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

篇1

下面说的重名药店则不同了,既无血缘关系,又无资产关系,而字号却一字不差。

解放初期小刘庄大街和陈家台胡家胡同,分别出现同德堂,均与卖苏家膏药的同德堂无关。前者为通县人白庆荣所办,后者为安国人靳万昌所办,白、靳二人上世纪20年代初同时在万全堂药铺学徒,系师兄弟。

滨江道上的广安堂,开业于1929年,为河北省饶阳人吴雅亨所办。时隔20年,通县人王殿元在西门南大新巷开个药铺,也叫广安堂。1933年北京人夏颉锟在华家场开设裕仁堂,1949年山东人朱向新在郑庄子开药铺也叫裕仁堂。天津人王福如在南门外开宝生堂行医兼卖药,通县人张玉琛在李公楼也开宝生堂只卖药不行医。北门西二条胡同有家义德堂,店主是交河县人王占恒。王占恒自幼从祖父学医,义德堂即是医馆,又卖一种叫“消瘀止痛丸”的妇科药。小刘庄大街也有一家义德堂,店主是武清人刘盛芸。刘盛芸也是中医大夫,他这家义德堂1920年开设于英国菜市后门,1922年迁到小刘庄。解放初期天津有两家经营了三四十年的德生堂,都是小买卖,彼此毫无关系,也素无来往。一家在大伙巷,主人叫于伯良,天津人,50多岁。一家在大沽路,主人叫秦心如,西郊梨园头人,70多岁。秦心如系梨园头正骨科秦氏传人,专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

上世纪30年代,天津出现三家同春堂,都一直营业到解放后。一家在郑庄子松竹里,店主是山东无棣人朗益三,医兼药,铺兼家,里外一个人。另一家在西安道,系钳瑞国与邱学勤合伙经营,二人原在正一堂药铺是同事。再一家为山东章邱人黄荫林之兄所开办,是一家膏药专业户,哥哥死后由黄荫林接任经理。

卜帘寿先生说,重名药店一般都是小药店,小本经营,两三个人,有的店主是大夫,既看病也卖药,有的是所谓“连家铺”,铺柜就是住家,老婆孩子当伙计,没有外人。旧社会开药铺,有的资本几十万元或数百万元,有的仅两三千元,还有的资本不足百元。据我所知,陈家沟子有个寿芝堂,金家窑王家板厂有个育生堂,本钱只有一百多元,建物大街有个长生堂,资本就几十块钱。那时候药政管理很松,没钱也能办药店,报个字号就批准,也不管是否重名。两三家药店用一个字号,不新鲜,还有四五家药店共用一名呢。

叫同生堂的药店,天津至少有六家。清和街、东马路、大沽路、永安道、土城中大街和河北大街,都有同生堂。叫仁德堂的药店,天津也有五六家之多。这些家仁德堂为防止混淆视听,都在“仁德堂”三字之外附上标记,以示区别

广开二纬路有河北青县人张文德开的仁德堂,资本两千多元,雇店员一人,开业于1934年。张文德之兄张文四,是天津仁和堂经理,张文德在仁和堂学过徒。这家仁德堂,叫“仁记”仁德堂。

陈家沟街上的仁德堂,开业于1928年,资本一千多元,店主是香河人候子纯。候子纯是中医师,天元堂学徒出身,在柜上以行医为主,一个儿子负责轧药、装斗,一个儿子负责做药、卖药。这家仁德堂,叫“京”仁德堂。

大直沽中街的仁德堂,叫“福记”仁德堂。店主杨秀峰,香河县人,是针灸师。杨先生1927年来津,在大直沽前街天德堂行医15年,1942年独资开办这家药铺。杨先生精通针灸、拔罐、熏蒸、刮痧等各种治疗方法,办药店以“仁德”为宗旨,看完病取药时,患者有钱付钱,无钱记账。可是事过多年,杨先生从未按账本找人讨过钱。

营口西道迎新巷有个仁德堂,经理是通县人,叫姜永茂。这家仁德堂叫“永记”仁德堂,是“连家铺”,资本仅三百多元。

东马路三多街有个仁德堂,叫“玉记”仁德堂,经理是武清人张振峰,资本七百元,雇一名店员忙里忙外。

天津的重名药店,实在太多,多得不胜枚举,所以只好打住,像益寿、宏福、宏达、三德、广生、万春、万育等重名店,就不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