等;二是建筑色彩相关信息的收集与获取。历史建筑背景信息的调查收集包括地理区位,历史沿革等。上文已论述了地域的差异将必然造成历史建筑的多样化。该方面的调查方法是以查阅历史资料,记录拍照的方式为主。

2.3历史建筑色彩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从建成至今,历史建筑在自然环境下长久日晒、雨淋、风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变色、脱落等现象。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在原有建筑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修复的过程。除了需要对文献查阅、梳理和总结外,还应该对具体的、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色彩的现状实地考察,进行现场调查。

3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及方法

3.1历史建筑色彩保护的原则

3.1.1真实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必须遵循真实性,符合其原型,对其的保护也要尽量使其恢复旧貌。否则,若失去真实性,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也将失去意义。

3.1.2整体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单一建筑进行保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周边建筑与环境。

3.1.3可持续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还要体现时代性,保护不仅是简单的仿制,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先进工艺来实现。它要求我们要对色彩原型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合适的方法途径,创造出能够联系与传承原型的新的色彩方案。

3.2保护方法

3.2.1建筑色彩的继承性保护

对于色彩面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历史建筑和色彩比较容易保存的建筑,通常采用继承性保护。具体方法是,剔除固有色中不和谐的部分,保留并提取其建筑色彩的精华部分,建筑色彩的保护方案则要从原始建筑的色彩中提取。

3.2.2唤醒建筑色彩的集体记忆

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群体各自的特征大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这些特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保留下来,一代代的传承,成为一个群体的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构成了一个群体集体认同的基础。历史建筑的色彩,也是构保存集体记忆的一个重要形式。地域色彩的消失,相当于将人们关于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抹去。对建筑色彩的保护,必须要重视这种内在的因素,唤醒人们对建筑色彩的集体认同感,这也是对建筑色彩地域性保护的根本目标-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篇8

关键词:色彩控制;问卷调查;色彩分类;东钱湖

城市色彩规划研究工作在西方已进行了几十年之久,而中国起步较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历着快速建造的历程,新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材料等方面缺少严格控制,各种建筑风格相伴而立,建筑色彩杂乱,而有关城市色彩规划的规范不健全,满足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本研究以东钱湖地区色彩控制研究为例,分析国内外的诸多案例,通过现场调研、问卷分析,并结合城市色彩的前沿研究成果,以《建筑常用色02J503-1》为基准,为该区域进一步深化设计和项目开发提供可供参考的建筑色彩决策依据。

1 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宁波东钱湖地区位于中国浙东地区,区域外部与新城相邻,同时内部已存在一定数量的文化保护建筑、古村落以及已经开发建设的项目。建筑风格多样化是东钱湖地区的特点。而通常色彩只会在建

筑设计阶段才开始考虑,这使得色彩难于对城市景

观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促进作用。本研究从东钱湖地域特色出发,将色彩控制作为建筑风格研究的关联课题,将色彩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部分进行引导,以提高色彩在城市中的表现和控制力。研究结构为:现状分析、问卷调查、确立色彩体系、色彩的定义和分类、明确色彩控制原则、控制区域划分和重点地段色彩控制。

图1 研究框架

1.1 现状分析

采取现场调研的方法,拍照记录编号沿湖地区建筑立面色彩、建筑屋顶形式及色彩、建筑风格、建筑体量以及高度。从现状中分析该地区色彩是否协调、建筑风格分布以及建筑体量概况,有利于进行整体色彩状况评估以及局部色彩控制调整。总体看来,建筑风格在滨湖地区较为多样,部分地区较为混杂,缺乏主导风格,建筑立面色彩分区基本协调,区部地区建筑色彩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屋顶色彩以灰色系为主,暖灰色系为辅,冷灰色系较少。而建筑以小体量、低层多层为主,个别大体量和高层建筑影响整体景观环境。

1.2 问卷调查

为了使东钱湖色彩控制成果既能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又能体现居民和游客对城市色彩和要求,本研究借鉴统计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各群体对城市色彩的各种要求。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图2),制作建筑色彩意向图。大众对于不同区域的建筑主导色彩意向具有初步的一致性,不同人群对于部分建筑色彩的接受和认可度存在一定的差别,同时民众调研意见作为重要的色彩确立标准之一,应结合其他影响要素共同决定最终色彩控制方案。

1.3 确立色彩体系

色彩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取决于物体表面的特性和人们的视觉感受。建筑色彩包括自身要素和外部影响要素(图3)[1],为了对色彩进行更为定性的控制,本研究比较孟塞尔颜色体系、中国建筑色卡和《建筑常用色》三种色彩体系的优缺点。最终确立了在建筑领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且色彩分布较有规律,对管理过程中也容易操作的国际图集《建筑常用色02J503-1》为此次研究的色彩基准。

1.4 建筑色彩的定义的分类

本研究更定性的定义了色彩(图4),将建筑立面色彩根据位置和面积划分为主色调、辅助色和点缀色,同时考虑了建筑屋顶色(仅适用于剖屋顶),以此给出配色方案。东钱湖地区色彩控制与建筑风格紧密相关,根据风格不同,并结合配色方案给出多样的配色方案(图5) ,建立丰富的色库,形成城市色彩的多样统一。

图2 问卷调查柱状图分析 图3 建筑色彩影响要素

图4 色彩基准控制面积比示意 图5 色彩选择示意

1.5 色彩控制原则

研究基于现状及地域色彩的认知,确立色彩的控制原则。

1)风格引导原则(图6):色彩的控制与建筑风格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色彩的控制,首先应满足风格的需要,然后在建筑风格的色彩分类中寻找其适宜的配色方案。

2)分区原则(图7):依据不同的区域内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差异,在历史街区、滨水区、森林生态区、新城区和工业区五个区域内,依据各自特征,确定不同的建筑风格意向。

3)控制强度原则(图8):在同一分区中,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现状情况,其建筑色彩对环境的敏感度有所不同,故同一分区内不同区域会出现不同的控制强度,由此回应建筑色彩与空间环境[2]、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色彩协调性。

4)过渡原则(图9):各区域之间存在着交接的边界区域,不同区域之间色彩的过渡将在这些区域展开。研究认为,理想状况下相互之间存在不同大小的过渡区,因此存在不同风格配色的共存或者相互转化的可能。

5)视线原则:建筑色彩的感受主要以人们的整体视线感受为依据。因此,建筑风格色彩的确立,在满足视线对看与视线过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与和谐度的分布与调节。

6)体量原则:体量大小,对建筑色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为最重要的两方面。

7)显隐原则:如需建筑消隐,与环境融合,建筑及其环境背景色相及明度应相似。反之亦然。

8)多样性原则(图10):建筑色彩的多样性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同样的建筑风格中,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可以有不同的建筑配色方案,由此满足其区域色彩的多样性;其二,在同一配色方案中,材料、明度的差异[3] ,将从另一个途径,强调色彩的创造性和空间感[4].

9)主次原则(图11):在不同的区域,满足建筑风格规划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其鲜明的色彩特色,宜以一种主色调配色方式为主,其他主色调配色方式为辅(10%以下)。在确定的主色调配色方式中,其明度可以变化,以保持其色彩的多样性。

图6风格引导原则 图7分区原则

图8控制强度原则 图9过渡原则

1.6 控制区域划分和重点地段色彩控制

在色彩控制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建筑风格,将该区域划分为历史街区、滨水区、森林生态区、新城区和工业区,并分别制定色彩控制要点,有效针对性地进行色彩控制管理。

东钱湖作为新城与自然风景区,主要以旅游业为主,重点旅游地段需要重点控制。研究根据其区域地域文化、传统等因素制定重点地段色彩意向图,提供大量图片信息,形象的展示色彩设计意向。

2色彩控制引导

在制定色彩控制导则的基础上,研究注重与管理的衔接。

建筑方案的色彩判定分为六个步骤:步骤一:对《建筑风格意向分区分布图》,判断建筑风格是否通过。步骤二:比对《建筑色彩控制强度分区图》,明确建筑色彩控制强度。步骤三:比对《总体建筑色彩意向分布图》,依据色库确定适宜的风格与色彩配色方案。步骤四:比对《筑体量意向分布图》,同时结合控制强度要求,明确是否满足体量要求。步骤五:如处于重点地段,比对《重点地段建筑色彩分布图》。步骤六:判断方案的建筑色彩的可行性。

由于规划对各种建造行为的对象的规模、高度、用色范围、施色位置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色彩管理主要将研究成果贯穿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之中,依据建筑设计、小品景观灯色彩控制要点进行方案审批(图12)。

3 结语

本次东钱湖城市色彩控制研究是在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基于建筑风格的色彩控制研究和调查,依据城市分区规划建立分区色彩分类,并建立整体城市色彩色库。研究旨在探索地域特色下城市色彩的控制方法[5] ,强调研究与管理对接,希望城市色彩的研究能保护地方人文环境,保证和谐美观的城市色彩,解决好历史与现代、传统与科技、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图10多样性原则 图11主次原则

图12色彩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1]李慧. 现代城市规划中关于建筑色彩选择的诸多影响因素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2).

[2]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55.

[3]苟爱萍..建筑色彩的空间逻辑―Werner?Spillmann和德国小镇Kirchsteigfeld色彩计划[J].建筑学报,2007(1).

篇9

【关键词】成都;小城镇;规划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成都市2003年开始城乡统筹工作,2007年6月正式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报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于2009年5月得到国务院批复,至此,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驶入了快车道。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为落实好《城乡规划法》,因地制宜的指导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写了《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导则》(后称《导则》)。

在《导则》编制初期,我们做了大量走访调研、数据梳理等基础工作,总结出成都市现状小城镇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在此涉及的小城镇指我市二、三圈层除重点镇及县城总体规划包含的建制镇外的所有小城镇,共168个,其中坝区98个、丘区41个、山区29个。

1 基本情况

1.1从空间结构上看,镇密度非常大,为每百平方公里1.8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8.6倍,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4.6倍,是小城镇密集地区江苏省的1.7倍,而且分布密度呈现坝、丘、山区递减的趋势,平坝地区的镇密度过大更不利于土地的节约利用。

1.2从规模结构看,镇域平均幅员面积50.19km2/个,人口平均2.36万人/个;镇区现状平均用地0.43 km2/个,现状人口平均3900人/个。从分析看出,现状二圈层坝区城镇镇区面积相对较大,聚居人口多,但整体来看聚居度不够,镇区人口小于3000人(相当于一个城市组团规模)的城镇占小城镇总数的68%,很不利于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

1.3从职能结构看,二圈层的坝区,由于区位优势,多以发展二产为主;三圈层的坝区城镇有一定聚集效应,且大多有自然人文资源,多以商贸、旅游等三产为主;二三圈层的丘陵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原因多以一产为主,且由于土壤质量、交通运输等原因,经济状况大都不太好;而山区小城镇依靠其山水风景资源,大多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

2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突出问题

2.1盲目决策,长官意识

当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压力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影响下迫使他们多干一些群众看得见的实事,因而年年出台新思路运筹新招式任意修改规划,形成了"一届领导一张图一个更比一个高"的局面,规划也主要体现了长官的行政意图,忽略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由于决策制度不健全小城镇规划容易走照搬大中城市管理的路子或不切实际的"追风",丧失了自身的特色。

2.2调查研究不深入

规划与现状脱节,对现状缺乏研究分析,往往规划与现状两张皮,严重脱离实际,实施中困难重重;规划没有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充分结合;没有找准城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缺乏产业支撑。

2.3规划内容与深度不够

规划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用地划分过细,功能区分过严,缺乏操作性;重总体布局,轻建设指导。

2.4缺乏特色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不够。规划编制追求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缺乏特色。建筑风格过分追求现代化,大建大广场宽马路,忘却了历史的、乡土的东西,没有文化底蕴的城镇会缺乏该有的特色与活力。

3 《导则》重点研究的问题

针对成都实际情况和前面提到的现状建设问题,我们主要对“一镇一特色”、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集约化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3.1 “一镇一特色”

这是该《导则》重要亮点之一,也是眼前最急迫解决的问题。重点要突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主导产业的多样性,从多个方面去探讨了突出特色的办法和指导性要求。

3.1.1 布局方面,强调有山水的显山露水,有地形的顺应地形,平坝地区建筑也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处理好与四周环境的关系。

3.1.2 建筑设计方面,应从风格、色彩、材质等多方面追求其独特性,注意细节和特色元素的体现,不是别人搞“川西民居”就全成都都是“川西民居”。

3.1.3 道路系统方面,强调“窄路幅、高密度”和顺应地形,就如每一方土地都不会完全一样,道路网络也不应出现全是“方格网”的格局,街道空间应有宜人的尺度、丰富的景观、供人休憩的场所。

3.1.4 特色街区是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旨在画龙点睛的一笔,结合该地独有景观、人文特色,每个小城镇应有一至两条特色街道,集中展现城镇特色风貌,成为吸引人气的资本。

3.1.5 历史文化保护,是小城镇建设最强调的东西,丢了历史的城镇就如同没了魂的躯壳,失去活力。我们这次强调要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格局的完整性和历史街区生活的原真性,尽量不改变传统街区道路宽度、走向和沿街建筑高度;对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等)进行保护和修缮,周边新建建筑要与之协调。

3.2 公共服务、市政设施标准

此次在定标准时也经过了多轮修改,结合了统筹委和灾后重建等多方面文件标准,研究了成都市小城镇现状情况,制定了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六项(包括:综合服务中心、派出所、标准化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卫生院、养老院)和标准市政配套设施七项(包括:一套自来水供应系统、一套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燃气设施、垃圾收运、供电系统、公交站点、乡镇消防站)。统一了两公设施配套标准,提出基本要求,为的是满足后续发展要求,以较好的生活条件吸引四周农民迁移,实现就地城镇化。

3.3 “功能复合、用地集约”

《导则》强调“功能复合、用地集约”,主要是针对目前小城镇规模比较小,现状地块和建筑多以复合用途为主,像城市规划一样单一用地分类不能很好的诠释,也不利于进一步的管理。此次《导则》主要从用地功能复合、建筑功能复合和场地多重使用方面进行引导。

3.3.1 提倡用地功能复合,比如生活居住综合用地(R)包含C类用地功能;产业用地(CMW)就不用像城市规划一样非要明确是工业、商业还是仓储业。这是个突破,体现了小城镇规划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需求。

3.3.2 建筑功能复合,比如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就可以包含图书馆、便民服务、就业培训等多种功能;商业建筑楼上可以叠建住宅等。

3.3.3 场地多重使用,比如学校的标准化运动场周一至周五供学校教学用,周末可对公众开放,成为城镇运动场,可以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

4 结语

成都市的城乡统筹目标是实现“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相互融合,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在《导则》的引导下,通过树立各镇的特色、建立良好的配套设施、有效的政策支持等,实现吸纳更多农业人口自发迁移,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进而反过来支持小城镇特色建设,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有效的推动城镇化发展,走出一条成都特色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制定镇规划编制办法是当前迫切任务[J].城市规划.2008(3)

篇10

首先结合城市上位规划,明确该片区功能定位以确定设计原则,在深入的对现状条件进行调研及分析后,得出:西北门户、城市绿肺、宜居家园的规划目标和区域定位。地理位置决定了此片区高平市西北门户的定位,作为西北门户应注重两个方面的规划:

1)整体区域形象,要能展现高平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2)交通疏导分流,要疏理区域对外交通,解决现状交通瓶颈的问题,优化城市道路系统。合理利用丹河水系提升周边环境,建设生态湿地公园,使其成为高平的城市绿肺。

最后,结合周边环境布置居住区内景观绿化,合理规划完善社区功能,补充区域公共设施,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二、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结合现状铁路、保留公路及河道、景观将规划片区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分别为两片综合住宅片区,一片新农村改造地块和丹河湿地公园。其中1号住宅用地占43ha,2号住宅用地占39.7ha,新农村改造占地22ha,湿地公园占地76.8ha。1,2号住宅区分布在城市主干道两侧,1号住宅区和新农村地块位于城市主干道和丹河湿地公园之间。将1号住宅区和新农村与湿地公园的分界线设计为“S”形曲线,增加居住区与湿地公园的接触面,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提升居住环境和景观。在进行完大的片区划分后,在每个地块内合理规划用地性质,结合场地现状和配套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对每个地块提出对建筑退线、体块、体型、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的详细要求,以指导城市规划管理。完成每个分地块的设计后,再将所有设计整合,对城市空间及断面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合理性,做到由整到零再由零到整的规划设计及分析。

2交通系统在保留并拓宽原有城市干道的基础上,增加次干道和城市支路,在交通瓶颈处通过设置广场、设支路分流等方法来缓解交通压力;每个地块再按级别设置不同宽度的区域道路,形成完整的道路体系。住宅区和公共设施较集中区域均设置地下车库,新农村以地面停车为主。

3景观绿化丹河湿地公园设置有公园入口区、休闲配套区、生态过渡区和生态湿地区,丹河水系串流而过,像纽带一样把各个区域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湿地系统。住宅区的东北沿铁路两侧设置以高大乔木为主的绿化带,有效减少铁路对区域的影响;由丹河岸边起结合道路设置三条人行步道,是西山公园至丹河的景观通廊,也会成为居民锻炼休闲观景的重要场所;每个小片区均设置有集中绿地和分散绿化点,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体系。改造和利用现有的两个泄洪池,形成极具特色的亲水广场,广场两侧分别是区域的商业中心和公共活动空间,使之成为整个区域的商业文化核心地带。

4市政配套公共设施尽量布置在区域中心以方便居民,社区中心、医疗中心、教育设施均按满足数量和服务半径的要求来设置;每个片区的社区服务设施多集中布置在各居民组团入口处,结合沿街小商业布置,合理规划高程设计和市政管网布置。

三、建筑设计导则

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景观形成整个区域的形象,对每个建筑的体块、体型、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均要有所控制。居住建筑以暖色为主,风格可以多样但应注重细部,沿街结合底层商业布置,区内结合景观形成组团;商业建筑分为集中式商业、商业步行街和住宅底层商业三种形式,建筑风格应时尚并独具特色,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公共建筑包括地块内的体育馆、展览馆、活动中心、医院和学校等等,公建的风格应简洁而大方,要能体现建筑的特性。整个区域的铺地、装饰小品和照明灯光要配合建筑和环境更好的营造氛围,不同的地块需要各具特色的主题,但整体要成系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