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创新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与创新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技术创新
一直以来,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就是在于知识和技术上的领先。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依靠技术和知识产权竞争的时代。
一、微观分析
从微观层面讲,技术创新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活动,它的投入主要有科研人员、科研经费、信息和知识等,通过学习、交流、吸收、消化、生产等,产出新产品和新服务。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将R&D中产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将显性知识权利化,最终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企业利润。创新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由创造性的劳动而来,大量的知识产权也在这一过程中由知识产权制度而来,因此,技术创新是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企业通过自身的研发活动,也可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产生知识产权,除此之外,收购、并购等也是获得知识产权的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的产出不仅是知识产权,还有许多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本、经验、技术诀窍、技能、创造力,智力资产等。
二、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分析
根据协同学的创始人赫尔曼・哈肯的观点,协同是系统内部的许多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或一些变量,促使各种要素结合起来自行发展。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变量,进而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这一过程是动态变化,其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两个系统作用的形式也会不一样,随着企业的发展,其主导因素也会随之改变。
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既相互促进也相互约束。系统内部不同要素问、不同子系统间以及不同系统间,通过斗争促进系统发展的都是竞争。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竞争是企业对资源和利益的争夺,这源于资源的有限性。资源的配置将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外部环境和知识产权对企业重要性的认识,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的时代,企业并不重视知识产权,相应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活动也不过,企业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扩大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本方面,技术主要通过模仿获得。当技术创新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动力时,知识产权也不会得到重视,其资源配置也相对较少。在知识产权意识强烈的时代,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都受到企业的重视。如果技术创新资金超出预算,两系统将在内部的资源配置上产生竞争,并考虑两者之间的平衡。
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是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次,是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两者之间的相互需求产生的。在中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后,企业不仅要注重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也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两者的协同发展,才会带来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措施建议
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我过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认识还不够深刻,重视技术创新成果的鉴定,没有及时申请专利,忽视了其市场价值。我国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专利数量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重要指标,日本和美国的专利数量占到了世界的35%以上,我国只有1%左右。由此可见,专利数量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认识知识产权问题,促进技术创新,要做好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重视知识产权战略
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对维护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性,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法律概念,成为国家和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手段和工具,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美国通过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层面,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专利数量大幅上升。企业通过专利申请,增加了模仿者的经济成本和法律风险。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成为美国保持技术进步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要制定适合国情的知识产权政策。从科技规划和项目的流程等方面,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提高技术的质量。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在清楚了解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确定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创新,才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此前提下申请的专利,也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益,促进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2.打造核心技术,保护无形资产
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国际上的大企业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我国一些企业甚至没有专利。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企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为企业创造持续利润,并不可被模范和替代。
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于技术及其成果转化率,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促成部分,无形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将远远超过有形资产。企业要在技术和信息交流中,保护好自己的核心技术,避免无形资产的流失,影响竞争力。在员工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教育,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同时,不要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企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联动关系告诉我们,知识产权的有效运用将极大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林炳辉:知识产权制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知识产权,2001,(3)
篇2
内容摘要:本研究目的在运用资源基础和组织理论之观点,推导出研究假设,并建构知识管理程序之架构,用以分析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的知识能量蕴育和整合之情形,进而探讨知识的整合与创新绩效对于核心竞争力之影响。运用多变量分析及透过台湾229家与大陆243家高科技厂商之调查问卷回收,本研究发现:知识能量、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的交叉作用对于核心竞争力大体上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知识能量 知识整合 创新绩效 核心竞争力
以往竞争战略的观点较强调外部竞争优势之建立与维系,仅强调知识的创造与移转过程,较少着眼于知识整合课题之探讨。本研究拟透过知识基础论之观点探讨知识能量、知识整合、创新绩效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经由实证研究,了解两岸高科技产业之组织知识管理程序与创新绩效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现况,以知晓企业之概况。
理论与假设
(一)知识能量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以组织学习的观点而言,知识能量的蕴育可以透过组织学习的过程,而最终目的不外乎提升核心竞争力。Peters and Waterman(1982)认为有透过组织内部学习的企业往往可凝聚知识能量,而在面对变动的环境时能透过有效知识学习能力之建构往往比未透过学习途径而凝聚知识力量的企业更具有较佳的创新绩效。Grant(1996)则认为专门知识共通的重要性,而此共通性则有赖于组织内学习能力之开展与共同愿景的凝聚才能形成;Lei et al.(1999)也强调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透过组织学习发展出来的知识能量所奠基而成,并且认为问题的解决与创见和吸收知识是影响公司开创成长机会的基础能力。吴思华(1998)也强调知识的流通对于组织未来能力的增进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的推论假说:
H1:知识能量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二)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以资源基础的观点而言,知识资源整合的程度和运作的特性不仅与资源的特性有关,而且透过资源整合机制之运作,能够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而竞争能力程度之开展,往往也须视资源整合软硬件能力之配合。所以,核心竞争力三大能力的提升,除了考虑知识资源的特性外,门槛能力和重要性能力必须视组织内软硬件机制有系统的运作,而且技术能力的有效运作,也要求组织内各单位合作无间的配合。另外,企业欲有效提升有形与无形竞争优势,则必须视企业内部文化与愿景的塑造程序而定(Leonard-Barton,1992;Kogut and Zander, 1995; Grant, 1996;Teece,et al.1997)。基于上述的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的推论假说:
H2: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三)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一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建构与维持,对于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此乃由于核心竞争力的门槛能力与产品的制程或设备的重整有关。另外,建构良好的营销或商品化能力或是技术的改良、新技术的引进对于产品的创新也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换言之,不论是产品或制程的创新,都有赖于核心竞争力的发挥(Barney & Zajac,1994;Kogut & Zander,1995;Pitt and Clarke,1999)。Cohen and Levinthal (1990)和Nonada and Konno (1998)也认为透过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解读、累积和扩散,不仅是公司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也可保持产品和制程不断的创新,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Utterback(1994)则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会受到产品市场、组织结构特性,例如科层化与官僚制度的影响,而且也认为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会影响产品与制程的创新。基于上述的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的推论假说:
H3: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研究样本
本研究问卷分两部分,分别选择了台湾与大陆的信息电子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台湾方面是以新竹科学园区、台中科学园区、台南科学园区之进驻厂商与台湾证券交易所之上市公司的电子类股为实证研究对象,共发出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样本总计229份,有效回收率达22.9%。
大陆方面是以上海地区与江苏苏州地区的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共发出问卷800份,有效回收样本总计243份,有效回收率达30.38%。
中国台湾资料分析与发现
(一)信度检定
在“知识能量”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知识解读”、“知识蓄积”及“知识撷取”等三个知识能量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2。
在“知识整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社会化程度”、“合作程度”、“系统化程度”及“目标化程度”等四个知识整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07。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未来能力”、“门槛能力”及“重要能力”等三个核心竞争力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77。
在“创新绩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管理创新”、“策略创新”及“制程创新”等三个创新绩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7。
(二)典型相关分析与主要构面之回归分析
1.知识能量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1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676。“核心竞争力”与“知识解读”及“知识蓄积”呈高度正相关,与“知识撷取”呈中度正相关。“知识能量”与“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呈高度正相关,与“重要能力”呈中度正相关。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能量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佳。
假设H1:“知识能量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证实。
2.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2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687。“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化程度”、“合作程度”呈高度正相关,与“系统化程度”呈中度正相关。“知识整合”与“未来能力”、“门槛能力”及“重要能力”呈高度正相关。然而知识整合构面中的“目标化程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整合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高。
假设H2:“知识整合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3.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绩效构面间之回归分析。本研究为验证假设,采用复回归分析方法,藉以了解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构面的影响,如表1所示。
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789,F值=284.761)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与组织面临竞争压力时所需具备的支持性能力和基本技术之能力,可透过知识管理程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产品质量完善、功能改变与新产品开发的有效程度提高。
核心竞争力对策略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策略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705,F值=182.616)且具有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愈重视发展的能力,与组织面临竞争压力时所需具备的支持性能力和基本技术之能力愈佳,则愈能掌握本身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或创造新价值,能够比同业更能领先提出成功的策略。
核心竞争力对制程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制程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249,F值=26.247)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透过知识管理程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产品制程或工作流程改善的有效程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
综合以上,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影响创新绩效程度,而组织的未来能力与门槛能力对于组织的创新绩效尤为显著,而重要能力对于策略创新未达到显著影响。
假设H3:“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大陆资料分析与发现
(一)信度检定
在“知识能量”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知识解读”、“知识蓄积”及“知识撷取”等三个知识能量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864。
在“知识整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社会化程度”、“合作程度”、“系统化程度”及“目标化程度”等四个知识整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853。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等两个核心竞争力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37。
在“创新绩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及“服务创新”等三个创新绩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43。
(二)典型相关分析与主要构面之回归分析
1.知识能量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3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506。“核心竞争力”与“知识撷取”及“知识蓄积”呈高度正相关,与“知识解读”呈中度正相关。“知识能量”与“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呈高度正相关。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能量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佳。
假设H1:“知识能量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证实。
2.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4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371。“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化程度”、“系统化程度”与“合作程度”呈高度正相关。“知识整合”与“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呈高度正相关。然而知识整合构面中的“目标化程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整合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高。
假设H2:“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3.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绩效构面间之回归分析。本研究为验证假设,采用复回归分析方法,藉以了解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构面的影响,如表2所示。
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521,F值=132.38)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透过知识管理程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产品制程或工作流程改善的程度愈高。则组织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譬如:技术改良、生产流程自动化以及侦测回馈或预测的能力等)愈佳。
核心竞争力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组织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285,F值=49.158)且具有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愈高,对应全球化布局的维修与服务的经验与能力愈佳,对管理的经验与能力亦愈佳。
核心竞争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知识能量对服务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365,F值=68.855)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愈高,对于处理客户对于公司的建议或抱怨的能力愈高,并重视与上下游供货商之间的关系管理。
综合以上,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影响创新绩效程度,而组织的未来能力与门槛能力对于组织的服务创新尤为显著,而门槛能力对于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未达到显著影响。
假设H3:“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研究结果
本研究实证显示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中知识能量的知识解读、知识蓄积与知识撷取程度越高,对于核心竞争力之门槛能力与未来能力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知识的取得与吸收对于建构基础的竞争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如能进一步内化系统化知识,则对提升未来竞争性能力有正面影响。此点结论呼应Nonaka and Takeuchi(1995)强调知识管理运作程序和知识转换程序之重要性。
就知识整合对核心竞争力之影响而言,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当知识整合的社会化程度提高配合弹性的增加,系统化程度提高配合效率之提升以及合作程度提高配合运作范围的扩大,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未来能力与门槛能力有正向的影响。此点结论强调知识整合、软硬件设施工具之妥善运用,不仅可以建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门槛能力,而且也能培植未来性能力。此点结论可以呼应Long and Vickers-Koch(1995)和Kay(1993)强调知识整合是建立核心竞争力或独特性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核心竞争力对创新绩效之影响而言,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的研究结果均显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影响创新绩效程度,而组织的门槛能力与未来能力对于组织的创新绩效尤为显著。企业欲提升整体的创新能力,除了组织内部成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外,也要其它相关措施的相辅相成,譬如:硬件设备的支持、企业文化的建立、主管策略意图的塑造等,都是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手段。就短期而言,以制程或产品的改变及创新最有效,然而,就长期而言,则必须本业上的改变或创新,才能维持长久。而核心竞争能力在一段时间后需要重新赋予定义与被保护,否则就会因为时间而丧失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思华.知识流通对产业创新的影响[R].第七届产业管理研讨会,1998
2.芮明杰,陈娟.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Barney,J.B.,and Zajac,E.J.“Compet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Toward and Organizationally-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5-10.
4.Cohen,W.M.,and 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5(1),128-153.
5.Grant,R.M.“Prospering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M].Organization Science,1996, 7(4), 375-387.
6.Kay,J.,“The 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7.Kogut,Bruce and Zander, Udo,“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ger and Imitait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 Empirical 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5, 6(1):76-92.
8.Lei,D.,Solcum,J.W.,and Pitts,R.A.“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Power of Unlearning and Learning”[J].Organizational Dyanamics, 1999,27(3):23-38.
9.Leonard-Barton,D.,“The Factory as a Learning Laborator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2,34(1):23-38.
10.Long,Carl and Vickers-Koch, Mary,“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5,24(1):6-21.
11.Nonaka,Ikujiro and Takeuchi,Hirot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2.Nonaka,Ikujiro and Konno,Nobour,“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40-55.
篇3
[论文摘要]根据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分类和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网络应成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期望的组织结构,要着手培育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
企业通过网络共同解决问题时可以发生创新。正如企业创新要求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一样,创新的本质要求减少组织的层次,增加组织中要素的网络化联系。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的趋势及其优势,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区域创新体系如果基于网络组织进行构建和运行会更加高效,创新能力会更强。这无疑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思路。
一、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分类
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是指系统内各创新行为主体间在时间或空间方面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目前,国外有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类型作了划分,一是Cooke(1992)根据区域技术转让的方式,把区域创新体系分为基层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二是Cooke(1998)基于治理结构提出的基层式(grassroots)、网络式(network)和统制式(dirigiste)的区域创新体系;三是阿什姆和格特勒(2005)把区域创新体系划分为地域根植性区域创新体系(territoriallyembedded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区域网络式创新体系(regionallynetworkedinnovationsys—tems)和区域化国家创新体系(regionalized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3j。尽管cooke、阿什姆和格特勒对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分类的角度和称谓不同,但笔者认为这三种分类的含义和特征基本相似,可归纳起来统一称为基层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
1.基层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该创新体系中,地区间创新体系的协调程度很低,区域内的学习过程频繁,但与外界联系较少。创新大多是自下而上的,管理结构中的系统性协调主要来自于技术地区内部而非地区政府或中央政府。这种本土化创新体系的例子如意大利北部的工业区创新系统等,在工业区内由地区政府和地区发展处协调同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创新合作。
2.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该创新体系中,技术转移活动可以涵盖地区、国家和超国家三个层次。在创新体系内企业与其他机构的联系紧密,有发达的专业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著名的例子有美国的硅谷、德国的巴登一符腾堡(Baden—Wuttenberg)地区和中国的中关村。2000年巴登一符腾堡就有14所纯科研机构、l4所Fraunhofer应用研究机构以及60多所其他工业研究机构。39所理工学院和具有国际水平科研中心的9所大学满足了企业创新的需要。
3.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该创新体系内,技术转移活动取决于中央政府政策,由中央决定资金筹集,研究内容一般被用来满足区域内、外大型国有企业的需要。当地的企业、科研机构与中央政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比较典型的是一些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园区内的企业与本地的其他企业联系较少,但与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接触频繁。有代表性的如日本的名古屋和法国政府的比利牛斯山脉中部地区。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这三种区域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中,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比基层组织和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都理想的状态。现代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证明,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比等级组织更为广阔的学习界面,使创新可以在多个层面、多个环节中发生,并使网络成为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各行为主体所采用的新型组合与运作方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即区域创新网络作为区域适应知识经济特点的崭新形式,无疑将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组织结构形式。
二、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中的条块分割以及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层级节制的权力结构,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大多以政府为绝对主导,形成了由政府控制创新行为主体间联系和创新资源配置的、高度集权的等级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特征与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效率优势,有助于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权威作用,统筹整个创新体系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深层问题逐渐显现。
1.创新行为主体的发展被限制
资源型城市组织结构的等级化、机构职能的专门化、权力的集中化和行为的程式化,使得这些城市政府决策的效率低、积极性差、创新激励不足,影响了创新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2.创新行为主体间的联系被阻碍
政府凭经验办事,缺乏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它们的需要。企业各自为战,行业内企业间缺乏信任与合作,交易费用很高;行业间缺乏交流,各产业领域难以融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间的鸿沟很深,它们与工商界的联系不足。
3.创新体系的开放性被削弱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等级组织结构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大多较为封闭,而且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它们缺乏对外界创新资源的吸引力,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现存创新体系的封闭性。
总的来说,目前资源型城市尚未形成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或者即使极少数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网络初具形态也显得十分稚嫩。
三、培育基于创新网络的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
1.创新网络应成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期望的组织结构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网络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治理结构,是一个由区域内各参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创新特征的制度安排。王缉慈(1996)指出区域创新网络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制度性手段,它可以活化资源和信息,增加灵活性,减少不确定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因此,对于目前资源型城市的等级组织结构而言,其创新体系的期望组织结构应是一种创新网络组织结构,它能够为源型城市的创新行为主体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有助于调动多个主体参与,激发更多主体进行创新,加强创新行为主体间的联系,形成创新合力;促进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流通,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对资源型城市整体来讲,这种网络组织结构的发育和根植,能加强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积累,保持其持续的创新能力。为此,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等级式的创新组织结构,创立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加强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
2.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的培育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期望组织结构应该是在资源型城市内,由多元创新行为主体参与、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网络体系。它由网络的主要结点(即创新行为主体),网络中各结点之间的关系链条,以及网络中流动的生产要素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创新,强调创新行为主体之问的横向联系以及创新体系与环境的关联互动;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根植性、交流方式的两面性和交流者地位的平等性等特征。具体如图1所示。
3.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的内容
(1)创新网络的结点。伦德瓦尔(Lundvall,ed.,1992)指出要素和关系是网络的两大组成部分7]。企业、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组成网络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问的网络动形成了创新网络的基本支架,这一过程称为结网。结网可能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不同层面上,形成非常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结构。因此,在创新网络中便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网络结点。创新主要发生在结点上,这些网络结点是创新体系的灵魂,是培育创新网络的基础。网络中结点密度越大,联系的结点越多,则交流机会越多,创新能力越强。
(2)网络结点之问的联系。创新网络结点间的联系在图中用直线或虚线表示,这是通过创新资源在各创新结点间的流动实现的。创新资源在实体结点之间的流动方法和途径有技术许可转让、设备和软件购置、产学研合作、信息传播、人员流动、技术帮助、技术引进以及技术人股等。其中,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在知识信息交换中的相互学习是创新的推动力。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巴登一符腾堡等一些成功的创新区域常被称为“学习型区域(1earningregion)”,就说明了学习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性。今天技术变化的主流已不再取决于正式的研究与开发,而是取决于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非正式研究与开发活动。
(3)创新行为主体问的组合方式。在创新网络中,创新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各自加强有比较优势的创新职能,将它自身必需而非专长的职能,通过与相应具有该专项功能的单元分工,进行优势互补与功能耦合。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七种:第一,企业与企业;第二,高等院校与高等院校;第三,科研机构与科研机构;第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第五,企业与高等院校;第六,企业与科研机构;第七,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七种结合方式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创新行为主体问的关系。
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自主创新;专利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D
1前言
深圳三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升高科”),原名为深圳市京东方智能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应上市要求进行改制变更而组建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为LED电子显示屏的研发、制造、工程安装、售后服务,是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研发、品牌、市场、资质等方面一直保持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雄厚的产品开发实力、高效率的管理体系。公司为实现"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企业目标,不懈努力,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国内众多的同行中居于前列。
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公司拥有LED显示发明专利3项,LED应用实用新型专利42项,LED显示外观设计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这些专利使企业在技术上获得了良好的竞争优势。本文主要介绍深圳三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创新三方面的情况。
2公司知识产权战略
早期的企业并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但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专利权人的专利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开始逐渐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立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专门审理与专利有关的诉讼,美国反垄断政策也出现了有利于专利权人的变化,同时,美国政界与商界开始强有力地推动广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虚拟经营”企业。这些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也不生产任何产品,完全靠出卖自己的知识产权获得高额利润。有人称现在的社会是“知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知识产权战略除政府推动外,更需要企业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来支持,否则,所有的战略都只会是空中楼阁。西方企业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我国也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正在抓紧制定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不在微观层面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恐怕我们创造出再多的知识产权,也不会成为知识产权的大国。因此,知识资产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产生价值。
创新是三升高科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科技企业的命脉所系,也是国家交给企业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完整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成果,实现由成本价格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即在未来的10年内,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要实现三个目标:构建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公司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积累量。
3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
针对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来保证该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下面来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些重要措施。
3.1知识产权管理部的成立与建设
知识产权在中国被重视是近几年的事情,三升高科公司也是如此。最早是以知识产权小组和个人的形式,隶属于其它部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也只有2~3人,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公众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2006年,随着WTO对中国的影响逐步加深,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专利压迫也越来越大,国内的公司所涉及到的专利侵权纠纷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企业的发展,三升高科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专利的申请与授权、侵权与被侵权及对外关系。同时,由于知识产权管理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事的权威和主观能动性也强了,总体上看,是一种紧凑的组织架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架构还是一种功能性架构,专利是研发的先行军,也是市场的先行军,专利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面向未来,专利布局以及相应的战略运营会越来越成为工作的重心,很大程度上,战略性的架构才能适应这种需求。
3.2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产权领域尤其是这样。由于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时间短,熟悉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的人才还比较少,对此,深圳三升高科有自己独到的人才培养机制。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成立后,有专门的专利技术人员、专利申请人员、法务人员及资料管理人员,公司还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培训讲座,同时也派人参加政府或有关机构举办的知识产权论坛讲座等,这些都为我们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专利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了提高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的管理水平,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与国内外一些专利软件公司进行了沟通,并试用了一些公司的软件,筹划在一些专业的知识产权网站上建立自己公司的个性化知识产权库,方便知识产权信息的登记、查询,比如国内有名的佰腾网。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张的开展中。
4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创新
4.1LED系列专利及人才的发掘
有效的一定数量的专利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最有效的武器,专利发掘是制造这些武器最为基本的工作。从根本上讲,在LED专利产品的产生中,最关键的要素是研发人员。由于中国专利制度的建设起步晚以及早期的保护政策弱,造成很多研发人员对专利制度不了解或者对专利制度没有信心,经常碰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申请专利很困难;专利没有用;不知道怎样将想法变成专利;申请和维护专利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想申请专利,但不知从何着手。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公司知识产权部制定了相关的策略。首先,在公司的管理层及相关的员工中,大力宣传专利的正面作用;其次,开展专利基本知识以及创新方法的培训;再次,加强专利奖励制度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帮助有新思想的员工完成其专利的申请。
4.2创新的发掘
虽然公司的研发人员对LED应用技术本身都非常了解,但专利的申请并不积极。为此,知识产权管理部的作用就显现出来。知识产权管理部对研发人员进行沟通辅导,也就是创新方法的培训以及新思想的收集,激励研发人员新想法的出现,宣传专利相关的知识。创新方法培训首先要做的是要消除研发人员对创新和专利的神秘感,然后帮助研发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产品要素有意识的增加、减少、替换以及重新组合,来开发新产品、新功能或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技术也要通过创新方法来进行创新,使技术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4.3专利的申请
有了想法和技术,就要对专利进行进一步的考虑,如市场前景如何,怎么能够将技术与产品相结合,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发明专利或是利用技术秘密给以保护,是否还有改进技术或者替代产品,是基础技术还是应用技术,需要在哪些国家或地区申请专利等。经过上面这些考虑,则可以将想法和技术进入专利申请的流程。
篇5
一、 比对分析,找出差距,发现改进机会
现代企业如能紧跟时代管理步伐,建立了包括职能部门在内的、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岗位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并纳入企业标准化管理系列。企业的安全生产就能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对照,管理的差距和不足还是显而易见。
(一)现有安全管理在系统性、充分性方面表现不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强调的是用结构化、程序化、文件化管理手段,形成较为严密的管理系统。1.在组织结构上,标准要求对职业安全健康风险有一定影响的从事管理、执行和验证的工作人员,应确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予以传达。就是说安全管理不只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也不只是生产系统的工作,而是与之相关的职能部门、科室都有密切联系,他们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作用、职责和权限要以文件形式明示并告知。2.在管理程序上,避免管理的随意性和部门、岗位之间推卸责任,管理的作用、职责和权限是通过管理程序文件规定来实现,如应急预案与响应程序,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处理管理程序等。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方针、手册、程序和作业文件及其记录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文件系统,为实现具体要求做出了规定,为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寺续适宜性提供了基础。
(二)对法律法规、持续改进关注不够。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识别和获取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职业安全健康要求(如国家、行业标准)的程序,及时更新这些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相关人员和其他相关方。国家、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条例、规章是强制性要求,对组织及公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组织判别不可承受风险的依据之一,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重点。过去,我们往往遇到法律问题找法律,被动地去理解、去执行;持续改进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这个改进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控制过程的持续改进,包括方针、目标、管理方案、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现场安全管理等全面改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现场安全检查、整改的持续改进。
(三)职业性危害是职业安全健康不可轻视的问题。所谓职业性危害,指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安全管理习惯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伤事故的预防和管理上,把职业性危害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出现类似问题与政策引导、企业生产工艺设施、技术条件、资金状况、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关系有关。这一问题将随着劳动工伤事故的减少,人们健康要求的提高表现的更为突出。
(四)现有安全管理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比较,不足具体表现在:未建立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培训、意识和能力,文件、资料和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等管理控制程序;文件和资料识别不充分,相关文件查询途径不清晰,记录保存期限不明确,职业安全健康“三同时”工作衔接不够;绩效测量和监测未建立体系化管理,自查整改仅限于解决眼前问题,没有管理评审活动等等。
上述发现的问题为准确、有效地建立体系提供帮助,为体系建立后满足适宜性、符合性、有效性要求提供了保证。
二、多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记录管理的兼容与衔接
有的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之前已先后通过质量体系、计量体系、环境体系认证,各体系三个层次文件和记录管理覆盖范围各有侧重、各有交叉。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就面临多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记录管理的兼容与衔接问题,这个问题是整合型管理体系涉及的问题。为此,要对几个体系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找出体系要素相近或相通的规律,紧紧围绕职业安全健康特点,对培训、文件、协商与沟通、记录、内审和管理评审管理等通用管理程序文件进行适当调整,编制相互兼顾又有区别的控制程序文件。由于职业安全健康要记录运行控制过程的表格很多,有原、辅材料进出、生产过程控制、设备检测、工业卫生监测、员工职业健康体系、工伤报表等等,为此,要在职业安全健康记录编号时,只要是职业安全健康可用的记录表的记录编号,保留原有编号,纳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记录管理;职业安全健康需要且没有编号的记录表格赋予职业安全健康自己的编号。这样,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就有多种编号,但每个记录表格编号又是唯一的,不影响各体系检查验证效果。在编制职业安全健康独有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程序文件时,充分反映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特点,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多体系整合提供了借鉴。
三、用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宣贯工作推进体系的创建与实施
风险控制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的主线,基础是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为控制风险,必须对所有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而后评价每种危害的危险程序,确定不可承受风险,针对不可承受风险制定措施予以控制。对大型联合企业,生产工艺复杂,设备、设施大型化,生产连续化,危险有害因素复杂多变,只有当全体员工认识、掌握了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首先要从体系宣贯入手,组织领导干部、管理干部,体系内审员、联络员和关键重要岗位员工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场次的体系知识培训;通过会议、厂内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系统宣传体系方针、目标及职业安全健康相关知识;或在全国安全生产活动月期间,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知识编辑成问答题,刊登在企业内部小报上,向全体员工普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知识。其次,依托班组安全活动的基础,在员工完成“三不伤害”防护卡的危害识别前提下,按照划分作业活动、危害辨别、确定风险的步骤,组织全体员工对作业危害进行辨识,填写危害因素基础调查表,由专(兼)安全管理人员确定风险级别并制定对策措施。第三,借助每月安全检查、巡查和专项安全检查机会,检查和督促体系建立计划的完成情况。第四,把在内审、管理评审、外审一阶段、二阶段开出的轻微不符合项、观察项或反映的不足、存在的问题等,收集整理归类在局域网公布,为责任单位和相关单位进行举一反三的及时整改提供信息,促进体系建立与实施。
四、遵循管理原则,分层管理,分级控制
对大型企业,管理幅度大、层次多,职业安全健康涵盖所有生产和办公区域从事作业活动的人员,要根据体系要素制定了职业安全健康职责,部门、单位按管理职责要求,分层管理,分级控制。
(一)文件管理。公司职业安全健康程序方面的文件。按《文件管理程序》批准、分布、发放、使用、更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由所在单位根据岗位安全要求起草,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审核后按《文件管理程序》管理;受控文件主要通过电子网络管理;需用书面发放受控文件的按规定领用签收;部门、单位制定的涉及职业安全健康文件和资料的文件,需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备案,保证文件在满足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做到最小化。
(二)不可承受风险的控制。为了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更为严密些,要根据企业目前管理水平和职业安全健康风险承受能力,把可能造成重伤、急性中度中毒以上事故作为评价不可承受风险的划分准则。辨识出不可承受的风险。为加强抗风险能力,应本着不求全齐备,集中精力和现有资料,把主要的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好的原则,对不可承受风险项目再次分析评估,确定出公司级重大危险因素和厂级不可承受风险,分级有重点地采取针对措施。对满足《重大危险源辨识》条件的甲、乙类公司级重大危险源,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分预案,并有计划地组织演练。
(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是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方针的保证。要根据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寻找管理方案。要把项目中污染大,环境作业条件差的项目作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首选,按照职能职责分工,基建技术改造管理部门按职业安全健康“三同时”要求管理建设项目,工程项目组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安全管理部门和项目单位配合完成。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放置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有利于方案管理,特别有于职业危害源头的治理。
五、加强内审员队伍建设是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保证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内审员条件是:熟悉体系标准,掌握审核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具备有一定安全生产知识和工作经验,办事公正、客观等。体系内审员不仅仅只是为组织进行内部审核时才发挥作用,而应当把内审员当作体系运行的常规力量来组织管理,为他们提供机会,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建立体系初期,要求体系覆盖的部门、单位指定专人参加体系基本知识培训,作为今后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联络员加以培养。在联络员中鼓励参加内审员资格证书考试,特别是安全系统管理人员。让他们参与初始评审工作,参加所在单位危害辨识的组织协调,学习运用风险评价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标准的认识理解,为各单位体系宣贯提供有效的师资,可以组织内审员第二次异地脱产学习,并增加了新的学员。
篇6
【关键词】廉政制度创新;是与应当;义与利;个人与集体
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的追求。社会成员尤其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廉洁奉公,是现代社会能够健康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廉洁政治制度建设的目的是,权力执行者和事务管理者在活动中有相应的廉政规则可以遵循,在行为中不取非法所得,普遍具有廉洁意识、自觉抵制各类腐败现象。为此,政府(指广义政府)、事业和企业等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违法乱纪者依法严惩不贷,社会应该具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和舆论氛围。这些措施和方法对于廉政制度建设是必要的和必须的,舍此廉政制度建设将成为空谈。但是,这些主要属于外在约束,廉政制度建设要真正取得实效,就要深入人的内在精神,从而自觉遵从有关法律和规定。事实证明,只有两种约束同时发生作用,廉洁才能不至于沦为可望不可即的空洞理想。我国廉政制度建设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已基本上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基于此,深入人的内在精神,促使外在约束与内在约束相结合,并让外在约束向内在约束的转化,是当今廉政制度创新应该努力的方向。是(to be)与应当(ought to)的关系是我们厘清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关系的一个方便视角,因为厘清是与应当的关系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义与利、个人与集体等关系。
一、是与应当的不同
(一)是与应当具有诸多不同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了解这些不同,不同角度之间所蕴含的内容互有交叉,这里试举几种主要不同。第一,是指的是客观实在的现实状况,应当则来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人依据应当而行为,就能够突破一切外在事物的限制。依据应当的行为是由自己而行为,它的目的就是行为本身,而非任何外在要求,不是“为了……”而行为。由自己而行为是自由,自由是自足的。人在自由中感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人出于内在精神原因而非外部束缚而遵从廉洁规定是稳固的,而且现实中的外部束缚还往往有漏洞。
(二)是与应当的不同反映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具有肉体,体现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作为客观实在的经验事实,在人的身上主要表现为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突破这种自然属性,以内在精神为纽带结合成为社会整体。纯粹自然属性的人集合而成的整体是机械的,而人的社会整体一定是有机的。人在多大程度上突破自己的自然属性而在精神上进入社会属性,反映社会的有机化程度,即人类社会成其为人类社会的程度,否则即使物质财富非常发达这个社会仍然是人的精神动物界。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属性才能遵守廉洁规定。
(三)是与应当反映前提与理由的对立
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来说,前提有两种,一是人之外一切现存状况,二是人的肉体存在。人具有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两个方面,肉体存在引起人的物质和肉体的欲望和需求。人的活动的外在表现总是作为肉体存在的人在从事物质性活动以改变和形成一切现存状况。但是,前提不是理由,构成人之所以如此思维和行为的最终理由来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来自应当。应当构成人之所以如此思维和行为的内在理由,是作为客观实在的经验事实只构成人的行为的前提、内容和结果。因此,现实中存在的不够廉洁的现实情况并非我们之所以如此的理由,它只是前提,而恰因为有的存在,廉政制度建设和创新才变得必要。
(四)是反映事物发生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应当则反映事物发生在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时间在先的经验事物仅仅发生在后一事物之前,它们的先后顺序并不能构成后一事物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马克思说道:“英国人喜欢把一件事物最初的经验的表现形式看作该事物的原因”。这种“最初的经验的表现形式”最多构成时间在先性,而不是逻辑在先性,逻辑在先的事物才构成事物发生的原因。我们需要以逻辑在先的应当为出发点从事廉政制度创新。
(五)是与应当分别对应经验与超验
经验有两种含义:事情的感性、客观实在性和现实性等;人关于这些感性、客观实在性和现实性的知识。经验之于人最终是外在的。“超验的基本意思就是超越经验的范围”,“超越经验”使超验获得了某种神秘性,但神秘性并不说明超验无法被人把握,只是把握要超出经验知识的范围。超验离我们并不远,例如全称判断的不可能性就说明了超验。其不可能性在于归纳无法涉及所有对象,因此无法上升为必然性的全称判断,“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在严格意义上没有必然性,因为人们无法把世界上所有已经灭亡的、现在存在的和将来存在的天鹅都拿出来看一看它是否是白的。再如,整体性也体现超验,黑格尔说道:“用分析方法来研究对象就好象剥葱一样,将葱皮一层又一层地剥掉,但原葱已不在了”,“原葱”作为整体是超验的,而“一层又一层”的“葱皮”相对而言则是经验的。在廉政制度创新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经验性事物而忽略超验性事物,而要突破经验而进入超验,否则内在性约束将无从谈起。
(六)是与应当在道德方面的不同
在应当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相联系的意义上,应当具有道德性,人依据应当而做出行为是出于一种道德判断的行为;相对而言,是作为经验事实不具有道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马克思说人“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人的社会性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结成有机的整体,以形成类。而体现这种类存在本质的是道德,或者说人与人通过道德连接成为社会整体。如果缺少了应当和道德,这个社会的成员就会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原子,社会将变为所谓“市民社会”。廉政制度创新要发掘人的道德性和社会性方面资源来进行,以真正获得实效。
二、正确处理是与应当的关系
尽管存在诸多不同,是与应当却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在行使权利和执行管理职责时,一方面面对作为客观事实的是,不能无视这些事实的存在而一意孤行;另一方面人的行为本身仍然由人发起、维持和推动,人仍然具有掌控事情发展趋势和结果的能动性。如何处理是与应当的关系,可以说是廉政制度创新完成两种约束相结合和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就要在了解区别的基础上,防止它们相互侵犯。是侵犯应当往往构成的学理原因,因为人会把外在经验事实当作自己行为的根据,并放弃自己能够掌控自己行为和命运的能动性;应当侵犯是同样不会廉政制度建设落到实处,最终会带来乌托邦式的空想,因为人会无视现实的历史前提和开展行动的时机,而鲁莽行动。
(一)处理外在客观事实与人内在精神的关系问题
应当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力量不得不受到各种外在事物的限制而失去形式的纯粹性。这种不纯粹性不是要被排除的因素,而是必须被正视和正确处理的。人的行为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即“实践”。“实践”一方面因应当而使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因是而成为“现实的、感性的”,两方面缺一不可。
当是侵犯应当时,人们把是当作自己之所以如此思维和行为的原因,其实他们仅看到了人在现实中受到客观经验事实的限制,而看不到自己能够突破这种限制的能动性。“现实就是如此,我不得不如此做”,许多违背廉洁规定的人都这样为自己开脱。诚然,是对于人来说构成外在限制,但是问题不在于有这种限制,而在于人到底能不能突破这种限制而掌握自己的思维、行为和命运。一些人在这种随波逐流中失去自我,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而沦落狱中,甚至失去生命。一些参与的人可能侥幸逃脱了牢狱之灾,但是他们内心不安和愧疚,久之将影响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有人表面上看上去似乎还不错,或认为自己没有不安和愧疚,但它们仍然存在于他们精神深处,他们只是在逃避自我、不愿正视现实或在自觉层面上没有意识到它们而已。廉政制度创新应着力建立机制,使人们明了自己仍然具有掌控自己命运的主观能动性,以决定应当怎样安排自己的工作、事业和人生。
反过来,如果应当侵犯是,人会不顾现实条件而盲目要求别人如何,结果只能处处被动。在进行廉政制度创新时,首先要看到廉政问题存在的现实和历史根源,即看到腐败现象是经验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性。其必然性在于,人在实践中同时遇到应当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强调现实中作为物质性事物的是,而有意无意忽略作为人的内在理由的应当。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创造机制以在经验历史的展开过程中改变现状。应当侵犯是造成脱离实际鲁莽行为,这只会为廉政制度创新设立障碍。
(二)处理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问题
是与应当的相互侵犯在这里也有两种表现:无视社会属性而只看到自然属性,无视自然属性而只看到社会属性。关于前一种表现,我们需要看到,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标志是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因此,在处理廉政问题时,我们应当自觉突破自然属性带来的羁绊而实现向自己社会属性的跨越,以摆脱自己的动物性。一些人之所以在廉政问题上犯错误,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社会属性,或者把自然属性当作社会属性,例如所谓“千里做官为了吃穿”的说法。
诚然,人要满足自己的吃喝住穿等物质需要,而且社会再生产有两种,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自身的再生产,满足这些需要是合法的。但是,问题在于不能把这些需要看作人的终极目的。在满足了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质前提后,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就不再是继续扩大这种需要,更不是把它们当作终极目的,否则就是异化和人向动物的沉沦。马克思说道:“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这些“机能”和需要在根本上对应人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人的肉体存在及其与周围世界的物质联系上,而社会属性则具有精神性。人的社会活动往往表现为物质过程,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把人的社会过程看作精神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所谓物质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载体,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无非就是一种许多生存方式中的一种,生存方式作为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精神性存在;另一方面,人具有能够突破自己自然属性而进入社会属性的能动性,能动性是精神的。有人以大多数情况或众口一致来理解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性。比如,地震来了,大多数人选择不顾一切逃出险境以拯救自己的身体,只有极个别人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那些老幼病残。大多数情况如此或众口一致并不必然证明其合法性,这是对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性的践踏,仍然是人的自然属犯了社会属性。在有这种认识的人看来,革命先烈、具有雷锋精神的人以及毫不为己、专门利人、廉洁奉公的人是傻子。他们忘记了如果没有革命先烈突破自己的自然属性而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和平的生活,他们把这些人看作傻子,事实上他们只是不理解这些人并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
人因社会属性而具有精神性与理想性相通,是与应当的对立于是体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社会是人实现理想的舞台,人对自己的理想具有无上的崇高感。理想因素在廉政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失去社会性、理想以及为理想而生存的决心和行动,将很难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说教让人获得崇高理想是很难的,获得理想往往是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事务。但是,从是与应当,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上看,缺乏社会性、精神和理想恰是人不能全面而真实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可怜的无知。
关于这里是与应当相互侵犯的后一种表现即社会属犯自然属性,我们需要明了,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社会历史背景和人的合理需求等而对人提廉洁要求,否则我们将会损害廉政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人不能只关注自己的社会属性而无视自然属性,起码这是人学习、工作和贡献社会的自然界限。马克思说道:“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
(三)处理前提与理由的关系问题
实践内在蕴含体现人主观能动性的应当和体现客观实在性的是,前者是实践的理由而后者则是实践的前提。在实践展开自身的过程中,以往实践的结果构成进一步实践的前提和条件,进一步实践构成以往实践的结果。是一方面作为前提为实践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又构成实践的限制。没有肉体存在,也就谈不上人的生存,更无法谈及人的廉洁意识和行为;同时,没有一定的人和其他物质条件,也难以落实卓有成效的廉政制度创新。但是,廉政制度建设的物质性条件即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不是根本性问题,根本性问题在作为应当的理由。一些人过分夸大是对人的限制作用,甚至没有意识到前提与理由的界限,而直接用前提替由。肉体和物质的需求、现实中别人的想法和做法等成了他们自己行动的指南和标尺。正确处理前提与理由的关系问题,主要在于正视是的前提性和限制性(限制其实也是一种前提,只是在相反意义上)。问题不在于有这些限制,而在于人到底能不能突破它们。在前提与理由的不同中,我们看到最后决定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是内在理由,因而廉政制度创新需要在内在理由上下功夫。
(四)处理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的关系问题
时间在先的事物为实践提供外在前提而非内在理由。为人提供内在理由的是逻辑在先的事物。混淆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的界限就会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存在,或者把主观能动性理解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遮蔽能动性与目的本身的联系,比如,能够通过详细严密的设计达到盗窃成功的目的也被理解为主观能动性。而人的能动性本身在逻辑在先上总是必然与目的本身的合法性合理性考察等联系起来。电脑能够比人脑更精确更迅速计算数字,但是它们永远无法超越自己而追问“我为什么进行计算”、“这么做到底对不对”等问题。只有人可以进行无限后退的反思,才能追问到事情背后去探索逻辑在先的事物。当人的这种能动性被遮蔽后,廉政问题便成为人无法左右的外在抽象事物。
(五)处理经验与超验的关系问题
时间在先的事物往往是经验的,而逻辑在先的事物往往是超验的。经验对应人的肉体和自然属性,超验则对应人的精神世界;经验对应作为前提的外在事物,而超验则往往为人的思维和行为提供内在理由。我们通常把超验的看作非理性事物,包括情感、直觉和灵感等。超验的并非虚幻的,它为人们提供如何思维和行动的应当。无视超验将无法找到究竟如何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廉洁的理由,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说为人的自私提供了合法性证明。
经验往往与部分、超验往往与整体相联系,这为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不承认超验,也就很难承认集体,最多只是把集体看作许多孤立个人的机械堆积,这种堆积就像一袋马铃薯,而不是一个有机联系起来的整体。这种超验的整体性并不完全等同于系统论所谓完成某项特定功能的系统,因为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特定功能而不能越权,而为廉政制度建设而组成的集体,其每个成员都全息地负责着整体的廉洁状况,不能因为职位高低、分工不同而引起责任的变化(当然,这里指的是抽象责任,具体责任的内容会随着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六)处理道德性与非道德性的关系问题
道德使人突破自然属性而获得社会属性。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在行使公共权力和管理公共事务时,一般都能够做到秉公执法、廉洁奉公。道德道德内在于人,具有自足性。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并不要求外在的肯定和奖励,而直接以廉洁行为本身为目的而行为。他们并非不知道人有肉体和物质需求,也不是不知道客观实在的经验事实为廉政制度建设提供条件和障碍,而是能够自觉把肉体和物质需求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能动性以利用经验事实提供的条件并突破经验事实带来的限制。
道德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道德体现应当。在没有利益参与进来时,人人都知道什么是对的,是应当要做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与是的关系问题容易解决,即人们只要按照应当去做就可以了。在利益因素参与进来时,有人便失去了道德性而在廉政问题上犯了错误。其实,这时仍然是应当而非是在左右人的行为。有些人之所以犯错误就在于他事实上已经默认损公肥私是应当的。这些人没有看到事实的本来面目,即我们通常所谓他们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当的最终根据是道德,苏格拉底认为缺德是由于无知。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性的外在性表现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并使廉政制度创新卓有成效。因此,我们必须涉及一系列机制以促使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换言之,我们要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下功夫。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加强道德修养等在文化层面上为廉政制度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当然如何提供这种资源则是另外一个重大课题。
总之,廉政制度创新问题涉及如何处理是与应当、义与利、个人与集体等关系问题。处理这些关系要求廉政制度创新深入到人的灵魂,上升到文化层面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廉政制度建设获得生命力并得到巩固和发展,最终让人从内在要求出发,自觉遵守廉洁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追求物质利益的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获得合法性,这使得廉政制度建设变得更加复杂。反过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廉政制度创新才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韩水法.康德物自身学说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碳排放;生态创新;高管团队异质性;经济绩效;火力发电企业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6.19
中图分类号:C936;F243;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6-0086-05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coinnovatio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LIU Ziyang, CHEN Jin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from 2009 to 201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rmal power firms ecoinnovation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Through the data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profit of the company, it develops the measurement index of eco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inno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hort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while on the longterm is positive; Besides function heterogeneity, TMT age and tenure heterogeneity are al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short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TMT heterogeneity has no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long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ecoinnovatio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rmal power firm
生态创新由于兼具环保、经济的双重优势而备受关注[1]。国内外有关生态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波特假说的验证,即恰当的环境管制能刺激企业实施生态创新(弱波特假说),进而提高竞争力(强波特假说)[2]。弱波特假说已得到支持,而强波特假说却存在争议[3],焦点在于生态创新在环保的同时能否真正带来盈利。
相关研究表明,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4~6]、负相关[7]、U型或倒U型的关系[8]。
学者们得出不一致结论的可能原因在于生态创新在不同时期内产生的经济影响不同。因此,在对时期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存在三个相互作用的阶段,表现为复杂的N型曲线关系。
高管对环保持支持态度能促进企业的环保实践[9],高管文化水平也与生态创新正相关[10]。可见,高管认知将作用于企业生态创新。高阶理论认为,高管的背景、经历、价值观等会对组织决策及绩效产生重大影响[11],而高管在这些维度上的不同也必将导致其认知存在差异。因此,相对于同质性的高管团队而言,异质性高管团队的决策过程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必将因其认知多样化而表现得更为复杂。那么,这种复杂的认知会如何影响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创新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目前,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火力发电行业环境成本最高,如何降低火电行业的碳排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实证研究的数据全部源于国内火力发电行业上市公司,以期能对火电行业的环保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
关于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存在两派观点:传统派和修正派。传统派指出,实施生态创新使资源从原生产领域转移到了相对陌生的环保领域,既增加了投资风险,也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导致效率下降[12],不利于经济绩效的提升。修正派认为,生态创新能满足环保要求,进而帮助企业获得合法性这类杠杆资源[13],撬动诸如政治(税收优惠)、商业(顾客偏好)、社会(公众拥护)等资源[6]。这类资源通常难以模仿,因而具备竞争力[14],能促进经济绩效。
可见,传统派侧重资源配置方式被破坏,修正派侧重异质性资源的获取。杨静认为组织惰性(破坏资源配置)、柔性(获取异质性资源)同时存在于生态创新的实施过程,并随实施的深入,两者的作用程度也在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生态创新、经济效之间呈现两阶段、倒U型曲线关系[8]。本文认为,在两种机制的作用下,生态创新、经济绩效之间呈现的是更复杂的三阶段、N型曲线关系(如图1):(1)初期,因生态创新的实施还不深入,资源配置被破坏引致的成本小于合法性带来的收益,经济绩效得到提升,但持续时间很短;(2)短期,随生态创新实施的深入,资源配置的破坏引起的效率下降越发明显,合法性带来的收益难以补偿成本,造成经济绩效下降;(3)长期,经过学习和调整,组织适应了生态创新,其优势得以发挥,投资逐渐产生回报,最终提高经济绩效。本文将重点分析(2)、(3)阶段。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a: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
H1b: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显著正相关。
12高管团队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有关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决策理论和社会类化理论。前者认为异质性高管团队具备多元的视角和知识,有助于深刻、全面地理解问题,能提高决策效率,促进绩效[15]。而后者认为异质性易导致团队成员根据人口统计特征对其他成员作内、外的区分,既不利于合作也阻碍了信息交流[16],降低了决策效率,对绩效存在负面影响[17]。
两种理论均能解释高管团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18]。然而,尽管国内也有研究认为异质性高管团队有助于建立广泛的内外联系,能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19],支持了信息决策效应,但在国内背景下社会类化理论的解释力却更强[20]。可能的原因在于,国内背景下信息决策效应的发挥受到时限。团队成员的类化并非短期内就能形成,短期由于类化程度不高,社会类化效应的负面作用尚不明显,信息决策效应能够得到发挥;但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类化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导致沟通产生障碍,信息决策效应被抑制。因此,异质性的优势可能更多表现在短期。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a: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2b: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火力发电行业全部29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
剔除在考察期内上市的公司(1家)及数据不全的数据(4组),最终得到164组有效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回归分析,以同时控制截面和时变两种效应。
22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221自变量
生态创新。过度的碳排放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如某项行为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能带来盈利,那么该行为属于生态创新的范畴。基于以上思路对生态创新进行测量。
国内火电企业用于发电的原料主要是煤炭,其燃烧产物是企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依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公式计算碳排放:
E=∑ni=1ECi×Si×EFi(1)
式(1)中,E为碳排放量,ECi为能源i的消耗量,Si为能源i的标准煤折算系数,EF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
通过手工整理企业年报中供电量及供电煤耗的数据计算煤炭消耗量:
C=K×R(2)
式(2)中,C为煤炭消耗量,K为供电量,R为供电煤耗。供电煤耗指提供单位电量消耗的标准煤量,因此按式(2)计算即得折算成标准煤后的煤炭消耗量。那么,火电企业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E=K×R×EFC(3)
式(3)中,EFC为煤炭的碳排放系数。相关机构测得的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本文取平均值来计算碳排放量。
为直观反映生态创新环保、经济的双重内涵,本文将其测量指标构造如下:
EIDn=En-1NPn-1-EnNPn(4)
式(4)中,EIDn表示第n年的生态创新度,En为第n年企业碳排放量,NPn为第n年剔除了物价变化后的企业净利润。式(4)表明,如企业该年度的单位净利润碳排放量与上一年度同比减少,那么减少的程度可反映该年度生态创新的程度。
222因变量
经济绩效。ROE、ROA等会计指标主要衡量了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难以反映长期绩效。已有学者采用Tobins Q值来测量长期绩效[16,20,23],即公司市场价值(股权、负债的市值之和)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本文沿用薛有志等学者的方法,分别以流通股股价78%和86%的折扣来计算限售股股价[23],并据此计算Tobins Q值:
TobinsQ1=TS×TSP+RS×TSP×(1-78%)+DPTAP(5)
TobinsQ2=TS×TSP+RS×TSP×(1-86%)+DPTAP(6)
上式中,TS、RS分别为流通股股本、限售股股本,TSP为流通股股价,TAP为总资产账面价值,DP为负债账面价值。用ROE、ROA测量短期经济绩效,用Tobins Q测量长期经济绩效。
223调节变量
高管团队异质性。主要考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三方面的异质性。用标准差系数来反映年龄、职位任期这类连续变量的异质性。系数越大,异质性程度越高。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高管简历,以高管进入团队之前从事时间最长的职业为标准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各种职业的高管占团队总人数的比例,使用赫芬达尔指数来计算职能背景异质性:
H=1-∑ni=1p2i(7)
式(7)中,pi为第i类职业的高管人数占团队总人数的比例,n为职业的种类。H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明异质性程度越高。
224控制变量
选取企业年龄、企业规模、高管团队规模和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以企业成立时间到观察年度所经历的年限来计算企业年龄,用观察年度内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高管团队总人数及其平均年龄来反映该观察年度的企业规模、高管团队规模和高管团队平均年龄。
3数据分析与结果
3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2为描述性统计结果,包括变量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矩阵。从相关关系来看,初步显示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更准确的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
32回归分析
表3、表4分别报告了生态创新对短期、长期经济绩效的回归结果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在短期、长期内的调节作用。回归前进行了VIF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模型M11、M21检验了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ROE,β=-0027,p
模型M12和M22、M13和M23、M14和M24分别检验了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型M12和M22显示,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二者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
节作用(ROE,β=0760,p
p01)。假设H2a只得到部分支持。
模型M31、M41检验了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回归系数为正,与假设H1b的预测一致,但不显著(Tobins Q1,β=00002,p>01;Tobins Q2,β=00002,p>01)。而模型M34、M44显示,在新增了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相关变量之后,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解释力增强,二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obins Q1,β=0001,p
模型M32和M42、M33和M43、M34和M44分别检验了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异质性对生态创新和长期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型M32和M42显示,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Tobins Q1,β=0001,p>01;Tobins Q2,β=0001,p>01);模型M33和M43显示,职位任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Tobins Q1,β=-00003,p>01;Tobins Q2,β=-00002,p>01);模型M34和M44显示,职能背景异质性的调节作用也不显著(Tobins Q1,β=-0001,p>01;Tobins Q2,β=-0002,p>01)。假设H2b整体上未得到支持。
4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我国火力发电行业全部29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火电企业的生态创新行为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火电企业实施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存在负面影响,但有利于长期经济绩效的提升;(2)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职能背景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明显;(3)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从结论上看,通过适当调整团队成员来提高年龄、职位任期异质性可缓解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的负面效应。但高管的变更往往是为了适应公司战略的发展要求,如仅为追求降低生态创新的短期负面作用而变更团队成员,未免效率低下。因此,本文结论的指导意义在于,如高管团队已在年龄或职位任期上具备异质性,那么这将成为企业实施生态创新的优势。
本文的理论贡献有:(1)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揭示了高管团队存在适当程度的异质性将有利于火电企业生态效率的提高;(2)从生态创新的内涵出发,运用企业碳排放量和净利润的数据,构造了生态创新的测量指标――生态创新度;(3)在以时期为标准对经济绩效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的三阶段N型曲线。
本文的局限在于:一方面,实证研究的数据仅来源于火电行业,因此结论可能并不能完全迁移到其他高污染行业;另一方面,生态创新度的构建依赖于碳排放量,而目前有关企业碳排放的精确计量研究还不成熟,且行业间由于碳排放源的不同也将导致其计量方式存在差异。所以,生态创新度的普适性还有赖企业碳排放的计量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James P.The Sustainability Circle:A New Tool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1997,2(5):52-57.
[2]Porter M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4):193-246.
[3]董f,石磊.“波特假说”――生态创新与环境管制的关系研究述评[J].生态学报,2013,33(3):809-824.
[4]Irene Eleonora Lisi.Translating Environmental Motivations into Performance: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5,29:27-44.
[5]黄蝶君,赖作卿,李桦.政府规制、生态创新与农业企业生态及经济绩效[J].软科学,2016(9):28-31
[6]彭雪蓉,魏江.生态创新、资源获取与组织绩效――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5):60-65.
[7]Stanwick P A,Stanwick S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nd Organizational Size,Financial Performance,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8,17(2):195-204(10).
[8]杨静,施建军.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曲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3):95-99.
[9]李怡娜,叶飞.高层管理支持・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资源承诺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3,25(1):120-127.
[10]彭雪蓉,刘洋.行业可见性、创新能力与高管认知对企业生态创新行为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5):68-77.
[11]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12]Walley N,Whitehead B.Its Not Easy Being Gree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3):46-51.
[13]Zimmerman M A,Zeitz G J.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414-431.
[14]Baum J A C,Dobbin F.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5]Simons T,Smith K A.Making Use of Difference:Diversity,Debate,and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in Top Management Tea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6):662-673.
[16]Ndofor H A,Sirmon D G,He X.Utilizing the Firms Resources:How TMT Heterogeneity and Resulting Faultlines Affect TMT Tas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6(11):1656-1674.
[17]Haleblian J,Finkelstein S.Top Management Team Size,CEO Dominance,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s of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Discre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4):844-863.
[18]贺远琼,杨文,陈昀.基于Meta分析的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9,23(1):12-16.
[19]任兵,魏立群,周思贤.高层管理团队多样性与组织创新:外部社会网络与内部决策模式的作用[J].管理学报,2011,8(11):1630-1637.
[20]王雪莉,马琳,王艳丽.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中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槔[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4):80-93.
[21]汪刚,冯霄.基于能量集成的CO2减排量的确定[J].化工进展,2006,25(12):1467-1470.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一、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去推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对于推广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现代计划经济时代,如果是商品流通更为无阻碍,就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但是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问题,部分经济经营者会认为市场经济会受到政府过多过少的干预,这样就会多少出现经济审核失真的现象。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不仅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的脱离政府单独的进行市场经济,如果想推动经济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就需要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宣传改革,所以只有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推动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
(一)促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以市场为依托,此外还会以竞争为主要的市场经济机制,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公平、公正、公开,这已经成为了近展的一种经济体系。市场经济需要在一定的价值规律约束之下进行,同时还需要政府机构的监督管理,防止滋生腐败。只有不断地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配置,才可以调节平衡经济发展的供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发展的总效益。市场经济要合理的运用职能去配置市场资源,同时公共管理的水平也要不断的提高,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对于社会的发展也会具有一定的协调推动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理念首先要有所突破创新,传统的发展理念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经济的需要,为了推动市场资源的合理发展配置,需要不嗟靥岣吖芾砣嗽钡墓芾硭平,全面推动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2.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中,不会产生经济发展歧视,无论你的个人能力有多高,也不论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有多少,都会平等地去对待。更不会因为社会主体的多元化,而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从而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构。人们在追逐经济利益发展的同时,要不断的去投入到公共管理之中去,这样才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公共管理制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公共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缺点,面对这些缺点社会主题应该积极的去应对。
3.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经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已经逐渐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我国的经济模式开始与世界先进市场模式对接,在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协调政治和经济的双向发展,公共管理制度充分的体现出了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主动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重新改革了经济体制。
(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着促进作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公共管理制度的影响,市场经济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发展基础就是市场经济,只有不断的去健全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更好地推动公共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就相当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限制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行每业的发展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可以不断的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可以为公共管理创造一定的稳定环境,要想使市场经济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就要创造出一个稳定的公共管理环境。在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下,才可以凸显出公共管理制度的优越性,直接提升公共管理的整体水平。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政治环境的一些影响,这样可以更好地去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创新公共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还可以营造出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氛围,为经济全面发展创造出一定的有利环境。
三、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
(一)方向一致
市场经济和公文管理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方向一致地发展,市场经济和公共管理创新是并肩向前行的一种关系,有市场经济这一个稳定局面的保障,公共管理,只有才得以快速的发展和创新。与此同时有公共管理制度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稳定的发展,两者之间所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实现个体的经济利益从而保障大多数人民的整体利益,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制度的保障还需要依靠政治体制的每一处,最终可以全面实现现代化。
(二)相互促进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市场经济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的基础,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于社会意识型态的一种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不断地发展市场经济才可以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可以更好地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实现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虽然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回收到市场经济的束缚,但是经过深刻的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市场经济的约束,公共管理制度才可以更好的得到发展和创新。
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67-02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当是图书馆的模样”。1955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徜徉在一排排书架前,睁开将近失明的双眼,用对书籍的无限热爱和眷恋的心情发出了如此的感慨。当今世界,信息化生存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信息素质将直接影响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新生入馆教育是做好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先导,面对一群群对图书馆无限向往和渴望,对大量信息不知取舍的新生,高校图书馆应当怎样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将信息资源提供给他们,并培养他们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素质?
一、信息素质教育发展沿革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信息素质: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1年原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首次提出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献检索课。全国高校图工委于1983年先后举办了理工、医药、农业三个文献检索课师资培训班。1985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推动了我国高校“文献信息”教育的发展。当时全国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形成了2 000多人的师资队伍,培养的大学生累计已达200多万[1]。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列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图书馆事业在国家的信息建设政策中占有了更高的地位,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和国内广域网建设的起步对信息产业和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1997年国家科委印发了《关于“九五”期间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2]。2002年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首次讨论通过:把文献课学术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研讨会。2003年李晓娟在《中国图书馆学刊》上发表《美国高校中信息素质教育项目的实施及经验分析》。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普遍采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策略以个性化的网络自导式教学较为常见。这些为我国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范例。国内许多高校研制了信息素质教学课件。比如浙江大学图书馆网上自导式教学系统、汕头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课CAI教学、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基于Web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由此,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逐步向多种层次、多种方式、多元化、系统化发展。
二、新生入馆教育模式及分析
各高校图书馆在新生到来之际,都发放《图书馆读者指南》,并带领学生参观图书馆,观看多媒体课件。但很多新生初来乍到并没有认识到入馆教育的重要性,《读者指南》随手乱扔,在具体的借阅过程中出现了疑问还是不知道怎样处理。一部分同学对参观演示内容看得不真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过于理论化,使许多本来对图书馆充满了好奇和热情的学生,被枯燥、冗长的介绍和如坠云雾的图书馆分类法搞得产生了退缩心理。部分学生到大四阶段还没有使用公共联机书目检索图书的意识,电子资源的使用以休闲娱乐为主,利用数据库解决学习问题的很少。图谋博客中曾感慨道:今天的90后大学生,皆属于所谓的数字原生代。数字资源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费用已经大大超出印本馆藏,而且网络图书馆是全天候服务。虽然数字资源偏教学科研,但还有不少资源有助于学习与生活,乃至娱乐休闲。我知道虽然不少学生拥有电脑,但似乎其中多数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相当陌生。究其原因,也许图书馆“难辞其咎”。
三、新生入馆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一)新生入馆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建设逐步发生变化:从馆藏建设(藏书发展)到信息资源建设;从纸质为主到纸质与非纸质(数字)兼顾;从重拥有到拥有与获取并重;从忽视知识产权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3]。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检索教学探索。较有特色的有:江苏宿迁学院的新生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内容包括:第一,确立考试的目的: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图书馆各项资源的使用方法。第二,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无纸化考试,命题内容贴近读者需求可操作性强。历年入馆教育中总结的读者常犯错误是重点。第三,严密的组织过程:总结分析,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做成宣传标语以纠正学生错误认识[4]。上海大学图书馆的开放式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一是统一身份认证模块:学生用一卡通信息登录认证系统后进入教育平台。二是视频播放模块:视频以在线形式播放,涵盖图书馆方方面面的内容。三是测试模块:学生看完视频后完成10道单选测试题,答对8题以上才能通过测试。测试模块为学生提供思考、反馈信息的余地。四是图书借还功能实时开通模块:测试合格后系统将学生信息自动传递到图书借还系统,开通借还功能[5]。这标志着高校图书馆在新生入馆教育模式上有了新的发展,在硬件配置、软件应用、标准和规范建设等方面初具规模,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用创新,服务于用户的创新理念
以Wed2.0技术为支撑,高校图书馆正扩大教育信息的传播范围,来帮助学生更容易获得信息资源。教育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需求为驱动,学生和馆员将真正拥有创新的最终发言权。
CDIO工程教育模式,其共同参与、实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CDIO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致力于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它在教育的内容、方法、时间与空间的组织上难度较大,是一种对应于工程制造生产模式的人才培养理念[6]。其理念对学校、老师、学生同样具有挑战性。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另一项Blackboard网络教学模式,其平等、开放、共享正是图书馆教育理念的核心体现: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7]。具体实施内容:第一,通过Blackboard平台课程设计,根据选课学生信息能力的不同,教师及时通过平台将课件、软件、网站、数据库、检索平台、参考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随时通过链接获得相关的各种资源。第二,在平台上充分开展交流互动:有讨论板、聊天室、小组页面、消息等随时可以由师生信息、及时交换文件的空间。第三,利用Blackboard平台进行教学评估:教师通过平台收取和评判主观题作业和综合性检索报告,学生可以以匿名形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第四,借助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师生、生生之间通过网络普及信息检索知识,给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带来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机遇。
结语
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和计算机专家获得一个创意:何不让人们将花在打怪兽游戏上的脑力用于科学研究?他们研发了一款:“Foldit”(折叠)的网络游戏,玩家在游戏的竞争中有可能为医学研究作出贡献,甚至于找到治疗艾滋病或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开发这款电子游戏的终极目标是,玩这个折叠蛋白质游戏的普通人,也可以玩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发现来[8]。那么,高校图书馆在培养新生入馆的信息素质教育中应怎样拓宽思路,使学生们生活中的点点感受、学习中的滴滴收获能真正地融入到图书馆中,使这些90后数字原生代大学生理解和运用并共同参与,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图书馆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生活与知识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魏秀娟,李二岭.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概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16—23.
[2]郑建明,范兴坤.论我国信息政策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J].新世纪图书馆,2009,(4):3—7
[3]王学春.基层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J].图书情报论坛,2009,(2):10—14.
[4]杨建勇.开展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提升新生入馆教育教学质量[J].图书馆,2010,(6):113—115.
[5]王娟,詹华清,蒋永新.开放式新生入馆教育及成效评价[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7—19.
[6]黄波,殷玉华.信息素质课程教学设计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J].图书馆杂志,2010,(6):56—60.
篇10
摘要: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更加明确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责任。图书馆应以不断创新的理念,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把图书馆真正办成提高孩子素质的文化阵地。
关键词:创新;图书馆;少儿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应该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为素质教育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就我馆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新服务观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稳定壮大读者群体
图书馆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一方面是以“书”育人,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读者群体,为更多地少年儿童提供素质教育的机会。同时,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先决前提,公共图书馆要保留、要成长必需博得更多的读者。我馆少儿部从读者阅读求新心理着手,调整新书上架时间,争取每周都有新书投入流通,这一改变过去集中在寒、暑假,上架新书的做法,激发了读者到馆借阅的兴趣。突破传统的图书分类排架模式,把图书按不同年龄段读者阅读需求特征归架,方便读者借阅,节省读者时间。为引导少儿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我们在阅览室设置小博士信箱,每周公布几个题目,让小读者自己去查找答案,对回答正确的读者,予以奖励。与学校联合开展“图书馆之旅”活动,组织学生、家长到图书馆参观,进行利用图书馆提高自身素质的教育。通过这些方法,把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逐步发展成固定读者群,大幅度提升了我们的读者队伍,为图书馆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发展基础。
(二)创新服务思路,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组织读者活动
少年儿童的特点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要想把他们凝聚在图书馆,就必须举办一些新颖、别致适合他们特点的活动。把素质教育融入活动,使他们在活动里领悟多读书,读好书的乐趣。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好读书的习惯,从而提升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我们举办了“新书・好书我推荐图书会”,“名人读书故事会”等活动,由小读者们把在图书馆看过的好书,读到的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给大家听,既增长知识又锻炼能力,还激发起他们读书求知的愿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还注意到,家庭教育是个重要环节,家长对孩子行为具有导向性。因此,少儿部组织了对教育孩子有所启发的活动,请家长和孩子一同参加。如:请教育专家讲座的“好书伴你成长”报告会,就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能力培养,以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等家长关心的问题,展开深入浅出的论述,引起了家长共鸣,受到家长欢迎。并要求我们能多举办这类报告会,他们也将鼓励、支持孩子到图书馆读书、活动。创新的读者活动思路,不仅使图书馆更富有人气和活力,也真正发挥了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三)创新服务功能,加快设施改造,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随着读者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借阅量日渐增多,为了提高图书借阅效率,少儿部多次与馆领导协商,图书馆为少儿部配备了计算机,并购进了图书自动管理软件,并选派专人对软件的使用进行指导,协助建立了图书数据库,将少儿部馆藏书目录入编目系统。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既大大地方便了广大读者借阅,也减轻了我们图书管理员的劳动工作量,提高了服务效率。少儿部还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对馆舍内部区域重新规划设计,从色彩明亮、富有童趣、充满想象、整洁安全,卫生环保,实用等方面周密考虑,给少年儿童营造了一个温馨、人性化的阅读环境。现在,寒暑假和双休日或下午放学后,很多家长都愿意把子女送到图书馆。让孩子在完成学校布置作业时,更能充分利用剩余时间在图书馆的图书海洋中自由飞翔,全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自身素质。
(四)创新服务职责,强化队伍建设,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开展素质教育是图书馆全新的社会职责,利用图书馆自身的优势,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也是每个图书馆员的职责。而素质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工作能力。所以,图书馆员首先要立足本岗,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做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另外要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高素质人才当作自己的一项自觉行动。少儿部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要用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挑战。我馆采取全员竟聘上岗的措施,通过竞选聘任的少儿部主任,重新组建了少儿部馆员团队,这支新团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很强。在部主任带领下,共同分析、研究了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方案。如:在“六・一”我馆与麦肯姆公司联办的少儿百米书画长卷展,就是采纳少儿部建议开展的旨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活动,有近百名小读者参与现场书画创作,吸引了千名市民观看,收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图书馆要创新性的积极工作,选拔和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式下工作需要的图书馆干部队伍,以有效地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