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监督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控监督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会内控 监督机制 问题 措施
一、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意识淡薄。
在许多企业中存在着内部控制是对员工的行为控制,而对企业领导没有监督和约束力的思想,导致决策专权、、亏空公款等问题屡见不鲜。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我国许多企业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在作用上也是形同虚设。首先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其次是内控制度实施力度不到位,尤其是财会内控监督机制尚未真正落实;再次,对于经济事项往往偏重于时候控制,没有对其事前和事中实施监督和控制。
(三)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倡导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管理制度,企业的所有者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对企业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权力集中,也更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但是目前我国受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够健全,组建董事会、监事会仅仅是走形式,董事会的股东,还同时兼任其他高管的职位,所有权与管理权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有效分离,这就让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大大削弱,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自己监督自己。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失去了监督内部控制执行的一股重要力量。
(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知识较少,同时又不坚持会计原则,甚至无视国家法律在一些领导的指使下,进行编造虚假会计报表不法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财会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会计人员从思想上就没有监督的意识。
二、常见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领导没把内控制度重视起来,只向一线投放人力多创效益,觉得财会是后勤部门,多一人少一人无所为,账今天记不完明天记不影响生产,没把账目交叉复核。内控监督。出现外借账户,被他人洗钱所利用。
(二)队伍现状难以满足内控管理需求,一是人员老化,只要听领导话不管年龄多大都行,很多企业记账依赖手工方式进行操作。
(三)新核算方式的引入,对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复核型会计人员少,一专多能或独当一面的人是少之又少,应付业务难以招架,更谈不上内控监督。发生贪污现象是难免的。
三、加强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会内控制度并强化实施力度。
现阶段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存在管理漏洞,致使财会部门的内控监督机制缺失,职责履行不到位。所以,企业一定要在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符合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规划的情况下,制定便于各部门和职工执行的涉及到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各方面的整体控制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对每个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严谨的划分,明确财务职责,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有法可依,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各职能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牵制。例如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分设出纳和审核人员岗位,保管财产物资和核对实存数与账存数的人员、职务要分离。现金盘点要由非出纳人员进行核实,银行对账单要由非出纳人员进行核对确认。记录明细账和记录总账的职务要分离,登记日记账和登记总账的职务要分离。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等。
健全的财会内控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实施也等于形同虚设。首先要提高企业领导对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其次,在财务会计部门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检查和考核机制,不但有利于检查和监督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而且有利于内部审计程序和审计职能的扩大。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
要使企业的财会内控监督机制有效实施,首先要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自身和其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范围;明确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完善企业管理层的监督机制,必须让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及公司财务,使财会机构的设立、运行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会计法律法规。
(三)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是依据会计法规,由会计主管及会计人员在事前或事后,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企业有关会计记录,并进行相互核对,确保会计记录正确无误的过程。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所以,设置合理且具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四)加强人力资源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使企业各层次人员提高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认识,同时还要注重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制度监督意识的培养,确保企业员工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精神,这样的组织才能有效保证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企业内部要对会计从业人员建立岗位监督责任制。这样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形成动态的监控机制,即覆盖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会计人员如影相随,切实监督,对于出现的违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定的现象,要进行及时指出并纠正。同时,为了切实落实会计监督制度,可以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例如,实行会计人员上一级单位委派制度、定期轮岗制度,使会计人员的岗位相对独立、超脱,较好的解决会计人员监而不察,堵而不管的问题,对于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是非常有利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要提高对财会内控的重视,完善财会内控监督机制,对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保护资产、保证会计信息正确性有重要作用,也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内部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龙华.强化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06).
篇2
部分企业管理者习惯于行政指挥,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并不关心,对其重要性认识程度还有待提高。将内部会计控制理解为内部的规章制度文件或是对成本与安全性的控制,错误地理解为是限权性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在多数的企业中都只是流于形式。有的企业虽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只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检查与审计用,在现实中并没有真正地执行。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碰到具体问题只是领导灵活处理了事,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根本就没有得以使用。这就为各种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土壤,谋取个人私利的、损公肥私的人员不断增多的原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是关键环节。许多企业的部门之间,在权责控制上,各管一块,互不衔接。内部会计控制根本就得不到履行。并购、分立、机构调整,授权方式变化后,使得部门游离于内部会计控制之外,内部会计控制失效。需要刚性和严肃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
二、构建并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举措
(一)切实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经济改革使得企业负责人对权利支配上和责任的承担上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内部会计控制需要企业负责人在态度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自觉提高单位执行财经法纪性。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理顺会计工作关系,有效设置执行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完善而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就需要在执行人员的选用、培训上加大选用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及时制止不合理与不合规定情况的出现。
(二)强化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形成合力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在管理过程中的执行活动帮助实现。新时期,企业内部控制会随时遇到新的问题,除法定管理部门外,建立其他监督检查方式。这就需要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新的情况构建自我评估系统实现对内部会计控制监督与评估,对新问题或是不适当的环节,及时做出修正或改进。监督部门要履行职责,提高外部监督的质量,促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三)构筑“防、堵、查”递进式企业内控体系环境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需要整个单位构建真实会计信息生成环境,保证制度的有效运行。科学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需要有三个相对独立层次密切配合:(1)以“防”为主,在业务中建立全程牵制和制约的监控防线。(2)以“堵”为主,建立后监督,在会计常规核算基础上,对日常业务进行周期性核查,建立监控防线。(3)以“查”为主,在稽核、审计、纪律检查基础上,成立独立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建立监督防线。构筑“防、堵、查”递进式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会计风险。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制度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会计信息也越来越成为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管理、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一些企业通过账外设账、会计信息假造等违法的会计行为: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产、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以达到种种非法目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而且也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秩序。针对当前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松散,内部控制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新修订的《会计法》的第二十七条中规定,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而实施内部会计监督的关键就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当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
现在很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都不够全面,没有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从而使企业的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并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簿、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有一些企业人为地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所有这些,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密切的关系。
2.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3.企业内控制度的行为主体素质较低、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弱化
近年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有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据调查,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个管理部门的绩效。于是,各个管理部门更加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
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1.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
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如汇出一笔采购货款,规定要由采购经办人填写请款单,供应计划员(或供应部门负责人)审查请款数额、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符合合同和计划,会计员审核请款单的内容并核对采购预算后,编制付款凭证,最后由出纳员凭手续完整的付款凭证办理汇款结算(出纳员开出汇款结算凭证,还要通过会计员审核),前后须经四人分工负责处理。而采购汇款的报帐业务,则规定要经过采购经办人填写报帐单,货物提运人员提货,仓库保管员验收数量,检查员验收质量,以及会计员审核发票、帐单及验收凭证后才能编制转帐凭证报销。
2.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
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由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仓库材料明细帐要设专人稽核或另设记帐员记帐;管钱、管物、管帐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控制制度。
3.明确企业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都要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帐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帐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例如现金出纳员除规定每日下班前要结帐清点库存现金,遇有差错要及时报告外,会计主管人员还有经常检查出纳员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存现金及金库管理情况的责任。
4.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1)建立组织规划控制机制。某些相互关联的职务不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间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2)建立授权批准制度。应该对企业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加以控制。单位内部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否则就不能进行。
(3)实行预算控制。企业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4)实行实物控制。一是应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的接触,如限制接近现金、存货等,以减少资产的损失;二是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做到账实相符。中小企业可以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实施内控监督和评价,提出建议,督促各个内控环节不断改进控制,增强规范内控制度与有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的体系中去。
(5)实行绩效考评制度。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应实施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激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各部门通过定期举行绩效考评会议,作为对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部门的工作目标也将通过个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达到。
5.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要素很多,有价值观、组织结构、控制目标、员工能力、激励与诱导机制、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这些要素对于企业来说,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或形成的。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控制主体解决了由谁进行内部控制的问题,而控制目标则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控制的问题。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应包含四个层次的经济主体,相应地,企业内部也有四种控制主体,即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而这四种控制主体都有各自的控制目标,股东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经营者的目标是不断增加经营效益;管理者的目标是完成责任目标、获得业务运行的真实报告;普通员工的目标是遵从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2)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控制方法作为管理当局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整个公司活动实行监督的一种方法,包括很多内容:如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要具有先进管理控制方法,还需辅以积极的人事政策,要能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全员控制意识,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玉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会计之友上,2008,(8).
[2]佟成生,梁力.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 [J].上海会计, 2003,(06).
篇4
一、现 状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内控制度评审执行中存在某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效益轻制度。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农村信用社的根本目标。然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离不开内控制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发生一些矛盾,特别是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中,针对其点多面广的特点,各信用社首先都是从机构网点的增设上考虑,而对点多面广、地域分散可能造成制度执行困难却考虑过少,这种现象在经济不发达的贫困落后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就出现了内部控制评审上的一些薄弱环节,有的人乘机挪用、贪污,使内部控制失效。
第二、重开拓轻管理。作为农村信用社,开拓和发展业务是必由之路,但开拓必须与管理并举、发展必须与监督同行,从防范风险、合规经营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内控先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信用社或出于改革的需要,或出于竞争的需要,往往是改革在先、开拓在先,内控在后、制度滞后。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新业务开办,为了抢占市场,先做起来再说,而管理制度不能及时跟上,使之对一些业务操作的监督上出现真空或断层。二是内部岗位设置,从节约人力、方便服务出发,也会出现制度滞后、检查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对日常业务操作情况形成固定的印象,使内部控制缺乏机敏性,忽略了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控制,产生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包干代替的现象。
第三、重检查轻整改。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内部体制的改革和业务的开拓发展,稽核检查的力度加大、频率加快。但作为被稽核单位,首要的任务是如何应付稽查,尤其对外来的、上面来的稽查,怕通报批评、怕考核扣分、怕进行处罚,其心态是尽量少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少报告或不报告,至于如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则放在一边,检查人员一走,由于缺乏监督,整改也就大打“折扣”。
第四、重外审轻内审。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都是为了帮助查找问题,纠正违规,防范风险,促使其依法合规经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重外审轻内审的问题,对系统内部稽视程度不够,抱着敷衍了事、无所谓的态度,但一听说银监委要来审计、人民银行要来检查却慌了手脚。这种轻视内部审计的做法实际上是轻视了内部控制的作用。
第五、重稽核轻处罚。稽核处罚是保证稽核检查目的的实现。但作为稽核监督部门,如果只查不处,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这样也就失去了稽查的意义,稽核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然而,在稽核处罚实施过程中,往往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一些稽核处罚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或处理不力,因此屡查屡犯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二、途 径
第一、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评审的切入点
1、制定统一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农村信用社原有内部控制制度不仅零散不成熟,随着新型业务的开拓发展,有的甚至是相互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必须在对原有制度进行整理归集的基础上,然后根据本社实际,制订出统一的业务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从根本上解决制度多而流于形式的问题。
二是按照组织控制方法,加快内部机构改革,使信用社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统一体。三是完善人事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严格的员工行为规范制度和劳动管理分配制度,解决目前存在的分配报酬吃大锅饭等问题。四是决策部门应尽快制定一个管理各项制度的处罚制度,使职能监督部门真正做到处罚有据,从而有效遏制违规经营和有章不循、屡查屡犯行为。
2、完善以“三道防线”为主体的内控监督机制。监督机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其运行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信用社业务开拓和发展。因此,首先要完善各业务部门的自身监督,加强规范管理,形成横向的制约机制,筑造好第一道自控防线。其次要完善相关部门、相关岗位相互制约、主管部门领导以检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相互制约机制,筑造好第二道互控防线。最后要完善以稽核监督部门为主体以纪检监察部门为辅导的内部稽核监督体系,筑造好第三道监控防线。另外我们还要重视和完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认真执行公开办事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通过构筑和完善“三道防线”,使内部控制达到科学、规范、严密、有效的要求。
第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评审的突破点
1、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要在加强内控制度教育上下功夫。内控制度近年来在信用社内部虽然强调的不少,尤其是各级领导可谓是逢会必说、有会就讲,但真正作为内控制度专题还未进行教育学习过,员工对内控的内涵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理解,只是存在模糊的认识。因此,学习是基础,教育须先行,惟有知其然同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增强全体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要在加强内控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内控制度建设必须走人控、物控、技控相结合之路。人控主要是指抓人的素质提高,增强遵章守纪、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物控主要是指配备必要的器具和硬件设施,代替自控互控不到位的真空。技控主要是指开发软件程序控制起到人控物控控制不了的作用,从根本上做到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差错事故、案件的发生。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要在加大稽核处罚力度上下功夫。稽核处罚是内控制度建设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因此要着重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统一处罚标准,对事不对人,只要违反了制度规定,不论哪一级稽核检查发现,都应用同一标准处罚。二是实行累进处罚制,对同样性质问题屡查屡犯的实行累进处罚。三是建立有效的违规举报机制,鼓励员工举报违规行为、举报风险情况,并严厉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四是实行内部通报制,对那些重大违规问题,屡查屡犯问题,进行内部通报。这样做既可起到相互借鉴作用又可起到威慑作用,从而达到加强内控建设,规范经营行为,减少经营风险,确保安全经营之目的。
第三、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评审的控制点
1、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经营效益、业务拓展、风险控制涵盖三个方面的内控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内控考核体系,达到对机构负责人的有效控制和银行内部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灵活经营的目的,使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保持和谐的统一。
2、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要完善三个机制即:内部自律机制、内部制约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一是自律机制的建立,可以对业务操作人员产生一种制约,使之在业务工作运行中自觉地执行制度,照章操作,达到一种自律的效果。二是制约机制的建立,可以使业务处理与业务监督彻底分离,避免由一个人包揽经营业务全过程而容易产生的漏洞和弊端。三是监督机制的建立,即信用社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它是内部控制中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一个主要环节,是 内部控制的特殊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对各内部控制环节具有检查、监督、评价的职能和防范金融风险、堵塞漏洞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建筑业;内部控制;重要性;措施
1.建筑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业企业所包揽的工程一般数额较大,所设计的财务关系也较为复杂。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企业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转变、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向股份制发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建筑业企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由相关企业以及通过资本组合共同结合而成的新型的建筑企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业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建筑业企业财务管理有效进行以及各项财务制度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的保障性制度。
2.我国建筑业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2.1缺乏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建筑业企业的领导层并没有认识到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我国许多的建筑业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便是一些企业已经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这些内部控制体系往往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业企业面临着很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各种新问题、新风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然而相对于日趋多变的风险环境,建筑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却仍然沿用以往的模式,并没有根据发展形势进行改革更新。
2.2缺乏财务预算管理
由于建筑业的业务经营特点,科学完善的财务预算对于建筑业来说尤为重要。这对于企业按照既定的预算进行合理投入以及适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财务支出状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建筑业企业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度不够,财务预算目标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不够,往往流于形式。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岗位工作没有切实按照财务预算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各种财务支出,这就造成了许多低效率甚至是虚假的财务支出的出现。有的企业虽然建立起了财务预算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最后制定出来的财务预算目标往往与现实差别较大,或者出现账面盈利数额很大同时应收账款也很大的情况,造成许多坏账的出现[3]。
2.3内部信息传递滞后
建筑企业集团内控信息传递滞后。目前我国建筑业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人员层次越来越复杂,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日益增加。同时由于企业财务内部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导致企业内部的信息不能有效、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各个部门,给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带来了困难。
3、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措施
3.1组织维度的控制
建筑业企业的行业特殊性首先表现在组织形式上。因此,在对建筑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必须首先要从企业的组织维度上进行改革推进。具体地说,需要建筑业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同时考虑企业环境和财务目标,建立职权分明的内部控制制度[4]。
3.1.1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监督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促进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说,其内部控制部门的必须保持其独立性,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客观的审查和分析。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真实、客观、有效的财务信息,为公司领导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3.1.2 派驻监事会制度
派驻监事会制度是指的是一种突破 “财务经理委派制又称会计委派制,是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 计人员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状况的一种制度。” 派驻监事会制度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财务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对所属子公司和分公司的会计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也能够解决好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的弊端。财务经理具有一定的财务审批权,并且及时将最新的财务状况向单位领导者报告,从而促进企业总体财务目标的实现以及各项财务政策在子公司的贯彻实施。
3.2资金维度的控制
3.2.1授权批准控制
建筑业企业的工程所涉及的金额数量一般较大,且建筑业企业工作的周期长、项目多。因此,这就要求建筑业企业内部的资金使用要实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每一项款项的提取和使用都必须向财务部门进行申请并说明资金的具体去向,然后财务部门将申请交由领导批示,如果企业领导者同意,那么财务人员才可以进行资金划拨。
3.2.2资金集中控制
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说,企业内部资金的控制不仅涉及到公司集权与分权的管理体制,同时也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资金跳动。因此,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应该对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对每个子公司的资金出入记录相应的信息。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由于资金调动混乱可能造成的企业的财务支付危机,又能了解各个子公司的资金使用情况,有利于企业从整体上对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总体来说,建筑企业集团资金控制的模式有:设立结算中心方式、统收统支方式以及拨付备用金方式等。
3.2.3资金预算控制
目前许多企业进行资金控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资金预算,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资金预算控制也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筑业企业所承揽的工程一般数额较大,资金来往较为频繁。因此,建筑业企业更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资金预算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企业的工程项目进行专门的资金预算并对后期的各项资金收支进行严格的管控监督。
3.3信息维度的控制
建筑业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最后一项重要工作要落到对于企业内部信息维度的控制上来。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说,完善企业信息维度的控制的重要措施指的就是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的财务报告制度。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内容包括企业的各项资本负债状况、企业的盈利状况以及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通过在公司的各个部分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工作中来,反过来,这也促进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领导者可以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财务信息,从而便于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有效的决策。
4、结语
目前,建筑业行业飞速发展,建筑业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建筑业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组合也日趋复杂。这对建筑企业加强财务控制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建筑业企业在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从各个方面,建立多层次高效率差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凌.试论集团公司的财务经理委派制[J].市场周刊,2008,(9):18-20.
[2]李薇.关于建筑企业集团加强内部财务控制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7):87-90.
[3]赵发明.探讨建筑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设计的原则和结构选择[J].中国商界,2009,(7):68-71.
篇6
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
×银行是我国最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内控制度是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刚刚组建初期的××银行××支行,在内控制度建设上不仅仅停留在按上级行规章制度办事的层面上,他们立足于自身实际,整合现有业务管理模式,面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考验,先后制定了信贷管理、资金管理、会计管理、安全管理、行政管理等二十项规章制度,强化了会计、出纳、联行、计算机系统等重要岗位的自身监管,对印章、密押、重要空白凭证的交接和保管进行了再保险。建立了合理的组织架构,使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转移。同时还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在案件多发的票据业务、集团客户与关联交易等风险集中的重要业务上,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建立了银行与客户、银行与银行以及银行内部业务台帐与会计之间的适时对帐制度。这些制度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所有风险点,使××银行××支行各项工作一开始就纳入条理化、规范化的轨道,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特色,培育企业内控文化
为了保证内控系统有效运行,提高员工对内控制度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培养严格、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银行××支行面对成立时间短、业务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积极组织员工学习内控知识,采取多种方式,强化风险识别量化意识,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发展目标、企业精神教育员工。一是开展“纠树”活动。今年以来××银行××支行开展了一次“纠正不良习惯,树立无缺陷工作作风”的主题活动,号召全行员工从小事做起,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树立“违规操作就是制造风险”的理念,全局至上,力求和谐完美。二是实行工作日志制度。××银行××支行规定所有员工每天要利用班后时间记录一天的工作情况,对自己当日工作中执行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情况进行总结,对麻痹大意、违规操作要深刻反思,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改进办法和措施,以达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三是坚持内控自查评审会议制度。支行每月都要召开内控评审会议,每个岗位、每个操作环节的具体工作人员对其上游和下游岗位和操作环节执行内控制度情况都要进行评价,提出看法和意见,互相监督,明确责任。各部室对当月存在的风险隐患要进行分析总结,行领导每次对内控自查评审情况进行点评,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高管层对内控管理的重视,促进了××行××支行内控管理文化不断完善,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是每个员工的职责,深刻理解风险防范是银行发展永恒的主题,形成了“内控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银行求生内控先行”“执行制度没有特权”等个性鲜明的内控文化。
三、规范自律行为,强化内控执行力
制度建设固然重要,然而把制度落到实处,增加执行力,使内控机制运转有效,乃是重中之重,××银行××支行在执行内控制度方面,规定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制定铁律,不管是谁、无论是谁,在遵守规章制度上一视同人,没有特权,不搞姑息迁就,不搞下不为例,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力求达到纠正问题,排除风险,规范业务的最终目的。营造一种层层设防、处处把关、事事对照、人人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银行××支行坚决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坚持资产运行的可控制原则,以质量求发展,健全了贷款管理组织架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考核标准,出台了客户资格准入意见,制定了客户优选标准,并且一律公开,不搞暗箱操作,凡是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无论是什么人、哪个部门推荐的,坚决拒绝,不予考虑。从源头上有效的规避了风险,避免了以贷谋私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资产质量。截止到今年九月末该行全部贷款余额×××××万元,无一逾期,无一欠息。此外,在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中,该行领导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全行员工认真对待,积极查改,保证了此次活动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共计发现问题九十个,其中一般性问题八十六个,较严重问题四个,有效整改七十九个,整改率百分之八十七点七,没有整改的体现在会计、出纳专业流程上,已构成差错事实,只能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彻底杜绝。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警示教育,防范道德风险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人是关键,不解决人的问题,再好的内控制度也无济于事。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加大对员工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力度,按照“规定动作”规范员工行为。
篇7
关键词:学校 内部控制 战略目标 财务管理
一、学校内部控制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工作力度不够,会计制度的执行效力较低
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会计控制,会计控制包括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会计权责的明确,内部控制需要制定明确的会计控制目标,并要根据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要求对会计控制目标进行分解,会计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会计人员素质和制定完善程度的影响。部分学校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而且会计制度的执行效率和质量较差,也没有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对会计控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奖惩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因此会计控制工作质量较差。虽然部分学校对会计控制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没有将相关岗位进行分离,会计岗位设置重叠等现象严重,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内部环境。
(二)内部控制制度呆板,灵活性较差
根据目前较多学校的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工作的重心往往集中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上,而忽视组织运行效率和行政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内部控制工作不全面,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全面性和普适性。其次,部分学校的内部控制工作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忽视了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情况,内部控制制度难以灵活适应内部控制环境的变化,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灵活性较差,导致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不高。再者,部分学校的内部控制工作过分重视财务资金管理, 忽视了内部控制工作的其他环节对整体内控工作的影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严重的短板效应。
(三)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职能
学校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组织,它具有自身的特性,其经营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学校因为自身特殊性而忽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有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内控质量提升的作用。其次,部分学校的内部审计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往往由临时人员担任,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不强,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因此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再者,部分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监督控制,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对审计的独立监督不到位,公正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规范。
二、学校内控制度建设对策分析
(一)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保证内部控制质量
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离不开员工的基础工作,因此,学校教职工的素质尤为重要。在构建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教职工进行培训,更新教职工意识,提高教职工专业素质,使学校内控相关员工队伍具备效益分析以及成本管控能力,要按照岗位要求,将不同素质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对于专业性强的岗位还应该考虑考核选拔。同时,在提升员工队伍素质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避免因为个人因素导致的违法违规现象。
(二)强化业务流程控制
学校业务包括经济业务也包括非经济业务,在内控制度强化的过程中,应该着力强化业务流程的控制。例如,在教育事业收入业务中,可以运用收费管理人员、出纳、会计共同经手的方式。在收费时,将学生缴费信息录入学费管理系统,机制票据一式两份交由学生,由学生持有票据,到会计处制单缴费,出纳人员按照票据进行收款,再由学生持票到收费管理人员处进行盖章确认,出纳人员再将当天学生缴费汇总表与财会部门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进行会计登账。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实现三方互相制约,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达到制约控制目的。
(三)强化学校资产控制
学校资产属性一般为国有资产,强化资产管理不仅是学校管理需要,更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需求。在强化资产控制过程中,可以将资产分为实物资产及非实物资产进行控制。其中,非实物资产包括货币、应收应付账款、其他款项等,要在非实物资产中实现明确的责任落实,定期分析资产状况,及时催收账款,防止呆账坏账的形成。实物资产也被称为固定资产,在强化固定资产控制时,学校可以制定明确的固定资产控制程序,明确部门职责,严格按照固定资产处理规范进行固定资产建立、转移、报废等程序,并进行定期清查,强化稽核工作。
(四)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会计责权
学校要强化制度建设,而且要重视制度建设工作。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完善会计法规,完善会计控制制度,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配套制度建设,以便为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其次,学校部门应该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并根据内部控制工作要求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还应该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并在不违反国家制度控制制度前提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再者学校可以借鉴同类学校内部控制工作的经验,并结合本校的实际内部控制工作情况来优化内控机制,进而提高内控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要利用科学手段疏通管理流程,自上而下传达内部控制管理的理念和决策,将制度镶嵌在学校文化意识当中;其次,要建立岗位分离制约机制,将管理活动中的决策设计者、政策执行者以及监督管理者分离,例如,要将学校教学院、系的职能部门工作权限在制度上做出明确规定,拒绝办理越权业务,实现相互独立与相互制约监督的结合;最后,要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提高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鞭策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从源头抓好关键重要环节的控制
完善企业内控机制,重点是抓好企业运营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控制。把与生产经营关联度紧密的权力运行、管理人财物、容易或可能出现问题的部位作为重要控制点,对履行项目、人事、资金、采购、基建、资产管理职能的部门,科学设定职责,合理界定职权,严格办事程序、落实内控制度,完善内部权力约束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考核监督制度。严格按规定的条件、程序选拔任用、考核管理干部,落实民主推荐、差额考察、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等干部人事改革制度,做到制度、办法、程序、标准、任职等事项公开,严把用人入口关;改进干部管理方式,实行干部聘任制,逐步推行公开招聘制和任期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实绩考评标准,把干部的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重要岗位干部轮岗交流的力度,增强干部的责任感,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二是健全完善投资项目管理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完善项目安排、资金使用、设计评审、质量监控等环节的规章制度和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职权范围,规范操作程序。重大项目的立项论证、关键技术的方案确定,要广泛讨论,对立项的必要性、科学性进行审查把关,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检查。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规定,建设工程、重大投资等项目,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协议招标、谈判定标等方式来确定,大型基建项目引入中介机构,通过有形市场公开招标,并进行工程监理和资金审计。实行项目合同法人资格委托制度、重大合同评审会签制度,进一步加大合同的管理力度。
三是加强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面对建设工程项目问题多发领域,从制度上规范,从过程上防范,加强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和审计,从项目的启动投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程跟踪审计监督,使“建设工程预算不经审计不签合同、工程决算不经审计不进行结算”成为制度,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工程成本,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四是加强对物资采购环节的控制。实行物资比质比价采购,规范采购的范围、职责、程序和监督办法,对每一采购事项、从计划编制、价格商谈到供应商确定、合同签订等环节进行认真审核,对比质比价采购最高限价,实行集中审批制度,形成“不经比质比价的物资不采购、采购发票不经价格审核部门签章财务不予付款”约束机制,有效控制成本,防止物资采购中的不良现象的发生。
五是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实行财务一级管理、两级核算制度,全面推行内部会计委派制度,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加强内部经济承包核算的力度,将原先的经济责任承包改为以完全成本核算为核心的资产经营承包方式,增强基层单位的经济责任意识。严格二级单位自揽产品管理,将技协开发、自揽等非计划性产品收入纳入单位承包总体指标当中,所有对外经济往来均通过公司财务大帐,在鼓励基层单位积极创收、扩大收入来源的同时,进一步规范管理。严格自有资金管理,对自有资金的来源、开支范围、审批手续都要明确规定,工资性收入必须100%发到职工手中,经济往来中的业务费用不得超过规定的比例,既保证干部的廉洁自律,又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
六是加强对国有资产和企业资产的管理与内部控制。规范闲置资产、废旧设备物资、工业废料的处置及对外销售行为,规范帐销案存资产的处理程序。对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废品回收,实行统一管理,由基层单位交回主管部门统一处理,将其纳入经济承包指标当中,充当内部结算收入,有效防止违规问题的发生,避免国有及企业资产的流失。
二、强化约束机制,加大监督控制力度,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产生腐败,内控制度的落实和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有效的监督。要充分发挥业务部门自我监督、职能部门管理监督和专门机构监督的合力作用,形成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形成专兼结合、内外密切配合的监督网络,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是建立抓好制度落实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业务部门执守的自我约束防线,业务部门必须按章办事,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担负起管理的责任,抓好内部协调与监督。第二道防线是发挥会计监督与管理职能,财会人员实施后台监督,账面上真实、完整地反映收支和债权债务,及时报告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完善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第三道防线就是“再监督”,内审部门发挥其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行使对内部控制进行再监督再管理的重要职能,向管理高层反馈监督评价结果,督促内审监察建议的落实。
二是加强对制度落实和机制有效运行的监督检查。主管部门定期对领导班子执行政策、贯彻重大部署和重要决议、落实民主集中制情况,领导干部执行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勤政廉政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党风廉政责任落实情况与年度工作总结、岗位考评结合起来,并及时进行反馈和通报。对二级承包单位的干部年薪制执行情况、工作绩效考核情况,单位自有资金管理、承包兑现二次分配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增强干部执行财经纪律的自觉性和廉洁自律意识。
三是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实行专职部门与职工群众相结合监督运行机制。强化内部审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坚持干部“离任必审、业务范围变化必审、职工群众有与经济有关的问题反映时必审”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全面开展干部任期届中审计,特别是对经营管理、财务收支等方面进行重点审查,规范二级单位的资金管理,从经济的角度加大监督力度。在组织开展自有资金管理、物资比价采购、建设工程、降本增效、质量管理等行政效能监察的基础上,监察部门加强对内部管理运行、规章制度执行、办事程序和内控机制落实、关键部位和重要部门或岗位干部及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从制度的遵从性、工作的规范性、程序的合法性上进行控制。通过党风廉政检查、设立廉政意见箱、开通电子举报信箱等形式,扩大信息来源,拓宽监督渠道,依法保障职工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批评、建议权,对于职工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按程序进行核实处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在适当的范围公布通报。充分发挥职代会、工会、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督促检查各基层单位以二级职代会、民管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全面推行厂务公开制度。
篇9
2001年6月,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简称《规范》,下同),明确要求各单位自之日起开始试行,由此揭开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序幕。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规范》中所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在总结国内外内部控制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既不同于国外的内部控制,又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监督,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企业在实施《规范》,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时,应注意把握内部会计控制的以下特点:
(一)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规范》所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并不仅仅是指与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直接有关的控制,而是跳出了就会计论会计的老思路,在传统会计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管理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子系统。鉴于会计是企业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反映和管理者,其管理目的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且已经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内控机制和内控方法,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便成为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内部会计控制是更高层次的内部会计监督。内部会计控制是由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执行的控制活动,它与《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所规定的内部会计监督相比,在继承的同时又有突破,是更高层次的内部会计监督。
(三)内部会计控制要落实到业务流程。与我国以前颁布的有关内部控制的规范相比,《规范》的一大特色是面向业务流程设置控制点,通过规范业务流程和提高流程环节的受控度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规范》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环节’。与此相对应,《规范》规定内部会计控制以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为主要控制内容,通过对具体经济业务流程的分析,根据控制的目的和要求,借助风险分析确定关键的控制点,选用适当的控制方法,并落实到流程和岗位职责中去以实现控制目标。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
(一)在控制环境上存在着内控意识簿弱。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认识到内控对于企业经营的重大意义;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之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
(二)在责权利上不落实,职责界定模糊。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广,目前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已初具雏形。但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惯性,致使《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所明确规定的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三者的责任和权利安排在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内部人控制”现象还是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是:1、“所有者虚位”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失去了强有力的推动和监督机构。内部人往往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抵制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或者不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而使其变得有名无实,关于这一点已从会计信息失真屡治不绝这一事实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2、当前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普遍地规范化水平不高,人员职业化水平较低,部门、机构、岗位之间的职责界定模糊、“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也给以职责明确为实施基础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带来较大的障碍,在管理幅度较宽,管理链条较长的大型企业尤其如此。
(三)会计部门的“弱势地位”和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丧失”。作为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以会计控制为基础来构建的,其执行也必定以会计部门(含财务部门)为中心在单位领导的统一组织下进行,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在管理控制方面要具有两个特质:一是与控制执行权利相适应的权威性;二是与控制职能相符合的相对独立性。但是,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这两点似乎都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就权威性而言,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会计工作的偏见,如“会计无非就是记记账、管管钱”、“会计工作是业务部门的附属机构,自己不能创造任何价值”等,在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造成了会计部门在企业组织中的“弱势地位”。就相对独立性而言,在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会计人员目标不明,身份不清,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责、权、利严重背离,导致会计执法者受打击报复而得不到保护,善于根据管理者意图搞假帐者却倍受重视,在这种环境状况下,会计人员在回归企业后,由于“位置决定脑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唯经营者的指令是从,逐渐丧失了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计量、反映、控制和考核评价所需的相对独立性。
三、改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以改进:
(一)要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内部控制意识,重视企业组织机构建设。合理的组织机构有助于企业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也有利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将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三者的责任和权利落实到位,完善企业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其中要特别注意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公司治理状况无法在短期内有质的改观,也可以先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如股东运用所有者权利硬性要求管理层实施《规范》,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审计委员会)或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来督促和检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及实施效果。此外,企业内部也要注意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按照现代管理的要求明确各部门、机构,岗位的职责,杜绝“因人设岗”和“人浮于事”,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创造良好的组织基础和保障。
(三)对于会计部门和人员的局限性,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善:1、单位领导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会计工作是管理控制关键环节,按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明确界定会计部门的控制职能,自觉维护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会计部门的权威性;2、会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统一管理,严格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内部银行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严格规范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加强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使会计控制的权威性得到切实的体现;3、会计部门自身也要转变职能,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采用预算管理、责任会计、控制评价等先进的控制手段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提高管理控制效益,同时会计人员也要提高职业素养,加强技能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篇10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内控评价
一、引言
内部控制产生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内控自20世纪初以来,缘于市场竞争的剧烈及企业对于自身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才逐渐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20世纪初至今100年左右的时间,内部控制先后经历了20―40年代的内部牵制、40―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80―90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90年代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21世纪以来的全面风险管理(ERM)五个阶段;经历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两要素阶段,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的三要素阶段;再到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和沟通及监督五要素阶段;直至控制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程序、信息和沟通及监督八要素为框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而在此期间世界范围内也不断经历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公司破产案件,诸如安然、施乐、世通等世界五百强大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件,这一系列案件的发生从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在关注市场竞争的同时将更多的视线转移至企业内部,并促成了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健全。综合而言,世界范围内的内部控制框架构成在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纯会计领域向全面业务领域、从简单的风险控制到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从静态控制到动态控制方面不断得到拓宽与发展,逐渐形成了适应现代企业特征的内部控制系统。
而在国内,内部控制得到广泛关注仅有10余年的时间,以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以来,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借鉴世界各国内部控制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审计署五部委联合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五部委颁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1年上市公司第一个内部控制指数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框架,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经历了从政出多门的行业内控规范到统一规范的建立,从统揽全局的简单规范至细化的内控指引,从内控概念的引入到上市公司实质性的全面操作实施阶段,内部控制已经深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完备的内部控制对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管理松散引发的低效率经营、财务监控不到位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保护企业相关利益群体利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现阶段来讲,虽然内部控制已构成企业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的数据来看,中国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水平不为乐观。追寻世界范围的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线索,把握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目标、关键内容,对于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控制历史发展演变带来的启示
(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依赖完善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从产生之初就存在着异常紧密的关系,但关于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及如何界定?直至20世纪末美国权威机构COSO内控整体框架才将其进行了确定性阐述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并在其后的全面风险管理(ERM)阶段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COSO框架中将公司治理界定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环境要素,强调公司治理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国内很多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如吴水澎在《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冯均科在《不同治理结构下内部控制的效率》、程新生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间的联系与区别》、杨有红在《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中都强调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的紧密关联。
从两者产生的背景来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共同产生于现代企业的委托关系,如果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高度一致的话,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将不会存在。这种思想的同源性决定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难以彼此孤立的关系,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的上层变量,内部控制的实施必然置身于既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系列契约之下,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运行良好的必要条件,而内部控制实施又充当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角色与手段,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应做到良性对接,离开公司治理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都将成为空谈。
(二)内部控制全系统融合政策、程序、制度、组织协调为一体
1949年AICPI的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所做的权威定义是:“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即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种程序和方法。1992年美国反财务欺诈委员会下设的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除此以外,还有专家学者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种制度或者强调内控的组织协调功能。
笔者认为,关于内部控制的几种观点各有侧重,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政策体现了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将内控作为一种政策指令的权威性,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制度体现了内部控制细化的规则与内控作用的机制,程序观侧重反映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相应手段与方法,组织协调观则强调了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基于成本效益考量的组织协调过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具有政策的权威,指引的规则、实施的方法与协调的组织推动,内部控制是一套融政策、程序、制度、组织协调为一体的全面综合系统。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不可分割
COSO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附录部分中明确指出:内部控制被涵盖在企业风险管理之内,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思想在ERM框架中得到了非常具体的体现。如ERM框架中所设定的八要素就是在COSO框架中的五要素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ERM框架将COSO框架中的风险评估细化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四个要素,突出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的思维。
实际上,内部控制从一开始产生便于风险之间建立了确定的联系,控制的首要目标就在于防范委托关系下所产生的经营风险。21世纪初震惊全球的安然、世通等大公司的破产案件催生与加快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步伐。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COSO所颁布的ERM框架算是COSO内控整体框架的一种补充与升华,这种补充与升华建立了人们对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紧密关联共识。
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当相互穿插,相互交融,不可彼此视为不关联因素各行其是,企业应当树立起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相融合的思维。
(四)内部控制全面覆盖企业所有领域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中不难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覆盖领域经历了由传统会计领域向非会计领域拓展的漫长过程。内控萌芽期针对特定会计领域设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内部牵制思想;内控发展期的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两要素及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要素,直至内控成熟期的五要素和ERM八要素阶段。内部控制发展演变自身带有浓厚的会计色彩,内部控制起源于内部会计控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逐渐由会计领域向非会计领域延伸,及至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应是以会计控制为控制核心,其触角应包含战略管理、经营管理、人文管理、信息管理等领域的全面系统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五)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保证与外部审计的合理保证
现代企业委托关系引发的一个重要变革是企业信息面向广泛相关利益群体的披露,如果没有委托关系就不会有广泛的信息披露的要求。实证研究表明,越是内控薄弱的地方越容易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越是内部控制忽略的环节也越容易导致经营舞弊现象的发生。因此鉴于内部控制与企业信息之间的内在影响关联,更为了保护企业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外部群体的利益,对内部控制作出评价应当构成信息披露的一项重要内容。
COSO和Cadbury报告及Sox法案中都有相关的条款说明内部控制应当如何评价,其基本观点都在于首先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先对内部控制出具一份自我评价报告,然后再由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外部审计程序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第三方鉴证报告。我国现有立法关于内部控制如何做出评价也采纳了如是观点。另一方面,从内部控制责任角度来看,都强调了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而外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只能提供合理保障。
笔者认为,就内部控制有效性所做的自我评价应当提供怎样的一种保证程度值得思考。很多学者认为出于人为判断的限制、员工的串谋、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等因素使得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只能提供一种合理保证,笔者也持不同的看法。即使假定内部控制不需要进行自我评价,也不需要企业为其自我评价提供何种保证程度,单从内部控制本身的意义来讲,其作为企业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一种内在系统,最基本的目标就在于能够保证公司的连续经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本应是企业自身的天职。对于自己操控的内部控制只能提供一种合理保证本身就是一种含糊其词的说法,易于滋生风险转嫁的土壤。企业当局要树立起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承担有效保证的意识,而绝不能以相关法规只要求合理保证为托辞,惰于内部控制的日常管理与监督。
三、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无缝对接
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依赖于完善的公司治理,反过来意味着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最大的弊端也在于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依赖。我国开展公司治理的研究直至20世纪中后期才开始受到关注,2002年证监会针对上市公司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全文中也没有涉及内部控制的内容,而且对于非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如何开展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全国范围内的公司治理规范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目前的公司治理机制从上至下、从法规及实施层面现时状况不容乐观,董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治理失效问题严重。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将是现代企业搞好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才能为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实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有效对接提供基础良好的平台。从公司治理解决的关键问题来看,完善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应重点围绕确定董事会的主体地位、强化董事会的权力和职能,借鉴美国独立董事制度,减少内部董事,使外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绝大多数比例,减少董事会与经营层人员重迭现象,尽量杜绝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个人担任的普遍现状,提高董事会质量,做实监事会,从公司治理机制设计上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保驾护航,使其充分代表股东利益,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为内部控制建设搭好平台的首要工作任务。
(二)以会计控制为核心,关注内部控制全领域
实践证明,内部会计控制的好坏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好坏程度。前已述及从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内部控制是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上逐渐向非会计领域进行的延伸。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SOX法案提出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概念正是在COSO全面框架下着重内部会计控制核心地位的体现,不管内部控制范围有多广,内部会计控制始终应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建立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时,既要关注内控的全面性,要求在所有业务和所有事项当中进行内部控制设计,还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相关利益群体最为关心的高风险领域,确保内部控制有的放矢。
(三)培育优良企业文化,关注内部控制的人文领域
制度不是万能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效果的好与坏归根结底都要建立在董事会、管理层、企业员工诚信、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及至社会道德的层面。安然与世通财务造假、巴林银行灭顶之灾、新加坡中航油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便是一个内控组织体系健全,但在人性与道德面前如此不堪一击的典型案例。开展人文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诚信教育、职业敬业精神培育,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将文化植根于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位员工心灵中,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工作,是一个企业建立与健全内部控制最为根本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①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会计研究,2000(9)
②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探讨.会计研究,2001(2)
③冯均科. 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8)
④李维安,张俊喜.公司治理前沿.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⑤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2004(10)
⑥Robert A.G.Monks、Nell Minow.公司治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